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5 18:03: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民生问题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关键词:社会公正 中国社会 山东人民出版社 中国现代化进程 评介 改革开放 吴忠民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今天,社会公正问题越来越成为中国社会各个群体所共同关注的一个基本问题,社会公正的理念也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逐步深入人心。《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46万字)是吴忠民先生潜心社会公正研究十几年的又一力作。如果说其
首先,该书对社会公正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尤其指出社会公正对于现代社会基本制度的安排以及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不可替代的意义。
社会公正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基本立足点是社会公正理论必须予以解释的基础性问题,是理解社会公正问题的根基。不少学者对于社会公正的理解往往容易限于“共享”的层面,认为社会公正就是对弱势群体进行帮助和救援。这种看法恐怕不够全面。该书对于社会公正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基本立足点这一重大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了具有启发性的观点。该书指出,社会公正实际上是有两个基本的价值取向,第一,让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第二,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由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这两个基本价值取向各有各的特有重要功能,缺一不可。前者的功能在于为每个社会成员提供一个“兜底”、“保底”的东西,以此最大限度地消除社会成员之间的隔离因素,增强整个社会的团结,从而最终实现发展的目的;后者的主要功能在于“不封顶”,鼓励每一个社会成员自由而充分地发展,激发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这样,社会公正就同时起到了促进社会团结和激发社会活力的双重作用。这两个基本价值取向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缺少其中的任何一项,社会公正便不具备完整的意义,就会走向不公正。而建立在对社会公正片厢理解基础之上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必定是片面甚至有害的。
社会公正的精义是给每个人他所“应得”,即:维护每一个社会成员和社会全体的合理利益。社会各个群体相互间是平等的,无论哪一个社会群体,只要其利益要求是合理的就应当予以一视同仁的保护。有鉴于此,该书认为,国家对于社会各个群体的基本立足点应当是:不能厚此薄彼,不能刻意地站在哪一个特定群体的立场上,而是应当站在社会整体利益的立场上,站在一个相对客观、中立的立场上,以维护每一个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的合理利益和基本权利为基本出发点,才能制定出“不偏不倚”和“相对客观公平”的社会经济政策和制度,才能有效地促成社会各个群体“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以及互惠互利,才能实现富裕群体的利益增进与弱势群体的生活改善两者之间的同步化,才能有效防止公权不恰当的越界扩张,才能既充分开发社会活力,又提升整个社会的信任程度和整合程度。否则,如果以某个特定群体为基本出发点的话,就必然会损害其他群体平等的权利与合理的利益。
该书指出,社会公正的意义表现在基本制度安排和具体政策制定这样两个层面上。厘清这两个层面上的社会公正问题可以避免一些无谓的争论,避免步人常识上的误区。社会公正的第一个层面上的问题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制度设计和安排必须以社会公正为基本依据和基本出发点。在此层面上,公正是最为重要的,不存在着公正与效率何者优先的争论问题。社会公正的第二个层面上的问题是具体的政策制定。这主要涉及到我们经常谈论的公正与效率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段中经济效率和分配再分配两者的份量孰轻孰重的问题。由于在不同的历史时段可供社会再分配的财富不尽一致,由于社会经济各个环节不可能保持完全一致的“均衡发展”,由于公众在不同的历史时段的具体需求有所差异,所以,在某个具体的历史时段当中公正与效率便会出现难以完全兼顾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形下,有必要突出地或重点地解决公正或效率的问题。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不同的历史时段中具体政策的重心往往会出现有所偏重的情形。不同历史时段种种条件的不一,使得时代任务的侧重点不尽相同,因而在政策层面上出现公正与效率关系的争论是正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相较之下,社会公正在基本制度层面的根本意义则是不容质疑的,不存在争论的可能性。如果将政策层面上社会公正问题的争论延至基本制度设计层面,将是十分有害和危险的。
其次,该书对中国中期即未来2O年问可能出现的社会危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和即将发生的深刻变化,中国社会当中各种各样的、大量的风险必然会集中出现,在某个时期甚至会以一种 比较激烈的、爆发性的形式表现出来,中国社会开始进入了一个高风险的时期。该书认为,社会的高风险必然会引发社会危机。社会风险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转变成社会危机,这主要取决于社会危机的“诱因变量”和“本因变量”两者各自的具体状况以 及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具体状况。中国中期重要的社会危机变量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诱因变量,包括经济波动、物价上涨、失业率居高不下、金融危机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等 5项;另一类是本因变量,包括贫富差距过大、社会保障滞后、三农问题、劳资纠纷和冲突、中等收入人群发展的相对缓慢、腐败问题以及中央政府效率和权威削弱问题等 7项。受社会危机诱因变量和本因变量的不同影响,中国中期的社会危机存在着三种可能的演化趋势,即:一般性的社会危机,较为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最为严重的、具有颠覆性的社会危机。在中国中期亦即未来的 20年当中,一般性的社会危机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甚至可以说一般性的社会危机是未来中国社会的一种常态现象;较为严重的社会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比较大,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而严重的、带有颠覆性的社会危机的发生几率极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应对思路与对策上要特别注意三点,一是要建立起雄厚的战略资源、战略物资储备体系,二是要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并且是制度化的利益协调机制,三是要形成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的社会阶层结构。
再次,该书对“民生问题”进行了全面、合理的阐释。民生问题目前已成为整个中国社会空前关注和重视的时代主题,对民生问题有一个比较准确、合理、恰当的界定,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因为这直接影响着具体民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该书指出,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所包含的内容过于庞杂,所涉及的面过于宽泛,同具体政策层面上的民生问题难以吻合,难以把握,因此,在具体政策和实际生活领域应该采用狭义上的民生概念。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的状况,等等。具体来说,包括三个层面上的具体内容:第一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侧重民众基本的“生存状态问题”,即保证每个社会成员能够有尊严地生存下去;第二个层面的主要内容是指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侧重民众基本的“生计来源”问题,即为民众提供起码的发展平台和发展前景;第三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侧重民众基本的“生活质量” 问题,即考虑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生活质量得以全面提升的福利。从现实和操作逻辑看,民生问题的上述三个层面上的内容具有一种由低到高、逐层递进的关系,即:前一层面内容的基本实现是后一层面内容实施的前提条件,当前一个层面内容基本实现后,应当顺理成章地开始后一层面内容的实施。
该书进一步指出,民生问题尤其是中国中近期的民生问题具有四个鲜明的特点:第一,直接生活消费性。这主要是针对生产投资性的公共投入而言的。民生是同社会成员基本生存生活状态和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而侧重大型基础公共设施方面的生产投资建设不应当算作民生投入,否则,就会无止境扩大民生内容,冲淡民生实际、迫切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改善民生的实际意义,而且会使民生问题成为一个巨大的无底洞,国家公 j财力必定是力不胜任。第二 ,基础保障性。这主要是针对高档文化娱乐性公共设施而言的。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迫切需要改善的民生问题主要应当是基础性社会保障体系、基础性公共卫生体系、义务教育、基础性住房保障制度的建立。在国家公共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一些豪华建设同迫切的民生问题并没有多少直接的关系,几乎可以说无助于迫切民生问题的改善,甚至会挤占改善基础性民生问题所需的资金。第三,生存伊底性。这主要是针对高福利政策和平均主义而言的。该书指出,从社会公正的视野来看,改善民_.兰的主要意义就在于具体实现社会公正第一个也就是“共享”和“保底”的基本价值取向,同时还要重视社会公正的第二个基本价值取向即鼓励每一个社会成员自由发展。如果忽视其中之一,则必定会程度不同地出现平均主义或者力不胜任的高福利政策。第四,增益不可逆性。这主要是就改善民生的技术操作层面而言的从技术操作层面来看,民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注重使用“加法”,慎用“减法”。这是因为,利益对于社会成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社会成员一旦得到某种利益,即便不尽合理公正,也会当仁不让,拒绝退掉。对中国社会来说,由于缺乏系统的政策制定经验,同时传统的平均主义思想仍然存在所以把握好这一特点就更加重要。
摘 要:民族地区定居点的建设如何与乡村旅游结合,带动当地居民脱贫致富,是保持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繁荣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四川省北川县灾后定居点重建为例,从土地利用、住宅布局、旅游服务功能、乡村旅游开发等方面分析了民族地区定居点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的关系,提出了民族地区定居点建设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社区广泛参与的旅游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
北川县是我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在汶川地震中受灾严重,生态环境、传统文化、社会经济变得十分脆弱,如何在其脆弱的生态环境、濒危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北川县羌民安居乐业是亟待解决的社会和民生问题。我国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的形式多样,但许多民族地区旅游的发展面临民族文化逐步丧失,民族特色削弱,贫富悬殊扩大等多种问题。笔者认为,北川县应借震后定居点建设的机会,将定居点建设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结合起来,促进北川县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8,(2):140-144.
