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输配电线路论文

输配电线路论文

时间:2022-05-09 06:42: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输配电线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输配电线路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由于社会对于电力的总的需求不断增大,同样对于输配电线路的施工技术要求也更加严格,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设计成为电力部门非常重视的问题,文章讲述了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概况和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功能设计详情,讲述了目前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设计策略及应用。

一、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概述

目前我国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参与人员数量较多,但是这些人员的能力水平都是各不相同的,操作人员的各方面知识水平和素质也需要提升。对于输配电线路施工操作人员的培训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就难以替身操作人员的实践能力,参加培训的人员因为实践比较少,所以技能就比较差,正是这种原因使得人们对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二、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设计现状

(一)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概况

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是对现实配电线路施工技术系统的抽象属性的模仿。人们利用这样的模型进行试验,从中得到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所需的信息,然后帮助实践者对现实世界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的问题做出决策。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是一个相对概念,任何逼真的仿真都只能是对真实系统某些属性的逼近然而仿真是有层次的,既要针对所欲处理的客观系统的问题,又要针对提出处理者的需求层次,否则很难评价一个仿真系统的优劣。

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一种先进的实施培训手段,提高培训的效率,强化培训效果。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设计是在计算机的基础上开发,通过Internet 软件平台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数据库技术,综合设定,使得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具有实用性和可维护控制性。

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开发,主要是首先起源于国外对于计算机仿真系统的应用,尤其是西方国家如英国、美国等大型企业开发计算机仿真系统,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样参加培训的人员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具体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作业经验,其技能可以与在现场工作2年的人员比,因此很多国家都看到了计算机仿真技术的优越性,计算机仿真系统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各个领域中。目前我国对于仿真系统的应用也是在一些危险性较大的领域,例如大型的锅炉装置、化学化工及变电站的应用中,后来有人提出在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作业中应用,但是目前仿真系统在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作业中应用仅仅停留在提出的阶段,还没有完全开发出完善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

(二)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功能设计

目前关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设计的思想越来越统一,即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必须能够便于施工技术模型的调试和输配电线路画面的构造,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还应采取先进的运行软件和保证运行数据相分离的一种设计思路。

关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功能设计应该分成培训师和受培训者两个方面的功能,对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培训师功能应该是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集成操作,其主要功能是可以控制受培训者的机器,包括受培训者机器的开始暂停关机等功能,另外可以准确知道受培训者机器是否有事故及分析事故产生源,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培训师机器功能还应是控制受培训人员考核的现场等具体状况。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学员机器功能设计,首先要依附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培训师机的功能下,即能够受到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培训师机器的监管控制。在这种模式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受培训人员的机器可以提供参家培训人员的操作画面,主要包括操作的流程图、、控制组、趋势图及操作记录等具体的监控画面。

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将电网仿真系统和输配电线路仿真及配电站系统仿真等有机结合进行设计,该系统应该具有的特点是确保在硬件使用上采用了以局域网应用为核心,利用工作站、开放式系统及微机构成的分布式,以便于以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扩充和升级。此外,在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软件上采用了软件相互支持系统技术,这样使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系统更加便于修改和维护。再者,在功能上要更加完善,即充分考虑了仿真电网和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及仿真变电站之间的相互影响,使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更加具有真实性。最后,还应通过采用了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多媒体技术,逐步实现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的图像化和可视化,比较完整的反映出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作业情况,同时也使仿真的对象更加便于更改和进一步扩充,这样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就会具有更高的性价比。

通过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为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作业人员提供了一种较为先进的培训手段,同时也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培训模式,它的设计及应用可以提高整体的输配电线路施工作业技术,进一步确保电网安全,同样也大大提高了作业者的劳动生产率,为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着显著的作用。

三、结论

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仿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供电有限公司每年都会投入很大的资金和时间等用于施工技术人员的培训及考核,着力开发完善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的仿真系统,使得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的仿真系统能自由安排培训项目,并且允许人员在培训中发生各种错误,同时演示出因为操作错误造成的种种后果且不带来任何实际危害,不受其他客观条件的限制,此外还可以人为制造各种故障来综合培训操作人员处理操作中故障的能力。输配电线路施工作业人员进行重复性集中培训,从而使的操作人员在短期内接受较多的培训项目,缩短总的培训周期。可节约大量的培训时间与经费。所介绍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目前已经投入运行,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能极大地提高培训的质量,在短时间内提高施工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对电力系统的建设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很多设计成果效果较为显著,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应用水平,还需要更好的完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争取达到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杨永生,郝小欣.分布交互式仿真技术在变电站仿真中的应用[J]. 电网技术.2000(9)

[2] 汤晓青,周林,栗秋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四川电力技术.2007(2)

[3]姜芳芳,来文青,龚庆武.虚拟现实在变电站仿真系统中的应用[J].高电压技术.2005(7)

[4] 王邦志,林昌年,蒲天骄.变电站集中监控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网技术.2004(8)

第2篇

关键词:电力行业;输配电工程;专业改革

作者简介:倪良华(1966-),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副教授;杨志超(1960-),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院长,副教授。(江苏 南京 210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工程学院重点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G2011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3-0062-02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发展低碳化席卷全球,绿色能源利用蓬勃兴起,智能电网发展方兴未艾,电力行业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发展特高压和智能电网,已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内容。随着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特高压远距离输电网的规划与建设,对具有高水平的专业背景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这为输配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结合电力行业发展与改革的大背景,为培养行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主动适应行业对专业人才需求变化,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开展输配电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应从输配电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定位好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整合优化现有教学资源,构造完善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打造新的实践教学基地及现场实习基地,促进教学科研相互融合,完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与方法;同时根据学生发展特点,结合课堂理论教学和现场实践,让学生学习掌握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这是目前输配电工程专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输配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输配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与行业发展不相适应。国家电网发展特高压输电和新能源技术,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不断涌现,现有输配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没能很好地与时俱进,从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进一步明确输配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第二,原有课程知识体系中,理论课程中部分课程存在交叉重复现象,部分理论教材内容未能及时反映行业领域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技术,滞后于现场工程实际,不利于学生学习系统知识和跟踪学科前沿知识,不利于学生从系统角度思考问题,不利于学生未来较快适应现场工作。

第三,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单一,现主要以课堂灌输式讲授为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够,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和信息技术资源利用不充分,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甚至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第四,教学评估体系不完善,难以全过程监控教学过程,考核手段单一,往往以一份考卷或一份报告的形式考查学生对一门课程的掌握情况,不能多元化检验、评价学生的综合水平,更无法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与实践

“十一五”期间,通过承担教学改革立项课题的研究和教改试点,经过多年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了一条新时代背景下输配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之路,取得了颇为丰富的教学成果。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与实践归纳总结如下。

1.紧跟电力行业发展,定位好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电力系统及自动化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不断涌现,国家电网正朝着大区域、大规模电网方向发展,同时电力行业需要多种层次的专业人才。认清并明确输配电工程本科专业所培养人才的层次,是形成人才培养理念的关键。为此,深入到电力公司、送变电公司、电力设计院、电力监理公司、地铁公司等单位进行广泛调研,虚心听取用人单位对输配电专业人才的需求意见,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第一要务。目前现场方面的人才层次不高,而用人单位对高层次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要求所培养的人才综合素质较高,专业方面不仅要具备完备的电工理论基础、机械工程知识、电力工程知识、输电线路工程知识,还要求具备实践动手能力强、现场适应能力强、管理能力突出、团队合作意识好等综合素质。

认清形势,紧密跟踪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调整输配电工程专业发展方向,合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专业建设特色,采取有效可行的人才培养措施,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个性健全、情操高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面向生产第一线、工程实践能力强、能够跟踪本领域新理论新技术、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端专业人才,是南京工程学院输配电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2.走校企合作之路,共建先进实践基地

打造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是进行输配电工程专业改革与建设的目标之一。经过多年努力,在增加实验室建设投资的同时,通过与电力公司和送变电公司等单位合作,在原有已建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共同建设了“输变电工程实习中心”、输电线路施工实训基地、输变电虚拟仿真实验室、输电线路测量实验室、电缆故障测试实验室、输电线路金具陈列室、杆塔模型室等实践基地。实验基地及实验室配置的设备种类齐全,功能全面,技术先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同时,为解决学生毕业现场实习问题,与地方市供电公司大力合作,设立了校企合作培训实习基地,通过校内实践基地的训练和现场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紧扣行业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组优化课程体系

