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学素养论文

科学素养论文

时间:2022-10-29 10:24: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学素养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学素养论文

第1篇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伴随着新的信息载体出现,信息的产生和表现形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特点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呈现方式的数字化与多媒体化数字化与多媒体化是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典型特点。数字化指的是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内容,包括图像、文字、音频、视频等,在采集、加工、存取、管理、传播过程中都进行过数字化转换,在信号传输与播出形式上都采用数字信号模式。多媒体化指的是新媒体消解了报纸、电视、广播和杂志四大传统媒体的边界,聚合了媒体在视觉与听觉方面的功能,借助于文字、图像、声音、图形、视频等多种媒体形态,使信息的呈现模式更加形象化和立体化,营造生动形象的信息传播情景,增强信息感染力,在向用户传递信息的同时带给用户全感官式的体验,有助于用户能够形成关于该信息的更加深刻的整体印象。2.新媒体信息传播具有明显的互动性具有互动性特征的并不仅仅是新媒体,传统媒体也具有交互、互动的特点,但传统媒体的互动只是有限程度、有限范围内的互动。新媒体信息传播的互动实现了人机之间或多用户之间,同时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不同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新媒体用户可同时拥有信息生产者、信息者、信息接受者的多重身份,在与其他用户的多方互动过程中,新媒体用户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3.新媒体信息传播有个性化的特点新媒体传播的个性化主要指:一是媒体选取个性化,用户在进行信息、检索及获取时,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选取不同的媒体形式;二是信息内容个性化,不同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目标,对信息筛选定位,或是对信息内容进行个性化组织加工,然后传播出去;三是在网络通信技术支持下,移动新媒体的信息传输系统能够针对用户个性化的信息需要进行精准传送,这是新媒体个性化传播的典型表现。4.新媒体信息传播方式具有碎片化特点这一特征是当前新媒体信息传输形式所独有的,指的是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时间碎片化与信息内容的零碎性。新媒体传播的碎片化主要体现在:一是时间碎片化,用户可以充分利用随机或零散的时间,随时随地获取想要的信息,或进行信息的即时;二是传播内容的碎片化,新媒体中的微博、博客、手机短信等在技术设定的限制下,信息内容因被分割而变得零碎。5.信息传播即时性与超强的地域覆盖性新媒体传播在互联网支持下,突显了信息传输的无障碍性,尤其是利用移动新媒体,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信息、传递信息、获取信息;新媒体则可以把信息瞬间传递到网络中其它节点,对社会事件的实时报道和文字直播尤其便利。互联网把世界连接成一个紧密的整体,网络的范围决定着新媒体传播空间的大小,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11]互联网覆盖到的地域也是新媒体信息所能够传播到的区域,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具有超强的地域覆盖性特征。

二、新媒体应用对公民科学素养的影响

(一)公民科学素养的定义与内涵研究科学素养(ScientificLiteracy)指的是与科学有关的素养。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引起人们对科学素养的关注。科学素养对培养公民科学世界观与科学思维方法,促进科学技术发展,推动综合国力持续提升具有重要影响。1.国外公民科学素养的定义与内涵研究首先,科学素养的定义。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教育家柯南特从科学教育层面首次提出科学素养的概念:一种能够理性选择专家,并能够与那些正在发展科学并应用科学的人交流的能力。[12]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家赫德把科学素养作为科学教育的主题,将科学素养解释为:理解科学及在社会中的应用。首次将社会与科学的关系作为重要问题联系起来对科学素养进行研究。美国学者乔恩•米勒从人的个体出发,认为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能阅读、理解科学问题,并能表达见解的能力。[13]除个人研究以外,也有机构将公众科学素养教育视为国际组织社会行动的一项内容,将科学素养定义为关于科学概念和过程的知识和理解;[14]1997年,国际经济合作组织(OECD)指出,科学素养是一种能力,是运用科学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确定,以便改造自然和决定社会活动的能力。[15]其次,科学素养的内涵分析。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科学素质研究中心的佩拉等人在对大量文章进行了系统分析后,将科学素养的内涵归结为6个方面: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科学家工作的伦理原则;科学的本质;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差异;基本的科学概念;科学和人类的关系,[16]这一研究理论形成了科学素养研究的基本框架。本杰明•沈将科学素养的内涵扩展至功用性、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社会问题、科学与人类文化的关系等方面内容,认为科学素养的内涵包括实践科学素质、公民科学素质、文化科学素质。[17]后来,米勒经过多次实际调查和研究,将科学素养的内涵进一步扩展到科学世界观、科学事业、科学习惯等方面,并于1983年提出基于科学素养的“三个维度”标准,即:关于科学概念的理解;关于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认识;关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认识。[18]在具体实施测评之后,1998年米勒对这一标准进行改进,将科学素养标准阐释为:对科学词汇和科学概念的基本理解;对科学本质和研究过程的理解;对科技影响的理解,[19]并尤其强调了科学素养对公众理解科学的重要性,为各国的科学素养测评体系提供了样本。2.国内关于科学素养的定义及内涵研究首先,科学素养的定义。我国对科学素养的研究有着显著的本土化特征。钟启泉是我国较早进行科学素养研究的学者,1997年,在其文章中提出科学素养是借助理科教学中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普通教育部分培育公民素质。[20]王有志、梅伟等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将科学素质定义为:对个人决策、参与公共和文化事务、经济生产等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过程知识的理解。[1]2006年,国务院制定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中,对科学素养作了明确界定: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21]其次,科学素养的内涵分析。我国关于科学素养内涵的认识同样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20世纪70年代,人们认为科学素养的内涵包括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道德规范、科学的性质、科学概念的知识、科学与技术、科学和人类等方面;80年代中期科学素养的内涵扩展到科学世界观的性质、科学事业的性质、头脑中的科学习惯以及科学和人类事务等。《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中规定了科学素质的内涵包括: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四个方面。[21]总之,每当新的科学技术出现时,就会随之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科学素养的内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发展,人们对科学素养内涵的认识也随之不断丰富和发展,尤其是在当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人们对科学素养的理解不断深入,从最初的注重智力层面发展到对科学能力的关注,再拓展到对公众科学素养及其与科学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关注,而这一系列过程都与媒体的传播、推介密切关联。

