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1 09:48: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英语课堂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微课堂教学简介
微课,即微型课堂,它是指将教学资源、学生、教师等结合起来,以其中某一个因素为主题,从而设计的小规模的课程教学过程。微课采取以视频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和授课模式。在微课中,教师往往利用简短几分钟时间,对其中某个重要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进行视频录制,以此为基础来开展教学活动。这样的课程设置对教师和学生都会有所控制,会同时集中学生和教师的精力在短时间内解决某一重要知识点,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此教学模式与当下人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环境极为相似,能促发其学习的兴趣,从而更有利于教学现代化的实现目前大环境下,信息化的发展是微课教学推广的重要保障。但从教学因素来看,教师和学生是影响微课发展的两个因素。首先,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对传统教师工作的极大影响。英语专业教师绝大部分都与摄影等专业没有关联,其运用能力也大都一般。而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使得微课堂需要摄影视频技术的运用,并且在硬件和软件上都取得了很大成绩,并且诸如录屏软件录制、摄像工具录制、专用软件录制、专业演播室录制等等一系列微课制作工作的研发与利用等软件对教师日常录制微课提供了充足的技术支持,从而使教师在微课制作时遇到的技术难关得以攻克。对学生而言,微课的推行意味着要有信息化设备,这样可以随时随地将其打开进行微课互动学习,解决了学生在学习微课时遇到的硬件方面问题,以此使微课向着长远方向发展。
二、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学学英语专业的学生往往是非英语专业。这些学生仅仅通过两年的课程完成对于大学英语的学习,而且教学模式僵硬,没有脱离中学模式,其教学的内容集中于单词、句子讲解、语法等方面,这也就形成了一系列的负面问题。对大学生尤其是刚刚进入大学的的新生来说,大学的任何事情都是新奇的,包括教学课程在内,但是当他们接触到大学英语课程的时候发现教学模式和中学时期几乎相同,同时大学英语的教学形式仍然是基于课本之内的,并没有和社会生活和时事政治相结合,这也就造成了学生对于大学英语没有兴趣,从而不能够促使其在短短的两年的时间认真努力的学习英语。同时大多数的学生在学学英语的时候也容易走入误区,简单的认为在大学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学习一点单词,毕业生走入这样误区的根本原因在于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再者刚开始很多的学生对于英语抱有一定的兴趣,但是由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冗长和繁琐,使得学生逐渐的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动力和兴趣。以上的原因都不利于大学英语教学在教学任务中的开展。所以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微课式的教学,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成为促进大学英语教学和开展的一大重要途径。
三、微课教学对大学英语的促进作用
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每个大学老师都会遇到相同或类似的问题,微课教学模式也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形成,使得学生产生了对大学英语的兴趣和动力。同时也使得大学英语在学生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够得到实际的应用。所以我们更加应该尝试利于微课教学的模式来开展大学英语的教学工作。笔者在研究一系列的资料之后认为,微课教学对于大学英语的教学开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下面我们从微课教学的本身特点来分析其促进作用。首先,“微”“小”成为微课教学模式特点之一,对于与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讲解一个语法时,从上到下所有的相关内容集中在一节课上,对某个语法点进行长篇大论,微课教学则是集中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比较重要且细小的问题来进行着重的讲解,将语法中最重要也是最实用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微课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这也就解决了学生接受英语教学过程的乏味性,大大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主动性。其次,教学内容的灵活性也是微课教学的模式特点之一。微课教学素材的选取相对传统教学模式更加广泛,其教学内容相对集中。这样的模式对于大学英语在教学中的开展也是具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由于教学素材的多样性,教师可以选择更加贴近生活和时事政治的素材,这样也就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素材和课程单一性的问题。在微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主要的接受体,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专门性的学习。同时学生接触到更多贴近生活和社会的话题,使得大学英语在学生毕业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角色。学生在短时间内接触到不同的话题,这种多样性的教学模式也解决了学生对于传统大学英语缺乏兴趣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互动性,教师和学生在微课模式下相互探讨研究某一个问题,学生的主动参与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学生对于大学英语的兴趣大大提高。最后,“务实”也是微课教学模式的特点之一。相对于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微课教学的选题不会按照课本的要求,固定的以某一脉络进行选题,它的选题范围更加活络,而且更加注重对于当前社会需求以及社会热点问题的选择,其模式相对来讲更加务实,更加贴近学校、教师和当代的教学内容。微课教学的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也是社会需要的,如果是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对于大学英语的兴趣和主动性都会大大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在实践中解决是微课教学的主导思想。所以微课教学不像传统教学那样教学和实践活动相分离,它更加注重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进行教学,这样的模式提高了学生在大学英语开展过程中的参与度和互动性。学生的经验也随着大量的实践活动不断的得到提高,同时也体现了自己独有的特点,从而提高了学生学学英语的积极性,有利于大学英语在学生群体中的开展。
四、小结
微课教学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逐渐的成为现代英语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工具。教师在发展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应该更加积极的学习微课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使得大学英语的教学紧跟时代的步伐,同时也让学生真正的喜欢大学英语课程。在微课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注重模式特点,增加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互动性,更好的服务于大学英语的教学工作,使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从而使得大学英语微课堂教学模式更好地服务于大学英语教学工作,成为大学英语在学生中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使学生的大学英语知识与社会知识紧密结合,使自身得到全面发展。
作者:陈婧娟单位:重庆三峡职业学院
一、理论基础
人文教育旨在促进人性境界提升、塑造理想人格以及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的教育。它本质上是人性的教育,是对人的精神创造。通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传导、营造文化氛围、实践体验等途径,培养学习者热爱生命、关注人生、关注社会,追求真、善、美的人文情怀;它强调以人为本,启迪人的心智,净化人的灵魂,实现自我,完善人格[11]。人文教育家文辅相(2004)认为,人文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其主要内涵包括人文主义教育、人文学科教育、“成人”的教育[12]。大学英语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课程具有鲜明的人文特色,应肩负起人文学科教育的重任,向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揭示人性,思考人的精神和本质,培养其开阔的眼界和灵活的头脑,学会批判、审美,是大学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基础。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发展应是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是学生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李森的教学动力论认为,教学动力来源于教学主体自身、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学本身以及社会系统。其中,教学本身是教学动力的主要来源,且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起了重要作用[13]。教学互动,不仅存在于教师对知识讲授、答疑、技能训练等教学活动中,也存在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需求、兴趣、态度、人生理想、价值观、信念等的关切和引导中。因此,教学互动不仅是知识的互动,也是精神的对话,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至关重要,有利于激发非智力因素,充分发展个性和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自主学习是学习者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学习者能独自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制定学习计划,选定恰当的学习途径,监控学习过程,合理评价学习效果并及时作出调整。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受到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尤其是元认知策略使用的影响。因此,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应从培养学习动机和信心、训练策略的使用着手。而大学英语以英语语言独特的魅力和视角,从哲学、宗教、政治、经济、科学、文学、教育、人文风俗等方面,生动展现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和高贵的人文精神,开阔学生视野。通过指导学生课外自主查阅相关信息,师生互动共同发掘课程内部各种人文信息的丰富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对自身、社会以及世界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1.研究设计。本研究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为导向,以人文教育理论、现代教学论、自主学习理论等为指导,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为平台,以《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全新版)(1~2册)教材为依托,以教师主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结合的教学方法,在2012级四个普通平行本科班(共122人,实验组60人,对照组62人)中分别设一个实验组和对照组,从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对其实施为期一学年的大学英语人文教育教学。2.研究实施。为保证实验的有效性和选料的权威性,在实验前对两组学生实施前测,材料都用学生未做过的CET-4全真试题。实验前,用2011年6月的真题对两组学生进行前测,并按比例以100分计算成绩,对错误较多的题目进行访谈,了解错误的原因以及两组学生的英文及文化知识水平,测试成绩作为前测数据。分析前测数据及访谈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可进行对照实验。实验后,两组学生于2013年6月参加后测,此次用的是2011年12月的真题,操作方式与目的与前测一样。然后,在两组学生中各随机抽取20人进行访谈,了解人文教育对学生英语学习效果、英语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人文精神发展的影响。最后分析整理收集的数据,评估实验成效。实验中,在实验组大学英语课堂中实施人文教育,对照组则按常规教学,不刻意对其进行人文教育。教学中借助教材的人文知识内容,通过课堂文化导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图书等多渠道资源查阅与该知识点相关的信息,并作纵横拓展。在随后的课堂中分享探讨、辩论、比较,后期不定时回放、检测,督促学生对教材内涉及的人文信息进行课外自主学习,拓展其文学、艺术、科学、政治、经济、教育、历史等领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价值观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后测成绩统计按100分计算,并将得分划分为五个段:80分及以上,70~79分,60~69分,50~59分和50分以下,其中70分以上为高分段,60分以下为低分段,60~69分为中分段。然后,统计各分数段得分人数与比率,并进行分析对比。实验组60人中80分及以上有17人,占28.33%;70~79分有22人,占36.67%;60~69分有13人,占21.67%;50~59分有5人,占8.33%;50分以下3人,占5.00%。对照组62人中80分及以上有12人,占19.35%;70~79分有16人,占25.81%;60~69分有14人,占22.58%;50~59分有11人,占17.74%;50分以下9人,占14.52%。分析以上数据可知,两组得分人数在高分段和低分段差异显著,而在中分段很接近。高分段中实验组得分人数比例高于对照组,其中80分及以上段高出近9个百分点,70~79分段高达11个百分点;而在低分段,情况则相反,对照组在两个分数段都高于实验组近10个百分点。这表明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对英语学习效果有显著影响。
