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家校合作论文

小学家校合作论文

时间:2022-06-12 03:08: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家校合作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家校合作论文

第1篇

一、师德方面

身为教师,我深深认识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多年来,始终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较好的品德修养,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教书育人的思想,积极实践“三个代表”在工作中,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思想素养,热爱、关心全体学生,对学生的教育能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每天坚持早到晚归,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做好各项工作,利用课余时间转化后进学生,从来没有从事过有偿家教甘于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绝对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学生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较好的教师形象

二、教学工作

在教学上,我近几年一直担任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上,本人能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的相互联系,挖掘教材的思想性,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能认真批改作业,做到及时反馈,及时巩固能利用课堂及课间时间,不失时机的做好课后辅导和提优补差工作在教育教学中,不仅加强对学生文化知识的教育,而且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我十分注重自身的“言传身教”,严格要求自己,“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能始终以热爱学生为突破口,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合作和谐的课堂气氛做到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做到以表扬为主,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能研究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充分的发展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三、班主任工作

四、指导青年教师

近几年来,我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指导工作,关心他们的成长,承担培养青年教师的义务,指导他们的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通过一段时间的传、帮、带,青年教师邵有良老师进步很快,各方面有所提高2006--2008年青年教师邵有良老师撰写的多篇论文都获得了较好的奖项,指导他上的课也获得了一致好评

五、取得成绩

从教11年,我在较好地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善于进行教学研究,积累教学经验,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2.“优质课”评比2007年3月,我在县第六期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组织的“构建有效课堂,体现学科特色”为主题的实践课比赛中荣获三等奖;2009年5月,在小学数学骨干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中,我荣获三等奖;2008年12月,我在实小协作区研训活动中

上了一节县级公开课,并得到了一致好评;2008年12月,我在南京市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实践活动期间,开设了一节研究性观摩课,受到在场专家和老师的一致好评

3.撰写教学论文2007年和2008年连续两篇教学设计获省三等奖近几年来,我撰写的多篇论文都在县论文评比中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5.考核评定2007,2008年我两次被高淳县考核委员会评定为优秀等次

6.教科研活动2005年7月被高淳县教育规划课题《针对小学生的个性,有效进行数学学习》聘为课题组组员;2005年2月被高淳县教育规划课题《农村小学家校和谐关系的研究》聘为课题组组员;2005年7月被江苏省教育学会课题《农村小学家校和谐关系的研究》聘为课题组组员2008年,我主持的高淳县教育科学规划第一期个人课题《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能的策略研究》顺利结题2009年,我主持的高淳县教育科学规划第二期个人课题《数学猜想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也即将结题

第2篇

数学文化的核心是数学的观念、意识和思维方式。所谓数学的观念和意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的头脑、数学的素养,准确地说是指推理意识、抽象意识、整体意识和化归意识。比如说推理意识,它体现了演绎逻辑的可靠性、严谨性和思维方式的广泛性、深刻性,这有助于学生不盲从、有条理、善思辩,在错综复杂的问题面前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能够透过表象看本质,揭示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我们认为,数学文化的渗透应有机结合现行数学课程各模块的内容,选择介绍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数学在人类社会进步、人类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同时也反映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促进作用。学生透过领略、接受数学文化,了解人类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影响,认识数学发生发展的必然规律;了解数学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了解数学对于其他各种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作用;了解人类从数学的角度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发展求知、求实、勇于探索的情感和态度;体会数学体系的系统性和严密性,了解数学真理的相对性。

一、数学课堂教学――建构以数学小课题研究为主的学习模式

传统的数学优势是所传授的知识比较系统,知识点分散,学生容易掌握,不足的是知识分得比较零碎,学生在建构知识链的困难较大。开展数学小课题研究能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应用数学意识。

比如小课题:绘制我们的校园,就是以比例尺知识为主工具的实践活动。活动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确定方位,测量长、宽。第二板块:绘制平面图。第三板块:制作模型。这个板块是在活动的过程中生成出来的,在绘制平面图后,学生想制作立体模型图,陈列到学校的门口。于是数学老师和美术老师同上一节课,数学老师解决测量中高的问题,美术老师解决制作立体模型的问题。

再比如二年级的“我们去春游”小课题研究,综合了活动策划、购买物品、购票策略等等,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加减乘除的知识;“今天我当家”小课题研究,主要是让学生体验一天时间里的买菜、烧饭等活动的统筹安排,在这过程中学生对克、千克、秤的知识有了了解;还有“包装的问题”、“我爱学校”等小课题研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学习与人交往、与人合作、与人分享等人文的东西。学科之间还得到了很好的整合,学习方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二、校本课程――把丰富的数学资源引进学习领域

进行数学文化建设,开发校本课程是一个重要的途径。通过数学校本课程建设,可以把丰富的数学文化资源引进到数学学习过程中。

由于每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在完成知识教学的任务后,很少有时间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发展的历史。在当代国际数学教育视野中,数学史首先被看作理解数学的一种途径。数学史对于揭示数学知识的现实来源和应用,对于引导学生体会真正的数学思维过程,创造一种探索与研究数学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揭示数学在文化史和科学进步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进而揭示其人文价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学数学文化史涉及的数学史知识包括:

1.数学知识的来源和背景;2.数学思想方法;3.数学欣赏;4.数学家的成长故事以及取得的成就。

此外,数学的理性品格应成为重要的数学文化内涵,许多大数学家在成长过程中遭遇过挫折,不少著名数学家都犯过今天看来相当可笑的错误。这些史料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数学方法上从反面获得全新的体会,对学生正确看待困难、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不仅仅是训练思维的体操,是科学研究的工具,更有着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

三、数学专题网站――学生更自由而广阔的数学学习世界

在当今知识外储化的时代,学生的学习时空不应该局限于学校,数学教育应该随时随地满足学生的需求。网络,就能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我们学校建设的数学网站就是动态传播数学文化的平台。该网站由6个板块组成:闯关GOGOGO,学生可以在这里进行智力冲浪,解决问题,获得积分,体验成功和竞争;数学小游戏,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之余放松身心;数学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一个个精彩故事中感受数学的好玩;数学小论文,让学生把自己的数学学习心得体会发表在网站上与同学共享;数学人物,让学生在网上与数学家“亲密接触”;数学思考,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等等。

四、学生数学社团组织――挥洒学生数学才华的场所

第3篇

美国东部时间5月24日,86岁高龄的著名数学家、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翰・纳什和他82岁的夫人艾丽西亚・纳什,在美国新泽西州乘坐出租车时不幸遇车祸身亡。当时他们乘坐的这辆出租车在新泽西收费公路上超车时与另外一辆汽车相撞,失控后撞上了道路护栏, 夫妇俩被弹出车外。两人有可能没有系安全带,司机幸免于难。

纳什在数学界的贡献有目共睹,几天前刚和夫人一道赴挪威领取数学界的诺贝尔奖――阿贝尔奖,23 日刚乘飞机返回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位同时荣获诺奖和阿贝尔奖的科学家。阿贝尔奖由挪威皇室颁发,奖励在数学界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阿贝尔奖颁奖词对纳什进行了高度评价,说获奖者的突破已发展成为应用广泛、功能强大的数学方法,成为研究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关键工具,其影响遍及该理论的所有分支。

纳什生前是著名经济学家和博弈论创始人,主要研究博弈论、微分几何学和偏微分方程,先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助教工作,后任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专攻博弈论、微分几何学和偏微分方程。1958年,纳什因在数学领域的优异工作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新一代天才数学家中最杰出的人物。

1950 年和1951年纳什的两篇关于非合作博弈论的重要论文,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竞争和市场的看法。他证明了非合作博弈及其均衡解,并证明了均衡解的存在性,即著名的纳什均衡,从而揭示了博弈均衡与经济均衡的内在联系。纳什的研究奠定了现代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石,后来的博弈论研究基本上都是沿着这条主线展开的。

纳什不仅取得了极高的学术成就,他与精神分裂症抗争的故事还被搬上了大银幕。纳什最为人所熟知的是身为影片《美丽心灵》的原型,该片聚焦纳什一生在博弈论上取得的突破性成就及其与疾病斗争的感人事迹,曾在2002年获第7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大奖。

罗素・克劳在《美丽心灵》中饰演纳什,他在惊悉纳什夫妇的死讯后第一时间发推特悼念道:“纳什和艾丽西亚是一对杰出的组合,妻子多年来一直照顾着饱受精神分裂症折磨的丈夫,两人致力于在全球号召关爱精神疾病患者。他们美丽的不只是头脑,更是心灵。”

约翰・纳什于1928 年6月13日出生于西弗吉尼亚州的工业城布鲁菲尔德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生活在一个充满亲情的温馨家庭,幼年大部分时间是在母亲、外祖父母、姨妈和亲戚家的孩子们的陪伴下度过。父亲老约翰・纳什是一名电气工程师,任职于阿巴拉契亚电力公司,喜欢和纳什分享自己在科学技术上面的兴趣,耐心地回答他提出的各种自然和技术的问题,并且给了他很多的科普书籍。母亲玛格丽特・弗吉尼亚・马丁结婚前是当地的一位中小学教师,教英语和拉丁语,出于职业天性对纳什的教育格外关心,早在纳什进入幼儿园前就开始亲自进行教育和辅导,母子关系亲密。

纳什从小显得内向而孤僻,喜欢一个人躲在一边埋头看书或玩自己的玩具。虽然并没有表现出神童的特质,但却是一个聪明、好奇的孩子,热爱阅读和学习,特别热衷做电学和化学的实验,也爱在其他孩子面前表演。然而在布鲁菲尔德当地的中小学就读时,老师发现纳什爱特立独行,存在社交障碍,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忧虑的父母曾经想过很多办法加以纠正,但效果不明显。

