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哲学思维论文

哲学思维论文

时间:2022-03-29 11:42: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哲学思维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哲学思维论文

第1篇

本体论的哲学思维方式追求终极的存在。本体作为自在的、至上的、终极的客体,始终处于天然的,绝对的支配地位。本体论以探求世间万物的最高本体、第一原因、终极存在为根本目的。柏拉图的“共相”(Uniber-sal)、“本体”(Noumenow)、“理念”(Ideas),亚里士多德的“实体”(Substance)、“存在”(Being)等一系列本体论概念都反映了人们绝不满足于对现实可感世界的探索,而是要超越物理世界,超越现实世界,探求终极存在,努力寻求对世界的终极解释。本体论的哲学思维方式具有预定性。本体论属于一种极限研究,它预设了一个最高的存在,这种终极存在高高在上,它是世界的本原,派生了现实的感性世界。在早期的希腊哲学中,哲学家们将自然作为研究的对象,探求宇宙万物到底从哪开始,而把某种有形体的东西,如水、火、气等作为万物的始点,宇宙的本原。自然中的一切事物,软的、硬的、热的、冷的都是通过转化,从一个本原派生出来的。在传统本体论哲学中,本体被当做最先存在的东西,找到了它,便找到了世间万物的根据,便可推断出世界的现在和未来。

本体论的哲学思维方式是一种还原论的思维方式。本体世界是这样一个世界:一切存在物都由它构成,最初都从其产生,最后又都复归于它。在古希腊哲学中,柏拉图首次将整个世界划分为对立统一的两个世界,可感世界和可知世界,在可感世界中,最伟大的是太阳,可知世界中,最崇高的是善,要用理智来把握。这种热衷于对原始发展的初始状况的探究,不是立足于现在,审视过去,展望未来,而是从过去线性的推演现在和未来,这是一种简化世界的思维方式。本体论的哲学思维方式都企图为现存世界的运动寻找合理的诠释与答案,本体论与辩证法始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希腊哲学家在探寻世界本原的过程中,大都包含了对世界万物生成运动变化的追问。克拉赫利特认为万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熄灭,而火的运动是由火的内在性“逻各斯”(logos)支配的。恩培多克勒认为有形体元素在数量上是四种,即水、火、土、气,它们都是永恒的,他们自身无分离组合的能力,爱与恨使它们混合、斗争,发生多寡的变化,是它们运动的真正原因。所以本体论哲学始终都承认现存世界是运动变化的,并努力从运动变化的事物中去寻找运动变化的本原,并以找到这一本原作为自己的使命。

本体论哲学思维方式经历了从感性具体思维层面到理性抽象的概念和逻辑水平的上升的过程。阿那克萨戈拉的本体论思想是种子说,他认为种子本身不生不灭,可结合分散,集合分散的外在力量是“努斯”(nous),也就是后来的“思想”(mind)。思想与感觉是对立的,我们的感觉是软弱无力的,因而我们不能感觉真理,思想更重要,独立的精神力量促进事物结合。种子说的贡献就在于将物质本体论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此外,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气是本原,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本原,恩培多克勒认为爱与恨驱动“四根”结合分散,构成万物……从希腊早期的哲学家的研究看,他们都把探寻万物的本原作为本体论或哲学研究的任务,这些哲学家已经注意到本体论的任务不是要研究现象世界,是要探求现象背后的根源或本原,但是他们对于本原的探求是处于感性具体阶段的,他们还没有意识到现象与本体的区别,没有从现象世界进一步深入到本体世界去探求世界的本来面目。从毕达哥拉斯哲学,特别是巴门尼德哲学开始,本体论的哲学思维方式逐渐变得理性抽象了。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万物都是数”。数不仅被看做万物的本原,而且被看做万物的原型、世界的本体。巴门尼德则提出了比数更为抽象的存在作为世界的本体。他注意到,事物是形形的,而存在则是唯一的,宇宙万物以及它们的属性、动作等,无一不是存在。变化万千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只有这唯一的、不变不动的存在才是真实的世界,才是万物的本原。巴门尼德认为,各种特殊性都由某一门具体的科学来研究,只有存在才是哲学应该研究的对象。后来到了亚里士多德那里,这种最一般、最普遍的存在被表述为“作为存在的存在”,并被明确作为第一哲学(本体论)的研究对象。

本体论的哲学思维方式在严格意义上说,经历了由宇宙论向本体论的转变。宇宙论探寻的是万物的本原问题,寻找的是时间上在先的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古希腊的宇宙论总体上乃是对宇宙万物的起源、生灭、构成、规律等的一种探究。而本体论探求的是万物的原则和本质问题。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赫拉克利特等人,他们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自然界万物本原的问题,也就是关于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以及万物的生成变化和动力问题,他们的哲学因此被称为自然哲学,也叫宇宙论。到了柏拉图那个时代,哲学家们已经不再局限于对于万物本原的追问,而是转向了对世界本体的探寻,和对本体世界的逻辑构造的探寻。可以说在古希腊哲学中,前智者学派的古希腊哲学根本上乃是一种宇宙论探讨,而不是本体论探讨;亚里士多德之后的晚期希腊哲学也少有本体论的探究;只有在以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鼎盛时期的希腊哲学中,才有较为严格意义上的本体论理论。

作者:田志 单位:辽宁大学

第2篇

但由于辩证思维相对理性较强,需要一定的思辩力,这一点使很多学生无法把握,在写作议论文时常犯以下的思维毛病,如:随心所欲、偏离话题;以偏概全、片面主观;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概念混乱,偷换论题;泛泛而谈、缺乏深度;无中生有、过于绝对等等。要使学生全面克服思维上的毛病,发散辩证思维,就要从以下两大方面着手:

一、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和运用哲学观点,具备善于分析问题的哲学素养,总揽全局,做到思路严密。

学生在写议论文时要注意合理运用正确的哲学观点(主要包括发展、联系、对立统一、一分为二、内因和外因及量度与质变的观点等),使思维由单一变为双向,由感性变为理性。在议论文的写作中,用浅显的哲学观点来谋篇分析主要表现在:

(一)遵循发展的观点,思考事物的可变性。如“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和“士别三日,刮目相看”讲的就是这个观点。

引导学生把论述的问题或准备使用的材料放到运动、发展、变化之中去考察,得出正确的结论。如结论1:“今天能做的事情绝对不要推到明天”,结论2:“今天能做的事情如果放到明天去做,你会发现很有趣的结果”。同样的问题,用发展的观点就往往会得出不同的正确结论。

(二)运用联系的观点,寻找维系点。如“鸟鸣山更幽,蝉噪林愈静”之间的关系就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的。

引导学生寻找要论述的问题和其他问题的联系点,并根据论述中心的需要加以阐发,可以防止孤立地看问题造成的后果。如一则材料中提到作为农村改革初期实施的安徽凤阳小岗村在农村“奔小康”的路上远远落后,全村适龄儿童竟然尚未完全入学。由此可分析出小岗村的教育状况始终没有明显改进。用联系的观点推出中心,切实抓好农村基础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素质,是农村建设中的长远之计。

(三)理解对立统一的观点,消除对立点,实现统一。如“祸兮福之所有倚,福兮,祸之所伏”就存在这个观点。

引导学生在论述问题时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使矛盾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向着相反方向转化,如付出和吸收、奉献和索取,助人和利己之间就存在着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的关系。又如命题《失败乃成功之母》,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失败与成功并非永恒,而是有暂时性的,失败后努力不一定能成功,这要受环境和主观能力的制约,所以要慎重分析两者关系,同时指出对待失败也不必沮丧,因为转化成功的可能。

以上所列的是常用的哲学的观点,并不是要求学生当作政治观点去机械记忆,而是要联系作文话题去领悟和运用。可单独运用于某篇作文的写作,也可综合运用于辩证思维的训练。学生积累多了,用得多了,可以尽快地打开作文思路,能准确地把握材料实质,使立意更深刻,克服“思路紊乱”的毛病。

二、指导学生深入领会和运用正确的思辩方法,发散集中思维,做到言之有序。

学生在写议论文时,要清楚地理解题目或材料中诸多因素间的诸多关系,如条件、因果、转化和包含关系等,以哲学的观点综合观察,运用思辩方法,仔细辩析和解决问题,确立立意方向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运用思辩方法主要表现在:

(一)分析部分,综合联系,加以考察,得出正确的看法和思路。

引导学生首先在分析事理的基础上综合出材料本质的意义,经综合形成的观点就成为文章的中心,再回过来分析各个侧面,严格安排材料。这样,用中心论点统率各层次,各层次的内容又能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层次井然,从而达到观点和材料的高度统一。

如一则材料提到唐代画师阎立本观看张僧繇之画,第一次认为张不过是徒有虚名,第二次觉得张画确实是一幅佳作,第三次仔细观赏才领悟出其中妙处。学生分析这则材料时,就要抓住阎立本三次观画一次比一次深入,一次比一次正确的事实,来说明人们的正确认识不能一次完成,必须经过反复的观察和研究,又从阎第一次观画得出的错误结论来说明没有深入的调查研究就不可能产生正确的结论。以此分析为立意的基础,又可推进一层,综合出中心论点,即认识需要一个过程,但经过主观努力则可以缩短这个过程。

(二)因果对照,抓住内在联系,判明性质,显示事物的意义。

引导学生首先分析事物的内在因果联系,理解因与果密不可分,把握存在的种种复杂性,或一因多果,或多因多果,或一果多因,并且揭示出事物发生的原因,或内因和外因,或主观和客观原因,或直接和间接原因,或主要和次要原因等,周密论证,得出正确的、全面的结论。

第3篇

下面结合潘教授的观点,谈谈我对当下议论文教学的反思与探讨。

一、对议论文“要素”的反思与探讨:理论性、逻辑性、概括性

潘教授认为议论文“三要素”提炼不当,那么议论文写作的“要素”究竟是什么呢?议论文的知识体系究竟是什么呢?

