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1 09:49: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生班级管理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小学教育中班级管理制度设立的现状分析
对于小学教育的发展进程来说,要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学校十分重视班级管理制度的设立,从受教育的主体分析来看能够发现在小学教育的班级管理制度是主要针对小学生在管理层面上采取的重要举措,结合分析小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重要的环境主要是班级带来的影响,他们接受教育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班级影响的程度来进行相关能力提升,因此重视班级的影响力是必然的。对于小学班级管理制度的设立,一方面在教学层次上是个提高,另一方面在管理层面上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提升点,所以针对当前小学教育中实行的班级管理制度所体现出来的意义可以说是有目共睹。
二、小学班级管理制度的设立的层次分析
小学作为学生接触教育的首要阶段,能力的提升和思维的培养是关键,因此在这个基本的层面上进行分析不难看出班级管理对于学生的培养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在这个阶段需要一个规范行为的基础,同时更要重视在此过程中所采取的举措:
(一)实行分组管理
在小学教育中班级管理的制度通常是采取分组的形式进行的,这样的形式主要是根据学生对于学习目标的不同认识程度来进行的管理方式,这样的管理方式促进了学生在学习上可以通过取长补短进行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
(二)职责认定管理
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年龄的因素克制他们并不能很好的掌握自控能力,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认知程度上都缺乏一定的主观能动性,所以需要老师或者是其他人进行学习上的督促,在班级管理制度的设立上重视职责的确立,例如择优选择学生担任班长或者是其他班干部,协助老师管理班级事务,形成一个稳定有序的学习环境,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重视职责认定管理的模式。
三、结论
对于小学教育来说,班级管理制度的设立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班级整体的学习目标,通过班级管理制度中采取的相关举措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们在学习上的动力,激发他们学习中的优势互补,保证更好地实现班级整体的教学目标,完整教学体系的细节,促进班级管理制度良好运行。
作者:郑庆雨 宋君华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高都镇中心小学 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八一希望小学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校园文化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尤为重要。校园文化视野下,小学班级良好的管理策略,可以为小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一个良好的发展基础。由此看来,重视小学班级管理实施策略,教师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具备良好沟通能力,深入地了解每一位小学生,有效拉近与小学生的心理距离,积极建立与小学生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小学班级管理影响因素
(一)班级管理方法单一目前,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管理方法、形式过于单一,往往只关注小学生学习习惯、纪律意识等方面的管理,严重忽视了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和发展特点的培养,另外大多数的管理方法都是运用说教方式,依靠这种单一的管理方法来对小学生灌输一些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这样非常容易导致小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导致小学生认同感不高,很难取得良好的班级管理效果。在新时期教育下,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也需要积极做出创新和改革,积极拓展一些丰富多样化的班级管理方法。
(二)班级管理观念落后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下,小学生日常学习成长环境和小学班级教育目标的改革,给当前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受应试教育观念影响,仍旧采取传统管理观念,过于注重小学生学习成绩,认为只要对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进行管理即可,往往还是以批评教育为主,严重忽视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从而限制了小学生其他方面潜能和优势的提高[1]。
二、校园文化视野下小学班级管理的重要性
(一)提升班级学习效率班级作为学校的构成单位,良好的班级管理模式,可以有效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帮助小学生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学习。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对于和谐平等班级环境的建立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小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遵守班级公约,形成良好的班级秩序,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而有效提升班级的整体学习效率。
(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中指出:给孩子创造机会是教育管理的关键一环,不让学生动手实践是摧残学生创造力的教育旧观念。校园文化视野下,小学班级管理策略的有效实施,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集体精神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有效的班级管理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高校实现班级管理目标,解放学生双手,培养小学生的集体责任感,促进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三)提升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小学生对班级管理进行深入了解,促使小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制度实施中,鼓励小学生畅所欲言,敢于发表意见,为班级管理注入新鲜血液,从而有效提升小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校园文化视野下优化班级管理策略
(一)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校园文化建设背景下,教师需要从自身做起,积极提高自身管理素养,科学引领班级发展。教师需要正面解决当前班级管理中所存在的影响因素,认真学习相关文件,对一些真实教育案例进行深入剖析,熟悉作为一个班级管理者应该具备的责任、权力等,充分了解小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作为班级管理者,需要对小学生倾注爱心,不只是单纯地停留在知识学习层面,对待学生要向自己的孩子,努力打造良好班级文化,站在学生视觉来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以此来增加班级学生的凝聚力,充分带动小学生的班级荣誉感,改善班级环境,促使小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条件下团结同学、爱护班级。作为班级管理工作者注重自身形象,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一言一行,都要作为小学生学习模仿的楷模,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从自身的举止、谈吐做起,为小学生树立一个学习榜样,提高自己在班级学生中的威信,促进班级文明班风的有效形成,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实效性。例如发现教室的地上有一团废纸,教师需要在小学生面前主动地捡起来,丢进垃圾桶,而不是指使小学生进行清扫。又或者在课余时间和小学生间进行课间游戏,以此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日常中所存在的问题,便于帮助学生及时地解决,教师的这种教育行为非常有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2]
(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新课改教育背景下,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积极转变管理观念,做好与小学生间的良好沟通,建立平等、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提高对教师的关注和认可,及时对小学生的行为思想进行正确引导,真心对待班级内的每一位学生,切身地感受每一位学生的需求,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树立正确、科学的管理理念,热爱班级管理工作,将学生视为自己孩子进行良好管理教育,促进师生关系可以更加紧密,从而促使形成一个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进而在班级内树立起良好的学风、班风增强教师与小学生间的互动沟通,同时也可以以小学生的新鲜活力来有效缓解教师长期班级工作管理的紧张和压力,进而增强小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尊重,促使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3]例如对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就需要主动地靠近他们,对他们进行耐心的指导,细心地为他们讲解学习难点,给予充分的关心和耐心,增进与学166生间的情感培养,营造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真正地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利用引导的方式来与小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帮助学生走向正确的学习成长之路,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燃起对教师的敬畏之情,从而与学生一起构建一个团结奋进的班集体。
(三)创设良好班级氛围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教育思想,充分地说明了爱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这也是班级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爱护学生是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基本要素。校园文化视野下,关心学生学习、关心学生班级、校园内的各个方面,保证学生的健康、快乐安全成长,注重小学生生理健康以及心理健康,努力给予学生一个家一样温暖的班级氛围,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促使学生可以保持一个健康快乐的学习心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爱护,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促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尊重教师、遵守班级管理制度,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与教师间建立和谐舒服的互动沟通方式,实现班级内高效的双向互动,从而为自身成长发展和班级荣誉不懈努力。[4]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开展班容班风主题班会,引导学生针对班级卫生、自身仪表仪容、清洁工具摆放、班级文化建设进行自主讨论思考,让学生在合作讨论思考的基础上,认识到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而播种一种性格,则会收获一种命运的重要作用。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小组内讨论的结果进行分享,然后对班级内学生进行责任分工,促使全班学生动员起来,为创造良好班级管理氛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集体情况来组织开展班级内的进步之星、劳动之星、优秀班干部等活动,利用这种评选活动来促进学生对自己学习生活行为的约束,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和行为习惯,有效促进班级内良好氛围的形成,进而实现校园文化视野下小学班级管理制度的优化实施。
