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老年康复护理工作计划

老年康复护理工作计划

时间:2022-12-06 11:07:33

老年康复护理工作计划

第1篇

一、充分认识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重要性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龄化速度较快。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口大幅增加,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的趋势越来越显著,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强劲,目前有限的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以及彼此相对独立的服务体系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迫切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与养老相结合的服务。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增加就业,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基本原则。

保障基本,统筹发展。把保障老年人基本健康养老需求放在首位,对有需求的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以机构为依托,做好康复护理服务,着力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对多数老年人,以社区和居家养老为主,通过医养有机融合,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健康养老服务。推动普遍和个性化服务协同发展,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需求。

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发挥政府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引导投入、规范市场、营造环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统筹各方资源,推动形成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服务供给和资金保障方式,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激发各类服务主体潜力和活力,提高医养结合服务水平和效率。加强部门协作,提升政策引导、服务监管等工作的系统性和协同性,促进行业融合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17年,医养结合政策体系、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初步建立,符合需求的专业化医养结合人才培养制度基本形成,建成一批兼具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质和能力的医疗卫生机构或养老机构(以下统称医养结合机构),逐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80%以上的医疗机构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50%以上的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可及性明显提升。

到2020年,符合国情的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建立,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实现有序共享,覆盖城乡、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综合连续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明显提升。所有医疗机构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所有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三、重点任务

(三)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

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协议合作,建立健全协作机制,本着互利互惠原则,明确双方责任。医疗卫生机构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巡诊、健康管理、保健咨询、预约就诊、急诊急救、中医养生保健等服务,确保入住老年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养老机构内设的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作为医院(含中医医院)收治老年人的后期康复护理场所。鼓励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下同)与养老机构开展对口支援、合作共建。通过建设医疗养老联合体等多种方式,整合医疗、康复、养老和护理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

(四)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

养老机构可根据服务需求和自身能力,按相关规定申请开办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医医院、临终关怀机构等,也可内设医务室或护理站,提高养老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能力。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并按规定由相关部门实施准入和管理,依法依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加大政策规划支持和技术指导力度。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可按规定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鼓励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支持有相关专业特长的医师及专业人员在养老机构规范开展疾病预防、营养、中医调理养生等非诊疗行为的健康服务。

(五)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

充分依托社区各类服务和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无缝对接。发挥卫生计生系统服务网络优势,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并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到202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0%以上。鼓励为社区高龄、重病、失能、部分失能以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家庭病床、社区护理、健康管理等基本服务。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社区、居家养老结合,与老年人家庭建立签约服务关系,为老年人提供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规范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的医疗和护理服务项目,将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六)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

鼓励社会力量针对老年人健康养老需求,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以及老年康复、老年护理等专业医疗机构。在制定医疗卫生和养老相关规划时,要给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留出空间。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凡符合规划条件和准入资质的,不得以任何理由加以限制。整合审批环节,明确并缩短审批时限,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支持企业围绕老年人的预防保健、医疗卫生、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需求,积极开发安全有效的食品药品、康复辅具、日常照护、文化娱乐等老年人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

(七)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

鼓励地方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实现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统筹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布局,重点加强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建设,公立医院资源丰富的地区可积极稳妥地将部分公立医院转为康复、老年护理等接续性医疗机构。提高综合医院为老年患者服务的能力,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要开设老年病科,做好老年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相关工作。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鼓励其根据服务需求增设老年养护、临终关怀病床。全面落实老年医疗服务优待政策,医疗卫生机构要为老年人特别是高龄、重病、失能及部分失能老年人提供挂号、就诊、转诊、取药、收费、综合诊疗等就医便利服务。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依法依规开展养老服务。鼓励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工作志愿者定期为老年人开展义诊。充分发挥中医药(含民族医药,下同)的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大力开发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系列服务产品。

四、保障措施

(八)完善投融资和财税价格政策。

对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按规定落实好相关支持政策。拓宽市场化融资渠道,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投融资模式。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金融对医养结合领域的支持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由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的健康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医养结合发展。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要适当支持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基本健康养老服务,逐步扩大购买服务范围,完善购买服务内容,各类经营主体平等参与。

(九)加强规划布局和用地保障。

各级政府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医养结合机构发展需要,做好用地规划布局。对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可采取划拨方式,优先保障用地;对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应当以租赁、出让等有偿方式保障用地,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可将在项目中配套建设医疗服务设施相关要求作为土地出让条件,并明确不得分割转让。依法需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的,应当采取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

(十)探索建立多层次长期照护保障体系。

继续做好老年人照护服务工作。进一步开发包括长期商业护理保险在内的多种老年护理保险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保险筹资模式,保障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需求。鼓励老年人投保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建立健全长期照护项目内涵、服务标准以及质量评价等行业规范和体制机制,探索建立从居家、社区到专业机构等比较健全的专业照护服务提供体系。

落实好将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认知知觉功能康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等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政策,为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治疗性康复提供相应保障。

(十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做好职称评定、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等方面的制度衔接,对养老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医务人员同等对待。完善薪酬、职称评定等激励机制,鼓励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建立医疗卫生机构与医养结合机构人员进修轮训机制,促进人才有序流动。将老年医学、康复、护理人才作为急需紧缺人才纳入卫生计生人员培训规划。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大力推进养老护理员等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相关专业课程,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专业人才。

(十二)强化信息支撑。

积极开展养老服务和社区服务信息惠民试点,利用老年人基本信息档案、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推动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对接,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为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撑。组织医疗机构开展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鼓励各地探索基于互联网的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提高服务的便捷性和针对性。

五、组织实施

(十三)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同。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把推进医养结合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纳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促进养老、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总体部署,各地要及时制定出台推进医养结合的政策措施、规划制度和具体方案。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协同配合,落实和完善相关优惠扶持政策,共同支持医养结合发展。发展改革部门要将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卫生计生、民政和发展改革部门要做好养老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的规划衔接,加强在规划和审批等环节的合作,制定完善医养结合机构及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的标准规范并加强监管。财政部门要落实相关投入政策,积极支持医养结合发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计生部门要将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国土资源部门要切实保障医养结合机构的土地供应。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统筹规划医养结合机构的用地布局。老龄工作部门要做好入住医养结合机构和接受居家医养服务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工作。中医药管理部门要研究制定中医药相关服务标准规范并加强监管,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和服务产品推广,加强中医药健康养老人才培养,做好中医药健康养老工作。

(十四)抓好试点示范。

国家选择有条件、有代表性的地区组织开展医养结合试点,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示范性强的医养结合试点项目。各地要结合实际积极探索促进医养结合的有效形式,每个省(区、市)至少设1个省级试点地区,积累经验、逐步推开。卫生计生、民政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密切跟踪各地进展,帮助解决试点中的重大问题,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第2篇

结果 因人而异的实施个体化护理服务,护理效果满意。结论 个体化护理服务的实施,使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心理准备充分,训练目标明确,是科学合理的方法。

【关键词】老年 股骨颈骨折 个体化 护理?

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突然行动障碍,心理准备不足,卧床时间长,自理能力缺陷,功能恢复慢,病人常有焦虑、恐惧。而常规的护理已经满足不了病人的心理需求。为了提高护理质量,提高病人的满意度。我科根据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的特点和病情实行个体化护理服务,即评估、计划、实施、修改,追踪评价的一个动态、循环的护理过程。2008-2009年人我科共收治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62例,男35例,女27例,年龄在60~85岁。其中行单侧全髋置换8例,单侧股骨头置换24例,骨折内固定26例,4例行持续皮牵引术。入院后制定个体化护理服务计划,采用个体化护理服务对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导如下:?

1 体化护理服务的意义?

个体化护理服务就是针对每个病人实施的护理,重视每个病人的特殊性。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因生理健康状况、家庭、社会环境、个人素质、文化修养和对自身疾病的认识程度而存在差异??[1]?。针对老年病人的特点,同是股骨颈骨折的病人给予不同的个体化护理对策,因人而异的实施护理。掌握相应信息,解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多给予关心、安慰,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产生信任感、安全感,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治疗。?

2 个体化护理的方法?

2.1 责任护士对所负责病人首先要进行沟通,评估病人的神志、、躯体活动度、营养状况、原发疾病、文化程度、饮食、睡眠等。制定个体化护理服务计划,内容包括疾病急性期的管理,心理疏导、缓解压力,疾病康复期的训练计划,不良行为的矫正,如限烟、限酒,饮食、睡眠的干预,还要进行生活干预,如运动,营养。

2.2 在个体化护理服务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要分析出现的问题,评价计划中的不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责任护士要对计划进行补充修改,保证个体化护理服务计划是一个动态的、循环的过程。?

2.3 护士长作为管理者,要对责任护士制定的个体化护理服务计划与护理效果进行评价,追踪计划的落实情况和护理效果的反馈。从查房或征求意见中了解个体化护理服务计划的效果,并进行督导检查。?

