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年会小品剧本

年会小品剧本

时间:2023-01-20 18:45:10

年会小品剧本

第1篇

安全生产小品剧本本小品通过一个安全员的新婚夜,主要阐述我们安全员以企为家,舍小家,顾大家的高尚情怀.

人物:

何:企业的安全员

珍:安全员之妻(喜酒吃完,两人正私密正欢)

何:罚什么?

珍:罚你唱支歌

何:好!你想听唱歌还不分分钟的事。(模仿流行歌星状)”妹妹你坐船头……(兴奋得抱起新娘就跳起来)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开心!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啦!

珍:(撒娇)还讲开心,今晚我真有点担心咧!

何:你担什么心?

珍:你是搞生产安全检查的,上不讨好领导,下得罚职工。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我是担心有人趁今天我们结婚来闹事,那可就惨了!

何:头发长见识短,我是为了工作和职工们的利益,怎么会有人在这种时候来为难我!

珍:我是为你担心嘛!

何:多心(拥抱妻子)

(正在二人欲视密时,几只空饮料罐破窗而入,“砰砰”之声惊心动魄……)

他:(此时是一个酒气十足的“醉鬼”,踢门)开门!老子要喝酒!喝酒!

何:(开门)哦,是小李师傅。

他:(故意一歪身倒在何的身上)喝酒,老子要喝酒……

何:珍珍快倒杯茶来,小李师傅醉了。

他:哪个要喝茶?老子要喝酒!

何:李师傅,你已经醉了,再喝就……

他:放屁!哪个讲老子醉了?你俩给不给酒?不给老子修理你!(凶狠的逼上前)

珍:李师傅你不能打人!

他:哎……新娘……我要新娘……

何:(抱住醉鬼)珍珍,快拿酒来给他!

珍:(递上一瓶酒)李师傅,给你酒。

他:(夺过酒)咦!茅台!看不出来你一个小小安全检查员能拿茅台请客,是不是罚别人的款,扣别人的资金得的回扣吧?也好,一瓶茅台吧酒的钱好顶回我这个月挨扣的工资和奖金。(边喝酒边在屋里乱,同时不断把喜糖、香烟往自己口袋里装)检查官同志,平常你检查安全时不是蛮威风的吗?记得你处理我违章操作时几雄头!我怎么认错求你,你都不放过我,害得我挨扣挨罚又挨批,差点下岗!老子差不多吃了一个月的素粉。今天怎么缩头乌龟啦?不怕新娘面前丢脸?!

何:(真诚)李师傅,那次是因为严重违反生产规定才不得不罚的,当然,因此也给你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其实我心里也不好受。(拿出钱)这样吧。这些钱你先拿去用,(语重心长的)李师傅,我的工作责任重大,不但关系到工厂的安全,也关系到你个人的安全,如果我工作失职的话,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有得罪的地方请李师傅能理解!

他:(拿过钱)那我就不客气罗!拜拜!(下)

珍:(气愤)原来他是装醉闹事!(委屈的哭)当初我父母劝我慎重考虑和你的婚事,讲你的工作得罪人,今天果然应验了,往后还不知道要出什么事!

何:(劝慰)珍珍起不起!大喜日子给你惹出这种烦恼……来,吃块喜糖消消气。

珍:(将糖打跌在地)不吃!

何:(将糖拾起,轻轻吹掉灰土)珍珍,我向你保证,今后不再发生这样的事!

珍:(心有不忍的依偎着对方)你真能保证?

何:当然能!今后我一定尽量注意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既保证把好安全生产关,又能保持与职工们友好信任的关系,你讲对吗?

珍:你呀,就晓得拿花言巧语来哄我(二人亲热)

她:(此时是一个挺着大肚子的“孕妇”依依呀呀,哭喊着上)哎哟!救命呀!我活不成了……(敲门)

珍:(听声音吓一跳)有鬼!

何:哪个?

她:救命呀!再不开门我肚里面的娃仔就要跑出来了呀……哎哟!

何:(开门给陈大嫂)珍珍,是陈大嫂!

珍:(搬来一张椅子)大嫂,这么晚了你还一个人跑出来?

她:(干嚎)天惶惶,地惶惶,老天生我没有娘……“我的命好苦呀!

何:大嫂你这是怎么啦?

她:明天就是我预产期了,肚子里面的小冤家整天拳打脚踢搞得我是吃不好睡不好。

何:大嫂可要注意身体,注意营养。

她:哎哟!我还敢讲什么营养嘛,现在我们家连饭都没有吃饱还敢讲营养,你们看,吃了一个月的萝卜干,脸都要吃黄了,放屁都嗅萝卜。

何:这是为什么?

她:为什么?因为我家那个死鬼,违反安全操作这个月的工资、奖金挨扣得只剩十几块钱。明天我就要住院生仔了,这肚子里面的小东西又踢又打的……哎哟……你老公是安全检查员,总要他出面和厂长讲一声,看在肚子里的小家伙,免去处罚,哎哟哎哟,他又踢我了……我活不成了……天惶惶,地惶惶,老天生我没有娘……

何:大嫂,莫哭了,有什么慢慢商量。

珍:我提醒你,她是故意寻端闹事,你给我把她揣走!

何:我心中有数,大嫂别的事好帮忙,这种事却是帮不得忙的!

她:(嚎啕大哭)我的妈呀!你为什么生我这样命苦,嫁给一个不争气的鬼东西……我死了,无所谓,可怜我肚子里面的娃仔,还没有出世,就没有娘了哇……天惶惶,地惶惶,老天生我没有娘……我不活了!(一头撞向何)

何:(用手抚着对方脑袋)大嫂,这样会伤着娃仔!

她:大人都活不成了还管得着娃仔嘛!(从口袋里抽出一根绒线往脖子上扼我要上吊自杀!)

何:大嫂不要这样!我答应你。

她:(松开绒线)真的?

何:大嫂,处理决定是不能改变的。

她:(又扼脖子)那我就死给你看!

何:大嫂,决定虽然不能改变,但是你的生活困难我可以想办法帮助你。

她:那好我最后给你一分钟时间,我看你怎么帮我?

珍:(气)小何,她分明是无理取闹,你还百般迁就。

她:还有半分钟了哦!

何:珍珍,大嫂的确是有困难,(掏出钱)。

珍:(抢回钱)你是为了工作才得罪这些人,他们来闹一个你给一个钱,我们是开银行还是大老板?这日子没法过了(拿起外衣欲走)。

何:你去哪里?

珍:回家!

何:这不是你的家吗?

珍:回娘家!

何:你不要走!(阻拦)

她:我要死了!(扼脖子)

何:(回头劝她)大嫂不要死!

珍:我走了!

何:(抱住妻子)珍珍不要走!

她:(大声尖叫)我坚决要死!

珍:我坚决要走!

何:(两头奔忙劝阻,最终不得不从妻子身上夺过钱塞给她)大嫂,求求你快走吧!

她:(笑嘻嘻的拿钱在手)多谢啦,拜拜!(下)

珍:(气极)我们离婚!

何:你莫开玩国际笑了!今天才结婚,我们都还没有入洞房,你就要离婚。

珍:不离婚可以,你明天就向厂里面请调工作!

何:这……

珍:你不同意我吗?我走!

何:(恳求)珍珍,我求你啦!(欲跪)

珍:(伤心的扑向丈夫)呜……

他:(此时是个拄着杖的“瘸子”上)请问,能进屋吗?

珍(神经质)啊?又进一个!

何:(开门的同时做出搏斗的架式)哪个?

他:(见状吃了一惊)哎!你们……何:(愤慨)谭师傅,我晓得,你是因为那次违章操作挨扣了钱,才找上门来的是不是?我这里还有一点钱你拿去吧。

他:我不要钱。

何:不要钱?那好,我这里的彩电、冰箱、家具你想要什么你拿!

他:我什么都不要。

何:(一反软弱挺身迎上)什么都不要难道要命不成?我警告你!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为了工厂的利益,为了职工的安全我死都不怕,要命有一条!

珍:(护住丈夫)要打打我!

何:(护住妻子)要打打我!

他:(突然大笑)你们误会了!我今天专门向你们道喜,并感谢你们来的!

何:(意外)道喜?感谢?

他:上次要不是你及时制止我的违章操作,事故的后果不堪设想!虽然在事故中我的脚被砸伤了,却捡回了一条命,我应该受到处罚。今天,我是趁你们新婚大喜来祝贺和感谢你们!(连连鞠躬)

何:覃师傅不要太客气!

他:(双手递上一个大红包)这是我的一点心意!

何:(高兴的接过与妻子一同念)恭贺小何,珍珍新婚大喜!(激动)珍珍,工人师傅还是理解我的,理解万岁!

珍:刚才吓了我一大跳,还以为他又是来闹事的。

他:(急上)新郎、新娘!

何:什么事?

他:下夜班的工人师傅来闹新房了!

何:(高兴)珍珍,快点准备喜糖、香烟欢迎他们!

珍:(拿糖烟)来啦!

[何、珍、他把喜糖抛向观众

小何——厂安全科干部(安全员)

珍珍——何妻

他——(这是一人多角的装演者)

时间:现代

地点:新婚之居

幕后:小何,珍珍朝慕侧内招呼送客

何:张科长明天一定来吃饭!再见……

二人一副疲劳不堪的文相。

珍:(心疼的对丈夫)小何,这段时间你为操办婚事累得都瘦了!

第2篇

每年,通过春推会进入市场的电视节目总量约占内地电视交易总量的70%,因此,春推会中展示的剧目、成交情况左右着当年电视制作和播出的格局。而今年的春推会算得上是在“一剧两星”政策实施3个月后的首个总结点,对下半年的电视市场而言,其荧屏风向标意义比以往更加凸显。记者观察发现,以往大制作、大牌云集的强势现代剧纷纷改走成本路线,婚姻、恋爱、情感、励志成为今年春推会上的热点,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现代剧更是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同时其主演从以往拼“腕儿”的大小变成了拼“颜值”的高低。此外,受到“限古令”的影响,今年春推会上古装剧只有寥寥几部,不到总参展电视剧的1%,历史正剧更是难觅踪影,但民国剧和战争剧以接近300部的数量成为春推会上的主流题材,与现代剧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战争、军旅题材一直是小马奔腾的金字招牌,在本届春推会上,除了《我是侦察兵》《共赴国难》《国防生之烈火海洋》等数部战争、军旅剧外,小马奔腾还一举推出了《火柴小姐的美味先生》《憨先生逗太太》《我们的绚烂人生》等涵盖了都市、青春等类型的现代剧,类型各异、题材多元化,可谓春推会上制作方的典型代表。对此,本刊记者特意采访了小马奔腾的制片经理峻石。

Q:在你看来,今年这届春推会与以往相比有哪些不同?

A:今年这届春推会比以往的规模都大,但最不同的地方还是在于这是实行“一剧两星、一晚两集”之后的首个大型电视类交易会,可以明显感受到“一剧两星”、互联网加入厮杀对影视行业的影响。从参展的剧目看,现实主义题材的情感剧比例还是比较大的,二轮和多轮剧目的增多是今年春推会的新现象,也是“一剧两星”之后的必然结果,但是只有话题大剧才能成为“1.5轮”的香饽饽。此外,由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也是今年春推会上的热点。

Q:“一剧两星”之后,小马奔腾在电视节目方面有哪些相应调整?

A:我们仍旧会认认真真做剧,尊重创作,不“唯热拍”,不会因为市场上什么播得火就拍什么,只有把本子做得好了我们才会去拍。所以我们始终坚持做好最基础的工作,抓好本子、服务好编剧,最后以精良的制作来完成电视剧。

Q:小马奔腾在本届春推会上有哪些重点推出的剧目?

