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3 01:31: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前教育研究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练琴兴趣积极性
钢琴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在对这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要面临着练琴和回琴。一节钢琴课中学生回琴效果是否好,主要是要看两方面:一是教师的教;二是学生的练。由于键盘是一门技能课,所以在这两方面中,教师的教固然重要,但学生的练也是非常关键的。曾记得一位学者用过这样一个划船的比喻:教师只能指给学生划船的方向,但船桨是掌握在学生手中的,所以能不能到达目的地,关键是在于学生是否努力去划了。确实,学生练琴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这门技能的掌握。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练琴的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
一、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未来一代的启蒙老师,钢琴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这个专业意识应该是学生去练琴的一个指导思想,也是学生练琴的一个最基本的动力。要让这个指导思想在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和产生基本动力,光凭教师口头说教,收效是微乎其微的,重要的是怎样让学生能自己主动意识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学好钢琴;要让学生主动意识到需要在钢琴课课余做大量的工作。比如开展优秀幼儿教师系列讲座或座谈、组织学生去幼儿园见习或实习,让学生多去观察幼儿园的日常教学和生活指导,要让学生了解到如何做一名小朋友们喜欢的幼儿教师。通过这一系列的工作与实践,学生应该能够自己总结出,小朋友喜欢的教师不仅能说会道、能书会画,还必须能弹会唱。在幼儿园必不可少的音乐课里,教师自弹自唱,或老师弹小朋友唱,或老师弹小朋友跳舞,做音乐游戏,或老师弹一些乐曲,让小朋友欣赏等等这些环节都能为音乐课增添不少欢乐的气氛,同时也更能激发小朋友的兴趣。而且在一些其他的日常活动中也离不开老师弹琴来激发儿童的生活兴趣。这些大量的感性认识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意识到,为了将来能成为合格的幼儿园教师,成为小朋友喜爱的教师,现在必须认真练琴。
二、激发学生练零的兴趣
首先是课堂上教师的范奏。因为接受任何新事物,意识上总是先入为主的。一首乐曲,教师范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练琴的积极性,如果教师的每一次范奏都能做到认真、严格、规范、有艺术感染力,让学生在第一次听到时就能感受到乐曲之美,并能产生我也要把它弹得像老师这样好听的想法,这样,学生最初的练琴积极性就会提高。但是范奏始终又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既要在音乐方面适合学生的境界,又要寻找比较简易的技巧解决方法,因为过于华丽或者过分细腻的解决方法都是学生所难接受的,而且也会影响学生课后练习的自信心。其次是教师的讲解。因为一首乐曲,光使学生觉得好听,但练习起来却困难重重,那会大大削减了刚开始想去好好练的兴致,所以教师在课前一定要仔细备课,分析教材、在指导练法时能把学生练琴时将会出现的难点一一列举出来,更重要的是要提供给学生解决这些难点的具体的并适合学生能力的方法。再次是要培养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在二年级的教材中,有一首由歌曲改编的乐曲《小白船》,旋律很美,一般学生都会唱这首歌曲,我就试着让学生回忆原来的歌词内容是什么,然后再根据内容去理解想象这首乐曲,使学生从旋律中体会出乐曲所表现的内容,学生课后练琴的积极性都相当高,在回课时学生也都弹得相当不错,都能够进入到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中去。因此,让学生在练琴时能感受音乐之美,是可以使学生练琴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而不致产生乏味之感。但是音乐作品之中的美,需要教师先要去领悟、洞察、创造,然后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带领学生去寻求和感悟:(1)领会乐曲的风格美;(2)建立音乐形象与文学形象联系的美;(3)掌握乐曲的节拍与节奏型的规律美;(4)把握旋律的趋势美;(5)熟悉乐曲中对称与对比美等。从美学角度看,也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评价,才能有创造美的欲望。因此,在钢琴的教与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充分挖掘到作品中的美,使美的种子真正埋藏在学生的心灵之中,那么,对于学生来说,也将会由苦学变为乐学,练琴的积极性自然也就会高了。
三、排除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直接影响了学生练琴的积极性,这些心理障碍有许多种,如基础差的学生,看到别人弹得好,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对自己失去信心,就容易产生越差越不想练的恶性循环,对于这种情况,首先教师要帮助这些学生树立自信心,在平时的回课中,不要总是归咎为学生主观不努力的结果,而应该耐心地去听学生弹奏,适当指出优缺点,并以理解为出发点,控制自己的情绪,多为学生考虑,告诉他们努力的方向,使他们能感受到自己正在进步,从而加强他们的自信心。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在平时练琴时的互助习惯,因为学生一周只有一次钢琴课,其余时间只能学生自己练习,一些基础差的同学在练习时有时会出现错音或错节奏,但这个时候学生自己并不知道,此时,班组里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就可以起到“小老师”的作用,能及时纠正错误。
还有一种情况,是学生一进课堂回琴,自然产生了一种害怕的心理,平时练得好好的,这下子却弹砸了,久而久之,学生就认为平时练琴都是白练了,从而练琴的积极性也大大削减了。那么如何帮助这些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去克服这种情况,使学生有兴趣继续认真练琴呢?我认为,首先教师要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这期间,教师要和蔼、耐心,并要有鼓励的目光,使学生能心平气和地回琴,在学生的弹奏过程中也不要随意打断,也不要看一个地方弹错了,马上就严厉批评。键盘老师的耐心和爱心,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回琴,这样会间接提高学生平时练琴的积极性。其次,指导学生在日常练琴的同时加强练习心理适应力,比如,平时练琴时给自己录音,多请些同学站在旁边听等方法,有意给自己制造压力,然后逐步去适应这种压力,或者平时练琴时进行情景设想,想象中就在课堂回琴,老师和同学都在听的情景,这样,慢慢地,这种感觉逐渐适应,能让自己放松下来,发挥便正常了,既然发挥好了,那么对下节课也自然有信心了,也就形成良性循环了,当然平时练琴的积极性也就大大提高了。确实,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对于提高学生练琴的积极性是非常有效的。
【论文摘要】把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研究型幼儿教师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研究型幼儿教师具有强烈的求知和探索欲望、独立自主的工作能力、不断反思实践的态度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对于此,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应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实践环节,通过改革教育教学工作,更新课程设置等,为幼教机构培养出合格的研究型幼儿教师。
一、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应定位为研究型幼儿教师
1952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其中强调高师教育系得分设学前教育组,以培养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师。该年,教育部集中力量组建了南京师范学院幼儿教育系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师资。1955年,教育部颁布了《师范院校教育系幼儿教育专业暂行计划及其说明》,在幼儿教育专业科目设置中,专设“幼儿师范教育科目教学法”课程,以培养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师资。1978年10月,教育部又颁发了《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再次强调“原有学前教育的师范院校,应积极办好这个专业,扩大招生名额,为各地幼师培养师资”。目前,全国绝大部分省(市、区)至少有一所高等师范院校设置了学前教育专业。
基于以上惯性,一直以来,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培养幼儿师范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包括职业中学)教育学和心理学教师、幼教管理人员及理论科研人员。学前教育专业在教学中也逐渐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重观念、轻技巧,重学历、轻能力的倾向。然而,这种培养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一是随着近年来的改革与发展,我国教师教育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三级师范向两级师范过渡,原来处于三级师范的幼儿师范学校纷纷撤并。二是由于近几年高校扩招,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数猛增,幼儿教师岗位以外的其他所谓儿童工作岗位无法容纳已有一定规模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而且近几年的幼儿园处于一个课程改革、;}.}3念更新时期,对教师的知识、学历、科研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对于以上变化,各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纷纷调整培养目标,如“培养达到高等师范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历水平的幼儿园骨干教师,幼儿教育管理和
教研科研人员及其他幼儿教育上作者。”“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其他相关机构的教学、研究人才。”……“培养幼儿园从事管理、科研、教学的专业化教师,也培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幼儿教育专业课教师,教育行政部门的幼教管理人员,科研部门的幼儿教育研究人员,同时培养社区服务机构和计划生育部门及妇女儿童工作的相关人才”。
尽管以上院校对学前教育本科培养目标的提法不尽一致,但都强调一个很重要的培养方向,即培养研究型的幼儿园教师。
达成以培养研究型的幼儿园教师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培养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原有的本科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与目前社会对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错位。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使社会各领域提高了对人才需求的规格。这一变化必然会影响到作为培养人才奠基工程的学前教育。放眼世界,我们会发现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日本的幼儿园,高学历者(硕士、博士)担任幼儿园教师的越来越多。毋庸置疑,随着时代的发展,本科学前教育毕业生走向幼儿教育机构必将成为一种大趋势。
第二,原有的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生源状况不协调。一般情况是,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大多办在二批本科录取线以上的大学,这些学校往往按高考分数录取学前教育专业的新生。这样的生源文化素质比较好。但进人大学后,由于年龄原因,对于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技能技巧课程,如形体训练、钢琴、舞蹈、美术等课程,有一定的难度,且大多数学生达不到比较理想的水平。因此,把本科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大技能型教师,恰恰是生源的弱项,而墙养蜂们的科研能力,才是扬长避短。
2.幼儿园观摩模式犷
这种模式有下列几种做法。
现场观摩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教学竞赛活动,优质课活动,新观念、新方法展示活动,教学改革活动等。观摩前,先由主持者介绍自己的活动设计理念及具体方法步骤,观摩后,通过座谈方式由主持者向学生释难答疑,之后每个学生提交观摩总结。这能使学生获得意想不到的科研收获。
教育理论课程尤其是教学法课程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有关内容让学生到幼儿园现场观摩幼儿活动,必要时直接参与幼儿活动,现场学习、现场消化、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现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学生将自己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科研设计作业带到幼儿园实施研究。学生在研究、观察与反思中,、获得科研素养的提高。 3.创新的“师傅带徒弟”模式
