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7 11:55: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共英语教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长期以来习惯于将高职公共英语归入“大学英语”这个大类,即使细分,也会直接并入“高专”,合称“高职高专英语”,课程要求的制定和教材的编写都合二为一。事实上,高职学生的情况要复杂得多。源于这一背景,针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专著寥寥无几,只有数目不多的教学论文,而且大多是一线教师的“被迫之作”。为了更好地研究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笔者以“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上共检索到了从1991年至2007年6月在国内期刊上公开发表的相关主题论文共计110篇,其中直接以“问题(现状或困境)与对策(改革)”为标题主题词的文章共计19篇。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提到了制约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许多问题并提供了相应的对策。笔者将问题整理如下:(1)生源问题――基础差、参差不齐、缺乏学习动机等;(2)教师问题――观念落后、经验不足、师生关系知情脱离等;(3)领导问题――办学目标不明、定位不清等;(4)教学问题――课程不规范、教材不对口、大纲不妥当、教学模式单一、方法陈旧、手段落后、设施不足、测评单一、语言环境缺乏、“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等;(5)家长和社会的偏见等;(6)体制和管理问题。问题多而杂,对策自然大又全,不列即明。但这些问题的性质和维度一样吗?对英语教师有何意义和启示?大又全的对策在现实中有效可行吗?
二、问题的归因分析:维度、结论及意义
(一)归因论原理概述
归因论(attribution theory)由美国心理学家维纳(B.Weiner)提出,它是认知观的动机论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在社会心理学中,归因原意指分析人的社会行为的原因,在动机理论中指人们对自己的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的理解和所做的因果判断。这种理解和判断反过来又会影响人的行为选择,成为人的行为动机,所以归因论是通过研究人对自己的行为后果的认知(理解、判断)来探究人的行为动机的理论。维纳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理解成功和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每一种原因又可从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根据控制点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的,能力和努力两项属于内控,任务难度和运气则属于外控。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成稳定和不稳定的,能力和任务难度两项比较稳定,其它各项则不稳定。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成可控和不可控的,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它各项都是个人无能为力的。
(二)归因分析及结论
依据上述原理,对教师而言,在研究现状牵涉的六类问题中:(1)惟有“教师问题”一项是内在维度的可控因素,其它各项均是外在维度的不稳定或不可控因素;(2)“教师问题”可分为两部分――教师的素质和教师的努力,前者较稳定,后者不稳定,前者可通过后者的作用而改变;(3)其它各项虽然是外在维度的不稳定或不可控因素,但都会因教师的努力和素质的提高而受到积极的影响。由此可见,“教师问题”是最关键的问题,教师的素质和教师的努力是最积极的成分。也就是说,教师的素质是制约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发展是最具积极意义的可行的有效对策。
(三)归因分析的意义
首先,归因方式可以改变教师的人格特征和教育观念,进而影响其行为动机。归因研究发现,人们对决定自己的活动与命运力量的稳定看法将成为他们的人格特征。心理学已区分出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两种不同的人格特征。具有内控特征的人认为,自己从事的活动及其结果是由自身具有的因素(如能力或努力)决定。具有外控特征的人则认为自己从事的活动及其结果是受命运、机遇和他人的摆布。内控者把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勤奋,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因此,成功将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鼓励,使信心进一步提高,失败则是需要付出更大努力的标志。无论成败,他们都会促使自己投入更多的精力,显示出更高的积极性。相反,外控者把成败归因于外界因素,无论成败,他们的反应都是消极的。第二,行为动机又决定着教师的成长速度。动机(motivation)是指引起、维持并指引个体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心理学家一致认为,动机属于影响个体活动的情感因素,决定着个体活动速度的快慢。
三、对策探讨:教师素质与教师发展
(一)教师素质的内容与成分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门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教师的素质从结构上分析,至少应包括以下成分:(1)教师的职业理想,主要包括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即师德,它是教师献身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2)教师的知识水平,可分为三个方面:本体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特定学科知识),实践性知识(课堂情景等经验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学与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3)教师的教育观念,包括教学效能感(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教师控制点(内归因与外归因)、对学生的控制(对师生关系的理解和处理)以及与工作压力有关的信念(角色概念及对教师学习群体的看法),研究发现,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师的职业理想成正相关;(4)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对教学活动本身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它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核心能力之一;(5)教师的教学行为(行为是否明确、方法是否灵活、手段是否有效、氛围是否融洽、调整是否及时有效)。