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

时间:2022-05-04 10:16: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乡村旅游景观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

第1篇

关键词: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设计

1.乡村生态旅游景观的定义

有关“乡村生态旅游景观”的含义,在理论界一直没有明确的阐述,但是这种新型的旅游景观一定是要具有相关的价值的,而这种价值最终体现出来的就是经济价值;“乡村生态旅游景观”主要强调乡村的特征,这种特征把乡村和城市的景色截然分开,具有自身独特的景观价值;“乡村生态旅游景观”不但要演绎出一种乡村风情,表现出一种乡村的特色,更要准确的把握其中的关键点,这个关键点就是人和自然该如何相处的问题,也就是保护生态平衡,让自然资源可以持续的被利用。所以,这种景观带有综合的性质,主要包含生产景观、乡村聚落、乡村生态、乡村文化以及那些可以进行观赏的景观。

2.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若干原则

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各种景观进行规划,需要了解很多学科的知识,主要是规划整体的景观要素,要想取得成功的效果,必须要关注到景观的生命力和吸引力,综合考虑乡村的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等条件,同时还要结合中国的实践,只有这样才可以合理恰当的对乡村旅游景观进行规划。

2.1生态性原则

旅游业在在发展的同时,会造成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污染,而乡村景观自身的运转也要符合生态要求,做到环保、低碳、绿色,尽量达到循环利用各种资源,构建一个正常的生态环境。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降低污染,不能给自身以及周边带来负面作用。以生态的原则对景观进行规划,所要达到的效果是尽量打造恬静的旅游景观区域,形成适合旅游的环境,这样可以提高景观的质量。

2.2经济性原则

发展乡村旅游业以及改造乡村旅游景观都是为了推动经济的发展,所以在进行规划时要考虑到经济的因素。例如,在乡村生态景观中开展采摘园这个项目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规划时不但要对采摘点进行合理的设计,还要想出在淡季也可以吸引游人的方法,不断的增加收益。对景观进行设计要注重经济性,也就是保证旅游经济以及生产经济都可以发展起来。

2.3特色性原则

乡村旅游业想要顺利发展下去,必须要有特色,旅游景观必须具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如何规划以及设计出有特色的景观呢?就需要综合考虑园区不同方面的特征,例如经济、历史、自然、社会、文化等,然后结合这个特征,找好自身的特色所在,让园区的设计可以与众不同,和大众化的景观规划区别开来,这样才能够将更多的游客吸引过来。

2.4参与性原则

如今比较流行的旅游方式是让游客可以亲自的参与进来。农业园区比较适合观光游览,因此占地空间很大,内容也丰富多彩,可以让游客参与进来。从城市过来的游客必须亲身体验园区的生活方式,才可以真正的感受到在农村生活的乐趣,也只有这样,游客才可以真正的走近乡村,体会更外一种生活方式。

2.5多样性原则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旅游项目,也不管什么规模的旅游形式,都需要留给旅游者很大的空间进行选择。对乡村生态景观进行设计时,要以多样性为基础,也就是在开发产品、设计路线、选择时间、确定游览形式以及消费水平时,尽量设计出不同的方案,可以让游客有选择的空间;而且对于在园区内各种品种的组合、景区内各个小区域如何分布以及资源配置方面要注重多样性以及丰富性。

3.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的实施重点

3.1景观生态规划建立在产业适宜基础上

对产业比较适宜的地带进行规划,也就是分析乡村景观的各种要素以及整个景观情况,以相容性为基础进行生态规划。对这种相容性进行分级,构建起判断相容性的矩阵,以此为依据,规划产业比较适宜的地带,以便于确立一种科学的行为体系。

3.2景观生态规划要充分规划乡村土地

根据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的几项原则,如何充分的利用乡村土地进行良好的旅游景点规划非常重要。在此我们可以将将乡村景观划分为四个区域,分别是乡村景观保护区、乡村景观整治区、乡村景观恢复区和乡村景观建设区。在这几个区域合理的规划好之后,可以充分的解决生产土地和景观规划用地之间的各项矛盾,不仅仅给乡村土地带来了更多的生态价值,还创造了新的产值,可谓是一举两得。

3.3景观生态规划要以乡村聚落为中心

对景观生态进行规划主要建立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主要内容是规划景观意象、功能以及性质,规划土地利用方面的景观生态以及景观平衡,规划聚落形态以及空间景观,规划聚落规模以及功能区,塑造聚落的风貌以及体系,规划道路交通体系,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环境建设以及绿地系统,规划景观控制以及景观区划,规划灾害的控制等等。

3.4景观生态规划中融入田园公园式风格

伴随着乡村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田园公园成为具有很多功能的主题园,它建立在乡村景观的基础上,具有自然、休闲、生产以及康乐的特点。乡村生态旅游更多的关注趣味性、参与性、趣味性。对田园公园进行规划,让生态旅游带动旅游业向前发展。

第2篇

关键词:景观规划;生态;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许多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在这一基础之上制定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国外农村景观规划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积极有效的成果。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深深的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难点仍在农村,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成为了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而崭新的课题。正是如此,我国学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积极吸收国外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对乡村景观规划进行了系统的、有组织的探索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不少的成果。

二、国外乡村景观规划研究历程

一般认为国外乡村景观规划研究较早主要是欧洲的一些国家,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其规划理论与方法体系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将世界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推向一个新高度。

西方国家的乡村景观在最近几十年的工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威胁。如城市的扩张,各类设施的建设猛增,消费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的大量迁入,加之机械化、现代化的的农耕方式和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和废弃,改变了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与乡村景观的社会文化特质,加速了乡村景观不断退化,更加剧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从形成景观的社会和文化方面对乡村景观进行了理论上的丰富,给予乡村景观在生态功能、空间优势、文化传统与经济价值等方面的研究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

上世纪九十年,国际景观生态学组织在《欧洲乡村景观的未来》会议上围绕景观变化、可持续农业与乡村景观、景观恢复三个主题进行讨论研究并形成共识。解决乡村景观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需要研究出更多有效的方法才能得到满意的成果。

三、国外乡村景观规划研究视角

几十年来国外发达国家对乡村景观的研究从多层次、多视角来考虑,获得许多具有积极意义的成果。如对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建立乡村景观规划的评价体系、以及对乡村景观的保护研究等等。相比新兴的乡村规划建设,对于传统的乡村的保护研究,国家和地方也制定了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居民都拥有较高的参与度和保护意识。总体而言,从对国外乡村景观的研究来看,具有几大特点:侧重于生态环境的研究、充分考虑景观中人的行为研究、注重景观的社会和文化价值的研究。

国际上在乡村景观规划领域的研究具有核心指导作用的“国际土地多种利用研究组”是一个由世界多国从事该领域的著名学者组成的国际组织,提出了一系列的如“空间概念”、“生态网络系统”以及如何处理乡村景观规划过程中的关系问题对世界乡村景观规划研究影响深远。

美国在乡村规划中非常重视景观生态和区域文化的融合所带来的价值。比较有代表的是Forman,他在总结了北美与西欧生态空间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可能景观设计理论”为新形式下的乡村景观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新思路。著名捷克斯洛伐克生态学家 Ruzicka 和 Miklos 和德国 Haber 等人在乡村景观重建和土地协调利用方面提出了景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体系(LANDEP)以及DLU 策略系统并在这一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德国在二战以后,随着人们对传统观念的回归,对乡村人居环境和整合的乡村意象成表现出了高度重视,对自然的追求成为社会的共识,在改革振兴乡村的过程中,在满足现代功能需求的同时,极力以改造现有环境、恢复传统乡村建筑景观风貌为特色。另外,意大利和西班牙也是传统回归和原生地域风貌文明的典型代表,在老建筑改造方面有不少独到的成功经验。澳大利亚将乡村农业生产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在创造更大的农业发展市场的同时也塑造了新的乡村景观意象。

亚洲的韩国、日本,在乡村景观规划研究中,根据本国国情,融合生态理念和文化背景,突破现有景观规划格局,推动了其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具有代表性的有传统乡村聚落群、有序的梯田、果园和人工草地等。

四、国内新农村景观规划研究现状

近年来,新农村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学者们对如何实现新农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挖掘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以保护新农村景观的特色和完整性等问题表现出了高度关注并进行了有组织、系统性的研究。

我国学术界对新农村景观规划的研究源自于1989年召开的第一届景观生态学讨论会。近年来我国在研究新农村景观规划的设计原则、方法和意义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如王云才、王悦与王仰麟等老一辈学者在多年前提出的乡村景观规划的原则和方法以及相关学者对相应景观规划的实际案例研究;在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上,陈威先生的“AVC”理论、王云才先生的旅游规划设计理论、赵辉先生的村域景观资源利用等等都对新农村景这一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出台,多方面完善了乡村建设的法律依据,确立了乡村的地位,为新农村景观规划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五、比较分析我国新农村景观规划分析存在的问题

比较国内外乡村景观的规划,综合我国的新农村景观规划的实践,我们不难分析出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存在这很多问题。最主要的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规划水平较低

研究表明全国完成制定乡村总体规划的村庄达到了超过百分之六十的高度,但是相比国外的乡村景观规划来看规划水平较低。在新农村的总体布局模式上形式单一,甚至盲目模仿城市居住区的布局模式等使得新农村缺乏乡村应有的生活氛围和特征。

(二)缺乏合理的规范

国外对乡村景观的规划研究已经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多国已经制定了相关的规范,乡村居民的规划和保护意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我国乡村居民观念上的不规范导致对新农村景观规划发展混乱和低层次,虽然很多地方都打着绿色生态村等各色旗帜,形成了一定的意识,但是自行拆旧建新,毫无设计感可言的混凝土平顶依旧随意而行,简简单单的把景观规划理解为绿化种植,缺乏合理的布局。

(三)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乡村生态环境面对居民对资源的无节制的胡乱开发利用来促进经济增长带来的不同程度的破坏变得千疮百孔。传统农业生态系统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新的促进经济增长手段的使用使得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除此之外,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保护力度还不够,国家政策和乡村居民的意识对新农村景观的理解和开发还存在这一定的局限性。

六、结语

面对农村生活水平和环境意识的需求不断提高的现实,对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的研究仍呈现出落后的发展,我国仅仅停留在传统规划学的用地平衡层面,仍需要不断的探索发展。比较国内外新农村景观规划的理念和实践,我们深深认识到国外学者们对新农村生态、对社会和文化意识等在景观规划中的重要性;未来新农村景观规划研究必须综合多学科的交叉,科学制定合理的景观规划设计模式,坚持以生态、人本、多样、本土特色为基本原则,建立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可持续体系。(作者单位:东北电力大学)

