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数学教育总结

高中数学教育总结

时间:2022-03-13 23:02:43

高中数学教育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入学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5-0063-02

在大学新生中开展入学教育已成为每一所大学的必修课。我校从2009级的三年制普通大专生开始进行系统的入学教育探索工作,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编写了入学教育教材《大学新生入学导论——走近神圣的医学殿堂》,新入学的学生人手一册。但大学生入学教育的效果如何?它对大学生在校学习、毕业实习、今后的工作是否有帮助?大学生最希望或最喜欢学校开展哪些内容的入学教育?为真实了解大学生入学教育的实效性,笔者在我校在校学习的三个年级学生中开展了调查。

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调查对象 2009级(大学三年级)232人、2010级(大学二年级)100人、2011级(大学一年级)100人。

调查方法 采取调查问卷法。2009级(大学三年级)发放调查问卷232份,收回有效问卷220份,有效回收率94.8%。2010级(大学二年级)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100%。2011级(大学一年级)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100%。调查时间为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已在校学习一至二年后;大学三年级学生为毕业实习结束前。

调查结果

调查问卷内容除2009级“你认为学校开展入学教育对你现在的实习生活和今后的工作有作用吗?”与2010级和2011级其中一题“你认为学校开展入学教育对你现在的大学生活有作用吗?”不同之外,其余完全相同。

(一)大学三年级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超过90%的学生认为开展入学教育有必要 对在刚入学的大学新生中开展入学教育有无必要的调查结果中,选择A“非常必要”的82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7.3%;选择B“有必要”的117人,占53.1%;选择 C “没有必要”的16人,占7.3%;选择D“无所谓”的5人,占2.3%。A项和B项合计199人,占调查总人数的90.5%。说明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开展入学教育十分必要。

80.9%学生对入学教育的内容满意 在对学校开展入学教育的内容满意度的调查结果中,选择了A“非常满意”的3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7.3%;选择B“满意”的140人,占63.6%;选择C“不满意”的36人,占16.4%;选择D“不知道”的6人,占2.7%。A项和B项合计17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80.9%。说明大多数学生对入学教育的内容满意。

71.8%学生认同开展入学教育的方式 在对学校开展入学教育的方式满意度调查结果中,选择了A“非常满意”的19人,占调查总人数的8.6%;选择B“满意”的139人,占63.2%;选择C“不满意”的54人,占24.6%;选择D“不知道”的8人,占3.6%。A项和B项合计15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71.8%。说明大多数学生对开展入学教育的方式比较认同。

88.2%学生认为入学教育对现在的实习生活和今后的工作有作用 在学校开展入学教育对现在的实习生活和今后的工作的作用调查结果中,选择了A“作用很大”的71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2.3%;选择B“作用一般”的123人,占55.9%;选择C“没有作用”的21人,占9.5%;选择D“不知道”的5人,占2.3%。A项和B项合计194人,占调查总人数的88.2%。说明认为开展入学教育对现在的实习生活和今后的工作有作用的学生占大多数。

规划大学生涯和拓展全面素质成为大多数学生关注的入学教育内容 在希望入学教育开展哪些内容的多项选择中,有157人选择了规划大学生涯,占71.4%;选择拓展全面素质的156人,占70.9%;选择学会心理调适的150人,占68.2%;选择适应大学生活的149人,占67.7%。

规划大学生涯和拓展全面素质成为半数以上学生喜欢的入学教育内容 在最喜欢入学教育开展哪些内容的多项选择中,有157人选择了规划大学生涯,占71.4%;选择拓展全面素质的136人,占61.8%。

(二)大学二年级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94%的学生认为开展入学教育有必要 在对大学新生中开展入学教育有无必要的调查结果中,选择了A“非常必要”的44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4%;选择B“有必要”的50人,占50%。A项和B项合计94人,占调查总人数的94%。说明选择开展入学教育“有必要”的学生占绝大多数。

69%学生对入学教育的内容满意 在对入学教育内容满意度的调查结果中,选择了A“非常满意”的9人,占调查总人数的9%;选择B“满意”的60人,占60%。A项和B项合计69人,占调查总人数的69%。说明有半数以上学生对入学教育内容感到满意。

65%的学生认同开展入学教育的方式 在对学校开展入学教育的方式满意度调查结果中,选择了A“非常满意”的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7%;选择B满意的58人,占58%。A项和B项合计6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65%。说明半数以上学生对开展入学教育的方式比较认同。

77%的学生认为入学教育对现在的大学生活有作用 在入学教育对现在的大学生活有无作用的调查结果中,选择了A“作用很大”的22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2%;选择B“作用一般”的55人,占55%。A项和B项合计7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77%。说明选择开展入学教育对大学生活有作用的占大多数。

规划大学生涯和学会心理调适成为大多数学生关注的入学教育内容 在你希望入学教育开展哪些内容的多项选择中,有78人选择了规划大学生涯,占78%;选择学会心理调适的73人,占73%;选择适应大学生活的69人,占69%;选择拓展全面素质的68人,占68%。

学会心理调适和规划大学生涯成为半数以上学生喜欢的入学教育内容 在你最喜欢入学教育开展哪些内容的多项选择中,选择学会心理调适的70人,占70%;有69人选择了规划大学生涯,占69%;选择拓展全面素质的66人,占66%;选择适应大学生活的61人,占61%。

(三)大学一年级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93%的学生认为开展入学教育有必要 在对大学新生中开展入学教育有无必要的调查结果中,选择了A“非常必要”的2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8%;选择B“有必要”的65人,占65%。A项和B项合计93人,占调查总人数的93%。说明选择开展入学教育有必要的学生占绝大多数。

75%的学生对入学教育内容满意 在对入学教育内容满意度的调查结果中,选择了A“非常满意”的4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选择B“满意”的71人,占71%。A项和B项合计7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75%。说明大多数学生对入学教育内容感到满意。

67%的学生认同开展入学教育的方式 在对学校开展入学教育的方式满意度的调查结果中,选择了A“非常满意”的6人,占调查总人数的6%;选择B“满意”的61人,占61%。A项和B项合计6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67%。说明半数以上学生对开展入学教育的方式比较认同。

81%的学生认为入学教育对现在的大学生活有作用 在学校开展入学教育对现在的大学生活有无作用的调查结果中,选择了A“作用很大”的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选择B“作用一般”的76人,占76%。A项和B项合计81人,占调查总人数的81%。说明选择开展入学教育对大学生活有作用的占大多数。

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会心理调适成为多数学生关注的入学教育内容 在你希望入学教育开展哪些内容的多项选择中,选择适应大学生活的75人,占75%;选择学会心理调适的65人,占65%;有55人选择了规划大学生涯,占55%;选择知晓安全常识的54人,占54%;选择拓展全面素质的62人,占62%。

拓展全面素质和适应大学生活成为半数以上学生喜欢的入学教育内容 在你最喜欢入学教育开展哪些内容的多项选择中,选择拓展全面素质的66人,占66%;选择适应大学生活的62人,占62%;选择学会心理调适58人,占58%。

讨论与建议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三年级学生(毕业实习生)对入学教育的必要性和帮助作用、入学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的认同度最高,其次是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同度较高。大学二年级学生的认同度略低。三个年级学生调查结果对比见表1。

第一,高校必须重视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从调查结果来看,90%以上的学生认为高校有必要开展新生入学教育。高校应利用学生的需求,务实有效地开展学生入学教育。引导学生从入学之日起规划大学学习生活和设计未来的职业生涯。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毕业后尽快适应职业生活。

第二,高校应不断调整入学教育的内容。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对目前入学教育的内容比较满意,但还有一部分学生不满意。需要高校随着社会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和充实大学生真正需要的入学教育内容。学生入学教育的教材应具有实用性、科学性、前瞻性。重点关注大学生喜欢的适应大学生活、学会心理调适、规划大学生涯、拓展全面素质等入学教育内容。

第三,高校应不断改进入学教育的方式。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对目前的入学教育方式比较满意,但接近30%的学生不满意目前的入学教育方式。高校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入学教育方式方法,以提高新生入学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建文.大学新生入学导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德炎,等.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3]宋刚.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4]郭淑华.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06(3).