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个性特点,也因为小学这个特殊的环境,使得小学班级的管理工作繁重、琐碎。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不但要像其他任课老师一样给学生上好所代的课程,而且还要在工作中管好班级,努力打造和培养一个健康向上的班集体,使学生热爱集体、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同时也使学生在天长日久的锻炼中成为一个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优秀少年。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组织学生成立班委会,培养优秀的班干部
要想管理好一个班级仅靠班主任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努力培养一批优秀的班干部,让他们配合老师搞好班级管理工作,管理和协调班级内部的各项事宜,和老师一起为同学们营造一个和谐、健康、团结的学习环境。同时也可以让老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工作负担,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教学中。比如,班长管好班级的整体工作;卫生委员要监督同学们搞好个人卫生,要让大家爱护班级卫生,给老师和同学创造一个干净、整洁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只有班干部齐心协力,一心为班级着想,才能和老师一起管好班级。
二、力求把管理制度落实,促进班级常规管理的顺利进行
一个班级的常规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所以,我们只有通过努力,抓好管理,力求把管理制度落到实处,才能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锻炼,从而培养他们学习的目标性,有实现自己远大理想和抱负的愿望。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我们要在日常管理中用科学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学生的日常行为,让学生对自己身上的缺点进行纠正、约束。比如,我常在班会上给学生温习《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还有学校制订的各项规章制度、班级制订的各项班规,让学生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端正自己的思想,协助班干部搞好班级团结,营造班级轻松、愉快的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用文明的语言,并遵守纪律、不迟到不早退。与此同时,还要定期组织学生根据班级的管理需要修改或制订新的班纪、班规,使班级管理制度化、具体化,把一些有利于班级管理的制度落实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带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小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和言行甚至学习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认识。所以,小学生难以管理,小学生班级工作更是不好管理。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学习态度以及习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作为班主任就要在班级中树立问题学生转变的榜样。一是言语的鼓励。做到耐心启发,循循善诱,肯定和指出他们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以正面榜样激励他们,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二是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有意识地安排他们完成一些工作,使他们体验到成功与进步的快乐,使他们的内因真正起作用。他们在转变,对难以转变的学生就起了榜样带动作用。通过榜样的树立,可以以一带十,点面结合,达到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四、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管理中融入爱心
以往我们的班级管理都是严格标准化的,一个班级只有一种管理,任何人触犯了就要受到惩罚。而实际上,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学生也是一样,不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智力发育状况,兴趣、爱好、价值观都不一样,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必须要有效地区分学生之间的差异,尊重这种差异,并利用这种差异来开展工作。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予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教师的爱应体现在对学生的一视同仁上。对于比较优秀的学生,教师要在平时的管理中严格要求他们,避免其出现骄傲自大的情绪,并且要在相信他们实力的同时,时不时地指出他们身上一些难以被人发现的小缺点;对于“问题”学生,教师的爱应该体现在冷静客观公正地去对待他们,宽容还有鼓励他们,告诉他们,犯了错并不可怕,关键是要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以后不犯或者少犯错误;而对于中等生,教师应该经常主动与其沟通,让他们时刻感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与关怀。
作者:刘玉娟 单位:玉门市花海中心小学
(一)心理问题严重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思想影响了他们性格的塑造和人品的形成,在很多时候只考虑自己,很少为别人着想,更谈不上责任感,也有的孩子心理很自闭。这样的孩子即使将来是状元,也不会有成功的人生。
(二)自信心的缺乏
由于农村教育条件的影响,学生普遍存在学习能力较弱的现象。一旦在学习中碰到难题,时常不是迎难而上,而是打退堂鼓,在心理上就认为自己不可能做的出来,自信心的缺失,就更谈不上成为以后的栋梁之才。
二、抓好教学常规力求管理创新
(一)抓德育常规,坚持一个“恒”
对于班级的日常管理是需要有始有终的,尤其是在德育常规管理上,我们需以持之以恒的心态来坚守基本操守(所谓的操守指的是找方法来提高教学、注重细节、不推诿、敬业等方面),并以严谨的教学态度慎重处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积极的发挥班级德育常规管理的育人作用。因此,需要狠抓日常德育常规管理,不断的渗透理想信念教育,进而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发挥德育的影响力,达到德育常规的严谨。
(二)抓德育常规,力求一个“新”
为了顺应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我们在班级德育常规管理上需力求创新。为了进一步拓宽德育教育渠道,我们要注重充分利用学校周围的社会资源搭建体验平台,尤其是对农村的小学生来说,家长的关注、社会的融入就显得尤为的重要。例如:定期召开家长会(就算是婆婆、爷爷来也好),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整体合力,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定期开展以德育为主题的歌唱比赛,演讲比赛,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去感受,去体验,去接受德育教育和德育熏陶。
三、优化德育工作实施班级管理
(一)健全制度——规范行为,完善提高
中国有句俗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做为一个团体组织,就需要有一个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而要想管理好一个班级,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建立健全班级管理制度,这样可以让班级管理做到有法可依。
而对于制度的执行:一是需要对班干部进行集中培训,提高其自身的自制力,使其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进而提高其班级管理能力。另外就是需要进行班上制造声势,让学生能够知道学校对此事的重视程度。而在平常的执行过程中,需进一步加强教师的监督力度,以此来保证班级管理制度能够有效执行。
(二)关爱学生——滋润心田,开启心灵
在开展日常德育教育工作时,我们要求教师利用“迂回包抄”方法。迂回,也就是对行为不规范的学生进行观察、了解,查找学生的心理因素(例如:学生因为自己的父母都在外打工,心理就会有种孤寂的感觉),从心理教育进行入手解决;包抄就是在找到问题的原因之后,寻求对方支援,运用多种方式,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例如农村的很多学生的父母长期在外面打工,在家里面仅仅留下老人为孩子煮饭等,由于缺少必要的家庭教育,久而久之容易让他们在家里或者是在学校都很自闭,因而对周边的人产生了抵触的心理。而教师通过调查发现让初步出现这些症状的学生主动的与其他学生进行沟通,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多帮助和关系他们,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感化,学生也会慢慢的出现很大改变,在待人接物上也会显得很有礼貌,也会逐渐的开朗了起来。
(三)心理投入——有效整合,激发集体认可感
小学的德育工作并不是简单的在教育为主的过程,而是一个以自我教育为主的过程。作为小学教师就要发挥好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一个关键点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各种类型和形式的德育教育活动。
P键词:以人为本 小学教育 班级管理 管理措施
“以人为本”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不仅体现了我国对人权的重视,更体现出了我国对教育、对学生的重视,课堂教育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你讲我听”形式,而是将学生的权利和地位放在了首要位置,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下文将分析以人本化管理理念促进小学班级管理的成效。
一、以人本化管理理念管理小学班级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
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多数都是采用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而学生仅仅起到了听讲的作用,至于教师讲课的方式是否符合学生的特点,往往会受到忽略,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不适应教师的讲课方式或者讲课节奏,从而出现了成绩下滑或者落后的现象,学生对学习越来越没有信心,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些许的距离感。而人本化的教育管理理念可以很好地改善这一现象,人本化的教育管理可以使得教师对每个学生都一视同仁,公平对待每一夜学生,让学生在班级中感受到家的温暖,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氛围更加和谐有效。
(二)有利于发展个性化的教学目标