(二)新媒体应用对公民科学素养的影响新媒体的发展与应用不仅影响到社会的经济与政治活动,还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与生活行为方式;新媒体正在以不可抵挡的势头渗透到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世界,也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研究发现,科学从作为一种人类文明的发展成果到被社会认可、接受,到转化为人的素质内容,最主要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学校科学教育;二是社会性科学普及教育。这两个方面都是科学教育与传播的必要过程。媒体作为科学传播的媒介手段和重要载体,是科学向社会公民拓展过程中是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各类新媒体充分发展、广泛应用,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电视、移动手机等各种新媒体已成为科学传播的重要工具,[22]新媒体参与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是二十一世纪的国际趋势。1.新媒体对公民科学素养培养的促进作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科学知识与科技信息的传播渠道不断拓展,为公民接触科学、学习科学、理解科学等带来了便利条件,在普及科学常识、宣传实用科学知识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促进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的整体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首先,新媒体为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提供了便捷途径。传播途径与教育途径的改变是新媒体带给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的最显著变化。新媒体传播模式极大地满足了用户随机利用可能的时间,随时随地获取科学知识与科技信息的需要。同时,新媒体大大提高了科学知识与科技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时间耗费,保证最新的研究成果、最前沿的科技信息等能够在第一时间流向用户群体,特别是有些现场直播式的科技发明介绍,更是体现了信息传输的时效性与直观性。为社会用户群体补充新知识、接受科学教育、了解科学发展趋向、提升自身科学素养水平提供了方便迅捷的途径。其次,自主互动的参与模式加深了对科学的理解与认识。新媒体自主参与、平等对话等模式,拉近了科学与大众的距离,使用户获得了更大的自主筛选和获取科学知识与科技信息的机会。普通社会群体在接受科学知识的情况下,通过与其他用户或媒体进行对话,可以获取更多的相关科学内容,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对科学知识的进一步整合加工,可能创造出新的知识内容。同时,为专业学者和专家级用户提供了信息跟踪及信息传播的监督便利,可以对新媒体中出现的错误信息进行及时纠正,防止误传和误导,对网络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起着调整、纠正、规范作用。这些方面对公民形成对科学的正确理解与认识都有很大帮助作用。再次,大量的信息内容及有针对性信息传递为人们学习科学、提升科学素质提供了条件。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新媒体体现出超强的信息聚合功能,实现了科学知识与科技信息全球范围的聚合与共享,为用户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科学知识与科技信息内容,以及大量相关的研究成果等,为公民研究、学习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提供了帮助。同时,新媒体具有个性化与针对性的传播特点,能根据用户群体的不同需求,对科学知识进行各有侧重的指向性传输,有效解决了人们在不同知识程度下,在紧张的工作、生活中,快速获取科学知识、进行科学学习的问题,使利用新媒体成为帮助用户提升自己科学素养水平的便利模式。最后,多媒体的信息呈现方式强化了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的效果。新媒体将VR(VirtualRe-ality)技术、Flash技术、Audio技术、Video技术等组合一起,实现了对科学信息的多媒体贮存与传播,使抽象的科学概念、科学知识、科学理论等变得形象、生动;对科技成果展示、培训及科学实验过程进行动态图形录入和模拟声控交流等技术处理,把科学传播融入身临其境的现场模拟,消解了科学知识的抽象性,增加了其形象性和直观性,易于公众的理解和接受,使科学传播变得更具说服力,增强了科学知识的传播效果和教育效果。2.新媒体对公民科学素养提升的阻碍作用新媒体作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其形态及功能特征上必然受技术发展条件的制约,同时也受到参与主体多元化因素的影响,新媒体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阻碍性因素,影响到新媒体在公民科学素养教育中发挥作用,阻碍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的提升。首先,新媒体发展的自身技术制约。技术方面的制约是影响新媒体在公民科学素养教育中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媒体在网络技术支持下形成的自由参与模式,对各类消息与传播的限制功能较低,无法完全杜绝一些虚假信息或是错误信息掺杂其中,这些信息必然影响到公民对科学的理解与认识;另外,各类新媒体都具有自身的优点与缺点,不可避免地通过对科学知识及相关信息的定位态度与定位倾向显示出来,无疑对公民的认识与判断等科学行为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其次,参与者主体的行为多元化影响。媒体行为及新媒体的参与主体的网络行为总是在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在新媒体的信息生成与传播中,受自身因素影响,不同用户对问题或事件的看法、认知、解读会各不相同,从而表现为对同一问题或事务,总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处理方式,生成不同的信息内容,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其他用户对其所传递的科学知识、科技信息、科学方法的理解与掌握,进而影响公民科学素养提升。

三、利用新媒体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对策探讨

结合我国已有的公民科学素养教育措施,新媒体环境下的公民科学素养教育,应该建立在对新媒体的特点及其在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中的优势充分关注的基础上,制定与之密切联系的公民科学素养提升措施,以达到有效推进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的目的,具体做法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掘新媒体的信息资源优势扩大公民的科学知识与科技信息量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在扩大人们的科学知识量、拓宽人们的视野方面有积极作用。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许多专业性科学网站,在许多非专业性网站中也设立了与科学相关的版块,这些资源对于发挥网络信息资源优势、整合网络科学信息资源、推进网络科学教育、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很有帮助。在此基础上,更加关注用户的反馈信息,使新媒体的科学信息建设更有针对性,更具规划性,提高公民对新媒体科学信息的有效利用率。同时,将网络科学信息资源与学校科学教育紧密结合,发掘其中与课程教学相关的具有典型科学价值的内容,使之融合进课堂教学中,扩大学生的科学知识面;学校教育中,做到时时关注网络的最新科学知识与科学研究内容。另外,结合新媒体信息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科技实践活动,通过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掌握运用科学方法的主动性。

(二)发挥新媒体的多媒体表现优势强化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效果多媒体的信息呈现方式远比单纯文字的表述更有助对科学的理解与接受。在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将科学知识的抽象性、科学技术的实用性等结合起来,形成对科学的通俗化解读与趣味性介绍,使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工作做到对高层次用户与较低水平用户的兼顾,提升科学教育效果。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堂新媒体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信息表现方式,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

(三)利用新媒体的强大影响力形成学习科学、应用科学的社会性环境随着新媒体技术发展,新媒体在社会中的应用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带来的社会影响是多方面的。利用一切可能的新媒体终端,宣传科学知识,提倡科学精神,形成社会性宣传科学、学习科学、应用科学的大环境。在加大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力度的同时,向人们推出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等,将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放在实用性的基点上,并适时推出网络模拟学习体验等,在潜移默化中使人们受到熏陶和教育。

四、结语

第2篇

一、国家《化学课程标准》中对科学素养的要求

《化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中提出:“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从标准中已经可以看出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已经受到了重视。

二、如何在初三复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注重“双基”,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夯实基础