第2篇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教师;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5-0041-04

Current sta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China and measures for improvement

BAO Ying1,LIU Hai-yuan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622,China;

2.Department of Theory,Capital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Beijing 100088,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approximately 500 000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and institutes of higher learning in China. This number is less than the numbers of teachers for other disciplines. The author figured that there is a shortage of totally 300 000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China, and 3/4 of them are in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asons for the shorta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re the followings: the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is not highly regarde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re not sufficiently staffed; there is a lack of physical education staffing system and the qual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cultivation is not high. The authors offered such related suggestions as scientifically examin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staffing as well as establish and implement policies and measures conducive to strengthening the buildup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China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教育事业的成败,从根本上讲,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当前学校体育教师队伍的状况并不乐观,数量总体不足,严重影响了我国学校体育事业乃至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提出:要切实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按照开设体育课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配齐配强体育教师[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要求:要把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体育课时大幅度增加的实际,重新核定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编制数额,保证体育教师的合理配备[2]。《教育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的通知》提出中小学校体育教师配备基本标准:学校应当在核定的教职工总编制数内,根据体育课教育教学工作的特点,按照教学计划中体育课授课时数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配备体育教师。小学1~2年级每5~6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3~6年级每6~7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初中每6~7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高中(含中等职业学校)每8~9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农村200名学生以上的中小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职体育教师[3]。但目前我国体育教师总量究竟如何,缺失的原因是什么,该怎么样解决,本文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为国家更好地研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服务。

1体育教师数量总体情况

1)总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编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7年)》数据整理得知:我国普通高校、普通高中、普通初中和小学共有体育教师488 344人;另外,中等职业学校有文化艺术与体育类教师41 686人,如果按50%的比例折算,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师则有20 843人。所以,估算得出我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师数量总计约509 187人。其中普通高校54 992人,中职20 843人,普通高中70 843人,普通初中166 033人,小学196 476人[4] (表1)。

表1是各学段体育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比例。我国体育教师总数依各类学校排序从多到少的是小学、初中、普通高中、普通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基本与我国这5类学校总数分布比例相当。各类学校体育教师占学校教师比例总数平均为4.1%,即各类学校100名教师中平均约有4名体育教师。中等职业学校和小学,体育专任教师较少,分别为2.4%和3.5%。

2)中小学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数量的比较。

在我国50多万的体育教师队伍中,中小学体育教师约占43万,占总数的80%,所以,中小学体育教师是我国体育教师的主体。那么中小学体育教师数量与中小学其他学科教师数量相比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义务教育阶段9年总课时为9 522课时,每学年按35周计算。小学体育、初中体育与健康占9年总课时的10%~11%。其中一二年级每周4课时,两年共计280课时。三至六年级每周3课时,4年共计420课时。七至九年级每周3课时,3年共计315课时。9年合计共1015课时,占9年各学科总课时(9 522)的10.7%;而语文占各学科总课时的20%~22%,数学为13%~15%,政治(思想品德)为7%~9%,外语为6%~8%[5]。相比较得知,体育(与健康)课程学时在九年义务教育中比例排第3位,按常规推理就是说,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总量也应排在第3位,也即各学段体育教师数量与其他学科教师数量相比也应处于第3位。但实际上,小学按教师数从多到少排序,体育列第4位,与语文、数学教师数相比约少210万人;初中按教师数从多到少排序,体育列第7位,与语文、数学教师数相比约少49万人;普通高中按教师数从多到少排序,体育列第9位,与语文、数学教师数相比约少16万人。总体来说,中小学体育教师数量没有达到课程学时要求,与语文、数学教师相比,数量差距较大。

3)各学段体育师生比及中小学体育教师缺额数。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学校体育教师的总量情况,是否满足了教学需求,可以通过各学段体育教师数与学生数之比(即师生比)来反映,也可通过各学段每校拥有体育教师的平均数来反映。各学段体育师生比分别为:普通高校0.22%、中等职业学校0.10%、普通高中0.28%、初中0.28%、小学0.18%,中等职业学校和小学体育师生比最低,中学基本相当(见表2)。

总体来看,在小学每千名学生有1.8个体育教师,每所学校不到1名体育教师;在初中,每千名学生有2.8名体育教师,每所学校有2~3名体育教师;在高中,每千名学生有2.8名体育教师,每所学校有4~5名体育教师;在中等职业学校,每千名学生有1名体育教师,每所学校不到2名体育教师;在普通高校,每千名学生有2.2名体育教师,每所学校有28~29名体育教师。

如果用中小学学生数除以国家规定的班容量(中学(包括中等职业学校)为45人、小学为40人),可以得出中小学有多少个班,再按《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的基本要求,小学平均按6个班、初中平均按7个班、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平均按8个班配备一名体育教师[6],则可测算出中小学所需的体育教师数,用各类学校所需体育教师数减去现有体育教育数即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师的缺额量。

根据计算得知,我国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师缺额量为294 111人,其中小学缺额最多,为243 691人;中等职业学校缺额为34 351人;初中为16 069人;高中体育教师基本不缺。

从2008年国家教育督导团调查的结果,也充分证实了中小学体育教师缺额的现象。如山西省大同市南郊中小学体育教师配备率为42.4%,广灵县体育教师配备率为30%。福建省小学体育教师缺口为6 547人,中学体育教师缺口为4 922人。重庆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配备率为73%。广东省现有体育教师10 047人,其中专职体育教师不足40%,农村学校80%以上为兼职体育教师,按国家要求,实际缺额专职体育教师1.2万人。甘肃省近70%的学校体育教师为兼职。河北、浙江、安徽学校体育师资缺额现象也十分严重。

2体育教师短缺的主要原因

1)对体育学科重视不够,导致学校体育教师长期配备不足。体育学科弱势地位在大中小学普遍存在,多数学校在配备和招聘体育教师方面不够重视,学校体育教师得不到及时补充,导致体育科教师短缺。

2)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时的增加,导致学校体育教师结构性缺编。自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体育(与健康)课程课时增加,小学1~2年级由原来每周2课时增至4课时,3~9年级每周2课时增至3课时。由于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时的增加,对体育教师的需求大大提高。但是,大多数学校却由于教师总编制限制,无法增加教师数量,出现了体育教师结构性缺编现象。

3)体育教师配备制度性缺失,导致学校在配备体育教师时无充分依据。一所学校应该如何按比例配备体育教师,怎么去配,在国家层面以前没有指导性政策,导致各地各校在补充体育教师时“随心所欲”现象较为严重。

4)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设置和培养人才质量及就业形势,亦是造成体育教师不足的因素。2008年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点共有282个,培养了大批的准体育教师。但是,由于现在高等教育质量存在的共性问题以及体育学科自身的滞后性,一些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办学质量较差,未能很好地根据大中小学所需体育教师的需求进行调整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的部分学生不能胜任体育教师岗位,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以及部分学生不愿去县镇和农村中小学从事体育教学工作。