四、访谈与分析
1.英语学习兴趣。访谈表明,两组学生普遍对英语和英语传承的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但实验组表示课程学习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且学习后兴趣更浓。另外,从受访者英语基础及四级成绩来看,基础较好的学生对英语课程及英语文化的兴趣更强。这也折射出英语课程对英语水平的要求,英语基础不好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语言传达的人文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英语及其传承的文化的兴趣。
2.自主学习能力。本研究对影响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因素———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进行了访谈。对照组绝大多数受访者认同在英语学习中带有考试合格、便于找工作等功利性动机;实验组受访者也承认在开始课程学习时,动机与对照组相似,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加上教师的指导,他们逐渐产生了对英语的热爱,用英语交流会话等内部学习动机,并认为只要持之以恒,“通过考试”等不过是英语学习的副产品而已[14]。可以推断,实验组实施的人文教育能促进学生对语言本身的喜爱,进一步认识英语的价值,激发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内部学习动机,进而推动学习者长期、自主的学习。在学习策略的使用方面,当问及“你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的频率?如看英文图书、浏览英文网页等”时,实验组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对照组,这表明他们有更强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我计划能力;同样,在自主学习途径的选择上,实验组的选择更多样,且大多数受访者承认能从英文阅读材料中获取需要的信息;在自我监控方面,对“你是否能坚持完成自己计划的任务?”的回答,实验组有5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通常能”,这高出对照组25个百分点,而认为“开始可以,后来放弃”的为15%,比对照组低20个百分点,这表明实验组有更强的自我监控能力,更能坚持自己的学习计划;在自我调整方面,实验组对“如果不能完成自己的计划任务,你如何调整?”的回答也更全面,且自我调整形式更灵活主动,能有意识地从学习计划、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状态和学习环境多方面进行调整;在自我评价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多数受试者均能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其评价结果与四级考试成绩、课堂表现相符。总体来看,实施人文教育能促进学生元认知策略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能更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跨文化交际能力。本研究参考付永钢(2003)等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15],对学生在时间观念、会话原则、非语言交际行为等中西文化差异较大、容易出现交际失误的问题进行访谈,检测实验组人文教育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影响。在回答“上课、工作或开会迟到几分钟,你心里的感觉?”时,实验组受访学生回答“十分不安”的比例高出对照组15个百分点,可见,实验组的时间观念更趋近英美人士的时间观念,但对于接触英语及跨文化的大学生而言,这样的时间观念仍过于保守。在会话原则方面,当问及“英语人士请你吃饭,你的饭量太大,当主人问你要不要时,你会”时,实验组回答“想吃多少就要多少”的学生明显多于对照组。在非语言交际方面,实验组学生对“当你坐着与英语人士谈话时,该不该跷二郎腿?”的回答,更接近于英美国家原则,虽然好于对照组,但正确率仍较低,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是比较复杂和隐蔽的。在教学中应进一步重视英语语言使用者的非语言交际信息,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丰富跨文化交际知识。
4.人文精神的培养。这一问题的访谈从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感受开始,实验组受访者普遍认同这样的课堂教学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因而学习更加“自主”、“有趣”,有学生甚至提到“英语课程很享受”、“学习英语很快乐”、“文化差异很有趣”等。在人文精神提升方面,实验组80%的受访者体验到了“人文关怀”和“精神鼓舞”,而对照组仅有30%有此感受。这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能使学生感受到优秀文化对生命的关照和启迪,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帮助学生心灵成长。同时,实验组对课程及跨文化交际理解更为准确细致,如有学生提到在大学英语课程学习中,“能够学习国外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和国内不一样的生活理念”,“感受到英语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英国的文化特别之处,以及外国与中国不同的法律、生活方式,人们的习惯”等。此外,实验组还表现出更强的独立批判思维能力,有受访者对课程的开设提出了如下意见,“没必要大众学习,作为全校性小班开课,无学分,全自愿,全英文式会话课堂。”相比之下,对照组对课程开设的理解则较肤浅,如有人提到“为考试而学”,“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喜欢英语交际”,“英语应用广泛,能够提升知识技能”等。可见,实施人文教育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其情感和精神品格的成长,开拓视野,促进思维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五、启示
1.一个具有颠覆性的外语教学理念和方法——学术英语与大学英语差异研究
2.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三十年发展状况分析(1983-2012)
3.再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
4.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研究
5.新世纪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研究(二)——学生需求分析
6.大数据时代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
7.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8.大学英语生存危机及其学科地位研究
9.ELE还是ESP,再论我国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
10.大学英语有效课堂环境构建及评价的理论框架
11.《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点解读
12.教育生态环境下分层次递进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以上海理工大学为例
13.转型期大学英语课程的价值追问
14.基于网络多媒体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
15.大学英语教学中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之争:问题与对策
16.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研究热点的领域构成与拓展趋势——基于CNKI学术期刊2001年—2014年文献的共词可视化分析
17.大规模开放课程(MOOCs)对我国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启示研究——以英国爱丁堡大学EDC MOOC为例
18.对我国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化教学的再思考
19.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
20.大学英语教师科研观的调查与分析
21.后大学英语教改依据与对策研究
22.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我们教什么,怎么教?——写在首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闭幕之际
23.新世纪的大学英语教材
24.我国大学英语消亡的理据与趋势分析
25.英语通用语理论观照下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研究
26.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模式构建——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
27.从通用英语到学术英语——回归大学英语教学本位
28.隐性语法教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写作型任务设计
29.翻转课堂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0.基于学习者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31.“慕课”背景下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ESP教学模式研究
32.制约大学英语学习成效的策略因素探析
33.一项关于大学英语教材对教师专业发展作用的调查研究
34.我国大学英语教材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35.关于大学英语教学ESP论的一点思考
36.制约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方向转移的因素分析
37.新教学模式下的大学英语听说课授课教师角色定位及角色转换
38.关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兼考香港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39.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现状:两名大学英语教师个案研究
40.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置议
41.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与对策
42.从《要求》到《指南》:解读《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的课程设置
43.新型评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和问题
44.大学英语分层教学课堂提问层次的区别
45.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微课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以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为例
46.论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47.大学英语教材:问题与思考
48.大学英语教学通识化转向的“逻各斯”
49.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研究现状与问题分析——基于国内CSSCI期刊论文的分析(1994-2013)
50.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量表编制
51.大学英语教学的动力机制构建——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
52.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内容设置探究(一)——学术英语
53.国家战略视角下的我国外语教育政策调整——大学英语教学:向右还是向左?