小学时期,纳什包括数学在内的各科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在老师眼中是一个智力水平低于其他学生的孩子。纳什在数学上非常规的解题方法常常受到任课教师批评,然而他的母亲却不以为然,认为这种另辟蹊径的思维恰恰是儿子数学才华的体现,对他信心百倍,而且经常给予热情鼓励。

纳什上小学四年级时开始显露数学才华,读高中时常常可以用几个简单的步骤取代老师写得满满一黑板的推导和证明。他在中学时期有幸读到贝尔撰写的数学家传略 《数学精英》,而且证明了其中提到的和费马大定理有关的一个小问题。纳什接受父母的安排,高中的最后一年在布鲁菲尔德专科学院选修了数学。然而,他此时还没有当数学家的想法。

1945 年6月,获得乔治・威斯汀豪斯竞赛奖学金的纳什进入卡耐基梅隆大学开始学习化学工程专业,逐渐展示出数学才能。他1948年读大三时,同时被哈佛大学、普 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密执安大学录取。其中普林斯顿大学最为热情,该校数学系主任莱夫谢茨・所罗门写信敦促犹豫不决的纳什选择他的学校,接受1150 美元的奖学金。

考虑到优厚的奖学金和学校离家乡较近,纳什选择了普林斯顿大学。他在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当时生活的地方学习,并且和这位著名科学家相识。纳什对拓扑、代数、几何、博弈论和逻辑学情有独钟,学业有成。1950 年,22岁的纳什以“非合作博弈”为题撰写的博士论文毕业,获得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博士学位。他宣读的博士论文虽然只有27页,却颇有见地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这就是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的博弈理论,对博弈论和经济学产生重大影响,奠定了数十年后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基础。

1950 年夏天,纳什来到美国兰德公司工作。作为美国最重要的以军事为主的综合性战略研究机构,该公司先以研究军事尖端科学技术和重大军事战略而著称于世,继而又扩展到内外政策各方面,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研究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社会等各方面的综合性思想库。那时候,兰德正试图将博弈论用于冷战时期的军事和外交策略。

纳什那年秋天回到普林斯顿大学后,并没有继续博弈论方面的研究,而是开始钻研在攻读博士期间曾经感兴趣的纯数学里的拓扑流形、代数簇、黎曼几何、抛物和椭圆型方程等,并取得一些突破。1958年,他因为在抛物和椭圆型方程方面丰硕的研究成果,眼看就要获得菲尔茨奖,然而由于一些结果没有来得及发表,只得遗憾地与这个国际数学界的最高奖项擦肩而过。因为性格因素而不是学术水平,数学系没有给他分配教学任务。

妻子照顾30年 “疯子”丈夫重生

纳什个子1.85 米高,体重接近77公斤,长着一张英国贵族的英俊容貌。1955年,他开始和一个自己的漂亮学生艾丽西亚约会。这位在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读书的南美姑娘对导师崇拜得五体投地。他们于1957年喜结良缘,随后的漫长岁月证明,在纳什的一生中,与获得诺贝尔奖相比,与艾丽西亚的结合是更重要的事情。

虽然两人结为伉俪,但纳什仍然喜欢独来独往。他有着天才们常有的骄傲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因喜欢钻研折磨人的数学难题而被人们称为“孤独的天才”。纳什不善于为人处世,不被周围的人待见。同辈人认为他不可理喻。“纳什孤僻,傲慢,无情,幽灵一般,古怪。”有一个同事这样形容说,“他沉醉于自己的隐秘世界, 根本无法理解别人操心的世俗事务。”

结婚后的第三年,纳什精神失常的症状日趋严重,成为当时世界最有名的“疯子”之一。他总是穿一件普林斯顿的套头衫,手里拿着一本经常不打开的厚厚的书,两腿大开地躺倒在椅子上。醒着的时候他眼睛直直地看着前方,睡着的时候就仰着头像死去了一样。他打扮得像婴儿,现身于1958年的新年晚会上。两个星期之后,纳什手持一份《纽约时报》走进一间坐满了教授的办公室,然后宣布说,自己通过手里的报纸获取到一些关于来自宇宙神秘力量的信息,而只有他才能够破解外星人的密码。在面对一个教授为何那么肯定是来自外星人信息的提问时,他回答道:“有关超自然体的感悟就如同数学中的灵思,是没有理由和先兆的。”

1958年秋天,30岁的纳什取得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职位,这时艾丽西亚怀孕了。在喜得贵子的同时,他因为幻听幻觉被确诊为严重的精神分裂症。虽然不断地进行诊治,但不见根本好转,短暂的恢复后又会复发。从此,纳什淡出了学术界,几乎被人们遗忘。

1960 年夏天,目光呆滞的纳什蓬头垢面,长发披肩,经常赤脚行走在普林斯顿的街头巷尾。看见他胡子丛生,身子晃晃悠悠的模样,人们都尽量躲开来。1962年,当纳什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菲尔茨奖获得者时,糟糕的精神状况使他失之交臂。到20世纪80年代,有几项荣誉性奖项差一点就要授给纳什,最终都因为他的病状而放弃。80年代末期,诺贝尔奖委员会开始考虑给予博弈论领域一次机会,纳什在候选人名单中名列前茅,但最后也因为对博弈论的怀疑和对他健康的担忧而没有实现。

正当纳什本人的精神状态处于失常的时候,70 年代和80年代出版的经济学课本、进化生物学论文、政治学专著和数学期刊的各领域中频频出现他的名字。“纳什”已经成为经济学或数学的一个名词,像“纳什均衡”、“纳什谈判解”、“纳什程序”、“德乔治-纳什结果”、“纳什嵌入”和“纳什破裂”等。尽管他的博弈理论影响力越来越大,然而他本人却销声匿迹, 默默无闻。不少年轻的数学家和经济学家都曾经运用过纳什的理论,他们从这位著名经济学家和博弈论创始人论文的发表日期推断,以为他已经逝世。一些人即使知道纳什还在人世,也因为他精神失常病症和特殊状态将其视为奄奄一息的人。

在发现他患病后,纳什的结发妻子艾丽西亚几近崩溃。几年后他们离婚了,但是艾丽西亚并没有放弃前夫。她没有再婚,而是依靠自己电脑程序员的微薄收入和亲友的接济,继续照料纳什和他们唯一的儿子。她一再坚持,前夫应该留在普林斯顿。理由是行为古怪的一个人在别的地方可能会被视为“疯子”,而在普林斯顿却不同, 这个城市海纳百川,充满爱心,人们会想他可能是一个天才。

在纳什生病的30 年间,艾丽西亚坚持陪伴和照顾,领着他辗转波士顿的麦克林医院和普林斯顿的特伦顿精神病院,积极进行治疗,帮助他走出困境。由于日复一日的精心照料,呵护有加,纳什的病情到1970年时逐渐稳定下来,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渐渐康复,从疯癫中苏醒过来,眼神变清澈了,行为有了逻辑。而他的病情好转似乎是为了迎接自己生命中的一件大喜事:1994年,他和约翰・C・海萨尼和莱因哈德・泽尔腾两位博弈论学者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纳什与艾丽西亚在2001年复婚了。在漫长的岁月里,艾丽西亚在心灵上从来没有与纳什分开过。她是一个伟大的女性,用自己的一生与命运进行着顽强博弈,并最终取得了成功。而纳什也是一名胜利者,在得与失的博弈中取得了均衡。

第4篇

关键词:教育行动研究;发展轨迹;思路与方向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003-01

传统教育研究即旨在"解释、预测,以及控制教育现象",[1]然而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兴起了行动研究,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它竭力沟通理论与实践-即学术研究者的世界和社会实践之间的历史性裂痕,为整个教育研究找回了某种自我意识。八十年代,学者将教育行动研究引介到我国,作为一种平民化的研究方式,它为我国的教育研究带来了活力。但作为一个舶来品,它在我国没有深厚的根基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只有通过发展-反思-继续发展-再反思这样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教育行动研究在我国的发展才能日臻成熟。

1.行动研究的缘起

学者麦克南经过详细的文献研究后指出:行动研究是19世纪后期教育科学化运动中科学方法的派生物。[2]我们一般认为行动研究出现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联邦政府印第安人事务局长科里尔为改善印第安人与非印第安人的关系,邀请了一些印第安人加入由科学家和实际工作者组成的研究小组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被视为最早的行动研究尝试;随后勒温将其直接运用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上,在1946年出版的《行动研究和少数民族问题》一书中指出: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把行动研究定义为"将科学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之智慧与能力结合起来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由于科里尔没有对行动研究作出具体阐述,所以国内一般尊称勒温为"行动研究之父"。

2.教育行动研究发展的三个阶段

195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考瑞在《改进学校的行动研究》一书中首次将行动研究引入教育领域,半个多世纪以来在经历了兴起-衰落-复兴的轨迹后教育行动研究风靡全球。

2.1兴起—衰落:技术取向。考瑞主张将行动研究视为一种"合法"的教育研究形式并鼓励教师参与,他提出:所有教育研究工作应有应用研究成果的人担任,研究结果才不致白费。教师、学生、行政人员及家长不断检讨学校措施,学校才能适应现代生活之要求。考瑞发表《改进学校的行动研究》的同一年,弗谢和古德逊发表《关于合作性行动研究的几点思考》,指出了两个重要主题:一个是内隐价值,肯定了教师的内隐价值观在行动研究中的作用;另一个是文化成见,鼓励教师在制度化处境中寻找自由探索的空间。[3]但由于极大地受实证主义的影响,强调方法-目的工具性,[4]严格要求标准化与普遍化,此时的教育行动研究脱离了自然情境,应用价值不大。50年代末,因研究方法论的粗浅、教师训练不足、研究的信效度不高等原因,教育行动研究逐渐衰退。