参考文献:

[1] A rriaza M, Canas JF. Assessing the visual quality of rural landscape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4, 69(3): 115-125

第3篇

本文以彭州市董坪村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董坪村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的彭州市小鱼洞镇,典型的山地乡村,也是“5•12”汶川地震中的典型受灾村之一。其属龙门山脉,平均海拔1100米,森林覆盖率达到80%。

1场地要素及微气候舒适度调研分析

1.1场地要素调研分析董坪村坐落在高山与河流之间的台地上,台地东面是湔江河,台地西面和北面是高山,南面是狭长山谷。董坪村内无机动车道,只有人行泥路。受地震影响,大部分建筑倒塌。土壤较贫瘠,不太适宜农业种植。受地形影响,降水不均。董坪村大部分植物分布在旅游区周围及山坡、河滩,如林木、果木、灌木、草本植物、湿生植物、农作物等,丰富的植被为生态景观规划提供低成本资源。

1.2场地微气候舒适度评价2008年10月起在当地建立监测户外气象参数的站点,选取12个点进行为期1年的观测其微气候气象参数,采用WBGT指数和TS指数量化评价其气候舒适度[3]。同时,对董坪村利益相关者进行热舒适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春秋季是董坪村最适宜的季节,冬季TS指数平均为1.79℃,表明在适应环境的着衣习惯下,户外舒适度是适宜的[4],但高龄老年人和部分游客觉得冷。夏季户外湿度极高,风速小,无风频率大,WBGT平均值为34℃,极端最高值为36.7℃,体感很热,非常不适宜开展旅游活动。因此,董坪村户外微气候舒适度的改善主要是通过改善风环境,夏季规划风道,将凉风引入场地,通风降温除湿。冬季则规划风障,阻挡冷风。

2景观规划上述分析表明,乡村生态旅游景观需具备生态安全性、文化本真性、景观美感性、环境舒适性的要求。董坪村生态旅游景观主要规划设计三类。

2.1农业生态景观农业生态景观包括农业生产景观和乡村居民点景观。农业生产景观规划: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优先发展关系国计民生和有利于提高综合竞争力的产业项目——药材基地和水果基地。保留原有粮食生产基地。乡村居民点景观:规划建设“舒适、健康、高效、文明”的乡村生态社区。即:保留或恢复传统林盘,建设较完善的院落生态体系,农房一层变两层,保护节约耕地及林地。建筑景观突出穿斗、高出檐、灰砖青瓦等四川民居建筑特点,保留地方特色。增加活动场地和文化站等社区公共文娱设施,保留传统乡村生活特色。

2.2雨水收集利用景观构建“水—院落—乡间道—群聚空间”的景观格局。水基质环绕整个村落,穿梭于房前屋后,同时在下游形成生态湿地,作为雨水净化和村落生态服务、游憩服务的重要节点,营造川西水乡风情。收集的途径为屋面路面和绿地。由此,沿建筑物规划雨水沟,沿道路和绿地规划生态明水渠,下游规划生态小湿地,湿地中种植当地的香蒲对雨水中的污染物进行过滤、沉淀、分解。由雨水沟、明水渠和生态小湿地构成董坪村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2.3户外微气候改善景观董坪村户外微气候舒适度改善主要是通过改善风环境,夏季降温除湿,冬季防风保温[3]。因此,运用建筑景观和植物景观改善户外微气候舒适度。建筑景观[5]:结合当地主导风向,建筑采取斜列式和错列式南偏东布局,形成通风道,利于夏季通风,冬季则成为西北风的风障。植物景观[6]:运用本土植物,建立村落层次、院落层次和住宅层次的具有夏季导风遮阴、冬季防风功能的三级乡村植物景观体系。夏季将凉爽的河谷风引入场地,冬季则阻挡寒冷的北风。由此,改善户外微气候舒适度,创造交往空间,刺激户外活动[7]。道路景观:规划一条宽7米的乡村道沿西南—东北向穿越村落,是董坪村的主道,与场地外道路相连;规划建设3~4米的碎石路连接院落与乡村道,院落内入户道为1~2米宽的石板路。沿道路种植植物,形成风道或风障。

3规划建设成效经过规划建设,董坪村生态旅游景观初见成效。2011年6月~2012年6月,项目组成员重返董坪村,为期1年考察农业生态景观、雨水收集利用景观和环境微气候舒适度。第一,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村落层次、院落层次和住宅层次的三级植物景观体系,初步形成传统川西特色林盘(图2)。保留了传统农作物种植,建立药材基地,进行药材种植(图3)。高出檐、灰砖青瓦建筑组合成川西特色的院落,院落中进行蔬菜、经济作物或果木种植(图4)。建成景观初步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求,形成有别于城市的传统乡村景观。第二,雨水收集利用初见成效。屋檐下的雨水沟、环绕院落的明水渠和生态小湿地形成雨水回收利用体系(图5),雨水收集方便村民生产生活,调节场地微气候。第三,董坪村微气候舒适度得到改善。通过水系和植物体系建设,董坪村微气候舒适度得到初步改善。由于植物遮挡太阳辐射并形成风道,董坪村夏季太阳平均辐射照度由800W/m2降为450W/m2,平均风速由0.5m/s增加到1.0m/s。植物和水系影响,平均气温由29℃降为27℃。因此,夏季WBGT均值由34℃降为29.5℃,与舒适度指标27℃[8]相差2.5℃。冬季,植物落叶使场地接受阳光,常绿植物构成的风障阻挡冷风,平均温度由5.1℃上升到7.5℃,平均太阳辐射照度由84W/m2上升到120W/m2,由此TS均值上升到2.13℃,达到冬季舒适标准[2]。

讨论和结论

乡村旅游中规划建设乡村生态景观是低成本的可行环保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以下技术策略与方法值得借鉴和思考。

1规划前注重场地调研一是调研乡村生态旅游的利益主体,特别是当地居民,了解其需求。生态旅游作为促进社区和谐的途径之一,原因之一是其提高社区居民经济收入、增强自信心和社会凝聚力及土地权[9]。调研当地居民需求的目的是规划的乡村生态旅游景观不误农时,不废农景,保障居民沿袭传统农业生产生活及参与生态旅游的权利。二是调研开发场地的地形、微气候、土壤、道路、水体等景观要素,结合这些要素规划建设生态旅游景观。

2利用本土要素规划乡村传统景观特色乡村吸引城市游客的主要因素是乡村景观不同于城市景观。董坪村规划了独有的林盘景观:第一,雨水沟围绕住宅收集雨水,明水渠环绕院落,汇集到生态湿地。雨水收集利用景观与道路、植物结合,重现传统的乡村景观。第二,董坪村种植当地的黄连、厚朴、杉木等有别于其他乡村的植物景观。第三,采用当地的青砖灰瓦建筑材料构筑高出檐、院落式的川西传统民居,为居民提供公共生活交往空间。居民集中居住,住宅由原来的一层变为两层,节约耕地,便于村民就近种植,也方便游客就近体验真实的乡村劳动生活。

第4篇

关键词:乡村景观;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意义;分析

0 前言

在风景园林景观规划中,除了延续优秀的国内外古典园林造型外,还可以从古典园林的本质出发,即追求自然,遵循自然。将园林规划从自然的视野扩大到乡村景观这一人工化的自然中,从地域的乡村景观中得到设计灵感与启发,从而创作出本土化的风景园林作品。乡村景观在人工景观设计之上,更多加入了自然情怀,在城市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点突出。

1 乡村景观的特点

乡村景观从发展角度上分析实际上是城市景观所或缺的,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为主,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被后天改造的较少,并且与乡村当地人文环境特点相互结合。如在乡村景观中比较常见的山川、河流、树木等,这些景观元素都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同时其景观内容与人们的生a生活相关,包含村落、耕种以及驯化的动物等,基于以上可见乡村景观具有生产性、生态性、审美性等特点。[1]

2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融入,从设计灵感上实现了景观设计的多样化,弥补了城市景观的缺陷,将乡村文化传统、自然景观呈现出来,能够让人们认识到生态自然的重要性。从景观设计的手法上分析,乡村景观是人们在农事活动中所逐渐形成的天人合一景观,与城市园林景观相比,具有一种不刻意雕琢之美。总体而言,将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融入,能够将景观的自然之美体现出来,也促进了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2]

3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实现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实现,首先是乡村田园风光在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融入;其次是乡村历史文化在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融入;最后乡村经济发展与园林规划设计的融合。

3.1 乡村田园风光在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融入

对于乡村生活而言,最具备田园风光特点的就是农事活动,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融入田园风光,能够让城市的人们近距离的了解农事活动,并且将传统的农耕模式演变为景观风景。因此,在具体的景观规划设计中,首先需要根据地域农事活动特点,对其进行科学的规划。例如,将某成片的乡村草莓种植规划为草莓种植园,设置在景区内,以游客自助采摘草莓的方式,让人们品尝到最为新鲜的水果。基于这样的方式一方面能够为的景观设计带来经济利润,也能够的将农事活动体现在景观规划中,即保持了当地居民传统的农耕方式,也能够丰富了园林景观设计。[3]

3.2 乡村历史文化在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融入

乡村历史文化是乡村发展以来的珍宝,伴随着乡村逐渐城市化,乡村样貌发生了变化,但是其原本的历史文化依然还在。在进行乡村景观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可以以乡村历史文化为规划依据,秉持着保护乡村文化为规划设计原则,在景观设计中充分地体现出乡村人文情怀。如设计师在进行景观设计环节中,可以将城市风景园林的设计延伸到乡村边界上,保留城乡相通的端口设计,保障游客能够在景区中看到乡村的耕田、房子等。例如,在云台山的景观规划中,该山与花果山紧邻,那么借助花果山的深化故事,与云台山的乡村景观设计相互结合,打造集古代、神话以及幽深等主题于一体的乡村景观。

3.3 乡村生态与经济效益在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融入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融入,从经济角度出发,以农村特色经济运行模式,实现风景模块。以河南云台山的一座半开放式的5A级风景区是规划为例进行分析。由于该风景区属于自然景区,从山脚下到山顶需要步行三天,游客在游玩时不能一天到达,而该景区的路途穿过村庄,在景区规划中将该村庄规划在景区板块中,为游客建造吃住行等一条龙服务。基于这样的模式即能够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也保障了游客的生活需求。乡村人家所开设的农家乐等都是保留了当地原始风貌,当地居民依然过着正常的生活。景观科学的景观规划,从而有效地实现了景观设计与经济效益的统一。[4]该地区景区旅游项目规划如下:

4 结语

在本文的研究中能够发现,乡村景观具有生产性、审美性、自然性等特点,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融入,拓宽了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思路。在本文中介绍了三种乡村园林景观设计模式:第一,乡村田园风光在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融入,以田园风光为景观设计主体元素,提升景观规划的自然性,并且保留乡村风情;第二,乡村历史文化在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融入,以乡村历史文化为背景,增加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性;第三,村生态与经济效益在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融入。

参考文献:

[1] 陈玲.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的保护与延续[D].北京林业大学,2008.

