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9 08:14: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晏子使楚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晏子说的话,体会晏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
2、了解宴子出使楚国国,有力的反击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的故事,由衷的佩服宴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3、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字,认识“侮辱、规矩、笑嘻嘻、大臣、柑橘”等词语。
【教学重点】
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了解楚王三次是怎样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反驳的,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看影片揭题,了解晏子
1、观看影片《晏子使楚》的片断。
2、说说影片中的主人公何许人也?与他争锋相对又是何人?
(借机介绍晏子的生平和历史背景。晏子的真名叫晏婴,那为什么又叫他晏子呢?教师引:古时候,哪些人的称呼中有“子”?“子”在古时候是对社会有贡献的男人的尊称。)
3、揭题读题:
解释“使”的意思。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同时也让学生的课外知识得到了交流。
4、过渡:刚才我们观看的影片就是《晏子使楚》的片断,看看课文又是怎么写的?
二、初读感知,走近晏子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提供初读要求:
⑴ 标自然段,划生字词。
⑵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检查、交流: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板书:
楚王、晏子、侮辱、尊重
3、再次默读课文,思考:
楚王几次侮辱晏子?是怎样侮辱的?(用横线在文中划出)晏子又是怎样反驳的?(用波浪线划出)
反馈:学生畅所欲言,互相补充,教师相机引导板书:
1、钻狗洞 狗国
2、没人才 下等国
3、没出息 贼国
从这些事情上晏子哪方面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根据板书尝试给课文分成三段:
起因──经过──结果(板书: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三、字词教学
写字指导:重点指导:谎、敝、淮、橘、贼。
〖板书设计〗
起因: 楚王侮辱晏子,侮辱齐国。
经过:1、钻狗洞 狗国
2、没人才 下等国
3、没出息 贼国
结果: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再明脉络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晏子使楚》。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晏子出使越国,楚王几次侮辱他?他又是怎样反驳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巩固前一节课的内容,再次明确课文的脉络,对进一步感知晏子的出众才华起了很好的的铺垫作用。
二、深入课文,研读晏子
1、创设机会,自由研读:
⑴ 同学们,晏子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呢!仔细品读晏子反驳楚王的话,琢磨他的话外之音。
⑵ 多种练习,仔细品味:
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随机出示以下几段话及相关训练:
①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能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训练:如果让我钻洞进去,那么楚国就是______,楚王就是______。只要______就______。
板书:
狗国
② “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都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擦肩,脚碰脚。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训练:这几句句子运用什么写法写的?
出示古文,找出与这些句子相对应的成语:举袂成阴、挥汗如雨、摩肩接踵。
③ “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来了。”
训练:“最不中用”指______。因为______,所以______。
板书:
最下等国
④ “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桔,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桔树一种到滩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果,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训练:
第一次的“水土不同”指____________。
第二次的“水土不同”指____________。
因为______,所以______。
板书:
强盗国
⑶ 从这些事情中,楚王的最后表现是什么?
在文中划出相关句子。
交流后教师板书:
只好打开城门
只好陪笑
只好赔礼
你能用几句歇后语来概括一下楚王的行为吗?