记得2002年韩雪屏先生在《语文建设》上发表了《审视语文课程的知识基础》一文后,就引出了对语文知识问题的大讨论。十年过去了,到现在我们还没有厘清中小学语文课程需要的知识有哪些,对议论文的知识体系的构建还处于停滞的地步,尽管其中也有许多人作出了探索,出现了议论文的能力训练体系、思维训练体系、目标分类体系、议论文写作范式等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与实验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同时对于议论文写作知识的研究还没有本质上的突破。

那么议论文的“要素”是什么呢?从文体特征和写作的基本要求看,记叙文在于以情动人,使人感动;说明文在于以知启人,使人明白;应用文在于以事告人,使人知晓:而议论文是以理服人,使人信服。

以理服人、使人信服,应该是议论文的基本要素,结合高朝俊教授及相关专家的观点,从文体特征和写作要求看,议论文的“要素”可作如下概括:

(一)理论性。议论文又称说理文,强调文章要说出的是“理”,即要有理论性的观点,也强调文章要竭尽力量说道理,即要以理服人。议论文要从个别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要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这样的观点才有高度,道理才具有普遍性,才能令人信服。正如列宁在《哲学笔记》说:“罗列一般的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如果不是从全部总和,不是从联系中去把握事实,那么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连儿戏都不如。”

(二)逻辑性。议论文要发议论和说道理,它所遵循的是思维的逻辑性、完整性、严密性、条理性,以及推论的合理性、证伪的科学性。在论述过程中,要运用逻辑思维的工具,以概念、判断、推理、比较、分类、分析、概括、综合等手段去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三)概括性。一是对内容的概括性,即要从大量的现象中概括出规律性的东西:二是语言的概括性,即要以概括性的语言来将具体事例、现象等抽象化,而不是作生动的描述。

我以为从内容、思维、语言等方面提炼出议论文的基本要素,易于被老师接受、学生理解,易于在写作中运用。

二、对议论文写作目的的反思与探讨:负责的态度、理性的精神、求真与求善

潘教授认为议论文写作的目的是“求真”,我认为这是议论文写作的较高目标。结合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具体情况,议论文写作教学的目的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观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议论文写作的要求是:“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精神。”2000年《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议论文写作的要求是:“能有意识地考虑写作的目的和对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两者都强调了“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以为“负责的态度”是议论文写作中“求真”的基本要求。

到了高中阶段,中学生基本完成了心理上的“断乳期”,身心发展已经渐趋成熟,参与社会日渐广泛深入,他们对社会、自然、人生、自我等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与思考。但由于高中生的心智还不够成熟,这些思考和认识又有许多不足,如他们的观点常常情绪化,许多观点不切实际、偏激,因此引导学生“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在高中阶段显得尤其重要。

朱光潜先生认为写作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有话必说,无话不说,说须心口如一,不能说谎……如果存心说谎,那是入手就走错了路,他愈写就愈入迷,离文学愈远。许多人在文学上不能有所成就,大半都误在入手就养成了说谎的习惯。”我们看到当下学生在作文中迎合教师、迎合评分标准、迎合政治、迎合时势,说假说、空话,就是不敢说真话,这哪里是什么“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呢?

我认为在议论文写作时应特别强调学生“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养成发表观点时不信口开河、口无遮拦,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在网络时代,“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更是对一个公民和网民的基本要求。

王栋生先生认为:“写作要有公民意识……公民意识需要我们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中生写作要有社会性,我们固然要关注社会上的重大事件,表现社会的重大主题,但更要从身边的普通人和日常生活入手,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在这样的社会实践中,一步步增加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这里强调“写作要有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都是以“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为基础的。

(二)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德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家莱辛有句名言:“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为可贵。”写作要达到“求真”的目的,除了培养学生“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我认为理性精神就是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独立的思考、多元的视野、平等的争论、实践的检验、宽容的激励,还有实事求是、质疑探讨、真诚合作等,而这种理性精神在当下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常常被忽视。

而国外在议论文教学中都十分关注理性精神。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公立学校英语课程标准(9~12年级)对议论文的要求有:“预想读者可能出现的误解、偏见和期望,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论述。”德国的高中课程标准强调:“能以说理的方式表明自己的观点”,以及“能表达反驳性论据,并能有效地用于议论”。加拿大阿尔伯特省的课程标准则强调“欣赏他人思想和表达的多样性”。我们可以看出,“反驳性论据”“欣赏他人思想”等,都是理性精神的表现,也说明国外议论文教学非常强调理性精神。

因此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上,无论是学生写作前的指导,还是写作过程中的思考与探讨,或是写作后的讲评,都可以通过作文案例,来具体分析学生是否有情绪化、非理性的表达,如果有,努力更改,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议论文写作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理性的精神,并用理性的精神战胜个人甚至一个群体的非理性的情绪,这样才能加深对社会、事物的认识,才能逐步走向对真理的认识。

(三)议论文写作“求真”也要“求善”

潘教授强调议论文的写作目的是“求真”,我觉得求真之外,还要“求善”。

议论文中的“求善”,就是以一颗善良之心、以悲天悯人的情怀来看待社会人生,是对弱者的同情、对强权的批判、对文明的倡导、对愚昧的针砭、对真善美的讴歌、对假恶丑的鞭挞,等等。

作文如做人,于漪强调“要作好文章,首先要在做人上狠下工夫……尽管现在大家都在提倡创新和求异,但作文中有些精神的东西,是不必质疑的,更是不能失缺的”。她说:“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有很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身上更吸引人的不是其他,而是一种人文精神,一种伟大的悲天悯人的气度和对国家对民族的无限热情与热爱,像杜甫和列夫·托尔斯泰等。而现在的学生如果家里的屋子破了,能自己动手修缮已经很不错了,恐怕很难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更不可能有‘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胸襟和为理想而舍弃一切的豪情。”我想于漪老师所强调的“做人”“精神”“人文精神”“悲天悯人的气度”“热情与热爱”其实就是人的一颗善心。

在学生作文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与宽容,例如看待“小悦悦事件”。不是任由学生一味地去批判路人见死不救,而是应该结合当下的社会实际和当下公民的素质,设身处地地去看待路人的选择,理解他们的选择,宽容他们的不足,同时再引出自己对路人及其他公民的期望,希望这样的悲剧不要重演,希望他们有正确的选择与行动,希望网民及社会舆论有正确的导向。这样的表达,才是有一颗“善心”的表现。

三、对“材料意识缺乏”的反思与探讨:积累有价值的素材并适当加工

潘新和教授认为“‘材料’意识,可谓议论体式写作的首要意识”,确实如此。积累材料固然重要,但是积累什么样的材料更重要。我以为有思想价值、有说服力的材料才是有价值的素材。

议论文是要表达作者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观,批判、纠正别人错误的观点与思想的。有人说,“千古文章意为高”,这里的“意”就是作者的思想,有没有独到、深刻的“意”是区分文章高下的重要方面。只有运用有思想价值的材料,才能有效地帮助作者表达思想,所以积累的材料必须具有思想价值。

议论文写作的目标之一就是以理服人,论据有说服力是首要的要求。那些有影响的事件、公开的数据、经典的名言等可以看成有说服力的素材。

要让素材变成有价值的论据,还要学会加工材料。有价值的材料如同一块璞玉,如果不加工,其价值就不能提升。所谓加工材料,不仅是要除去与观点无关的内容,还要通过分析,凸显材料的思想价值,强化其针对性,从而提升其说服力。

下面试举一例说明对材料的加工意识的重要性。

材料:《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从“一切贵在开始”的角度加工材料:“合抱之木”,不可谓不“大”;“九层之台”,不可谓不“高”;“千里之行”,不可谓不“远”。然而,这“大”“高”“远”,都是从“毫末”“累土”“足下”开始的。不自“毫末”,何来“合抱”?不起“累土”,哪来“九层”?不始“足下”,何以“千里”?可见,一切贵在“始”。

从“成功贵在积累”的角度加工材料:“合抱之木”,不可谓不“大”;“九层之台”,不可谓不“高”;“千里之行”,不可谓不“远”。然而,这“大”“高”“远”,都是由“毫末”“累土”“足下”一点点累积而成的。没有“毫末”之积,何来“合抱”之大?没有“累土”之积,哪来“九层”之高?没有“足下”之积,怎至“千里”之远?可见,成功贵在“积累”。