A:小马奔腾此次重点推出的电视剧目有:《共赴国难》《国防生之烈火海洋》《火柴小姐的美味先生》《我是侦查兵》《憨先生逗太太》等。

32集近代战争剧《共赴国难》讲述的是1937年抗战爆发,一群云南的爱国志士和热血青年投身滇军,昆明誓师,数十万云南将士千里出征,血战台儿庄,直至最后光荣起义的悲壮曲折的史诗。本剧以滇军出征抗战以至最终起义的历史过程为情节脉络,以滇军主要将领的抉择为事件,讲述一个云南的传奇故事,期待让观众领略到江河奔腾归大海的历史力量。

30集电视剧《国防生之烈火海洋》,是首部中国海军反恐实战题材的电视剧,中国海军多兵种联合出击,讲述特战小组捍卫领海血战国际雇佣军的故事。

40集现代都市情感剧《火柴小姐的美味先生》表现的是新鲜的时尚触感加前卫的情感观,直面两代人的情感态度的社会话题,同时聚焦家族企业、富二代、职场、创业、人性、家庭等热点话题。

30集近代传奇剧《我是侦查兵》描述了战争年代侦察员独特的成长轨迹,集中展现了作为精英战士的他们在实战中的战斗经历。本剧是一部带有喜剧色彩的战争军旅作品,由热播剧《民兵葛二蛋》和热门大电影《泰濉繁嗑缡焕亲力操刀,以紧凑的节奏、有趣的故事、动人的情感、生动的人物表现了华夏儿女的英勇、智慧与激情,用质朴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热血澎湃的民族英雄众生相。

30集现代都市剧《憨先生逗太太》是讲诉婚姻生活与两性相处的轻喜生活剧,是陈彤继《离婚律师》后又一情感力作。

Q:这些剧在题材选择上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A:例如《共赴国难》这样的抗战题材剧,我们的考虑是随着抗战剧的数量逐年递增,其品质也同步下降,收视疲软的原因不单单是抗战剧质量的递减,更是因为受众们的观影疲劳。而“战争剧”一直是我们小马奔腾的品牌类型,所以精品精神,小马奔腾每天都在坚持。

《火柴小姐和美味先生》和《憨先生逗太太》这样的都市感情剧,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响应政策。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化发展添砖加瓦。随着同类型都市剧集的增多,题材难免重复,然而小马力求坚持精品至上的原则,用独特的视角去讲述老百姓身边的故事。

小马奔腾正尝试打造全新的品牌项目,出于这样的考虑,于是有了《我是侦查兵》这样的近代传奇题材剧。与战争剧成熟的制作经验相比,小马奔腾制作近代传奇剧的经验却还不够成熟,所以我们必将投入更多的资源,力争做好此类作品。

Q:小马奔腾有什么样的竞争力?

A:小马奔腾一直致力于影视机构联合策划、投资、制作及发行影视作品方面的开拓,经过近10年的平稳发展与壮大,小马奔腾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业内具有很高信誉的影视文化公司。小马奔腾旗下拥有北京雷明顿传媒广告有限公司、北京小马奔腾壹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小马奔腾影业有限公司、北京小马奔腾影院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小马奔腾演艺文化有限公司、北京龙马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业务范围涵盖到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已发展成为跨媒体、多元化的娱乐传媒公司。小马奔腾最为人看好的还是品牌创作团队和项目开发能力――我们秉承高品质、大制作的理念,以铸造优质品牌为目标,汇聚精英。至今,众多高品质项目的推出无疑就是一种价值证明。

Q:在本届春推会上有什么收获?是否可以预测未来市场走向?

A:在本届春推会上我们发现周播剧等一些新形式兴起,市场需求进一步灵活化了。明星效应持续发酵,但品质仍是最终的赢家。另外,各卫视购买电视剧的价格提升幅度有限,制片公司应注意控制成本降低风险。

至于未来市场,由于卫视与央视观众年龄结构正在分化,应培养观众的收视口味及收视习惯。剧场定位和转型,对于电视剧出品方和采购方而言,都需要稳妥开展。

第3篇

一、发人深思的文化现象

在陕西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品牌中,“喜剧小品电视表演赛”堪称是一种影响深广、创意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包含着这样三个层面的现象:

首先,是一种艺术创作现象。我们的艺术家以“教学小品”这种原来主要用于考核表导演人员的教学手段为基础,吸收了哑剧、相声、独角戏、二人转的营养,融汇了话剧、戏曲、影视、音乐、舞蹈、杂技、体育表演、时装表演、动画艺术的某些形式和技法,使之既从“教学小品”的母体中脱颖而出,又与人们熟悉的“小戏”拉开距离,从而创造出一种崭新的独立的艺术样式――“演出性、比赛性喜剧小品”。

其次,它是一种电视传播现象。我们的艺术家以演出性、比赛性喜剧小品为内容,以电视媒介为载体,运用“电视表演赛”(评委现场亮分、电视现场直播)的形式,使喜剧小品通过电视化和竞赛化的途径走进千家万户。

同时,它又是一种社会审美现象。“喜剧小品电视表演赛”一经播出,便出现了万人空巷、争相观赏、街谈巷议的热潮,这本身就是一个发人深思的文化现象。

二、10年8届“表演赛”:陕西小品的黄金时代

陕西小品史和全国各地有所不同的是,它的萌生和发展有一个贯穿始终的独特的载体和标杆,这就是陕西电视台创办的“电视表演赛”。8届“表演赛”的历史,基本上就是这10年(1986~1996)间陕西小品的历史,这10年成为陕西小品最辉煌的黄金时代。

和北京、辽宁相比,陕西的喜剧小品起步稍晚,正式的发端还应视为1986年9月的“陕西省首届喜剧小品电视表演赛”。如果放在当时全国喜剧小品创作和表演的大背景中去评价,这场比赛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第一,它在新时期第一次将喜剧小品集束型地展示在观众面前,使之成为专场晚会的主角,迫使广大观众和理论家不能不认真地思考喜剧小品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和样式规范。

第二,它第一次运用“电视表演赛”的形式,借助于电视这种影响最为广泛的大众传播媒介,使喜剧小品大踏步走向亿万观众。

第三,它所推出的一批作品不仅延续了王景愚、陈佩斯等人的探索,使演出性小品与戏剧教学小品拉开了越来越大的距离,而且超越了王景愚、陈佩斯初期那种比较侧重于娱乐的模式,注入了较多的社会内容,使人们认识到:喜剧小品不仅可以增添节日的欢乐气氛,而且可以凭借多种艺术手段和形式来涵括社会内容,表现人生世相。

第四,进一步拓展和初步规范了“喜剧小品”的内涵与外延,这就是一切以喜剧性为主要美学特征的艺术样式的小品,包括哑剧小品、话剧小品、戏曲小品、舞蹈小品、杂技小品等。

如果站在今天的高度来回视,应该说,其开创性和启蒙性的价值要大于艺术上的成熟性,但却充分显示了陕西专业和业余小品艺术界的前卫意识和艺术潜力,在陕西小品艺术这块生荒地上播下了第一批具有拓荒意义的种子。

后面紧接着的4年(1988~1991)中,陕西小品迅速跨越了最初的稚嫩、粗糙和投石问路式的小心翼翼,进入了生气勃勃的“初创阶段”。连续4届省喜剧小品电视表演赛推出的《大米与红高粱》《剃头》《写情书》《温泉》《难得理解》(第三届)、《张三其人》《百分之二百》《女人》《离婚》(第四届)、《锦囊妙计》《抓鸡》(第五届)、《出国》(第六届)等优秀作品,以及其他一系列省市级赛事推出的《凡人公事》等佳作,无论在思想内涵的深广还是在艺术形式的创新方面都有长足的进展。

如果说,1988年举办的第四届喜剧小品电视表演赛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那么,1992年举办的第七届比赛尽管也推出了有一定新意的《地毯》,但从总体上看,应该说是陕西小品史上的一个低谷,并由此开始了一个艰难的“徘徊阶段”。经过三年的轮休和蕴蓄之后,1996年3月,第八届大赛才终于冲出低谷,以崭新的风貌和活力展示在三秦父老面前。它推出了一批佳作,特别是荣获特等奖的《怎么了》沟通了各个层面的观众,征服了从陕西到全国的评委,荣登全国大赛之榜首。它与前几届表演赛涌现出的《产房门前》《大米与红高粱》《张三其人》《出国》,成为陕西喜剧小品久演不衰的代表作。

三、“表演赛”使陕西成为中国小品第三重镇

从1986~1996年间,陕西小品界对全国喜剧小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0年来,陕西人所创造的“喜剧小品电视表演赛”这样一种形式,使“演出性小品”获得了一种最便于大面积普及、最易于获得轰动效应的体裁,从而使“演出性小品”拓展为“演出性、比赛性小品”。这种演出和比赛的形式现已推广到中央和全国不少省市电视台,它对中国大陆上喜剧小品的繁荣起到了无可置疑的推波助澜作用。与此同时,陕西人还在三秦大地先后举办了3次全国性的喜剧小品赛事(1993年的“505神功杯”首届全国职工小品大赛、1996年的96全国喜剧小品剧本征集大奖赛和1997年的“步长脑心通杯”第二届全国职工小品大赛),使陕西成为北京之外全国性喜剧小品比赛活动的一个重要基地。

10年来,通过8届表演赛、3届全国性大赛以及其他数十次省市级赛事,陆续推出了一批既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又有火爆的剧场效果的优秀作品。不少作品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的屏幕,有的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如《产房门前》、《山道弯弯》),有的在全国大赛中获奖(如《大米与红高粱》《剃头》《肉夹馍》《张三其人》《怎么了》《出国》《百分之二百》《凡人公事》《开会》《送礼》等。

10年来逐渐形成了与北京、辽宁地区小品迥然不同的美学风格,这就是:重视思想内涵与剧场效果的统一,力求“爆而不俗”、“小而有品”;努力强化“小品意识”,保持小品独具的美学特征:将语言(包括方言)与动作相结合,追求小品的综合效果:就喜剧小品的具体美学样式而言,以滑稽和幽默为主,较少机智和怪诞。

10年来,围绕一年一度的表演赛以及全国性赛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理论研讨活动,对“小品”和“喜剧小品”的历史渊源、兴起缘由、内涵外延、美学特征、艺术规律、形式分类、发展趋向进行了比较广泛、深入的研究,推出了一批有创见、有发现的论文、文集和专著,在省内外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我省研究者最先提出的一些重要观点,诸如“小品正在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的雏形”,“喜剧小品应具备‘小’(切入口要小)、‘品’(妻有可品之味)、‘喜’(能够引起具有审美价值的笑)的特点”等,已开始得到全国越来越多的理

论家和艺术家的认同,对喜剧小品的繁荣和提高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通过先后举办的数十次研讨会、百余次讲座,对广大观众进行了喜剧小品基本知识的普及性教育,为培育和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

我与戏剧小靠

杜耀民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戏剧小品如生机勃勃的雨后春笋,为观众赏心悦目。自从在省、市电视台举办的小品电视大赛中担任评委,我便开始对这种“蓬勃崛起的艺术品种”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并以此为题,书写了自己开始介入这块艺术领地的体会。(《陕西日报》1990年10月8日)继而,我又陆续将自己对戏剧小品艺术的认识与思考,以《戏剧小品观的拓展》《喜剧小品的两种倾向形式》《“专题小品”的可喜收获》《敏感灵活自由》为题,见诸《当代戏剧》《西安戏剧》。并将这五篇文章收录于1994年出版的《艺域心语》(与赵梦姣合著)之《春潮篇》中。此外,我还产生了创作的冲动,学写小品,其中《认亲》《夫妻夜话》曾刊登于《当代戏剧》。

已故著名作家李若冰在《艺域心语》的序言中热情地写道:“一个有胆有识的评论家对新鲜事物总抱有一种敏锐感觉,能够及时发现并及时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本集子《春潮篇》内,竟有五篇是论及戏剧小品的文章。……对于这种贴近人民生活的戏剧小品,是值得探究和加以评论的。当前对这一戏剧小品或喜剧小品看法不一,而我却觉得这一艺术品种会有经久不衰的广阔发展的前景。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就是我们应该追求的。”(《陕西日报》1994年3月31日《戏苑中的辛勤耕耘者》李若冰)表现了先生对小品艺术的远见卓识。

近日欣闻省剧协与省电视台正积极筹备陕西省第九届喜剧小品电视大赛,我相信,陕西的小品将重振雄风,将会以它独特的情趣与魅力,欢乐天下,大笑天下,如先生所言,显示出“经久不衰的广阔发展的前景”。

陕西的喜剧小品创作

王炳文

陕西的喜剧小品创作,经过多年的演出实践,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编导演队伍。其中《产房门前》《大米与红高粱》《张三其人》等许多作品家喻户晓,影响广泛。这支队伍被文艺界惯称为小品创作的“陕西军”。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工作需要,陕西电视台与这支队伍有过长时间的合作。这个队伍的许多编导、演员都有一股对艺术创作精益求精,执著追求的精神。工作态度极为认真,不计报酬,不讲条件,使我们之间的合作十分顺利。正是他们的辛勤耕耘,全力配合,一部部闪光的喜剧小品脱颖而出,为电视节目增光添彩,促使陕西台的电视文艺节目连续多年荣获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立足于全国省台之首,受到省委宣传部的表彰,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和赞誉。

近十多年,由于各种原因,陕西的喜剧小品演出活动比较冷清,创作队伍萎缩,作品寥少,更乏精品之作。最近,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省广电局、省剧协等多家单位联合举办的“陕西省第九届喜剧小品电视大赛”即将开始,这项赛事无疑会给陕西喜剧小品的创作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唤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中断了14年的“喜剧小品电视表演赛”又会以崭新的形式、精彩的剧目,跃然于荧屏上,给广大观众带来欢乐和笑声。

预祝“喜剧小品电视表演赛”完满成功。

小品不小 见微知著

田涧菁

陕西的喜剧小品电视大赛,历经八届,收获颇丰。从作品到导演、演员,各怀灵蛇之珠,含英咀华,呈现出一派繁荣兴盛。如《大米与红高粱》《张三其人》《怎么了》《王木犊系列》《剃头》《产房门前》等作品,都在观众中享有很高的盛誉。一时间,陕西成为全国戏剧小品的重镇,称得起“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小品因其小,反映生活就特别敏感和快捷,它撷取生活的瞬间和顷刻来塑造人物,阐发意旨,透露思绪;或幽默或机锋或逗哏或调侃或嬉戏,变幻莫测。使人在观赏之间发出会心的微笑,让人忍俊不禁。