3 讨论?

3.1 个体化护理服务密切了护患关系。护士评估病人,了解病人的心理,因人而异的实施个体化护理,根据病人的需求不同给予不同的护理对策,病人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提高。

3.2 个体化护理为医疗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护理人员评估病人,了解病人的心理、生理、、躯体活动度、原发疾病、经济状况,制定个体化护理服务计划,及时观察病情,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信息。?

3.3 个体化护理有效地预防各种并发症,保障护理安全,提高护理工作质量。针对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的病情和需求进行护理,如饮食方面因人因病做好调整,以改善全身营养状况,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护士详细了解既往病史,密切观察,增加老年慢性疾病的监护??[2]?。正确指导下肢肌肉锻炼,包括等长和等张收缩训练,关节活动的训练。指导正确使用拐杖等。?

3.4 个体化护理促进患者康复。先进的材料,精湛的技术,只有结合及时的术后康复训练,才能获得最理想的效果??[3]?。制定一个有效而可靠的个体化康复计划,可以减轻患者痛苦,预防并发症,增加关节活动度,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3.5 个体化护理体现多元化服务的质量和价值,最大限度的满足病人的需求,使患者不但得到了良好的治疗、精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更让其感爱到关心、体贴、亲情友爱,使完美的人文本色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现。?

参考文献?

[1]王建荣,刘玉春,马燕兰.老年护理新观念及老年人特殊问题的护理. [j].中华护理杂志,2003,3(12);959-961.?

第3篇

【摘要】社区护理是在社区范围内开展以健康为中心,向个人、家庭及人群提供的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系统化整体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护士应熟悉和掌握社区护理的基本概念、必要性、主要内容、服务对象、常用措施,明确社区护理在客体方面和主体方面的特殊性,从而指导社区预防、保护、促进方面的工作,提高社区护理工作质量。

【关键词】社区;护理工作;特殊性

1 社区护理工作的基本概念

1.1 社区护理的基本含义 社区护理是在社区范围内开展以健康为中心,向个人、家庭以及人群提供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宣传指导为一体的系统化的整体护理服务。

1.2 社区护理工作的必要性 一是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健康老龄化观念的提出,带来了许多相应的社区保健需求;二是疾病谱的变化,慢性病社区护理的需求量增加;三是实施计划生育国策,家庭结构扩大化,一对夫妇应照顾4位老人,这就需要“简、便、廉”的社区护理服务;四是目前医疗费用高居不下,居民难以承受,加之看病难、住院难的现象还客观存在,这对社区护理的需求也就显得越来越迫切。

1.3 社区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预防、保护和促进三方面的内容[1]。(1)预防是指防止疾病和伤害的发生,具体体现在社区门诊及家庭病床等护理服务和参与周期性体检、消毒、防疫、预防接种等保健活动上;(2)保护是指保护居民免受环境中有害物质的侵袭。具体体现在担负社区签订服务合同、建立家庭健康档案、禁止公共场所吸烟、检查饮水和食品卫生、限制社区居室装潢环境污染等卫生管理工作;(3)安排一些活动促进社区居民健康,具体体现在组织社区居民开展一些全面健身的有益活动以及宣传计划生育和一些卫生保健常识上。

1.4 社区护理的服务对象即为社区范围内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团体和每一个公共卫生场所。

1.5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模式 目前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社区服务站型,指由卫生行政部门直接领导,由当地医院派出一定数量的医务人员深入社区居委会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承担居委会的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等项任务;二是社区服务中心型,指在当地医院内成立社区服务中心,承担所辖地区居委会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三是社会参与型,指由城区等街道办事处牵头,基层医院派人指导,由居委会人员、离退休医务人员、短期服务培训人员及社区志愿者组成的初级卫生保健站。

1.6 社区护理工作的常用措施主要有三种:一是采取教育措施。教育是给居民提供信息,鼓励他们自愿改变其生活方式,向健康化发展。如教育居民如何选择符合健康要求的膳食方法和体育锻炼方法;二是采取策划措施。策划是一种比较强烈的规劝方式,即通过一些护理活动来减少环境中导致危险的因素。如对疾病的预防注射、对餐馆的食具消毒检查;三是采取强制措施。强制是运用强迫的方法。如法律规定不准虐待老人、儿童、传染病的隔离、禁止吸入有害化学物质。社区护理要运用这三种措施来保护居民,防止疾病及伤残,促进健康。

2 社区护理工作的特殊性

2.1 社区护理客体方面的特殊性

2.1.1 深入社会,社区服务对象是社会基层社区护理是一种公益型服务,它不同于医院护理工作,医院护理的对象是患者,而社区护理对象是社区的每一户、每个人以及一些公共场所。因此,社区医护人员是深入到社会基层,直接面向社区居民群众的。

第4篇

世界正在加速进入人口老龄化,2008年约有3.13亿老年人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占全世界的62%,其中50%以上在中国和印度。预计2040年,仅中国和印度的老年人就将超过5亿。2000年全球高龄人口约7000万,预计在未来50年将增加5倍[1]。中国第6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中国大陆老年人已经达到了1.78亿,占人口总数的13.26%[2]。老年人年平均增长596万,年增长速度达3.28%,大大超过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预计2040年,高龄人口规模将达到7400万,高龄占老年总人口的比重将保持在25%~30%,我国将进入高度老龄化期。人到老年,独立生活的能力由于疾病、生理或精神与心理残障而受到影响。对医疗服务和他人的依赖性增加,甚至完全需要他人照护[3-4]。老龄问题已成为重大的国际社会问题,也为老年照护提出了巨大挑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老年学和老年医学界倍受关注的问题[5]。

1老年长期照护的定义

传统的长期照护是指在持续一段时期内给丧失活动能力或从未有过某种程度活动能力的人提供的一系列健康护理、个人照料和社会服务项目。照护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受照护者的生活质量而不是解决特定的医疗问题,是为了满足不能生活自理者的基本需要而不是特殊需求。老年长期照护是指专门针对老年这一特定的人群,主要是为由于衰老和疾病导致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障碍引起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全所提出的心理呵护、慢病康复、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以满足失能或部分失能老年人对健康保健和日常生活的需求[6]。

2老年长期照护服务的特点

老年长期照护不同于老年急性疾病照护,老年急性疾病照护是在现代医院环境下完成,是以某一特定疾病诊断、治疗和康复为导向,由专科医师和专业化护理人员组成的团队完成。资源消耗大,医疗技术操作性强,专业化程度和所需要的设施设备要求相对较高,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系统医疗、护理理论和较为成熟的实践与管理模式。欧美发达国家老年因急性疾病或慢性疾病急性发作平均住院时间为1周左右。现代老年长期照护与老年急性疾病诊断与治疗不同。首先照护实施的环境不同,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实施环境是在老年人家庭和老年长期照护机构,老年长期照护是一个连续过程,与医院医疗照护相衔接;其次照护的内容不同,包括慢性疾病的康复与管理、生活照料、心理关爱、姑息治疗和临终关怀等;再则照护组织形式上与医院不同,通常是由专业的老年病医师、康复医师、老年护理人员、老年照护协调与管理者共同组成的团队;此外老年照护的实施程序不同于急性疾病的医疗护理,更注重于老年的综合评估和脆弱性评估[7-8]。关注重点:老年人健康缺陷导致的功能障碍对生存能力的影响,明确保持和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所应提供的需求,针对需求所能提供的有效与安全的服务。照护时间较长,可以数年,甚至是直到去世[9]。

3老年长期照护的原则

尽管老年长期照护的定义和模式还存在争议,但国际社会关于老年长期照护的原则基本形成共识,概括起来包括以照护对象为中心,对老年人实施个性化评估,理解和确认老年人的需求,与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员共同协商,为老年人提供有目标、有计划、有针对性、标准化和可持续照护[10]。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生活和照护环境,包括照护者积极的态度、物质保障和组织支持,使老年人感到有期望和能实现。尊重老年人对照护的选择权利,维护老年人的尊严,保护老年人的隐私。建立公平与公正,确保老年人与其他人一样享有同样的服务。依据老年人的家庭实际情况,用科学的态度,先进的知识和精湛的技术为老年人实施最佳的医疗和照护干预。积极开展循证医学研究,不断创新和发展照护理论和实践,通过持续教育和研究不断提高照护人员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多学科合作,相互尊重,共同完成老年人的照护需求和实现照护目标。同时还要充分照顾到不同的经济、文化、民族和宗教背景。总之,老年照护强调的是从心理、生物和社会医学角度,全方位促进老年人健康,预防和控制由急、慢性疾病引起的残疾,发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参与和自理能力,在特定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实现老年机体的最佳功能,让老年人有尊严的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