这样的加工就是以多元的眼光来加工材料,使材料与观点紧密结合,从而有效地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加强说服力。

四、对“思想方法片面”的反思与探讨:多样性、深刻性、批判性

潘教授认为学生思想方法片面的原因是“‘议论文三要素’的着眼点是论点与论据的统一,而不是矛盾”。这是原因之一,但我认为学生思想方法片面的主要原因在于思维品质的低下。

美国学者唐纳德·奎恩说:“在整个写作中,写作与思维是同时产生的,写作的过程也就是思维的过程。”也就是说只有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我认为良好的思维品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思维的多样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一个问题要从尽可能多的角度去思考,才能认识更全面、更透彻。如“小悦悦事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从受害者本人小悦悦看,受害者能否得到及时救助,关系到一个人的生命安危;从小悦悦的父母看,监护小孩子,来不得半点马虎;从十六个旁观者看,救助他人,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甚至带来灾难;从社会的角度看,当下的社会为什么人们不敢做好人,为什么不敢去救助他人,这是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这样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就会形成对“小悦事件”的全面认识。

二是思维的深刻性。就是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能从特殊性看到普遍性,从现象揭示本质。还以“小悦悦事件”为例,透过十六个路人的冷漠,可以发现社会的冷漠。追问为什么,会发现当前社会人们的道德水准出现了较大的滑坡。继续追问,会发现:一是当代社会人们追求物质享受,忽视精神追求;二是做好事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再追问,会发现社会缺少“好人”的保障机制,做好人的成本太高,好人一旦受到诬陷,只能流血又流泪,这样一来,人们与其多一事,还不如少一事。通过追问,便会把握出现这一事件的原因:社会机制、公民教育、民族劣根性……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一是要形成良好的社会保障机制;二是要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公民的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的素养;三是改造民族的劣根性,弘扬助人为乐、乐善好施的民族文化。这样,经过反复的追问,就形成了思维的深刻性。

三是思维的批判性。我以为要有一种质疑精神和否定精神,对问题既不是全盘肯定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要辩证全面地认识。如2011年江苏高考题“拒绝平庸”,如果全盘肯定,就是要拒绝平庸,人要成为优秀的人;如果全盘否定,不拒绝平庸,似乎是强调做一个平庸的人也是好的。这两种观点似乎都有偏颇,只有带着批判的眼光看“平庸”问题,才可以发现,拒绝平庸、追求卓越是人的一种理想追求,如不能实现理想,做一个平庸的好人也未尝不可,正如古人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如果用辩证的眼光看这个问题,拒绝平庸,但不是拒绝平凡;拒绝平庸,但不是拒绝平常,人可以平凡、平常,但不能庸俗。思维中如果有了批判性,认识问题会更全面、辩证,甚至会出现新知,产生真知灼见。

五、对具体分析欠缺的反思与探讨:多一点哲学思维

潘教授认为学生不会具体分析,导致说理的贫乏,这确实指出了当下学生议论文写作的实际问题。我以为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学生在分析时要运用哲学思维和逻辑思维。

请看这样一个议论文片段:

当翁帆选择了杨振宁,多少人轻易地说“不”?当万科老总王石为赈灾捐款数额不大之时,多少人轻易地说“不”?当范美忠老师说出地震时自己先跑,未救学生时,多少人轻易地说“不”?(如果学生仅仅写到这里,就是现象的罗列,就是就事论事,看似有气势,而实际上没有说服力。)可是有谁规定,28岁不能嫁给82岁?有谁规定,自愿捐款,数额必须达到一个定量?有谁规定,教师不能懦弱胆怯害怕死亡,而必须成为舍生忘死的英雄?(这段文字就包含了几种哲学思想:对立与统一、相对与绝对、现象与本质。)我们羡慕郎情妾意,可是忘年之爱也未为不可;我们尊敬慈善大义,可是捐款也该以自愿为前提;我们崇敬救人英雄,可是救己的凡人也不算可耻(运用了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哲学关系来进行推理。)我们可以对他们说“不”,但请不要轻易地说“不”: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表达自我,你再冷静想一想,再决定,是“可以”,还是“不”

当我们自觉地运用了哲学思想进行分析,就能发现问题的矛盾,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能全面深刻地论述问题,就会显露思想的锋芒。

正如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无论写什么文章,要写得好,先决条件是具有正确的思想认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见闻,相当的思维能力。”结合议论文写作,这里的“正确的思想认识”涉及写作目的和思想方法;“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见闻”涉及材料意识;“相当的思维能力”涉及具体分析。如果再加上合理的议论文知识,我们就有可能解决当下议论文“三要素”所带来的弊害。

仅以此向潘新和教授请教,并愿抛砖引玉。

注释:

[1]韩雪屏《审视语文课程的知识基础》,《语文建设》2002年第5期。

[2]高朝俊、邹昭华《议论文的特点——议论文写作漫谈之一》,《全国优秀作文选(高中)》,2007年第3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版,第9页。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5]朱光潜《谈文学》,《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277-278页。

[6]丁帆、杨九俊主编《高中语文》(必修五),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第40-41页。

[7](8][9]洪宗礼、柳士镇、倪文锦主编《母语教材研究》(第6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198、226、359页。

[10]吴弘《学生作文严重“缺钙”——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近日剖析教学弊病》,《青年报——学生导刊》2000年11月12日。

第4篇

论文致谢词(一):

在本次论文设计过程中,***老师对该论文从选题,构思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给予细心指引与教导,使我得以最终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在学习中,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渊博的知识、敏锐的学术思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侮人不倦的师者风范是我终生学习的楷模,导师们的高深精湛的造诣与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

这三年中还得到众多老师的关心支持和帮忙。在此,谨向老师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和参与本人论文答辩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

论文致谢词(二):

在本次论文的撰写中,我得到了XXX教授的精心指导,不管是从开始定方向还是在查资料准备的过程中,一向都耐心地给予我指导和意见,使我在总结学业及撰写论文方面都有了较大提高;同时也显示了老师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职责感。在此,我对XXX教授表示诚挚的感谢以及真心的祝福。

四年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回顾几年的历程,老师们给了我们很多指导和帮忙。他们严谨的治学,优良的作风和敬业的态度,为我们树立了为人师表的典范。在此,我对所有的XX学院的老师表示感谢,祝你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由duanmeiwen.com整理]

论文致谢词(三):

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温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取到项目的最终完成,温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在此谨向温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此,我还要感谢在一齐愉快的度过大学生活的每个可爱的同学们和尊敬的老师们,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忙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情绪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忙,在那里请理解我诚挚的谢意!多谢你们!

论文致谢词(四):

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

致谢

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郑建立副教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取到项目的最终完成,郑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两年多来,郑原创文秘网站:文秘知音教授不仅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郑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此,我还要感谢在一齐愉快的度过研究生生活的电工楼105各位同门,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忙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个性感谢我的师妹叶秋香同学,她对本课题做了不少工作,给予我不少的帮忙。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情绪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忙,在那里请理解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多谢你们!

论文致谢词(五):

致谢论文

在本篇论文完成的同时,我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XX老师。在X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的论文才能如此顺利的完成。并且得到了其他老师的肯定。在本篇论文的完成过程中,X老师对我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指导意见,细心地和我讲解论文中出现的问题,给予专业上的指导,信心上的鼓励。我能顺利完成本篇论文和老师的认真指导和辛苦的批改是分不开的,在此我由衷论文写作的向X老师表示感谢。

同时我也要感谢学校和学校的领导给我们创造的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我们能够在良好的氛围中完成论文。感谢同学和家人在这期间的大力支持。

论文致谢词(六):

本设计的完成是在我们的导师××老师的细心指导下进行的。在每次设计遇到问题时老师不辞辛苦的讲解才使得我的设计顺利的进行。从设计的选题到资料的搜集直至最后设计的修改的整个过程中,花费了郭老师很多的宝贵时间和精力,在此向导师表示衷心地感谢!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开拓进取的精神和高度的职责心都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还要感谢和我同一设计小组的几位同学,是你们在我平时设计中和我一齐探讨问题,并指出我设计上的误区,使我能及时的发现问题把设计顺利的进行下去,没有你们的帮忙我不可能这样顺利地结稿,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论文致谢词(七):

论文致谢词范文

本论文是在我的导师XXX教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谨的科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取到项目的最终完成,X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在此谨向X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感谢XX学院的老师对我的教育培养。他们细心指导我的学习,在此,我要向诸位老师深深地鞠上一躬。

感谢给我带给参考文献的学者们,多谢他们给我带给了超多的文献,使我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有了参考的依据。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感谢写作论文他们为我所付出的一切。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此时,我的情绪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忙,是你们为我撑起一片天空,在那里请理解我诚挚的谢意。

论文致谢词(八):

论文致谢词

弹指一挥间,大学四年已经接近了尾声。当自我怀着忐忑不安的情绪完成这篇毕业论文的时候,自我也从当年一个从山里走出的懵懂孩子变成了一个成熟青年,回想自我的十几年的求学生涯,虽然只是一个本科毕业,但也实属不容易。首先,从小学到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就不是一个小数目,这当然要感谢我的爸爸妈妈,他们都是农民,没有他们的勤勤恳恳和细心安排,我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我的大学生活。没有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我也不可能完成我经济学第二专业的学习。当然,一个农民家庭要同时供两个大学生上学,没有别人的帮忙和接济是相当困难的。因此我要感谢那些在我求学时对我经济和精神上帮忙的亲戚、朋友、老师和同学们,我的生活因你们而精彩和充实。

华中科技大学,那里严谨的学风、优美的校园环境使我大学四年过的很充实和愉快。我第一学期是在哲学系度过的。在这短短的半年时间里,我有幸和许多优秀的同学一齐学习,听睿智的哲学老师讲授哲学。之后由于一些本可抗拒但一时冲动的原因,我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哲学系,离开了亲爱的哲学系的老师和同学们。虽然只有短短的半年时光,但我确实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尤其是对我思想和方法上的指导。这些有用的东西一向对我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我相信,这些东西将伴随我走完整个人生的道路。此刻回想起在哲学班的日子,还是那么的温馨和惬意,我不能不感谢当时哲学班的每一位同学和老师,跟你们在一齐学习、生活,那真是其乐融融,妙不可言!

