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3 14:13: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画蛇添足的歇后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十个歇后语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蚕豆开花——黑心;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打破砂锅——问到底;和尚打伞——无法无天;虎落平阳——被犬欺;画蛇添足——多此一举;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井底青蛙——目光短浅。
歇后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汉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
(来源:文章屋网 )
成语:
1、画蛇添足;2、杯弓蛇影;3、虚与委蛇;4、笔走龙蛇;5、虎头蛇尾;6、斗折蛇行;7、打草惊蛇;8、草蛇灰线;9、佛口蛇心;10、蛇蝎心肠;11、龙蛇混杂;12、龙头蛇尾;13、灵蛇之珠;14、封豕长蛇;15、春蚓秋蛇。
歇后语:1、冬天的蟒蛇,有气无力;2、地头蛇请客,福祸难测;3、蛇进竹筒,走上绝路了;4、蛇入曲洞,退路难;5、蛇吞大象,好大的胃曰;
6、看到草绳就喊蛇,大惊小怪;7、霉蛇的牙齿马蜂针,最毒;8、青蛙钻蛇洞,自寻死路;9、蛇和蝎子交朋友,一个比一个毒;10、蛇吞老鼠鹰叼蛇,一物降一物;11、蛇遭蝎子螫,一个更比一个毒;12、十二月的蛇,打一下,动一下;13、打蛇打七寸,攻其要害;14、地头蛇,母老虎,不是好惹的;15、地头蛇请客,福祸莫测;16、冬天的蟒蛇,有气无力。
(来源:文章屋网 )
我们这里,有两样菜,一荤一素,按旧的规矩,是不能用来待客的。荤的是狗肉,素的是韭菜。前者,有说法,叫“狗肉好吃,上不了桌面”,或者说:上不了“台面”。这句话,也用来比喻某人小家子气,见不了大场面。后者,说是“吃韭菜,穷九代”。正式的酒席,是不用韭菜的。即使清明、七月半这样的“鬼节”,敬祖宗也不用韭菜,忌讳着呢。
现在人不讲究了,招待客人,狗肉照吃,有时还去专门的店,专门为了吃狗肉。狗肉是火性的,冬日进饭店,需要点一两个暖胃的菜,要么狗肉,要么羊肉。如今韭菜也可以上宴席了,但还是避讳,不主动开列在菜单上,吃到最后,想添一两个素菜,喊来服务员,问韭菜炒百叶有没有,这种老少皆宜的家常菜,肯定有。主食中的“宽汤窄面”,要是放几根韭菜,那是很香的。小饭店则没有这么多禁忌,韭菜炒百页、韭菜炒毛豆、韭菜炒鸡蛋、韭菜炒虾子、韭菜炒长鱼丝,想怎么炒,直接写在供客人点菜用的菜单上,随客人意。
撇开韭菜,专说狗肉。狗肉火性大,以冬天吃为宜,据说吃狗肉喝酒,渐入佳境,能热得把棉袄扒下。民间有句骂人的歇后语:“三伏天吃狗肉——烧心”。吃狗肉不当时,能把人鼻血吃出来。这两种情景,我都没有亲眼见过,听说而已。我见到的,是如今一年四季,都有狗肉吃了。过去开个狗肉火锅店,最担心冬季有生意,夏季没生意,现在只要口味做得好,没有旺季淡季之分。一位和我同样酷爱吃狗肉的朋友说,夏天吃狗肉,喝冰啤,乃人生一大快事。虽是说笑的话,也不无道理:如今吃狗肉的小环境,冬天有暖气,夏天有冷气,已不再四季分明。
狗肉常见的吃法,有红烧和清汤两种。都要放辣,这样可以去腥。狗肉的腥味,俗称“土腥味”。过去乡下人家杀狗,主要是两招:一吊,二灌。用绳子勒住狗脖子把狗吊在树上,在它狂叫的时候,往它嘴里灌水,立即毙命。然后就可以从嘴到尾剥皮,开膛剖肚。狗不吊离地,说是一时死不掉,因为它是“土命”。“土命”的狗,有“土腥味”,就理所当然了。我不管,端上桌的狗肉,闻香垂涎,我只品尝到香味。
吃狗肉,有一种精细的吃法,加工时多两道工序:剔骨,手撕。端上桌的,都是撕成细条、细丝的净肉,没有骨头,特别是清汤狗肉。我不喜欢这种吃法,认为有画蛇添足之嫌。我喜欢红烧的大块狗肉,带骨头的。吃肉、啃骨头的那一刻,我会对狗产生恶作剧心理:你也有今天!我以前单位附近的小巷里,有一家小饭店红烧狗肉做得颇有名气,配的主料是白萝卜。每次去吃,我都要带说带笑关照店老板:“萝卜少一点,狗肉多一点!”有几位喜欢喝大酒的汉子,爱在这里用红烧狗头下酒,每人一只,看着就痛快。我没有吃过狗头,也很想豪爽一回,可惜一直没有机会,直到今天也没有吃过整个的狗头,真是遗憾。
苏北某地盛产狗肉,将熟狗肉装袋,真空包装,有个朋友的儿子去那里上大学,假期回来为我带了几袋。这份情谊是难得的,令我感动,但那种被“工业化”的狗肉,味道却不是我喜欢的。也是剔骨的净肉,烀得太烂,没有一点“咬嚼”;腥味太重,不是我熟悉的狗肉的“土腥味”,我怀疑是加多了某些添加剂的缘故。冷吃,还好一点;蒸熟了吃,简直是一摊肉末儿。据说那里还有一个特产:狗肺汤。不知道又是怎样的滋味。我们这里是不吃狗杂碎的,尤其是“狼心狗肺”。如果有幸遇上狗肺汤,我不知道我是否有品尝的勇气。
吃狗肉,最好去那些大店、名店、口碑好的店。这些店,货源渠道正规,有专门的肉狗养殖场向其供货,不至于买来路不明的狗肉。偷狗贼是可恨的,使用毒药偷狗又把狗肉低价卖给狗肉店的贼更是可恶,这样的“毒狗肉”,吃下去虽不至于立马“中大奖”,但喜欢吃狗肉,常吃狗肉的人,“多行不义”,终究对身体没有好处,终究有一天会被动物保护主义者幸灾乐祸:活该!