制定出好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因素。专业改革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教育部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电力行业对岗位职责及知识点的具体要求,以及高等院校同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突出以理论知识扎实工程应用能力强为培养主线,重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及实践课等不同层次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方面,通过开设“电气工程导论”课程,让学生初步感知电力系统,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通过开设三大力学课程和电路、电机和电子技术等电类课程,将力学和电工类课程巧妙融合,为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打下了良好基础。专业方向课方面,为突出专业特色,优化相关课程,将“架空线路设计”与“输电杆塔设计”课程合并,将“架空线路施工机具”与“架空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课程合并,增加“电力电缆”课程课时数和电缆故障测试技术相关内容,增加开设“配网技术”课程。专业选修课方面,开设能反映新技术、新设备在专业领域的应用类课程,比如“特高压电网”、“远距离输电技术”、“输电线路概预算”、“GIS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智能输电技术”、“配电网灵活自愈技术”等课程,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实践课方面,利用优质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参加输电线路施工现场实训,输变电虚拟仿真实验室基地实习,参加一次、二次系统设计和到企业现场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并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工程设计、科研项目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4.以“九个结合”为指导,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将输配电工程专业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具体措施归纳为“九个结合”: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校内教师课堂讲授与校外专家专题讲座相结合;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毕业设计与现场工程设计相结合;毕业实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编写或选用教材与企业培训要求相结合;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与科研课题相结合;仿真实验室虚拟培训与现场具体实践相结合。

以“九个结合”为指导思想的教学模式,常规课堂教学中辅助运用高级多媒体课件教学,将理论知识和现场知识结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聘请高水平的专家到学校作专题讲座,与师生共交流,拓宽了专业视野。学生毕业设计选题选自实际工程中的项目,做到真题真做,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具体工程实践,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场实训与在输配电虚拟仿真实验室培训互相结合,学生的工程实践效果明显增强。

5.重视科研进修实践,提升师资队伍素质

为了不断更新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应倡导教师积极参加高校进修读硕读博,积极申报并承担科研项目,并深入到电力企业现场参加工程实践活动。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大部分专业教师达到了“双师型”标准,一部分教师队伍达到了“双师型”加“科研型”标准,多名教师成为相关电力企业的特聘专家和顾问。教师的教学、工程实践和科研能力亦得到了明显提升。教师先后承担省级、校级教研教改及横向纵向项目多项,发表高质量的专业学术论文多篇,指导的本科毕业设计获省级优秀毕业设计个人和团队奖励,学科研究形成了明确的有特色的研究方向,科技服务方面,承担了多个变电站及线路工程二次线设计。

6.突出电力特色,邀请企业专家共同精编适用教材

为了突出输配电工程专业的特色,编写出能反映电力系统自动化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新工艺的系列化适用教材,特地邀请企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几年来共编写出版各类规划教材8本,其中《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输电线路设计基础》等为“十一五”规划教材。

7.改革课程考核手段,多样化地评价学生的水平

过去仅凭一张试卷或一份报告的课程考核手段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和能力,不能客观、多样化地评价学生。为此,应改革课程考核办法,推行期末考试与平时出勤、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实验报告、小论文相结合的考核制度,以确保更公正、更公平、更科学地评价学生的水平。

三、总结

以上是主动适应电力行业发展,着力改造传统输配电工程专业,通过一系列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组合、先进实践基地打造、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考核方法多样化等方面进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活动。经过改革,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就业率提高,取得的效果令人满意,为培养适应电力行业需求的应用型本科高级人才作出了贡献,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宏斌,等.面向中国智能输电网的智能控制中心[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09,24(2):2-7.

[2]钟秉林.大学人才培养要研究新问题 应对新挑战[J].中国大学教学,2013,(7):4-6.

第3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7-0046-02

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作为人才紧缺型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发展重点建设专业”项目,得到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专业依托广西新型工业化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电力工业作为广西“14+4”千亿优先重点发展产业政策,坚持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以提高服务广西及周边地区电力行业发展能力为目的,建设成以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特色的区域人才紧缺型专业。

一、建立“三个机制”,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

1.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产业发展与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调研论证机制

(1)成立学院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及高压输配电专业分理事会,开展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共育人才等各种合作事项。例如通过校企合作理事会高压输配电专业分理事会,与南宁超高压局合作共建“输电线路运行与线路检修”“线路带电作业技术”课程,南宁超高压局派出专家到学院指导进行线路检修实训项目的实施,共同编写教材。

(2)与广西送变电建设公司进行“线路设计”课程的共建合作,并在其下属企业顺能电力勘察有限公司设立教师工作站,常年提供教师顶岗实习的岗位,为“线路设计”课程等专业教师提供顶岗实习和交流平台。

(3)建设“校中企”,开展对外服务,与广西宝光明电力电气工程有限公司共建“电气试验中心”。该中心建在学院,与企业共享设备,例如输电线路工程实训基地的电缆故障探测仪与电气试验中心共用,广西宝光明电力电气工程有限公司提供高压试验设备如智能高压数字兆欧表、盐密值测量仪等。通过共建的电气试验中心,专业教师组织利用共享的试验设备进行教学使用,也可以参加企业的生产实际现场进行工作,组织进行对电力电缆的故障测距,直接为企业生产提供服务。

2.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课程体系构建论证机制

依托高压输配电专业分理事会平台,实现校企之间的技术研讨、经验交流制度化。定期召开分理事会议,研讨课程建设事宜,企业有重要的作业项目,立即通知专业教师前往参加,共同研究技术方案。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到学院进行线路检修、带电作业、线路施工等项目教学,商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召开课程建设与改革研讨会,就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的研讨,为课程建设与改革提供支持。

3.行业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评价和反馈机制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结果评价为依据的数据化管理,引入麦可思公司,提供评判教学效果的科学方法,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1)建立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专业引进麦可思调研机构进行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和人才培养质量分析调研,充分挖掘用人单位、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学生、家长等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优势资源,指导专业建设与改革。

(2)建立有效的第三方就业跟踪体系和专业就业跟踪管理群组。建立第三方评价机构调研以及专业的调研成果,完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分析报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研报告等,指导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课程改革。

(3)利用信息化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指导专业建设。在学院的统筹安排下,学院积极进行信息化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网上评教议教指标体系的改进、利用专业网上学习空间开展就业跟踪、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将资源呈现型的精品资源课程网站改革为学习型的数字资源课程学习网站,建立教师网络课程管理空间和学生网络课程学习空间。通过丰富的信息监控体系采集数据分析,指导专业持续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方向设置调整、课程体系优化、办学成本优化等。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学生“三有四能二会”

人才培养突出三有:有事业心,有责任心,有上进心;四能:能胜任工作岗位,能吃苦耐劳,能遵规守纪;二会:会做人,会做事。

1.以区域产业(行业)人才需求为依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电力是广西“14+4”千亿优先重点发展产业政策,特别是高速铁路近来在广西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电气化的高速铁路必须要有相应的高压输电线配套才能运行,对本地区本产业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及时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准确定位为电力、铁路、冶金等行业,例如在2013届的高压输配电专业的82名毕业生中,有高达42人进入了铁路系统工作,满足了地方产业发展的要求,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充分显现。

2.实施“2+1”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顶岗实习规定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由专业指导教师、辅导员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管理,实施共管共育。[1]学生顶岗实习的成绩由企业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的评定成绩、平时成绩及顶岗实习报告三部份构成。大学二年级开始确定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记录多时段顶岗实习情况,全程监控顶岗实习的全过程。学生能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施灵活的顶岗实习成绩评定办法,在每个学期的假期,学生均可申请参加顶岗实习,累计实习时间达半年以上,便可评定顶岗实习成绩。这种多时段顶岗实习时间累计制度,正是符合了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行业的工作特点,一些施工作业点不需要很多人员,所以不能大批量地接受毕业生参加顶岗实习,分散成多时段后,学生可随时选择合适的地点、合适的工地参加实习,且每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后,学生返回到课堂后会自觉地去学习在工作中遇到的不怎么明白的东西,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人才培养过程注重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精神培养

针对本专业工作具有危险、艰苦、需要体力支持的特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本专业注重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精神培养,在实施项目化教学过程中,进行角色扮演,按实际工作流程进行作业,填写工作任务单、列队宣读,进行作业前安全检查,向工作许可人报告,作业中进行工作监护,努力营造职业氛围,培养安全意识。把体能测试引入到课程考核中,强化身体素质锻炼,逐渐培养成能吃苦耐劳、严守纪律、照章行事的良好职业素质。

4.“四结合”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

构建实施线路施工实训项目虚实相结合,线路检修实训任务虚实相结合,电力电缆实训过程虚实相结合,线路设计实训岗位虚实相结合教学模式。[2]解决专业实训中存在作业面广、耗材大、不可重复的几个特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在线路施工、运行与检修、线路设计等岗位能力突出的毕业生。

(1)线路施工的项目虚实结合。线路施工中的铁塔组立可进行组装实训,而杆塔基础的浇制由于不可重复性只能进行虚拟的作业。

(2)输电线路运行与检修的任务虚实结合。输电线路的检修,例如更换500kV整串耐张绝缘子任务的实施,可通过线路道亨三维金具组装软件来“虚拟”实现。三维动画仿真技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画面的推进可以进行绝缘子串的“虚拟”组装。通过模拟仿真,学生可反复多次练习,熟练掌握绝缘子串组装的顺序。而500kV走导线检修间隔棒等作业通过真实的任务作业完成。