大一下学期,我转专业来到了一个新群众,开始了新的专业。虽然老师和同学都是新的,专业是新的,但我仍然感受到了那种来自老师和同学们的热情和融洽!这对我融入新环境,对新专业产生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公管院的老师更是让我难忘,他们严谨的学术态度,幽默风趣的授课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在这篇论文构思和写作过程,我的论文指导老师王国华教授,对我论文的完成更是功不可没,王老师每次给我的疑问给予细心的解答并给出写作推荐,对我的论文进行细心的修改,使得我的论文结构一步一步的完善,资料日趋丰满。没有王老师的细心指导,这篇论文是不可能完成的。

书到用时方恨少,在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深感自我的水平还十分的欠缺。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完善的过程,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论文致谢词(九):

大学论文致谢词

感谢我的导师###教授,他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向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

感谢我的#老师,这片论文的每个实验细节和每个数据,都离不开你的细心指导。而你开开朗的个性和宽容的态度,帮忙我能够很快的融入我们这个新的实验室。

感谢我的室友们,从遥远的家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是你们和我共同维系着彼此之间兄弟般的感情,维系着寝室那份家的融洽。四年了,仿佛就在昨日。四年里,我们没有红过脸,没有吵过嘴,没有发生上大学前所担心的任何不开心的事情。只是今后大家就难得再聚在一齐吃每年元旦那顿饭了吧,没关系,各奔前程,大家珍重。但愿远赴M国的C平平安安,留守复旦的快快乐乐,挥师北上的G顺顺利利,也愿离开我们寝室的开开心心。我们在一齐的日子,我会记一辈子的。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情绪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忙,在那里请理解我诚挚的谢意。

论文致谢词(十):

大学论文致谢词

本论文在xxx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法、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本人影响深远。不仅仅使本人树立了远大的学习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本人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本次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超多的心血。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在写论文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问题都得以解决。所以在此,再次对老师道一声:老师,多谢您!

时光匆匆如流水,转眼便是大学毕业时节,秋云,聚散真容易。离校日期已日趋渐进,毕业论文的完成也随之进入了尾声。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一向都离不开老师、同学、朋友给我热情的帮忙,在那里请理解我诚挚的谢意!在此我向xxxx学校xxxxxxx专业的所有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多谢你们三年的辛勤栽培,多谢你们在教学的同时更多的是传授我们做人的道理,多谢三年里面你们孜孜不倦的教诲!

三年寒窗,所收获的不仅仅仅是愈加丰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阅读、实践中所培养的思维方式、表达潜力和广阔视野。很庆幸这三年来我遇到了如此多的良师益友,无论在学习上、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给予了我无私的帮忙和热心的照顾,让我在一个充满温馨的环境中度过三年的大学生活。感恩之情难以用言语量度,谨以最朴实的话语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第5篇

[ 论文 关键词]当代

    时代呼唤新哲学的产生,哲学是思想中的时代。在今天的

     (二) 现代 西方 哲学 是当代

      西方哲学尤其是现代西方哲学,是现代西方社会 政治 经济 状况、 自然 科学 成就和理论思维的反映,它虽然总体上倾向于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但它对许多新领域的探讨,也有值得注意和重视的地方。20世纪西方哲学对传统西方哲学在主题和方法上都进行了深人的反思,即揭示了传统哲学的缺陷,也提供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哲学方法。在这些方法中,语言和逻辑分析是20世纪西方哲学最重要的进展之一,它体现出的对理论语言深刻的自觉,对理性批判的深人的继承以及对语言的清晰性原则的执着追求,对语境化方法的着力强调,都为促进人类的心智健康,清除语言迷雾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探讨科学研究的 规律 时,现代西方哲学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科学发展模式:逻辑实证主义的“逐渐累进”模式,批判理性主义的“不断革命”的模式,库恩的“常规科学与科学革命交替的”模式等等,对于用观点研究新领域新问题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这种理性批判精神及其方法对于以“德性之思”为中心内容的

第6篇

大学的产业化改革给逼的?

我1989年上大学,当时大学生还比较值钱,算赶上了“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的尾巴。1993年毕业时,学校第一次实行 “双向选择”,也就是毕业生可以自己找工作,如果找不到,学校帮你找工作。从前大学生是学校包分配,毕业生没多少选择自由。20世纪90年代后期,全国兴起的大学教育产业化运动,各大学急剧扩招,上大学的人数急剧膨胀,然后学校把毕业学生推向市场,给学生强加上自由,不再负责。教育产业化的好处是基本普及了大学教育,给想学习的人更多的机会,坏处则是大学生的教育水平严重缩水,越来越和市场需求脱节,而且学费越来越贵。现在的研究生平均水平,我觉得还不如我上大学时的本科生。我上大学的时候,经常是教授和副教授给我们授课,现在硕士、博士都难得见到自己的导师一面,经常是硕士教本科,博士教硕士,讲师教博士,教授教“大款”。学生的研究水平就别提了,北京大学哲学系的一位教授曾和我说,他在看博士论文的时候,如果发现某一段落行文比较流畅,那极有可能是抄来的。我导师也曾和我说,现在很多硕士论文,连基本的内在逻辑结构都是混乱的,怎么就毕业了呢?如此差的教育质量,收费却是火箭一般地攀升。现在读个四年的本科得十几万人民币吧?学不到什么知识,毕业还找不到工作。与其这样,还不如把孩子送到外国去,青春不能白白浪费啊,起码能学门外语吧。

被入学考试逼的?

尽管高校扩招,名校的门槛和学费却越来越高,现在进外国名牌大学读书,好像比进中国名牌大学还容易一些。我身边不少朋友,在国内考不上名牌大学,“只能”去外国读名牌大学。我的一位远方亲戚,没考上清华大学,于是去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我两次考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均铩羽而归。现在英国华威大学读硕士,华威大学在英国排名前5,在全球怎么也是100名之内吧,据说要进前50。而清华大学的全球的排名,可能是200左右。中国进大学要考好几门课程,外国大学一般就要个外语考试,然后是写申请材料,整体感觉外国大学更容易进。中国的学生,从中学考试就考政治,本科考,硕士和博士也考。中国的入学考试制度,尤其是文科和社会科学,容易把真正有研究能力或者思维活跃的学生挡在门外。另外英语考试也很奇怪。听说留洋回国的学生,参加北京大学博士入学考试,英语通常不及格,实在是匪夷所思。我认识北京大学一位研究中国哲学的研究生,在博士英语考试上折了好几次。他的研究素材,基本上都是繁体中文,当然,学术论文偶尔有洋文,那也是讨论中国哲学的。中国哲学大师中,精通多门语言的很多,比如冯友兰,汤用彤等。但是以英文水平为强制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科的学生,毕竟太生硬了一些。况且英语试题组的出题老师还曾私下说,入学考试的英文题,就是让别人不会做。别的专家出的题,我只能得70分,那么我出的题,别的专家也只能得70分,否则怎么显示出我的水平高?相反,外国的语言考试,非常规范,以实用为第一要务,强调最重要的语言使用能力,听读写说一起来,这样才能在日常学习中真正用上英语。如果要在美国读研究生,一律要考GRE,少数学科要考GMAT或者LAST,这些考试不是语言考试,而是智商考试、逻辑、数学、类比、反义,统统是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而非单纯的语言能力。我参加GRE考试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一些逻辑思维能力。在将来的学术研究中,大家都遵循一个思维习惯,学术交流就方便多了。

就业给逼的?

现在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只能去接着读硕士,读博士。国人也容易崇洋,把留学回国的人叫“海归”,谐音为“海龟”,相对就把国内的毕业生叫“土鳖”。想在中国进外企,没个海外学位还真不容易。想在名牌大学当老师,一定需要外国名牌大学的博士学位。评职称就是考英语。崇洋也有道理,谁让你把中国学生的素质弄这么低?英语考试这么难,也没见几个能熟练使用英语的,让用人单位对国内的毕业生没信心。

被身边的人给逼的?