5)体育教师待遇较低,造成体育教师流失现象严重。体育教师工作量较大,不发达和农村地区工作环境较差,再加上部分其他学科教师和领导对学校体育的漠视,导致体育教师“同工不同酬”现象较为普遍,影响了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工作的信心,导致部分体育教师流失。

3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1)科学核定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编制,按国家要求,配齐体育教师。各级人事编制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根据区

域内各学段在校生规模分别核定小学、初中、高中及大学的教职工编制,并会同教育、财政等部门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根据教育发展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大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按《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的要求尽快配齐体育教师。

2)制订有利于加强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和措施。如福建省为了解决教师队伍匮乏的现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着力解决包括体育教师在内的全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前3年全省先核增6 500个编制,优先用于补充农村小学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江苏常州市在新进教师中加大体育教师的比例;山东青岛市通过解决体育待遇问题,使体育教师重返教学岗位;湖北仙桃市对班主任和有特长的教师经过培训后兼教体育,浙江舟山市聘用社会体育工作者兼职体育教师,湖南岳阳市针对农村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采取教师送教、中心校统一配专职体育教师等办法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甘肃省针对农村中小学缺少体育卫生教师的实际情况,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进行转岗培训,以缓解体育卫生教师紧缺的矛盾,同时将体育教师培训纳入本省六大教育工程,举办多种形式的体育教师培训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3)合理规划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布局,深化高校学生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优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院校布局结构,有计划地建设好普通中学、小学、幼儿园师资培养基地。据统计,2007年体育院校所有专业毕业生数为22 607人,招生25 909人,在校生92 526人,填补离30万体育教师的缺额还比较远。因此,各地要根据教育事业发展规划,遵循按需培养的原则,合理确定师范生培养规模和结构。扩大面向中小学在职教师的研究生教育规模,鼓励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举办研究生层次的教师教育。采取切实措施,吸引优秀青年读师范,鼓励优秀人才当体育教师。根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进一步完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标准,推进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加强体育教育专业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紧密结合,调整体育教育专业学科结构,建立适应各地体育教学需求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不断提升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办学质量。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要加强与基础教育学校的联系,结合实际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组织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和本科生定期到中小学进行教育实践活动。根据农村教育发展需要,对体育学科师资可实行定向培养,毕业后按定向培养协议到农村学校任教。积极做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工作,鼓励学生到基层学校任教。

4)完善顶岗实习支教制度,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所谓顶岗实习支教制度,是指师范类高年级学生在经过系统培训达到中小学教师的基本要求后到基础薄弱的农村中学进行为期半年的或更长时间的“全职”教师岗位锻炼,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村中小学被顶岗教师进行置换培训。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和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通过顶岗实习支教,一方面可以缓解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师资不足的矛盾,使一部分体育教师可以有时间和有机会参加高校的学历教育和高水平的教育教学培训;另一方面,可以为高校教师培养提供稳定的教育教学实践场所,让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深刻体验和认识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和教师的专业特性,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实践创新能力,成为具有专业化水准的体育教师。

5)提高福利待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措施,切实保障体育教师合法权益,努力提高体育教师社会地位。对体育教师在职称评定、工作量计算、先进评选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一视同仁。对体育教师担任体育课教学工作量应与其他学科同工同酬。对体育教师从事课外体育活动、课间操、课余体育运动训练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等常规性学校体育工作合理计入教学工作量。积极落实体育教师福利待遇,为体育教师从事学校体育工作提供必要条件。

当前,正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深入实践阶段,也是研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初始阶段,如何能把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列入规划纲要,如何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均需不断深入思考和研究。面对30万体育教师的短缺,须采取积极措施,优先发展,才能使国家的各项学校体育政策落到实处,才能惠及到亿万青少年。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S]. 中发[2007]7号.

[2]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S]. 教体艺[2006]5号.

[3] 教育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的通知[S]. 教体艺[2008]5号.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7年)[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第3篇

[关键词]山东省;高中教育;教师队伍规模出扩张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7-0012-04

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大多经历了一个从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张为主向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为主转型的发展过程,目前我国教育发展也正经历着这种深刻的转型。在这种历史转折过程中,为引导我国基础教育更好地实现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对我国教师队伍数量和规模扩张的基本情况作深入调研,并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度分析,是一项十分有价值的工作。2008年3月,教育部启动“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与政策”重大研究课题“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研究”,要求山东省以区域性研究为重点,组成专门课题组参与该项研究。在山东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2008年暑期,我们对山东省高中教师进行了全员网络问卷调查。调查以实名制方式进行,共收回有效问卷95300份,占全省普通高中教师总数的85%。该调查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关于教师教龄结构的调查是本次问卷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正是结合高中教师队伍教龄结构状况的调研结果,对山东省高中教师队伍规模性扩张的状况、趋势及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高中教师队伍质量建设的若干对策与建议。

一、高中教师队伍规模性扩张的基本状况分析

通过对95300份有效问卷的统计处理,我们对山东省高中教师的教龄结构现状有了初步了解,比较清楚地把握了山东省高中教师队伍近30年来规模性扩张的发展轨迹。

(一)高中教师队伍规模性扩张的基本特征

图1是2008年山东省高中教师教龄分布图,突出反映了近30年来山东省高中教师队伍规模性

1 高中教师教龄分布呈现依次上升的阶梯状结构

统计结果显示,近30年来,除教龄不满1年的以外,在其他任何一个教龄阶段,教师队伍的数量比前一个教龄阶段都有明显增加,并呈现出依次上升的阶梯状结构,中间没有任何起伏,教龄越短,在教师队伍中所占的人数比例越高。这表明近30年来山东省高中教师队伍数量一直保持持续不断的扩张态势。

2 高中教师队伍规模性扩张呈连续性加速度增长

在近20的时间里,山东省高中教师队伍的规模不仅呈现持续不断的扩张之势,而且扩张方式是加速度增长。教龄在1~20年的教师占到教师总数的77.85%,计算应有教师71334名(按总数95300计算),20年内平均每年新进教师3566名左右;教龄在1~15年的教师占63.14%,计60172名教师,平均每年新进教师数量为4011名左右;教龄在1~10年的教师占45.98%,计42838名教师,平均每年新进教师4280名左右;而教龄在1~5年的教师占23.54%,计22770名教师左右,平均每年新进教师4500名左右,达到了近20年来的最高值。由此可以推知,近20年来,山东省高中教师数量是加速度扩张的,且在最近5年达到了最高值。

3 高中教师队伍规模性扩张出现突然性停滞

如图1所示,教师队伍的加速增长趋势在2008年突然发生骤变,当年新进教师数只占全省高中教师总数的1.32%,即全年全省新进教师总数只有1247名,比以往大幅下降,只有新近5年平均值的1/4。根据调查数据,此次参加问卷调查的高中学校总数为614所,由此可以推算出2008年各高中学校平均每校新进教师的数量只有2名左右。这说明教师数量的持续性加速扩张态势出现突然性停滞。

(二)高中教师队伍规模性扩张的地区差异分析

山东省共有17个市,各市之间经济文化发展以及教育发展水平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均衡性:对比分析近30年来高中教师队伍教龄结构的地区分布状况,有助于我们更具体地把握山东省高中教师队伍规模性扩张的发展轨迹及其基本成因。

