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体育心理学论文

体育心理学论文

时间:2022-11-21 07:28: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育心理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体育心理学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九年级学生,体育教学,合作意识,全面发展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西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九年级学生。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仔细阅读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教学论等对该研究具有指导作用的书籍;查阅了大量关于学生合作学习及合作意识的论文,这些文献为该文的写作提供了大量可靠的理论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

该文采用了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西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九年级的50名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其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结果见表1。

1.2.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获得的大量数据进行统计整理,通过对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获得相关的统计结果。

1.2.4观察法

主要对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及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的合作情况进行观察了解。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学生对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认识。什么是合作学习?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如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托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现代社会,学生被各种各样的竞争观念包围着,传统的合作观念已受到严重的挑战,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严重的偏差。根据调查显示,在50名被调查的学生中,有24人认为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竞争对手关系,占总人数的48%;有7人认为是利益驱动关系,占14%;有19人认为是真诚协作的关系,占38%。因此,价值观念的转变是导致学生合作意识薄弱的原因之一。中考是每个学生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面对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如媒体的大肆渲染和大众舆论的传播,学生的行为意识也会发生相应的偏差。据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学生当中,有20人认为中考对自己与同学之间的合作没有影响,占40%;有21位同学认为有较小影响,占42%;认为影响较大的有9位同学,占18%。由此看来,面对中考,学生的行为观念发生偏差也是致使学生合作意识发生转变的原因之一。教师的角色定位不a准确:教师角色定位不准确主要表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扮演旁观者的角色。调查中也反应了这个问题,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有近80%的学生反应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对学生的指导不够。课堂评价方式:体育教学评价是依据体育教学目标和体育教学原则,对体育教学中的“学”与“教”的过程和结果,幼儿园教育论文范文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和量评标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仍然是当前体育合作学习教学评价中的主流,学生为主体的评价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得很少,特别是小组之间的互评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因此,教学评价方式的单一性,也是造成学生合作意识浅薄的重要原因。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方法的选择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非常大的影响,据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50名学生当中,有26名同学认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选择的学习方法为教师讲解练习,占52%;有21位同学认为应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占42%;有3名同学选择独自练习,占6%。由此可以看出,在学生的潜意识里,合作学习的方法还并未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所接受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并没有主动地采用合作思维。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合作意识差,对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首先是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学生的合作意识差,会使其缺乏对合作观念的理解,取而代之的是竞争意识,利益驱动关系。这种严重的偏差对学生人生价值观念的建立是极为不利的。

3 结语

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发育阶段,情绪易于波动,媒体的渲染,大众舆论的传播,使学生在无形中都受到种种无形的影响。因此,学生正确看待中考,就能改善学生现有合作意识的状况。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合作意识的有效途径。学生要真正形成合作意识,就要学校正确引导。家庭成员应团结协作,以身作则,对孩子采取正面启发的教育方法,增强孩子合作的意识。要想增强体育合作意识,学生首先应该放平心态,多与同学进行沟通,加强自身的修养,增强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体验运动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积极向上的心态。这样有助于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孩子们合作学习的意识太差,学校与家长在从小培养和锻炼孩子的合作意识上多给孩子指导与建议。

参考文献

[1] 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33-246.

[2] 黄汉升.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00-173.

[3]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37-41.

第2篇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点;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8-0067-04

Current stat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humanistic sociology doctorial student cultivation stations in China

HOU De-hong

(Dep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Guangdo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Zhuhai 519090,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 studied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development of 9 sports humanistic sociology doctorial student cultivation stations in China by analyzing their current research areas, teacher teams and cultivation plans,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the doctorial student cultivation stations are unevenly distributed in terms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their research areas are unbalancedly distributed as well; the strength of their teacher teams is high, but it is unable to meet the ne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s today; they have fairly high standards for student recruitment, and value research abilities. Accordingly, 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for enhancing their cultivation quality: concern the western area; focus on research contents; expand the advisor team; optimize cultivation plans; strengthe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sports humanistic sociology;doctorial student cultivation station;China

育人文社会学是体育学的二级学科之一,是研究体育与人、体育与社会互相关系基本规律的学科群。体育人文社会学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在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设置的研究生专业,10多年来,该专业为我国体育界培养了众多人才,并在建立和完善我国体育方针、政策、法规和制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已有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授权点60多个,博士授权点9个。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博士教育是我国体育学博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我国体育理论研究培养学术骨干和带头人的重要渠道。但有研究表明,目前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1]。因此从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点的分布状况、研究方向和研究特色等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生培养的主要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1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点的分布

1)博士授权点的地域分布。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9个博士授权点的分布为: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南京师范大学(江苏)、曲阜师范大学(山东)、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浙江大学(浙江)、华南师范大学(广东)、湖南师范大学(湖南)。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北、华南和华中,分别占56、22、11、11。刘燕[2]等研究认为:“体育学博士点招生学校分布极不平衡,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和华中地区,分别占26%、37%、21%,西南和西北地区为0。”显然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点与我国整个体育学博士点的分布状况是一致的,这说明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发展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关系。体育人文社会学需要浓厚学术氛围和深厚研究基础,同时与地区的发展也息息相关。西南、西北没有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点,表明这两个地区体育理论研究上和体育人才的培养与其他地区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与体育事业的均衡发展不协调,这种严重的区域分布不均现象也不利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2)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授权点的学校类型分布。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博士点分布主要集中在师范类院校,约占67,其次是专业体育院校约占22,综合院校约占11。可见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博士点以师范类院校为主。

3)博士授权点的研究方向分布及研究特色。

(1)研究方向的学科分布。综合9个博士点的研究方向包括:体育教育、体育管理、体育社会学、奥林匹克研究、跨文化比较、体育管理与评价、体育社会学与伦理学、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体育基本理论、少数民族体质与健康、体育经济学研究、体育休闲心理学研究、竞赛心理学研究、体育发展战略、体育管理与系统工程、体育行为、体育与中国传统文化、体育哲学、体育历史与文化、体育休闲娱乐、体育心理学、体育新闻传播、体育组织媒体公关与体育赛事媒体服务等。

从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学科来看,这些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体育经济学、学校体育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传播学。各学科及地区分布状况:体育经济学的研究主要是在华东和华北地区;学校体育学的研究主要在华北、华南、华中地区;体育社会学的研究主要在华东、华北、华南地区;体育管理学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华北和华中地区;体育心理学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华北地区也有所研究;体育传播学主要是在华北和华东两地。而且各学科地区分布不平衡,其中学校体育学、体育社会学和体育管理学的地域分布比体育经济学和体育传播学均衡。体育经济学和体育传播学的研究,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地区,这说明经济和科技发展对这两个领域的研究具有重大影响。从各个地区的研究学科来看: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的研究领域比较宽、均衡,华南和华中地区的研究相对较窄。

(2)特色研究领域的分布现状。从各个博士点研究领域的特色来看,不同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都形成了独特的研究领域。如北京体育大学的奥林匹克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的体育伦理学研究,曲阜师范大学的体育行为、体育与中国传统文化,华南师范大学的体育哲学、体育人类学等。以曲阜师范大学的体育与中国传统文化为例,曲阜是孔子的故乡,它以其悠久的历史文明和灿烂的东方古文化而享誉世界,为体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9个博士点中,除浙江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外的7个点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说明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点的研究十分注重创新和自身独特的研究风格。

(3)不同类型学校的研究方向。通过对不同类型学校研究方向的分析,可以明显地看到专业体育院校、师范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在研究方向分布上的区别:专业体育院校的研究领域比师范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研究领域宽广很多,而且研究内容更加丰富,更加细化,也很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和从其他角度来研究学科的某一方面。如北京体育大学的体育经营管理、高等体育教育管理、体育产业运作与管理、体育管理体制等;上海体育学院的体育运动与社会发展、体育运动与社会、体育文化传播、社会结构与体育发展等。而师范类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的研究则比较注重各个学科的研究:如华南师范大学,研究领域的设置为体育哲学、体育社会学、学校体育学、体育休闲娱乐等,可见专业体育院校的体育理论研究更加注重研究的综合性,而师范类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的体育理论研究更加注重研究的专一性。

2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点的师资队伍

导师队伍是博士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博士的培养过程中导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导师的学术造诣、科研成果、知识结构、学术精神等都对博士生的学习、生活、思想产生着重大的影响。王蔚虹[3]的调查显示:大部分被调查的博士生还肯定了导师在专业知识、学术兴趣、科研能力、治学态度以及道德修养方面对自己的巨大影响,有超过80%的博士生表示导师对自己专业知识、科研能力、治学态度、道德修养的影响较大,其中认为导师对自己治学态度影响较大的比例更高达90.7%。导师队伍的实力不仅是衡量博士点教育水平和科研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关乎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点师资队伍的现状:专业体育院校的导师数量明显多于综合院校的导师数量;导师队伍中不乏知名学者,他们德才兼备、见多识广、学术造诣深、科研成果多,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教学指导经验。如华南师范大学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杨文轩教授,近年来在国家级核心刊物40多篇,出版多部著作,如《体育原理》、《体育概论》、《当代大学体育》等;曾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的国家级课题,广东省级课题,主持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省部级课题多项。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任海,是我国奥林匹克教育的第一人,任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首席专家、北京体育大学奥林匹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体育社会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曾主编《奥林匹克运动百科全书》、全国体育院校统编教材《奥林匹克运动》、全国体育院校统编教材《奥林匹克运动》修订版、《中学生奥林匹克知识读本》、《五环旗下的科技奥秘》。如此强大的导师队伍使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生的培养有了坚实的后盾,也为我国体育理论研究的科学性提供了保障。另外,为了扩大导师队伍,加强对博士生的指导,一些学校通过聘请外校专家或是其他学院的知名学者共同指导、联合培养。这种培养方式不仅缓解了导师的指导压力,还加强了跨学科的研究深度,能更好地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3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生的培养