4国外老年长期照护的模式

日本是亚洲关注和研究老年照护最早的国家之一,日本老年长期照护起步于30多年前,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老年长期照护(介护)体系:(1)职业化照护工作机构;(2)专业化标准化照护人才教育,包括医师、护士、介护士、营养师、理疗师、义肢装具士等;(3)建立了规范的流程、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照护的等级按需求分为6级;(4)有系统的法律保障和保险制度[11]。美国老年照护采用的是全方位老年服务模式:通过多学科成员组成的照护协作组提供服务,包括内科医师、照护实践医师、注册护士、助理护士、健康助理、社会工作者、生理康复治疗师、生活技能康复治疗师、语言康复治疗师、药剂师、营养师、牧师、司机及其他后勤人员[12-14]。他们共同评估服务对象的需求,制定出个体照护计划,并以此提供全方位的医疗、照护、康复以及情感支持和相关社会服务。与之相配的有较完善的老年医学和老年照护学教育体系,强有力的保障了老年照护质量和教学研究水平。意大利老年照护服务是世界上开展较早的国家之一。由医师、康复师、照护人员、社会-心理工作者组成的老年服务团队,定期对社区老年进行综合健康和脆弱性评估,并将全部资料实行计算机网络管理,根据老年人生活自理情况决定实施居家还是进入老年长期照料机构。进入长期照料机构的老年人,定期老年综合评估和老年脆弱评估已经成为常态化服务项目,依据评估的结果提供服务,并且对服务项目和强度实施量化管理,合理配置服务资源。规定每个老年人每周最低照护时间为901min,其中医师、护士、社会心理辅导员和养老照护员所提供的服务时间都有相对明确的标准。老年长期照料机构的从业人员均需经过规范的老年医疗、照护和心理等相关的专业教育,并获得资质证书。以专业护理人员为例,护士须接受3年的本科教育,然后通过一级进修,即老年照护专业进修才能从事老年照护协调员工作,包括策划、运行、组织、指导、评估和监督。照护协调员通过二级进修获得老年照护硕士学位后才能胜任老年照护院护士长职务(相当于综合医院的业务副院长),护士长组织协调全面工作,负责人力资源的管理,根据入住老年人类型采取特定的组织形式,展开工作,监督照护质量。

5国内老年长期照护与管理现状

中国的老年照护由于受传统文化影响,早期主要是由家庭子女照护,而无子女、无依靠和无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则在政府办的养老院或福利院受照护,这些照护基本是一般的生活照护,满足于温饱和日常生活辅助。近30年来,由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加速、计划生育人口政策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生存竞争压力加大等因素影响;一方面家庭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独身子女家庭逐渐增加,空巢老年人增多,依靠子女照护的老年人迅速减少。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福利的提高和健康科学的进步,老年照护的内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老年人对心理满足、疾病的治疗、社会依赖和归属感以及和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的诉求越来越高。尽管不同形式的养老院、敬老院、福利院和老年人公寓为老年增加了新的选择,社区服务组织和家政服务人员对居家老年人的支持弥补了少子女和空巢老年人部分的需求,然而,由于我国老年长期照护管理体制的缺陷,相关教育和理论研究的滞后,无论是老年照护社会管理者还是从事照护的人员,对老年照护的认识还存在许多误区,认为老年照护就是生活照顾,不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或将老年照护与老年病护理相提并论,缺乏现代意义上的照护与管理理念和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区域性差别较大,照护模式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长期照护机构数量不足,发达国家入住长期照护机构的老年人占5%~7%,而国内即便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也不到3%。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缺少成熟的服务模式、规范的服务流程和质量控制标准,随意性较大。照护人力资源严重不足,按国际标准估算,我国大约需要专业老年照护人员220万人,而国内从事照护工作人员仅100万左右,与实际需要相差甚远。老年高级照护教育启动较晚,高水平的老年照护教师严重缺乏,课程设置不合理;由于课时少,教学水平有限,学生只能粗浅地了解老年照护的知识,不能全面系统地掌握老年照护所必需的理论和技能。老年照护的高级管理与照护人才极度匮乏,研究水平低下[15]。

第5篇

关键词:老龄化;康复;社区老年康复中心

Abstract: With China's aging population, pension problem in China, especially take care of the elderly will face severe challenges, the aging of population is a tre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new or social phenomena are confronted with today in many countries and even some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recent years, geriatric rehabilitation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medical profession, some units are probed in this paper, and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in the elderl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dical mode.

Key words: aging; rehabilitation; community geriatric rehabilitation center

中图分类号:TU2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面对日渐增多的老年患者,老年人的康复医疗势必将会成为重要的考虑内容,而作为老龄化社会及康复医学内涵产物的现代康复医疗建筑,其发展模式和方向有其特殊性,我国目前在大规模的康复建筑方面已经有不少投入,而基于我国国情,从居家养老的模式出发,社区内的治疗方式对于老年人来说更符合其心理特征,推进社区康复治疗,可有效提高老年病患者的生存质量。由于社区康复的形式符合老年人心理、生理的要求,弥补了综合医院和专业医院的不足,已经逐渐成为社区为老服务设施的功能需求,社区是老年人居住、活动的主要场所和空间,也是老人们所熟悉的环境和交流场所,因此在社区内配置老年康复的设施,能够就近给老年人提供康复医疗服务,老年人可以不用离开所熟悉的家庭与社区,就可以享受到专业机构提供的康复服务。

1 发展背景及现状

1.1医疗服务观念的改变

目前,我国的医疗服务模式大部分是根据急性病设立的,由于这种医疗模式和专业分科的长期影响,老年人的医疗服务离专业化的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老年人医疗服务的专业化特色在于其连续性和综合性,在推行全科等综合性机构的同时,还需要发展老年护理院、老年病医院、专门的老年康复医院等延续性医疗服务机构。目前,我国还是缺乏严格的健康评估体系,这使得老年人的延续性治疗处于盲目无序的状态,导致很多老年人无法取得适合的护理和治疗。老年患者的康复地点选择主要根据所需康复的复杂性和强度,一般病情稳定,不需要复杂临床处理的可在养老院或普通康复机构进行。

我国制定了“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目标,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可持续发展的社区老年人医疗服务体系,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与社区常住老人能够密切联系,可以建成独立的室,也可以逐步增设其它的康复医疗专业部门,社区老年康复中心就是其中的一种。

1.2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许多国家乃至一些发展中国家所共同面临的一个新的社会发展趋势或社会现象。目前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94亿,且每年以3.2%的速度在快速增长。老年人口的高龄、失能(生活不能自理)和空巢化将进一步加剧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和复杂性。截至2012年底,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达2273万人,失能老年人口3600万人,慢性病患病老年人口0.97亿人,空巢老年人口0.99亿人,2025年之前,高龄老年人口将保持年均增长100万人[[]]。老龄化态势凶猛袭来,给“未富先老”的中国带来子女负担问题、空巢问题、社会老年服务能力低下问题。人口结构迅速老化将严重影响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必须加快健全医疗、养老保障体系和养老服务等社保制度和公共服务制度以及体系的建设。

2 社区老年康复中心的规模及功能配置

2.1社区老年康复中心的规模

社区康复中心的建设规模取决于其服务量,即老年人口的多少,笔者认为在确定社区老年康复中心的建设规模时,应该充分考虑街道、社区老年人口以及老龄人口发展趋势等,根据这两个主要因素,同时兼顾经济发展水平,服务半径等来综合确定其社区老年康复中心的规模。

按照建筑规范《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2.12条中规定,老年人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各种综合的社区服务场所,设有文化娱乐、康复训练、医疗保健等多项或单项服务设施和上门服务项目。《城镇老年人设施规划设计规范》2.0.7条中规定老年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各种综合的社区服务机构和场所。结合以上两本规范的定义,社区老年康复中心建设的定位,按规范接近的是老年人服务中心中以康复医疗为主的服务设施。

参考规范标准,笔者认为从不同城市以及地区的情况来看,考虑分梯级次,区分功能和康复床位设置情况,以及医疗设备的投入情况,比方说尽管有些地区有很大的老年康复需求,但是资金投入未必跟的上,所以建设过程可以预留发展空间,再加上对于新的事物,人的适应和接受需要一个时期,所以起步不能建设规模过大。个人认为500-1000平方米的面积适合于小型机构,较适合起步阶段的康复需求,1000-1500平方米的面积适合中小型的机构,1500-2000平方米的面积适合于大型机构,其布局还可以按照城市的老龄化程度和适应人群的不同进行增减。(见表2-1)

表2-1社区老年康复中心房屋面积指标

Fig4-5Community geriatric rehabilitation center building area index

表格来源: 作者自编

2.1社区老年康复中心的功能配置

2.1.1社区老年康复中心的功能内容

社区老年康复中心功能组成的主要特征是专业性、多用性及灵活性,是老年公共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除了狭义的康复训练场所,还可以设有护理、文化娱乐、餐饮、休憩、心理咨询、管理等功能部分。其功能空间根据使用对象和功能类型的不同,通常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