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⑷ 同时可以看出晏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小结:楚王自恃国事强盛,几次三番侮辱齐国和晏子。最后还是晏子技高一筹,获得了胜利。晏子能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板书:
聪明善辩 心中有国。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采用了句式填空,理解句子的弦外之音,先个别练,接着全班交流。通过这样的扎实练习,使学生真正感悟到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三、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1、请大家看板书,楚王侮辱晏子的企图越来越大,越是这样,他的下场就越惨:楚国成了狗国、最下等国、强盗国,楚王也就成了狗王、最下等王、强盗王。这都是晏子聪明善辩,心中有国的结果。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形象的板书来总结课文,使课文内容简洁易记,也使学生对人物品质的认识更为深刻。
2、补充小故事《巧斗美国记者》。
〖板书设计〗
聪明善辩 心中有国
晏子(齐)不敢不尊重 楚王
面对侮辱 巧妙反驳 完全战胜
【课后分析】
2011版初中语文新课标对文言文的教学目标作出了这样的描述:“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由此可见,文言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文言阅读能力,学生通过对字词的认读、理解,对语句的品味、感悟,感受文本的人文熏陶。教学中如果一开始就进行字词教学,学生既感到困难又感到单调,不利于文言兴趣的培养。如果能合理借助学生已有语文积累及所教“文”的内容,从学生读得懂的地方入手,在“文”中渗透“言”的学习,采用以“文”带“言”的方式学习文言文,就容易培养学生的兴趣,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笔者针对不同类型的文言文,结合自己的教学,谈几种“文”“言”并行,以“文”带“言”的情况来构建文言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一.故事切入,激发兴趣
教学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可选择从故事内容入手,唤起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教学设计利用文句中存在的字词障碍,作为深入故事情节的切入口。通过“文”“言”并行,让学生在趣味的教学中牢固掌握文言字词的基本含义以及用法。如教学《晏子使楚》,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晏子出使楚国时,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他是怎么做的,又说些什么?晏子又是如何应对的?事情结果又是如何?这些问题,串联了故事情节的始终,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在故事情节驱动下是能够寻找到相应文句的。迎合学生对故事内容细节的期待,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仔细揣摩语句中重要文言词汇,如,“晏婴,齐之习辞者也”的“习辞”,“王视晏子”中的“视”,“齐人固善盗乎”中“固”,“得无楚之水士使民善盗耶”中“得无……耶”等,通过这些字词,既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故事情节,理解了人物形象,同时也完成了“新课标”要求掌握的文言字词的任务,可谓一举多得。
二.画面切入,赏析品味
教学写景散文类文言文,可采取从画面入手的方式,让学生熟悉画面,描绘画面,把文言字词教学穿插其中。学生在由浅入深的赏析品味过程中实现对字词的理解与积累。如教学郦道元的《三峡》,指导朗读后,可播放展示三峡美景的ppt,让学生感知三峡的美在于山和水。然后在自读课文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文中三峡山水的景色,再由同学互评、修正,这一过程教师引领学生关注句中关键词语的意思,根据这些字词的含义再完善图景。如学生选择“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明确了字词“湍”急流的水、“潭”深水、“清”清波的意思。如果仅仅描述成“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水,回旋着清波,映出了倒影”,就有失生动,结合“湍”等词的含义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丰富语句中所展示的画面内容:到了春天,江水上涨,水流湍急,激荡回旋,震撼心魄;到了冬天,江水透明洁净如一汪深水,水面如镜,微风拂过,细纹环绕,倒映着两岸的山色。在这样以“文”带“言”的训练中,学生既准确理解了文言字词,加深对景物特征的了解,又有助于对写景散文的整体感知,为揣摩作者写法打下基础。
三.朗读切入,吟诵领悟
论述类文言文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常常结构严谨,情思精微,学生对其内容、思想的把握要难于前两类文言文。教学中,可采用朗读建构课堂的方式,在朗读中翻译,在朗读中感悟。如教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读文导入”的方式引入教学,教师在古典配乐的背景下朗诵,为教学烘托一种气氛。然后再以对答式朗读开启课文教学。让学生在老师出示的问题中摘读原文语句。可这样提问:古人认为决定战争胜负有哪三种因素?学生答:天时、地利、人和。追问: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战争中孰轻孰重?用原文回答。生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追问,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学生回答,教师强调文言词语“不如”的含义“比不上”。教师顺势继续追问:天时为何比不上地利?找出文中具体解说的语句,从而引出对“三里之城”这一段的释意,完成重要词汇的积累。……就这样问题层层相扣,步步深入,师生在朗读中译文,在对话中生疑、释疑、解疑。学生既了解了课文大意,又同步完成了“言”的积累,学习兴趣浓厚。接着我再以品味式朗读推进教学,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最喜欢的语句,读一读,从用词、修辞、句式、表意、含情、蕴理等角度品一品,说一说,悟一悟,从而落实教学目标。本课教学中,有学生选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一句品读,并陈述喜欢的理由:这句话含有哲理,它揭示战争中君主施行仁政的必要性。学生能透过表面悟出文句的内在,是很不简单的。
当然,实现文言文的有效教学,值得探讨的方法还有很多。真正的高效应该以学生浓厚的兴趣为基础,应该“言”“文”并行,以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为依据,确定教学目标,从而实现教学的高效。
陈雪峰,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海门。责任编校:秦晓燕
一、创设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创设宽松、和谐、 民主、生活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坦诚交流,敢于发表不同的看法,易于联想、自由地发表意见,积极寻找不同的途径去解决问题,树立信心,诱发创新意识。因而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努力创设师生间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设身处地,展开想象的翅膀,交流对问题的看法。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学伊始我联系时事,创设情境,在学生面前展示一个新的、多姿多彩的世界,然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其中有一段教学是这样的: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跟随着宇航员杨利伟遨游神秘的太空!(放录像)看,在浩瀚无边的宇宙,有一颗美丽的星球,它是人类的家园,是我们赖以生活的――地球。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只有一个地球》,全班齐读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写地球可爱这一段,学贵有疑,哪些同学在学习过程产生了疑问请大胆提出来。
生1:在我们眼中地球是一个庞大的星球,为什么作者说地球是渺小的?