从招生要求、计划招生人数、课程设置、师生比等方面来分析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生的培养。首先,从导师人数和招生人数也即师生比来看,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导师数量相对于所带的博士生数量来说是不足的。以下面两所学校为例:上海体育学院近3年(2006~2008年)的计划招生人数和导师人数的比例都是1.21(上海体育学院每年的招生计划为10~14人,取平均值);华南师范大学近3年的计划招生人数和导师人数的比例分别为32、53、43。师生比是一项衡量教育资源相对量的重要指标,对于博士生教育而言,师生比问题除了反映出博士培养的效率,更关系到导师对博士生培养精力投人的可能,对博士培养质量的影响不容小觑[3]。从以上的师生比来看,每个导师每届不止带一位学生,这样,导师的精力分配和指导就会比只带一位学生少得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我们通过查阅各个博士授权点的招生简章和课程设置发现:第一,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生的招生考试要求通过外语考试,但较高外语水平的考试将许多学生挡在了门外;要求发表过一定数量的文章,重视学生已具备的学科基础和科研能力等;博士生的培养时间为3年,课程学习时间基本上是1年,论文撰写和求职时间为2年。第二,我国的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生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按照“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的学分制形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开设专题讲座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体育学科前言探索,拓展学生思维。或是通过设立“教研室”、“科研小组”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加学术活动,让他们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工作[4]。

通过对一些导师的访谈发现:在读博士生的创新能力、跨学科研究能力和人文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文字功底较浅,写作能力有待提高。访谈在读博士生发现:他们认为导师的学术水平和知识结构对自己的影响很大,导师的指导对他们的学习和学位论文的完成至关重要;科研经费不足是影响他们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因素;参与课题研究的实践不多;学校对学位论文的把关非常严格,有较完善的论文评审制度[5]。

4结论与建议

1)关注西部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建设。经济发达的东中部是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点的集中区域和研究重地。西部体育发展的落后,体育人才培养的滞后,尤其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研水平不高,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在“发展西部、建设西部”的社会背景下,政府应加大西部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建设的力度,同时鼓励更多的体育人文社会学高级专门人才去西部,这样才能发展西部的体育理论研究,提高西部高校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水平。

2)注重研究领域的广度和深度,加强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建设。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在地域上和不同类型院校中的分布不平衡,专业体育院校的研究领域比师范类院校和综合院校的研究领域更为宽广,而且各个学校都十分注重自身特色研究领域的发展。但是整体看来我国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领域还不够宽,比如残疾人体育、社区体育服务等研究比较少。另外在某些新兴学科或是交叉学科的研究上也不够,如体育美学、体育伦理学、体育哲学等。因此我们应加大这些领域的研究力度,重视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发展。

3)扩大导师队伍,加强科研指导。“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导师队伍的强大,师资力量的雄厚是影响博士生教育的关键因素之一。但从调查的师生比显示,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导师数量满足不了学科发展和培养博士生的需求。基于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生教育的现状和学科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扩大导师队伍,建议对博导的遴选要求略微宽松,培养中青年骨干力量,以满足师资力量不足这一现实需求。这样就可以实现多个导师指导同一学生,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丰富和科研能力的增强。

4)把好生源关口,优化培养方案。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博士点招生,在生源的把关上比较严格,重视外语水平、学科基础和科研能力。由于需要较高的外语水平许多具有极强科研能力的优秀人才,因为外语水平稍差而被拒之门外,建议对这些学生在录取考试时,外语水平要求可适当放宽。目前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生的学习年限相对来说较短,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内容比较陈旧。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学习年限的弹性应增大,学习时间的长度应增加;并优化课程结构,加重有关研究方法、研讨性课程的比例;同时还要加强博士生的实践能力课程,培养他们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丰富理论。

5)加强各校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我国体育人文博士点数量不多,博士生队伍也不算庞大,加之当今通信技术和网络的发达,各个博士点之间应加强交流,实现校际间的导师和学生的互相交流,学生和学生的频繁交流,共享学习资源,共同了解学术前沿动态和学科发展,形成互动的学术圈。以“他山之石”来丰富各自的知识、开阔大家的视野,拓展彼此的思维,共同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 李静,薛翠霞. 对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4):522-525.

[2] 刘燕,谢丹霞,吴贻刚,等. 我国体育学博士与硕士授权点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4):72-75.

[3] 王蔚虹. 我国博士生培养现状――基于四所高等学校的调查[J]. 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11):42-48.

第3篇

论文摘要:研究足球运动员心理焦虑产生的原因并予以调控,对稳定运动员赛前心理状况,提高竞赛成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分析足球运动焦虑情绪产生原因着手,提出了心理焦虑调控的方法。希冀通过本研究能给足球运动员赛前保持最佳心理状态提供一定的帮助。

足球运动是一项具有高对抗性、高协调性、高紧张性、高技巧性的运动项目。足球竞争激烈,比赛结果具有不确定性,比赛的结局往往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不仅要求运动员全面掌握熟练准确的基本技术、战术,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而且还需要有顽强的战斗意志以及相应的心理素质。

一、 焦虑情绪对足球运动员的影响

焦虑是指人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使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并带恐惧的情绪状态 ,它包括紧张 、担心、不安、忧虑的感受以及自主神经系统的激活或唤醒。对运动员来说,焦虑是一个情绪变量,它对运动成绩产生何种影响,还要取决于运动员的认知变量。它与运动员对竞赛情境个人能力 、竞赛结果的认知分析是分不开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按照焦虑的程度,运动焦虑可分为正常焦虑和神经过敏性焦虑。正常焦虑强度适中,每个运动员在竞赛场合都可能发生,它可以激发人的斗志,调动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潜能,促使运动员获取好的成绩。神经过敏性焦虑则是人对某种预期的威胁作出的一种过分担忧和恐慌的反应,它对运动员的竞赛成绩有十分消极的影响。

运动焦虑是与唤醒水平、紧张状态相联系的。在健美操比赛中,首先要保持一定的唤醒或觉醒状态,使之达到适宜的焦虑水平。如果运动员没有一定的觉醒水平或紧张程度,心理活动就不会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大脑皮层就不容易形成优势兴奋 和提高注意集中程度,身体运动器官的功能和智力因素就不能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他们会表现出肌肉判别感受性低、观察能力减弱、思维迟钝及反应缓慢、完成动作的误差较大等症状。所以,过低的焦虑水平不利于体育比赛。反过来说,过高的焦虑水平又会干扰注意状态,破坏暂时记忆,产生消极认识。焦虑状态高的运动员往往过分关注动作练习失败的可能性或比赛结果,从而阻断了认知加工活动,导致信息加工的效率全面下降,也会影响复杂动作技能的学习或者影响体育成绩。简而言之,赛前适当的焦虑是一种内在动力,是一种正常的情感。而焦虑程度超过了最佳唤醒状态时,伴随而来的紧张情绪就会在比赛中产生消极影响,直接导致运动成绩的不稳定或发挥失常,高焦虑只有同高技能相结合才有可能促进运动成绩提高,而高焦虑与低技能或一般技能相结合则会抑制足球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高。

二、运动员赛前焦虑状态的成因

1.个性特征对运动员赛前焦虑状态的影响

调研数据显示:自卑、自信心不足、胆小怕事、谨小慎微的运动员其竞赛特质和竞赛焦虑状态均高于性格活泼、开朗、豪爽的运动员。前者常被焦虑所困而表现出求胜欲望不强、动作不敏捷、行动不果断、按部就班、不懂变通、怕出错,对轻微挫折或身体不适容易紧张、焦虑或情绪波动等状况。这种个性特征的运动员更容易在赛前对“威胁性”情境(如客场或与强队作战、对手情况与赛前分析不符)做出强烈的焦虑反应。后者在比赛中表现出自信、求战欲望强、不畏强手、遇强亦强、行动果断、动作敏捷、情绪稳定、思维清晰、善于变通等状况,具有创造性发挥或超水平的发挥。

2.训练水平与参赛经验对运动员赛前焦虑状态的影响

训练水平与参赛经验直接影响运动员赛前焦虑状态。观察发现:足球队员中老队员的赛前焦虑状态水平低于新队员,这是由于老队员训练水平较高,通过多次参加正式比赛或较高水平 比赛的磨炼,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场比赛经验和自我调节比赛心态的能力,因此,在未进入正式比赛时焦虑水平已达到顶点。反 之 ,新队员参加系统训练的年限短,训练水平低,参加正式比赛或较高水平的比赛机会少,赛前整体焦虑状态水平偏高,自信心不强,对获胜的期望较低 ;又由于缺乏比赛经验,控制比赛的能力不强,比赛的前 20—30分钟躯体焦虑明显提高,焦虑水平才达到顶点,所以,在比赛中容易出现心理紧张现象,导致肌肉僵硬、动作失调、处理球不当、犯低级错误,不能正常发挥比赛水平。这就是为什么躯体焦虑水平偏高的运动员进入比赛20~30分钟后心情慢慢平静,才逐渐正常发挥技、战术水平的原因。

3.比赛环境对运动员赛前焦虑状态的影响

比赛环境引起赛前焦虑状态的客观因素包括:客场比赛、对手的行为、比赛的天气情况、气温、比赛场地条件、比赛的气氛、观众的行为、饮食、居住的环境 、裁判判罚的不公、水平太低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心理情绪的稳定性和技、战术水平的正常发挥。