人本化的教育管理理念是指在课堂教学或者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教师能够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一位学生都充分发挥自身小主人的作用,让每一位学生都对班级的管理和发展具有一定的责任感,并且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班集体的管理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样就会使得每一位学生的特点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从而也就培养了小学生有优势的个性,为构建良好而又健康的班级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实现了发展学生个性化的教学目标。
二、以人本化管理理念管理小学班级的策略及成效
(一)采用集体管理制度,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人本化的班级管理理念就是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小学生自身热情和好奇的特点,让每一位小学生都参与到班集体的管理当中,让每一位小学生都成为班级的小主人,积极发挥自己对班集体的热情与热爱,与教师共同建设和谐的班集体,所以教师可以采用集体管理制度,将班集体的管理权利交给每一位小学生手中,具体的实施策略如下。选出一些有主导能力的学生作为班级的班干部,让这部分学生带领全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同时也要给其他的学生一些班级管理权利,例如让每一位学生轮流当值日班长,一人一个星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体会自己班级当中的学习和娱乐氛围,了解班集体中的不足之处,从而在自身方面能够有所改正和提高。通过这样的班级管理体制,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集体当中,并且能够自觉地改正一些小问题,培养了小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班级责任感。
(二)合理运用个性化管理体制,扬长避短
小学生的思维与行为还未受到各方面的束缚与打扰,思想都比较开阔,并且每个小学生都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如果采用传统的课堂管理机制,可能会出现学生调皮捣蛋不服管的现象,学生的凝聚力不强,集体主义感薄弱,教师管理起来很不顺利,这时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个性,合理运用个性化管理体制来实现人本化的班级管理。通过让一些纪律性薄弱的学生充当纪律委员来提高这些学生的自我管理的自觉性,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当小组长,带领其他学生一起学习,并且能够无私地与其他同学交流学习经验与方法,通过这种班级管理体制可以让学生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
(三)以人本化管理理念为评价标准,增强学生自信心
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合理正确的教学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带有偏见性的教学评价极有可能毁了学生的一生,所以,人本化的教学评价是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具体实施策略如下:当学生成绩不太理想时,教师应当采用积极地鼓励性评价,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可以这样进行评价:该同学非常擅长唱歌,而且在运动会当中积极地为班级争光,取得了优异的比赛成绩,是个很有潜力的孩子,但是本次的考试成绩还有待提高,希望之后再接再厉,争取将学习成绩提高,成为一名多才多艺的优秀人才。这样的教学评价既照顾到了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也体现出了教师人本化的管理理念。
三、结语
小学班级作为小学生的集体,不仅起着培养小学生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提高小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作用。而人本化的教育正是纠正传统教育观念,渗透新式教育理念的正确的教学策略。为了能够实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制度,教师也应当积极学习新式的教学观念,在自身的课堂教学中积极渗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王万顺.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班级管理[J].赤子(上中旬),2014,(19).
[2]李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班级管理的创新研究[J].吉林教育,2015,(01).
关键词:生本教育;小学;班级管理
1.前言
学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而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实际提出的现代教育理念。生本教育下的小学生管理模式契合主动培育型教育模式,不仅可提高学生主动积极性,而且能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最大程度发掘学生潜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生班级管理充满着无限的智慧和特殊技巧,班主任在生本教育观念下对小学班级进行管理,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创建生本文化,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2.生本教育的概况分析
2.1生本教育的概念及特征
生本教育是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出发,来构建教育教学计划,确立以学生为本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管理活动。生本教育特征为:小学生为主体地位,建立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全面依靠学生,发掘其潜力来实现班级管理;高度尊重学生,人人参与班级管理。
2.2生本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
传统教育模式是以教师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对小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教学中只偏重其学科成绩、升学比例等,忽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生本教育模式则以小学生为主开展自主学习,强调其主动创造性,尊重个性发展,对小学生的进步及时予以鼓励和肯定,将评价转变为推进学生进步的力量,使小学生更积极更自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
3.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生班级管理模式的策略
3.1融入生本教育理念,加强小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不管何种教育和管理,要激发学生的自觉行为,需要制度及要求能内化成学生的需求。生本教育理念的主要途径是加强小学生的自主管理,这是种将自主意识和能力转变为自己主导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以此来实现理性自我成长的历程。因此,小学班主任要结合学校、班级、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其策略如下:
3.1.1师生共同参与,增强小学生主人翁意识
生本教育背景下班级管理理念的建立主要依据民主、科学作为基础,因此,在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中,应采用师生共同商讨的方法实现,让学生在制度的建立中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增强小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确保制度的可行性。这样一来,不仅锻炼了小学生自我管控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且利于提高小学生的班级责任感,益于班主任对班级管理工作的展开。
3.1.2建立班干部队伍,增强小学班级管理力度
班干部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力量,也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班干部的产生可通过制定民主性的方法,全体同学民主选举,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不仅能体验到行使个人权利的重要性,也能提升学生在班级中的责任感。除此之外,班干部的产生也可实行值日班干部轮换责任制,并拟定值日班干部在任职时要对必要的班级管理和负责内容进行记录,以此来评估优秀班级管理员,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小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增强责任感,而且还能有效促进班干部队伍的建立,使更多同学能够得到磨练的机会[2]。
3.1.3班级管理实现人人参与,调动小学生积极性
班级管理不仅仅只是班主任和班委的事情,也是每个班级成员的事情。老师在管理班级中不应事事躬行,而要培养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激发小学生的管理兴趣。教师可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建立专项管理承包责任制,例如图书管理员、电化器具管理员、班费管理员等,并进行学生之间的相互监督,让班级管理内化成为学生自发的行为,实现制度表达学生心声的宗旨。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小学生在教育中受制约,在制约中受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鼓舞大家的热情,达到学生自我调节、管控、教育的目的。
3.2个性化评价推动小学生进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以往班主任评价大多以成绩为主,而忽视了小学生人格和行为的健全,不益于学生全面发展。在生本教育管理模式下,班主任应将学生的整个学习发展过程作为评价的依据,及时对学生的进步予以肯定,欣赏每个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个性的评价不仅能够成为鼓励学生进步的利器,也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每个小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温暖和关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3.3树立小学生正确的三观,建立班级生本文化
[3]学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优秀班级的重要支撑,有利于构建班级生本文化。树立正确的三观,需要班主任积极弘扬崇高向上的思想风气,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准确把握班级文化的命脉,确立班级主导文化,形成良好的班风,使小学生在班集体中找到自豪感和归属感。优越的生本文化可以使每位学生乐于学习,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使其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进取心,让班级生本管理效率达到最大化。
4.结束语
总之,生本教育不仅顺应了时代和教育改革的要求,而且也适应当代小学生的成长要求,是尊重个性、以人为本、充满关爱和宽容的管理模式。发挥生本教育的作用,调动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性,使小学生的潜能和智慧、意识和才学都得到长久的发展,这是当代人本教育伦理价值观的基本体现,是实现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班主任要结合实际运用生本教育科学的进行班级管理,顺应当代学生的成长趋势,促进小学生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钱琳.浅谈生本教育模式下的班级管理[J].基础教育研究,2006(08).