近几年来各地的新课改都在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在许多的中考试题都在围绕提高叙事的科学素养,注重了以“双基”为载体,通过态度、观点、方法、情感及现实生活中重大化学问题进行“包装”,重点考查能力,特别是对学生的实验能力、信息的采集和处理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自学能力的考查。因此在复习过程中通过搞好“双基”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种可行的途径。通过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化学复习中要让学生牢牢撑握“双基”,特别要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并重视化学实验,通过实验来探究和理解书中的理论。

2利用好试题,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态度和方法

中考复习在复习的过程中掺杂着许多的习题训练与评讲。因此教师利用好了习题,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更能培养他们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在这个习题的讲解过程中,一则学生通过主动的思考,提高了解决问题能力;二则巩固了对比探究的科学实验方法,三则在讨论和交流中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并加以改进。由此可见习题的讲解并不是枯燥的对答案阐释,而是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一个很好的承载体。

3重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科学价值观

科学素养中包括了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的了解程度。化学与生活习性相关,让学生通过复习了解化学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途径。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在新授课时,教师对于化学和社会发展、生活的联系一般都是比较重视的,但是在复习阶段,有很多的教师由于时间的限制,可能会忽视这个方面。但是,事实证明,重视了化学和社会生活的关系,能创造出良好的化学情景,也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从而使学生在面对这些社会问题时能更科学的对待。比如在复习到燃料时,就可以讨论,常用的几种燃料中,谁最理想;如何使燃料充分的利用以解决能源问题等等,不仅可以让学生复习旧知识,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好化学对于改善生活和促进发展的作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第3篇

一、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手段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条理性的教学来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阅读教材与相关资料;分析研究并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得出相关的现象和数据;整理分析得出结论.通过系统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讲解离子反应时,演示实验:比较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这个实验对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理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对这些概念有一个初步了解,然后通过讨论来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经过讨论可以选择浓度为0.1mol/L的NaOH、HCl、NaCl、CH3COOH、NH3•H2O溶液,让学生画出装置图,给学生留一些空间思索实验的完整性和严密性,然后进行实验,并观察灯泡亮度来确定不同溶液的导电能力,经过讨论得出结论,从而很好地区分强弱电解质的不同,其实是电离程度的不同.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习了探究未知知识的一般方法,逐渐地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培养科学素养打下基础.

二、灵活的科学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

科学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这种能力包括自我组织能力、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性能力,学生能够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对于学科的新知识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化学实验,充分地将课本理论与各种能力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验设计和操作中,体会开拓创新带来的乐趣,并不断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主动积极地锻炼科学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例如,在制备Fe(OH)2的实验中,先让学生观察课本演示实验,明确注意事项,然后自己动手实验.通过实验知道,Fe(OH)2白色沉淀不稳定,易被空气中氧气氧化成红褐色Fe(OH)3,在制取Fe(OH)2时要排除氧气的干扰.学生通过思考,在溶液上面加少量植物油隔绝空气,或者利用电化学原理制备Fe(OH)2.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良好的学科品质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升华

良好的科学品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升华.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科学品质,才能在探索未知世界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勇于创新,为科学的发展作出贡献.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结合课本中的一些伟人事迹和有趣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通过对基础知识探究和研究,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通过性质验证的实验设计,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师要用辩证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领域是严肃的、客观的,从而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性格.

总之,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理综化学实验试题依托教材,契合课标,取材真实,角度广泛,体现科学探究过程,呈现形式简洁,对考点考查体现外平内实,稳中有新.部分试题通过图形、图表呈现,着重考查了考生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注重教学设计,不断探索创新,充分结合学生和学科特点,探讨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理论,就能适应高考,就能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者:张金星单位:甘肃临洮县第三中学

第4篇

一、“夹缝中”撒播生物科学素养“种子”的意义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学素养直接影响国家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民的科学素养仍处在落后的水平。中学阶段是培养科学素养的最佳时期,而湖南师范大学黄宏新教授曾经参照国际上通用的科学素养标准对中学生做的调查问卷显示,中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存在很大的偏差;科学态度、责任心不强;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不甚了解;应用科学知识于生活中的能力不强;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缺乏创新精神和自主精神。这不得不使我们对学生、对国家未来的发展担忧。而回首中学生活的起始阶段——初中,学生进入初中最早接触的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学科,正是生物学,这个头起的好不好,对学生来说可以是终身受益。即使初中生物学只剩一条“夹缝”,但是为了国民素质的提高,为了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在这条夹缝里,若能播种科学素养的种子,那么很有可能,这条夹缝中会长出参天大树、会开满鲜花。

二、初中生物教师不容错过的“播种”契机

1.外出社会实践活动。每所学校都要定期举行外出秋游、春游、社会体验等实践活动。现在的初中生,学习压力已经较大,渴望多走出校门,多走入大自然,他们除了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放松心情外,更多的是要了解这美丽的世界,若能在农家乐游玩前,生物老师告诉孩子们如何区分韭菜和小麦、若能在采摘果实前,生物老师告诉孩子们如何正确采摘才能不破坏植物生长、若能在参观动物园之前,生物老师告知孩子们关于进化和分类的基本理论等等,那么孩子们在走入大千世界之前,将会多一份善良的目的、多一份对自然的关爱、多一份对社会的责任。

2.运动会。每所学校都会召开运动会。在运动会前,班主任老师们都会告知学生一些注意事项和运动准备要求等等,而班主任们,往往并不都是专业的体育或生物老师。生物老师们,大可利用运动会召开的契机,将生物课程标准中有关动物的运动、常见的救护方式等内容结合在一起,既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又能将一些实用的安全救护技能教授给学生,学生因为可能要用到,而更专注的学,这比常规课堂的教学更有时效性,孩子也将会终身受益。因此,根据大环境下孩子的需求,合理整合教学资源,能更好的体现生物学的重要作用。

3.主题教育活动。主题教育活动,是教育主管部门推进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生物老师们,若能主动关心这些主题教育活动,会发现其中有很多内容与我们的生物学有关,也非常需要我们学科的参与。

4.学业考试。脑,是初中生在校使用频率最高的器官,学习活动,主要就是依托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因此,如何健康合理用脑,如何提高学习效率等问题的解决,可以大大促进学生的学习。学生在接受这些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知识时,特别用心,生物学的地位,也将在孩子的心目中得到提升。生物学的科学素养,也潜移默化深入孩子的心中。