作者简介:
朱华(1958--),男,四川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乡村旅游、会展旅游;张炬(1980--),男,四川师范大学旅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旅游、乡村旅游;杨怡(1986--),女,四川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企业、旅游经济。
本论文是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立项课题(编号:LY10-07)阶段性成果。
论文摘要:我国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善民生、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这些国家政策的调整为我国行政法学发展提供了宝贵契机。尤其是,改善民生的国家政策将推动行政诉讼研究,有序参与的民主政策促进行政司法救济的研究,而利益统筹政策将促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研究。对这一领域的热切关注将直接影响我国行政法学的未来发展。
论文关键词:民生行政司法救济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行政法学在激烈的社会变迁中已成为一门充满无限生机的学科。每一种行政法理论背后,皆蕴藏着一种国家理论。党的十七大报告不但确立党的纲领而且确立了国家的未来发展纲领,随着我国的国家政策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对我国的行政法学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崭新课题。
一关注民生促进行政法学研究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改善民生作为当前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表明了执政党及其政府力图解决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勇气和决心,彰显了对现代国家社会功能的崭新认识。在转型时期的当下中国,民生问题已非简单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就业、环境、社会保障、公共福利、收入分配等都与民生改善息息相关。在民生问题成为政府基本的施政目标之后,行政法学无疑应当更加关注社会性规制研究。从“十七大”报告的论述上看,发展民主政治将成为我国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在行政过程中的公民有序参与将打破政府对公共事务的垄断,然而,在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进行密切合作的背景下,行政法学的使命就远非拘泥于对公共权力的驯服,它不仅要防范公权力作恶更要激发公权力行善。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提升,因公权力的行使侵犯私权利而引发的行政争议也日趋复杂,如何确定及依法保护行政诉讼中诉之利益已成为行政司法领域急需探讨的问题。
二关注民生定位行政诉讼中诉之利益
“诉之利益”的定位是行政诉讼中的基础性概念,它与当事人行政诉权的行使、法院审理范围的界定密不可分。虽然行政诉讼能够为公民利益提供有利的保障,但审判权不是万能的,法院只对能够审查的行为,由合格的当事人在适当的时候提起的诉讼才能受理。行政诉讼中对诉的利益的审查,旨在明确何种私权利可以对公权力的行使提出质疑,进而避免无意义的诉讼阻碍行政效率的实现。由于诉讼途径是保障公民利益免遭公权力侵害的最后屏障,而诉权是公民利益得到司法救济所必需的程序权。
随着国家政策对民生的高度关注,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需依法维护的“诉的利益”也产生了重大变化。第一,从“自然权利”到“社会权利”的扩大。公共事业的提供和社会福利的保障成为了政府必须承担的义务,与之相对应的是公民享受这些服务的权利,就业权、环境权等新型权利被纳入了法律保护的范围,法律对于权利的保障已经不限于人的自然属性,转而强调为个人充分发展物质、智力和精神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第二,从“法定权利”到“法律保护的利益”扩大。随着政府角色的转变,对传统行政诉讼模式构成了极大的冲击。一方面,在行政行为已经“无孔不入”的情形下,公权力与私权利的接触范围扩大,对公民利益构成了更大的威胁,另一方面,在给付行政的理念下,越来越多的政府行为不再是针对具体相对人做出,而是提供给社会大众;第三,依法维护的诉讼主体资格扩大化。我国的行政诉讼法颁布之前,公民对行政机关的一直适用民事诉讼法,可以说我国的行政诉讼是从民事诉讼发展而来的,因而民事诉讼中“诉的利益”界定标准对日后的行政诉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2000年的《若干解释》将原告资格扩大适用于“法律上利害关系人”,但《若干解释》也只是将可以请求司法救济的“个人利益”的范围适当放宽,所谓的“法律上利害关系人”仍然是为自己的利益提讼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行为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一些公民曾经只能被动接受而没有任何发言权的领域,有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对政府决策说。不”,这对现行法律的空白与滞后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从2000年起,垒国范围内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公益诉讼案件,人们纷纷以维护公共利益为己任,有人将其称为“一场方兴未艾的法律运动”。然而面对公众的热情关切,由于缺乏制定法的有力支撑。法院只能予以谨慎的回应,这促使我们对如何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进行法理思考。
三关注民生掏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利益统筹促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研究。在利益主体和利益内容日益多元化的今天,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就是“统筹兼顾”,利益统筹贯穿于利益的激励,表达、协调和保障的垒过程,但关键还是体现在对不同利益冲突的化解上。也就是说,多元的利益诉求和多元的利益表达不可避免地会引发不同利益之间的冲突,而利益冲突的消除实际上也就是一个统筹不同利益的过程。在社会冲突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利益统筹的理念应当贯穿于各种社会纠纷尤其是行政纠纷的解决之中。
(一)构建以行政司法为核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中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在不断加剧。特别是随着城市房屋拆迁、农村土地征收的强力推行,民众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在局部地区日趋紧张.甚至暴力事件也时有发生。尽管行政诉讼制度的实施已有20年之久,但民众在与政府之间发生纠纷时往往首先采取的都是内部施压、上访等非常规性的方式,最后通过司法寻求解决的并不占据主流。私力救济的盛行特别是潮的涌现反衬出公力救济尤其是行政诉讼的无能。我国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受案数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即是明证。也许救济与法治之间亦敌亦友的悖论关系可能会成为其作为具有补充性的“特殊行政救济”的理论基础,但正式行政救济社会认同度的下降却值得格外警醒。
笔者认为,鉴于我国当前行政纠纷解决机制的现实状况.应当着力恢复司法在行政纠纷化解中应有的核心地位.从根本上扭转行政纠纷解决无序的局面,进而把权利受到侵害的公民从家庭的血缘关系、从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的地缘关系、从单位的计划管制关系、从国家机关的非权力化关系(调解关系)中解脱出来。以司法为核心的多元化行政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至少有三项急迫任务:一是系统改造现行制度,彻底改变是行政纠纷化解主渠道的现状,二是吸收域外“替代性纠纷解决”(ADR)机制的合理成分建立起公正、透明,专业,有效的行政裁判制度,为行政纠纷的及时化解提供新的渠道;三是进一步修正现行行政复议特别是行政诉讼制度,扩大行政司法救济的受案范围,使司法常规手段成为民众最为信赖的行政纠纷解决机制。
(二)在行政司法救济中贯彻纠纷解决观
关键词:失业率;资本有机构成;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一、问题的提出
失业率,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与国民幸福程度息息相关。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人口最多的国家,又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阶段,失业压力相当严重。促进就业、控制失业率是各国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之一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对失业问题的处理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战略问题,研究失业问题对中国当前发展的意义巨大。
安徽作为全国人口大省,截至2014年,年末常住人口高达608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高达2990万人,从全国看,我省人口总量占全国4.5%,继续居全国第8、中部第3位。而人口密度达到494人每平方公里,在全国省际排名中排第五名。从2013年的数据来看,安徽省城镇人口失业率达到3.20%,在全国排第十位,失业问题表现的较为突出。自1994年以来,安徽省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以上,较为稳定。但自2001年开始,城镇登记失业率达到4%的水平,最高在2005年达到了4.4%的水平。直到2009年以后才开始有所缓解,但仍保持着较高水平。另外,由于我国失业率只测算城镇登记失业人数。非官方组织和学者普遍认为真实的失业率要高于这一水平。安徽省的失业问题相对严重。
失业问题,是我省乃至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稳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正确地认识社会失业问题,能够极大程度改善民生问题,是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制定就业政策的出发点。
对于我省未来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中部崛起战略有重大的意义,失业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和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那么,影响失业的具体因素有哪些呢?失业率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安徽省的失业情况能通过什么途径得到缓解呢?这是本论文探讨的主要目的。
二、理论综述
上世纪60年代,索洛和萨缪尔森在《反通货膨胀的分析》一文中对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修正,建立了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经济模型,说明了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不可兼得,低失业率必然与高通货膨胀率相对应,高失业率自然也会同时出现低通货膨胀率。而奥肯定律是来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这一定律认为,GD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一个百分点。张成(2014)通过菲利普斯曲线理论与奥肯定律所隐含的假设入手,得出其得以生效的假设为失业情况必须处在发达的一元经济结构中。然后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得出隐性失业是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失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并基于隐形失业的菲利普斯曲线得出通货率的0.261%的增长将会带来1%失业率的下降,说明了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时菲利普斯曲线的重要作用[1]。