[2]朱春英,史小红.小学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的构建及实践研究——以太原市迎泽区桃园南路小学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8).
我国传统主体品德修养的提升强调“人”内在的精神力量,而忽视了他律,忽视了德性培育过程中外在约束的机制与功能[1],即学校制度的育人作用缺失。发挥制度的德育规范作用,有利于将道德原则和道德规则通过制度确定下来,成为全体成员必须遵守的强制性规范,以此弥补个体修养提升品德的不足。1.班级管理制度的内涵。班级管理制度是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确定权利义务规范师生主体行为和调整师生间管理关系的活动体系及管理规则。班级管理制度调整师生的权利、义务关系,营造良好的班级管理秩序,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其目标的深刻与远大决定了班级管理制度的内容必然是复杂而系统的。从横向来看,班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班级组织建设制度、班级日常管理制度和班级活动管理制度三个大部分;从纵向来看,班级管理制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各种制度;二是依据上述制度制定的校内规则;三是班级组织自己制定的各种管理制度[2]。本文探讨的班级管理制度是指根据国家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结合班级自身特点制定的班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班级组织建设制度、班级日常管理制度及班级活动管理制度。2.班级管理制度与德育的内在逻辑关系。制度和道德是规范人们社会活动的不同途径,但它们在起源上同根同源,内容上相互渗透,功能上相互支撑[3],因此学校班级管理制度与德育之间存在密切的逻辑关系。
第一,学生品德发展是班级管理制度的目的性追求。合理性是现代制度得以存在的根据,人们对制度的遵从以其正当、合理为基础。合理的制度是通过正当的程序运行符合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愿望的制度,它体现的是社会生活主体的价值追求,因此具有得到主体服从和自愿遵守的真正权威性。班级管理制度是工具合理性与目的合理性追求的统一,工具合理性是指制度对班级管理活动秩序与效率的追求,班级管理制度的目的合理性致力于学生自由全面平等的发展,班级管理制度的目的性追求是其本质追求。强调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首先有利于班级管理制度本身的完善。因为任何制度都是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的统一,班级管理制度对班级教育活动秩序的维持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学生全面发展理念指导下班级管理活动更加科学合理;其次重视班级管理制度的教育作用有利于解决班级管理活动中的教师权威的不合理利用、班级管理活动的功利主义及控制主义倾向等问题。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学生品德发展是教育活动的核心追求,因此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品德发展的追求不仅能够提升班级管理制度的教育价值,且有利于班级管理制度自身的完善。
第二,班级管理制度具有丰富的德育价值。班级管理制度向学生提出道德规则和道德原则的要求或者将一定的道德要求通过制度体现出来而具有丰富德育价值。首先,班级管理制度中明确的行为规范要求是学生道德知识的来源。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就是知识或者是智慧,人只会做自己认为善的事情,不会故意作恶,美德首先建立在人们对自身及他人认识基础之上,所以德育应该向人们揭示美德发展的应然状态。尽管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道德哲学命题遭到我国不少学者的反驳,但是他强调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使人获得关于善的理性认识的观点得到国内外道德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认可。学生品德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部分构成,其中道德认知是基础,是产生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行为规范做出了明确要求,告诉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同时,也明确或暗示学生遵守制度会得到肯定,违反制度要受到惩罚,这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班级管理制度中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教育的资源。其次,班级管理制度的合理性为学生的品德发展提供价值导向作用。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符合教育培养人的价值追求,其首要目的就是培养有道德的人。从班级管理制度的本质规定和运作框架中能够引出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也可以将社会对学生的道德要求通过制度规则表达出来。班级管理制度在价值指引下规范师生在班级管理中的权利义务关系,班级管理生活中的学生必然会对制度内在的价值产生心理认同,将制度的价值追求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自觉加强自我品德修养。最后,班级管理制度所规范的班级社会关系,构成学生发展的德性环境。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是具有共同价值追求和活动目标的社会群体。班级社会关系需要正式的规章制度维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不仅是对学生群体的约束也是对教师群体的规范。班级管理制度一方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民主意识和平等意识;另一方面明确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权利与义务,既可以防止教师权威过度膨胀或权威消解,也要求教师承担起管理育人的义务。班级管理制度规范的学生与学生之间角色关系是民主、平等的,管理班级是全体学生的权利与义务。马卡连柯认为:“平行教育影响”不会使学生总是感觉自己是被教育的对象而导致厌恶之感,使学生体验到自己才是教育的主体,从而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4]。班级管理制度通过对班级社会关系的规范,为学生发展营造充满德性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学生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培养民主、平等和责任意识。
二、班级管理制度的正向德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它既有正向功能又有负向功能,本文探讨班级管理制度的正向德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功能。班级管理制度是通过确定权利义务关系规范师生主体行为和调整主体间关系的活动体系及管理规则,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研究班级管理制度的德育规范功能。从静态角度看,班级管理制度的德育规范功能是指对班级管理制度內容和主体两方面的规范。班级管理制度內容的科学合理是其德育功能发挥的前提条件。班级管理制度在合理价值追求指引下,明确禁止什么、肯定什么等规范内容,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去恶扬善,为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和品德发展打下基础;班级管理制度内容的规范也包括对制度表现形式的规范,班级管理制度是以正式文本还是以口头的方式呈现出来,能够反映出主体对制度的重视程度,口头上的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易流于形式、缺乏保障。通过文本呈现的制度将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具体化、明确化,是学生行动的依据;班级管理制度德育功能的实现还要注意规范班级管理制度的表述方式,应多运用道德语言向学生明确提出品德发展的要求和方向,班级管理制度不仅使用“禁止”、“不准”等否定性词语约束学生的违规行为,也要使用“希望”、“建议”等肯定性词语和表述方式指导学生良好行为的产生;另一方面是班级管理制度对德育主体——教师和学生进行规范,师生在班级管理中享受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应该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班级管理活动中,教师权力的过度膨胀或者过度消解都会影响到教师被认同、被尊重和被信任的教育影响力,而且制度规范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防止学生管理班级的权力被不合理利用。从动态角度研究班级管理制度的德育规范功能主要是指对班级管理制度运行过程的规范。首先,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进行规范。学生参与制度的制定,制度从而能体现学生主体的愿望,学生更愿意接受他们自身选择的生活方式和相应的伦理价值规范。其次,班级管理制度对制度执行进行规范,它明确禁止某些行为,对违反制度的个体进行惩罚,通过惩罚维持教育教学秩序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道德规则的教育,约束学生的不规行为;根据强化理论,班级管理制度对道德行为的肯定可以刺激学生更多地做出集体所期望的行为,明确的行为规范是学生管理活动的指南,学生头脑中模糊的善恶观念在此过程中得到明确、具体。