4.比赛成功的期望对运动员赛前焦虑状态的影响

运动心理学研究表明:运动员参加比赛都有追求成功的期望,这个期望在运动员心理上起一定的动力作用,期望的高低会引起运动员心理上的不同变化。而运动员焦虑水平的变化也会随着对比赛成功期望的高低、重要程度以及对手压力的强弱而升降。由于对手的压力、对比赛成功的期望,尤其是在非赢不可的关键比赛中,会背上想赢怕输的思想包袱,造成心理紧张,引起过高的躯体焦虑,从而影响运动员技、战术水平发挥的活动有效性,直接影响到比赛的结果。苏联心理学家对期望目标和活动有效I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运动员处在对比赛成功期望值高这种隋形下,心理紧张度高,引起躯体焦虑水平高,而机体的活动有效性则低。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要使躯体焦虑能够保持在较低水平,则要保持头脑清醒和心理状态的稳定。

5.在足球比赛中,焦虑状态普遍存在

根据耶克斯一多德斯创立的运动心理学倒 V型曲线理论可知,过高过低的焦虑水平均阻碍运动成绩的取得,中等焦虑水平对运动技能的学习或优异成绩的取得最为有效。也就是说适度的焦虑水平可以唤醒警觉,激发斗志,是运动员在比赛中不可缺少的。从心理学家赫布提提出的曲线图来看,只有焦虑水平处于中等适当的唤醒水平时,操作效率——运动技能的学习或运动成绩的取得,方能达到最高程度。教育心理学对学生考试焦虑状态的研究也认为:适当的焦虑可以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思维活跃,精神集中,记忆增强,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中等焦虑最有利于考生自我能力的发挥,而无焦虑或高焦虑则不利于考生水平的发挥。

三、足球运动员赛前焦虑水平的调控

足球运动员赛前焦虑水平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经验的教练员应善于了解和把握运动员产生焦虑的原因和焦虑的特点,从而有针对f生地进行控制。

1.控制适宜的期望值 ,淡化重要性

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是在足球比赛中,要能够正确评价 自己的能力,不要存在侥幸心理,要排除各种心理障碍、心理负担和各种杂念,且要对对手的技、战术水平、个性特点进行详尽了解 ,调整自己的情绪、动机、信心等心理因素,使之处于一种平衡和积极备战的最佳状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教练员要有意识地使运动员在心理上淡化对比赛结果的过分关注,不要过分强调比赛的重要意义,以形成不恰当的紧张气氛,加大运动员的心理压力,使其背上沉重的包袱,导致赛前的过度紧张。

2.模拟训练,提高适应能力

模拟训练是指教练员将运动员安排在与比赛环境和条件相似的情境中进行训练,从而改善运动员心理品质,消除过度紧张和焦虑状态。足球比赛要求运动员具有高度抗干扰能力和适应能力,并善于调节自己的身心状态。在比赛前,可以根据需要安排模拟训练,例如模拟对手的技、战术特点进行实战训练,同时在比赛中有意识地组成强大的主场和客场观众啦啦队,设置偏激的裁判,恶化比赛气氛,使运动员在不同比赛气氛中调控情绪,逐渐增加心理适应能力和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3.放松训练,调动神经系统兴奋

放松训练是以一定暗示与集中注意、调节呼吸 ,使肌 肉得到充分的放松,从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的训练方法。放松训练可降低比赛前紧张而产生的过度能量消耗,使中枢系统处于适宜的兴奋状态,增加抗干扰能力,缓解赛前失眠,保持心理镇静和适宜的焦虑水平,有利于赛中技术水平的正常发挥。

舒尔兹的自律训练方法是目前运动情景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主要是将肌肉与表象技术(如想象 自己漫步在宁静的河边)和有可能产生血管膨胀的念头(如想象自己的左腿是温暖的)结合起来。

4.平息沉思,达到精神放松

该法是一种平息精神激动,使人体放松的方法。具体的做法是首先找一个安静的能使身体和精神愉快的地方,坐或躺着,闭眼全身放松。然后反复默念某一暗示语,或者全神贯注于某一感觉表象上,要注意呼吸的涨落和暗示语尽量保持节奏上的一致。此后,当完全感到安静和放松时,开始做下述动作 :先慢慢的将头倾向右边,然后移至左边再回到中间 ,反复几次后,慢慢将眼睛睁开。(美国运动心理学家把中国的某种太极拳看成一种身体沉思。)该法特别强调运动员的呼吸和整个身体运动同步进行。当进行身体沉思时,运动员成站立姿势,整个身体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双肘和前臂与地面平行,将右脚放至左脚的前面,以身体感到平衡和舒适为宜,同时全力集中注意你的正前方某一点。然后,左脚慢慢移至右脚前面,同时呼气,慢慢将前臂推离身体,当左脚又返回原来位置时,吸气,掌心转至朝上,将手臂拉向自己的身体。此方法要求运动员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某一点上,不允许其他事情“钻入”脑中。此种方法的实行要根据实际情况,在赛前不能一味采用这一方法,有可能变得太放松,以至不能保持必要的兴奋状态投入比赛。

5.紧张情绪转移,放松投入比赛

紧张情绪的转移是让运动员的注意力暂时离开过分紧张的竞赛环境,诱导他们想一些轻松愉快的事情,待情绪趋于稳定后,再使注意力回到现场的竞赛中去。训练方法一般是在紧张的运动训练和竞赛现场,利用赛前和赛中的间隙采取语言暗示,诱导学生或运动员将注意力转移到与当前运动竞赛无直接关系的事情或完成技术动作上来。具体手段要根据学生或运动员情绪紧张的特点和原因来确定。如教练员和队员谈话,替换队员下场休息,转告一些现场信息,降低竞赛成绩的要求,看看书报或听听音乐等等,总之要因人而异,采取具体的灵活手段转移紧张情绪。这种心理训练方法和手段,必须贯彻在平时的心理训练中,使运动员既有紧张情绪的体验,又有自我控制紧张情绪的能力。

总之,焦虑会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人在清醒时的思维能力,过度焦虑会使注意力集中失控,产生消极的意向,造成运动员不能把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应注意的问题上。运动员若在这种状态下参加比赛是难以发挥正常水平的,所以教练员要在平时训练中,根据不同运动员焦虑情绪产生的原因,制定合理的技、战术和心理训练计划,使运动员在比赛中正常发挥其技、战术水平,创造优异比赛成绩。

参考文献:

[1]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2]马剑侠.运动员赛前心理焦虑与调控[J].许昌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2):25—27.

第4篇

(曲靖师范学院,云南 曲靖 655011)

【摘 要】网球趣味教学是指不仅能把身体练习和劳动、生活、游戏、游艺娱乐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而且能起到增强情趣、娱乐,强身健体的作用,从而消除不良的情绪。所以,本文的创新点在于运用教学实验法,研究网球趣味教学与改善大学生焦虑的关系,并分别从体育生理学、体育心理学的角度,对网球趣味教学改善大学生焦虑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索,旨在改善大学生焦虑,推动网球趣味教学在高校中迅速发展。

关键词 大学生;网球;趣味教学;焦虑;改善

0 前言

网球趣味教学改善焦虑的探索网球趣味教学作为体育教学的一种方式,目前许多学校越来越重视网球趣味教学的发展,自小学、初中、大学,都相应的开展趣味网球比赛,进一步推广了网球趣味活动的文化韵味,那么它必然也具有一般体育锻炼所具有的心理健康促进作用。本论文的创新点就是在前人的量表、问卷的基础上运用访谈、网球趣味教学实验的方式对选修网球课的学生进行测试和测验,对比实验前后他们焦虑的变化,弥补该类研究的空缺, 同时普及网球文化以及网球趣味教学在高校体育课中的运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论文主要对陕西师范大学选修网球课的大二学生(共169人)进行研究,其中,男生占50人,女生占119人,学院分别为:数学学院、政治经济管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文学院、教育学院、计算机学院共六个学院。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法

包括问卷调查法、量表测量法和访谈法,本文中期与后期采用《大学生焦虑来源》问卷对筛选出的焦虑人群进行调查,分析焦虑的缘由,最后进行整理、总结。

1.2.2 对比法

将课前、课中、课后的测试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对比实验前后焦虑的变化。

1.2.3 数据统计法

运用spss13.0和Excel 2003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数理运算、描述性统计分析、差异性检验、相关性分析等。其中,P<0.05表现为显著性差异,P<0.01表现为极其显著性差异。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该实验采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对陕西师范大学选修网球课的大二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问卷反馈。其中,随着宗氏量表的指数增高,其焦虑指数也越高。

2.1 网球“趣味教学”影响实验组焦虑程度变化的分析

纵向比较:实验组在实验前后焦虑指数降低,并且差异性检验P值为0.03小于0.05,呈现显著性差异;对照组在八周前后焦虑指数有所降低,但幅度不明显,并且差异性检验P值为0.12大于0.01,没有显著性差异。横向比较: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焦虑指数没有明显差异;实验后,实验组焦虑指数与对照组焦虑指数相比,实验组焦虑指数明显下降。(见表1)

2.2 实验组实验前后的心理状况反应及焦虑程度的变化

8周前后,实验组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其中,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五个因子改善幅度比较大,而躯体化、强迫症状、偏执、精神病性四个因子改善不太明显。(见表2)

人际关系敏感主要指在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感,心神不安,明显不自在。实验前后有所改善说明,网球趣味教学可以改善这种自卑感,加强人际关系的交流,达到以球会友。