山东省高中教师教龄结构地区分布的统计结果显示,各市教龄1年以下的教师和教龄为16~20年的教师在总体分布上较均匀,各市之间没有明显差异。但是,教龄在1~15年的各教龄阶段,各市高中教师队伍规模性扩张速度却呈现出明显差异。例如在1~5年教龄阶段,滨州市新进教师占高中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33.79%’,而扩张速度最慢的泰安市则只有17.01%,两者的差距达16.78%:如果将6~10年和11~15年两个教龄阶段合并计算,增长比例最高的潍坊市为47.27%,而增长比例最低的滨州市为27.36%,两者的差距接近20%。这表明1993~2007年既是山东省高中教师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也是各市发展差异较大的时期。而且这种发展差异与各市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水平并不一致,在同一教龄阶段,扩张速度最快的并不是经济文化发展最好的地市,扩张速度最慢的也不是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差的地市。

(三)教师队伍规模性扩张的学科差异分析。

对山东省高中教师队伍教龄结构的学科分布差异分析显示;各学科教龄在1年以下、6年以上的教师在相应学科教师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存在一定差异。但差异不明显;而教龄为1~5年的教师比例却存在明显学科差异,这一教龄阶段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全省平均值为23.54%,但等于或接近这一平均值的只有少数几个传统重点学科,如政治(20.28%)、语文(23.76%)、数学(22.54%)、英语(25.20%)、历史(23.04%)等,其他大部分学科与平均值有明显差距,甚至是成倍的差距。其中,美术、音乐、信息技术三个学科中处于这一教龄阶段的教师所占比例最大。达到32%以上,生物学科也达到了29.97%,也就是说,这四个学科的教师构成,近1/3是由教龄5年以内的教师组成。需要指出的是,调查之前最近5年正是山东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启动和展开的5年,生物、美术、音乐、信息技术这四门以前相对被忽视的学科的教师数量在这一时期得到快速增长,应该与新课程实验强调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全面课程支撑的教育理念密切相关。

然而,通用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实验新增设的两门课程。却没有出现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新进教师数量明显增加的现象。从这两个学科的教龄分布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到,教龄为1~5年的教师在学科教师总数中所占比例分别只有27.68%和19.50%,表明目前这两个学科70%-80%的教师不是应新课程开设之需而专门引进的专业教师,而是

由其他学科教师转配或兼职组成。这样的教师构成肯定会影响学科教师的专业水准和未来发展。

二、高中教师队伍规模性扩张的问题分析

在对高中教师队伍教龄分布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综合分析了山东省高中教师队伍规模性扩张的发展路径和基本特征。在这些路径和特征背后,存在着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教育问题。

(一)高中教育的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问题

教育规模和教师队伍连续不断的数量型发展和规模性扩张,是近30年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共同特征,不是高中教育特有的现象。这种发展状况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然而,数量型发展和规模性扩张不是无休止的,当数量发展和规模扩张达到一定限度以后,质量问题就会凸显出来,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从山东省高中教师队伍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其数量型发展和规模性扩张已经达到极限状态,高中教师队伍的质量提升将成为高中教育发展不可回避的时代主题,成为今后高中教师队伍建设和高中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相对于数量型发展和规模性扩张而言,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问题将更加复杂,高中教育的变革也会更加深刻。但是,长期数量型发展和规模性扩张在高中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中所形成的教育观念、教育思维和教育发展逻辑还是比较顽固的,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阻碍高中教育的转型发展,影响到高中教师队伍的质量提升。这正是当前高中教育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二)高中新教师引进的停滞问题

根据调查统计,目前山东省教龄在30年以上的高中教师只占到教师总数的4.50%,与此相应,今后若干年之内高中教师因年龄原因而退休的人数将会很少,平均每年只有500名左右,因自然替补而产生的新进教师需求微弱。与此同时,随着近年来高中阶段受教育人口下降趋势的明显增强,部分高中学校的生存危机已经产生,教师的数量过剩已经并越来越成为突出问题。因此,我们预计,如果没有重大的政策性调整,山东省高中教师队伍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将呈现出超常的稳定状态,从2008年开始出现的高中新进教师数量的停滞状态将进一步持续,除了弥补某些学科的结构性缺失外,每年新进高中教师的数量将极其有限。这种超稳定状态可能会给高中教育以及相关学段的教育带来诸多消极的影响,例如:由于新教师引进停滞,新近几年参加工作的教师很容易长期被边缘化,不利于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高中各学科专任教师的结构性调整只能更多地依靠内部调剂,薄弱学科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会因此受到较大影响;目前教师培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十分突出,高中学校新进教师的持续性停滞状态,将会进一步增加就业压力。进而影响教师教育的质量提升和制度重建。

(三)高中教师队伍不合理的年龄结构问题

近30年来山东省高中教师队伍教龄呈现出一种非均匀化的阶梯状结构。这种结构是不合理的,其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目前高中教师队伍的过度年轻化。统计数字显示,山东省高中教师队伍中教龄在1~5年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23.54%,接近教师总数的1/4;教龄在1~10年的占45.98%,接近教师总数的一半;教龄在1~15年(B、C、D三项之和)的占63.14%,接近总数的2/3。同时,根据《山东省2008年教育事业统计》的有关数据,可以推算出2008年山东省高中教师的平均年龄在33岁左右。这些数据表明,山东省高中教师队伍已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态势。应该说,教师队伍年轻化是有优势的,但也会导致教师教学经历短浅、经验不足、专业水平不高以及骨干教师缺乏等一系列问题,如果再辅之以教师职业倦怠、敬业精神下降等问题,高中教育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其次,若干年以后高中教师队伍的过度老龄化。如前所述,由于退休教师数量减少和适龄受教育人口减少等原因,普通高中新进教师的停滞现象已经出现,并还将进一步持续。照此发展下去,10~15年以后,高中教师队伍的结构将呈现与目前相反的另外一种不合理的趋势,即教师平均教龄过长,年龄老化,这同样不利于高中教师队伍的质量提升和高中教育的内涵发展。

(四)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的地区差异问题

山东省高中教师队伍规模性扩张的速度存在着一定的地区差异,尤其是在1~15年这一教龄阶段。这种地区差异一方面反映出各市在高中教育发展和高中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存在较大的政策性差异,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自主空间,另一方面也表明各地高中教师队伍在年龄结构、实践历练、经验积累、专业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在今后加强高中教师队伍质量提升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正视这种差异,给地方教育发展以更大的自主空间,以便于各市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与措施,提高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效性。任何“一刀切式”的、划一性的政策与措施,都可能与各地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状况和发展需求相脱节。

(五)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的学科结构问题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高中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着重视高考重点科目教师的引进与培养、相对忽视其他科目教师专业发展的不良现象,导致高中教师队伍的数量与质量在学科分布上不均衡、不合理。随着2004年山东省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顺利启动与逐步推进,高中教师学科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不均衡、不合理的现象已经得到初步改观,原来不被重视的一些传统学科如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物等的专任教师得到补充。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学科(如“通用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其专任教师的数量与质量还不能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适应,存在着专业素养低、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需要通过专业教师的引进和现任教师的提高来加以解决。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山东省高中教师队伍规模性扩张的基本特征和存在的问题,笔者尝试提出如下建议。

(一)制订高中学校规模的合理标准,抑制学校规模的过度扩张

学校规模扩张是高中教师队伍扩张的直接原因。目前山东省高中学校规模普遍过大,许多学校在校生数量高达5000人以上,甚至超过万人。如-此庞大的学校规模,给学校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带来了诸多问题:学校管理人员忙于规模经营,疏于指导和服务;教师囿于程式化教育教学,无暇顾及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自身的专业提升;学生被淹没于人海之中,得不到应有的关注与帮助。所有这些都不利于高中教育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因此,应制订高中学校规模的合理标准,抑制高中学校规模的过度扩张。

