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时间:2022-03-02 18:10: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第1篇

一、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受到市场经济和行业环境的影响,尤其是自从1998年高校扩招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滑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职业兴趣降低。从事拥有职业兴趣的工作会增加个人的职业稳健性、工作满意度和成就感。高校的部分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多年都没有变化,重复的工作使得一部分教师对这样的工作失去兴趣和激情。根据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开展的“2005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的统计,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9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着一定的工作倦怠,而超过60%的被调查教师对工作表示不满意。职业兴趣的降低削弱了教师职业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影响到教师的职业道德的提升。起不到表率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上,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起到一种表率作用,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要求教师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然而,高校有的教师在科研教学中不求真务实的行为,如高校教师杜撰实验数据、抄袭剽窃他人成果来应付科研任务的报道,现实生活中有些教师言行不一,在学生面前冠冕堂皇、大讲特讲如何做人做事,而做的却是另外一套不道德行为,损害了老师的形象,表率作用就显得苍白无力。爱岗敬业精神欠缺。现在,由于各高校对教师有教学和科研的考核任务,学校要求较高,大多数高校老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授课任务重,科研压力大,许多教师把更多的心思和精力放到学历提升、科研申报、职称评定和娱乐享受等私事上,从而导致爱岗敬业意识淡薄,缺乏爱岗敬业精神。拉拢学生。教师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年终考核,一般以学院或系部为单位,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以学生打分作为评价教师的主要或重要指标。年终考核结果对教师的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年终奖金的发放和职称评定都与此挂钩。这就导致有的教师用各种手段、通过各种途径拉拢学生,出现教师不想管学生、不敢管学生的现象,对学生的考勤、课堂学习、作业不管不问,甚至考试都放水。这极大地降低了教师的威信,削弱了教师形象,也严重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

二、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对策

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出现了错综复杂的问题,逐渐影响到教师集体形象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如何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已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健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制度。健全师德制度既包括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本身的内容,也包括健全教师职业道德考评制度。高校应该把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准则通过健全的规章制度体现出来,科学地监督约束,有利于提升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为高校教师养成良好职业道德提供制度保障。另外,要改革完善师德考核制度,其中,学生打分的操作方式和所占比例应该更科学,应该避免教师迎合学生及其类似弊端的产生。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高校教师是培养高级人才的人,教师只有自己学得好,才能教得好。学习不仅指书本上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包括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教师要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学习“三个代表”的理论,要学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理论。这些理论知识都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师应通过政治理论的学习,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领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为教育事业献身的责任感,经常自我反省,自觉地遵守各种行为规范,经常约束和检点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教师行为规范的要求。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自律。除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靠外在规范强制约束、提升教师道德修养的同时,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更多地要靠自觉,教师是师德建设的主体。师德作为教师的行为规范,主要是通过教师内心的信念起作用,要依靠教师在师德修养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觉悟。因此,教师道德行为的规范离不开教师这个主体的自觉。主要依靠自我磨练、自我熏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要有为我国现代化教育事业奉献精神,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经常反省自己,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培养优秀的品德。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要从点点滴滴、一言一行做起,对任何有损教师形象的缺点错误都要认真对待,用一个合格高校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严以律己,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是短期的,而是永无止境的。高校教师应当一生都执著追求职业道德修养,生命不停,职业道德修练不止。

三、总结

总而言之,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是高校教师永恒的课题。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不胜枚举,需要每个高校教师不断探寻更适合自己的途径和方法。

作者:王兆烨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第2篇

论文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高校教师在思想领域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高校教师教学道德水平需要有一个大的提升,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阐述了当前我国高校教学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对策。

高校教师,广义地说,泛指把知识、技能、思想、品德传授给教育对象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任何一个部门或专业的公职人员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修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等。但对高等学校的教师而言,这方面的要求就更高。高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大学生产生影响。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自觉地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水平,为学生树立做人的榜样。大学生对高校教师的尊重和敬仰,最主要的就是敬重教师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每行每业都有职业道德,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一般意义上讲,是指高校教师从事高等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本文所探讨的也是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只不过是职业道德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即高校教师的教学道德问题。

一、高校教师教学道德的内涵

高校教师教学道德就是在高校教学领域里,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目的是使教学工作有秩序、高效率的运转。对于这个定义的理解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应该注意:

(一)良好的教学道德素养是高校教师应该具备的,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行为规范,是职责所在。高校教师没有任何理由降低自己的教学道德水平。如果降低教学道德标准或者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放松自己的教学道德要求,会引起教学质量水平的下降,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最终会影响整个教学工作的有效运转。所以说,教学道德是保证教学顺利开展和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

(二)教学道德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教师精心备课、按时上课、认真设计课堂活动、仔细批改作业等,最终都要在教学实践中完成。离不开学校这个特定场所、特定空间。

(三)教学道德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教学环节在高校各环节中最为重要,通过教与学来体现高校的办学质量。而作为规范教师教学的行为准则—教学道德,在高等教师职业道德体现中具有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

二、目前高校教师教学道德存在的问题

我们大多数教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尤其是高等教师教学道德规范,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有一些教师,不专心教书、对工作不负责任、不爱学生、也不爱学校,不关心学校的发展,没有认真坚守教学道德,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没有奉献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以及对学生的爱心不够,存在教书不育人现象。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主要是一个责任心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按照教学规范要求认真组织好每一堂课的教学,要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要有奉献精神。有的老师只授课不育人,不与学生交流和沟通,下课走人,这样有很多问题学生无法解答,对课堂教学失去兴趣,使教学工作无法取得高效。有些老师认为只要把书本知识教了,就是完成了任务,就是育人了,;也有个别教师利用课堂或课后随意发泄对现实、对学校的不满,其结果,书也没有教好,又严重影响了育人质量。

(二)不注重课堂教学艺术和技巧,不善于烘托课堂气氛,教学方法简单,不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大学教学不同于中学,大学生生理、心里更接近成人,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增强,学习自觉性、创新意识明显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教学思想陈旧,课堂缺乏生活意义,很难达到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要认真阅读《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学习多种教学方法,要在教学中发扬民主,利用发现法原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在课堂上流露出消极心态和使用不正确的语言,都是违背教师教学道德的表现。高校是一个相对开放、宽松的环境,但我们的高等教育绝不是西方的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我们的教育目的。有些老师把外面过多的阴暗面呈现给学生,会让学生对社会和人生产生消极看法,应该说教师这样做违背了教学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在教师组织教学中语言不规范,普通话不标准、语言不精练、太多口头禅,不注重与学生沟通交流,不揣摩学生心理,在处理问题时不自控,严重伤害学生自尊心,对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多障碍。因此进一步加强对教学道德的建设显得尤为必要。

三、针对高校教师教学道德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努力提高教师专业教学能力 ,提升教师的教学道德水平

如何提升教师专业教学能力,首先,教师要有求真务实的学风和严谨治学的精神以及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其次,教师要不断学习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积极跟踪世界科技最新前沿研究成果,对有关教学内容深入研究,形成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和创新性的知识体系,将这些最新知识及时传授给学生,并鼓励他们思考,可以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最后,教师不仅有精湛的专业知识,还应该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人格魅力,可以促使学生也加强文化品质的锤炼,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可以有益推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早日形成和发展。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互动,可以大大地促进教与学形成良性循环,对教师教学道德水平的提高也是十分有益的。

(二)加强自身教师责任感的培养,这是搞好教师教学道德建设的前题和必要条件。教师对学生如果有了责任心,就会认真备课、按时上课、认真批改每一本作业、认真设计每一堂课堂活动,教学工作水平才会越来越提高。教师采用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来治学,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敬仰,会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的迅速提升,也会大大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

(三)将教师教学道德建设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建立和健全教师教学道德建设常效工作机制。在学校的总体规划中应将教师道德建设内容列入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以有效地推动高校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使学校真正高度重视教师的教学道德建设问题。结合学年度考核,把教师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以及教学道德规范,纳入教师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内,如对教师在教学中和课外辅导中对其政治导向、教学工作责任心及敬业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学改革中是否具有创新进取精神、教学效果、为人师表,育人情况等通过自我总结、学生测评和组织考核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教师教学道德。

(四)关心高校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目前高校教师的经济待遇虽然得到提高,但与其劳动价值仍然有差距,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教师的付出还不能完全得到及时有效的回报,这些都是现实情况,需要学校和全体社会共同努力,在整个社会营造出热爱教师、关心教师、服务教师的社会氛围,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广大教师创造出有利于教学道德建设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努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保障他们的物质利益,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这样才能形成有利于提升教师道德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教师教学道德问题存在是由一系列主客观条件决定的,虽然只是高校教师队伍当中一小部分教师存在的问题,但如果不加以高度重视,会进一步影响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在新的时期下,努力探讨加强高校教师教学道德建设的新经验、新举措,以推动我国高校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修订版)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1.5

第3篇

关键词: 网络;高校教学;职业规范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1-0256-02

0 引言

互联网络的到来使教师的职业素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观念认为教师是集“师范性”、“发展式”、“知识型”、“全能化”等于一体的人才,“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当今教师已无法达到这种境界,师生都面临着到“网络”的江河里取水的问题,这种困境在高校尤为突出。可以预见:教师如果不适应网络时代的职业规范,长此以往,其“师德师范”将形同虚设,“师道尊严”也将荡然无存。因此,如何顺应网络时代的新形势,有效地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形成良好的职业规范,成为当下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

1 网络曝光下教师“失范”问题刍议

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启功先生给北京师范大学题写校训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些都强调教书与育人、言传与身教的统一性。我国目前有300多万高校教师,其中不乏德才兼备、言行合一的正人君子,也有缺乏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低下的“南郭先生”。以往他们沿袭“滥竽充数”的伎俩,很少被检举出来。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职业监督格局,成为监督和舆论的主要媒介,原来那些“职业失范”的行为面临被“曝光”可能。

1.1 道德失范 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马克思语),市场一方面刺激了教育作为经济实体取得了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也滋生了负面影响,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观念抬头,信仰缺失等。它侵蚀着教师职业健康的肌体。此外,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开放性与无约束性,导致教师在各种网络环境中散布不道德的言论,更加滋长了“道德失范”的不良风气。

