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团文化论文

社团文化论文

时间:2022-04-07 07:50: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团文化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团文化论文

第1篇

大学生社团是大学校园第二课堂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因此也是大学育人的重要载体之一,对大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具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与优势。我们认为社团文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是指以大学生社团为依托,以社团文化为根基,在社团文化环境下,以社团文化主体、社团价值观念、制度规范、社团活动各要素关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从而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实现大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显著提高。具体说来,社团文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涵义:其一,社团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心理健康教育通常包括调适性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两类:前者主要面向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并通过心理治疗解决大学生心理障碍;而后者则面向全体大学生,主要采用心理辅导的方式提高心理素质,完善人格。而社团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引导全体大学生从群体互动到自我管理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与调整自我,是对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其二,社团文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因不同类型的社团及其文化特质之间的异同而表现出同一性与独特性的相互结合。从社团的基本功效来看,大多数社团及其文化内涵存在相通之处,如有利于增进人际交流与互动、开阔视野、增长见闻、提升能力等。但是,社团由于其成立的宗旨、所遵循的信条与原则、社团主体构成、社团活动的内涵和形式等的不同而形成了诸多不同类型的社团,同时也彰显出了不同的社团文化内涵。显然,在不同社团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体现出相应的教育共性,又表达着不同的育人重点。如,学习科研类社团文化侧重于向大学生传递知识文化价值,文体艺术类社团文化则倾向于向大学生传递美与德的实质,而志愿服务类社团文化更致力于向大学生传递爱与奉献的精神等等。其三,社团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象既包括社团成员,又包括社团文化辐射范围内的其他大学生。社团文化对大学文化和社会文化有强大的吸收力,并在吸取大学文化和社会文化精髓的过程中发展自身,从而为社团内部成员提供优良的文化资源;同时,社团文化对大学文化和社会文化又具有外向的辐射功能,因此在社团文化的辐射渗透过程中对社团实践范围内的其他大学生也具有心理辅导的间接功能。

二、社团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功能表现与实现方式

社团文化在大学生和社会之间搭建起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桥梁和通道。通过社团文化,大学生逐渐掌握融入社会所必要的知识、技能与生活方式,从而在自身心理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形成动态的平衡与协调。换言之,社团文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主要是从大学生社会化的层面展开的,主要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1.社团的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社团为大学生提供了参与社会实践的广阔平台,而社会实践活动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与手段,在促进大学生了解国情、掌握民情、适应社会、奉献社会、培养品格、养成意志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从社团文化的构成要素层面来看,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主要是社团实践活动中所蕴含的深层价值观念作用的结果。如前所述,社团的价值观念是社团文化的核心要素,是指导社团实践活动的信念、信条与基本原则,是社团各成员的精神寄托与思想共识。通常说来,社团价值观念作用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既需要通过社团负责人与管理者的公开倡导,需要通过社团标识等物质载体的积极彰显,又需要通过社团实践活动的自然传承与潜在暗示。其中,这种潜在的暗示是使大学生迅速接受并认同社团价值观念,且以此为依据做出行为反应的育人方式。譬如,大学生参与到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大学生义工站等志愿服务类社团活动中,便会在不断了解社会与民众需求的实践活动中持续地受到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社团文化浸染和暗示,从而自然而然地提升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其社会责任感也会随之不断增强。

2.社团活动的组织和参与对大学生社交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的提升具有较大影响力

众所周知,人际沟通不畅、社交能力薄弱是心理健康的主要障碍之一。此外,美国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曾研究指出,专业知识在一个人成功中的作用只占15%,而其余的85%则取决于人际关系。显然,较强的社交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准,而且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所需的核心能力之一。但是,当前的大学生多是90后独生子女出身,在进入大学之前的生活空间相对狭窄与封闭,而进入大学之后,学习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如果不能及时地调整和适应,将会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如前所述,大学生社团通常是由拥有共同的爱好、兴趣、特长和理想的大学生组成,而社团活动是社团成员组织开展的活动,是社团运作的核心部分,又是社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换言之,社团活动的过程、形式和影响力承载社团文化、彰显社团文化、传播社团文化,是社团文化关照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式之一。社团活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1)社团活动的组织和参与为大学生创造了自然、轻松、平等、和谐的良好氛围,容易使大学生从孤僻、害羞的情绪,从不敢、不愿、不善与人交往中摆脱出来,学会正确的人际沟通方式,提升社交能力,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甚至学会正确地处理与异性之间的关系,解决情感矛盾。

(2)社团是大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社团的例会、讲座与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积极组织和参与社团活动是大学生,尤其是一些因家庭经济及其他原因带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发掘自身价值、产生自信、调适心理的重要手段。(3)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自我发起、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体性组织,在组织与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大学生需要面对诸多困难,甚至需要独立解决很多复杂问题。显然,这个过程同时也是大学生磨炼意志,增强承受挫折能力,提升心理能量的重要手段。

3.社团榜样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业观具有良好的感染和带动作用

大学生在经历过高中阶段高强度的学习,经历过紧张的高考之后进入到大学,极容易从心理上放松对学业的要求,表现为失去学习目标与动力,无法正确掌握自身学科的学习方法,懒散且不严谨等。如果持续这种状态,成绩低下必将是无法避免的结果,失落感、迷茫感、自卑感、焦虑感、情绪低落等心理问题也很容易侵蚀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极其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与成长成才。社团是大学校园的第二课堂。除部分专门的学习科研类社团能够通过社团活动等方式直接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共同交流学习方法以外,社团榜样对普通社团成员在学业方面的感染和带动也是使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获得学习动力,明确学习目标和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手段。社团榜样是社团文化的主体,因此社团榜样的感染与带动又是社团文化影响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手段。所谓的感染和带动,是个体对某种心理状态下意识的自主服从。在优秀的社团负责人和管理者、成绩卓著的社团活动组织者与参与者指导下,一则社团将会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和创新文化,从而对社团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再则社团中的大学生往往会为榜样个体的人格魅力、组织才能、学习能力等所折服,从而主动摆脱消极的学习生活态度,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业观。事实上,无论是社团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及其组织和参与社团活动中对自身社交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的提升,还是社团榜样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业观的感染和带动,均表明社团文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功能的实现是社团群体互动与个体自我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具体说来,社团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是在社团实践平台上,在朋辈之间的群体心理健康互动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心理状态与心理行为逻辑的修正,并最终通过自我认知、自我调控、自我激励和自我发展的过程缓解心理压力,排除心理障碍,达到心理健康的目标。换言之,社团文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实现是社团文化向大学生个体渗透的过程,更加是个体接受社团文化从而自我内化与积极调整的过程。

三、推动社团文化健康发展,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模式

社团文化作为社团成员在长期的社团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制度规范和行为方式等的总和,它的形成不是某个社团成员的完美杰作,也不是某个特定活动的产物,而是需要长期的凝聚和积累,在几代社团成员的交替和传承过程中得到发展。正因为如此,才更加有必要着力培育积极向上的社团文化,以此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根基与土壤。

1.增强社团文化主体的文化创造力,丰富社团文化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社团的存在、运作与发展需要在社团活动中树立创新意识,创造性地开展社团活动。在大学生社团中,社团的发起人、组织者与参与者是社团活动的行为主体,同时也是社团文化的创造与创新主体。推动社团文化的发展创新,需要社团成员,尤其是社团的骨干成员,在社团活动的内容、组织形式等诸方面大胆谋划、推陈出新。另外,社团虽然是大学生自发建立起的基层群体性组织,有其独立发展性,但是社团的发展仍然需要有效的指导和扶持。换言之,社团文化的发展与创新,除受到社团发起人和主要参与者的文化修养与个性魅力影响外,还会受到指导教师、社团管理者以及所在院校文化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增强社团文化主体的文化创造力以丰富社团文化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不仅需要加强对社团发起人及其主要参与者进行社团文化培育与传承的必要性和基本思路的培训,需要提高社团指导教师在指导社团文化建设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方面的能力,而且需要将社团及其文化建设与大学精神、社会主流文化相融合作为社团管理者工作的基本原则。

2.加大社团核心价值观念的宣传力度,增强社团文化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第2篇

[关键词] 社团活动;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

[作者简介]陈瑞莲(1981―),女,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江西南昌 330201)

随着人才竞争的日益加剧,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具备娴熟的职业技能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着重强调:“改变忽视人文基础状况,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既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

一、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原因

目前我国高职学生整体的人文素养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在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尚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信仰复杂,追求盲目;人文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单一;对民族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心理承受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较差。人文基础的薄弱直接导致很多大学生缺乏基本的人文素质,沟通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不足,对世界、人生的看法有所偏颇。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社会上对高职教育普遍存在的一种片面看法,把高职教育看成是一种单纯的职业教育,片面强调专业技能教育,而忽视了人文教育。在大多数学生和家长眼里,读高职院校,就是学一门专业,掌握一门技能,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好的职业。二是很多人在人文学科的社会功用问题上存在着错误观念,即用直接的功利性来衡量人文学科的价值,认为人文学科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多大用处。

