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程师职称评定

工程师职称评定

时间:2022-07-08 15:29: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程师职称评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工程师职称评定

第1篇

1、具有解决在生产过程或综合技术管理中本专业领域重要技术问题的能力。

2、有系统广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掌握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

3、有丰富的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实践经验,在生产、技术管理工作中有显著成绩和社会、经济效益。

4、能够指导工程师的工作和学习。

5、获得硕士学位,从事工程技术岗位工作七年以上或从事工程师工作四年以上;大学本科毕业,从事工程技术岗位工作十年以上或从事工程师工作五年以上。

6、有丰富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在生产、技术管理或人才培养方面,取得过具有实用价值和显著社会、经济效益;或提出有独创性见解的技术报告;或发表过较高水平的技术著作、论文。

如果你满足以上6点的条件,不妨开始准备自己的高级工程师职称评定之路吧!如果有任何疑问,或者需要我们的帮助,不妨登陆瞧瞧!

期刊发表流程,主要以下5步骤:

提出发表需求报价推荐刊物付款发送样稿运作审稿发表编辑部寄样刊

提出发表需求:了解顾客发表的意向性要求,如:期刊类型、期刊级别,时间要求,文章是否写好,字数多少,发表用途,发表数量等相关信息。

报价推荐刊物:根据客户的需求,综合各方面的因素,为客户查询需要发表的期刊和时间安排,并与客户沟通达成一致意见。

付款发送样稿:达成协议之后,客户支付推荐发表的定金(50%总价)。

运作审稿发表:公司按照协议要求,联系相关期刊单位进行审核,收到录用通知书后,作者可和杂志社确认,核实无误后付余款安排发表。

第2篇

论文关键词:双师型;职称;专业发展

职业院校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培养和输送单位,为国家现代化的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各类专门人才,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就职业教育发展的内部环境来说,“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依然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而“双师型”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定则是摆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职教教师职称评定的要求、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办学定位及其对师资素质的相应要求,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已经迫在眉睫。

一、我国职业教育职称评定制度的演变

“职称”一词,在我国最早被人们称为“学衔”,从语义上可以理解为“职务的名称”。1960年国务院颁发《关于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名称及其确定与提升办法的暂行规定》,职称与学衔和学术称号联系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职称的概念逐渐演变为包含“资格”、“称号”、“学衔”、“职位”等含义的专用名词。但是,实际上职称并不等同于“职务”,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职称,即学衔,只是专业技术或学识水平、业务能力或工作成就的等级称号和标志,不应与工资待遇挂钩,也不应有名额数量等的限制,而职务则是指与工资待遇挂钩,有数额限制,并有着明确职责与义务的工作岗位。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全国各高校试点职称改革,统一为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不再实行“职称”制,如1986年颁发了《关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但由于人们习惯于使用“职称”一词,便沿袭下来。因此,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职称”,其涵义实质上是指专业技术职务,是与工资待遇等有着直接关系,且有着名额限制的。

改革开放以前,职业院校基本没有职称,直到以后职业院校职称的评定与改革才开始展开。经历了从1979年开始的“建立职称评审制度阶段”和从1986年开始的“职称改革阶段”。在第一阶段,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正式发出《关于中等专业学校确定与提升教师职务名称的暂行规定》,将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职务名称定为副教授、讲师、教员、实习教员四级。1981年,在关于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技工学校教师职称问题的批复》的意见(试行)中,决定将生产实习课教师按照《工程技术干部技术职称暂行规定》执行,定为工程师或技师、助理工程师、技术员等称呼。在第二阶段,1986年,中央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颁发的《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对职位名称、职责、评审与聘任办法作出了原则规定。这一时期的改革在1989年底基本完成,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由于高职院校较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起步晚,又长期划归普通高等教育一类管辖,因此,高职院校的职称评定一直和普通高校执行同一标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在全国迅速铺开,特别是1986年,以实施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为核心的职称改革工作在全国各高校全面开展。这些举措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广大教师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合理流动。但是由于我国的职称评定制度始于计划经济时代,现行的高校职称评定制度仍然遗留着计划经济时期的痕迹,例如各校职务评定标准不统一,指标分配现象严重,导致不同学校、相同职称人员含金量却各不相同,甚至有较大差距。

二、现行职业教育职称评定制度的陈弊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无论在师资要求上,还是在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都有着明显区别。职业教育对师资的要求是既要有扎实的理论水平,又要有过硬的实际操作水平的以“双能力”为内涵的“双师型”教师。职业院校要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显然,让职业教育院校教师与普通教育学校教师执行同一职称评定标准对职业院校教师有失公允,既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职业发展,也不利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充分实现,更不利于职业院校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区别于普通教育的职教特色。

第一,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有着自身的教育特点和教育规律。“双师型”教师概念正是在以往职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和知识应用的环境下提出的,旨在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纠正以往对师资队伍的评价偏重理论水平的不当做法,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正确定位,适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职教理念。但是人们虽然意识到了职业教育师资和普通教育师资的实际工作相异性,也提出了职业教育要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但是对其职称的评审标准却相同于普通教育教师,不仅模糊了实际工作中“双师型”教师界定标准,也容易误导“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普通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标准之一就是科研成果,主要是学术论文的数量及其刊发期刊的等级。但目前职业院校师资普遍紧缺,每位教师基本上都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这无疑增加了职教师资的负担,迫使他们占用大量本该用来钻研专业技能,提高教学水平的时间,去搞科研,难以形成自己的个性。有些教师在教学方面成绩突出,而学术研究水平有限,却囿于没有学术论文,或者论文数量不够,的刊物等级不高,最终不能评到相应职称,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二,不利于技能型、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充分实现。职业教育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目的究其根本还是要努力改变不适应职业教育要求、不适应培养行业企业一线需要的应用性人才的教师队伍的现状,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职业院校技能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不同于普通学生的培养方式,对他们的培养不仅要有一定基本理论的要求,更要有实际生产经验的强化,教育教学工作要与时俱进,紧跟行业的发展。而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求“双师型”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不断积累大量一线生产实践经验,真正提高自身的理论和实践水平。但是,现行不完善的“双师型”教师职称评价机制导致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形式、轻实质”,只满足“双师型”教师建设的表面成就,片面追求职业资格证书、科研成果的数量。对“双师型”教师和非“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区分不够,忽视了对“双师型”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考核,在观念和做法上产生双偏差,最终导致技能型、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够充分实现。

第三,不利于职业教育形成区别于普通教育的办学特色。职业教育教师职称评定标准靠拢普通教育教师标准带来的突出弊端就是容易使职业院校放弃自身特色,模仿普通高校办学。教学是职业院校的中心工作,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它的办学应注重教学和实践两大块。近年来,职业院校之所以能够呈现蓬勃之势,也是由于在如今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就业困难的情况下,职业院校能够区别于普通高校,办出自己的特色,培养大批动手能力强、上手快的生产一线人员,满足了当前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但是由于教师职称评定要参考学历、科研成果、学术论文数量等硬性标准,职业院校为了能够“优化”自身的教师队伍,增加师资队伍中教授、副教授的比例,不得不强化教师在科研上的要求,从而渐渐忽视职业教育本身应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特点,逐渐丢掉了自身办学特色,慢慢地失掉了原有的吸引力。

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制度的革新与完善

2009年9月10日,在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工作会议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我国已经明确提出了职称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其中一条就是要“调整功能定位,改革以单位内部人事管理为基础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建立符合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特点和成长规律、与企业劳动用工制度和事业单位聘用制度相衔接的面向全社会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制度。”这就意味着,我国已经开始意识到根据不同类专业技术人才特点,制定与其特点和成长规律相符合的制度的重要性,在这种背景下,大胆探索符合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特点的职称评定制度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转贴于

第一,适当下放评审权,改革职业教育职称评审机制和管理机构。现行的教师职称评审和聘任制度还或多或少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色彩,政府行政部门直接干预痕迹明显。主管部门控制着岗位结构和职数比例,政府部门掌握各职称系列评审机构的设置,甚至许多地方职称评审委员会的成员大多由行政领导组成。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事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也逐步落实,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社会用人转变,身份管理也逐步向岗位管理转变。因此,继续沿用这种方法,势必不能妥善解决国家用人与单位用人、岗位用人之间的矛盾。虽然经过几次职称改革,目前我国已经有不少高校获得了职称(主要指高级职称)的评审自主权,但是职业院校教师职称的评审基本都是由行政部门通过社会评审委员会评审完成的。职业院校所设专业有较大的灵活性、针对性,培养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因此,如果要进一步凸显这些学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的鲜明特征,保持个性化发展,必须避免职称评审过程中的行政意志、长官意志,适当地下放评审权限。因为只有用人单位最清楚本单位的人才状况和岗位需求。所以,怎么评、聘任谁应该由用人单位自己决定。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竞争择优、优胜劣汰。为了保证职称评审的公平性和权威性,避免因下放权限后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改革职业教育职称评审机制和管理机构,严肃职业教育职称评审评委制。评委会既要有专家学者,又要有相关行业里的资深专家和技术能手共同组织评审。对评委会组成人员的入选,严格把关,真正选拔出思想作风好、政策观念强、学术、技术水平高的专家。同时,还要建立地区性的专家资源库,以便需要时可按专业、年龄等随机抽选组成评委会,并保证评审公平、公正,杜绝关系职称、人情职称。

第二,改革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技术名称,明确“双师型”教师身份。现行职业教育教师职称是从学术科研角度出发的,不能体现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特征,不能反映或不能完全反映“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技能操作水平和熟练程度。与“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不相称、不相符。因为这些职称名称不仅不利于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发展,且给他们错误的身份定位导向,也不利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定位。因此,职业教育教师职称应引用相关行业的职称名称或称号,评定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和类型特征的职称,以强化技能特色,营造职业技术氛围。目前,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般认为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既能胜任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又能胜任实践指导课教学的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一种是结构性“双师”(又称“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即从整个学校的人才结构来看,一部分教师精于专业理论课,一部分精于实践技能课。因此,可以对既能从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指导课教学的教师予以“双职称”资格,有学者已经提出要根据其能力偏向而设定。而针对结构性“双师”教师队伍的职称评定,天津提出,对从企业调入高职院校的人,教育主管部门可以予以认定教师资格,另一方面所有高职教师可以申请企业工程师系列,也可以在学校申请教师系列。这些做法和经验,其他地方也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借鉴学习的。政府主管部门应参照既有的经验做法,根据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发展的真实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教师职称评定办法。