1.2 教学失范 受当下评价机制的影响,高校教师将重心投入到科研、论文上,产生了一些教学失范行为,成为BBS网议的热点话题。比如:教师社会兼职过多影响教学,上课不备课;教学不肯投入,上课敷衍了事;随意调课、停课;传播不符合社会主流意识的言论等。2012年初,教育部公开了首个《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教学失范”作为核心问题提出,教育部人事司副司长廖舒力介绍:“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的条件下,部分高校教师责任心不强、教书育人意识淡薄缺乏爱心。”[1]充分说明了问题的普遍性。

1.3 学术失范 近年来,网上检举揭发学术失范的行为层出不穷,且有愈演愈烈之势。2012年春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帆利用网络举报同事金仁淑《21世纪中国人力资源竞争战略》系抄袭。在调查取证中,杨帆本人遭到金仁淑报复,他向政法大学科研处举报杨帆一稿多投、剽窃研究生论文、学术专著等问题,以致两人均“停职反省”。这起事件,较典型地说明网络监督所暴露的“学术失范”问题的严重性。

2 网络给予的教师“示范”解析

网络正在促进一种全新的教师职业示范模式的形成。高校教师必须通过网络了解学科动态,及时更新学科知识;学会使用网络技术搜集资料和信息,制作多媒体课件,注重教学效率;掌握网络各种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学位论文以及中外数据库、专题库,使自己的科学研究与当前的科研平台以及生产实践结合起来。

2.1 要有及时更新知识的危机意识 夸美纽斯说,“教师职业本身就责成一个教师孜孜不倦地提高自己,随时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量。”网络时代使得知识更新呈加速度趋势发展,若教师不会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势必产生知识老化和教学滞后等不良后果。此外,由于信息资源的后发优势,学生的知识更新速度甚至比教师更快(理工类学科中体现得尤其突出),从而质疑教师教学的权威性,造成教学被动,教学质量自然得不到大幅度的提升。

2.2 与时俱进掌握相关技能的即时通讯 正如韩寒《少年游》所说:“时代总是裹着你往前走,无论你多么喜欢诺基亚,你总会用上苹果”,大学生成为校园即时通讯的主体,往往能够比教师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更充分地享受多元文化的成果。据艾瑞咨询报告,截止2012年上半年,中国即时通讯用户规模达到4.45亿,这意味着1/3的国人是即时通讯的使用者。而高校学生几乎是人人持有即时通讯的。很多教师坚持认为手机只是聊天的通讯工具,而忽略了拍照、微信、视频、上网等功能,在教学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

2.3 允许智能手机网进入课堂 高校教师要运用网络资源的“正能量”,正视网络进入课堂,而非拒斥。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已经与网络密不可分。新一代PC机及android操作系统的问世,使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进入课堂并进行网络搜索成为现实。MSN中文网、百度Hi、腾讯QQ、米聊、YY语音等,成为大学生必备的通讯软件;手机、互联网对讲功能的开通,微博、语音信箱、手机视频的使用,成为他们与世界交流的平台。当网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教师还视网络为洪水猛兽,认为学生的功课不好是“沉迷于上网”就显得滑稽可笑了。在此背景下,高校教师固步自封、照本宣科,必然遭到学生情绪的反感和内心的抵制。

3 网络时代教师建树“师范”的策略

在网络新形势下,更应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培养教师的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和表率精神。那么,高校教师该如何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迎接网络时代的挑战呢?

3.1 教师本人要德识统一、以身立教 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2]孔子还说,“人无信不立”,教师的社会角色决定了教师德与识相统一的基本要求。首先教师要以“德高”为人师表。只要身正,网络上自然会有正面反映而非负面影响;其次还要以“学高”维护师道尊严,善教育人之魂,以真才实学去传授真理。充分利用各种学术网络资源,及时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

3.2 教师之间要加强交流、及时通联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李春认为,“网络时代需要重构以发现和创造知识能力与多元价值引导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权威结构。”[3]无论是创新能力,还是多元思维引导能力,都需要凝聚集体的智慧,这要求高校教师应以教研组为单位,强化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此外,学校还可鼓励教师参加网络远程继续教育,加强教师跨校、跨地区、跨学科的交流,建立更宏阔的知识视野。2012年春教育部“2011计划”提出,要“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构建自由开放、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倡导拼搏进取、敬业奉献、求真务实、团结合作的精神风尚。”

3.3 教师队伍要确立规范、完善制度 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还应从制度入手,使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有规可循。实践表明,在现实中有些教师发生失范的现象,部分是学校要求不到位,没有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因此有必要强化高校教师的职业规范,制定一套检查、评估、监督、激励机制,以保证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健康发展。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形成良好的监督评价体系,比如“评师网”等平台,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

总之,网络给教师的教学教育行为提出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加难得的发展机遇,使得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随时交流互动成为可能。广大高校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的正面导向作用,提高职业师范素质,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努力开创高校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刘昊.教育部首个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失范或丢饭碗[N].北京日报,2012,1.

第4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 师德 现状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030-03

长期以来,广大高校教师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履行教师职责,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但是,近年来,高校教师师德滑坡、道德失范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不仅损害高校教师的职业声誉,而且严重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对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加以引导和纠正。本文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师德建设为案例,深入研究和剖析高校教师师德滑坡的根本原因以及高校教师道德失范的严重后果,并探索新时期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正确途径。

一、高校教师师德现状

(一)师德状况总体良好。在党和国家的培养下,高校教师师德状况总体良好,教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做到努力钻研专业知识,大胆创新教学方法,设法提高学生技能,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主动参加社会服务,乐于承担社会责任。同时大多数教师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师德师风,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团结同行,关爱学生,为高校教师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02年8月,学院从中职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许多中年教师原来只有本科文凭,学校生源来自初中的毕业生,长期采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明显不适应高职院校的要求。为此,一大批教师知难而上,自费参加研究生课程学习,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及时补充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主动创新教学工具和教学方法,以高涨的学习热情和高度负责的教学态度赢得学生的肯定。

广大教师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在国家和自治区两个层面建设多门精品课程,获得多项教学成果奖项,并在课件大赛上屡获一等奖等。在科研方面,有一批农业类教师及科研人员,他们继承学院前两辈科研人员扎根农业、潜心钻研、艰苦奋斗、默默耕耘的优良传统,长年在田间地头开展玉米遗传育种、良种繁育工作,育成15个优良玉米自交系,育成12个玉米新品种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成为主推品种,其中育成的玉米自交系“南99”所组配成的3个玉米新品种获得植物新品种权,该研究成果通过广西科技厅的成果鉴定,达到国内同类项目先进水平。其中的带头人李体琛老师先后多次荣获广西科技进步奖、广西农牧渔业科技进步奖,成为自治区党委重奖研制推广科技成果有功人员、全区服务“三农”助农增收工作标兵,2010年获自治区人民政府表彰,授予自治区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12年被自治区总工会授予广西五一劳动奖章,成为全院教师和科研人员的楷模。

另外,近几年成长起来的辅导员队伍,是一批拥有高学历的年轻党员,他们朝气蓬勃,干劲十足,成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党员发展工作以及管理、服务学生的主力军,当中不少辅导员深受学生爱戴,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学生成长成才奉献智慧和青春。

学院正是有了一支埋头苦干、勇于拼搏的教师队伍,才让这所由中职升格而来的学院在短短几年内顺利完成自治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并跻身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行列。

(二)少数教师道德失范。尽管绝大多数高校教师师德状况总体良好,但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改革必须向深水区推进的新形势下,我国面临着新的国情、党情、世情,不可否认,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诚信机制正在经受着巨大的考验,“一切向钱看”、见利忘义的价值取向日渐抬头;分配不公、官商结合的腐败案件逐渐增多;生活奢靡、人伦坠落的现象日趋普遍。而当今的高校很难独善其身,少数政治立场不坚定、思想意志较薄弱的教师在不良风气的影响下首先被侵蚀,逐渐出现了道德失范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方向边缘化。当前高校教师队伍中党员比例较低,如笔者所在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52人,党员不足100名,占比仅27%,当中青年党员更少,发展青年教师新党员平均每年仅为2名左右,形势非常严峻。许多教师没有明确的政治方向,故意淡化意识形态,思想觉悟较低,对党的领导既不反对,也不表态拥护。这种政治方向边缘化导致教师对党务、校务工作漠不关心。更有甚者,极个别教师有意散布传播反的东西,在学生当中大谈党内腐败等不正之风,却对党和国家带领全国人民取得的成就只字不提,误导学生思想,造成恶劣影响,这是值得警惕的。

2.人生追求功利化。少数教师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和功利思想的影响,迷失在名利场里,开始兼职、走穴、当顾问,身上多了一些商气、官气、俗气,少了几分正气、书卷气。形成了重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重功名利禄、轻仁义道德,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比如,为了参加社会兼职,不愿多上课甚至不上课;对自己职称评定有关的工作大包大揽,对院系安排的其他工作能推则推;除上课外,其他教务工作谈钱谈条件,这些危险的苗头不可小觑。

3.职业认知大众化。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是青年学生,学生能否成长成才很大程度上与教师有关。但一些教师意识不到该职业的特殊性和自身肩负的神圣使命,把它与其他普通职业等同起来,对自己不严格要求,认为自己的工作任务就是教书,工作内容就是传授知识,至于育人,那是学工队伍的事,从而将教书和育人截然分开。由于平时不研究学生成长的规律,对学生没有更高期待,上课表面看很严肃认真,实质是缺乏感情和关爱,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事倍功半,学生的成长成才必然大打折扣。

4.学习工作表面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学风浮躁、学术不端。一些教师申报科研项目不少,但真正潜心研究,成果真正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项目少之又少;有的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但却迟迟未予结题,即使结了题,也有应付了事之嫌,在研究期间请行业专家来开几次座谈会,发表几篇论文就算是搞了科研;个别教师甚至请人代劳或直接剽窃他人成果,不仅有违师德,而且触犯法律准则。

5.师生关系平淡化 。一些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多地停留在解决现实问题上,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学生的特殊需要,无法在情感上建立深厚的师生关系。由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作怪,个别教师担心学生课后找麻烦,不愿留电话给学生,一些辅导员、班主任以不坐班、住在校外为由,将管理班级的工作全权委托给班团干,需要联系全凭通信和网络工具,网上看似热热乎乎,网下却是冷冷冰冰,几年下来,能建立起深厚师生感情的不多。