(1)康复诊疗空间--与老年人的康复训练、康复治疗密切相关的空间,是老年康复中心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2)公共功能空间--与老年人的康体娱乐活动及各类公共行为相关的空间,是老年康复中心的非诊疗空间。

(3)康复护理空间--与老年人的康复护理行为有关的空间,是机构中的居住功能的空间。

辅助服务空间--与服务人员的后勤服务工作相关的空间,是老年康复中心的后勤保障。

(5)行政管理空间--与医生、护理人员、行政人员日常办公、咨询和休息相关的空间。是老年康复中心中承担管理的部分。

“康复训练及活动空间”是老年康复中心最重要的部分,主要为失能以及半失能老年人提供康复训练、生活技能训练以及日间护理服务。根据以上研究各部分功能的基本构成情况:(见表5-2)

表2-2 社区老年康复中心功能构成

Table2-2Constitude the function of community elderly rehabilitation center

表格来源:作者自编

2.1.2社区老年康复中心的功能流线

社区康复中心的功能分区主要包括康复医疗区、娱乐活动区、后勤服务区等,为了考虑自身发展情况及社区老年人口比例及需求比例等变化因素设立预留发展用地,复中心各功能之间的流线较为复杂,虽然社区康复中心规模本来不大,但是流线依然有几种形式:第一类为外来人流,包括患者、陪同家属、探视者、咨询、培训、宣传;第二类为工作人流,包括康复医生、技师、护士、职工、义工;第三类为物品流线,包括药剂、器械、食物、资料;第四类为污物流线,包括垃圾、污水等。各类型流线应防止交叉,减少和杜绝感染,是康复中心内形成有秩序的动态环境,组合好各建筑空间,采用信息诱导图标,引导内部流线。

建筑设计的时候一定考虑护理人员的视线,因为服务的老年人以介助老年人为主,所以尽量在集中康复训练、公共功能区设计良好的空间类型,避免产生太多死角,导致护理人员的视线到达不了,而照看不好老年人。

完善的社区老年康复中心功能关系与流线图(见图2-3):

图2-3社区老年康复中心流线图示意

Fig2-3Community geriatric rehabilitation center streamline diagram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 社区老年康复中心的内、外空间设计

3.1社区老年康复中心的内部空间设计

人性化的空间设计是指能满足人在物质与精神等各方面需求的生存空间。随着人的生活质量不断地提高,人对行为场所的需求不仅仅是停留在生理上的物质条件满足,对于安全性、受尊重以及个人领域空间权、私密性等精神上环境条件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老年人在心理和生理上的特殊性导致其空间设计有其特殊性。

病人进入医院后希望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正常的社会交往能力,为重返社会实现人生价值作准备,病人的交往心态与健康人不同,因为身心能力有限,规模上表现为小型化,因感性突出,对象上亲和性更强,情调上喜欢舒适轻松。内部空间的设计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

(1)康复诊疗空间指与患者诊疗活动有密切关系的空间,同时又拥有具体使用功能的使用空间。通过调研发现大多数OT/PT室是设置在一个大空间内的,康复训练空间内摆放各种康复设备,通常会放置康复床位供康复师给老年人做康复训练用,还会有台阶锻炼、牵引设备等康复设备,不同的设备所占用的空间大小不一,但一般都不会太小。

(2)护理空间的设计要采用家庭化的设计理念,康复病人行动不便,病房空间的合理设计是确保老年人使用方便的前提。护理空间一般由护理病房、护士站、公共浴室、公共卫生间、辅助用房等组成。

(3)交通空间指不同功能的一种通过性空间,分为水平交通和垂直交通,水平交通的作用是平面内联系各功能的空间,我们经常见到的走廊就是这种形式。垂直交通主要是楼梯、电梯。交通空间人性化设计包括:

①门厅首先要指示明确、流线清晰,要有供老年人咨询和了解的服务区域,门厅是康复中心的交通核心,其装修设计要营造出温馨、阳光的气氛,给老人以愉悦的印象,门厅规模不宜过大,紧凑合理即可,与社区机构的规模相匹配。

②社区康复中心的垂直交通主要依靠医疗电梯来完成,至少设置一部医疗电梯,楼梯的形式对于介助老年人来讲会有很大障碍,当然楼梯作为垂直交通工具也是不可缺少的,楼梯要选择适宜的坡度,楼梯的栏杆、扶手、踏步等要符合老年人的生理、心理要求。候梯厅的人性化设计要方便老年人等候电梯时休息、查看通知等,可适当扩大,并配备座位、通知栏等。

3.2社区老年康复中心的外部空间设计

在社区康复中心的设计中提供良好的户外空间环境对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的要求就有很重要的作用。外空间可以分为交通空间、康复活动空间,景观空间等三个主要类型。

(1)交通空间

交通空间承担着人流集散的的作用,交通空间中包含着车流、人流两个方面。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要做到人车分流,社区老年康复中心的车流主要有老年病人的接送医疗车、病人家属和医护人员的车,以及一些外访车辆,从外部空间的整合设计考虑,在建筑的外部一定要预留足够的室外集散广场,作为车行交通空间。对于老年人建筑,在步行交通必须上下起伏的时候,相对平坦的坡道比台阶更好,尽量减少高差,在室外步行交通的较长的走道中间设置停留的区域。

(2)康复活动空间

康复中心的外部环境有条件的情况下,可结合设计一些室外的康复空间,供老年人散步、做康复训练、晒太阳和聊天。老年人在做康体训练的同时进行交流,在心理上老年人彼此之间交流有助于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

(3)景观空间

康复景观应首先具备康复的潜力,通过提供一些功能空间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活动需求,绿化是室外空间做最生动的组成因素,能够使得环境生动、活泼,还能够改善小环境,对一些慢性病有间接的医疗作用。从医疗的观点出发,用栽植形成自然绿化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可弱化医院的诊疗特质,帮助病人放松,另外一方面可以对户外空间进行合理分区和视觉分隔,运用栽植的疏密变化和树种的搭配可以创造丰富的景观效果。

参考文献

[1]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JGJ-122-99[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城镇老年人设施规划规范(GB50437-2007)[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赵群英.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社区康复.[J]水电医学杂志2000.05;

[4]凡尼·瓦维利·席妮卡、格里基·马拉加西欧提,符济湘译.医院之外老年设施的选择--设计的一种新挑战[J].医疗建筑,2007.10;

[5]菲利普·莫伊泽尔、克里斯多夫·席尔默.综合医院与康复中心[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9;

第6篇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134-01

随着卫生事业改革的深化和人们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全面开展已势在必行,社区护理工作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区护士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医院科室封闭式临床护士的新型护理专业技术人员,护士走出医院大门,开展社区医疗服务,以病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向慢性病防治、老年护理、康复、临终关怀等领域发展,将医院护理工作由社区向家庭延伸,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社区护理服务,所以社区护士在社区护理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 社区护士应具备的条件和能力

1.1 有护理专业知识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人类发展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 在社区护理中,护理人员可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及积累的宝贵经验,指导和帮助慢性病病人合理用药,调节饮食营养,进行康复锻炼等,以提高生命质量。

1.2 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知识较全面 如具备内科、外科、ICU或急诊工作的经验。护士一般都具备护师或主管护师职称,临床工作时间长,接触病人、病种多,实践经验丰富,知识面相对较全面,有利于与各种病人交流。

1.3 能运用护理程序解决服务对象的健康问题 护理人员在护理病人时,视其要求制订出整体护理计划,解决病人的生活起居、加温保暖、饮食调节、心理安慰、恢复功能锻炼等一系列护理问题[1]。

1.4 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技巧 护理人员作为服务者应体验对病人的尊重,要使用尊重和关怀的语言,在他们需要关心同情的时候,能和颜悦色地劝慰他们,使他们感到温暖,得到鼓励,使之树立信心。对有些慢性病人因病程长、疗效慢而失去信心,护理人员应针对性地给予开导、鼓励,尽量消除病人顾虑,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积极地配合治疗与护理。

2 护士在社区护理中的作用

2.1 社区的家庭护理 社区护士进入家庭为病人提供服务,主要包括评估病人或家庭存在的健康问题,按护理对象的特点即健康问题给予护理、技术指导、帮助,并提供心理支持。

2.2 社区健康教育 社区健康教育更多侧重在疾病的康复、预防和建立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方面。护士是社区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这就要求社区护士能够运用健康教育程序,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实施教育。首先要制订出健康教育计划,明确目的要求、内容与方法,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同时注意教育效果,以不断提高社区健康教育的质量。