二、社团活动对人文素养的提升作用

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它是由志趣或爱好相同的学生自愿组织并经学校有关部门批准的群众性业余团体,是校园文化和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社团活动有利于因材施教,进行差异化教学。学校统一开设的人文学科课程是学校以教育者的身份,从大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人文素质的角度去开设的,全校相同年级的学生都是按照统一的进度去学习相同的知识。而学生社团是学生按照兴趣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形成的个性组织,社团成员一般都具有一定的专业特长和共同的兴趣。这种在没有任何外部压力的情况下开展的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特长进行有效的引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和差异化教学。因此,开展多种具有人文特点的社团活动有利于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和学习。

(二)社团活动是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载体。在高职校园里,社团活动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几乎每个学生都参加过学生社团活动或从事过社团工作。社团活动对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向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形成高校的思想、浓郁的学术氛围、健康的文化信息、蓬勃的创造精神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常见的学生社团有文学沙龙、诗歌协会、演讲与辩论协会、书法协会、摄影协会、外语协会、舞蹈协会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社团立足点均在于培养大学生具备科学素质的同时也应具备文学素养、艺术素养、历史素养等人文素养,具备批判和审美的能力,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因此,社团活动最直接地承载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承担着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职责。

三、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全面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养

(一)更新观念,重视社团活动

学院领导、老师要重视社团活动,要看到社团活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加速学生社会化进程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为学生社团活动提供必要的政策保证。学生社团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课余文化的主要载体,在活跃校园文化,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思想上,学校各级领导和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使社团活动成为共青团组织开展工作有力的延伸手臂;在政策上,要予以支持,并适当的给予一定的经济保证。在遇到困难,需要校方协调时,要积极的帮社团解决困难,疏通协调,支持社团活动的开展。只有全校上下达成共识,才能营造一种关心学生社团、支持学生社团开展活动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管理,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

必须要加强管理,提高质量,把社团活动做优做强。一是加强对指导老师的管理,老师的水平决定了社团活动质量的高度。二是加强对学生的管理,社团成员的自身素质和组织管理能力,决定了社团的形象和活动能力,要有完备的内部组织和考评体系,提高社团负责人和社员自身素质,完善社团内部的管理机制和组织机构,增强社团的团队精神和组织纪律性,促进社团活动的规范化,程序化,保证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这些都将为开展高质量的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三)积极引导,扩大社团活动的影响力

应以“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积极倡导公益服务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研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的原则,实行分类指导,促进社团的规范管理,引导社团健康有序的发展,逐渐扩大学生社团的影响力。

总之,社团活动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有其独特的优越性,高职院校应该充分重视社团活动、鼓励教师充分参加到社团活动中去,注重对社团干部进行培训,使社团活动能够更好地为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服务。

[参考文献]

[1]柳倩华.利用社团活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1).

[2]方由林.浅议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3]宫淑芝.试论社团活动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1,(23).

第3篇

论文摘要:阐述了高校大学生社团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主要类型及学生社团在学生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着重分析了学生社团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了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建设的主要对策。呼吁高校管理者高度重视学生社团工作,使之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阵地。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现状

目前,各高校都有许多个学生社团,社团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也各有特色,并呈现出由过去的兴趣型为主向兴趣型和务实型并重转变,由人文型为主向人文型和科研型并重转变的趋势。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认识到,在校期间尽可能多地接触社会,积累一定的社会阅历,培养锻炼各方面的社会技能,对于缩小校园与社会的距离,将来能够尽快适应社会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大学生逐渐意识到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因此,他们不再满足于社团活动的文化表层,更加注重将科技精神以及学术研究充实学生社团的文化深层,以此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

高校学生社团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学术型,通常要求社团的参与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或应用能力,其主要目的是将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聚集在一起,互相学习;第二类是服务型,主要是给学校、社会提供服务和帮助;第三类是娱乐型,主要目的是共同娱乐;第四类是普及型,承担有一定的普及任务,通过办班、传授等方式,将某项活动推而广之。

二、高校学生社团在学生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社团能够优化育人环境,融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校园课余文化生活,推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对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能力。学生社团活动要求全体成员参与,各自任自己的角色,这样锻炼了学生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指挥和领导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2)自学能力。社团成员大都是对某一方面很感兴趣的学生,通过社团创造一个良好的自学环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自学的积极性;(3)创新能力。社团活动可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灵感,这种灵感来自自身的兴趣和社团成员之间的合作与激励作用;(4)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走出校园、深入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通过各种实践活动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

三、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存在的问题

1·活动不够稳定,缺乏持久的生命力

相当一部分的社团活动存在着忽冷忽热、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对社团核心人物的依赖性过大。社团核心成员在位时重视活动的轰轰烈烈,忽视必要的衔接,以至于核心成员离任,社团就一蹶不振,甚至走向终结。一些社团成立时招收会员无条件限制,来者不拒,致使社团成员之间层次不一,缺乏梯队建设,社团发展后劲不足。

2·管理不够规范,制度建设有待加强

部分学生社团由于成立仓促,加上自身建设没有跟上,存在着组织结构不健全、内部分工不明确、活动开展无计划等问题,直接影响了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此外,有些学校在社团建立、活动申报、骨干培养、考评激励等方面还没有建立科学的制度和严格的管理措施。

3·指导教师配备不足,社团建设深度鲜有提高

从整体来看,无论是有专业人士介入的社团,还是由团委教师包揽的社团,其指导力量都显得薄弱。光靠团委教师或辅导员参与指导和管理,一则专业不同,无以服人;二则心有余而力不足。请专业人士指导和管理,固然是好事,却依然存在弊端,专业人士大都有自己的事业,宏观地指导没有问题,但要成年累月与学生在一起,很难做到。另外,还有一个机制性的原因,即高校学生社团工作一般是义务性的,担任指导教师并没有固定的劳动报酬,这也是导致指导教师力量配备不足的关键所在。

4·活动经费缺乏保障,活动场地不足

虽然不少学生社团正在尝试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活动并取得明显成效,但经费不足仍是目前影响学生社团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活动场地方面,除一小部分社团有固定场地外,绝大部分社团没有固定场所,这给社团活动带来一定的困难,也不利于社团管理和活动的策划。

四、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对策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认识,笔者认为要真正地、全面地发挥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建设新形势发展需要的学生社团,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工作。

1·把握社团的发展方向和指导思想

思想教育是搞好学生社团的基础。首先,学生社团在指导思想上必须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一致,与党的教育方针相一致;其次,社团的主题一定要健康向上,不能违背国家法律和学校的校纪校规,违反社会公德。

2·建立健全学生社团各项管理制度

学生社团工作要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为学生社团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特别要注意将学生社团纳入学校正常的学生工作管理渠道,加强社团的规范管理,避免出现因管理不力而导致社团”出轨”的现象。

3·加强对社团组织的扶持

应选配一批热心学生工作、德才兼备的教师担任社团的指导老师,对于指导老师,要制定相应政策,计算工作量,将其工作实绩作为岗位聘任、评优的条件之一。要加强学生社团骨干的培养,建立科学的社团负责人选拔任用制度,并对社团骨干进行定期、系统的培训,通过提高社团骨干的素质,促进社团健康、有序地发展。

4·为社团工作提供充分的硬件条件

要让社团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必须重视改善社团的工作条件。有些社团活动需要的场地,器材、服装和学习资料,这些问题若能得到较好解决,将使社团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发挥显著的作用。

总之,高校的学生社团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各级组织要充分发挥在学生社团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就要经常研究社团,把握社团发展的规律,完善机制,抓好队伍,推动社团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激励价值;江苏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2-0031-03

五年制高职教育,即五年一贯制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人才培养效益显著,受到了家长、学生以及社会的普遍好评,已经从试办时的默默无闻,成长为“具有一定规模,产生一定影响,做出一定贡献”的高等职业教育重要形式,其激励价值十分明显。

一、对举办者的激励

(一)哟渭だ: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

教育部高教司在2000年5月下发的《关于加强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工作的通知》中,第一次对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做了明确界定:“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2002年8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文件)提出“适度发展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对五年制高职教育提出了发展任务:“完善五年制高职。支持办好重点培养产业发展和社会建设急需人才的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

综上,五年制高职教育属于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从性质上讲,它是职业教育;从层次上说,它是高等教育。招生方面,它一般是由省教育考试院统一组织;在专业设置上,要在教育部确定的高职高专招生专业目录内进行;在运行管理上,遵循的是高等教育的办学要求、办学标准、办学规律。