6.生活状态庸俗化。随着高校不断扩招,教师队伍日益壮大,但教师素质良莠不齐,不少教师带着社会陋习进入高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向。个别人开口闭口谈钱谈享受,沉迷于酒吧娱乐场,甚至还把这种庸俗的生活态度灌输给学生或者发表在微博上晾晒炫耀,他们在言谈举止、穿着打扮、结交朋友、生活作风等方面失去了教师的风范,表现低俗、品行不端,甚至损人利己,这极大地损害了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

二、教师师德滑坡原因分析

(一)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是高校教师师德滑坡的客观原因。当前,社会转型期带来社会的结构性变革,从其正面来看,一个社会的结构从一种稳定的联结方式向另一种更为有效地发挥和控制社会能量的新的联结方式进行根本性转变,从其负面来看,由于一个社会系统需要从旧的有序到无序再到新的有序的转化,必须经历一个打破旧有序、建立新有序的转化过程,这个过程会出现一种精神迷失现象,它涉及了经济、政治、文化、道德、心理和人生信仰等多个领域。这些问题影响之深,涉及之广,也影响到了高校教师。一方面是思想观念大碰撞的影响。传统与现代的伦理道德、西方与中国的思想观念,哪一种更可取?作为一名教师,什么样的思想行为才符合道德规范?人们感觉迷惘或者进行无休止地争议,并依据自己的片面认识作出选择和行动,从而出现师德滑坡的现象。另一方面是法律体系不健全的影响。由于受利益驱使,有人钻法律空子,用权力代替法律,用权力谋取谋利,从而出现广西某高校校长案发后道出“受贿越多越能体现自身的身份和价值”这种扭曲的价值观的闹剧。

(二)道德自律体系的瓦解是高校教师师德滑坡的主观原因。道德自律是道德主体的一种自主、自愿、自觉的活动,是人们以理性对自身之外的道德规范的确证与认同,并使之转化为自己内心的法则和行为准则。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居于道德的上位,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教师的道德自律是其他职业人员望尘莫及的。但是,近年来,诸如兰州城市学院教师冯某殴打学生,云南大学教授王某涉嫌学术剽窃,中国戏曲学院中级讲师赵某女学生,以及很多博士生导师忙着搞项目,派自己的研究生替代自己给本科生上课等事件的发生,折射出当前的教师队伍逐渐放弃了道德自律。马克思说过,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如果一名教师没有高尚的精神追求,没有崇高的理想信念,那么道德的基础就不复存在,道德情操失守,触犯道德底线的行为就会发生。

(三)教育体制机制的不完善是高校教师师德滑坡的直接原因。一直以来,高校都保持着党委组织部管理干部、教务处管理教师的格局,党委组织部对教师的管理主要体现在行政职务提拔、职称评定、干部培训、评优评先、年度考核等方面,教务处则以教学督导、教学培训、师德测评为管理核心。这样分块管理固然有其合理性的成分,但由此带来的管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高校教师虽然也是干部队伍中的一个群体,但领导重视行政干部管理、放松对教师管理也是一个事实,常常将教师管理的责任推给教务处,教务处又将其管理职能分包给各系部,导致教师管理体系日渐松散。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管理不规范,还体现在学校重视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精品课程开发能力、科研成果、职称水平等,在这方面的投入很大,奖励办法很多,但对于师德建设的手段和办法却很少,往往停留在喊口号和精神鼓励上,每年的师德测评和年度考核只是走走形式,显得特别疲软,极不重视。

(四)网络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副作用是高校教师道德滑坡的现实原因。教育技术从幻灯片发展到多媒体,这是教育改革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但教师因此越来越依赖和崇拜教育技术,反而丧失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成为了技术的奴隶,导致行为异化。教师上课成了对机器机械地操作,过分关注课件内容,忽略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脱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且制作课件或撰写文章时肆意在网络资源库里进行掠夺,丝毫不考虑知识产权和版权问题。尽管通信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但针对网络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手段尚未健全,在这样一个“自媒体”时代,人们将言论自由发挥到极致,滥用自由的结果造成整个网络诚信体系的崩溃。一些高校教师把网络当做减压的工具,随意使用某个网名在网络世界里宣泄不当言论,全然不顾人民教师的形象,导致批评教师的言论也是不绝于耳。

三、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策略

针对高校教师师德出现不同程度的滑坡现象,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提高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和加强高等学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各高校除要贯彻落实好这些法规政策,还需要认真研讨当前高校教师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并从各高校实际出发,勇于改革探索,构建一套高校干部、教师管理的良性机制,重塑“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良好形象。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对此做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一)重视学习贯彻《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对《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出台高度关注,通过党委中心组集中学习、邀请专家举办报告会、召开教师大会由学院领导逐条解读、各系部分头组织学习等多种形式对规范进行全面学习。同时要求教师对照规范条款,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撰写学结,自我提出改进措施,使整个学习活动变成一次思想的洗礼,品格的升华。许多教师表示,正因为出台了职业道德规范,开展了多形式的学习,自己认清了形势、增强了意识、明确了任务。同时,一些言行举止已经偏离轨道的教师及时悬崖勒马,自觉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和约束自己。

(二)加大新入职教师培训力度。一是建立严格准入制度。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招聘教师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用人原则,坚决把不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人员挡在门外,做到宁缺毋滥。二是建立全面培训制度。新入职教师在学院需要经过党政领导的见面座谈会、党委组织部安排的校纪校规和教师职业道德培训会、教务处安排的教育教学培训会及系部安排的专业培训会等一系列的培训培养之后才能上岗工作。三是建立实习试用考核制度。只有通过系部领导和教研室主任对其德才两方面的考评方能转为正式教师。当然,除了新入职教师,所有教师都应该持续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因为面对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高校只有苦练内功、警钟长鸣,才能使教师增强免疫力。

(三)安排教师参与学生管理工作。针对教学和管理两路平行的弊端,解决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的现实问题。2012年,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取消过去单纯由辅导员管理学生的模式,建立“辅导员+班主任”的管理模式,要求专任教师至少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明确教师除了授课和开展科研外,管理和服务学生也是一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项改革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使师生形成一个共生共荣的集体,有利于师生建立深厚情谊,并通过教师实际参与学生管理的实践活动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

(四)树立典型发挥榜样带动作用。近几年,对于学院涌现出的广西教学名师、广西先进工作者、广西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服务广西“三农”工作标兵、优秀教师、优秀辅导员等先进人物,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都予以大力宣传,通过上门慰问、召开表彰大会、举办模范报告会等形式大力弘扬师德师风,对于个别特殊贡献者,学院还专门举办授奖仪式,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奖励,鼓励全体教师学习先进、超越先进,用典型引路的办法带动学院教师整体师德的提高。同时,建议各校对照《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树立各领域的标兵,如爱国守法标兵、教书育人标兵、严谨治学标兵、服务社会标兵、为人师表标兵。教师标兵多了,落后分子就少了,学校的教学风气就会得到改善。学校教风好了,学风自然正了,社会的风气就会得到改善,这是一个良好的循环。

(五)构建合理的师德测评体系。学院整合资源、理顺关系,发挥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和教务处在师德建设方面的合力作用。将原来由教务处负责师德测评改为由党委宣传部牵头,并成立了教师职业道德考核领导小组,出台了《学院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按照《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重新确定了考核的指标和赋分,采用定性加定量的考核办法对教师师德进行客观评价。明确规定除教学质量测评由教务处组织开展外,其他师德考核工作由组织部、宣传部共同负责,加大对师德测评工作的组织力度,从而改变过去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提高师德测评的有效性,使教师的敬业精神和整体面貌得到一定程度地改观。

总之,全社会应共同关注和关心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工作,为提高高校教师师德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高校教师应自觉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志存高远、淡泊名利,严守教育教学纪律和学术规范,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坚决杜绝低俗陋习,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努力成为教书育人楷模和师德标兵,从而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蒋占峰,高新杰. 提高高校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六点研究[J].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院,2000(3)

[2]于学友.理解师生关系的新视角[J].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2005(2)

[3]杨桂华.社会转型期精神迷失现象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4]郑捷.当前教育技术实践中教师道德失范的原因和对策[J].教育实践和研究,2008 (8B)

第5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205-02

一、师德的含义

师德是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的总和,是一般时候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它是高校教师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是调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与学生其他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它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态度和作风去接人、待物、处理问题,以做好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和灵魂。师德师风不仅体现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学学风,而且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既是时代对高校的呼唤,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

二、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西汉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扬雄在《法言・学行》中提出:“师者,人之模范也”,意即教师是人们的模范。教师既然是人之模范,那就应当对教师的各方面的素质都提出严格的要求,以使其行为足以为人师表。而教师的职业具有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培育灵魂的特点,因此,教师的道德素质的高低是教师所应具备的各方面素质中的关键。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耳熟能详的话不仅概括了教师职业的重要性,而且阐明了教师的根本职责――培养人才。因此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师德。以高尚的情操陶冶学生,以渊博的知识教育学生。所谓“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职责不仅只是传授学生基本知识,还包括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和影响,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各种问题。为此,教师必须注重自身师德的培养,注意自身形象的塑造。教师不仅要具有严谨的治学精神,更要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意识。教师的师德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健康人格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而且事关国家的未来与发展前途。

三、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高校教师在道德素质方面整体是好的,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乐观的现状:

(一)教书与育人脱节,不能正确处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教书育人的政治责任感不强

唐代思想家、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将教师工作任务分为三项,即传道、授业、解惑。而这三项任务中也包含着高校教师的两大职责,即教书和育人,这也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但在当前的高校教师的教育实践中,一些教师却把教书与育人割裂开来,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片面地理解教师的职责,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教给学生专业技术知识,至于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是政工人员的事,与己无关。正因为有这样的观念,有的教师自由主义思想泛滥,讲课随心所欲,无所顾忌,只管自己讲,不管课堂纪律;当某些同学违反课堂纪律时,通常置之不理。有的还缺乏基本的师德修养,如自律意识差,纪律观念差,动不动就发牢骚,讲怪话,有的还以宣泄自己消极颓废的思想为诚实坦然,靠奇谈怪论来彰显个性,使学生产生思想混乱和困惑。自己不能为人师表,还给学生带来极坏的影响。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没有做到主动与学生交流,答疑时间较少。这样的教学是不会达到最优化效果的。一些教师由于平时与学生接触交流少,因而不能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不能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没有意识到教书育人是一个良性循环的系统,没有做到教书与育人很好的统一。