任栋(2013)则采用1990-2010年我国有关宏观经济指标的数据和计量经济模型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认为资本有机构成是影响我国失业率水平的首要因素,适龄劳动人口数量次之,而“农民工进城”则降低了我国城镇失业率水平,经济增长率对失业率的影响并不显著。
朱琳,陈飞(2013)则基于云南省2000-2011年的数据,说明了对失业率影响最显著的是参保人数(负相关)和人口总数(正相关)。而GDP对降低失业率贡献不大。
三、模型设定
根据以往文献的综述和调查结果,研究失业率的影响因素,我们认为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资本有机构成(CV)、GDP指数、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市人口密度、资本有机构成(CV):指的是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并通过价值构成来表现出来。为了表现它们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把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能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从价值形式上表现为资本价值构成即C/V(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由于资本有机构成是由技术水平决定并反映技术水平,所以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生产中随着不变资本的追加,相同比例需要更多的可变资本即劳动力,从而不会造成失业[4]。本篇论文中CV资本有机构成的方法是采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工资总额的方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工资总额来自《安徽统计年鉴》。
GDP指数(INGDP):国内生产总值指数是指反映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由于奥肯定律中提出GD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1%,GDP对失业率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数据来自《安徽统计年鉴》。
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UR):是一个反映城镇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一定程度上能够度量通货膨胀的情况。使用CPI指标可以验证菲利普斯曲线在安徽省的拟合情况。数据来自《安徽统计年鉴》。
城市人口密度(UPD):城市人口密度指生活在城市范围内的人口稀密的程度。由于安徽省是人口大省,过多的城市人口密度将会给就业带来较大的压力,因而将城市人口密度也列入被解释变量的考虑范围。数据来自《安徽统计年鉴》。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SSE):此指标衡量地方政府在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就业补助、城市及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项目上的支出,由于2007年进行了一次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改革,因而数据2007年以前来自“一般预算内社会保障补助支出”指标,2007年后来自“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指标。数据均来自《安徽统计年鉴》。
四、模型的估计与调整
本次计量分析数据是来自于《安徽统计年鉴》及《中国统计年鉴》1990――2014年的年度数据,本次分析用eviews7.0软件,为了便于模型经济意义的分析,我们选择了多元回归模型形式进行分析。
首先,作U(城镇登记失业率)对各解释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如下:
从回归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效果并不理想,CPIUR、UPD两个变量均不能通过T检验,而F检验显著,说明方程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White检验也表明存在异方差现象,DW检验处于不能确定的范围,可能存在异方差。
通过辅助回归发现,INGDP、SSE与解释变量之间有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对其进行处理。我们通过逐步回归剔除变量,在剔除CPIUR、UPD两个变量试算后,多元回归模型表现较为优良,获得城镇登记失业率(U)与解释变量国民生产总值指数(INGDP)、资本的有机构成(CV)、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SSE)共三个变量的多元回归模型如下:
可以发现,模型的拟合效果很好,可决系数虽然于删除变量之前相比略有降低,但已经对城镇登记失业率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各个变量的T检验都能够通过,F检验也能通过、同时,white检验也显示不存在异方差性,DW检验方程在不能确定的领域,因而我们又进行了BG检验和偏相关检验,结论均表明不存在自相关。
这一回归结果可以表明,从1990――2014年间,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U)的变动有79%以上可以由国民生产总值指数(INGDP)、资本的有机构成(CV)、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SSE)三个变量来解释。该模型还表明: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前提下,GDP指数每提高1单位,失业率将上升0.001318%;资本有机构成每提高1单位,失业率将上升0.16802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每增加1亿元,失业率将减少0.009018%,与预期的经济意义相符。
五、文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国民生产总值指数确实对城镇登记失业率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奥肯定律确实在安徽地区是失效的,反而GDP的上升会增加失业率。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奥肯定律中GDP的增长反映的是经济水平的增长,使得劳动力的需求量增大从而增多就业岗位。在安徽地区高GDP可能并不是由于工作岗位的增加,而是严重依赖于几个支柱产业,其他地区低素质劳动者也有一定程度的涌入,加大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而且由于生产技术的发展,机器代替了部分人工,对于低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有所减少。导致GDP增加的同时,失业率也在增加。这说明了GDP的增加不一定能够减少失业率,解决民生问题,政府无需太过注意GDP的快速增长,更需要关心经济增长是否能够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怎样能提高居民素质等关系居民生活的问题。
(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使得失业率水平的提高
安徽属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的省份,尤其随着周边发达省份将高污染、高能耗的工厂移向安徽,导致固定资产不断增加,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过快。安徽省应当加强对重工业的管理,减少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进入安徽,并对已落户企业加以管制,缓解资本有机构成的快速增长;其次,加大对居民教育投入,注重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减少低素质劳动者数量,可以提高居民工资水平,从而减小资本有机构成;第三,发展新兴科技,创新驱动城市发展。第四,发展以旅游、服务行业等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第四,产业能耗低,附加值高,就业吸纳力强,能有效的降低失业率水平。
(三)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的增加将减少失业情况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的增加,可以扩大有效需求,减少人们的预防性储存,推动消费从而扩大就业。同时,社会保障与就业的支出可以提高基础医疗水平,从而增强劳动者身体素质,从而促进就业。再者,此项支出能减轻居民的就业风险,维持劳动力市场的平稳运行等等。虽然此项支出也可能导致居民产生惰性等不利影响,但综合来看来说利大于弊。我国应该维持现有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水平,对基础卫生医疗增加投入,提高国民健康素质[5]。合理设置失业、生活困难最低生活保障金额,严格评审条件,既保证能够基本维持生存,又不至于居民可以长期依赖该项收入生存。保持适当的国民福利水平有利于社会的平稳运行,增强国民生活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张成.菲利普斯曲线与中国失业问题[D].西南财经大学,2014
[2] 任栋,李萍.中国失业率影响因素的再认识:一个计量实证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
[3] 朱琳,陈飞.云南失业率影响因素分析和回归诊断[J].当代经济.2013(04)
论文关键词:高药价;以医养医;医药分离;加强监管
1 引言
医疗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促进国民收入再分配,保障民众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改善民生福利的重要作用,历来备受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中国的医疗制度改革自建国以来就已经开始了,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三十多年过去了,时至今日,“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三级跳“基本完成了从公费医疗及劳保医疗到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历史性转变”。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长久以来,“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一直是我国医疗改革中的顽瘤,是一个重要的民生福利问题,也关系着我国的健康稳定发展。其中,“看病难”的问题通过国家不断地对医疗基础设施的合理规划与建设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解决,但目前仍然有许多民众因为“看病贵”而不敢走进医院。如何解决“看病贵”的问题成了当务之急。
2 高药价的原因分析
“看病贵”主要体现在药品价格昂贵,导致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支出的很大比重,药品收入成为了医院最主要的收入,笔者认为高药价的原因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政府财政投入的不足
随着国家财力的增长和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政府在医疗事业上的投入不断增加,但是增长幅度较小,占gdp的比重依然很低。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卫生总费用逐年增长的幅度明显大于政府的卫生支出增长幅度,从而也说明了政府投入力度的不足。 2 以药养医和加价率的客观存在
“以药养医”指医疗机构通过药品价格增加收入,用以弥补政府财政对医疗机构投入不足和医疗服务价格过低的缺口,它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的背景下。
