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师声乐教学

高师声乐教学

时间:2022-09-21 22:07: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师声乐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师声乐教学

第1篇

【关键词】高师音乐 声乐教学 科学文化 经济意识 音乐人才

一、明确教学取向,强调理论教学及研究

高等师范学校中声乐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未来的、基础教育中的音乐教师。这个目标决定了教学必须在解决学生自己“会唱”问题的基础上,让其掌握“会教”的本领。“会唱”与“会教”二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但又存在明显差别:“会唱”只需学生个人了解声乐,改进和完善自身的歌唱技术;“会教”则需在此基础上发现他人的问题,采取有效办法,使对方领悟歌唱技术。然而,一名音乐教师要综合解决学生在音乐方面出现的多种问题,并提升其音乐素养,使其达到一定的歌唱水平,不是件容易的事,往往会显得“功力不足”。所以,高师的声乐教学力度应更加丰富,学习的知识面也应更加宽广。

高师音乐学科的教学,要更具全面性,知识结构更加宽广,即加强与“会教”相关的教学内容。“会唱”声乐的教育则应偏重于形象思维,重感情;“会教”声乐的教育则应偏重于逻辑思维,重理性。“会教”的声乐教育强调理论教学和研究,从现实性看,包括声乐基础理论、声乐技巧理论、声乐教学法几部分。从具体内容看,基本上包括声乐美学、声学史、歌唱生理学和歌唱心理学、声乐技巧的理论、声乐教学的方式和手段几部分。

强调理论学习和研究,实际上就是强调培养学生深厚的理论修养,这应是高师声乐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

二、文化素质是优秀素质的组成部分

高师声乐教师的文化素质在提高声乐教学质量中起着重要作用,一般包括声乐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

(一)声乐专业知识是教师应掌握的核心知识,是教学的关键

高师声乐教师对声乐专业知识的掌握必须要精而深,要准确掌握歌唱器官构成以及歌唱姿势、歌唱的呼吸和共鸣等一系列的专业技巧,并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全面了解,从中提炼和升华,进而让其掌握歌唱的知识、规律,使其歌唱技能、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得到提高,以便日后处理好在课堂教学上遇到的难题。其专业知识造诣,面对难题才能有更多的方式方法予以解决。

(二)科学文化知识在教学中是教学质量的基础

高师声乐教师应全面掌握以下多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

1.语言学

语言学是研究人类语言中多种声音的构成的学科,要探究音与音的结合和互相之间所发生变化,以及声调、语调、轻重音等现象。语言是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歌曲旋律的基础,离开语言空有技巧构不成歌唱艺术。

歌唱语言的准确掌握和运用,是歌唱技术的重要训练课程。如有些学生只注重声音而忽视歌词,使得演唱的时候吐字不清;有些学生则只注意歌词,把歌曲中的字唱得像分解拼音字母,将一个字拆成几段,令人听起来很吃力,破坏了音乐的完整性和语言的连贯美。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把意大利歌剧、德国艺术歌曲唱好,因为那是声乐训练的必修课,是美声诞生、发展的源头。但是,如果我们连本国歌曲都唱不好,连本国语言都不能在歌唱中运用自如,又谈何学业有成。另外,由于中西语言在结构和发音上的区别很大,在运用传统的美声发音方法来演唱中国作品之前,应准确掌握和运用我国语言,才能克服这一差别。

一般情况下,我国文字是由子音、母音及收尾构成。唱好中文歌词应轻唱子音,强唱母音,注意快速收尾音。合理、准确地唱好每一个字,唱准每一句歌词的语调、轻重音,对于完美地表达一首歌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声乐教师必须认真地研究语言学,准确掌握发音原理和语言构成,才能引导、提升学生的演唱水平,表达出歌曲想传达出的意义。

2.文学

声乐是音乐和文学相结合的艺术。歌曲由旋律和歌词两方面构成,而歌词就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教师是否有良好的文学修养,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教学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教师有较好的文学功底,就能在教学中自如运用形象、简练、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导学生,从而增强教学活力,提高教学水平。

3.美学

美学知识在声乐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通常歌唱者要求注重音乐美、语言美、表现形体美、表情美等,而声乐教师既要研究美,又要塑造美的形象,使受教育者得到美的熏陶与培养。

4.生理学

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功能的科学。声乐教师应清楚地了解人体有关发声的器官的形状、位置、功能及其相互作用,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

5.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行为规律的科学。遵循心理学的原则可解决师生之间的一般认识问题和声学学习问题。心理学还可帮助我们了解声学教育、教学的基本章程,其对教师职业发展有着很大帮助,可让教师从身心发展、身心健康角度对学生进行深刻分析,掌握其心理现象,从而有的放矢,有效促进教学活动,优化教学方法。

6.哲学

哲学是一切科学的方法论,用哲学思想指导教学,用辩证法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要有一定的哲学知识,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教育科学知识是成功进行教育教学的工具

作为一名高师声乐教师,要在教学中知道三个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么教”。其必须较系统地了解教学内容与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过程、教学方法等之间的关系。需要自觉地运用教育规律,因地制宜,选择切实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开展教育,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高师声乐教师应具有一定的教育学、教学法等方面的教育科学知识。[1]

高师声乐专业教师可在熟练掌握教育学外,在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等种类众多的专业教育知识中熟练地掌握关键的几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只有具备丰富的文化素养,才能适应现代高师声乐教学的发展需求,才能肩负起社会赋予高师声乐教师的教育使命。

三、深化声乐教育,培养多能音乐人才

目前,高师声乐教育中有些令人忽视的现象,如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偏重强调声音的训练,不注意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因此,高师声乐教师除了对声乐技术精通,对声乐理论和教学理论有较高造诣外,还应注意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要有胜任不同声部、不同唱法教学的能力。如女教师既要会教女声,也要能胜任男声教学;既要会教美声唱法,同时也要传授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因此,高师声乐教育还需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既要能教传统的歌唱方法,又要掌握本民族的声乐教学特点,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在民族声乐教育上,应注重培养学生戏曲、曲艺演唱方面的能力,提高其民族唱法的技能。目前,就戏曲唱腔而言,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还是较为欠缺的。一些优秀的戏曲唱腔曲目在高师声乐教材中不易见到。高师声乐教育应把戏曲理论、剧种介绍、唱段分析及演唱、唱腔欣赏等纳入声乐课程,以此来深化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声乐专业学生素质的全面性,使其将来顺利走上教学岗位。

四、学科领域中的相关课程

根据教育理论家“相关课程”理论,应注意根据培养目标的需要,构建符合音乐教育专业特点的、适应我国现状及发展需要的相关音乐教育课程,以便让理论课与表演课、基础课与应用课结合起来。就声乐领域而言,相关课程有:1.声乐基础(包括加入和声学中的部分基础);2.声乐文献材料(欣赏作品、分析作品及模仿创作);3.合唱与指挥(集体课、小组课和个别课结合)。

声乐文献与材料是一门围绕声乐作品展开的综合性音乐技术理论课程,是在聆听基础上进行旋律、和声、曲式、复调等方面的分析。所学习的作品以在音乐史上的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独唱及合唱作品为主。适当安排旋律写作技法、支声复调等模仿创作,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合唱与指挥是一门重要的应用性课程,可有效地体验音乐、提高音乐修养,教师要将合唱与指挥二者并重看待,在演唱的基础上加强指挥技能的训练,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集体课、小组课和个别课三种类型结合起来。

五、声乐的经济意识

声乐的经济意识是一个范围广泛的、现实性强的课题。声乐专业服务于社会,高师毕业生走向社会岗位,经济是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音乐商品化、商业化是社会现实,并且充满着市场竞争。学生凭书本上的理论还不可能迅速、熟练掌握市场法则,但经常性的政治时事学习,了解社会发展形势,掌握一些市场经济知识,有助于将来走向社会,走向岗位。要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客观面对市场经济现实,准确自我定位、明确社会发展大方向,不浮躁、盲动,在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经济政策理论的指引下,求生存、求发展、做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繁荣,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文化也向前进的方向发展,但也出现了某些非主流现象。近年来,流行歌曲创作中盲目追求感官刺激,歌词、曲风另类怪异的歌曲数不胜数。流行歌曲有很强的时代性、商品性。商品音乐以赚钱为目的无可厚非,但笔者认为,要维护良好的音乐环境,不是取决于流行音乐本身,而是取决于艺术家的态度。保持严肃、严谨的艺术态度就可使音乐内容、格调健康向上。另外,文化市场是社会主义的文化市场,不能放任自流,要使音乐市场机制下的流行歌曲创作沿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方向发展。

音乐专业要走向市场、服务社会,不但要体现在良好的艺术审美和修养上,还要体现在能针对音乐创作、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以严肃认真的态度进行客观、公正的评说上。高师毕业生的本领不但要体现在会唱、会教上,还要求其会对声乐的实践予以评说。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教学指导思想的微调

目前,高师音乐专业大都以培养各个阶段音乐教育人才为目标,高师声乐专业因此也致力于培养学生科学发声并能胜任中小学声乐教学。但高师声乐学生演唱水平参差不齐,而且课程学时较少,常常出现教师刚教会学生怎样科学歌唱而学生却又马上面临实习毕业等尴尬境遇,而学生毕业后又普遍反映在实际工作中,声乐表演能力异常缺乏等状况。如何利用现有课程设置和学时,增进学生声乐演唱和表演能力,则迫切需要高师声乐教育者们对教学指导思想进行一系列的调整。