(二)缺乏敬业精神,不注重知识更新能力的提高

敬业精神是师德的基本要求。高校是传授高深学问的场所,作为知识传授者的高校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的同时自己应有常流水”。然而,有的高校教师只满足于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潜在能力,也未能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潜在能力外化为现实;知识更新进度一般,只了解相关进展;或者只注重教师的业务素质、学历层次和学术成果,而忽略教师的思想素质的提高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在政治思想上要求不高,致使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导向上有些偏离。这说明,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高校教师有掌握新知识的意愿,但还不能及时地跟上知识更新的步伐。

(三)学术思想浮躁功利

自古以来,教师的职责就没有离开过“传道、授业和解惑”。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市场经济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下,部分高校教师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人生理想趋向实际、价值标准注重实用、行为选择偏向实惠。有的高校教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创新缺乏探索和研究。有的高校教师过分看重物质利益的索取,对工作没有热情,对学生不关爱,工作随意性强,迟到、早退、旷工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高校教师甚至把大量精力用于社会兼职及一些商业性活动。有的高校教师为了评职称,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在学术研究中粗制滥造,论文弄虚作假,篡改、伪造研究数据,甚至抄袭剽窃他人劳动成果;有的在科研项目申报、评审中弄虚作假,为个人谋取私利。这些现象尽管只有个别或极少数,但它的影响较为恶劣,也最为社会所痛恨,是学术研究中缺乏严谨科学态度的典型表现。

四、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建议

(一)强化教育培训机制,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民族振兴,教育为本;教育振兴,教师为本。只有教师自身素质提高了,才能给学生展示出一个好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因此,教师个体要不断提高认识,加强师德修养,认识新形势下强化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师德建设是教风带动学风的需要,高校教师的教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风。高校教师中存在的对教学不负责任、应付了事,对学生漠不关心、教书不育人,自我要求不严、不能为人师表等等,必然损害高校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为人师表的形象。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即便是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教师表面上按规矩办事,内心不以为然,永远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现实迫切要求我们在推动素质教育中,把提高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以师德建设为突破口,带动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师德促进高校教师教书育人责任感的增强,以良好的教风,促进学生良好学风的形成。加强师德建设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需要。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建设高水平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前提,是贯彻落实教育方针高质量完成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只有师德过硬的教师队伍,才能充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出新时期对社会有用的建设者。

(二)把师德建设和考核评优、福利待遇、出国进修等结合起来,建立科学民主的评优考核机制

由于不科学的评优机制会形成错误的舆论导向机制,即便是有些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在培养学生和提高教学效果上花费了很多精力和心血,但是不被领导认可,不被同事认可,个人发展受到阻碍,不仅不会起到榜样的作用,其他教师反而会以此为戒。因此,在精神激励方面,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积极参与到学校前景规划、学科专业建设等事业中来,用事业的发展提高教师凝聚力。利用校内各种宣传媒介,大力表彰德高业精的高校优秀教师,通过经验交流、教学观摩等方式,推广先进的、具有丰富内涵的教师职业观和成功经验,发挥弘扬正气、鼓励斗志的作用。加大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建立具有战斗力的科研梯队。在物质激励方面,许多高校在优秀教职工评选过程中,都将教师获得多少科研项目,发表多少科研论文,获得多少专利作为最主要的依据,但是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所占的比例甚少,更不要提将教师的师德纳入考察的范围内。这样的评优机制,无疑就是一个指挥棒,使得大部分的教师为了谋求发展将自己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科研中,而无暇顾及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教育问题。这部分教师中有的是切实解决了国民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这是值得提倡的;有的却是为了拼凑论文而作研究,甚至出现一稿多投,抄袭剽窃的现象。这不能不说是教师师德的严重缺失,因此我们应均衡高校教师之间的差距,合理改善岗位津贴、课时酬金、住房分配、职称晋升等方面的政策,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优秀教师,在薪金、工作条件、生活条件等方面予以奖励。

(三)加强师德建设的激励及奖惩机制

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规章制度是师德师风建设的保障,要有规范的师德行为标准,作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标准不仅为教师提供行为标准,也为监督和奖励提供依据;要加强师德的监督和反馈机制,有了监督和反馈机制,才能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使更多的教师在职业中成长,而不是打击报复,限制其发展;要建立教师违反师德行为的通报制度和惩处机制,实施教师职称评聘“师德一票否决制”,对于师德差又不改正或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的教师,同业务水平低的教师一样,实行淘汰待岗或转岗调离,努力实现师德建设的目标。总之,激励和奖惩机制的建立要以鼓励教师,激发教师潜在的能力为目的,使之人尽其能。要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尊重、理解、关心、支持教师,帮助教师解决学习上、工作上、生活上以及心理健康的问题。

五、结语

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与时俱进,进一步提高对师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才能不断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不断地为科教兴国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滇.新兴本科院校学风与教风问题探讨[J].文教资料,2008,5.

[2]叶平.关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若干思考[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8,4.

[3]章志群.加强高校教风、学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J].高教研究,2007,25.

[4]高菲.新形势下高校学风建设问题及对策[J].教书育人,2005.

[5]王双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第6篇

摘要:高校是培养“四有”人才的摇篮,高校教师是培养“四有”人才的执教者,因而,师德状况不仅仅涉及到教师的自身建设和自身形象,更关乎对学生的教育质量,这种影响有直接性的施教过程的影响,亦有一时一事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从我国现阶段影响高校教师师德的主要因素和严律高校教师师德的对策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严格自律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应当遵循的职业行为规范和必备的道德品质的总和。我国《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对高校师德的内涵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包括六个方面: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爱国守法体现为:对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国人民、我国社会制度要持热爱之情,对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法规要模范遵守,对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要坚决贯彻,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敬业爱生体现为: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热爱、忠诚和精诚奉献于教育事业,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真心关爱学生、培养和教育学生为己任。教书育人体现为:正视并重视自己担负的育人职责,积极探索并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个性,“德艺双馨”的培养学生,积极提高教学质量。严谨治学体现为:实事求是的求知精神,勇于探求和坚持真理的积极态度,讲求团结合作,协同创新,刻苦专研,力戒浮躁的学术品行。服务社会体现为:将自己担负的育人责任与担当社会责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积极传承科学文化知识,自觉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服务。为人师表体现为:做学生的表率,以优良的学风和教风、以高尚的学识风范来教育和熏陶学生,在校园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做到自尊自律。可见,高校教师的师德主要包括其在从事大学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时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并体现其行为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和精神境界。高校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亦是高素质人才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堡垒,教师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主体,不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也传播精神文明。

一、我国现阶段影响高校师德建设的主要因素

利益和环境的影响。由于我国大学连年扩招,大学规模急剧扩张,学校课程负担加重,某些大学开始快速扩充教师队伍,但因其盲目性,导致高校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受过严格训练、拥有较强素质、愿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教师;一些教师为得到更高的学历与职务或调到更好的单位,往往拉关系走后门、伪造剽窃学术成果、投机取巧应付教学,这不仅侮辱了教师的职业道德,也影响了正常的教学与科研秩序;随着大学各院系规模的扩大和人员流动频率的增高,在规模较大的大学院系内,一些同系的教师间常互不相识,不利于教师内部的团结。而且,在个别院系中,因优秀成员流失情况严峻、内部冲突严重及一些学科状态的停滞,常导致教师教学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致使部分教师对教师职业产生动摇,甚至影响到平时的授课,将不满和厌倦的情绪传导给学生,损毁大学教师的良好形象。价值观的偏差导致责任感缺失。随改革开放而来的社会变迁和多元化思维冲击着大学教师的传统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使得大学教师的价值理念逐步趋向实际化与享乐化,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和教书育人使命被弱化。部分教师在精神与物质的冲突中放弃了最初的追求,把知识当作商品去换取现实利益;部分教师不重视自身素质的修养,无视自身对学生的言传身教,不追求在教学和科研中的社会价值,只一味贪图享乐、最求个人名利、讲报酬、求索取、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师德的教育和管理不够重视。由于教育部门对大学教师的师德教育和管理不够重视,使得大学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出现了很多新问题,比如,部分大学教师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只重视自身职称、学历和职业的晋升,对教学任务应付完成,忽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忽略教学与科研中的改革创新,无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不仅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陈旧,而且敷衍了事。高校师德要求的淡化,是造成大学教师师德下滑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严律高校教师师德的对策

1、提高师德自律性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学习的模范,教师的人格是施教的关键,大学教师应树立起崇高的职业理想和精神追求,重视业务能力与思想政治水平的双重提升,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自己,始终坚守党的教育方针,将自身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增强社会责任感,在面临各种物质诱惑、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时,以学生、学校和国家的利益为重,胸怀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立足现实、坚守岗位,把握住人生的正确航向,将个人事业融入到社会主义伟大教育事业中来,实现自身的真正价值。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航母,教师是为其续航的核动力,而现今科技与知识的不断进步和更新,需要大学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及综合素质,在继续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及时更新知识体系、调整知识结构、扩展专业知识面,这样才能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中不断创新,保持饱满积极的精神状态,以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及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实现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快速提升,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求真务实、勇于创新。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工作中应追求工作实效,讲求工作方法,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进行科研创新,要用新知识和新成果服务于教学,而且大学教师应以艰苦奋斗、脚踏实地、淡泊名利、开拓进取为座右铭,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勇挑重担,在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或专著中恪守学术道德,在评选教学科研成果中坚守规章制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做表率,为教育事业做贡献,为祖国和人民服务。

2、提高师德他律性

实施教师聘任制度。各院系在聘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或教授等大学教师时,应遵照聘任条件严格考核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学及学术贡献,不仅要参照教师的基本教学情况,而且要认真核实每一位大学教师提交的论文、专著等科研成果的原创性和学术价值。在对业务能力、学术成果和道德素养的综合评估和鉴别中,应公平公正,以业绩和品行为考核标准,而不能以年龄和资历为考核标准。构建师德培训机制。要严律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就要加强师德培训。对于新参加工作的大学教师,应提前做好岗前师德培训,帮助新教师明确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使其认识到师德在自身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意义,提高自觉性与自律性,从而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以身作则、师道为先。对于已经参加工作的大学教师应定期进行师德培训,通过职业道德讲座、师德知识讲解、师德研讨会等多种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帮助其认识职业道德缺失对学生、学校、社会及自身所造成的危害,提高其对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及大学教育发展趋势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师德素养和执教能力。健全师德考核与奖惩制度。高校应明确师德考核与奖惩原则,把师德考核和教师的教学、科研业绩等各项指标融合在一起,作为教师聘任、职务提升、职称晋升、评选先进的依据。这样不仅可以规范教师掌控自身的职业行为,也可以帮助其明辨职业荣辱,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发挥优秀教师的激励和示范作用。

作者:王晶 单位:北华大学师范分院

第7篇

Abstract: The faculty member in higher school is becoming younger and younger, which is an outstanding feat got during its development as the higher education is more public. In North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five types of moral characters including profession, school, student, academic and research are emphasized, so the quality of all the faculty members is promoting increasingly.