小时候屡屡被狗追咬,但我从来不怕狗,而且很喜欢狗。如果把家里活蹦乱跳的狗和面前香喷喷的狗肉分开,我敢“虚情假意”地说:两者都是我的爱!酒桌上,自己大快朵颐便罢,我还时常劝说鼓励假慈假悲、心有余悸的人和我一同分享狗肉:“爱它,吃它;它中有我,我中有它!”吃完狗肉,万一路遇恶狗,跟着我狂吠,作随时前扑状,我会站定,不慌不忙地向它招手,“来、来、来,闻闻我身上有没有狗肉味!”那恶狗不懂得我的幽默,却像听懂了我的话,吓得夹起尾巴,一溜烟跑掉了。本来嘛,哪有比人更恶的。
【关键词】 功能对等;英汉习语;翻译
一、引言
习语是人类语言的精华。因为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习语通常包括俗语,谚语,成语,典故,格言,英语中还有俚语,汉语中有歇后语等。习语不仅使用形象而且寓意深刻,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是各种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习语,人类的语言就没有生气,变得枯燥乏味;没有习语,人类的文化显得单薄,索然无味。因此,在英汉翻译中,习语的翻译更是值得研究。
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奈达是大家公认的翻译理论的奠基人,他最有代表的理论是“动态对等”理论,后发展为“功能对等”。他认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原语的信息。“功能对等”中的对等包括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以及文体对等四个方面。到了20世纪90代,奈达考虑到双语交流中语言和文化等因素的不同,提出对等中有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在奈达看来,翻译的目的就是寻找与原文最接近、最自然的对等语。索达的动态或功能对等理论实质上是等效翻译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
三、英汉习语中的对等
不同国家的习语有其相似的地方,但也蕴含着其特有的丰富的文化内容以及其鲜明的民族特征,因此,在形式和内涵上,英汉两种语言有三种对等关系:完全对等、部分对等和零对等。
1、完全对等
完全对等是指形式和含义( 包括句法含义和文化含义)完全等值。这在英汉语中的比喻中经常见到, 比如,as sly as a fox 像狐狸一样狡猾, as light as feather轻如鸿毛;as cold as ice 冷若寒冰;castles in the air 空中楼阁;crocodile’ s tears 鳄鱼的眼泪; dark horse 黑马;sour grape 酸葡萄; be armed to the teeth武装到牙齿; like father, like son 有其父必有其子等。
2、部分对等
部分对等, 顾名思义, 一部分对等,或是形式, 或是含义对等。英汉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因而他们也有不同的文化,对于同样的事物,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会产生不同的联想。对于同样的现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会用不同的意向来比喻,那么,在习语中就出现了部分对应的现象。如 talk horse 吹牛; as strong as horse 力大如牛;spend money like water 挥金如土; at a stone’ s throw一箭之遥; 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双雕; to gild the lily画蛇添足等。
3、零对等
零对等即不管是从形式上还是含义上在两种文化中都没有重合的地方,即“对应空缺”。不同语言的形成因素和发展特点使得习语往往带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以及地域特征,这就导致在英语和汉语中,习语的形式和意思可能在两种语言中毫无对应关系,比如:An apple does not fall far from the apple tree落叶归根; all at sea不知所措; Better say "here it is" than "here it was" 好汉不提当年勇等等。
四、对习语的翻译
习语的译法大致可分为直译、直译加注法、套译、意译、直译加意译和意译加注法6种。这里,对我们通常使用的直译法,意译法和直译加注法3种译法进行简单的阐述。
1、直译法
直译就是要在译文中保留原文意思,与此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表达特点的翻译方法。直译可以使我们在再现原文意思的同时, 将原文中所包含的文化现象, 语言特点以及作者独特的表达风格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因而使译文更加忠实于原文。例如: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of two in the bush. 一鸟在手胜过双鸟在林;As a man sows, so he shall reap.种瓜得瓜,种豆得豆;The best horse needs breaking, and the aptest child needs teaching.最好的马儿也要驯,再机灵的孩子也要教; as light as a feather 轻如鸿毛;all things are difficult before they are easy. 万事开头难;He laughs best who he laughs last 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Give him an inch and he will take an ell, 得寸进尺等等。