(3)电力电缆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虚实结合。在电力电缆附件制作实训过程中,先观看视频,动画模拟电缆附件的制作过程,再进行实际制作电缆终端头。

(4)线路设计的岗位虚实结合。线路设计实训室按真实工作环境配置所有设备,“线路设计”课程建设按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通过引入设计公司到班级,用真实的任务驱动,引领团队教师及部分学生参与真实的输电线路设计项目工作,充当助手完成较简单的任务。第二阶段将实现岗位的虚实结合,即教师设置虚拟的线路设计岗位,学生在虚拟的岗位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这些任务由简单到复杂,在完成了这些任务后,学生掌握了线路设计的软件使用方法以及线路设计的相关规程规定。通过考核,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参加真实的线路设计岗位工作,在实践中深化提高技能。

5.实行“双证书”制度

实行“双证书”制度,学生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获得相应的学分,同时还参加送电线路工、电力电缆工、电工等职业资格证考试,获得中级工证方可毕业。例如2012~2013年,本专业已毕业的两届毕业生中,双证书率达100%。

6.探索系统培养,实现中职与高职教育的衔接

中职与高职教育,以自成体系的课程系统为基础,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3]通过对行业企业进行调研,高压输配电专业对应职业岗位和工作任务分析,来构建相互衔接专业课程体系。按照输电线路建设过程,从输电线路勘测、设计、施工准备、施工过程、交工和竣工验收到线路的投入使用、线路的运行与维护各阶段课程体系中,分别构建了中职的由“电工学”“工程力学基础”“高压电器设备电气试验”“工程测量基础”“线路工艺实训”“起重实训”“配电线路”等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构建了高职的由“电工电子学”“输电工程力学”“送电线路测量”“高电压技术”“电气设备”“线路施工”“输电线路运行与检修”“线路设计”等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实现中职教育的终点即是高职教育的起点这一要求。

三、搭建“四位一体”实训平台,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按照合作性、开放性、共享性、职业性、系统性、领先性的“六性”要求,建成了融教学、培训、竞赛、科研于一体的实训基地,实现了教学内容项目化、实践环境现场化、理论教学实践化、学生身份员工化、教师角色师傅化的“五化”职业教育特征要求。

1.开展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

专业核心和骨干课程线路运行与检修、线路施工、线路设计、电力电缆技术、线路概预算、送电线路测量、高电压技术等课程,推行了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实施了项目化教学改革。团队要求每位教师进行了所承担课程的整体设计和一个教学单元的设计,选拔做得较好的教师参加学院教师职业能力测评,提升了专业教师进整体的职业能力。

2.以赛促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在高压输配电专业团队指导下,成立高压协会,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活动,举办了第二届登高爬杆比赛,举办首届高压电工技能竞赛,组队参加第二届广西高职高专技能竞赛的测绘比赛。高压协会组队与容县电力公司、南宁供电局城西分局联合举办配电线路技能竞赛。高压协会还协助团队教师进行了电力电缆实训室建设,组织成员参加配电线路施工实际工作,形成良好的运作机制,学生专业社团成了专业建设的得力助手。

3.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提升教学水平

第一,建设专业网站及输电线路运行与检修等三门核心课程的网站,以及互动交流平台、在线自测系统建设,提升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服务社会的能力。第二,校企合作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与企业签署共建高压输配电线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协议,依托专业教学资源库,企业及时上传最新的规程、规定,典型案例等,让团队教师和学生及时了解最新资讯。同时,专业团队开发的试题库为企业员工的培训提供便利。

四、实施教师“四个一”能力建设工程,实现师资队伍“双师化”

实施教师“四个一”能力建设工程,要求每个教师每年至少到一个以上企业进行调研,到企业进行一个月以上实践锻炼,参与一项以上的社会服务项目,主持或参加一项以上教科研项目的研究。

1.采取目标管理,制订完成目标责任制度

重要的工作任务,通过开团队会议,采纳有效建议,发挥集体智慧,制订合理工作方案,形成团队合力,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对每项工作,能把任务细化,责任落实到人,实行目标管理。对能按时完成工作任务的,给予表扬,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及时给予劝导,并记录年终考核,这样促使团队成员能按任务和目标努力完成工作任务。

2.以老带新,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尊重年长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发挥他们的长处,对于年轻教师,多给予督促指导。制订了传帮带的导师制度,团队2013年新引进的两位年轻教师,均有相应的经验较丰富的“老教师”帮带,颁发聘书,实施导师制度,使年轻教师能迅速成长。

3.加强校企合作、国内会议交流,提升专兼职教师能力

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将专业课程中的毕业论文、顶岗实习、认识实习、输电线路运行与检修、电力电缆技术等课程主要由企业兼职教师完成并参与校内生产型实践指导。团队教师到广西电网公司桂林培训中心参加由广西电网公司人才培训与评价中心举办的“2012年电力电缆试验及故障查找培训班”培训学习,提升实训水平;参加“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系列专题――资深专家剖析教改方向,国家名师指点课改方略”高级研修班培训,提升团队教师理论水平。

4.进行技术服务与职业培训,提升专业影响力

第一,专业团队参与高处作业证、高压电工证、电工进网作业证等培训和考证服务,面向社会的技术服务值达115万元,社会效益显著。第二,专业教师校企双栖,提升专业服务能力。与南宁坤宇电力安装公司合作,承接配电线路施工及电能表安装施工工程,由专业教师带领顶岗实习学生共完成了303户居民的配电线路和电能表安装工程,社会服务值达126.7150万元。

五、结束语

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专业建设内容多、任务重、时间紧,涉及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培训等内容。由于实际建设周期较短,很多成果来不及转化,质量难以达到最佳,建议适当延长建设时间,以实现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谢华.高职工学交替与顶岗实习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0,12(2):64-67.

第4篇

关键词:电网损耗功率分布,经济运行电网改造,技术措施

 

电力网电能损耗(简称线损),是指电能在电网中传输、分配及电网经营企业在营销过程中所产生的电能消耗和损失。线损率是衡量线损电量多少的指标,它综合反映了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经济运行和经营管理的水平,是表征电网经营企业效益的一项重要经济技术指标。

线损是电能在传输过程中所产生的有功电能、无功电能和电压损失的总称(在习惯上通常称为有功电能损失)。电网的线损按性质可分为管理线损和技术线损。

技术线损又称为理论线损,它是电网中各元件电能损耗的总称。主要包括不变损耗和可变损耗,技术线损可通过理论计算来预测,通过采取技术措施来达到降低的目地。降低电网损耗的技术措施包括需要增加一定投资对电力网进行技术改造的措施和不需要增加投资仅需改善电网运行方式的措施。如改善网络中的功率分布、合理安排运行方式、调整运行参数、调整负荷均衡、合理安排检修、对原有电网进行升压改造、简化网络结构、合理选择导线截面等。

为了实现降损节电的目的,我公司从技术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特别是利用信息技术完成线损的分析与监测,达到了很好降损节电的目的。载止到2008年年底,累计全区线损完成3.41%,比年计划降低0.07个百分点。

一、我公司通过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措施,来实现降低电力网的技术线损的目的。

(一)、进行电网改造

由于各种原因使电网送变电容量不足,出现“卡脖子”、供电半径过长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供电的安全和质量,也严重影响着线损。因此,我公司认真贯彻国家有关供电半径的规定:0.38kV为0.5km、10kV为15km、35kV为40km(0.22kV农村照明控制在1km以内)。

1、调整不合理的网络结构

架设新的输配电线路,改造原有线路,加大导线截面,采用低损耗变压器。改造迂回线路,消除“卡脖子”现象,是电网安全可靠经济运行的基础。因此,需要对迂回供电、“卡脖子”的线路进行改造,制定按期发展建设的电网规划,确保电网的安全与经济运行。

2008年,我公司配合西园站、黄河站投运新增、改造配电线路21条,使现有10kV配电线路平均供电半径由4.39km减小为3.55km。

2、电网升压

虽然线路的导线和变压器绕组中的功率损耗与电压的平方成反比,而变压器铁芯的功率损耗却与电压平方成正比,因配电变压器是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损耗占电网总损耗很大的部分。因此,应根据负荷的变化对母线电压适时调整,降低电网的电能损耗。减少重复的变电容量和采用节能型配变更换高能耗配变是一项切实可行的节能技术措施,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电网升压后可降低电网的电能损耗见下表。

第5篇

[论文摘要]线损是电网电能损耗的简称。线损率是线损电量占供电量的百分数,是反映电网规划设计、技术装备和经济运行水平的综合性技术经济指标。为此,首先讨论了运行措施,接着分析了提高功率因数、合理配置变压器、应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最优运行方式的选择,最后研究了做好电网及设备的经济运行和加大电网设备技术改造力度。