三、生命的力量

“夹缝中”的种子,见不到阳光,可是种子的萌发,本就不需要太多阳光,既然是颗种子,本身就带有着萌发的力量,只要能牢牢扎根,只要有顽强的信念,那么“夹缝中”的绽放将指日可待。

作者:刘晟单位:常州市正衡中学

第5篇

求学网小编为你提供论文范文:“物理教学论文如何在物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大家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写出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如何在物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物理教学论文如何在物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第6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师 素养培养 校本管理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新课改语境下中学教师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培养研究》(课题批准号:DBG1251164)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210-01

新课标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中学语文要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使学生的能力素养得到充分发展,教师必须具备丰厚人文底蕴和良好科学素养。加强校本管理是培养语文教师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重要保障,它使提高语文教师素养的工作不再是教师个人的零散行为,而以有统筹有步骤的形式,推进学校语文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

一、语文教师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

语文教师“人文素养”是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内化所表现出来的气质和修养,是教师通过修习文学艺术、社会文化等内容,内化为自由思想、独立人格与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在教学工作中尊重关爱学生,体现对教育事业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语文教师的“科学素养”指科学知识如科学事实、概念规律,科学能力如创造迁移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以及科学治学态度,善于发现学习生活中的不足,批判地思考并改进现状。

语文教师必须将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融合起来,以适应全面发展、均衡素质、创新精神这一教育规律的要求。从目前语文教师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现状来看,却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一方面因为学科背景的原因,很多语文教师科学素养较为欠缺,对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不甚了了,在驾驭语文课相关科技常识时,显得力不从心;或科学思维能力不够缜密,教学思维的逻辑思辨能力、创造迁移精神不强。另一方面,有的语文教师对自己的人文素养过于自信,以为多年文科知识积累,必然对“人文”有所心得。其实,这样的心态都未能体现出对语文教师综合素养的要求。

因此,我们有必要关注并提高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培养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二、校本管理必要性

语文教师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看似只关乎其自我管理价值,但从一个学校总体规划与长远发展来说,教师业务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水平与长远发展,教师培养必须纳入校本管理进行统筹规划。

作为现代教育管理重心下移的结果,校本管理以学校自我管理和自主发展促进并提高管理的有效性,追求学校管理的最理想目标和最优化状态,力争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的整体功能,开发利用、合理配置、优化组合学校的各种办学资源。

根据各个语文教师自身兴趣、专长和发展方向,通过校本管理科学有序的配置和合理强化的运作,语文教师得到开发自我潜能的机会,通过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使其各尽其才。这样不仅可以增值教师个体的素养,使其成为更加宝贵和有用的教学资源,而且将统筹创造全校语文教师的教学价值。否则,各行其是的做法,既有一叶障目的片面性,也容易缺乏长远规划。因此,校本管理要把系统全面地培养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放在重要位置,以提高全校语文教学水平,进而带动其他学科教学的共同进步。

三、校本管理策略

学校管理者可以从营造培养语文教师综合素养的师资理念、促进校园综合性文化氛围、创新教师培养模式、设置校本课程等方面,对语文教师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校本管理。

首先,学校的管理者要营造培养语文教师全面素养的师资理念。教育教学的综合性决定了语文教师要胜任工作要求必须全面提高素养,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努力追求广博的知识。环境潜移默化和影响长效的特点决定了营造这样的师资理念将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师对提升素养的重视,这样语文教师素养才能从根本上得到重视,并以教师素养的提高来带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其次, 打造人文校园、科技创新校园的氛围。教书育人的工作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师时刻都需要参与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在校园人文文化、科技创新的氛围里,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各式学生活动蓬勃开展,如科技节、戏剧节、体育节,学校学生社团多达数十个,如模拟联合国、街舞社、戏剧社,如果语文教师只知道书本知识显然不够,必须充实和丰富知识面,才能融入学生教育的大环境中。

第三,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提到校本培训,一般都会想到开会学习,我们还可以让培养方式以令人喜闻乐见的面貌出现。在人文素养方面,学校可以以戏剧俱乐部、西方文化沙龙、旅行摄影比赛、美学讲座、国标社以及指导学生社团等形式组织语文教师开展活动,既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也扩展其人文方面的视野。在科学素养方面,可以通过跨学科听课、组织校园科普活动、教育技术培训与竞赛等打通学科界限。

学校还可以根据语文教师各自教育背景、教学专长及个性特征,设立教师个性化培养方案,抓好教师继续教育,给他们反思充电的机会。语文教师要整合自己的知识结构,就要有独立的读书计划和自主发展规划,没有广泛的阅读积累,就不可能有广阔的精神空间,也就不会有丰厚的人文底蕴与科技知识。

第四,语文教师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培养效果必须反馈到课堂教学中,校本管理应该为语文教师提供更多的平台让语文教师培训后的成果得以在日常教学中实施。一是鼓励语文教师开设各种文体、各种课型的公开课,通过跨学科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进一步完善教师的知识储备,提高驾驭课堂能力;二是鼓励教师根据自身阅读兴趣开设各类校本课程,比如红楼人物谈、西方科技发展史、古代书画研究等,尤其鼓励开设具有综合叉学科的校本课程,比如先秦诸子百家、文明礼仪养成、文学中的科学知识等,以教学促进教研,以教研反观教师培训,教师在审视中改变自己,在改变中提高自己。

第五,语文教师素养的提高必然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既关爱善待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感受和体验学生的困难、挫折和渴望,分享他们的成功、喜悦与成长,以宽容之心包容学生的过失、点拨学生的迷津;也要根据学情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与学习内容,分析学生的潜质、培养其学习能力。

四、检测反馈机制

教育教学的目的是育人,语文教师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培养是否得以有效进行,需要通过检测来反馈效果,这种检测既是评价过程,激励教师积极性,也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校本管理水平。

学校可以通过教学基本功比赛、课堂教学竞赛进行检测;鼓励语文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通过撰写论文、申请教研立项将教学中的思考固化下来;通过对学生与家长的调查问卷和座谈了解教师师德情况、教学能力水平,不惟成绩分数评价教学;还可以通过语文教研组与其他学科教研组横向比较,分析语文教师在阶段性培养过程中的优劣得失,进而总结经验教训。

总之,为了更好地实践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适应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理念,学校必须加强对教师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培养的校本管理,这不仅使教师自身获益,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充实校本管理方面也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7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 科学素养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水平较低的现状不适应社会及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需要,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势在必行。