2.导向功能。班级管理制度对德育活动的导向功能是指为学生品德发展提供价值导向,也指促进学生品德发展从他律转向道德自律。制度的产生是以一定的价值认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为前提,合理的制度应当体现社会生活中主体的价值追求,并为主体活动提供价值导向。班级管理制度在伦理价值指导下产生或者将道德规则或原则通过制度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班级管理制度的运行过程会体现某种价值准则,学生在参加班级日常管理活动时必然会受到制度伦理价值的影响,学生在反复的管理实践活动中产生对制度的价值认同,培养了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引导学生朝着共同的价值目标前进。班级管理制度能够促使学生从他律转向道德自律。充满德性的班级管理制度指引学生意识到自己作为班级管理中权利义务的主体之一,应积极主动参与班级管理活动,学生在对班级管理制度的服从、认同的基础上将制度的价值追求或道德原则、道德规则内化为个体的道德要求。另外,班级管理制度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强制性和稳定性,因此它具有预测作用,学生可以通过班级管理制度预测自己行为的社会评价,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做出明确的道德选择。制度引导下的学生行为从外在纪律要求转化为内在道德发展的结果,是学生品德发展过程的体现。
3.调节功能。班级管理制度主要调节制度德育要求与学生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调节班级管理制度的管理功能与德育功能的关系。学生品德发展受各方面因素影响会表现出差异性,班级管理制度对全体学生统一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之间必然会产生矛盾,这就需要班级管理制度在制定、执行和评价过程中进行有意的调节。班级管理制度立足于底线伦理,对学生提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且通过多样化和层次化的制度满足学生个体的差异化追求,对违反基本规则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处罚及对学生良好行为表现给予肯定,在评价中指明学生道德发展的方向。制度的首要职能是管理,而终极价值是制度合规律合目的发展的统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5],因此班级管理制度需要调节其管理功能与德育功能的关系,即班级管理制度注意运用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开展班级管理活动,并通过确定管理活动的评价制度避免对学生的评价过于武断、随意,从而避免班级活动陷入管理主义的窠臼。而且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有全员的民主参与,它是正式的规章制度,具有强制性和公共性,它必然能够协调学校制度与班级管理制度的关系、班级管理制度与教学制度的关系。
4.陶冶功能。班级管理制度的德育陶冶功能是基于制度的规范功能、导向功能和调节功能提出的。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指导下的班级管理活动是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人际互动情境,这种情境意在使学生在参与班级管理活动过程中获得某种道德要求的切身体验,学生能够领会其中暗含的道德价值规范,陶冶其品格。班级是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它是个小型公共生活群体,学生在班级管理活动中习得社会化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遵守社会秩序、文明礼貌、讲究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物等公共行为规范。制度指导下的班级小公民能够将公民意识迁移到社会公共生活中去,学生对班级管理规则的遵守是其对社会法律法规遵守的基础,可以提高我国公民的社会公德素质。另外,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专业人员,其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以身作则对制度的遵守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道德示范,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仅不会受到学生的抵制,反而能够增加教师的教育影响力,学生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可以习得其所倡导的道德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因此,班级管理制度的德育陶冶功能指向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三、班级管理制度正向德育功能的实现路径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发现,班级管理制度是丰富的德育资源,具有强大的德育功能。但是实践活动中,班级管理制度德育功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其德育功能的实现。
1.加强班级管理制度制定阶段的合道德性。班级管理制度在制定阶段的公正、合理是实现德育功能的充分条件,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合道德性是指班级管理制度在合理的价值观念指导下,全员民主、平等参与制定出内容科学的班级管理制度。杨小微老师认为:“持‘恶而能动’的人性假设,会看重制度的限制和控制功能;持‘中性而被动’的人性假设,会制订塑造式的制度;持‘善而能动’的人性假设,会提出保护的、激励的、适度规范的制度主张[6]。首先,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应该坚持符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发挥制度促进学生心灵成长、个性形成及人格完善的作用。其次,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制定符合学生情况的班级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学生民主、平等地参与班级管理制度制定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民主、平等意识的教育过程。再次,班级管理制度目的的达成以其科学性为前提,即班级管理制度的内容符合教育规律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班级管理制度内容的科学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班级管理制度的内容能够为学生提供正确的认知,在一所乡镇初中的学生管理细则中发现这样一条规定:要求对学生进行量化管理,每生每学期40分,若扣完即自动退学。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权益受到《义务教育法》的保护,上述学生管理制度要求显然违背了法律,当然不能为学生提供正确的道德认知。另外我国学校教育中有一个奇怪的“倒金字塔”现象,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严格检查大学生的寝室卫生,这是由于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活动无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结果。因此班级管理制度内容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其要求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2.注重班级管理制度执行过程的公正与合理。实现班级管理制度的德育功能一定要确保其执行过程的公正与合理。首先,贯彻班级管理制度的指导作用。师生参与班级管理活动必然会受到制度价值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在服从制度的基础上认同班级管理制度的价值追求,因此贯彻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的指导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功利主义教育价值取向对班级管理活动的影响,明确的行为规范能够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及有效避免班级管理活动的随意性。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提出系统性、整体性的要求,能够为学生的品德发展营造充满德性的成长环境。其次,应坚持教师的全方位指导。班级管理制度被全体教师所知晓并认可,并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得到强调,有利于形成全体教师的教育合力。学生是班级管理活动的主体,其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是教育应有之义,但是学生身心发展未成熟的特点决定了班级管理制度的执行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启发诱导学生对制度的理解,从而挖掘制度执行过程所具有的教育意义。最后,发挥家长的监督保障作用。家长的参与能保证班级管理制度更加科学合理,他们可以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变化判断班级教育活动的效果如何,能够对班级管理活动起着监督作用。而且家长对制度的了解与认同有利于家长对班级管理活动的支持,教师可以就制度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家长讨论,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从而保证班级管理制度能够得到公正合理运行。
一、小学班主任与学生关系的现状
(一)教育理念
目前,虽然素质教育已经逐步深入开展,但是部分小学班主任仍会受到应试教育影响,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能够全面、客观的评价每一位学生。素质教育倡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小学班主任片面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不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造成学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由于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学生会对班主任产生不满心里,学生与班主任的距离也会渐渐疏远,不喜欢与班主任进行交流与沟通,导致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二)管理制度