首先,应打破传统声乐分类法等固化观念,对学生进行综合化、差异化培养。传统声乐教学通常将声乐学习分为美声、民族、通俗,而教师也常常自我归类的进行声乐教学。但高师声乐有别于声乐表演专业,它主要是培养多能的学生,高师毕业生在日后的工作中,各种声乐唱法都要涉及。因此高师声乐专业迫切需求转变固有观念,对学生进行通识化声乐教育并强化表演训练,充实声乐学习内容同时依据学生自身条件进行差异化培养。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创新教学理念。传统声乐教学强调让学生发现辨别自我的声音并自如运用发声器官,教学过程中以倾听和模仿为主。高师声乐课程大都沿袭声乐表演专业的教学理念和流程,但高师声乐专业毕竟不同于声乐表演专业,课程学时较少等因素限制使高师声乐毕业生大都有科学的发声,却缺乏艺术表现力。如何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则需要将“模仿”这一理念扩大化。“模仿”这一最古老的艺术起源学说,不仅说明了由自然表现转化为艺术的重要环节,而且指明了艺术者技艺掌握的必由之路。无论是庖丁解牛的比喻还是谢赫六法的转移模写,各种艺术门类都是在”模仿“中得到技能的提升从而获得质的飞跃。高师声乐专业课时较少,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而在教师带领下模仿借鉴艺术大师的优秀之处,无疑会在短时间内让学生的技艺有迅速进步。所以,除了对科学发声的学习外,还应重视“模仿”对增进技艺的功用,从而在“模仿”理念的引领下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成果。

最后,高师声乐课程还应根据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特点和社会市场需求做一定的调整。目前世界三大音乐教育体系,运用多种手段启发和培养儿童对音乐认知的理念已深入人心。高师声乐专业也应适应这一形势,在实际声乐教学中加入即兴、创造、表演等多种音乐教育元素,使高师声乐真正向世界先进音乐教育理念靠拢,并强化高师音乐教育学科特色。从近年的学生就业情况来看,高师音乐学生从事机关企事业单位文宣工作的比例越来越高,因此对高师声乐的教学形式及内容的调整也就迫在眉睫。

二、教学形式、内容的创新与丰富

高师声乐表演教学模式的建立,离不开教学形式与内容的创新与丰富。在声乐教学实践的开始阶段,应根据学生的演唱水平作细致分组并制定详尽计划进行差异化培养。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努力做到多样化。演唱歌曲的学习包含艺术歌曲、经典流行歌曲、校园民谣、歌剧、民歌、中国戏曲几大类,所选择的标准为具有艺术美感、社会认知度较高、有一定声乐学习价值。同时歌曲演唱方式也包含了独唱、对唱、小合唱等。针对声乐演唱基础较差的学生,多选择流行歌曲、民歌、艺术歌曲等音域不宽,对声乐技巧要求不高的歌曲进行学习。在自然科学发声前提下,重点启发和要求学生用情歌唱并培养良好的舞台表现力。通常一些流行歌曲或者艺术歌曲没有正谱伴奏,可以用来学生培养的音乐创造力。声乐教师可要求多位学生即兴为歌曲加入和声及伴奏,进行表演唱、对唱或小合唱。而对于有较好演唱条件的学生,多选择戏曲、歌剧等表演元素较多的曲目,让学生融入音乐和角色,从而改变高师声乐学生只有声音没有表演的尴尬境遇。

教学形式方面,在现有课时量基本不变情况下,对声乐小课的教学形式做一定的微调,同时增加固定的理论观摩大课和舞台实践活动时间。传统声乐小课的教学流程通常为练声曲再到歌曲演唱,固然这一教学形式能很好的解决学生发声问题并获得更宽的音域与优美的音色,但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长期一对一的单独授课。高师声乐表演教学可以效仿西方声乐专业授课方式,将声中西声乐表演理论知识;借鉴模仿艺术名家从而提升高师声乐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

三、声乐表演实践的多样化

艺术表现需要在不断实践中获得成熟和发展,声乐表演也是如此。高师声乐教学受多种因素的限制,亟需为学生创造多种声乐表演实践条件以培养学生艺术表演能力。传统音乐会准备周期长、节目质量要求高,而艺术实践或者舞台实践相对来说流程简单,不需要海报节目单、每一位高师声乐学生都可以参加。因此在每月的月末,可举办一次声乐艺术实践活动,教学班的学生都可以参加这种半正式的演出。艺术实践活动的表演内容为近段时间以来学生声乐学习的汇报和总结,演出形式可以是独唱、对唱、或者小合唱,而歌曲的选择则是更加不受限制。音乐会作为艺术表演的正式形式,在高师声乐表演实践中还是应被选用的。较为合适的是以一学年为期举办,并纳入教学成绩的考核体系中。

目前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与多个单位建立了学生实践基地联系,这也为高师声乐学生的表演实践活动搭建起了良好的平台。高师声乐学生的表演实践不仅可以锻炼自我,还可以通过实践检验自身声乐学习,从而为声乐学习的良性循环发展打下基础。

四、课程学时的划分

高师声乐课程受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科特点影响,必须进行教学实习和毕业论文答辩等,除去节假日和考试安排等因素,平均本科前三年每学年高师声乐课时为30节课,本科第四年为20个课时,新加入的集体课为每学年6-8节,而艺术实践环节也应算为每学年6-8课时。如高师声乐表演教学本科学时分布图:

从学时的分布情况来看,开展高师声乐表演教学仅仅增加了少量课程学时,艺术实践等活动时间安排灵活,集体授课不过多占用学校教学资源,同样也不占用其他高师音乐专业课程时间。

需要强调的是集体课课程学时少,但在高师声乐表演教学模式中至关重要,因为每次教学班大课所训练的侧重点都是不同的。集体课学时划分大致按授课内容每两学时一个重点,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适时调整。高师声乐表演教学中集体课程具体内容有:天性解放、情景设定即兴表演、声乐表演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中国歌曲演唱的注意事项、中国歌曲演唱表演范例分析与模仿、西方歌剧演唱及表演特点、西方歌剧范例分析与研习、流行歌曲演唱分析及研习、民歌及艺术歌曲演唱及表演研习、戏曲演唱范例分析及研习、对唱及小合唱表演注意事项。

五、学习成绩的评价

第3篇

关 键 词:高师 声乐教学 教学法

高师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担负着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高素质音乐教师的重任。《声乐》是“音乐教师教育专业”中一门重要课程,是基础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也是高师师生专业技术训练的重点。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始于20世纪初,一直以来都为“西乐”模式。声乐课程的学习,以西洋美声唱法为主,1949年以后又有了“中国民族唱法”,所以一直以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声乐》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美声唱法”和中国“民族唱法”为主,有些学生能够演唱技巧很高的美声、民族声乐作品,而毕业到了小学却唱不好“儿歌”,也不懂怎样进行声乐教学,这不仅对高校音乐教育是一种师资浪费,对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是一种浪费。所以高师在声乐课中应该增设声乐教学法课程,使培养的人才在工作岗位上学为所用,以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

一、声乐教学法课程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开设的必要性

1.对声乐教学法的认识

高师声乐教学法是高师音乐教育的一门重要专业理论课,是对学生声乐学习中的声乐理论知识与声乐表演技能技巧等方面的指导课。它是一门集知识性、技能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声乐教学理论课。它在声乐技能小课的基础上将声乐实践理论化,将声乐训练总结成系统的、较全面的声乐教学方法与研究,以提高学生就业之后的声乐教学水平,使其在基层声乐教学领域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声乐教学法是提高学生歌唱教学能力的基础

声乐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通过嗓音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表现能力,充分发展学生的控制歌唱的心理手段,使发声器官具有适应歌唱时所要求的那种协调与耐力,并改善嗓音,使学生获得歌唱表演的知识。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能力,则首先要对人体发声器官的生理构造,歌唱发声的肌能状态,歌唱的姿势、正确呼吸、共鸣以及歌唱的咬字吐字、声区的划分及其特征等有全面系统的了解认识,并在歌唱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更好的歌唱技能的学习训练。因此,声乐教学法课是培养和指导学生歌唱教学能力的基础,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身歌唱能力的必要环节。

3.声乐教学法是培养合格中小学音乐师资的需要

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而声乐教学又是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就要求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仅要有自己“唱”的能力,还要有“教”的能力。而声乐教学法就是解决教师该如何教的问题,因此,声乐教学法课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合格中小学音乐师资的需要。

二、声乐教学法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

声乐教学法课程开设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将来的声乐教学水平,因此,声乐教学法教学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1.声乐基础理论知识模块

首先是弄清人体发声器官的生理构造。认识到儿童与成人在发声器官的生理构造上并无根本区别,只是器官的大小与成熟度不同,只要采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儿童与成人的声乐学习效果也将是一致的。其次是变声期与嗓音的保护。主要介绍儿童嗓音保护与发声指导,青春期变声的生理卫生知识和嗓音保护方法,以及变声期科学、合理的发声训练与歌唱教学方法。再者是声乐艺术心理学、共鸣的原理、歌唱表演的原理等方面的内容。

2.声乐教学中的歌唱技能、技巧训练模块

一是歌唱基本技能、技巧训练。主要包括:良好的歌唱姿势(站姿、坐姿),正确的呼吸方法,自然圆润科学的发声,清晰的咬字、吐字等。歌唱技能、技巧训练内容一般要通过讲解、发声练习和歌曲演唱实践教学等环节来完成。二是演唱作品的选材。给学生选择能唱好的作品,可以直接引起学生演唱的兴趣,从而使他们主动地去学习,获得有效的音乐表演实践体验。一般要做到:选择音域适中、容易上口、具有情感和美感价值的作品,以及选择学生熟悉的歌曲和唱法。三是清晰的吐字。吐字也称“咬字、吐字”。所谓咬字是指找准声母的着力点,咬准字头。所谓吐字是指将韵母的主要母音引长,然后归韵。在歌唱教学过程中通过歌唱实践运用示范、模仿的方法,借助学生较熟悉的汉语拼音知识进行教学。四是歌曲的处理。歌曲演唱教学主要是指对演唱作品内容的分析和艺术处理。教师要通过范唱,介绍、分析演唱作品的内容和音乐表现手法,启发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引导他们正确地处理和表达作品的情感。