回顾八届喜剧小品电视大赛,可以看出如下的一些特点:一是从生活的表层走向生活的深层:从《大米与红高粱》《产房门前》到《张三其人》《怎么了》,可以看出思绪的浮动从意义层面向哲学沉思的进发。二是由生活的顷刻向心灵顷刻的过渡:人的心灵像云端的七彩,或因微风的吹拂或因雷电的击打或因气流的冲撞而产生变化,戏剧小品正是抓住人的心灵变化的顷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粗到精来刻画人物。三是小品虽小但灵活多样,艺术形式、表现手法都可各不相同,或幽默或戏谑或机趣各取所需,给人以诸多启示与憧憬。

八届喜剧小品电视大赛,历经跨世纪之交,取得了诸多辉煌,作为一名敲边鼓的见证者,心头自然蕴蓄着许多的温暖与喜悦,届时又临九届大赛开播在即,预祝它取得更多的辉煌。

不解之缘

郭达

我搞喜剧小品纯属偶然。1985年以后,话剧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始动摇,我原来所在的西安话剧院的话剧演出,过去是十分火爆的,观众经常半夜到剧场票房门口排队等票,可发展到后来,送票上门都没人来了。在这种情况下,我自告奋勇承包了我们剧院的演员队。为了完成任务,我编排了一组以小品和歌舞为主的节目,把过去我们剧院演员训练班学员训练表演时创作的一些小品加以改造,又在社会上聘请了两位业余歌手,组织了一台名为“微型喜剧小品歌舞晚会”的演出。1985年至1986年期间,我们这台晚会走南闯北,上山下乡,不仅完成了上级规定的演出场次,而且还锻炼了一批演员,并在演出实践中将这批小品不断修改、丰富和完善。1986年底,陕西省率先在全国搞了一次“喜剧小品电视表演赛”,我们将这台晚会中的8个小品全部送去参赛,结果,我与杨营等同事合作演的小品《产房门前》荣获专业组一等奖。此时,恰巧中央电视台正在全国各地挑选1987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品节目,听说陕西搞了个小品大赛,特派著名表演艺术家赵连甲急速来陕探听虚实,赵连甲老师观看演出的过程中,一眼就相中《产房门前》。于是,我便做梦般地走进了中央电视台的大门,参加了中央电视台1987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从此,我与喜剧小品结下不解之缘。

从头再来

石国庆

陕西的“喜剧小品电视表演赛”曾经举行过八届。曾经红火过,曾经是全国的小品重镇,曾经有好多作品在中央电视台亮相并获大奖,曾经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小品作者和演员『可惜,所有这些曾经都过去了,现在需要也必须从头再来!

小品作为艺术很难给出严格的界定,不然怎么会有曲艺小品、戏剧小品、杂技小品等等,小品之所以受到电视台和各种晚会的青睐以及观众的欢迎,正是由于它的宽容和多样性决定的。

但是,小品虽小,品字要当头,要有味可品:有鲜活性格的人物,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有精巧神奇的细节及显而不露的内涵。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民群众多元文化的追求,对当今小品提出了更加苛刻的期盼!

秦人小品自有秦人的特点,朴实厚重,宽人大度,多幽默,少滑稽。保持原有的特色,吸取他人的长处,定能有辉煌再现!

急不得,拖不得,搭起平台,插上大旗,招兵买马,聚集人才,为重振秦味小品的雄风从头再来l

与小品结缘

赵安

回首往事,小品“玩”了二十几年了,获了上百个奖,有了些影响,这要感谢我的单位――西安铁路局的支持和培养,使我才走到今天。

自1986年陕西电视台举办的首届喜剧小品电视表演赛开始,1~8届,我是个忠实的参与者,而且每届都有作品获奖,感受很多。

那时候,无论是创作学习,理论研讨,外出采风,深入生活……回忆起来,大都是轻松和快乐。在我的获奖作品中,《广告市场》《盖印章》《肉夹馍》《爆米花》《补衣女》等,都是从生活的底层产生的故事,都是草根人物的真实生活。今天,再来看这些剧目,故事和人物仍然活生生地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只是更“现代”,更“进步”了许多。

小品不小,得益不少。我指的不是物质和金钱。用一个题材,结构一段情节,设计几个人物,演绎一出戏剧,从构思写作到排练成形,是一个享受玩耍的过程,其中有不尽的冲动和,这就足矣。谁曾想,2003年1月10日,我导演的《送红包》竟然走进中南海给中央领导汇报演出,小品竟成了“贡品”!

第4篇

本次活动分两个阶段

一、剧本评奖

(一)参评要求

1.凡2005年8月以后创作、改编,且未在省级以上评奖或比赛中获奖的各个剧种、各种风格、各类题材的小戏、小品剧本均可参评。改编作品须注明原作者姓名和发表报刊期刊。

2.每位参评者最多限投3件参评作品,且需提供打印剧本文稿一式3份,剧本正文前、中、后均不得署名(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地址等可另附)。

3.小戏稿件在6000字以内,小品在4000字以内。

4.征稿时间:自即日起至2008年4月30日止。

(二)评奖标准

参评作品应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符合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要求,作品力求主题鲜明、形象生动、构思独特、形式活泼、短小精悍,具有较强的视觉感和趣味性。

(三)评奖程序

征稿结束后,将邀请省内专家组成评奖委员会,对所有参评剧本进行评审,最后评出一、二、三等奖。

二、大赛演出

(一)作品评出奖后,将通知作者本人,并推荐组织专业(业余)艺术团体排练和参加比赛演出(有关比赛事宜另行通知)。

(二)奖励办法

获奖作品均颁发获奖证书,并由《当代戏剧》择优发表,同时推荐优秀作品参加由中国剧协举办的“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评奖活动和“中国山东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

投稿时请在信封上注明“征稿”字样,寄西安市东木头市200号《当代戏剧》杂志社收。

邮编:710001;电话:029-87273171;87210330;联系人:郑凯。

陕西省戏剧家协会

第5篇

专家“动刀”:

小品与曲艺分离再获新生:“小品剧”沈阳问世

本山:砸半天整明白没?我这是啥玩艺儿?范伟:整明白了,是小品剧,咣咣的!———世明设计台词写在前面 198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出现了陈佩斯、朱时茂表演的《吃面条》,小品从此登堂入室。继陈佩斯后,小品渐成气候,从开始的《如此竞争》、《对缝》到《老伴》、《送水工》,随着剧作家崔凯一个个作品的问世,赵本山、黄宏、范伟、高秀敏、潘长江、巩汉林、金珠、黄晓娟等一批笑星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至此,东北小品成为重要的力量。

东北小品何以笑傲江湖?它究竟带给观众哪些启示?它为什么会引起专家的关注?在东北全面振兴的今天,盘点东北小品走过的历程,显得异乎寻常地重要。

关键词

小品剧小品最早出现是在陈佩斯《吃面条》和王景愚《吃鸡》之后,那时,还局限于一种形体艺术。小品发展后期,小品重视简单的人物关系、语言的锤炼,进入成熟期后,小品渐渐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不仅在语言上下功夫,更注重小品的戏剧冲突、人物的性格刻画、人物命运的关注。辽宁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王向峰认为,进入成熟期的小品应该称为小品剧。

崔凯小品的生产者,东北小品创作的领军人物。小品萌芽、发展、成熟三个时期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创作了《如此竞争》、《牛大叔提干》、《送水工》等作品。

赵本山因为小品,赵本山成为家喻户晓的笑星。连续9年荣获央视春晚的小品王。赵本山甚至成为年夜饭不可缺少的一道佳肴。百姓中有“不见赵本山,无法过大年”之说。

专家观点

小品应该定义为“小品剧”

2月7日,省美学学会、省理论家协会、省社会科学院、省作家协会联合召开崔凯小品作品研讨会。

会上,辽宁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王向峰首次提出将崔凯作品定义为小品剧。

谈到小品剧的定义,王向峰教授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首次是将小品这种艺术形式从曲艺中分离出来。

曲艺与戏剧的分界在于,曲艺的特征是演员只说角色,并不扮演角色,比如,二人转《西厢记》,女演员可以同时扮演小姐和红娘,而男演员扮演则可以扮演张生和小和尚等角色。小品则不同,演员要进入角色,而且扮演的是单一角色,服装与化妆都与角色契合。

二、小品尽管短,但它的特征是剧,有完整的戏剧情节,不是片断,不是别人说角色,而是演员演绎不同的角色。

三、从戏剧上分类,小品作为戏剧规定了它的喜剧性,而且只能是喜剧,用完整的情节表现幽默的喜剧。

经典语录

崔凯小品中的流行语

《牛大叔提干》———上顿陪下顿陪,终于陪出胃下垂———玻璃没办成,学会扯蛋了《如此竞争》

———瞧一瞧,看一看,《法制报》、《故事报》、新出版的《电视报》。有传奇、有侦破、有讽刺、有幽默、供欣赏、供娱乐、受教育、开眼界……

———十三香:喂,我说,你这报纸也没有什么中药渣子冒充十三香的事呀?———卖报人:听说下期就登。《老伴》

———你是一把菜刀,我愿做一棵白菜;你是一条裤子,我愿做一条裤腰带;你是一张板床,我愿做一床铺盖,管够让你蹬,管够让你踹,你就是把我踹滚包了,我也是死乞白勒让你不盖也得盖。

———少说两句话,你说我变傻变愚了、稍对你热情点,你说我格调太低了,想在家表现表现干点活,你又说我作贼心虚了,更有甚者,你说我说梦话,说我

爱上莱温斯基了。我要是爱上莱温斯基了,咱们家早遭空中打击了。《儿子长大了》———改革春风吹满地,刘二堡人要争气……《红高粱模特队》———猫走不走直线完全取决于耗子《过河》

第6篇

[关键词]电影文学剧本;文学作品;联系;差别艺术

自电影的诞生之日起,便注定了电影文学剧本和文学作品的息息相关性,两者之间既具有相似性,同时又有些许的区别。电影文学剧本和文学作品两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注定了二者在各自发展的轨道上彼此依赖、彼此冲突,这也为未来文学和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一、电影文学剧本和文学作品的基本内涵

电影文学剧本是运用电影的思维方式创造银幕形象的一种文学样式,是电影编者将自己对日常生活的认识、感受和理解融入艺术构思,通过电影表现方法及文字表述的方式来描述对未来影片所抱有的感想。电影文学剧本为拍摄电影而存在,所以它需要符合电影艺术要求的一些规律,这就决定了电影文学剧本很大程度上难以脱离电影特性的束缚。电影文学剧本创造出来的形象都是由文字展现,但未来需通过电影摄制体现在银幕上。电影展现出来的独特美学特征要求电影文学剧本本身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文学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在思想的表达、人物的塑造以及语言的运用等方面为读者提供一定的欣赏价值。电影文学剧本因来源不同而有不同的类别,比如,依据生活素材创作或依据其他文艺形式创作。

二、电影文学剧本和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依赖性

(一)文学作品是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源泉

电影文学剧本常常是对文学作品或生活素材进行选择、分析、提炼、加工和构思人物及故事情节,它根据从文学作品或生活中汲取的灵感、启示、思想及冲动,融汇总结形成完整的格局,最终设计一些与文学作品相呼应的艺术形式。

我国首部电影《定军山》是根据古典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改编而来,从此便开始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的历史。直到20世纪30年代,一部改编电影创作风格的《春蚕》到达了电影创作新的高度。自新中国成立至“”,我国根据文学作品改编制作电影文学剧本,最终通过银幕呈现出来的电影越来越多,比如《龙须沟》《祝福》《我这一辈子》《青春之歌》《林家铺子》《鸡毛信》《李双双》和《早春二月》等,在这段时间由李心田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闪闪红星》、黎汝清长篇小说《海岛女民兵》改编而成的电影《海霞》都取得了很大的反响。从1981年开始至1982年成为历史上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电影文学剧本的丰收年,当时有一大批电影得到了人们风靡一时的追捧,比如《子夜》《牧马人》《阿Q正传》《茶馆》《人到中年》《伤逝》《骆驼祥子》《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城南旧事》。之后1984年至1989年的《红高粱》《边城》《黄土地》《高山下的花环》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功。20世纪90年代初,张艺谋根据文学作品拍了一系列的电影,比如根据《伏羲伏羲》进行改编后的新电影《菊豆》、根据《妻妾成群》进行改编后的新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另外,还有改编自余华同名小说的《活着》和由《万家诉讼》改编成的《秋菊打官司》。而陈凯歌则依据李碧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霸王别姬》摘取了戛纳金棕榈奖。大量的根据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争相涌出,1995年的《阳光灿烂的日子》、1999年的《一个都不能少》、2000年的《生死抉择》、2002年的《生活秀》、2004年青年女导演徐静蕾的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2006年由《哈姆雷特》改编而成了《喜马拉雅王子》和《夜宴》、2007年冯小刚将小说《官司》进行改编后的电影《集结号》,另外,同一时期的还有《赤壁》和《画皮》等在原来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行的改编,这些都会给人们带来新鲜感和时代感。