[2] 王有林.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J].中华民居(下),2012(11):3-4.

第5篇

关键词:美丽乡村;景观设计;板庙村

十提出了“美丽中国”的理念,给城乡发展指引了新的方向,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各项建设的投资力度增长迅速。但同时由于自身经济、管理、意识等方面落后,资源的缺乏,影响到农村建设的综合效应。因此针对农村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美丽乡村”的概念应运而生。它提出乡村建设应跳出原有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从单一的追求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通过乡村面貌的维护和提升,完善村庄的文化基础和生活设施,挖掘乡村本土优势,促进乡村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一、“美丽乡村”的内涵

“美丽乡村”的理念,不仅是针对于乡村景观建设层面,更重要的是乡村社会层面的建设。其一,景观层面.可以实现乡村景观规划建设的提升,完善区域自然和人文环境,分析当地地理优势,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创造出突显乡村特色的景观环境,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对自然环境的整合,除了改善景观效果外,同时减少对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1]。其二,社会层面。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美丽乡村”规划建设,需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发展规模,丰富各类物资,营造富裕的生活条件。同时,在生产生活中,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促进村民建立友好互助关系,形成文明友善风气,完善农村和谐发展。

二、美丽乡村景观设计的原则

(一)整体综合原则

“美丽乡村”不是单一的方面,而是多元素组成的统一整体,因此在规划时,要着眼于整体进行各景观要素的优化和组合,使其与自然乡村环境相融合。“美丽乡村”的建设既关乎于外在的美丽,更需关注内在的宜居。规划时应尊重当地文化特色、生产生活习惯,坚持以点带面,精心打造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齐全且兼具乡土文化特色的乡村人文环境。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要统筹规划,充分展现乡村的生态之美、人文历史之美、文明现代之美,综合产业、文化、生态、旅游,使美丽与宜居并存,宜居与宜业相融。

(二)生态保护原则

一般而言,景观规划需要在现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相应调整,从而满足景观建设的要求。生态环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乡村的一系列生产生活活动,在无形当中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在景观的营建过程中,要协调景观与自然、人与自然的相处关系,遵循生态保护和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相结合原则,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形成乡村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环境。

(三)地域特色原则

乡村作为中国文化的发祥地和农耕文明的起源,保留了完整的农耕文化特征,承载着宝贵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且因为地理特征及民族间的差异,形成特色各异的文化,因此在进行“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时,从地域特色的原则出发,通过合理的规划分析,从当地的文化中提炼精华,创造出独特的乡村文化。通过此手段不仅能够保护和传承地域乡村文化,同时更能获取当地居民的认同。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尊重乡村原有肌理,营建符合当地风土人情的景观形态,根据合理的区域划分,形成不同的景致,既保持了原有的生态特点,又可以代表乡村文化,充分体现乡村文化素养。

(四)可持续性原则

在我国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乡村受到人口、经济、文化、技术等条件的限制,侧重粗放型的资源开发利用,出现诸如森林乱砍乱伐、土地不合理开垦、围湖造田等现象,给乡村环境和现有资源造成了极大伤害,生物和景观多样性也不可避免地被破坏[2]。因此,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应善待自然,规范人类发展行为,实现乡村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三、美丽乡村景观设计的方法

(一)以乡村肌理为依托,构建聚落景观格局

村落作为人类聚居的主要形式,经过历史的发展和积淀,形成了其特有的聚落形态,该形态成为了自然肌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对“美丽乡村”的景观营建中,应合理规划,尊重乡村肌理,构建聚落式景观格局。在实施过程中,需保证景观和居住群落之间的紧密联系不被打破,保证村民日常生产生活不受影响,并且为情感沟通和交流提供便利条件。而且还要合理分配景观和休息、劳动和娱乐区域,促进各区域之间的联系。最后,进一步挖掘当地景观材料,有效放大其功能和作用,建立温馨的聚落景观格局。

(二)发扬乡村地域特色,创造魅力特色

景观乡村的传统历史、风俗人文、乡情乡风等,都是当地百姓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也是一个乡村地域特色的体现。因此,在“美丽乡村”的营建过程中,要突出地域文化,充分利用当地的乡土元素,例如当地的建筑形式、乡土植物、乡土材料及别具当地特色的小品形式等[3]。对地域特色的提炼和发扬,促使生活环境和自然相融合,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突显出区域景观的特殊性,体现了该地区独特的文化内涵,增强了乡村景观独特魅力,也能够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

四、板庙村景观规划设计分析

(一)区域概况

板庙村位于陕西商洛市山阳县境内,山阳县属陕西东南部、秦岭南麓,商洛市南部。东邻丹凤、商南,西交镇安、柞水,南接湖北郧西,北与商州毗邻,有“三山夹两川”之称。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性半湿润山地气候,湿润温和,四季分明,以农业、药材和矿产为经济支柱。境内森林覆盖率达62.9%,植物种类丰富,既有许多南方植物,也间杂生长许多北方植物,山大沟深,耕地与河流较少,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板庙村处山阳县石佛寺镇,毗连毛沟村、台上村、吕沟村,周边大山环绕,风景怡人。该村现有村落生活环境较差,经济水平一般,土地大多为集体所有制下的自营形式,主要类型有农用耕地和自住民房。房屋建筑以1-2层为主,满足基本居住要求,但建筑样式参差不齐,与乡村风貌特色不统一,村子零散为数不多的土胚建筑和牛棚等,但缺乏保护,处于危房状态。

(二)板庙村景观规划设计

1.聚落性景观规划设计

板庙村的聚落性景观规划设计,需要在满足村民群居式生活习惯的要求基础之上,提升村民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美观度。在板庙村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村民活动空间较为局限,在农忙之余不能发展其他业余爱好;二,村中基础设施不完善,出现垃圾随处乱堆造成环境污染、厕所不合理设置影响乡村整体风貌及造成环境污染、道路系统不完善并且陈旧破损严重、公共照明系统不完备影响村民夜间活动等诸多问题;三,村容村貌杂乱无序,出现乱搭乱盖现象,破败的简易棚影响整体村容风貌,建筑样式和色彩参差不一,有红砖墙亦有瓷砖墙,有坡屋顶亦有平顶房。针对以上问题,在板庙村规划设计中提出的策略为:一,村中设置可供村民聚集、交流、休闲、运动的场所。在场所的设计上,协调村民的人口数量和场地的尺度进行容量配比,不夸大建设造成浪费,也避免造成场地紧缺,同时通过对各年龄段村民活动需求进行调研,尽可能在有限的空间中设计出满足各年龄段村民的活动需求的场所;二,加强板庙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各级垃圾回收点、规范厕所设置及统一其建造样式、整修及合理规划道路系统、设立规范的公共照明系统并在重点区域进行着重照明;三,根据地域传统建筑文化进行建筑外观整改。板庙村位于陕西南部,其建筑形式融合了陕西关色和陕南民居特点,在设计中借鉴传统的建筑式样,进行进一步提炼,利用原有的白墙为基调色,辅以灰色和木色,统一建筑外观,使整体村容风貌和谐统一。

2.生态性景观规划设计

在传统的新农村改造过程中,更多的是希望将农村建设的更贴近城镇,所以在建设材料及树种的选择上,更愿选择与当地环境不相适应的城镇建设材料和娇贵的观赏性植物,不仅使得村庄失去了原有的朴素风味,同时忽略了生态平衡的保护。在“美丽乡村”的营建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生态性原则,因此在对板庙村的规划设计中,提出了以下策略:一,种植当地乡土植物。乡村非常宝贵的财富就是它所蕴含的朴素之美、地域之美,植物作为提升乡村风貌的重要元素,在其选择上以当地本土物种为先,进行合理配植,达到烘托乡村氛围、改善乡村环境的目的;二,使用本土生态材料。在对板庙村场地规划和设计中,采用该村随处可得的毛石、青砖、灰瓦、枯木、竹篾等材料进行组合搭配,不仅可以节约成本降低生态影响,而且该材料的自然肌理和周围自然环境更加协调,加强了乡村的质朴之感。

3.生产性景观规划设计

板庙村以传统农业和经济林作为主要经济来源,在对生产性景观进行规划过程中,应合理利用土地,规划经济林种植区域,将成熟季节相同的农作物交叉种植,形成颜色各异的板块,在经济林中合理布局交通,使到访游客能够更好地通达其中,增加农民收益。

五、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不仅仅是景观美化,其本质是乡村景观建设应以构建适宜的乡村生活空间为重,尊重乡村原有肌理风貌、发扬乡村地域特色、注重乡村生态建设,发挥乡土资源优势,综合利用景观要素,营造优质乡村景观。

参考文献:

[1]陈青红.浙江省“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初探[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3年.

[2]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3][英]GoodyB.环境影响评估方法[M].伦敦:牛津布鲁克斯大学UCL出版社,1995.