一、重视科学教育,激发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

科学学习的兴趣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来说,科学的启蒙更多的是科学兴趣的培育。一个缺乏科学兴趣的老师怎能唤醒幼儿的科学兴趣呢?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通常是文史类出身,高考时之所以选择文科,有的是因为理科基础薄弱,有的则是对理科知识不感兴趣,再经过专门的文科学习,造成了自然科学认知结构的不良,渐渐失去了科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唤起兴趣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有效学习科学教育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每当我们致力于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便最大限度提高意义学习和保持时,我们就深入到了教育过程的核心。”

二、建立系统的科学教育体系,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课程建设是当前高校推动素质教育的核心举措,也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渠道。要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就应该建构新的科学课程体系,实现文理渗透,面向学生增设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科学哲学等综合课程,使科学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科学教育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而且要贯穿于专业教育之中,掌握科学方法中的哲学方法、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培养大批基础扎实、宽厚、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领域专业训练的复合型人才,以增强社会的适应性。学生应该重点掌握通用的一般方法,如自然科学中的常规方法(如观察与实验、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理想化等)与非常规方法(如自觉与灵感、科学美学思想等)。通过科学方法教育,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常用的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掌握具体的科学方法,并进行必要的科学思维训练(包括严格的逻辑思维训练和非理性、非逻辑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若开设过多的科学教育课程,可能负担过重。一方面,可以建构一种文理融合的课程,如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内容可以放在人文社会科学(历史和哲学课程)中,把科学、科技与社会关系的内容可以安排在社会研究课程中学习。另一方面,从人文学科中挖掘科学素养的内涵。从而构建系统、有效的科学教育体系,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三、在多途径中开展科学教育,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1、组织各种科学兴趣小组,开展科普讲座

学生需要定期和不定期地举办科普讲座,组织参观科普展览,科普论文评奖活动等,对提高其科学素养很有帮助。第一,鼓励学生阅读大量的科普书籍。如阅读现代科技方面的书籍,可弥补他们对现代科学知识及其发展状况的空白。很多科普读物,都是科学发明的开拓者或诺贝尔奖获得者自己的著作,既有趣,又很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阅读。第二,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让他们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杜威认为,儿童生来具有四类兴趣或本能:“社会本能”“制作本能”“探究本能”与“艺术性本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科学教育最适合发展儿童的探究本能,教师要为其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台,这就要求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能熟练实施探究式科学教育的幼儿教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在学校期间就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探究式科学学习的能力。

结合学生的不同需要组建各类科学兴趣小组。如“天文兴趣小组”、 “数理爱好者协会”、“自发组织理论讨论会”、“摄影爱好者协会”、“环保兴趣小组”、“机器人研究会”、“家用电器小发明小组”、“现代通讯研究会”等等。科学兴趣小组可以让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思想变成现实。发动兴趣小组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各种废旧或容易得到、价格比较便宜的材料或工具,自己建立实验室,自己管理,这比实验室开放更切合实际。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搞研究,在科学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经验及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实施发现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还可以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在教学成绩的评定上应该灵活、科学而多样化。这是一种很好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尝试。让学生真正感觉到学有所乐、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2、营造良好的、崇尚科学的教育环境

营造良好的、崇尚科学的教育环境,可以通过组织系列人文讲坛,建立积极活动的科技协会,创办科技小刊物,举办校园科技节、体育节、文化节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活跃校园科学文化氛围。在继续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的同时,紧跟时展步伐,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丰富科普宣传内容,切实加大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观点和科学方法的传播力度,不断提高学生在科普工作中的参与程度。充分发挥科技场馆、博物馆、动植物园、科技活动场所和科普宣传画廊等基础设施的平台作用,坚持培训与宣传相结合,研究和探索符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际的科普发展措施,从而切实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

3、开展各类科学知识竞赛,加深对科学知识和概念的理解

在课余时间里,可以组织开展各类科学知识竞赛,活跃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如精心举办“天文知识竞赛”、“环保知识竞赛”、“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大学生电脑机器人竞赛”等这样的科技活动,开展各种科学知识竞赛意义十分巨大,它不仅能促进学生学习“科学技术概论”这门课程,还能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又能让一部分有特长的人有机会表现自己。在竞赛过程中,观众的科普水平会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不知不觉得到提高。从而,加深和巩固学生对科学知识和概念的理解与把握。

参考文献:

【1】 王志明主编:《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8篇

男,1976年11月生,汉族,化学副教授,现任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然科学与计算机系副主任。1998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赣南师院化学系化学专业,在师范学校长期从事化学教科研、小学科学教育研究以及科技辅导员培训工作。于2003年至2006年在江西师大攻读教育硕士,并能够密切联系赣州市的大学、小学和工矿企业,为工作打开眼界、提高自身能力,并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在工作中积极肯干、敢于创新、敢于实践,多次评为学校“优秀党员”、“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等。主要事迹有:

一是在化学学科专业研究上,积极寻求与江西理工和赣南师大进行合作,走进本地工矿企业,为本地稀土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并形成理论,在最近几年,连续在国内外重量级刊物上发表两篇SCI文章。发表的论文是:1、论文《镱铥掺杂钼酸钇钠上转换材料的微波水热合成及发光性能研究》.  Indian Academy of Sciences .    Bull. Mater. Sci., Vol. 40, No. 7, December 2017, pp. 1447–1453;2、论文《功能化6-甲氧羰基-2,2-联吡啶配体的铜(I)铁(Ⅱ)异金属双核配合物(英文)》 .无机化学学报  2018(9)。

二是不忘专科师范学校的定位,结合自己专业,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我校有一百多个教育实践基地的优势,在自己做好小学科学教学的研究工作外,还带动自然科学与计算机系其他老师都投入到该研究中,从而也推动了我校实习基地所在学校的小学科学教育科研工作。目前来说,成果非常丰富,仅我主持和参与的课题就有:1、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现状及其对策》,课题编号07ZD077 ;2、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一般课题《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课题编号09YB011;3、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一般课题《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课题编号09YB007。

这些科研成果对小学科学教学工作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有利于推进小学科学的教学创新,有利于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是紧紧围绕学校小学科学专业师范生的培养目标,积极开展科技辅导员的培养和后续跟踪培训工作。一直以来,我校科技创新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规范化开展,是我校的特色教育之一。通过活动的开展,借此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培养小学科技辅导员,而且对小学科学专业毕业生进行跟踪培养,我承担了主要工作,经过这么多年努力,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小学科学老师,很多成为了赣州市小学科学教育的骨干老师和学科带头人。