从世界范围上来看,将文学作品进行改编后,形成的电影不计其数,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些改编成功的电影有力地证明了文学作品是电影文学剧本及电影丰富的源泉和肥沃的土壤,文学作品的存在为电影提供了创作思想和题材。

(二)电影文学剧本中文学的解构和重塑

电影文学剧本到电影的艺术文学转移过程存在着美学转化过程或者是艺术文学的再创作过程,即电影文学剧本中文学的重塑。在电影剧本到电影文学性转移过程中,电影文学剧本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电影的基础,对电影主题、情节、人物、结构、风格以及样式等都有相应的规定.电影文学剧本是电影能否得到成功的根本与保障。

按照过程的生成载体,能够将剧本拍摄成电影的一个全过程分为两种:第一种,由剧本直接演变成为电影;第二种,由文学作品进行改编,而演变成为电影剧本,再由电影剧本生成电影。在电影生成的整个过程中,其转换关系并非单一对等模式,在由文学作品转换为电影的过程中,优秀的文学作品转换为电影文学剧本进而转换为电影时也存在失败的可能性,同样道理,经典文学作品也不一定会转换成经典的电影作品,相反地,一些并非名著或经典的文学作品有可能拍摄出令人满意的电影作品。在以上两种方式中,按照剧本故事情节发展或剧本人物角色的构置可以发现,电影剧本形成有两种途径:改编剧本和原创剧本。历史上改编剧本和原创剧本没有前后关系,也不存在相比较的优劣。根据资料记载,我国最早的电影剧本是郑正秋于1912年编写的《难夫难妻》,它是一部典型的幕表式剧本(话剧体式的供拍摄的剧本)。严格来说中国电影文学历史上最有纪念意义的首部电影剧本是《申屠氏》,它是1923年由洪深写的,这是他回国后创作的第一个电影文学剧本。从《难夫难妻》到《申屠氏》可以看出中国电影文学剧本初期就存在改编剧本和原创剧本共存。

1.改编剧文学性的转换生成

自从电影艺术出现,改编剧本也就随之产生了,作为文学作品与电影作品之间的桥梁,改编的实践性极强,它是一种美学经验。改编电影作品的对象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指导美学转换的原则,文学作品往往只重视对自我的一种宣泄,而进行剧本的改编则更关注与观众的迎合。常见的改编文学作品有以下几种:名著类,比如普希金的小说、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畅销作品,比如金庸作品;名作家作品,比如莫言、叶兆言、海岩以及王朔等知名作家,他们的知名度往往是票房的保证。

2.原创剧文学性的转移

从作家进行创作的角度来看,对自己易于接受的创作体式和创作方法进行选择,原创剧作者根据自身的偏重和擅长进行创作。同一个题材的文学作品和原创剧本,作者站在不同的角度上感受世界,最终得到的感想会不同。如果剧本被导演提出需要修改,这就需要一稿一稿地来,甚至需要从头再来。

三、电影文学剧本与文学作品之间的不同点

(一)电影文学剧本与文学作品故事叙述观点不相同

电影文学剧本和文学作品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依赖性,但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不同点。二者间的叙事观点有所不同,正因为这种不同,使得观众以及电影的创作人找到了新视角,通常,电影以独特的手法进行表现,为观众的视觉带来了强大的冲击。一部电影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对文学作品进行改编,即使它是最优秀的文学作品,也需要对原著有新的认识。以《苏菲的抉择》为例,该小说是由故事讲述者叙述整个事件,但是这个讲述者的角色并不是最重要的,他可以在文学作品小说中反复出现,但他不能在电影中喧宾夺主。

(二)与文学作品相比,电影文学剧本更接近生活

与文学作品不同,电影文学剧本的对白并不像书面语那样,而是以丰富的口语语言表现的,相比较而言,电影文学剧本有助于理解与接受。以《鸿门宴》为例:

在小说中,当刘邦将项羽的军令领下之后,与萧何等人回到刘家军,准备出兵,此时樊哙怒气冲冲地嚷道:“这算什么计谋,要我们做挡箭牌?”刘邦从马背上跳下,一边笑着一边整理马鞍,用手指将马鬃轻柔地进行梳理,最后,将马背轻轻地拍了下,回过头,看向心浮气躁的樊哙,说:“我们两家合作,又怎分你我?”这个时候,在一边的夏侯婴依旧不动声色,道:“三次擂鼓之后就来支持,就不知道我们能否挨到那个时候……”

电影中的对白则更改为:

樊哙:项羽拥有千军万马,为什么要我们做先头军?

萧何:樊哙,我们是两家合作,怎么分你我呢?

夏侯婴:萧何,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听项羽的呢?

从《鸿门宴》小说和电影之间的对比可以发现,像挡箭牌、计谋、心浮气躁以及神色凝重等,这种书面语在小说中经常出现,而在电影中,却出现得相当少。当前,电影语言正朝向简单化、口语化和经济化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模式更受观众的喜爱,它不仅易懂,还与生活非常贴近,直导主题、振奋人心。

四、电影文学剧本与文学作品之间的辩证关系

电影文学剧本与文学作品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冲突,双向互动。从目前艺术的发展趋势看来,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无法孤立地存在,必须要靠其他艺术的参与。电影文学剧本和文学作品有其各自的优缺点,但二者在相互的依赖、吸收和借鉴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这需要通过其他途径使电影文学剧本、电影与文学作品实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电影文学剧本、电影以及文学作品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彼此的吸收、借鉴和学习过程中,要立足于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艺术特点,在保持自身特征的前提下,寻求彼此之间共同的、深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电影文学剧本与文学作品之比较分析[J].电影文学,2012(10).

[2] 袁辉.新世纪电影与文学的辩证关系[J].电影文学,2010(15).

[3] 郭泽青.从“底层”突围与“命运”共舞——对立叙事中的电影《Hello!树先生》《钢的琴》[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05).

[4] 谢秋恩,万莉.文学与影视的碰撞——谈文化观念的嬗变[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12).

[5] 夏曼丽.解构与重塑:电影艺术文学性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第7篇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教育专业汲取了多年丰富的戏剧教学经验,博采众长,形成了一套科学、完整的教学模式。该专业为本科四年制教学,教学内容包括表演基础训练、表演片断(小说改编)与事件小品、表演片断(剧本)与视觉艺术作品舞台呈现、剧本片断与文学片断改编/戏剧教育课外实践、多种流派戏剧创作实践/戏剧教育课外实践、原创(及改编)作品演剧创作等教学内容。

小说改编是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教育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该课程是让学生从著名文学作品中选取创作素材,在对完整的小说作品解读后进行改编,是以小说中的人物性格、人物关系、发生的事件、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等为基础,改编成适合戏剧舞台表现的表演练习,使之以戏剧演出的形式在舞台上呈现。小说改编课程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通过对小说作品进行改编,学习怎样将他人的、作者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即将叙事散文转化为行动的语言,在原著所提供的文学材料的基础上虚构、提炼、组织和丰富规定情境,构成矛盾冲突,并在自己虚构的规定情境中真正有机地行动,从自我出发表现出角色行动的逻辑,以及创造出具有较为鲜明性格特征的角色形象。应该说,对戏剧本质的了解也是小说改编课程的教学目的。学生通过学习,应对戏剧的本质、戏剧性、戏剧的创作规律、戏剧教育和舞台演出的限制等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一、小说改编的条件

(一)要对原著小说作品有足够的兴趣

要想改编好作品,学生首先要对原著小说有足够的兴趣,对作品的主题有所感悟,并有表达作品主题的创作欲望。兴趣是个体对于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与情绪。每个人都会对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关注和积极的探索。如演员对表演艺术感兴趣,就会对各种戏剧、影视剧等进行认真的观赏、评点,对好的作品进行反复研究。兴趣不只是对事物表面的关心,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人获得了相关方面的知识或参与活动而感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演员对表演感兴趣,就会主动、积极地寻找机会参加排练和演出,而且在演出时感到愉悦、放松,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当然,学生的兴趣还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学生在选择作品时需要教师把关,以选择那些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真实、生动,有一定思想内涵高度的作品。如知名作家高满堂的小说《家有九凤》,讲述了一个家有九个女儿的普通人家的故事。孤寡而要强的初老太太,经历20年的风风雨雨,含辛茹苦地将九个女儿养育成人。原著小说除了温馨感人的亲情之外,也融入了时代的变迁,以20世纪70至90年代为时代背景,带有浓郁的怀旧色彩,反映出大时代变迁的历史内涵。《家有九凤》是一部形式可观、内容深刻的作品。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尽量选择这种优秀的小说作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学生的爱好与欣赏水平也不同,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对优秀的小说作品建立浓厚的兴趣,并通过分析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等,使学生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产生创作欲望。兴趣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生活和行为有巨大的影响。它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取相关知识,促使人深入钻研、创造性地工作和学习;它可以使人的思维得到开发,眼界得到开阔,并使人善于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热情。创作欲望是演员职业素养的组成部分,它是演员本能的一种释放形式,构成了表演行为最内在与基本的根据与必要条件。通过创作欲望或多或少的满足,演员作为创作主体,把握着创作客体,与创作客体取得统一,从而获得艺术创作的快感。

(二)要对原著小说作品有准确的理解

1.掌握小说与戏剧剧本的异同

小说与戏剧剧本有一些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二者都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都要讲述故事。小说的故事因素和戏剧最为接近,并且都有人物、行动和语言。同时,小说与戏剧剧本是不同的文学体裁,两者有着鲜明的区别。第一,虽然二者都要讲故事,但是讲故事的方式不一样。小说作品是用丰富、细腻的文字讲述故事,通过文字表达作者的思想,实现作者的写作意图。而戏剧作品则需要通过演员的表演将故事传达给观众。观众需要通过演员表演中的动作、台词、神情等相对客观而具体的舞台行动,了解剧本所要表达的意图和思想。基于此,演员对剧本的理解程度会制约观众对剧本的理解。第二,小说有丰富、细腻的对人物情绪、环境等客观存在的主观文字描述,而剧本中人物的感情则需要靠演员客观、具体的表演进行交代。第三,对于人物内心的描述,小说要比剧本更加细腻,这是由二者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所决定的。第四,小说与戏剧的欣赏条件不同,也就是说受众选择欣赏作品的时间、地点的自由度不同。小说作品可以反复阅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戏剧作品的欣赏却不能做到这一点,常常是在固定的时间、地点,多人共同观赏。第五,叙述者的人称不同,在视点的控制上也不同。小说作者一般以旁观者的角度叙述故事。而剧本的作者一般都会把自己放在剧本的具体情境中来体会人物的即时感受。第六,一般而言,小说作品提供的信息要比剧本更加丰富。小说作品需要靠庞大的信息量引起读者的共鸣。而剧本本身的信息量可能相对不足,但可以靠演员对作品的诠释得以弥补。

小说作品本身的属性决定了其适合于戏剧教育专业教学,但学生在学习时并不能因此而忽视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小说与剧本各自的特点,要考虑到如何将小说对故事的叙述、对人物的刻画描写,特别是对人物心理的描写,以及小说作者的观点等转化为舞台行动,使之适应戏剧舞台表现的要求。

2.深刻体会小说作品内容的丰富性

改编者应对小说作品内容进行详细的解读,这是由小说作品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决定的。小说作品以文学形象表现社会、反映人生,而形象的内涵是多义、丰富的。演员的性格、学养、阅历千差万别,他们对同一形象产生的不同联想、感悟,正是小说作品改编为戏剧作品的价值所在。人在不同时间、不同状态下阅读同一部小说作品会有不同感受,或者有新的感悟,或者改变原来的理解,或者使原来概念化的理解具体化,或者会从不同角度进行多重的解读。作家进行小说创作是为了说明某个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态度,借形象的塑造来宣传或反对某种思想。也就是说,小说作品一经产生,就有了客观的规定性主题。人们在阅读和鉴赏的时候,会以作品提供的艺术形象或生活画面为基础,会受到作品规定性主题的制约,而不会脱离作品所提供的艺术形象进行天马行空、漫无边际的想象。但另一方面,任何小说作品一经问世,就成了一种客观存在,人们对其进行理解和鉴赏的过程,是在作品提供的艺术形象的基础上的一种再创造。在小说改编中,每个演员都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进行思考,从而使自己塑造的形象和表达出的对主题的理解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即使对同一部作品,由于演员自身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验有了新的发展,心境有了变化,再次进行创作的时候也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从而有新的创作表现形式。文学能够反映时代的精神,读者通过阅读可以直视人生,透视社会各种现象。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作为源泉,只能是没有内容、只有骨架的空白文字。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融入文字中,能够使读者体会作品中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所要表达的精神境界。戏剧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对小说作品中这些深层内涵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将其更好地改编成戏剧作品。