你家的孩子出国了,我家的孩子不能落后吧?至于出国学什么,不管,先出去再说。别的同学都出国了,我也得出去吧?否则多丢脸啊。实在进不了大学,先弄个语言学校读读,反正也算出去了。国内的留学高中,比如“XX学校”,就是那些从中学就开始定向为外国大学培养学生,基本成了金钱学校,学费比国外的高中还要高。至于出国读语言学校的学生,身边没有家长管,很多人整天在宿舍里打游戏,好几年英语都没长进,连外国大学的校门都进不去。

中国的教育制度,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出国留学,西方的大学和考试机构成了经济上的主要受益者。 我就读的英国华威大学有个工程系(Warwick Manufacture Group),每年招好几百中国学生。英国福利好,本国的孩子上大学的学费很少,欧盟的学生学费也不高,最高的是国际学生,中国学生的学费往往是英国学生的好几倍,于是留学生多的系,往往很有钱。

第7篇

如果说,世界已陷入动荡不安与充满创新机遇的悖论中,那么,哲学的命运也同时不可避免地沉落到新的难以测定的维度中;然而,不安的创作氛围对哲学并不陌生。

其实,法国哲学从来都是在社会发生激烈动荡的时期内“在场出席”,呈现它的积极创造精神。过去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

首先,在法国,哲学思维活动已成为整个社会各成员的普遍活动,哲学已经不是单纯作为一个专业人士所垄断的思想创造领域,也不只是一门学科,不只是一种知识。

2016年,即使发生了一系列恐怖事件,法国哲学家仍然与社会大众一起,共同举办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哲学争论及各种研讨会,他们不但热烈地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哲学月”活动,而且还比过去更广泛地在巴黎和各大城市的咖啡店举办“哲学咖啡沙龙”(café philo),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使哲学真正成为“城邦”市民的优雅思想文化活动,构成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巴黎,针对全球普遍发生的紧张关系及各种矛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了题为“宽容与和平”(la tolérance et la paix)的学术演讲,教科文组织主席伊莉娜・波克娃指出:“哲学并非只是学术的和大学院校的一门学科而已,它是一种有助于更好地和更人文地生活的日常生活实践”(La philosophie est advantage qu’une discipline académique et universitaireCc’est une pratique quotidienne qui aide à vivre mieux,et plus humainement)。研讨会重申:哲学是非常重要的学科,尤其对于年青一代,它鼓励进行批判的和独立的思想,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整个世界,并倡导宽容与和平。

在法国,哲学长期以来已经成为中学教育的核心;掌握必要的哲学知识和哲学思维能力,是年青人高中毕业的必要条件和前提条件,所有的高中毕业生必须首先通过哲学论文(dissertation philosophique)考试,才能有资格正式进行高中毕业统考。这也就意味着:法国人已经公认必须把哲学思考能力的基础训练,当成升入高等院校以及到社会就业的前提条件。

在2016年,法国高中毕业的哲学考试,按不同门类,规定了不同的考试题目作为哲学论文的思考焦点。教育部给科学技术类高中毕业生设定的哲学论文题目,包括:“工作越少,是不是就生活得更好?”“认识是否非要经过论证?”“请对马基维利著作《君主论》选段进行说明”“我们是否始终都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么?”“我们为什么对研究历史感兴趣?”“请解释笛卡尔著作《论哲学原则》选段”“我们的道德信念是否以经验为基础?”“欲望是否在本质上就是无限的?”“请解释哈娜・阿伦特著作《真理与政治》选段”“为了正义是不是单靠服从法律就足够了?”“我们是不是永远都可以为我们的信仰进行论证?”“请解释梅洛-庞帝著作《闲谈录》选段”,等等。

如果说,对青年人提出严格的哲学训练已经成为法国的传统的话,那么,同样的,一般的法国公民也已经形成进行哲学思维和参与哲学争论的生活习惯。

巴黎的许多咖啡店早从18世纪开始就成为哲学讨论的场所。与上层贵族豪门宫廷中的各种沙龙相对称,街道边的咖啡店也热衷于举办各种哲学对话或论坛。2016年在法国各地举行的多样化的“咖啡哲学沙龙”异常热闹。

虽然巴黎近几年接连遭到恐怖袭击,但巴黎人还照样以平常心过日子。在2016年秋冬季节,巴黎人更积极地前往住家附近的咖啡店;而在周末或节日时,就兴致勃勃到著名的“哲学咖啡”参加哲学讨论;运气好的时候,还可能在“哲学咖啡”期间,聆听著名哲学家的演讲,并与他们对话,参与讨论各种哲学问题。

坐落于巴黎市中东部巴斯迪广场塞纳河边的“灯塔咖啡厅”(Café des phares),多年来以“第一哲学酒吧”(Premier Bistro Philo)著称,每周吸引众多哲学业余爱好者,边喝咖啡边讨论哲学。咖啡店老板每周还邀请著名哲学教授,给哲学爱好者讲哲学。

遇到突况,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抉择?是改变自己而顺从事件,还是使自己采取多样的方式?这是探讨不确定年代里如何提升自己的生活智慧的问题。咖啡店老板特地邀请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兼哲学咖啡组织者贡德尔・格尔汗(Gunter Gorhan)来主持这场哲学咖啡的争论。

很多人只注意到20世纪当代法国哲学接二连三创造出来的新概念及其代表人物,并不细心考查法国哲学史微观运程复杂线索结构的动力学特征,更没有深入分析隐含在法国哲学发展思路中的强大精神力量及其动力学密码,很容易满足于观望法国哲学争论与创新的表面热闹景象,一旦出现社会危机和思想发展的断裂阶段,便急于询问当代法国哲学是否产生新的思想明星,同时对当代法国哲学的发展前景产生怀疑。

仔细回顾法国哲学发展历程,从近代社会孕育时期的16世纪开始,就形成了关切社会生活命运、批判革新和继承优良传统相结合以及发P思想家个人思想创新精神的三大特点,使法国哲学在近六百年间,始终保持创新浪潮迭起的历史动态。

早在近代社会的黎明时刻,就涌现了杰出的政治哲学家让・博丹(Jean Bodin,1530~1596)和多才多艺的思想家蒙田(Michel Eyquem de Montagne,1533~1592),为近代法国思想的兴盛谱写动人心弦的前奏曲,也为勒内・笛卡尔(René Descartes,1596~1650)创建近代哲学奠定了牢固的基础。随后的17至18世纪,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1623~1662),波舒哀(Jacques-Bénigne Bossuet,1627~1704),拜尔(Pierre Bayle,1647~1706)及封特奈尔(Bernard le Bovier de Fontennelle,1657~1757)等人,进一步发扬了闪耀着文学自由创造风格的哲学论述,为后来法国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相互融合及相互渗透开创历史先河。

在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法国哲学界仍然充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既有歌颂理性的理性主义思想家,又有非理性和反理性的鼓吹者;既有人本中心论,又有回归自然论;既有严谨的逻辑主义,又有浪漫主义;既有对新时代的讴歌和寄望,又有对近现代社会的批判;既对宗教进行严厉的批判,又催促了新宗教的产生……传统法国哲学史在论述启蒙运动的时候,只强调理性主义哲学的重要地位,误导了读者,使读者误认为启蒙时期只是理性主义一家独霸哲学界。

其实,萨特、梅洛-庞蒂、加缪、利科、列维纳斯、拉康等人,当他们在高级中学及大学读书的时候,都接受了这些老一代哲学家的严格的哲学思维训练和方法论的教育。萨特本人曾说,他在巴黎亨利四世中学和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就读时,主要学习笛卡尔式的沉思;而梅洛-庞蒂在回忆他年青时代的哲学教育时,也念念不忘上一代给予他的思想培育之恩。前任法国哲学会会长布尔乔亚(Bernard Bourgeois)和副会长马尼亚德(Pierre Magnard),在总结当代法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时,都强调了19世纪后30年至20世纪第一个30年期间老一代哲学家的理论贡献。

第8篇

[关键词]原理;教学改革;教学实效性

根据中宜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整合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设置方案将从2006级新生开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全面实施。其中,哲学原理和政治经济学原理合并为原理;两门独立的课程融合为一门课程,总学时有较大幅度缩减,这就要求教师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在有限的课时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师生互动实现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总结哲学原理课教学的得失,对于原理课教学将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从近年来各高校哲学原理教学的总体情况看,影响本课程教学效果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二是理论教育与实践脱节;三是考试形式缺乏科学性。2003年10月至2004年12月,“增强哲学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几个关键问题”[1]课题组进行的问卷调查证实了上述问题的存在。本文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此次调查,从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环节的强化、考试形式的改革三个方面,提出增强马克恩主义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三条思路。