(二)在高中逐步实行选课制和小班化教学

综合分析山东省高中教育现状,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高中教师数量的规模性过剩将是高中教育必须面对的突出问题。应对这一问题可能的有效措施,一是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广泛开发新课程,全面实行选课制;二是推动高中教学的小班化。这不仅有利于缓解教师队伍规模性过剩所带来的危机,也是实现高中教育的选择性和学生发展个性化的有效途径。

(三)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合理分流教师

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高中教师队伍的规模性扩张主要集中在普通高中学校,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合理分流普通高中学校的教师,也不失为高中教师队伍数量控制和质量提升的重要措施。

第4篇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而加大农村教育投资无疑是解决差距的根本。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均受教育水平偏低,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笔者通过数据统计回归分析得出,收入与教育年限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同时,统计数据还显示,农村教育年限的增加,不仅能够获得物质性收益,还能获得更好的工作环境、晋升机会等非物质性收益。

关键词 投资收益 物质性收益 非物质性收益

一、导言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破解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的难题,国家日益重视农村的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归根结底,农村发展的原动力在于教育的提高。可是,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3年。农村教育的研究也愈来愈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导致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农村教育投资收益率是其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农村青少年辍学、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二:一、教育投资成本过高,超过农村家庭的承受能力;二、农村教育投资收益率过低,是否接受高等教育对其收益差别影响不明显。因此,研究农村教育投资收益是解决农村教育水平低下的前提,是保证国家对农村制定有效的教育政策的前提。

关于教育投资收益的问题,国外早已有研究,最有名的莫过于明瑟的《schooling, experience and earnings》。明瑟在这本书中提出教育收益率的概念,教育收益率指的是平均多接受一年教育导致个人收入提高的比例。关于农村教育投资收益的问题,学者的研究多集中的宏观方面,从整体思考农村教育投资收益的失衡。陈晓玲,尹丹(2004)指出了农村教育投资收益的不对称性,其认为农村教育的投资在农村,收益却在城市。因为,农村子女从上大学到以后工作绝大部分都是在城市,从而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更有学者指出,农村教育投资挤占了本就匮乏的农村资本。总体来看,少有人从个人的角度研究农村教育投资收益问题,从而去解释中国农村教育政策的有效性。本论文正是力图从农村教育投资收益出发,站在个人的角度衡量教育的成本与收益。在本论文教育的收益不仅仅是可以用金钱衡量物质性的收益,也包括其他方面的利益,比如优厚的工作条件等。

二、数据、模型和统计分析

为了研究农村年总收入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本论文在研究过程中借用了河南财经学院樊明教授组织调研的数据,共获得样本649个。

调研样本中,未受正规教育样本数为98个,年总收入为8143.7元,月均收入为678.7元,月工资收益为446.4元,农业每亩净收益为491元;小学样本为149个,年总收入为8128.6元,月均收入为677.4元,月工资收益为483.0元,农业每亩净收益为429.0元;中学样本为302个,年总收入为8439.4元,月均收入为703.3元,月工资收益为455.3元,农业每亩净收益为436.6元;高中、中专样本95个,年总收入为9233.2元,月均收入为769.4元,月工资收益为503.8元,农业每亩净收益为438.4元;大专样本5个,年总收入为12690.0元,月均收入为1057.5元,月工资收益为820.0元,农业每亩净收益为230.0元。在数据处理中,为了便于统计计算,把受教育水平转换成受教育年限,未受正规教育为0年,小学为6年,中学为9年,高中、中专为12年,大专为15年。

可以看出,受教育年限与年总收入和月均收入间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和预期结果相似。但是,亩净收益与受教育年限并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其中未受正规教育样本亩净收益最高,为491元,大专样本最低,为230元。造成这样结果的一个合理的解释就是,这部分样本人群具有较高的学历,其具有从事非农业工作的机会,并不以农业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甚至有部分人并不从事农业生产,这就导致了样本人群亩净收益偏低。

其中,年总收入=(∑月从事非务农收入×12 +亩净收益×亩数)/样本数

月均收入= 年总收入/12

不同受教育样本的收入具有很大的差异,造成这种收入差异的因素除了受教育水平(EDU)以外,是否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在下面笔者确定一些对收入具有较强影响的因素,比如务农年限(AGRIAGE)、年务农时间(AGRIHOUR)、土地肥沃程度(FERTILITY)、耕地水源情况(WATER)、工作(WORK)、城市工作状态(CITWORKCON)、农村工作状态(VILWORKCON)。然后通过回归分析,检验其是否在统计中具有显著性。

根据以上分析,建立下列收入模型:

INCOME代表年总收入。采用年总收入作为分析对象是为了全面的分析调查样本的收入来源。年总收入采用自然对数形式会获得更好的拟合度,并方便解释结果。

R2=0.2864,样本数为634。括弧内为t-值。

大部分的变量的符号和理论预期一致,多数达到95%以上的显著水平。这首先反映了问卷数据的质量是可靠的,其次收入模型的设定是恰当的。影响被调查者收入的显著变量有:受教育年限、土地肥沃度、水源优异度和城市工作状态。受教育年限年总收入弹性为3.44%,也就是说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可以增加3.44%的年总收入。样本平均年总收入为8472.3元,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可以增加收入291.5元。

从上面对影响年总收入的分析可以看出,受教育年限对年总收入具有明显的影响。接下来,笔者通过数据统计,研究受教育年限对调查者非物资性收益的影响。

1.工作岗位层次(POSITION)。操作层的受教育年限为7.6年,技术层为8.77年,中层管理者为11.73年。可以看出,受教育年限越高越有机会进入管理岗位。

2.身体健康度(HEALTH)。统计结果为,不健康的样本组受教育年限为4.58年,一般为7.81年,比较健康为6.65年,健康为7.65年,很健康为8.37年。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受教育年限高者其身体健康度也高。

3.婚姻满意度(MARRIGE)。认为婚姻很美满的样本组受教育年限为9.22年,较美满的为7.26年,一般为7.98年,不理想为7.93年,失败为5年。从统计上可以得出,受教育年限高其婚姻美满度也相对较高。

从以上统计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受教育年限对进入领导岗位、身体健康度、婚姻满意度具有正面影响。受教育年限高,其指数也相对较高。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从以上研究分析,可以看出,受教育年限对农村群体具有两方面的影响:

1.物质性收入。受教育年限的收入弹性为3.44%,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可以增加收入291.5元。

2.非物质性收益。受教育年限对个人的工作环境、进入领导岗位、担任农村基层干部、身体健康度、对象长相、婚姻满意度具有正面影响。受教育年限高,其指数也相对较高。

农村教育的发展对提高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影响。因此,要提高农民收入,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改善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比如,加大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投资,确保九年义务教育在农村的普及。在高等院校,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补助和助学贷款,使其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教育水平提高了,其有更高的机会去争取进入收入相对较高的行业,以及进入管理岗位。此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任职,提高农村基层干部文化素质,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思想。

参考文献:

[1]Mincer Jacob Schooling,Experience and Earnings.1974.

[2]陈晓玲,尹丹.农村教育:投资与收益的不对称性.农村经济. 2004.1.