生2:我们平常拧开水龙头就能用上水,打开开关就能用上电,为什么说地球资源有限呢?
师:你很善于联系生活实际来提问题,你真棒!
生3:作者说没有地球人类将别无去处,我不同意作者的观点,宇宙中有数不清的星球,人类其实可以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居住。
师:敢于怀疑书本,勇气可嘉。
教学中在创设情境的前提下,我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给予三言两语的肯定,这样使课堂上的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感到无拘无束,思维也就非常流畅,常常会有创新的见解涌现出来。
二、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对客观事物产生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培养创新的能力。生动、精彩地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中,我们要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给学生创设具有童趣的情节故事和游戏,促使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起学生高度注意,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时,就利用了小学生天真活泼爱表演的特点,先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掌握故事情节,熟记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然后让学生上台表演宴子使楚、智斗楚王的过程,最后让学生根据谏文的语言、行动描写赋予新的内容,结果学生兴趣盎然,不仅认真准备,设计相应的台词、动作,且除了楚王、晏子外,还增加了楚国官员对楚王做法的称颂,晏子随从的担心、愤怒等课文中没有描写的内容,烘托文章的中心,表演时认真大方,故事情节连贯,表达清楚。特别是扮演楚王的同学很好地把握了人物的心理,举手投足中体现了楚王的霸气。这样的教学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的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倡导合作,培养创新意识
“小组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小组合作为学习手段,开展的有组织、有指导的互学互帮活动。在这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讨论交流,在讨论中充分享有发言权,可以自己发表意见,将自己的观点、想法告诉同学们。同时,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通过讨论交流,在更深层次上认识所学内容,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当学生自提出:“为什么作者说地球是渺小的?”“我们平常拧开水龙头就能用上水,打开开关就能用上电,为什么说地球资源有限呢?”“我们可以到别的星球上生活吗?”等问题。接着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带着这次需要研究的问题读课文,勾画出重点词句,并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学生独立思考后再组织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使学生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学生在合作中自主地学习,为培养创新意识提供和创造了条件。
四、鼓励求异,培养创新意识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设问激思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生物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创设不同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意在诱发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求知欲,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逐步体会生物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目的:以“活动”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作为新课的导入,列举出生活经验或事例,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一个和谐、轻松的教学情境。
手段和方式:生活经验或事例的呈现。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有很多方式,如“讲故事”的形式――师生讲生活中的生物现象、观看课堂中的多媒体模拟生活情境、或通过生物实验抽象概括学生生活经验。
要求:a.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b.注意与有关课本的衔接c.注意难易适度,避免误导学生,增加学生学习负担。
例如:如讲授“生物与环境”时,谈“晏子使楚”中晏子的机智多谋,引出这样一句话“桔生于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其叶徒相似,而其味不同…”设疑“为什么同一品种在两个地方却性状不同呢?”在讲授“生物的变异”一节前,这样导人新课:常言说“龙生龙凤生风,老鼠生儿会打洞”,这是遗传现象。但我们身边有时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就是皮肤都很白的一对夫妇却生了一个肤色较黑的儿子这是怎么回事呢?在绪论中提出“石头表面的地衣和金属表面的锈有什么本质区别?”,激发学生探究生命现象的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变繁为简