2、意译法
直译法是我们在翻译时最先考虑的翻译方法。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习语都可以使用直译法来翻译。有些习语采用直译法会让人觉得莫名奇妙, 不知所云。比如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如果我们采用直译法译成“那个孩子是那个男人的父亲”这显然使人迷惑,所表达的意思也与源习语背道而驰。因此我们用意译法将其译成“三岁看老”。正所谓“能直译则直译,不能直译则意译”。 所谓意译法,是指我们翻译时不做逐字逐句的翻译,而是根据原文意思来翻译。意译强调的是译语和源语两种文化体系的相对独立性。意译更能够体现出各自的民族特征、文化特点、地域特点。即“形相远而意相近”。比如: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three boys no boy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to expect one' 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望子成龙;The best fish smell when they are three days old.再好的鱼三天也要变臭/久住招人嫌;Beggars can’t be choosers.饥不择食。因此,当英汉习语的语义不完全对应时, 要在充分理解原习语的基础上使用适当的意译,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恰当。
3、直译加注法
如直译法,意译法都不能译出源习语的意思和它的文化寓意时,我们不妨使用直译加注法。所谓直译加注法, 就是指直译后再对其做出相应的解释、说明。加注的内容既能很好地传达源习语的文化内涵又能使读者更准确地把握源语的意思。直译加注法通常在典故的翻译中使用较多。例如:The apples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wall are the sweetest.隔墙的苹果最甜――这山看着那山高;The best fish swim (are) near the bottom.好鱼居水底――有价值的东西不能轻易得到;a bull in a china shop公牛闯进瓷器店──肆意捣乱;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surpass Zhu Geliang (note: Zhu Geliang--- the mastermind,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等,由此可见,直译加注法既补充了直译的不足又充分传达了源语的文化内涵。
五、结束语
正如尤金・奈达所说,翻译不应该单纯地寻求两种语言在词、句子或语法方面的对等,而应从交际和文化的角度寻求等效。习语形象鲜明,比喻生动, 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和地域特征,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因此, 翻译习语时要注意处理语言和文化的矛盾,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 获得最佳的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习语,文化差异,翻译
1 引言
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的历史很短,但是发展速度却相当快。随着翻译逐渐被认同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人们也开始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研究翻译。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是语言的精华,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习语,是指经过人们长期使用沿袭而提炼出来的形式简洁、意义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就广义而言,习语包括成语、谚语、俗语、歇后语、俚语、格言等。英语和汉语是高度发展的语言,历史悠久,蕴含着大量的习语。然而,英汉文化多方面的差异影响人们正确理解和恰当使用习语。本文将在理解英汉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浅析如何处理英汉习语中形象的翻译方法。
2 英汉习语的特点与对应关系