第9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科学素养

在21世纪,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越来越需要具有思索性,创造性,有竞争力和较高科学素养的人才,科学素养已成为一个现代人基本素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作为培养和输送人才的基地,将成为决定因素。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通过科学教育,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高中数学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最能动、最关键的因素,更应该积极配合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善于尝试和渗透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充分发挥教育教学培养创新精神、科学素养的摇篮作用,且《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科学思维,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1.抓住契机,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让学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他们就会主动地学科学,积极动手实践,从而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抓住契机,培养学生“科学的好奇心”,扩大学生的兴趣范围,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期望和兴趣。

如在入学初,为了及早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端正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结合《集合》这一章的教学,我及时选取了“中学数学课本中的数学家”这一研究性专题,让学生自己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从创造集合论却为之献身的康托尔,到双目失明17年依然写出400多篇论文的大数学家欧拉,从祖冲之到陈景润,数学家的聪明、智慧的思维火花,孜孜不倦的执着态度,不畏艰难、追求真理的勇敢精神,质疑寻思、敢于创新的灵活思想等等,使学生深受感动和敬佩,也激励和促动着学生的行为,同学们既为我国古代灿烂的数学文化而骄傲,又为我国数学研究同先进国家的差距而不安。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更能促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以升华,从而使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行为得以内化。

2.以教材为本,立足课堂,使课堂教学成为重要阵地

2.1 以教材为本,揭示科学之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数学教材既是数学知识的载体,也是科学知识的载体,其中有许多关于科学方面的文章。教师宜深入钻研教材,在教学中充分挖掘自然现象的美,物质结构和变化的美,甚至科学理论的美,让学生感受到科学之美,创造之美。如细胞分裂中的函数模型,放射性物质的衰变规律,生物遗传中的概率分布,化学中的苯的正六边形分子式,经济学中的数学问题,这一切都有着无穷的“魅力”。它们引领着同学们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同学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数学之精妙,生活的乐趣、知识的渴望、学习的兴趣迅速提升。而这一切既是他们在学习探究过程中,能跨越层层障碍,坚持到底的动力源泉,又能使他们在认识的过程中把握正确方向,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辨别科学的真伪,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科学素质。

2.2 立足课堂,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

(1)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在数学教学中很多方面隐藏数学规律,如:交流电与三角函数的关系,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等等,我们要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观察实验,使学生不仅从中学习科学知识,而且还能获取探索科学的乐趣,培养科学的行为方式。在观察方面,要指导学生观察各种事物现象的观察方法,包括明确观察目的,把握观察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按顺序观察、多角度观察,边观察边思考、边观察边研讨、边观察边记录等等,从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掌握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2)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科学素养。

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科学素养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灵魂,敢于怀疑,善于怀疑,才会去钻研、去创新。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猜想,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获得新知、获得乐趣。

例如,在进行“形形式式的曲线”的专题讨论时,我们尝试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实验教学,一开始同学们就对它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求知欲。抓住这一点,我让他们画出x3+y3+3axy=0的函数图像,“多么美丽的曲线啊!它象什么?象树叶?,还是象其它什么图案?”一句话,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有学生问“老师,这是什么曲线,叫什么名称?”于是,我告诉他们,它是笛卡尔发现的,叫笛卡尔曲线。紧接着,我及时抓住这一契机,进一步诱导,启发学生思考:“我们试着改变它的系数、指数,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学生思维活跃,创新的火花频频闪现。有的同学画出了三叶线,四叶线,有的画出了玫瑰线,很多很多,无不显示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神奇的创新力,下课以后还余兴未减。仅仅一节课的研究,同学就不仅对课本上的知识的理解大大地深化,对多媒体教学更加热衷,而且学生爱科学的兴趣骤然增加,达到了开掘学生科学的创新潜能的目的,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在数学教学中灵活地运用教材,渗透科技教育,使数学教学与科技教育两者处在一个统一体中,能使数学教学中的科技教育收到实效。

3.重视实践,让数学学习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科学精神的重要渠道

3.1 在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和能力,培养其合作交流的团队精神。

在开展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为了收集更多的资料和信息,学生除了去图书馆找参考书外,还在因特网上寻找材料,甚至外出实地考察、访问,进行调查,以获得有关数据。然后以黑板报、课件、小论文或图表的形式反映出来,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经过锻炼,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大大地提高了。数学实践活动通常是以小组合作完成的课题形式完成的,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与他人相处,相互尊重,相互谅解;学会了如何与他人交流,从他人那里得到帮助,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又如何帮助别人;学会了如何分工协作,完成任务,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讨中,学生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自然而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3.2 在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意识。

高一课本中有这样的一个问题:某地区不同身高的未成年男性的体重平均值

〖HT7SS〗〖BG(〗〖BHDG1*2,FK3*2/3,K2*4/5。2,K3。9,KF〗〖JP5〗身高/cm〖〗60〖〗70〖〗80〖〗90〖〗100〖〗110〖〗120〖〗130〖〗140〖〗150〖〗160〖〗170

〖BHD〗〖JP5〗体重/kg〖〗6.13〖〗7.90〖〗9.99〖〗12.15〖〗15.02〖〗17.50〖〗20.92〖〗26.86〖〗31.11〖〗38.85〖〗47.25〖〗55.05〖BG)F〗

(1)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能否从我们已经学过的函数y=ax+b,y=alnx+b,y=a・bx中选择一种函数,使它比较近似地反映出该地区未成年男性体重y关于身高x的函数关系?试求出这个函数的解析式。

(2)若体重超过相同身高男性平均值的1.2倍为偏胖,低于0.8倍为偏瘦,那么该地区某一中学一男生身高为175cm,体重为78Kg,他的体重是否正常?

我没有把它仅仅看组作一个例题,而是充分挖掘它的潜在功能,结合班级部分同学不注意饮食结构,不参加体育锻炼、体弱多病的实际情况,不失时机地展开调查研究,让同学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充分讨论;完成调查研究报告向领导汇报,办黑板报,散发宣传材料,向全校发出倡议:“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请校外专家作专门讲座,和体育老师、部分家长一起制定课外活动方案等一系列活动,带动了全校的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第10篇

科技创新活动的必要性。研究的重心放在高中的生物课外延伸,更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应用的基本素养的养成,活动过程注意思维分析的科学性和在力所能及的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和创新。