2.3 社区保健服务 包括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老年人保健。推广科学育儿,提倡母乳喂养,普及儿童保健知识,加强自我保健能力。开展妇女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普及妇女保健、优生优育、计划生育的知识,提高妇女卫生知识水平。作好中老年人的心理卫生,使中老年人保持乐观的情绪,指导老年人参加适度的体力劳动,合理营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老年常见病。同时还应指导老年病人正确使用药物[2]。

2.4 做好健康协调者的角色 因为社区护士比较了解病人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身体、心理情况,所以在对护理对象服务过程中,护士可以协调患者与相关人员及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维持有效沟通,便于诊断、治疗、救助、护理或其他卫生保健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护理对象获得最适宜的整体性医护照顾。

2.5 担当康复训练者角色 护士可以依照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及新的理念,对患者进行心理康复教育,协助并训练患者在疾病限制下发挥其身体最大的能力,利用残肢或矫正用具工作或生活,使其能自我照顾,减轻对家庭、社会的依赖。

2.6 社区传染病预防及环境、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 护士必须熟悉各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方法,及时对社区居民进行有关的健康指导,对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社区护士还要着眼于环境的监测、报告,以保护社区人群的环境,对某些特殊职业的群体应提供防护信息与措施,以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

2.7 推动社区护理理论的研究探讨 目前我国社区护理尚处于起步阶段,有许多问题需研究探讨,如:社区护理工作的组织与管理;社区护理中的法律观念;社区护理中的卫生经济问题;如何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社区护理服务内容、规模、质量以什么标准衡量等等,社区护士有责任针对社区护理中涉及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形成能真正指导社区护理实践的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理论,以推动我国社区护理的有序发展。

3 小结 总之,社区护士承担着多种角色,要做好社区护理工作,必须掌握临床医学、护理学、流行病学等知识及方法,了解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对人的影响,并要善于观察分析,且具有人际交流和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社区护理在预防疾病、维护生命、减轻痛苦和促进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社区护理;老年心血管疾病;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268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616-02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步入,老年疾病的发生率相应上升,威胁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给家庭及社会带来各方面的负担[1]。老年人各组织器官退变,其中心血管系统表现为心肌细胞缩小,心脏的排血功能减退;动脉粥样硬化,易导致高血压的发生,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发生冠心病,影响血流动力学改变,加重心脏负荷导致心功能不全,最终发展至心力衰竭。老年人群心血管系统疾病常见的有高血压、肺心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各种疾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并存[2]。老年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一般基础疾病多,除外心血管疾病,常见合并有糖尿病、脑血管疾病、慢性支气管炎以及肺气肿等,生活不能自理、肢体活动受限,对疾病的反应较为迟钝。因此老年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较高,在住院期间获得良好的临床护理工作,出院得到社区有计划、有组织的护理,对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恢复及预后有着重大的意义,保持了护理工作的持续性。本文就我社区的10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研究,探讨综合的社区护理的应用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抽选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我卫生服务站管理的10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在65-82岁之间,男性64例,女性36例,其中疾病种类有高血压44例,冠心病38例,肺心病12例,心力衰竭6例;合并有两种疾病以上的患者有88例。

2研究方法

2.1护理方法

2.1.1健康教育召集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集中的讲课,介绍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知识,让患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及发展过程,认识到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社会护士应当在充分了解患者身体情况、自身看法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知识宣教,发放相关资料,为患者解疑答惑,避免患者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在此基础上为患者制定康复计划,包括饮食、用药、护理多个方面,积极与患者家属沟通,让患者得到更好的照顾。强调患者遵医行为的重要性,能积极主动配合医护工作、坚持用药及调整饮食习惯,利于疾病的恢复[3]。

2.1.2家庭寻访老年人部分缺乏保健意识,或因身体因素不便,抑或是性格高傲独立,未到社区进行卫生咨询,我站护理人员需要通过家庭寻访对老年患者提供咨询服务。为患者提供家庭护理并指导对家属进行相应的护理指导。耐心劝导患者积极应对并尽早接受治疗。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的抵抗力以及各项功能均呈现一定程度的降低,良好的护理能够有效抑制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在护理方案的制定时,护理人员应考虑到患者的个人实际情况和生活方式,最大限度的抑制、减少并发症。社区管辖内的老年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要建立完整的健康档案,做好分类管理。有计划的,到患者家中了解患者的病情情况,并进行可行的检查,同时做好详细记录存与档案中。

2.1.3心理护理心血管疾病一般发作时病情较重随时有生命危险,起病较为突然,要充分掌握社区老年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做好心理护理。患者的心理状况往往很大程度的决定了疾病的恢复、治疗效果。较之于老年人来说,老年人在心理上更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包括抑郁、焦虑、恐惧等等不良心理状况。此外,心血管疾病一般病程较长,患者担心疾病的预后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怕连累家人,心理压力较大。应对老年人的心理异常,社区护理应秉承主动、热情、诚恳的态度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并最大限度的满足患者各种需求。护理人员应当秉承关怀与耐心和患者建立良好关系,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息,引导其用正确的心理状态应对自身疾病。部分老年患者子女不在身边,缺乏家人的照顾,加之对疾病了解不足,悲观失望情绪较重,往往有听之任之的心态,不积极配合医护工作,因此需要我们护理人员给予更多的照顾,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以积极的状态应对疾病。

2.1.4生活护理社区护理工作,提供高质量的基础护理服务,同时还需要注意生活护理,生活护理是关键。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在饮食要求上要求低盐、低脂,老年患者长年以来的饮食习惯难以改变,不利于疾病控制。护理人员应讲解心血管疾病的饮食要求及其重要性,耐心细致反复地做思想工作,引导患者调整饮食习惯,健康饮食。老年患者因其本身牙齿、味觉等因素,进食不便,食欲不佳,应建议其多食易咀嚼、易消化的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同时要避免便秘的发生,必要时可以药物辅助排便,切忌大便用力,容易引起病情加重。

2.1.5用药护理老年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多有药物治疗,且种类繁多。护理人员应针对个体详细讲解各种药物的作用特点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教会患者能正确合理的应用药物,发挥药物的最大效用并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诸如老年人服用心得安可能会突发心力衰竭;服用阿托品可加重青光眼,前列腺肥大者可导致尿潴留等,建议患者发生可能出现副作用及时咨询医护人员,及时处理。在用药剂量上尤其注意老年患者减退的肾功能及排泄能力,严格注意药物的适宜剂量,注意用药期间尿量、血压及神志等的变化。

2.2观察指标进行社区护理前及随访一年后,评估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及冠心病、心力衰竭及肺心病的康复评估分,将护理前后各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2.3数据处理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以P

3结果

经过有计划的社区护理后,随访一年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冠心病、心力衰竭及肺心病的康复评估分与进行护理前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4讨论

随着医疗水平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老年慢性疾病的患者逐年增多,其中以老年心血管系统疾病最为多见[4]。老年心血管疾病病程较长,预后差,并发症较多,严重危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心血管系统疾病基本属于慢性疾病,病理变化不可逆,多数需要长期治疗和护理。长期的病痛,带给患者及家庭加大的压力、负担,影响患者的生活治疗。因患者多数的时间在家庭和社区中度过。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有效的社区护理尤为重要,能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病情进展。

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老年疾病的患者不断增多,老年心血管系统疾病不断增多,相应的护理工作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关注。护理人员应掌握心血管疾病的特点,了解具体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具体病情及存在的护理问题,心理、生活、用药等方面综合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为老年患者提供高质量的社区护理服务。此外社区护理,在社区及家庭进行,能衔接患者在医院中接受的护理服务,保持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患者在熟悉的社会心理环境下,能更好的配合医护工作,能明显提高老年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促进其生存质量的提高,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一定程度上节省国家卫生资源。

本文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对抽选的老年心血管系统疾病从健康宣教、心理、生活、用药等方面进行精心的护理后,随访一年高血压的控制率明显提高,冠心病患者、肺心病患者以及心力衰竭的护理后康复评分较护理前明显上升。表明除外医院的医护工作,加强老年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社区护理,能显著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的良好预后,同时为社会及家庭减轻身心负担。

总之,随着老年化社会的进入,老年疾病成为社会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其中心血管疾病为多见的老年疾病。因其较长的病程、长期的治疗,进行社区护理能取得较佳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张红.老年心血管病的护理特点与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09(19):28.

[2]任惠梅,高媛.浅谈老年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护理体会[J].长春医学,2006,4(3):61-62.