现阶段,在小学班级里,班级的管理制度不够科学、合理,班主任的地位较高,使得课堂气氛比较紧张,学生不敢与班主任交流和沟通,部分学生也不情愿发表自己意见。同时,小学班主任的管理范围比较宽泛,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民主,过多、过细的管理会使学生形成依赖的习惯,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小学班主任缺少足够的耐心和爱心,由于受到年龄影响,小学生的个性突出,自制力比较脆弱,经常会做错事、犯错误,班主任对此失去耐心,不能够悉心进行教导,反而恶语相向,甚至暴力体罚,这些会使学生产生害怕、排斥心理,导致班主任与学生关系出现紧张的局面。
二、小学班主任与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思考
(一)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
现阶段,为了拉近小学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要求班主任与学生应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班主任应转变管理理念,不能够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应全面评价每一位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在班主任日常班级管理中,控制好严管与松管,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了解学生心理发生状况。比如,班主任可以定期组织主题班会或是课外活动,主动参与到学生之中,积极引导学生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
(二)完善管理制度
目前,在班级管理中,以往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班主任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嗬?,公平竞争,实施奖惩制度,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班主任应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对于学生做错事、犯错误,应积极进行引导、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知道自己犯错误的不对之处,日后也会进行改正,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会拉近。
(三)塑造良好的班主任形象
小学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学生的个性渐渐形成,学生对于班主任的形象已经具备辨识能力,因此,塑造良好的班主任形象至关重要。班主任应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起到榜样和示范的作用。一个良好的班主任形象,可以在学习中激励学生进步,用自己正确的人生态度影响学生,纠正学生平常养成的不良习惯,用自身良好的道德修养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品格。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小学生和谐
一、目前我国小学班主任和学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1、班主任的发展观比较片面
目前,成绩至上的观念在小学班主任的脑海中根深蒂固。许多班主任对学生的评判标准不够正确,常常以成绩去判断学生的整体情况,甚至会忽略后进生的所有优点,把成绩好的学生无限放大,过分关注优等生,最终导致学生发展不平衡。许多小学生也会因为班主任这种不科学的评价对班主任心存不满,进而导致学生慢慢疏远班主任,造成师生关系紧张。
2、不科学的班级管理制度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所扮演的角色都是高高在上的,进而导致在班级中缺少和谐的班级气氛和平等的师生关系,产生了学生有意见但是不敢发表的问题。除此之外,小学的班级管理制度中,班主任管理的范围过大、过细,并没有真正放手让学生去进行自我管理,从而导致学生养成了依赖的习惯,自身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品质。
3、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心和耐心不足
小学阶段的学生个性比较突出,而自制能力比较弱,因此常会犯错误,甚至会屡教屡犯。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小学班主任缺乏耐心教导的态度,甚至会恶言伤害学生或者是体罚学生,而这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困扰和伤害,进而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二、如何构建和谐的小学班主任与学生关系
1、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大多数班主任常以居高临下的姿态面对自己的学生,导致师生之间心灵阻隔,这既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也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班主任,首先就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建立人本主义学生观,看清自己在学校中、在课堂中、在学生中的位置。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时,不能再管得过严、过宽,要摒弃班主任一人说了算的工作作风。班主任应高度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树立起平等的民主观念,创造多种民主管理方式,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使其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
2、塑造班主任形象
塑造良好的班主任形象,对和谐师生关系和更好的实施班级管理,是一种无形的引力和推动力,也是培养学生健康的行为习惯、言语习惯的基础。小学生由于年纪小,对教师的言行具有模仿作用,为人师表,应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政治、道德、文化、处事和工作方面都应该作出表率。良好的班主任形象包括了言语、仪表以及行为在内的外在形象和包括文化素质、品德素养、法律意识和情绪控制等在内的内在修养。班主任应该穿着得体、谈吐优雅风趣、教育时以身作则,在内在修养方面,也应该提升自身修养,不断学习,拓展视野,丰富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班级管理能力、教学能力等。引导学生明确自身权利与义务,善于调节自身的情绪,不断发展自身的积极情绪。总的来说,小学班主任的各方面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应以班主任自身的良好形象,如自信、自尊、自爱、自强、自省的人格影响和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做人做事。
3、重视理解与沟通
理解与沟通是形成班级管理的关键措施,通过重视理解与沟通,使得师生之间能够相互尊重和理解,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理解学生。需要深入了解学生,获得学生在学习、思想及身心状况等各方面的信息,需要从学生的生活、学习、情感、道德、审美、认知、意志等进行综合分析。班主任全面了解学生,才能够打开学生的心门,了解学生心理活动,寻找适合学生的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方法,因材施教。对于学生的过失,也可以从学生的内心去寻找纠正方法,结合宽容和理解,使得学生的个性与心理受到保护,尊重与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其次,重视沟通。班主任与学生的师生关系,不应该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关系,而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建立平等的师生沟通与理解关系。小学生年龄小,班主任的言语、态度、举止和行为都可能对学生产生影响。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充分发挥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注意下面两个问题:第一,班主任全面、深入而广泛的接触学生,与学生亲切交谈;第二,言语温和,班主任的言行举止都应该是学生的榜样,兑现承诺,建立信任。
三、构建小学班主任与学生和谐关系的意义
(1)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过程可以理解为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过程。班主任作为一名教师,如若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高涨,班主任提出的要求也容易被学生接受。只有良好的平等和谐的班主任与学生关系,才能创造良好的平等和谐的班级氛围,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相反,如若班主任与学生关系紧张、冷漠,往往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处于挫败感之中,从而对学习失去原有的兴趣和信心,最终导致成绩下降。
(2)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对于中小学生来讲,他们特别重视与教师的关系,特别是与班主任的关系。可见,班主任与学生关系和谐对学生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在良好的班主任与学生关系中,学生会感觉到愉快、安全和轻松,从而形成自信、乐观、积极、耐挫等优秀品质,进而发展成健康的个性。反之,学生得不到班主任的关爱和温暖,就会不自信,不能融入集体,形成消极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小学 班主任 管理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240-01