教学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更有利于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应用生物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生物问题,巧妙设计生活化的案例,将教学内容转换成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亲自感悟,逐步形成自己的直接经验,不断沟通生活中的知识与生物课本的联系。
目的:将复杂难懂的生物学概念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深入浅出,变繁为简。
手段和方式:将生物学的概念的科学研究史结合,如历史事件的插入、科学家的故事等,提炼出其中的生活经验。
要求:a.教师对口常现象的本质的把握。b.利用启发式教学,分解难点。
例如同是在荫处乘凉。在树荫下要比在房屋下躲太阳要凉爽多了,验证植物蒸腾作用中水分的蒸发过程中能带走部分热量:用加酶洗衣粉洗涤泼洒了牛奶的衣物很干净,而用一般的洗衣粉还会留下污渍,验证了酶催化作用的效率;在讲解植物吸水原理时,举出腌咸菜、泡菜的例子,把黄瓜、萝卜、白菜放上盐之后就会渗出水来,导出浓度变化会影响植物吸水的条件。
三、课堂活动生活化―自主探究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通过探究活动、实验活动、调查采访活动、网络操作活动和角色扮演等活动,使“活动”有机地融人到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机会去主动体验的学习过程。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手段和方式;借助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师生、生生、生本间互动游戏: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
目的:a.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隐藏在生活中的生物知识b.挖掘隐性课程,拓展课堂教学内涵c.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信息收集处理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
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活动”的过程通过不同的教学媒体和手段呈现的特点,将课堂分成“信息化课堂”、“互动式课堂”及“实践式课堂”等。
四、生活化的作业――寓练于乐,巩固深化
通过生活化的作业优化学生的实践,使实践更理性化。而不再是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开展题海战术,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多种渠道搜集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让学生经历和体会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问题的成功喜悦,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逐步养成从生物学的角度真切地认识生活、感受生活。
目的:使学生所习得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加强知识的应用。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树立学以致用的思想。
手段和方式: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善于提出问题,在问题解决中总结规律。
要求: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在“傲”、“实验”、“探究”、“设计”、“合作”、“想像”、“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爱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如“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研究课题。要求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校周围主要污染现象、分析污染因素:在调查的基础上,学生分成若干研究小组,确定各个具体研究项目(如“汽车尾气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噪声污染对动物生活的影响”);小组制定研究方案,开展实验;各小组间相互交流,进行评议与质询;最后要求学生撰写研究报告,并提交给环保部门作为治理城市污染,改善城市环境的依据。如学习香烟对身体健康的危害时,学生设计探究性课题,分成几个小板块进行研究。如到医院调查有关香烟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的数量及患肺癌的几率;到实验室研究不同含量的香烟对小白鼠活动的影响;到社区中调查吸烟人数比例、香烟销售点的数量等等。通过研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香烟对身体的危害,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总之,课堂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它应该是真实的。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的“教”更应该是学生的“学”,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要走生活化的道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一、正面反思,让认识更加深刻
正面反思,是对成功的教学经历的反思。教师回顾、欣赏、感悟自己或者别人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创新之举,可以提升对语文课堂认识的高度,充分展示它的闪光点,概括出带有启发性的精粹。这种反思,对教师的发展有很强的激励作用。
一位老师在执教人教版第五册《开天地》一课时,巧妙地运用了成语辅助教学,令我们眼前为之一亮。
镜头一 课前预热:七嘴八舌说成语
首先请学生交流有关“天地”的成语,学生纷纷发言:翻天覆地、开天辟地、顶天立地、欢天喜地、昏天黑地……每个学生说完后,老师都请他把成语板书在黑板上。