即在一段时间内,到幼儿园实习科研基地请那些已经毕业且有较高科研水平和科研管理经验的教师担任师傅,具体而又详细地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性质的见习和实习工作。这种做法可以有针对性地使学生了解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研究的现状,研究热点,积累科学研究的实践知识,从而能大大缩短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际研究的距离,能更快地适应作为纯儿园研究型教师的工作要求。
(三)加强实践环节,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育科研的源头在于实践,只有在教育实践中,科研的灵感才能迸发出来。教学中必须切实加强学生的教育实践训练,使学生获得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通过采取集体与分散结合的形式,根据课程内容适时安排见习、实习活动,让学生带着有关课程内容同题进行幼儿教育的调查、测查、咨询等科研实践。
(四)改革考试评价方法,凸现科研素养考核
可采用口试与笔试相结合,考试内容增加分析向题和解决问题的主题形式,降低死记硬背题目的比重,把平时课程的见习报告、教育活动设计、活动评新,特别是科研小论文、研究报告,甚至与课堂中提出薪问题、新观点和闭卷考试等结合起来评定成绩,明确科研素养考核的地位。
(五)教学实习、科研实习、毕业论文“三位一体”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科研实习是指学生深人到有一定教科研基础和指导能力的幼儿园等实习单位,全面参与幼教一线的科研活动,运用课堂学习的教育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通过对幼儿园工作的诊断,提出问题,进行活动记录与分析、调查访谈等各项教育研究工作,并尽可能完成相关的科研任务。
目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长期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已引起重视,学生在校接受理论学习时间长,而实践时间过短的现象已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一般情况下,学生在校学习四年中,有2个月左右的实习时间,另外在专业理论课程学习中还安排有必要的见习、观摩、观察和短暂实习。但是,作为培养研究型幼儿教师的重要一环—科研实习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事实上,鉴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四年学程有比较繁重的课程学习任务,不可能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进行科研实习。因此,教学实习、科研实习一体化,一方面能改变以往教学实习因时间不够而浅尝辄止的困境;另一方面,学生科研工作能够立足幼儿园工作的实际需要而避免常见的纸上谈兵。
论文摘要:学前教育时人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以个体生命优化的成长需求为本,站在学前教育发展和人生发展的甫瞻性高度审视国内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优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为“广基础、深专业、高学历、多能力、善研究”。
一、学前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1.学前教一育阶段是人的身体发展、智力与经验发展的最重要、最关键的时期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假设:若以17岁时人的智力发展水平为loo,则4岁就已具备50%,8岁时达到80%,剩下的20%是从8一17岁的9年中获得的。从脑科学的层面看,婴儿出生时脑重350}4008,为成人脑重的25%,1岁时达到成人脑重的50%,2岁时为75%,6岁时孩子的脑重为12008,已接近成人脑重(1350一14008)的90%o}''''}因此,学前教育阶段是人身体、智力与经验发展最重要、最关键的时期。
2.学前教一育阶段是人生变化最大、最快的时期,也是最易发展、最易受挫的时期
这一时段里,孩子从只会啼哭,到会爬、会走路、会奔跑,不但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所有的认知、经验与能力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所以,在客观上学前教育阶段是人生中变化最大、最快的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不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规律,不顺应儿童自然的发展,而是采用大一统的教育方法,捆住孩子的手脚,禁锢其思维,形成机械的思维定式,甚至连孩子们画笔下的太空飞船都是一样的,势必会阻碍儿童各种潜能的发展,错过儿童的敏感期,贻误天才的成长。学前教育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训练和装备心灵的阶段,它不仅为小学做准备,更为人的一生做重要的奠基,直接影响着人类生命大厦的高度、广度和坚实度。因为,它涉及到儿童各种潜能的发掘、各种意志品质的培养、各种必要生活经验的习得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既要注重个性的彰显,又要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教师不仅要有教育家的智慧以引导、帮助幼儿培养各种能力,还要有专家的准确判断力、恰当的教育方法来激发幼儿的各种潜能,把握不同幼儿的敏感期等。所以,在客观上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学前教育所要面对的是人类生命的塑造,是人类第二次生命的给予,任何轻微的、不适宜的闪失都可能会延缓或摧折生命之花的绽放。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弊端已显露出来:幼师生科研能力较差,理论知识不够广博,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贻误教育时机。而传统的高校生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能力等弊端。只有极少数高校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走在前列。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2005年本科生的教育基础课13门,专业课21门,为学生奠定了广博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理论基础。东北师范大学则探索了“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外幼儿教师的培养并没有因为学前教育处于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而降低师资培养的要求。例如,法国要求幼儿教师必须具备3十2的基本学历,即先通过3年大学本科学习,获得学士学位后考人教育专业,进行2年的学习与实习,再经过严格的考试,才能获得教师资格。美国和日本对于幼儿教师学历的基本要求也均在本科以上,目前硕士、博士担任幼儿教师的情况也越来越多,而且非常注重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的确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优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而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优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随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深人人心,“终身教育”、“全纳教育”等先进教育思潮呼唤“广基础、深专业、高学历、多能力、善研究”的创新型、多元化幼儿教师。在这一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广基础”指具有广博的高等教育、教师教育与学前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深专业”指具备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技能、技巧,同时对学前教育专业课这一平台上不同专业核心课、技能课程进行深人研究,以达到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专业化的水平;“高学历”指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的培养应建立在本科层次上;“多能力”指幼儿教师应具备多方面的能力,诸如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高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工作的能力等;“善研究”指科学研究能力较强,善于反思,善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行动研究,能撰写出一定水平的学术论文。
对此,下面主要从育人理念、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几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i.育人理念
学前教育阶段除具有与其他教育阶段共同拥有的职业道德精神外,还应具有更为深刻的育人理念。这里的教育理念是指以儿童的发展为核心,以促进每个生命个体优化地成长为基本要求,抓住儿童具有吸收力的心灵,把握儿童的敏感期,发掘天才,通过适宜性的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活动等,引导和培养儿童的观察、想象、思维、言表、创造、记忆等能力及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专长,为他们提供最适宜的可能的空间、环境与条件的支持,使每个儿童获得最大限度的潜能发展,在人生至关重要的时期能够获得既是全面的又是个性的优化成长,为人生的发展做重要的奠基。而且,这种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理性认识和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理想追求是与时俱进的,因时空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当然,幼儿教师这一神圣职责的完成需要耐心、恒心、坚定的信念来成就,而这一切都源自于那份视学前儿童、学前教育事业为自己存在全部意义的热爱。
2.培养目标
(1)知识目标。本科层次的幼儿教师至少应系统学习高等教育、教师教育、学前教育三个领域的知识。学习高等教育和教师教育知识阶段应广泛涉猎普通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教育统计与测量、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心理卫生咨询等学科的知识,深化自身的理论构建,为专业课学习搭建一个知识平台。学习专业知识应广泛学习学前教育的基础知识,如学前教育学、学前发展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幼儿园游戏、幼儿园课程、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等课程,同时应深人研究某一专业技能的知识,诸如绘画、舞蹈、乐器等方面的知识,使自身具备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专业知识。当然,在有限的时间内广泛而深人地学习理论知识,教师还需要对众多领域的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也可采用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方式,选修课又可分为限选与自由选择的课程修习方式。
(2)能力目标。专业技能包括专业技巧和教育教学能力,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多方面的技能,才能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兴趣和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应包括:创设教育教学情境的能力,有效地引导、组织儿童的能力,准确地观察、发掘幼儿潜能的能力,行动研究的能力,高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工作的能力,与家长沟通的能力,教育科研的能力,流畅的言表力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计算机和外语的应用能力等。
(3)实践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养的同时,应加强实践活动。可以采用案例教学,鼓励学生跟踪学前儿童进行个案研究;也可以创设教育教学情境,进行模拟演练。当然,最重要的途径还是通过长期的见习、实习,在反思、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增加实践经验,提升高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高校;本科;学前教育;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5-0030-04
实践是学习主体内化和重构知识的前提、中介和归宿。〔1〕实践教学旨在为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亲身参与教学实践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提升教育技能的过程中内化理论知识,养成研究、创新的专业态度,综合提升专业能力,“使学生在步入教学一线之前就获得教育实践知识和实践智慧”。〔2〕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将学生在形成专业素质过程中需要经历的所有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统筹安排,将教学计划中所有学科知识与技能渗透在教育教学实际情景之中。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可以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从入学之日起就逐步获得对学前教育实际工作情境完整系统的感性体验,进而真正理解各门学科对其专业成长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早日做好入职准备。