3.课堂歌唱教学方法模块

一是听唱法和视唱法。听唱法是由教师进行范唱,学生进行模唱的学习歌曲方法。学生可以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歌曲的情感和韵味上,直接、简便地学习唱歌。视唱法是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识谱技能,通过看谱学习歌曲的方法。教师应注意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学生要使用不同的方法。二是新歌教学的方法。教授新歌并无固定的程序和方法。教师应根据当代的课程标准及学校所在地的基础与条件创造性地设计歌曲教唱方法。教师们一般常用的过程是:复习学过的歌曲或发声练习;范唱和导入新歌;教师指导学生用听唱法和视唱法相结合的方法学会新歌;歌曲的艺术处理,使学生有感情地唱歌。三是歌曲教学的穿插与交错。每一堂音乐课中,以学习一首歌曲为主,同时学习或复习另外一两首歌曲,将同期学习的几首歌曲恰当地相互配合。将学习过的歌曲不断进行复习、背唱。

三、声乐教学法课程教学的模式

1.声乐理论集体大课教学模式

声乐理论集体大课一般由20名以上的学生在一起接受一名教师教育的授课形式,一般安排一个年级(同专业)的学生同时上课,并由讲师及其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主要是让学生系统的学习人声发声器官构造,声乐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声乐学习中必须的声乐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科学的声乐训练方法以及相关的人体生理学知识,形成科学、正确的声音概念,从而指导学生的演唱实践,提高演唱技巧,能够独立完成中级以上程度的中外声乐作品,同时逐步掌握声乐教学的基本方法和训练手段,以胜任中小学以及各层次声乐教学的工作。

2.声乐小组实践课教学模式

现代声乐教学理论要求下的声乐小组实践课,要求小组成员应主要由同一年级或同一专业的学生组成(一般5到8人),教师统一讲授基本要求,布置作业,然后一起听、唱、评价。小组课的教学,主要解决同一小组的学生演唱过程中存在的共同问题,统一传授歌曲演唱的知识,以利于同一程度的学生取长补短、展开竞争。小组课的教学任务应当由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选择与学生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小组的成员,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学习一段时间后(一般在期中、期末)及时调整,根据学生嗓音条件和程度重新调整班组。

3.声乐个别课教学模式

沿袭了几百年的传统声乐个别课授课形式,至今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个别课的教学更加细致深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有目的地纠正、解决问题,使其在演唱技术和作品表现力两个层面都得以提高。主要是针对有一定的声音条件,基本功扎实,演唱水平较高的学生。个别课教学一般由高职称教师或是教学效果较好的优秀讲师专门进行辅导、讲授。

4.声乐艺术实践教学模式

声乐艺术实践课教学模式,可以进行声乐观摩,如观看声乐教学录像、名人名曲欣赏、名家声乐讲座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乐演唱的艺术魅力,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丰富学生的声乐理论知识,从而指导他们进行歌唱技能的训练。同时,还要通过舞台艺术实践,获得舞台经验,从而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舞台歌唱的表演能力,逐步掌握教授声乐的基本方法和训练手段。

总之,声乐的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加进声乐教学法课程,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歌唱能力的基础,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合格中小学音乐师资的需要。随着我国教育与国际的全面接轨,我们将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进行教学改革,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重视教师的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为培养能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婉.高师声乐教学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邵祖亮.中学音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3.

[3]曹理,缪斐言.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4]陈玉丹.音乐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郁文武,谢嘉幸.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第4篇

关键词:高师音乐 声乐教育改革 教学观念 教学模式

一、背景

近些年,我国高等学校施行扩大招生,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学生迅速增加,对我国现有的声乐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有所变化,更加注重人才的实用性。这些情况使得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今天的环境,音乐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作为音乐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声乐教育改革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声乐教学改革的主要研究者是声乐教育工作者和音乐理论研究者,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结合时代特征和音乐发展的规律,对声乐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不少建设性的成果。

二、当前高师声乐教改研究现状

对于声乐教育改革,理论界和教育工作者结合实际情况都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具体来看,研究者都本着理论结合实际的精神,对于声乐教育的环境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国对于声乐教育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观念的转变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声乐教学的定位问题,教育工作者认为,在新世纪,我们必须明确高师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合格的、优秀的音乐师资人才,而不是专业的音乐表演人员。多年来,高师都是沿用专业音乐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艺术表演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这并不适合师范类的声乐教学。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要区别于音乐表演专业,以师范类为主,这是准确定位的要求。因为大部分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所培养的音乐生都是师范生,他们将来绝大部分是要从事各类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是未来的音乐教师。因此,他们的声乐学习不仅是要学会怎么唱,更主要的是要学会怎么去教别人唱。从这种意义上来看,师范生与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有着本质的区别。

对于这个问题,研究者的普遍观点是,我们应该以师范教育为主,正确定位学生的知识基础,多进行师范基本功的培养,如讲课能力、示范能力、教育教学法等,同时兼顾表演教育,因为表演并不是演员的专利,它同时也应该是音乐教师的基本功之一。音乐是一门表演艺术,离开了表演,它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兼顾基本功培养,通过系统的声音训练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和科学的呼吸、发声方法以及歌唱技能技巧,这一过程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进行示范性表演。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如果既能上好课,又能在舞台上为大家演唱,那么,教师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将会更加高大起来,而且音乐艺术表现的审美功效也会大大增加。

2.教学模式的转变

新的世纪,随着高等学校扩招,学生的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传统的“一对一”授课模式显然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大多数研究者指出了这一点,并提出了要改革传统的声乐教学授课形式,建立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模式的观点。声乐教学中“一对一”的授课方式是指教师与学生进行单独的授课形式。这种授课方式个性化较强,强调你教我学,我说你背,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之间缺乏互相观摩和交流的机会,学生仅仅知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对将来教学中所遇到的形形的问题却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手。随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扩大招生,声乐教学仍沿用传统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要求与发展。

基于以上原因,有的研究者提出,在高师声乐课中,可以采取以个别课为主,理论课、小组课、集体课并存的教学模式。课型的分类是指教学大纲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划分,其课时可以在声乐总体课时中灵活分配。理论课内容一般来讲包括基础理论与声乐教学法这两方面的内容,可以通过集体授课方式进行教学。集体课是解决声乐基础理论或技能技巧课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同时,还可以在集体课中进行声乐观摩,如观看声乐教学录像、名人名曲欣赏、名家声乐讲座等。这样集体课省去了原有“一对一”授课时教师对声乐理论的不断重复,同时也为小组课与个别课创造了有效的空间。

笔者认为,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关键在于沟通,因此,我们要实行互动式教学。所谓的互动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导向作用,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自主思考和实践,然后教师再对结果进行点评。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习也有了主动性和针对性,且能发挥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长处,教学效果自然也提高了。

3.教学导向的转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等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等职业院校也受到国家的重视,成为了国家“十一五”计划的建设重点,而现有的普通高校的体制中,声乐教学的实践普遍不被重视,专门开设实践课程的高等院校不多,基本上以讲座形式或在学生毕业实习一两个月前笼统地进行讲授学习,使得学生的实践经验缺乏,难以适应社会和实践单位的要求。

笔者认为,高师学校应以职业教育为导向,紧紧围绕“师范”做文章,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声乐基础。具体做法是改革教育体制,增加实践课程在教学总量中的比重。首先,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手段,引入电子化教学、观摩教学等方式,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知识面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又是综合素质的表现。其次,把组织多种形式的班级集体音乐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演出活动、进行艺术实践等作为实习课程,并指派专门的老师进行指导。这样可以突破过去校园封闭式管理手段,给学生创造走向社会的学习机会,以丰富学生从事音乐第二课堂的经验。再次,增加专业实习时间。定期安排学生在中小学教学实习,并给出实习要求,安排老师进行指导,在老师的指导下编写实习报告等。在校期间,学生教学实习的时间不能低于一个学期。

4.教学手段的转变

在新世纪,随着互联网的推广和电脑的普及,人类的信息来源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于声乐教学也带来了冲击,其中主要体现在教学媒体的变化上。因此,教学媒体的变革对教学改革的影响也成为了我们研究的重点之一。

传统的教学,只能用语言和直观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授课,而现在我们可以使用电脑、幻灯片、多媒体视听等多种教学工具。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进行一些教学媒体的设计,在现代声乐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如有的研究者提出,我们可以设计录音媒体教学,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声乐学习情况,或掌握某种演唱技能,在课堂上还没来得及消化的东西,学生可根据录音在课后进行揣摩、思考、再消化,也可设计录像媒体教学,让学生相互评价各自的声乐学习情况,利用集体课的形式,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名家大师的教学录像带,教师再进行评述比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声乐教学技能和演唱技能。

笔者认为,电脑多媒体教案的设计与制作是我们必须重视的。因为通过多媒体教案,能够实现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另外,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更多地运用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来丰富我们的课堂,如网上教学资源的收集、网络教学等。这样,不仅可以使我们的声乐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而且还能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未来展望

声乐教育的改革是高等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这是关系到我们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前途的大事,在理论结合实际思路的指导下,我们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对改革起到了很好的帮助。然而在新世纪,声乐教育改革仍然面临着挑战。

1.在新的世纪,随着高等学校扩招和高职院校的增多,使得学生人数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人数的增加以及现代大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将给现有的声乐教学模式带来很大的冲击。

2.高师学校的教学设施不足,教育体制不完善,尤其是广大职业教育类的高师专业,由于学校本身的教学条件有限,加上艺术类专业在学校不受重视,因此在教学设备上往往存在很大的不足。

3.部分教师的素质没有达到新时代教育的要求,他们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成为了阻碍声乐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

4.我们的教学环境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国际政治形势正在逐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这要求我们的声乐教育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这要求我们的声乐教育要与社会更紧密地联系,新形势的变化给研究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需要我们用新的观念去接受它,解决它。

结语

总之,声乐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这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改变教学观念,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同时,努力学习并提高自身素质,立足于社会需求和时代精神,在深入研究新形势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和教学的改革探索,为声乐教育的发展创造出更美好的春天。

参考文献 :

[1]孙磊.高师声乐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6,(06).