(二)规模激励: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仅就江苏而言,1996年,经省政府批准,有16所中专学校招收了900名五年制高职学生,1997年增加到24所,以后不断增加。随着江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其招生规模从2001年的2.2万人上升至近几年的5~6万人。2003年6月,经过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和教育部备案,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成立,成为独立设置的专科层次普通高等学校。截至目前,学院共有97所分院和办学点,设置16大类、150多个五年制高职专业,在校学生20多万人,构建了具有江苏特色的五年制高职专业集群,涉及工矿、农业、医卫、财经、建工、文化、艺术、旅游、药科等领域。各分院主要集中在省辖市,办学点主要分布于县职教中心,联合学院的规模在不断壮大。

(三)政策激励:因地制宜的招生政策

在招生政策上,江苏能够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出发,依据教育发展水平,本着坚持标准、确保质量、分类指导、实事求是的原则,确定各地五年制高职生源的最低分数控制线。近年,录取分数线的确定原则上为苏南地区(南京、苏州、无锡、常州4市)不低于中考总分的70%,苏中地区(泰州、南通、扬州、镇江4市)不低于中考总分的65%,苏北地区(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5市)不低于中考总分的60%。考虑到各地生源及中考试卷难易程度的差异,对完成计划有困难的学校,可在原则录取分数线的基础上下调总分的3%,艰苦行业的专业以及部分特殊专业下调总分的5%以内,以确定最低控制线。这一政策的出台,激发了相对落后地区发展五年制高职的积极性,也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对学生的激励

(一)期望激励:初中毕业生跳一跳能够着

美国著名学者费罗姆的期望理论认为,有两大因素决定激励作用的大小,一是人对激励因素实现性大小的期望,二是激励因素对其本人的效价,即激励力量=期望利率×目标效价。目标越是明确具体,在教育中学生体验到的收益和效价就越大,其作用也越大,效果也越显著。五年制高职让一些不适应基础教育的学生有了另外一种较好的选择,其专科学历满足了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弥补了中职教育吸引力不够的问题;五年制高职使初中毕业生有了新的目标追求,他们认为即使考不上高中,也要努力一把,争取上五年制高职,这种期望激励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二)情感激励:学生归属感增强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时才有可能追求实现高层次的需要。五年制高职学生普遍感到舒心的是教师不再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笔者曾听到一个五年制学生说:上初中时,老师知道我们考不上高中,根本没有时间关心我们,也瞧不起我们。而现在老师们能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班级工作认真负责会得到表扬,书法写得好会有奖励,文体活动积极参加的风采尽显,从不迟到的学生也会得到关注和夸赞。这些让学生们感到被关注、被尊重,感到莫大的满足和幸福。

(三)专业激励:技能成就人生

五年制高职学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己将来的职业思考。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有的学生善于表达,有的充满爱心,有的天真活泼,有的喜欢艺术……经过五年的训练,他们容易形成专业稳定性和归属感,完全可以成为合格的厨师、优秀的导游、尽责的护士、爱心满满的幼儿教师。没有其他哪一种学制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意识进行过如此长时间的训练和养成。

在平时的观察、学习中,他们感受到了技能大赛获奖者的荣耀,看到了师兄师姐们成为岗位标兵的自豪,听到了他们创业成功的故事,这些都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激励作用,对培养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敬业精神十分有利。

(四)素质激励:身心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江苏五年制高职学校普遍重视内涵发展,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关注个性,珍爱灵性”,以满足学生成长的多样化需要。社团活动如火如荼,仅笔者所在学校社团就有120个之多。社团涵盖专业技能类、人文素养类、强身健体类、志愿服务类四大类,社团与专业技能相挂钩,技能社团与素质社团齐头并进、共同发展。每个学生必须至少加入一个专业社团以及一个素质拓展社团,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多达7000多人。社团定期集中展示,与兄弟院校常有沟通交流。同时,江苏五年制高职教育还重视文化建设、职业生涯规划,重视以文化人。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文明风采大赛、年度校级文体活动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回了自我,找到了自信。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上,五年制高职学校普遍体现了课程设置的综合化,重视基础能力的培养、基本技能的训练。笔者所在学校就要求学生毕业至少有普通话、外语、书法、计算机证书等4个基础性证书和两个专业性证书,这些基本要求无疑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升学激励:学历提升的立交桥

伴随着社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加大,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与完善五年制高职专转本、专接本、专升本制度,扩大高职单独招生点规模,推动职业教育终身化。一线劳动者、中等和专科层次职业院校毕业生是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生源,其以培养掌握技术技能的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无疑为五年制高职学生打开了进一步学习的通道。

(六)岗位激励:学生终身发展有支柱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四大支柱,其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江苏五年制高职教育围绕这四大支柱设计、组织教育教学过程,尤其重视培养学生五种能力:一是实践动手能力,二是组织管理能力,三是计算机应用能力,四是各种新技术运用能力,五是外语应用能力。与此同时,各校在教学中都十分注重德育和职业意识塑造,强化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及社会的联系。学生一方面掌握了必要的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另一方面还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适应职业变化的应变能力。

三、对家长的激励

(一)学历激励:满足家长对子女学习成就的期待

5年学完中职和高职课程,不用参加高考就能拿到大专文凭,提前一年步入工作岗位,专业技能实用,就业前景好,如此种种是众多考生及家长热衷于五年制高职的原因。加上国家的经费投入不断增长,职业院校校园环境普遍良好,校园活动丰富多彩,呈现出全面育人的景象,为学生的基本能力、关键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近年来许多五年制高职教育专业出现毕业生供不应求的现象,各专业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家长的满意度是很高的。

(二)成本激励:低成本高产出

五年制高职教育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江苏五年制高职学生前三年享受国家补贴,免交学费,后两年和高校学生一样享受国家奖学金政策,各校还有各类奖助学金鼓励先进。家长认为上五年制高职是一项低成本高产出的投资。

(三)关爱激励:让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升学压力小,每年都会有家长让达到高中分数线的孩子选择就读五年制高职。由于不需要进行高考,学生避免了重复学习,教学计划整体优化,提高了教育效益。学生在较为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升学之路也是越来越宽。

四、对教师的激励

(一)地位激励:高校教师的吸引力

江苏五年制高职的主办单位主要有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和江苏第二师范学院,进行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教师必须参加培训,经过全省统一考试合格后才能取得高校教师资格,其职称是按照高校系列进行评聘的,这对一批研究生、博士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目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49所分院教职工总数达12000多人,其中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者就有3600多人。

(二)科研激励:科研氛围的熏染

江苏五年制高职学校在科研方面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比如参评正高级职称对论文的要求是:在本学科核心期刊发表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或本专业学术论文5篇以上,其中至少3篇为本专业学术论文;公共课教师须在本学科核心期刊发表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或本专业学术论文6篇以上,其中至少4篇为本专业学术论文,并经专家鉴定对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践工作有较强的指导作用。这种高要求势必促使教师潜心教科研,走科研兴教之路。

第5篇

论文摘要: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存在管理体系不完善、社团结构不合理、资源整合不到位、社团监管力度不够、物质支持能力有限、活动指导水平不高等问题。因此,需要建立健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体系,实现高校学生社团日常活动运行的制度化,管理的科学化。

高校学生社团是在共青团组织的领导下,由志同道合的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的具有固定名称和活动范围的学生群体组织。学生社团组织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参与社团活动已经成为大学生丰富校园生活、发展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锻炼交际能力、丰富内心世界的主要方式。因此,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科学化成为了一项亟需解决的课题。

一、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的问题

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比较零散、随意化,尚未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系统与方法。管理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社团管理体系不够完善。部分学生工作部门对学生社团管理缺乏重视,导致学生社团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方法不科学、管理效果不理想。以三峡大学为例,其现行的管理形式为:由校团委下设社团活动指导中心对社团统一指导,各学院团委具体管理。实际情况是,只有少数学院团委设立专门的社团管理部门,大部分学院团委和社团严重脱节,造成社团组织性不强,管理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2.学生社团结构不够合理。很多学校忽视对学生社团类型和性质的审核和监控,造成学生社团结构不合理、缺乏规划性。如三峡大学现有84个注册学生社团,其中同类、同名的英语类社团就有4个,有3个学院下设演讲与辩论协会。这样就导致同类型人才分散,难以集中力量打造出品牌学生社团。

3.学生社团资源整合不够到位。高校相关机构在对学生社团进行管理的时候,缺乏对社团资源的有效整合,造成各社团独立性过强,开展活动内容单调、类型单一,缺乏主动传播社团文化的意识。社团之间很少交流,社团活动尚未形成规模化效应,影响力有限,很难真正达到丰富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4.学校对学生社团工作的监管力度不够。学校对于学生社团负责人的工作缺少明确的量化考核标准,难以保证学生社团活动的质量;对于学生社团内部财务,学校也缺乏相应的监管和指导,导致学生社团费用管理混乱。