这五种素质结构并非简单的并列,而是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构成教师素质系统的复杂结构,而且是动态的。
(二)教师发展的含义与途径
教师发展(teacher development),也称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在接受了师范院校的学历教育之后进入在职教育实践和服务并逐步走向成熟和优秀的专业化进程,即一种逐步领悟教育观念、积累教育经验、增长教育智慧、学会教育行动的进程。RICH课题组的研究结果②表明:真正的教师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不断的自我发现中成长的,这是通往真正的教师之路。具体包括四个阶段:(1)入职尝试阶段:有观察、有批判、有焦虑,最关心自己的教学和管理能力、对教材的熟练程度以及上级的评价等,多数时候,对怎样才算是“教师”只有非常模糊的概念;(2)“教书匠”(teachian)阶段: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水平随之提高。经过无数次的重复和记忆,对所教科目更加熟悉。如同技师操纵机器,很清楚教什么、怎么教,但没有奇迹,没有创造。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做的只是跟随潮流,而不是灵魂;(3)“教书家”(teachist)阶段:随着不断的反思(reflection),他们意识到教学是不断创造和个性化的动态过程。传统概念的知识对现实生活来说是极其有限的,他们开始探索知识的本质,开始发现另一种不可言传(tacit)但可通过反思获得的知识,教学观也随之改变。这时可称为“教书家”是因为他们把每次课都当作独特的创造过程,当然他们也需要掌握专门的技能,但无论技能有多高,都难以达到教育的本质;(4)“教师”(teacher)阶段:少数“教书家”开始理解最好的教学并不是教师的表现。真正的知识存在与每个人心中,教师要做的并不是去创造新知识,而是去帮助学生发现无言的知识。这时可称为“教师”是因为他们更像哲学家,不但了解自己,而且能够接受本不愿接受的世界和自我。课堂上一切都会顺其自然而发生,他们是真正能够激发学生生活智慧的教师。在成为真正教师的过程中,群体(community)将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背景,群体反思和探究是寻找真我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英语 分层次教学 口语教学
一、研究理论
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依据从国内看是教学上的因材施教原则。从国外来看,一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的“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欠缺,而是由于没有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这里所说的学习条件,就是指学生掌握知识必需的学习时间、给予个别指导和全新的学习机会等,就是要最大限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条件”和“必要的全新的学习机会”。二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原理――“层次性原理”。此原理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过程,交流可分为不同层次:元素层次(词语交流);命题层次(语句交流);模式层次(语句网络交流)。师生交流必须在同层次下才能顺利进行,即交流双方必须有“共同语言”。在每个班级中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为了让所有学生都有交流的机会,教师必须提供不同层次的交流内容,“分层次教学”就是适应这样一种要求产生的。
二、研究对象
本课题主要针对我校高职的学生开展试验,这些学生整体基础较薄弱,语言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努力程度、特长优势等也呈现出多样化,这就必然要求教师要从研究学生的差异性入手,实施分层教学模式,确立分层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以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不断实现学习上的跨越。
三、研究原则
1.遵循“听说领先”的教学理念,以口语突破带动整个英语教学的全面改革和提高;
2.尊重个性差异,研究不同学生独特的学习方式和心理特点,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逐步推行分层教学;
3.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遵循“实用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基础性与提高性相结合,广泛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原则,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4.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言水平,并全面提升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创新能力、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法作为总的研究方法,同时运用实验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开展多方面的研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将研究结果及时反馈,通过行动研究法,不断修正研究的方法和策略,从而确保课题能够顺利有效地进行。