第3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化措施

1职业教师所须具备的职业素质

1.1熟悉一线,注重应用

有理论,会教学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必要条件。但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又有不同于高等学校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它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基础理论适度够用的前提下,着重于实际运用。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近半数的是实践课,即使是理论教学其应用色彩也十分强烈。因而,熟悉一线,掌握并注重技术的应用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显著特征。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都应是理论或技术的“应用型”教师。无论是教授技术基础理论课还是教授技术专业理论课,着眼点都是“应用”。他们具有较强的将理论阐释浅白化通俗化的能力、较强的应用理论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较强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1.2重职业道德,具有“关键能力”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无不重视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品德风范感召学生。教师只有重视个人的师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生产、管理、经营一线上的岗位。他们所从事的岗位要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所谓“关键能力”是指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等非技术性的职业素质。“关键能力”是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由德国企业界提出来的,“企业界欢迎的是技能和关键能力两方面都好的员工”。如何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如何培养关键能力?这几个方面是高等职业教育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项教育内容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提出了相应要求,即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必须是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的群体。这个群体的高雅举止、优良作风本身就是一种足以打动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巨大力量,使学生终身受益。

1.3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创新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所以需要有大量的知识来支持。正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的学生,一般都对未来充满憧憬,同时也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他们在与周边世界的接触中,产生了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吸引着他们去分析、去探索。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要在告诉他们一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此,教师必须有多方面的知识。虽然教师不是百科全书,不可能回答学生所有提问,但是,教师知识的渊博,一方面会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师的尊敬,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1.4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教育特点、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目前并不完善或不很清楚。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并无现成的经验和模式。研究先行,可以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职业教育教师应该能结合实践和亲身体会,善于发现问题,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立即付诸教学实践并进行修正。用研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2现今职业教育教师存在哪些差距

2.1素质有余而“职业”不足

2.1.1缺乏系统的先进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理论和理念

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培训,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从事职业技术教育也是头一次。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和理念的接触比较少,而且这些理论的理念本身也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所以大家对职业教育这一新生事物知之寥寥。由于缺乏系统的科学的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指导,导致在工作中缺乏方向;有的教师靠自己对职业教育的主观理解来进行教学工作;有的甚至墨守陈规,以成人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思想观念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那么工作效果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目标之间的偏差可想而知。可以说许多教师缺乏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关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理念。

2.1.2对课程的把握理论多于实践,而且理论落后于实践

由于许多教师对实际接触较少,在许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理论的阐述比重多于对实践的介绍。被动地陷入重理论轻实践的泥潭中。而多数职业技术课程的理论知识是对实践的总结。理论知识总是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因而理论知识是相对过时的、滞后的。

2.1.3对职业实践课程知之甚少,操作动手能力差

因为条件和时间的限制,大部分教师少有甚至没有动手事先亲自参加职业技术课程实践。关于实践的了解较少,而且落后于实践的最新进展。课程安排的时间紧迫,使得老师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第一线调查、联系、准备。往往就是和学生打打时间差,边摸索边指导。教师中有相关职业资格证的寥寥无几,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

2.2对学生的特点了解不够,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和民办教育的兴起,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不足,生源质量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有的学校里既有高中生,还有初中生,中专毕业生,也有成人教育的学生。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特点复杂化和参差不齐。但一些老师还有些不太适应这一转变。在教学这一方面,体现出以成人教育或者以普通高校教育所要求的方法、内容、手段来教育学生,有的甚至采用高中教育的方式和套路。未能做到与时俱进。由于对学生的实际了解不够,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这些或那样的偏差。

2.3部分教师对职业二字有思想顾虑

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员工,毕业生主要从事技术性甚至有一些体力含量的工作。虽然目前许多企业都迫切需要这种类型的人才,但受到传统价值观的影响,社会上有人认为做生产第一线的工作是蓝领员工,低人一等,比不上白领和金领等。这种思想不仅影响到学生选择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专业,而且有些老师特别是从普通高等院校转制过来的老师,对职业教育有一些思想顾虑,总觉得是培养蓝领工人,技术含量低,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上有些偏差,部分教师缺乏从事职业教育的荣誉感和相应的崇高责任感使命感,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态度并影响到他们的教学与管理的效果。

2.4教师结构不合理

理论教师偏多而实习实践指导教师不足。大部分职业技术学院都存在这种现象。不仅老师的知识结构上理论部分强于实践部分,而且从教师总量的结构上来看,合格的从事实习实践指导的老师偏少。即使有些专职实习实践教师也是转型和客串。这样势必影响到实习实践课程的效果。

3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3.1树立和强化教师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意识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独特的特点和内容。它不同于高等普通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成人高等教育也有所不同。这些知识不学习是不会知道的。只有正确的理论和观念的指导才有正确的行动。我们应该鼓励教师加强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的学习,树立起职业教育的观念,并不断强化这种观念。建议有关院校可以将职业教育的一些理论知识收集汇编后下发给师生员工学习,并纳入考核的范畴。

3.2建立双师型、全能型教师团队

“双师型”是指一个教师同时具备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和工程技术人员职务任职资格,比如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是教授又是高级工程师。在教师队伍总体上应该努力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除了文化基础课的教师之外,专业理论课教师和职业实践课教师起码应具有双师性质。各职业院校还应该鼓励教师全面发展,在自己的相关领域内拓展知识和技能。另外,职业院校的具体现实情况也要求教师是领域内的多面手全能型人才。因为各学校专业教师人才总体上来讲是匮乏的,在短期难以引进的情况之下,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和挖潜,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空缺,并可以相应的节约支出。第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往往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动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但万变不离其中。一些专业核心课程是不会有多大的结构改变的,还有一些专业课程往往是领域内的知识点的一些变化和发展,老师们如果事先就进行了这方面的准备,可以做到未雨缪缪,在开设新课程时可以很快进入角色。

3.3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要注重从企业、产业部门引进一些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建立一支质量高的兼职教师队伍。让他们经过教师的基本培训,取得任教资格。他们更适于做技术实践课的教师,也可以做技术专业理论课的教师。本校专职教师在和兼职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中,可以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同时通过和产业部门的联系,为学生的实习锻炼开辟渠道,为学生就业拓宽信息来源。也可以宣传职业院校的学生和形象,借此提高知名度。

3.4探索教师职称评定的新方法

第4篇

关键词:教学能力;计算机;教师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深入,用人单位对信息技术人才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但是培养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却难于跟上时代的步伐,大部分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都难于符合企业的要求,这样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出现这种情况,虽然存在职业院校学生入校基础差的客观条件,但是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差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问题。因此对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能力提升是当前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研教教的一个热门话题,不少专家和学者都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作为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一员,希望通过这方面的研究来提升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

1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能力要素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本科教育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育人角色,承担着不同的社会功能。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存在着本质的区别,高职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本科教育是培养研究型人才,高职教育注重的是广度,而本科教育注重的是深度。因此高职教育对教师能力有着特别的要求,具体表现在,高职教师不仅需要基本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更需要对整个专业各门课程的认知广度。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又是一个相对于其他专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专业,其特殊性表现在,该专业知识更新快,淘汰快,这样一个专业特性,无疑对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调研分析,高职计算机教师的教学能力要素需要满足如下几个基本条件。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有精湛的专业技能,不仅要有理论基础,还要有扎实实践操作能力。2)知识面要广,不能只会讲授1-2门课,而且要讲授一个项目整个工作流程的所有课程。3)要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讲授技巧,能够将自己的知识以最好理解的方式讲授给学生,使学生学起来轻松,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职欲望。

2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欠缺之处分析

很多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知识水平差,是困扰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一大难题,这也是计算机职业培训机构大量兴起的一大原因。甚至有高职院校毕业生到培训公司培训之后就喊出“学校学习三年,不如培训一个月”的口号,虽有夸大之处,但也印证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与培训讲师之间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知识水平不够,主要体现在:理论基础差,虽然高职院校不像本科院校,是培养研发型人才,但是必要的理论基础还是需要的,理论指导实践,无理论为基础,实践操作无根无源,将操作步骤解释清楚明白,是要理论作为支撑的。之所有存在部分教师理论基础差,这与高职计算机教师的来源有关。高职计算机教师中有一些老教师就是从其他专业老师转行过来,他们根本就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计算机理论基础学习,这就造成了他们在讲授过程中,忽视理论知识讲授,讲授实践操作时让大家记忆操作步骤,教学效果差。实践操作能力差,这主要是有些教师刚刚从大学毕业,没有任何的企业经验和实践经验,仓促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是边学边教,尽量讲授理论知识,跳过实践操作,结果使学生不会实践操作,理论理解也不到位。知识面窄,高职教育不仅注重实践操作,还要注重知识的广度。有些高职教师只会讲授课程体系中的少部分课程,因此他们不知道这几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不知道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等,使他们在讲授课程时,出现讲授内容偏差,影响整个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目标偏差,带来严重的教学后果。目前高职院校中,很少有教师能够独立完成整个项目的设计、实施与部署。这主要是很多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存在着一个认知上的误区,认为只要精通一两门课程教学就可以,实际上严重影响课程之间的衔接任务。课程讲授技能欠缺,缺乏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授课技巧。主要表现在,有些老师在上课之前缺乏必要的课程讲授设计,随意应付,率性而为,你自己认为的方式来进行授课,没有提高授课技巧意识。

3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式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也在采用各种途径来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以下总结了几种常用的提升方式。1)校企合作式的技能培训高职院校为了提升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效率和办学质量,以前走过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模式,企业派遣软件工程师对教师进行短期培训。2)国家培训国家教育部门为提升高职教师的专业技能每年都拿出部分教育资金,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提供了免费的寒暑假的培训。3)高职院校学生技能竞赛国家教育部每年都举行计算机类的技能竞赛,希望通过学生的竞赛,来方向促进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国家教育部及其下属单位也经常组织各种教学大赛,通过大赛,使教师在大赛中成长,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4)技术经验交流座谈会每个高职院校所在的省市都设置有计算机协会等组织,每年定期地举行各种学术交流会,教师之间交流教学经验和当前的技术动态等。以上各种方式,都是为了提升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但是其效果都不太理想。校企合作式的技能培训,由于时间太短,培训内容多,造成教师很难真正掌握。国家培训只是培训学校的部分骨干教师,名额有限,很难大面积铺开,收益面较窄,而且结业考核不严格。学生技能竞赛,存在着很多的不公平性,大多竞赛都有设备厂商的参与,使高职院校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提高老师教学能力的效果有限。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只能提高教师教学方式,况且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时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只是为教学技能大赛而设计,平时教学中因其准备时间太长也会放弃,转而采用平时熟悉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教师也无法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只有先提高知识水平,再提高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地提高教学能力。