[2]李敏.有关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几个问题[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03).

[3]张利珍.谈高师声乐教改的核心问题[J].艺术教育,2006,(07).

第5篇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学 学习 鉴赏 能力

一、目前高师声乐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观念和方法缺乏师范特色

声乐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也是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和专业团体演员必备的专业素质。因此,在我们的课程设置上,声乐课是贯穿始终的。高师声乐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的歌唱发声呼吸训练,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使学生具备演唱中外艺术歌曲、歌剧选曲及再度创作歌曲的专业能力。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对歌唱艺术及广泛意义上音乐的鉴赏能力和较强的音乐教育教学能力。这种能力使他们今后在从事音乐教学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去感染学生,能正确引导年轻一代提升对音乐和艺术的认识水平。

在目前的高师声乐课专业教学过程中,诸如教学计划、教材使用、授课方式、课时安排以及师生“一对一”、“一对多”的专业课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都一直沿用音乐学院的模式,忽视了高师音乐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要求,暴露出不少问题。在专业课教学中,由于我们的教师并非“大师”,他们在歌唱方法上多多少少也都存在一些声音问题,这些问题也伴随了他们多年。但是由于意识不到或是专业自尊,在课堂教授的范唱中会自然或不自然地将问题带给自己的学生。因此,在声乐专业教学实践中,我深深感到,与“能唱好”相比,“知道如何唱好”、“知道什么是好的”更加重要。只有解决了后两个问题,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声乐学习中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声乐教育的质量。

2、学生学习存在盲目性,缺乏主动性

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多半是以声乐为主项考入大学的,所以高师声乐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声乐教学质量的高低也成了衡量整体音乐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许多学生一开始对如何学习声乐这门专业课感到很迷茫,因而缺乏主动性,缺乏对声音的辨别能力,进而养成对专业教师盲目服从的习惯,往往是把教师的优缺点一股脑儿地吸收过来,不知不觉地为自己的歌唱艺术道路设下了障碍。所以我觉得,为了让这些“迷茫”的学生少走弯路,尽早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声音形象,提高他们对声音的感知能力和听辨能力显得越发重要。

培根曾经说过,“跛足而不迷路,能赶过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为了使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少走或不走弯路,在初级阶段,多听、多想,注重培养自己鉴赏优美声音的能力尤为重要。因为占有、分析、判断大量的音乐信息是逐步树立自己正确或比较正确的观念、见解的基础。只有在面对声音时(无论是名家名作还是教师课堂范唱),自己才能从“听”和“想”中鉴别出正确与否、优劣何在,才能为正确的学习和今后良好的教授打下基础,避免茫然和盲从,避免走错路。所以,不论是现在的学习还是将来从事音乐教学,我们的学生必须拥有并提高对正确声音的鉴别能力。

二、高师声乐教学中应该集中关注的几个问题

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是创新我们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多听,少唱,多想。

1、声乐教学中“听”的重要性

奥斯汀布尔认为:声音训练的主要目标是要在学习者的思想上树立正确的认识美好声音的观念。米勒尔夫人列举的十二项唱好歌的基础之一是“对音乐的敏锐听觉”。而我们平常所说的“五音不全”也不像多数人理解的是唱歌跑调,而是一种听觉上的缺陷。可见,“听”对于歌者多么重要。

在我们的声乐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举例的方式,用自己的歌唱作为发声方法的示范,要求学生遵循和模仿,这也是早期意大利人声乐教学的普遍方式。采用这种方式,首先要求学生认真地听。在听了一些范唱后,用自己的领会能力去揣摩和模仿范唱者的声音和方法。

模仿是艺术学习的开端,而“听”就是模仿的重要手段。“经过反复的听音与模仿,养成歌唱者预先想到要发的每一个音的状态,使声音训练的过程可以通过间接在头脑中形成的音高、音量和音质的观念来完成。”(斯马尔曼《无伴奏歌唱艺术》)。但是模仿也会带来危险。由于盲目的模仿而把声音毁掉的人不在少数。要避免这种后果,培养学习者的鉴别能力非常重要。要使学生具备分辨能力,分清什么是好的声音,什么是不好的声音;什么是自然正常的声音,什么是不自然不正常的声音。但这种鉴别能力的形成需要丰富的欣赏实践经验,也就是要“多听”。这又是初学者难于做到的事情,因此有赖于教师的妥善引导。

2、让学生“听”什么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尽可能多地去欣赏歌唱家的表演,通过音乐厅、唱片、磁带、电视、广播、互联网去欣赏。从现实状况来看。传媒已经非常发达和普及了,学生们听的机会也很多。但由于当前中国传媒对“流行性”音乐的偏爱,对正统音乐欣赏的忽视,造成流行音乐泛滥,对正统音乐形成了一种遮蔽。特别是媒体举办的各种形式的“走穴”和片面追求播出效果的“假唱”。很大程度上误导着缺乏审美和判断能力的青少年,也为声乐界带来一股歪风。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妥善、正确的引导就显得非常重要。

我赞同让学生们尽可能更多地欣赏正统音乐作品。如果有条件,可以让学生听一些现场音乐会或歌剧,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声音艺术的魅力、感染力和震撼力。当然如果条件不允许,我们,必须让学生多听一些世界顶尖水平或国内顶尖水平的现场音乐会和歌剧的唱片。为什么首先提倡听现场音乐会呢?因为声乐专辑会有技术上制作和修饰的痕迹,不容易反映出演唱者声音的真实状态,而现场演唱会就能直接体现出演唱者的实力,使听众近距离地欣赏到原汁原味的东西,了解演唱者声音的本真状态,因而也更具有欣赏性、示范性和教育性。

除了听一些名家的演唱和唱片外。学生也要自己多听自己的歌唱。不是边唱边听,而是把自己的演唱录下来多听。我们听到的自己发出的声音,是通过头腔内部骨骼的传导,而不是从外面通过耳鼓所接收到的。因此每个人听到的从外部渠道传来的自己的声音和从体内直接发出的声音差异很大,所以必须使学生一开始就注意到,他所听到的自己的声音和听众所听到的他的声音是不完全一样的。有的学生第一次听到自己的歌唱录音时会感到震惊,甚至是一种打击。因为和他直接听自己演唱时的感觉差别很大。

从教学改革和创新的角度讲,我还提倡改变现在这种选择了专业教师后,学生就得“从一而终”的现状,最好要求学生多听的其 他老师的授课、多听自己同学的歌唱。这样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维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将那种古老的封闭型教课的方式改为开放型的教学,学生将那种固定地、被动地学习改为主动地、有比较、有鉴别思考的学习。可以定时让教师上上公开课,还可以不定时地让几个老师和他们的学生集中起来小范围地演唱和互相点评,取长补短。

有了以上三个方面“多听”的渠道和逐步的积累,学生们就可以逐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就能认识到什么是美好的声音,自己的差距在哪里,老师教的方法有没有错误,有没有更合适我学习的方法,同学们的学习方法优点在哪里,就能有效地避免学习中的盲目性。

3、为什么要“少唱”

我所说的“少唱”,是针对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情况提出的。

我常说,声乐学习不在乎你会唱多少歌。而更看重你是否把一首歌唱好了。有些学生却不以为然,总觉得几周都唱同一首歌,学的曲目太少:还有的不重视基本功练习,而是片面追求演唱作品,甚至是大作品,好拔高音。结果声带充血、嘶哑,又养成了一些难以改掉的毛病,得不偿失。

简单的歌曲对学生早期声音训练是非常重要的。“慎始则成半”。拉狄扎巴尔就指出学习声乐时容易出现的六种障碍之一就是准备练习和练声曲唱得太多。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学生应该选择那些音调包含在自己可以使用的音域范围内的歌曲,这样在演唱时就全然不费劲或没有一丝紧张,更容易学习好演唱方法。

在初学阶段,“少唱”还有助于在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和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前少犯错误、少养毛病。记得我在音乐学院的学习中,我的专业老师有时候一学期只教我唱一支歌曲。但是就是通过这一支歌解决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让声音展开唱,使声音通畅。后来慢慢学会将声音收起来,悠着唱。可以说,我对声乐的明确认识和明显进步都是从那首歌的学习和磨炼过程中得来的。所以,高师音乐教育要偏重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避免片面追求进度,把声乐课上成唱歌课。

4、让学生“想”什么

我们从《音乐史》中得知:马估契领导的罗马歌唱学校所制定的学习日程表中规定,学生们除了在学校中进行一般的学习日程外,还要走出学校,“到安格利卡大门对着的那以回声著称的墙壁唱歌,仔细听自己的声音的回声,以便对自己的声音进行批评和检查。其他工作就是到各个有歌唱活动的场所,悉心研究当时著名歌唱者的歌唱风格,并把所听后的体会,回来向教师提出报告,通过报告教师便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如何,在学生的体会中还存在什么问题”。

所以仅仅“听”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学生还得分析和思考,得找出别人的优缺点,然后看看自己有哪些地方可以借鉴和共勉。当一个学习者不用歌声去进行练习时,就要用思想去进行练习。对此我提倡:作为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有目的性地去“听”和“想”。不妨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题目,比如“试论‘美声三巨头’对美声事业的贡献”、“浅谈罗西尼歌剧的艺术特征”(可任选一部歌剧为例)、“诠释艺术歌曲和歌剧作品之异同”、“全国青年电视歌手大奖赛有感”,“演唱艺术初探”、“戴玉强演唱艺术初探”、“宋祖英演唱艺术初探”、“浅谈金铁林的声乐教学艺术”等等。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欣赏,在欣赏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对提高学生的声乐艺术鉴赏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学生的个性都有极大的好处。