一、由灌输式教学向疏导式教学转变

“我讲你听”、“我说你记”、“我灌你通”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它缺乏教育本身应有的“亲近感”、“认同感”,使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而不是积极参与的教育主体,这就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灌输式教学法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习惯于获得老师给出的现成答案,久而久之形成思维的盲从与懒惰。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中西思想文化不断撞击,大学生的思想日趋活跃,新的认识问题不断产生。他们对简单生硬的灌输式教学法很反感,而希望与老师进行朋友式的交谈,共同探讨他们关心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实效性调查中,选择“师生互动”上课方式的学生占2496,低于选择“课外实践”上课方式的学生比例34%。实现师生互动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但理论思维仅仅是一种天赋的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而为了这种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疏导式教学法的核心。疏导就是对学生“点”、“启”、“引”,即指点迷津、启之醒悟、引出误区,做到“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2]。也就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就同一问题给出多种观点供学生分析、参考,而不是提供现成答案。同时,要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并解决有关现实问题。教学要相通,理论要润心,才能激起受教育者的心灵呼唤,启开学生的心扉。因此,原理课应采用疏导式教学法,改变灌输式的僵化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需求,是实现疏导式教学的必然要求。教育的实效性离不开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充分了解。不了解学生承受教育的能力,不了解学生对知识的需求,理论教育就是对牛弹琴。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斑斯基说:“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不会综合规划教养、教育和发展的任务,抓不住教学内容中的要点和重点,不善于选择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的合理配合方案,那么,教学过程永远不会有成效。”[3]了解始于沟通,只有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需求,才能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

然而,在“实效性”调查中,学生对“你认为‘马哲’老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这一问题的回答是最不乐观的。对此问题,34%的学生回答“一般”,表明有1/3的学生对此问题不关心,也隐含着他们没有得到过老师的“关照”。认为“马哲”老师对学生“十分了解”的仅占被调查学生的9%,认为“马哲”老师对学生“比较了解”的占19%,两项之和为28%,大体相当于认为“马哲”老师对学生“不太了解”的比例——27%。而认为“马哲”老师对学生“很不了解”的学生达11%。可见,学生总体上认为“马哲”老师是不了解学生的。

近几年来,由于扩大招生,许多高校学生人数急增,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上采用大课堂授课。调查显示,100人以上的课堂占近50%,有的学校均是150人以上的大课堂。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在课堂人数偏多的情况下,如何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实现教与学的充分交流,已成为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部分高校在尝试进行研讨式教学,已初见成效。此外,设立教学信息联络员,召开教学座谈会,利用课间、课余走向学生,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定期答疑等均不失为师生沟通的好形式。

二、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环节

哲学原理理论性强、内容较抽象,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共性。多年来,一般采用课堂讲授形式,造成了理论教育与实践的脱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原理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做到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环节。

在“实效性调查”中,学生对“你最喜欢的上课方式”的回答结果如下:选择“课外实践”上课方式的学生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师生互动;再次是讲座、自行研究并提交论文、小组讨论。这几部分学生所占比例分别是34%、24%、16%、14%、12%。这个结果对原理课乃至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广义的实践环节包括学生实地参观、社会调研、收看影像资料及主题讨论等形式,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尽可能结合热点问题,以实例加以阐述;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中了解社会,深化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并提高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有条件的院校可建立几个相对固定的实践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考察,让学生从实践中感受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体会原理的时代性与实践价值。同时,针对不同的章节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实践形式,如学习辩证唯物主义时,有条件的院校可组织学生参观当地自然科学博物馆,观看录像《意识的萌芽》或电影《宇宙与人》等,通过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在唯物辩证法这一部分,可就“坚持唯物论,反对伪科学”进行课堂讨论,并组织参观有关科普展览,还可与学校宣传部门联合,举办相关内容的橱窗、板报宣传等活动。在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就“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的重要作用”、“知识经济与当代大学生”等课题,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同时,就社会调查的亲身经历,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实践论和认识论部分,可组织学生观看“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录像,围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自由与责任的关系”等论题开展课堂讨论或辩论。

理论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可使深涩的理论趣味化,并使学生学以致用。这对于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推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三、采用科学的考试形式

一般来说,大学课程考试具有两个功能:测评功能和激励功能。原理课考试既要成为测评学生掌握基本原理以及运用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的手段,也要成为检测教师教学成效的重要途径。通过阶段性考试,学生可以发现自己学习中的薄弱方面,并通过考试成绩与奖学金、三好生、优秀班干部等评选挂钩,激励自己努力学习。教师可以通过考试宋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教学中的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工作。因此,采用科学、合理的考试形式,是增强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必要手段。

在“实效性调查”中,关于“你的‘马哲,课的考试形式是什么”这个问题,40.2%的学生回答的是闭卷考试,38.7%的学生回答的是开卷考试,12.6%的学生回答的是提交论文,根据讨论给分的占1.1%,其他形式为1.6%,未回答者占5.8%。可见,多数院校采取的是闭卷或开卷考试形式。对“你认为”马哲,课考试的形式应该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结果是:赞成以“提交论文”作为考试形式的学生比例最高,占被调查学生人数的42.8%;其次是开卷考试,占25.3%;选择“根据讨论给分’的比例为16.4%;选择闭卷考试的仅占3.4%;其他及未作回答的各占6%。

写论文的考试形式虽然是学生的首选,但是从一些高校的实际情况看,从网上下载、学生之间相互抄袭、凑字应付的现象大有人在。同时,以此作为考评学生的唯一依据,并不能有效地促使学生认真听课学习。开卷考试往往造成学生“临时抱佛脚”的懒惰行为。闭卷考试大多侧重于对学生知识记忆的考查,因此平时不听课、考前突击背记的现象普遍存在。“实效性调查”表明,有54.9%的学生认为存在此现象!有的学生很少上课,通过考前突击复习,期末成绩反倒比平时认真听课的同学好。这种现象严重挫伤了另外一些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他们上“马哲”课或其他政治理论课的态度,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对自己认真听课的态度产生过怀疑。因此,完全采用提交论文、开卷或闭卷的考试形式都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单一的其他考试形式也各自存在弊端,在此不一一评述。

原理是综合性的素质教育课程,考试形式应体现综合性评价原则,应将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平时考核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堂小测验。每学期可安排两至三次随堂测验,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督促学生自觉学习。第二,实地参观、撰写报告,根据报告质量进行等级评定。第三,课堂讨论。师生共拟论题,学生以斑级为讨论小组,或自行组队,由学生自己主持,并由学生代表组成评委,评定优、良、一般三个等级。这种方式既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因而是平时考核的重要方式和成绩评定依据。期末考试除了常用的闭卷、开卷形式外,还可采用闭、开结合形式,以及知识竞赛形式,竞赛成绩优秀的学生可免考。总之,考试应成为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激励机制,而不是其不得不加以应付的负担。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恿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67,465.

第9篇

公共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符玉琴.论企业文化和公共关系[J].理论前沿,2004(19):22-23

[2]邱凌.解析软实力与公共关系的关系[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2):145-146

[3]黄孟芳.美国当代公共关系理论发展研究[J].新闻界,2009(12):63-65

[4]陆新蕾.反思与开拓:2011年中国公共关系学研究回顾[J].新闻界,2012(4):18-22

[5]卢山冰.公共关系理论发展百年综述[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3(2):168-173

[6]王梁.网络时代的公共关系[J].现代传播,2012(7):165-166

[7]聂静虹.“第五媒体时代”的政府公共关系刍议[J].学术研究,2009(2):66-69

[8]刘梦琴.刘智勇,论政府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J].软科学,2012,26(1):59-61

[9]陈开和.论我国在多边外交活动中的国际公共关系策略[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7(6):68-74

[10]任莺.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公共关系的创新[J].新闻界,2013(5):62-65

[11]徐刚,黄训美.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公共关系问题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4(5):14-16

[12]于朝晖,敖冬蕾.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型公共关系研究框架[J].现代管理科学,2010(9):36-38

[13]崔凤海.试论奥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中的公共关系问题[J].体育与科学,2003,24(6):22-23

[14]杜建国.关于高等院校公共关系宣传的若干问题与思考[J].中国高校研究,2000(2):75-76

[15]吴世家.传播学与公共关系学之比较——以中美高等教育为例[J].新闻大学,2008(2):106-112

公共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杨桦,任海.我国体育发展新视野:整体思维下的跨界整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4(1):1-8.

[2]居延安.公共关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3.

[3]SCOTTBEEKMAN.NASCARnation:ahistoryofstockcarracingintheUnitedStates[M].USA:Praeger,2009:20.

[4]JOEMENZER.Thewildestride[M].USA:Touchstone,2001:101.

[5]GREGFIELDEN.NASCARchronicle[M].USA:PublicationsInternationalLtd,2005.

[6]向洪.淘金体育[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78.

[7]王永顺.美国全国赛车联合会(NASCAR)的公共关系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18.

[8]张晓立.美国文化变迁探索:从清教文化到消费文化的历史演变[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98.

[9]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17.

[10]齐超.制度变迁动力理论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90.

[11]卢山冰.公共关系理论发展百年综述[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3(2):168-173.

[12]蒋楠.中国公共关系三十年发展对传媒业的影响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1(8):1-7.

[13]万茹.行政管理型体育组织公共关系的危机管理策略——以“现代队罢赛”危机为例[J].体育学刊,2006,13(1):26-29.

公共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周安华.公共关系:理论、实务与技巧[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胡淑芳,周健.中小企业公共关系的运用及对策[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2).