一、引言

线损是电网在输送和分配电能过程中,各设备元件和线路所产生的电能损失,它包括固定损失、可变损失和其它损失。

固定损失是指电网中的设备或线路的电能损失不随负荷的变化而变化,它与外加电压、设备容量和产品质量有关。如电网中的变压器铁损,电缆和电容的介质损失,其它各种电器设备和仪器仪表线圈的铁损及绝缘子的损失等。影响固定损失最大的因素是变压器中的磁滞损耗和涡流损耗,即变压器的空载损耗,简称铁损。

可变损失是指电网中的设备和线路的电能损失随负荷电流的变化而变化。如变压器的铜损、其它设备线圈的铜损和输配电线路的可变损失。影响可变损失最大的因素是流经线路和设备线圈中的电流,它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其它损失是指在供用电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善所造成的损失。

二、运行措施

运行措施是指通过运行手段来控制整个电网的损失,主要手段有:

(一)电网运行时,环网供电的情况往往是有的,环网供电线路可根据潮流分布原则,找到一个经济功率分点,将功率分点打开,这是很经济的。有时可以调整变电站的变压器闭环运行,强行分配负荷,以达到最经济运行。两台变压器并列运行时,应根据变压器的经济运行曲线确定最经济的运行台数;

(二)充分发挥有载调压变压器的作用,使母线电压保持在额定值范围内:

(三)合理调整负荷,加强需求侧管理提高负荷率;

(四)合理分布电容器,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果;

(五)监视系统的无功电流,及时起、停无功补偿设备,力求做到全网平衡、就地平衡;

(六)由于10kV配网负荷相对比较稳定,可以通过加大导线截面,缩短供电半径,在配网中合理增加无功补偿设备,平衡配网中的三相负荷,加强统一检修,提高检修质量,开展带电作业,减少线路停运次数,保持配电系统的电压质量可以有效地降低线损。

三、提高功率因数、降低电网损耗

采用合理的无功补偿方式一般采用并联电容器作为人工补偿,包括个别补偿、低压集中补偿、高压集中补偿。采用低压电容器在变电所低压侧集中补偿,或者对电气设备个别进行补偿,可以使无功就地平衡,从而提高配变利用率,降低电网损耗,补偿效果较高压侧补偿好。高压集中补偿主要适用于用户远离变电所,或者是在供电线路的末端,用户本身又有一定的高压负荷时,可以起到一定的补偿作用。

配置合适的无功补偿装置首先,应确立合适的无功补偿容量,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配置无功补偿装置,尽量采用新技术、新设备。例如,可采用无功动态补偿装置来提高电网的功率因数,优化电能质量。

四、合理配置变压器

变压器容量的配置是电网经济性的一个重要因素,配置变压器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要合理选择变压器容量,避免“大马拉小车”现象,不要因容量的不合理而加大电能的无功损耗。变压器容量越大,它空载需要的无功功率越大,经验表明,变压器容量在负荷的65%,~75%时效率最高。因此,对长期处于轻载运行状态的变压器,应更换为小容量变压器;对长期处于满载运行状态的变压器,要及时调整负荷或更换较大容量的变压器;对于空载或轻载变压器应及时停运。合理的合并轻载变压器,例如,对农业排灌用变压器,可考虑限时停轻载、空载,晚上没有用户时停,早晨有用户再送,这样可降低不必要的空载损耗;变压器各相间负荷严重不平衡时,要及时调整,尽量使各相负荷趋衡。

五、应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最优运行方式的选择

电力部门可充分利用调度自动化系统、网损在线检测系统、负荷监控系统等完善线损管理手段。如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潮流计算、潮流分析工作。重大方式变化时,及时进行潮流计算,选择最佳运行方式使其损耗达到最小;利用调度自动化系统,制定出各变电所主变的经济运行曲线,使各变电所主变保持最佳或接近最佳运行状态,保证主变的经济运行。

六、做好电网及设备的经济运行

(一)适当提高电网的运行电压。大家知道,线路和变压器中的可变损耗与运行电压的平方成正比.提高运行电压可以降低线损。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原理来降低线损.但是也只能在额定电压的上限范围内适当提高。

(二)优化运行方式。应根据科学的理论计算决定电网是合环运行还是开环运行,以及在哪一个点开环是与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密切相关的。优化主变运行。使变电所主变保持最佳的运行状态,从而降低损耗。

(三)均衡三相负荷。应使配电变压器低压测电流的不平衡度小于10%。因为三相负荷不平衡时,损耗要增加,同时还造成变压器的不安全运行。

(四)合理安排设备的检修,搞好设备的维护管理,降低电能泄漏。

七、加大电网设备技术改造力度

(一)结合不同电网的实际情况,采取电网升压改造、简化变电电压等级、增加并列线路运行(DN装复导线或架设第2回线路)、更换细截面导线、环网开网运行、增设无功补偿装置,采用低耗能和有载调压变压器等措施,降低电网电能损耗。

(二)延伸高压供电至负荷中心,增大导线截面,缩短配网供电半径,减少迂回供电,有计划有步骤地更换和淘汰高损配电变压器,逐批更换老化的进户线,降低配电网损耗。

(三)进一步加大电能计量装置改造力度,降低计量装置损耗,提高计量装置的精度和准确性。

八、总结

总之,降低电能损耗是一个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的工作,具有很强的技术性、经济性。尤其是在“十一五”能源规划中,强调提高能源效率,强化公众节能意识,建设节能型社会,这对节能降耗工作将起到了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涛,张坚敏,李小平.计划线损率的计算及其评价[J].电网技术,2003,(07).

[2]赵继红.电力系统10kV配网中的线损管理[J].农村电气化,1999,(11).

[3]郭鹏.对线损管理工作的思考[J].农村电气化,2003,(02).

[4]何健,丁侣娜.可视化配网线损理论计算软件的开发应用[J].浙江电力,2002,(03).

第6篇

[论文摘要]低压电网如何有效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降低电能损失,与电网稳定工作、设备安全运行、工安全生产及人民生活用电都有直接影响。分析无功补偿的作用和主要措施。

无功补偿是借助于无功补偿设备提供必要的无功功率,以提高系统的功率因数,降低电能的损耗,改善电网电压质量。

从电网无功功率消耗的基本状况可以看出,各级网络和输配电设备都要消耗一定数量的无功功率,尤其是以低压配电网所占比重最大。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无功功率的传输损耗,提高输配电设备的效率,无功补偿设备的配

置,应按照“分级补偿,就地平衡”的原则,合理布局。

一、低压配电网无功补偿的方法

随机补偿:随机补偿就是将低压电容器组与电动机并接,通过控制、保护装置与电机,同时投切。

随器补偿:随器补偿是指将低压电容器通过低压接在配电变压器二次侧,以补偿配电变压器空载无功的补偿方式。

跟踪补偿:跟踪补偿是指以无功补偿投切装置作为控制保护装置,将低压电容器组补偿在大用户0.4kv母线上的补偿方式。适用于100kVA以上的专用配变用户,可以替代随机、随器两种补偿方式,补偿效果好。

二、无功功率补偿容量的选择方法

无功补偿容量以提高功率因数为主要目的时,补偿容量的选择分两大类讨论,即单负荷就地补偿容量的选择(主要指电动机)和多负荷补偿容量的选择(指集中和局部分组补偿)。

(一)单负荷就地补偿容量的选择的几种方法

1.美国:Qc=(1/3)Pe

2.日本:Qc=(1/4~1/2)Pe

3.瑞典:Qc≤√3UeIo×10-3 (kvar)Io-空载电流=2Ie(1-COSφe )

若电动机带额定负载运行,即负载率β=1,则:Qo

根据电机学知识可知,对于Io/Ie较低的电动机(少极、大功率电动机),在较高的负载率β时吸收的无功功率Qβ与激励容量Qo的比值较高,即两者相差较大,在考虑导线较长,无功当量较高的大功率电动机以较高的负载率运行方式下,此式来选取是合理的。

4.按电动机额定数据计算:

Q= k(1- cos2φe )3UeIe×10-3 (kvar)

K为与电动机极数有关的一个系数

极数:2468 10

K值: 0.70.750.80.850.9

考虑负载率及极对数等因素,按式(4)选取的补偿容量,在任何负载情况下都不会出现过补偿,而且功率因数可以补偿到0.90以上。此法在节能技术上广泛应用,特别适用于Io/Ie比值较高的电动机和负载率较低的电动机。但是对于Io/Ie较低的电动机额定负载运行状态下,其补偿效果较差。

(二)多负荷补偿容量的选择

多负荷补偿容量的选择是根据补偿前后的功率因数来确定。

1.对已生产企业欲提高功率因数,其补偿容量Qc按下式选择:

Qc=KmKj(tgφ1-tgφ2)/Tm

式中:Km为最大负荷月时有功功率消耗量,由有功电能表读得;Kj为补偿容量计算系数,可取0.8~0.9;Tm为企业的月工作小时数;tgφ1、tgφ2是指负载阻抗角的正切,tgφ1=Q1/P,tgφ2= Q2/P;tgφ(UI)可由有功和无功电能表读数求得。