以上就高师声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做了简单的论述和探讨,提到的几种方法也已逐步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创新,效果比较明显。首先是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学习目的性增强了,从原来的片面注重效果转变为更加注意学习能力和方法。同时通过大量的欣赏和鉴别。学生们从入校前被动地学习声乐逐步转变为懂得如何欣赏音乐、也越来越热爱传统、古典音乐了。对正统音乐的欣赏和热爱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使学生的音乐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对通俗流行音乐的看法也越来越成熟、理性,对教授方法的鉴别能力也得到提高。但这并没有影响到学生对自己的指导老师的尊敬,只是使他们在学习中变得更加理性,少了几分盲目,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也多了一些交流和探讨的气氛。

第6篇

关键词:分类指导 声音概念 风格把握 男高音训练

当第三届“珠江・凯撒堡钢琴” 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演唱比赛在重庆落下帷幕之时,作为大赛评委,在感慨我国高师声乐教学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对比赛及目前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做了进一步思考,在此就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一、分类指导原则

所谓分类指导,即按照声部的不同类型,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

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与男中音等各个声部,其声音形态及音乐表现都各具特色,这主要是由其声部音色、声音张力、音域等方面所体现出的不同声音个性所决定的。即便同一个声部,亦存在较为细腻的分类,以男高音为例,大致可分为高男高音、抒情男高音、戏剧男高音等,均有不同的声音表现力和风格呈现。

但是,从目前艺术扩招的现状来看,大多数学校对学生都缺乏声部测试,因为声部的不确定,从而造成了教与学的混乱,老师教学无奈,学生满面惆怅、深感无助,彼此在煎熬中度过教学时光。所以,声部鉴定、分类型指导,是科学执教的根本与前提!

教师应采取相对“角色定位”分类的办法,即按照不同声部,采取不同的声音训练方法,因材施教、因材施“唱”。

首先对新生进行声部鉴定,然后有效地制定个人培养计划,从练声曲、歌曲选择入手,打好基础声音训练。从声音训练角度来看,大一、大二学生,适合选择一些中等程度的歌曲进行演唱,练声曲也以“孔空练声曲”为主要训练曲目,其目的是为中声区的演唱打好基础,因为中声区连接高、低音两头声区,且是歌曲中的主要声区所在。前两年的训练应以声音流畅、演唱富于乐感为主要目标,要按照曲中的音乐表情术语、强弱符号与提示,细腻处理好每个乐句,使学生能较完整地表现音乐。这是走向成功演唱的第一步!

循序渐进是一条不变的法则,从大一至毕业前,教师要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声音与音乐艺术表现的长短期训练计划的实施,并根据其声部的类型特点,来决定教学的侧重点和难点,以及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但在比赛中,笔者发现有七八位女高音演唱戏剧性较强的曲目――《安宁啊安宁》,尽管各自都唱下来了,但大多都无法表现出戏剧女高音的宽广音色、力量对比、强劲的高音等声音风格特点。因此,选择曲目必须按照自身的声部特点,科学合理地选择相对应的曲目,这样才能做到张扬个性、扬长避短,最大化地体现自己的艺术水准,使声音与艺术风格表现有机地统一起来。因此,分类指导是声乐教学中尤其值得重视的一个原则。

二、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

传统声乐训练历来重视练声,并有专门的练声课。不容否认,通过练声训练,可使学生知道发声原理,加强声音机能,从而增强歌唱能力。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一大部分学生练声很好,但好声音却用不到歌曲表现中去,造成练声与歌唱的脱节。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以下缘由:1. 练声时的元音及其辅音相对简单,容易发声。如单一的元音“a、e、i、o、u”,能使学生比较便捷地找到正确的声音,即共鸣、音色、音质、音量等声音质感的直观体验;2. 在歌曲演唱中,会遇到庞杂的辅音与元音,干扰了学生记忆中的正确发声。以中国汉字为例,它有十三辙韵,这就决定了有十三种不同的发声状态,那么在演唱中,学生也就难以找到单一元音训练时好的声音状态与轻松感,因而形成发声制约歌唱的“瓶颈”现象。

意大利语仅有五个元音,单一并相统一的元音发声,造就了意大利自然的美声唱法。因此,科学的发声训练,须从简单的意大利语五个元音中,寻求正确的声音概念和发声规律,以及其他语言发声中所不可替代的简洁、便捷、自然的发声方法。除此之外,在教学中,笔者主张运用发声训练与歌曲片段演唱相结合的训练方法,即发声训练与歌曲难点、重点相结合。这包括高音在内的歌曲片段;乐句中发声困难的元音与相对应的意大利语元音的训练相结合;甚至还可以把中国语言中的元音跟意大利语中相近的元音进行训练,做适当的元音发声“变形”处理,即发“混合音响”,既不影响“字正”,同时又可“腔圆”,其目的是使声区、声音相对统一、连贯,歌唱状态稳定、自如,同时高音及难点可以较为顺利地解决。这种练声与歌曲片段相结合的训练方法,大大加强了声音与演唱的相关性,相互自然过渡,从而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

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须从良好的音乐表现开始,在发声练习的同时,应强调乐感训练。让学生知道,即使在最短的声音练习里,也有着富于内心的情感表现,要做到对声音强弱明暗的控制,充分体验不同色彩的声音与情感表现的关系。所以,通过发声练习,让学生们充分领悟具有丰富情感表达的声音,才是声乐学习的最终目的。

在此次比赛中,不少选手一味唱声音,无音乐表现,情感与声音脱节,味同嚼蜡,这都是重技轻艺造成的!中国的《唱论》中,历来强调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声音是为表现音乐而服务的。因此,声音是载体,情感为灵魂。正确的声音概念,是建立在情感抒发下的一切声音表达!

三、风格把握

作品风格是指作品文化思想层面的一种精神形象的抽象表达,通常通过具象作品中的音乐装饰音或特殊的音乐动机,来表达鲜明的音乐个性。所以说,风格是作品的灵魂,是文化表达鲜活的精神载体。譬如,蒙古族民歌高亢悠远的长调,西部民歌中苍凉呐喊、悲情的音调,西南地区“线描式”平缓起伏的曲调等等,无不代表着各地民歌浓郁的风格特点。风格中折射出各地域文化中的核心因素!

唱法的多样化均由作品风格的多样化所决定,如威尔第歌剧的戏剧性,声音对比强度大,需要强有力的声音张力来得以体现,若用威尔第歌剧作品的演唱方法去阐释莫扎特,那么就会破坏莫扎特歌剧亲切、优雅、宁静的艺术风格。所以,演绎作品的风格,要做好演唱的案头工作,详细做好文本研究工作,找准风格这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因此,作品风格的多样化决定着唱法风格的多样化。甚至可以这样说,风格本身就是一种唱法。比如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的民歌,唱法各异,个性鲜明突出,呈现着多彩的鲜明个性。

风格还体现在歌者的嗓音类型中,抒情性嗓音应选择抒情性风格的作品,这样才能彰显其抒情性的演唱风格。切不可人云亦云,你唱威尔第,我也不甘心,其结果背离了自身嗓音的特点,从而过量地用嗓,高音困难,显得力不从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各种音色、音量及强弱对比控制等基本功训练,建立丰富的声音 “音色库”,以应对多种风格作品所需要的声音及个性化色彩。

要坚决杜绝用一种音色表现多种风格的做法。笔者发现,目前演唱民族作品的女生太过于追求声音的甜、脆、亮,从而造成了声音表现的单调、贫乏,音乐表现空洞、缺少生动性。试想,用一种音色能够表达歌曲丰富的情感内涵吗?所以,民歌唱法的学生应避免单一声音“同质化”抑或“多孔一面”的问题。

无论中外作品,只有把握了作品的风格特点,才能决定用什么色彩的声音去完整地、正确地表达作品。也就是说,你掌握了风格,就把握了作品的灵魂!所以,笔者历来主张,在学习时,可以广涉各类风格作品,取长补短,为我所用;表演时,要扬长避短,充分展示个性!

四、关于男高音训练

男高音难在高音,这已是世界性的一个话题了。所以,解决了高音问题,也就解决了男高音歌唱的主要问题。

男高音训练必须明确两个问题:其一是男高音的高音一定是真假声混合而成的(有人称轻机能与重机能),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二,男高音的高音训练是一种机能训练,它是通过科学合理的量化和力量训练而获得的一种发声能力。

明确了以上两个问题,就可以进入科学的实践和训练阶段了。笔者认为,在训练时,应该让学生选用“e”或“i”元音从高向低地进行练声。高音可以先用假声引入(结实的假声,从小字二组g2开始逐步向上递进),用下行音阶演唱,比如“”。先轻声唱、后逐

步放大声唱;轻声是用假声唱,并把假唱结实,有明亮度;然后逐步引入真声进来,直到混合声无痕迹,声音通松明亮,嗓子无负担,假中有真,真中有假,这样既可以解决高声区真假混合声问题,又容易找到高声区的声音感受。这种状态唱出的高音,具有圆润、有光泽和金属感,并具有穿透力的特质。练习时,自然打开喉咙,脖子周围肌肉放松,气息下沉并保持,高音起点高,意识上方向要稍往头的后上方倾斜牵引。千万注意,要先轻声唱,待通畅自然之后再逐渐放声唱。

如果开始就使用上行音阶演唱,那么容易出现真假声打架或破音现象。同时,随着音高的递进,学生容易产生高音恐惧心理,害怕唱高音,挫伤高音演唱的积极性和信心。所以,从高往低唱可大大缓解学生紧张恐“高”的心理,在自然轻松的情绪中,会不知不觉地找到唱高音的办法。