(三)要明确作品的人物关系

梳理清楚作品中人物的关系脉络,也是加深对小说作品理解的重要环节,它有助于改编的顺利进行。如《平凡的世界》是知名作家路遥最重要的一部长篇小说,其全景式地描写了中国现代城乡生活。小说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平等人为代表,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的形象,深刻展现了人生的自尊、自强与自信,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各种情绪纷繁交织,令人荡气回肠。小说中的人物众多,形象鲜明。孙玉厚一家有多年卧病在床的老祖母;长女孙兰花嫁到临村罐子村,女婿王满银不务农事,土地承包后,长年在外闲逛;长子孙少安,小学毕业,一队队长,文革结束后改行成为砖窑老板,妻贺秀莲是山西人,与父母分家后,孙少安一家迁至金家湾;次子孙少平(小说主人公),高中毕业;小女孙兰香,1981年考入北方工业大学。田福堂一家:田福堂,双水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女儿田润叶,孙少安青梅竹马的好友,高中毕业后在原西县城教书,后调至黄原地区团委工作;儿子田润生,高中毕业,后与孙少平的同学郝红梅成婚。孙玉亭一家:孙玉亭是孙玉厚之弟,双水村大队党支部委员、农田基建队长、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会主任;妻贺凤英,大队妇女主任;三个女儿中的长女孙卫红,后与金强结婚。田海民一家:田海民,大队会计、党支部委员;妻银花。看似复杂的人物关系中,每个人物形象都有其必要的功能,人物形象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关键因素决定着人物形象的言行并影响着其性格。小说改编只有准确地把握人物关系,才能突出人物性格。

(四)对作品的主题与立意要有清楚的认识

立意与主题密不可分,它是建立在主题之上的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立意是小说作品的重要因素,它必定会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意图。立意虽然不是小说作品思想内容的全部,但它是小说作品的核心和形象体系的灵魂。小说作品无论篇幅长短,都可能出现多种主题,这是由现实生活的庞然杂陈、矛盾众多所决定的。无论是作者本人,还是小说的读者,由于受人生阅历和知识构成的局限,他们在写作或欣赏小说作品的过程中,对作品所描写的生活画面中的思想内涵未必有非常明确的认识,这就需要改编者认真分析,解析小说中的艺术形象,发现其深刻的思想意义。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对英国戏剧大师威廉莎士比亚作品的高度评价。在戏剧教育专业小说改编课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在改编时首先要有立意,即确立艺术构思,形成审美认识,然后再通过各种手段表现出这种审美认识;还要有明确的创作主题,然后才能进行具体的构思,从而完成小说改编任务。

小说的主题一般是展现某种社会现状和社会风貌,以及个体人物的命运与时代的关系。主题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是作者写作的目的,也是作品的价值体现。如人民艺术家老舍创作的小说《骆驼祥子》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祥子的悲剧中主要体现了社会批判,包括国民性批判的内涵。一个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含有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思考。老舍试图揭示文明失范如何引发城市中的人性污浊,对病态的城市文明给人性带来的伤害表现出深深的忧虑。这类探索现代文明病源的作品,在20世纪30年代非常独特。

二、改编小说中应注意的问题

小说改编教学为剧本片段教学和学生塑造人物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能够让学生养成经常读书的习惯。面对丰富的小说作品材料,改编时应该如何取舍,如何组织结构,以及如何表达原著的主题呢? 改编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第8篇

德:全年工作中,始终把学习放在首位,遵守中心组学习制度,积极参加各类学习培训,提高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并用于指导工作实践。坚持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入理解党的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努力使文化精品生产和艺术创作成为城市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份。

能: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全市文化精品生产,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制订全市艺术生产的目标任务。根据常州文化的具体情况,提出了艺术创作与地方文化研究两翼齐飞的工作要求,力求改变文化研究工作中地方文化研究的弱势状态。在此同时,对全市的艺术生产资源进行整合,提出了“剧组制”、“项目制”生产的设想,并组建实验剧团进行试点。通过努力,年,全市艺术生产、地方文化研究初步形成了“两翼齐飞”的工作格局。

勤:年,在处理正常公务和行政事务的同时,组建实验剧团并主持工作,两次上演《五月端阳》,共计11场,创下常州本地剧目演出纪录。利用业余时间修改《五月端阳》剧本共计6稿。担任常州方言剧《上书房》艺术总监,进行小剧场演出探索。担任《运河常州》一书编委,并撰写《运河文化》章节。在《常州工学院学报》、《常州日报》、《常州晚报》、《龙城春秋》等刊物上发表文史类论文8篇。在武进区文化干部培训班、市政协文史委、市委统战部、市二十一中、江苏银行常州分行等单位举办常州地方文化讲座5次。

绩:年主要工作成绩如下:

1.创作《五月端阳》剧本,并成功入选“全国剧本创作研讨会”。这是常州市的原创剧本首次进入国家级剧本研讨会。

2.“江苏省戏剧文学奖”获奖剧本数全省第一,戏剧文学创作成绩进入江苏前列。

3.主办常州市第十三届运动会开幕式,参演人数1.5万、观众达3.5万,均为历史纪录。

4.主办常州市抗震救灾赈灾晚会,募捐款达1.7亿。

5.原创舞剧《格桑花•茉莉花》进入江苏省舞台精品工程初选剧目,实现了我市舞剧生产的一次突破。

6.主办“中国锡剧六代同堂贺岁演出”,成为锡剧历史盛事。

7.完成动漫片《新市民张小刚》的文本创作与制作。动漫片《新市民张小刚》片长56分钟,是第一部我局具有知识产权的长篇动漫作品。

8.创办常州实验剧团,进行剧组制探索,并两次成功上演《五月端阳》。

9.主办常州第一台贺岁春节晚会,元宵节在清潭体育馆演出,并向新市民免费赠票。

10.创办“常州戏曲会馆”,并成为常州第一个小剧场实验基地。

11.出版3本作品集:《2007年常州戏剧文学奖获奖作品集》、《戏海魂游——孙中戏剧作品集》、《李振家广播剧获奖作品集》。

12.完成常州重要文史佚文《常州赋》的整理工作。该赋为清代常州历史文化纲目性著作,全文为文言,计20万字。散佚已久。目前电子文档已经整理完成,2009年将择机出版。

13.启动了《常州先哲遗书》的重版工作。目前电子扫描工作已经完成,2009年可望出版。

14.启动了《常州词派》传承工程。2009年将出版一套5本常州词派相关著作。

15.启动了“常州画派”传承工程。常州画院与常州书画艺术促进会出版了相关的画册与著作,2010年左右完成常州画派的谱系传承工作。

第9篇

关键词:沃尔・索因卡;非洲文学;尼日利亚;译介;研究

沃尔・索因卡(Wole Soyinka, 1934 C),尼日利亚著名剧作家、诗人、小说家,1934年7月13日生于尼日利亚西部约鲁巴族一个开明的西化家庭,后留学英国。1960年回国,创作《沼泽地居民》(The Swamp Dwellers, 1958)、《狮子与宝石》(The Lion and the Jewel, 1959)等戏剧。1986年,因“以广博的文化视野创作了富有诗意的人生的戏剧”,索因卡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作家。沃尔・索因卡以多部剧作和一本《狱中诗抄》(Poems from Prison, 1969)而闻名。他不仅仅是一位非洲乡土作家,还以深厚的西方戏剧知识和素养赢得了“非洲的莎士比亚”之美称。索因卡至今已发表二十多部剧本、两部长篇小说、多本诗集、三卷本自传,还有不少文学评论和政论文章。

从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外国名作家传》开始,索因卡的名字就逐渐为中国读者所知晓。在他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更激发了人们了解、研究他的兴趣。仅从1986到1987一年间,就有二十余篇推介性文章分别发表在《人民日报》、《文艺报》、《世界文学》等各大报纸、杂志和高校学报上。本文试图从戏剧、诗歌、小说与传记三个方面,来总结和阐述国内对索因卡的译介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国内的译介发展趋势。

一、索因卡戏剧的译介

索因卡很早就以剧作家的身份闻名于世。他探索戏剧这种艺术形式,是因为它与非洲的素材、非洲语言形式以及笑剧创作联系紧密。他的戏剧频繁而又驾轻就熟地使用许多手法,如舞蹈、典礼、假面戏、哑剧、节奏、音乐、慷慨激昂的演说、戏中戏等等。这些都是属于舞台艺术而又真正植根于非洲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索因卡的戏剧创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并持续至今。他的戏剧创作体现了他对殖民文化以及非洲传统的态度的转变。20世纪50年代,索因卡积极接受西方文化教育,把非洲的希望寄托于西方外来文化。他相继发表了《凯菲的生日宴》(Keffi's Birthday Treat, 1954)、《新发明》(The Invention, 1957)、《沼泽地居民》、《暴力品质》(AQuality of Violence, 1959)、《狮子与宝石》这些作品,对非洲传统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表现出明显的亲欧倾向。60年代,非洲各国相继独立。索因卡敏锐地察觉到对于非洲而言,西方人的文化殖民更为危险,于是开始肯定并大力宣扬非洲传统文化。他在这一时期发表了《裘罗教士的磨难》(The Trials of Brother Jero, 1960)、《森林舞蹈》(A Dance of the Forests,1960)、《我父亲的负担》(My Father's Burden,1960)、《强种》(The Strong Breed, 1963)、《停电之前》(Before the Blackout, 1964)、《孔其的收获》(Kongi's Harvest,1965)和《路》(The Road, 1965)。70年代,面对非洲的混乱现实,索因卡看到非洲传统文化的局限和不足,因而发表了《疯子与专家》(Madmen and Specialists, 1970)、《死亡与国王的侍从》(Death and the King's Horseman, 1970)、《欧里庇德斯的酒神女伴》(TheBacchae of Euripides, 1973)、《紫木叶》(Camwood on the Leaves, 1973)、《杰如的蜕变》(Jero's Metamorphosis, 1973)、《文尧西歌剧》(Opera Wonyosi, 1977)等,决意反思非洲传统,并企图融合西方文化,以寻求对非洲传统的超越 。80年代以后,经历了种种精神上的徘徊游离之后,索因卡最终又回归约鲁巴传统。他把希望寄托于非洲神话世界,认为传统和过去更有意义,提倡一种“神话整体主义”,相继发表了《未来学家的安魂曲》(Requiem for a Futurologist, 1983)、《巨人的游戏》(A Play of Giants, 1984)、《空地男孩的受福》(The Beatification of Area Boy, 1996)等。

通过归纳索因卡戏剧的写作特色,学界一般认为其戏剧创作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时期。早期多半为喜剧,格调轻松诙谐,富于幽默和讽刺。而1960年后,他的写作呈现了一种更为悲剧的性质。精神的、道德的和社会的冲突显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险恶;对善与恶的记录,对破坏力和建设力的记录,也越来越含糊不清,他的戏剧含义变得模棱两可。其剧作以讽喻或讽刺的形式,采用了道德、社会、政治等方面的问题来进行神话式的戏剧创作。这一时期的作品,题旨上以揭示尼日利亚乃至整个非洲的社会现实为主,风格上逐渐变得隐晦、荒诞。尤其在《路》与《疯子与专家》里,其“荒诞的倾向就显得非常突出,以致不少西方评论家拿他和西方荒诞派戏剧的代表贝克特比”(邵殿生 1987:55)。

国内对于索因卡戏剧作品的翻译比较集中,数量较少,版本单一。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大陆出现最早的索因卡戏剧作品是由李耒、王勋翻译的《路》,收录在1983年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非洲戏剧选》中。随后,1986年第2期的《世界文学》杂志刊载了由邵殿生翻译的《沼泽地居民》。1987年第7期《外国文学》杂志刊载了由钟国岭、张中民翻译的《森林舞蹈》,进一步推动了索因卡作品在中国的传播。1990年邵殿生等翻译出版了收录有《路》、《沼泽地居民》、《狮子与宝石》、《森林舞蹈》、《裘罗教士的磨难》、《疯子与专家》等作品的戏剧选集《狮子与宝石》(漓江出版社),该书较为系统地向中国读者展示了索因卡的戏剧作品。最近一部翻译的戏剧是由2004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蔡宜刚翻译的《死亡与国王的侍从》。

自索因卡1986年获得诺贝尔奖,引起世界性的关注后,国内对索因卡及其作品的研究也逐步升温。据有记载的资料显示,《读者》第1期率先译介了索因卡的评论性原文作品。王三槐发表《奥因・奥贡巴》,翻译并总结了尼日利亚评论家O・奥贡巴评论索因卡戏剧的著作《转变的运动――索因卡戏剧研究》(Oyin Ogunba: The Movement of Transition, A Study of the Plays of Wole Soyinka, Ibadan University Press,lbadan, 1975)。这是国内最早对索因卡及其戏剧进行的评论。同时发表在《读者》第1期上的还有朱世达的《我是非洲文学的一部分――记沃莱・索因卡》,向国内读者简介了索因卡的生平及其戏剧作品特色。吴保和在1987年同时发表了两篇有关索因卡的文章,分别是《上海戏剧》第2期上的《非洲的“黑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渥尔・索因卡和他的戏剧创作》,以及《艺术百家》第2期上的《非洲文坛的一颗明珠――诺尔文学奖获得者渥尔・索因卡》,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索因卡的戏剧创作及其戏剧艺术。