54.生成观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育
55.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定位再研究
56.大学英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课程论视角
57.行业英语需求状况调查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58.近十年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研究述评
59.基于英语专题学习网站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研究
60.互动性原则与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研究
61.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反拨效应
62.交际教学法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63.目标导向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研究
64.浅谈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关系——兼论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方向
65.从日本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看我国外语教学目标调整
66.大学英语教学大赛与教师发展——第二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评审手记
67.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及教学方法探析
68.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69.基于泛在学习资源共享平台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研究
70.构建师生协同发展的大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理论模式
71.大学英语学习和教学中的语言学习策略问题
72.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探微——从“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评分标准说起
73.大学英语CBI主题教学模式有效性的实验研究
74.教育信息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75.对接国家发展战略 培养国际化人才——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重新定位思考
76.大学英语网络考试对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拨效应研究
77.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78.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可行措施——英语分级教学模式探析
79.试论图式理论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一项基于图式理论的实证研究
80.对接新目标 创建新体系 适应新需求——写在“新目标大学英语系列教材”出版之际
81.个性化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设计中的需求与条件分析
82.基于探究社团体系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
83.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反思
84.应用型人才培养框架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研究
85.大学英语师资的转型与培养
86.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衔接:现状与思考
87.大学英语听说机考尝试
88.关于大学英语教师开展日记研究的思考
89.传统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理念的一次新突破
90.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问题与对策
91.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一项基于反思性问卷的研究
92.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视阈中的大学英语课程设计
93.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个性化、学科化、中国化
94.制约我国大学英语词汇要求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对策研究
95.英汉思维模式差异对大学英语写作的影响
96.阅读理论和技巧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97.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探析——独立学院英语课程改革实践个案研究
98.大学英语教师与教学情况调查分析
99.基于经典英语模仿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最简策略
100.高度重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努力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101.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102.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103.以培养“卓越工程人才”为核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以上海理工大学的改革实践为例
104.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与实践
105.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
106.后大学英语教学时代的精读课程走向研究
107.构建“4+2+1”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模式的探索
108.大学英语写作多样性评改反馈研究
109.大学英语学习者对翻转课堂接受度的调查研究
110.立体化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实践和研究
111.大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调查研究
112.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13.应用数字化写作平台干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
114.自主学习和大学英语教育
115.对十年来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实施情况的总结与思考
116.大学英语微课内容选择范围的研究
117.大学英语传统视听说教学模式和网络交互式视听说模式的对比研究
118.融合移动学习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
119.多媒体环境下大学英语口译教学的生态化思考
120.《大学英语》(全新版)《综合教程》教法初探
121.从外语学习角度看大学英语教学和考试的改革
122.论大学英语语法的地位
123.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与建议
124.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建构
125.我国港台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比较与启示
126.研究型大学英语教育体系的构建与探索——以清华大学为例
127.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28.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建设与实践
129.在线大学英语写作形成性评价模型构建研究
130.论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的衔接
131.建构和完善新型大学英语教学管理体系——一个解读《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视角
132.试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
133.我国第一份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文件的制定与说明
134.词语搭配现象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论文摘 要:课堂是师生互动的主要场所,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在师生友好交往、互动的情况下进行。本文分析了本院艺术系0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现状,提出了促进师生和谐互动的有效策略,以提高艺术系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2004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要求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更加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转变。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切实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积极创设有效学习环境和氛围,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大学英语教学本身就是为了发挥英语的交流功能。教育心理学家骆伯巍认为,在学校教学众多的社会环境因素中,人际关系是最为重要的。因此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师生互动行为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艺术系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现状
作者对本校艺术系09级本科学生的大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状况进行了调查,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学生课堂互动积极性较差。近年来随着学校艺术系的扩招,一些文化课成绩较差(特别是英语)的学生的进入了高校。艺术系大部分学生由于以前的英语基础薄弱,成绩较差,在学习中经历了太多的消极体验,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挫伤,有的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对抗甚至放弃的心理。他们虽然很活泼,但在课堂上用英语进行互动的积极性较低,对教师的提问要么闭口不言,要么就说不会。
2.课堂互动模式单一,互动对象存在差异。由于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课堂还是传统教学模式,绝大多数互动有教师发起,师生互动拘泥于“提问—回答—反馈”的模式,基本是师权型、低效或无效的师生互动。而且,艺术系大学英语大多是大班教学,绝大部分的互动都发生在教师与个别极少数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之间。
3.师生人际关系比较疏远,情感交流较少。当今社会条件下学生与教师的价值观念和角色期待等都不断地加深加大,由于各种原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比较少,课外的师生交流几乎为零,有些教师认为学生不上进、难管理,而学生则要求教师的理解与支持。
二、促进艺术系大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策略
师生交往的深层意义在于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个人,把经过交往形成的知识、经验、精神模式和人生体验等作为共享的生存资源,发展智慧、情感、意志和精神等完整人的一切方面,使每个人都能获得自我超越的动力,不断完善自己、超越自己。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1.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传统英语教学更多地是“知识教学”,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很少交流互动。大学英语教师要改变这些传统的观念,深入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和教学观念,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自己成为互动环境的创设者、互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引领者、创造思维的培养者,通过自身的倾听来激发、引导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参与课堂活动。
2. 敢于创新与面对挑战,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环境,宽松的心理环境,让学生敢动、想动、能动。大学英语教师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及首创精神,增进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采取民主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民利,与学生共同制定计划,讨论问题。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看法要延缓判断,严禁武断孰优孰劣,要多鼓励和肯定学生以增加学生的交往自信心,使他们获得成就感,产生上进的动力。只有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会自由地、创造性地学习,才能发挥丰富的想象能力,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实现,大学英语课堂才是观点交流的课堂,心智激发、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3. 合理设计课堂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由于大学英语大多是大班教学,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设计多样的课堂活动,给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比如:小组讨论,代表汇报;课前学生做自选题材的课堂汇报;师生转换角色;分角色朗读和表演课文等等。这种互动不但可以激发他们英语学习的热情,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语音和语调知识。
4. 做好课前准备,注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有效的课前准备对于课堂互动的成功性有着相当大的作用,学生不能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语言基础薄弱和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教师课前可布置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背景知识以及相关词汇进行预习,课堂除了讲解基本的语言知识之外,还应该注重背景知识的介绍,这样能够更好的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采取有针对性的课堂提问方式。提问是师生互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语言课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方式方法对课堂教学的成败、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能力的提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提问时应采用开放式的提问模式,对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用发散思维从多角度来表达以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其次,要贴近实际,针对性地提出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促进他们参与课堂互动。