5.学校对学生社团的资源支持不足。高校对学生社团的资助经费非常有限,提供的活动场所、办公室条件也严重不足,很难从根本上满足许多社团各种活动的需求。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学生社团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社团活动的强度和质量。

6.学生社团活动指导水平不高。很多高校对学生社团作用认识不到位,对指导老师的考评奖励机制不健全,影响了高水平教师参与学生社团工作的积极性。以致很多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都是义务兼职,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对学生社团的扶持和指导十分欠缺,使得很多学生社团活动在低水平上徘徊。

二、加强科学化管理,促进学生社团新发展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认识,要促进学生社团进一步持续、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现学生社团的科学管理。

1.在管理体系上做到“三个一结合”。“三个一”,即一位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一支优秀的管理团队,一套良好的管理模式。具体的实现方式为:第一,成立学生社团管理委员会,由学校团委分管社团工作的老师、校级社团管理部门主席、各学院团委学生会分管社团工作的负责人、各社团主要负责人组成权责分明的管理团队。第二,建立“金字塔”型管理模式,实行“社团管理委员会——院级社团管理部门——社团”纵向一体化管理。

2.形成日常活动运行的制度化。学校要加强并完善学生社团相关管理规章、条例的制度建设,通过对学生新社团成立审批的把关,实现学校对学生社团规模和类型的有机规划,调控学生社团结构,杜绝违规招新、私自超额收取会费等问题;通过对学生社团负责人工作的考核制订量化标准,调动学生社团开展活动的积极性,提高活动成效;通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实现学生社团活动从策划、申请、审批、开展、监督、总结到评比皆有章可循,保证社团活动质量;防止操作失范衍生的吃喝风、借社团盈利等不良现象。总之,要通过规章制度,加强对学生社团各项工作的监管力度,规范学生社团的各项行为。

3.实施三种机制,提升社团品味。在学生社团以及学生社团负责人中引进竞争机制、奖励机制、淘汰机制,实行综合测评法。由学生社团管理委员会对社团以及负责人的各项工作制订详尽的积分细则,每个月对社团以及负责人进行一次综合测评。首先,根据测评成绩,分别进行各类别社团的内部排名及校内总的排名,激发同类别社团及跨类别社团间的竞争,用良性竞争促发展。为了使竞争的效果达到最优,学生社团管理委员会将对测评优秀的社团以及个人进行政策、荣誉、物质上的奖励,同时激励其他的社团和个人不断向优秀的目标奋进。除了奖励之外,对于每年年终综合测评总成绩末五位的社团,限期进行整改,对再次评估中被评议为确实没有活动开展能力或者不具备运行条件的社团予以淘汰。通过以上三种机制的综合实施,进一步促进学生社团纵向发展,增强学生社团存在的意义,提升社团品味。

4.加强学习交流,促进团结协作。针对于目前高校学生社团之间联系较少、缺乏经验交流、社团负责人的素质不高等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善:

第一,学生社团管理委员会每学年应组织召开社团述职大会。通过正式严肃的形式,让各社团端正态度,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从中找到改正方向,为后期的发展寻找目标,促进社团之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二,学生社团管理委员会每学年组织举行“社团交流节”。参与对象不应局限为本校社团,还可以联系其他高校社团,要让社团负责人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互相交流、分享经验、讨论困难,既可以解决社团发展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也可以增进各社团之间的友谊,为后期联合开展活动打下基础。

第三,组织开展以丰富全校学生生活为主题的“社团活动月”。在学校统一规划下,全校社团共同参与,不限形式、不限风格,鼓励社团联手,凸显自身特点,表现自身优势,使各项活动的开展系统化、优质化、规模化,扩大活动的影响力。

第四,每学年举办“社团干部训练营”。通过理论知识讲座、专业训练、野外拓展、企业参观、活动实践、论文分析等形式增强学生社团干部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社团活动精英。

5.改革会费管理模式,打造品牌社团。学校相关部门要意识到学生社团活动的重要性,对于学生社团要从组织上给予重视,政策上给予支持,工作上给予关心,活动上给予指导,资金上给予倾斜,努力为学生社团的发展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首先,学校应该根据情况,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学生社团的办公条件和活动条件,添置必要设备和物资,通过组织的力量帮助学生社团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为学生社团工作的有效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其次,在对待指导教师的政策上面,学校一方面要鼓励热心学生社团工作的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社团活动,保障学生社团建设的指导性力量;另一方面要在制度上落实教师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工作的认定与考核。比如学校可以把参与学生社团活动工作的业绩列为评选教师教书育人先进的重要依据,或者把这项工作直接计入教师工作量,以调动教师参与学生社团工作的热情。超级秘书网

再次,学生社团活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发放经费、会员费、社会企业赞助。会员费的数量十分有限,社会企业赞助存在不确定性或者大部分为礼品赞助,学校投入的社团活动经费又很少。针对此种情况,可以引入会费宏观调控机制。即学生社团管理委员对部分会费进行统一收取和管理,并加大经费的投放力度,这样有利于经费的合理利用,帮助学生社团开展大型活动,打造品牌社团。

总之,高校学生社团的科学管理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学生社团才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高校校园文化才能蓬勃发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庆.高校学生社团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苏州工职院,2006,(7).

[2]牛俊红.浅谈高校社团建设[J].华北工学院学报,2003,(4).

[3]刘岗.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3).

[4]周郭军.浅析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与建设[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7,(3).

第6篇

一、营造良好的小W足球社团活动氛围

1.大力宣传足球社团活动

足球运动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欧洲五大联赛发展非常好,对世界足球起到示范作用。我国足球运动开展效果一般,尤其在小学开展足球社团必须加强宣传力度,仅对学生宣传是不够的,还有邀请学生家长参加校园足球运动,积极宣传足球社团的宗旨,让家长认识足球社团的重要性,包括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积累体育知识的必要性,小学足球社团的发展离不开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引导学生走向操场,进行体育锻炼,对学生今后健康发展是有益的,

2.建设一种体育文化机制

小学足球社团的建立,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认识到体育文化机制建立的重要性。制度建立是规范足球的社团活动,让足球社团有计划、有目的、科学地开展活动,促使足球社团成员日益增多,对校园足球的普及起到促进作用。足球社团健康的发展必须有学校领导及政策支持,需要有专人对社团活动进行组织与策划,划拨专项资金等。小学足球社团的建立与完善,对我国校园足球普及与提高起到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足球事业健康发展。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小学足球社团活动

小学足球社会活动的开展要有目的、科学地进行开展,足球运动是一项健身体育运动,对学生的成长有一定的帮助。经过长时间的开展足球活动,学生自己感觉到水平提高了很多,家长也看到了训练的效果,看到了足球社团活动的闪光点,慢慢地也默认了足球社团活动的意义,它不但不影响学生的文化课的学习,反而还能促进文化课的进步,主要的是看到了学生参加足球活动后的身体健康方面的变化,有的学生身体越来越健壮了,病患自然就消失了。加强体育运动,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足球社团活动是丰富多彩的,但在足球社团开展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安全教育的引领,足球运动是一项技术与力量结合体育运动,安全性是很重要的。同时我们也倡导各班也成立了足球社团,这样以大的社团带动小的社团,在校园掀起了足球社团热,提高学校的整体的足球运动水平。有的班级还把足球和班级的特色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在班级的活动中经常展演,我想这种方法、活动形式是非常值得大家学习和推广的,因为它不但开展了足球这项运动,还在集体场合有力的宣传了这项活动,起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足球社团的开展,对提高校园文化起到促进作用,社团活动的开展,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重要作用。

三、开展足球社团活动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

小学足球社团活动的开展,需要班主任的积极支持,小学生没有定性,足球社团每周都需要固定时间去操场进行训练的,足球训练比较辛苦,班主任要对本班参加足球社团活动的学生进行支持,同时还要对学生参加足球社团活动发挥督促作用,学生都比较听班主任老师的,教师要在班级积极宣传足球社团的重要性,有必要在班级开展“我爱足球”主题班会,对足球的重要性进行宣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足球社团,会对校园足球的普及起到促进作用。

第7篇

论文关键词:专业型社团 创新人才培养

论文摘 要:如何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教育,而在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体现专业特色?在这方面专业型社团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专业性社团的特点,从四个方面探讨了专业型社团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和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

如何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教育,而在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体现专业特色?在培养高校创新型人才方面,专业型社团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什么是专业型社团?