反思:现在课前预热越来越受重视,特别是在借班上课的时候,很多老师会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拉近师生距离,营造学习氛围。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很多课前预热一味追求噱头和笑声,却远离了课文,甚至远离了语文,流于油滑,实不足取。上述的“预热”则摆脱了噱头,有着浓浓的语文味。
镜头二 感知大意:利用成语取“片名”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来梳理课文,用“给电视剧取名字”的方式来感知大意。请学生读一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并用黑板上的成语为它取名字。学生学得兴致勃勃。然后,再请学生给它们排排顺序,并把它们写下来。
反思:原来课前预热中积累的成语还有这样的妙用,用得那么自然,用得那么贴切,不能不让我们佩服老师的独具匠心。教师巧妙地采用“给电视剧取题目”的方式,利用预热中积累的成语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意思。这样的训练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降低了概括的难度,充满了趣味。通过排列顺序帮助学生又一次梳理了课文内容,通过书写片名让积累真正落到了实处。
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教学细节,充分体现了授课老师的智慧。课前预热积累成语,这样的做法比较普遍。如果只是到此为止,也就不足为奇,不值得为之称道也。在教学进行的过程中,课前预热的成语又巧妙地发挥了作用,真称得上“一石二鸟”。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进行正面反思,通过反思透过现象看本质,更好地领会教学意图,同时增长教学智慧。
二、负面反思,让认识更加成熟
教学是科学,又是艺术,而且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即便是教学经验十分丰富的教师,课堂教学中难免还是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甚至缺憾。这种不足和缺憾对教师而言是非常可贵的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它们,让教学反思指向自己的负面,反思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对不足或缺憾作深刻的剖析,并把它提升到理性的高度作分析,这样才不会“重蹈覆辙”。经常进行负面反思,会使语文课堂教学日臻成熟和美丽。
一位青年教师在执教《月光曲》时,用课件出示了其中的一段话,而且有意地把它分成了三部分: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老师先请学生自由地练习读这段话,然后指名学生来读第一句。老师认为学生读得不够好,建议他读得轻一点、慢一点。接着老师又请学生来读第二句,老师认为学生读得还不够轻、还不够慢。最后指名学生来读第三、四句,老师认为学生没有读出突然的感觉。于是老师只好亲自出马,范读给学生听。老师的朗读有大师的风范,感动了学生,也感动了听课的老师。老师再请学生来读,要求学生像他那样读。一名学生站起来试着模仿,读得有点声嘶力竭,甚至握着拳头读“卷起了巨浪”。老师表扬他读得真有感情。接着老师请全班同学一起读整段话,自己进行现场指挥,“轻一点,换气;再轻一点,换气……”看来老师的自我感觉不错,他说:“这段话太美了,让我们再读一次。”于是又这样指挥着学生再读了一次。
真的读出美感了吗?真的达成了“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目标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样的有感情朗读是“做出来”的。我们知道:朗读中的“有感情”绝不是“做出来”的,而是自然地从学生的内心涌出来的。老师要引导学生经历朗读品味的过程,从感知到理解,再从理解到共鸣,直至内化,让学生逐渐体会文本的情感态度,逐步强化自己的内心体验。这样,学生的情感才能和文本的情感、老师的情感不断地产生碰撞,学生才能真正地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
这样的负面反思,对教师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一个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总会碰到这样或者那样的状况,如果我们能够把握每一次机会,敢于面对现实,敢于进行真实的负面反思,就能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就能促进更快的成长。负面反思可以是个人独立展开,当然,也可以寻求同伴帮助,甚至恳请专家引领。因为有的时候我们往往看不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会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现象。
三、对比反思,让认识更加辩证
“对比”可以是自己教学的纵向比较,也可以是自己与别人的教学的横向比较,当然也可以是普通教师与名家教学的侧向比较。从纵向来看,即使是同一个老师前后几次教同一部分内容或许他也会采用不同的方法,同一个老师几次面对同样的教学情境或许他也会有一个智慧提升的过程。从横向来看,在教学实践中,不同的老师往往会用不同的方法去演绎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老师面对同样的教学情境往往会采取不同的教学智慧巧妙地引领。从侧向来看,普通教师与名家即使执教同一内容,即使面对同样的教学情境,教学处理肯定也会有比较大的区别。这样的对比反思,往往使人产生一目了然的感觉,使我们的认识更加清晰。如果反思所举的两个或几个教学事例之间有着正反比较的功能,往往可以收到鲜明的效果,从而使反思更加辩证。
一位青年教师上了《晏子使楚》一课,教师请学生快速读课文,找出表示晏子出使结果的那句话: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于是教师请一个学生来读这句话,这个学生一连三次把“尊重”读成了“尊敬”。第一次读错,老师反问:“是这样吗?请你看仔细了,再读一遍。”第二次读错,老师提醒:“再给你一个机会,要不,就只好请同学来帮助你了。”第三次读错,老师很失望:“你太粗心了,我请其他同学来读一读,你听仔细了!”