关键词: 高校;青年教师;品德素养;教育

Key words: higher school;young teachers;moral characters;education

0 引言

为适应大众化教育的需求,我国的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高校教师队伍进一步年轻化。据教育部统计,2005年普通高校教师中45岁以下者占教师总数的78.4%。青年教师已经成为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素质,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新时期不断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升青年教师品德素养尤为重要。

东北石油大学近几年来35岁以下的教师占师资总数的比例和具有外校教师学缘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2007年分别达到51.3%和57.8%。学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把它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注重从教师职业、学校、学生、学术、教学科研等方面加强青年教师“五心”品德素养的养成。

1 养成对职业的崇尚之心

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态度,对职业的认识和崇尚之心,直接决定着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观培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养成是保证教师教育工作的正确方向与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学校从以下三方面养成青年教师对教师职业的崇尚之心:①大学教师应有的高尚师德;②大学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③大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④学校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相关制度及措施等。目的在于使青年教师明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条件下提高个人道德觉悟的必要性;掌握大学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以及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在提高思想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事业,全心全意地做好本职工作,为国家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2 养成对学校的大爱之心

针对刚离开校园就走上大学教师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不同生活、学习背景差异,开展融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感染教育系列讲座,培养青年教师爱校、荣校、兴校的大爱之心。

2.1 开展校史、校情、校规讲座专题 学校领导以及离退休老干部讲解学校创业史、发展史,组织青年教师参观档案馆、校史馆;职能部门领导解读学校现行的人事、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管理制度。

2.2 开展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专题讲座 学习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与思路、定位与规划、办学特色、改革措施和发展目标等。使青年教师了解学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目标,取得的成就和形成的办学特色,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爱校爱岗,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2.3 充分发挥大庆精神育人的特色和优势,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品德素养教育活动 组织青年教师到大庆油田参加实践锻炼,到铁人纪念馆参观学习,开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先进典型的评选表彰活动,在党员教师中开展了争做“严谨笃学、教书育人”典范的“先锋工程”活动等等。引导青年教师继承和发扬大庆精神的优良传统,继续秉承几代油院人近半个世纪积淀的优良教风和学风。

3 养成对学生的挚爱之心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热爱教育事业,才会全身心投入,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奉献给学生,奉献给教育事业。传道授业,教书育人。传道与授业并重,教书与育人同行。只教书不育人的教师是无法存在的。

缺乏与学生沟通很难教好书。青年教师较中年教师缺乏和学生沟通,对学生心理、价值取向和日常生活缺乏关怀的兴趣。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明确要求,新聘任的青年专业教师,原则上要从事一定时间的辅导员、班主任工作,通过和学生交流,到自习室、学生宿舍和学生聊天,揣摩学生心理,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深入了解学生,把大庆精神教育融入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中,达到师生相长的效果。增强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责任心,为积累教学经验打下基础,有力地促进教学和人才培养。

4 养成对学术的敬畏之心

做学问、搞科研是一项严肃的、创造性的劳动。一个学者只有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学术良知,对学术怀有一份虔诚、敬畏之心,才能保持学术固有的纯净品格,才能做出真学问。学校通过开设学术道德规范讲座引导青年教师怀着敬畏、诚信之心做学术。

①了解当前学术界诚信危机及其诱因;

②学习学校老一辈教师传承大庆精神的衣钵,踏实做学问、扎实搞教学的典范;

③恪守学校的学术规范,履行学术诚信承诺。青年教师学习学术道德委员会制定的关于诚信预警机制、荣誉准则、学术规范及学术评价条例等;同时,在从事学术前要怀着对学术的敬畏之心立下并履行诚信承诺:对学术采取严谨的学术态度、遵循求实的学术操守、培养高尚的学术道德、端正学术风气、规范学术行为,自觉维护学术评价的客观公正。全校上下营造了基于诚实、信任、公平、尊重和责任感的学术诚信氛围。

5 养成对教学科研的相长之心

高校的性质和功能决定了很多教师在从事教学的同时,还要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一些年轻教师甚至认为,科研是个人发展的“事业”,而教学则是“工作任务”。与过去一些老教师经常呆在教研室里,大家一起备课,探讨教学上的问题形成鲜明对照。学校和各二级学院着力引导青年教师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二者的关系,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

5.1 教育与教学方法专题 请学校的教学名师讲解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高等学校教育与教学的特点。

5.2 科研方法专题 请学校科技专家讲解科研的意义和作用,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现代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及科研课题的申报与实施等知识内容。

5.3 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观摩研讨,典型引路 聘请一名中、老年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使青年教师掌握各个教学环节,完成助教及讲师的基本训练,提高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督促青年教师积极完成进修计划,指定必读书、参考书、外文书,批改读书报告、笔译材料和有关论文等帮助青年教师过好教学关。

通过系列专题讲座,使青年教师认识到,大学最根本的功能是教学与育人,教学工作有利于青年教师拓宽知识面,讲课、备课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以及留下来的思考,都将是从事科研工作的前期储备。科研工作应通过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工作来反哺、促进教学,达到教学和科研二者相互促进,教研相长。任何重科研、轻教学或重教学、轻科研的做法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片面强调科研或教学都会走进误区。

东北石油大学为适应发展需要,保证教学质量,克服地处东北地区、经济欠发达、区域环境欠佳等多种困难,按照培养与引进并重的原则,着力推进人才引进、在职师资培养提高、拓展补充师资的渠道等工作,确保师资队伍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采取改善师资队伍待遇与提高业务素质并重的方针,加强青年教师基本品德素养的养成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逐年提高。

参考文献

[1]江文丽.关于高校教师培训的几点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2]隋赤,王敏.教师在职培训的主要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5(8).

第8篇

关键词:高校;师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011-0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家,教师为本。教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使命,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未来;教师是教育理念的载体,是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力量。学校所培养的学生的素质如何,直接取决于教师队伍的价值取向、精神风貌、素质能力和高尚道德情操。而当前社会变革转型时期频发的高校“师德失范”事件,昭示着当前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新矛盾。于2014年“教师节”前夕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了当前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当前高校教师师德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的师德建设总体趋势是好的,仍有大批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高尚师德、值得人们尊重和爱戴的先进教师。然而,在国家转型新时期多种因索的影响,当前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新矛盾。

1.“教书育人”意识淡薄。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的核心工作。但在新形势下,高校教师面临着多种利益诱惑和更多的选择,导致一些老师已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逐渐缺乏敬业精神、职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上出现备课不认真,对学生不负责,上课敷衍,“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教学过程中新知识更新不及时,照本宣科。学生工作中借考试、评奖学金、评优秀称号和申请入党收取学生费用给部分学生开绿灯等现象。从目前来看部分教师仅把“教书”作为一种养家糊口的职业,更谈不上“育人”。更有老师利用教师职业性质和职务之便在校外从事第二职业。

2.学术不端行为严重。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主义冲击下,特别是些青年教师,为了评职称及晋升职位,在科研工作上盲目于发文章,只追求文章的数量而非质量;投机申请科研项目,但不注重项目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出现了弄虚作假、篡改数据、违规使用科研经费等严重违反学术道德问题。在目前的这种社会环境下,教师似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攀关系”上,从而出现“重科研,轻教学”、“串场子,找项目”等学术不端行为。

3.对学生缺少关爱。鲁迅先生曾说“教育是根植于爱的”。“爱”就是要时刻真心关爱和爱护每一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他们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一些新进教师特别是辅导员上岗前并没有经过专业的道德信仰和心理健康学的培训,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认知不完善。对学生生活中出现的如忧郁、恋爱和自杀等各种突况,没有很妥当的应急处理办法。其中部分原因取决于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关心和沟通,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健康教育不重视。甚至有老师与学生关系暧昧的,这些行为都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不等程度的影响,严重损害了高校教师的社会形象和职业声誉。

二、师德问题产生的原因

1.青年教师的现状。随着近几年高等学校的扩招,青年教师的需求逐年增加。但高校的聘任对象一般侧重于名牌或重点大学的优秀毕业生,而这些群体也只是在岗前才真正接触到高等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习,真正面对学生时却有点不知所措,照本宣科。他们甚至没有与学生交流的经验,更谈不上关爱和爱护学生。“80后”青年教师大部分都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为了评定职称和晋升职务,提高自己的工资待遇,导致青年教师“重科研”,无心进行教学这份本职工作。

2.师德评价机制不完善。一些高校的师德评价机制不完善,普遍用教学工作量、科研成果和论文数量这些“硬件”指标来评价考核教师教学效果,忽视了师德建设、奉献精神“软件”的影响。用这些易量化的“硬件”决定教师的职称评定、绩效工资发放和科研项目申报,将影响着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更不会用心去教育和关心学生,师生关系淡漠。

3.师德监督和奖惩机制不完善。高校的师德监督制度形同虚设,监督职能部门仅仅局限在行政部门这一单一性机构,缺乏部门之间的协同分工。监督主体消极不作为,对教师的道德失范现象采用“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行政人员服务意识不强,他们的职业道德也直接影响着高校师德的发展。奖惩制度比较空泛,往往忽略了教师的优良师德表现,对违法乱纪的事件惩罚力度不大,有学者剽窃已故知名教授40万字的论文,结果只处罚2万元,此类案件的社会影响极其恶劣,折射出相关制度的缺失。