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对我国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尤其是对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积极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一、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的价值
有关教师专业化培养的研究,直接推动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在我国目前的师范教育体系中,不论是中师教育的技能型课程体系,还是高师教育的理论型课程体系,均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期教师教育的要求。二者原有的专业培养目标较为单一,课程体系亟待调整。以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为例。当前,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一般由五个基本模块组成。模块一是以理论性为主的学前教育类通识课程,主要包括学前卫生学、学前教育学、学前课程论等;模块二是以表现性为主的艺术类课程,主要包括音乐、美术、舞蹈等;模块三是以操作性为主的技能类课程,主要包括各科教学法及教育活动设计、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幼儿园班级管理等;模块四是以入职缓冲为目的的教育实践类课程,主要是指教育见习和实习活动;模块五是以获得专业学位为目的的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写作。这五大基本模块的教育目标虽然具有一定衔接性,但在具体实施时却往往边界分明,五大模块中各门学科间的联系被人为切断,从而影响了培养效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许多高校并不重视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教育见习和实习活动尚未落到实处。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旨在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以帮助学生早日做好入职准备。
1.为学生职业角色意识和能力的形成提供有力支持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从毕业后进入幼儿园工作的第一天起,往往就要承担起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必须承担的所有工作。这就意味着,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到合格的幼儿园教师之间的角色转换不能留到入职后进行,而应尽可能在高校学习期间进行。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的一项重大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在入职前基本实现从专业知识到专业技能的转换,完成由学生向教师的过渡。要完成这项任务,光靠专业理论学习显然不够,还要依靠专业实践活动,而这正是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的意义所在。从学生到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角色转换是情境性的,是学生在自然教育教学情境中建构教育知识、提高教育智慧的过程。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强调为学生提供大量教学实践机会,以期为学生职业角色意识和能力的形成提供有力支持。
2.实现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如果不重视实践教学,那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就沦为一纸空谈。如果能正确认识实践教学的意义,准确定位实践教学的目标,恰当选择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实施途径,就有可能从根本上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正是一种可供参考的具体培养路径,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此外,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有利于发挥“合并型”高校的优势。原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具有专业技能教学的优势,而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具有理论知识教学优势。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打破以往中师教育偏于强调专业技能训练而忽视学生理论水平提高的局限,也能改变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偏于强调理论知识学习而忽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局限,从而发挥各自的专业发展优势,提高“合并型”高校的师资培养质量。
二、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的特征
1.注重学科课程的课内实践
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的特征之一,是把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按学科逻辑有规律地渗透到各门专业学科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方案的实施从新生入学即开始。学生沿着教学计划中设定的学科逻辑线索,通过学科课程的课内实践,有目的、有计划地逐步进入学前教育实践,消化专业知识,形成专业意识,逐渐提高实践与创新能力。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可打破五大课程基本模块的界限,将实践教学元素渗透其中,使学生在入职前就能形成相应的教学实践能力。换句话说,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强调让学生从入学之日起就开始接触学前教育工作实际,直至毕业,从而确保他们一直与学前教育实际工作保持密切接触。
2.发挥不同学科背景专业导师的作用
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的另一特征是将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各类专业人员整合起来,充分发挥不同学科背景专业导师的作用。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的任务由不同年级的学生、幼儿园相关教师和高校相关教师组成的实践共同体完成,这个实践共同体“是处于同一实习场的全体成员及其行为关系的总和”。〔3〕
三、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的基本内容
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的基本内容应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逐步建设和完善。
1.制订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计划
实践教学计划包括学期分工、所依托的主要学科、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实践活动的时间总量以及实践场地等项目(见下表)。
2.建设教学实践基地
做好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是推进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的有力保障。高校应注重完善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一方面可扩大高校附属实验幼儿园的办学规模,以积极接纳学生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可建设各级各类幼儿园教学实践基地,促使其规模化、体系化、制度化,以满足学生教育见习与实习的需要。高校可以考虑将常规教学与幼儿园的教研活动相结合,同时加强与社区的交流合作,鼓励学生在幼儿园、社区开展与学前教育相关的志愿服务。完善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既能为学生提供最鲜活的专业信息,也能为学生提供亲身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的机会。
3.建设导师共同体
导师共同体由高校分管领导、高校学科指导教师、幼儿园园长、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和学生导师(高年级学生)组成。导师共同体的职责是对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周密的设计,制订既适应幼儿园教育教学需要,又符合教师专业化标准的实践教学方案,并通过各自的实际工作保证方案顺利实施。导师共同体要激发学生从事实践活动的愿望,重视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训练,要求学生收集和积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典型案例,鼓励和带领学生根据实践问题设计与改进研究方案,对自己的实践行为进行评价与反思。
4.布置实践作业
为学生设计不同层次、不同难度、不同呈现方式的实践作业是贯彻渗透式实践教学理念的有效途径。实践作业实质上是为学生设置一个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逐渐学会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分析问题,调整方案,最终解决问题,从而积累实践经验,提升教育智慧。各学科指导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在分析学生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设计并提出具体的实践作业要求,并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尝试解决不同难度的问题,以达到循序渐进、动态提高的实践教学目的,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学前卫生学为依托的实践作业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对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一般性印象,学会使用相应的测量工具并撰写简单的测评报告,理解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卫生学原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作业的呈现方式有观察记录、测评报告和小论文等。
以普通心理学为依托的实践作业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观察、调查、测验等手段分析个体的心理特征,为后续学习积累经验。作业呈现以小型研究报告为主。
以学前儿童心理学为依托的实践作业目的是帮助学生消化和运用专业知识,明确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从而激发他们为提高自身专业能力进行积极、主动的自我调整与训练的意愿,为后续学习提供支持。作业呈现以小型研究报告和评论性论文为主。
以学前教育学为依托的实践作业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专业视角发现问题和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呈现以评论性论文或说明性论文为主。
以学前游戏论和学前课程论为依托的实践作业目的是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游戏观、学前教育课程观,为后续各科教学法的学习与训练奠定基础。作业呈现以游戏活动设计、调查报告等为主。
以各科教学法为依托的实践作业是以各科教学法为主线开展的幼儿园试教活动。在导师共同体的带领下,学生可以尝试逐步进入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以逐步做好入职准备。作业呈现方式是幼儿园活动方案设计以及相应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
以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为依托的实践作业是在基本完成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学习后,在逐渐积累教育教学经验的过程中完成的。在高校指导教师的带领下,通过课题选定、文献查阅、计划制订、方法选择、资料分析整理以及成果表述等一系列实践训练,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使学生充分理解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原则和类型,逐步掌握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从而掌握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为日后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具有较大的后续研究空间,可尝试采用行动研究法,在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方案内容的过程中,将研究思路逐渐扩展到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渗透式实践教学中导师团队的建设与发展、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渗透式实践教学校本教材的开发等问题的研究上。
参考文献:
〔1〕曹能秀.走向专业发展的幼儿园教师教育改革〔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406(6):34-38.