2.2衰落—复兴:实践取向。1970年教育行动研究在英国复苏,斯滕豪斯组织实施的长达五年的人文课程计划为其提供了范例,主张教师成为研究者,他指出"教学是一种艺术,而所有的艺术都是一种探究和实验,教师作为一个艺术家也就意味着教师是研究者"。斯滕豪斯与埃利奥特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鼓励从做中学,即借由对教育事实与现象的深度了解来促成对教育实务的改进。同时美国也再次兴起了行动研究的热潮,1969年施瓦布发表"实践:课程的语言"一文,并相继发表了《实践:折衷的艺术》《实践:转为课程》《实践:课程教授要做的事情》等文章,虽没有直接倡导行动研究,但却提醒人们关注并选择适宜的理论作为课程的基础。这一阶段未涉及教育变革中的价值判断问题,亦未触及教育制度、隐含的意识形态等的质疑与挑战。

2.3复兴—繁荣:批判取向。80年代之后批判取向的教育行动研究逐渐崛起,1983年萧恩发表了《反思性实践者》,1986年凯米斯与卡尔合著《成为批判者:教育、知识与行动研究》,通过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新考察提出批判的或解放的行动研究,提出教师成为反思实践者,戳破了教育研究中价值中立的幌子,主张揭示教育研究中个人及团体的真正利益及教育不公平的根源。卡尔认为未经批判的历程,实践者对教育价值的理解可能被政治或经济等非教育力量瓦解,教育价值的实践也可能因为机构的结构或意识形态而受到阻碍。凯米斯还坚持教师建立被他称为"元实践"的自我批判的教师-研究者共同体,以便系统地形成自己的研究传统。1993年国际性刊物《教育行动研究》出版,其在教育中的地位确立。

从教育行动研究兴起与发展历程中不难看出,尽管不同研究者在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对行动研究进行了诠释,但无论是最初勒温提倡的民主的合作式行动研究,还是斯滕豪斯的教师成为研究者理念,抑或是施瓦布为大力倡导的实践模式、准实践模式和折中模式,埃利奥特强调的教师本位行动研究以及舍恩和凯米斯倡导的反思性实践者,其出发点都在于鼓励教师在实践中从事理论研究,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3.我国的教育行动研究

20世纪80年代,台湾学者王文科在《教育研究方法》上首次将行动研究引介到中国;1984年杭州大学心理学家陈立将行动研究介绍到大陆地区;而杨坚红于1987年第1期 《教育研究》上发表的《向幼教科研工作者推荐行动研究法》与蒋楠在1987年第1期《比较教育研究》上发表的《"行动研究"简介》几乎同时将行动研究译介到教育领域。自此不少中小学教师纷纷尝试行动研究,在他们看来行动研究是一种比较随意的、平民化的研究方式,摆脱了传统研究过于强调严谨的文献分析和统计测量的羁绊。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评析行动研究的硕博研究生学位论文,也出版了相关的著作,时下回避行动研究的教育研究方法专著已不多见,但我国教育行动研究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不小的问题。

3.1国外的研究成果介绍增多,但缺乏本土化的思考。近年来,我国学者对行动研究的方法和步骤进行了不少描述,如张正东先生把研究步骤归为六步:(1)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发现问题;(2)调查问题产生的原因;(3)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办法;(4)制订具体行动计划;(5)采取行动并观察结果;(6)思考、描述行动结果。他认为一轮行动研究结束后如发现还存在问题可以再次拟定行动计划并行动,直到满意为止。王蔷教授则把行动研究的过程归为开放型和定向型两类,认为研究者要想正确分析、评价自己的方案并成功撰写研究报告,必须收集足够的数据。笔者以"行动研究"为检索词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进行跨库检索,到2011年4月底共检索到题名与行动研究相关的论文2010篇,而主题与行动研究相关的论文多达6415篇。[6]但国内讨论的主要是其概念、过程与模式,大多是对国外行动研究的译介,较少本土化的思考,如张正东先生关于教育行动研究的六步总结实际上和凯米斯与麦克唐纳的螺旋式发展过程的观点相似。

3.2尝试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但存在研究泛化的现象。教育行动研究因为背负跨越教育理论与实践鸿沟的期待,又因为关系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师培训等的发展而日益受到重视,其中不乏严肃认真的研究者,但也有相当数量的跟风之作,存在研究泛化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研究内容上的重理轻用。综观我国有关成果,多数集中在概念体系思辨性的、描述性的理论研究上,而设计良好的、深入教学一线的、通过论据真实反映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研究实例较少。这显然与行动研究从问题出发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鹄的的本质大相径庭;二是理论研究的低水平重复。我国的研究成果不仅以译介概念、思辨描述为主,而且在内容上存在低水平重复现象,高层次、创新的研究成果凤毛麟角。

3.3尝试进行教育行动研究,但缺少过程性的描述。90年代初不少中小学教师尝试行动研究,合作行动研究受到青睐,如顾泠沅在上海青浦县开展的"大面积提高青浦县初中数学教学教改"的实验,首都师范大学的"全面提高北京市初中教育质量"课题,华东师范大学叶澜老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改革更明确地以合作行动研究的方式开展。但这些课题都只关注本身要解决的问题,对实践过程的描述不够,如来自高校的研究者与中小学教师如何有效地开展合作行动研究?高校教师所代表的大学文化和中小学教师所代表的中小学校文化之间有什么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是怎样有效融合的?在行动研究改进过程中有哪些困惑?这个改进的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对教师发展有何影响?这些在已有研究中都缺乏深入的探讨。

总之,国内外的文化背景不一样,教师的专业起点不一样,在行动研究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和移植国外教育行动研究的理论,而应立足于自己的国情进行本土化的分析,最终寻求科学、和宜的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 杰夫·米尔斯.教师行动研究指南[M].潘新民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4.

[2] 麦克南.课程行动研究[M].朱细文,苏贵民,赵南,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4:7.

[3] 刘良华.行动研究的史与思[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

第5篇

关键词:培养兴趣 发展技能 提高能力

一、玩中说,培养表述兴趣

数学知识在教材上的表述总是比较抽象、中规中矩、严密精确。教师又偏差地对待和处理教材,使数学语言变的枯燥、乏味、单调。其实数学知识也有很多趣味可以挖掘。如“快乐数学”,“趣味数学”,新理念提倡“玩中学,学中玩”,变“苦学为乐学”,“学会为会学”。我们可以通过“玩”来调节学生的身心活动,让学生体验,感悟数学的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设计“求平均数应用题”教学时,让学生进行“投骰子、抽纸牌、跳绳、拍皮球、猜拳”等自选活动,利用这一游戏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探究学习,注意搜集数学信息,用数与形来描述数学事实,汇报活动情况。使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述能力在充满欢乐的游戏中得到锻炼,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学中说,发展表述技能

通过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的本质、算理、思路、操作过程、特征等知识,开拓思维的发展,培养创新意识。

1.说概念本质

在概念学习中进行数学语言表达技能的训练能增强思维的逻辑性,是数学知识由直观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桥梁。各种定义、定理、公式、法则和性质等都是通过数学语言表述的。离开了数学语言,数学知识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如果学生对概念本质说不清楚小学数学论文,词不达意,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不能很好的合作交流表达意见。因此,概念教学必须重视学生说出概念的本质,让学生不但能说出概念的具体内容,更要说出关键词句,还会用不同的方法叙述,并说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和混淆之处。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要求学生运用“性质”语言边算边说[……同时……相同的数(零除外)……]运用性质的过程,这样,不但丰富了数学语言的表述,而且对性质的理解、归纳、总结、记忆,就成了水到渠成印象深刻。

2.说计算算理

加强计算算理教学,重视说的过程,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计算方法,又能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计算教学中必须重视数学语言的培养,让学生说计算算理,介绍多种算法。同时对计算中的错误,还要说出错误的原因及看法。计算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法则。学生对计算算理听听似乎明白,真正理解与否,还要看他能否清楚地表达出来。如教学:38+24= 学生通过操作学具,讨论分析后口述算理:先算个位上8加4得12,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写2;再算十位上3加2再加1得6,所以38加24得62。通过口述算理小学数学论文,学生能准确进行计算,掌握两位数计算法则: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加起,3、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通过口述算理,还能帮助学生检查计算过程中的错误,提高计算能力。经过训练,学生清晰而又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数学语言的表述技巧得到了深化和提炼。

3.说解题思路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语言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应用题的结构,便于分析数量关系,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学习应用题时,有些学生会解题,却不能用语言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这就要从语言表述训练入手,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图画应用题”。让学生观察小鸡图,再说出图意:原来有4只小鸡,又来了3只小鸡,求一共有几只小鸡。通过反复的口头数学语言表达练习,学生在头脑中有了一个大体的数量关系:要把原来有4只小鸡,又添上3只。用什么方法?为什么用加法?(因为要求一共有几只鸡,要把原来的4只小鸡和又来的3只小鸡合并起来。)通过表述想法,在头脑中逐步建立了数量关系:要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要把已知的两部分合并起来,最后让学生列出算式,并说出“4、3、7”各表示什么意思。这样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小学数学论文,分析解答方法。学生通过这样有条理的分析数量关系和数学语言表述的训练,把分析过程用一段连贯而完整的话表达出来。形成表达流利、准确、科学的习惯,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说操作过程

通过操作等活动来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述,不仅可以训练语言的条理性和准确性,同时进一步把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这节课时,首先布置操作活动,课前自制学具: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课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实验,去发现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把操作过程中的看与说、想与说、做与说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小组汇报小论文。强化数学语言表述的严密、简洁、准确的特征。

5.说几何特征

几何形体的学习重在说其特征及联系,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学习《圆柱的认识》时,我出示圆柱模型及圆柱形实物,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同桌相互说一说初步感受,再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像出一个圆柱体的形状,采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讨论说出圆柱体的特征。上下底同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有一个面是侧面,侧面展开是个长方形。学生通过自己说、同桌说、小组说、能得到“说”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说”的教学过程中。

三、用中说,提高表述能力

第6篇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论文参考文献学有哪些呢?语文阅读教学论文参考文献该怎么写?在语文教学改革文本的最后参考文献注释注明越来越严格,故此小编本章给大家提供阅读教学论文参考文献写作的参考标准。

      文献参考:

[1]桂谦.中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7,9.