待“e”元音的高音唱稳之后,下一步可进行元音迁移转换练习:即在一个音高上,实行元音平滑转换,如“ea”,“eo”,“eu”,“ei”等等,这样可以使各元音保持音色的相对统一,同时也能使高声区元音转换方便,高音歌唱状态稳定。

无论哪种类型的男高音,其高音训练的原理都一样,只是有时要根据作品的不同风格调整真假声的成分与比例。有了高音混合声体验,再加之长时间的长效机能训练,并结合歌曲片段、难点进行衔接练习,那么,男高音的高音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五、艺术实践

舞台艺术实践一直是高师声乐教学中的一块“短板”,因此,结合艺术实践与社会实际情况,把声乐演唱的毕业实践、期中期末考试,向社会和民间拓展,这样可以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舞台表演意识及专业提高意识。

学生在期中、期末或毕业艺术实践的时候,可由3至4个学生策划组织一场演唱会,走进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农民工聚集的厂矿等地方,真正实现让艺术、音乐、文化走向社会,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提高学生自身专业素质的同时,也让艺术惠及百姓。

第7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高师;声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217-01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是以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力量为主要任务的专业学科。高师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和应交能力的培养将直接影响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在高等师范音乐学科中。声乐教育历来都是高师音乐教学专业的主干必修课。

相对于音乐院校声乐教学的“高精尖”,师范类声乐教育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教育既有演唱能力和声乐知识,而且还有较强的教学能力的音乐师范生。

如何做到以上的要求,笔者认为高师学校应以职业教育为导向,以“师范教育”为主,我们对声乐教学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设计

师范类音乐教育的课程设计要突出师范性,改进高校的课程设计。师范教育要以教书育人为基础,以音乐审美为统领,音乐表现为载体,形成各自的重点、但是又互相关联相辅相成的课程体系。要在保证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通过课程设计避免课堂学习和就业脱节,培养出更针对中小学需要的音乐人才。

目前的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设计,音乐的教学教法课程只是安排在最后一个学年,这种课程安排不符合音乐教育课程的重要性,我们改革高校课程设计的重点就是更为合理安排教学教法课程,避免声乐专业机器和知识的学习和毕业后的声乐教学脱节。

二、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师范类音乐人才的培养要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高师院校要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要通过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参与演出等多种途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上得讲台、登得舞台”的高素质应用人才,借助校内实践平台和校外实践平台,探索学演练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校内实践平台通过学校内部建设完善的实践教学制度,形成逐层的教育实践设计,主要有“试讲与教学观摩”、“学术讲座”’、“教学成果汇报演出”等实践教学形式。校外实践平台是通过与当地中小学校合作建设实习基地,以保证地方高校的教育不与之脱节,也能为毕业生提供教育实习的场所。

通过课堂教学、第二课堂以及实习基地的锻炼等多种途径培养师范类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师范类应用型音乐人才要要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通过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通过第二课堂及实习基地的锻炼,巩固所学基础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以做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坚持以当地实际情况为基础,培养服务于本地文化建设的应用型音乐人才

发挥当地各级教育主管和一线教师的引导作用。任课教师要坚持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实际,培养应用型音乐人才,服务于本地文化建设服务,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各种教学实践活动,尤其是本科生要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声乐教学对于音乐专业教学来说是一项主要课程,如何拓展他的教学内容,就成为了高师音乐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我们要考虑我们的学生的特点,在音乐基础、专业技巧和培养塑造等各个方面,下功夫研究,考虑出最因材施教的方法。这是最值得我们考虑的因素。这些相对复杂的因素使得声乐教育不得不进行积极改革,来使我们适应目前出现的这些问题。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出适合目前的社会要求的“一专多能和全面发展”。也就是指不仅仅能弹、能唱、能跳舞,还要能上讲台讲课,还能组织校内文艺活动的优秀中小学教师。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目的不是要培养出色的歌唱家,而是要培养更多适应于一线教学的音乐教师。为此我们不仅仅要通过科学的办法充分提高高师声乐教学的质量,还要更多的顾忌其师范性的特点,如果我们要进行的声乐教学改革,尤其是高师声乐教学改革是一项很复杂的多样性系统工程,它很需要大家的努力,这个努力不仅仅是各位一线的教师,还包括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我们不仅理论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和发展,还要实践中摸索的进行创新,把科学的理论知识与长期的实践经验进行充分地结合,培养出合格的青年教师。

课题名称: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SQ147022。

参考文献:

[1]钟丽娜,王志凌,王恒.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在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3(11).

[2]蔡忠兵,罗三桂,郭碧乃.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路径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13(10).

[3]张艳军.琼州学院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研究――以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为例[J].黄河之声,2013(02).

第8篇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育;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包括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思想传递的手段,学生学习知识的辅助工具,在高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不仅仅是传授教学内容的手段,同时也是培养了未来的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高师的声乐教育目前局限于一对一的小课教学方式,虽然可以快速提升学生的声乐技能,但是却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经验积累总结出以下的声乐课程教学方法,以期待完善高师声乐教学的整体体系。

一、讲授式教学法

讲授式教学方法是通过语言的交流传递知识,它可以描绘作品的内涵、阐释艺术的灵感、交流作品的情感。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如课专家讲座主要应用于高师学生的师德修养、专业理念模块的培训,请声乐教育做得好的专家、名师结合学校实际进行座谈式讲座,加深学生的声乐理论知识并积累好的声乐学习经验,提升学生的声乐理论素养。名师名家示范课以名师工作坊为主要形式,所有参与学生要根据探究主题进行现场教学评析和交流,针对学生的优点和缺点进行点评并给予指导。

二、参与式教学法

参与式教学是模仿实践环境、演出场地进行声乐表演及教学演示,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情景体验与参与式学习、模式实践学习、教学实践紧密相连,要求各模块的学习必须在相应的情境下,在现实的课堂及实践舞台中进行,随学习、随指导、随修正、随提高。参与式培训强调在专业学习时间内以及跟踪学生的深度参与,结合实际教学进行专业模仿,要求学生进行舞台实践模拟以及教学实践模拟,教学之后便给予模拟,同时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做教学反思,主要以记写教学之后的学习心得、训后教学实践反思提交、以撰写论文的形式进行,通过教学预设及现实教学过程、教学成果的比较,形成教学反思,以利今后教育教学实践,实现实践与理论的有机互动。舞台及课题实践参与经常组织学生对舞台实践基地的教育教学进行全面深入的观摩、考察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适当参与教学和活动的组织,实现自身情感体验和培训理论成果的实践转化。听课评课法,让学生参与其它声乐课程的教学,30%的课程让学生参与式听课,对其它声乐课程进行评价,评价附以教师引领点评的形式进行,重点强调在实践中的指导和引领。

三、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法主要在于开发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与交流,最终找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如自主研修教学法主要体现在自主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即兴创编,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结合教学收获生成新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这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任务驱动法,以“声乐教学法的探索”本身就是一个实践命题,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课程任务,找出某一问题教学的最佳教学方法,以任务为驱动反推学生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教学中评价自己的教学研究成果和随机成果。问题研究法,在教学中使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在情境式参与、评课、参与式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相互研讨的过程,结合具体案例,以问题为牵引,形成开放性的成果。教师教学反馈与跟踪,对于自己教学成果要给予跟踪和反馈,定期设置自主研修主题和互助学习内容,并通过定期提交作业、批改并反馈,加强对学生课后学习的组织与管理。

四、交流互动教学法

交流互动式教学法是目前比较新颖的教学方法,它注重团队的合作力量,注重集体的智慧,在集体的智慧中形成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在普遍中寻求个性。如合唱团队的建立,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和表演过程中凝聚集体智慧力量,形成自主创意、自主合作成果,并将其完整展示。再如网络交流与互动,在目前网络高速发达的现状中,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从中筛选出优秀的声乐作品进行模唱,以专家在线、建立论坛交流机制、设置时段交流热点问题等途径,吸引学生加入其中开展互动式交流研讨,进行思维碰撞,形成良好的合作体学习氛围,激发学生长期乃至终身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五、结语

总之,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教学方法选用是否得当对教学效果起到了直接的作用,尤其在高师的教学中,教学方法是学生未来从事教学的手段,高师的教学如果采用高效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未来的教学影响甚大,如何实现高师声乐教学的多样化与高效率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除了本文探讨的教学方法之外还有新的教学方法需要我们去开发与研讨。

[参考文献]

[1]孟卓.高师声乐教学之我见.当代音乐,2015.

[2]李静.高师声乐教育发展趋势之我见.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1.

[3]王燕.高师声乐授课形式改革之我见.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9.