[3]李福纯.云南中小企业公共关系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8(6).

[4]陈劲甫,许金田.企业伦理:内外部管理观点与个案[M].财团法人信义文化基金会,2016:11.

[5]刘光明.中国公共关系二十年:理论研究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93.

[6]刘先红.关系范式下的公关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74-80.

第10篇

王希龙

理性思维是一种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思维。当前,学生比较习惯使用语句优美的描写或抒情的语句,在议论文写作中普遍缺乏理性思辨能力,不擅长说理,不能较客观、辩证地看待、分析问题。不论从高考考场作文的要求看,还是从学生将来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来说,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势在必行。2014年福建省高考《考试说明》对议论文文体提出的要求是“议论文要有明确的观点,注重分析论辩,讲求说服力”。因此,必须让学生的议论文具有灵动的思维、理性的思考,而不是流于形式。结合别人的经验,我从两个方面去实践,经过一轮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效果,在这里就简单地做些介绍。

一、名言演讲,闪耀理性的光辉

名言演讲与一般的课前三分钟演讲有一定的区别:首先,演讲的学生在课前要将演讲的相关名言写在小白板上(可以是名人所述,也可以是感触最深的文句);其次,在演讲过程中一定要讲清自己喜欢的原因,或是感受最深的理由,演讲要求脱稿(也有个别学生无法脱稿);最后,是学生点评或教师点评。一般来说,演讲及讲评时间要有三到五分钟左右,用时过多则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但在一些具有重大价值的问题上,也可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把问题弄懂弄透。演讲后的评论,也可以是争论。语文教学不仅要立足于课内,更要延伸到课外。“学作文,先学做人”,这种对于一些人生理想、世界观、人生观等热点问题的争论,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同时又使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此项活动不仅提高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锻炼学生发表个人见解的胆魄,而且提高学生评价、分析的能力。科学地分析问题并做出准确判断、评价,是高中生必备的素质。但我校的学生基础较差,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知识面狭窄的问题,致使他们看问题常常偏激,每每以偏概全、顾此失彼。例如,学生常常喜欢引用“失败是成功之母”之类的名句,举了许许多多伟人、名人成功的例子,证明他们无不从失败中走向成功。那么,在点评时,我常常逆着固定的思维去引导学生,有没有成功没有经历失败的,有没有一直陷于失败的池塘中,而始终无法爬上成功的彼岸的,成功的标准是什么,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走出思维定势,更加理性地去看待、思考一些问题。

演讲活动从准备到评价,整个过程加强了学生分析、评价能力的训练。通过热烈的讨论,加上教师适时点拨,学生的思辨能力、分析评价能力得以迅速提高,学生学会了通过一件很小的事去发掘一个很有用的道理,学会了辩证地去看待任何一个问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作文审题的能力。

二、小组辩论,碰撞思维的火花

辩论,是高中语文议论文写作训练的内容之一。辩论赛活动,一般安排在高二年级,一是与整体议论文写作教学相配套;二是学生在政治科目上刚好有涉及到一些政治经济学、哲学的内容。要在班级举办辩论赛,先要有充分的准备。在班级分组辩论之前,首先让学生观看几场国际大专辩论赛、经典中学生辩论赛的视频,初步了解辩论的有关常识,熟悉和掌握辩论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技能。其次,要合理地分组,不能让小组之间的差距过大。最后,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指导学生如何收集、整合材料,如何写辩论稿等(一般需要2-3周的时间)。然后给出一些辩题,让他们选择,也可以他们自己拟。主要步骤:一个班级分成四个小组或八个小组抽签PK(视班级情况而定,有的理科班学生基础较弱,一般分四个组),分为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我在辩论赛中设有观众自由发问环节。一方面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把辩论过程中听不明白的或有争议的问题及时提出来,让辩手再次论明;一方面是要让学生全员参与这次辩论赛,争取机会锻炼自己的胆量和综合能力。开展辩论活动,不仅让学生为适应社会生活做必要准备,而且借此可以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与准确的表达能力。我带的几届学生,普遍反映不错。学生经过辩论赛的锻炼之后,理性思维更加严密,并且思维反应比较活跃。例如,2013届学生复赛的辩题《善心是真善,还是善行是真善》,学生在立论、攻辩、自由辩论阶段,都能抓住辩题中的“真”去做文章。正方主要指出“真”是本源,反方主要抓住“真”是对他人、社会有实际功效的行为。学生在交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养成自己独立思考、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这样写到“如果学生抽象的概念、结论、判断是他们在研究和分析周围现实的过程中形成的,那么,他们就能养成一种宝贵的脑力劳动的品质——即不仅通过直接观察而且以间接方式去研究、认识与探索事实和现象的能力。”

以上两种做法,正是对常态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补充,更切实地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当然,议论文教学中理性思维的提高方法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尝试。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鼎市第四中学)

(本栏责任编辑 石红英)

第11篇

美学自19世纪后期引入中国以来,在教学方面经历了一个较为迟缓的发展阶段,直至1960年北京大学成立全国第一个美学教研室,才进入了教学研究与建设的实质性阶段。时至今日,美学教学依然存在需要反思的问题。

一、美学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审视时下大学美学教学的现实情况及其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一般而言,有如下诸方面:

1.教学观念

目前大学美学教学基本上是以知识性的传授为教学观念,即美学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给学生一系列相关的美学学科的知识。具体而言,这些知识则是一些相关的原理命题、美学历史、概念范畴、体系架构等美学学科的基础内容。这般专重知识传播的教学观念完全忽略了美学学科的人文属性及其价值意义。

2.课程设置

中国大学美学课程的设置比较特别:一是在哲学系院完整的大学设置美学课程,其教学内容一般分为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史、西方美学史;二是在中文系院成熟的大学设置美学或文艺美学课程,其教学内容一般分为美学原理、文艺本文由收集整理美学。依据当下美学界研究人员的分布,一般都是在大学中文系院从事美学科研与教学,故美学与文学、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有相互交叉的现象。并且,相当一部分大学的美学课程并非是专业必修基础课,而是以专业选修课形式设置。这种课程设置现象因中国大学办学理念、学科认识而显边缘化、混乱化。

3.教材选择

目前大学美学教学所选用的教材,基本上是国家统一定制的教材。此一类教材的编写是国家遴选的一批专业人士集中协作完成的成果。而编写此一类教材的指导思想是,其美学思想里的基本原理命题亦是美学问题,即实践(的实践义)美学基本问题。近些年,亦有一些学者自己编订美学教材,并在自己从事科研与教学的大学使用。此一类教材,一部分亦是在指导下完成的,另一部分则是从自己的美学思想出发来完成的。此一类教材虽有一定的个性特色,但并不一定为学界所完全认可接受。此不单是时代的社会因素,亦有其学说思想的精致与粗糙、周延与疏漏等因素。

4.课堂教学

中国大学美学教学主要采取的是课堂教学,即主讲老师讲解国家统一版本或自己编订版本的教材内容。其讲解的内容亦主要是知识性的学科基本知识点,缺乏基本知识运用于具体审美活动的内容,亦缺乏对原理命题及知识点之间逻辑关系的清晰梳理,还缺乏对原始经典的介绍与讲解。其授课的形式一般是满堂讲解,期间鲜有师生互动等相关内容。此般专重知识点传播的课堂教学,既不能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亦不能培养学生活学活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还不能培养学生认识、了解、阅读原始经典的能力,更无法实现美学作为人文学科的审美教育意义。

5.考核方式

目前大学美学教学考核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期中考核,以开卷或论文写作的形式进行;二是期末考试,以闭卷的形式集中统一定时完成试卷。中期考核方式与内容相对较为灵活,由任课老师自己根据实际情况执行。期末考试方式与内容则是全年级统一定制的试卷。因为教材是统一的,期末考试试卷是统一的,所以每一老师课堂教学的范围与主要内容也须是统一的。如此一来,课堂教学则失去了教师与学生的双重个性与创造性。

二、美学教改的探索与方法

针对上文对时下大学美学教学所存在的问题而作的分析,下文尝试探索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转变观念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当然有其独特的知识性内容。课堂教学亦需要传授学科基本知识。但这并不是美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更不是其全部内容。美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性质的学科,自然具有最终必定指向人文价值关怀的意义。在美学学科及其教学实践里的具体表现就是审美教育的人文化这一项内容。此即是说,学习美学的最后目的是指向通过美学理论的学习与应用来教育受教者如何培育一颗审美的心,如何完整自己的人格结构,如何完善自己的人性品格,如何升华自己的情操格调,以期使其成为一个全面健康成长的人。美学作为哲学的下属学科,是一门理论性质的学科,自然秉有哲学的基本性质:周延的逻辑性,严密的思辨性。因此,在美学教学实践里,不仅仅要罗列说明一系列相关的原理命题、概念范畴等知识性内容,更要阐释清楚这些命题是如何论证出来的,以及概念范畴之间的逻辑关联是什么等理论思维问题。之所以如此要求,是因为以此为案例可以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理论思维,而令其受用一生。