第8篇

社区护理是指在社区范围内开展的以健康为中心,向个人、家庭及人群提供的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系统化整体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社区卫生保健服务工作在各地已蓬勃发展,但由于我国社区护理保健工作的发展起步较晚,从理论到实践上与世界水平有较大差距。通过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的理论学习,结合自身从事十多年的护理工作和近几年的社区护理实践的对比,深刻体会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社区护士,应熟悉和掌握社区护理的基本概念和社区护理工作的特殊性。这对提高社区护理工作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对促进社区护理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1社区护理工作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1.1社区护理的基本概念社区护理是在社区范围内开展以健康为中心,向个人、家庭以及人群提供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宣传指导为一体的系统化的整体护理服务。

1.2社区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预防、保护和促进三方面的内容①预防是指防止疾病和伤害的发生,具体体现在社区门诊及家庭病床等护理服务和参与周期性体检、消毒、防疫、预防接种等保健活动上;②保护是指保护居民免受环境中有害物质的侵袭。具体体现在担负社区签订服务合同、建立家庭健康档案、禁止公共场所吸烟、检查饮水和食品卫生、限制社区居室装潢环境污染等卫生管理工作;③安排一些活动促进社区居民健康,具体体现在组织社区居民开展一些全面健身的有益活动以及宣传计划生育和一些卫生保健常识。

1.3社区护理的服务对象是为社区范围内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团体和每一个公共卫生场所。

1.4社区护理的必要性一是随着人口的变化,健康老龄化观念的提出,带来了许多相应的社区保健需求;二是疾病谱的变化,慢性病社区护理的需求量增加;三是实施计划生育国策,家庭结构扩大化,一对夫妇应照顾4位老人,这就需要“简、便、廉”的社区护理服务;四是目前医疗费用高居不下,居民难以承受,加之看病难、住院难的现象还客观存在,这对社区护理的需求也就显得越来越迫切。

2社区护理工作的特殊性

2.1社区护理主体方面的特殊性

2.1.1以健康为中心,要求社区护理机构具有“多功能”社区护理的主要职责是视人群为整体,使用健康促进、健康维护、健康教育的方法,直接对社区内个体、家庭和群体提供协调、连续的护理,使居民达到健康。社区护理是以维持和促进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医院临床护理多以恢复人的健康为主,而社区护理不是单纯治疗护理患者,而是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服务,并受卫生行政部门的委托,承担所辖范围内的公共卫生管理职能。

2.1.2以群体为主,要求社区护理人员成为“全科护士”社区护理的基本职责是视人群为整体,而不单是个人和家庭。因此,社区护理工作就要收集和分析人群的健康状况,然后解决这一人群中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即使社区护士照料个人与家庭,也是帮助整个人群解决健康中的一项工作。社区护士的工作任务是从一个患者扩展到照顾整体人群。因此,这就对社区护理人员提出了较高的业务素质要求。一个合格的社区护士应当能充当照顾、教育、咨询、组织、管理、协调、合作、观察、研究等多种角色。在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条件下,社区护士充当角色能起到什么样的效果,则取决于她的知识、技巧和灵活运用情况。

2.1.3以“独立”为主,要求社区护理人员具有自主性,医院护士经常是在医嘱下进行工作的,而社区护士则因社区护理工作的管理层次少,工作范围广,经常处于独当一面、单独执行任务的状况。许多工作从准备到操作,从实施到结束,都靠自己去把握。因此,社区护理人员应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2.1.4“以合作为主”,要求社区护理人员提高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医院护士接触的除患者外,主要是院内医务人员,但社区护士除医务人员之间要配合外,还要与当地行政、福利、教育、企事业以及社区居民等很多人员联系。只有尊重别人的意见,主动与有关部门和人员合作,才能做好社区护理工作。

2.2社区护理客体方面的特殊性

2.2.1预防保健,扩大了社区护理服务的内涵由于社区护理是以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居民整体健康的维护和促进为方向,而进行长效式的护理活动。因此,社区护理不仅是医疗护理,而是将医疗护理、预防、康复、保健和健康教育相结合,将个体保健和群体保健融为一体,从而为居民提供综合、连续、方便、快捷、经济、优质的卫生护理服务。

第9篇

摘要目的:探讨延伸护理服务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患者出院时给予健康指导,观察组患者给予建立出院家庭访视档案,分别于出院后1周和出院后1,2,3个月进行家庭访视,给予心理护理、下肢功能锻炼、生活自理能力指导,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焦虑发生率、下肢功能活动情况及生活自理能力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焦虑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下肢活动情况、生活自理能力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出院后进行家庭访视康复指导,能延伸健康教育及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提高患者出院后康复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自理能力,减少并发症,从而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 老年髋部骨折;延伸护理;家庭访视;康复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2.027

Application of extended care rehabilitation in elderly hip fracture

LIU Man,LU Li

(Red Cross Hospital of Nanning city,Nanning530021)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extended care in the rehabilitation of hip fractures in the elderly.

Methods:42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hip fracture according to the discharge order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22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with 20 cases,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 received health education,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and discharged home visit a file,respectively,family interview were discharged after 1 week,1 month,2 months,3 months,include psychological care,lower limb function exercise,self-care ability guidance,3 months after the comparison of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patients with lower limb function recovery,and self-care ability.

Results:The occurrence rate of anxiety in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lower limb activity,self-care ability were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 (all P<0.05).

Conclusion:For patients with hip fracture in elderly patients after discharge of family visit based rehabilitation guidance,can extend the health education and the quality of care,improve patient post hospital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compliance and self-care ability,reduce the complications,and promote th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Key wordsElderly hip fracture;Extended nursing;Family interview;Rehabilitation

髋部骨折好发于 50岁以上的老人,骨折后卧床时间长,为了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卧床后带来的各种并发症,大多数患者选择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后由于很多家庭因为经济负担不能维持长久的康复治疗,患者需要回归家庭,自行进行功能恢复锻炼。针对我科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时间长的特点,将健康教育及康复指导延伸到患者家庭。延伸护理拓展

作者单位:530021南宁市广西南宁市红十字会医院骨科

刘曼:女,本科在读,护师,副护士长

了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提高了患者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健康生活行为的执行情况,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1]。2012年以来,我科对收治的22例股骨颈骨折术后出院的患者进行了延伸服务,并实施健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方法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科2012年1月~2013年2月住院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42例,其中男19例,女23例。年龄52~90岁。股骨颈骨折2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5例。行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10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2例,行内固定术20例。患者均在术后3~4周出院。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出院时,进行心理、饮食、用药、复诊时间及康复知识的指导。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出院后1周和出院后1,2,3个月到患者家里访视,进行健康教育及功能锻炼指导。具体措施:(1)成立家庭康复干预小组。由护士长或高年资责任组长、责任护士组成,制定功能锻炼计划、家庭访视时间、健康教育内容,并严格按计划实施,使髋部患者的康复由医院延伸至家庭。(2)建立出院患者家庭随访档案本,责任护士负责记录髋部骨折术后患者的姓名、住院号、年龄、诊断、手术日期、手术名称、出入院时间、住院期间治疗、出院前拍片结果、联系电话及家庭住址。(3)家庭访视时间及内容。出院后1周开始进行家庭访视,进行相关功能锻炼指导及并发症的预防。内容包括: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患者家属的护理情况,并给予心理支持;了解患者功能锻炼执行情况,了解使用助行器或拐杖时的活动情况,及时给予现场指导;了解生活自理情况,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生活自理训练,并告知注意事项。

1.3效果评价出院后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焦虑发生率、下肢功能恢复情况及生活自理能力,由责任护士采用表格调查,通过询问患者及家属,如实填写。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焦虑发生率采用χ2检验,下肢活动情况及自理能力情况比较采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焦虑发生率比较(表1)

2.2两组患者下肢活动情况比较(表2)

2.3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比较(表3)

3讨论

老年骨折患者由于其生理特点,康复期会明显延长,若在医院内度过康复期,显然会加重家庭、医院、社会的负担[2]。李亚励等[3]认为住院期间护士所做健康教育不能完全满足患者需求,如在用药、个体健康指导和出院知识方面的指导欠缺。延伸护理服务突破了传统护理模式,让患者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专业的护理服务,让患者真正能够感受到护理在疾病康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1]。出院后,责任护士定期进行家庭访视,能够了解出院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各种生理、心理的需求及功能锻炼的情况,便于护士有针对性地制定康复计划,给予个性化指导。同时责任护士的鼓励与帮助更能够在老年患者心中有着积极的影响,增强了治疗的信心,使患者在心理上及生理上都能够得到及时的满足,更利于患者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家庭访视康复指导,观察组患者的焦虑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下肢活动情况及生活自理能力优于对照组。

因此,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实行延伸护理服务,将康复护理服务延伸到家庭,体现了护理模式的转变,及时掌握了患者对健康的要求及心理反应,有的放矢地进行宣教,解决了出院患者的后顾之忧,使其出院后能得到医护人员的及时帮助与指导,促进了身心健康[4],减少了焦虑发生率,也减轻了患者家属的经济负担及心理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海燕.延伸护理服务在护理领域的应用[J].中国疗养医学,2013,22(1):86-87.

[2]李霞,王锋.老年骨折康复期的家庭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5):304.

[3]李亚励,张娟娟,梁旭彤,等.电话回访患者护理不满意因素分析与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8,8(11):32-35.