20世纪80年代,国内对于索因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索因卡生平及其戏剧作品概论的简介,尚未出现对其戏剧作品进行文本研究的文章。直到1992年,王燕在一次会议上从《路》这一作品出发,探讨了索因卡戏剧的形式。该讲话以《探谈艺――索因卡戏剧形式刍论》为题,被收录在了会议录《东方丛刊》第4辑中。这是国内最早对索因卡具体的戏剧作品进行研究的文章,开启了我国研究索因卡戏剧文本的先河。

此后,从文化角度对索因卡的戏剧进行研究的成果较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戏剧作品的悲剧精神研究、后殖民理论研究、宗教文化研究和戏剧中的民族文化研究。研究对象主要是《死亡与国王的侍从》,而《森林舞蹈》、《路》、《狮子与宝石》和《疯子与专家》的研究较少,目前尚未出现针对《沼泽地居民》、《裘罗教士的磨难》的专门性研究。

针对《死亡与国王的侍从》的研究,学者主要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和悲剧精神为研究切入点。如韩丹在《后殖民视角下的》中,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进行研究,指出戏剧《死亡与国王的侍从》表现了作者对国王陪葬的传统文化、传统习俗以及西方殖民下的外来文化存在着既支持又反对的两种观点。而赫荣菊在《从看索因卡的悲剧精神》一文中,则通过对剧中人物艾勒辛的伪美学悲剧性和欧朗弟的悲剧性超越进行分析,认为索因卡创作该剧的真实目的,其实是为了张扬以约鲁巴文化为主体的悲剧精神和民族意识。高文惠在《索因卡的“第四舞台”和“仪式悲剧”――以为例》一文中同样对其悲剧精神进行研究,认为索因卡对约鲁巴传统悲剧的原型、实质、美学效果、约鲁巴玄学体系的意义及在现代戏剧舞台上如何表现等方面做了系统而深入的阐释。也有学者从宗教文化视角进行研究。马建军与王进发表的《 中雅西宗教文化冲突》一文,“围绕非洲约鲁巴民族及其宗教死亡仪式,成功地再现了1946年约鲁巴人和英国殖民者之间的史实性文化冲突,以当代后殖民主义及文化研究理论,从宗教文化角度重新解读《死亡和国王的马夫》,批判了剧作者所持的“普适”人性观点及其对人物悲剧的狭隘解释,赋予剧中的悲剧以新的文化内涵。”(马建军、王进 2005:161)

对索因卡其它剧作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后殖民领域和民族文化领域。如余嘉发表了《森林之舞:后殖民语境下的索因卡剧作研究》,探讨了索因卡戏剧作品中表现出的具有后殖民性的两大特征:本土性与政治性和抵制西方文化殖民、弘扬本土文化的精神。黄坚、禹伟玲在《与的后殖民主义解读》中指出,《森林之舞》和《路》是独立后的非洲国家所面临的殖民困境的真实写照,探讨历史、现在与未来这个主题。王慧也在《论中的民族文化认同》中指出,该剧既表达了索因卡对欧洲外来文化的嘲讽,也表露了其对非洲本土文化的推崇。通过这些作品,索因卡努力地在后殖民文化背景下,在欧洲现代文化与非洲传统文化的碰撞中探索传统非洲社会的现代化之路。

上述译介为国内学者进行索因卡戏剧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索因卡的其它戏剧作品,如《凯菲的生日宴》、《暴力品质》、《我父亲的负担》、《停电之前》、《紫木叶》、《未来学家的安魂曲》、《巨人的游戏》、《空地男孩的受福》等戏剧原文却仍没有学者进行研究。

二、索因卡诗歌的译介

索因卡的诗歌创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1967年索因卡出版了《艾丹勒及其他诗作》 (Idanre and Other Poems, 1967),那个时期尼日利亚西部发生了选举暴乱(1964-1965),66年1月进而发生了军事,66年5月北部地区又发生骚乱,接着是66年9月的大屠杀,67―70年的三年内战紧随其后。索因卡在《艾丹勒及其他诗作》中以“66年10月”的标题直接表现了那次大屠杀。而在1972年发表的 《地穴之梭》 (A Shuttle in the Crypt, 1972)则记录了军事和三年内战。到1976年《奥冈,阿比比曼》 (Ogun Abibiman, 1976)发表时,索因卡以非洲“奥冈萨卡”(Ogun-Shaka)的神话传说构成全诗,借以表达他对非洲政治社会的现状和未来的看法。不久之后,这首诗成为南非最终取得反种族歧视斗争胜利的预言和序曲。到1989年的诗集《曼德拉的土地及其他诗作》(Mandela's Earth and other poems, 1988),则表达了诗人庄严的政治承诺,即为了把种族隔离这一殖民主义势力在非洲的最后残余彻底地驱逐出去,必须进行毫不妥协的斗争。南非黑人领袖曼德拉拒绝以妥协换取自由,诗人为此发出欢呼。2002年发表的《撒马尔干市集》(Samarkand and Other Markets I Have Known, 2002)是索因卡最新的一部诗集。

在台湾地区,对索因卡诗歌的译介和研究相对较早。1986年索因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台湾的《幼狮文艺》就曾刊载过两首他的狱中诗。随后有唐山、倾向联合出版的贝岭编、黄灿然和王浩威翻译的《狱中诗抄――索因卡诗选》(2003)、杨泽翻译的《萨马尔干市集――索因卡诗选》(2003,时报文化出版社)。而在中国大陆,直到2000年后,才出现汪剑钊译的《非洲现代诗选》(2003,河北教育出版社),以及发表在《外国文艺》、《世界文学》等期刊上的诗歌,如“致我初生的白发”、“死后”和“资本”、“献给祖国的花束”等等十几首短诗。关玉培认为索因卡的“诗和他的剧作一样,手法多样化和针对社会现实”(关玉培1987:70)。在《非洲现代诗选》的导言中,汪剑钊综述了索因卡诗歌的基本特点,认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渗透着强烈的使命感。许多基调不同的作品证明,他不愧为大师级的非洲作家,……他既表现忧郁、悲伤、沮丧,也善于用讽刺的笔墨进行调侃、揶揄,更擅长以抒情的反思来亲切地追忆似水年华”(汪剑钊2003:12)。

相较索因卡的戏剧,国内对于其诗歌的研究较少,已有的文章主要从后殖民文化角度进行研究。宋志明《“奴隶叙事”与黑非洲的战神奥冈――《“奴隶叙事”与黑非洲的战神奥冈――论沃勒・索因卡诗歌创作的后殖民性》,提出索因卡的诗歌创作本质上是一部“奴隶叙事”,充满了殖民地作家的反抗精神,具有显著的后殖民性。远洋于2015年5月在文艺报上发表《老虎索因卡的愤怒之诗》,对《给我最早的白发》、《黎明》、《死于黎明》等多首短诗进行了分析概括,认为他的诗在殖民背景下深入挖掘非洲文化,自觉担当启蒙重任。

总结而言,国内对于索因卡诗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狱中诗抄》,而对于他的其它诗歌如诗集《艾丹勒及其他诗作》、《曼德拉的土地及其他诗作》以及《地穴之梭》、叙事诗《奥贡・阿比比曼》等的研究则是凤毛麟角。

三、索因卡小说传记的译介

从20世纪60年代起,索因卡相继发表《痴心与浊水》(The Interpreters,1965)、《此人已死:狱中笔记》(The Man Died: Prison Notes, 1971)、《反常的季节》(Season of Anomy,1972)和《在阿凯的童年时光》(Aké: The Years of Childhood, 1981)等一系列小说传记类作品,显示了非凡的文学叙事创造力。

小说中文译著的成果较少。主要有沈静和石羽山翻译的《痴心与浊水》(1987, 外国文学出版社)。同年,敦理出版社出版了张国祯和颜斯华翻译的版本,并将题名译为《诠释者》。2001年,由冯国超主编的《世界文学名著百部》(2001, 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收录了周辉翻译的《阐释者》,是该小说的最新译本。在沈静和石羽山的译本序和译后记中,他们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当时尼日利亚的社会背景和索因卡的创作历程,同时指出,他的小说“不但蕴含有极深刻的哲理,还处处发出宗教的气息”(沈静、石羽山1987:382),更具真实性。此外,译者还对小说中的五个主要人物进行了逐一评述,不仅分析了索因卡的意识流写作手法,还揭示了抨击和讽刺时政的深厚主题内涵。而索因卡的另外一部长篇小说《反常的季节》,国内几乎没有专门的研究及译著。

对于索因卡小说作品的研究,始于刘合生1989年发表的《传统与背叛――沃尔・索因卡主题初探》。这是国内最早对索因卡小说作品进行研究的文章,开启了索因卡小说研究的先河。由于译本出现相对较早,针对《痴心与浊水》这部小说的文本研究已经较成熟。国内学者主要从女性主义、文化构成、殖民主义等理论与视角出发,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文本分析。有学者专门对《痴心与浊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进行了研究。如周声在《民族寓言的讲述困境――以中的性别叙事为中心》中从性别叙事的角度出发,对这部小说进行“再解读”,分析了该小说中的女性叙事。刘江在《中女性“他者”形象的解读》中以存在主义女权理论的角度,分析男权制度的压迫是造成女主人公们“他者”形象的重要原因。他认为女性以“自欺”的方式去解决面临的困境,只会固化“他者”形象,进而提出只有反抗才会使女性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自我解放。还有学者从文化结构进行了论述。王燕发表《两种异质文化的兼容与整合――从解读索因卡小说的二元文化构成》,从索因卡思想上二元文化结构的成因及在其小说叙事中的表现出发,分析小说叙事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也有学者从殖民主义等视角对《痴心与浊水》进行了细致解读。在《殖民主义残存与历史中的希望――从看尼日利亚历史与未来》中,李阳在殖民主义视角下分析了主人公的婚姻形态、传统和死亡观。秦银国在《诗性、哲性与神性的融合――从谈沃里・索因卡的叙述艺术》中对小说的时空关系处理进行分析,阐释了索因卡叙述艺术的文化哲学。

国内对于索因卡传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在阿凯的童年时光》。邵殿生选译了传记《阿凯――童年纪事》,发表在《世界文学》1987年第4期上。文章提到这部传记曾被评为1982年英语文学最佳作品之一。此传记于2008年由谭莲香重新完整翻译,并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中文译名改为《在阿凯的童年时光》。高文惠于2011年发表《精神的试验和自我发现的旅程――的自传价值及其自传意识》,从价值和自传意识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了这部自传的精神价值和艺术价值,以及隐藏在叙述背后的作者的自传意识,高度评价其为一部成功的艺术自传。

对于索因卡的另外几部传记,如《此人已死:狱中笔记》、《伊巴丹:潘克雷米斯年代》(Ibadan: The Penkelemes Years: a memoir 1946-65, 1989)和《艾沙拉:漫游书简》(Isara: A Voyage around Essay, 1990)等,国内至今没有译介。

四、问题与展望

纵观沃尔・索因卡在国内的研究,可以看到国内对其的研究存在两大问题。

一是研究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索因卡的名字在国内译介中有沃列・肖英卡、沃勒・索因卡、沃莱・索因卡等多达十几种译法。索因卡的民族Yoruba也有“约鲁巴”、“雅鲁巴”或“约卢巴”等多种译法。对于索因卡的诸多作品的译名,研究过程中也没有进行统一。如《The Strong Breed》,有学者将之译为《强种》,也有学者将之译为《良种》;再如《A Dance of the Forests》也有《森林舞蹈》、《森林之舞》等多种译法。这反映出我国研究者之间缺乏接触、传承、沟通与交流,没有形成研究组群。

二是研究对象较为集中,并不全面。大多数学者的研究范围大致局限在《路》、《沼泽地居民》、《森林舞蹈》等汉译本中,而《凯菲的生日宴》、《伊丹里和其他诗篇》、《此人已死:狱中笔记》等没有汉译本的原著,国内也少有学者研究。同时研究的形式也局限在文化角度,尚未涉及《艺术、对话和愤慨》(Art, Dialogue and Outrage, 1988)《神话、文学与非洲世界》(Myth, Literature and the Afri-can World, 1976),《记忆的负担:宽恕之鼠》(The Burden of Memory, the Muse of Forgiveness, 1999)等索因卡的文论作品。

同尼日利亚的另一位颇具盛名的作家阿契贝相比,索因卡虽获得诺贝尔奖,但仍非国内外国文学研究的主要兴趣点所在。阿契贝的五部长篇小说均已有了中文译本,且译本数量可观。而其短篇小说、散文、诗歌的译文也都零散收录在各杂志、小说集、散文集、诗集中,学者的研究视角多样。与之对比,索因卡作品的中文译本较少,且版本单一,学者研究视角受限。应该说索因卡的国内研究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首先是作品的解析范围,国内学者的眼界可以从汉译本拓宽到原文文论作品。其次可以建立专门的研究组群,加强交流与合作。使索因卡的研究更具系统性。

参考文献:

[1]陈梦. 从戏剧创作看索因卡对待非洲传统的态度[J].青年文学家,2014 (9): 47-50.