三、加强师德建设的主要举措

1.加强教师的自身建设。首先教师应“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模范地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忠于人民教育事业,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坚决摒弃心态浮躁、学术功利化、轻教厌教等流弊,将“敬业”精神内化为一种道德自觉。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我国古代对教师角色行为、义务及权利比较精确的概括。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要求,教师往往同时扮演着多重角色。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秉持严谨治学的理念,根据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利用“课前三分钟”、“上课不玩手机”等活动上好每一节课,以使他们牢固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多方面能力。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应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技能,在日常生活上给以帮助,通过“爱心妈妈”一对一帮扶活动,成为学生的朋友和知己,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文本,师德大计大爱为本。教师要以大爱之心,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高校教师另一重要角色就是科研工作者,不单单对本专业科研知识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在教育教学中使自己成为一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最大水平地发挥“教”的本事和“研”的能力。以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自觉遵守学术道德,抵制学术不端,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精神。

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己不正,焉能正人”。在社会公众的心目中,教师是道德的楷模、文明的使者、智慧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广大教师一定要防微杜渐,洁身自好,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2.发挥青年教师的特长。“80后”作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青年教师主力军,面对的是时刻充满热情、憧憬、自信、舒畅、紧张、急躁等各种自我体验的基调的“90后”。他们在文化和思想上很接近,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能通过智能的方式如微信群、QQ等更好地融入到大学生中去,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更能与学生形成朋友式良好的师生关系。

青年教师面临着双重压力,这些都激励着他们在工作上更努力。为了进一步地提升自己,除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更要钻研新项目新课题、到企业中进一步深造。青年教师的发展潜力、知识结构新、对新事物接受能力以及股干劲等,都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健全师德评价机制。古人云:规矩弃矣,则不可欺以方圆。完善的师德评价体系有利于优化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并对教师的言行、举止和思想观念起着监督、评价和约束的作用。师德考核要充分尊重教师主体地位,坚持客观公正、公平公开原则,采取个人自评、学生测评、同事互评、单位考评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结果应通知教师本人,考核优秀的应当予以公示表彰,确定考核不合格者应当向教师说明理由,听取教师本人意见。考核结果存入教师档案。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年度考核应评定为不合格,并在教师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环节实行一票否决。

4.强化师德建设激励约束机制。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广泛鲜明地宣传学习其他高校教书育人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又要注意发现培育身边的教书育人典型。学校可设立师德单项奖和综合奖,对师德考核成绩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并大力宣传表彰,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要创新宣传方法,通过交流、交谈、现身说法等形式,使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和理念入脑入心,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之目的。

建立教师违反师德行为的通报制度和惩处机制,对违背教师职业道德、造成不良影响者,要在教师职务评审、人才选拔培养和评优奖励中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对于师德差又不改正或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的教师,同业务水平低的教师一样,实行淘汰待岗或转岗调离,努力实现师德建设的目标。

四、结语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是基石的奠基者,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为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于2014年10月9日正式公布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高校师德建设,从根本上遏制和杜绝高校“师德失范”现象的发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提升依法施教能力,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四有”好老师时代风采,不断提高高校教师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田天,徐冀宁.浅析“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精髓与高校内在灵魂的重塑[J].江苏教育研究,2015,(06):7-9.

[2]蔡淑萍,吴盾,王标兵,等.高校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5,(1):99-100.

[3]冉洁,付爱莉.刍议高校师德建设现状与解决方案[J].教育教学论坛,2015,(14):28-29.

第9篇

关键词: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高校教师队伍的素质决定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三项使命的完成情况,师德是高校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师德决定着国家百年盛衰,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师德建设,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而道”。党的十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要以这八个字为价值准则,形成与高校教师职业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一、以“爱国”为核心提高高校教师的政治素质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核心,大学生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大学生是否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直接关系者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高校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青年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目前,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思想影响的倾向,存在着遵从西方话语体系、宣扬西方价值观、推崇西方文明成果等现象,所以高校要督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体现爱国主义精神,以“爱国”为核心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

1.1高校要激励教师在工作中体现爱国主义精神。高校应采取积极的措施激励教师通过不同的形式体现爱国主义精神,高校教师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体现爱国主义;高校教师积极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形成科学研究成果,并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社会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也是爱国主义的体现;高校教师广泛参加社会活动,弘扬传统文化、讲授现代文明,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精神动力,这也是体现爱国主义。这些行为都应该的得到肯定和支持,促使教师自觉把爱国主义精神落到实处。

1.2高校要推动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精神。高校要督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体现爱国主义,以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高度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基本的国情到国际的热点、从专业发展的历史到专业发展的前沿、从基本理论的阐述到具体实践的应用,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文明,等等,教师在教学和交流中如果能时时体现着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取得诸多成果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也可以使学生树立忧患意识,以教师的爱国主义精神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以“敬业”为重点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素养

“敬业”是要求广大教师要树立崇高职业理想和坚定职业信念,教师的职业是培养人的灵魂,需要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有奉献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目前,高校教师队伍中存在着职业理想淡漠、爱岗敬业精神弱化等问题,所以高校要使教师有敬畏之心和进取之行,以“敬业”为重点加强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高校教师是大学教育的基石,是大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将直接影响学生身心的发展,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高校教师必须对教师职业存有敬畏之心,怀有对高等教育工作强烈的职业光荣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自己的模范言行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从思想品德、学识才能、生活方式、言谈举止等多方面成为学生乃至全社会的表率。

三、以“诚信”为基础夯实高校教师的职业基石

“诚信”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诚信缺失现象十分严重,高校教师在多重的利益驱使下,诚信缺失的现象也层出不穷,在学术研究中存在着数据失真、论文抄袭、收受钱物等情况,在教学中存在人情分、金钱分的现象,所以高校加强教师个人的诚信修养教育的同时,把自律与他律的结合,发挥制度建设和监督机制的作用,以“诚信”为基础来夯实高校教师的职业基石。

3.1高校用制度建设构筑诚信防火墙。制度建设是诚信建设的保障,在高校师德建设中应积极进行制度建设,高校有国家层面的《教育法》、《教师法》、《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等法律和文件作为制度建设基础,还应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出一系列的师德建设制度,完善制度规范,针对学术造假、金钱分等诚信缺失的教师应严格处理,使教师的失信成本可以威慑到教师的言行,避免教师无视失信成本,不仅破环教育环境而且对教育对象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

3.2高校用有效监督构建诚信约束网。高校的各项工作在阳光下运行,使高校教师自身的道德约束力与外部压力有机结合,构建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诚信约束网,监督高校教师的师德表现。如,在高校教师招生、发展党员、评奖评优、保送研究生等具体工作中,学校牵头组成学生、家长、学校教育管理部门、新闻媒体等立体监督网络,进行监督,并且使师德监督结果公开化,与教师的物质利益、名誉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惩戒各种诚信缺失行为,进而杜绝这类行为。

四、以“友善”为条件构建高校教师的和谐环境

“友善”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价值标准,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态度。高校教师在处理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人际关系中应以“友善”态度去处理,防止人情冷漠的人际关系,才能有大学里和谐的人文环境。目前,在高校中存在着教师为维护和实现个人利益而诋毁他人、损害他人利益的现象,严重影响校园的和谐,所以高校要培养教师的仁爱之心和建设友善校园氛围,以“友善”为条件构建高校的和谐环境。

孔子曰:仁者,爱人也。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教师是人类社会灵魂的工程师,充满爱的教育才能触动灵魂,教师只有真心诚意地去爱每一名学生,才能出动学生的灵魂,才能有感染学生、教育学生的情感魅力。教师只有把对学生的爱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才能发挥一名教育者的教育作用,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教师要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真心地关心关爱每一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使学生成长成才。

总之,教师是神圣的职业,师德建设则是永恒的课题,要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就要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引导高校师德建设,真正把师德建设落到实处,使高校教师不仅一名合格的公民,更是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其言行符合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大力加强新形势下的师德建设[J].求是,2004,(1 7).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Z].教师[2005]1号.

[3]何齐宗,沈辉香.论人文关怀与教师的发展[J].教师教育研究,2006(06):49.

[4]冯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发展[J].高校理论战线,2008,(7).

第10篇

关键词: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失范;培养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应遵循和践行的行为规范和思想品德的总和。与其他职业相比,具有示范性强、自觉性高、影响广等特点,这也是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的特殊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教育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并没有因物质生活的改善而显著提高,相反,一系列道德问题逐渐显现。青年教师处于年龄的黄金阶段,身体强健,思想活跃,知识面广,创造能力强,是教育界的中坚力量,在整个教师队伍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新时期如何加强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提升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就成为教师队伍职业道德水平建设的重要方面。

一、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和信息日益多元化,教师队伍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其中,师德教育引导的滞后性,导致部分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出现偏差,主要表现如下:

(一)部分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意识薄弱。教师职业道德意识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指教师对教育劳动中客观存在的道德规范的反映与认识,包括职业道德观念的形成、职业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和职业道德实践动力的内化等。教师职业道德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过程,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形成道德观念,并通过自身道德行为的具体实践培养道德判断能力,直至把这些感性认识内化成自己的道德意识,并在日常的教育当中不自觉地表现出来。当下,一部分青年教师缺乏对职业道德的认识,职业道德意识淡薄。他们不热爱工作,对工作有倦怠感,课堂上不关心学生的主体地位,照本宣科,敷衍了事,课后不积极进行教学反思,一心只想赚钱谋利。大学生正处在社会道德形成的关键期,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青年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关系到能否区分真正道德上的善恶美丑,能否对道德行为作出正确评价,否则,就难以正确引导学生的道德认知,进而改变学生错误的道德观念[1]。因此,强化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意识,就需要进一步内化职业道德认识,提高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从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榜样。

(二)部分青年教师职业责任感薄弱。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教师从业者应该对这一职业的责任意识、责任情感和责任信念有清晰的认识,并逐渐使教师责任感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与行为方式。对教师而言,责任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有了责任心才能把自己的生命与别人的生命联系起来,有了责任心才能拥有不断进步的动力,才能拥有勤奋工作的热情,才能有务实创新的工作态度。然而,青年教师责任意识薄弱的现象比比皆是:有些青年教师下了课就迅速离开教室,根本没有责任意识,不去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寻求更适合学生的授课内容、授课方法;有些青年教师在课余时间办补习班,正常的课堂却草草了事,讲一些简单易懂的知识,稍难的知识放到自己办的补习班上讲,这就造成班里学生必须报名参加补习班,不报补习班学习就跟不上的怪现象;还有的青年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做生意,一心盘算着怎么赢利,上课则有口无心、照本宣科,甚至直接念讲稿。