2.3 影响实验组与对照组大学生焦虑的原因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引发大学生焦虑的主要因素有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健康状况、未来就业问题、经济状况、家庭问题、恋爱情况等。其中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就业问题以及家庭问题占的比重较大。有4人认为家庭问题给自己带来了焦虑的状况,具体表现为:自己父母的关系不和谐,父母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处于单亲家庭等。同时也有部分人认为在恋爱问题的处理上也给自己带来了一些焦虑。通过这次的问卷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影响大学生并给大学生带来焦虑的因素有很多,相对而言受焦虑困扰的大学生也占了相当一部分比重,因此我们要非常重视这方面的研究。

2.4 网球趣味教学对实验组焦虑指数的影响及分析

通过发放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筛选出焦虑人群,其中高焦虑者22人,从这22名学生中随机抽取11名作为实验对象,也就是实验组,剩余11名为非实验对象,即对照组。对其实验组进行为期八周十六节趣味网球课的教学实验,结果发现,网球趣味教学的确能够改善大学生焦虑的情绪,而且效果很好,与没有进行网球趣味教学课的对照组相比效果很明显,对照组的焦虑情绪无明显变化,甚至有越来越严重现象。具体表现在:实验组焦虑指数实验前后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进行实验后比较,焦虑指数明显改善,有显著性差异。以下将从几个方面探讨网球趣味教学改善大学生焦虑的原因机制。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网球趣味教学可以改善大学生焦虑

实验组焦虑指数在实验前后有明显的改善,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焦虑指数在实验前后无明显变化,没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的焦虑指数相比无明显差异,实验后,实验组的焦虑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改善。实验组在实验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改善,并且焦虑程度有所下降。对照组在实验前后部分心理健康状况因子有所改善,但强迫症状、焦虑、偏执这三个因子有上升的趋势。

3.1.2 网球趣味教学改善了实验组学生的焦虑

网球自身的特点、作用,受众度,在高校的开课率;趣味教学的特点;网球趣味教学教案的设计符合实验组大学生的心理。

3.2 建议

研究表明,网球趣味教学是一项极具趣味性、而且适合各种年龄阶层的、方便锻炼的体育趣味教学活动,它确实可以改善大学生的焦虑,所以建议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推广此项教学。虽然笔者已经证明网球趣味教学可以改善焦虑,但是目前相关研究甚少,造成相关理论狭窄,望未来的网球趣味教学可以融入到新课程改革和阳光体育运动中去,带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体育游戏教材编写组.体育游戏[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1.

[2]高艳.趣味性教学的一点体会[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06.

[3]申小莹,刘晓瑞,董雪.西安某高校大学生焦虑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志,2006,14(3):10-28.

[4]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第5篇

    【论文关键词】: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 促进

    前言   

    经济飞速发展、信息膨胀、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的21世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人际关系越来越微妙,怎样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人们生活在一个缤纷复杂的大环境中,这样就要求人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什么是"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综合许多学者的不同的观点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体育锻炼通常是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有些人把体育锻炼理解为任何形式的身体活动,日常生活中的行走到打扫卫生;有些人则认为,体育锻炼是做大量的有氧运动或力量练习。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还不够明了。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人的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体育锻炼与情绪方面 

    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指标。良好的情绪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情绪会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工作,还会对人的身体心理产生许多不良影响。长时期的情绪压抑,忧虑和紧张,还可导致疾病。有调查表明, 人运动时大脑会产生一种类似吗啡作用的物质---内啡肽。吗啡的作用是消痛并使人产生欣, 内啡肽也会产生欣, 它可以降低抑郁、焦虑、困惑以及其他消极情绪的程度。体育锻炼也给人们提供一个机会, 使人们能够分散对自己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在单调重复性的技术动作中, 通过冥想思考等思维活动, 可能促进思维反省和脑力的恢复, 这种对注意力的有效集中或转移,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目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的美感、力量感、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二) 体育锻炼与人格方面 

    人格,也称个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人格。体育竞赛中的取胜催人奋发向上,有利于个性形成。而失败也是对人格的一种考验,在失败中挖掘有利因素可以看到成功的希望。体育运动能提高心理耐挫水平,在遇到挫折、困难时能正确地面对和处理各种挫折和困难,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独特的个性。 

    (三) 体育锻炼与心理适应方面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与人的交往不仅反映了人的健康状态,人与人中正常、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经常到公共场合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可改善人际关系,而且能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记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四) 体育锻炼与智力方面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人要有正常的智力,就必须有健康的神经系统和身体。认知行为假说指出:体育锻炼可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 

    对于学生来说是要求其学习效率,是由大脑的高级神经系统所决定的,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可促进肌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大脑供氧充分,进而使记忆力增强,思维更加敏捷灵活。通过进行体育锻炼可使学生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休息,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结语 

    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智力, 促进身体健康, 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可使身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 在运动中享受节奏韵律。体育可给人们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 有助于消除体育之外的阶层或文化上的差距, 有助于消除孤独心理, 冲破"闭关自守"的生活方式, 从而增进和发展与不同类型的人的交往。体育运动对于人的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是其他任何方式、手段所无法替代的。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运动的有利条件, 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发挥其特殊功效, 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同时, 健康的心理又能促使机体战胜各种病魔的侵袭和摆脱各种挫折及逆境。因此,心理健康的持续化、年轻化, 需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 顾渊彦. 体育社会学[M].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姐刚彦. 当代锻炼心理学研究[J]. 体育科学, 2000,(1). 

    江宇. 体育与人的心理健康[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 (9). 

    李京诚. 身体锻炼心理某些领域的研究综述[J]. 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 1999,(3). 

    汪继兵.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促进[J]. 黄山学院学报, 2006, (10). 

    张力为, 任未多. 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刘协和. 心理卫生大全[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93. 

第6篇

论文摘要本文适应我国东北地区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拟培养出适合我国东北的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促进东北地区社会体育的发展。 

1 研究方法与对象 

(1)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运用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 

(2)研究对象。是主要以吉林省的长春地区、吉林地区、白城地区为研究对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东北地区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吉林省的各主要地区进行实际调查,各高校专业办学规模有了迅速的发展,虽然办学规模达到快速发展阶段,但是,我国的社会体育专业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体系,适应我国东北地区体育发展需要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 

2.2 社会体育专业教育内容的总体框架 

(1)教育内容的构成。根据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本专业的教育内容包括普通教育、综合教育和专业教育三部分。由本专业的教育内容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包括普通教育知识体系、综合教育知识体系和专业教育知识体系。(2)学分、学时修读要求。建议本专业学士学位的修读总学分原则上位160-180学分。教育内容的学分比例见学分分配比例表,各类课程内容学时为2560-2880学时(可按16-18学时/学分计算,本规范以16学时/学分计算)。 

2.3 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 

(1)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的框架。本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由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构成。基础知识包括体育科学基础知识、社会体育基础知识与技能;专业知识主要由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管理和体育社会工作等知识构成;专业实践由社会调查、专业实践设计、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构成。 

(2)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的基本内容。根据东北地区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本规范对专业教育内容知识体系中的不同知识领域做出相应的界定教育内容的设计如下:①基础知识: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技能、相关学科。②专业知识: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等。③专业实践:社会体育实践:社会调查、专业实践设计、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 

2.4 专业教育内容的课程体系 

按照本专业的知识(技能)领域要求,东北地区根据地区特色构建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 

(1)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属于必修课程,是专业教育内容的基础知识,为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专业基础课程及知识单元概括:课程名称:体育学概论、社会体育概论、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科研方法、体能训练、社会体育基本运动项目。 

基本要求:社会体育专业基础课程应按照上述内容设置。社会体育基本运动项目应在健身类基本运动项目和球类运动项目中各选一项,每个项目课程建议2个学分。

(2)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重点突出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是专业教育内容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应用操作能力。 

专业方向课程及知识单元:专业方向课程(下转第192页)(上接第179页)属于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偏重于社会体育领域中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专业方向课程内容的涉及领域比较广泛,考虑到东北地区不同地区存在的较大差异性,以及社会体育发展状况的不平衡。本规范设置健身与娱乐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三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建议修读学分为25-30。 

专业方向课程及知识单元基本要求:在设置专业方向课程根据培养方向规格的要求,以某一方向课程为主进行设置,也可以适当兼顾其他方向课程,形成本方向的专业必修课程。 

(3)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主要突出与本专业相关联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专业必修课程内容的拓展与补充,使学生具备较宽的适应面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专业选修课程分为限制性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建议修读学分:35-45,限制性选修课程约20学分,任意选修课程约25学分。 

(4)实践教学内容及体系。 

社会调查:在第一学期安排不少于1周的时间进行社会调查。使学生深入实地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了解社会体育发展情况、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状况、街道或社区体育开展情况、各类体育健身俱乐部的运作机制与市场发展前景。完成一份社会调查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在第二学年安排不少于2周的专业见习。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体育企事业单位的机会,了解社会体育所涉及的各类工作岗位的情况。见习期间记录见习日志,完成一份见习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专业实践设计:在第三学期安排不少于2周的专业实践设计。专业实践设计包括健身技术指导、体育营销与管理策划、全民健身活动推广、体育中介服务等内容。主要的目的是为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应用机会,为专业实习奠定基础。建议学生结合专业学习的方向,最少选择一项内容,设计一份完整的策划书和计划书,通过一定的实践,最终形成一份为专业实践设计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专业实习:在第四学期安排不少于10周的专业实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合理地安排专业实习岗位,实习岗位主要是管理岗位、技术指导岗位、销售岗位等。实习期间记录实习日志,完成一份实习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毕业论文:在第四学年安排毕业论文撰写及答辩。根据学生的选题配备指导老师,并通过论文答辩。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3 结论 