〔2〕〔3〕秦金亮.走进全实践:反思型幼儿教育实践家的成长之路〔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07:40,5.
An Introduction of Immersive Practical Teaching Plan for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 Undergraduates in University
Li Lanfang, Zhang Haizhong
(College for Kindergarten Teachers, Lanzhou Municipal College, Lanzhou, 730020)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科研能力幼儿教师
从2008年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社会对幼儿教师的需求已经从数量的补充过渡到质量的竞争,“幼教本科”成为相当一部分公办幼儿园招聘教师的准人条件之一。据市场调研,多数优质幼儿园将自己的招聘条件定位于具备学前教育本科学历、有丰富的幼儿教育工作经验、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有全新的幼儿教育理念、全面的专业技能的幼儿教师。
一、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和幼儿优化成长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对于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愈发迫切,对于个体发展的重视已由关注高考向前延伸至人生起点的教育,开始关注幼儿的教育,诸如幼儿智力的发展、潜能的开发、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仅关注幼儿身体的健康,更加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使幼儿作为独立的个体生命能够优化地成长,即人们开始以人生发展的前瞻性高度重新审视幼儿教育。在这一视野下,要求刚走出校门的学前毕业生就具备如此深厚的专业技能、理论、实践的经验是不可能的,但科研意识、科研能力的具备,却使这一切变得可能,通过不断地探索、研究,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日渐清晰,甚至为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尽相同的最适宜的教育。因此。科研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是促使幼儿教师具备无可限量后发优势的保障。
(二)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和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
相对目前幼儿园中的某些教师仍采用大一统的教育方法,捆住孩子的手脚,禁锢其思维,形成机械的思维定式,甚至连孩子们画笔下的太空飞船都是一样的,势必会阻碍儿童各种潜能的发展,错过儿童的敏感期,甚至贻误天才的成长等情况。而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则不但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作为其后发优势的动力,可以在今后的幼教工作中借助这一科研能力不断地学习、探索,诸如研究幼儿各种潜能的发掘、各种意志品质的培养、各种必要生活经验的习得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既注重个性的彰显,又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用教育专家的准确判断力、恰当的教育方法来把握不同幼儿的敏感期等,将在客观上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素质的需求
教师的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历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可见,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就是教师通过学习与探究不断完善自我,进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而科研能力是这种学习与探究必备的一种能力。如果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看,涉及到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等方面,其中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提高亦是需要科研能力发挥重要作用的。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自身发展的层面看,无论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还是走上其它工作岗位,只要处于这个学习型社会,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这种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是使其永远走在时代前列,融入主流社会所必备的一种技能。
从目前的情况看,少数高校在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方面已走在前列,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具有较强的从事心理科研、教学和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人才。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研究型大学早已将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人才的主要培养目标。诚如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所言:“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参与科学研究,获得的正是运用基本原理进行思考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可以产生创新的种子。”
二、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教育的科研现状
从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科研情况看,目前在幼儿教育一线的教师科研能力明显不足,根据对教育科研必要性的调查显示,“在湖南省1O个地(市)30所幼儿园的270位幼儿教师中,有25.7%的幼儿教师认为根本没有必要,有31.9%的人觉得比较必要,有48.2%的人选择了考核、评职或完成工作。”至于教育科研知识和科研能力则更是较为缺乏。另外,从不同区域问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来看,相关科研课题的研究也仅仅局限于基础条件好的发达城市的幼儿园,大多资金、设备不足的幼儿园甚至认为搞科研是一种奢求。
从学前教育专业的科研现状看,多数高校对于这一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是过多地关注于其它学前专业技能的培养,只有极少数高校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于“科研型”的幼教实践人才,并且在相应的课程设置、技能训练中有所体现。
三、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建议
(一)更新科研理念
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之前,应使其重新审视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更新科研理念,即科研能力是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幼儿教育专业化背景下的现代教师必备的技能,是促进幼儿教师具备后发优势的保障,是提高幼儿教育质量、推动幼儿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
1.设置相关的科研课程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了解科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学计划,在学前教育专业开设针对于本专业的科研课程即学前教育专业科研方法课程等。
2.营造科研氛围,树立科研意识
在掌握基本科研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注意在实践中营造科研氛围,树立科研意识。日常的教育教学立足于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幼儿,发现实际问题,能及时收集材料,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且注意幼儿教育研究的题目不一定要突出“大”和“深”,应侧重于对具体问题的研究,即在实践中生成的、较小的题目,不一定要有很深的理论研究,应着眼于通过实践论证解决实际问题。当然,这种科研意识的树立还需要加强学生的反思意识、发现问题和行动研究的能力等。
3.全面、扎实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1)利用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除日常教学中鼓励、强化学生树立科研意识,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外,还可以在作业中布置相关内容,有条件的学校尽量让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
一、依托课题研究促进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1.认真组织
我省幼教学会“十二五”课题的申报、立项工作,并推荐优秀、有价值的课题参加中国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十二五”课题的申报工作。
2.对通过立项的课题进行分类分片,注重不同类别、不同片区课题的过程指导。
二、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的指导,推进我省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1.积极协助江西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指导各地按照下发的《江西省乡镇中心幼儿建设基本标准》要求建设或改建一所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加快乡镇幼儿园的建设。
2.积极协助江西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以结对帮扶、教学观摩、跟班培训等不同形式,组织开展全省第三届乡镇中心幼儿园园长及骨干教师培训。
3.继续协助江西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做好省级示范幼儿园结对帮扶乡镇中心幼儿园活动,及时发现典型经验,进行推广,让全省农村幼儿能享受优质教育。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全面提升办园质量和教师专业水平
1.开展2011年度教师案例和论文评选工作,并推荐优秀论文参加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组织的“学习和贯彻《纲要》实践经验征文评选”活动。
2.积极协助江西省教育厅基教处开展优秀省级示范幼儿园、省级示范幼儿园的评估和复评工作。
3.协助江西省教育厅基教处开展全省第五届幼儿教师技能技巧竞赛活动。
4.协助江西省教育厅基教处开展全省幼教行政干部和省级示范园园长的培训工作,推进幼教队伍建设工程。
5.组织开展《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学习与培训,进一步转变教育理念,加强幼儿园的保教工作的指导。
6.协助江西省教育厅基教处继续开展以公办省级示范幼儿园为依托的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试点工作。
7.继续协助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做好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会员重新统计、新会员发展和会费的足额收取工作。
四、加强民办幼儿园的管理,规范全省民办幼儿园办园行为
1.配
论文摘要:文章对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的几种不同的认识做了分析,认为教育社会学必须着眼于当代人类科学文化广阔的有机整体,克服狭隘思维模式,按大教育社会学、系统教育社会学的理念,全方位、多角度地去建构和发展自身学科体系。
教育社会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关于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争论主要在于:它属于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还是属于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教育社会学是研讨教育与社会的基本关系的一门学科。有些学者根据教育学的观点研究教育社会学;有些学者则利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在西方这两大派别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辩论。
我们认为,这种关于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的争论是历史地造成的,具有人为的因素。分歧的产生在于所强调的侧重面不同。把教育社会学作为教育学科的一门分支学科,或作为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都是允许的,不能用一个来否定另一个。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学前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是运用社会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探讨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条件及机制的一门社会科学,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掌握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方法,初步形成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进行社会学研究与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教育适应社会的认识水平和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能用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辩证的与发展的观点,科学地发现、分析和解释各种教育现象,并培养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学习兴趣和学术水平。
这样一门学科究竟应该有怎样的学科意识以及又如何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审视学前教育中一些教育现象?