第5篇

以湖南省8所高等学校的体育课程标准为研究对象。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工业大学、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和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高等学校。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本课题根据研究需要,收集了大量有关体育教学目标、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等方面的文献和著作,并已经收集了湖南省6所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大纲,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较全面的理论基础。

2.2问卷调查法

根据需要制订了《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课程内容交互影响专家调查表》。经特尔菲专家法检验问卷具有一定的效度。通过裂半法,经斯皮尔曼---布朗公式rtt=2rhh/(1+rhh)校正得:rtt=0.932表明问卷信度可以接受。

2.3统计分析法

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归纳、整理。

3结果与分析

3.1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课程内容的确定

课程标准一般包括培养目标、学习年限、时间分配、课程内容设置等多个方面。这些众多方面在课程标准中的地位并不相等,占最主要地位的是培养目标,占核心地位的是课程体系【2】。培养目标是课程标准的灵魂,课程内容设置是课程标准的核心。本文在确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前,围绕所要研究的问题,同高等学校从事体育教学的专家、教授和普通体育教师进行交谈,从中获得有关体育教学目标的第一手资料。接着,设计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最后,请该研究领域的学者采用主观评价法对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中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指出各种缺陷或错误,最终确定高等学校的24项体育教学目标。本文在确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前,首先分析了湖南省8所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标准中有关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情况,并通过访谈法,调查湖南省8所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师,为本文体育课程内容的确定提供重要依据。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体育理论基础知识方面,一共设置了93项相关体育理论基础知识;第二部分是体育运动技能方面,一共设置了33项相关的体育运动技能。众多的体育理论知识设计、体育运动技能设置与高等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环境等有很多的关系。在此,本文不做重点分析。

3.2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课程内容目标一致性分析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本文设计了《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课程内容交互影响专家调查表》,以区间[0,4]的数值表示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课程内容的支持程度,4表示此项体育课程内容对体育教学目标有非常重要的支持作用,3表示对目标有很重要的支持作用,2表示对目标有重要的支持作用,1表示对目标有一般的支持作用,0表示与目标无关。首先收集调查问卷表,整理专家评估的数据,最后对问卷调查表的原始数据进行整数化等处理。最终数据处理结果见表1。由于调查问卷表中设计的体育课程内容较多,本表中无法完全列出,此处相应的进行了省略。

3.3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课程内容的一致性分析

3.3.1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平均实现程度分析

本文用24项体育教学目标在体育课程内容上评价得分的平均分,作为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平均实现程度指数。平均实现程度指数刻画了24项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总目标的平均一致性程度,在[0,4]上取值,取值越大越好。从表2可知,24项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教学总目标一致性指数在2与3之间(专家评价数达到中等程度)的体育教学目标有: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2.15)、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2.10)、使学生了解运动技能与身体素质的关系(2.01)、提高学生的体能(2.26)、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2.02)、培养学生获取现代生活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2.00),说明这6项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教学总目标的平均一致性程度较高,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重点抓住这6项体育教学目标,不仅使学生清楚体育活动、体育锻炼的价值与意义,而且使学生懂得科学、合理地参与体育锻炼,使学生对体育的理解从一个“知道”转化为“懂得”的过程,最终影响学生的生活,使“终身体育思想”贯穿学生一生。24项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教学总目标一致性指数在1与2之间(专家评价有明显一致性)的体育教学目标有18项,其中培养学生观赏体育比赛的能力(1.46)、培养学生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1.43)、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识(1.33)、提高学生的卫生文化素养(1.4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并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1.42),这5项体育教学目标的平均一致性程度指数较低,与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总目标的相关程度一般。在表2中平均一致性程度指数没有在0与1之间,这说明高等学校的24项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教学总目标有较高的一致性。根据上述分析,计算高等学校126项体育课程内容实际教学目标与24项体育教学目标的平均一致性系数为:40.36÷(24×4)=0.4204。据此可知:在考虑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同体育课程内容对实现同一目标有副作用的情况下,不同体育课程内容的实际实现教学目标与体育总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只有中等水平。

3.3.2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总目标的最大实现程度分析

本文提取126项体育课程内容与同一体育教学目标的一致性评价值的最大者除以理想评价值4,称所得的商为相应分目标最大实现程度系数,则其取值范围为[0,1],且0表示完全没有实现,1表示完全实现;显然,24项体育教学目标最大实现程度系数刻画了126项体育课程内容对该分目标支持可能达到的最大程度,同时也刻画24项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总教学目标达到的最大一致性程度。24项体育教学目标的最大实现程度系数如下表3。从表3可知:第一,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目标最大实现程度系数有较大的差异;第二,其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培养学生观赏体育比赛的能力,发展运动技战术能力,提高学生的体能,培养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6项体育教学目标的最大实现程度系数值都在0.8以上,甚至有2项体育教学目标的最大实现程度系数值都在0.9以上,这说明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集中体现在这6项上,同时也说明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必须该6项为中心进行构建和优化;第三,在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使学生知道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初步学会选择有利于健康的营养食品,提高学生的卫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获取现代生活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等5项体育教学目标的最大实现程度系数值都在0.6以下,甚至有3项体育教学目标的最大实现程度系数值都在0.5以下,这说明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在这5项上实现程度较低,这5项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目标重要性不高,在进行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内容构建时,可以依据该表进行优化和调整。规定实际课程目标体系与总课程目标的最大一致性程度系数为:各分目标达到的最大一致性程度系数之和与各分目标的完全一致性程度之和的商表示。根据上述分析,高等学校126项体育课程内容与体育教学总目标的最大一致性系数为:16.151÷(24×4)=0.172。由此可以认为,在不考虑浪费高等学校体育教学资源和提高教学效率与效益的情况下,126项体育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与体育教学的总目标的一致性较差。我们可以根据根据表2和表3对高等学校的体育课程内容、体育教学进行优化。

3.3.3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目标与体育教学总目标的交互效应分析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交互效应分析是根据已有教学总目标,了解各种课程对总教学目标的现实直接作用,从而实现课程体系优化的方法[1]。在运用课程与教学目标交互分析法时,通常将各门具体课程(第i门课程)对教学分目标(第j个分目标)的支持程度(Cij)按强度分等,一般是数据越大支持程度越高,本文以4表示最高,再结合总教学目标分目标的权重(Wj)确定课程对总教学目标的贡献指数gi,计算公式为:gi=Σ(Cij×Wj)。本文对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内容与体育教学总目标的交互效应分析,没有对24项体育教学目标的权重进行分析与计算,在此处本文假定24项体育教学目标的权重相等,根据表1可计算得出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贡献指数情况。根据表4可知:第一,高等学校126项体育课程内容的贡献指数差异性较大,其中贡献指数最大的是体育课程内容篮球,贡献指数为66.06,贡献指数最小的是体育课程内容是大学校园环境与卫生,贡献指数为21.77。第二,高等学校126项体育课程内容的贡献指数较大的有:篮球(66.06)、排球(63.16)、网球(58.65)、羽毛球(60.38)、乒乓球(59.00)、体育舞蹈(57.92)、健美操(57.92)、形体训练(57.14)、艺术体操(56.85)、武术(58.65)、太极拳(58.65)、跆拳道(59.51)等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这些体育课程内容与体育教学总目标的一致性较好。第三,高等学校126项体育课程内容的贡献指数较小的有:中国体育的历史发展(30.61),田径运动的起源、运动规律、竞技水平现状、发展趋势等理论知识(37.62),体质健康测试的有关内容(35.67),民族传统体育概述(29.76),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功能与分类(34.19),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渊源(28.23),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31.82),体育的本质、结构与功能(27.27),大学体育行政法规(27.6),高等学校卫生工作行政法规(24.29),人体的新陈代谢(29.22),体育健美的美学基础(30.92),人体肌肉分布与一般练习方法(33.66),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健美(33.66),大学生体格检查(31.65),大学生运动过程中的自我监督(32.54),大学校园环境与卫生(21.77)等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这些体育课程内容与体育教学总目标的一致性较差,直接贡献偏低。第四,在对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选择、构建时,可以依据本文课程、目标的贡献指数进行优化。以贡献指数较大的体育课程内容为中心,辅以贡献指数一般的体育课程内容,根据高等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体育教学环境、体育师资、学生情况等方面,综合以上因素构建适合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