随着东北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健全和完善,社会体育的生活化主要体现在公益性和社区、单位福利型持续发展、准经营型大幅度增长、商业经营型逐步发展。因此,在此现状下,在高校建立一套社会体育专业的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来培养符合东北地区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促进东北地区社会体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4年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 

第7篇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目前研究生体育教育对能力培养、健全心理、教学内容的认知情况进行调查并加以分析探讨,当终身教育思想出现的同时已经孕育了终身体育的思想,并把终身体育作为终身教育组成部分进行研究。研究生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教育的基础,因而必须充分利用学校体育专门设置的体育课程所规定的的体育教学大纲,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健身教育,同时还保障了群体锻炼的物质基础。文章旨在认识体育教育理念,为进一步认清研究生体育教学的多向作用和提高学习质量提供依据。

1. 前言

科教兴国需要一大批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对处于高等教育金字塔尖的研究生来说,更需要现在和将来都拥有健康的体魄。然而从有关统计数据看,我国硕士研究生体质状况相对本科生来讲呈下降趋势;再加上逐年扩招,研究生的人数也急剧增加,在各高校形成了相对庞大的群体。如何组织和引导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增强研究生体质,在高校体育工作中尤为重要。研究生体育教育也不例外,如体育内容的选择,体育教育方法的采用,都是以学生身心特点为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促进学习,促进健康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被放在目前研究生体育教育的核心,而学校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切实加强体育教学过程,切实将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通过对我国高校研究生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和体育课发展现状以及今后模式的变革,观点的创新等内容进行调查研究.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结合下面的调查内容简要说明。

2.2.2 类比分析法

说明类比分析研究方法的内容。

2.3 调查对象

北京石油化工大学电子通信专业

河南大学文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

四川师范大学

共468名学生

研究生对体育课的态度体现为以下几点:多数大学生体育课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完成体育课考试,并且希望在体育课考试中获得高分,持这种心态的学生占有率高达50.4%。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就是利用体育活动中人体的接触和配合、改善人际关系,进行团结协作才能取胜的思想教育。通过技战术练习,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具有运动技术特长的学生,在校内外竞赛中要发扬为集体争光的精神,调查中得知具有这种精神的学生中女生(11.7%)多于男生(7.3%),女生多于男生的原因是与女生性情和东方女性的传统特点有关。

3. 统计分析

研究生体育教育做为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 它与社会体育的联系十分密切。因为研究生毕业后, 大多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 甚至还可能是我国各级领导部门的中坚力量, 他们的体育意识和能力如何, 有可能直接影响各条战线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好坏,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研究生体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3.1 观念的创新与兴趣的培养

在学生的性格特征不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兴趣的培养应放在第一位,应该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诸如“素质教育”“能力教育” “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科学体育”等的提出,其目的都是为提示学校体育的科学性、规律性、使学生能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得到发展。作为体育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一个理念“你不仅在运动你的身体,而且还在放飞和畅游你的心灵,磨练你的意志和精神,体验人世间的惊险和化险为夷的快乐,健康体育使你变得更加强壮,健美、快乐、充实、高雅、满足、坚韧,以更好的体力和心情迎接新的工作和挑战。然后,让学生认识到重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衔接的重要性。因为学校与社会是两个差异较大的环境,学生进社会后,很多方面都将发生变化,包括体育锻练采取的手段和方法,也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使学生步入社会后,在体质与健康的心理与社会化方面保持一种可持续的独立的体育与健康能力及行为,使他们终身受益。

3.2 健全的心理支撑健康的体魄

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对体育课的看法是上课跟着老师学几个动作,学会了任务就完成了。而有些学生终日苦恼学这些动作干什么,学不会怎么办!从体育心理学的价值来看,体育活动总伴随着成功和失败,在体验成功和失败的过程中,人的知情、意、行等心理方面会产生很大的变化。成功给学生带来良好的情绪体验,缓解日常学习、生活、工作积累的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失败的磨练能提高学生的紧张害怕、信心不足、外界干扰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力,培养勇敢果断、坚忍不拔、沉着冷静、专心稳定,努力进也能的心理品质,这些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会给人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工作带来积极的影响,使大学生更好的适应并融入社会。体育教学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而身体活动并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作用,它还伴随着知识的信息、心理的活动、情感的体验等一系列因素的同时出现。可以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伴以优美动听的旋律,让学生通过充分展示外形的动作来表达内在的情感,从而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气质,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如韵律操、体育舞蹈等);还可以通过体育实践体验后的“成功感”和“收益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保健素养,形成科学用脑、讲究规律的现代生活模式;亦可以通过复杂技术动作的教学和实践,使学生既了解内部结构又能感知外部形态,促进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体育运动与思维训练的巧妙结合,不仅有利于诱发和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的灵感,而且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改善。

3.3注重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发展

从体育教育角度来说,使体育教育过程成为教师启发诱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和自我教育过程,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力性,培养他们学会学习与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教师的教学观,要从为“为教而教”转变为“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学习最重要的是习惯的养成,包知:善于听老师的讲解与示范,主动的模仿体会动作,善于讨论交流,喜爱提出问题寻根究底的习惯,理解技术动作的变化对自身身体的影响,注重常识的积累。

教师为了最终不需要教,要重在教学掌握方法、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比学到什么重要的多。“授之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习得的价值远大于知识的习得。通过教育获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而掌握了方法,知识的获得是无限的。传统的体育教学以及与之相应的考核制度,往往只是训练学生学会一套自己都不明白的动作,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要让学生做到不需要教,要敢于和善于给学生必要的,足够的自由支配的时间。

3.4 向生活体育、时尚体育、娱乐体育转变

快乐体育主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思考问题和独立创造留有余地。学生的学习包括三个阶段:运动的初步体验(尝试)——向新的学习目标挑战(学习)——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创新)。本次调查对象中有23%的学生体育课学习的动机是为了娱乐和好玩,对有兴趣的教材练习时情绪高涨,专心致志。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没有了快乐,如何谈得上全面提高学生得身体素质,他们不愿意每天的跑步练习,每节课的篮球运球,他们需要新颖、实用、有挑战性的教材。所以教师只有积极不断地更新教学手段,常教常新,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练习积极性,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体育教育观念上的创新必定带来教学内容上的丰富。这时生活体育、时尚体育、娱乐体育走进了我们的视野。为了体育教学对学生更有吸引力,将一些时尚、体闲的运动元素融入目前教学内容是一种大胆的偿试。余暇体育、时尚体育是一种以精神自由为本质特征的活动,这种活动毫无疑问会有助于消除学习和劳动等具有工作性质的活动给学生身心造成的疲劳。

时尚体育具有多种功能,能够同时满足调剂生活、亲近大自然、恢复身心疲劳、增进健康、陶冶情操、展现自我、追求欢乐和刺激,促进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需要,如街舞、瑜珈、韵律操、轮滑、台拳道等一些非主流运动项目,当你在节奏感十分强烈的音乐声中,手舞足蹈、忘我挥汗的同时,已经达到锻炼的目的并愉悦了你的心情并欣然接受了你可能在过去厌倦了的体育课。

4. 结果讨论

硕士研究生已成为发展迅速的群体,是高校体育教育中不可忽视群体,他们的健康状况和对体育锻炼的投入,将影响着未来社会科技发展和进步。如果他们在学校进一步接受体育教育,可以更好地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可以培养出顽强拼搏的优良品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未来世界高科技人才的竞争抛弃以往对体育课的看法,总认为体育课就是锻炼身体,有了好身体就能应付繁重的学习任务。体育教学具有形态化的特征,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在活动中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进入启蒙社会的心理需要。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这模拟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交友,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其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培养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培养学生“学”的能力,不能只教会几个动作要使学生具备自学、自练和自评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为终身参加体育活动打下基础。教学形式上:不要求学生一定要做某种练习,而是在两三个项目中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的内容。活动方式以竞赛或游戏为主,富有娱乐性。在活动中发挥学生自主性、教师只是引导者,辅导者和调控者。因地制宜的开展教学活动,又要积极改善教学条件,逐步提高活动课的质量。 体育教学中,在坚持教给学生技能,增强其体质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其健康的人格,只有使受教育者的精神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才能为素质教育的实施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钱杰.《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研究》, 2004.1.

[2] 周晓明. 《学校体育整体改革》1999.6.

[3] 体育心理不教材编写组《体育心理学》1995.3.