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

“专业型大学生社团”是以传播与专业相关的知识信息,结合有关课题、社会现实问题进行研讨、交流并深入社会实际进行实践探索为主要目标的学术活动型大学生组织,具有鲜明的与专业结合的学术研究特色。专业型社团将专业教学和社团建设结合起来,使社团服务于实践教学,又使实践教学反过来促进社团的发展,在实践教学改革和大学生素质教育方面都得到提升,既是实践教学的特色,又成为学生管理方面的特色。

二、专业型社团的主要特点

1、指导教师是专业教师。学生专业社团由于其以一定的"专业"为基础,因此,决定了专业社团的指导教师必须是专业教师。

2、会员人少精干。专业社团不会象一些普及性的学生社团那样人数较多,它的规模少到几个人,大到十几个人,但都是精英。

3、专业社团的活动单一,是纯学术性活动:学生主要是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学术研讨和科技创新实践等。

三、专业型社团在实践教学和人文素质教育结合方面的积极作用和有效途径

1、专业型社团有利于学生思想健康发展,同时有利于引导学生把精力放在专业上

专业型社团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新途径。专业型社团的成立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各种比赛为载体,加强以创新为主体的大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可根据专业特点,成立专业型社团。由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专职辅导员进行社团的事务性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设专业教师对社团的具体活动进行指导,提供专业知识方面的支持。

在社团的成长发展中,党团起着重要的作用。社团作为一种自发的学生民间团体,常常因为缺乏宏观的引导,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这就必须要发挥党团的导向作用,切实加强政治领导。对社团的活动严格把关,加强政治指导,在社团活动中融入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使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专业型社团要培育的不仅是大学生在社团管理及运营过程中的主体能力,更多的是培育大学生对于本专业的扩展性研究及实际操作的主体创新性意识。因此,专业型社团应与其他类型的社团,如文化型、服务型、娱乐型等社团相区分,努力培养独特的与专业结合、培养专业能力方面的特性。可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专业型社团的活动,扩大社团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吸引学生把精力放到自身的专业能力培养上来,在较大范围内形成热爱专业的良好氛围,对于开展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

2、提供实践技能培养的演兵场,同时又是个人素质提高的平台

专业型社团是知识和技能转化的新舞台。组织参加各种大赛是学校实践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是专业型社团活动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是对同学们动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检验,也是对学校实践教学工作的检验,将有力的推动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对于创建全国示范性院校、同兄弟院校作横向比较、打造学校在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方面的优势,都有积极意义。

在专业型社团的管理中,如果形成一种长期有效的运作机制,在社团中总是活跃着一批优秀的学生,兼之有各种大赛经验的专业教师的指导,学生有的放矢,课余时间从事产品的制作研发,可以为参加各种大赛作提供后备力量。实际上学生在社团中的活动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既积累技能和知识,又积累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学校拟组队参加各种大赛的时候,只需要由社团来组织参赛人选进行准备,由于这些学生个个都具备参加大赛的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所以应对大赛的能力要好于临时组织起来进行培训的效果。另为考虑到社团的活动应和社会的实际需要相结合,社团可聘请企业相关人员担任顾问,或不定期来校搞讲座,不断加强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专业化指导。来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知识水平和素质的提高。

以本人从教的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应电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在学生中成立“电子科技创新社团”,吸引对科技创新有浓厚兴趣且专业出类拔萃的学生参与,设专业教师做指导,院部给予一定的资金和场地条件,鼓励师生从事创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电子科技创新社团的成立,不仅丰富了实践教学,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质,07年9月该社团成员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组队参加了2007年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山东赛区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成功参赛奖一项。取得这样的成绩,社团功不可没。

3、增强学生服务意识,同时促进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改革

专业型社团是工学结合的新形式。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建设的重要内容,各院校也都通过学生社团组织了各种社会活动,如爱心活动、社区服务、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活动等,都引起了社会上或大或小的反响,促进了大学生的思想建设。通过成立专业性社团, 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知识服务社会,比如社区安全用电知识宣传、家用产品维修服务、废旧电子产品回收改装等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回报社会的服务意识,又可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这些活动来进一步提高实践技能。

除了获取校外资金支持,还可以通过利用企业双休或假日租赁车间设备、社员分批利用业余时间到企业当学徒工等方式以社团为典型,开展和推广半工半读的新模式。

4、有效促进产学研结合,同时有利于学生积累社会经验

专业型社团是实现产学结合新途径。广泛寻求社会支持,是保证社团活动顺利开展的有力途径。(1)社团经费的社会支持。大学生社团的经费主要来自于会员会费和学校的有限拨款,在活动不断创新、内容不断丰富的情况下、经费紧张往往限制了活动的顺利进展。因此,社团建设要走出校园,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通过校友资源、社会赞助、有偿服务等多种渠道筹措活动资金。这样既可以保证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又可以通过与社会的接触,增加学生的社会知识和经历。(2)拓展学生社团活动空间。可以通过与相关社会机构协商,推荐学生到相关部门学习实践,既为学生步入社会奠定了实践基础,也加强了学生的自主观念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当社团发展成熟之后,随着师生研究能力的提高和社团影响的进一步扩大,可以走出去,开展和企业的合作,根据企业生产需要,为企业相关产品的改进献计出招,提供智力支持,共同进行产品开发研制。通过这种渠道,促进产学研结合。当然这给社团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随着学生社团管理机制的日渐成熟,专业型社团建设将成为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通过社团建设,在学生的技能培养方面能够更上一层楼,特别是能够培养选拔出一批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优秀学生,而且有利于在广大学生中树立热爱专业的良好风尚,促进学生思想健康发展,减轻学校在学生管理方面的负担。专业型社团在实践教学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结合方面的有效途径仍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科学构建校本科研组织网络――科研实施的有力保障

为了深化校本科研工作,青山小学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的校本科研工作网络,采取以“校长领导――教科室管理――教研组、课题组实施――教师参与――团队协作”的层层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为学校的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校本科研组织网络见下表:

二、科学构架教师发展的三维空间――科研教师的成长沃土

青山小学提出了在科研工程中“打造阳光少年”和“阳光教师团队”的工作思路,力求通过“阳光文化”的引领和“阳光教育”的实施,让校园充满阳光和温暖,彰显阳光特色。要实现这一目标,锻造阳光教师是关键。如何让我们的教师阳光起来?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构架教师发展的三维空间。

1.构架学习空间――任务驱动,让教师心动。心动是一种内趋力,就是一种自愿。这种心动的产生需要外力。这种外力就是一种氛围,一个任务。

青山小学立足于学校与教师实际,从学校自身建设需要与教师专业成长出发,制定了《校本研训工作计划》,拟定了《校本研训实施细则》,引导教师制定了个人专业发展研修计划,建立个人研修业务档案。同时引进激励机制,把“教师专业成长记录”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把校本研训与期末综合量化考核、职称评定、评优挂钩。在实施过程中,学校为教师设计《教师个人发展手册》和《教师学习手册》,每月坚持对教师撰写的论文、案例进行检查、评比,予以通报,并把优秀的论文、案例刊登在学校的简报上,供大家交流讨论。这种在任务驱动下开展的常态训练,保障了科研工作的实施,驱动了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2.构架科研空间――引导参与,让教师行动。有了心动,就要行动。谁来做?怎么做?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参与,即引导教师参与,促使大家进后而知,知后而为。

学校实施“我买书,学校买单”、“校长赠书,我研读”、“免费为教师出文集”等策略,开展“阳光教师读书碰撞”、“优秀教师专题讲座”、“观摩示范课”、“专题研讨”等活动,实施与兄弟学校“科研联谊”、 送教师“异地专训”等策略,积极探索以教师博客为载体的网络教研工作途径,多种平台引领教师开展专题讲座、主题研究、教师能级培训,促进了教师个体反思,提升了教师专业发展。

3.构架展示空间――舞台历练,让教师激动。如果说,行动需要帮助、需要交流、需要实践、需要反思,那么激动则需要给教师成功的机会。为此,我们为教师提供展示的舞台,通过评先突出他们、发挥他们,尽可能让他们享受教育成就感。

(1)给我一个舞台,我就灿烂――因灿烂而自信。学校举行了一系列的基本功大赛:书法竞赛,以“青山教育我的责任”、“让平凡的岗位熠熠生辉”为主题的教师演讲比赛,“我的教育故事”、“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征文大赛……教师在特色舞台上既历练了自己,又因为被认可增长了自信。

(2)给我一份荣耀,我就激动――因激动而奋进。学校还开展了“五好教师”(学生的好老师、孩子的好父母、爱人的好伴侣、父母的好儿女、社会的好公民)、“感动青小的十大园丁”的评选活动和事迹报告会,期末评比“ 教育教学标兵”、“明星班主任”、“科研新秀”……这些举措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激发教师的内在潜力,唤醒了教师的工作热情。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心态也因此阳光起来。

三、科学打造课题特色研磨团队――有效教育科研的生命力

基于“成就教师第一、发展学生至上”的管理理念,在创建学习型组织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学校凭借各种特色课题研磨团队的积极介入,突出教师教育内涵发展,追求实现教师的想发展、能发展、会发展的行动研究目标,让教师在课题中茁壮成长。