[2]王启航.批注式阅读实用功能浅析[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6.

[3]丁丽娟.新课程理念下的传统批注式阅读教学探微[J].教学月刊(中学上旬版),2006,8.

[4]葛炳芳.HighSchoolReadingInstruction:asimplePerspe-ctive[J].一线教师,2010(2):4-8.

[5]张淳.高中英语批判性阅读的教学设计[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9(2):66-69.

[6]张冠文.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评判性阅读教学的尝试[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9(12):20-24.

[7]贵丽萍.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思维活动:评判性阅读视角[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09.

[8]林玉岩.批判性思维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学园,2014(18).

[9]王晓青.培养文体意识体会语言内涵[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95-98.

[10]龚朝霞.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11]敖惠敏.通过预制语块模式教学提高高中生英语写作技能的实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12]徐小娟.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堂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13]王喜娟.试分析文化背景知识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影响[J].新课程(下),2015,(02).

[14]杨亚军,戴立黎.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3).

[15]高夕照,陈静波.江苏省2006年高考英语试卷分析及高三复习教学建议[J].考试周刊,2007,(08).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17]刘守兰,1999,《中学英语教学基本功》,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8]郝振甫,1987,《怎样提高英语阅读技能》,湖南大学出版社.

[19]程晓堂,郑敏,2002,《英语学习策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吴松江,2000,《英语阅读理解方法与技巧》,上海教育出版社.

[21]董作亮.浅谈品评式阅读教学法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8).

[22]周韫轶.小学语文“体悟式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2(2).

[23]许玉梅.小学语文“体悟式阅读”教学的探索[J].课外语文,2013(22).

[24][2]翁珲珲.高职英语报刊阅读课程教学载体实践研究.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3.6

[25]钟家宝.英语阅读教学改革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26]赵云丽.近十年国内英语阅读教学研究综述.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

[27]孟琳.探究性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之我见[J].读与写杂志,2012,36(15):41-42

[28]徐苏萍.试论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4(05):35-38

[29]刘洪权.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五大关键.中国教育报,2001-8-2.

[30]王意如.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31]李晓秋.谈谈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学知报,2010.

[32]王小玲.中学生课外阅读浅析.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8(10).

[33]陈建联.关于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8).

[34]关国山.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的研究与探索[J].青年文学家,2009(23).

[35]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6]陶行知.行知教育论著百篇[C].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

[37]胡建民.试论中国古代阅读教学思想特征[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38]卢素侠.古代阅读教学方法的传承与创新[J].时代文学,2008,(15).

[39]施茂枝.阅读教学新思维[J].福建教育,2000,(2).

[40]白金声.谈“以读为本”的古代阅读教学经验对我们的借鉴意义[J].绥化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3).

[41]李瑞芬.比较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5.

[42]陈晓雪.比较阅读法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43]辛星.小學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

[44]邵正斌.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探究.校园英语(上旬),2015(7)

[45]林妃霞.初中英语阅读训练及技巧点拨.考试周刊,2015(75)

[46]刘伟芳.浅谈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方法策略.未来英才,2016(19)

[47]陈萍.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缺失及培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4)

[48]张雪辉.论批判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建构[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4(08)

[49]张晓斌,闫永兵.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探讨[J].文理导航(下旬),2013(05)

[50]杨洪波,周汉添.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物质和人文环境的建构[J].新课程学习(上),2013(02)

[51]徐文凯,卢娟.对名著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15(26)

[52]罗清旭.“批判性思维的结构、培养模式及其存在问题”,江苏教育研究,2014(4)

[53]李楠.构建小学语文阅读审美教学的研究.课程教育研究,2014(20)

[54]曾锦霞.小学语文阅读合作学习模式探究.考试周刊,2016(67)

[55]庞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4(10)

[56]齐雅萍,邓鑫.大连市初中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调研报告[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6(2).

[57]严奇景.字词虽小,文章却大——也谈初中语文字词教学[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6(6).

[58]林奕峰.书声琅琅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策略探究[J].读书文摘,2016(14).

[59]付煜.探究性阅读的异化及其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7(8).

[60]王小珠.运用探究式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7(Z1).

[61]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实施:理念与策略[J].网络科技时代,2007(13).

[62]徐学福,宋乃庆.新课程教学案例引发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7(6).

[63]钱静.宏观解读和微观解析相结合创设高效课堂—关于高中英语阅读课有效教学的探究[J].英语教师,2015,(09):89-94.

[64]刘庆瑜,李湄,黄慧.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提问与课堂互动[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01):190-192.

第7篇

一、提供练习机会

教师设计一些家庭作业可以为学生提供练习和巩固的机会。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中可以运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练习和巩固的目的。比如学生通过家庭作业可以检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保持技能水平、提高解题速度、增强应考能力等。据调查,教师在低年级布置家庭作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运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一项对中小学五年级、八年级和十年级的研究(Garner,1978)表明,如果初中和高中学生自从小学一年级以来每天做25至30分钟的数学家庭作业,那么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将相当于增加了3.5学年以上时间。

二、做好课堂准备

教师布置家庭作业可以使学生为下一堂课做好准备。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堂中尚未完成的学习任务,从而为后面的教与学做准备。比如:学生可能在课堂中遗留了一些数学方面的疑问,而在家庭作业中这些疑问会得到解决;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激发学生对下一堂课主题思考的家庭作业,如教师要求学生列出将要在下一堂课中完成的作文的提纲。

三、参与实践活动

家庭作业增加了每个学生参与学习、应用知识技能以及实施某个课题等实践活动的机会。在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是有限的,而家庭作业则使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比如实施和报告科学实验、撰写论文、评论一本书或开展其他的课题等。

四、发展学生个性

家庭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毅力、责任心、自信心、成就感和时间管理能力。发现和发展学生的一些不能从学校获得的天赋和才能。这此天赋和才能一般属于音乐、美术、戏剧、机械、建筑和学生感兴趣的其他领域。一些教师设计家庭作业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会管理时间、制定学习计划、培养学习能力和发展研究能力。在家里学生可以控制他们在不同的技能训练上所花的时间,他们使用的书籍和资料的数量,为完成作业向家长、兄弟姐妹和朋友请教的次数。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时还要学会排除干扰,从而意志力也得到了锻炼。

五、改善亲子关系

家庭作业可以引导和促进亲子之间积极的交流。亲子就家庭作业展开的对话有助于提高课程内容、家庭作业和学习在他们心目中的重要性,使学生学会如何在现实生活情境中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家庭作业能引发父母和孩子对学校正在教授的内容的讨论。一些家庭作业有助于拉近亲子之间的距离,使他们一起享受学习乐趣和交流思想,还能让父母向孩子表明他们对其学业的支持。早期研究(Maertens  &  Johnston,1972)发现如果学生能够得到父母对数学家庭作业的反馈意见,那么他们将能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近期研究(Van  Voorhis,2000)发现当学生和父母都对科学课程的家庭作业怀有热情时,这些学生能够完成更多的作业,作业的正确率也更高。那些与父母态度不一致的学生则正好相反。

六、加强家校交流

家校交流的主渠道是家长和教师的交流。家庭作业能够让教师和所有的家长产生联系,并让所有的家长参与孩子的课程学习活动。教师能够通过一系列的作业使家长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孩子的进展情况、如何支持孩子的学习和发展,及时与教师进行联系。比如有些教师要求家长在孩子完成的家庭作业上签上姓名和日期;一些家庭作业的完成需要家长给有明显不足的孩子额外的帮助,这些家庭作业要求教师提供清楚的指南或训练方案以使家长成功地扮演“家庭教师”的角色。

七、促进同伴互动

教师可以本着促进学生们共同思考、互相激励和学习的目的设计家庭作业。学生可以在作业、课题、应考学习等方面和朋友、同学进行短期或长期的合作。同伴互动可以是正式的,有指定的合作伙伴和角色;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在家里或通过电话同朋友进行合作学习。研究表明当中小学生在家庭作业上互相帮助时,他们将获得更好的数学和英语成绩。

八、执行有关政策

教师设计一定数量的家庭作业也是为了执行学校或地区的政策。个别教师、校长、全体教职员工、地区行政管理者或家长协会都可以决定学生每天或每周应该完成一定数量的家庭作业。政策指令的制定应考虑到影响家庭作业完成的其他因素。比如: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的家长反映他们在周末有时间辅导孩子的家庭作业,但是一些学校只在非周末的时候布置家庭作业,这势必减少了亲子互动的机会,从而影响家庭作业完成的质量。

九、树立学校形象

布置家庭作业可以向家长和公众表明学校对学生的学习安排了一个严格的学业计划,设置了一定高度的标准。研究表明好的学校安排家庭作业,好的学生做家庭作业,好的教师布置更多的家庭作业(Corno,1996)。当对学校工作和家庭作业的期望得到满足时,家庭、企业和其他的社会团体更有可能支持学校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

十、惩罚问题学生

一些教师将家庭作业用来纠正学生的学习和行为问题;也有老师反映通过布置家庭作业对分心或表现差的学生实行惩罚是不好的。一些研究者发现用于惩罚学生的家庭作业一般是没有精心设计的、超负荷的。这种惩罚性的家庭作业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