(三)部分青年教师合作意识淡薄。青年教师大部分为80后,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他们比较缺乏合作意识。但是,教育教学活动不是一个人的事业,它需要教师团队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才能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树立“谦虚谨慎、团结合作”的育人意识,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尊重,有意识地维护教师群体的威信,特别是在学生中的威信。当前有一些青年教师合作意识淡薄,工作中只考虑个人得失,不关心集体,不主动维护班级和学校荣誉。殊不知,教育教学活动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教师要在具体的活动中寻找合作对象,努力培养分工合作的习惯,提高自己的协作能力,促进整个教师团队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部分青年教师奉献意识淡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并在一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身体力行,为教育事业奉献出毕生精力。教师的奉献精神可以理解为一种信念、态度、决心和行动,为了学生的利益,把所有的精力奉献给学生。奉献精神是教师职业道德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当代教师劳动的本质特征。然而,当前部分青年教师的奉献精神薄弱,他们只把教育教学活动作为自己谋生的手段,时时刻刻想到的是个人的蝇头小利。教育本来就是一条清苦的路,我们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在平凡的工作中升华灵魂,实现自我价值。

二、青年教师道德人格水平下滑的原因

(一)受西方不良思想的影响。绝大部分青年教师为80后,他们成长在国家实施改革开放的特殊时期,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打开了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门,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条件得以改善,另一方面,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给我们的思想文化带来新的挑战。尽管我们党和政府以鲜明的态度和有效的策略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但在局部范围内,这种思想仍然对我们教师的道德状况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如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和行为在一些青年教师身上表现得较为突出,严重的破坏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2]。

(二)个人物欲主义的膨胀。“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个人利益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极端个人物欲的膨胀。部分青年教师把金钱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在他们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利益关系,于是,为了追逐个人利益做出不道德或者不理智的举动。诚然,部分青年教师个人物欲的膨胀与教师工资长期较低有关,但教育教学管理方式方法不当也是部分青年教师错误认识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一些学校的管理者长期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依据,对教师进行金钱奖励,这种奖励手段“实际上是在引导教师将自己的工作价值取向向着纯商品化的价值取向转化”[4]。正如这样一个小故事,一富翁被困洪水之中,眼看就要被洪水卷走,一渔夫前去营救。在富翁的加价声中,渔夫的船速不快反慢,富翁最终葬送在湍急的洪水中。

(三)教师队伍思想道德建设放松。道德建设力度不够,这是造成我国部分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因素之一。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队伍得以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如果不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会对我国思想道德建设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四)教育管理制度不完善。我国的教育管理制度在某些方面稍显滞后,这也是当下部分青年教师职业道德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教育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强制力无从体现,直接导致了对教师的行为缺乏约束力,加上依靠社会舆论的导向问题和传统道德思想的逐渐消失,所以部分青年教师出现职业道德失范的现象。因此,教师职业道德的实现不仅需要道德规范的力量,更需要职业规章制度强有力的保障。

三、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的塑造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自身品德修养的内在要求,是教师健全人格的体现,也是青年教师成长的重要支撑之一。因此,作为青年教师,要特别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要特别重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要具备学高身正的职业道德和教书育人的强烈的社会使命感[5]。

(一)加强制度保障和监督。教师职业道德的塑造必须要有各方面制度的保障和监督。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制度完善,培养和提高教师道德素质才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纪可纲。1.完善教师职业道德塑造的激励制度。目前,教师激励制度存在手段单一的弊端,主要采用物质激励,忽视了精神激励。教师不仅仅对物质有所求,还有更多精神层面的需求希望得到满足。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家、政府、学校要积极地完善各种激励制度,通过目标激励、榜样激励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同时培养教师的自我激励意识,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2.健全教育评价制度和学生评教制度。教育教学活动是一项既复杂又漫长的工程,只重视学生考试分数和学校升学率最终会导致教育功利化倾向日益严重。国家应改革目前单一、机械的教育评价制度,这样才能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师道德观念,培养高尚的道德人格[6]。另外,学生评教评学活动也是教育评价机制中重要的一部分,这就需要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健全学生评教评学的制度,通过学生意见间接提高教师道德修养。3.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标准。随着教育事业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师有没有职业道德,教师师德的高低已经不单是一个德行问题,其中还包含着相当的法制成分。我们在教师道德建设中制定相关的考核和评价标准,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有效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学校可以成立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工作小组,负责教师职业道德的检查评估和组织落实工作,还可以在校园网上建立监督信箱,鼓励学生对教师的师德表现进行监督,督促教师完善道德修养,对情节严重并造成恶劣影响的教师进行相应的惩处。

(二)注重信息媒体对教师职业道德塑造的导向作用。随着信息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热点话题日渐引起社会的关注,大众对各类社会事件愈发敏感。尤其在教育界,每个令人寒心的道德失范事件的曝光都会引起社会各界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质疑。“舆论导向正确,人心凝聚,精神振奋;舆论导向失误,后果严重。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引导舆论,至关重要”[7]。大众传媒对教师道德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教师道德建设的成败,管理部门应加强规范社会舆论和对信息媒介的正确导向,加强宣传主旋律,注意正面信息的引导,这对建设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有着方向性的作用。因此,教育部门应当建立有针对性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信息媒体的导向作用,创新活动载体,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师道德人格塑造活动,树立师德典范,营造重先学优的氛围。

(三)继承和发扬优良的师德传统。我国是文化积淀深厚的文明古国之一,在几千年的文化教育传承中凝结出了璀璨生辉的师德传统,在这些优秀品质的引领下,民族文化薪火相传、欣欣向荣。孔子所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也是强调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强调了“德”的重要性。类似案例不胜枚举,利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这些丰厚的思想理论资源,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传统道德教育,也是培养青年教师道德人格的重要途径之一[8]。

(四)关注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由于职业的特殊性,青年教师很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不健康的心理有可能成为滋生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土壤。一名教师的心理如果出现问题,就会扭曲正确的道德精神价值,对学生造成重大的不良影响[9],作为教师,应当性格和善、积极向上、平等公义,对学生时时刻刻产生良好影响,对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起到榜样作用。反之,一些教师的消沉自卑、喜怒无常、郁闷焦躁等负性心理特征则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为此,教学管理部门应当留意教师的心理变化,及时排除心理上暂时出现问题的教师心中的疑虑,出现心理问题的工作者也应当及时进行自我反思觉悟,或者积极请求外界的帮助。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影响学校教育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教育的力量源于教师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对学生人格塑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知识的传授。

参考文献:

[1]王帅.“80后”中小学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2]杜光强.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路径厘析[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13,(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涂兵,余志伦.教理不当是教师不良物欲的重要成因[J].教师教育研究,2014,(5).

[5]曾艳.论教师的道德人格及其塑造[J].怀化学院学报,2003,(6).

[6]孙杰远.当代教师道德养成特征与发展策略[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5).

[7]邢贲思.科学发展观读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8]何承荣.经济全球化对教师道德人格的冲击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03,(3).

第11篇

关键词:人事制度 高校教师 聘任制 改革

Abstract: Reform on college teachers’ post appointment system is the core of personnel system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can advance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t at the present statge, college teachers’ post appointment still lacks perfect system regulations, and the coordination with socialist market econony is not adequate. This paper studied the reform on college teachers’ post appointment system, analyzed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esented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Key words:personnel system;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ppointment system;reform

教师职务聘任制是指学校和教师遵循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在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基础上签订聘用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形成契约关系的教师任用制度。

高等学校教师的职务聘任制度要求学校根据事业发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科学设置教师职务岗位,教师依据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申报教师职务;学校按照岗位择优聘用,学校根据岗位职责进行履职考核;依据考核结果续聘、缓聘或解聘教师职务。就教师职务聘任制的几个大方面的内容看,我国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度还存在着一些缺陷。

一、职务聘任制缺乏完善的体制规范

(一)聘任制多流于形式

真正意义上的聘任制,必须有明确的岗位设置、岗位职责和聘任期限,必须明确平等的聘任关系,实现聘任关系契约化、聘任过程社会化,形成竞争和择优机制。聘任制岗位设置的原则是按需设岗,根据高校的工作需要设置岗位,而不是按人设岗。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高校岗位责权利不明确,岗位的工作任务、工作难度和技术水平要求不够明确合理。现在很多高校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基本上是待额评聘制,教师一般只要任期满就可以晋升,一旦取得任职资格学校就给予聘任并可终身享受相应的待遇。这种聘任与岗位职责严重脱节,造成“因人设岗,有岗无责,论资排辈,人浮于事” 等弊端。

高校教师职务聘任的过程不够规范,职务聘任制应本着“公开竞聘”的原则进行,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聘任过程流于形式,基本处于内部竞聘状态,不能达到高校在全社会范围内选聘优秀人才的目的。

(二)教师评价体系不健全

当前,建立在现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基础上的教师评价机制很不完善。一是评价理念混乱,要么过分注重管理目标,注重教师工作及科研成果的“量”而忽视了“质”的要求,要么过分注重教师个体的特殊性和主观性而忽视了学校的管理目标,两者没有得到恰当的结合。二是评价内容简单,仅限于对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业绩的定量考核,缺乏对教师综合素质的定性分析。教师综合素质不仅反映在业绩的量上,同时也体现在其本质上,更不能忽视的是对教师师德修养的考核。三是评价标准单一。过于强调教学、科研成果的数量,不重视甚至忽视质量,同时评价导向存在偏差,重科研业绩,轻教学成果,在评审条件中,对教师的著书立说、论文、科研项目鉴定、获奖等都有具体规定,而教学工作教学效果等软条件被忽略 。

二、职务聘任制实施与市场经济体制不协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传统的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己经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要求,正逐步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高等学校职务聘任工作应当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保证职务聘任工作更好的为实现高等教育目标服务。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的职务聘任工作仍是封闭的,以高校内部晋升为主。虽然有在校外评审的过程,但最终晋升工作仍是校内执行,而不是通过校外招聘晋升,这对形成教师的竞争机制及良好的流动机制是非常不利的。