小学班主任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很多问题,使得管理的过程变得艰难,甚至疏远了与学生的关系。因此,小学班主任需要立足于当前社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根据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想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发展、提升管理效果的目的,保证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1 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1.1 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小学学习是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最基础的阶段,这一阶段对于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在这一阶段培养起来的。但是很多班主任对学生管理中往往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他们认为学生年龄尚小,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还太早。有些班主任培养学生的能力的方法不对,认为分数代表着能力,所以一味地追求提高学生成绩,这样会给身心尚未成熟的小学生带来不好的影响,甚至还会在考试中出现作弊的行为,不利于学生优秀人格的培养。
1.2 管理观念落后
小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还没有形成,班主任在对其进行管理时不以学生为主体,班主任虽说应该树立一定威信,但是过分压制学生就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有些学生还会产生自卑心理,扼杀了他们的天性。班主任在对学生管理时往往是成年人的管理观念,很多地方对于小学生都不适用,这就需要班主任融入小学生的生活,多对他们的想法进行了解,可以举办“畅谈”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小学生主人翁的地位,潜移默化中还会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1.3 小学生集体意识薄弱
班级也是一个大家庭,每个同学在这个大家庭中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树立集体观念,有利于班级凝聚力的提升,试想如果每个班级中的同学都只顾自己,没有团结意识,那么这个班级不可能有所进步。目前,很多学校的学生没有集体意识,主要原因是小学生在家里受到家庭的佑护和关爱,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对于团队概念没有认识。任何团队的进步都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在工作中更要注重集体意识,只有发扬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精神才能让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让企业更好地发展。所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才能更高地适用社会的发展,更快地融入到工作团队中去。
1.4 家长的溺爱导致学生的骄纵心理
近年来家长过分宠溺孩子而对孩子形成伤害的现象很常见,过分溺爱孩子将会让孩子产生骄纵的心理,认为自己就是所谓的“小皇帝”“小公主”,所以在班主任对其进行管理时,常常会出现抵触心理,不服从班主任的管理。有些学生受不了班主任的批评,不能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使得教师在进行教学管理的过程中,难以进行有效的管理,而且很多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过于强烈,同学之间关系比较单薄,而且矛盾重重,班主任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学生的叛逆心理也会造成班主任在管理上的困难,致使班级管理陷入恶性循环。
2 小学班主任管理模式创新对策
2.1 注重学生的内在心理培养
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的管理中,要注重学生心理的发展和教育,当前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学生也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班主任这时候就需要进行学生的压力疏导,减缓学生的压力,使其拥有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压力竞争,间接的改善和学生间的关系。在组建班级文化的建设中,班主任要坚持贯彻人本理念的渗透,了解学生的内在想法,从而找出学生抵抗班级管理的原因所在,然后根据学生的抵抗原因,去改正自己的管理措施,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清楚的了解,班级管理并不是教师的责任,是班级里每一位学生的责任,每个人包括班主任都是班级这个大家庭中的一份子,和学生一起进行班级文明的建设管理。
2.2 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
小学班主任可以引导班干部组织相关的集体活动。比如可以玩一些有趣的集体游戏,学生在游戏中建立感情,培养互帮互助的意识。在班干部建设中,可以有针对性的实行班干部轮流制。以往的班级往往是老师自己任命班干部,稍微好一点的可能就是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选出班干部。这种传统的方式导致其他同学很少有机会当班干部。这样的结果就是大部分学生没有班级主人公的意识,他们没有参与班级建设和管理的机会,对班级事务也不太关心,很难形成集体意识。而班干部轮流制则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当上班干部,都有机会参与班级事务,自然就更加容易形成集体意识。
2.3 根据学生个性化特征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的自控能力和自律能力较弱,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较多,因此,小学班主任应该综合衡量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为进一步保证班主任管理工作达到育人的效果,班主任应深入小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化、系统化和多元化的班级规章制度,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班主任在制定班级规章制度时,不要抱着急于求成的态度,因为任何管理制度的制定都需要一定的过程,只要班主任拥有足够的耐心,并做到因材施教,就一定会看到制度和管理对策带来的效果。
3 结语
相比于初中和高中来说,小学班主任的压力较大,最主要的原因是小学生活泼好动,这使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危险,班主任既要保证学生能在在校期间安全快乐,也要保证学生在进行课堂知识学习时达到最佳水准。班主任想要做好管理工作,首先就要淞⑵鸢嘀魅蔚耐望,严厉而又亲切的形象能促进班级管理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何玉花.试析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困境和突破[J].学周刊,2016,32:15-16.
[2] 战立凤.浅谈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J].学周刊,2017,02:5-6.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管理提倡自主化的班级管理。“自主化班级管理”是指在创新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学生自主管理班级、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管理实践。
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引导;学生管理
多年的教育工作实践证明,大部分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发展个性、自主选择、自我教育的机会。因此,作为班主任,应该围绕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及时鼓励学生自主、自立、自治。
一、思想上正确引导
思想是一个人的灵魂,它决定着一个人前进的方向,所以,激发小学生自我教育的第一步是让学生在思想上确立正确的方向。开学初,教师通过班会让学生根据班级的规章制度在思想上建立自己的短中长期目标,写出实现目标的计划,如:学习、劳动、卫生、纪律、好人好事、尊老爱幼等方面,设计几种标兵,提出各个标兵的标准(也就是都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张贴到班级的墙报上,让学生对照“标兵栏”,根据自己实际确定相应的目标,每个人都把自己各个方面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计划落实在日记本上,并且及时在日记本上写出跟踪记录,对照自己的目标不断鼓励自己,管理自己。
二、行动上及时鞭策
有了正确的思想,下一步就是付诸实际行动。教师要坚持开会,发动班级干部管理,学生监督的运行机制,如:学习委员管理学习方面的事物,劳动委员管理值日方面的事物,班长全面管理等,每个班干部都有自己的班级管理日志,及时发现某方面某个学生的优缺点,普通同学也要平时举报,教师要按时收取班干部的班级管理日志和群众举报,总结全班学生的各个方面的状况,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会上向全体学生汇报。在每天的晨会,每周的班会,每月的月总,学期总结上,及时找出每个学生在实现目标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对于做得好的同学及时表扬,每次会上都找出学习榜样,让学生向身边的人学习,同时也要有少数的批评,对于在班级上出现的不协调现象要及时予以制止和声讨,也需要学生的坦白,坦白从宽吗,个别出现毛病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比如,某某同学乱丢垃圾,没有及时完成作业,没有按时值日,什么时间说脏话,什么课上纪律不好等等,学生都对照标兵检讨,找出自己的差距,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改正错误的做法。把学生每次的优缺点都用哭脸和笑脸表示并出示在班级的墙报上,下次开会前改正的可以把哭脸消掉,谁的笑脸多,谁就是周标兵,月标兵,年终标兵,教师除了进行语言表扬外,还要用物质的奖励鼓励标兵。
教师只有不断地探索和建立新型的班级管理制度,我想,不久的将来,你的学生就是班级真正的主人,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参考文献:
祝智庭.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年[J].中国电化教育,2011(1).