第8篇

关键词:健美操 身体自尊 性别

1 前言

自我(self)是心理学中最早出现的重要概念之一,它独一无二地代表着个体存在的特点,使心理学家们长期以来对其倾注了大量的关注,而其中的自尊(self-esteem)因其对个体心理生活的重要作用而成为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乃至锻炼心理学研究的热点。

大学生参与运动和锻炼对自尊影响的研究一直受到国外心理学家的重视,自尊水平可作为一种人们参与体育锻炼过程水平程度的预测手段,在体育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自尊常用来检测运动后心理稳定性与效益性的假设效果。因此,体育心理学家对运动和锻炼对大学生自尊的研究已成为学科研究前沿与关注焦点。目前,心理学界对自尊理论研究的基本结论是:个人的自尊是由具有性质差异的、各类具体的成分(如身体自尊、专业自尊和社会自尊等)组成。身体自尊主要包括对运动能力的自我评价,对身体外貌吸引力的自我评价和对身体的适应性和健康质量的评价,它是大学生整体自尊不可缺少的一个领域。上述三种自我评价的结果将会对大学生产生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鉴于上述3个原因,依靠降低一个人的意向与抱负来减少高重视性与低能力之间的不一致,促使其自尊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困难。尽管如此,在西方锻炼和健康心理学领域,大量关于身体锻炼对自尊和身体自尊的干预性实验研究可以表明,身体锻炼对身体自尊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采用自尊量表(PSPP),探讨健美操对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的影响作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改善与提高提供一定的心理学参考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对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5级健美操选修班进行调查,随机整群抽取参加健美操选修的大学生60名,男女各30名,平均年龄为20岁。

2.2 实验程序

以班为单位,在专业健美操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中等强度的健美操训练,每周两次课,每次课时为1个半小时,持续8周,分别在锻炼开始和结束时进行“身体自我知觉剖析量表”(PSPP)和“主观重要性剖析量表”(PIP)的测量。

2.3 研究方法

2.3.1 问卷调查法

身体自尊问卷量表[1](采用Fox编制、徐霞和姚家新修订的中文量表。本量表是一个多维度等级量表),包括一个主量表身体自我价值感(PSW)和4个分量表——运动技能(ST)、身体状况(PC)、身体吸引力(BA)和身体素质(PF)组成,共30个题目,每题4个选项,分数全距为6-24分。PIP量表由运动技能(ST)、身体状况(PC)、身体吸引力(BA)和身体素质(PF)组成,共8个题目,每题4个选项,分数全距2-8分。经前期研究对问卷的信度及效度检验,结果符合心理学测试量表的要求。

2.3.2 数理统计法

实验数据在SPSS13.0上进行处理。

2.3.3 实验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身体自尊的特点

A代表大学生参加训练前的各个维度上的得分,B代表大学生训练后的得分。对大学生试验前后的身体自尊各个维度上的得分进行计算统计特征分析(见表1)。所调查的数据表明,经过8周的健美操训练,大学生对自我身体的认识与评价提高,健身意识增强。

(二)大学生身体自尊的比较

将男大学生身体自尊的得分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女大学生的身体自尊的得分进行同样的比较,结果见表3。表2说明,经过8周中等强度的健美操训练后,男大学生训练前后的身体尊有显著性差异。表3说明,女大学生同样经过8周中等强度的健美操训练后,其身体自尊的变化是很明显的。

具体到身体自尊的各个维度上,男女大学生前后得分的变化差异却并不一样。在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方面,中等强度的健美操训练对男大学生的影响明显高于女大学生。其原因可能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关,男性一直定位在强者的角色上,自然得具备强壮的身体和较高的运动能力,而女性要娇柔、美丽。而在身体吸引力和身体状态方面,中等强度的健美操训练对女大学生的影响明显的高于男生。除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外,健美操项目的塑身功能,适宜的运动强度的刺激,这些都能充分地激发女大学生训练热情,促使他们积极投入到运动当中。在主观身体价值感这个维度,男女大学生不存在差异,说明我院大学生健身意识较强,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我院体育文化发展较好。

身体自尊是指与社会评价密切相关的个体对自我身体的不同方面的满意或不满意感。作为整体自尊的一个具体领域,身体自尊包括两个等级:主领域一般的身体自我价值感和次领域更为具体的有关身体各方面的满意感,或称为自我效能,包括:运动技能(sport competence)、身体吸引力(atstractive body)、身体力量(physical strength)以及身体状况(physical condition)[2]。有关身体能力的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能否胜任和是否对身体方面具有控制力的感觉。当个体知觉到自己具有高度的效能,不仅会降低恐惧感和自我抑制,还会透过对成功的期望,提高个人解决问题的努力程度以及个人面对障碍的持久程度,从而提高个体对身体各方面的满意程度,并进而提高其自尊水平。因此,个体要改变整体自尊水平就必须先通过改变处于最低点具体领域的自我效能感。由于青少年时期深受社会的相互间作用所影响,具有身体吸引力的青少年更可能形成积极的身体自我价值,从而形成更高的整体自尊,而参与身体活动是改善身体吸引力的最有效途径。但是,是否所有的身体活动都可以达到这一目的,可以改善所有个体的身体自我价值感从而提高其整体自尊呢?哈特在他的研究中发现,两个在上述5个特殊领域的能力与表现非常相似的儿童被试,在总的自尊得分上却有极大的差别。哈特等人从詹姆斯的自尊公式中发现了答案,具有高自尊的儿童C相对而言,并不把学业与体育能力看得很重要。这样,这个儿童可以轻视他所不能胜任的那些领域的重要性,而重视他所胜任的那些领域的重要性。相反,儿童D却不能轻视学业与体育能力的重要性,结果导致了对这两个领域的极高的重要性判断与极低的能力及不充分的评价之间巨大的不一致,也许,正是这种不一致降低了他的自尊[3]。所以,我们在利用身体活动作为干预手段来提高青少年的自尊水平时,首先应该了解接受干预计划的青少年被试是否重视身体领域的能力。也就是说,青少年对身体能力的重视程度具有个体间差异。相对于体育上不成功但不重视体育能力的同伴来说,一个非常重视运动能力却在这一领域内很少成功的孩子会有较低的身体自尊和整体自尊;一个参与运动训练并表现成功但不重视运动能力的儿童,不可能受运动干预的影响而表现出身体自尊的提高。因此,在检验身体活动对青少年心理方面,尤其是自尊方面的影响时,研究者有必要考虑“重视程度”这一变量[4]。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经过8周中等强度的健美操训练后,大学生的身体自尊有显著性的变化。但是在身体自尊量表的具体维度上,男女大学生前后的变化程度不一样,即存在性别差异。这与国外、国内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2)在追求健康、快乐的高校体学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模式、手段是非常重要的。8周中等强度的健美操训练对大学生身体自尊的影响表明科学的、合理的健美操训练可作为高校提高学生身体意识的重要工具。

4.2 建议

(1)建议将健美操列为女大学生必修课程,在对女大学生开设的其它体育专项课程中增加健美操内容。

(2)建议各高校建立女大学生健美操俱乐部,切实有效地促进女大学生从事健美操训练。

(3)建议各高校建立女大学生健美操竞赛制度,动员女大学生全员参与,通过竞赛表演训练,提高女大学生自尊水平,减低抑郁水平。

参考文献

[1]徐霞、姚家新.大学生身体自尊量表的修订和检验[J],体育科学,2001,(2):78-81.

[2]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第9篇

关键词: 体育教育专业 理论课教学 问题 措施

体育理论课教学是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培养素质全面、特长突出的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但由于体育专业的固有特征和体育专业学生的身心特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表现出重视、喜欢实践课而忽视、厌烦理论课的倾向。本文主要论述体育理论课教学的内容、意义和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为促进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1.体育理论课教学的主要内容

在我国,体育理论这一概念有两种解释,狭义的解释是指我国各级学校体育系、部、科开设的体育理论课程;广义的体育理论是指与整个体育实践相对应的、以大体育为研究对象的所有体育科学理论。本文探讨的体育理论属于前一种意义,即体育理论是指在高等院校体育系、部、科开设的体育理论课程。

体育理论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按照学科性质,可分为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工具方法科学类三大类。自然科学类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保健学等;社会科学类主要包括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竞赛学、社会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健康教育学、体育史等;工具方法科学类主要包括体育统计学、体育测量评价、体育教材教法、体育科研方法、体育外语、体育文献信息检索等。这些学科分别从科学、人文、工具方面阐述体育的本质和内涵,对学生全面、深入理解体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2.体育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2.1传播科学知识

通过体育理论课教学,可以使学生从宏观上掌握体育的本质、特征和功能,理解体育运动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基础,掌握体育运动的组织管理、测量评价及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科研的方法等,全面、深入掌握体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2培养思想品质

体育理论课教学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通过体育史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体育的博大、近代体育的耻辱和现代体育的辉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讲授一代代体育健儿的拼搏史、观看女排夺取“五连冠”等体育影像资料,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斗志和顽强的毅力;通过讲解体育名人的奋斗历程,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2.3提高基本能力

通过讲解体育活动的生理机制、心理机制,帮助学生树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课堂和课外时间,通过组织讨论、辩论、演讲、撰写论文、影视欣赏等活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全面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

3.体育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3.1思想重视不够

目前,部分教师和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例如,认为体育是一种实践课、活动课,学不学理论影响不大;部分学校晴天只上实践课,下雨才上理论课。

3.2教师能力欠缺

把体育理论课讲好,对体育教师具有较高的要求。但目前体育理论课教师队伍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一些体育理论课教师技术练得不精或不会练,体育实践课理论讲得不好或不会讲;偏科于自然科学知识或社会科学知识,知识面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对本学科最新理论知识掌握不够等。

3.3教材内容陈旧

个别体育院系还沿用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教材,内容还处在计划经济时代;有些教材理论性较强,缺乏数据和实例,创新性、可读性不强;有的教材照搬外国的理论,内容抽象、空洞,脱离目前体育教学、训练及竞赛实际。

3.4教学方法呆板

体育理论课教学应密切联系体育锻炼、训练和竞赛实际,或生动讲解、准确示范,或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或运用电教手段,形象展示。但许多理论课教学平铺直叙、照本宣科,课堂教学效果无从谈起,学生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4.体育理论课教学的改进措施

4.1端正思想认识

体育理论课教学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高质量的理论课教学,在学生全面掌握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培养体育运动兴趣和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理解运动技能技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体育管理者和体育教师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不能忽视体育理论课教学这一传播体育科学知识、弘扬先进体育文化的主要阵地。