第6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村公园;设计

为了适应新时期新农村背景下的建设发展现状,乡村公园景观规划及营造,成为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合理的乡村公园规划建设,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科学合理地利用乡村资源,潜移默化地发扬和传承优秀的乡土文化。

1现阶段乡村公园景观设计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1.1景观趋同,缺乏吸引力

经济发展带来各个层面的现代化,乡村公园景观建设也是如此。但有部分城市规划者,将景观建设现代化片面地理解为“大拆大建”,照搬照抄国外的景观设计元素与形式,忽视了地域文化的本土差异,涌现了大量的“大广场”“大草坪”等,致使国内各地纷纷效仿,出现“千城一面”的情况。同时,将乡村公园景观单纯地看作视觉审美需要来创作,再加上盲目套用现代化模式,不重视居民对生活环境的真正诉求,与当地地域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没能很好地融合,不仅造成了景观的趋同性,而且降低了居民的游玩兴致。

1.2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

乡村公园景观设计需要因地制宜,与周边环境联系起来,才能具备协调性与整体性。然而现代化建设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一些乡镇建设者对景观设计的认知,即简单地美化已存在的空间,景观只是建筑的附加物之一,只需随意地在建筑周围种树栽花,不需要考虑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联系。导致所构建的乡村公园景观设计是片面的,与周遭环境割裂开来,显得十分突兀。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公园总体规划的理念与原则

2.1乡村公园总体规划理念

2.1.1因地制宜。从乡村实地现状来考虑,应使用当地现有的资源元素,充分尊重农民提出的想法与建议,最大程度地为村民提供一处包含民风民俗且能开展休闲活动的开放场所。2.1.2突出特色。围绕当地独特的文化墙、园亭、景观长廊等景观建筑,将当地的优秀风土、民俗文化统一起来,使得当地独有的文化与景观在乡村公园中发挥出各自的优势,相辅相成,给游玩者、休闲者带来不一样的体会与感受。

2.2乡村公园总体规划原则

2.2.1生态优先。以生态学原理为根本依据,利用绿色植物优点,有效发挥植物本身的生态特性,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在植物造景方面,考虑到地形要素,通常是采用鲜明的花草、灌木、草坪等,打造出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2.2.2适地适种。形成合理有效的生态模式,从而实现长期观赏景观效果,实现乡村公园自然效益。2.2.3地域适宜。凸显新农村乡村公园建设特征,根据调查收集的具体信息,了解村民生活特征。有目的性地选用适宜的景观方式,充分体现乡村公园独特的魅力,为当地村民及观光游览者提供休息、娱乐的好去处。2.2.4乡土文化。乡村公园规划设计应充分利用当地的优秀文化,塑造的景观要符合村民的生活及休闲方式,以达到提升村民文化素质的目的。乡村公园设计,既要有独特的观赏价值,又要有益于乡村优秀文化的延续。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公园景观规划

3.1景观空间规划

3.1.1空间格局布置。在乡村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空间格局潜在于景观中的各个部分,空间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乡村公园景观游玩的顺序上。空间格局可以是自然产生的,也可以是人为设计的,公园规划必须具备完善的空间格局,既要保障乡村公园景观的中心位置,不能喧宾夺主,其他次要景观围绕景观中心有规律性地布置,又要把握好景观轴线,让游玩者产生步移景异的观赏效果。3.1.2空间序列组织。乡村公园的空间序列可以通过视线,将各空间连接起来,也可以通过某个具体的观赏点组织起来。规划空间时,可采用景观艺术表现手法,如对景、先抑后扬、漏景等,充分体现乡村公园景观空间的良好作用,让人们可以细细地欣赏与感受其中的韵味。

3.2景观结构规划

3.2.1点状景观结构模式。通常由具有观赏价值的个体景观设计景观连接成一组或多组景观群,这些景观群会成为乡村公园的主要景观节点,较为容易地将景观形象与文化内涵结合起来,凸显极强的凝聚力。3.2.2线状景观结构模式。是指具有长条形状的景观点连接成景观群,这些景观群将乡村公园中发挥独自作用的区域有序连接起来,相关联系、相互贯通,从而构成统一的、整体的线状景观格局。3.2.3面状景观结构模式。是指以点状、线状或点状与线状景观体共同形成的功能分布明确的景观网状结构,规划覆盖内容丰富、多样、具体,可充分体现出乡村公园优质的观赏效果。乡村公园景观结构的3种模式具有不同的结构特征,点状结构受到多方面的要素影响,通常是以文化实体景观组合成群为主要组成部分,而线状与面状结构的乡村公园景观具备鲜明的方向性。3种景观结构模式都是在考虑如何运用造景手法,以重点突出主景,展示各种类型景观场景的吸引力,满足游玩者玩耍、休憩的需求。

3.3生态环境规划

乡村公园生态环境规划可以解决生态问题,特别是注重植物分布的合理位置,因地制宜,保证植物的丰富性及成活率。与此同时,还需顾及到其他动物、微生物及组成的群落,共同构成完整、丰富的生态景观。所以,生态环境规划不仅要统一规划,完成所需绿化面积,而且要保证景观之间的协调关系。

3.4文化景观空间场所

3.4.1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内在因素、外在因素,两者相互影响,因此,要做到面面俱到、合理规划。3.4.2空间场所的选择。合适的环境氛围有利于文化活动氛围的产生,反之则会阻碍,所以,在不同文化活动中都应选择适宜的,利于环境氛围营造的空间环境。在不同的环境中,不同的文化活动具有不同的内容和功能。在开展活动型文化时,需要通过特定的活动类型,根据不同的功能性要求合理规划景观,选择出最佳的空间场所。

4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公园设计实例分析———以金水湖生态旅游区项目为例

4.1金水湖生态旅游区项目概况金水湖生态旅游区项目位于山东省蚕庄镇,而蚕庄镇坐落于招远市西部,辖60个行政村,总人口3.2万人,被誉为“金都明珠”,在规划建设前,地区交通出行方式较为单一,生活配套设施较为匮乏,缺乏市民绿色公共活动空间。金水湖生态旅游区项目南北长225m,总设计面积1.8hm2,覆盖面积较大。公园原始现状为一片土壤地,生长着些许植物,公园周边分布农田,空气质量佳,没有受到重污染,具有十分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见图1、图2、图3)。公园规划方案设置有景观亭、特色花架、健身广场、湖泊、栈道等景观,加之栽植以当地主要树种为主,景观与植物之间相互衬托,打造出可以供人们观赏游憩、健身娱乐及组织开展多类型乡村文化活动的综合性乡村公园。

4.2项目设计理念与设计原则

(1)理念:金水湖生态旅游区项目坚持贯彻生态优先、保护为主的理念,在合理的范围内,对乡村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有效利用保留下来的景观元素,重塑乡村面貌,将村里独特的历史文化、民俗内涵等元素融入公园规划设中,凸显当地特色,插入新鲜设计元素,赋予村民公共空间更多丰富的功能活动,设计出具有独特风格的乡村公园。(2)原则:将当地村民需求放在首位,提供娱乐设施,供村内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去使用;合理保留原有资源,营造特色多样且具有观赏价值的景观;保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打造具有多功能的乡村公园。

4.3项目定位

公园性质定位———以乡村景观和环境为依据,突出当地人文风情与传统文化特色,打造一处集文化传承、休闲活动等多元素于一体的乡村公园。公园形象定位———“乡村、生态、文化、休闲、运动”,主要目的是践行新农村发展建设,具体展示出丰富、源远流长的乡村文化内涵,自然朴素的乡村韵味,美丽迷人的风光与景色。

4.4项目功能区

4.4.1中心主景区。将公园中部位置作为主路口,主道路沿边设置景观花坛,花坛种植颜色鲜艳的芳香花朵,进入公园就可以闻到令人身心放松的花香味。通过主道路进入公园中心区域,广大的中心广场作为全园景观的重点,并加以花池点缀,红花、黄花等花色给中心广场增添了一处绚丽的风景线(见图4)。4.4.2安静休闲区。在乡村公园规划下划分出一块区域作为安静休闲区,该区域配以素雅的景观亭、休闲廊架等景观小品,选择使用花坛、假山水景进行点缀,结合体现休闲的青石板汀步,再栽植当地树种,营造出丰富多彩的轻松、幽静的半私密空间,给当地村民及游客提供一处不仅可以观赏,还可以休息的安静场所(见图5)。4.4.3地方文化展示区。蚕庄镇有着自身的文化氛围,但在村庄里面没有一个主要区域可以完整地展现出来,于是在乡村公园规划下,选择一块区域作为地方文化展示区。采用素雅的文化墙,合理放置文化墙,并配以鲜明的花坛点缀,可以展现出文里李村革命历史文化与文明古村的魅力(见图6)。4.4.4儿童活动区。在乡村公园规划下划分出一块区域设置为一小广场作为儿童活动区,主要采取塑料及软质铺装为主要材料,加以色彩丰富、鲜明的鱼儿、海豚、章鱼等形状点缀。设置适合儿童娱乐、安全的活动设施,例如,跷跷板、木马椅、摇摇椅等;设置小型沙池,并放置小型的、安全性能高的攀岩墙,满足儿童玩耍的乐趣;设置休闲廊架,可以提供儿童休息及便于家长看护孩子(见图7)。4.4.5滨水游憩区。通过结合水体、景观小品、种植本土特色植物的方式,设计出具有优美、迷人、观赏性好的乡村公园特色景观。在湖边设置亲水平台,满足人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亲近水的兴致;在湖面上设置景观亭与活动平台,可以欣赏沿岸的风光及进行休闲活动(见图8)。4.4.6娱乐活动区。乡村公园需要满足玩耍、休闲的需求,于是在乡村公园规划中划分出一块区域设置为公共开放广场作为娱乐活动区。在娱乐活动区内,放置休闲树池坐凳与景观花架,供人们休息与交流,同时,设置简单的户外健身设施,提供村民及游客等多种活动的选择。人们在公园游玩、散步、活动的时候,可进一步促进人们的互动,加深彼此之间的友好感情(见图9)。4.4.7休闲健身区。需要满足当地的锻炼需求,设计满足要求的活动空间,在乡村公园规划下划分出一块区域作为休闲健身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区域内设置有1个篮球场、2个网球场及若干乒乓球台,同时,放置球场灯与休息坐凳,可选择在各时间段内进行锻炼或开展比赛(见图10)。

5结语

在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稳步推进乡村公园规划建设是一项长久的工作,乡村公园建设传承了当地的民风民俗,丰富了当地村民的生活,也可以使乡村自然环境得到有效的开发与保护。对乡村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十分重视行之有效的乡村公园规划理论,在分析农村原有地形特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结合当地传统文化,对园区功能、道路、植物等进行人性化设计,推动乡村公园科学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德骏,谢鑫泉,李敏,等.地域特性乡村公园规划设计研究———以晋江市华侨公园景观设计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15):122-125.

[2]郭毅.新时期下新农村景观环境设计探索及创新实践———以山西太原阳曲村景观环境设计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8,46(20):146-148.

[3]朱金水.基于设计事理学的乡村文化公园景观设计———以木兰溪流域霞皋八卦村文化公园为例[J].莆田学院学报,2021,28(05):96-101.

[4]许可.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公园景观规划研究———以翥山公园为例[J].低碳世界,2017(35):216-217.