(1)“以药养医”政策的实施给予了医院通过药价加成来获得高额利润的权力,以弥补财政补贴的不足,使得药品收入成为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公立医院逐渐变得“姓公行私”,并利用这一政策追逐利润最大化,造成了药品价格的进一步攀升。
(2)医院工资改革制度的落后,使得奖金成为医生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甚至实行科室预算,医疗收入尤其是药品收入直接跟奖金挂钩,加剧了医生违背职业道德逐利行为的发生,导致了开贵药、乱开药的情况频发,恶化了医患关系。
(3)医疗机构没有严格的成本控制体系,导致流通费用、管理储存费用相对较高,为了维持医院的经营,必须采取高药价的策略。申银万国2010年6月医药月报显示从2008年到2010年第一季度整个医药行业毛利率高达29.67%,而净利润只有6.72%。可见医疗行业的成本费用之大。 3 医疗机构的双向垄断导致的药品费用的虚高
医疗机构与药品的供应、管理、定价、买卖紧密联结,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双向垄断结构:买方垄断和卖方垄断,即对药品供应渠道的垄断以及对药品技术、信息的垄断。
(1)医疗机构作为买方,对药品供应渠道形成垄断。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药品零售的终端市场,医疗机构的份额占到了80%,剩下的留给零售药店的市场份额仅仅只有20%。这样的现实状况,造就了医疗机构对医药厂商的垄断型买家地位。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垄断买家,在采取价格招标的政策下,医药厂商要想中标,需要一大笔“营销”费用(引起“回扣”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笔“营销”费用自然被医药厂商计入了药品成本之中,造成最终的投标价格高出初始投标价格数十倍之多。
(2)医疗机构作为卖方,对药品技术、信息形成垄断。由于民众在医药方面专业知识的欠缺,大部分医患消费者与医师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普通消费者并不知道该如何用药,更不知道药品的价格。一切专业技术知识和信息完全由医师垄断,开什么样的处方用什么样的药完全由医师决定,将医患消费者置于极其被动的地位。
3 高药价的对策分析
从前文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高药价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要解决高药价这一重大民生问题,必须从多方面进行分析。 1 从“以药养医”到“以医养医”
(1)加大政府投入。首先,医疗卫生事业是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公益事业,承担着为人们提供医疗和卫生保健服务的社会责任。虽然医院不是企业,但其仍然是以盈利为目的,要让其承担社会责任,政府必须给予财政补贴,才能发挥其职能作用。
(2)加大社会支出。可以主要从两方面加大社会支出,
第一,扩大保险的覆盖范围,国务院总理******在“十二五”规划演讲中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二,加大保险的保障程度,扩大保障范围和加强保障力度。
(3)提高医疗服务价格。医院的收入主要来自政府补贴、医疗收入、药品收入,目前我国医疗服务价格相对较低。医疗服务价格的提高不仅可以缓解医院对药品收入的严重依赖这一不合理现象,还可以调动医生的积极性和提高服务质量。但是医疗服务价格的提高要适合中国的国情,不能出现以高医疗收入取代高药品收入的不合理现象。 2 医药分离,发展药品零售商,打破医疗机构垄断
“以药养医”政策是有特定历史背景,在我国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形下,要发展医疗事业必须采取的措施,如今这种特殊的国情已经发生了改变,因此,政策也必须作相应的变动。
要解决药品价格过高,必须打破“以药养医”的模式,切断医院、医生与药品之间的利益关系,将医生排除在药品经济利益受益者之外。一方面,减少医院和制药企业之间的暗箱操作和通过“回扣”抬高药品价格等不合理行为,另一方面,如果不切断医药关系,必然会引发医生为了自身利益而带来的道德风险。因此,要做到“医者务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药价这一现实难题。前文提到的加大政府投入、社会支出和提高医疗服务价格,都是解决医药分离的有效措施。
建立多渠道的药品销售模式,充分发展药品零售商。发展零售商有利于打破医院在药品销售领域的绝对垄断地位,既可以削弱医院对于药品价格的卖家垄断地位,也能降低医院作为最大的买家对制药企业的买家垄断地位,从而使得药品的定价更加市场化,合理化。 3 整合并优化制药产业
药品的价值链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分别是“研发”,“生产”,“配送”以及“营销和销售”。药品价格构成的四要素中刚性成分是研发和生产,弹性成分是营销销售和配送。针对当前我国药品市场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的现状,应鼓励有实力的药企通过兼并等途径扩大自身实力,达到规模经济效益,从而改变药企过度竞争和基本药物无序供应的现状,提高制药工业集中度,达到“促进基本药物向优势企业集中”的效果。 4 加强药品监管,保证药品质量,规范药品价格,重树药品消费信心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 “伪事件” 公民新闻 媒介素养
电视民生新闻是指关注百姓生计、反映民众生活的电视新闻。目前比较公认的真正标志电视民生新闻兴起的是江苏电视台于2002年元旦开播的《南京零距离》新闻节目。《南京零距离》打出了“民生新闻”的大旗,突破了传统的新闻价值观,内容上关注老百姓的现实生活话题,形式上把传统的“播新闻”变成“说新闻”,从而使得该栏目一度成为中国十大名牌栏目。《南京零距离》成功后,全国各地方电视台纷纷效仿,电视民生新闻于短时间内在全国遍地开花。但电视民生新闻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实践与理念的偏离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伪事件”是美国学者丹尼尔・J・布尔斯廷(Daniel J Boorsting)在1961年出版的《形象》(The Image)一书中提出(ps-
eudo event也有学者将其翻译成“假事件”)的概念,并界定为:经过设计而人为制造出来的新闻事件。此处,布尔斯廷所谓的“伪”是相对于真正的“自发性”而言的。他认为,“伪事件”具有“不真不假”的属性:不真,是因为它们本来不存在,是无中生有的;不假是因为它们在一定情况和前提下又发生了。
笔者认为,“伪事件”是社会组织(包括媒体自身)为了宣传推销等目的而人为策划安排并获取媒体报道的新闻事件。它不同于假新闻,也不等同于“媒介事件”。电视民生新闻中的“伪事件”是指在反映民众生活的电视新闻中存在的社会组织(含媒体)为特定目的而人为策划的新闻事件。
一、电视民生新闻中“伪事件”的生发条件
探讨电视民生新闻中“伪事件”产生的原因,就要把它还原到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中去理解和考量。
经济环境:市场化浪潮,电视民生新闻因媒体市场化改革而兴
在我国传媒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改革进程中,媒体的产业属性得到重新认定,一个巨大的媒介市场也逐渐形成。而电视民生新闻正是在传媒的市场化浪潮中蓬勃发展起来的,在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中,商业化的覆盖也几乎随处可见。
不过,市场化改革在解放媒体发展的经济动力的同时也给媒体的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因素,为电视民生新闻中的“伪事件”的生发提供了机会。
文化环境:后现代主义思潮盛行
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鲍德里亚(Jean Baudriallard,1929-2007)认为,后现代社会是一种“仿真”的社会,人们以往对真实的体验以及真实的基础随之消失,以传媒为代表所产生出来的“非真实”已经比真实更真实,甚至成为真实本身的判定标准。后现代主义对客观报道理念的质疑和冲击则为“伪事件”的生发在文化理念方面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空间,进而,在后现代思潮盛行的社会中兴盛起来的电视民生新闻也具有了产生“伪事件”的文化契机。
媒介生态方面的缺失和错位
由于传媒固有的职业特性、传媒市场化所带来的“道德风险”以及新闻工作者的自律缺位、新闻工作者认识上对“伪事件”的生疏与模糊等,助长了电视民生新闻“伪事件”的生发。
二、电视民生新闻中“伪事件”的影响
电视民生新闻中的“伪事件”,是通过人为策划导演某一“民生”事件并对其进行报道,表面上看能够起到宣传作用或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实际上从长远来看,电视民生新闻中的“伪事件”潜藏着较大的不良影响或危害。
社会角度:以“民生”为幌子忽悠百姓,挤占公共平台
电视民生新闻中的“伪事件”虽然打着“民生”的大旗,但其内容往往并非关注公众生活,而是挤占公共平台来实现策划者的自我推销与宣传,如那些过节发挂历、抽奖送奖活动等,虽然采用了互动的形式调动受众参与,但这种参与活动成为了媒体为自身积累受众忠实度的推销活动,逐渐失去了媒体的职责。
媒体角度:违背新闻专业理念,使媒体公信力受损
电视民生新闻中的“伪事件”是电视民生新闻中人为策划、自导自演的“新闻事件”,并非“自主”发生的,如果不计划安排就不会发生,更不会朝着特定方向发展。因此,它的真实性是暧昧的“真实”,也使电视民生新闻及媒体的公信力与市场形象受损,进而阻碍电视民生新闻及媒体的健康持续发展。
受众角度:以假乱真扰视听,误导公众
电视民生新闻是关注百姓生计、反映民众生活的电视新闻,也正因此而受到广大受众的青睐和追捧,而电视民生新闻中的“伪事件”却以假乱真干扰受众的新闻接受,误导公众的认识和决策。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伪事件”是不真不假的、在一定目的下人为策划的“新闻事件”,不是客观自主发生的,因此这种自我印证式的“新闻”对受众具有一定的欺骗性,不利于受众的环境认知和科学决策。另一方面,电视民生新闻中“伪事件”在“民生”的外衣下,进行特定操作主体的推销宣传,这是另一种对受众的隐性欺骗,同样会误导公众对社会现实的全面认知与了解。
三、如何规避电视民生新闻中“伪事件”的不良影响
我们能否消除这些“伪事件”或者规避它们的不良影响呢?
媒体及其工作者:加强专业理念,提升职业道德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当前的新闻行业中,很多新闻工作者并不是经过系统理论学习之后进入媒体的新闻人,而可能来自各行各业,因此新闻传播规律、新闻理想与伦理、专业报道理念等对一些新闻工作者来说是很陌生的东西。这为“伪事件”等新闻报道失范等现象的产生带来了很大的可能性。由于新闻工作者的自律缺位以及传媒市场化所带来的“道德风险”,行业风气也因此受影响,容易滋生诸如电视民生“伪事件”等现象。因此,只有新闻工作者切实加强职业自律精神,提升自身职业道德,才能自觉履行自己的职业使命和社会责任,进而改良行业风气,促进新闻业的良性发展。
受众:提升媒介素养,增强公共意识
普通民众应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增强对媒介信息的认知、判断与使用能力以及自我传播新闻的能力。当然,媒体也应该鼓励、引导公众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
另外,电视民生新闻还强调所传播的内容应该具有公共性,并促成公共讨论。因此,受众在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的同时,应该增强自己的公共意识,这样才能防止另类的“伪事件”,才能忠于公民新闻的初衷,真正促进电视民生新闻履行为民服务的使命。
结语
电视民生新闻自2002年《南京零距离》的成功开播而兴盛以来,已经历了近十年的洗礼与考验。而在这短短十年内,电视民生新闻既享受了瞬间遍地开花的荣耀,也遭受了由各种弊端引来的批评,并在实践中经受着遭遇瓶颈与突破重围的交错,进而在不断反思与探索中寻求发展。而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与媒介生态环境下,在电视民生新闻跌宕起伏的发展过程中,广泛存在于大众传播中的“伪事件”便趁机把触角伸向了电视民生新闻中,与电视民生新闻实践中存在的其他弊端与问题一同影响着电视民生新闻的健康持续发展。
虽然布尔斯廷曾指出,“在一个民主的社会里,存在着多样化的观点市场,各种‘伪事件’也会相互竞争,最终会达成平衡。”但我们仍然不能忽略“伪事件”本身隐藏的危害,而从长远来看,电视民生新闻中的“伪事件”所潜藏的危害不容小觑。首先,于社会,它以“民生”为外衣忽悠平民百姓,挤占电视民生新闻所提供的公共平台,压缩报道讨论真正的民生问题的空间,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其次,于媒体自身,它违背新闻报道专业理念,将使媒体的公信力及形象受损。另外,于受众,它欺骗误导了受众,不利于受众正确全面的环境认知和科学决策。