[2]关玉培. 198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沃勒肖英卡[J]. 外国文学报道,1987 (1): 69-70.

[3]高文惠.索因卡的 “第四舞台” 和 “仪式悲剧”――以《死亡与国王的马夫》 为例[J]. 外国文学研究,2011,33(3): 127-134.

[4]高文惠.精神的试验和自我发现的旅程――《阿凯: 童年岁月》 的自传价值及其自传意识[J]. 山东社会科学,2011 (9): 103-121.

[5]赫荣菊. 从《死亡与国王的侍从》 看索因卡的悲剧精神[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29(6): 29-32.

[6]韩丹.后殖民视角下的《死亡与国王的侍从》[J]. 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3: 1-32.

[7]黄坚,禹伟玲.《森林之舞》 与《路》 的后殖民主义解读[J].当代戏剧,2015 (3): 36-38.

[8]刘合生. 传统与背叛――沃尔・ 索因卡《痴心与浊水》 主题初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1989,4: 81-83.

[9]刘江. 《痴心与浊水》 中女性 “他者” 形象的解读[J].渤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37(2): 102-105.

[10]李阳.殖民主义残存与历史中的希望――从《痴心与浊水》 看尼日利亚历史与未来[J].青春岁月,2012,24: 016.

[11]马建军,王进. 《死亡与国王的马夫》 中的雅西宗教文化冲突[J].外国文学研究,2005 (5): 161-166.

[12]秦银国.诗性,哲性与神性的融合――从《解释者》 谈沃里・ 索因卡的叙述艺术[J].小说评论,2010 (S1): 160-164.

[13]邵殿生.沼泽地居民[J].世界文学,1986 (2).

[14]邵殿生.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W. 索因卡[J]. 国外社会科学,1987 (6): 55-59.

[15]宋志明.尼日利亚戏剧与宗教神话[J].外国文学评论,1999 (1): 38-44.

[16]宋志明. “奴隶叙事” 与黑非洲的战神奥冈-论沃勒・ 索因卡诗歌创作的后殖民性[J].外国文学研究,2003,5: 113-118.

[17]沃尔・索因卡.痴心与浊水[M].沈静,石羽山译. 北京: 外国文学出版社,1987: 382-384.

[18]沃尔・索因卡. 死亡与国王的侍从[M]. 蔡宜刚译. 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003.

[19]沃尔・索因卡.钟国岭,等.森林舞蹈[J].外国文学,1987 (7): 1-36.

[20]吴保和.非洲的 “黑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渥尔・ 索因卡和他的戏剧创作[J].上海戏剧,1987,2: 13-14.

[21]吴保和.非洲文坛的一颗明珠――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渥尔・索因卡[J].艺术百家,1987 (2): 59-64.

[22]王三槐.奥因・ 奥贡巴《变革运动》[J].读书,1987,1: 139-142.

[23]王燕. 探《路》 谈艺――索因卡戏剧形式刍论[J].东方丛刊,1992 (4): 162-171.

[24]王燕. 关于索因卡戏剧《路》 的一点思考[J].外国文学评论,,2005 (3): 48-49.

[25]王燕. 两种异质文化的兼容与整合――从《痴心与浊水》 解读索因卡小说的二元文化构成[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24(4): 79-83.

[26]王慧.论《狮子与宝石》 中的民族文化认同[J]. 戏剧之家, 2014, 9: 66-70.

[27]王慧.浅论《疯子和专家》中的荒诞因素[J].戏剧之家,2014,12: 035.

[28]汪剑钊.非洲现代诗选[M].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012.

[29]余嘉.森林之舞: 后殖民语境下的索因卡剧作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 1-33.

[30]远洋.老虎索因卡的愤怒之诗[N].文艺报,2015-5-22.

第10篇

在这个全息、多元、异常活跃的“微时代”人们在饱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颗硕果的同时,精神味蕾也前所未有的获得了享受和满足。文化艺术界紧跟时展步伐,以极富创造性的智慧劳动缔造出一批属于这个时期的全民精神产物:“百家讲坛”、“非诚勿扰”、“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星光大道”、“CCTV电视系列大赛”(舞蹈、歌曲、相声、小品、戏曲、模特、主持人大赛)、“谢天谢地你来啦”、以及央视全新打造的大型综艺栏目“我要上春晚”等相继应运而出。这些栏目(节目)内容有偏于娱乐的,有重在普及民众文化知识的,也有服务民生惠及民情的。虽节目类型各异、样式迥然,但都为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审美情趣、素质修养做出了贡献。

在这里值得肯定的是,这些栏目(节目)之间在不断角逐竞争之中不光落得一个欢愉民众的口碑、收视排名的成绩;其意义更在于编创过程中电视媒体人、艺术工作者们对节目质量、节目品味、节目特色等诸多艺术本体问题所做出的富有价值的思考;面对艺术手段、形式、语汇,枯燥匮乏的技术瓶颈时所激发出的求突破、敢创新的强烈愿望和热情更是令人感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CCTV-3)正是在这样一个编创背景下于2012年9月推出了一档大型直播综艺栏目《综艺盛典》。而“微小品”这个全新的节目概念和表演舞台演出样式就此通过央视的传播平台正式地诞生并亮相于广大观众朋友们面前。

随着微小品《家有一宝》、《回家的故事》、《公交车上的故事》、《餐厅里的故事》等系列小品的播出,观众们逐渐熟悉并接受了这种轻松、跳跃、机智的舞台演出形式,一反观赏传统语言类节目或戏剧小品的审美常态,用热烈的掌声和笑声表达了对新事物的追捧和支持。微小品经受住了演出实践的检验,证明在创作上取得了初步成功,首战告捷。但从其他层面上来讲,微小品作为一种新生的文化现象带给人们的思考更加深远,意义更为重要。诸如:微小品和传统意义上的戏剧小品大相径庭,是否还算是小品?观众传统的欣赏习惯受到了冲击,能否真正的认可这种艺术形式的存在?目前的节目形态是否能够界定就是未来小品创作发展的走势?这一系列的问题还有待我们去探寻......下面我们就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运用戏剧理论的基本知识试着探讨“微小品”的艺术表演形态、艺术从属本性等方面的意义。

一、微小品姓“戏”吗?

正如小说遇到微小说,电影面对微电影,传统网络信息终端不得不承认微博、微信给其带来的冲击一样。曾经的晚会“新宠”,传统语言类节目——戏剧小品,终于在热讨其发展方向和生存空间的衰式之声中迎来了它的接班人“微小品”。也许这就是历史发展不断更迭的客观规律。然而,当传统戏剧小品在面对这个自家兄弟时却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迷惑,甚至有点不敢“认亲”。要想确认有没有亲缘关系就要求证它们之间是否具备相同的基因,即是否拥有同类艺术的本质特征。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戏剧文学系主任兼创作中心主任陆军,曾在央视小品大赛现场点评中指出:“戏剧小品的风格有正剧、悲剧、喜剧、悲喜剧等多种多样,即使是喜剧,还分轻喜剧、讽刺喜剧、浪漫喜剧、歌颂性喜剧等类型。小品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品种,其表现样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结构方式比较松散的、还是歌舞性较强的、甚或是融入戏曲曲艺等表现手段的要想界定是不是小品的范畴,就必须先认定戏剧小品的本质特性,看这种艺术形式是否姓‘戏’。”简而言之,陆军教授所指的就是看作品是否具备“冲突”和“动作”这两个最为重要的元素。下面,让我们以微小品《家有一宝》(系列小品)为例,对照一下是否具备以上所说的两个要素。

老太太“明”与四个邻居老头,组成“明珠”组合在排练歌舞《最炫民族风》;她的老头儿“健”苦恼自己的脑子不好使,非让“明”出个题考考他;老两口儿的女儿领着外孙女“豆包儿”放学回家,“明”用自己的方式诠释“豆包儿”没学懂的成语“真相大白”;“豆包儿”缠着姥姥给她讲《西游记》的故事;“健”用捡来的钱给“明”买了一串儿糖葫芦,勾起了“明”对她们儿时的记忆;她们在儿时的回忆中开着永远也实现不了的玩笑甜蜜的定格。这就是《家有一宝》系列微小品中其中一集作品的全部情节。

在全部的演出情节中哪里有上述所说的冲突?没有。我们再看,若将传统意义上的戏剧行动划归到某个具体人物身上似乎也显得牵强附会寻不到逻辑。因为此类作品的创作出发点就不是在“行动说”的指引下产生的,人物具体的行动并不对剧情的发展、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物性格的构成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以传统戏剧欣赏标尺去衡量《家有一宝》这类全新的舞台演出形式,无异于传统戏剧与现代主义戏剧之间的比照,没有意义。

既然传统的戏剧审美原则面对微型小品失去了意义,这类作品的特色及优势又在哪儿呢?观众又在哪些方面寻求审美满足呢?据笔者统计,在这个时长七分钟左右的作品里,几乎每分钟都有笑点被引爆,掌声、笑声不断。不仅仅是语言上有“包袱”可抖,还有不同的“玩意儿”不断在调节观众的神经。譬如:“网络神曲”、“流行经典热歌”、“脑筋急转弯”、“幽默笑话”、“网络In语”、“夸张滑稽的歌舞表演”等等。这些表现手段、表达方式让观众体会到轻松、时尚、跳跃、热烈、清新、怀旧等多重审美感受。且整个观赏过程观众不会关心所谓的事件、情节怎么发展,不必在人物关系中去判断纠结,不用审视节目内容距离我们生活是远是近,也不再苛求情境和人物的言行是否统一或合乎逻辑。

在微小品中编导者和观众的“最高任务”就是制造欢乐!享受快乐!在笑声中卸掉生活的压力点亮生活的智慧才是微小品的“贯穿动作”!所以,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微小品不是戏。它已经脱离开了戏剧艺术的本体。但它又借由戏剧艺术的一些生成要素来捆缚节目自身。虽然原有的戏剧概念已不再具有传统戏剧中的功能和属性,但也为节目的结构整饬而服务。总体来说,微小品是全新的语言表演类节目,是区别于戏剧小品的一种独特的舞台艺术演出新样式。

二、微小品创作特征解读

1.微而有突破

微小品这一新样式舞台作品的产生,得益于一支热爱生活并富有创作激情的艺术团队。《家有一宝》(系列)微小品的创作核心,发起人是我国著名戏剧导演娄乃鸣。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曾在1994年至2006年连续担任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小品总导演的职务。由她导演并参与演出的小品《黄世仁与杨白劳》深得观众们的喜爱。在《家有一宝》等微小品的创作中她不仅直接参与编创、导演的工作,还身体力行亲自跨刀出演。为微小品的形成树立了实践典范,勇敢的挑起了艺术创新的大旗。创作团队中的副导演,吉林艺术学院导演系副教授赵旭以及青年编剧耿雪松等都是一直活跃在戏剧小品创作、导演、教学一线的艺术工作者。他们在创作并审视大量晚会小品、参赛小品、教学小品的同时,积累了大量小品创作经验和美学思考;同时也强烈的意识到当今小品创作发展履步维艰的现状;观众对小品艺术形式的喜爱程度在锐减的现实;以及赵本山小品独占春晚熬头、本山小品表演风格“一枝独秀”等问题的日益凸显......这些阻碍小品艺术创作和发展的弊病,以及对于如何突破现状的痛苦思索共同构成了激发创作全新式样小品的内在愿望和动因。

2.微而新的演出样式

微小品的演出式样不拘一格,如同连环画,又似系列连环剧。这在电视剧、栏目剧、广播剧甚至相声剧当中较为常见,可在语言表演类的戏剧作品里实则不多,可以说开了戏剧小品表演形式先河;再者,微小品嗅到了新媒介的特点,力求摆脱传统小品节奏拖沓、信息容量少、观赏情态单一的症结,力图向新媒介借鉴学习。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现代生活节奏高速运行。据统计中国网民已高达22.7亿占世界人口的33%。人们接受信息的途径变得多元化、智能化,早已经习惯了传播的移动性和瞬时性等特点。互联网已经占据了人们的生活,成为部分人群的生活方式了。 微小品利用网络、博客、微博中具有影响力的大家热议的各种素材进行电视化改编。每个段落简短有趣,节奏明快,具有鲜明的节目个性特征是微小品的另一别具一格的样式特点。

3.微中的独特结构

微小品的结构设置十分新颖。尽管它在人物和人物线路上的构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总体上它的结构的变化常常是让人意想不到的,和传统的戏剧小品结构大相径庭的。因为传统戏剧小品的结构譬如人物的发展往往需要合理性、统一性、合目的性等等,是需要符合日常生活逻辑的。而微小品的结构往往是突变的,生活当中发生会突然出现网络的东西、插入式表演等,这种结构方式用传统的戏剧样式去审视它,则是不合理的没有真实性和合理性可言,但观众是不需要去推敲他,当代观众的审美思维和意识大胆的突破了传统结构的束缚。可以说微小品借由戏剧、戏曲、曲艺、甚至网络等各种艺术形式的要素、手段,用一种当代意识进行一种新的串联、嫁接、或者说一种巧妙地融合而产生了新的舞台效应。