家庭作业的不同的目的之间不是相互排斥的。家庭作业可以达到一个目的也可达到多个目的。比如,初中和高中的教师反映他们布置家庭作业是为了帮助学习复习、培养学习技能和管理时间的能力(Muhlenbruck等,2000),这就涵盖了家庭作业在练习、准备和发展个性三个方面的目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美国中小学家庭作业目的定位是很有特色的,有些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中小学教师是以很宽广的视野从多方面、多层次来定位家庭作业目的的。教师不仅从家庭作业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的关系,而且从家庭作业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定位家庭作业的目的;不仅从家庭作业对学生的影响,而且从家庭作业对亲子关系、家校关系、社会政策的影响来定位家庭作业的目的,从而把家庭作业变成学生和家长之间、家长和学校之间、学校和社会之间产生联系的一种中介。这种家庭作业目的观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很有启发:教师应该更多地从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来设计家庭作业,而不应该仅从完成自身教学或增长学生知识的角度设计家庭作业;家庭作业的内容和要求应因人而异,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特长的目的;教师可以通过家庭作业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合力等。

其次,如果以当代的智力理论为参照,我们可以发现美国中小学家庭作业目的定位把握了智力培养的重要方面和关键之处。家庭作业强调亲子互动和同伴互动,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更多的家庭教育,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关系智力。人际关系智力是七种多元智力中的一种,它对人的成功有重要的作用(Gardner,1983)。以培养对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为目的的家庭作业能够促进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提高。元认知能力在有的研究者看来是智力的元成分,是智力的本质所在,与学生学习成绩有很高的正相关(Sternberg,1985)。元认知能力的核心就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管理、调节或监控能力。由此得到的启示是:有些家庭作业应该由学生独立完成,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有些家庭作业则可以考虑家长的参与和同学的合作,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

当然美国对中小学家庭作业的目的定位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好教师应该布置更多的家庭作业、利用家庭作业惩罚学生、把严格规定的数量多的家庭作业作为吸引公众的招牌等观点都不应为我们推崇。也许美国中小学家庭作业目的定位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应该是,在作业量适当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家庭作业发挥它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Epstein,J.l.,&  Van  Voorhis,F.L.(2001).More  than  minutes:Teachers'role  in  designing  homework.Educational  Psychologist,36,181-183.

[2] Cooper,H.,&  Valentine,J.C.(2001).Using  research  to  answerpractical  questions  about  homework.Educational  Psychologist,36,143.

第8篇

女性得主在诺贝尔科学奖的一百多年历史中已属凤毛麟角,而两次获奖者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

清苦的求学生涯

居里夫人原名玛丽,1876年11月7日生于波兰华沙一个中学教师家庭。她有三姐一兄,父母收入低微,全家生活相当贫困。

玛丽从小酷爱学习,深受父母和老师的喜爱。中学毕业后,由于大姐和母亲相继去世,家境更加困难,玛丽只能辍学在家,操持家务。

为了从经济上支持二姐去法国学医,玛丽到一些偏僻的边远地区当了五六年的家庭教师。待二姐毕业当了医生后,她才于1891年辞别了父亲,去法国求学,时年24岁。

玛丽考取了巴黎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她很贫穷,生活十分清苦。到了冬天,在冷得无法入睡时,就干脆把所有的衣服全穿上。但她早晨总是第一个来到教室,坐在第一排,如饥似渴地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两年后,她就通过了物理学学士的学位考试。又过了一年,她再次通过了数学学士学位考试。27岁的玛丽于1894年到皮埃尔・居里的物理实验室工作。

志同道合的科学伴侣

皮埃尔・居里于1859年5月15日生于巴黎一个医生的家庭。玛丽来到实验室时他35岁,任巴黎市立理化学校物理实验室主任,在电磁学的实验研究方向成就卓著。他同玛丽有着献身科学的共同志愿,结下了亲密的友谊,并萌发了纯真的爱情。

1895年,36岁的皮埃尔以《在各种温度下物质的磁性》为题通过了博士学位的考试,并升任理化学校教授。同年与28岁的玛丽结婚。他们便是日后科学史上著名的居里夫妇。

放射性元素钋的发现

19世纪末,有实验物理学上的三大发现:1895年伦琴发现了x射线,1896年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铀,1897年汤姆逊发现了电子。

居里夫人决定把铀盐和铀射线的研究作为自己博士论文的选题。她在巴黎理化学校的储藏室里利用简陋的仪器认真地逐一检验有关化学元素的放射性。

1898年初,居里夫人发现了钍和它的化合物也能像铀一样发出射线。4月,她向巴黎科学院提交了论文《铀和钍的化合物之放射性》。

同时,居里夫人还发现沥青铀矿和铜铀云母这两种矿物的放射强度要比铀和钍的放射强度大得多。她大胆猜测其中一定含有新的不为人们所知的放射性元素。

她的这一发现太重要了。皮埃尔决定暂时中止他在晶体方面的研究,直接参与玛丽的工作。就这样居里夫妇开始了他们在科学研究方面幸福的合作,去共同寻找那些新的具有更大放射性的元素。这种合作一直持续了8年之久,直至皮埃尔于1906年不幸逝世为止。

他们的科研进展很快,3个月后,物理测量已经证明了这种新元素的存在,虽然还没有从化学上把它分离出来。1898年7月,居里夫妇向巴黎科学院提交了《论沥青铀矿中的一种放射性新物质》的报告,说明发现了比铀强400倍的放射性新元素,居里夫人建议以她祖国波兰的名字命名为钋(Polonium)。这一报告也用波兰文在华沙的杂志上发表。

放射性元素镭的发现

居里夫妇再按再厉,乘胜前进。仅过了半年,1898年12月,他们又向巴黎科学院提交了报告《论沥青铀矿中含有一种放射性很强的新物质》,发现了比铀的放射性强200万倍的新元素镭(Radium――“放射”的意思)。

镭的发现再次轰动了科学界,但还是有人表示怀疑:没有原子量,就没有镭!镭在哪里?拿镭出来给我们看看!

为了把镭分离出来,测出它的原子量,居里夫妇开始了艰巨的实验工作。没有钱购买含镭的沥青铀矿,他们只能改用沥青铀矿矿渣,矿渣中的含量只有百万分之一!没有实验室,他们向学校申请借了一个木棚,它先前是医学系的一个尸体解剖室,下面是泥土,上面是千疮百孔的玻璃顶盖,夏天炎热难耐,冬天冷得出奇。他们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一锅一锅地、一天一天地坚持不懈地工作了4年之久,硬是从成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盐――纯氯化镭RaCl2,并初步测出镭的原子量为225(精确值为226)。由此,人们也就消除了怀疑,确信了镭的存在。但是,居里夫人的健康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她的体重减轻了10公斤。然而,她却幸福地回忆道:“正是在这陈旧不堪的棚子里,度过了我们一生中最美好最幸福的岁月。”

1903年,居里夫人以其《放射性物质的研究》论文获得索尔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居里夫妇同贝克勒尔一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居里夫妇把所获得的7万法郎奖金捐赠给了几个科学团体、公益事业和波兰来求学的贫苦青年,留给他们自己家庭开支的只有两小笔,房间的破旧帐幔换了新的,住宅中安装了洗浴设备。至于居里夫人本人,则连帽子都没有换一顶新的。

居里夫人的科学课

1906年4月19日,巴黎飘着细雨,皮埃尔在上街途中专心致志地思考着科学问题,不幸被一辆马车撞倒,车轮碾碎了他的头颅,夺去了这位年仅47岁的巴黎科学院院士的生命。当时居里夫人只有39岁,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她极度悲痛。

居里夫人是一个坚强的女性。她很快抑制了悲痛,谢绝了教育部门提出以居里遗孀身份领取国家抚恤金的办法,而是接替了丈夫在大学的职务,用加倍的工作来寄托对亲人的哀思。除了教学和研究工作以外,她还要抚育年仅9岁和2岁的两个女儿,以及照料年近80岁的公公。每天清晨,她要先安排好家中的事情,然后匆匆去赶火车上班。为了省钱,她一直乘坐设备简陋、气味难闻的二等车。中午,他不能回家吃饭,在实验室吃点面包之类的干粮。晚上,他回家后不顾一天工作的疲劳,还要给火炉添煤,做晚饭,一直到伺候一家老小睡觉后,她又开始了阅读、研究和写作工作,有时要到翌晨两三点钟。

居里夫人依照居里生前的嘱托,要教育好他们的两个女儿。她通过观察大女儿伊琳娜的小学教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看法:一是读写训练耗时太多,二是科学课程缺少实践。于是她向朋友们倡议,咱们亲自给孩子们上课吧!

这是一场伟大的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实践!居里夫人和著名科学家朗之万、让・佩兰等人亲自对他们的孩子上小学数理化的课程。居里夫人的物理课,据当时学生的课堂笔记,一是强调实践,教孩子们做了一系列有关基本物理量及其因果关系的实验,其智慧在于使用简易常用的古典仪器探究前沿科学,如使用带有阀门的玻璃球测

量空气与水的比重;二是启发学生主动学习,不是从背诵枯燥的定义出发,而是处处体现了科学的逻辑推理、定量研究,如使用水中加糖加油、置换实心空心物体,再现阿基米德浮力原理等等。

居里夫人在1907年和1908年这两年问的科学课有了结果,她那当时才10岁的女儿伊琳娜在20多年后,也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1935年,38岁的伊琳娜和她35岁的丈夫约里奥因人工放射性方面的研究而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居里夫人再次荣获诺贝尔奖

居里夫妇曾经用了4年的时间提炼出了0.1克纯氯化镭,测定了镭的原子量。皮埃尔逝世4年后,1910年,居里夫人则提炼出了纯镭元素,并测定了镭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她还受命制备了0.2克纯氯化镭,封存于小试管内,存放于巴黎国际度量衡标准局,成为镭的第一个标准国际计量单位。1910年,居里夫人还出版了他的杰作《论放射性》上下两卷,长达近千页。