4结论

4.1在考虑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同体育课程内容对实现同一目标有副作用的情况下,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情况一般,不同体育课程内容与体育总教学目标的一致性程度只有中等水平。

4.2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内容与体育教学总目标的一致性较差。我们可以根据本文调查分析对高等学校的体育课程内容、体育教学目标进行优化。

4.3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情况主要集中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培养学生观赏体育比赛的能力,发展运动技战术能力,提高学生的体能,培养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6个方面。

第6篇

关键词:教育结构;国民经济;线性回归

一、变量与数据的选取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告诉我们,产出主要取决于资本存量,劳动力和技术水平。而这三者都与人口及其素质有很大关系。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综合代表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它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所以,可以采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被解释变量。教育结构的则可用各层次学校的的在校生人数来描述。所以,我选用普通本、专科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及普通中学普通小学在校学生数为解释变量。

考虑到我国各地区的学校尤其是大专院校分布极为不均,东西部生产力差异巨大,而且人口流动相当迅速,采用截面数据已不能够说明不同的教育程度即教育结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因此,我选取了从1985年至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85年以前由于改革力度较大,故不宜采用。所用数据均来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二、模型设定

可把该模型设定为双对数模型,β系数为受教育程度不同规模对人均GDP的弹性。经济意义仍然成立。因此,可设定模型为:lnY=β0+β1ln X1+β2ln X2 +β3lnX3+μ

其中:

Y: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X1: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人数

X2: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人数

X3:普通中学在校学生人数

三、模型检验与修正

(1)协整检验

对lnY,ln X1,ln X2 ,lnX3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它们都是非平稳序列。而且,lnY,lnX2是二阶单整序列,ln X1,ln X3是一阶单整序列。因此,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协整。

用OLS方法得到估计的回归模型为:

logY=-10.04816+ 0.127732log X1+ 2.302361logX2 +0.431924logX3 +e对残差项e进行ADF检验

从检验结果看,在1%,5%,10%三个显著性水平下,单位根检验的临界值分别为-3.752946,-2.998064,-2.638752,t检验统计量值-4.079661小于相应临界值,残差e不存在单位根,从而表明变量之间是协整的关系。所以,模型设定应是正确的。

(2)异方差ARCH检验

(n-1)R2 = 0.470381,在a=0.05下,查卡方分布表的临界值χ20.05 (1)=3.8415,

(n -1)R2

(3)自相关检验及修正

对样本为25,三个解释变量模型,5%显著水平,查DW统计表可知,dl=1.123,du=1.654,模型DW=1.367896

采用广义差分法对自相关进行修正。得到回归结果为:

经过广义差分法修正后,DW值有所提高,自相关得到一定消弱

现在样本为24个,dl=1.013,du=1.775,DW=1.676698

采用科克伦-奥克特迭代法进行修正。

经过三次迭代后,得到回归方程为:

四、模型分析与建议

从模型方程中可看出:

首先,模型的可决系数,修正可决系数及F值都很高。这说明该模型的拟合优度效果不错,即各层次学校在校生人数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联合影响是显著的。

其次,X1 X2 X3的系数均为正,且t值都较为显著,即各个不同层次学校的在校学生数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有一定的贡献。其中,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弹性为2.106119,说明中等职业教育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有规模效应。普通本专科教育的规模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弹性为0.419733l,说明高等教育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普通中学的教育规模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弹性为0.360592,这与人们的普遍认知是一致的。

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的变化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弹性最大,而高等教育和初等教育的规模的变化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规模的变化弹性均很小,这与西方一些国家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德国的发展经验是一致的。因此,国家应当大力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支持,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升到普及中等职业教育,这样才能更大的促进GDP的增长。此外,模型还表明高等教育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明显不足,这说明高等教育的成果并未能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国家应当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以期使高等教育发挥其对国民经济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第7篇

二、申报理由:本人从1991年7月参加工作至今近12年,一直担任两个班的数学教学任务,并任班主任5年,级组长7年。其中1991-1994年在广西平南大安高中任教,1994年起至今于南海区第一中学任教。1997年获得中学数学一级教师资格,同时被聘为中学一级数学教师。

我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极强的敬业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在政治思想方面,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文选》,深入理解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精神,坚决拥护改革开放的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精神。在学习过程中,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于1996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十分注意加强师德的修养,注意在遵纪守法、做人、治学、劳动等方面为学生起表率作用,用自己的言行来感化、教育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其为日后成为四化建设的主力军、合格的社会公民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在教学工作方面,我注意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深入钻研教材,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大胆进行教学改革,经常总结和积累经验,吸取教训,改正缺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力求把每个知识要点以最佳方法正确传授给学生,教学效果良好。

现把任职中学一级教师以来的情况具体汇报如下:

1997-1998学年度任教高三级303班、304班,担任高三级级组长。

1998-199年度任教高一(6)班、高一(7)班,担任高一级级组长。

1999-2000学年度任教高二(3)班、高二(4)班,担任高二级级组长和高二(4)班班主任。

2000-2001学年度任教高二(6)班、高二(7)班,担任高二级级组长。

2001-2002学年度任教高三(7)班、高三(8)班,担任高三级级组长。

2002-2003学年度任教高一(15)班、高一(16)班,担任高一级级组长。

1997年主持南海市第一中学数学提高小组课外辅导工作,成绩明显,论文《数学竞赛辅导初探》获南海市教育教学论文一等奖。由于表现突出,被评为佛山市优秀教师。

1997-1998学年度,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积极开展素质教育的探讨,刻苦钻研教学大纲,结合高三复习课的特点,狠抓学生的双基训练,启发思维,培养能力,效果显著,所带的慢班会考合格率达98.5%,高于年级平均水平96%的2个多百分点。每次考试均有学生进入理科数学单科成绩的前10名。由于成绩突出,年度考核评为优秀。

1998-199年度,我在所任教的高一(6)班和高一(7)班进行素质教育教学改革试验。

目标是:

(1)、减轻学生课业负担。(2)、提高教学质量。

方法是:

(1)、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

做法:A、上课前请学生谈前一天作业或学习数学的心得。B、提问后暂缓给出结论,而是由学生谈自己的看法。C、课堂练习有时个别提问,有时一题多解,之后请学生判断优劣,最后老师评点。D、上讨论型、自学型的新授课。

(2)减轻学生负担,大量减少课外练习、作业,只留一些易混淆的题,对比认识。

由于在教学中我注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重视启发学生思维,培养能力,因此我上的课课堂气氛活跃,很受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很好。高一(6)班入学成绩数学平均分排在全级九个班中的第八位,上学期中段考升至第六位,下学期中段考升至第四位。高一(7)班上学期末平均分排在全级第九,下学期中段考升到第四。希望杯数学竞赛第一试,36名获奖者中,高一(6)班、高一(7)班共11人,约占总人数的1/3,大大超过平均比例,其中汤锦威同学更以102分的绝对优势获第一名。