[4]叶仲欢,卢尔海.电话随访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出院患者康复护理的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3,6:159-160.

第10篇

上海康复医学人才缺口现状调研

康复医学和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保健医学一起被称为四大医学支柱,就整体而言在上海医疗各类人才中,康复医学人才紧缺现状尤为突出。尽管上海的健康指标已达到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但是康复人员在数量和质量上远远落后于康复医疗实际的需要。我市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康复医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服务能力不高,康复专业人才匮乏,康复医疗服务体系不完善,配套政策支持不足,所有这些因素决定着我市现有康复医疗服务能力,不能满足老年人群的日益增长的康复医疗服务需要。

截止到2009年,卫生部医政司开展全国康复医疗资源调查的上海市数据显示:我市有114家康复医疗机构,专业人员946名,其中康复医师315名,康复治疗师458名,康复护士173名。2012年初,为了配合目前卫生部医政司正在进行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立试点工作,上海市康复医学会受上海市卫生局医政处委托,具体实施对上海康复医疗资源的调查摸底工作。调查结果显示,本市有180家从事康复医疗服务的机构,康复从业人员1768名,其中康复医师585名,康复治疗师754名,康复护士429名。参照澳大利亚的一份报告,他们的物理治疗学会曾调研公布:澳大利亚治疗师数量为1.2万,大于60岁的老年人为400万名,物理治疗师与老年人口比例为30/万,而上海市康复治疗师数量为754名,大于60岁的老年人为331.02万,与老年人口比例仅为2.2/万。

在美国从事物理治疗师工作,需具有物理治疗学博士学位,而目前在上海甚至全国具有物理治疗博士学位的治疗师寥寥无几。上海康复从业人员许多都是转岗而来,且未接受过康复规范化培训。因此,上海康复从业人员不管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根据卫生部2010年制订的《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试行)》测算:(1)床位数不低于总编制床位数的3%,每张康复医学科病床至少配备0.25名康复医师、0.5名康复治疗师、0.3名康复护士;(2)上海市社区医院标准:每家医院需配备一名康复医师和2名康复治疗师。2012年上海市康复人才缺口总数高达2456名,是现有康复人才总数的1.39倍。参照欧美国际标准测算:治疗师占人口比例为5/万,康复医生/治疗师比例为1/10~1/5,康复护士/治疗师比例为3/5,则上海目前康复人才缺口高达18632人,是现有康复人才总数的10.6倍。

康复医学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策略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注重预防、治疗、康复三者的结合”为指导,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康复医疗服务需求为目标,在“十二五”时期全面加强老年康复医学能力建设,构建分层级、分阶段的老年康复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功能,满足老年人基本康复医疗服务需求,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促进社会和谐。随着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践的推进,一些原有的和新的政策问题亟需从循证研究的角度来认识和解决。循证老年康复决策是指用循证医学的思想处理和解决老年群体的康复医疗问题,即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现有最佳研究证据。同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老年人群的服务需求,将三者有机结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卫生政策。

建立并加强分层级、分阶段老年康复医疗服务体系

加强上海市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贯彻落实“注重预防、治疗、康复三者结合”的要求,整合区域康复医疗资源,多部门共同协作,建立“综合医院-康复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三级老年康复医疗服务网,逐步实现“分层级、分阶段康复”双向转诊的目标。各级各类康复医疗机构要明确三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功能定位:三级综合医院的康复医疗服务立足于老年患者疾病急性期的早期介入,并充分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康复专科医院和二级综合医院主要为疾病稳定期老年患者提供专业、综合的康复治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作为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础,主要为疾病恢复期老年患者提供基本康复服务,条件允许的可以提供居家的康复、护理服务。

强化基层康复人员队伍建设

为落实国家“低水平、广覆盖”的医改原则,上海市应将提高社区卫生人员的康复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为重点,建立一支适应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需要的社区康复队伍。上海市所有社区和乡镇卫生院的社区卫生人员以及康复从业人员,均需参照卫生部对社区康复人员岗位培训的要求,接受上海市康复医学会统一组织的康复医学相关培训,修完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者,颁发岗位证书,使其能为所在辖区提供比较规范的基本康复医疗服务。

加强老年康复从业人员岗位培训

目前在岗的老年康复医技人员大多数转岗或偏重原来单一专业,对康复医学认识不深,存在着康复知识少,技能缺乏等问题,完全胜任和承担老年康复工作十分困难。因此,加强在岗培训使之尽快适应老年康复工作不容忽视。据上海市康复医学会初步调查,很少的在岗康复人员进行了老年康复系统规范化培训,致使影响了老年康复临床工作的正常运转,医疗缺乏康复内涵,仍以药物或仍以单一的理疗代之,使一些医院的康复学科名不副实。培训目的:提高老年康复专业人员(康复医生和康复治疗师)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主要举措:(1)由省市级康复医学会制定各康复专业人员岗位培训计划。(2)康复医疗人员每年岗位培训均应接受不少于30学时的集中业务培训。(3)制定2年行动计划,每年完成岗位培训人数的50%。

加强高层次老年康复人才队伍建设

高层次老年康复人才队伍是老年康复医学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欲围绕我市基本建成亚洲医学中心城市之一的战略目标,需着重建立并落实康复领域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到2015年,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政治素质、现代管理理念和掌握科学管理技能的高素质职业化的康复管理人才梯队,使上海成为康复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和集聚城市。现在国内存在两个误区。

(1)康复科高级职称医师并非都是康复高级人才。2009年卫生部医政司开展全国康复医疗资源调查的上海市数据显示,在岗康复的高级职称医师多为康复医学科主任,而真正康复执业资质的高级职称所占比例非常之小,不超过1/6。导致部分科主任不懂康复内涵,自行一套。影响到康复医学科正确导向,从而造成康复学科管理上的混乱。

(2)高学位的康复人员并非都是康复高级人才。诸多在岗康复硕、博士研究生专业并非康复专业,或者因为完成康复医学学位教育,仅完成学位课题就成为了所谓的康复高级人才,他们缺乏基本康复医学基础理论和实践技术,康复医疗临床技术比较薄弱,可能仅专注于某一领域的研究。

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康复杰出人才,培养一批康复临床专业技术骨干人才,提升康复医学创新能力和康复技术水平,应委托省市级康复医学会,制定全市统一的康复高学位人才的康复基础规范化培训制度。解决高学位、和高职称的康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康复内涵缺陷。

加快老年医疗机构建设

第11篇

关键词:老龄化老年护理政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239-01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必然给社会、家庭、医疗保健带来巨大的压力,同时也对老年护理事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十二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2个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15%,老龄化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与此同时,我国城乡老年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老年空巢家庭达到70%,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老年空巢家庭将进一步增多。老龄人口大幅度增长后对健康产生的巨大影响引发了人们在健康需求、老年医疗、护理观念上的转变。

1老年人护理的面临的问题

1.1缺少专业护理人才。我国几乎没有专业的老年护理人才。从事老年护理的护士大都学历低、人数少,且没有接受过老年护理的系统教育,知识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且只能从事一般的生活和医疗护理,缺乏专业性,因此也不能称为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

1.2老年护理学科发展缓慢。目前我国老年护理学课程且尚未在全国普及,《老年护理学》的本科教材2000年12月才正式出版。尚无一所护理院校专门开设老年护理专业,老年护理教育严重滞后。

1.3老年护理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从我国目前的保险现状来看,社会养老保险提供的仅是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社会医疗保险改革还未完全成熟,且存在许多局限性,还无法覆盖所有老年人,它仅提供给工薪阶层,而无法满足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需要进一步完善。

2做好老年护理的措施

2.1建立健全老年护理体系。充分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原则,建立长效的老年护理服务机制,各级政府部门要将构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作为“十二五”期间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并及早制定国家计划。首先,要健全政府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建立起长期护理服务的整体预算制度,包括护理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服务机构运行经费补贴、困难老人服务补贴等,并规定以不低于国民收入增长的比例逐年增加,从而保证对护理服务的持续投入。其次,要坚持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方向,制定并落实扶持政策,动员社会力量,大力开展服务项目,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社会化老年人护理服务格局。第三,要加强老年护理服务事业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建立统一的专门负责老年人护理事业的管理机构,制定长期护理服务分级指标体系、受益人准入制度,加强对服务质量的监督检查,以确保护理服务的有序开展。