例如观察植物时,师生一起给校园的植物挂牌,观察校园松鼠种群时,收集有关知识保护动物的文献,制作了宣传牌大大提高同学们环保意识,对校园生态环境进行观察、分析和评价等等。例如,在讨论有关环境保护问题时,有学生希望对“哪些植物能够吸收人工湖污水中的有害物质”等问题进行探讨,就引起了对人工湖水污染原因、污水处理等问题的关注。同学以永春地区的湖水、池塘水、河水的污染情况为题,进行了水源取样,对水源地的污染源进行了调查,并初步推测污染物的性质和种类。在实验设计和准备完成后,在课余时间里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实验一段时间以后,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获得人工湖水污染物的具体信息。开展了《永春县人工湖水质研究》的研究性课题,并已经完成借题。现在已筹备购制皮划艇,进行水葫芦的综合治理的研究。

根据高中生物教材知识内容进行研究性教学活动(部分):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唾液淀粉酶是蛋白质;设计测定光合作用速率的仪器;设计实验探究土壤微生物对土壤农药污染是否有净化作用;对环境污染的研究,酸雨的危害(种子萌发/花粉管萌发/蛙的发育的影响;永春芦柑的品牌保护;黄龙病的防治研究;溪畔行道树种植树种的可行性报告;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等等。实验过程中,手、脑的结合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也得到发展,尤其是态度、意识、能力的培养,即获得了综合性、协调性的发展。成功的实验不一定是得到了正确结果,更重要的是参与和体验了探究过程。

2、生物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与评定

2.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根本准则。设计并完成一个实验最根本的目的不是得到一个结果,而是真正掌握并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所学到的就一定比得到标准答案要多得多。所以在实验安排中往往会故意做些变化,那些坚持实事求是,相信自己的同学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规范科学探究的过程。

2.2指导学生撰写科技论文。中学生科学研究的函盖面很广,研究的形式也多样化,其论文的写作都要做到主题鲜明,重点突出,着重阐述对社会的发展有意义的、有创造性的见解或发明。行文要思路清晰,论证严密、前后贯通。语言表达要准确、简明。

2.3对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项目和撰写科技论文进行评价,选择优秀作品参加各种活动与竞赛。

3、生物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成效

3.1发现并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2012年我校王宇正同学在青少年创新大赛获得省级一等奖,2012年生物奥赛获得市级以上奖励11人次,其中获得省级二、三等奖各一人,我校参加2013年第十一届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发明比赛暨斯德哥尔摩青少年水奖中国地区选拔赛,有两项目获得总结赛二等奖。

3.2增强了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每学年学生撰写的科技小论文多篇,创新大赛要经过公开展览、技能测试、封闭答辩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3.3增强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学习能力:参加的选手经实践活动和学习,综合科学素养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视野有所开拓,具备较好创新思维能力,成为各个教学班生物科的领头羊。2011年完成永春县教育科学规划研究性课题《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生物科技活动以生物实验、探究活动和理论探源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特别强调活动在中学生物教学基础上的适用性,有利于帮助教师和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进行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为学生中广大的生物科技活动爱好者提供可操作的实验范例。

第11篇

一、形成良好的氛围,搞好环境熏陶

在科学素养教育过程中,创设良好的科技教育环境能潜移默化、行之有效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与情感,激发他们参与科技实践活动的兴趣,能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教师应充分挖掘各种宣传阵地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在学校的宣传栏、走廊、教室墙壁等地方张贴科学家画像和科学家名言,通过板报、主题班会、讲科学家的故事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科学家的宣传教育。走廊中,爱迪生的画像及他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激励着学生奋发向上;教室门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者牛顿在鼓励着学生探索科学的奥秘;教室的墙壁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似乎对孩子们说:“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就能养活中国。”……

这些宣传,在无形之中,使小学生在心理上由对歌手、演员的崇拜转化为对科学家的崇拜,从而鞭策他们向这些科学家学习,争取长大后能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

二、抓好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

小学科学课作为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和创新精神,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课的学习方式有多种,其核心是探究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因此,我们可通过亲身体验、场景感受、教学实验、养殖类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把科学素养的培养融入各学科的教学中

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不能仅在科学课堂中,也不能只依靠科技活动,还要在其他学科教学中进行培养,形成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合力。

如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关于科学方面的内容。有的是教给学生一些科普知识,有的是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有的是学习科学家一丝不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小学数学各学段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几个学习领域,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这些都为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和谐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

我们成立了不同的兴趣小组,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开阔眼界、 激发兴趣、提高科学素质。

如我们的生物小组,结合校园绿化经常开展花木栽培等课外科技活动,利用生态环境调查,掌握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的方法。如开展动植物标本采集制作、生物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及对环境适应的观察、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害虫害兽的防治、益虫益鸟益兽的保护、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及科技小论文的撰写等。我们还利用爱鸟周、环境日、地球日、无烟日、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活动举办知识讲座和黑板报、壁报、图片展览以及知识竞赛。我们还创建了机器人实验小组,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教学实践,激发学生对机器人创意设计和制作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五、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来源于生活,也终将应用于生活,突出应用性,就是要帮助学生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我们经常开展参观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科技对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影响,感受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突飞猛进。如我们组织学生到黄楼花卉基地参观,了解科学技术在花卉种植中所起的重大作用;通过跟果农的交流,体会水果生产中的科技含量;通过参观医院、超市、移动公司等地方,让学生感受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所带来的便利。社会实践帮助学生树立“科学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的观念,让学生懂得,我们现在所学的科学就可以应用到生活中去,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从而增强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的决心。

六、利用各种媒体途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社会,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也成为信息传递的主要工具,尤其是计算机及其互联网的突飞猛进和广泛应用,为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极好的历史机遇,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同时为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升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我们重视传媒在科技教育中的突出作用,充分利用其高效、高速的传播作用,正确引导学生通过这些信息工具去获取最前沿的科技动态和科技信息,使它成为学生了解科学、了解世界的窗口。