因此,为了尽量规避电视民生新闻中“伪事件”的不良影响,可以借鉴公民新闻理念,实现新闻媒体与普通受众的平等合作,同时还需增强电视新闻媒体工作者的专业理念与职业道德,并提升普通公众的媒介素养,从而经过多方合力来共同解决问题,促进电视民生新闻的持续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①程道才,《对电视民生新闻现象的新闻学透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
②戚姚云、陈滢潇、陈富清,《电视民生新闻概念的界定》[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8)
③沈里一,《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的可持续性发展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8
④郭元媛,《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8
+654⑤董乐铄,《媒介事件与假事件辨义》[J].《中国记者》,2010(11)
⑥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 新闻编辑创新对在广播电视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广播电视业务中,新闻编辑是其中的关键,特别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高效的信息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加强新闻编辑创新对广播电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新闻编辑创新的关键在于提高新闻价值的识别能力。新闻必须具备时效性特点,其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民生等方面,内容千差万别,可以说包罗万象。正是由于新闻信息的广泛性,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具有较大的影响。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逐渐成为了新闻传播的媒体形式之一。同时,一些人利用网络媒体传播虚假新闻,以谋取私利。加强新闻编辑创新,提高新闻的识别能力,能够对新闻信息的安全保障。2)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信息传播速度较快,同一种新闻充斥着众多的媒体。作为新闻传播的正统,广播电视承担着社会舆论引导的重要任务,正确的舆论导向对社会的发展、民族的精神有重要的作用。加强新闻编辑创新,充分发挥新闻信息舆论导向的作用,弘扬正气,在满足社会大众欣赏口味的同时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2 新闻编辑创新策略
2.1 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
广播电视是正统的新闻传播媒体,不仅承担着普通新闻信息的传播,还是党宣传舆论的喉舌与阵地,也是政府与民众对话的重要平台。因此,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过程中,加强创新必须坚持正确政治导向原则,在新闻选稿以及修改过程中,除了对新闻编辑本身质量严重把关外,还需要加强对新闻政治导向的把关。可以说,每一位新闻编辑者都需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需要能够通过敏锐的观察力,选择正确合理的新闻素材。
在新闻编辑创新过程中,需要从政治导向入手,注重新闻形式以及内容上的创新,通过正确的政治导向,为和谐社会的创建提供帮助。
2.2 紧跟时代步伐,开拓创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从物质追求向精神文化追求方向发展,民众的文化生活也不断的丰富。然而,民众的欣赏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新闻编辑需要能够满足不同欣赏层次民众的需求。为了满足这一要求,需要在新闻编辑创新过程中紧跟时代脉搏,了解各个层析人们的信息需求。时代在进步,人们的兴趣爱好、审美理念、欣赏水平等都在不断的变化中,紧跟时代脉搏正是对这些变化的关注与了解。新闻编辑中,经济、政治、文化等新闻信息必须贴近民众,满足人们对社会了解的需求,把握民众的思想脉搏,重视新闻编辑的服务性,更加关注民生。
另外,在新闻编辑创新过程中,要重视民众的需求,对各个时段观众关注点进行掌握,分时段的对新闻内容进行设计,以满足更多人的观看需求。同时注意把握新闻价值,并重视对新闻价值的合理利用,将日常普通性新闻价值充分的发掘,并重视重点新闻。在编辑新闻过程中,应该打破常规,回归新闻价值的本质,同时重视新闻播报过程中新闻链接与背景内容,让观众对新闻点有足够的了解,让人们认识到新闻的整体价值。对于时政新闻,加强创新还需要满足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应该坚持创新,具备特色;第二时政新闻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度;第三要能够挖掘新闻背景下隐藏的信息;第四应该能够弘扬正气;第五应该保证新闻内容通俗易懂。
2.3 加强对新闻编辑技巧的创新
新闻编辑技巧是新闻编辑创新的重点,也是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创新的前提。其中对新闻导语、标题、结构等编辑是技巧创新的关键,在新闻编辑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听众听觉规律的研究,在新闻趣味性方面加强重视。当然,不同的新闻传播媒体,在新闻内容创新中也有一定的差异存在。其中,广播电视新闻不同于报纸等标题编辑,其标题编辑需要更加鲜明、实在,这样才能在第一时间提高观众的注意力,激起观众的阅读兴趣。在广播评论、通讯等标题编辑过程中,不能简单的将新闻内容进行概括,需要采取虚实结合的方式,提高新闻标题的新颖度,但也需要保证广播电视新闻标题不至于太过夸张。有时,为了能够更加吸引观众,也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个副标题,对新闻标题的内容进行完善。
新闻编辑是一项心理思维,属于高智商的脑力活动,编辑者应当注重编辑技巧上的创新,保证新闻编辑结构清晰、内容生动、文字简洁。如果是多人采访新闻报道,需要在一个被访人介绍完后再介绍另一个被访人,结构的简洁是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特点。
2.4 加强对不同题材新闻的创新
不同的新闻题材编辑创新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民生新闻方面,加强创新需要坚持“大民生”路线,关心社会民众之间的交流质量,为人们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效的途径,其中民生问题包括社保、住房、养老、交通、教育、医疗、安全、就业等,这些问题与民众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2)在新[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毕业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闻评论方面,加强创新能够提高新闻整体的质量。一方面需要描述新闻事实,另一方面也需要对新闻事实进行有效的评论。现阶段,新闻媒体多种多样,人们不缺新闻内容,对新闻正确的解读是新闻编辑创新所缺乏的。现阶段,我国广播电视在新闻评价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中山东电台的《热点评说》,打破常规原则,在评论时还将电影、小品经典对白、歌曲等穿插其中,别开生面、画龙点睛。
3结论
综上所述,新闻编辑是广播电视业务中关键的内容,加强新闻编辑创新是保证广播电视发展的关键,能够提高广播电视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能力,促进广播电视行业的健康发展。每一位广播电视专业新闻编辑工作者需要加强业务训练,加强创新,为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建设学习化贵州任重道远。在全省大力提倡建立学习型领导班子、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村寨、学习型家庭及建设学习化贵州的背景下,全省各行各业涌现了一批爱学习、想学习的鲜活个体和群体。这些个体和群体在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生活的同时,也在一点点改变着贵州,将学习化贵州由理想渐渐变为现实……
一个村庄的学习记录
实习记者 陈正府 特约记者 郭永宏
青枝点红瓦,绿叶映白墙,一排排整齐划一的黔北民居,一处处绿树红花……走进绥阳县洋川镇东山村,洁净幽雅的村容村貌令人眼前一亮。
村边的山坡上,52岁的村支书杨家权正在忙着护理他的果园,谈到东山村的变化,他沉思了一下说:“是学习改变了我们的村庄。”
在东山村,杨家权可谓家喻户晓,“他爱学习”、“观念新”、“带领大家致富”、“是我们信得过的好支书”,这是群众对他的评价。
农村的发展靠什么?杨家权认定的是:知识。为此,他想尽千方百计,进学校,求专家,走村串寨,学《乡村综合管理》、《果树载培》、气候、土壤等方面的知识,到省市科技部门专门求教果树栽培、管护等方面的科技知识。同时他认为,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
1998年8月,杨家权与18名党员参观桐梓县小坝镇的经果林。参观过后,他对大家说:“小坝的土地没有我们东山的平,小坝的阳光没有我们东山的足,我们还有距县城这么近的区位优势。别人在那么差的条件下,都能干出名堂来,我们东山为什么就不能?”
回来后,党员们没有回家,直奔村支部会议室商讨东山村发展计划。这一夜东山村办公室的灯光久久没有熄灭。
当夜,18名党员一致说:“干,一个党员带一户,先干出点名堂给大家看。”村支部迅速在柿湾组的望天田里搞党员示范田,当年种经果林110亩,党员协调资金达1.5万元,栽种日本沙梨、白香蕉、葡萄等近2万株。
村支部向上级争取到800亩退耕还林的指标后,决定将敖家坡荒山变为花果山。可是全村的妇女死活不肯,栽下果树要是不结果,吃饭怎么办?
意识的觉醒也许总是伴随着一次次阵痛,观念的更新总会遇到层层困难。杨家权意识到要想真正引导农民调整结构奔小康,在观念上没有整体的突破,绝非易事。
于是杨家权决定自己掏钱组织60名妇女到桐梓县的小坝和遵义县的新舟考察学习。通过亲眼所见,东山村的妇女心服了,回去后主动请缨,成了荒山开发的主力军。这一年,她们不杀年猪,卖掉积蓄,同时四处向亲戚朋友筹款6万元,在800多亩荒山上栽种了沙梨、板栗、桃子,多年的荒山披上了绿装。
东山村醒了,但杨家权又开始了更深远的思索。他花2000多元购买《果树栽培技术》、《日本沙梨》、《葡萄栽培技术》、《果树管理》等书籍和杂志200多册。利用这些书籍,办起了小图书室,供村民借阅。并且第一个安装了无绳电话,把村民需要的信息引进各家各户。
他又带着村民主动到遵义农校农科所登门拜访,了解和学习果树种植技术,邀请果树专家讲课。每到农忙季节的前一周,请专家、技术干部到村里的田间地头上课、进行现场培训。近年来已连续举办培训班60余期,参加培训的村民达3800余人次,有70%的村民拿到了证书。
“我们还培养了自己的土专家,向其它村传授我们的技术和实践经验。”杨家权说,东山村村民成为知识型新农民,东山村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现在户均年收入3万元左右。
一个读书俱乐部的学习剪影
本刊记者 张玲玉 彭 勇
一次聚会上,记者结识了共青团贵阳市委学少部副部长蔡云,在就餐的过程中,她匆匆离席而去,原因是要去读书。她这种读书第一的态度引起了记者兴趣。
“我们幸福人生读书俱乐部每周四晚上都举办读书活动,一年多来,我没有缺席过一次。”什么魅力能够让读书活动长期坚持下来?蔡云的介绍让记者想亲身体验一下。
晚上8点,会员陆续到来,雅心、云儿、聆儿、叶子、小玉、宝玲、辛洁……一个个气喘吁吁――由于电梯罢工一口气爬了21层楼,大家戏称是迈进21世纪。
读书俱乐部给人第一感觉就像学生时代的一个班集体,不同的是大家的身份不是学生,而是教师、医生、公务员等各种不同职业的白领;目的也不是升学、就业,而是“尊重人性、维护心灵,提升女人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让孩子拥有优秀的母亲,使家庭充盈幸福与稳定,为社会制造和协元素。”
人还没有认识完,一本厚厚的杂志发到了手上。这是由会员轮流编辑的会刊,每期主要刊登会员的作品和当晚的学习内容。
一口香浓的咖啡,以“危机与变化”为当晚主题的读书活动正式开始。
第一项内容是由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云儿谈学习十七大精神的体会。
“党的十七大高度关注民生问题,把民生问题单独作为一个主要内容来谈,在这党的历届大会上还是第一次。十七大精神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而目前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结合点之一就是更加努力做好我们的公益事业,特别是继续做好对留守儿童的帮扶。我建议除了给留守儿童捐赠物品外,星期一我们到学校去,找一些孩子结对帮扶,关注他们心灵健康。”
云儿的讲解不到5分钟,但却让人觉得很实在。
接下来的“读书人来稿”,让人一下子融入到浓浓的书香之中。