6.指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学生都是经过中考、高考等筛选才进入大学进行学习的。教师要耐心指导他们改变以前被动接受知识、很少与教师互动的学习观念,培养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提高参与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主动发言和提问,真正学到知识,提高自己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总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采取措施,努力追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接触、沟通、心灵交融的和谐互动,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原则,激发艺术系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实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2]骆伯巍.教学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
[3]蒲蕊.师生交往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层含义,教育研究,2002(2):53-57.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关键词:问卷调查;问题分析;相关对策
众所周知,发放问卷是常用的一种调查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调查。本论文就是利用这种方法对河南省郑州市几所二本院校大学英语修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而获得研究所需的具体数据,对此进行分析,以期对提出问题的对策提供事实上的依据。
问卷的调查对象及内容
本研究主要针对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中原工学院三所二本院校的2009级大学英语修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每个学校随即抽取不同专业的两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其中收回有效问卷185份。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第二部分主要包括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认识和主观评价。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现状
美国的语言学家莫顿有这样一句话:“Teach the language, not about the language”[1] (P103)。语言本身不是一种知识,它是一种技能,是一种交际的工具:知识的掌握有赖于领悟力和记忆力,而技能的掌握则有赖于运用的能力。所以语言是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练习来掌握,而不能将它作为一种知识来学习。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一直保持着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且多数是大班上课,满堂灌,黑板加粉笔,笔记加作业,完全是传统单向式的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教育史上发挥过重大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弊端也日益显示出来;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阻碍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不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要求。
表1:对课堂教学模式的调查(所占百分比)
从表1的数据分析中可发现: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仍在使用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这种单向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许多的知识,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形成,对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开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造成了长期被社会批评的“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尴尬局面。众所周知,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和交流的能力,使英语学习者能够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国际交流,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需要。可表1显示出学生在课本知识与实际运用之脱节,68.11%的学生仅能应用到0-20%的课堂上学到的语言,28.65%的学生能应用到30-50%, 只有3.24%的学生能应用到60-80%课堂上学到的语言,没有人能全部应用。当然,这些也与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一定的关系,调查显示只有16.76%的学生能做好课堂笔记,并及时整理。所以,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共同探讨新的方法。
表2大学英语课堂上的师生关系现状(所占百分比)
从表2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英语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改善。有92.44%的学生认为他们的英语老师是充分信任自己的,88.11%的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有机会独立决定一些事情。同时,68.65%的学生认为老师给他们提供应用课堂知识的机会。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已经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加入到英语的学习过程中。然而,英语课堂上的师生关系也不再受到应试教育的禁锢,77.29%的学生认为老师上课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他们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此外,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心目中最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以学为本,教围绕学转。学生作为一个主动学习者,是学习的核心。英语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学”而不是“教”。“The teacher can help, advise and teach, but only the learner can learn.”[2] (P35)科德(Corder)也曾说过,有效的语言教学不应违背自然的过程,而应该顺应自然过程;不应阻碍学习,而应有助于学习并促进学校;不能让学生去适应教师和教材,而应让教师和教材去适应学生。这个“自然过程”就是让学生成为英语语言知识主动积极的学习者,而教师则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在教学过程中。
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由于没有自然的语言环境,教材的作用更加不容忽视。郑州的高校大都使用外研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教程》和外教社的《全新版大学英语教程》,这些教材都在2002年左右出版。可是,教材中的文章大都发表于上个世纪80、90年代,内容略显陈旧,尤其是一些关于科技发展的文章。在思想活跃、热衷于新生事物的90后学生面前讲述一些陈年话题,的确对他们吸引力不大。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到,仅有19.36%的学生认为英语课上的教学内容对他们有吸引力,68.65%的学生认为有时候教学内容对他们有吸引力,11.35%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对他们毫无吸引力。教学内容的陈旧,从而降低了学生对英语的求知欲,49.73%的学生认为他们的英语课只是有时候能促进他们对英语的求知欲,28.11%的学生认为英语课不能促进他们的求知欲。尽管如此,将近80%的学生认为大学英语对他们有很大或有一定的帮助,17.30%的学生认为帮助很小,仅有3.24%的学生认为没什么帮助。在对教材的评价上,虽然只有7%的学生认为教材很好,但81.62%的学生认为教材还可以,超过10%的学生无法认同所学教材。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课堂上的现状是老师依然是主角,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互动少。这种沉默现象是一种消极行为,它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要打破课堂中的沉默,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对这门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一、引言
大学英语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及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是许多老师们十分关心的问题。而我们目前大学英语课堂上的现状是老师依然是主角,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互动少。这种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法激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要打破课堂中的沉默,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对这门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笔者通过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观察,分析大学英语课堂学生沉默的原因并提出打破课堂沉默的策略。
二、大学英语课堂学生沉默原因分析
1. 教师原因
英语课堂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参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其交际主体只能是教师和学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课堂内容不新颖,拿着教师用书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地讲解,这种枯燥乏味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沉默不语。这种教学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学生参与课堂实践的机会,挫伤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的提问技巧对学生的在课堂中的沉默也有一定的影响。有时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难,超出了学生的实际水平,使他们无法回答,只能保持沉默;有时教师的提问过于简单,不值得回答;有时给学生准备的时间不足,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等待时间,看到学生沉默一两秒后不是请其他学生回答问题就是直接说出答案。
2. 学生原因
长期以来,学生已经完全适应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认为教师就是课堂的主角,而他们学生的任务就是听听课,记记笔记。因此,在课堂上沉默不语。
性格因素也是影响外语学习的重要情感因素之一。我们通过观察发现:自信、外向、独立、认真、负责等因素有利于学好外语,而胆怯、内向、腼腆、被动、担心、紧张等因素则不利于外语学习。一般来说,性格外向活泼、充满自信的学生,其外语表达能力都优于性格内向、羞涩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通常不喜欢表现自己,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他们往往选择沉默,不愿开口。
也有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发言是因为信心不足,觉得自己的英语水平不高,口语差,害怕站起来说错引起同学们的嘲笑。因此,他们也会选择沉默。
三、打破课堂沉默的策略
1. 保持课堂内容的新颖,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英语教学的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渴望了解大洋彼岸的世界是学生好奇心理的一个突出表现。他们总是对异国文化与习俗充满了兴趣与好奇,一讲到异域文化,他们的眼神中就充满了求知的欲望,所以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要有意识地把西方国家的政治、文化、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知识渗透到英语教学中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又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理与求知欲望,也使课堂内容的新颖,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转贴于
在词汇、短语的讲解过程中,教师要突出重点、难点,举例要新颖。除了引用一些词典上的外,还可以和时事政治联系起来,学生对这个非常感兴趣。有了兴趣,学生们才愿意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才能打破沉默,课堂气氛才会活跃。
2.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快速记住每一位学生的姓名。记住每一位同学的姓名可以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可以很好的了解每一位同学的具体情况,并对他们展开具体的教学。这样,每位同学都觉得受到了老师同等的重视,对老师的互动要求自然会更积极地回应。
创造更多的师生间的沟通机会,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老师可以通过课间与学生聊天,谈心,还可以以辅导答疑的方式和学生交流。老师也可以课外通过电话和QQ聊天的方式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耐心、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多给学生一些鼓励表扬,不当众点名批评学生,去除学生心目中对教师的敬畏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
3. 注意老师的提问技巧
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应清楚的了解自己学生的实际水平,提出的问题要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问题太难的话,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没有信心。问题太容易的话就会失去回答的意义。让他们感受到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多给学生回答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
分析并设计提问对象。事实上,基础较差的学生放弃英语学习主要是因为得不到教师的关注,不能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因此选取提问对象非常关键。老师应让水平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得到锻炼。在选取提问对象时,要优先考虑主动积极参与的学生,不能忽视已经举手的学生,更不能忽视那些从没有主动举手回答而此次跃跃欲试的学生。
灵活把握等待回答的时间。在英语课堂上,不少老师不愿或提问很少,有的老师自问自答,原因之一就是认为有的同学回答时支支吾吾,会浪费教学时间。实际上,教师此时若能以耐心的态度延长一点等待的时间,加之以适当的暗示,效果可能会更好。给每一个学生平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学生可能会从拾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