2.对处于设计阶段的企业,无功补偿容量Qc按下式选择:

Qc=KnPn(tgφ1-tgφ2)

式中Kn为年平均有功负荷系数,一般取0.7~0.75;Pn为企业有功功率之和;tgφ1、tgφ2意义同前。tgφ1可根据企业负荷性质查手册近似取值,也可用加权平均功率因数求得cosφ1。

多负荷的集中补偿电容器安装简单,运行可靠、利用率较高。

三、无功补偿的效益

在现代用电企业中,在数量众多、容量大小不等的感性设备连接于系统中,以致电网传输功率除有功功率外,还需无功功率。如自然平均功率因数在0.70~0.85之间。企业消耗电网的无功功率约占消耗有功功率的60%~90%,如果把功率因数提高到0.95左右,则无功消耗只占有功消耗的30%左右。减少了电网无功功率的输入,会给用电企业带来效益。

(一)节省企业电费开支。提高功率因数对企业的直接效益是明显的,因为国家电价制度中,从合理利用有限电能出发,对不同企业的功率因数规定了要求达到的不同数值,低于规定的数值,需要多收电费,高于规定数值,可相应地减少电费。使用无功补偿不但减少初次费用,而且减少了运行后的基本电费。

(二)降低系统的能耗。补偿前后线路传送的有功功率不变,P= IUCOSφ,由于COSφ提高,补偿后的电压U2稍大于补偿前电压U1,为分析问题方便,可认为U2≈U1从而导出I1COSφ1=I2COSφ2。即I1/I2= COSφ2/ COSφ1,这样线损 P减少的百分数为:

ΔP%= (1-I2/I1)×100%=(1- COSφ1/ COSφ2)× 100%

当功率因数从0.70~0.85提高到0.95时,由上式可求得有功损耗将降低20%~45%。

(三)改善电压质量。以线路末端只有一个集中负荷为例,假设线路电阻和电抗为R、X,有功和无功为P、Q,则电压损失ΔU为:

U=(PR+QX)/Ue×10-3(KV) 两部分损失:PR/ Ue输送有功负荷P产生的;QX/Ue输送无功负荷Q产生的;

配电线路:X=(2~4)R,U大部分为输送无功负荷Q产生的

变压器:X=(5~10)R QX/Ue=(5~10) PR/ Ue 变压器U几乎全为输送无功负荷Q产生的。

可以看出,若减少无功功率Q,则有利于线路末端电压的稳定,有利于大电动机的起动。

(四)三相异步电动机通过就地补偿后,由于电流的下降,功率因数的提高,从而增加了变压器的容量,计算公式如下:

S=P/ COSφ1×[( COSφ2/ COSφ1)-1]

如一台额定功率为155KW水泵的电机,补前功率因数为0.857,补偿后功率因数为0.967,根据上面公式计算其增容量为:(155÷0.857) ×[(0.967 ÷0.857)-1]=24KVA

四、结束语

在配电网中进行无功补偿、提高功率因数和做好无功优化,是一项建设性的节能措施。本文简要分析了三种无功补偿的方法和两种无功功率补偿容量的选择方法以及无功补偿后的良性影响。在实际设计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无功补偿应用获得最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第7篇

企业档案:

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现辖13个市、51个县(市)供电分公司及20余个科研、检修、施工等单位,服务全省3400余万电力客户。

目前,特高压工程已在江苏落地(锦屏——苏州特高压直流),建成国家电网公司最大省级电网,形成以500千伏“四纵五横”为骨干网架、220千伏分区运行并有效互济的较为坚强的电网,拥有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2800余座、输电线路8.1万公里。2013年1~9月,全省全社会用电量达3707亿千瓦时,增长8.06%;7、8两月,全省全社会用电量分别达503.50亿、518.37亿千瓦时,成为全国首个单月用电量超500亿千瓦时的省份;全社会最高用电负荷8191万千瓦,统调用电最高负荷7776万千瓦,分别增长13.30%和13.40%。

江苏省电力公司生产技能培训中心主要承担江苏省电力公司系统生产技能人员培训培养工作,年均培训量达20万人·天,为深入推进“两个转变”,加快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3,走过这一年:

2012年建成的输配电带电作业实训基地,是国网公司系统为数不多、同时具备输电、配电带电作业培训和带电作业取证培训的基地之一。该基地于2013年顺利实施相关培训,实现了带电作业培训的重大突破,培训功能进一步完善。

在江苏省电力公司人资部指导下,江苏省电力公司生产技能培训中心具体组织了国网公司技能人员岗位能力培训规范、培训教材修订工作,承担了省公司负责的37个岗位中16个岗位的具体修订任务。

开展江苏省电力公司国网苏电大学规章制度制定和技能学院建设相关工作。承担国网运行分公司直流培训中心完善化研究技术咨询项目,系统梳理、输出培训管理经验。

探索建立人才培养活动季度分析制度,促成专职培训师下现场挂职锻炼活动(专职培训师到生产现场班组顶岗1年)。探索建立培训单位经济活动季度分析制度。

制定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管理创新管理办法,鼓励细节创新,开展项目创新实践,创新工作逐渐走上制度化轨道。完成首个国网公司科技项目“电力线路虚拟现实仿真培训系统”研发工作。李世倩劳模创新工作室荣获“中国能源化学工会创新工作室”、“国网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示范点”,自主研发的“大运行联合仿真培训系统”荣获省公司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项目一等奖。李世倩荣获“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称号,被省公司表彰为“群众性创新先进个人”。江苏省电力公司生产技能培训中心获得实用新型授权专利8项,软件产品检测专利2项,办理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件,发表科技论文5篇。

江苏省电力公司生产技能培训中心成为首屈一指的江苏省高技能人才培养“优秀示范基地”,荣获江苏省“文明单位”称号。受国网公司委派,在2013年12月11日由国资委主办的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大会暨中央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经验交流会上作技能培训经验介绍。(内容提供:江苏省电力公司生产技能培训中心)

第8篇

【关键词】输电线路 路径 杆塔 安全

中图分类号:TM726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目前,国内各地在选择土地开发线路路径上遇到困难,施工占地问题难以协调,线路改造时停电时间过短,工程款项短缺等问题是电网建设中遇到的新难题。本文立足设计角度,围绕方便施工、压缩造价和便于运行等方面,对输电线路设计过程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研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是节能减排。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可以减少生产活动中资源浪费的行为,有利于整个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优化,为经济的增长也提供了更可靠的依据。从电网本身的特点来看,由于电网设施排放的污染物少,节能减排的重点在于节能,即减少电能损耗。采用线损率较小的新型导线只要合理的确定导线的根数和分布的间距,能够减少电晕放电并且还能帮助导线提高输电的能力。

二、设计过程中应关注的问题

线路施工中常常出现线路的设计问题主要路径选择、杆塔选型、基础设计、安全设计等;下图为每种问题的出现的比例:

(一)路径选择、路径选择、勘测是整个线路设计的关键,方案合理性对线路经济、技术指标、施工和运行条件起到重要作用。因而线路勘测工作是设计人员业务能力、耐心和责任心的综合素质高低的体现。

在项目选线阶段,设计人员要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必须要对工程线路沿线地上、地下、在建工程和拟建工程设施进行充分调研和论证,进行多条路径方案比对,以选择长度最短、转角最少、交叉跨少,地形条件好的路径为最优选择方案[1]。在勘测工作中要做将杆位的经济合理性、关键杆位设立的可能性(如转角处等必须设立杆塔的特殊地点)两者统筹兼顾,个别特殊地段更是要反复地进行测量比较,为杆塔和紧线的施工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杆塔选型

不相同的杆塔型式在造价上、占地上、施工上、运输和运行安全上等方面均存在不相同,杆塔工程费用约占到整个项目的30%~40%,所以合理选择杆塔型式是控制造价的关键所在。

对于新建工程,如果投资允许大多会选用1~2种直线水泥杆,跨越型、耐张型和转角型则尽量选择角钢塔,材料准备简单、施工作业方便而且极大提高了线路的安全系数。直线塔采取钢管塔,转角塔采取角钢塔的方案较为合理,既能够能够满足环境要求,又能满足投资和安全要求。

针对纵多老线路长时间运行十几年而出现对地面距离不够所造成的安全隐患,在新建线路设计过程中适当选用较高的杆塔,减小水平档距可以提高导线对地面距离。在线路加高设计中,采用占地面积小、安装简便的酒杯型(Y型)钢管塔,施工工期可以由传统杆塔的3~5天减缩为1天,可以减少施工停电的时间。

(三)基础设计

作为基础输电线路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杆塔的工期、造价和劳动消耗量在线路工程中占有极大比重。其费用大约占到整个工程资金的20%~35%,工期时长大约占到整个工期的一半,运输量大约占到整个工程的60%,基础选型和设计施工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线路工程的建设情况。