茜讲述了自己一位朋友为了老公的事业放弃了自己,最终得到的结果是离婚的故事,引来了一场“谁动了我的婚姻”的讨论;聆儿美文如春日的栀子花一样沁人心扉;美文朗诵、读书心得交流、经典古文背诵、心理小测试;读完了,说;说罢了,写;写好了,再读;读累了,音乐舞蹈……
此时记者完全成为俱乐部读书人的一员,同大家一样发表自己的心得,背诵古文、朗诵美文。没有人推却,没有人谦让,轮到谁时都那么投入。
这个晚上,她们不再是谁的妻子,谁的母亲,谁的下属,她们是读书人。
已是深夜11点半。享受了一场读书活动的记者,体悟了会员说的“读书能够让我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理清工作思路和未来方向,找到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责任感”,“读书让我们不仅仅得到心理保健,也收获了友谊、思想和智慧”。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在钢筋混凝土包裹着的城市,竟有这么一处让你心灵完全释放的净土。
“我一直觉得,看一个社会的进步,就要看这个社会的女人。”回味着记者对为什么没有男性来读书时的这一问题,俱乐部主要发起人、心理专家雅心说的这句话,记者结束了这次读书体验。
而她们,又开始期盼着下个周四的来临,谋划着如何为“留守儿童”提供帮助,继续着她们读书人的幸福人生。
一个书香家庭的学习生活
本刊记者 张玲玉 张 蓓
张彦是贵阳市清华中学特级教师,老伴也是教师,老俩口和女儿女婿住在一起。还有两个可爱的小外孙。这是他们家的人员构成。
2002年,这个6口之家获得了贵阳市“书香家庭”称号;2003年,他们又获得了“学习型家庭”的称号。
张彦家坐落在花溪大将山下。张彦兴致勃勃地描述起他的书房:“书房是我们家最大的屋子,面山临水。打开窗子,就能看到茂密的绿树,听到鸟的叫声,有时候还有野鸡,非常清幽。”张彦家藏书有3000多册,主要有文学作品、教育理论、教学参考、各类语言工具书,以及一些儿童读物。除此之外,他们还订阅了许多杂志,如《读者》、《语文学习》、《世界文学》、《文史》等,还购置了电脑、打印机、摄像机、数码相机、收录机等等。每天下班后,除了谈论各自工作,看看电视、听听音乐以外,一家人就经常在一起读书、讨论。有时候,一家子也会去健身馆,打打保龄球、乒乓球,既锻炼了身体,也增进了一家的和谐。
张彦和老伴都是学中文的,而且职业相同,因此经常谈论的话题都是双方很感兴趣的,比如,看了一部电视剧,听了一次讲座,就在一起交流看法。女婿也是个喜欢读书的人,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农科所工作,边工作边学习后来就考上了研究生,目前在省招商局工作,现在仍坚持学习英语、钻研业务。女儿当过记者,她写的文章第一个读者不是父亲张彦就是妈妈。老俩口的双胞胎外孙今年已经4岁了,他们有自己的画册和玩具,就经常在绘画板上写写画画,玩得不亦乐乎。老俩口、小俩口最大的兴趣,是轮流给可爱的双胞胎讲故事,教他们读古诗,陪他们做游戏……
张彦在中学语文教育这块园地耕耘了35年,从1986年起,他就潜心研究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尝试作文教学创新,他提出的“四环节”教学法,已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业绩也得到了社会的公认。他80多篇,代表论文《优化课堂教学的尝试》由中国人民大学资料中心全文转载,并荣获社科成果二等奖。张彦还连续两年获得为贵阳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先进辅导教师、贵州省优秀指导教师等称号,还被评为特级教师、贵阳市学术带头人、贵阳市教育名师,享受政府津贴。
论文关键词:湖北回族乡,回汉关系,和谐
美国社会学家密尔顿·戈登(M.Gordon)在1964年出版的《美国生活中的同化》一书中曾提出7个“变量”:文化;社会交往;通婚;意识;偏见;歧视;权利分配,来具体衡量和测度族群关系。我国学者马戎根据国外有关理论,总结了8个测度民族关系的变量指标,即语言使用、宗教与生活习俗的差异、人口迁移、居住格局、交友情况、族群分层、族际通婚和族群意识[1]。本文借鉴学者们的研究,从变量分析以及政策方面探讨湖北回族乡和谐的回汉关系。
一、回汉民族居住混合杂居,有利于民族间的交往
民族居住格局是指特定区域内不同民族在空间上的排列与组合情况,它可以反映一个民族所有成员在居住地与其他民族相互接触的机会。民族居住格局是民族交往的一种场景和变量,通过居住格局可以来观察和调节民族交往的内涵、形式及质量。同时,它作为族际社会交往的客观条件之一,决定着两个具有不同语言、宗教、文化传统的民族间是否有相互交往的机会,且不同民族集团成员间广泛的社会交往有助于增强相互理解,在交流和互助中建立融洽的关系。一个特定区域(如某一省级行政区)内的民族构成(是单一民族还是多民族)、人口比例及各民族居住空间的组合状况(是相对隔离居住还是明显交错居住),可以反映民族凝聚程度、民族间交流合作的空间条件和相应的发展动力[2]。
散杂居是湖北回族的重要特点,就回族民族乡回汉族居住格局来说,基本上属于“混杂居住模式”。各回族乡的回民居住集中程度比较低,每个小聚居区域较小且都有汉族居住。就洪湖市老湾回族乡来说有回族4586人,在回族乡及下面的兴隆村、和平村、六和村三个村有回族聚居区。以兴隆村为例,其共有5个村民小组,回族组有3个,共有253户,人口有1276人,其中回族680人,从这种比例来看,回族人口占全村人口的一半稍多一点,单从数字上来看,回族与汉族在有限的空间内交错杂居或是近距离居住的可能性就很大。而事实上,笔者一行人走访时发现各回族村回民总体居住相当分散,只有几家相连的小集中区,其周围是汉族居民。这种居住格局是各民族增进了解、增强民族感情的重要环境。“空间分布上的交错穿插决定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生产者、日常生活方面接触和交往的不可避免性,从而使回汉民族关系更具有开放性、直接性、高频性。”[ 3]基于此居住格局,湖北回族乡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回民与汉族人的接触,回汉民族的交往频率很高。回汉人民的日常交往表现在娱乐、节日问候、相互帮助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交错杂居格局为回汉民族交往、合作提供更多的机会与可能,是回汉关系良好发展的平台。
二、民族通婚增多,有利于回汉民族的相互了解
根据西方民族社会学理论,族际通婚是体现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惟有两个民族之间语言能够沟通,有大量的日常社会交往、价值观念彼此认同,在法律上和权利分配方面基本平等、相见时没有民族偏见和歧视行为这样的客观条件下,才有可能发生族际通婚”[ 4]。传统回族一直主张族内婚和教内婚,但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回汉通婚的比率在不断的上升。散杂居地区由于受回汉人口比例差距、文化素质程度差异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毕业论文题目,回汉通婚的比率往往要高于聚居区。就湖北回族乡来说促进族际通婚比例上升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回民传统观念的现代变迁是其族际通婚比例上升最根本的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广播电视等媒体的传播以及农村地区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传统观念都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不同程度地发生变迁。回民关于婚姻的思想观念变迁则表现为对自由恋爱的理解与赞同。据对湖北回族乡的调查了解到,三代之内有回汉通婚的家庭占大部分,年轻一代几乎都没有族内婚观念,95%以上的年轻人是回汉或是回族与其它民族通婚,而长辈对于现在年轻人的婚姻选择都表示支持。其次,打工热潮也是有利于族际通婚的重要条件。打工热是近年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而绝大部分家庭都被此浪潮波及。在此过程中,年轻人接触外面开放世界并融入它,他们改变的不仅是服装上更潮流,更重要的是观念的现代化,自主的选择婚姻便是最直接的体现。笔者走访中发现,没有读书的年轻人绝大多数都外出打工,而他们往往是在工友中寻找结婚对象,家人对此已经习以为常,事实上这成为中国农村大众家庭的普遍现象。
各民族的现代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此过程中观念的变革是其最重要的一环,散杂居回族民众传统的婚姻观念的变革有利于民族间的交往,民族的界限在婚姻中被越来越淡化甚至消失。现代化成为族际通婚的重要条件,族际通婚是民族关系发展的条件也是结果,回汉通婚是以友好的回汉关系为前提的;反过来通婚又推动了回汉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互助。
三、学校教育是民族交往的重要场所
湖北散杂居聚居区由于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较少比例,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回民区没有回族学校。例如洪湖市老湾回族乡、赤壁回族镇都没有回民中、小学,回族的学生都直接进普通中小学,与汉族及其它民族的学生一起学习、生活。这样的教育环境反而是为各民族交往并相互理解创造了最天然的有利条件。学校里回汉师生都能彼此理解并尊重对方的生活习惯,生活和学习上相互帮助。如此以来,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纯粹在教育中来发展和体现,民族的界限被打破,师生及同学交往超越了民族身份。与此同时,民族团结意识在教育中被发扬,也促进了民族间文化及思想的交流,有利于回汉人民从小就建立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观念。此外,高等教育场所更是各民族交往、民族感情培养的重要场所。近年来教育在回民的生活中日益被重视,回族大学生在高校中的数量也逐渐增加,回民的传统文化在高校里被越来越多的人理解、接受。回汉和谐的民族关系在教育场所被广泛的传播论文开题报告。
四、回族的宗教信仰得到尊重
伊斯兰教作为回族的宗教信仰,在回族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了很重要的纽带作用,而伊斯兰文化是回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伊斯兰文化表现在生活上的风俗习惯使回族在生活中与汉族有很大的特殊性,以往的回汉民族矛盾也往往由风俗习惯上的误解而产生。但是,随着回汉人民交往的日益密切,回族的风俗习惯被理解和尊重。据笔者一行访谈及问卷的结果看,基于日常生活上的直接接触、交流,汉族人都知道回民生活上的禁忌,并能尊重他们的伊斯兰教信仰。同时,政府高度重视回族的宗教信仰,2006年洪湖市老湾回族乡筹资10万多元兴建了民族贸易货栈和清真牛肉供应点,尊重并支持回族人民的信仰传统。与此同时,承载于两个民族之上的两种文化不断的潜移默化,回族人过春节,汉族人也喜欢上回族人的清真食品,回汉文化的差异随着社会生活一体化的发展而逐步缩小,文化隔阂因为开放的文化发展空间而消失。回汉民族的交流空间在回族宗教信仰得到尊重的事实下更加开阔,回汉人们在生活中逐渐淡化了民族身份,回汉关系也直接建立在最简单的邻里之间。
五、经济发展,回汉差距缩小,是回汉关系和谐的基础
近年来,社会经济水平普遍提高,湖北散杂居地区的回族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与汉族相当,在工作及生产领域没有民族身份的差别对待。湖北洪湖市老湾回族乡中三个回族村之一的兴隆村是政府新农村建设的一个试点,所有村民都享受当地政府扶持新农村建设的福利,比如村风优良、村容整洁的建设等。村里的回民和汉族人一样主要以养鱼、种田为生计,每年的收入有三四万块钱。走访中,我们看到很多家回民都是新建的漂亮楼房,在村里依然很醒目。同时,乡政府把农民增收作为近几年的工作重心,各项促增收的措施都得到实施,主要表现在:以“民营兴水利、民主谋水利、民众干水利”的思路继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以1000亩为目标,继续扩大生态甲鱼养殖规模,积极支持生态甲鱼养殖协会申请绿色食品标志;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积极做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工作。此外,政府对民族乡给予资金上的扶持政策。2005年以前湖北省民宗委每年给予每个民族乡10万元,用于民族乡发展社会事业。从2006年开始,每个民族乡的民族事业费上调到20万元。在政府及回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回汉贫富差距日益缩小,回汉民族和谐的在经济基础上有了保证,能够促进和谐民族关系的建立。
六、坚持民族平等,民族政策得到贯彻执行
各民族平等毕业论文题目,是我们一向所坚持的原则。在湖北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政府坚持民族平等、注重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洪湖市老湾回族乡实行干部梯度培养,即培养老、中、青三代干部,在24个乡政干部中有3个回族干部。此外,国家对回族的优惠政策都得到落实。据统计,调查地100%地落实了少数民族子女中考加5分,高考升学加10分的政策。另外,回民商人减免税收政策的落实也使很多回民商户获益匪浅。同时,政府关爱回民生活,根据当地情况为回民发放牛肉补贴,照顾回民因牛肉价格上涨所带来生活上的不便。例如洪湖市每年拨2-3万元作为牛肉补贴基金,城镇回民每人每年7元牛肉补贴,农村回民2.5元。尽管钱不多,却体现了国家关爱少数民族民生问题的宗旨,这有利于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努力建立和谐社会的方略。