1.管理团队,舵手引航――有效科研的推动力。青山小学拥有一支富有战斗力的管理团队,即“先锋社团”。他们亲自带领课题组展开研究并参与研究的全过程,管理团队的积极介入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激励着全校教师以更加积极的状态参与课题研究,有力的推动了研究全面深入地开展。

2.教师团队,划桨开船――有效科研的生命力。在学校管理团队的直接推动下,教师自发成立了一个群众性组织―― “课题研究团”。这个团队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网络学习、与专家对话、访问名校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大大盘活了教师资源,教师参与教研和科研的热情进一步得到激发。随着学校“骨干教师、课例教师培养工程”的实施,“伯乐”、“一弯新月”和“众星拱月”等社团相继产生。

(1)“伯乐”社团――由师傅组成:给教师上示范课、跟踪徒弟听课、评课,帮助新教师早适应、立稳讲台,分析每个课例教师的优势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2)“新月”社团――由徒弟组成:跟踪师傅听课、评课、每月上一次汇报课,并撰写学习体会。

(3)“众星拱月”社团――由非徒弟和非师傅的同学段同学科教师组成,他们甘当绿叶,为课例教师服务,协助师傅辅导徒弟上路。

(4)“六小龄童”社团――由六个年级组长组成:协调组内工作,上传下达学校的各项科研工作任务。

(5)“千里马“社团”――由后勤人员组成:为教师的教育科研提供后勤保障。

诸如这样的特色团队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团队研磨机制为教师拓展了一个向上的空间,使教师有了成就感。

3.学生团队,撑篙破浪――有效科研的彰显力。为了培养学生的阳光气质,学校成立了一系列有创意的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学生社团,如:“合唱团”、“琵琶团”、“舞蹈团”、“清泉文学社”、“七彩阳光广播站”、“青山国旗班”等。在这些团队里,每一位同学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他们在这里充分发挥着自己的潜能,阳光校园呈现出万紫千红的美丽景象。

四、校本科研卓见成效――阳光团队彰显特色

通过努力,我们一点一点地赋予学校新的含义:阳光环境、阳光管理、阳光文化、阳光课程、阳光课堂、阳光评价、阳光教师、阳光学生、阳光伙伴乃至阳光家长。“阳光”已融入了学校的每一个角落,体现于每一项工作之中。

1.学生的素质得到了提高――学生阳光了。几年来,青山小学的“阳光少年工程”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生习作、绘画作品、书法作品、科技等作品频频获奖,每年都有上百人次的学生捧回奖状。其中,“小天使合唱团”赴省演出,捧回了金奖,“琵琶团”的小演员演出的节目被荆门市电视台教育生活栏目录制,“七彩阳光广播站”的播音员们赴省参加节目录制并获得“金话筒”奖。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阳光的孩子多起来了。

2.教师的专业得到了发展――教师阳光了。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学校涌现了一批有教育科研经验的教师队伍。其中,省建功立业校长一名,市级学科带头人六名,科研明星、科研班主任六名,骨干教师十一名,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五名,区学习型教师六名……近三年来,教师撰写的一百多篇论文获各级奖励,发表在各级刊物上的论文、教学设计、个案达四十多篇;所承担的竞赛课获省级奖四节,市级奖五节,区级奖十节。课题组开发的校本教材“双百工程”已投入使用,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校本教材撰写小组成员所撰写的方案、评价体系、经验论文、典型课例在区科研现场会上交流,并发表在省级刊物上。在省级中青年教师辩论会上,青山小学的刘君、赖惠琼等四名教师凭着扎实的功底、丰富的文化底蕴和雄辩的口才驳倒群芳,捧回了湖北省唯一的特等奖。

第9篇

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艺术社团已经在农村学校得以开展,但是相比较城市学校的艺术社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与城市学生一样,农村学生同样需要艺术的熏陶和感染,需要提高其艺术素质,为其成长发展奠定基础。而之所以说,现阶段农村学校的艺术社团与城市学校的艺术社团有较大的差距,甚至是没有艺术社团,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不够充足,缺少专业的艺术教师来引导和指引学生,大部分的艺术课都是由学校的语文、数学等任科教师兼任的,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二是农村教师和学生缺乏艺术学科“教”和“学”的培训,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在农村学校根本谈不上艺术社团的组建;三是家长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高,在农村,大部分的家长依然认为学生学习的全部就是语、数、外这样的学科,?τ谝帐跹Э浦钊纥a href="lunwendata.com/thesis/List_132.html" title="音乐论文" target="_blank">音乐、美术等重视程度并不高?甚至一些家长认为学生喜欢画画、唱歌等都是不务正业,属于“丢了西瓜捡芝麻”。所以,大部分农村家长对于艺术社团的组建不仅不会支持,还会极力反对;四是相比城市学生,农村学生的家庭条件相对较差,而艺术活动中所需要的乐器、绘画工具等价格又比较高,家长很难承担。

二、农村学校开展艺术社团的方法和途径

由上述分析可知,现阶段艺术社团在农村学校并没有有效地展开,而导致这一现象存在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因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和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就如何在农村学校有效开展艺术社团,提出了几个方法和途径,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1.营造有效的艺术社团氛围

有效的艺术社团氛围的营造是确保艺术社团在农村学校得到有效开展的前提和基础,而有效氛围的营造需要教师从校园环境和参与氛围两个方面着手,具体来说就是,农村学校要为学生营造充分艺术气息的校园氛围,每天清晨迈入校园,草坪音响就传输一首首优美的钢琴曲,映入学生眼帘的就是“阳光每一天”文化墙,展示着学生和教师的各种艺术作品,相信这样浓郁的校园艺术氛围的营造,能够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在温馨而有艺术气息的校园氛围中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艺术和创建艺术社团的积极性;对于参与氛围的营造需要学校坚持以“艺术涵养生命”为基本的教学理念之一,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性格特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乐器和绘画工具等设备,尝试让每一位学生都学会一种乐器,因地制宜,以让更多学生的艺术素养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最大程度地整合相关的资源

最大程度整合相关的资源,是确保艺术社团能够在农村学校得到顺利开展一个关键举措,因此,农村学校就是根据当地的文化特色,为学生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文化氛围,并引导学生通过社团的组建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在参与中学习和成长,这样一来,不仅使农村学校的艺术社团更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而且还能最大程度地节约成本,例如,可以在农村学校启动管乐团、合唱团、绘画队、国学社、象棋队、秧歌队等等,如果农村学校能够将秧歌融入青少年的气息,在传承中得到有效的创新,可以说是十分具有地方特色的。

3.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力度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公益性社团;文化建设;阳光协会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类型的公益性社团赫然兴起,并得到了大学生的积极响应。特别是在抗击自然灾害、举办国际型赛事、大型博览会、扶贫济困、农教卫支援等社会公益活动中,大学生以他们高尚的思想觉悟、熟练的专业技能、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自觉自愿的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然而现在实用主义、金钱至上、人情冷漠、自我膨胀等社会不良风气不断渗入高校,使大学生缺乏爱心,社会责任感不断缺失。公益类社团作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力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使得加强公益性社团建设更加明显和必要,其中社团文化作为社团的灵魂,更是建设的重中之重。

阳光协会作为扬州大学公益类社团的代表之一,创建十年来,发展态势良好,社团凝聚力强,社员之间相亲相爱,在历届社员的努力下,协会十年如一日的进行着敬老院之行、与盲童手拉手活动、社区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特别是社团每年组织的大别山支农支教活动,更是受到了国家级、省市级报刊杂志等媒体的广泛报道,社会法相强烈,特表彰为“江苏省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体”。笔者认为,阳光协会这些事迹和成绩的取得是基于注重社团文化的建设,使社团展现出巨大的魅力吸引大学生的广泛加入并为社团的成长和公益事业发展发挥力量。

一、目前制约高校公益性社团文化建设的因素

1.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逐渐缺失

目前“90后”大学生多是从小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遇到困难便求助于父母、教师等他人,易推卸责任,逃避问题,担当能力差,这就造成了学生关注公益活动的主动性不强。诸多家长宁愿自己干也不愿孩子受苦,往往怕孩子受累而不支持学生做“白忙活,苦劳力”的事,使学校对学生的责任教育处于被动,造成一头热的局面,教育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另外,学校进行责任意识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多为说教类,触动力不强,学生缺乏信念往往难以接受。社会中的不平等事件也削弱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针对公益性社团的管理不够完善

参加公益性社团的学生都是扮演奉献者的角色,他们更看重精神层面的收获,公平、正义、感恩等是学生追求的目标。公益性社团更应当重视社团内部管理的务实性和公平度,尤其是对于财物的管理和骨干的选拔等问题,而大多数高校对不同类社团的管理往往采用一套统一的管理办法,缺乏针对性的管理,不足以满足此类社团的需求。