4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方法

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实施,才能从本质上提高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的教学能力。4.1改变不适合高职院校教学能力提升的外部因素。1)提升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很难提升一个台阶,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没有达到要求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当今社会,拜金思想严重,功利思想泛滥,不仅影响着社会,同样也影响着高职院校教师,对教师教育育人的人生目标没有深刻的认识,心中只想着自己,心思根本就没有用在教书育人上。学校如何对这些教师进行深刻引导,使他们回归教学的初心,是当前各高职院校面临的严重问题。通过提高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提高教师的师德,提高教师的奉献精神,是当前各高职院校面临的共同课题。2)优化教师评价体系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评价体系依旧还是停留在过去的教师评价体系或者是参考本科院校的教师评价体系,没有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制定灵活有效的评价体系。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高职教师的评判依靠全体学生投票和同事投票来决定,欠缺评价的公正性。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差,自制力差,价值观缺失,靠全体学生评判教师的优秀等级无疑是欠科学的,至少应该挑选认真学习的学生对老师进行优秀等级的评判。目前学生对教师评价方式也是直接武断的,让学生直接对教师进行等级评价。这样一种评价方式,让学生都感觉到模棱两可,无所适从。应该让学生对老师进行全方面地评价,至少应该包括授课态度,授课清晰度,授课完整度,授课深度,授课趣味性,答疑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然后根据各项权值进行综合评价等级,这样才更科学和精确。同事之间仅仅只在生活上有所交集,工作上互不了解,依靠同事之间的投票来评选教师的教学能力很显然也是不正确的。只有通过科学合理评价体系才能真正评选出高职院校的优秀教师,只有这样,优秀教师才能提高教学积极性及教学能力,反之,真真的优秀教师得不到荣誉,最后也会被无情的现实所打压而沉沦。3)改进岗位津贴结算机制高职院校的教师岗位津贴结算机制仍旧比较单一,讲究所谓的公平化。优秀的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无论是根据哪种模式建立的,都应该是层次结构的,课程体系基本上都分为基础课程,核心课程,核心高级课程三层及其以上架构。很显然,核心高级课程的课程难度都明显大于基础课程,授课教师在讲授这些课程所付出的工作时间明显要高于讲授基础课程所付出的工作时间,如果按照同一标准进行岗位津贴结算,这明显会降低优秀老师的提升教学能力积极性,这对以后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新专业申报,新课程设置,高难度课程讲授等一切攻坚克难的工作带来无人响应的局面,最后很多新专业申报,课程体系改革等与时俱进的专业问题只能延时甚至搁浅。4)改变教师职称评定方法目前高职院校的职称评定方法中,很多职称评定内容中,有本科教师职称评定的影子,没有根据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制定出相适应的职称评定方法。在高职教师职称评定过程中,依然重点查看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定材料是否有核心期刊论文,是否有省级课题和国家级课题。优秀高职教师大多在学校里进行高难度课程教学,准备着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占用去了大多数工作时间,为了职称评定,不得不花精力去进行科研,写核心期刊论文,还要和本科教师去竞争省级课题和国家级课题。长此以往,无疑会降低优秀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动力。只有改变当前高职院校的职称评定方法,制定出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职称评定方法,才能提升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4.2通过多种途径对高职教师进行教学能力提升1)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学习互联网云技术的出现,使大数据存储成为了现实,互联网上出现了大量优秀的高职计算机教学资料和教学视频。使高职教师能够足不出户的从互联网上得到想要学习的教学资源和视频材料。通过教学资料,教师可以优化自己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视频,教师可以学习行业内最新的it技术和项目开发流程,教师可以学习和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师技巧。2)提高技能培训方案和优化结业标准高职教师通过寒暑假进行专业培训,依旧是目前提升高职教师知识水平的有效途径。提高技能培训方案,使教师真正融入到技能培训的氛围中,通过优化技能培训结业标准,使高职教师培训过程中有压力和动力,能够真正学习到高超的技术水准和教学技巧,摒弃以往高职教师培训走过场,流于形式的结果。3)鼓励教师企业兼职鼓励优秀教师到企业兼职,从事it企业的重要工作岗位,通过在重要工作岗位上的锻炼,掌握项目的工作流程,掌握项目过程中所需要的完整的技术及其最新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掌握企业对人才需要的职业素养。通过企业的工作经验,总结企业工作心得,提出教学体系改革建议,修改课程标准,将自己过硬的知识技能讲授给学生,提升学生的应用技术能力和职业综合素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标准。

第5篇

一、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解

何谓“双师型”教师?教育部在高职教育评价标准讨论稿中从提高教师素质的角度,提出了“双师素质”教师的概念,并明确了“双师素质”教师的任职资格条件。“双师素质”教师是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教师:1.具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具有中级(或)以上的教师职称。2.既有中级及其以上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及其以上职称。3.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或)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或社会效益。

这段表述明确了符合“双师型”教师的条件,从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如下含义:“双师型”教师首先特指专业课的专任教师,与此同时必须具备与实践相关的三大类专业技术背景之一。

社会上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解分三类:1.是“双证书”型。认为只要有“双证书”即是“双师型”。2.是“双素质”型,这种理解强调教师应同时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并侧重于实践能力的提高。3.是把两者理解结合起来。笔者觉得第三种理解较全面。若只强调“双证书”,在职业技能等级鉴定还不完善的今天,有了技能等级证书是否就具有相应的技能水平,这里还需打个问号。有的仅仅为了考证而考证。若仅仅强调实践动手能力,这不利于教学的开展和学校接受上级部门的评审,不利于学校更上一台阶。

综上所述,“双师型”教师即是有中级教师职称,并有相关行业中级技能等级证书或有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因为有的专业没有技能鉴定)的专业课教师。

二、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一点思考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

1.“双师型”教师比例不高。在很多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只有30%左右,远远低于教育部规定的60%的比例,大部分专任教师是从高等学府毕业的或从相关院校调过来的,这些教师理论功底扎实,但基本上没有企业工作经验。在企业工作的有相当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又调不进来,因为福利待遇和编制问题。

2.对“双师型”教师的激励不到位。好多职校要求专任教师去考双证,然后就说我们有多少多少“双师型”教师,达到教育主管部门要求的数字即行。在福利待遇上和以前没有差别,在职称评定上重论文轻教学,重研究轻应用,也使得大家对钻研业务能力兴趣不大,拿个技能等级证书即行。为了完成任务,个人没有提升“双师型”教师含金量的动力。

3.对“双师型”教师的培训不到位。我们说“双师”素质除了有证书外,还得有实践经验。科学技术发展很快,不断涌现出新技术,这就需要专任教师要经常接触新东西。而我们的“双师”只要拿到“双证”即可,学校缺乏后续的培训制度和资金来保证教师的技能培训和知识的更新换代,这必然导致“双师型”教师实际能力和素质偏低。

4.“双师型”教师工作量偏大,管理缺乏人性化。就像有的专任教师抱怨的那样:“同样是教师,拿得又不比人家多,为什么要多考几张证书呢?并且上完理论上实践?”随着职教的发展,有的学校的专任教师工作量很大,既是理论课教师,又是实习指导教师,有时全天都不闲着,而学校的各项激励机制又不到位,无法更充分地体现教师个人应有的价值。再加上管理缺乏人性化,最终导致个人无法较好的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所以,应加强对教师个性的理解和尊重,多为教师提供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1.树立科学发展观来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各级领导要认识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关系到职业学校的后续是否可持续发展。要用发展的观念来建设“双师型”,要有规划、有层次,分年龄,按比例地逐步推荐这项工程,使“双师”比例大幅度提高;并且还需有前瞻性,分清弱势专业进行人才储备,将来社会需求大时才不会“手忙脚乱”,没有教师可用。

2.建立完善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制度。建立完善的教师下企业锻炼制度,使专任教师熟悉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和生产流程,使生产和教学不脱节。

3.完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结合“双师型”教师含义的理解制度出相应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使得年轻教师“有的放矢”地早日成为“双师型”教师。

4.完善“双师型”教师的激励制度。在职称评定和福利分配上让“双师型”教师“有矩可寻,有据可依”,我想会更多限度地激发专任教师钻研业务的热情,提升“双师型”教师的含金量。

5.建立有效的“双师型”教师聘任、引进制度。对于企业里有丰富经验的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我们要大胆引进,补充到教师队伍中来,担任兼职或专职教师。要给他们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第6篇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 教学与科研 考核评价系统

[作者简介]贺蓉蓉(1962- ),女,四川遂宁人,成都大学学报编辑,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四川 成都 610106)贺继明(1957- ),男,四川南充人,成都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制度研究。(四川 成都 61004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6-0025-02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教学质量低下已成为高校的主要矛盾。我国应用型高校单从规模来看,已成为高校的绝对主体。更好地保障应用型高校的教学质量,是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水平的关键。笔者认为,将教学与科研并举使得学校和教师负重而行,是造成应用型高校教学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应用型高校的特色和任务

应用型高校是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过程中逐步得到明晰和还原的一种教育产品类型。相对于理论研究型高校而言,应用型高校属于较高层次的教育;同一般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应用型高等教育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型特征。应用型高等教育培养的不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是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需要的,掌握高新技术并能熟练运用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如何加强应用型高等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应用型高校的教师的综合素质,构建一套使教师素质与人才培养目标一致的绩效考核体系,对于能否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至关重要。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和专门性。而教育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就是制定出以教育服务产品类型为评价主体的评估标准体系,并根据各高校所提供的教育产品的种类分类评估、指导、监督,以保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类型的。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一种向上并趋同的趋势,专科升本科,学院升大学,教学型希望成为教学研究型,以此类推争相向高类型发展。为此,不少高校盲目追求科研,忽略对社会的应用型服务和人才的培养,导致高校的教学质量严重下滑,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下滑,结构性失业矛盾凸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既有政府行政手段干预,不按教育规律办教育,使得高等教育规模过度发展,结构失衡的问题;也有现行政策体制问题,如按层次为高校设定行政级别,按层次拨款,导致高校热衷于申办硕士点和博士点使学校升格提级,追求“高大全”。更有高校自身导向问题,不愿或羞于坚持走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之路,难以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中心地位。