回汉关系从总体看是和谐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回汉关系也会因少数个人的矛盾而成为其中不和谐的音符。特别是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回族的传统文化不断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回族的民族认同感更多地表现为民族意识的加强。尤其是在发生民族冲突、过民族特色节的时候回民的自我意识就更强烈。[ 5]个别回民与汉族人的矛盾到最后演变成回汉民族矛盾的例子已不止一个,我们应该看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尤其在散杂居地区,回族是较弱势群体,回汉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如果处理不善,单纯的人与人的矛盾可能会因为回族民族内聚力及被激发的民族自我意识而致使所有回族人都参与矛盾的处理,最终可能会演化为民族矛盾。这就要特别引起社会尤其是政府部门的关注,在第一时间合理地处理散杂居地区的经济、生活纠纷等问题或矛盾,坚决杜绝个人问题向民族问题转化。
此外,着重发展是民族关系长久和谐的基础。“我国民族问题的实质也是民族的发展问题,而这一切集中表现为民族物质利益的矛盾”[6]。大力扶持回族发展,搞活回族经济、重视回族教育、加快回族的现代化进程,是维持社会和谐的有力保证,也是加强回汉民族团结的最有效途径。
[1] 作者介绍:李亚,1986年12月17日生,女,河南南阳人,硕士,武汉长江工商学院预科部教师,助教。
注释:
[1] 丁宏主编. 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民族关系研究[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132~133。
[2] 马戎. 拉萨市区汉藏民族之间社会交往的条件[J]. 社会学研究,1990(3)。
[3] 马宗保. 回汉民族居住格局分析[J]. 第12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M]. 1999:438。
[4] 马戎主编. 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380。
[5] 马宗保. 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回汉民族关系[M]. 银川:宁夏民族出版社,2002:111~113。
展示而精彩,自己的思想品德课堂就因为巧妙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创设展示的机会,打造出活泼、开放、智慧的思想品德课堂。
一、让学生广“说”,变课堂为展现才华的星光大道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说。”现代教育家魏书生老师说:“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来讲。”目前,思想品德课具有“贴近学生实际,联系社会热点,评说人间百态”的优势,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展示的话语权、表达权还给‘学生,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地说、评、议,问题让学生来提出,结论让学生来得出、精彩让学生来展示,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激活学生强烈的展示欲望,让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堂产生热爱之情。
“说”即口头表达,或对学习内容问题的提出,或对问题的个性诠释,或对同学讲解的纠错对抗,或对小组行为的独特评价。我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充分让学生“说”,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观点对教材进行理解、感悟、说明;激励学生敢于对他人观点进行质疑,让学生在纠错、碰撞、辩论中学有所得。比如,学习《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时,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设置出“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持续保持增长趋势,是不是说明我国已成为发达国家?我国民生问题得到很大的改观,表明主要矛盾已经淡化?”等争议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激烈地辩解、反驳、对抗,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热情被点燃,课堂的高效在学生的说、评、论中展现。
二、让学生勤“写”,变课堂为个性张扬的梦想剧场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天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活的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能力的钥匙交给学生。”常言道:“听得记不住,说的有印象,写的不会忘。”高效的课堂,学生不仅仅是说、评、议,还需要写、画、 练。所以,思想品德课堂必须重视学生的展示的书面表达,达到思想品德课堂的高效。
我根据教学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书而展示机会,如让学生在预习中针对重点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或知识树、课后总结归纳撰写小论文、提高训练模拟出卷,形成丰富多样、风采洋溢的文本材料,并以张贴的形式予以全班展示,让学生互相观摩,互相学习,互相评价,实现了信息最大化的共享,知识的大交融,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欲望。譬如在复习中,一学生对“三个代表”进行总结归纳,他抛弃了传统的单调问题归类,绘画出包含“内容、原因、事例、措施、国策”等在内的知识树,一张24K的白纸把复杂的知识体系直观地呈现在众多学生面前,就像一道闪电劈开黑暗,创新的灵感激活了学生的积极性,同学们纷纷学习创作。知识树的创作中,学生逻辑思维在完善和发展,创新思维在诞生与成长。
三、让学生善“演”,变课堂为生命狂欢的知识超市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手脑双全,是创新教育的目的。”他的至理名言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会铭记在心,那就是:“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空间,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新课改要求学生人人都要展示,人人都能展示。所以我在思想品德课堂卜追求学生展示方式丰富多样,灵活多变,少一点老师的指导,多一点学生自主的展示,要求学生去“说”、去“写”,更提倡学生的自编自演,或歌唱,或辩论,或小品,让学生在表演中尝试成功,体验快乐,在实践中激活思维,释放潜能,打造我们希望的思想品德课堂――真实生活的课堂,体验式的课堂。
比如,学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时,我提示学生采用多样的展示来活跃课堂,经过一段时间的预习,学生给我们带来了惊奇:两组分别为“宪法…‘普通法律”,展开一场辩论赛,在你抢我争的唇枪舌剑中学生全面地理解了宪法与酱法的区别和联系,明确了各自的地位和职能,学生的潜能在争抢中激发,集体的智慧在对抗中凝聚,知识体系在论辩中完善,其效果远远超过老师的讲解,学生课下问我:“老师,什么时候再来场辩论?”看,学习就这样简单。
四、及时进行课后教学反思,是打造政治课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D5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飞速的城镇化进程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社会、观念乃至生活方式,特别是农村城镇化之后,在原来土地上耕种、生活的农民在失去土地之后自身生存和发展问题如何保障,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民生问题。本文试就如何建立失地农民保障机制做一探讨。
1.建立失地农民保障体系的指导思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体现社会公平公正的思想。
以人为本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制度设计的基础,社会保障机制应充分体现出对失地农民人的价值的尊重,保障失地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社会公平公正是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更是作为公共产品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存在依据。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在作为对失地补偿的同时,更好的发挥保障的作用,就必须要体现社会公平公正。
2.现有失地农民保障体系的方式和内容
失地农民问题已经从局部地区的个别问题发展成为普遍存在的重大问题。针对如何对失地农民是生活和发展进行保障,各地也通过实践摸索出了以下几种模式。一是是将失地农民纳入现行社会保障体系之内,如城镇社保或农村社保体系;二是针对失地农民这个特殊群体建立不同于城镇或农村社保的专项社会保障制度,三是将失地农民纳入商业保险。
3.存在的问题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由于对如何建立失地农民保障体系,国家并没有具体的政策来指导,各地都是以有限的经验来探索,这就导致现有的保障体系存在以下问题:
3.1各种保障体系并存,没有统一规范。
各个地区自行制定失地农民保障体系,这样保障体系的水平高低基本取决于当地政府官员的水平高低以及主观意愿,潜在的不公平不公正的风险很大。在当今信息发达的社会,各地不同的社保体系都会被失地农民用来进行比较,而且往往以自身之不足来衡量他人之优势。当失地农民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待遇时,将会引发很大的社会风险,不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建设和谐稳定的发展。
3.2失地农民保障体系不全面、不系统,没有解决农村和农民的长远发展问题。
目前现有的失地农民社保体系一般只涉及了农民的养老问题,与城镇职工社保体系相比,医疗、工伤、生育、就业等基本没有涉及,对于失地农民中的青年农民来说不够公平,对于老龄农民来说也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制度。这种制度导致了事实上失地农民基本权利的丧失,农民看不到发展的前景和希望,最终沦为没有赖以生存的土地、没有生存的技能的社会”二等公民”。
3.3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缺乏法律规范,在操作运行层面没有制度保障。
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各种新问题,我国在应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在法律层面有些滞后。失地农民从失地之始,就缺乏一个可执行的农民权益维护、补偿制度。一部《土地管理法》只能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则,并不能完全解决具体问题,而各地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的可执行性也值得怀疑。继而到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环节,国家更是没有有关的法律文件。法律法规建设的滞后不仅损害了失地农民的利益,也让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受阻。
4.建立系统的失地农民保障体系
4.1从法律层面进行规范,确保政策的可执行性。