3.社团文化和社团活动得不到有效传承

制约社团发展的一大瓶颈是文化和活动的传承问题。社团文化得不到传承,社团就缺失了精神支柱。很多创办初期很好的活动经受不起时间的考验,经过几次轰轰烈烈的活动之后就销声匿迹,成了形式主义的产物。活动不能很好的传承就会缺乏连续性而降低活动影响力,更无法凝炼公益特色品牌项目,进而影响社团的健康发展。

二、阳光协会社团文化建设的做法

第一,阳光协会自2002年成立以来,一直以爱心奉献、服务社会为社团宗旨,连续3年服务于扬州市敬老院,连续5年资助扬州市特殊教育学校,连续7年深入大别山支农支教,从不间断。

第二,每一年招新的时候,协会都会给新社员看以往的社团活动剪辑和老社员的离别感言,并举行新老社员任务交接仪式。

第三,阳光协会在建设过程中完善了自己的网页、博客、徽标、口号、文化衫以及社团资料档案等文化载体,充实了社团内涵。社团在充分借助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资源宣传社团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社团的社会影响力,形成以校园为圆心、向社会扩散的社团文化辐射圈。

第四,社团制度健全,如财务制度:专门成立财务管理部,在采购物品时货比三家,坚决杜绝不必要的浪费;社团资金进出手续健全,收支账目需系统登记,花费需经花费者、财务部长、会长三者共同审核,同时向会员公开,并定期将财务报表上交学校进行审查。

第五,选拔社团干部的三项标准:一是社员对社团感情的投入程度,二是社员对公益事业的热爱程度,三是社员在社团中的群众基础是否良好。通过综合考核社员一年来对社团建设实际贡献的大小进行公推公选,选出既有管理实力又有高度责任心的管理干部。

第六,在社团纳新过程中,通过广泛宣传,重点招募,不断拓宽社员“生源”面。社员专业面宽,生源地广,各项技能全,这对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并对社团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在大别山支教过程中,不同专业的社员可以带给学生更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三、结合阳光协会提出社团文化建设的几点对策

1.注重树立学生责任意识,弘扬奉献社会精神

意识决定行动。公益类社团更需要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体恤弱势群体。大量的志愿行为有助于学生将一次性活动转化为经常性的志愿服务习惯,更有助于大学生将自觉关心他人、勇于承担责任视为有志青年必备的一项基本素质。社团进行的公益性志愿服务活动作为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对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自发的道德行为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在塑造个体人格美德的同时,也起到了社会道德模范方向标的作用,无形之中促进了整个校园乃至社会道德素质的提升。

2.注重搭建社团文化载体,宣传继承文化理念

志愿服务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更是一项需要传承的事业。社团理念和文化的“浓度”在每一级新生社员的加入和毕业生社员的离开时都会经历一次淡化,在一届届社员的交替过程中更要注重精神文化的传递和重塑。在交替中注重社团文化的载体建设也更有助于社团精神的传播和发扬。当然,在传承的同时社团更要与时俱进,注重文化创新,以求更贴近大学生及社会人员的接受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认可、践行和发扬志愿精神,传递爱心和文明,促进社会进步与和谐。

3.注重选拔社团优秀干部,保证社团性质纯洁

抓好骨干、扩宽“生源”。社团干部是社团的主心骨,在进行学生干部选拔时,要“百里挑一”。选拔公益社团的干部时不但要注重其办事能力,更应重视其对社团和公益事业的热爱程度,要选择责任心强、乐于奉献、正义感强的学生作为骨干力量。优秀的社团干部能够通过个人魅力、组织活动等形式不断强化社员的社团意识,宣传社团理念、烘托社团氛围并弘扬社团文化,能影响身边同学的思想和行为,能促进更多的学生加入到公益事业的队伍中来。同时协会还应借助团支部、党支部的力量,充分发挥党团员的先进性和示范性,以党员带动团员,以党建带动团建,促进社员思想的先进性和正确性。

4.注重强化社团规范管理,推动社团持续发展

第11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难既是社会问题,又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取向和大学生自身就业竞争力低下的综合反映。本文试图从高校学生社团能够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视角出发,结合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现状,探讨高校学生社团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从而为高校社团管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近几年,随着高校连年扩招,大学毕业生的规模迅速扩大,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难在那里?本人从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多年,对此进行过深入的调查和思考。应当说,大学生就业难既是社会问题,又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取向和大学生自身竞争力低下的综合反映。在这众多的原因中,大学生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是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它直接影响毕业生是否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从而顺利实现就业。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其制约因素 

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指适应就业市场的综合能力,融合了学生自身知识结构、心理素质、表达能力、反应能力、气质修养等因素,在就业竞争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1]。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有着明显的硬伤,与之相联系,便是学生身上表现出的短板效应。在素质教育被反复提及的今天,应试教育和单纯的知识教育依然我行我素。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知识转化、外化能力一直是制约他们自身发展的瓶颈因素。面对就业市场,毕业生的无措、无助乃至无奈,说到底是竞争力的问题。 

当前制约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是多方面,既有高等教育和社会政府部门的外在因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其中,大学生内在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素质不过硬。就业竞争力本质上是一种表现力,是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本钱。综合素质是就业竞争力的基础,而能力则是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和显著标志。当前在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功利轻素质、重共性轻特长、重实用轻人文的“五重五轻”现象,以至毕业时综合素质不高,就业效果不理想[2]。 

2.核心竞争力不明显。就业不仅是综合素质的展示,更是核心竞争力的较量。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学生要想超越竞争对手,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但是,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缺乏“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意识,竞争优势不明显[3]。 

3.人文精神缺失。当前,用人单位不仅对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个性、特长以及人际协调能力等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非常注重求职者对其企业文化、价值观念、经营理念的契合。而个别大学毕业生不注重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并重,不注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4]。 

4.心理素质不强。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大学生就业需求普遍存在高就心理。然而,在面对残酷而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时,自卑、羞怯、攀比、依赖等心理又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影响了择业潜能的发挥,增加了择业的难度。心理素质是否过硬,已经成为大学生“双向选择”成败与否的关键。 

二、高校学生社团对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志趣相投的大学生自发组建,以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需求为目的的群众性组织[5]。健康发展的高校社团在大学生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工作能力、职业精神、身心素质等培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日益成为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载体。这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扩大学生知识面,激发其创新意识 

当前,高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不少课程知识老化、陈旧,学科与专业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教学方式也多是以教材、教室、教师为核心的单一枯燥的模式,教师主宰整个课堂,学生被动接受,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知识覆盖面狭窄单一。学生社团作为学生的自主性活动,实现了教学模式的创新,同龄大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在相互信赖和相对随意中主动接受和学习知识。这种学习过程比在课堂中单一的灌输知识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此外,高校学生社团的成员多来自不同的学科和专业,不同专业知识的融合、交叉使大学生受到多学科氛围的熏陶,扩大了知识面[6]。此外,有些优秀学生社团还开展了校内、校际社团的交流与合作,在交流与合作中,大学生开阔了视野,进而迸发出创新思想与活力。 

2.拓展教育空间,优化学生的能力结构 

当前,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个性、特长以及人际协调能力等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高校在做好“第一课堂”命题作文的同时,还要挖掘“第二课堂”,做好自选题作文。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使教育空间、教育效能最大化并进而实现学生能力发展最大化,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以及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目前,随着学分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班级制的日渐淡化,学生社团在能力结构的优化方面逐渐显现出其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不仅因为社团是共同兴趣爱好者的集合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且由于社团品种的多样性以及活动形式的灵活性,使得学生补齐能力短板的期望更有可能实现[7]。 

3.促进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和良好人格的养成 

中国人民大学的一项调查发现“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最欠缺的指标中,敬业精神高居第一”。可见,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是当前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和认真对待。当前高校主要通过一些有形的准则、规章制度等加强对学生的规范教育,然而这种缺乏体验的一味说教,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生社团作为自发的非正式群体,在培养大学生道德品德、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等方面存在相对优势。这是因为大学生社团其内部就如同一个小型社会,在平等、合作、自由的氛围里,社团的规范依赖于每个成员的自觉遵守和维护,在这个过程中,社团成员亲身体验了惯例、团队协作、传统、伦理、道德等职业精神规范的内容。从这方面讲,社团潜移默化的教育是正式组织无法替代的。 

此外,通过民主理念的实际践行,社团成员一方面不断认同社团的其他成员,探索他人对自我价值的评价,另一方面也能使其他成员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差异,逐渐形成自我认识,而这种自我认识能促进自我人格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从而有利于避免大学生毕业后在求职过程中出现缺乏自信、职业理想化、盲目从众等现象[8]。 