1911年,居里夫人申请竞选巴黎科学院院士。皮埃乐在生前于1905年当选过巴黎科学院院士。结果,居里夫人仅以1票之差落选,这是院方歧视妇女和某些人的嫉妒所造成的不公正的结果。而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却只授予了居里夫人一人。其时从来还没有别的获奖者,无论男女,得到过两次诺贝尔科学奖的崇高荣誉。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在一切可赞美的事物中,唯有居里夫人的名声,是永不毁灭的。”

巴黎医学科学院的第一位女院士

1914年,巴黎镭学研究所成立。同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居里夫人把价值高昂的实验用镭1克(时值100万法郎、15万美元)封入50磅重铅罐,秘存于保险库,以免战乱失落。战争时期,她受法国红十字会委派,奔波于国内外各地,指导战地医疗队应用x射线诊疗工作。她在给郎之万的信中说:“我决定把自己的一切力量贡献出来,为我的第二祖国服务。”

1918年战争结束后,居里夫人立即恢复了她在镭学研究所的研究工作。她的《放射学和战争》一书成了她在战争时期应用和发展x射线技术和镭辐射疗法的经验总结。

1922年,居里夫当选为法国巴黎医学科学院的第一位女院士。

为科学事业奉献终生

长期同放射性物质接触严重损害了居里夫人的健康。她于1934年7月4日因恶性贫血症等病逝于法国的阿尔卑斯山疗养院,享年67岁。从战后到她去世的15年问,巴黎镭学研究所的实验室总共提出报告483份、论文34篇,居里夫人亲自参加了其中31项研究课题。她在临终前才完成的第二部分论述放射性的专著《放射性》(两卷)卷帙浩大,于1935年作为她遗著的一部分出版。

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的悼词中这样写到:“她性格坚强,她思想纯正,她严于律己,她处事客观和廉洁――所有这些品质很少在一个人身上兼而有之。她每时每刻都感到自己是在为社会服务,而她伟大的谦虚不曾给她留下自我欣赏的余地。”

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国际主义者

居里夫人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国际主义者。她热爱波兰,热爱法国,也热爱中国。居里夫人在1921年3月接见过当时的北京大学校长,1929年9月接受过当时清华大学物理系第一届毕业生施正元到实验室研究锕系元素钋的放射化学性质,并于1932年12月主持了施正元的论文答辩,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的郑大章也接受过居里夫人的指导。

今天,我们纪念居里夫人荣获诺贝尔化学奖100周年,应该记住她放弃申请制镭专利权时所说过的掷地有声的话:

第9篇

【关键词】发展;学生;数学;语言

语言是思维的过程,也是思维的结果。对小学生来说,由于信息量摄入少,不少小孩子能“做数学”,但不会“说数学”,缺乏数学语言。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序地进行训练。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用完整、准确、科学的数学语言表述思维的过程,提高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述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一、玩中说,培养表述兴趣

数学知识在教材上的表述总是比较抽象、中规中矩、严密精确。长期以来,教师又偏差地对待和处理教材,使数学语言变的枯燥、乏味、单调。其实数学知识也有很多趣味可以挖掘。如“快乐数学”,“趣味数学”,新理念提倡“玩中学,学中玩”,变“苦学为乐学”,“学会为会学”。我们可以通过“玩”来调节学生的身心活动,让学生体验,感悟数学的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中说,发展表述技能

(一)说概念本质

在概念学习中进行数学语言表达技能的训练能增强思维的逻辑性,是数学知识由直观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桥梁。各种定义、定理、公式、法则和性质等都是通过数学语言表述的。离开了数学语言,数学知识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如果学生对概念本质说不清楚小学数学论文,词不达意,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不能很好的合作交流表达意见。因此,概念教学必须重视学生说出概念的本质,让学生不但能说出概念的具体内容,更要说出关键词句,还会用不同的方法叙述,并说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和混淆之处。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要求学生运用“性质”语言边算边说[……同时……相同的数(零除外)……]运用性质的过程,这样,不但丰富了数学语言的表述,而且对性质的理解、归纳、总结、记忆,就成了水到渠成印象深刻。

(二)说计算算理。

计算教学中必须重视数学语言的培养,让学生说计算算理,介绍多种算法。同时对计算中的错误,还要说出错误的原因及看法。计算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法则。学生对计算算理听听似乎明白,真正理解与否,还要看他能否清楚地表达出来。如教学:38+24= 学生通过操作学具,讨论分析后口述算理:先算个位上8加4得12,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写2;再算十位上3加2再加1得6,所以38加24得62。通过口述算理小学数学论文,学生能准确进行计算,掌握两位数计算法则: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加起,3、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通过口述算理,还能帮助学生检查计算过程中的错误,提高计算能力。经过训练,学生清晰而又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数学语言的表述技巧得到了深化和提炼。

(三)说解题思路。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语言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应用题的结构,便于分析数量关系,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学习应用题时,有些学生会解题,却不能用语言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这就要从语言表述训练入手,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图画应用题”。让学生观察小鸡图,再说出图意:原来有4只小鸡,又来了3只小鸡,求一共有几只小鸡。通过反复的口头数学语言表达练习,学生在头脑中有了一个大体的数量关系:要把原来有4只小鸡,又添上3只。用什么方法?为什么用加法?(因为要求一共有几只鸡,要把原来的4只小鸡和又来的3只小鸡合并起来。)通过表述想法,在头脑中逐步建立了数量关系:要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要把已知的两部分合并起来,最后让学生列出算式,并说出“4、3、7”各表示什么意思。这样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小学数学论文,分析解答方法。学生通过这样有条理的分析数量关系和数学语言表述的训练,把分析过程用一段连贯而完整的话表达出来。形成表达流利、准确、科学的习惯,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操作过程。

通过操作等活动来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述,不仅可以训练语言的条理性和准确性,同时进一步把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这节课时,首先布置操作活动,课前自制学具: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课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实验,去发现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把操作过程中的看与说、想与说、做与说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小组汇报小论文。强化数学语言表述的严密、简洁、准确的特征。

三、用中说,提高表述能力

第10篇

1 初中数学“双组”教学模式

1.1 双组

双组,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组建的数学学习组和数学兴趣组.

1.2 初中数学“双组”教学

初中数学“双组”教学,指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而开展的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和数学兴趣发展的教学活动.

1.3 初中数学“双组”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教学

2 初中数学“双组”教学的实施

2.1 实施原则

2.1.1 循序渐进原则

初中学生刚从小学过来,学习依赖性较强,加之受注入式和应试教学的影响,学习缺乏主动性.因此,教改应循序渐进.

2.1.2 因材施教原则

每个初中生数学学习的接受力不同,兴趣也有差异,在组建学习小组和兴趣小组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优势,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

2.1.3 优势互补原则

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建学习小组和兴趣小组,让学生在活动中取长补短,使学习效益最大化.

2.1.4 及时激励原则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出学生不足的同时,努力寻找闪光点和成绩,及时激励或奖励,让学生不时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以增强学习信心.

2.1.5 减负原则

“双组”教学在学校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进行,不增加课时.

2.2 实施步骤

第一步,宣传动员.农村学生和家长对教改陌生,在教改之初广泛宣传,让学生尤其是学生家长了解教改目的与意义,以营造家长支持、学生配合的教改氛围.

第二步,组建双组.将全班30名学生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为5人一组,全班共6个学习小组.由各组学生自选组长,学生按小组就座.同时,又将全班30人按数学兴趣分为2~6人不等的多个活动组,以同样方式选组长,但两类组长不兼任.

第三步,开展活动.在教学中每周有1节课开展兴趣活动,学习活动、兴趣活动分两条线在教学中交叉进行.

第四步,反思总结.在“双组”教学中,教师不断分析总结.同时,让学生不断总结反思,谈(写)学习和活动中的体会、收获与问题.

2.3 开展“五学五小”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五学”,指在课堂上各学习小组开展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竞赛学习和督促学习.“五小”,指在数学兴趣活动中开展的小论文写作、小先生教学、小调查研究、小测量和小设计制作.

2.3.1 开展“五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①开展自主学习,提高自学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教育应有“四个支柱”,即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可见,学习能力是人的一个重要能力.因为知识在不断更新,而一个人的在校时光短暂,新知识需要我们在工作实践中自主学习.教学中可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一是让学生预习新课,回答需要通过阅读理解才能回答的问题;二是教给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如抓关键字句、概念,借助图表分析问题,归纳例题的解答步骤,提炼例题中的思想方法,遇省略的解答过程在草稿推演,等等.

②开展合作学习,加深知识的理解力.

古人云:学习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说明合作学习有利于增长知识.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同学彼此交流、相互争辩,能够加深知识的理解,从而学得更牢.

③开展探究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美国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特别倡导的学习方式,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探究能力.数学探究活动能促进学生对数学“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理解,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1]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在较短时间解决的问题,就让小组讨论和探究完成.因为“讨论是一种培养创造性品质的好方法.讨论可使一种想法启迪另一种想法,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大大拓宽了解题方法的范围.”[2]但不可能什么都让学生探究,也不是什么学生都能探究.有的探究要延伸到课外,有的探究只让少数学生做,有的探究学生不可能探究出结果.

④开展竞赛学习,培养竞争意识.

当今社会各行业竞争加剧,学生在校能感觉到的多是升学竞争,还体会不到未来的生存竞争和就业竞争.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班上开展竞争式学习:一是小组内竞争学习,二是班内小组间竞争学习.例如:课堂上竞争答问,看谁的回答正确且表述清楚;看谁的作业书写工整且错误少;看谁考试失误少、成绩进步大.同时,对学习进步者和成绩优秀者均给予奖励.

⑤开展督促学习,培养自控能力.