第9篇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学;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1-0183-01

地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为当地音乐教育发展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为目标,是当地音乐教师孵化器,声乐教学在高师音乐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随着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地方高师声乐教学要培养具有一定演唱能力、教学能力、审美能力和良好音乐修养的、一专多能的新型音乐教育人才。

一、高师声乐教学中出现的误区

(一)误区一“重技能,轻理论、轻作品、轻文化”的教学过程。由于高等音乐教育扩招,地方高师招收的学生在演唱水平和文化修养两方面并不理想。因声乐水平较低,声乐课演变成单一的发声练习课。因而轻视了作品教学和相关的文化渗透,造成学生在声乐发声技能上虽有提高,但其音乐审美、音乐修养等综合能力等没有得到相应提升,造成他们对作品的把握能力、表现能力明显不足。

(二)误区之二“按性别、按声部教与学”的思维方式。声乐课是一门授课形式特殊、对象特殊、内容特殊的课程。具有口传心授、因材施教特点,教师挑选学生,学生选择老师。由于人们对声乐教学认识不全面,便认为:1.男教师应该教男学生,女教师教应该女学生;2.低声部的教师应教低声部学生,高声部教师应教高声部学生等。准确地讲,教师传授的是科学的发声方法,而不是单纯模仿某种声音。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周小燕教授,培养出了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魏松和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杨晓勇等。

(三)误区之三“画地为牢,故步自封”的学习心态。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教授曾说过:“科学的方法只有一个”。我们通过掌握这一科学的发声方法――“意大利唱法”,表现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声乐作品。准确地讲,发声方法是相同的,而作品的风格表现是不同的。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声音适合“民族唱法”,常挑选自认为会教“民族唱法”的教师,只唱民族声乐作品;有的则认为自己声音适合学习“美声唱法”,选择自认为会教“美声唱法”的教师,以唱国外原文的声乐作品为荣。具有这两种思维的人,他们已把自己的视野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学习空间内。这种“画地为牢,故步自封”做法是不可取的。在声乐学习上,我们要具有全面、科学的思维方式,正确的学习态度,要始终坚持:凡是人类优秀的音乐文化,我们就应毫无偏见的接纳、学习与传承。

二、高师声乐教学的改进策略

要转变以上这些思想认知,就必须加强文化与专业领域的学习,不断拓展认知的广度和深度,努力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和专业素养,为声乐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

(一)加强声乐相关文化学习,丰富文化底蕴。文化学习是音乐教育专业提升的倍增器,没有文化支撑,声乐学习便不会有大的提升空间。一个人文化水平越高,对所学专业的认识水平就越高,理解能力就越强。提升文化底蕴的有效途径是文学知识的学习。另外,声乐相关文化包括声乐作品的背景资料、声乐理论、文艺理论等。学习这些与声乐相关的文化对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大有裨益。

(二)强化声乐理论教学,消除声乐学习误区。练声教学要以声乐理论为指导,不断践行和丰富声乐基本理论;练声教学以完成声乐作品为目,是表现声乐作品的主要手段,发声技能只有在表现声乐作品的艺术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完善。在课程设置中,增设中外声乐发展史课和声乐教学法这一类课程。全面阐述声乐教学中个性与共性、教与学、发声训练与表现作品的相互关系,为声乐教学扫清障碍、铺平道路。

(三)注重综合能力培养。中小学音乐教育需要综合型音乐教学人才,高师声乐教学除提高学生演唱能力外,还必须加强学生的教学能力、艺术实践能力、分析处理作品等能力。首先,高师声乐专业生在声乐学习上,不仅要学会怎么唱,更主要的是要学会怎么去教别人唱。教师在教学时要特别注重教学方法的传授。教师在为单个学生上课指导时,可组织其他学生观摩教学,掌握教学方法。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对低年级进行声乐教学,以锻炼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声乐艺术实践能力获得仅靠课堂是无法实现的,它必须通过舞台实践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参加声乐比赛、演出、或举办专场音乐会为学生创造舞台锻炼机会,使他们的心理素质、表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分析、处理作品的能力。在声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声乐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歌词内容,曲式结构、风格特点、音色、强弱、速度、情绪,调式调性、伴奏织体等进行全面了解。要有意识地安排不同国家、地域、民族的声乐作品,开拓学习视野、积累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文化修养和处理作品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高师 声乐教学 演唱个性 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188-02

1 树立正确、科学的声音概念,逐步拓展音域

声乐教学是集技术性和艺术性相融合的一种特殊教学。声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正确、科学的声音概念,“声乐教学的科学性具体体现在给学生所讲授的声乐理论知识和歌唱发声原理是正确、科学的,在歌唱发声训练中所施教的呼吸、发声、共鸣、语言、艺术表现的方法。”[1]在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学的理论是基础,科学的发声方法是根本,只有建立正确、科学的声音概念,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使学生在未来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中能声情并茂的范唱,才能达到高师声乐教学的培养目的。

高师声乐教学是音乐教育专业重要的必修课程之一。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普通高中,考入大学之前没有接受过严格规范的训练(尤其是主修钢琴、器乐的学生,入校前仅唱了几首歌),许多学生对于什么是正确、科学的发声概念认识不清。面对如此起点的学生,第一,教师要重视声乐基础训练,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每一个学生在歌唱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从发声理论与歌唱实践两个方面给学生剖析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教学方案,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第二,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逐步引导学生建立起科学的发声方法。在教学初期不适宜挑选音域较宽、篇幅较大的声乐作品,由于学生的歌唱能力有限,无法完成较大难度的歌唱技巧,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选择一些篇幅较小的中外艺术歌曲为主要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逐步拓展音域,切不可急于求成。第三,选择歌曲要多元化,打破唱法的局限。尽管有部分学生{主修钢琴、器乐、作曲}的声乐学习仅有两年时间,教师也应尽可能的给学生多接触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声乐作品,不能让学生局限在某个唱法里,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演唱水品,才能达到培养新型中小学音乐师资人才的目标。

笔者以为,这一环节的教学必须强调声乐的基础训练,主要是以打基础、改毛病为重点。在声乐训练的过程中,练声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初学者来说,教师应选择短小、简单易唱的练声曲进行教学。如:三度、五度音程的连音和跳音,采用“a、e、i、o、u”母音进行发声练习,逐步增至八度或以上音程的练习等。还可以针对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增加“哼鸣练习、吹唇练习、气泡音练习、无声练习”等等,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基本做到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使喉咙自然打开,喉头逐渐稳定,初步完成中声区的基本功训练和初级程度声乐作品的演唱。学生通过本阶段的学习,初步解决在发声上所存在各种问题,进而建立起一种良好的歌唱状态,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发展学生的演唱个性,更新教学内容

高师音乐教育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师资为主要目的。声乐教学是为了培养具备声乐知识、演唱能力,在未来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中能声情并茂的范唱的新型音乐师资人才。近年来,随着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单一的“一对一”教学模式已逐渐发展为“一对一、一对二、小组课、集体课”等多种形式的声乐教学模式,弥补了由于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师资不足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声乐教学的整体水平。然而,笔者以为,高师声乐教学内容的陈旧,学生演唱个性的缺失,是我们必须要思考和探求的问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出台,将我国中小学的音乐课程内容做了新的调整,这就要求高师声乐教学的内容不仅要传承,更要开拓和创新。笔者以为,首先要增加声乐基础理论课,内容涵盖:歌唱的发声基本原理等,还应包括童声歌唱的训练与方法、变声期歌唱的训练与方法等。另外,歌唱曲目要丰富多彩,灵活多样。除了原有的教学曲目外,还可增加音乐剧、创作歌曲、地方戏曲等内容。不同省份、不同地区的高师院校可以把本地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声乐作品纳入教学,如广东地区的《落雨大》《月光光》等,以此引导学生通过演唱熟悉的广东音乐,激发学生的歌唱积极性和艺术想象力,同时也是对广东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各自的嗓音特点及歌唱能力,有目的选择一些音乐风格不同、题材类型各异的作品让他们演唱。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较多的演唱曲目,而且能使学生的演唱个性得到充分发挥。沈湘教授常对学生说:“因为嗓音不一样,所以唱的声儿是一人一个样。不要拼命去模仿别人,要唱出自己的声音特点。艺术的规律就是这样,失去了个性,也就没有什么吸引力了。”[2]在高师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嗓音特点,鼓励学生个性化处理歌曲,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演唱个性。

在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演唱个性呢?笔者以为:首先,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审美个性和演唱个性,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文化素养、嗓音条件等,选择一些风格、体裁各异的声乐作品让学生演唱,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较多的演唱曲目,而且能使学生的演唱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与此同时,还应让学生懂得,只有将所学的歌唱发声技巧与演唱作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自己的歌唱真正走向成熟。

3 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教学能力的培养

撰写教案的能力。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为单位,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等进行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与其他学科相比,由于声乐教学形式上的特殊性,所以教师也不太重视教案的撰写,导致声乐教学的随意性较大。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师声乐教学也逐步规范化、系统化。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备课、撰写教案,选定相应的练声曲和演唱作品,以便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做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设计。

歌唱教学能力和伴奏能力。教学能力是教师进行高效教学的核心能力。高师声乐课堂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歌唱技能,作为一名声乐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及时、准确地判断出每一个学生在歌唱中所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纠正其歌唱问题的教学方案,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逐步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声音概念,为将来成为合格的音乐教师打好基础。

钢琴伴奏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具有较强的即兴弹唱、视奏、移调能力是声乐教师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素质。就目前来看,学生普遍还存在钢琴伴奏能力较差的问题,为此,提高学生的钢琴伴奏能力,以适应今后教学、排练的需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歌唱能力和组织音乐活动的能力。歌唱能力是一个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声乐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教师在课堂中“声情并茂、生动感人”的范唱,不仅给中小学生带来艺术的熏陶和享受,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歌唱的兴趣。

音乐活动是中小学第二课堂教学的延伸,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排练节目是音乐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音乐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方面。比如:组织校内、外的歌咏、器乐比赛,重大节日的排练和文艺表演等。组织音乐活动的能力归根到底应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只有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才能得到更好地锻炼。

广博的知识及综合素养的能力。声乐教学是技术性和艺术性相融合的一种特殊教学,声乐是集音乐、诗歌和演唱技巧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一个优秀的声乐教育者,仅有好的歌喉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及良好的艺术修养,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完善声乐知识的架构,才能去影响学生。

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代化教学手段已普及到各个教学机构,包括农村各中小学的课堂。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各种电化教育器材和教材,即:“幻灯机、投影仪、DVD机、计算机”等等搬入课堂,作为直观教具应用于各学科教学领域。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主干课程的声乐教学,也越来越离不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特别是针对声乐基础理论课,在教学中集图文声像为一体,使抽象的声乐基础理论课程更加直观。同样,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也为我们的声乐课堂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效果直观,还可以节省时间,更能调动学生演唱的积极性。因此,掌握必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每一位教师必备的能力。