二、应用型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并举的现状

高等院校向上趋同发展的趋势,使得很多应用型高等院校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不明确办学目标,学校长期徘徊不前。在学校层面,由于主办者对应用型高等院校的功能和任务不明确,更由于追求自身功利的目标,忽视了应用型高等院校应该把教学放在首位,把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学和科研的齐头并进,在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和职称评定体系这两大决定教师发展命运的指挥棒上,把教学水平和科研成果并举,甚至对科研能力的要求超过对教学水平的评价,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而造成轻课堂教学重科研论文、轻应用实践重书本理论、轻教改研究重理论研究、轻社会服务重闭门造车的现象。

1.教师的考核评价系统缺乏科学的设定。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的评定更多是学生或同行的主观评定,没有第三方机构的介入。高等院校对教师水平的评定也是遵从同一模式——教学加科研,把争取科研项目经费的多少和多少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这样使得教师把大量精力放在完成科研任务上。“教师们为了功利的目的,在商业化的聘任和奖励制度的压力下,在科研中不得不更重量而非质,一年动辄发表几十篇论文和多部专著,需要投入多和需时长的基础科研被冷落。更有甚者,在学术上造假、抄袭,严重败坏了学术风气。一些教师在工作的优先选择上也产生了偏差,他们视科研为名之所在,校外活动为利之所在,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科研与校外活动中,忽略了教学,不关注学生的需要,忘记了‘师垂典则,范示群伦’的神圣职责。”①

2.职称评定错误导向,使教学地位难以确立。高校教师职称本来是对教师综合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的反映,职称评定是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定向标。但由于职称评价标准越来越向科研方面倾斜,科研是硬指标,教学和社会服务是软指标,加之由于各种评审指标错误的导向,形成了人们对科研内涵的片面理解,忽视了科学研究的实质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实际研究和对社会进步的贡献。应用型高校大多数教师没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在导向驱使下无奈“搞科研”,从而加重了广大教师的精神负担。

3.为评定职称的功利目的去做科研、写论文,客观上助长了学术不端,造成新的行业腐败。一些全身心投入教学,教学效果好、受学生爱戴的教师,由于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科研论文,难以评上职称。而一些教授拿着高薪却上不好课,不受学生欢迎。还有一些人评上教授后不再愿意上课。

应用型高校要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需求的标准必须由行业企业来制定。教学内容也应该是紧扣需求标准,有的放矢。但是现在大多数应用型高校一手抓教学一手抓科研,却不愿意也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了解行业企业的需求,教师教学之余没有精力走进社会和企业进行调研,参与社会服务,所以往往是课程的设置与行业的要求脱节,教学内容与生产过程脱节,从而造成学生的学习与应用性实践严重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被社会认可和接受。

三、应用型高校教学与科研并举的成因

应用型高校教学与科研并举的成因,首先应该是高校的管理者对高校功能认识偏差所致,把应用型本科、高等职业院校与研究型本科混为一谈。研究型本科教师写论文搞科研无可厚非,而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职业院校应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由于多年来高校的导向,使得教学和科研已经成为所有高校教师关注的两大热点。“尽管现在许多大学教师都认同并有志于兼顾科研和教学,但是很少有证据表明,本科生能从他们老师的科研活动中获益,学生甚至意识不到他们的老师正在从事什么科研工作。事实上,来自美国最有说服力的证据表明:教师的科研取向与学生对教学的满意程度之间存在负相关。”我国应用型高校忽略了自身的特色和功能,把大学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这三大功能不加区别和分析地戴在自己的头上,期盼以科研促教学,或是教学科研并行。认为科研好的大学才是真的好大学。亚历山大·阿斯汀说:“大学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越来越困难,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的研究功能在不断扩大。”这导致大学在聘任、晋升和评价教师时,更青睐那些很少从事教学工作的“明星教师”——他们的学术地位是由其科研而不是教学水平决定的,这些教师倾向于回避更以学生为中心的、更具创新性的教学方法。②

其次,一些应用型高校办学目的不明确。当今的大学生进入大学学习都有着明确的目标,“他们进入大学并不是为了离开家庭或者长大成人,而是把大学学位看作是在一个知识为动力的社会里找到一份体面工作的关键……多数学生将大学教育看成是他们未来高质量生活的关键,是开启理想工作、经济保证和幸福康乐的钥匙。”③相反,高校的很多教师把学生的就业看做是辅导员或学生自己的事情,与自己的课堂教学关系不大,完成自己的科研计划的重要性远超过帮助学生就业。当今很多大学本科生已经出现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为了就业重新到职业院校去学习一门技能的回炉现象。这种现象的大量出现,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大学教育的反思。

最后,高校职称评审标准趋同性使然。当今中国无论是理论研究型高校还是应用型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标准基本一样,都是以科研为硬指标。然而应用型高校的性质决定了无论从科研的经费,还是从科研项目的获得上都远不及研究型高校,教师的整体科研能力也远不及研究型高校。他们的教学任务也往往比研究型高校要重,要他们达到同样高的科研要求,就不得不挤时间写论文。“大学的发展也逐渐让知识分子为了职务晋升而不是公共事务而著书立说。”④而这些为职称而做的文章很多使用晦涩深奥的词汇拒人于千里之外,仅供自我欣赏和标新立异。学术的公众认可度大大下降,更谈不上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和行业企业的发展。

四、破解并举之弊的对策与措施

19世纪中叶的著名教育家纽曼曾提出:“我是这样看大学的:他是教授全面知识的地方。这说明了他的宗旨,一方面是心智的,而非精神的;另一方面,是对知识的普及和扩展,而非提高。如果大学的宗旨在于科学发现和哲学探索,我就看不出他为何需要学生;如果意在宗教训练,则他又如何能够成为文学和科学的中心呢?”⑤纽曼在这里指出了大学的本质应该是传授知识、培育人才,而非科学研究。这是对我国现在关于大学职能的一种批判。

长期以来,大学被赋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职能,特别是把教学和科研作为大学两大并行的职能,不加区分地压在各种类型大学的肩上,使得应用型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们负重而行。然而,“科学发现和科学教学是两种不同的过程,他们也是两种不同的禀赋,但却很少并存于同一人身上。一个人致力于向后者传播他现有的知识,就不大可能还有闲暇或余力来探寻新的知识。人类的常识已将对真理的探索与一种宁静隔绝的状态联系起来。最伟大的思想家都是专注于自己的研究,而容不得任何打扰的,他们往往神游天外,我行我素,并且或多或少想避开教室和公共学校。”⑥而我国现在应用型高校的教师,本身教学任务繁重,加上还要深入行业、企业,服务于社会,根本无法静下心来潜心科研,即使为了完成任务而做的科研,也难以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造成了大量的人力和资源的浪费。破解此难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思考:

1.应用型高校应该以充分的自由去关注学生的发展,一切工作都应该以教学为中心。这一指导思想早已在欧洲和北美高校盛行,“毫无疑问,为了满足大学生性质和类型的变化,大学需要重视教学工作。另外,在英国,大学研究很少关注大学教学问题。以前的多科技术学院,在教学方面倒是做一些开拓性的工作。这些学院从一开始就将办学重点放在教学而不是科研上面。不管怎样,教学优先的思想已经得到广泛传播,并产生了重要影响。”⑦应用型高校应该澄清自己的办学目标,根据自身的特点来确定工作的重点,给自己合理的定位,就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学校的教学应该是围绕学生高质量就业的教学,是为了学生终生发展。这种教学必须要和行业、企业的需求相结合,必须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2.在坚持教学第一的前提下确立教学引领科研,科研为教学服务的思想。应用型高校应提倡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开展科研,例如可以组建校企联合应用技术创新团队,根据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战略目标,立足行业、产业、企业需要,针对本行业、产业、区域骨干企业的重大核心和关键技术难题,开展应用技术研发,创造新成果,开发新技术,开展科技服务。可以从学校层面和企业共建校企联合应用技术创新基地或平台,让教师从基地获得服务项目,带领学生开展项目式教学,在项目完成过程中让学生学到知识,提升能力。还应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开展教学研究和课程改革,鼓励教师把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相结合。这些都可根据成效视为教师的科研成果。

3.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形成更加全面的衡量教师工作和成果的标准。对应用型高校教师的考核,应该包括教学和非教学工作,可以从课堂教学、实践环节、学术事务、校企合作、项目与技术开发、项目导师、在职培训、学生辅导等方面去综合考虑。在教职工考核中,重点考核三个方面:一是工作态度及表现,包括奉献精神、工作态度、团队精神、可靠性及进取精神、领导潜能;二是教学工作表现,包括教学能力、教学准备及工作、沟通能力、学生管理、专业及课程开发;三是非教学工作表现,包括企业联系及非教学任务、应变能力、资源计划及应用、工作质量。

4.建立常态的高校教师职称晋升体系。从国家层面改变高等院校评定职称“一刀切”的现象。应用型高校教师评定职称应该主要看工作态度和教学效果,看社会服务的成果,以及实际科研的能力,而不把的数量和级别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对教授职务更应该提高要求,严格配置,明晰职责,使教师职称评定形成一种常态化的晋升体制。例如,加拿大的应用型高校的教师就不要求评定职称,也不把是否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和晋升的依据,而重在看教师的教学业绩。又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根据新加坡教育部规定,学院按照一定的比例将教师分为讲师和工程师两大类,并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估和职位提升制度。讲师类,从低到高分为五级,其中有讲师、高级讲师、首席讲师之分;工程师类也分五级。学院每年年终对员工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决定本人晋升与否。这样可以全面地调动教师参与教学和育人的积极性,很好地保证学校教学质量。

[注释]

①(美)E.Gridy Bogue,Kimberely Bingham Hall.高等教育中的质量与问责[M].毛亚庆,刘冷馨,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5.

②⑦(英)安东尼·史密斯,弗兰克·韦伯斯特.后现代大学来临[M].侯定凯,赵叶珠,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3,23.

③(美)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M].刘彤,屈书杰,刘向荣,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2-63.