1、对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的认识
1.1 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美国的赫尔巴特主义者苏则罗(Henry Suzzalo)认为教育社会学是对教育的基础和实际加以系统的研究,阐明教育在社会中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将现代社会学的思想应用于教育问题的一门学科。
1.2 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史密斯、韦伯等认为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而非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1.3 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教育社会学的这种学科性质由上述两种学科性质推导而来。
因此,教育社会学必须着眼于当代人类科学文化广阔的有机整体,克服狭隘思维模式,按大教育社会学、系统教育社会学的理念,全方位、多角度地去建构和发展自身学科体系,与相关学科建立起动态积极的开放式学科对话和交流机制。
2、对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认识
2.1 从认识论的角度讲,教育社会学以教育社会现象为其研究对象。教育社会现象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是指与教育有关的社会现象。二是指有社会学因素的教育现象。
2.2 从目的论角度讲,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与社会互动的机制及协调发展的规律。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进步走向精细化、学科化; 也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使现今未被充分重视的或重视不够的社科领域开始在教育社会学中出现。
3、教育社会学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3.1 从社会学的角度,把学前教育看作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社会过程、一种社会制度来研究。
3.2 运用社会学的观点与方法对学前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有利于深化对学前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规律的认识。
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社会学发展日渐趋向于成熟,理论的深入和对实践的关注并进。因为学前教育学是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它以教育学、心理学为基本理论基础,是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奠基作用。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原理,了解学前教育与社会及儿童发展的关系,明确学前教育的任务、内容,熟悉学前教育的基本组织与指导方法,了解学前教育与家庭及小学的衔接与合作,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培养学生热爱儿童、热爱学前教育工作的专业思想。
展望未来,我们相信教育社会学研究必将同时承担起学术使命、道德使命和社会使命,在融合百家之说的基础上立足于本土,在积极推进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同时,使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和教育实践的沃土之中。
参考文献
[1] 鲁洁. 教育社会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10月
[2] 叶澜.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o教育学卷[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9月
一、当前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科研意识浅薄
教育科研意识是幼儿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前提。调查发现,在开展教育科研的必要性”认识上,有25.7%的幼儿教师觉得根本没有必要”,还有31.9%的只是觉得比较必要”。访谈得知,部分幼儿教师觉得教育科研离自己很远,不是自己要做的事,他们只要管好孩子,按部就班完成日常教育教学任务就可以了。在对科研的主要目的”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有48.2%的人选择得考核、评职称或完成工作任务”,而且有幼儿教师反映,评职称要也是最近几年的事,以前评定职称不用,有获奖的就行了。可见,幼儿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动机、兴趣、习惯等各个方面都不是很成熟,也很少有机会体验教育科研带来的乐趣和成功感。
(二)教育科研知识比较缺乏
教育科研知识是指幼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据调查,只有占总数的11%的幼儿教师系统学习迪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方面课程,占总数32.2%的幼儿教师参加过教育科研方面培训或研讨活动,仅仅22.7%的幼儿教师了解科研课题设计的一般规范,32.4%的了解论文撰写的一般规范。通过访谈了解到,很多幼儿教师以为做科研就是写文章,根本不懂得教育科研是一个从选题、论证、立项、制定计划、调查研究或实验观察,到结论形成、报告撰写、,不断探索和不断总结提升的过程。幼儿教师撰写的论文也非常不规范,基本上没有注释、参考文献。同时也了解到,几乎没有幼儿教师会主动学习教育理论书籍,专门的教育科研书籍就更不用说了。
(三)教育科研能力普遍较弱
教育科研能力指幼儿教师运用科学方法对学前教育领域中的某些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探索,揭示其普遍规律的一种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是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核心。
首先,从幼儿教师对自身教育科研能力的评价以及对教育科研的难度认可来看,幼儿教师普遍觉得做教育科研难度非常大占到总数的(71.8%),认为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比较弱(占到总数的75.2%),只有极少数的觉得没有难度:仅1.7%或认为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非常好仅(2.5%)。其次,从幼儿教师通常查阅资料的途径和效果看,很多幼儿教师查阅资料的手段单一,尤其是通过目前使用最为广泛、比较先进的互联网获取资料的还很少(仅18.2°%),只有24.6%的通常能查到自己所要找的资料。再有,从幼儿教师掌握教育科研方法的熟练程度来看,即使是学前教育科研中应用最多的“观察法,”非常熟练的也只有27.3%,其他比较常用的方法掌握的情况也不理想,非常熟练文献法”的只有14.1%,熟悉行动研究法”的只有8.7%,熟悉调查法”的只有9.7%。此外,从幼儿教师主持、参与教育科研课题以及撰写论文的实践经历和效果来看,有过主持科研课题”经历的仅5%,有过“参与”经历的也只有26%,从来没有接触过科研课题的为69%;经常撰写论文的只有18%,从未写过的有31%,论文既获奖又被发表的仅1.6%。
二、影响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主要因素
(一)幼儿教师整体素质偏低
作为幼儿教师培养的摇篮一幼儿师范学校的生源以初中毕业生为主,初中生的文化基础相对比较弱比较窄。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幼儿师范学校的生源质量更是得不到保障,招收的尽是那些高中升学没有希望的学生,而且为保证生源数量幼儿师范学校也迫不得已取消了入学面试关、降低了文化成绩要求,把一些本应拒之门外的生源招了进来。这种生源决定了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幼儿教师。
相关分析发现,幼儿教师的课题研究经历、论文撰写习惯、科研能力和其学历都呈显着正相关(r=0.434、r=0.538、r=0.332),而目前我国幼儿教师的学历主要集中在专科以下层次(2004年占95.11%,普遍比较低,决定了他们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不会太高。
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认证资历反映了社会对幼儿教师素养的整体要求,依据我国现行的教师资格认证方面的政策法规,对幼儿教师的认证起点只要求毕业于幼儿师范学校,相对偏低,加之很多地方操作不规范,不具备幼儿教师资格证的在岗幼儿教师大有人在。此外,幼儿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大大降低,不但难以吸引高素养的从业人员,而且导致了许多优秀幼儿教师的流失。这些都决定了我国现有幼儿教师整体素质不高,作为一种更高的自觉追求的教育科研不可能成为他们关心的重心。
(二)幼儿教师教育不重视教育科研训练
我国在1990年以前实练三级师范”,直接培养一线幼儿教师的任务主要落在幼儿师范学校身上,这些中等幼儿师范不太注重学生理论学科的学习,对学生也没有科研训练方面的要求。现在,国家将三级师范”转练二级师范”,原来的幼儿师范学校或独立升格为大专,或合并到师范大学,或与其他中等教育层次的学校合并升格为高职高专,由于没有学前教育专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可以借鉴,学前教师教育很大程度上仍旧套用原来的做法。从教育部三次调整的三年制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学计划看,幼儿师范学校在培养目标的定位和具体课程的设置上都没有把教育科研素养的培养作为重点。如初中起点三年制中专根本就没有开《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统计》:幼儿教育科研论文写作》等课程,也没有毕业论文写作要求;初中起点五年制大专和高中起点三年制大专也是最近几年才开《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虽有毕业论文写作要求,但不够严格和规范。
教育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及〈湖南省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湖南省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办法》等文件也没有对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方面做出具体规定,提出具体实施办法。这导致承担继续教育任务的幼儿师资培训机构也不重视对在职幼儿教师科研素养的培养。
(三)幼儿教师教育科研实践机会少
1983年以后,我国才把幼儿教育科学研究纳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基础教育科研,从“六五”到“十五”期间,以幼儿园为单位的国家级立项课题一共只有15个,其中十五”立项课题13个,其他4个五年计划中只有2个。在立项的课题中,单位资助和自筹经费课题占多数,表明国家对幼儿教育科研一直不是非常重视。幼儿教育省级科研课题计划、立项、结题、审批制度的建立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省级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中,以幼儿园为立项单位的也不多,以湖南省为例,十五”期间以幼儿园为单位的规划立项课题仅3个,且都是自筹经费课题。
同时,从事幼儿教育研究的群团组织起步较晚。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自1979年11月成立以来,只在十五”期间先后立项了两批课题。省级幼儿教育研究会也起步晚,以湖南省为例,湖南省幼儿教育研究会1979年成立后,组织举行或参与的论文评选活动只有3次,2006年才开始独立立项课题。总之可见,我国比较系统的幼儿教育科研网络建设是距今不到20年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最近几年的事情,所以对幼儿教师教育科研提出相应的要求比较晚,幼儿教师得到的教育科研锻炼机会很少,其科研水平和能力整体偏低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提高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建议