第7篇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部分,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原有的农村景观面貌得到改善。为了更好的指导新农村建设,在规划设计中采用景观生态系统的概念。文章从景观生态的概念、意义、目标和原则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以表达景观生态系统在新农村建设中指导意义的重要性。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生态景观、廊道、斑块、规划目标、规划意义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 A

正 文

1.新农村景观生态的概念和意义

新农村景观可称为乡村景观,它不同于城市景观,又不同于其他的自然景观。它具有特定的景观行为、形态、内涵,是区域格局中的一小部分,是聚落形态的一种表现。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广大的乡村就是一个大的、完整的乡村景观生态系统。

它是以广袤的农田,呈斑块状的村庄,呈廊道状的河流、溪谷、道路、农渠等功能为主体的乡村景观。乡村景观是一种格局,是历史过程中不同文化时期人类对自然干扰的记录,既能反映人类对环境的干扰的痕迹,又能反映人类活动的轨迹,是景观遗产中的历史价值的内容体现。

从地域范围上看,乡村景观泛指城市景观以外的具有人类聚居及相关活动行为的景观空间,由乡村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及自然景观构成,是一个综合体。

从特征上看,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复合体。人类对自然的干扰强度低,自然景观的属性就强。区别于其他景观的主要特点为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是乡村的田园文化和田园生活的表现。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采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研究区域内的景观结构,、文化内涵。要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切入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景观单元进行改造、建设、重塑。将自然景观和社会文化最合理的融为一体,在新农村建设中优化景观格局,从山水自然环境、乡村聚落空间肌理等方面入手,从乡村文化景观及草根社会生活等方面切入。

2.新农村建设中的景观生态空间的规划和目标

乡村景观生态很复杂,地形地貌的突变,地表土层的厚薄不一,森林的覆盖率差异化严重,景观生态格局不同,分析景观生态格局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在乡村景观生态内部,将一个区域科学的划分为若干个“景观”和若干个斑块,大致定位乡村景观的范围大小。解决如何合理地安排斑块和廊道的位置。通常是通过建立起斑块和廊道,把农村中的每一块林地,绿地、村庄、河流、池塘、山地均纳入景观结构中,同时根据地形地貌,恰当的确定斑块的位置,建立斑块恰当的边界,将廊道补充到中间,最终建立一个丰富的、有效的、可行的、能自我支撑的动态景观结构。合理的安排土地及地上的物质和空间,并为人类创造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乡村环境。

其主要目标是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景观格局,优化和美化乡村生态系统,从社会和自然两个方面去创造一个融技术和自然景观与一体的,情景交融的人类活动的最后环境。以维持景观生态平衡,满足人们生理及精神健康的要求,保障人们生活和生产。建设具有地方民俗特色的,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景观。

3.新农村建设中的景观生态规划和原则

进行新农村景观规划和建设应通过改变景观差异性来创造新的景观格局,或是改变原有的景观基质。可通过营造新的廊道,水景、或者改变斑块的形状、大小、位置等方式,形成分散式或集中式的景观格局,同时还要遵循以下原则。

(1)、生态原则:生态原则就是对自然的保护,对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的保护。景观的实质是异质性的,在对原有的自然景观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建设,添补,完善。

(2)、相关性原则:景观不论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均有相连性,以时间为纽带,将属于同一地域的景观元素通过时间顺序整合在一起,形成历史文化的教育网络。根据功能的使用要求,将不同的功能交流聚会在一起,例如通风、日照等。

(3)、地方性原则: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多样化,文化多样化,建筑风格和人文景观多样性较为突出,农村景观生态规划建设,要尊重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传承文化脉络,消除和避免景观的塑造与村民的生活方式、心理所产生的排斥效应。在生态系统薄弱处避免重复建设,因地制宜,做到生态规划建设和当地的生活方式、文化脉络相协调。

(4)、整体性原则:生态规划建设必须从整体出发,对整个景观进行综合分析,在保持景观多样性的同时,也要注意协调景观结构、格局、比例、尺度等自然特征,努力做到社会、生态、经济、文化等和谐统一,最终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

(5)、特色性原则:不同地区的特色文化造就不用的景观生态格局。这就要求我们在做景观生态规划的时候要立足当地的文化和特色。按照农村的景观格局、功能要求等客观因素,因地制宜的进行规划设计,彰显农村景观个性。

(6)、综合性原则:通过对规划与建设、管理和施工等综合研究。全面分析社会的、人文的、经济的、政治的、科学的各个因素。并建立对规划方案从生态、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的评价体系。对如何合理的利用土地,保护集中农田斑块,控制建筑的斑块扩张进行积极的探索。科学的、实用的、前瞻性的建设新农村生态景观。

4.新农村建设中的景观生态建设方法和途径

通过对上述的研究,在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在对新农村的建设中,要以小尺度的农村景观生态系统优化为目标,在综合分析、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优化农村景观生态系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空间结构模式和管理模式。

保证景观生态结构的完善和景观功能的发挥,确定农村生态景观的廊道、斑块的位置。分析廊道、斑块的属性。将乡村中的每一处林地、绿地、河流、村庄、山地等均纳入景观结构之中,同时根据乡村的功能和现状确定板块和廊道的最佳位置和最恰当的边界,最终建立一个丰富的、有效的、可以自我发展的、自我支撑的动态景观系统。

4.1重建新农村的景观廊道

廊道是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货带状结构,在乡村生态景观中通常以田间小路、河流、峡谷、分隔林等形式出现,是物质和能量传递的通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新农村建设中,尤其是移民建设中,要重视对原有的自然廊道系统保护和利用。哪怕是在重建是也要分析原有的廊道功能。在村镇建设时,将周边的自然景观、小区的景观、和庭院景观有机的联系起来。构建林带、村落、水域、田园相互融合的、错落有致的,富有乡村情调的山水田园景观。

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廊道的打造是一个要点也是亮点,将修建的道路等带状特征的廊道作为物质运输、人员流动、生物流动、气流交换的场地和纽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规划中本着方便的、绿化、硬化的原则,建立有效的道路网络。增加廊道的连通性,注意两边道路的绿化,树种的搭配。以乡土树种为主,采用常绿、落叶的结合,高大的乔木和低矮的灌木、以及草地的搭配形成立体的绿化景观。是一个景观系统,也是一个有效的防护系统。

4.2重建新农村的斑块系统

斑块在新农村景观生态系统中泛指农田、村落、草地、池塘等。在新农村建设时,因地制宜的将农村居住斑块和特色的农林生产区斑块和特色农业旅游观光区斑块有机的结合起来。

改善和优化原有的农村生活居住区的斑块的结构形式。将原有的分布散乱、新老建设混乱,绿地系统杂乱的进行整理改造。在新的斑块建设中,采用集中统一、分布均匀的设计原则来进行规划布局,合理的布置绿地景观、环境小品景观、居民活动广场。建设优美的居住区环境,将居民点有机的联系起来。

特色农林生产和农业旅游观光斑块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话题,建设旅游观光农业能改善周边的居民生活条件。利用原有的农林资源在进行产业发展的同时,结合观光旅游开发,形成特色的农林生产观光旅游示范斑块。

4.3枫香大寨的实例的分析

图1、枫香大寨鸟瞰图2枫香大寨平面

枫香大寨项目项目用地位于万州区罗田镇,结合该镇的文化历史传统以及该项目肩负的历史传承责任。设计中追求和谐的人居环境,要紧贴“田园风光、自然和谐、文物古迹、鱼米之乡”文化理念。将项目打造成一座美丽幽静的山乡小村,为罗田镇营造有一个旅游景点和文化交流聚会地

项目中廊道主要体现在形成环形车道的小区消防到道路和各个建筑单体之间相互相联系宅间小道。中途中间的景观大道和小区的景观水体也是廊道的一部分。廊道在项目中起到联系的作用,是和外部联系的纽带,物质能量的传输桥梁。

项目中斑块主要体现在建筑单体设计,入口广场、中间居民活动广场,景观观光广场等。是居民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娱乐休闲的主要去处。文化交流和信息传到的场所。

图1、枫香大寨观景平台图2枫香大寨入口广场

项目中的斑块建设因地制宜,结合小区的地形地貌和功能特点,在小区出入口设置入口广场,在景观中轴线的端头设置观景台,有效的将功能和自然环境结合起来。

进入小区便映入眼帘的入口景观水景,碧水绿地与建筑楼宇交相呼应,近水楼台似在眼前,更有一番曲径通幽的意境。观景台能鸟瞰罗田镇的场镇的全貌,观美景,看日出日落,享受生活的安静与美好,以上两个地方是居民休闲的好地方。

图1、枫香大寨躬耕园图2枫香大寨景观节点

项目用地位于农村,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选址用地,结合居民的生活习惯,设计躬耕园和“水上”村落,有效的还原农村的生活气息。

小区设计躬耕园,到田间享受采摘的乐趣,是人们释放心情、减轻压力的最好办法。小区设计增添了由水体分割而成的“水上”村落。结合小区为北高南低的缓坡地形,考虑水体环流及观赏视角的综合需求,我们在适当的地方进行了适当的水体的设计,从而开阔视野,使得整体景观看起来更为自然,让生活在此的居民轻松感受水流的恬静与柔美。

项目结合景观呢生态的特点,将一部分的景观生态的要求融入其中,在建设现代化的新农村的同时,有将原有的地域特色融入其中。

结 语

农村生态景观系统的设计重要性,体现山村的保护当地的景观资源和景观特色维护生态平衡。将新农村建设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和农村旅游观光农林示范区等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农村村落的聚落形态、山水格局、环境保护、乡土文化景观的继承与发扬以及有利生产生活的规划思想等多层面的问题,以理论为基础,尊重自然,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满足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库区人居环境,使的新农村规划建设更加符合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云才.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与乡村可持续发展[D].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论文,2001.164~ 183.

[2] 刘滨谊.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l999.89~ 95.

[2]邬建国. 景观生态学! ! ! 概念与理论[ J] . 生态学杂志, 2000, 19( 1) : 42- 52.