第7篇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必要性;提高途径

1.新时期大学体育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必要性

体育是高校教学体系中最重要的公共课程之一,肩负着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毅力、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等重要的“使命”[1]。因此,体育在各类高校的各种专业中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现阶段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大,学生们毅力、心理素质和个人品质都不同程度滑坡的大背景下,通过提高体育课程教学,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先锋队”的核心作用完善高校培养体系意义更为深远。教师是开展教育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虽然我们一直强调体育在高校中的地位,但由于长期形成的观念,以及高校中传统的评价体系,使得大部分高校中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发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这方面比较集中的体现在学历层次不够、继续教育渠道不畅、参与科研机会很少、职称评定困难等诸多方面。显然,作为一名教师,他的发展不能脱离现实,教学水平的提高也不能建立在一些空荡荡的口号上,必须要让教师综合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才能谈教学水平提高。因此,结合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一条大学体育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途径已经迫在眉睫。

2.新时期大学体育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主要途径

2.1 加强工作和职业道德教育,为提高教师职业素质打下良好基础

教师,人们被人们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由此可以见得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尤其是一名大学教师,肩负着直接为社会输送人才的终端培养任务,更需要严格要求自己的职业操守,把提高思想素养放在重要位置,从“树形像、铸师魂、做表率”出发,要求自己事事处处做好学生的表率。具体来说,第一,体育教师需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牢固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强化全心全意为党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处处体现全心全意为学生、为教师服务的思想观念,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行为世范”[2];第二,学校要始终把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政治素质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开展“树师表形象、比育人成果、促素质教育”的活动和开展“敬业在兴安、奉献在岗位、创新在教坛”的教育实践活动,建立起师德师风评估体系和考评机制;第三,各级教育主管机构要通过构建“名师兴(校)”平台,对那些兢兢业业工作在教学一线,用自己高尚的师德滋润莘莘学子的教师给与表彰,树立一种“以德立校、以德立教”的良好风尚和传统,进一步激发广大教育工作者献身教育工作的热情。

2.2 完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为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创造坚实平台

调查显示,大部分高校中体育教师的平均学历要低于其他公共课教师,比专业课任课教师差的更多,这种情况的出现和传统的认识密有着不可分的关系。而实际上,社会在发展,教育教学背景也在转变,今天的体育教学已经明显不同于以前,不仅需要教师有扎实的体育专业知识,还需要教师深刻的了解新时期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并且要知道如何将体育融入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之中。显然,这就需要持续的加强高校体育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让教师可以时刻吸收到最前沿、最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3]。为此,各高校需要为体育教师建立定向的培训,并在合理安排教学任务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参与在职或者脱产的继续教育。并且,对于有能力的教师,可以再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让教师去发达国家学习和深造,只有广闻才能博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另外,在高校内部也要建立起结对子或者相互交流的平台,让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相互之间可以把更新、更丰富的教学理论和经验进行交流,以提高专业素质提高的速度。

2.3建立差异化工作考评机制,为科学评价教师工作构建制度保障

高校工作考核的原则,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使各类工作人员能够享受同等待遇,激发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并提供一个合理的发展空间,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4]。但是在学校职称评定的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相关专业课教师或者其他研究人员职称明显的比体育教师的职称提的要快。这并不是说体育教师能力差,而是这种学科的特殊性质。体育本身就是一种公共课程,其教学目的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形成一种基本的素质。因此,我们不可能要求体育教师每天像工程、医学、航天、地质等学科的教师一样有多么精深的研究能力,尤其是对于非体育院校的体育教师来说,他们更多的都是默默无闻的普通教育工作者。如果我们一定要用发表多少论文,有多少专利,申请多少课题作为评价标准,那么大部分体育教师根本无法与相关专业课教师或者专职科研人员去竞争。因此,各高校需要科学合理的对职称评定标准进行分类,体育教师可以更多的结合教学效果、师生的评价等方面来评定,以促进他们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形成一种良性的发展模式。

3.结语

总之,高校体育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的重任,这个群体对我国未来人才的供给和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有重大意义,因此,我们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有更高的要求,这也是未来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5]。而提高大学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并非朝夕之事,这是一个长期而且复杂的过程,需要学校、政府给与足够的支持和引导,从制度、经费、社会舆论等各个层面给与关注,才能最终实现大学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体育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万美荣,杨德敏. 体育运动能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和心理素质[J]. 新余高专学报2007,12(3).

[2]李小荣. 教师综合素质的评价[J]. 才智,2012(19).

[3]王 晶. 浅谈如何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2(5).

第8篇

第一条为加强公路、水运工程监理工程师资质管理,做好监理工程师的资格审批工作,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监理工程师是指经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资格,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按核定的监理业务范围从事监理工作的人员。

第三条监理工程师按批准资格分为监理工程师资格和专业监理工程师资格。其中,专业监理工程师按分级管理原则分为:交通部批准的专业监理工程师资格和各地区、部门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专业监理工程师资格。

第四条监理工程师资格和专业监理工程师资格均系执业资格。

具有监理工程师资格者,经聘任可在交通基本建设项目中担任总监理工程师、总监理工程师代表、高级驻地监理工程师、驻地监理工程师、专业监理工程师等岗位职务。

具有交通部批准的专业监理工程师资格者,经聘任可在交通基本建设项目中担任专业监理工程师岗位职务。

具有各地区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专业监理工程师资格者,经聘任可在本地区二级公路以下(含二级公路)或小型水运基本建设项目中担任专业监理工程师岗位职务。

第五条监理业务范围是指监理工程师经批准可从事的监理行业和监理专业。

监理行业划分为公路工程和水运工程两类。

公路工程监理行业包括:道路与桥梁工程、隧道工程、交通工程、试验检测等工程系列监理专业和工程经济与合同管理等经济系列监理专业。

水运工程监理行业包括:港口与航道工程、道路与堆场工程、房建工程、机电工程、铁路工程、试验检测等工程系列监理专业和工程经济与合同管理等经济系列监理专业。

第六条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对批准具有监理工程师资格者颁发《监理工程师资格证书》,对批准具有专业监理工程师资格者颁发《专业监理工程师资格证书》。

第七条监理工程师资质实行分级管理。

交通部是全国公路、水运工程监理工程师资质管理的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监理工程师的资格和各等级(类型)交通基本建设项目专业监理工程师资格的审批、颁证和复查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和部属、双重领导港务局、航务(运)管理局是本地区、本部门监理工程师资格和专业监理工程师资格的审查、申报部门,并负责本地区二级公路以下(含二级公路)或小型水运基本建设项目专业监理工程师资格的审批、颁证和复查工作。部其他直属单位为本单位监理工程师资格和专业监理工程师资格的审查、申报部门。

第八条交通部成立监理工程师评审委员会,负责监理工程师的资格审定工作。交通部基本建设质量监督总站为交通部公路、水运工程监理工程师资质管理工作的办事机构。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和部属、双重领导港务局、航务(运)管理局工程质量监督站为本地区、本部门公路、水运工程监理工程师资质管理工作的办事机构。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九条申请监理工程师资格者,需同时具备:

(一)应为长期从事公路或水运工程设计、施工、建设管理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遵守监理工作职业道德;

(三)男性年龄在65岁以下(含65岁),女性在60岁以下(含60岁),且身体健康,能胜任现场监理工作;

(四)具有高级专业任职资格;或取得中级专业任职资格后,有五年以上工程设计、施工、建设管理实践经历;

(五)已取得交通部颁发的《交通部工程监理业务培训结业证书》或《交通部工程监理资格考试合格证书》;

(六)同时具有一种工程系列监理专业和工程经济与合同管理监理专业至少各1年的监理工作经历。

第十条申请专业监理工程师资格者,应同时具备:

(一)应为长期从事公路或水运工程设计、施工、建设管理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遵守监理工作职业道德;

(三)男性年龄在65岁以下(含65岁),女性在60岁以下(含60岁),且身体健康,能胜任现场监理工作;

(四)具有高级专业任职资格;或取得中级专业任职资格后,有两年以上工程设计、施工、建设管理实践经历;

(五)已取得交通部颁发的《交通部工程监理业务培训结业证书》或《交通部工程监理资格考试合格证书》;

(六)具有一种监理专业至少一年的监理工作经历。

第三章监理业务范围的变更

第十一条变更监理业务范围是指由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对已获公路、水运工程监理工程师资格或专业监理工程师资格者,所具有的监理专业进行增补或对其监理资格进行变更。

第十二条拟申请增补监理专业者,需同时具备:

(一)获监理工程师资格或专业监理工程师资格已满2年或前次变更监理业务范围满1年;

(二)历次监理资质复查均合格;

(三)每申请增补一个监理专业,须有1年以上相应专业的监理工作经历;

第十三条已获交通部批准的专业监理工程师资格、拟申请监理工程师资格者,需同时具备:

(一)获专业监理工程师资格已满2年或前次变更监理业务范围满1年;

(二)历次监理资质复查均合格;

(三)符合本办法第九条有关要求。

第四章申报与审批

第十四条交通部对公路、水运工程监理工程师、专业监理工程师资格审批工作,原则上每年第二季度进行1次。

第十五条申请者填妥《公路、水运工程监理工程师资格申请报告》(附表一),由所在单位报相应的公路、水运工程监理工程师审查、申报部门审查后,报交通部审批。

第十六条交通部基本建设质量监督总站负责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提出推荐意见,报交通部监理工程师评审委员会审定,再报交通部审批。

第十七条已获公路、水运工程监理工程师资格或专业监理工程师资格,需变更监理业务范围者,应填妥《公路、水运工程监理工程师资格申请补充报告》(附表二),并按照监理工程师申报程序,逐级上报。

第五章复查

第十八条交通部将每三年对监理工程师资格和部批专业监理工程师资格者进行复查。

第十九条待复查人员应根据本办法的要求,填写《监理工程师复查申请报告》(附表三),并按照监理工程师申报程序报交通部。

第二十条复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否符合所具有的监理资质要求;

(二)能否胜任现场监理工作;

(三)能否遵守监理工程师职业道德,有无违法乱纪行为;

(四)监理工作实效。

第二十一条交通部对复查合格者,将在其《监理工程师资格证书》或《专业监理工程师资格证书》上,进行确认登记、加盖印章。

第六章证书管理

第二十二条《监理工程师资格证书》或《专业监理工程师资格证书》由交通部统一印制。

第二十三条申请变更监理业务范围者,在填报《公路、水运工程监理工程师资格申请补充报告》的同时,须交回《监理工程师资格证书》和《专业监理工程师资格证书》。

第二十四条凡申请复查人员,在填报《公路、水运工程监理工程师复查申请报告》的同时,须交回《监理工程师资格证书》或《专业监理工程师资格证书》。

(一)对复查合格者,将在其证书上进行确认登记后,退回证书。

(二)对复查不合格者,将取消监理资格并收回证书。

第二十五条凡遗失《监理工程师资格证书》或《专业监理工程师资格证书》者,需由相应的公路、水运工程监理工程师资质管理工作的办事机构(或部其他直属单位)向所批准资格的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补发。