对于中原地区等,属于黄河冲积平原,土质大都为粉质粘土,地下水位高,大多为±0.0~1.0m,地基承载力较低,大多为70~90kN/m2。一般来说基础越深受力就会越好、体积就越小。但因受地下水影响,基础深埋后出现泥水和流砂的几率就就会加大,这给施工带来极大的困难,不但影响工期还增加了投资。

依据工程实际地质地貌情况,每基塔的受力应要逐地段逐基进行优化设计较为重要,尤其是对于极大影响造价的承力塔,应由四腿等大细化做两拉两压或三拉一压方是最经济合理的。

(四)安全设计

在沿海地区,尤其是亚热带,空气的相对湿度大,雾气重,污秽严重,一年中的夏季、秋季常有台风袭击,雷雨天气时间较长。近些年来不少城市电网发生了在特殊气候条件下的事故。输配电线路在特殊气候条件下的安全运行显得十分重要,特别是要做好绝缘子的防污闪、线路防雷及防风工作。有时会使绝缘子在工频和操作冲击电压下的闪络电压(污闪电压)显著降低,甚至有可能使绝缘子在工作电压下发生闪络[2]。绿化树与线路的线矛盾一直是让供电部门最头痛的问题。随着城市绿化工程的开展,电力线路下栽种的树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些树木长高后,将对电网的安全运行构成严重威胁。当电力高压线和树木之间的距离超过规定的安全距离,高压线就会对树木放电[3]。如果雨天或空气湿度过大,在高压电作用下,树木会成为导电体,对树木周围的建筑、设备、人员和地下管线构成危害,并可能造成电网事故和人身伤亡事故。

三、输电线路地线节能技术研究和应用

尽管地线损耗只占系统损耗的一小部分,但减小它也能带来可观的收益。最常用减小地线损耗的技术是分段和换位。

3.1光纤复合架空地线分段绝缘接地方式

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GW)一般采用逐塔接地的运行方式。以一条长为115km的500kV超高压同塔双回线路为例,经理论计算,4种不同接地方式下OPGW和分流地线单位长度所消耗的电能如表四所示。

分流地线和OPGW均采用分段绝缘单点接地或全线绝缘方式,可大大降低电能损耗,是输电线路节能降损的优选技术之一。

3.2开环地线新技术

美国电力公司(AEP)开发了一种开环地线技术,每个开环由2个相邻的换位铁塔和它们之间的地线构成,如表4所示

3.3输电导线的光纤温度、应力监测技术

利用光纤技术实现输电导线温度、应力等运行状态监测是一种先进技术。通过光纤在线测温,可提高线路的输电能力;可起到预警作用;可作为实施融冰的基础。

3.3.1基于光纤光栅的OPPC在线温度监测。从原理上而言,电网线路的输送能力取决于线路听三种状况,这三种状况就是线热稳定状况、线路的暂态稳定状况、线路的动态稳定状况。我国的输电线路输电能力目前尚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线路输送水平,但是,对于我国电力系统而言,基于我国的线路质量等方面的原因,绝对不能盲目追求西方发达国家的输电能力,否则将给我国的电网造成线路不可恢复性损坏。因为持续的过热并保持相当长的时间就必然引起导线的永久变形。利用各档距中不同波长的光栅对各个温度监测点温度变化的灵敏性感知信息。

3.3.2基于光纤光栅的OPPC在线应力监测。应力监测系统采用光纤光栅应力传感器以及相应软件,可实现对架空线的弧垂和覆冰的监测。

结论

放眼近年的输电建设工程,每一项工程都各自有特点,但如果在设计中偏离工程实际,一味生搬硬套,那样的设计质量无法满足电网发展需要。只有将方案结合实际和因地制宜,通过不断的方案优化,科技攻关,探索与创新,方能满足建设优质电网要求,才能打造工程设计的“技术先进、安全合理”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何建.输电线路设计应注意的问题[C].2010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文摘部分). 2010.11.02.

第9篇

关键词:电力系统,无功补偿,变压器

引 言

设计中依据《电力工程电气设计手册》、《变电所设计规程》、《发电厂变电所电气部分》、《导体和电器选择设计技术规程》、《变电所电气部分设计指导书》、《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35~110KV 变电所设计规范》、《3~10KV 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等国家的技术规程,对本设计变电站进行经济技术上的选择,主要包括是电气一次系统。通过本次对变压器、主接线的选择及短路电流计算、高压设备的选择。

变电站是联系发电厂和用户的中间环节,起着变换和分配电能的作用。这就要求变电站的一次部分经济合理,二次部分安全可靠,只有这样变电站才能正常的运行工作,为国民经济服务。故本次110kV 降压变电站电气部分设计主要分为电气一次部分设计和电气二次部分设计两部分。

电气一次部分设计主要包括负荷分析,主变压器的选择,主接线选择,所用变压器的选择,无功补偿的设计,短路电流的计算,电气设备的选择等内容。本部分设计参考了各类相关资料,按照有关的技术规程和工程实例进行的。

电气二次部分设计主要包括变压器主保护设计,变压器后备保护设计,所用变压器保护设计等主要内容。本部分设计参考了各类相关资料,按照有关的技术规程和工程实例进行的。

一、负荷分析及主变选择

(一)主变压器的选择

(1)由于系统通过双回110KV 架空线路供电,故选择两台主变压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可靠性,变电所接线较简单。规定在断开一台时,其余主变压器的容量应满足下列两个条件:一、不应小于60%的全部负荷;二、应保证用户的一、二级负荷鉴于目前变压器产品容量是采用R10 系列分级的,逐级容量的增大系数为1.259,因此,按保证60%全部负荷计算选择时,实际选定的变压器容量可有约1~1.2 倍的增长,其实际容量可达全部负荷的60%~72%。

(2)330kV以下的主变压器一般采用三相式变压器,容量按投运后5~10 年的预期负荷选择。

(3)绕组数目的选择:具有三种电压的变电所中,如通过主变压器各侧绕组的功率均达到该变压器额定容量的15%以上或低压侧虽无负荷但需装设无功补偿设备时,均宜选用三绕组变压器。

(4)绕组连接方式:我国110kV 及以上电压,变压器绕组都采用Y0 连接;35kV 亦采用Y 连接,其中性点多通过消弧线圈接地。35kV 以下电压,变压器绕组都采用连接。

(5)由于我国电力不足,缺电严重,电网电压波动较大。变压器的有载调压是改善电压质量、减少电压波动的有效手段。对电力系统,一般要求110kV及以下变电所至少采用一级有载调压变压器。但是,是否需要有载调压通过潮流计算才能判断,然而,潮流计算不属于这次设计范围之内,故在此不需考虑调压。

(6)主变压器冷却方式:主变一般采用的冷却方式有自然风冷却、强迫油循环风冷却、强迫油循环水冷却、强迫导向油循环冷却。小容量变压器一般采用自然风冷却,大容量变压器一般采用强迫油循环冷却变压器,在发电厂水源充足的情况下,为压缩占地面积,大容量变压器也有采用强迫油循环水冷却。近年来随着变压器制造技术的发展,在大容量变压器中采用了强迫油循环导向冷却方式。它是用潜油泵将冷油压入线圈之间和铁芯的油道中,故此冷却方式效率更高。

(7)自耦变压器是否需要?自耦变压器与同容量的普通变压器相比具有很多优点。如消耗材料少,造价低;有功和无功损耗少,效率高;由于高中压线圈的自耦联系,阻抗小,对改善系统稳定性有一定作用;还可扩大变压器极限制造容量,便利运输和安装。

所选主变压器的型号为:SFS10-20000/110,特点及名称:损耗较低、节能效果较好的三相铜线三绕组油浸式电力变压器。

(二)变电所主接线的选择

变电所电气主接线是指变电所的主变压器、输电线路怎样与电力系统相连接,从而完成输配电任务。变电所的主接线是电力系统接线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接线的确定,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灵活、经济运行以及变电所电气设备的选择、配电装置的布置、继电保护和控制方法的拟定将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主接线的设计原则:考虑变电所在电力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考虑近期和远期的发展规模;考虑负荷的重要性分级和出线回数多少对主接线的影响;考虑主变台数对主接线的影响;考虑备用容量的有无和大小对主接线的影响。

主接线设计的基本要求:可靠性、灵活性、经济性、6~220kV 高压配电装置的接线分为: 有汇流母线的接线和无汇流母线的接线。变压器-线路单元接线、桥形接线、角形接线等。6~220kV 高压配电装置的接线方式,决定于电压等级及出线回路数。按电压等级的高低和出线回路数的多少,有一个大致的适用范围。

从可靠性、灵活性、经济性以及可扩建性等几方面考虑,我认为单母线分段接线方式较适合本设计要求,故高、中、低压三侧均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方式。