(一)幼儿教师职前教育要加强对其教育科研素养的培养
幼儿教师职前教育若不注重教育科研素养的培养,必然会导致准幼儿教师科研意识淡薄、科研知识缺乏、科研能力偏低。为此,幼儿教师职前教育应确定多元化的培养目标,立足于培养对教育科研有正确认识的准幼儿教师;设置结构合理的课程,立足于培养掌握一定教育科研专门知识的准幼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立足于培养具有初步教育科研能力、科研道德的准幼儿教师。
(二)幼儿园和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要努力促进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提高
从幼儿园来说,要在园长的带领下,树立以科研为龙头的科研兴园”意识,为幼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创造条件,如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育科研培训与交流,积极开展以园为本的教育科研活动等。
从教育管理部门来说,要努力为幼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让更多的幼儿教师有机会进行教育科研,如在科研经费保障、各级科研课题立项、科研培训与科研课题过程管理等方面,加大对幼儿教师教育科研投入的力度,更好地保障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的顺利开展。
(三)幼儿教师要注重通过自我教育提升教育科研素养
首先要不断进取,加强理论学习,认识到教育科研的现实意义,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思想素养;其次是要经常进行自我反思,重构自己对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基本看法;此外,要开展行动研究,不断提高自身开展教育科研的兴趣和能力。
[论文摘要]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关系不明确、实践教学的体系尚未形成两个方面。建议借鉴医学教育、工程教育以及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经验来构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密切联系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践操作为主,获得感性认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教育是实践应用性职业”,“需经过‘临床’实习”。在我国师范教育转型迈入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发展时期,虽然教师教育各专业在借鉴其他专业教育以及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已经有人提出了“全实践”理念下的实践整合课程和“大教育实践观”指导下的“连续性、渐进性的全程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等观念,但学前教育专业用人单位依然批评培养的人才实践能力差。探寻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弊端将有助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不足
关于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本文在已有经验总结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建设实践中的理解与体会,对其不足予以分析。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不明确
在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就成了问题。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何行为目的、何者为重、何者为先呢?杜威在强调实践教学的同时,指出成功有效的专业教育首先要使学生获得学术造诣方面量的积累,这是前提性条件。显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教师教育课程的两大基本形式。”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作用是正确无疑的。但何者在先、何为目的?“杜威知道,尽管师范教育中理论要先行,但是如果理论与实际脱离,将是死水一潭。因而他支持这样的专业教育:将‘理论在实践’中的课程观转变成‘理论为实践服务’的课程观。”尽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不等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理论知识并不完全依赖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则一定是实践的。“理论知识须通过实践对其价值进行最终验证。理论知识是从业资格的基础,而专业实践本身是所有知识指向的终极目的。”高师院校学前教育理论教学获得的理论知识肯定是以专业实践为终极目的的,即“理论为实践服务”,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何者先行,应该说可以有l二种组合,即理论教学先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实践教学先行。哪种组合比较合适则要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对象来判断。理论教学先行的优点是实践教学有理论知识的指导,实践是自觉的、非尝试错误式的,具有了理性特点而非直觉的实践。但理论教学先行往往会造成实践教学只是验证和补充理论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而被忽视的结果。我国高师院校长期以来不重视实践教学,除了学术性压倒师范性的原因外,理论教学先行也是原因之一。杜威“主张教育理论学习过程应伴随广泛的实习工作,以加强和丰富对理论的理解。”而且“理论只在具体学科里运用,而实际问题则是跨学科的。”因此完全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尝试并行或实践教学先行。
从当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情况看,基本上以理论教学先行为主。由于在理论指导实践的观念下操作,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目标与内容单一,只有验证性功能或者技能训练性功能,缺乏实践产生理论的功能。比如理论性课程的实践教学,实践只是一个验证的环节而缺乏探索性,实践不能产生新的知识,实践不能反作用于理论教学。独立设置的实践性课程如教育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的安排,一般集中在整个学程的最后阶段,无法实现实践后再回到理论中来进行反思与深化,把实践获得的经验加以提升的预期。这样的实践教学只能检验理论而不能产生理论,离杜威所期望的“实验室式”的实践教学目标甚远,更遑论反思性教师教育。
(二)实践教学的体系尚未形成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从模块论的角度看,一般缺乏实验实训模块。学前教育专业属于文科类专业,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文科专业是没有实验教学传统的;实训则是职业院校的主要教学环节,普通高校几乎不设置实训环节。因此,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就缺少了实验实训模块。
从要素论的角度看,实践教学区别于理论教学的主要构成部分是条件要素,即实践教学每个环节都需要硬件设施的支持。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除了教育见习与实习的幼儿园以外,实验室建设几乎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刚刚起步。从管理要素看,没有相对独立的实践教
学管理、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以及规章制度都还没有形成。实践教学评价则还停留在见习、实习、结束后,指导都是评定成绩做好登记的水平。成绩评定的标准、评价方式等缺乏研究。 由于对实践教学的整体研究不足,使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建立,对各个构成要素具体内容的认识比较模糊。实践教学的条件、管理和评价几乎为空白,因此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建立,建设任务任重而道远。
二、借鉴成功的专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和完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
医学教育和工程师的培养被普遍认为是成功的专业教育,尤其在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一)医学培养模式的借鉴——临床化培养模式
高等医学教育,无论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还是欧亚的本科式教育模式,都区分为基础医学阶段和临床教学阶段。基础医学阶段的实践教学以实验教学为主,同时渗透了临床内容和模拟训练,导致医学教育成功的则是其独特的临床教学。教学医院是其主要的教学场境,真实、综合、以问题为中心、床边教学和小组讨论的方式等使医学教育的实践教学独树一帜,因而医学教育被称之为临床化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师专业化的背景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完全可以借鉴医生培养的临床化模式来探索自己的实践教学模式。因为学前教育工作在很多方面与医务T作具有共同点,比如职业道德上的爱心与耐心、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作技能的创造性等。借鉴临床化培养模式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如何构建和实验验证有待继续研究。
(二)工程教育培养模式的借鉴——产学研结合
校内间接工程训练与产学研结合制度下的直接工程训练共同构筑了工程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间接工程训练从技能实践、能力实践到综合创新与项目开发实践的循序渐进安排,使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目标具体明确,易于操作以工业中心为载体的直接工程训练则将学生置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以科技立项和项目组方式操作,不仅综合了跨学科理论知识,与间接一程训练中的综合创新与项目开发链接,而且培养了工程人才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精神——合作。虽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工作对象是迅速发展中的儿童,T程教育的校内间接T程训练、项目开发等方式不适合于迁移,但其实践教学内容循序渐进滚动式安排的思路和工业中心载体的经验为构建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了努力的方向。
(三)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建立——职前职后一体化
论文关键词:学前教育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论文摘要: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在知识层面与能力层面、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都还存在一定问题,要想真正达到培养的学生为实践服务、满足市场需求的目的,就要针对其原因采取积极的、行之有效的教学发展方式进行解决,全面实现课程教学与学生就业的实际更接近。
2010年11月24日,《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如何创新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培养一定职业能力应用型的人才,仍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们思考的问题。
一、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