[3]刘黎明等 著.《乡村景观规划》.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8

[4]李文华,等. 中国农林复合经营〔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5]刘滨谊; 中国乡村景观园林初探4O6;城市规划汇编,2000(6),46-48

第8篇

关键词:新农村景观规划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千百年来,各地在经受自然的选择与洗礼后,形成了符合当地地形地貌的民俗特色,分别形成了山村、水乡、渔村等各式的村庄风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大小城市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与此同时,小城镇、农村建设也不赶落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红红红火火,人居环境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但在新农村建设的同时,由于设计的不合理等诸多原因,不仅造成了生态格局的破坏,还使农村地方特有的民俗文化特色与人文景观流失。如何保护农村地方热色,保护乡土人情、自然资源不受破坏,能够得以逐代传承,是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考虑关注的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许多地方都认识到了乡村文化保护和因地制宜建设的重要性,不同类型村庄在继续保持原有景观特色的基础上,分别进行了村庄改造和景观质量的提升。

1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问题

1)预留道路宽度较窄,且不成规范的体系。在现有的新农村建设设置中,由于建筑物相对比较集中,从而导致预留的道路宽度不足,造成道路狭窄的局面,难以形成通常的道路系统。

2)村落的建设不符合要求,违章搭建,且杂乱无章。由于小城镇经济的发展,不断涌入了大量的外来企业和作坊,相应的增加了住宅以及生产和仓库的用房需求,由此导致了村民不断扩建和违章搭建(图 4.2)。

3)缺乏对建筑的整体设计,整体布局凌乱。新建、扩建、改建房屋时未经过整体的规划与设计,自行建造,导致在建筑风格上与原有住宅极不协调的局面。未经整体设计后自行建造的住宅不仅未考虑山庄的自然风貌,对土地造成了严重的浪费,而且与传统的布局格格不入,显得凌乱不堪。

4)千村一面的格局。在进行乡村景观规划时未充分考虑各自村庄的地域特色,盲目的追求城乡一体的结果,以统一标准来规划各个村庄,到最后形成“千村一面”的局面。

2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具体整治发展方案

2.1建筑

对村庄内建筑进行调查分类,对景观节点处破旧建筑进行拆除,对风格不统一的建筑进行改造整治,对新建建筑要合理规划、选址,留出新建居民安置区,对未来新建建筑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定下整体风格基调。普通村民建筑风格力求素雅,体现农村特色,外型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尽量简洁。将原有不透风的围墙改建成半透式或通透式,让农家庭院融入整个社区环境。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的建筑应尽量设计成各具主题,各有特色,如竹林农家、猎户农家、渔民农家等。建筑风格上更具农家气息,并通过红灯笼、传统农具、传统设施等细节将农家氛围强化。农家乐配套设施建筑宜采用当地材料加以设计建造,增添野趣。

2.2 道路系统保护与重塑

由于传统农村社区不需要通车,所以村内道路一般只有 1-2 米,而且弯曲不畅。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人流、车流都明显增多,道路系统已明显不适应现代农村新社区发展需要。为了尽量不拆迁建筑,规划了绕村快速道路和连接各浜(是河道支流末端,也是住宅组团中心)的进村路,各浜中心设置了集中停车场和回车场,解决了原生态村庄风貌、结构和现代化道路交通需要间的矛盾。在公园、庭院铺设铺装时尽量选择当地石材,也可选用一些废旧石材。尽量减少混凝土的使用,增加铺装的透水、透气性。在靠近山体一侧的道路不需要设置花池绿带,去掉道路内侧人工设置的花池绿带,增加道路路面宽度。在原有道路外侧种植一排行道树以起到交通安全作用。在道路外侧增设侧石以保护路基。

2.3住宅景观保护、调整与绿色化整改

在规划设计时,首先应考虑原来住宅的特点,强调对原生态的保留。调查发现,在原先的住宅中,绝大部分的住宅,这个数字可以达到90%,有比较好的建筑结构。剩下10%相对较为简陋,其中屋顶的颜色以红和黑为主,而墙体和立面的装饰相对颜色就多种多样显得尤为杂乱。在此调查的基础上,尽量保留原有的住宅结构,改变原有的色调使其工整一体,新建房屋屋顶统一采用黑色调,而墙体则用灰色进行喷涂,墙脚加以深灰处理,使全部住宅在整体外观上更协调。当然,对于条件更好的农户在其内部可以更进一步进行优化设计,包括卫生间、厨房、卧室、阳台、住宅入口等。

针对山区丘陵型的村落,在进行景观设计中,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充分运用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结合具体绿地营建方法。以现存的绿色山体作为背景,为突显想吐特色,在村落中间的公共区域、道路旁等种植以乡村植被为主的植物。运用生态学原理进行节约型景观绿化建设,在主要的道路交叉路口建设公共绿地,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健身、聊天的好场所,同时在景观上起到了很好的标识和引导作用(图 1)。

图1中心公共绿地景观

在该村落的建设中,村委活动中心和商贸中心都在此中心绿地旁边,因此还是举行活动、旅游集散场所。种植设计主要是为了达到改善生态环境、提供生活空间、营造视觉景观和构筑审美意境四项基本的功能。因此,在实际进行植物造景时,应因地制宜,科学配置植物材料,群落式复层种植,以乔木为主,乔灌草合理搭配, 坚持生态优先和适地适树;植物配置时要考虑林中空间、林下空间、密林空间和疏林草地等多种空间形式,尽量增加林下空间的利用率。建设中要少用时令花卉,植物选择耐寒、耐盐碱植物,植物尽量不追求魔纹造型,减少养护管理的成本。

2.4新农村景观规划应该体现地域性与文化性

在进行村庄的规划布局时要吸纳当地村落布局方式,建筑的设计要体现当地的风格,同时还要尊重村庄中现有的池塘、山坡以及植被状况,因地制宜的设计一些人工景观,尽量保持原汁原味的乡村景观形态。

1)土地利用与自然机理的协调。地域性景观设计正确的调节土地的改造方式,以适用领土景观的自然机理,保证土地的利用、改造与自然的演变规律平衡发展。地域性景观设计通过基础条件、领土特征正确和深入的分析,把握自然机理,探寻出最适合场地、领土的景观改造方式。

2)以人为本,因地制宜以满足人的需求和城市居民活动为出发点,充分尊重人的行为方式和基本要求,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使景区的空间结构与景观小品符合人的生理特点和行为要求。

3)根植于地域的创新理念。创新往往被认为是标新立异,引人注目。在地域性景观设计中,创新来自于地域的特征,无论是创新的灵感还是创新的结果,都与地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像创新从来都不会凭空出现一样,地域性景观设计的创新性根植于地域。对于创新的理念,地域并不是一种限制或束缚,而是源源不断的灵感之流。

3结语

本论文主要针对农村新社区景观设计思想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农村景观设计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功能布局、建筑布局及整治、道路交通、绿化景观、驳岸水系、基础设施及其他方面提出了景观整治设计对策。总之,我国的乡村景观规划建设事业才刚刚起步,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和人们意识水平的提高,乡村景观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我们要将创造一个经济发展、景观多样、生态平衡和人文荟萃的乡村作为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莫妮娜.从环境行为学探讨新农村人居环境与乡土景观的协调发展[J]. 软科学,2009,23(8):101-103.

[2] 王仰麟,陈传康.农业景观生态规划原则及其应用研究[J].地理学报,1998,53(增):21—27

[3] 齐增湘,龙岳林.乡村景观规划研究进展[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28(4):192—196

第9篇

规划理念如下:(1)凸显古朴与绿色的特质.凸显仁居古镇的“古色、红色、绿色”三大特点,营造仁居古镇“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观意境,力求凸显仁居古镇红色乡村旅游的生态、休闲、人文等景观、景致.(2)结合自然与人文的景观.保护、利用仁居古镇自然地形、水域和植被等特色资源;在环境设施和建筑景观的设计上,追求“古朴性、乡土性、和谐性”等特征和特质的有效显现,致力于形成人与自然完美融合、“建筑在自然中生长”的理想景观;再现昔日红色记忆;凸显街巷乡土风情与胭脂河优雅古典情调.(3)追求实用与美观的统一.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突出古色、红色、绿色的特点,坚持“宜土不宜洋、宜淡不宜浓、宜简不宜繁”原则,保留乡村风貌、民居风格、民间风俗,实现建筑景观、植被景观建设、改造的实用经济高效与生态美观的高度统一.

2景观规划

以仁居古镇建筑和胭脂河风情为核心景观,结合河流自然状态和防洪要求,利用河道天然岸线与河心洲、河漫滩等自然地貌景观,按照“宜少不宜多,宜小不宜大,宜简不宜繁”的原则设计景观,打造精致、典雅、古朴、和谐的胭脂河道景观带.根据实际现状,按照“河之源”、“古之韵”、“山与水”三个文化主题,分别规划自然风景区、人文休闲区、生态教育区等三个功能景区和景轴带.

2.1自然风景区

保留原有仁居河岸的自然山水生态景观,改善修葺原有景点和人文设施,增加游客休息设施,主要规划建设如下景点或设施:(1)建设观景亭.在现水电站陂头高位建设观景亭,俯瞰河道人文生态景观,采用经防腐处理的木材建造,柱基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表层仿木纹饰面,顶部利用本地稻草加以覆盖,以追求“经久耐用、造型古朴”的效果,确保观景亭与所处环境统一和谐,为游客建造一个舒适的场所,提升美的享受.(2)建设观景台.在胭脂河道重新修建仿古观景平台,选用竹、木、石等未经人工雕琢的纯自然材料,搭建临水驻足观景平台,用简朴的园林造景手法,为游客创设一个能够发现原始自然魅力的惊喜之景.(3)打造新环境.重点做好水系的梳理和湿地系统的建设,组织补植一些睡莲、萍蓬草、水金钱、水竹芋、石菖蒲等水生植物和乡土地被植物,营造休闲绿地景观,提升环境净化水质和防洪等功能.

2.2人文休闲区

沿河道选择原有一些建筑进行景观改造,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景观,力图重现仁居古镇浓郁的历史人文气息。(1)乡村商业街.改造现有古朴的沿河街道及客家民居,兴建街面宽为6m的乡村商业步行街;采用平缓的坡道代替台阶,街景立面连续,用宜人的尺度,古朴的材料加以标志、标识仁居古镇特色、沿街小品、绿化景观等元素;营造安全购物,自由徜徉的街道环境,重点导入乡土特色小吃、手工艺品等客家元素,力求凸显仁居古镇的水上人家民俗民风特质.(2)沿河木栈道.沿胭脂河泮民国金库到文胜桥河岸设计修建2m宽的亲水性仿木栈道和一些亲水平台、临水景点,让游客在不经意的行走间,就能浓浓的感受古镇古朴的乡村人文气息;对木栈道的修建,保留河边原有大树,并在原有河滩湿地搭建亲水平台、临水景点,这样既保留植物的生长空间,又让有人感受季节性水景变化,呈现“鱼儿在水中游荡、鸟禽在岸边觅食、绿树影印、清水荡漾”的美景;河边增设适于河边风格的设置.栅栏、长椅、灯具等附属设施,为人们休闲、旅游提供方便,为游客增添兴致.(3)沿河岸绿化.增植绿竹、杨柳、小叶榕等生长速度快、树形美、适宜于河岸绿化的水生性园林植物,既固化河道、调节气候、保持水系湿地,又营造静怡林荫、清幽步道、隔水相望、平台桥影的古镇休闲景观及其场所.据此打造“风动竹影婆娑、水动竹音合鸣”的优美动人的生态人文景观画卷.增加河道植物的多样性,减少河道泥沙和污泥沉淀量,促进恢复河道自净能力.