二、.变电所的所用电接线的设计

(一) 变电站自用电

给变电站内部各用电负荷供电的电源系统。通常由自用电变压器及其高压侧的电气设备、高压导线、低压自用电配电屏,低压配电线等组成。自用电负荷一般包括:主变压器冷却系统的负荷,深井泵和消防水泵负荷,照明及动力负荷,断路器和隔离开关操动机构的负荷,电焊及动力检修负荷,同步调相机的动力负荷。给自用电系统供电的电源,包括工作电源和备用电源。对220kV 及以下变电站,通常都具有两台主变压器,变电站自用电系统需要的两个独立工作电源,分别从两台主变压器第三绕组引接,一般不再单独设置备用电源,而是利用两个工作电源互为备用。

(二) 自用电高、低压侧电气设备

自用电高压侧一般都采用10~35kV 户内高压电气设备,目前都选用高压成套开关柜。220kV及以下变电所用电高压侧的短路电流水平一般均小于10~35kV 户内断路器的额定最大开断电流,可以按常规方法选择有关的高压电气设备。变电所自用电低压侧一般都采用380V 低压配电屏。所需要的空气断路器、接触器、刀闸、熔断器、母线支柱绝缘子等各种低压电气设备都安装在配电屏内,按照不同的负荷性质、容量以及配电线数量,选择各种标准配电屏。

(三)自用电系统接线

自用电高压侧分别直接接入主变压器第三绕组或变电所以外的电源,自用电系统高压侧接线,比较简单。自用电系统低压侧接线一般都采用分段接地,重要的自用电负荷采用双回路供电,即将它们分别接在两段母线上。220kV 及以下变电所,一般只有两台自用电变压器,分别接入不同的工作母线段,正常运行时中间的分段断路器断开,两段工作母线分开运行。当一台自用电变压器故障时,继电保护动作,将故障的自用电变压器断开,同时分段断路器合闸,全部工作母线由另一台无故障的自用电变压器供电。

参考文献:

[1] 张劲松. 浅析GIS在变电站的应用[J]广东电力, 2001,(06) .

[2] 张文生,刘跃年. GIS智能化及PASS技术[J]电力建设, 2000,(09) .

[3] 许轶珊,任群. 110kV中间变电站高压电气主接线的分析[J]广西电业, 2003,(06) .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电力系统;配网自动化;通信技术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配网自动化的发展历程

我国配电自动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动化阶段,它的主要原理是不同的自动化开关设备相互支持;第二个阶段是计算机阶段,它主要基于计算机大规模云计算处理相关的配网问题;第三个阶段是使用现代控制理论支持的现代自动化阶段。

在配网自动化的第一个阶段里,主要的思路是当系统发生故障时,通过断路器等二次继保设备之间的相互配合,快速切除故障,不需要计算机介入进行实时控制,在这一阶段里使用的设备主要是二次物理设备。但是,在这一阶段里,受电源和继保装置的影响,自动化程度非常低。在这一阶段,当在系统正常运行时,不能实时侦测系统的运行状态,仅当系统发生故障时,二次设备才能发挥作用;当系统的运行方式发生变化后,需要工作人员重新到现场进行整定计算;恢复事故区域供电时,不能自动采取最优化措施;在事故恢复阶段,需采用多次重合闸,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但是,这种方法对系统设备的损伤很大。目前,这些设备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仍在使用。

基于大规模计算机云计算的配网自动化技术是发展的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里,对电力通信的要求较高,主要运用了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在配电网正常运行时也能监视电网运行状况,真正意义上实现了遥信、遥测、遥控、遥调功能。在故障时,能够通过监控设备及时发现非正常状态,并由调度员通过遥控远方设备,隔离故障区域和恢复健全区域供电。

具有自动控制功能的现代配电自动化阶段,是进入配电自动化发展的第三阶段,计算机技术得到更好的应用,实现了配电网自动控制功能。集成了配电网SCADA系统、配电地理信息系统、馈线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需求侧管理、调度员仿真调度、故障呼叫服务系统和工作管理等一体化的综合自动化系统,初步实现了馈线分段开关遥控、电容器组调节控制、用户负荷控制和远方自动抄表等功能。

面对世界电力积极开展智能电网研究的新动向,借鉴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和技术理论,国家电网公司结合我国国情和能源供应,用电服务的新需求,于特高压输电国际会议上正式提出了立足自主创新,建设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坚强配电网的发展目标,从而拉开了我国配电网研究和建设实施的序幕。

二、配网自动化技术存在的问题

1.功能设计单一

提高供电可靠率,是配电网自动化功能设计的传统思路。但电力可靠性中心简报数据表明,现阶段影响供电可靠性的主要是例行检测时配电网停电,这一阶段停电时间远大于由于配电网故障导致的停电。不断提高配网管理水平,大大减少例行检测的停电时间和次数,是发展配电网自动化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2.出现在配电网里的孤岛情况

在现阶段,不同的电力企业里,资源的种类多,各种资源难以整合到一起。部门内部信息共享能力差,企业部门之间的信息更是难以交流,这进一步导致了配电网管理出现紊乱,分析数据局部冗余。这种现象的出现,使得系统难以经济、安全运行。

3.新设备的出现对系统影响较大

在设备资产管理中缺乏整体考虑和长远考虑,盲目追求最新的设备,不注重系统整体运行情况,造成新老设备难以整合到一起,从而无法达到整体最优的效果。

4.在结构设计里不能统一设计

在配电系统实际运行时,往往出现主控方与受控方的信息不相关,网络传输能力不够,一次设备过老,导致新老设备不匹配。特别是将先进的二次设备和老旧的一次设备整合到一起,造成系统无法正常运行,严重影响配网自动化功能的实现和管理的优化。

5.管理体制中出现的弊端

配电自动化技术主要覆盖生产、营销两大专业,传统管理方式单纯强调垂直专业管理,而没有条块结合分工协作的保证措施。同时,在功能设计过程中,还存在重系统、轻客户管理,重形式轻实效的思维定式,导致技术缺失和管理漏洞,使得配电自动化技术无法满足现代电力系统的要求。

6.当前与长远的衔接问题

配电自动化技术涉及面广,投资额大,既要考虑企业未来发展需要,又要着眼于现有系统的充分利用,因此,电力企业应从技术,管理上采取措施,为配电自动化系统扩容及其功能完善做好准备。在实际生产中,应该开发和利用可扩展的管理系统模块和功能扩展性强的先进设备;而在管理过程中,更要摈弃传统的只注重当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的做法,应提倡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理念,解决当前和长远利益权衡问题。

三、配网自动化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配电网自动化展现出配电系统的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和互动化的新特征。配电自动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配网自动化的综合型受控端

新型综合受控端基于高速SCADA系统,可以实现电网信息的快速采集和信号的综合处理,并且大大减少了受控端的数量,从而使系统的规模得到简化。这种受控端不仅具有以往终端所具有的功能,还可以实时监测系统的潮流分布、电压情况、系统是否产生震荡、频率是否满足要求等,将这些信息传递给主控方,供进一步分析使用。同时,这些受控端之间还可以进行相互通信,进一步提高数据的精确程度。

2.配电线路载波通信技术和基于因特网的IP通信技术

通信系统一直是配电网自动化的难点之一。在10kV及以下的配电系统里,由于受控端数目多,对通信的要求也显著提高。因此,如果要实现系统潮流实时监测、频率控制等需求,稳定的大容量的高速载波通信系统是必备的。该系统不仅可以满足上述需求,还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多的生活服务,如电力线上网等。另外,光纤通信具有容量大、可靠性高、传输速率高等优点,已成为主流通信系统的首选。随着成本的降低,采用光纤通信作为配电系统自动化的主干通信网已得到普遍共识。随着通信技术的进步,基于城市光纤网的IP通信技术充分利用了光纤通信技术抗干扰能力强、误码率低、传递快速和IP通信方式的通用兼容性接口等优越性,可望成为智能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前沿通信技术。

3.定制电力技术

定制电力技术是柔性配电系统的实际应用,它将智能电网技术、柔性送电技术、云计算技术等高科技技术用于中低压配电网,用以消除谐波,防止电压闪变,保证各相对称,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经济性。主要由电压稳定器、快速无功补偿器、频率检测器、高速断路器等设备组成。当系统出现突然增大负荷或者瞬间丢失大负荷时,该技术可以瞬间发现系统的变化,并满足极限情况下系统的稳定,该技术应用于配网自动化中,可以实现系统实时优化,满足高层次用户的需求。

4.新型FA系统

新型的FA系统主要的思路是实现分布式电源,即根据不同的负荷就地提供合适的电源,减小线路传输的损耗,提高能量利用率。根据国家电网制订的未来发展方案,未来我国将把输配电系统分离,并在用户端设立电网提供者的信息,用户可以根据实时电价选择供电方。新型FA系统应用于配网自动化中也存在许多困难,主要有:分布式电源位置不确定,配网的运行方式多变,从而导致二次设备难以满足要求。

5.配电系统的集中化管理

在以往的配网系统中,用户是分散的,系统被迫分离为多岛,多岛之间功能相似,但系统难以交流,通道不可共享。集中化管理的配电系统,可以利用先进的通信网络将配电网控制中心与系统多岛连接在一起。比如,将SCADA系统与配网控制中心通过接口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多级系统。实现该系统的应用,最好的方法是最大限度利用用户原有的软硬件资源,保护用户的投资,实现实用化管理和多厂家产品共享的原则。