学前教育是指对出生至六七岁前儿童的教育,包括幼儿园教育、学前社会教育和学前家庭教育,可见,学前教育是一项教育性,艺术性、综合性、广泛性、实用性很强的教育事业。独特的专业特性要求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不仅要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多维的兴趣爱好,还要具备基本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不仅要开展教育工作,而且还要能够胜任班级管理工作,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具有相应的从业能力和专业认知能力。
普通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师、科研人员及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广播、影视、书刊等各类大众传媒的策划与制作人员,相关企业(如儿童玩具、儿童服装和食品等)的设计与制作专业人员。因此从培养目标到课程的设置都应从市场需求出发,充分利用自身专业的特点与优势,把相关的专业科目有机的结合,经过综合素质的训练,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使其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和一定的创新精神,适应社会发展并为之服务。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在知识层面与能力层面、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都还存在一定问题,要想真正达到培养的学生为实践服务、满足市场需求的目的,就要针对其原因采取积极的、行之有效的适合高等学校教学发展的方式进行解决,全面实现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与学生未来就业的实际更接近,促进学校教学不断改革创新。
二、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范围比较广,既有普通心理学、教育通论、教育统计与测量、中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等专业基础课;又有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史、学前卫生学、幼儿园课程、幼儿游戏、中外幼儿教育史、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幼儿玩具设计与制作、学前教育管理学等专业主干课;还有钢琴、舞蹈,乐理与视唱练耳、素描、水粉、速写、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等专业技能技巧课。
课程设置梳理后发现主要存在如下问题:课程结构脱离实际、实践性课程薄弱、专业技能课程针对性不强;课程内容重复性大、理论与实践脱节、内容零散不系统;教学资源匮乏,机制不合理,忽视了隐性课程对培养目标的影响。
(一)课程结构合理性分析
在目前的培养方案中,大一大二开设的课程有:普通心理学、教育通论、学前卫生学、乐理、素描、教育统计与测量、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史、声乐、水粉、钢琴、幼儿园课程概论、教育心理学、学前教育概论、儿童简笔画。明显可以看出,在各类课程层次安排以及安排的时间与顺序不十分理想。这一阶段专业类课程安排较多,而减少了实践类和艺术技能类课程的时间,这无法满足学生对幼儿园进行了解的需求,更没有安排了解农村幼儿园实际的课程;艺术类课程过于专业化,超出了学生的理解水平,大多数学生比较喜欢儿童舞蹈、儿童简笔画、钢琴演奏等技能技巧课,对于难以理解的专业主干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热情不高。因此,课程结构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一旦忽略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忽略了课程的实用性,课程的开设就不能很好地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服务。
(二)课程内容合理性分析
一是课程内容的出现重复现象、学习内容不系统。在实际教学中任科教师之间应经常沟通,就可以系统的整合重复的课程内容,不致资源浪费。二是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课程与幼儿园的教育实践联系起来,造成实践与理论的脱节。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幼儿园老师是在平时工作中遇到问题,反馈出来后,然后去学习理论,这自然就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得很密切。目前的教学实践中理论教学占主体,学生所学的理论不知道用在哪里、怎么用,因此学生普遍认为应该增加见习时间,丰富见习内容。
(三)教学资源合理性分析
首先,见习、实习基地匮乏,层次单一,活动缺乏专业的指导与评价。现有的培养方案中见习、实习活动没有明确详细的目标,缺少反思,成效评价机制没有建立。学生在幼儿园见习目标不明确,幼儿园老师不会解决实习生提出的问题,而带队老师只是负责领队,学生缺乏和老师交流的机会,影响了实习效果,也导致实习资源浪费。其次,学校对专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艺术教育资源的欠缺制约了学生发展。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艺术技能类课程非常重要,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学生练琴都是利用吃饭或休息时间去的,但还是没有琴点安排,琴房非常紧张。
(四)课程目标合理性分析
目前的培养方案中突出显性课程目标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作用,忽视隐性课程目标对学前儿童的影响。显性课程就是我们通常在幼儿园中看到的课程表中所列出的课程,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除显性课程之外,对学前儿童发展所产生影响的所有因素。目前的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是针对“课程表”开课,忽略了教师对班级的管理方式、教师对学前儿童的评价等这些隐性课程因素对学前儿童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因此,教师要适当改变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较多地关注实际问题,展开教学,对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各种隐性课程因素必须有目标地加以选择和利用,培养全面发展的学前教育师资。
三、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对策
(一)调整培养目标,明确培养规格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标准,它决定了所要培养人才的品质与规格。基于学前教育学科内部的发展考虑,建议确立“能力本位”主导思想,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力求每个学生都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工作者。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熟知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工作规范,具备在学前教育机构从业的能力、专业认知能力、应用能力及发展能力,从而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二)优化课程结构,突出专业特色
1.以学科特点为依据,建立开放动态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结构方面,学前教育专业应遵循学科特点及实用性的原则安排课程,突出广博、厚实、专业特色,建立开放、动态的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中可开设有关早教机构管理及幼儿园各领域教育活动设计课程,经常邀请学前教育方面的资深专家做国际前沿的幼教理论指导或聘请幼儿园一线教师现场授课。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课程理论,深入幼儿教育机构学习课程开发经验。另外,学前专业还要将幼儿电教使用技术、早期教育、亲子关系等课程纳入到专业课程结构中来。同时还要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培养学生结合农村地区情况开发适宜课程内容,从而在更广程度上让学生了解他们即将工作的环境。 转贴于
2.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向导,整合理论课程
首先,专业课教师要及时根据幼儿园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贴近幼儿教育实际,这样学生可以有效地将所学理论知识内化,并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其次,要适当压缩专业课程比例,针对重复性过高的课程内容及时进行必要的整合。再次,改变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引入案例教学,通过大量活生生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案例,解释和分析所渗透的理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来培养学生积极思索、独立思考的习惯。最后,还要调整理论知识类课程的时间比例,兼顾艺术类和实践类课程的时间安排,并且要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3.以应用为根本,加大实践课比重
在设置课程时,应把实践课程放在重要位置。教育实践课程包括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教育实践包括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社会实践可以采取社会调查等方式进行。
首先,保证学生的实践时间。学生一入学就接触未来的工作实际,每月开展至少一次见习活动,直到毕业。在寒暑假期,要鼓励并创造机会让学生到幼儿园实习,做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到了大四再集中长时间实习,提高学生的实际教育能力。
其次,保证学生的实习基地。每次见习和实习都要有具体明确的目标,教师要加强指导和评价,细化对学生教育实践的要求,使学生能将理论与实践较好的结合。不仅让学生到城市的实践基地去见习和实习,还要安排学生到农村实践,让学生尽早将所学理论知识更好地和农村学前教育实践相结合,找到自己学习的目标和未来的工作方向,从而让学生在较为真实、稳定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培养自己的教育能力。
再次,加强实践课与其他课程间的渗透。实践课与专业课、艺术课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对各门课的实践环节都要做出明确规定,并规范操作程序和学习目标,为专业课建立专门实验室,将实践理念渗透到各门课程中。
4.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高艺术素养
艺术技能课的培养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艺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学校首先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对学前教育专业重视起来,改善基础设施缺乏的现状,增加设备,为学生技能的练习提供物质基础。其次要调整技能类课程比例,学时的多少、学年时间的安排要适宜,整个大学四年应贯穿艺术技能课的学习。再次,艺术课要遵循学生的心理逻辑,开设课程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需要。最后,要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教师要结合农村艺术课资源匮乏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实际开发和利用资源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卢长娥.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2).
[2]彭海蕾,王潞.师范生免费教育背景下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10,(10).
[3]乔丽.市场因素对学前教育课程的消极影响及应对措施[J].科技文汇,2010,(9).