2.3生态教育区

主要通过打造亲水平台等节点,通过补植乔木、水生植物和乡土地被等,恢复和保护整个河道的自然形态,构建生态休闲科普教育绿地系统(图3),主要规划建设如下景点或景致:(1)田园风光.包括河水、稻田、菜园、远山,展现乡村田野风光,提升居住环境品质.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云:“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描述的正是仁居风光.充满韵律的梯田肌理,散落在门前屋后的龙眼、枇杷、黄皮、柚子等果树,静詣的村庄、青黛的远山构成独特的客家山村田园风光.让游客在美丽的乡土景观中远离城市的喧嚣,身心放松舒适愉悦,达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2)湿地公园.运用丰富的植被,构建生态化的旱涝调节系统,通过河流和池塘的恢复调节径流,蓄洪抗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以达到净化水源的目的,形成适合大量动植物的繁殖生长的生物保护系统,增设为游客服务的设施和科普主题景观小品,建造天然生物科普园.(3)生态浮岛.生态浮岛也是栖息岛,人不可轻易的打扰破坏岛上的生物和植物生长,只可有距离的观察原生生长状态,可持续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景观.规划恢复河流的自然形态,停止河道渠化工程,恢复柔性滨水界面,种植水杉等观赏性水生植物,恢复充满生机的生态林地,避免沿河界面的材质、形态与组合方式简单、生硬,既不生态,也往往使场所失去亲和力.

3护岸建设

按照生态护岸的景观效果要求,运用生态工程技术建设生态驳岸.(1)草坡护岸.沿河道水边种植荷花、菖蒲、芦苇、绿竹、榕树、水葱等水生植物,形成水生植物群落体系及其景观,利用水生植物发达的根系,达到固土护坡和净化河道水体的作用;同时,配以建造一些以水生植物为主体的雕塑小品衬景,打造优美的生态环境景观.(2)石笼挡墙抛石护岸.根据不同的岸体,选用鹅卵石驳岸、抛石步道、石笼挡墙等不同方式护坡.用材主要选用本地的石材,同时配合亲水平台的布置,形成近水空间环境.这样既防止洪水冲刷而固化堤岸,又形成丰富多样的生态驳岸景观效果.同时,在一些浅水区规划种植水生植物,以达“聚鱼成景”之效,既有利于水生动物的繁衍,又形成独特的亲水景观.(3)木桩护岸.为避免各种驳岸的过渡僵化,规划在适宜(种植)地段,选种具有较好亲水性、在水中能自然生长的的柳树等植物,借助植物生体木桩,达到保护驳岸和营造自然古朴生态景观的效果.在建造形式上,可按照“取材方便、施工简单、经济耐用”的原则,依据地形地势现状和河道景观打造的需要,选择建造阶梯形、弧形、直线形、圆形等多种形态.

4空间优化

(1)植物空间构建.规划通过不同高度的大、小乔木和水生植物,分段种植主干树种、水生植物和果树,丰富植物多样性,打造立面、曲面植物景观.对植物的选配和种植,一要尽可能选用常绿、覆盖度大、树形优美、寿命长的乡土树种和植被,使绿化景观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让人感到亲切,成为其他地区所没有的独特景观;二面要注重四季时空效果的变化和河岸立面形态的变化,合理搭配植物种植的密度和范围,打造和谐优美的植物群落景观;三要采取必要的工程防护手段和生物防治技术,对因河道改造、道路建设和旅游设施建设而造成的地表破坏、水土流失进行防治、恢复,将人工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至最小,保持生态系统平衡并促进其之良性循环.(2)休闲空间构建.胭脂河道沿途地势高低起伏,山岳、溪流、田园、村落、古镇等景观尽显乡村特色和韵味.规划利用沿河地形地势优势,将现有的县道、乡道和村道改造提升和连接,修建一条环村自行车绿道,打造“运动———养生———健康”休闲生活廊道.重点建设自行车驿站、滨河自行车道、漫步道、休息点等项目实施.同时,充分利用河道水域的生态优势,开展垂钓、观鸟、湿地净化展示等休闲服务项目活动,凸显胭脂河的生机活力,满足游人休闲运动和健康养生等需求.

5结语与讨论

第10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景观规划;设计

0.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农村建设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加强对新农村建设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的探究,分析发展的方向和问题,制定有效的措施,能够有效的保证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水平,确保生态环境的稳定,推动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新农村建设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的基本目标

通过系统规划,能够让农村景观充分反映中国乡村景观的特色和类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经济还比较缓慢,在农村景观改造中的力量还比较薄弱,大多数情况主要是依靠农民自身的经济实力来对新农村建设进行改造,其中具有随意性、盲目性和分散性。这种情形不符合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需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建设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景观种类。

加强对新农村建设景观规划,注重设计方法的研究,保证能够进行统一、多样的规划,进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景观类型。对于农村景观规划应该在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并且在规划中合理的考虑农田的占用问题,不要对当地的整体生态环境形成破坏,不要对当地的居民生活造成一定的干扰。在规划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应该结合人民群众和设计团队共同的意愿前提下进行,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长远效益相互统一,共同发展。

2.新农村建设景观规划的基本原则

2.1生态美学原则

在新农村建设景观规划过程中,对于生态的水平过程和垂直过程都具有景观扩散交替的空间美和时间的动态美。生态美学原则主要是强调尽可能少的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在原有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建立景观规划,同时维持农村生态系统的平衡,科学合理的对农村的土地和相关的空间、物质进行整合利用,进而构建安全、舒适、美好、健康的环境与空间。

2.2可持续原则

在新农村建设发展过程中,对于景观规划设计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能够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能够为子孙后代留下可创造和发展的空间。在新农村建设的景观规划中,主要可以体现为:整理农村空闲的土地、保护耕地以及科学的规划,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保证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

2.3整体综合性原则

在新农村景观规划中要将景观当成一个整体进行管理和思考,权衡各方的利益,要能够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维持当地的经济的发展,对一些资源合理的利用。农村景观的规划过程中应该对所处在的地域环境作为发展的根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整体综合性的改造,从而吸引城市的游客,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增长。

3.我国新农村建设景观规划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3.1生态环境保护不力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建设景观规划过多的注重旅游景点的开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忽略了新农村发展中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得现在的农村的生态系统遭受到破坏,空气指数升高。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状况不单是从新农村的发展规模和农村基础建设的合理规划来判断,最重要的还要看新农村的生态环境是否健康。国家在对农村的生态建设上制定了多个法律法规,根据我国的现状,这些法律法规在实施应用中,相关部门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不够重视程度,农村发展的复杂性,使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能很好的落实到位。

3.2新农村建设模仿严重

我国各个农村的发展状况不同,一些经济实力不强的新农村,为了能够吸引游客,提升农村规划的质量和水平,去模仿城市或者其它新农村规划比较完善的模式,抱着拿来主义的思想,对农村大肆的进行改造,造成大多数的新农村特点上出现雷同。新农村的大量模仿现象,使得大多数新农村规划部门没有根据农村自身的实际情况,破坏了农村本身的生态系统。

3.3规划的随意性

新农村的建设,先要对农村的整体进行有效的规划,农村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新农村的规划对基础设施、农村的建设、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都应该包括在内。在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中,农村规划的随意性比较常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一、农村规划的领导替换,使得原有的农村规划设计方案取消或是修改,新来的领导对接手农村的发展和规划不够了解,造成农村规划随意性的产生。二、在新农村规划和建设中,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能够增加地方的财政收入,加大对旅游事业的开发,在当地的部分区域规划和改造上,对相关的人员打开后门,新农村的规划不能很好的监管,造成新农村规划的随意性,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

4.新农村建设景观规划方案的实施措施

4.1充分利用自然生态

在新农村的建设景观规划设计中,根据农村发展的方向,应该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多加考虑。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基础应该是基于环境保护上,在新农村的规划上,有关部门应该根据农村的生态环境的分布进行有效的新农村规划,在农村建设中对于涉及自然生态的区域可以针对性的制定建设和保护方案。新农村的发展可以利用自然生态形成旅游区,旅游区的建立不仅可以增加财政收入,而且还可以推动周边区域的发展[1]。这种方案的实施,对农村的自然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有关单位针对生态保护重要性进行宣传,普及生态保护的措施,农村的原生态的保护,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创建生态环保型新农村。

4.2科学规划新农村

新农村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生态新农村的规划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经济环境的发展,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农村人口的分布等。在新农村规划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农村生态保护性的开发提出有效的方案,建设可循环的良好生态环境,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在新农村的规划过程中,根据新农村的经济的发展规划,对农村的各项数据进行调研,成立规划调查组, 调查农村的经济状况,农村的人口和农村的生态环境的数据进行分析,在规划中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规划,参照农村经济发展体制和农村生态活动的指标,合理的确定农村的生态功能和农村的经济功能,对生态资源的规模和多少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布置,使得整个新农村的规划能够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3]。如组织和汇集农村规划人才对农村规划方案进行制定。政府根据的农村标准规划,听取民众的意见,让新农村村民对规划内容方向有个大致的了解,从而更好的推动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更好的进行。

4.3建立完善新农村景观建设管理制度

为了确保景观规范设计方案能够在新农村建设中有效实施,开展有效的新农村建设,加大对景观规划设计的探究,建立完善的新农村景观建设管理制度。对此,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合理科学的管理制度,以确保新农村景观建设景观规划设计方案有序开展。一方面,要组织健全的管理机构,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 政府应该扮演主导地位,新农村自身也要做好的建设工作的准备,利用餐饮、娱乐以及旅游等相关的产业来吸引外来的游客,进行反哺新农村建设的需求,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社会与建设方面能够统一、可持续发展。

5.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新农村建设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研究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科学规划新农村、建立完善新农村景观建设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的保证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水平,确保生态环境的稳定,推动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乔晓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种制度选择: 社区型企业―山西省龙门村的启示[J].管理世界,2013,12(07):15-26.