(作者单位 吉林省扶余市增盛镇中心小学)
【中图分类号】G637
《小学德育纲要》在培养目标中指出:小学德育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的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在目前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组织形式的前提之下,开展学生自律、自治及集体观念的教育与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下面结合多年来班集体自主管理的实践体会,试对班集体自主管理的内涵、实施策略、实践价值作粗浅的阐述。
一、班集体自主管理的概念
班集体的自主管理区别于传统的班级管理,其主要特征是依靠集体实行自主管理,即依靠集体制度的建立、集体舆论的影响及集体规范的形成,实行集体的自主管理。
1、集体制度建设是班集体自主管理的基础。管理过程学派鼻祖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自主管理改变了以往以班主任、少数班干部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少了看管式的教育与叮嘱,给了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其间创设良好的群体环境显得尤为重要,而创设这种环境的最有效手段是集体制度。
2、集体舆论建设是班集体自主管理的保证。集体舆论是集体中占主导地位的言论或意见,它有着巨大的教育力量,对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有着引导、制约、矫正的作用。可以说是有什么样的班级舆论就有什么样的班集体。
3、集体规范的形成是班集体自主管理成功与否的标志。集体规范是班级自主管理制度的外显行为。它是制度内化后形成的一种大部分学生都能自觉遵循的行为习惯。它标志着学生对集体制度的高度认同,是制度的动态体现。因此,集体规范的形成状况是衡量班集体自主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在班集体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不断引导学生自觉对照标准,提高思想认识,改进行为的规范性、自觉性。
二、班集体自主管理的实施策略
基于以上认识,在以自主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班集体建设过程中,笔者始终以追求学生自律、自治为目标,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舆论营造、规范养成三个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1、建设集体管理制度,打好班集体自主管理的基础
自主管理中班级制度是对《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校纪校规的具体化,对全体学生应该具有规范、激励和自我教育的作用,根本的目的应该有利于学生自律、自控意识的形成,改变被管制、被教育、被改变的被动地位,而成为教育和管理行为的主体。
(1)从学生中来。即制度的建立必须从班集体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需要出发,让学生参与制度的拟订过程,反映学生的需求。在拟订的过程中,班主任首先要做好调查摸底,一是了解前一年级班级的概况、班级制度的执行情况等,二是了解学生对班级的自我认识、执行制度的看法等。其次要在整理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扬长避短商定班集体奋斗目标(即班规班约)、《班级一日常规》等。这两类制度是班集体管理的总体要求,是拟订岗位职责、量化考核的依据,应该在新年级开学初尽快制订好。
(2)过程即教育。制度建设应该伴随班集体建设的全过程。初期制度的拟订强调学生的参与即体现了教育内化的过程。随着班集体建设的推进,班集体近中期目标要适时商定,岗位职责要随着人员的更换要不断学习对照,常规要求要根据学生的发展状况,按月、按周次确定训练重点,检查考核,等等这些都是对班集体制度的再学习,再补充。这也正体现了班集体制度的灵活性、发展性、教育性。
2、营造集体健康舆论,保证班集体自主管理的实行
健康的集体舆论应该有着鲜明的是非观念,绝大部分学生要以维护集体利益,遵守集体制度为荣,以违反集体制度,做有损集体利益的事为耻;其次要形成积极主动的奖惩舆论,好人好事人人主动宣扬,坏人坏事人人敢于指出。
(1)依靠环境浸润。在环境建设中,我们要力求做到让“四壁说话”,让“每一堵墙”成为“无声的导师”,利用好教室的每面墙,每个角落,做足宣传文章。教室门口可以设计“班级名片”,主要有中队名号、班级概况、班级口号、班主任寄语等栏目。室内可设置队角、图书角、竞赛栏、黑板报等,但栏目名称要有儿童气息、时尚感,内容要及时更新,要把表扬先进,鼓励为集体出力作为环境布置的重点。
(2)扎根课堂教育。晨会队会是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和行为规范教育的主阵地,也是统一思想,提高学生分辨是非能力的重要阵地。为了提高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晨会队会的内容要注重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用问卷、讨论、辨析、情景表演、教师点评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3、培养良好的集体规范,提高班集体自主管理水平
集体规范是班集体表现出来的一种自觉的、合乎制度的行为方式。它既是班集体自主管理的手段,也是班集体建设的最高目标。本人以为,进行班集体岗位建设是培养集体规范最有效的途径。
岗位设置要本着“人人有岗位,事事有人管”的原则进行,一般可以分为五类:
(1)学习类:包括各学科课代表、学科小组长、学科领读员等;
(2)活动类:晨会队会主持人、竞赛策划等;
(3)服务类:黑板美容师、门窗小卫士、水管家、电管家等;
(4)行为规范类:两操检查员、礼仪检查员、卫生检查员等;
(5)班干部类:班长、学习委员、宣传委员等班干部;
各岗位通过竞选确定好人员以后,就要和学生一起补充完善每个岗位的基本职责,做到具体、详细,量化明确,如晨会主持人:负责主持一次晨会,和值周班长确定晨会主题和内容,提前一周向班主任汇报方案。再如礼仪检查员:每天晨会、午间检查个人卫生;同学不讲文明及时制止,并记载。总之,要形成规范必须要让学生明确该怎么做,做了有什么后果。这样长年坚持就能形成良好的习惯。
三、班集体自主管理的实践价值
自主管理改变了班主任事必躬亲,包办代替的“看管式”管理方式,促进了班级管理思想和模式的转变,为实施主体教育积累了经验。
1、班级管理从人治走向法治
班级管理制度形成的过程就是自主管理制班集体建设的过程,因此班主任始终把制度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逐步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岗位制度、班级制度和监督考评制度。在各项制度的讨论、拟订过程中,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各抒己见,有的甚至是量身定制,为集体价值观的打造奠定了基础。
2、班级管理方式日趋多样
学生是班级管理的主体,人人都承担班集体的管理任务,人人都扮演着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双重角色。为了使学生有充分的角色体验,在班级管理方式上进行了许多尝试,班干部竞选制、岗位轮流制、值周汇报制、责任承包制、班干部议事制、岗位考评制、活动竞标制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在班级管理中得到运用。班主任真正做到了把班级还给学生,把问题和责任交给学生。在班级这个小环境中,让学生体验民主、竞争、合作、责任,使班集体的教育功能得到了最大化。其次,班级管理方式制度化也是自主管理的一个亮点,它是班级制度建设的提升,使班级管理更规范、更严谨,杜绝了随意性。
3、班级自我教育功能日益明显
心理学表明学生的发展是不断通过认识自我与评价自我来实现的。在自主管理班集体建设中,每周、每月会组织一些岗位考评、汇报活动,经常性地用制度、职责来考量自己、考量同学,学生自觉执行规范的意识得到显著增强。而轮岗、积分评定等激励措施的运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行为矫正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4、促进了师生素质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