首先,要认识到失地农民已经是我国社会现阶段一个数量不在少数的群体,失地农民问题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需要在有关法律中明确提出这个概念,并在涉及到的各部法律中提供法治保证,确保农民在失地过程以及失地之后的各个环节都有法可依。其次,在各地制定具体执行的政策标准时,也需要从立法角度给与规范和指导。最后,在牵涉到对失地农民权益保障进行立法的问题时,政府需要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承担起更大的责任。
4.2做好基础保障,保证农民生存权。
农民由于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在失去土地之后,基本上就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所。所以,建立失地农民保障体系,给与失地农民征地补偿,首先要解决好基础保障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4.2.1居住问题。农民土地被征收,同时伴随的是原有自建住房也被拆除。所以,在进行补偿时,最基础的就是解决农民的居住问题,即按照一定的标准给农民还建住宅,满足其居住需求。
4.2.2养老问题。失去土地的农民基本丧失了经济来源,而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多数农民并没有农业生产之外的谋生技能,特别是对于老龄人口来说养老问题更是迫切。因此,必须将失地农民统一纳入城镇养老体系,同时根据失地这个特殊原因对养老金由财政进行补贴。
4.3规范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农民发展权。
现有社会保障体系基本都考虑到了养老的问题,但这只是满足了失地农民的生存权,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必须要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做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对于失去土地的农民来说,他们事实上已经成为了城镇居民,必须要统一纳入城镇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城镇社保标准建立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同时,作为弱势群体,也需要建立除社会保险之外的福利制度和救助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给与失地农民真正的保障。
4.4进行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弥补常规社保不足。
针对失地农民进行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可以从很大程度上弥补常规社保的不足,更好的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体现社会的公平和公正。这就要求政策制定者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把着眼点放在农民的长远发展上来。笔者设想以下几种制度创新来弥补常规社保的不足。
4.4.1完善农民土地征收补偿方式。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住宅还建之外考虑土地置换补偿。而在补偿标准上要提格按照第三方土地估值来公平公正的给与补偿,并且还要考虑不同位置土地的价值、增值潜力的不同而给与补偿,让失地农民在土地增值中获益。
4.4.2继续享有土地增值收益。对于土地被征收之后,除了居住补偿之外,可考虑为集体经济保留部分商业建筑,失地农民按人分配一定面积,由村委会统一管理,按年分配租金;或农民以可分配商业建筑面积入股来分红。这对于失地农民来说是一个长久稳定的收入,相当于失地农民仍然在土地上得到收益。
4.4.3建立失地农民社保基金。以土地征用后的部分补偿金、一定比例的土地增值收益为主要来源,辅以政府财政拨款和基金收益等,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也可以鼓励失地农民将土地补偿款投入到基金中,由专业机构或财政部门设置管理机构进行例如国债购买等的投资,为失地农民提供稳定的投资渠道和长期收益,避免补偿金的滥用,解决失地农民因自身所限没有投资渠道的问题。
4.4.4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和创业。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参考城镇下岗职工,给与就业政策优惠。由财政出资委托专业机构对失地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增强其再就业能力。同时,对于接收失地农民就业的企业,在税收、工商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部分减免企业所得税、营业税等,促进企业吸收失地农民再就业的积极性。对于再创业的失地农民,除减免各项费用和税收外,还可以为其低息提供小额贷款以加大扶持力度。
5.结语
建立公正公平、以人为本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是维护失地农民生存和发展权利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需要。在体系建立的过程中,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完善有关政策和制度,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做好基础保障的同时进行制度创新,保障广大失地农民的生存和发展,建立符合和谐社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型港口,折扇,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江长流,树长绿,人长寿
如皋港是一个新型的港口城市,它位于长江下游的北岸。南依长江,东临苏通大桥,西靠江阴大桥,由原来的长江、江防、长青等多镇集结而成,像一把打开的折扇,几年之内,绘出了让世人震惊的、最新最美的图画。
扇把处是原来的长青乡,由长江主流和支流围合而成,支流的宽约300米,长约30公里,两端与万里长江通流,现在已成为内河,人们亲切地称之为“长寿河”,是港城内最亮眼的水域。将发展成为生态旅游的主线。
内河外的扇围处,由原来的长江、江防、九华、五接、张黄、石庄、郭元等多镇围合而成,长江、江防两镇是这把折扇的中心,折扇展开后,与南通市相连成为卫星城。沿江高速、宁通高速东西穿城而过,如果说内河是一环线,那么它们分别是港城的二环线和三环线,宁通铁路可作为四环线。折扇的南北向中心处,有高速公路穿过内河上的长青大桥和江边的皋张汽渡与全国卫生城市张家港相接。与扇骨平行的南北向高速公路还有数条。遥空俯视,整个公路分布如网,托起港城这颗东方明珠。沪通铁路的建成,将如虎添翼。上海航空港就在身边,是因为公路的便捷。从江边布局看,发达的造船业在此已经开花结果,是良好的开端。熔盛船厂,几年之内,就打造成为中国第三、民营第一的“造船工业城”,以焯成为首的五家石油化工业已在此落户,来自上海的电气、污水处理厂紧跟而上。一个以船舶修造、石油化工、现代物流为龙头的产业链在此地拉开序幕。码头林立,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终于建成,临江型城区分布已成格局。
如皋港是中国少有的地理优势城,它将上海的外滩、柳州的内城、南京的江心洲、上海的崇明岛、香港的香港岛等一些地理优势特征集结于一身。柳州的柳江U字型环于城内,十几座大桥显示着各种文化形态,如皋港城如何将水岸文化规划通过桥连接呢?南京的江心洲是葡萄生态园,以红色养生与新疆的葡萄比美,而港城的长青岛,特有的土壤,造就了西瓜生态,有人已将它称之为“长寿果”,我们将如何与新疆哈蜜瓜比美呢?这些仅仅是一个比对。如何充分发挥如皋港的地理优势,彰显地方个性文化,以高远的目光,把如皋港打造成极具品位的世界性品牌城市,文化构建尤为重要。
放眼全球,我们看世界地理特征。新加坡是个弹丸之国,环河与马来西亚相隔,地处马六甲海峡北岸,为亚洲、大洋洲和印度洋、太平洋的十字路口。加拿大的经济核心在它的东南部,圣劳伦斯河穿过拉布拉多岛,与美加边界的五大湖相连.形成发达的水系网.港口城市哈利法克斯、魁北克、蒙特利尔、多伦多和首都渥太华均沿河而建。论文格式。将美国的资金和技术与本国的资源有机结合,成为后起的发达国家。
就如皋港江岛河陆的亲密关系而言,我们看一下日本,日本的本州岛与四国岛之间是赖户内海,打造两个优良海湾——伊势湾、大阪湾,加上本州的东京湾,形成三湾一海地区,是日本经济的核心工业带,也是世界著名的工业带。比较而言,日本的四国岛临太平洋,风高浪急,不宜建港,但赖户内海起了屏障作用,港口和城市多建在里面的海湾处。而如皋港的长青岛省掉了这个屏障作用,可以直接将港口建在大江边,因为长江对太平洋来说,本身就是避风港。这些地理特征与水结缘。水造就了城市和港口。哈得逊河造就了纽约,泰晤士河造就了伦敦,圣劳伦斯河造就了多伦多,长江造就了如皋港。港城以原来的长江、江防两镇为港区的核心,由此全面展开,高楼如林立,宅区如棋眼,城镇化推进日新月异。以“江长流、树长绿、人长寿”的理念,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下,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
所谓'江长流',我以为要处理好物质流与文化流的辩证关系。审度如皋港的区域地理环境,建设好海上贸易的现代物流系统至关重要。上海港是世界最大的集装箱港口之一,与南通港、张家港、如皋港等港口在长江下游担当起世界海上贸易的主要角色,因为世界贸易百分之七十以上是通过海上贸易实现的。世界最有航运价值的河流是莱茵河和长江,一个是欧洲门户,一个是东方之门。在这大门口,如皋港与上海港、南通港的关系是独立与协作的关系,是集中与分散的关系,是支线与总线的关系。它们一起构成长江入海口的水上贸易链。如皋港建造了几十个万吨以上和千吨以上综合性码头和专业性码头,已经成为苏北乃至江北的现代物流的海上贸易集散地。论文格式。“江长流”的第二层含义是文化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态旅游文化,一是水岸市民休闲文化。回顾20世纪80年代,上海至武汉的客轮红极数载,人涌如潮。90年代后,由于速度跟不上时代的节奏,被公路、铁路、航空所代替。但游轮业兴盛起来,成为新一道靓丽风景线。审度如皋港地理环境,值得一提的是如皋港这把折扇的线坠,如几枚宝石般的岛屿镶在长江之中。是沿江与内河文化旅游的链接点,这条水域线将与陆域形成呼应关系。可谓一线环绕,两岸繁荣;数岛连珠,江水长流。由此建起诸如水上公园、江滩湿地、渔翁垂钓、古渡春柳、桥亭对语、郊野怡然、长寿之村等一系列反映江海文化的主题项目。从而彰显水上观光的魅力。
所谓'树长绿',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绿化覆盖率,而是深层的自然与人文的关怀,是一种生态文明。是人类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文明形式,从生态环境上讲,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审视自然地理环境,如皋港地处江海平原,没有大山,一望平川,是一个非封闭性的自然环境。这种地形特征,水网绿带显得尤为重要,如皋港位于北纬32度,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温度14度左右,年降水量1056毫米左右。气候温和,舒适宜人,雨水充沛,湿度适中,是理想的人居之地。鉴于这样的地理环境,花木生长不是问题,将常绿和落叶花木因地制宜,有选择的应用是必须的,将艺术的对立统一规律巧妙地应用到人文景观中也不是问题,如何将城镇居民的“水泥森林”绿色人性化,尤其彰显地方特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是城镇规划中最深度文化的问题。人们的生活空间已经不仅仅是物质空间,更重要的是精神空间。‘树常绿“的理念,不仅在户外,更重要的是在室内。随着家居装修的普及,空气净化格外重要。被称为“中国花卉盆景之都”的如派盆景,将发挥极大的作用,同时提升人们的生活品位和生活质量。
所谓“人长寿”,我以为这是如皋最有特色的文化之一。这里从地理学的角度谈几句。如皋长寿文化,不仅反映在自然地理环境的优越性上,主要还是反映在人文地理环境上。如皋有着上千年深厚的长寿文化的历史积淀,与高寒地区、偏僻地区的长寿村有着本质的区别。是非封闭地理环境下的长寿文化,对今天开放式社会生活有着特殊的意义。论文格式。所以最受世人关注,被称为“世界长寿养生福地”。如皋谚语:“善者寿、智者寿、勤者寿、乐者寿”,“家有一老,胜过一宝”,“秋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这些反映了多种文化层面,对构建本地特色文化产业链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对如皋港地理环境的透视,我们认为作为一个新型的港口城市,有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良好环境,在其发展推进的过程中,每一个系统工程的规划建设必须立足至高点,放眼全球,要有至少百年甚至千年的长远眼光。不能今天修路,明天拆桥;今天现政绩,明天无胜迹。过去人们都说南京马路宽,可现在不宽了。民国时拓的路、种的树,现在看只有50年的眼光。我们还要比着看,看看张家港还有什么问题,看看浦江,还有什么新创,看看香港,还有什么设想。努力把如皋港打造成世界特色都市。
参考文献
【1】如皋港城市建设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