建立适当的反馈机制。教师要客观的、公正的,个性化的点评学生的回答。要少批评,多鼓励,忌讽刺挖苦;要谨慎对待纠错,避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总之,大学英语课堂上的沉默现象是一种消极行为,它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因此,我们要打破这种沉默,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对这门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参与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 语码转换既是一种普遍而又复杂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交际策略。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适当、适时地运用语码转化,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大学英语课堂中的语码转化现象进行了透析。
语码(code)是指人们用于交际的符号系统,既可以是语言,也可以是语体或语域。语码转化(code-switching,简称CS)则是指人们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根据具体的交际情境进行的语码调整或转换。即从一种语言变换为另一种语言,例如从英语专用汉语;或从一种语言的变体变换为同种语言的另一种变体,例如从汉语的普通话到方言,英语的正式语言到俚语等。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语码转化是人们在双语或多语环境下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目的进行语码选择而发生的语言行为,是非常复杂的语言现象。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多数是本国教师,母语是汉语,外语是英语,是熟练的双语操纵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当运用英语所讲内容不能被学生理解或消化时,为了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会转而运用和学生同为母语的汉语进行简单、易懂地讲解,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样,学生在运用英语进行思想表述或回答问题遇到困难时,也会很自然地向母语求助,自动地停止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总之,在母语为汉语的大语言环境下进行英语教学和习得,作为同时具备英汉两种语言能力的教学双方,在进行相互交流时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语码转化需求,出现语码转化现象。所以,研究和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语码转化现象,有助于课堂教学和师生交际的顺利进行,对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
1 语码转化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优点
1.1 对应译词
英汉分属不同的语言体系,汉语为汉藏语系,英语为印欧语系,因此,英汉两种语言不但在语言文化背景上有很大差异,而且也存在着很多文化局限词和部分对等词。在英汉互译时,这些词汇在目标语言中没有对应概念的词汇,只能利用语码转化进行音译。例如,英语中的flash(原指闪光灯,现多指利用计算机制作的动画短片)、fans(热情支持某人、某事或某项运动的人)在汉语中被译为“粉丝”,hacker(专门利用电脑网络搞破坏或恶作剧的人)汉语译为“骇客”或“黑客”;汉语中的“功夫”、“豆腐”、“乌龙茶”在英语中分别被音译为kungfu、tofu、oolong等。
1.2 方便简约
美国语言学家维多利亚·弗罗姆金(Victoria Fromkin)提出的简约原则(the theory of least effort)认为,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总是尽量节省力气,减少麻烦。语码转化的目的正是为了达到“省时、省事、简练、快捷”的方便简约目的,其中年龄、教育程度、职业是影响语码转换的三个重要因素。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语码转化的分布情况和转化数量并不是恒定和均匀的,可以是在课堂中的任意时段,也可以是一两个单词、一两句话语或者大量的语段。但是,转化的目的皆指向简约原则,即服务于课堂教学,力图加强师生沟通,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2 大学英语课堂中的语码转化现象社会语言学分析
2.1 交际目的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特定的社会语言交际行为,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上,教师需要运用英语向学生讲解词汇、语法、文化背景等语言知识,但是,对作为母语为汉语的中国学生而言,他们用英语吸收知识信息的能力远不及母语思维能力,因此,在遇到一些复杂的语法、词汇或难懂的背景文化知识时,教师会进行语码转化,以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四级高频词汇pose时,可以这样讲解:“‘pose’is an important word,you can use it in many situations,for example,pose a question,pose a threat,pose sb./sth. etc. Actually,pose is not strange for us,in Chinese,when people are taking photos,we usually say‘来,摆个pose’。这个pose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单词pose。”通过语码转化,既可以让学生直观理解,节约课堂时间,也可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2 顺应心理
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的语码转化是顺应心理的产物,使用语码转换或语言变体是人们社会心理的反映。在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行为不但受到社会规约的约束和制约,同时也受到教师角色的制约和约束。比如,教师课堂教学中具有以下职能:授业解惑答疑、维持课堂秩序、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情感等等。因此,教师在强调重点知识时除了会用英语详细讲解外,还会用汉语进行重复,加强强调,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另外,在课堂上进行语码转化还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拉近师生距离。例如,在联系英汉互译时,当一位学生完成翻译后,教师可以这样发问:Who want to pk with him?any volunteers?怎么样,我没有out吧,我还知道pk呢,谁来说一下自己的翻译?这对你们来说应该是a piece of cake,小菜一碟啊。由此可见,诙谐的话语不但让沉寂的课堂氛围荡然无存,而且激发了学生们的竞争和参与意识,也为学生们营造一个出轻松愉悦、重在参与的英语学习环境。
3 结论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语码转化的本质就是一种交际策略,其目的是服务于英语教学,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在尊重全英教学的前提下,适量、适当、适时地进行语码转化,运用母语辅助教学,是教师对社会规约和教师角色的顺应和发展,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意义和作用是积极的、促进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自身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语码转化意识,积极探索、研究并掌握这一有效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 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Arnold,1999.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教学中语法教学的地位与方式一直引起热议。试图通过对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的研究,以及对目前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状况的分析,探索有效途径,解决大学英语语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切实促进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引言
自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实施以来,我国高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这份指导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特别强调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考核,高校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但与此同时,语言的准确性暴露出较大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于形式和意义的关系、准确和流利的关系没有充分理清,致使语法在课堂教学中受到忽视,学生的语法意识减弱。当今的中外语言教育工作者一直试图从不断涌现的各种语言学理论中汲取有益营养,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虽然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历史相对很短,但已经有很多人积极投身于对该理论的挖掘并试图用其指导外语教学。如今,认知语言学在阅读及词汇教学等方面已经显现出其独具优势的指导意义。本文力求从这一理论出发,探究大学英语课堂语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背景
(一)认知语言学概述
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在语言学研究方向上的一个分支, 是认知心理学与语言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 它的出现“是对乔姆斯基革命的一场革命”。如今,认知语言学已逐渐成为当今语言学界的一大热点, 许多语言学家认为, 从学科发展趋势来看, 认知语言学将是21世纪重要的语言学研究领域。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其心理学基础是基于身体经验的心智主义和建构论,神经学基础是连通论。认知语言学不是反对乔姆斯基的心智主义,而是反对把语言视为自治的系统,天赋的能力。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不是一个自治的系统,它是客观现实、身体经验、人类认知、生理基础等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对语言的描写必须参照人的一般认知规律,才具有较大的解释力和说服力。他们还强调意义的重要性,并认为语言的意义不限于语言内容,而来源于人与客观世界互动的认知,来源于使用者对世界的理解。
(二)认知语言学中的语法研究
认知语言学认为,句法结构在相当程度上不是任意的、自主的,而是有自然的动因,其外形通常是由认知、功能、语用等句法之外的因素促成,表层句法结构直接对应于语义结构。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原本是观念化的现实的符号表达,只有把语言看成是按特定社会的文化规约建构起来的观念内容,才能对语言结构尤其是句法结构做出重要的概括和合理的说明,只有分析语法所反映出来的不同民族认知和理解外部现实的独特观点,才能对句法规则的解释力给予合理的说明和归纳(lakoff,1987;langacker,1987)。
“认知语法”的出现象征着语法研究的钟摆又由注重形式转向注重意义。语义描写不仅是对客观的真值条件的描写,而且是对主观形成的“意象”的描写。句法不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也不再是语法的中心;一定的形式约定俗成地代表一定的意义,词汇如此,句法也如此。语言不再是一个独立的认知系统,人的语言能力与一般认知能力密不可分。认知语法旨在从认知上对语言结构做出系统、严格的合理解释(卢殖,2006)。
二、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现状
笔者经实践观察及资料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语法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地位没有保证。有些教师认为学生中学学过语法,大学不必再教语法。即使遇到语法问题学生也可以通过查阅语法教材自己解决。因此,语法教学在大学英语课堂上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第二,由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考核评价侧重点越来越倾向于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大学英语课堂更注重学生听说能力及语言流利程度的训练。而且受到交际教学法的影响,学生出现的语言错误往往无法得到及时纠正和讲解,常常为了流利表达而牺牲了语言的准确性。
第三,教学形式单一。语法教学仍然是教授语法规则,注重语法体系的完整性。教学环节包括教师举例讲解语法规则、学生机械练习以及学生记忆规则(安美华,2000)。而且,在讲授语法规则中,由于例外条目较多,当无法合理总结、概括时就只能让学生死记硬背。
三、认知语言学对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
(一)重新认识语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给予应有的重视
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语法并不是随意的、纯形式的条条框框,它应该是与人类认知相联系的、可解释的、有意义的。一旦从这一视角认识语法,语法教学在大学英语中所处地位的重要性便不容置疑。学生在中学阶段接触的语法多为机械记忆,由于不明内在含义而往往容易遗忘。而到了大学阶段他们的认知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可以理解对语法规则的合理解释。可见,大学阶段的语法讲解无论从形式或内容上都与以往有别,这一时期的语法教学应该对学生语法规则的内化以及语言能力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视。
(二)转变教学思路,丰富教学手段
过去的语法学习往往注重语法条目的形式规则,而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相脱离。以倒装结构为例,传统语法教学仅仅讲授倒装结构的分类以及各自的结构要求。在大学外语课堂上,教师不应再简单重复,而应该挖掘、拓展其背后蕴含的意义。不同类型的倒装结构对于句内信息的强调程度具有明显区别。例如:
(1) out of the classroom walked mary.
(2) out of the classroom mary walked.
两个句子不仅形式上不同,而且在潜在语义、语音以及上下文应用方面都存在差异。句(1)可解释为:“it was mary that walked out of the classroom.”, 句(2)则意指:“it was out of the classroom that mary walked.”。重音方面,句(2)要么落在句末的动词,要么落在前置的介词短语。若以主语为焦点,只应用于对比性解释。此外,句(1)和句(2)分别用在不同的上下文。句(2)的主语一定是某个对于说话者和听话者都知道的人;但在句(1)的上下文中,主语mary正在被介绍。
由此可见,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应该重在引导和培养学生透过语言表面的形式体会其背后的意义。而且语法教学应该与口语、听力、阅读和写作教学相结合,由此解决大学外语教学中流利与准确的矛盾问题,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地位早已毋庸置疑。作为语言准确性保障的语法教学绝不能再单纯停留在语言形式的讲授,通过对认知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教师可以寻找到将语法教学与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应用能力相结合的途径,挖掘形式规则背后的潜在意义,传授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技巧,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语法规则,同时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lakoff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 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7.
[2] langackerr w. the form and the meaning of the english auxiliary[j]. language,1987,54(4).