第二十六条获《监理工程师资格证书》、《专业监理工程师资格证书》者,不得将证书撕毁、污损、转借、出让给他人或在证书上涂改。

第七章罚则

第二十七条对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将根据情节,分别给予通报批评、停止执业、取消监理资格并收缴证书及限期五年内不得再申报监理工程师的处罚:

(一)不能自觉遵守监理工程师职业道德,缺乏监理工作责任心,造成不良影响者。

(二)监理工作失误,造成工程质量事故或经济损失者。

(三)未经注册,以驻地监理工程师以上名义从事监理工作者。

(四)以监理工程师个人名义承接工程监理业务的。

(五)以虚假或不正当手段获得《监理工程师资格证书》或《专业监理工程师资格证书》者。

第二十八条监理工程师丧失职业道德,贪污、索受贿赂;或因监理工作失误,造成重大工程质量事故和严重经济损失并构成犯罪的,除取消监理资格并收缴证书外,还将由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二十九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和部属、双重领导的港务局、航务(运)管理局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并报交通部备案。

各地区二级公路以下(含二级公路)或小型水运基本建设项目专业监理工程师资格的审批、复查结果,报交通部核备。

第三十条本办法由交通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一条本办法自1996年7月1日起施行,交通部以交工发〔1992〕66号文的

《公路、水运工程监理工程师注册办法》同时废止。

附表一:

公路、水运工程监理工程师资格申请报告

单位

姓名

申报监理行业

申报监理专业

申报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印制

年月日

公路、水运工程监理工程师资格申请报告

填写说明

1.申请者应为长期从事公路或水运工程设计、施工、建设管理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2.表中"拟申报监理工程师资格形式"应填写监理工程师资格或专业监理工程师资格。

3.监理业务范围见下表:

4.表中监理业务培训情况应逐一填写所参加监理培训班的举办单位名称、培训起止时间、地点、授课单位,本人参加考试科目、成绩、发证日期、证书编号。

5.表中监理资格考试情况应逐一填写所参加监理资格考试时间、地点、考试科目、成绩、发证时间、证书编号。

6.监理工程师审批、注销情况应填写本人历次监理工程师审批、复查、变更监理业务范围的结果、交通部文号、发文时间、证书编号及注销监理工程师资格的原因、时间、文号、原证书编号。

7.从事工程设计、施工、建设管理工作的经历应按项目填写工程项目名称、地点、规模、开竣工时间,本人参加该工程起止时间、所在单位、工作内容及担任职务。

8.监理工作经历应按项目逐一填写本人在监理工程中从事的工作内容,专业性质、担任职务、起止时间、工作成果。

9.有关证明材料系指职称评定证书、监理业务培训结业证书、监理资格考试合格证书及现职、聘用等证明(复印件)。

10.申请者在提出申请的同时,应随交二寸近期免冠照4张。

11.申请报告填妥,由所在单位报相应公路、水运工程监理工程师审查、申报机构审查后,报交通部。

12.本表填写一式二份,上交交通部一份。

附表二:

公路、水运工程监理工程师资格申请补充报告

单位

姓名

申请时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印制

年月日

公路、水运工程监理工程师资格申请补充报告

填写说明

1..表中"现监理工程师资格形式"、"拟申报变更监理工程师资格形式"系指填写监理工程师资格或专业监理工程师资格。

2.监理业务范围

3."现监理业务范围"系所持交通部监理工程师证书上规定的监理行业和监理专业的全部内容。

4.表中监理业务培训情况应逐一填写所参加监理培训班的举办单位名称、培训起止时间、地点、授课单位,本人参加考试科目、成绩、发证日期、证书编号。

5.表中监理资格考试情况应逐一填写所参加监理资格考试时间、地点、考试科目、成绩、发证时间、证书编号。

6.监理工程师审批、注销情况应填写本人历次监理工程师审批、复查、变更监理业务范围的结果、交通部文号、发文时间、证书编号及注销监理工程师资格的原因、时间、文号、原证书编号。

7.从事工程设计、施工、建设管理工作的经历应按项目填写工程项目名称、地点、规模、开竣工时间,本人参加该工程起止时间、所在单位、工作内容及担任职务。

8.监理工作经历应按项目逐一填写本人在监理工程中从事的工作内容,专业性质、担任职务、起止时间、工作成效。

9.有关证明材料系指职称评定证书、监理业务培训结业证书、监理资格考试合格证书及现职、聘用等证明(复印件)。

10.申请报告填妥,由所在单位报相应公路、水运工程监理工程师审查、申报机构审查后,报交通部。

11.申请者在提出申请的同时,应交回现所持《监理工程师资格证书》或(专业监理工程师资格证书》,并随交二寸近期免冠照4张。

12.本表填写一式二份,上交交通部一份。

附表三:公路、水运工程监理工程师复查申请报告

填写说明

1.表中"现监理工程师资格形式"是指监理工程师资格或专业监理工程师资格。

2.监理业务范围

3.表中"监理业务培训情况"应逐一填写所参加监理培训班的举办单位名称、培训起止时间、地点、授课单位,本人参加考试科目、成绩、发证日期、证书编号。

4.表中"监理资格考试情况"应逐一填写所参加监理资格考试时间、地点、考试科目、成绩、发证时间、证书编号。

5.监理工程师审批、注销情况应填写本人历次监理工程师审批、变更监理业务范围的结果、交通部文号、发文时间、证书编号及注销监理工程师资格的原因、时间、文号、原证书编号。

6.从事工程设计、施工、建设管理工作的经历应按项目填写工程项目名称、地点、规模、开竣工时间,本人参加该工程起止时间、所在单位、工作内容及担任职务。

7.有关证明材料系指职称评定证书、监理业务培训结业证书、监理资格考试合格证书及现职、聘用等证明(复印件)。

8.申请者在提出申请的同时,应交回《监理工程师资格证书》或《专业监理工程师资格证书》,并随交二寸近期免冠照3张。

第9篇

[关键词]民办本科高校;新入职教师;职业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3-0055-02[ZW(N]

[作者简介]刘慧(1981―),女,山西阳泉人,硕士,天津天狮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一、民办本科高校新入职教师职业心理的现状

新入职教师职业心理指的是新进入到民办本科高校,工作年限不超过3年的教师在正式走上岗位的过程中,体现在自身职业活动中的个体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

本研究课题主要以天津天狮学院为例,并从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等几所独立学院选取140名新入职教师,对其进行调查研究。从调查结果看,在民办院校和独立学院的新入职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职业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尤其是民办学校新入职教师职业心理问题更为突出。他们的性格、职业理想与职业现实环境存在一定冲突。对于这些存在的共性或个性问题,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并需要采取适宜的干预方法维护新入职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因为尽管不同的个体特征对某种职业有不同的需求,不可能完全适合某一种职业,但是自身的职业倾向却与自身的职业性格有较大的相关性。

具体调查结果如下:多数新入职教师认为自身心理压力较大的主要是因为教学方面经验不足,工作量负担过重,难以应付。其中18.6%的新入职教师感觉教学能力比较薄弱;52.3%的新入职教师认为自己缺乏创新能力,不能很好的把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到实践教学当中,对民办学校和独立学院学生的基本情况难以把握,教学管理中常会有挫败感,教学效果不理想。近三分之一的新入职教师感到缺乏实践能力,认为自己存在角色转换困难;11.9%的新入职教师缺乏独特的教学个性和成长发展的信心。另外,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的师资力量相对于公办学校要薄弱一些,这使得新入职教师在刚入职时会承担更多的事务性工作。例如:有过半数的新入职教师承担着兼职辅导员或者班主任或者助课的工作,需要投入一定的精力。除此之外,新入职的教师大多数是青年教师,会面临诸如买房、谈婚论嫁等经济和个人问题,那么待遇又是他们比较关注的方面,如果待遇问题不能很好解决势必会影响他们的职业心理。

二、民办本科高校新入职教师职业心理问题的原因

(一)价值观念多元化对职业定位的冲击

新入职教师年龄偏向年轻化,大多数属于“80后”,他们的职业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学校教育一直强调奉献精神,而现在的年轻教师更关注自身潜能的开发,这样的价值主流直接影响了择业心态。有些人选择教师职业并非心甘情愿而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因为教师职业相对稳定、经济收入稳定。教师原来的人文精神受到严重冲击,物质上的诱惑大于精神追求,教师这样一个比较崇高的职业价值感渐渐消失,各种无奈的择业心态,必然会产生诸多职业心理困惑。

(二)新入职教师工作繁多,心理负担重

新教师刚刚步入工作岗位,需要学习、了解的方面较多,因而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调查结果显示,35.7%的新入职教师感觉工作繁重、难以应付,常常会感到紧张和焦虑,心理压力大。另外,这些独立学院和民办本科高校由于没有事业编制,工资待遇的调整主要靠学校的生源,不能按照国家的统一标准提薪,这使得新教师没有安全感,内心不稳定,一定程度上给他们带来不小的心理压力。

(三)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新入职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知识和信息的飞速发展,社会及教育环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入职教师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参加各种学历进修;参加诸如岗位培训考试、职称计算机考试和外语等级考试,撰写等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同时,还需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开发制作教学课件,熟练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与技术;开展科学研究、职称评定等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特别是新入职教师由于刚参加工作,经验不丰富,熟悉业务的同时还需要及早为自己未来的发展进行规划。因此,这些学习、考试、工作压力和职称评定、津贴分配、按绩取酬等一系列问题交织在一起,让他们时时处于一种焦虑状态,由此带来较为沉重的职业心理负担。

三、民办本科高校教学改革对新入职教师的挑战

调查的民办本科高校是由原来的大专升格为本科的,升格过程中民办院校不仅需要用较快的时间完成学校转型过渡,而且必须进行全面的教育教学改革。学校在全面的教学改革中势必要求教师要跟上学校的步伐,对于新入职教师来说,他们还没有完全熟悉学校的教学过程,就得紧跟学校的改革步伐,在这个过程中,新入职教师不能很好的适应学校的新变化、新要求,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影响职业心理稳定性。