习语具有以下特点:1、来自民间。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和民族特色;2、习语是语言的重要修辞手段,也是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体现;3、习语是语言中的特殊成分,它在意义上具有整体性,在语法和逻辑推理上有时不符合一般的规律,在用词上保持相对固定。
根据形式和含义相似程度的不同,英汉习语主要呈现三种对应关系。
2.1 基本对应
基本对应指的是英汉习语在意义和用法上大致相同,有的内容与形式基本一致,有的内容一致,形式有所不同,但总的看来,基本对应。,跨文化交际。英汉习语的形象和比喻意相似或者甚至相同时,可采用直译法。如:walls have ears— 隔墙有耳;as light as a feather — 轻如鸿毛;Failure isthe mother of success. — 失败乃成功之母等。
2.2 部分对应
部分对应是指英汉习语形象不同但喻意相同或者是形象相同喻意不同。它们或多或少地反映出文化特质的相似性。翻译时必须小心谨慎,根据隐含意思而不是字面意思翻译。因此不能采用直译法,形象必须改变。如:as strong as a horse — 健壮如牛;to spend moneylike water — 挥金如土;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 — 无风不起浪等。
以上英汉习语含义相似,但其中形象完全不同,其中英文习语中的“horse,water,smoke和fire”分别对应中文习语中的“牛、土、风和浪”。
2.3 基本不对应
英汉习语中有一些习语在意义和用法上没有或很少相似。每个习语都有自己的意义和形象,并传递着文化色彩。若直译,将传递错误信息并造成误解。译者应在完全理解习语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采用意译法,翻译出隐含意思。如:talk through one’s hat — 胡言乱语;to be as poor as Job — 家徒四壁;Every dog has his day. — 人人都有得意之日等。
3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习语好比是一面镜子,反映出一个民族或一个文化的特征。理解英汉习语背后的文化差异有助于习语的理解和翻译及跨文化交际。
3.1 生活环境
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水的岛国,英国人喜欢航海,因此很大一部分习语源于航海事业。如:to know the ropes (懂得秘诀);all at sea(茫然不知);plainsailing(一帆风顺)和to rest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等等。
而中国自古以来长期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农业人口占很大比例,长期积累了许多与农业相关的习语。如:守株待兔、拔苗助长、桃李满天下、瑞雪兆丰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等。
3.2 风俗习惯
英汉风俗习惯的差异是多方面的,较典型的体现在对动物的态度上。英美国家把狗当作最好的朋友,狗是忠诚的象征。许多关于狗的英文习语通常带有褒义,如:top dog — 重要的人;lucky dog — 幸运儿;to dog one’ssteps — 跟某人走;Love me, love my dog — 爱屋及乌等。
相反,汉语中狗的形象却截然不同,通常带有贬义。中国民间虽然有养狗的习惯,但一般在心理上却厌恶鄙视这种动物,常用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坏事。如:狗腿子、狗崽子、狗胆包天、狗急跳墙、狗眼看人低、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等。
3.3 宗教信仰
不同的宗教是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英文习语有不少来源于《圣经》,与基督教有关。,跨文化交际。如: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Whom God wouldruin, he first deprives of reason.(伤天害理,天诛地灭); 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等。
而另一方面,中国文化深受佛教、道教、儒家思想的影响,其中佛教影响最深远。习语明显地反映出佛教的影响。如:借花献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等。
3.4 历史典故
英文和中文属于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系,发展遵循不同的历史轨迹。不少常用习语来源于历史事件、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民间习俗等等。一些英文习语的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都能为中国读者所接受,只有充分理解其中历史文化内涵才能正确翻译。如:a Judas kiss(犹大之吻 —— 背叛行为);crocodile tears(鳄鱼眼泪 —— 假慈悲);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马 —— 暗藏的敌人或危险);Towerof ivory(象牙塔 —— 比喻世外桃源);Sphinx’sriddle(斯芬克司之谜 —— 难解之谜)等。