6.优化的系统配电网运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电力企业体制改革的推进,国家电网也逐渐以经济效益作为一个阶段性目标。这要求供电企业要不断分析电网的运行状态,提出最优潮流的方案,即按照状态估计、潮流计算、最优潮流控制来对系统进行优化,在保证可靠性的同时提高系统的经济性。配网要在运行中提高经济效益,还应当优化系统的网络结构,尽量保证二次设备“不误动,不据动”,防止因系统突发事件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第11篇

智能电网建设是电网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能够确保人们日常生活中用所需的电能质量,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更是提高了电网运行的安全和可靠性。智能电网应用电力工程技术的形式具有多种,例如:在电力能源转换、电源、输电、发电过程中的有效应用。因此,为有效提高智能电网运行的稳定性,确保人们能够获得高质量电能,本文针对智能电网特点进行评价,并对智能电网中电力工程技术进行研究,试图为之提供行之有效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智能电网;特点;电力技术;运用

引言

当前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随之而来的能源问题层出不穷,全球人口的急剧增长更是加重了能源问题。研究得知,我国地域辽阔,能源丰富,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却比较低,电能作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源,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需要供应足够的电能,智能电网建设就实现了这一要求,尤其是电力工程技术的使用更是加快了智能电网的建设速度,提高了智能电网运行的可靠性,保证了高质量电能的供应。

1.智能电网概念及特点的评价分析

1.1概念

智能电网概念是2006年始于美国IBM公司提出的“智能电网”解决方案。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智能电网本质是一种电力体系,特别之处是该体系的组成是多个配电和输电系统,智能电网架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电网的建设能够很好地适应电力市场的发展需求,不仅提高了电力工程的建设质量,还实现了在节能环保的同时提供可靠的电能,智能电网建设是电网建设未来的主要方向。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还得益于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例如:电力能源转换方面的应用、电源部分的应用、输电过程中的应用、发电过程中的应用等。

1.2特点

智能电网的特点是节约、智能和耐久性。节约可以有效解决我国能源紧张问题;智能特点可以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稳定性;耐久性则可以使得电网能够有效应对各种气候环境。

2.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的应用研究

2.1在电力能源转换的应用形式

调查得知,我国电力能源紧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电力行业开始尝试使用低碳新能源,在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电力企业担负着全面转换能源的重任,只有确保智能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才能够有效实现电能的远距离传输。从能源角度来讲,电力企业在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要有效利用新能源,践行低碳、环保理念,目前,智能电网建设主要使用两种能源:分布式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首选能源,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要有效利用电力工程技术,将可再生能源作为核心能源使用,比如:对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促使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电力能源转换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2在电源部分的应用形式

从电源角度来讲,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电力企业输电形式有交流和直流两种,交流电源又可分为变频和恒频两种形式。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变频和恒频电流都可使用,这可以大大提高智能电网运行的安全可靠性,也能够为智能电网下一环节的安全运行垫定基础。

2.3在输电过程中的应用形式

智能电网建设应用电力工程技术,必须要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和运行环境,才能够确保电力工程技术发挥应有的作用,有效发挥电力工程技术的功能和作用。在输电过程中应用电力工程技术,主要有两种形式:无功补偿技术和谐波抑制技术,这两项技术应用较为广泛。电力企业智能电网建设输电过程中应用这两种技术,可以有效减少了输电过程中的电能损耗,提高了供电质量。其中无功补偿技术更是在低压输配电线路中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农业领域具有重要影响。

2.4在智能电网发电过程中的应用形式

电力工程技术应用于智能电网的发电过程中,主要是借 助于电力电子元器件全面控制电网的运行状态。比如:使用节能装置降低发电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从而有效提高智能电网发电效率,减少电网运行成本,降低电费,最终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3.总结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能够提高电网运行的稳定性,还能够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电能。智能电网中应用的电力工程技术具有多样性、多元性,目的都是为了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方面应用力度会越来越大,智能电网建设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钱泽文.浅析智能电网建设输电环节的关键技术[A]第八届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

[2]杨德昌,李勇,C.Rehtanz等.中国式智能电网的构成和发展规划研究[J]电网技术.2009(20)

[3]张海瑞,韩冬,刘玉娇等.基于反熵权法的智能电网评价[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2(11)

第12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生产计划;管理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不断发展,电网规模日益扩大,电力市场蓬勃发展,保障电力供应的任务日益繁重,在此背景下,对电力企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计划和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一、电力企业生产计划管理概述

对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为特点的电力企业来说,进行合理的生产计划管理对电力设备维护、电力保障供应有着重要作用。生产计划是指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均衡的安排和计划生产的各个环节,以更好的保障库存周转率、提升劳动生产率、提升客户服务水平。

对电力企业来说,生产计划根据周期的不同,一般分为年度和月度两种,根据年度和月度计划的总体框架可以再细分到周计划和日计划,从而为电力生产提供明细的计划和要求。

电力企业的生产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生产的大修和技改

生产的大修和技改包括电力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的维护、检修等计划。大修和技改的区别在于:大修项目完成后,不能列入资产,而技改可以列入资产。

电力一次设备众多,包括变压器、输电线路、电抗器、电容器等,一次设备的正常运行是保障电网安全供应的重要条件,电力生产计划主要包括设备的清洁、安装、调试、维护和技术改造等。

电力二次设备主要是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相关系统还包括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系统、电力通讯和信息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等。电力二次设备相关系统的选择、正确、迅速动作是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途径。所以,电力企业生产计划管理对电力二次设备安排安装、调试和维护的具体过程,并定时进行检查和缺陷维护。

(2)运行维护和安措

电力企业的运行维护和安措主要针对电力安全运行策略的措施评价和实施计划。电力生产始终将安全放在第一位,电力安全主要包括事故缺陷处理、安全性措施的评价和实施、重大事故的反措和技术改造,以及组织安全检查,及时进行缺陷和隐患整改等。

(3)电力基建和零购

电力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涉及的电力物资众多,且型号和性能各不相同,具有单体性和不可复制性,所以,对电力基建物资的生产、调度和配套也是电力企业的生产计划管理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电力生产的材料采购、电力备品和备件的生产物资管理,相关人工、物资、试验设备的费用等。

(4)电力营销大修和技改

营销大修和技改主要用于对变台和计量采集装置、营业厅自助缴费机、智能电表、厂站采集终端等进行的改造和建设,用来提升电力营销水平,实现供用双赢。

二、我国电力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生产计划管理面临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

随着我国电力市场化的发展和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电力企业的生产计划管理也面临着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的问题。电力生产中涉及的环节较多、技术水平高、业务复杂,且电力网络网架结构复杂、电力营销网点多,给电力生产计划管理带来较大的困难。

(二)生产计划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融入市场竞争的过程中,电力企业也面临着生产计划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一方面,有些电力企业还存在着生产计划完成不均衡、生产计划与实际执行不协调、不同企业间的管理水平差距较大等问题。另一方面,有些电力企业在体制改革中,经过减员增效,用工水平降低,生产计划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知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有待提升。此外,生产计划管理与实际情况的联系性也有待加强。对电力企业来说,为规范输配电设备的定检、消缺、技改等工作流程,生产计划管理应与实际现场相结合,避免出现脱节的现象,而目前很多电力企业的生产计划还与实际现场情况有一定差异,或未能根据现场情况变化而及时调整。

三、提升我国电力企业生产计划管理水平的措施分析

(一)推进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式的转型

电力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受到长期垄断体制的影响,我国电力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如何针对电力行业的特点,建立高效、科学的生产计划管理体制,是转型期的电力行业面临的问题。

建立生产计划的精细化管理,对生产计划每个项目从项目下达后的每个时间节点、完成情况、资金使用情况、计划完成时间和结算等都进行跟踪管理,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系统。围绕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的建设需求和电力企业生产管理特点,建立包含生产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在内的生产计划管理体系。

(二)提升生产计划的整体管理水平

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为电力企业的生产计划管理水平提升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随着智能电网大发展,电子化办公和自动化、网络化手段的使用有利于提升电力生产基础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利于实现生产管理的信息化和标准化,从而提升电力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的水平。此外,还应提升生产计划的看现场水平,从环境、设备、人员、管理、工作内容等方面,来明确生产技术部、安全监察部、电力营销部、物资供应部、调度、输电、变电等相关单位和部门的职责,以确保生产计划管理与现场的相关性和指导作用,并及时进行跟进和调整。

结语:

电力企业生产计划的最终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保障电力供应,严格按照企业的年度发电量计划进行调度,新时期下,只有进一步优化生产计划管理,才能确保电力“送得出、用得上、用得好”。

参考文献:

[1] 张靓熠.浅议提高电网公司企业生产计划管理水平[J].电源技术应用,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