初中生学习自律性差,尤其是数学学困生.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教学中实行监督学习制,组内一对一监督,为小组共同进步打基础,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

2.3.2 开展“五小”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中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针对学生的兴趣,“教师的任务就是鼓励和引导他们,把他们的驱动力和创造力用于值得从事的活动中”(福禄信尔).前不久,《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制定组组长史宁中教授,在澳门、宁波的发言中提出了“数学教学的四基”:数学基本知识,数学基本技能,数学基本方法,基本数学活动经验.[3]因此,开展数学兴趣活动很有意义.

①开展小论文写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写作能力.

“数学中的写作是以过程为目标的学习活动,指学生将自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对解题方法的体会、对解题过程的回顾、对学习方法的总结等写成文字的活动”,它可以帮助学生建构数学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元认识”水平,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识情感;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思维,形成数学思想也具有一定的价值;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可以为教师进行教学决策提供信息.[4]另外,丘成桐教授在2004年6月22日的《文汇报》中撰文指出,常见我国数学家解决外国人的猜想,却几乎没有听到中国人有过什么重要猜想,这一点源于基础教育中“中国学生提的学术问题很少”.而写数学小论文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学术问题的习惯,有利于学生数学语言的学习和数学表达.

②开展小先生教学,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

利用活动课时间,开展小先生(优生)教学活动,一方面,让小先生感受师生角色换位后的体验,认识到教师的不易和艰辛,从而有助于尊重教师和教师的劳动;另一方面,小先生通过备课写教案、讲课、批改作业,既加深了自身对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另外,辅导了学困生学习.

③开展小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协作能力.

开展小调查活动,让学生通过查资料、编问卷和撰写调查报告,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研究能力;同时,通过调查中同学的互帮互助与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与协作能力.在今天,学会与人合作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因为“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共处和处世技巧”(戴尔・卡耐基).

④开展小测量活动,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与实践能力.

数学,尤其是几何,有大量涉及测量的内容,通过实地测量,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数学与我们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与实践能力.

⑤开展小设计制作,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与创新能力.

教育家刘佛年在《数学学习论》中指出:“创造并不神秘,非要有科学理论才能创造,那就高不可攀了,只要有点新意思、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方法,都称得上创造.”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数学兴趣小组中开展了小设计、小制作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在丰富学生数学学习生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

2.4 开展“四评四奖”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与学习自信力

2.4.1 开展“四评”活动

心理学实验表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比不了解学习成果的学习积极性要强得多,学习效果也好得多.[5]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告诫我们:“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教学中及时的评价与激励十分必要.我在教改中就开展了“四评”活动:①自评.每学期学生对自己的数学成绩与活动情况(课堂互动情况、交作业情况、小论文、小设计等)自评,分A、B、C、D四个等级.②组评.每学期小组对组员的学习和活动情况评比,分A、B、C、D四个等级.③师评.每学期对全班每个学生的活动成果评比,分A、B、C、D四个等级.④校评.每学期学校领导对教师指导的学生成果进行评比,分A、B、C、D四个等级,其结果与教师的教改津贴挂钩.

2.4.2 开展“四奖”活动

在精神奖励的同时给予物质奖,奖笔者发表的书刊等.设四类奖:①学习优胜奖.对数学定时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最高的都奖.②学习进步奖.奖励学习进步者(分为阶段进步者、学期进步者),让他们看到学习数学的希望,以增强学习成功感和自信心.因为“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爱默森).③作品优秀奖.对评出的数学活动优秀成果给予奖励.④作品发表奖.对在校刊和公开发行期刊上发表的作品进行奖励.

3 初步成果

3.1 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通过教改实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

3.2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通过教改实验,数学学困生有了转变,学习的态度更端正了,学习目更明确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增强了.

3.3全班数学成绩有了提高

通过教改实验,班上学习的氛围更浓了.特别是通过小先生(优生)教学,在小先生得到锻炼的同时提高了学困生的成绩.中等生在与优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活动中,积极向优生看齐,为争取获奖和当小先生,学习更努力,进步较快.这样,全班数学成绩有了提高.

3.4 取得了一些物化成果

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取得了一些物化成果(数学小论文、调查报告、小设计、小制作),有多篇文章发表或获奖.例如:赖小林、徐川等同学撰写的数学小论文《“大边对大角”的证法探究》发表在中国数学会主办的《中学生数学》初中版2008年第7期上;杨杰、罗超等同学撰写的《初中生数学学习习惯调查报告》,赵俊雄、文欣等撰写的《初中生学科兴趣与偏科调查报告》,均发表在校刊上.另外,一些有一定创意的小设计和小制作在学校展示.

4 反思

4.1 防止单一的学习方法,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但具体到一节课,应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选取学习方式,防止固定用某一种方式学习.例如:难度较大的内容较适合讲授式学习;优生较适合探究学习;学困生适宜与优生合作学习.

4.2 防止合作探究表面繁荣,注意学习有序和实效

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过程中,课堂上容易出现表面热闹且教师难于控制的局面,其结果并效果不好.因此,注意活动监控和有序,确保学习取得实效.更何况,目前“在分数和名次起主导作用的情况下,学生和教师所感受到的‘竞争’压力远远超过‘合作、交流、分享’的欲望”[7].

4.3 加快初中升学考试改革,努力为课改定向导航

“对学生而言,追求分数是学习的一种意义,而不是全部.”[6]当前,升高中主要还是以一次性的文化考试为依据,虽然现在很多地区有了学生综合评价,但在录取中能真正发挥作用的不多.或者说,目前综合评价力度还很不够,没能达到预期效果,还没有引起学校、教师、学生尤其是学生家长的足够重视.难怪有论者说,“当前,教育改革如此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社会的尤其是学生家长的强烈支持.国家利益和老百姓的个人利益似乎是矛盾的,前者是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显示出对教育的高瞻远瞩,而后者却没有那么‘时髦’,他们更关心教育的直接结果,而不是那些难以评估的教育价值.”[8]

参考文献

1 金晔.关于课堂教学中数学探究活动的几点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初中),2008(3)

2 吕传汉等.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01(4)

3 2006-2007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纪要[J].数学教育学报,2007(3)

4 胡耀华.数学写作的价值及若干教学建议[J].数学教育学报,2007(3)

5 张定强,赵宏渊,杨红.高中生数学反思能力培养的基本模式与实践探索[J].数学教育学报,2008(1)

6 迟艳杰.教学意味着“生活”[J].教育研究,2004(11)

第11篇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的不懈追求。小学科学课涉及到物理、化学、地理方面的知识。实践证明,科学教学如果纯粹凭借老师的说和写,学生的掌握程度是非常低的。而科学探究则让纯粹是书面的东西走到学生中间,让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结合小学科学学科和小学生的特点谈谈在科学课堂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做法。

一、从激发学生兴趣着手

兴趣是知识的源泉,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科学课每周仅有两节,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很有限,有许多制作、科技小论文等作业需要学生在课外自觉地、主动地完成;因此,培养学生的持久学习兴趣是科学课本身的特点之一。怎样将学生的直接兴趣持续下来?这就需要教师应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蚯蚓找家》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带领学生在学校的树池里挖出一些蚯蚓带到教室里,观察蚯蚓适宜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在没有实验之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推测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环境,在做实验来证明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因此学生的实验兴趣进一步被激发,经过学生的反复实验后再和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成功是发展学生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学生克服了较大的困难获得成功,学习就会更加积极,兴趣就会更加浓厚。

二、渲染教学情境激发求知欲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例如我在教学《磁力大小有变化吗》这一课时,给学生同样的磁铁,看谁有办法能吸起更多的回形针。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谁也不服谁就动起手来,都想超过他人,在动手的过程中想办法调整回形针放置的位置,在调整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磁铁的不同部位的磁性有强有弱,磁力的大小与磁铁的多少有关。情境教学”模式就是利用这个机会去创设情境,教给他们发现事物规律的一般思维方式,形成善于听取各种不同建议以及随时发现新事物的习惯。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情境,将学习置于乐观的情感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现精神。

科学与生活联系密切,生活中处处有科学,这样联系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在科学教学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教学《天气》这一章时,讲到了云、雨、风和气温等有关自然现象时,我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结合课本知识,让他们真正去看看云的样子,让他们结合平时的生活经验理解风的力量、谈气温变化的感受,讲自己对雨的观察与体验。通过这一些活动,使他们明白平时熟视无睹的这些事物,就是大自然的一角,其中包含着无穷无尽的科学知识,等着他们去研究。同时也认识到只有通过仔细观察、认真研究,才能揭开其中的奥秘,并让学生陶醉在大自然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

三、开展小组合作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

如教学《液体的溶解》一课时就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进行分小组,在每个小组内首先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合理分工,明确职责二是建立有序的合作交流常规。三是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按要求进行实验,1、把胶水倒入水中,看到了什么大家统一意见并记录下来。2、是一名学生用小棒在水中用力搅动一分钟后,等水静止后在看胶水在水中的状态,把看到的讨论后记录下来。最后得出结论,并把记录的情况汇报给全班同学,在全班同学讨论的基础上老师进行小结,得出正确的结果。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对促进学生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起着积极的作用。

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实验教学,应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进来,通过制定实验计划、准备实验器材、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归纳实验结论等,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探究动手前可以先请学生设计一份实验方案,把原来直接向学生提供材料而让学生想一想需要什么材料,怎样做比较合理,在动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在探究中一边动手一边做记录,再想想探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留一点时间请学生进行探究后反思,谈谈探究后的体会和感受,相互之间做一些评价。

五、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

对于小学生来说,探究绝不等于不要教师的指导,不是完全放手给学生,有人认为探究就是让学生独立研究,只要老师指导了,就不是探究。那种“学生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学生想怎样研究就怎样研究”的做法实际上是不符合小学生学习实际的。新课程改革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之后,该怎么办?这些问题是否都有研究的价值,是否都能当堂研究,学生是否具备研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指导他们整理、筛选,然后确定研究的问题,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研究什么,并紧紧围绕这个问题收集信息。