由此我们想到了于永正老师的那个“第八次”的故事。于老师在教学《新型玻璃》一文时,有位女学生把“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罪犯被抓住了”这句话读破了。于老师耐心地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引导,直到第八次,学生终于把句子读好了。
我们对上述两个片段进行对比反思:“第三次”与“第八次”的差距在哪里?它仅仅是次数的相差吗?不,我们可以透过表象看到本质的不同。课堂上该关注什么?于老师用心在关注孩子,青年教师更多地在关注教学设计。课堂上该怎样引导?于老师耐心引导,热情激励,一次又一次,而青年教师的引导是如此的模糊,如此的着急。
当学生错把“尊重”读成“尊敬”,读到第三次,青年教师以冷处理的方式待之。一个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被教师漠视了,遗憾由此而生。通过“第三次”与“第八次”的对比,对教学现象展开深入的反思,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教学本质上的区别。这就是对比反思的优势所在。
四、综合反思,让认识更加开放
有的时候只凭一个教学事例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不能鲜明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我们具有较强的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围绕同一个专题,积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学事例;学会从相同的角度加以叙述,进行佐证,以增强说服力。可以通过综合反思从中提炼出解决某些问题的重要规律,或者得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操作策略。综合反思,让反思走向深刻,让我们的认识更加开放而有活力。
“把词语读出感情来”,开始只在公开课上偶尔听到老师这么要求学生。渐渐地这好像成了一股风,好些语文老师都紧跟着效仿。于是课堂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了这样的要求,甚至有的老师要求学生把每一个词语都读出情感来。
案例一:
一位老师在执教《月球之谜》时,特别对这几个词语进行了有感情朗读指导。学生读“夜幕降临”,声音有点响,老师要求学生把声音放轻一点,于是学生轻轻地读“夜幕降临”。当学生读到“探索奥秘”时,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最后一致公认用比较响的声音来读这个词。读“一片荒漠”这个词时,老师要求学生读得慢一点,要读出辽阔的味道。于是学生拉长声音读。
案例二:
一位教师在《詹天佑》一课的词语教学中,出示了一些词语请学生读,其中就有“阻挠”和“恶劣”。当学生读到“阻挠”时,老师说学生读得困难不够大,要求学生把困难读得更大些。于是学生大声地读“阻挠”,甚至有点声嘶力竭。当学生读到“恶劣”时,老师竟然要求他读得再恶劣些。读得再恶劣些,该怎么读?于是学生只好装腔作势地读“恶劣”。
第一阶段:身份:演员;教学关键词:热闹、肤浅
或许是我对语文教学充满热情,抑或是领导们觉得我的个人素质比较好,虽然当时我工作的时间不长,但已经常担当公开教学的任务。对于新课改,稚嫩的我对其理解是:要追求“新”,而“新”就要有别于老教师古板、严肃的课堂教学形式,要活泼。记得在一次市级的展示课上,我教学了四个成语:火树银花、数不胜数、灯火通明、观者如堵。在课堂上,我时而拍手演唱歌曲《新年好》,时而和孩子们一起表演观看的场面,时而嗲声嗲气地说话,时而激情昂扬地演讲,就像一个演员在舞台上尽力地表演。在我卖力地演出中,学生乐起来了,课堂热起来了。
回望四周,似乎所有的语文课都是这样,“热闹”成了当时好课的重要标准,课堂热热闹闹,如果可以达到“炸开了锅”的效果,则更好。
可渐渐地,我发现孩子们越来越浮躁,上课没有认真倾听、静心思考的习惯,会说却不会写的情况更为严重。不断的反思让困惑的我逐渐明白:过分追求热闹的课堂,一味抬高学生的听课兴致,却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他们不严谨的学习态度,剥夺了他们停下来思考和理解的机会,这些都严重偏离了语文学科的教育目的。
第二阶段:身份:统帅;教学关键词:深度、精致
2004年,在我专业成长中一直起着引领作用的毕小伟老师介绍我阅读特级教师的一些教学实录。窦桂梅的《晏子使楚》,从对晏子的尊重,走向对人的尊重,导向对国家的尊重,引向首先要自我尊重;《圆明园的毁灭》,用理性而非仇恨的光照耀孩子,给予学生穿透历史尘烟的理性和智慧。窦老师用她的“主题教学”,为学生的生命奠基。王崧舟眼中的“二泉映月”,是一首小诗,一幅图画,是一段坎坷,一片情怀,是一次倾诉,一种力量;《枫桥夜泊》中,那钟声穿越时空、穿越历史,是和明月一样寄托愁绪的美好景物,王老师用他的“诗意语文”拨动孩子情绪的琴弦,走进孩子的心灵,让他们诗意地栖息在语文大地上。
赏析着这些著名特级教师的教学实录,我有醍醐灌顶之感,原来语文课应该如此诗情画意,赏心悦目,语文课应该这般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内含丰厚的文化底蕴!特级教师们的公开教学不仅唤醒了我,也改变了当时语文教学的风潮,语文课堂教学也从热闹、肤浅走向了深度和精致。