三、加强高校大学生社团建设,努力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更新管理机制,引导社团健康发展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群众性组织,实行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运行体制。所以高校社团的管理机构给学生社团具有较大的自主性,一般不参与具体事务的管理,只在大方向上给予指导。当前,由于社团定位问题、学生社团的周期性和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原因,高校学生社团良莠不齐、发展不均的状况非常明显。有的社团因管理制度不完善,没有长期的可持续性发展目标,社团活动一直处在较低层次的水平;有的社团骨干成员更换频繁,产生巨大波动;也有的社团因为组织不力导致生存困难等。要实现社团功能的最大化,充分发挥其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功效,必然要加强管理,明晰社团的宗旨、发展方向,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对社团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进行必要的监督和引导。  

2.加大扶持和指导力度,加强社团干部队伍建设  

对学生社团进行必要的扶持和指导,是社团活动规模化、精品化的前提。高校社团因经费有限、缺乏指导等客观情况面临后劲不足、活动缺乏深度创新的境地,这些无不制约着高校社团的发展。为此要加大扶持力度,为社团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一是加大学生社团活动经费的投入力度,为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物力、财力保障,并加强对社团经费使用的指导和管理;二是加强社团干部队伍的选拔和培训。社团干部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社团发展的好坏。高校要把社团干部队伍的选拔工作纳入到学生干部选拔的范畴,并积极开展对其培训工作,提高其社团组织管理水平;三是对社团进行分类指导。高校可以整合校内外资源,选配热爱学生工作、德才兼备的教师或者邀请社会知名人士担任社团的指导老师,对社团发展进行科学指导。  

3.突出社团特色,打造精英品牌社团  

全国高校社团的一个通病就是活动内容比较单调、苍白,活动的影响力不大,涉及面不广。学生社团的发展直接关系着校园人文环境的发展方向,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为此,高校要依托自身丰富的教育资源,实现学生社团由以前单一的兴趣爱好集合体转变为融学术、科研、成长于一体的多元化团体,同时着力打造一批与学校发展相一致的精品社团来引领社团文化,感召和团结广大青年学生,这不仅对学生社团整体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也会极大丰富和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如制定精品社团建设量化指标,开展精品社团评选活动,对精品社团给予活动宣传、经费、场地等方面的帮扶,对于荣获精品社团称号的社团,为他们提供对内对外更多展示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快速成长,并逐步形成地区性品牌,从而达到形成品牌效应的目的。  

4.科学设计实践活动,强化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角度看,大学生作为高校培养的“产品”,其质量不高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企业需要具有良好教育背景和和扎实职业技能的人才。然而,当前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传授轻个性、重计划轻需求等为教育而教育的模式,往往难以培养出用人单位青睐的大学生[9]。学生社团活动因其主体的参与性、活动的实践性和组织的社会性的特点,是实现大学生知识理论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的有效载体。为此,高校要进一步拓展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内容和空间,加强社团活动与学校教学工作的相互促进,将学生社团建设成为第一课堂的有力补充与延伸,通过科学设计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品味健康、格调高雅的社团活动,如开展一些如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使大学生将知识消化于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演练之中,逐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徐明春.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途径探析[j].社科纵横,2009(10).  

[2][6][8]全晓松.高校学生社团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问题的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5).  

[3]关陟平,刘伟.高校社团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4]任江林.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6).  

[5]鹿存礼,陆新生.高校社团对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及实现路径[j].学理论,2011(13).  

第12篇

论文摘要:艺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艺术教育对于人的培养和塑造具有不可忽视的力量,已引起国家、社会和家长的重视。笔者通过实践,对学院艺术教育模式的的建设提出几点看法。

笔者认为,构建新型的艺术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就是要以新的多元化的艺术教育质量观为指导,针对学校艺术教育实施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制订不同层类的艺术施教基准,构建学校全方位、立体化教学模式,以确保学校艺术教育质量不会大起大落,具有持续发展的后劲。我院是一所成人高等师范学校,主要培养小教、初教类师范生,近年来,毕业的学生大多走向小学。这对在校学生的艺术教育势必提出新的要求。而针对我院当前艺术教育而言,资金不足、师资缺乏、硬件奇缺是实际的问题,但如果利用现有的资源,加紧构建新型的艺术教育管理体系,是保证学校艺术教育质量,提高我院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

一、在学校教学方面,应形成适应学校质量标准的艺术教育模式

制订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划、管理的标准细则、课程评价、学生成果评价,从而构筑具有本校特色的艺术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在教师方面,加强艺术教师素质和队伍建设。如教学技能的提高。如教学方法的改进等。开发艺术教育校本课程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教学计划组班教学。现在我们已经在试行“l+X+X”这个模式.1表示每学年要上一门必修课,必修课中第一学年为书法,第二学年为硬笔书法,X为选修,在选修课中第一学年为美术,第二学年为音乐形体舞蹈。另一个X是参加一个艺术社团,学习一项艺术技能。

二、在实践方面。将德育与艺术教育活动的结合

把各种艺术教育活动作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行为规范训练的载体: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艺术教育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内提高质量的同时,要把课外作为课内的拓宽和延伸。使课内外有机结合起来: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等。我院每年都有志愿者组队赴周遍城市乡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举办文艺宣传晚会、采风、美育教育等,它不仅使广大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了初为人师的艰辛,了解了各地美育教育的现状,也检验了在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丰富并完善了自身的专业结构,培养了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三、组建学生社团。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大致可分为信仰型、学术型、文娱型、实践型等四类

其中文娱型社团是以成员的兴趣、爱好相同为基础、为满足其成员的精神生活需要而建立的非专业化的文化、艺术、体育等方面的学生社团;实践型社团是以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勤工助学或提供社会服务为主要内容而结成的社团,如法律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建立社团的目的应该是在充实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广大学生不仅能够在各类社团的群体活动中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更能够在社团生活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社会竞争力。这两类社团都可以成为学校艺术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管理好这些社团,管理好教学以及社员的积极性,是一个重要课题。

(一)每个社团配备一位专业指导教师,每周进行专业训练。在学生社团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和参与非常重要,从某种程度上甚至是社团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因而必须调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师指导社团的积极性主要应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社团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来自于对教育和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来自于学校对该项工作的重视和提倡。除此之外,校、系两级也可以运用一些必要的手段来加以刺激。如:教师的指导活动折合为一定工作量,由校或系适当按其工作量支付一定报酬;也可同时将指导活动时间转化为一定教学时数.规定为职称升级的硬项指标之一等。我院的社团指导老师就享受“折算课时”这个待遇。

(二)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开展各项审美实践活动。如每年4月开始的社团文化艺术节.是各个社团在结合自身专业的特点,推出了融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的一些文化活动,比如说原创小品短剧比赛,服装设计汇报展演、书画比赛、歌舞专场等等,成为学生认识美、实践美、创造美的舞台。

四、研究成效

(一)艺术课的“I+X+X”新教学模式的实施收到预期的效果

1.大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开发,调动了众多学生参与音乐、美术等活动的积极性,既满足了喜爱艺术的学生的心理需求,又使他们的情感更为丰富和深刻。通过细致人微的情感陶冶和艺术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挖掘出他们的艺术潜能,开发他们的智力、以促进左右脑的均衡发展。2.艺术技能的专项学习,培养了一批艺术尖子学生。在没有影响教学的情况下,较短的时间内涌现出大批“艺术能手”.充实校园文化生活。美术类的技能学习,使校园艺术绘画展.书画展,越办越大,艺术水平越来越高。音乐类的技能学习.使校园文化艺术节的艺术表演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艺术专项的学习,为一些学生发现自身的艺术能力.为今后就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举办每年一届的文化艺术节,营造了校园的主流文化.充分发挥了艺术教育的功能。

1.有利于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安全的文化环境。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青年学生所面临的“文化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青年学生所面临的“文化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青年学生原本纯洁的心灵,尚未成熟的审美观、价值观受到“不良文化”的侵害,甚至导致一些人最后走上犯罪道路。我们认为,青年学生所面对的“文化安全”问题,不比其面临的“人身安全”问题轻,二者重要性是一样的。“人身安全”事关青年学生的生命,而“文化安全”问题事关青年学生的另一种“生命”,能否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灵,是否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否成为一个各方面健康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生命”更为重要。因此下工夫开展文化艺术节等系列在学生中有影响的文化活动来吸引学生,营造校园的主流文化,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

2.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素质教育的实施关键是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即让受教育者都能学到适合他们学习的东西。学校的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对每一位学生负责,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都能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我校体育文化艺术节活动寓教于乐,让每个学生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让学生一次次受到了美的教育,得到了美的真谛,真正发挥艺术教育的功能。

3.有利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培养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一所好的学校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才能将学校管理落实到终端。举办体育文化艺术节属于一种动态管理,而动态管理是较高层次的一种管理形式,全校学生干部通过对每一项活动的策划、组织、参与、评判,初步认识和掌握了动态管理的一些要领,从而提高了学生干部的策划创意、组织协调等方面的工作能力。加快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的节奏。:

五、几点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