ICT的发展即信息及通信技术(以下称ICT)的发展为公众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大到整个社会,小到个人,无时无刻受到它的冲击与影响。以杭州为例,早在2008年8月1日,杭州无线城市就已正式开通使用,杭州成为全国第一个在主城区实现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的城市。2012年10月15日,杭州市出台建设“智慧城市”的规划。按照《“智慧杭州”建设总体规划(2012-2015)》,杭州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国内领先,智慧化的城市运行管理与服务达到国内一流。公众普遍能通过网络享受工作、生活、学习等服务,公众在出行、就医、教育等各方面的便捷程度显著提升。智慧杭州包括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医疗,智慧环保,智慧旅游和智慧教育。智慧教育将进一步成为教师今后开展教育工作的指引。按照《规划》,在智慧教育方面,家校信息化互动率达到90%以上,网络教学比例达到50%。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3号,明确了信息技术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
由此可见,利用ICT进行大学英语教学将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但是ICT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教师作为技术的学习者和使用者,必须要将ICT适度地用巧用好,在英语课堂上尽情发挥ICT带来的正能量,展现ICT无穷的魅力。
二、ICT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1.大学英语教学特点。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在需要教师广泛收集英语方面与时俱进的教学资料,为学生创造出能够培养听说读写四方面能力的学习环境,除了课内丰富的教学内容,还有课外学生自主的操练,而课外学生自主学习需要教师一定的监督指导。老师和学生都能广泛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使得教学相长。
2.ICT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信息及通信技术的发展满足了大学英语教学的需要。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迅速进入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英语课尤其需要以国外优秀的教学资源为源头,源源不断地为课堂传播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补充前沿的教学内容。为教师和学生营造了时时学,处处学的良好学习氛围。
(1)教学平台Blackboard Academic Suite。BB平台的出现,能实现老师和学生课后的交互,学生和教学资源的交互,学生和学生的交互。一对多资源共享避免了教师的重复劳动,学生也可随时多次下载资源;在线测试能方便教师对学生的评估过程,也使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能够更加合理安排课后的学习时间。
(2)课堂管理平台课堂点名系统。课堂点名系统较以往的纸上点名而言,增加了实时性。一旦输入学生的到课或缺课信息,班主任或辅导员将同步看到是否到课记录,极大地方便了班主任配合教师一起督促管理学生工作的开展。
(3)交流平台微信。微信等交流平台能使师生随时分享学习心得和点滴,促进师生情感培养;并且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学生会,社团,讲座等各项活动的宣传和开展都离不开通信工具。微信以其强大的交流和交往功能保证信息快速有效的广泛传播。同时通信工具也可以作为传播知识文化和生活经验的平台,迅速拉近远在外地的父母和在校子女的距离,增进相互了解的程度。
(4)毕业论文管理平台。毕业论文平台有着加强指导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毕业生之间交流的作用,能实现资源共享,师生互发信息,管理人员及时通知等功能,使得毕业论文工作按时有效顺利开展。
(5)校园无线网络覆盖。无线网络的覆盖能使学生在课堂也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如在线词典和百度百科。
三、ICT发展给教育带来的弊端
信息及通信技术的发展给英语教学带来了诸多好处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消极方面。比如,有部分学生利用在课堂上用手机上网查阅资料的机会,玩起了游戏,和朋友聊天或者读电子小说等,根本没有把心思用在学习上,使课堂学习效率大打折扣。教育培训机构的一些教学视频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取与传统课堂教学大相径庭的方式,看起来天花乱坠,实质上学生却没有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微信上的一些功能对于社会经验尚浅的学生来说有安全隐患。如摇一摇功能和二维码功能,有些不法分子利用这一渠道加好友,冒充朋友索要钱财。有些二维码本身已被植入盗号木马,一旦学生好奇去扫入二维码,个人信息就被盗。
四、结论
ICT的发展是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学英语教学非常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把ICT的先进之处用到学习掌握知识技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育良好的道德情操这三方面。ICT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运用除了能够丰富地展示网络上优秀的教学资料,也能在课堂上传递高尚的人文信息,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在人文的天空里翱翔。
参考文献:
[1]安琦.基于实证研究的网络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学的生态化思考[J].外语电化教学,2009(03).
[2]陈坚林,谷志忠.要求更完善,方向更明晰——对07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新解读[J].外语电化教学,2008(01).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 大学英语课堂 问答策略
一、引言
评价是进行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师生之间沟通与了解的必要环节,在现在的教学评价中更加强调形成性评价的作用。因此,本文根据形成性评价的现状,分析了形成性评价的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结合形成性评价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问答的影响因素,探讨如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实行问答的策略。
二、形成性评价的现状
1967年,美国著名评价学专家斯克里芬提出了形成性评价的概念。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形成性评价在欧美学术界的研究和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渐渐地形成了教学评价,并且将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大类。不少学者针对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及其对教学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可是,形成性评价的研究活动大多在开放教育、中小学课堂进行。对形成性评价在大学教学中的实行很少,更不用说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了,直到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后,形成性评价才成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话题,大学教师也越来越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实行问答形式进行教学,开始研究如何把形成性评价应用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三、形成性评价的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
教学设计中进行的形成性评价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来说有着积极的作用和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将其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阐述如下:
1.确定学生的学习进度
大学英语学科的教学是划分为若干个循序渐进的、相互联系的学习模块,学生对前一个模块的学习是为学习下一个模块打下基础,加快了下一个模块的学习进度[1]。由此,形成性评价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前面学习模块的掌握程度,并据此确定学生学习下一模块的任务与速度。如果能将形成性评价有计划地进行,就能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整合,更好地掌握预定的教学内容。
2.及时反馈信息给教师
教学课堂进行形成性评价,就能使教师得到及时的反馈信息,如教师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材的编排和呈现是否有结构性,课堂讲授是否清晰,能否有效引导学生的思路,教学的重点内容是否详细,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是否恰当等有关教学的信息。这些信息一旦得到及时的反馈,就能有效地促进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3.改进学生的学习
形成性评价的结果可以清晰地体现学生在掌握教材中存在的缺陷和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难点。每进行一次测试,教师都将批改后的试卷发回给学生并由学生对照正确答案进行自我检查,学生在这个检查的过程中就能发现学习的缺陷和难点,并根据教师的批语进行改正[2]。对于全班大多数或一部分学生都答错的某个或某些题目,教师要立即组织班级学习,重新讲解测试题基础的相关内容。如果有些错误只存在于个别学生身上,教师就根据其错误性质提出纠正途径。
4.强化学生的知识
形成性评价的结果对强化学生的知识起着积极的作用[3]。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感反应加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认知反应巩固学生对正确答案相关知识的认识,校正了含糊的理解,强化了对知识的记忆。如果要更好地发挥形成性评价的强化作用,就不能简单地给测试具体多少分,而应用适当的形式让学生知道自己是否掌握了这部分的学习材料,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采用不同的形式加以鼓励和指导。
四、形成性评价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问答的影响因素
1.学生缺乏对大学英语学习的兴趣
兴趣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动力,动机是激励人们采取行动的诱因。人的一切活动都来源于一定的动机。经过大量的实践表明:语言学习的关键就是学习的动机,语言学习的成功与否就取决于学习动机,最终的学习效果也和学习动机是否长期维持有密切的关系[4]。这就说明学习英语一定要有较强的学习动机,而学习过程中要持之以恒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现在,很多学生认为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各种考试,还有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只是因为学校的硬性要求才被动学习。当然也不乏有些学生根据世界各方面的发展趋势,认为英语学习是适应世界的发展潮流,为了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应该好好学习。还有一些学生认为英语具有一定的语言特色,学起来很好玩。可想而知,学习动机强的学生英语成绩都比较好,而学习动机弱的则比较差。当然,除了学习动机也有因为学习方法不正确而学不好英语的情况,就连通过大学中的CET考试也有困难。这样就会导致越是学习好的学生就越有学习兴趣,学习差的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由此可见学生的兴趣对大学英语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的行为[5]。人也是文化存在的一种形式,而受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进行又源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因此,教育的发展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文化的发展会影响和制约教育的发展,而教育的发展处处有文化的影子,由此可以说文化孕育了教育,没有文化就不成教育。
我国受儒家思想等传统文化的影响极为深远,教育理念植根于儒家思想等传统文化,这些传统的理念决定了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影响了后人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方法等[6]。我国历史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过程中,就赋予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和开放的特点。后来,随着历史文化的演变,儒家思想博采众长成了我国的传统主流思想。在我国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趋势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蒸蒸日上。因此,我国的教育事业受传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颇大。
五、形成性评价视觉下的大学英语课堂问答策略
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也是学与教的评价人员。因此,要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构建课堂教学和评价活动主体。为了使教师能够确定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得到反馈信息,进一步改进学生的学习和强化学习的知识,从而提出形成性评价视觉下的大学英语课堂问答策略,提出以下具体的构建策略:
1.评价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有专家认为,教师根据学生的自我评价就能得到有关学生的具体情况,这就说明评价体系要发挥主体性,教师和学生都是评价体系的主体[7]。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评价权利被剥夺,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性。面对这种情况,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就要进行改革,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的自我评价作为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重视自我评价,从而促进他们对合作评价的认识,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更好地进行思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端正学习的态度,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
2.评价要与教学同步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不是教学结束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效果的测试,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水平。因此,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形成性评价不仅要与课程要求相符合,还要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策略相一致[8]。充分利用形成性评价的优势来考查教学发展和学生发展过程,从而进一步改进教学、促进教学发展和学生发展的过程。
3.评价的标准和方法要多元化
多元化的评价强调发展学生的差异性和个体性,要求个性化教学,针对学生的个性化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因此,大学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应该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注重在教与学过程中进行多样化、多元化的评价,为教学提供及时、真实的有效信息,促进教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评价的标准和方法是多元化的,应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和个体性,采用分层教育,以不同的标准进行评价。根据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选择多元化评价的标准和方法,这样才能从整体上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4.评价的内容要具发展性
评价要确立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发展、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此基础上,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发展和促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9]。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评价结果进行有效地反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日常交际,有助于学习上的合作。因此,评价的内容要是发展变化的,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或优势分配任务,使他们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所学知识,进一步挖掘他们的潜能,增强学习动机。
六、结语
根据上述的分析和总结可知,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形成性评价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有着传统评价模式没有的优点,课堂问答是师生之间进行沟通最直接的沟通方式,在课堂的提问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因素,根据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在形成性评价的实行过程中,也存在着影响因素,如学生缺乏对大学英语学习的兴趣,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上传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这种评价方式的实行有一定的艰难性。由此,如何有效地利用形成性评价进行课堂问答,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鉴于课堂提问对英语学习有着重大的意义,对学生学习的优劣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中心,确立学生为评价的主体,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课堂问答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时间多说英语。同时,教师也要合理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适当地沟通和交流。
参考文献:
[1]张丽.基于形成性评价的大学英语课堂问答策略研究[J].四川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20(08):108-109.