四、新入职教师自身的职业心理特点

在调查中发现,新入职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的挫败感也是造成他们职业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新入职教师大多数是“8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面对的学生也是“80后”“90后”,这些群体具有任性、张扬个性、集体意识淡薄等特征,而这些特征恰恰又是“80后”新入职教师也可能具有的,因此,他们既需要克服自身的这些心理缺陷,扮演好教师的角色,还需要处理学生的问题,这种双重的角色导致新入职教师难以找到平衡点而产生职业心理困惑;此外,现在的学生价值越来越多元化,容易受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新入职教师费尽心思对学生的教育很可能在社会大环境中被颠覆,这就增加了教育的难度。如此种种容易使新入职教师心理上产生挫败感,不利于职业心理的健康发展。

五、民办本科高校新入职教师职业心理问题的改善策略

(一)建立健康的职业价值观,坚定自己的职业信念

人们一直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是一项高尚的职业,既然选择当教师就要甘于奉献,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尽管现在社会人们更多的追求物质层面,忽视精神层面。但究其本质,只有精神层面的满足才是人生的理想境界。因此,作为教师需要建立健康的职业价值观,用良好的心态看待周围的人和事。良好的心境是化解压力、失衡、不满情绪的一剂良药。同时,作为新入职教师我们更应该有主动进取的精神,积极投身教学实践,适应民办高校的教学规律,踏踏实实练好基本功,坚定自己的职业信念,才能在工作中寻求到快乐,并激励自己努力工作,从而获得职业上的满足和充实。

(二)学会自我减压,增强心理抗压能力

新入职教师由于刚到工作岗位会面临各种新的问题,当自己感觉内心负担太重无力承受时,要学习一些自我减压的方法来缓解压力。例如:可以找一项自己喜欢的运动经常锻炼,也可以学习一些放松疗法,如:深呼吸、听音乐、休息等舒缓压力,还可以找朋友聊天、一起散步、郊游等让自己彻底放松下来。除此之外,还要学会自我安慰,认识到职业心理问题无需恐惧,这种状况不是自己独有的内心体验,而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别人也会有这样的心理体验,要正确的认识并接受它。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不断增强心理抗压能力。

(三)学校要营造有利于新入职教师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

学校应重视新入职教师的职业心理问题,并把这一过程纳入到新入职教师的培训计划中。可以通过向新入职教师介绍学校的发展历史、介绍优秀教师的执教生涯、他们曾为学校所做的贡献、取得的成绩,借助榜样的力量激励新入职教师热爱自己的教师职业。同时,可以让教学优秀、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向新入职教师传授教学经验、给予指导,使他们迅速成长。另外,学校还可以考虑专门为教师开设心理健康咨询室,为新入职教师提供专业的服务。此外,学校还要注意创建一个良好的学校风气,丰富学校教师文化,优化校园人际关系,帮助新入职教师尽快适应教师职业;加强对新入职教师的职业培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素质培训,让他们认清自己的职业使命和所承担的职业责任,热爱教师职业,甘于奉献建立健全各项培训制度,保证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适时开展,真正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使得新入职教师在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中愉快工作。

参考文献:

[1]刘远我.职业心理健康自测与调节[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第10篇

一、成就动机被阻。

社会要求教师是一个高素质的模范公民,教师偶尔的行为闪失会遭到周围舆论的强烈谴责。教师有着强烈的成就动机,当由于多种原因,其成就动机常常受阻,导致出现挫折感并引发一定的心理压力。

1.培养学生的成就挫折。学生在学识、品德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是教师工作和奋斗的最大目标,但由于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不能替代他们学习。因此,仅凭教师的主观愿望是不能实现这个目标的,教师的教育工作经常会有局部的失败。

2.学术研究上的成就挫折。教师的日常工作是教育教学,业余自学钻研业务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进修学习的机会很少,他们的业务水平和业务素质常往往只停留在经验水平,很难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3.晋升职称的成就挫折。作为教师,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总体水平的标志,不仅可以满足教师丰富强烈的精神需要(如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物质需要,晋升职称对教师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但由于晋升职称有一定的条件要求,再加上职称评定过程中的许多不正之风(如论资排辈、等)及指标紧缺等,使教师晋升职称难上加难。

二、社会地位与经济收入存在着挫折感。

研究教师的心理问题首先要有一个落脚点。教师的职业固然有其特殊性,但正如人们存有自然属性的同时也存有社会属性一样,教师的心理困境既有其职业的因素,也离不开社会这一大环境。

1.教师的社会地位一直偏低。中国虽然一直倡导“尊师重教”,但民间以前就有:“家有二斗粮,不当孩子王”的说法。目前,社会普遍认识到教育的价值,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一方面,许多家长以孩子为中心,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许多过高的要求和过分的期望,给教师以巨大压力;另一方面,一旦学生发生闪失,家长常常归咎于学校、教师,甚至殴打教师,教师的社会地位得不到保障。教师就会自卑、沮丧、消沉,压力增强,产生职业倦怠,甚至极端行为。

2.教师的经济观在变化。尤其是最近十多年来,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投入到经济大潮之中。可以说,先前的神圣的价值观念被打破,新的现实的生活观念在建立。研究人的心理问题因此必须立足于社会经济这一基础上。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劳动的艰巨性、复杂性,教师的工资和社会上其他行业相比还有明显的差异,特别是辛勤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教师的利益回报率并不高,除了一部分热门专业的教师可以在社会上有兼职外,相当多的教师没有其他的收入。低微的收入,不停飞涨的物价,导致教师的生活十分困苦。而清贫的生活不仅使人心情烦闷,更会让人对生活产生焦虑、失去希望等不良心理。较高的学历,过高的期望值,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政治和经济的诱惑,都会使教师心情浮躁,心绪不佳。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缓解压力,养成良好的人格呢?

首先,需要社会与学校的支持。

全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应及时有效地解决教师的各种问题,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改革教师评价制度,科学合理的评价教师的教学成绩,使教师逐步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同时,健全制度建设,营造公平竞争、积极向上的大环境。学校要加强心理环境建设,建立民主、和谐、互助的“情感校园”,使教师有归宿感认同感。

其次,教师要善于自我调适。

第11篇

关键词:现代装备制造业;双师型;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在《为每个学生的高标准而努力》一书中,澳大利亚教育专家希尔介绍澳大利亚“提高办学质量项目”的研究结果:学生进步的幅度受制于教师的进步幅度,教师应通过近期参加有深度的专业学习,不断提高项目学习的效果。

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规模持续加大,产业集聚效应比较明显。现代装备制造业的趋势是高度社会化、高度专业化、高度综合化,它要求企业不能小而全,既要专业分工,又要协作、配套,高度综合。新型人才的构建已经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瓶颈,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要以能力为本位,突出职业技能的养成教育。另外,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也使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具有特殊性,即在高职院校师资构成中,需要一大批“双师型”教师。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的“双师型 ”教师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

一、国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现状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职业院校教育师资的专职化和培养培训的正规化,重视专兼结合的职教师资队伍的建设,强调职教师资的实践经验。

德国职教教师必须不断进修,教师进修学习中很大一部分内容是了解最新的技术知识。德国大多数职教教师都是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工程师、技术员,他们在工作若干年后通过大学职业师范专业的学习,转而成为职教师资,这就保证了德国职教师资有很强的实践经验。

澳大利亚的TAP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即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是澳大利亚全国通用的职业技术教育形式)学院的教师除全部从有3~5年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中招聘外,新招聘的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必须利用部分时间到大学的教育学院进行1~2年的学习,学习内容集中在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等,同时成为有关专业协会成员,经常参加专业协会组织的各种活动,不断接受新的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信息。

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职业学校必须为社会输送大量的技术型人才,因此,美国政府开始加大力度重视职教师资培养。20世纪90年代美国开始把职业教育的现代化问题提上议事日程,为了更充分地开发美国所有阶层的职业能力,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采取了多种策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根据教师在知识、技能、继续教育、工作作风、资质证书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制定相关的从事高职教育教师职业考试和教学标准,并要求教学严格和专业对口,从丰富专业、教学做一体等多方面提高教师的综合职业素质。

二、国内“双师型”教师的现状

(一)“双师型”教师数量的不足

作为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除了要胜任课堂教学,还需对企业和市场有必要且较深的了解,具备较高的技能水平,能够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同样,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建设一支具有教学水平高和专业技能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重要因素。截止2008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总数37.7万人,“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达到29.9%。可见,在教师构成上,“双师型”教师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专业教学需求。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双师型”的教师数不低于学校专业课教师总数的80%,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p师型”教师比例与此要求还相去甚远。而且,由于判定标准上的差异,其中真正能够符合“双师型”教师能力要求的比例更低。

(二)“双师型”教师要求的降低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和“职业”双重属性,这一属性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深厚的专业实践技能。

目前,国家大力鼓励学校聘用具有行业企业背景的企业专才作为高职院校兼职教师,50%的专业课由企业兼职教师承担,并且1/3的教学任务在企业中完成。这样的要求凸显了现实的窘境。现实情况是:我国高职院校教队伍中专任教师相当多一部分来自普通高校,他们是从一所学校毕业到另一所学校就业,因此,普遍缺乏与实际生产相关的工作经验,对生产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及实际运作不太了解。但是目前现行教育体制机制上又无法从根本上保证我国职教教师队伍对企业生产流程的了解,也不利于将企业的最新成果及其要求反映到职业教育课堂中。

此外,我国现行高职教师职称评审标准不适应高职发展要求,高职教师职称评审虽然与普通高校有所区分,遵循不同的职称系列,但参照同样的评审标准却不加以区别。现行高校职称评定强调不同级别刊物数量的要求,这使得符合高职院校教师特点、符合职业院校教师岗位需要的教师在晋升职称的时候处于弱势地位,也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师为求业务发展不得不按照普通大学教师的业务发展方向去发展,这是不科学、不合理的。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个体而言,要同时成为专业理论扎实的学术专才和实践技能过硬的企业良将,的确实很困难。但在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今天,双师标准的降低和双师结构团队的组建是一种过渡性、策略性、现实性的措施。

三、现代装备制造业“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

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作为职业教育基本要素之一的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资格必须有别于其它种类教师的资格,这种区别应该主要体现职教教师对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了解上。职业教育的“产业性、职业性、实践性”是其本质属性。具体表现在:校企合作办学,工学结合培养人才,工作过程开发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组织教学,行动导向实施教学,学校、企业与社会三方共同保障教学质量。当前我国的装备制造产业处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于装备制造业的专业人才需求在未来将有一个巨大的空间。“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水平与实践技能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可从以下几个方向提高:

(一)“引企入校,教师下企,三方共赢”的运行机制的建立

本着“学校让利、企业受益”的原则,学校“划地”引企入校――建立“校中厂”。以此为契机,学校要化硬件投入为“软件”保证,充分发挥其人才优势,让教师切实地深入到企业中去,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与生产服务,为“校中厂”的制造企业开发新产品、探索新工艺、提炼新材料。这样学校可以把自身的人才资源切切实实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且学校能利用自己的场地、设备得到一定的收益;教师也可直接从“校中厂”了解到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及新设备在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加工、装配中的运用,使自身的专业知识不断地得到更新与升华,并能紧跟技术的发展。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校中厂”企业的实际情况,把企业项目的案例引入到教学内容设计与教学实施,通过教学内容的组织与教学情境的设计让学生亲历企业生产实际。另外,也可以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让学生更加接近企业工程的实际与实境。此外,企业通过校中办厂的方式,可从中得到较大的经济收益,同时也有利于企业产品在科技创新上有所突破。校、企、师互相“啮合”,从而达到三方共赢。

(二)名教师工作室的建立

在校内设立名教师工作室。名教师工作室是集装备制造企业项目开发、新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实训和技能大赛培育于一体的“工作坊”。名教师因为自身高技能,可以参与到企业的实际项目。因此制造企业项目开发是名教师工作室运转的源头。由于有实际项目支撑,青年教师及新进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能够在参与到企业项目中得到提高与加强,并且也能了解企业产品设计生产的工作流程。因此,在进行学生实践教学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落到实处,使得学生的培养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名教师工作室的企业项目,也可作为学生实训内容的一部分。这样可以让学生提前接触企业,了解企业,为自己今后的就业找准方向。而技能大赛则是要做到为技而练,不是为赛而练,并以促学,以赛促练,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培育之效。当然,如果没有现行教育行政体制方面的配套改革,任何教学改革都无从谈起,教师工作室也就有名无实。

(三)“教师总工程师制”的设置

“教师总工程师制”的设置是基于产品共研、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原则,项目主管教师作为制造类产品的总工程师制度。教师总工程师有权并有责任组织和制定制造类产品技术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和技术责任制度,并有权审定制造类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生产技术准备及其它方面的技术措施。教师成员协助教师总工程师的工作,进行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装配及安装。这样使得教师都能参与其中,完成产品的改进、研发及试制。因此,教师成员可以获得新技术、新技能、新方法,从而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与技能。

(四)教师、工程师角色的互换与统一

教师要能适应企业化运作,运用行动导向进行教学。项目推进及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总工,特别是一位能干的教师总工。制造工程类项目开发面对的是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及技术服务,是“死”的东西。需要的是披星戴月的辛劳与不诲,需要的是浩首穷经的推敲与演算。而所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教师要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经验,通过迁移应用使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强调合作与交流。让学生自行组织学习过程,学习以小组进行,留给学生尝试新的行动方式的实践空间,需要教师发起、促进、引导并掌握教学活动的全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教师学会处理意外结果。“双师”教师的成“型”在于不断提高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更在于提高驾驭学生水平的能力。

四、结语

自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出台始,普遍认为“双师”型教师的典型工作任务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日常的教学教研,研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力求获得最优的人才培养质量。二是深入行业企业,承接“横向课题”,了解行业动态,掌握企业新产品、新工艺与新标准,指导学生“预就业”,掌握第一手课程资料。三是做好课程建设。课程是人才培养的细胞,课程规划、课件设计、在线答疑等是课程建设的必备内容。在职业教育改革日渐深化的今天,以上三方面任务的落实,与教师的“双师”素质密切相关。本文提出的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途径是:以产学结合,社会服务能力为主线,以名教师工作室为平台,以生产项目为切入点,以学校、企业及教师个体三方共赢为原则,建立项目“教师总工程师制”。以项目为课程的载体,按生产任务组织教学内容,按生产场地选择教学方法,以产品试用改进、质量反馈及售后服务为落脚点,强化“双师”型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以实践的“反刍”能力。

建议在我国教师法所规定的教师资格整体框架下,根据装备制造行业要求的职业能力深入分析职业教师应该具有的职业技能,借鉴国外职教教师资格要求的相关内容,尤其是对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体现高职“学历+工作经历(能力)+教师资格证+社会服务能力”特色,强化高职教师 “双师型”特质。

参考文献

[1]A Commonwealth Government Quality Teacher Initiative,2000.Teachers for the 21st century:making the difference. http://dest.gov.au/sectors/ school_education,2008-6-3

[2]邓蓓,张巾帼.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国际比较研究[J].中国教育创新与实践,2010(12).

[3]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国际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动态报告》――国际组织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http://.cn/2010-09-10.

[4]刘洪一,李建求,徐平利.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Z].教高[2010]8号.

[6]陈冰梅.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2010.

[7]刘要悟,程天君.校本教师培训的合理性追究[J].教育研究,2004(6).

[8]吴兴伟.高职高专教师基本素质状况及对策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4(3).

[9]郭荣.论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的素质与培养[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10]傅经章.江苏省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职教通讯,2003(8).

[11]夏秀莉,李乃义.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3(13).

[12]徐一周,朱晓姝.略谈对当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理论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认识[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3(2).

[13]秦映芬,刘红,郑向红,沈寒蕾.提高医学教育质量 培养“双师”型人才[J].高教论坛,2003(1).

第12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就业岗位;资格证书;课程体系;转型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6-0152-02

1 应用型本科转型背景

2014年5月2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2015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2016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向应用型转变”,已成为近年来高校转型发展的一个热点。但由于对“到底为什么转”“转什么”“转到哪”“怎么转”“谁来转”等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和理性思考,如何回答和破解这一难题成为政府、高校和学界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我校已被省教育厅批准为首批转型试点院校,各项改革势在必行。教学方案设计如何改,没有好的方案与方法,仍在不断的探索中。

2 我校应用型本科转型的现状

我校虽已启动转型发展的改革之车,各种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及制度也相继出台,也于2015年部署实施了转型发展新形势下的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也已初步成型。对于我校来说,转型不光要有宏观的理论指导,更要有具体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配套支持。我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虽已初步完成,但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相应配套措施还未实施。课程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如何转,如何改,仍然没有经验可以借鉴。

3 现有课程体系及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校以前定位的问题,致使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还以普通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模式为依据,对本科学生的培养仍然强调“厚基础,宽口径”,“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几乎照搬普通高校,学生的学习与就业“两张皮”。致使学生毕业后面临与一本、二本的学生同样的竞争形式,造成简单工作不愿干,复杂工作干不了,动手能力差,缺乏职业资格证,就业困难等等问题。归根结底是我们教的内容与社会需要的脱节,课程体系、课程内容需要急需改进。正值我校改革之际,以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论述“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建设。

4 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论述课程体系建设

4.1电信专业就业岗位群

2014年国家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曾经在信息技术与微电子产业发展研讨会上表示,未来10年是我国发展微电子产业的关键时期,国家将微电子产业作为重中之重,优先扶植发展。信息技术已是经济发展的牵动力量,而在关系到一国生死存亡的军事领域,电子工业更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针对于以上背景,近年来相对适合本专业及就业较好的岗位有:

1)信息处理技术;2)专业硬件设计;3)PCB设计与应用;4)嵌入式硬件开发;5)FPGA设计与应用;6)通信设计与应用;7)电子信息专业从教;8)工业生产及自动化;9)创新创业。

4.2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

1)信息处理技术员资格证书

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举办的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全国通认,含金量高。

2)电子设计工程师资格证

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Electronic Desig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简称edp)是中国电子学会为了满足社会对电子设计工程师的需求而推出的一项专业认证。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的性质属于同行认可,社会承认。认证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坚持标准、注重能力,追求最大的社会认可度和最终的国际互认。

①目前进行的认证考试主要有两项: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考试;板级设计初级工程师认证。

② 目前进行的初级认证考试主要有:电子设计初级工程师(含初级、助理);板级设计初级工程师(含初级、助理)。

③2012年开始试行的电子设计中级、高级认证电子设计中级工程师;电子设计高级工程师。

3)网络工程师资格证

网络工程师考试属于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简称计算机软件资格考试)中的一个中级考试。网络方面共有三个等级:初级为网络管理员;中级为网络工程师;高级为网络规划设计师

4)ARM工程师资格证书

ARM工程师资格证书,考试通过后,获得由ARM公司统一发放的AAE认证证书,行内认可,含金量高

5)通信工程师资格证书

通信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是由信息产业部颁发的国家级职业资格证书。

通信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的实施范围及对象:各通信运营企业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所有从事通信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

通信工程师职业资格分为:助理通信工程师、通信工程师、高级通信工程师。

6)电子信息工程师资格证

经职业技能鉴定、认证考试合格者,颁发加盖全国职业资格认证中心(JYPC)职业技能鉴定专用章钢印的《注册职业资格证书》。权威证书,全国通用。政府认可,企业欢迎。网上查询,就业首选。该职业资格共分三级:助理电子信息工程师、电子信息工程师、高级电子信息工程师。

7)教师资格证

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教师的许可证。教师资格证考试从2015年开始,不再分师范生和非师范生的区别,想要做教师都必须参加国家统一考试,方可申请教师资格证。

8)自动化工程师

自动化工程师资格证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由于自动化工程师的研究范围广,应用前景好,因此该职位的就业形势非常好。此外,其还可以从事教学或是研究工作。

9)创业咨询师

此证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资格证书》。该证书实行统一编号登记管理和网上查询,全国通用。其可作为招聘录用、考核晋升、岗位续聘、职称评定、加薪的重要参考依据。 创业咨询师目前等级分二级,依据《创业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职业等级,本职业共分两级,分别为:二级创业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三级创业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4.3“三位一体”课程设置体系

为了突出我校非外语专业的“专业+外语+创新创业技能”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外语类课程坚持了几乎是4年不断线。为了适应当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形势,专门开设了创新创业类课程。在课时的安排上,本着理论适度,重在实践,但又不能等同于高职教育,认为此专业实践类课程比例占总课程的比例在35%左右比较合适,本专业实践类课程比例占总课程的比例为34.72%。

5 小结

我国部分高校的应用型教学改革已拉开序幕,各个高校都在摸索着前进,试图找到符合各种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学校也已基本完成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尤其是课程体系的建设,经由校内外专家的审定,都觉得较符合我校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以此建立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一定会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 杜希宙,韩伏彬.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与人才培养模式转变[J]. 衡水学院学报,2016(4).

[2] 李平,张锐.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探索,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