2.完整课程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自有其诞生的思想语境及发展的思想历史。因此,美学课程的设置需要从其自身的学科实际出发,一方面讲解一系列相关的原理命题、概念范畴,另一方面梳理美学历史的内在逻辑脉络,尤其是伟大哲学美学家的基本美学思想及其起承转合的逻辑关联。承上文,美学又是哲学领域里的人文学科。因此,美学课程的设置还需以审美化育为终极人文指归。基于美学学科如上的实际情况,大学美学课程的设置一般应有美学原理及美学历史两门课程,而且美学历史课程因其自身理论的系统性及时代关怀的人文性而更显重要性,故需将其置于与美学原理课程同等重要的位置,或置于其上尤佳。正是在此

意义层面上,若因办学机制的学时限制而只能二者取一,笔者认为概论性质的原理课程可舍。

3.原典教材

承上文,美学课程的设置需以其历史课程为主要内容。依此课程设置理念而选定的课堂教学教材,亦当是美学历史类的著作。但不能以美学发展简史或通史作为课堂教学教材,而应该以美学历史上里程碑式的美学家的基本美学著作作为课程讲解的基础文本。为什么不能选取美学发展简史或通史类的著作作为教材?因为此类著作亦如概论性质的原理教材一般是泛泛而谈者,给学习者脚不着地的不踏实感。为什么只能选取经典美学家的经典著作作为讲解文本?因为这样可以完全真实地经历美学家思考论证问题的完整的思维过程,从而系统完整地训练学习者的理论思维能力。

4.经典解读

美学教学的教材当以美学历史上经典美学家的经典美学著作为依据文本。对于经典美学著作的讲解,亦不能如概论性质的知识性讲解一般,而应是精细完整地讲解。即一方面要逐字逐句地讲解字面义、文本义、引申义,另一方面要说明字词句段之间的逻辑关联,最后则从篇章的层面来把握美学家对一具体问题的提出、分析、解答的完整思维过程及逻辑结构的层级性。在完成原典文本导读之后,再展开史论的讲解,而实现以点带面、以史导论的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还可以培育学习者宏观的历史思维能力及发散性的创造思维能力。

5.记忆运用

美学教学改革的最后一项内容则是考核方式的改善。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有自己特有的学科基本知识性内容;作为一门理论性质的学科,又有逻辑思辨及辩证思维的特性;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又必定具有人文价值关怀的意义指向性。因此,对美学学习者的考核须兼及上述学科特性。就知识性内容的考核而言,可通过闭卷的形式定时定点定量地完成书面试卷。就理论性及人文性的考核而言,其方式比较灵活,但一般而言可采取开放型的论文写作方式,此只需规定论文的篇幅、文献的引证数量及研究对象的范围;或可采取短文写作方式,此需规定统一的时间地点论题。论文方式重在考核学习者系统地提出、分析、解答问题的完整思维能力、阅读范围及质量;短文方式重在考核学习者理论资源储备情况、应急思维能力。此需说明的是,无论哪一种考核方式(不含统一地选拔人才的考核方式),都应由任课老师根据其教学的实际情况展开,以充分个性的教与学来实现师生的创造性发展。

三、美学教改的语境与意义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现代化的时代,而现代化时代背后的思想语境是宏大的现代性叙事。因此,对大学美学教学改革的反思与探索,自然无法跳离现代性的宏大语境,反而,更应该从时代的现代性语境来反思探索大学美学教学改革,这样才更加切实,更显时代意义,更具学术价值。

1.现代性语境

以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为标志性事件的现代性思潮关注与彰显的核心问题是作为主体的人之知性功用。此一思想将人的知性思维功用无限地强调并放大,其具体表现就是以科学技术所主导的工业文明无处不在,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正面来看,科学技术的发展确实带来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光辉灿烂的工业文明,而辉煌的工业文明又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丰富的物质生活与便利的生活设施及生活条件。然而,由现代性催生的现代化技术在给人类带来便利与享受的同时亦带来了苦痛与灾难。即现代化技术在向自然索取以满足人类的同时将人类带向了其自身的对立面:人为科学技术所支配,而

成为碎片化不完整的人,进一步说,人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心灵无处安放而滑入精神虚无主义的深渊。

第12篇

辩证是老子哲学中的“祸福相依”,是孙子兵法中的“以柔克刚”,是古代医学中的“同病异治”,是传统艺术中的“以少胜多”。辩证思维是现代科学的主要理论工具,是解开宇宙之谜的一把金钥匙。写作议论文,当然也不能缺少辩证分析。在议论过程中,作辩证分析,就是要从事物的两方面进行辩证思维,或一分为二认识事物,或从比较异同思索,或从点与面、个别与整体的关系思考,都有助于全面认识,从现象到本质揭示事物特征,提出准确全面的观点或理由。而高一学生处于思维活动的初步成熟期,思维的批判性、独立性逐渐增强,加上高一学生的生活面较为广阔,学习的内容也深刻系统,为思维发展提供了知识基础。利用这些条件,进行辩证思维训练,也是完全可能的。

[技法梳理]

写议论文,辩证分析是论证深刻的关键。而影响同学们辩证分析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没有按照形式逻辑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出现了低级错误;二是不会用辩证思维的方式去分析,论证肤浅。故写作议论文时要想作辩证分析,就要先学习一点哲学原理,即坚持用辩证法的全面观、联系观、发展观这“三观”来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合乎事理的评价。

一、学会全面地分析问题

任何事物都由矛盾组成,有它不好的一面,肯定也有它好的一面。既要看到矛盾中肯定的、主要的、正的一面,也要看到否定的、次要的、反的一面,这样才能全面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否则,就会说出“一头话”,进入以偏概全的误区。人多力量小或人多力量大,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人多力量大或人多力量小,而是区分不同条件下、不同环境里的不同情况。在人浮于事或内耗频繁的地方,责任分散,职责不明,当然是人多力量小;在众志成城、人多势众的场合,当然是人多力量大。关键在于同志、同心、同力,这样人多力量肯定就大。反之,力量当然就小。这样分析说理就不是形而上学的,而是一分为二的,因而能使人信服。譬如,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材料“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命题人的意图是,我们既要看到“自由”,也要看到“不自由”,只有把“自由”和“不自由”“结合”起来,才能成功。是谓“全面”而论,“辩证”地看问题。如果只看到“自由”或者“不自由”,以为“我”是“自由”的,没有任何限制;或者认为“我”是“不自由”的,充满限制,那都是“一头话”“走极端”。

写作议论文时,一定要注意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避免只从一个角度、一个侧面谈问题,从而导致片面化和绝对化的错误倾向。对与自己相对一方的观点中的合理性因素也要加以顾及,不能完全否定。如习作《酒好也怕巷子深》的开头:“‘酒好不怕巷子深’这句古话,用以提醒人们重视商品质量,不搞‘假、冒、伪、劣’等歪门邪道,无疑是古今咸宜的金玉良言。但是如果把话说绝对了,认为只要‘酒好’,一切‘巷子深’等外部条件都可以全然不顾,‘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那就大错特错了。”作者写“酒好也怕巷子深”,先写“酒好不怕巷子深”,肯定商品的质量对商品的重要性,接着指出只重视商品质量,不重视“巷子深”等外部条件的影响是大错特错的,并据此在后文展开深入的论证。开头一句“酒好也怕巷子深”看似废话,实则不然,正是有了这一句话,使读者觉得作者是在全面审视问题,辩证地分析问题。

二、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和周围的其他事物有着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事物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所以,我们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分析和它有关的其他问题,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又要分清哪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些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避免孤立地、简单地看问题,说出“过头话”。即使是为了体现自己的观点而强调事物的某一方面,也不要把话说得太肯定、太绝对,否则就站不住脚。美国一个自然保护区,原来有许多鹿群和狼群。人们为了保护鹿群,把狼全打死了。鹿群在尽享太平的10年里,由4000头猛增到4.2万头。但舒适的生活使它们运动量减少,体质下降,而后大量死去,剩下不到4000头。最后只得请“狼医生”。鹿群又处于狼群的捕猎之中,鹿群恢复了生机。于“鹿群――植物――狼群”的相互联系上,通过分析,即可阐明三者之间的联系,并由此而展开论证。论证中要处处注意联系,注意事物间的相互作用,联系成为文章的灵魂。

联系的观点作为一般的哲学原理,可以构成演绎推理的前提,帮助我们形成论点、论证论点。习作《从伐树种菇所想到的》指出这样一个事实:福建省尤溪县香菇生产规模越来越大,香菇的生产给农民打开了一扇“致富”之门。与此相关联的是,随着香菇生产的扩大,碎木屑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大片的阔叶林被砍伐了,甚至被砍伐殆尽。如何看待这一事实?作者写道:“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香菇的生产也不例外,最起码必须具备生产香菇的原料。这样,作为香菇生产基本原料之一的阔叶林,自然就与香菇生产结下了不解之缘:要大量生产香菇,就必须要采伐大片阔叶林,从而影响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作者分析了单方面扩大香菇生产的严重后果,并且指出:“经济要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产业结构。香菇的生产也好,阔叶林的生产也好,都是这个产业结构中的一部分,作为这个产业结构的领导者,就必须认真调查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对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措施作出统一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