中文习语同样包含提炼自历史典故的经典形象,若不了解习语的背景历史文化,多数人会迷惑不解,如:四面楚歌、初出茅庐、悬梁刺股、煮豆燃萁、叶公好龙、画蛇添足、卧薪尝胆、刻舟求剑、说曹操到曹操就到、身在曹营心在汉等等。
4 英汉习语的翻译方法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译文应忠实于原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正确处理习语中包含的形象。,跨文化交际。根据以上分析的三种对应关系,本文浅析了三种针对形象处理的翻译英汉习语的有效方法,努力再现原语习语的风格和形式。
4.1 保留形象的直译法
英汉习语中有少数基本对应的习语,彼此在喻义上对等,形象上巧合,翻译时可用译语中的形象再现原语习语中的形象来直译。如:
“Please stop throwingcold water on them”中“throw cold water”有两种译文:(1)泼冷水;(2)反对。,跨文化交际。在保留原语英语形象上译文(1)明显比(2)更好,因为“throwcold water”的隐含意思与“泼冷水”相同,且两者的词序完全一致。
“隔墙有耳”与“walls haveears”意思一致,都是被其他人无意中或偷听到秘密的讨论。两者字面意和比喻意相似,且隐含意思相同,所以可以保留隐喻形象直译。
4.2 转换形象的意译法
习语翻译时需要忠实于原语习语的内容和形式,然而当无法在译语中再现原语习语的形象时,可用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并为译语读者所熟悉的形象替换原语的形象,借助译语中对应的形象,使读者得到相似的理解。如:“the apple of one’s eyes”中形象“eyes和apple”可转换为“掌上明珠”中的“掌、明珠”;“对牛弹琴”中形象“牛、琴”可转换为“swine和pearl”正好与“cast pearls before swine”意义相近,译文读者能理解,也有利于中英文化交流。
4.3 舍弃形象的意译法
有些习语的形象既无法在译语中再现,也无法转换到译语中,较好的方法是舍弃原语习语中的形象,在透彻理解原语习语的基础上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译出原语习语的隐喻意。如:
“During the dog days, hewanted to buy an air-conditioner.”中“dogdays”有两种译文:(1)像狗一样的日子;(2)三伏天或酷热期。很明显译文(2)更确切,意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译文(1)的字面意思曲解了真正的含义。因此,应舍弃原语习语中“dog”的形象,采用意译法。,跨文化交际。
再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果保留原语形象逐字意译为 “just like the old frontiersman losing his horse,who knows but that this may be a blessing in disguise”,不仅译文比较长,而且如果读者对文化背景一无所知就无法正真理解文化内涵。而意译为 “misfortunemight be a blessing in disguise”或“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虽舍弃形象但简洁易懂。,跨文化交际。
5 结论
英汉习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理解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来研究英汉习语的翻译,有助于人们探求英汉不同的文化内涵,有利于中英跨文化交流。译者应在充分理解习语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语境情况灵活处理习语中出现的形象,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才能有效表达出原语的最佳意义,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齐华文.论译者的跨文化意识[J].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2)
[2]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190-197
[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112
[4]韩保宪.简论英汉习语的三个对应关系[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6(3)
[5]赵桂华.翻译理论与技巧[M].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181-184
[6]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253-255
[7]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