4.微中的独特效应

微小品的出现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娱乐精神,是百姓文化餐桌上的一道甜点,也是编创者为综艺晚会舞台精心打造的艺术品类。它的出现符合当代观众玩起来、haigh起来、笑起来的娱乐需求界定;实效、快捷、直接、丰富的娱乐节奏是吸引观众眼球定格观众思想的砝码;简单、轻松、自然亦是现代观众娱乐心态的反射。

作为一种新兴的舞台演出样式,微小品的演出艺术形态还不够成熟稳固,在创作上也属刚刚起步处于探索阶段。而且,这种形式的创作客观的讲还仅仅掌握在少数专业人士的艺术把控之内。微小品还没有权威或约定俗成的给与一个界定,所以要发展成为大家认可的艺术样式还有待创作者继续去深入开掘不断的创新。目前我们总结出的这些东西,仅仅是目前这个状态我们窥视到的影子,一些因素隐含在里面,还不是比较成熟的艺术形式。正向我们传统戏剧小品的初期一样,到底是为教学所用还是为社会所用,大家承认小品这一艺术样式,独立起来在七八十年代实际上是经过一、二年才逐渐确立起来,那么微小品恐怕也要经历风雨的洗礼、观众审美意识和审美需求的淘洗以后逐渐走向成熟。随着微小品自身不断发展,受众面不断扩大化,势必会从官方大型演出传播平台流向民间,走进百姓身边成为娱乐大众的文艺工具。那么会不会因为门槛降低而造成粗糙甚至低俗的作品出现?会不会也步了前辈“微电影”的后尘,在商业资本的支持下成为广告宣传的傀儡?微小品的命运还茫茫未知,但能够肯定的是微小品应该在内容上、思想上以及反映社会生活问题上要不断去深化不断去拓展它的空间,才会有它的一片天地和前途。让我们在艺术创作的奋力前行中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吧。

第11篇

历经30年发展,人们在欣赏小剧场这道独特风景的同时,也充满新的期待。

促进小剧场市场健康发展,需要政策支持、多方共管,打造更多优秀作品。

1982年夏,林兆华导演的话剧《绝对信号》在北京人艺小剧院上演,开启京城小剧场话剧演出之先河。自30年前开山之作的春潮萌动,到2011年演出市场的亮点频现,京城小剧场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春风中摸索前行,不断发展,近500部原创作品见证了它三十而立的成长历程。如今,无论是演出数量,还是活跃程度,小剧场都已毫无争议地在京城演出市场占有了重要份额。然而,小剧场作品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问题也长期存在。当文化体制改革的新一轮春风吹拂,如何促进小剧场市场健康发展,打造更多优秀作品,值得探索。

都市里的风景

作为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化景观,相对传统大剧场话剧而言,小剧场话剧还有一个别称――实验话剧。其特点是表演空间小、演员与观众接近、先锋性较强。虽然是精神文化需求多样性的必然产物,但小剧场的成长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观众对它的评价亦褒贬不一。有人称之为“精英文化”、“先锋文化”、“白领文化”,称其可以引领潮流。但也有人称之为“小众文化”、“边缘文化”、“非主流文化”,称其登不了大雅之堂。

小剧场开山之作《绝对信号》上演10周年之后,又一次标志性的变革来临。1992年,谭璐璐出品《离婚了,就别来找我》,打破演出市场单一的由政府主管部门管理和运营的模式,民间独立制作人正式登台,此后逐渐形成工作室、剧社和公司等小剧场运营实体。在见仁见智的争议中,小剧场戏剧起伏前行,不断壮大,至90年代初形成第一波高潮,先后涌现出《灵魂出窍》、《疯狂过年车》、《大西洋电话》、《夕照》、《留守女士》、《思凡》、《同船过渡》、《绿色的阳台》、《春夏秋冬》等一大批优秀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反响。

在小剧场话剧逐步成熟之时,2000年,北京京剧院推出首部小剧场戏曲《马前泼水》,戏曲从此迈上小剧场舞台。近20年来,北京小剧场更是获得了长足进步,大量优秀作品不断涌现,《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恋爱的犀牛》、《向上走向下走》、《隐婚男女》、《我不是李白》、《至爱》、《房子梦》、《三人行不行》、《李小红》、《爱情的印象》、《我们的荆轲》等话剧作品,和《马前泼水》、《浮生六记》、《阎惜娇》等戏曲作品,多次让观众怦然心动,备受追捧和热议。

虽然整体票房不尽如人意,但总有一些佳作脱颖而出,获得票房和口碑的双赢。如曾经名噪一时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自2001年3月在北京人艺小剧场首演以来,至今已经演出近百场,创造了人艺小剧场话剧场场客满的奇迹,取得了丰厚的票房收入。近年来,北京小剧场《房子梦》、《隐婚男女》、《向上走向下走》等作品因直面现实生活,受到观众广泛关注,《李小红》、《爱情的印象》等作品因深情怀旧,勾起人们的美好回忆,很多场次座无虚席,票房收入亦然不俗。孟京辉作为北京话剧市场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导演之一,他的经典话剧《恋爱的犀牛》不久前在山东青岛被搬上大剧院,创造了10万元的最高单场票房纪录。2011年,北京50多家小剧场演出话剧280多部、3500多场,戏曲20多部、200多场,绝大部分为新剧,平均一天半时间就有一部新剧出炉,其中不乏原创作品。

成长中的烦恼

2005年9月,京城各大媒体文化版面的头条同时报道一条消息:京城唯一的民营小剧场――北兵马司剧场关张歇业。业内为这个理想主义剧场悲壮离场扼腕叹息的同时,也在思索民营剧场的生存空间和盈利模式。虽然自己的经营惨淡收兵,但该剧场的经营者袁鸿却大胆预言:10年之内,民营剧场将会在北京形成规模。时至今日,6年多时间过去,数十家民营小剧场相继开张,见证着袁鸿的预言逐步变成现实,是巧合也是必然。

在雨后春笋般成长的小剧场中,既有东城文化馆风尚剧场、西城文化馆小剧场这样的国有资源,更多的还是像戏逍堂柏拉图剧场、繁星戏剧村这样的民营剧场。除国话剧院、人艺剧场外,总政话剧团也将八一剧场承租给民营戏剧机构驻场演出,军乐厅则被个人承租后打出了“北京喜剧厂”的招牌,专演小剧场喜剧。2011年10月,北京市投资150亿元的天桥演艺区正式奠基,10年内这里将建成拥有50个剧场的演艺聚集区,其中绝大多数都将是中小剧场。曾经因找不到场地而发愁的制作人们,如今却在为选择哪家剧院以及哪个档期上演而纠结。

据统计,北京现有近60家小剧场,2011年全年上演约300部剧目,其中演出5场以下的占50%,演出6―10场的占25%,仅有25%的作品能演出10场以上。小剧场二、三百人的座位,按平均上座率计算,一部作品要演出近10场才能盈利,这就意味着北京小剧场大部分作品并没有利润,靠其他作品以戏养戏。

与剧目繁荣、场地增加遥相呼应,相关展演和研讨活动也频频开展。2011年4月至7月,“2011小剧场原创剧目展演”举行;9月,“第二届全国戏剧文化奖2011小剧场优秀戏剧展演季”和“责任与使命――中国小剧场话剧未来之路研讨会”召开;12月,“2011小剧场戏剧国际高峰论坛”举办。一系列的活动,让人们感觉到小剧场的潮流正在进入新一轮的上升通道。

然而,小剧场在数量繁荣、佳作涌现的背后,也存在一定的质量隐忧。个别作品存在格调低俗、粗制滥造、恶搞嘻笑的现象,毫无思想内涵和精神追求,个别时候甚至还存在享乐主义和利益至上的现象,违背社会主流价值观。这些发展中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发展中的期待

叫好又叫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是人民和时代对小剧场的热切期待。促进小剧场市场健康发展,繁荣发展,需要政策扶持,多方共管,才能打造更多的优秀作品。

坚持正确导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动力,也是小剧场生存、发展、壮大的“衣食父母”。小剧场作为时代文化的独特风景,应该坚持社会效益第一,把“服务人民、满足需求”作为根本宗旨和首要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加强思想引导,抓住创作源头。作品是小剧场的生命之本、发展之基,内容取胜,内容为王。要深入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下功夫推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的优秀小剧场剧目。

纳入管理范畴。要把小剧场发展纳入文化发展整体战略、纳入文化产业发展的“大盘子”里来考量,来规划。文化管理职能部门、剧院协会、行业从业者、决策咨询机构要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很多发达国家支持小剧场戏剧发展的行业准入标准非常严格,比如英国,规模较小的音乐剧团体要想在伦敦立足并产生盈利,就要遵从演员工会、剧院协会、剧评人协会等各类协会的严格管理和审查,这对戏剧的艺术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第12篇

所以,这次戏剧版采访各式看戏青年时,不让他们推荐作品――因为没人知道这东西到底什么样,只问这个十月里他们的选择,看看他们的理由,也基本是连蒙带猜得出的结论。

蔡艺芸

北漂上海女性主义艺术家

选择:孟京辉《四川好人》

时间:10月29-11月1日

地点: 国家话剧院剧场

简介:《四川好人》是布莱希特的经典剧本,这个版本是由孟京辉千里迢迢飞到澳大利亚,带着澳大利亚演员排出来的。孟京辉对这个剧本的理解是:“三位神仙下凡找好人,结果找到的好人很复杂,既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我其实就是想把当代社会中好人坏人的概念变得模糊。”

选择理由:想看孟导是如何让澳洲的演员也打上鸡血的!

艾盼盼

爱看戏的小文青

选择:美国燃月剧团《哈姆雷特》

时间:10月16日-10月17日

地点:国家话剧院小剧场

简介:莎翁的经典悲剧作品此次由美国燃月剧院进行演绎,该剧团是一家融审美实验戏剧于跨文化交流的独立实验剧团,以独有的肢体和图像表演语言创立了颇具先锋而又别具一格的表演形式,在当地以及国际剧坛均广受好评。

选择理由:喜欢这个剧本,会比较关注国外剧团的创意,之前没看过这个剧团,蛮期待有不一样的火花。

宁静致远

某高校硕士

选择:马其顿比托拉国家剧院《亨利六世》

时间:10月18日-10月19日

地点:国家话剧院剧场

简介:莎士比亚的又一部作品,《亨利六世》由1944年成立、在当地享有盛名的马其顿比托拉国家剧院演出。

选择理由:就是好奇,马其顿的作品,真是没见过。

雪菲

影视剧编剧

选择:韩国旅行者剧团《仲夏夜之梦》

时间:10月24日-10月25日

地点:国家话剧院剧场

简介:韩国的旅行者剧团由导演兼剧作家梁正雄于1997年创立,表演极具鲜明的韩国风格,这次他们就用韩国的传统戏曲演绎嬉笑怒骂的《仲夏夜之梦》,将这个故事从美学上韩国化。

选择理由:去韩国时见过当地的剧场文化,觉得很棒,所以这次也要看看韩国戏。

安小宇

电影业从业者

选择:至乐汇《东北往事1天鹅刺金》

时间:10月22日-10月26日

地点:歌剧院

简介:至乐汇曾经出品过《驴得水》,堪称京城小剧场最佳话剧之一。这次的《东北往事1天鹅刺金》改编自孔二狗的小说《东北往事》,由藏志编剧、饶晓志导演。这是一出令人热血贲张的戏,舞台上人最多的时候有80多人,再现了东北青少年的群架场面。没打过架,没见过打架,又怎么说自己经历过青春。

选择理由:喜欢看饶晓志导演的作品,演员阵容里有我喜欢的人。

午夜霏雪

影视剧策划

选择:王晓鹰《哥本哈根》

时间:10月4日-10月6日

地点:国家话剧院小剧场

选择理由:看过王导的《荒原与人》,印象不错,所以想看看这个。

董亦乐

资深文青、忠实看戏观众

选择:杨婷《我的妹妹,安娜》

时间:10月14日-10月26日

地点:国话先锋剧场

选择理由:年轻的戏剧人里我比较关注杨婷,好久没看她有作品了,所以这次想看看。

蘑菇

某高校博士

选择:黄盈《麦克白》

时间:10月10日-10月13日

地点:国家大剧院

简介:黄盈带着中国演员到日本利贺山谷里排了20天的《麦克白》,被铃木忠志称为“有东方式的幽默”。而最初,铃木是想让黄盈排荒诞派作品的,黄盈想了一下,觉得《麦克白》更有感觉。这部作品在日本演过一轮,颇受好评。

选择理由:黄盈此前原创戏多,且胜于导演手法,想看看他对于经典改编会不会有什么新意。

池旭

前媒体人、等待出国的文青

选择:李建军《狂人日记》

时间:10月16日-10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