我知道,特级教师的精彩,缘于他们的苦读,因此,我也开始培养自己每天读书的习惯。为了在教学设计上做到与众不同,在文本感悟上做到独具慧眼,我竭尽所能地细读文本,深入解读。天道酬勤,我的课也开始偶有灵光闪现,尤其是王崧舟老师招牌式的排比引读更是让我情有独钟,每节课,我都会用大段唯美、煽情的过渡语一次次地引领着学生反复朗诵,教学一唱三叹,回环复沓,很有艺术感染力。
可渐渐地,我又发现在我的课堂上,学生慢慢习惯于被动接受,他们甚至已经无需思考,因为我已用我的思考取代了他们的思考,他们把我的思想作为了自己的思想。课堂,被我全权掌控,学生竟成了被我牵引的木偶娃娃。
第三阶段:身份:农民;教学关键词:朴实、扎实
课堂教学还是应该坚持朴实、扎实的教学观,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就曾被广泛认同的观点又再次被许多像我一样的一线教师提出,这还得到了小语界一些专家的支持。如崔峦老师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于永正老师也指出:“简单语文就是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拥有语文。”再看现在的名师教学,《我不是鬼》一课,贾志敏老师没有使用时下公开课教学惯用的多媒体手段,只使用了最简单的“随身三件宝”:教棒、粉笔和课本,就把在场师生带入了一个实实在在而又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薛法根的课更以“朴实”为大家所熟知,《卧薪尝胆》、《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爱如茉莉》……薛老师每节课的教学都如造房子打桩一般,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是的,只有朴实的教风,才会有扎实的教学成效。回归朴实的语文,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努力的方向。现在的我保持着一颗平常心,一颗淡薄名利之心,不再为了追求课堂的观赏性而卖弄学识;我的教学过程朴素、平实,我把在新课改中一直被大家搁置在一边的听写、造句、复述、说话等训练找回了课堂,我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静静地思考,反复地咀嚼,有机会大胆地表达,细细地品味。我在语文这一亩三分地中,本本分分、扎扎实实耕耘,就像一个勤恳的农民。
2010年,我在毕小伟老师的博客中看到他正在研读潘新河教授的《语文:表现与存在》一书,我也买了来读。潘教授突破性地提出“阅读,指向言语表现、指向写作”、“写作是阅读的目的”、“写作是语文能力的最高呈现”等观念,对我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我的课堂教学也逐渐从分析文本内容的泥淖中走了出来。每篇课文,我都关注课文的语言特点或新的语言形式,识别和选择它们作为教学内容,努力做到让学生一课有一得。而近来国内有名的小语教学杂志《小学语文教师》、《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小学语文教学》也刊出了许多这方面的文章,如特级教师林春曹的《“言意兼得”:阅读教学的必然选择》、钱正权先生的《“形式”这个秘密》等等。看来,我又一次和教学的新理念、新风潮走在了一起。
第四阶段:身份:服务者;教学关键词:民主、活力
2011年,我有幸加入了“毕小伟名师工作室”,有幸认识了江苏教育学院的徐建成教授,有幸聆听了他的课题“随机联结原理下的学习理论的实践操作研究”。徐教授对于教学有精彩的三喻:(1)教学犹如作文,首要在于立意。立意高远,就成功了一半。教学的立意应该围绕教学的总目标――促进学生发展这个大方向展开,使学生善于学习,乐于学习,不断进步。(2)教学好比身体保健,关键在于对症调理。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只是想当然地“自作多情”式地教学,不仅是徒劳的,而且是有害的。(3)教学犹如驾驶培训,必须通过驾驶实践,不断体验,积累经验,才能提高技艺。教学活动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更是一个特殊的实践过程。学生只有不断地实践,“技艺”才能不断地提高。否则,只能是一种生吞活剥的学习,不可能真正掌握,灵活运用,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发展。
徐教授的报告让我醒悟:理想的教学,应该充满民主和活力,“教在学之后”,“跟着学情走”。教师只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师必须端正自己的教学观――让师本走向生本。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今后教学的发展路向:认真研究“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自学自教”、“自学互教”等教学新模式。我相信,从“教师舞台”走向“学生舞台”是众望所归,这样的教学模式必将开创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