五、实施过程
1.调查立项阶段
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抽样调查,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并以此为依据制订分层次教学的研究方案。
2.试验应用阶段
在研究方案的宏观指导下,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任务布置、学习策略、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实践,并以口语教学改革作为突破口,探索分层教学的具体操作途径,在高职年级部分班级首先进行试验。同时,在整个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上,逐步拓展学生的学习、锻炼和提升空间,开设多种选修课、口语课、外教讲座和公共英语等级考试培训班,举行英语晚会、短剧比赛、英语演讲、辩论、创作大赛等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多种需求。
3.推广应用阶段
对第二阶段的试验进行分析总结,形成更加系统具体的行动方案,在全校范围内全面推行。并在推广实践中结合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新对策,保证改革顺利有序的层层推进。
4.总结归纳阶段
对第二、三阶段的试验个案及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总结,撰写成有价值的实验报告、个案报告、调查分析报告、研究论文和结题总结。
六、研究成果
1.教学论文“职校英语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让学生在‘英’符上欢快舞动――构建职校英语教学大课堂之初探”;“外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短剧编演――英语教学的有效载体”;“人文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英语口试载体及评价策略探究”。
2.及获奖情况
“职校英语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发表于《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6);
“短剧编演――英语教学的有效载体”发表于《中国教育》(2005,3);
“英语口试载体及评价策略探究”将发表于《职业教育研究》(2006,8);
“让学生在‘英’符上欢快舞动――构建职校英语教学大课堂之初探”荣获江苏省教育科技工会和省陶行知研究会联合举办的《我与新课改》征文二等奖。
3.多媒体课件(光盘)
“英美文化习俗”、“外教讲座”系列、日常教学课件。
4.其他成果
指导学生参加市中小学口语比赛荣获优秀奖;
短剧剧本和剧照;
编制高职英语教学及考试大纲。
七、存在问题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有先进的观念、开放的思想、创新的意识,不要把思想停留在原有的教学理念上,不要把分层次教学理解为简单的学生分层,把教学内容简单化,教学方式固定化。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为其提供课堂主动学习的条件;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会学;增强课堂活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注重书本知识与课堂实践的有机结合。另外,教师仍需加强先进教学理念的学习和研究,并将其与教学实践进一步结合,真正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英语分层教学模式,并具备一定的推广价值。
2.教师间的分工合作、交流学习仍有待加强,不断形成工作合力,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教学成效和科研成果。
3.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合作精神、创新能力、资源利用等学习策略仍需继续培养和开发。
4.现有的教学资源形式较单一,内容较陈旧,理论研究书籍和杂志缺乏,阻碍了教师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升。
八、思考与建议
1.立足学生,进一步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心理特点和遇到的困难,分层次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策略,将宏观调控和具体指导深入结合,真正把分层次教学理念落到实处。
2.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营造互助合作、友好竞争的氛围,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开发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和导向作用。
3.加强各种教学资源的整合,注重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多种教学方法和模式的优化组合,扬长避短,最大程度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
4.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育素养,不断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深入实践和探索,及时总结反思,将经验的积累上升到理论研究的高度,创造一定的科研成果。倡导教师间的合作学习,发挥集体智慧,创造出最大的教学价值。
5.建议学校能增加教学科研的参考书籍、学报、杂志的数量和种类,为教师进一步提高科研能力创造更好的更便捷的条件。
九、进一步的研究设想
1.在本课题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探求分层教学的新方法、新途径,为不同语言水平和学习特点的学生创造最佳的机会和氛围,帮助他们获得不断的进步并享受成功的喜悦。
2.继续以口语教学为突破口,加强口语教学的改革和评价策略的探索,在“听说领先”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不断提高学生语言的实际应用水平,促进多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