第12篇

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策略分析学术论坛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参加学术论坛,研究生可以博采众长,从中获取和充实专业知识,掌握学科前沿的最新动态,了解同行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涉猎其它学科领域的知识,能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掌握多种技能,从而为学术创新奠定必要基础。从心理学的动机理论看,当研究生看到自己的创新思想引起参会者更多的关注与重视时,就有动机学习和创新,会使自己充满成就感,也有利于激发创新意识,增强科研创新动力,通过浓厚学术氛围的熏陶,还有积极进取勤奋学习、刻苦科研使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能激发研究生学术热情,启发科学思维,在其读书报告基础上进行学术观点展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并逐渐凝练其研究领域成果。

(一)以“发现教法”为基础

开创学术论坛新模式发现法(也叫探索法)是美国认知主义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提出的。探索法在当前的研究生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学术论坛活动就是充分运用发现法这种教学法,要求研究生在导师的认真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搜集文献资料,形成学术观点。“发现”某一具体学科领域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联系,形成概念,获得原理。我校通过开展研究生学术论坛活动,引导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学术交流,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发现法是开展研究生学术论坛的理论基础。为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推进学风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我校教育学研究生加强学术坛活动建设。

1.高度重视

保障“有效开展”学术论坛“有效教学理论”要求研究利用和遵循规律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为了保障学术论坛活动的有效开展,切实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教育科学学院成立了“学术论坛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征求同学意见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每位同学的报告时间,做到了定时定人开展学术论坛活动。与此同时,每次论坛活动均要求报告同学邀请其导师在内的1-3名老师莅临指导,并针对同学拟定的报告题目、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2.形式多样

营造“乐学善思”的学术氛围学术氛围是师生群体在共同的研究实践中形成的,从心理学方面看,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可以感染学生、激励学生的探索行为,可以从“刺激-反映”理论得到解释,乐学善思的学术氛围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院学术论坛的形式是初级论坛中级论坛和高级论坛相结合。初级论坛在导师和学科教研小组的研讨指导后发展为中级论坛,以高级论坛带动初级论坛。论坛结束后研究生根据导师的指导意见和专家的建议对自己的课题进行总结反思,整理成学术论文投稿发表。

3.勤抓落实

注重实践与创新“学用一体”以“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理念为指导,我院积极相应国家政策与实践基地合作,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与黄石市教科院合作成立了湖北师范学院教育学研究生工作站,长期开展合作教研活动。为使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培养锻炼。从学期初开始酝酿并制定了学术论坛实施方案,以方案和制度为指导,认真落实,对所有同学的报告严格要求。所有报告同学均提前将报告主题上交,同时要求报告所用课件提前一周提交校内导师和工作站实践导师修改、审核。每次报告均要求报告学生导师参加,同学必须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期帮助报告同学修改,同时锻炼学生思辨能力,拓展研究视野。一学期以来,通过一系列有力、可行的措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均得到较大的提升,所有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步骤、方法、技巧均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使研究生科研创新与社会教学实践得到有效衔接。

4.营造平台

力争学术水平与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我院建立校内学术研讨制度。定期举行研究生学术论坛,能给研究生提供舞台和机会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让更多的专家和教师参与指导。学术论坛吹动学术交流之风,学术论坛创造了一种自由、富有时代气息的学术空间。做学术报告既帮助研究生凝练研究内容,也为研究生展示自我提供了平台。研究生能在学术论坛这一舞台上激情高昂,尽情的展示自我,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学术论坛也增进了教育学一级学科涉及的二级学科的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了解和沟通,而且启发了大家对社会、对人生、对学术的思考,对研究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帮助。

(二)以“科研兴趣”为导向

自主创建“勤学善研”好氛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研兴趣是研究生从事学术研究、进行科研工作的动力。研究生教育中的学术活动有效开展需要广大研究生积极参与,一方面参与学术论坛的同学是本次成果展示的听众,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学习科研方法;另一方面,参与者也是拟评委,能为报告人指出缺陷,让报告人及时发现并改进不足之处,同时参与人也提高了学术观点的凝练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双方都达到良性互动。在学术论坛组织过程中,我院坚持“以人为本”的生本教育理念,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帮助同学提高学术思维,了解学术前沿和动态,以学生需求为依据,以学生发展为要求,以“学术论坛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同学,构建了形式多样的论坛形式。论坛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由单一同学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选取研究课题,在有一定研究成果或思路之后,以自己讲解的形式引导所有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形式二是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以教育学基础课程为主线,确定一些研究课题,通过小组形式进行调研和分析,最终各组分别汇报研究成果和得出的结论。在此基础上互相提问、质疑和答疑,这一方式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学术思维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形式之三是由外出参加学术活动或学术年会的同学讲解最新的研究动态和前沿,分享参加会议的感受和注意事项。通过这一论坛形式,促进了学生对学术前沿的把握和了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此外,本学期还通过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讲座的形式增强研究生的科研兴趣。邀请外校专家开展高级论坛15次,研究生工作站实践导师开展学术讲座29人次,邀请本校教学名师讲座开展中级论坛10人次。第一,成功邀请多位全国知名专家讲学。成功邀请到外校讲座的知名专家,如台湾辅仁大学林梅琴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博导李太平教授、“磁湖学者”郭冬生教授、中央教科所博士后于泽元教授等全国知名专家来为研究生做专题讲座。第二,定期邀请全校优秀教师做科研辅导。我院优秀教师长期为研究生做好科研做辅导,如教育科研经验丰富的邓李梅教授开展“打造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专题报告,每年必出多篇省级优秀学位论文的优秀指导老师向光富做“实证论文写作”研究方法指导。第三,长期邀请研究生工作站优秀实践导师作报告。如成功邀请到黄石市第十四中学教学副校长冯世飙做“德雅载物,春风化雨”报告、副校长涂国民做“怀揣教育梦想,争做四有教师”报告,黄石市广场路小学优秀语文教师满红莲做“小学语文实践活动设计”报告,优秀教师汪细强做“发挥专业能力,让学有所用———课程研究开发为例”报告,黄石三中的高级教师肖燕鹏做“中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法”报告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培养了研究生科研兴趣的同时,还创建了勤学善研的好氛围。

(三)以“学习积累”为主体

贯彻坚持“求真务实”全过程“罗马建成,非一日之功”。积极倡导研究生平时多读书、多学习专业理论,多积累知识。秉承求真务实的精神,认真学习做好学问,在积累中提高创新能力。功在平时贵积累,精心准备多展示。在学术论坛时间中,我院研究生在选定方向和研究课题后,广泛收集文献资料,在导师指导下逐渐形成自己学术观点。掌握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精心准备,多积累多参与学术论坛演讲比赛,力争出色地展示出自己的研究情况。如本学期13级教育学研究生开展的学术论坛有教师教育方向的田子荷同学做“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报告,学前教育方向的汤雅黎同学做“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有效教学的问题及策略研究”报告,田一君同学做“提高高中生英语作文水平的有效教学”研究报告,邵智博同学做“中学数学新课导入的有效方法与反思”研究报告,李维华同学做“语言支架在英语教学中的案例研究”报告,刘海阁同学做“全纳教育视域下”培优辅差“教学的困境及出路”研究报告,夏炽同学做“新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程有效教学研究”报告。学术论坛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学术论坛有利于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通过开展研究生论坛活动,可以激发研究生自主学习研究能力。在发现中学习探索中进步,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对研究生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开拓知识视野,增强学术意识。学术意识是研究生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尤其是研一学生,即使是观摩研究生学术论坛也能扩大自己的视野,增强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学术意识的敏锐度。其次,跟踪研究前沿,提升创新能力。科研能力是研究生综合能力的核心指标。在参加学术论坛活动中,查阅和搜集大量的专业文献资料,可以丰富专业知识,也可以学习撰写学术论文的规范和要求。同时进行学术交流,有助于突破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迸发创新思想。这些都能为科研写作打好基础。再次,博采众家之长,强化综合素质。综合能力是研究生质量的重要内容。通过学术论坛,可以锻炼研究生创造性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勤奋刻苦、积极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勇气。另外,通过交流还可以锻炼他们的社会交际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从而使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四)以“内涵建设”为核心

积极争取“优质高效”保质量《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离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我校教育学研究生定期开展学术论坛活动,贯彻落实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的“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研究生教育是我校当前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我校坚持走已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之路,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已纳入我校建设发展的重要日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通过系列学术论坛活动的开展,本年度教育学研究生产出了丰硕的科研成果,科研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进步。以13级参加学术论坛的41名教育学研究生目前科研成果为例,2014年度已发表的省级学术论文45篇,每人次年均发表量达1.09篇,比往年有很大提高。全体教育学研究生都非常积极地参加学术讲座。我们邀请到教育学海内外资深教授博导为教育学研究生做高级论坛讲座,加强了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和研究热情,对研究生开展初级论坛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很多学生领略到专家学者的风范,意识到要以做学问为快乐,更加发奋潜心钻研。如13级王泓荔同学发表EI论文Applied-InformationTech-nologyinDesignofDiabeticRehabilitationMan-agementSystemBasedontheTechnologyofMobileInternet,夏炽同学发表“新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程有效教学研究”,刘路同学在《教学管理》发表“从三效维度谈有效教学评价”,汤雅黎同学发表“信息时代家园合作的偏差及其匡正策略”,孙逊同学在《教育科学论坛》发表“农村幼儿教师成就动机与继续进修意愿的关系研究”,龚书静同学在《教育与教学研究》发表“绘画在幼儿语言教育中的应用分析”,张欣宇同学发表“PSD: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探索”,马媛同学在《教育与教学研究》发表“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的误区与有效性策略”等学术论文。人才培养是具有周期性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对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进行一系列的深入改革,着眼于长远,使教育完全为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而服务。通过学术论坛这个学术交流平台,营造出良好的学术氛围,增进师生学术上的互动交流。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基础保障。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