论文摘 要: 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广泛关注,私立幼儿园蓬勃发展。本文以衡水市为例,针对私立幼儿园中青年幼儿教师队伍中突出问题和现行师资队伍建设的局限性,提出建设中青年幼儿教师队伍的方法:增强高学历专业后备人才的职业承诺;实施人文化管理;落实各项私立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法规与制度。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广泛关注学前教育,公立幼儿园的数量远远满足不了城乡居民的需求,近年来私立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迅速。虽然《民办教育促进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等对私立幼儿园的管理做了一定的规范,但是影响私立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私立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日益显著,成为困扰私立幼儿园管理者的难题之一。本研究以衡水市为例,深入调查了解私立幼儿园中青年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些解决对策,以期为稳定中青年幼儿教师队伍,提高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性提供些许参照。
一、私立幼儿园中青年幼儿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学历人才缺乏。
中青年幼儿教师是幼儿教师队伍中的中流砥柱。综合调查所得信息,衡水市私立幼儿园中青年幼儿教师队伍以学前教育专业的中专、大专学历为主,而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几乎没有。这表明衡水市私立幼儿园中青年幼儿教师队伍的结构不尽合理,在骨干的中青年教师队伍中,缺乏高学历的专业人才。
(二)骨干教师流失严重。
据调查显示,衡水市私立中青年幼儿教师队伍中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工作3年以上的中青年私立幼儿教师离开幼教职业从事售货员等其他职业的比例占私立幼儿教师总数的13.4%。工作3年以上的幼儿教师基本能成为园所的骨干教师,起到带动私立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作用。私立幼儿园中青年骨干幼儿教师人数大量流失,严重影响衡水市私立幼儿园儿童的健康成长,以及衡水市私立幼儿教育的发展。
(三)骨干教师频繁流动。
调查所得数据表明,衡水市私立中青年幼儿教师队伍除了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外,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即中青年骨干幼儿教师频繁流动,有经验年富力强的私立中青年幼儿教师不断从一所幼儿园转到另一所幼儿园,工作3—5年的私立幼儿教师频繁调动,私立幼儿园3所以上的占私立幼儿教师人数的6.7%。
二、原因分析
(一)职前教育就业定位偏高。
衡水市私立幼儿园中青年幼儿教师队伍中缺乏高学历人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学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就业时回避衡水市私立幼儿园,大量高学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或选择进高校或选择进公立幼儿园或从事其他行业,即使进私立幼儿园也是北京、天津、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高档私立幼儿园。高学历专业人才以学历高为资本,在职前教育阶段,脱离一线幼儿园教育实践的实际,对自身就业定位偏高,致使衡水市私立幼儿园中青年幼儿教师队伍中缺乏高学历专门人才。
(二)职后家庭压力剧增。
在与流失的5位衡水市中青年私立幼儿教师深度访谈的过程中,了解到其离开工作3—5年的幼儿园也很不舍,主要原因在于入职后来自家庭的压力与日俱增。衡水市私立幼儿教师以女性为主,工作3—5年的私立幼儿教师年龄大多在25岁以上,基本都结婚,已经生子或面临生子的问题。私立园中青年幼儿教师与刚入职幼儿教师相比,少了年轻的冲动、旺盛的精力,虽然也有对职业奋斗的想法,但在“女主内”的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的影响下,多了很多家庭角色,特别是在自己生子后,照顾孩子的重担自然而然落到她们身上。而私立幼儿教师职业的高付出低回报与自身家庭的高付出之间的矛盾,使得部分中青年幼儿教师离职。
(三)社会、园所的因素。
中青年幼儿教师的大量流失与流动也与社会对私立幼儿教师职业的认可、园所的管理等有关。由于国家对私立幼儿教师的职业准入制度、职业规范制度和职业保障制度等欠缺,社会与园所对私立幼儿教师职业认可度较公立幼儿教师或其他阶段教师低。此外,幼儿园的待遇福利、幼儿园管理文化与规模等也是引起私立中青年幼儿教师频繁流动的原因。
三、对策
(一)帮助确立高学历专业人才的合理就业期望。
对于职前教育阶段,有效建立合理衡水市中青年幼儿教师队伍的措施之一,是帮助高学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建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学校应通过入学教育、入学后专业课学习、在学期间深入幼儿园一线见习、实习,以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模拟招聘等活动,帮助高学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树立合理的就业期望,明确“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此外,为弥补私立幼儿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对于职后教育而言,要加强对职后私立中青年骨干幼儿教师的培训与指导,使其在专业理论提升的同时,对自身合理进行职业规划。
(二)实施人文关怀式管理。
对于私立幼儿园而言,稳定衡水市私立幼儿教师队伍所做的努力是开展人文关怀式管理。园长及私立幼儿园管理者应主动关注中青年私立幼儿教师队伍,不仅关注其教育教学业务的专业成长,更要从家庭、心理等方面关注其生活阅历的成长。对中青年私立幼儿教师开展“心理减压活动”、“生活帮助1+1”等活动,以感情、事业留人,高效地实施人文关怀式管理。
(三)落实各项私立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法规与制度。
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除继续完善公私立学前教育法律法规以外,还需要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等落实到地方幼儿园实际,地方政府及学前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地方学前教育特别是私立幼儿园具体情况的了解,针对地方特色,切实制定符合地方的私立幼儿园管理制度、私立幼儿教师的各项保障制度等,这些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地方私立幼儿教师的地位和社会认可度,增强私立幼儿教师的职业稳定性。
随着学前教育的日益发展,有关私立幼儿教师队伍的问题会更复杂,相关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也会逐步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学前教育 文化适宜性
农村学前教育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入园率低,办园条件和保教质量差。近年来农村学前教育正迎来了本世纪以来的一个重大机遇。2010 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要安排专门资金,重点建设农村幼儿园。”在同一年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自此农村学前教育迎来了春天。
一、从“发展适宜性教育”到“文化适宜性教育”
上世纪美国幼儿教育协会(NAEYC)发表了关于“0到8岁儿童的发展适宜性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强调为儿童设计的课程或教育方案应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个体特点。但是该文件发表十多年后,教育界发起了一场由“发展适宜性”问题引发的关于“文化适宜性”的讨论。批评者认为该文件忽视了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更多强调规律的“普适性”。当代儿童处在一个充满变化,注重差异与多样性的时代,而当年那种用“唯一的”或“最好的”标准规划儿童发展已然不适合了。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人们早已认识到任何学习都不是在白板上进行的,而是在社会环境中建构而成的。因此,当我们在讨论农村学前教育的时候,必须将所有的研究都根植于中国农村社会背景下,因为只有从这个角度出发,才能更好地了解农村学前儿童,从而开展适宜的教育工作。“文化适宜性”是对“发展适宜性”观点的发展与完善,注重中国农村社会文化因素对于儿童发展和教育的影响渐渐成为农村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主要价值取向之一。
二、农村社会的不同群体对学前教育的理解
农村社会的不同群体对于学前教育的理解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也是农村学前教育的文化适宜性问题的表现之一。本文主要选择农村家长,幼儿园与幼儿园教师,小学与小学教师这三种社会群体对学前教育的理解进行讨论。
(一)农村家长群体对学前教育的理解
在对农村家长的一项调查中(2006)表明,70%的家长认为幼儿园的任务就是看护孩子加上教字认数,有30%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幼儿园应接受“正规”的教育,学好语文、数学,再学点音乐、美术、体育等副科。 调查分析原因指出,在中国农村,让孩子通过考学改变农民身份成为农村家长实现其人生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这种与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相悖的做法也成为学前教育在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阻力。这也最终导致了农民对学前教育的期望:(1)学前教育即发展读写能力;(2)学前教育应能提高农村孩子进入好小学的机会。所以说,家长只会接受符合这两条要求的学前教育。不过伴随着新型农民的出现,一部分农村家长对于学前教育的期望出现了转变。这些新型农民离开了农村到城市务工,形成了对城市文化的认同,他们的许多思想已经不同于传统农民。首先,他们仍然认可读写能力的重要性,其次,他们也开始看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像城市里的孩子一样在游戏中学习。
(二)农村小学教师群体与幼儿园教师群体对学前教育的理解
小学教师虽然受到基础课改的影响,但是,由于新课程中一年级的识字量增大以及农村家庭教育欠缺的影响,小学教师的精力,尤其是低年级教师,很大一部分都牺牲在初级读写能力的工作上,所以农村小学教师处于对自身工作量的考虑,他们也希望学前教育能够分担多一些语文与数学的教育内容,以减轻自己教学负担。相比之下,幼儿园与幼儿园教师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在这种社会文化的压制下,幼儿园不得不对课程进行调整,导致农村幼儿园“小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可以看出,幼儿园与幼儿园教师在农村学前教育这块田地中的专业权威性已经消失。
三、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农村学前教育的建议
朱家雄教授曾经提出“有差别的学前教育课程”与“无差别的学前教育课程”两种概念。他认为,真正公平的学前教育,应保证每个学前儿童获得基本的受教育权利,同时接受适合他们情况的有所差别的课程,实施无差别的学前教育课程,非但不会削弱学前教育的不公平现象,反而会扩大学前教育的不公平。到底什么样的学前教育适合农村儿童?笔者认为,《纲要》和《指南》的所有要求农村儿童都是有能力也是必须达到的,纲要的制定所选取的常模是全国儿童的水平。因此是具有普适性的。
在研究农村学前教育问题时,必须正视新农村建设的社会背景。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改造和农村城镇化变革,今天的农村学前教育目标既要服务于未来向城市转移的需要,也要满足服务于现代化新农村发展的需要。为适应新时期农村的发展,有学者提出,今后农村教育发展应以“建设学习型的农村社会”为长远的发展目标。提议应对农村教育发展的若干具体目标和办学方式进行重新审视。笔者认为,在学前教育阶段应当针对各地幼儿发展的实际需要,由上一级行政机构与教育机构组织开设地方课程和园本课程,重视培养幼儿的素质和能力,政府配合幼儿园机构加大学前教育必要性与特点的宣传力度,这些举措将对断绝“小学化”倾向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