4.2提高教师能力

师傅不强,弟子不长。体育理论课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能力,与时俱进。首先,“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得有一缸水”。体育教师应经常钻研解剖学、生理学、保健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及其它学科知识,既要做“专才”,又要做“通才”。其次,“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体育理论课教师尤其要具备较强的备课、讲解、板书和示范能力。课堂是体育理论教学的主阵地,备课、讲解、板书和示范能力是理论课教师驾驭课堂的基本功。教师具备过硬的基本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再次,“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体育理论课教师要站得高、看得远,在讲好教材内容的同时,还要及时掌握本学科最新学术动态,阅读有关外文资料,撰写科研论文,并把这些信息、知识及时贯穿、应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

4.3更新教材内容

根据学校、学生及教学的实际情况,选购一批能反映最新理论成果的优秀教材,编写一些新颖、实用的讲义和教辅资料,以满足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4.4丰富教学方法

在体育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教师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台下昏昏欲睡”的情况,这要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方面进行分析。教师讲授理论课的艺术境界应是条理清晰、见解独到、内容新颖、幽默风趣。除采用传统的讲课方式外,可组织讨论、辩论、演讲、知识竞赛、情景模拟等活动,以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另外,也可借助图片、音乐、电影、录像、幻灯等技术手段,以增强教学效果。

总之,只要认识到位,悉心钻研,目的明确,方法灵活,体育理论课教学就会收到讲者铿锵有力、听者津津有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新生,唐宏贵.十年来我国体育理论的建设与发展[J].体育研究,1996,(3).

[2]胡济群.体育理论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体育文史,2001,(2).

第10篇

摘 要 在现代高强度高对抗的篮球运动中,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对比赛的胜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保证运动员技战术的正常发挥;反之,心理素质不稳定会导致运动员发挥失常。所以,在现代篮球的发展中不仅要培养运动员的技战术,同时要加强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通过在日常训练中对运动员进行篮球意识的培养、自信心的培养、坚强意志的训练以及模拟训练来加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从而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

关键词 运动员 心理素质 训练方法

进入21世纪篮球运动将沿着智博谋深、凶悍顽强、积极快速、机敏多变的方向发展,高强度、高速度、搞体能、高技术仍然是新世纪球队比赛的特点,呈现出智在充实、狠在凶猛、快在敏捷、巧在技艺、精在扎实、变在机动,他们的外延和内涵都将更加丰富,体现出新时代世界篮球运动的新特征。因此,在新时代的篮球运动中运动员不仅具有高超的篮球技术,同时还要具有过硬的心里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对比赛的胜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只是个认识问题、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个训练问题、时间问题,必须从时间上去寻找尽心训练的途径让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得到加强。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沈阳体育学院篮球专项的学生进行研究调查。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中文体育学术期刊和体育著作等文献,获取了近五年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借鉴其中的期刊和著作对本论文进行研究。

2.观察法

在校期间对沈阳体育学院篮球专项的学生进行观察。

3.访谈法

对沈阳体育学院的篮球运动员和教练员进行面访座谈,广泛了解我院篮球运动员的信息,为本论文提供现实依据。

二、结果与分析

(一)篮球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的意义

篮球运动员专项心理训练是根据篮球运动的特点和竞赛的需要,对运动员施加影响,促使其能在比赛极度紧张的条件下保持与提高自己的情绪状态,具有自己调节的能力,以利发挥运动能力的心理过程。篮球专项心理训练还可以改进球队内部的相互关系,使队员团结一致向着统一的目标努力,保证了球队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从而在比赛中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二)心理训练的目的和任务

篮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目的在于发展运动员进行训练和参加比赛所需的心理品质, 克服在训练和比赛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 激发运动员从事训练和比赛的良好动机。心理训练的任务是:促进和改善运动员的专门化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智能力;适应能力,特别是比赛活动,保持情绪的稳定性和适应的兴奋状态;对完成技术动作有很好的自控能力;能调节和消除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紧张状态;能在瞬间做出准确的时空判断和较好的“时机感”;有坚强的意志,在训练和比赛中为实现既定的目标克服困难而努力。

(三)篮球运动员意志品质的培养

培养篮球意志品质的方法就是要不断的提高加大困难、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程度的定向。培养篮球意志品质就要系统地增加难度与负荷来组织训练。实践证明,在训练和比赛中,教练可以根据情况,设定困难程度,既要增加困难的难度,又能使运动员感到只有经过努力才能实现的可能,只有经过了匆匆困难的磨练才能发展意志品质。关于意志品质培养的方法有以下几点:(1)确定目标,持之以恒。一名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就应该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正在训练中要和意志的培养联系起来。教练员则是通过周密的训练安排,要求运动员认真刻苦的去完成训练任务,有意识、有组织的培养运动员的意志。(2)提高难度,增加负荷。在训练中,教练员针对运动员意志品质培养的要求,有目的、具可行性提高练习的难度,包括外界环境、人为地设置障碍、疲劳状态、消极的情绪等,要求运动员通过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任务。(3)强化比赛因素,提高竞技意识。竞赛的对抗赋予了运动员相互间较量的意志磨练,以及球员对竞赛胜利的追求,都需要他们运用和发挥自己的能力。所以就要充分发挥发挥运动员的竞争意识,利用比赛去动员他们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四)篮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方法

1.赛前心理训练

赛前心理训练是为比赛做好心理准备,克服心理的不适应性,提高比赛自我调节能力,为比赛打好基础。教练员通过假想对手所要采用的战术及相应的心理状态,结合本方的战术和人员部署及队员之间的心里默契、可承受的心理负担的实际,来确定心里训练的内容,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出于优势地位,产生积极地心理影响,增加抵御对方心理压力的能力。

2.赛中心理训练

比赛场上的心理调节训练。在比赛中心理训练目的就是发展和维持赛前的最佳心理状态,并根据比赛中双方心理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及调节手段。如在比赛中由于环境的变化、对方战术的变化、双方比分交替上升、比分落后太多等都会对运动员造成心理障碍。这就要求教练员在平时训练中针对队员内心的变化情况,并做好各种心理调节手段以备随时运用。这就需要进行长时期的心理训练,从而达到队员与教练员之间形成一种默契。

3.赛后心理训练

身体、技术、心理的全面恢复,比赛过后运动员的能量消耗过大,身体的能量供应也会出现不足的状况从而技战术的配合质量就会降低。所以,赛后的心理恢复是全方面的。仍然是要通过心理训练的基本方法,结合队员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调节。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心理训练是现代化技术发展的需要,运动员心理训练就是对心理活动施加影响的教育过程,使运动员具有提高运动水平所需要的心理品质,掌握自我调整能力,挖掘心理潜力,为在训练和比赛中身体和技、战术的正常或超常发挥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建议

1.篮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是一个教育过程,应遵循自觉自愿、重视个体差异、持之以恒的原则,要根据训练、比赛的不同时期,有重点、有区别地进行心理训练

2.篮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要有针对性,并且心理训练必须与身体、技术、战术等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孙民治.现代篮球高级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 李炽梅.篮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及极其训练[J].体育心理.2003.4.

第11篇

关键词:艺术体操;成就动机;比较

中图分类号:G8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0(c)-0143-01

成就动机(achieve motivation)作为一种是一种社会性动机,通常意味着人希望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取得完满的结果。研究表明,在能力相当的情况下,成就动机高的人往往取得较高的成绩。艺术体操项目属于难美类项群,拥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对运动员比赛、训练表现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高水平艺术体操运动员的成就动机与普通运动员的成就动机水平有何差别及背后的原因,多年来并没有得到运动科学领域关注。本研究将对我国艺术体操运动员成就动机水平的整体状况做比较与考察,希望藉此对今后该项目训练与比赛表现的提升提供帮助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艺术体操高水平与普通运动员的成就动机。2.调查对象。高水平艺术体操运动员(国家一级以上)30人,普通艺术体操运动员(国家二级以下)29人。共59人。其中曾获得过全国锦标赛冠军以上成绩的运动员有20人,占总人数的34%。最大年龄23岁,最小年龄10岁,平均年龄为18.7岁。3.研究方法。采用“成就倾向个体差异问卷”(简称IDIAT量表)。共发放问卷59份,回收有效问卷59份,回收率及有效率均为100%。问卷IDIAT量表共38题构成,其中正、反向题目各占50%。分别对“追求成功动机”(Ms)和“避免失败动机”(Maf)这两个维度进行施测。该量表已进行过多次检验,具有较高的信效度水平。计分采用李科特式计量方式,从“非常同意”到“坚决不同意”9级进行划分,并赋予分值予以统计。成就动机的得分=追求成功动机得分―避免失败动机得分另外,查阅国内10年来体育界相关论文及书籍。主要内容来源于中国期刊网及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最后,应用SPSS13.0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年龄与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动机的关系。阿特金森将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了两类:一类是追求成功的动机,即人们追求成功和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即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注重追求成功人们,通常情况下会选择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且为自己定下较现实的目标。因为这样的任务较容易到达目标,同时拥有一定的诱因价值,反之,过难的任务完成的可能性较小,过易的任务缺乏诱因,很难引起人们的兴趣。注重避免失败的人们,则会为自己定下较为不现实的目标,并选择难度系数过高或过低的任务,使得个体可以有效的降低因无法完成任务而带来的不悦感。由于年龄、成长经历以及阅历等方面的原因,运动员在考虑问题方面存在这一定的差异。运动员会在比赛或训练中提前做好各种问题的应对方案,这样的心理导致其避免失败的动机增强。