[2]汪承萍.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价策略的探索与研究[J].皖西学院院报,2010,25(03):98-99.
[3]那茗,毕会英.论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1,20(09):155-156.
[4]韩莎夏.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实施[J].考试周刊,2012,19(10):88-89.
[5]邹会权,宋瑞南.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探析[J].考试周刊,2010,30(21):201-202.
[6]陈琰.浅谈大学英语课堂提问及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0,27(12):206-207.
[7]杨咏波.改革学生评价体系 优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J].民营科技,2011,36(05):67-68.
[8]朱飞.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研究及建议[J].海外英语,2011,20(07):187-188.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的教学正从以教师为主导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本文介绍了互动教学理论和生生互动模式的优势,提出了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开展生生互动模式的具体方法,以及在该模式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直以来,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主体,是教师通过语言对书面文字进行解释,并传授知识的一个过程。在这个单向传递的过程中,教师是信息的传递者,而学生则成为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学生的参与,使得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无法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往往导致学生无法开口说英语,无法用英语与他人沟通。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教学的主体必须转移到学习主体——学生身上。在课堂上采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因为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不在于教师传授了多少,而在于学习者本生掌握了多少。所以,如何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活动,使其能获得更多的口语表达机会,达到能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教学目的,是大学英语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 互动教学的定义
互动是英语教学的一种理念。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获得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它的实施场所主要是在课堂上。课堂是师生沟通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模仿语言的实践场所,所以课堂教学不能缺少互动。所谓互动教学就是指把教育活动看成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的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与沟通。互动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并发展的、教学一体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活动的过程。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可以调节师生之间的关系,最终形成一种和谐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模式,并因此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动教学也是交际教学,它强调教学应该以人为本,课堂活动的组织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任务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的交际情景,并在活动中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想法。现代教学的理念是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和人本化,以人为本的观念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具体到大学英语课堂中,要体现以人为本,就是要全面实现以生为本。所谓以生为本,就是让所有的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的选择感兴趣的或者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法。传统的教师输入式的教学方法无法达成这一目的,只有通过互动教学才能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尤其是互动教学中的生生互动模式最能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体现以生为本的核心思想。
二、 生生互动模式的优势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教与学的双向活动。然而过去的大学英语课堂主要是以教师授课为主。这种单向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虽然有着其一定的优点,但是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学习效果,学生的重要性无法体现。随着大学英语课程的改革,英语教学的目标更多的转向了培养学生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尤其是英语听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此时,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再适应。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刚好符合新的目标。它打破传统的的教学方法,减弱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为了课堂的第一主体。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来组织课堂的教学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使得他们在课堂上有更多的实践机会。众所周知,语言技能的掌握需要反复的练习和模仿,才能准确的运用。老式的教学模式根本没有或很少机会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学生无法参与到模拟场景中,直接导致在真实的场景中也无法沟通。所以,在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口语为突破口,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巩固和运用语言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沟通能力。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即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 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在课堂中有效地组织生生互动活动,并在互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
(一)小组合作
在生生互动模式中,小组合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它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来一起完成一项任务。合作期间,每个组员分工明确并且互相帮助。小组合作能最大程度地调动每个组员的积极性,利用每个组员的个体的优势,大家共同学习进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对语言技能的掌握。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了参与的机会,锻炼了团结合作的精神,在合作中具有了责任感以及提高了学习的动力。在课堂上,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对某个话题进行小组讨论,当然教师在划分小组的时候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小组讨论,让每个成员都有了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共享小组成员的各种观点,加深了对事物的了解。语言的掌握只有通过反复的运用才能完成,因此小组合作模式很大程度的增加了学生在课堂上沟通的机会,并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当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分小组讨论,然后在课堂上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这样通过小组合作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可以进行充分的表达和展现,在各组之间又能产生了竞争机制。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大家一起参与活动,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二)学生组织课堂教学
在常规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都是课堂活动组织者。然而为了刺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以尝试由学生来担任教师的角色,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形成生生活动的模式。与传统的教师授课相比,学生往往对由学生自己来担任教师这个角色更加感兴趣。所以这种方法的优点之一就是增加了学生上课参与的积极性。对于组织课堂活动的学生来说,这是个很好的锻炼英语语言能力的机会。首先教师给学生布置一个主题,让学生在业余在时间收集与该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单词和词组等等。然后把收集好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材料做成PPT,在上课的时候一边讲解一边展示。此种模式把学生和教师的位置进行了互换,把学生真正地作为了课堂的第一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参与性。学生在课前准备和课堂展示的过程中,得到了大量的实践机会。同时,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教师和同学的肯定,增加了自信心。
(三)模仿表演
英美电影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地道、纯正的口语更是学生学习模仿的最好材料。学生模仿表演其中的经典片段,也是生生互动模式之一。学生在课余时间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电影频段,扮演模仿其中的角色,每个片段最好控制在5个人以内。学生既可以在课堂上模仿表演电影经典片段,也可以通过手机摄像,拍摄表演过程,再拿到课堂上与同学一起分享。通过模仿表演即加强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有利于增加学生对英美文化知识的了解。当然除了影视作品,很多视频材料都可以作为模仿的对象。如在讲到告别演讲(farewell speech)这个话题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美国前任总统布什的离职演讲视频。通过观看该视频,学生选取其中的段落来模仿其发音和语气。这样,学生即有了语言锻炼的机会,又了解了美国文化。学生在模仿表演的过程中,完全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体现了其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锻炼了语言技能。
四、 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生生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中,教师承担了什么样的角色呢?当然是不老式的“传道、授业、解惑”为标准的讲解者的角色。传统的教学关系, 是种单向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相互隔离的。教师掌控了整个教学活动,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在大学英语课堂变成了生生互动的场所后,教师在课堂上担任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不再是教学的主体地位。当然,以学生为中心的生生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教师的作用并不是被完全的否定了,只是发生了改变,更加多样化了。教师在课前需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在上课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做更多的准备。在课堂上要做到充分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合理的组织好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在课后对每个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找到不足的地方,并做出改进的意见,最后整个活动进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教学中扮演了多种角色,承担着组织策划、管理监督和评价总结等工作,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更好的锻炼和掌握语言知识。