作为培养中小学师资为目标的高师声乐教育,需要的是“能教、能唱、能辅导”高素质的综合音乐人才。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授学生演唱几首歌曲上,而是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地探索,才能培养出新世纪合格的音乐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高师声乐课;有效性;教学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综合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大,为了实现人才发展,改革教育是必然趋势。传统声乐教学忽视了学习方法的传递,老师只按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没有目标、漫无目的,这导致教学质量不高,人才培养成效不明显。积极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改变教学方式,重视学生技能与双向培养。为了促进声乐教学的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本文就如下几点提出建议。

一、紧扣大纲,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制定教学目标,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客观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突出重点,科学合理而又有目的的设计教学目标。

首先,按照教材内容制定教学目标,教学中的重难点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重视的,综合各种教学因素,制定完整的教学目标,应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前提。

其次,重视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只有将教学目标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中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效率才能提高。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学工作才有正确的方向,教学才更有针对性,并能在教学的过程中突出主题,因材施教。我们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千人千面,他们身体生理条件、音乐天赋、学习能力等等方面都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声乐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每一位学生,以因材施教作为原则,针对其不同的特点为他们设计不同发声练习和练声曲。

二、明确教师的定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能帮助学生放松心情,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对待学生就要像对待朋友和孩子一眼,亲近和关心他们,获得学生的信任,建立无权威性的学习环境。声乐课堂中,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展开教学活动,利用各种手段帮助学生快乐学习,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和质疑,多与学生交流,建立愉快教学环境。

声乐教学具有其特殊性,需要学生与老师积极配合,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保障。声乐教学比较抽象,很多时候需要感觉,感觉到了才能发挥能力,老师的启发和指导尤为重要,所以,老师需要先了解学生的声乐条件,然后再制定有效的教学计划。学生不可能都优秀,总有些起步晚进度慢的需要我们耐心鼓励和支持。针对个人能力较差的学生,不应该过多的指责,这样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对声乐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要多鼓励、多帮助他们,让学生知道,其实自己并不是做不到而是需要更多的努力。

三、转变教学观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优秀的教学方法会跟随教学质量的不断进步而积极改变,并不断发展成为经典的教学方法。声乐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积极应用各种教学手段,以求达到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水平。因此,在教学中任何有效的方法都应该尝试。根据声乐课的特点安排教学,教师要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周密安排,改变传统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灵活的应用到实践中,适当运用教学器材(图)、电教媒体等教学手段,将理论结合实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喜欢学习,只要有了兴趣,学习就变得轻松。当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时,就算面对困难,也会积极探索,找到答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面对问题,不断分析,独立思考,坦诚地公开问题、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声乐教学课程的质量才能不断提高。

四、充分利用环境,重视实践教学

声乐的展现离不开舞台,在舞台下的听众希望听到悦耳动听的音乐表演,而在舞台上的演员,则要演绎出优秀的作品。课堂与舞台是两个概念,课堂上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教学计划,学生做不好也可以重新来过,反复练习,直到改正错误为止,而在舞台上,学生要将自己练好的东西一鼓作气地展现出来。如果在教学中不加强实践训练,学生到了舞台上不仅会感觉陌生,也会忽视常出现的失误。因此,应从分开展好实践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开设小组课,以排练、观摩、教学实践为主,侧重于声乐教学实践和声乐检查,通过排练、观摩等教学实践来达到教学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声乐表达,组织和创编的能力。教学中重唱、小组唱、表演唱等内容的采用,能使高师的声乐教学更贴近基础音乐教学的需要。

高师的声乐教学,不仅要注重个人独唱技能技巧的发展而且还要重视个人歌唱技能在群体中的运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唱这种群体性声乐艺术形式,有利于学生今后学校音乐教学第二课堂的开展,在协调能力、合作精神上得到提高。

根据培养中学音乐师资的需要,对高师声乐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能力全方位的具备,以及创新意识的增强,这关系到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在教学中加强兴趣教学,注重因材施教、实践训练等,以及培养学生的信心,这些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莎莎.谈如何在高职声乐教学中加强有效教学[J ].辽宁高职学报,2009,(01).

第12篇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学 声乐基础技能 教学效果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大学扩招以来,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特别是声乐专业更为突出,入学前只有少数学生已有几年的学习过程,而多数都在一年多、一年、甚至几个月。针对这种情况,一味地坚持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学生进步就慢,而加大学习强度,强化声乐基础技能训练就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技能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巩固的自动化了的动作或智力活动方式的复杂系统,是通过音乐智力和肌体协调练习而获得的。由于按一定的方式进行不断反复歌唱练习,慢慢就形成了一定的歌唱技能,这里的反复练习是指按一定的目的,并以一定的方式进行反复练习而成,但绝不是一味的歌唱重复。在强化声乐基础技能训练教学中,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加强对不良心态的分析与调控

张凯先生在《音乐心理学》一书中谈到:“任何音乐实践活动都是人的行为,是人在音乐心理调节下完成的。”这就说明认识音乐心理所提供的人的音乐心理过程、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对提高人的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是直接支配和协调所有歌唱技能形成的核心部分,心理状态的差异直接影响歌唱技能的发展,所以了解学生的歌唱心理才是至关重要的。下面将声乐技能训练过程中的部分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1.厌倦与依赖情绪

声乐技能练习起来往往是很单调枯燥的,当反复练习某一细节时,由于肌肉和心理方面的疲惫,大脑中枢神经容易由兴奋走向抑制,甚至会在不知不觉中使人情绪低沉、厌倦,想学又学不进。这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并充分利用音乐能使人产生兴趣这一特殊功能,使学生通过音乐教育对音乐及其以外的事物产生兴趣,进而探索和认识它们。其实,每一首好的声乐作品都有其艺术价值,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艺术品,有歌颂大自然的,有歌颂祖国的,有歌颂劳动人民的,虽然其调式与创作手法各不相同,但其本身的艺术内涵与文学内涵就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例如,辅导学生演唱歌剧选段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歌剧选段更具人物特性、角色特性、内容特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作品、理解作品、挖掘作品的创作背景及词曲作者本人的故事。另外还可根据学生的性情、兴趣爱好、技能程度调整学习内容,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已练习过的声乐作品,大胆的提出自己喜欢的作品,帮助学生逐步克服厌倦与依赖情绪,坚定学习信念,提高自制意识及自制能力。

2.自负与自卑情绪

在声乐学习过程中,自负与自卑是以各自独立和相互转换的状态存在的,一般说来,偶然有此心理状态,可以通过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而自生自灭,但对自制能力差的学生来说,就会直接影响和制约歌唱技能的提高。

自负就是自以为了不起。有这种心态的学生一般有如下的表现:一是不切实际的高谈阔论声音艺术,向别人炫耀自己的歌唱技能;二是凡社会、学校、系里举办的声乐汇报、演唱会都报名参加,其结果成绩不好,分数不高,排名落后,就以为评判不公、怨天尤人,由此带来情绪低落、学习懈怠;三是过于自信而无心求教,不把声乐课堂当作求知的地方,而是当作表现与演唱的场所,认为老师的纠正是过分的挑剔;四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看到周围的一些学生歌唱状态趋于稳定,突然觉得自己不行了,进而牢骚满腹,觉得什么都不尽人意,甚至产生自卑感。

自卑与自尊是相对立的两种情感,这类两极反映形式不但在不同的学生个体中经常出现,就是在同一个学生身上也交织出现。自尊感是指一个人能尊重自己,对自己抱肯定态度;自卑感则是指一个人对自己不满、贬损,对自己持否定态度。自尊心较强的人独立,少受别人左右;而自卑感强的人往往不能很好的适应生活和学习,产生的原因往往与他们的身体生理、知识能力、家庭经济、以往的挫折经历等客观因素有关。

二、增强情感投入与表达

喜怒哀乐是人的情感行为,这些行为与人有直接的行为关系,遇到喜事就乐,不高兴的事,不顺心的事就痛苦,路见不平的事甚至怒气冲天,这种情感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的。由于声乐初学者把音乐情感表达出来是不容易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对歌曲了解、理解与感受的同时,细心探讨情感投入的措施与手段。

1.以情景想象进入情感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把人头脑中的记忆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如一位同学在演唱《铁蹄下的歌女》前先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酝酿感情,她把自己看过的一部部描写旧中国最底层妇女生活、生存的电影在脑海重现,结果在演唱时出现惊人的效果,特别是第一段的朗诵性旋律唱出了歌女们心中的不平和对黑暗旧社会的质询,最后的节奏突然拉长,表现了歌女们的愤懑之情,把整个歌曲的亮点都突显出来了。歌唱者还可以将一次简单的忧伤、愤怒、失望加以联想,在歌唱时将其扩大化,这样就会接近歌曲所要传达给人的感觉。

2.以亲临其境进入情感

没有感情的歌声无法感染听众,更不能引起听者的感情共鸣,那么它就失去了演唱价值。然而情感的获得和在歌曲中的恰当运用,可以说是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歌唱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唱情的情感体验过程,是一个富有魅力的艺术表现过程,用歌唱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可以唱出感人肺腑的优美旋律,因此教师要做好课堂教学设计,以生动的语言准确表达作品的形象,引导并强调学生进入情感、体验情感。

三、加强音乐感觉的培养与提高

1.诠释作品增强乐感

好的作品都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深刻的主题,还有与情绪相适应的速度。学生要了解作者自己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研究作品的民族特征、调式调性、曲式结构,还要清楚作品的内容,把握作品的风格和内涵。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教师只起设计与指导的作用,因为这个实践的过程就是乐感提高的过程,学生必须亲自动手、动脑,还要做好文字记录。

2.在多样的民族音乐演唱中培养乐感

音乐只有被置于社会和文化的前景中并作为其文化的一部分,它才能获得最佳理解。要演唱不同风格的作品,除了把握节奏,还要研究语言及相关的民族生活、民族文化。找准对比,在感受变化中培养乐感也很关键,如力度的对比,速度的对比,音色的对比,乐句长短的对比。还有加强语言变化的装饰音使用、地方方言使用等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这样心中音乐语言多了,情感也就丰富了,作品的味也就悟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