2.运动等级与追求成功动机和避免失败动机的比较。运动等级是评价运动员竞技水平最有力的衡量标准。在艺术体操项目中,国际健将为最高水平运动员,而在大学生中也不乏艺术体操的爱好者,她们对自己的运动水平并不关注,而仅是单纯的热爱。国际健将级运动员之所以具有较低的追求成功动机,是因为她们拥有较好的技术,对比赛的信心强于其他等级运动员,对比赛拥有更强的把握性,因此在追求成功动机的得分上才会低于其他等级运动员。而三级运动员处于刚刚接触艺术体操的阶段,在初级训练中,技术动作的掌握情况会及时反馈给运动员,促使其兴趣度处于最高点,她们更加追求进步,渴望可以拥有更高等级的技术,因此在此项中得分明显高于其他等级运动员。研究提示无等级运动员为最低水平的艺术体操运动员,她们对艺术体操的了解以及技术的掌握同国家二级、三级运动员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对技术的不熟练程度,造成她们的胆怯心理,害怕失败,导致避免失败动机水平的增加。

3.运动等级与成就动机得分的比较。成就动机的总得分是由追求成功动机减去避免失败动机所得。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就动机水平不同的人在完成任务和选择目标上有不同的行为表现。成就动机高的人往往通过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自尊心和心理上的满足,成就动机低的人则常通过各种活动防止自尊心受伤害和产生心理烦恼。当追求成功的动机强于避免失败动机的时候,我们称这种人为高成就动机的个体。通常其更喜欢挑战别人,敢于尝试新鲜事物,不怕失败,且敢于面对失败。而当避免失败动机大于追求成功的动机时,个体更容易表现出焦虑,出于自我保护原则,她们更易选择退出竞争,以此来避免受到因失败而带来的打击。研究表明,二级三级运动员成就动机得分较高,说明,高水平队员已达到顶尖级水平,继续向上的期待也就随之下降。

三、结论与建议

综上,我国高水平艺术体操运动员没有呈现高水平的成就动机,这与我国运动员的培养方式以及训练方法有密切的关系。运动员长年接受专业训练,导致对训练缺乏激情,对比赛夺冠后的刺激产生了脱敏效果。另外,由于项目发展速度较快,难度不断加大,导致技术动作掌握程度不稳定,因此,造成高水平运动员在避免失败动机上的得分较高。无等级运动员因为处于接触艺术体操的初期,大量技术动作不固定,造成其避免失败动机加强。二级三级运动员更加期望得到成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可能是其追求成功动机得分较高的原因。据此得出以下几点建议:1、采用适当的方式对高水平艺术体操运动员的成就动机进行激发,促使其将避免失败的动机转化为追求成功的动机,这样可以有效提高训练效果,以及比赛成绩。2、保护低等级运动员的成就动机,保持其对艺术体操项目的兴趣程度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单位:北京体育大学艺术系

参考文献:

第12篇

摘 要 由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上的落后,内容上的重复等原因,使得学生对体育课兴趣随着年龄增大而锐减。体育教师应以快乐教学法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创新体育教学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增强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为广大体育教师寻找学生缺乏体育课兴趣的原因提供参考,同时对于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课兴趣,调动学生在体育课或体育活动中的积极主动性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 中学生 体育课 兴趣 激发

兴趣就是一个人的大脑两半球内的有关部位由于附近已形成特殊的暂时神经联系,因而特别易于感受某类事物的刺激,并且特别易于在这类事物的刺激作用下,形成优越的兴奋中心的倾向。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很大程度上受兴趣的制约。为此,探讨学生兴趣,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方法是至关重要的。中学生是学校体育的主体,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体育课的顺利进行是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的配合,是把教师的知内化为学生的知的教学过程,是推动学生终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关键[1]。通过对大理地区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研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对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创新教学方法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大理第三中学初一至初三年级学生随机抽样1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初一年级男女生各15名,初二年级男女生各20名,初三年级男女生各15名。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搜集查阅了大量与其有关的体育教学相关的书籍、报刊、杂志、网站获取有力的论据资料,并对其进行了检索,分析和利用,通过研究分析,从理论上对此进行指导,为本论文的调查,设计提供依据。

2.问卷调查法

根据论文需要,科学地设计了调查问卷,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大理第三中学在校1-3年级不同年龄男女中学生共发问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100%。符合统计学要求。

3.运用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问卷中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常规统计处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中学生对体育的动机

中学生体育动机是对体育功能的摄取,是对体育价值实现的动力,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既是实现体育功能的实践,又是实现体育价值的结果,中学生只有对体育产生了强烈动机,才使得学校体育存在与发展[2]。因此,了解中学生的体育需要,掌握兴趣爱好,促进其发展,通过对大理第三中学不同年级共100名学生调查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参考。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是多层次,全方位。有积极主要的一面,也有消极次要的一面,积极主要的一面占了很大的比重,主要动机方面是:强身健体(91%)、娱乐(86%)、调节情绪(80%)、为了考试(88%)。说明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首先,是对身体素质的加强,从而考试就很简单;其次,是娱乐、调节情绪也很实用,可以培养学生兴趣从此入手。次要方面的动机是体育文化(10%)说明了很多学生对体育的内涵及其渊源的历史很不想去理解是消极被动的。

(二)中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

从表(2)表(3)可以看出,男女中学生在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上有所不同,男生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篮球(80%)、足球(76%)、乒乓球(74%);女生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健美操(90%)、游戏(80%)、篮球(58%)。说明男生喜欢激烈,对抗性强,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的项目;女生则喜欢对抗性不强,身体接触少的运动项目。调查说明,男、女中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是有差异的,但是中学生初中毕业升学考体育加试的内容并不是学生喜欢的,反而讨厌其体育考试的项目。如:实心球、跳远、跑800米三项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最不喜欢跑800米。学生都不愿去尝试的运动项目非得要去考试,就不是一种健康快乐的体育了。

(三)中学生对体育的态度

体育态度是学生对体育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的倾向,由于对体育的认识、情感、行为意向3个因素构成[3]。调查结果表明有85%的学生认可体育课的重要性,但有47.5%的中学生喜欢体育课,42.6%的中学生喜欢体育课一般,有9.8%的中学生不喜欢体育课,三者是并立存在的,说明要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不仅要从学生自身占主体地位的个人出发进行思想指导,而且要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制度改革,太多的考试给予学生更大的精神上的压力,应以快乐体育,新颖的教学、方法来给学生达到一种真正的强身健体的作用,这不仅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还要求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去发现它,开创它积极投入到体育课中。

三、对大理地区中学生兴趣培养对策

(一)环境对体育兴趣影响

人对任何兴趣都是针对一定的事物而发生的,至于针对什么事物而发生,却因人而异,就拿体育教学来说吧,体育专业的学生对体育产生的兴趣多数来自本人对体育运动的爱好,而非体育专业的学生也对体育很感兴趣,但他们的兴趣出发点不同,有是为了健身,有的是为了娱乐,也有的是对某项体育项目颇有特长,情况就比较复杂了。虽说大多数体育专业的学生爱好体育愿终生从事体育事业,可是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接受体育教育有别,再加上客观条件的影响,其兴趣的倾向性也完全不一[4]。例如,一个身材高大,从小就受父母在篮球方面的熏陶,他自然在篮球方面有特殊兴趣;一个终年生活在海滨,或从小就在游泳馆里长大的学生,必然对游泳偏爱;作为北方的学生,从小就跟冰雪打交道,冰雪运动则成为他们的拿手项目。从心理学角度讲,人们大脑皮质的不同部分在不同刺激作用影响下,形成各种性质不同的暂时神经联系,因此,不同的人在生活实践的进程中,就会把自己的有关心理活动优先地指向而集中各种不同的事物[5]。

(二)如何激发中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由于受考试制度的压力,初中各年级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也有所不同,初一年级对体育课很感兴趣,每次上课前都很兴奋。初二年级快到初三了,面临考试了,体育课上对自己的要求也更高了,心情也更沉重了。初三年级快毕业考试了,成绩对于他们来说是最重要的,只有不停地练,反复的内容觉得累不上体育课该多好!这可是他们的心声。在此,我们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用积极的眼光来看待,学校应加强体育师资力量的建设,培养一些有责任心的老师给予学生更新颖的教学方法,使其渐渐喜欢上体育课,有些教师心情好就好好的组织每一堂课,心情不好就给学生随便两个篮球玩了给学生的知识没有形成系统化,技术动作没有形成动力定形,渐渐的学生也就讨厌上体育课了。因此,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首先,从学生自身出发正确认识体育的重要性;其次,体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素质;再次,学校制定相关政策,落到实处[6]。

四、结论与建议

中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是祖国的花朵,是学校体育的主体,他们对体育的认识与发现具有时代气息,是体育发展最重要的一环。初中这一年龄段的中学生,在校参加学校体育课、课外活动是最多的人群了。我们只有在这一年龄段给予学生正确对待体育运动的思想,使其养成良好的锻炼方法。培养其兴趣爱好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从而增进健康,拥有健康的身体为祖国的建设增添一份力量。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未来需要你们来掌握,希望更多的体育工作者能够尽其所能,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天惠.体育兴趣的培养与激发[J].济宁师专学报.1996.6(20):52.

[2] 陈大伟.体育的兴趣培养[J].体育与科学.2002.23(2):47.

[3] 李晋裕.学校体育论文选集[J].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7.

[4] 杨国洪.体育兴趣与培养[J].观察理论.2004.5.

[5] 叶钢.体育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陕西教育.2005.12.

[6] 浅议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EB/OL].学校体育网(理论研究).

[7] 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7.

[8] 学校体育大词典编委会,学校体育大词典[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