第11篇

关键词:文化景观;乡村旅游;景区规划;方法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开发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乡村旅游的发展,为旅游业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形成了独具特色且受人青睐的旅游类型。其重要意义体现为:

扩大旅游发展领域,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中,乡村旅游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基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文化差异较大,促使形成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发展空间较大的优势,加上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也为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给农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不但解决了农村的就业困难问题,还为乡村开辟了新的致富道路。

加强城乡交流,繁荣乡村文化

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异性不仅仅表现为空间物质上,更体现在文化背景的差异。正是由于城乡之间的差异性,才使得城乡之间的居民被彼此吸引。开发乡村旅游,不仅加强了城乡之间的相互交流,吸引了大量的城市居民到乡村观光旅游,体验不同乡村的自然风光和文化景观。还带动了乡村的经济发展,让村民开始认识到文化的价值,从而形成文化保护的理念。

二、我国乡村旅游的现状探析

早在上世纪末期,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农村,建立起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供人们欣赏、游玩,这就是我国乡村旅游的雏形。在98年的时候,国家旅游总局举行了“98华夏城乡游”的活动,全国各地的很多乡村抓住有利时机,开发乡村旅游,一时间,乡村旅游受到人们的热捧。随后各种形式的乡村旅游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发展起来,如度假村、休闲农场、民俗文化村、农家乐等。但是,乡村旅游热的兴起,在开发建设中也暴露了许多缺点和问题:

旅游开发认识片面,资源开费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片面开发自然景观,对乡村文化、民俗等非物质层面的资源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不能正确认识乡村的原生态和一些文化资源的真正价值,在缺乏认识的情况下,造成重要资源的流失和浪费。

缺乏市场研究,追求当前利益

发展乡村旅游,就是把农村的旅游资源投放市场,以满足游客的需求,最终获得经济效益的商业过程。在开发旅游资源的时候,必须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根据市场的发展方向开展工作。但是,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只把眼光停留在了当前的市场中,忽视了对潜在市场的开发。这使得乡村旅游景区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拆了又建,建了又拆,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着眼于眼前的市场,没有长远的规划,使得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大打折扣,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特色

与国外的乡村旅游产品相比较,国内乡村旅游产品较为单一,缺乏特色,文化内涵不够丰富,农业生产、乡村文化、地域特色与旅游结合不紧密。未能挖掘乡村所具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管理经营水平不高,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

很多乡村旅游项目是由当地的村民或者企业直接经营,缺乏管理、经营等方面的经验意识,一般采取的都是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服务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很多诸如服务、环境卫生问题也逐渐暴露。

基于文化视角的乡村旅游规划方法

根据国内外乡村旅游的开发经验,从文化的角度开发乡村旅游,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的历史价值以及美学价值,增强文化景观对游客的吸引力。

保护文化资源与开发旅游相结合

对于城市而言,乡村资源的特性主要表现在空间区位的不同,地域文化的不同和生活习俗的不同,这是分析乡村旅游资源的出发点。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利用乡村传统文化中的乡情民风,例如:传统的服饰、歌舞、文字、习俗等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文化资源。在开发乡村文化景观切实做好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防止文化景观的过度商业化,进一步挖掘乡村文化中的内涵,提供可以代表乡村文化的乡村旅游产品。

充分认识景区特征,尊重景观格局

景区规划不只是为满足游客单方面需求而做,也不只是为拉动一时的经济而做,而是为了满足景区当前需要以及未来发展而做的,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和前瞻性。因此,景区规划的前提就是尊重景区原有的格局及肌理,通过项目合理安排和空间布局,与景区有机结合,使旅游项目、设施安排与基地融为一体。这样才能为游客营造一个原汁原味的乡村旅游环境,在保护和继承的认识基础上,健康有序的发展乡村旅游。

旅游项目的合理安排

旅游项目是旅游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规划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从文化景观出发,旅游项目是游客和景区环境的交流。旅游项目的实质是游客与游客、游客与村民、游客与环境的行为活动的安排。而规划的目的就是强化这种行为的组织,使之有序和创新。通过合理安排旅游项目可以引导游客对旅游项目的参观、参与,从而实现体验、认识和交流的功能。

结语

文化景观是历史沉淀后的一种展现,需要被重视、保护和发扬,在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文化景观与旅游的关系,以文化景观为基础的乡村旅游不但可以使乡村景观资源得到充分认识和利用,同时也是实现文化继承和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吴殿廷,朱桃杏,王瑜,张艳平,王欣.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五赢模型”——以海南毛感景区规划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06)

[3]顾琛琛.城市边缘区旅游规划模式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03)

第12篇

关键词:乡村景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众所周知,乡村环境是人们居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空间。随着现代风景园林的不断深入,人类为了满足在乡村地区的生活、生产需要,逐渐改造乡村自然、适应自然而形成天然的乡村景观,从而体现出特有的乡村田园风光。现如今,越来越多的风景园林设计师与其他专业人员一起,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乡村景观规划,促进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从而实现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区域的协调发展。

乡村景观的概念及构成

通俗地来说,乡村为非城市化地区,它是指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所形成的相对独立的、具有其特定经济、社会和自然景观特点的地区综合体。而景观在各种学科中的解释不同,从地理学的角度,我们可以把景观看作是一个地理区域的总体特征,具有多种过程及多种功能的承载,可以说这是一个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地球上的一个证明。

乡村与城市随着原始聚落的分化逐渐出现,我们可以依据人类的聚居状况来划分地球表面的景观类型:乡村景观、纯自然景观与城市景观。从景观特征上看,乡村景观相比城市景观有较强的自然属性,较低的人类干扰强度;而乡村景观相对于纯自然景观来说,又具有一定的人工的气息.从地域范围看,乡村景观泛指城市以外、具有人类聚居以及相关行为的地域空间。乡村景观区别于纯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关键地方就是乡村景观主要是乡村特有的田园生活和田园文化以及依靠农业的生产景观。乡村景观就是指人类因生活、生产的需要,在乡村地区范围内和地表之上叠加人类活动综合形成的自然景观以及人文景观的表现,既包括乡村自然景观,也包括乡村人文景观。

乡村聚落是人们生产、生活及周围环境的综合体,是一种最直观的人文景,具有浓厚的生活基础和浓郁的乡土色彩,它设计灵活、功能合理、构造经济、外观朴实,主要包括人们活动和休息场地及生产场所,如房屋建筑物、街道、广场、公园、运动场、河沟、井泉、菜地、果园、林地等。乡村聚落的建筑形式、空间格局和物质形态对地理环境具有显著的依赖性,是利用当地地方材料建造形成,与乡村环境和谐的融为一体,综合反映了一个地域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特色,如气候、地形、水文、植被等自然因素。

乡村景观的特点和价值

(一)乡村景观特点

乡村景观的特点主要由以下六点:

(1)自发性。依据地域本身自然而然的植物条件、地貌条件、历史文脉和文化内涵,乡村景观本身就有它自身生长、演变的过程。

(2)文化与历史的体现。乡村景观也记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包括社会的和自然的历史,充分反映了地域发展的历史信息。

(3)审美性。乡村景观所体现出来的亲切宜人的田园风光以及大自然的欣欣向荣,具有审美性的特点。

(4)生产性。乡村景观密切联系着人们的生存、生活,为了满足生产的需要,使用者对原有的乡村土地进行创造、修正和完善,目的是满足生产性和实用性。

(5)地域性。乡村景观是自发或半自发形成的,乡村景观的人文要素和自然要素都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6)生态性。理想的乡村景观显示出良好的生态保护,乡村环境的生态美由景观丰富性、生物多样性和各种要素共同协调构成。

(二)乡村景观价值

目能乡村景观被人们熟知的价值有三点:审美性、生产性和环境价值,除此之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乡村景观的两外两个重要的价值:文化历史价值和地域认知价值。乡村景观的形成凝聚着丰厚的地域人文精神,反映了一个地区人们的社会文化、生产生活等发展状况,集中体现着地域的特色,具有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对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乡村景观是综合体现了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在乡村景观的构成中,生产特点、社会组织、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人文因素都打上了地域的烙印,而在乡村景观的形成中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因素扮演各自的角色。因此,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有各自不同的特色,体现出地域独特性。乡村景观反映了地域内在文化和地域历史,如同一个活的博物馆,比历史记载更为可贵,成为解读地域文化、延续地域历史文脉、推进社会文明的积极要素。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原则和意义

(一)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风景园林设计师来说,是设计乡村景观的一个舞台和契机,对改善国土和区域环境更是一个良好生活的开始。对乡村景观规划来说,我们不仅要考虑如何促进乡村地区的产业发展,同时还需要关注传统乡村风貌的保护与发展,关注乡村地区生态环境的建设,提高乡村景观的视觉品质,体现乡村景观的价值。

(二)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设计原则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中的设计目的是提供自然保护、乡村游憩、景观保护和教育等方面的功能。设计原则主要遵循以下四点:

(1)开放性原则。乡村景观作为一种景观资源,乡村景观的区域应当是开放的,应当为全社会公众共同分享。

(2)农田保护原则.农田是具有生命力的土壤,农业生产水平的好坏与良好的农业土墩密切相关,因此,农田具有不可代替的宝贵价值。

(3)历史性和地域性原则。乡村景观的设计必须尊重并延续当地历史文脉的原则,保留乡土特色。

(4)整体性原则。乡村景观设计必须和周边环境、位于的或邻近地域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把每一个具体的设计注意兼顾左右,承上启下,注意景观整体的和谐和个性的表达相统一。

(三)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可以归纳为:

(1)乡村景观是一种具有明显地域性特征的景观,反映了当地人适应地域气候、土地上的自然及人文过程的物质形态,是一种乡土景观.

(2)乡村景观能够让我们更深层次地、更为透彻地了解景观特点、地方的行为以及当地风俗。

(3)乡村景观给人带来了的独特体验,为设计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园林作品提供了不尽的源泉.

结束语

综上所述,乡村景观与地理、交通、水文、历史、经济、社会、生物、旅游等方面都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所以,园林设计师必须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合理规划与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更有特色和美感的乡村景观。此外,了解乡村景观的历史文化,保持乡村的悠然风光,维持乡村景观的多样性,从而让乡村景观能积极反映出地域特色,才能为整个景观规划作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晶.从风景园到田园城市—18世纪初期到19世纪中叶西方景观规划发展及影响田[J].北京林业大学,2012.

[2]冯潇.现代风景园林中自然过程的引入与引导研究[M].北京林业大学,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