2.2加速老年护理人才的培养。国外长期护理发展的经验表明,对待老年慢性疾病最有效的办法不是治疗,而是预防和康复,老年护理需要根据每个老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案管理,科学设计全程的长期护理服务。提高国家对护理工作者的重视度,减少人力资源的大量流失加强媒介宣传,加强人们敬老意识和对老年护理工作的认识,改变对护理工作者的歧视。政府部门应制定一系列有吸引力的职业发展计划,为护理人员提供综合性的职业培训,规定从事老年照料的护理人员必须取得职业资格证书。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开设老年护理专业,通过学制上的设定来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以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从事老年护理工作。同时,鼓励卫生医疗机构进入社区,为照料老人的家政服务员、民间保姆、家庭成员开设康复知识和技巧的讲座培训,并上门进行护理指导,提高家庭护理的质量。其次,明确护理人员的护理等级,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将护理人员,从普通家政服务员、护工到高层次的专业护理人员,均按护理内容分为若干等级,各等级之间分工明确,各司其责,从而提高护理效率。最后,提高护理人员的待遇,尤其是将日益庞大的护工队伍纳入第三产业,建立和完善护工行业的工资体系,从根本上确保护理队伍的稳定。并有计划地培养一批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老年专科护理工作者,派遣去发达国家引监护理方面的成功经验,选择适合我国老年护理的先进护理观点和技术,拓宽老年服务的思路。积极开展老年护理研究,培养老年专业人才,促进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开拓与发展。

2.3将老龄人的预防保健作为医疗体系的基础工作纳入政府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划中。加强老年人群健康教育,增强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建立和完善系统的老年护理模式,建成医院-社区-家庭护理连续服务机构,不断提高老年护理质量,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求。

2.4调整医疗保险支付政策,促进资源利用的效率与公平。一是通过调整医疗保险家庭病床结算政策,将部分老年护理费用纳入报销范围,进一步促进居家护理和居家养老;二是通过明确老年护理院的出入院标准和适当提高长期住院病人的费用分担水平,提高老年护理院的服务效率;三是通过增加养老院内部医疗机构的医保联网数量,方便养老院住养老人就医,同时由医疗保险基金支付一定比例的老年护理费用,提高养老院住养老人的护理保障水平。同时,鼓励和扶持社会、企业、个人兴办老年护理机构和福利设施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所形成和收到成效的老年护理中心、临终关怀、托老所、家庭护理、老年公寓等多层次、多种形式的老年护理服务网络管理体系,适应我国医疗保健市场的需要,满足老年护理需求。

总之,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如何维护好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龄人群的生活质量、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系统、规范、完善的服务是我国护理人员研究的主要课题,是对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巨大挑战,是我国政府的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应当积极关注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相信有了政策、法律、制度和保障体系的建立,我国的老年护理事业必将有着美好的前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志红,詹林.老年护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

第12篇

【关键词】 老年;冠心病;健康教育1 教育计划的制定

根据老年患者生理机能减退、反应能力、记忆力、理解力均有下降的特点,应妥善安排宣教时间,反复多次进行健康教育,以老年人能接受、不感吃力为标准。我科将教育项目的内容制定成标准护理教育计划,逐日实施,以保证教育工作的落实,从而提高了教育质量。

2 宣教方式

21 文字卡片与语言讲解相结合 将健康教育的内容写成卡片,逐日指导患者学习,语言表达力求口语化,尽量不使用医学术语,对每一位患者的具体情况、相关项目加以解释。

22 宣传板报 建立宣传栏,定期更换,同时在墙面上设计图片,满足不识字的患者及陪床家属的心理需求,内容尽量通俗易懂[2]。

23 个体指导 对于无法接受文字卡片教育,护士必须将宣教内容同时向患者及家属反复多次讲解以加深记忆。在教育过程中有家属的参与,可以使患者更好地遵守教育计划,保证教育效果。同时,家属了解有关疾病的知识也有利于其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支持与帮助。

23 鼓励患者多提问,对患者最关心的内容进行耐心、详细解答,直到老人满意为止。将冠心病有关健康教育内容和出院指导简明扼要地编写成册子挂在病房内,内容要具体,短而精,便于记忆,写出的内容应该是老人最重要的且最需要家人知道的,供患者及家属阅读。

24 计划性教育和随意性教育相结合:将冠心病有关知识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地介绍给患者,也可在晨晚间护理和治疗过程中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所需内容,进一步进行健康指导。

25 寓教于社区服务中,患者出院仍与我们保持密切联系,随时接受咨询。

3 宣教内容

31 患者入院后,首先帮助患者尽快熟悉病房环境。主要介绍主管医生,主管护士,病区护士长以及与患者有关的各项制度、常规检查等以取得配合。

32 解除患者顾虑,做好心理护理。冠心病属于慢性老年性疾病,长期的病痛,给患者的身心带来折磨,因此医护人员应用理解的心情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并要塑造朴实、自然、可信、给人以亲切的外在形象,以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我们非常注意尊重老年住院患者,每天早晚两次查房,主动问好,征求患者意见,询问饮食、睡眠等一些生活问题,消除他们的孤独感、抑郁感。护理中,注意观察并掌握老年患者的生活规律和习惯,工作有预见性,及时解决患者存在问题。从不喊患者床号,而是喊“某老”或“某老师”,好多入院时脾气古怪的老年住院患者入院后都能与我们密切配合,露出慈祥的笑容。

33 药物知识的宣教。冠心病患者以药物治疗为主,正确使用药物是有效治疗的重要保证。向患者讲解药物的作用、用药时间、特殊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有可能出现和常见的副作用,如:静脉滴注硝酸甘油速度宜慢,尤其是开始滴注时,以免造成低血压,应根据血压和心率调整滴速。应嘱患者和家属不得擅自调节滴速。对舌下含服者,第一次用药剂量不宜过大,可先含半片,且服后宜平卧,尤其是老年人更应注意预防低血压。使患者增进对药物的认识,能够正确使用。

34 饮食知识指导。向患者建议选用利于疾病康复而避免可能成为诱发因素的食物,如合理营养:注意荤素搭配,减少食盐及糖的摄入、长期服用药物对胃产生的副作用、应避免进食刺激的食物、饮食以低热量、低脂肪的食物为宜,不易过饱等。

35 出院指导。在恢复期改善不良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及正确用药非常重要,如禁绝烟酒,保持大便通畅,规则按医嘱服药,注意控制体重,调节体力活动,定期复查等。如:患者男,70岁,患冠心病住院2个多月,病情基本稳定,想出院回家治疗。患者一想到出院回家,情绪就激动,冠心病就发作,连续3次出院都不成。根据该患者情况,向患者又强化了情绪与疾病的关系,冠心病发作时的自救,然后安排患者可以先回家看看,如果在家情绪稳定,病情无变化,再来办出院手续。患者回家后能控制好情绪,感觉很好,未再发作心绞痛。另外指导患者如何保存药物,药物应存放在深色瓶中,否则长时间暴露在空气和光亮处会失效;备用药中的硝酸甘油最好6个月换一次;随身携带药片以应急;在家中,硝酸甘油应放在易拿取的地方,用过放回原处;家属应知道药物放置的地方,以便在患者心绞痛发作时能及时取药。指导患者为避免诱因预防性地用药等,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4 健康教育效果

41 消除或减轻冠心病老年患者因心理负担过重而产生的不良情绪,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避免医疗纠纷,使患者和家属既了解冠心病的有关知识,同时又提高了冠心病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降低了冠心病的复发率,加深了护患沟通,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率。

4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健康教育的前提,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包括病情分析、确定目标、拟定计划、组织实施和效果评价,整个护理程序均需患者参与配合,医护人员对老年患者应尊重、有耐心、主动热情地与患者交流是护患间沟通和开展健康教育的良好开端。加强护患沟通,密切护患关系,这其中开展人性化优质服务尤为重要,开展人性化优质服务的关键在于更新护理服务理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3]。

43 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要讲究语言艺术,态度诚恳,讲解详细,切忌命令式的教育方式,要注意老人的心理状态,老人主要有孤独感,抑郁感,衰老感,老而无用感。这些负性情绪严重影响老人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应该向他们宣传乐观情绪可以使体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自我调节作用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促进身体健康。保持平和舒畅、乐观、愉快的心情,能保持体内环境平衡,使免疫系统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从而达到抵抗疾病的目的。健康教育不仅要教育患者,而且要教育患者家属,患者家属可帮助或监督患者的行为,这样不仅融洽了护患关系,同时提高了护士在患者心中的形象。

44 综合系统的健康教育指导,可激发护士的学习热情,发挥个人潜能,提高了全体护理人员的思想素质及认识能力,各级护理人员能积极的、主动的、有计划、有目的的去关心、解决患者的生活护理问题,保证了基础护理的质量。护理人员还必须进一步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不管拓宽知识面,增强与患者家属的交流、沟通能力、评估能力及教学能力等。

45 我国是世界上老龄化人口绝对数最多的国家,又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4]。只有搞好老年患者的健康教育,强化老年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健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力,保证老年人的生存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宋晨华实施健康教育提高老年住院病人的自我保健水平护士进修杂志,1999,14(3):56.

[2] 陈京立,辛超英在实施患者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华护理杂志,2001,36﹙6﹚:478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