第12篇

然而科学素养的内涵却是在变化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科学素养的理解渐次扩充,科学素养概念是一个需要与时俱进的概念。因此,我们必须以动态的观点来看待和理解科学素养这一概念。虽然世界各国学者对科学素养的内涵见解各异,但不乏共同之处,结合国内外学者对科学素养的观点,联系我国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科学素养应包含科学知识和技能、科学方法和能力、科学品质、科学人文及科学的社会影响等等要素,这几大要素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已成为一个深入人心的教育口号,《科学》自身特点在培养科学素养上有其独特的功能,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科学素养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一、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普及科学知识,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科学知识是人们通过实践获得的关于外部世界的一种认识,也是对外部世界的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的规律性反映。科学知识起着基础性作用,是培养和形成科学素养其他要素的载体。科学课是一门综合理科课程,包括科学探究,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科学内容多数与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密切相关,而且广泛渗透在各门学科中,并和各种产业及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科学知识不仅能让学生认识自然,掌握基本科学技能,而且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及进一步学习其他科学技术,都是十分重要的。科学知识科学地解释了自然界的各种科学现象,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现象的本质,极大地开阔了人类的科学视野,提高了人类的知识水平和生活质量。现代社会需要公民具有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因此,我们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要发挥科学知识在科学素养中的基础作用。科学教材所蕴涵的科学知识是很丰富的。我们在科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学科学基本的主干知识,还有注重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做一做课外实验,学生课题等内容也要充分挖掘,用未来的眼光分析未来人所需要的科学基础知识,选取那些对学生的终身学习、自身发展以及学生认识世界、面向社会必不可少的科学知识。保证科学基础知识结构能够在学生今后的学习中真正发挥基础作用,能使学生具有学习更多知识和具体方法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二、发掘课程资源,在教学方式多样化的前提下,倡导自主学习和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科学方法是人们揭示世界奥秘、获取新知识、探索真理的工具。科学方法的内容是丰富的,它包括观察方法、实验方法、调查方法、测量方法等经验性一般方法,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假设、理想化方法等理论性科学方法,以及光谱分析法、受力分析方法、数据处理方法等具体科学方法。科学课程体现了学科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和探索过程,该过程是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一种试探和对话,也即从科学学科内容中提出来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科学课程整体上是由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组成的,科学方法比科学知识具有更大的普遍适用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比科学知识更加重要。

研究表明,学生对科学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解仅靠“听”是不可能获得的,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自主性、情景性。建构式的科学教育更加强调的是科学探究过程,而不仅仅是了解问题的答案;是批判性的思维,而不仅仅是记忆。也就是说知识既是认识客观世界的相对真理,更是不断发展认识的探索过程;知识既是事实、概念、规律的系统描述,更是获得知识的方法。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科学教学紧扣考纲,尽量缩短认知过程,强调应试训练,没有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科学过程,学生很难体会到科学家在探索过程中的思想和方法,陷入一种墨守成规的学习习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科学素养得不到充分发展。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是教育的根本追求。因此,我们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应灵活多样,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设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和科学决策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三、规范行为,养成科学品质

科学品质是指科学所具有的价值标准,也即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的行为规范。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等内容。科学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意识。我们在科学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学生,对一些涉及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行为和品质,要有规范来教育、约束学生,使他们逐步形成科学的习惯。如在科学实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求真、求实、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爱护器材的品质,平时要用严谨、科学、规范的科学语言分析、解答科学问题。另一方面,科学知识的创造与发展都是一代代科学先贤艰辛探索的智慧结晶,在科学发展史上,无数科学家以严谨的态度、辛勤的劳动、无私无畏的精神为人类的科学事业而耕耘、献身,他们的高贵品质为青少年学生树立了榜样。我们的青少年能够从中汲取多方面的教益。通过这些教学,我们可以培养学生不盲从潮流,不迷信权威,能对传统文化合理怀疑和采取分析批判地继承;使学生能够接受科学新生事物,能面对习惯势力不屈不挠,激流勇进;使学生对科学有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顽强意志。另外,科学概念的形成,科学定律的建立,科学的重大发现,都汇聚了许多人的研究成果,在此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的价值标准,宽宏大度、谦恭能达,具有民主、平等、自由合作精神,使其具有良好的科学品质。

四、营造充满人文的科学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伦理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积极向上、自主学习、人格健全的人。科学与人文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人文的科学是跛脚的。现代科学技术在推进人类社会高速向前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有些已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甚至带来巨大灾乱。如各种污染,计算机病毒,杀人武器等。

因此,我们在科学教学中应该渗透人文教育,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人格观念,充分肯定学生在自然、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使其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自然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使其得到完美和谐的发展。首先,用辩证唯物主义对待科学事业,应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应以造福人类为目标,同时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积极心态和热爱祖国、爱好和平、爱护生态资源的社会责任感。其次,引导学生去感受美、发现美,使学生获得美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对称、平衡、有序、统一、简洁等都是科学美的具体内涵,例如,万有引力定律和电荷相互作用的库仑定律的相似性和简洁性,揭示了自然现象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就是一种内在的和谐之美。科学美是启迪思想的重要源泉之一。在科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要培养学生人文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完善学生人格,最终实现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伦理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营造灵活开放的课堂,科学教学应与生活、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意识

学习科学的目的之一是进一步学习科学,发展科学,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科学教学不应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应通过多种形式与课内外、校内外的活动紧密结合,让学生广泛接触生活和社会。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手段,丰富和充实科学课程的内容,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成就,使学生感到科学发展对社会技术的积极影响;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尝试利用科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这种将科学课程中学到的知识与日常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的做法,使学生体会到科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懂得科学的真正价值。尤其应提倡让学生自己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进行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因为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往往是比较复杂的,涉及多方面、多学科知识,通过这些活动能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化、综合化特征,能合理地将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有机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学生参与科学决策的能力。将科学课程中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日常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既发展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用科学眼光看问题,用科学头脑想问题,即培养学生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提高他们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让学生在与自然社会的互动中获得完善和发展,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

科学是由一系列事实、公式和法则建立起来的,就像房子用砖砌成一样,但是如果把一系列事实、公式和法则看成科学,那就犹如把一堆砖看成房子一样。科学比组成它的事实、公式和法则要深刻得多。因为,科学不仅以其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科学知识揭示了自然界运动形式和物质结构的诸多真理,而且还以其在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所凝结和升华的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推动着科学继续进步,科学本身就是科学知识、科学过程、思维方法以及科学文化的和谐统一。科学教育的根本特点是吸纳,其成果表现为学习者获取、感悟、把握前辈科学家的知识、方法、思想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继承,一种为学习者获得发展的继承。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不是舍本逐末地将科学看成林林总总的解题方法教给学生,而应从实际出发,使学生能对科学知识的本质有深刻的理解;掌握获得科学知识、技能和科学研究的方法;真正体会科学探究中的曲折而又闪烁着智慧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过程,领悟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使学生能够深入浅出地理解科学思想发展的脉络,不再痴迷于题海之中;使他们既有智商而又有智慧,既有知识又有精神;使他们志向高远、憧憬未来,胸怀宇宙。总之要引导学生科学地面对自然、面对社会、面对生活、面对人生,使他们既有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又有科学品质、科学文化,成为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人。

参考文献:

1.李将辉.科学素养,你具备吗.读者,2004(22).

2.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3.金兼斌.科学素养的概念及其测量.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论文,2002(8).

4.田心.2005――世界科学年(WYP2005).中学科学教学参考,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