三、聘任后的管理工作存在一些问题

在实施聘任制过程中,部分高校未能深入细致地把握学科特点,在聘任条件、考核标准等方面不注意处理好人文社科与自然学科、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关系,采取一刀切的办法,严重违背了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对师资队伍建设管理不到位,尤其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学术精神这些软件上的管理还很欠缺。教师聘任制实施过程中没能打破教师“终身制”的障碍,教师任用只进不出,这是目前高校人事制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很多高校的考核工作也未落到实处,教师聘任期满后,不是根据考核结果,而是直接和教师签订续聘合同。

高校教师聘任制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和影响着高校的发展,为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提高我国高校的师资队伍质量,从而提高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我们需进一步深化高校教师管理制度的改革。

(一)更新观念,引入竞争机制

要有效地将竞争机制引入高校教师职务聘任之中,首先必须解决观念更新问题。一是要在全校形成全员竞争意识。要使全体教工都认识到,竞争是现代社会的通用法则,竞争是社会进步的推进手段,竞争是提高个人素质,增加个人收入的重要途径,竞争是促进部门先进,单位发展的重要工具,并真正形成全员共识。二是要提倡和鼓励在正确目标指导下的个人奋斗,人人争先。要营造竞争光荣、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利用外部压力促进内部竞争。

(二)构建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职务聘任制模式

1.构建高校教师人才市场的供求机制。高校师资市场的运行是由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引起的。教师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引起教师劳动力价格的变动,从而又会引起教师市场的竞争。教师市场的供求机制有三大功能,一是宏观调节功能。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教师市场的供求机制能发挥一定的人才宏观调控功能,只不过这时宏观调控的主体不是政府,而是一种机制。二是微观调节功能。一方面调节了教师的劳动力供给方向和规模,同时另一方面也调节了高校对人才劳动力的需求层次和规模。三是推动竞争的功能,由于教师市场供求机制的作用,教师市场充满竞争。一方面,为了一个岗位,几个或更多的人才去参加竞争;另一方面,为了一个人才,高校也会去参加竞争。供求关系的变化,会使教师市场竞争的方向、规模都将随之变化,结果就会推动竞争,使竞争向着有利于市场运行的方向发展,促使每个参加竞争的个人和高校都不断改善自己的素质和竞争条件,使师资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2.构建教师市场的价格机制。教师市场的价格机制对师资市场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市场机制运行的体系中的枢纽,同样也是师资市场的核心机制。师资市场的价格机制,是指师资市场中人才劳动力交换的价格,而教师劳动力的价格,则是指教师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即教师的薪酬。一方面教师劳动力价值因各地生产力水平、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不同而有所差别,导致教师劳动力的价格也因地点不同而不同;另一方面,教师劳动力价值因使用的方式、效率和效益的不同而不同。劳动力的价值会因供求差别而发生贬值或升值,也会导致教师劳动力价格的上下波动。

3.构建教师市场的竞争机制。竞争机制对人才市场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是人才市场能否实现运行目标的重要机制,是人才市场的实现机制。在教师市场上,竞争机制从来不是孤立的,它同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发生作用。教师市场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竞争:一是教师劳动力对供给者之间的竞争,就是教师之间的竞争。为了争夺同一个岗位,多个教师人才展开激烈的竞争,最后优秀者取胜。二是教师劳动力需求者之间的竞争,也就是高校之间的竞争。为了争夺一个或一批优秀教师,几个高校会展开竞争,最后人才会选择与其发展相适应的高校。第三是教师与高校之间的竞争,即教师与高校之间的讨价还价。教师与高校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教师劳动力交易价格的提高和压低上。教师市场的竞争机制一方面可以使价格趋于价值,另一方面使供需趋于平衡。最后可以使教师个人和高校共同前进。

(三)完善教师职务聘任的管理工作

1.加强组织文化建设。组织文化是一种弥漫于组织各个方面、各层次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是组织的风气、风格。要建立起完整可行的组织文化,必须将抽象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转化成具体的行为规范。高校组织文化有很强的激励作用,可以增强组织凝聚力,而在领会组织文化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具有自动控制、自动调节、约束行为的功能,它可以起到在没有明确规范约束条件下调节行为和明确规范未能规定范围内起到约束作用的功能。

2.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生涯管理。职业生涯规划要把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自己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优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教师职务聘任制的内容之一就是建立与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相呼应的教师培训、进修制度,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实现高校教师共同发展和相互促进。高校教师职业生涯管理的目的就是既使教师的低层次物质需要的满足度逐步提高,又使他们的自我实现等精神方面的高级需要的满足度逐步提高。现代教师培训必须研究教师职业生涯管理与计划,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突破传统的教师职业成长发展模式,只有将教师培训与教师自主发展有机统一起来,真正纳入现代社会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整体框架中,才能使教师职业生涯计划与管理更具有时代性,更贴近人性和人的生命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万朋:《中外高校教师聘用制度的比较研究》.江苏高教,1998,(3);

[2]刘献君:《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的探索与有效性审查》.高等教育研究,2003,(5);

[3]张怡真:《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聘任制改革问题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

第12篇

关键词:教师队伍;师德;师风

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仅是指出了教师“教书育人”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我们日常挂在口头上的“为人师表”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面对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这一系统工程,高校教师唯有继承前人的经验,开创新时代的师德师风建设新机制,不断创新工作方法,营造教师的良好教风氛围,加强教师师德的重点—职业道德建设和日常的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建设,最终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

一、正确认识师德和师风建设二者的关系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师风,是教师的人格特征、精神面貌及气质作风的表现,是师德外化的主要形式[1]。高校教师在日常教学科研中所应具备的德才识,缺一不可,由此,同志时任总理期间在讲话中要求广大教师要“充满爱心,忠诚事业;努力钻研,学为人师;以身作则,行为示范”,对当前教师师德师风做出了科学的阐述。

二、目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有其区别于一般的中学教育和社会职业培养类的特殊性,那就是高校教师群体变化的一些特点导致师德师风建设的起点较高,难度加大,尤其是市场经济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西方消极思想和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冲击,随着社会转型步伐加快所带来的思想观念转变、压力加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伴随着出现了一些问题,部分教师身上流露出一些不良倾向。

1.无明确的职业定位,不思进取。教书成为部分高校教师谋生的手段,日常教学仅停留在课本上,无心钻研。即使搞科研,也没有从深层次自身建设方面着手,没有关注对教材的深挖、对授课方法的创新和备课内容的更新,不能够跟随时代变迁站在所授课程的科研前沿,与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

2.不甘现实,不甘寂寞。身处文化气息浓厚的大学校园,部分教师却注重于科研项目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不能将学校教育的核心——育人目标放在首位,不注重除学科外的人才的全面培育,甚至在课堂上大谈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导致师德师风失范,引起一系列问题。

3.道德缺失严重,崇尚拜金主义。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的服务精神,系教育的命脉,金钱主义,最足破坏教师职业的尊贵。[2]近几年,随着各高校人事制度的不断完善,大量高水平人才的引进,硕士,博士人才本来是提高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力量,但是随着扩招,教师培养与师德建设等教育工作的明显滞后,使原本渴望得到较高经济回报的这支力量,在现实面前落差巨大,之前求学期间的投入与目前的收入等形成鲜明对比,再加上物价的飞速上涨,导致青年教师生活压力大,努力谋求从事第二职业,以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这势必影响本职工作的精力和时间投入,从而使教学工作表现得成了兼职。

4.偏重科研,忽视教学和管理。高校育人目标的核心是教学与管理工作,尤其在培育人才的全面发展方面,要求广大教师要切实承担责任,履行使命。现实的情况是,高校教师在繁重的授课任务面前,承受着职称评定的压力,出科研成果成为唯一途径,于是高校教师为了保证按期通过职称评定,埋头于科研,苦思冥想做论文,而无心钻研与科研有密切联系的教学工作与学生管理,上课随意散漫,不注重形式,不注重内容方法传授,往往造成学生一知半解,在学生中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进一步更新德育观念,创新德育方法,充分发挥外部引导与自我教育的作用,更有效地促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

三、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和引导,应注重培养教师树立远大的生活目标,为师德师风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同志在2007年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上“希望广大教师淡泊名利、志存高远。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广大教师要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作为高校教师,就应该行为典范,胜任教师职务,知其然,要更知其所以然。通过教师优秀的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坚持以中国化最新理论武装头脑,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导教师,将科研与教学工作齐头并进,不能重此轻彼。培育教师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坚定践行者,引导教师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探索创新途径,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教育,把师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培养范围,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通过持续不断的思想道德教育,锻炼和培养出一批具有远大奋斗目标、热爱教育事业的道德高尚的高校教师队伍。

四、加强教师自身教育,内练素质,外树形象

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教育,甘于寂寞,以平常心来对待自己的职业。早在1922年,陶行知先生就指出:“教育者应当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的事。教育者所得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可言。”[3]

第一,要掌握扎实的学问根基。在全面了解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有宏阔的眼光,具备高度的文化教养和艺术感悟能力,通过教师的外在风度和内在学问的结合,感染受教育对象;用自己良好的道德行为影响、启迪和感化学生的心灵,通过知识的传递,塑造学生的灵魂世界。

第二,要具备创新的思维。大学教师在教学中要避免照本宣科,真正要做到对每章节内容的把握和升华,纵向叙述,把握规律,善于总结,不断突破,才能理顺课堂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在教学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科研方向,实现理论的突破。

第三,大学教师要具备过硬的表达能力。一个具备了过硬的表达能力的教师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相长。

第四,热爱学生。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以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引导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做到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严格要求学生,用高尚的思想和伟大的人格魅力影响感染学生。

第五,密切合作。培育全面发展人才的高等教育这一战略任务,不能光靠单个教师的力量完成,而是靠教师群体的力量才能完成。青年教师不仅要在不断提高个人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方面下功夫,更应该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在教学实践中突破自己,不断钻研,用丰富的经验、精湛的业务能力实现高校教师整体的工作目标。

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新的时期只有不断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才能顺应时展。尤其是在网络时代、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学生学习方式和人格多元化,作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更应该做好“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时刻准备着迎接新形势的新挑战,塑造新时期的师魂,才能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和实现教书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平建光.师德与师魂[J].正德学院学报,2006,4(2):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