在生生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其实是多元化了。首先教师担任的角色应是教学的组织策划者。生生互动教学能否顺利展开,需要教师组织学生根据每个活动的主题,寻找准备相关的资料,调动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教师不再扮演着课堂上滔滔不绝的演讲者,而把课堂上演讲的机会让给了学生,侧重于整体教学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工作。根据每个班级的差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独立自主的进行思考和学习。其次,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鼓励和评价者。学生在课堂上互动时,需要老师及时的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要给予第一时间的评价,对于好的地方要给予鼓励,当然不足的地方也要指出。这样鼓励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有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英语学习中来。毕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最后,教师应是学生知识能力培养的指导者。教师对活动的总结,不应只是知识的归纳,而是要提高到对学生英语技能的培养层面。生生互动模式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展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将“授之以鱼”转化为“授之以渔”,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策略。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技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 大学英语课堂已不再是教师为主体的场所,真正地成为了学生参与和展示的地方。生生互动教学模式的采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这个改变的过程中应调整好自己的角色,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口语表达机会。通过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语言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红蕾,大学英语教学的互动理念,教育园地,2006(1)
[2]孙晓燕,大学英语课堂“生生互动”模式的实现,大学英语学术版,2006(1)
[3]王丽萍,语教学如何进入交际互动课堂,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10)
[4]谢洪 刘海量,对“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交互活动的思考,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3)
[关键词]多模态 多媒体 大学英语 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2-0203-02
一、什么是多模态分析
虽然传统的话语交际中大部分意义是靠语言因素体现的,但是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说话人的语音、语调、手势、表情、交际场景的自然环境等非语言因素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人类的交际不再只是通过单一的语言来实现,而是需要依靠多种因素共同完成。对这种交际的分析也不再单纯从话语方面进行,而是需要从多种角度切入。这些因素即被称作符号或模态,对这些模态的分析就是多模态分析,而这种方式产生的话语便是多模态话语。任何意义的表达都是由多种模态符号共同实现的,所有的模态符号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作用,单独研究某种模态并不能完全理解其意义。因此,多模态话语分析非常必要。
二、多模态话语的发展
著名法国语言学家Roland Barthes于1977年发表的论文《图像的修辞》(Rhetoric of the image)是国外对多模态话语最早的分析。R.Barthes在该论文中对图像与语言在表达意义方面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此后,多模态话语的分析不断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多模态研究已经进入诸如文化研究、心理治疗等多重领域。虽然国内对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相对于国外较晚,但发展非常迅速。语言学大师胡壮麟是国内首位将多模态、多元识读理念与中国教育相结合的学者,他的此项研究为我国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继胡壮麟之后,很多学者也就大学英语教学与多模态形式展开了分析与研究。本文将根据前人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多模态话语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运用,以及其为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启示。
多模态话语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张德禄,2009)多模态话语最大的特点是跨学科性,经过多年发展,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语言研究范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的广泛使用以及网络技术的空前发展,许多在传统习惯中被人们认为是副语言的符号,包括动画、图片、颜色、音乐等,已逐渐成为社会交流中的主要手段。课堂是师生交流的场所,上课过程就是师生交流的过程。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多模态话语设计文化层面、语境层面、意义层面、形式层面以及媒体层面。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因此,对大学英语课堂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可以从媒体层面进行。
三、多模态话语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语言占据教学的统治地位,其他模态则起着辅助和补充作用。因此,对大学英语课堂中话语的分析单从语言的角度来进行是有缺陷的。大学英语教学课堂通常包括导入、词汇讲解、课文分析、练习与总结、布置作业等环节,涉及多种模态,其中包括教师口语、教师肢体语言、PPT、师生交流、教室环境等。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2》中的一堂课为例。这篇文章的话题是Body Language(肢体语言)。本堂课的授课形式可以采用PPT幻灯片与教师语言讲解相结合的模式。PPT幻灯片中包含图像、文字、声音、视频等项目。在导入阶段,幻灯片的第一页显示文章标题和一幅竖起大拇指的图片。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大家在图片中能看到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给出回答;教师进而为学生讲解这幅图片,它的含义是“very good”(非常好),并引导学生了解图片上的这个动作就是“body language”的一种。因而,这幅图片为教师的讲解提供了支持,与教师的口语共同完成了该部分的语篇功能。当学生了解什么是“body language”(肢体语言)之后,教师进一步与学生互动,示范一些肢体语言的动作,让学生猜测这种肢体语言表达的意义,例如:1.教师做出OK的手势,学生猜出这个手势的意思是“好,可以”。2.教师坐在椅子上,不停地敲扶手,抖动双腿,学生猜出这个姿势的意思是“我很紧张、不安”。3.教师做出双眉紧促的表情,向学生示意这个表情的意思是“生气、紧张”。通过教师的肢体语言与口语相结合,学生不但能够有效地理解“body language”的含义,而且能够进一步总结出“body language”包括gesture(手势)、posture(姿势)和expression(表情)等。由此可见,导入这一环节主要模态为口语与文字、图像、肢体语言相结合的形式。
二是词汇讲解与课文分析阶段。在单词的讲解过程中,教师通过PPT播放单词的录音,并引导学生正确地读出这些单词、短语。在讲解词意时,教师适当搭配词汇的英文解释与图像等,例如单词“badge”,教师在大屏幕上给出一枚徽章的图片,并给出文字“a piece of metal, cloth or plastic that you wear or carry to show that you work for a particular organization, or that you have achieved something.”这样,学生一看便知道了“badge”对应的汉语意思,并且能够理解该词汇的英文解释。进入课文之前,教师可以采用同样的方式,为学生播放课文的录音,引导学生正确的读出语篇。分析课文的过程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口语交流的过程,PPT上所呈现的文字能够对该过程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例如,教师在PPT中给出难以理解的复杂句式的结构分析和汉语翻译,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理解句意,实现英语与汉语之间的相互转换。由此可见,词汇与课文的讲解过程主要是口语、声音、文字、图像等模态相互结合来完成的。
练习、总结与布置作业环节主要是由师生口语、文字相结合的模态完成。例如,在做英汉短语互译的练习时,教师在PPT上事先准备好习题和答案,这样,在练习过程中,当学生说出答案后,教师可以在给出反馈后播放PPT,让学生检查自己的答案与所给答案是否有所出入,帮助学生一起改正不妥之处。一堂课即将完成时,教师要对课堂进行总结,并布置作业。这时,教师所依赖的最主要的模态就是口语和文字。教师总结时通常需要进行总括,突出教学重点,例如,在本节课中,教师进行如下总结:“Today we have learned three kinds of body languages, that is, posture, gesture, and expression.”(今天我们学习了三种肢体语言:姿势、手势、表情。)课堂总结是即时的,说完即可结束,教师可以选择用口语,或配合板书来完成。布置作业的过程与课堂总结过程所采用的模态并不完全相同。作业是需要学生记录、保存、并在课后及时完成的,因此,单独的口语无法完成这一任务,这就需要文字模式与口语模式相配合,最佳的方式是教师在PPT上提前写出本堂课作业,为学生布置时播放到此页,一边用口语向学生布置作业,一边让学生随堂记录。PPT中的文字较板书文字而言,可为教师节省课堂时间,与此同时,更为清晰明确。
四、多模态话语对大学英语课堂的意义
大学英语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交际能力。如今,在多模态话语的影响下,大学英语教学已发生了巨大地转变。无论是在教学过程还是备课过程中,都呈现了多模态的特点。
多模态的英语教学可以弥补单模态英语教学意义表达的不足,例如,教师语言表达不充分时,可以通过添加肢体语言、图像、声音等模态来协助讲解;同时,多种模态的配合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强化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某种模态来突出重点部分的意义,教师可在某个重点词汇上加重读音,反复播放其读音,在某个重点句子上加下划线或加粗字体、改变字体颜色等;多模态的教学方式还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纯文本或教师口语往往不能完全说明抽象难懂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将难度较大的词汇、语句、情景通过图片、图示、模拟等形式展示给学生,这样能够更有效地传递知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理解。
多模态的大学英语课堂同时也为学生的多元识读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学生在课堂中,不但能够学到英语知识,而且能够多方位的认识知识的构造,并对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有所体会。与此同时,对大学英语课堂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教师教法的改革。要想上好一堂课,教师需要不断地总结、探索使用何种模态、如何搭配模态才能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多模态的课堂教学有助于教师强化教学,有助于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然而,不协调的模态组合可能会带来负面的教学效果,对教学意义的构建具有消极作用,甚至导致意义传递的抵消。例如,教师将每一个单词都放在PPT课件中,并配上相应的释义,这样既浪费时间,又无法突出哪些才是重点词汇。或者,有的教师在课堂中过多的使用图片、视频等模态,这样久而久之会削弱学生的兴趣,并且使课堂的重心发生偏移。因此,模态的搭配极其重要。
综上所述,虽然教师与学生的语言是整个课堂的主要模态,但是,单独使用语言这一种模态是不能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的。一堂有效的课程需要语言模态与其他模态相结合来完成才能充分发挥有效性。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多模态话语的选择最关键之处在于如何使不同的模态相互配合才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在模态的选择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模态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相互促进的搭配方式。而在实际的课堂中,则应根据具体的情景语境来选择话语模态。
【参考文献】
[1]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