1999-2000学年度,我担任高二(3)班和高二(4)班的数学科教学任务。在1998-199年度的试验基础上我继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这是两个政治班,基础较差,自学的能力不强,缺乏讨论交流和互相学习的良好习惯,因此实验一度受阻。但我不气馁,继续坚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少讲精练,通过交流--互动来实现教学目的,再辅以一练一评一测和课堂限时速度训练做法,收到了较好效果。三次大考中,高二(3)班和高二(4)班平均分居同类型班两第一,一次第二,高分层(90分以上)人数最多。

2000-2001学年度,我担任高二(6)班和高二(7)班的数学科教学任务,这是两个理科平行班,基础较好,适逢学校开展了主体式教学和分层教学试验,我积极支持并亲自参与了主体式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带领学生进行了《自学--总结学习》模式的探索。总结出了《自学--总结学习》的一般模式、层次和方法。同时,由于网络的介入,信息技术又对我的教学产生了新的冲击,我开始对在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进行思考,产生了新的教学理念。

我立足教材,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求者,学问的研究者,方法灵活,贴近学生,我的课受到了学生充分的肯定,在学生评教中我名列第一。同时我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讲座寻找数学美受到学校和数学科组的高度评价。这一年年度考核评为优秀。

2001-2002学年度是我教师生涯中第四次带高三。我任高三(7)班和高三(8)班的数学科任。

高三实施分层教学,物理班按数学、物理、英语成绩分班,面对B班,我犹豫过。但我还是选择了迎难而上,我通过找学生谈话,测试摸底等方法调查,对教学定位,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努力在B班挑出几个基础和能力都略好的学生进行培优,通过定期检查练习,面批面改,加开小灶,谈话鼓励等办法,使一批学生数学成绩稳步提高,在上学期连续三次向A班输送优生之后,下学期还有学生能在模拟考中考出数学单科年级前十名的成绩。培优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数学优生的进步带动了整个班级学习数学的良好风气,因此班级的数学成绩提高也很快!在高考复习的最后阶段,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我对高考的认识,我举行了高考大题考什么?、立几对策、规范作答在解答题中多拿几分等专题复习,很受学生欢迎。高考成绩在同班五科中排第一。由于成绩突出,年度考核评为优秀一档。

2002-2003学年度我担任高一(15)班和高一(16)班的数学科教学任务,在前几年教学试验比较成功的激励下,我在高一(15)班和高一(16)班开展自学--总结学习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我在题组练习、变式研究教学中向学生展示构题过程,并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也选题、编题、命题、讲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连作业都是学生自己出,自己讲解的,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极大的尊重,我也深得学生的喜爱,在两个班的学生评教中,我分别获得第一名和第二名。

教研是教学进步的动力,更是教学特色形成的根本途径;因材施教,与时俱进,改革教学手段、方式、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出路。多年来我坚持在教研中教学、在教学中探索,在探索中教书、在思想的升华过程中育人。我根据教学的需要,开展了主体式教学、分层教学、尝试法教学、自学--总结学习的尝试和多媒体环境下多师教学法、网络环境下教师角色淡化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教学模式的探索,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努力使自己成为有教学个性的教师。论文《走出练的误区》在《广西教育》2003年第6期第36页发表,论文《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初探》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社会科学版·教育研究(增刊))第87页发表。本学年年度考核为优秀。

21世纪的教育是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继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我积极参加省、市及学校的继续教育培训,不断追踪教育科研信息,及时了解本学科的教育教学动态,利用工作之余自学教学法、现代教育理论。先后完成了《数学思维教育学》、《教育评价》、《计算机应用》、《数学素质教育学》、《中学数学思想方法概论》、《生活中的数学》、《高观点下的中学数学》、《数学建模与中学数学教学》、《管理教育专题》等科目的学习,成绩良好。

使用多媒体手段和借助数字化信息辅助教学是现代高水平教师的重要标志。有了这个认识,我于1998年开始学习电脑操作,当年就能熟练使用word编印试题,到1999年已经掌握了Excel和Powerpoint的使用,2000年学习使用Authorware制作简单课件,同年通过了计算机初级考核,2001年学习Flash软件,2002年学习Photoshop和网页制作,现在已拥有个人主页--华韵数苑,2002年通过了计算机中级考核。

做为一级教师,我负起培养青年教师的责任,先后与多个青年教师结成对子,一方面认真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为他们提供一些宝贵的教学素材;另一方面我也虚心向他们学习。这几个青年教师进步非常快,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并且能胜任高一至高三的数学教学工作,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

德育工作能面向全体学生,我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德育大纲精神,充分利用班会课进行学生品德情操教育。善于在与学生的广泛接触或个别谈心中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解决他们的思想症结、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多年的班主任、级组长工作使我积累了较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带领班主任探索班级管理新模式,在量化管理、民主治班、创建先进班集体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总结出了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等内容的深层次活动系列。论文《笔谈--余味无穷》在中华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1999-2000学年度我担任高二(4)班班主任,走过了由跟班管理到量化管理到民主管理的路子,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班级的班风正、学风浓,学生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进取心,每次大考进步人数之多居全级之最,每月都被评为文明标兵班,高二(4)班团支部还被评为佛山市红旗团支部,成绩显著。

由于教育教学成绩突出,我获得了领导和同事的高度评价,获得很多荣誉:1997年被评为佛山市优秀教师,2000年被评为,优秀党员受到南海市教育局党委的表彰。2001年被评为南海市优秀教师。2003年当选为南海区中共党代表。

三、晋升后的工作设想:

1、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研究教与学规律,注意总结教学经验,大力进行教学改革,争取成为一名学者型教师。

2、参加继续教育,力争在教科研究方面有突破性的成绩。

3、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第8篇

二、申报理由:本人从1991年7月参加工作至今近12年,一直担任两个班的数学教学任务,并任班主任5年,级组长7年。其中1991-1994年在广西平南大安高中任教,1994年起至今于南海区第一中学任教。1997年获得中学数学一级教师资格,同时被聘为中学一级数学教师。

我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极强的敬业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在政治思想方面,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文选》,深入理解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精神,坚决拥护改革开放的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精神。在学习过程中,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于1996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十分注意加强师德的修养,注意在遵纪守法、做人、治学、劳动等方面为学生起表率作用,用自己的言行来感化、教育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其为日后成为四化建设的主力军、合格的社会公民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在教学工作方面,我注意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深入钻研教材,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大胆进行教学改革,经常总结和积累经验,吸取教训,改正缺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力求把每个知识要点以最佳方法正确传授给学生,教学效果良好。

现把任职中学一级教师以来的情况具体汇报如下:

1997-1998学年度任教高三级303班、304班,担任高三级级组长。

1998-199年度任教高一(6)班、高一(7)班,担任高一级级组长。

1999-2000学年度任教高二(3)班、高二(4)班,担任高二级级组长和高二(4)班班主任。

2000-2001学年度任教高二(6)班、高二(7)班,担任高二级级组长。

2001-2002学年度任教高三(7)班、高三(8)班,担任高三级级组长。

2002-2003学年度任教高一(15)班、高一(16)班,担任高一级级组长。

1997年主持南海市第一中学数学提高小组课外辅导工作,成绩明显,论文《数学竞赛辅导初探》获南海市教育教学论文一等奖。由于表现突出,被评为"佛山市优秀教师"。

1997-1998学年度,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积极开展素质教育的探讨,刻苦钻研教学大纲,结合高三复习课的特点,狠抓学生的双基训练,启发思维,培养能力,效果显著,所带的慢班会考合格率达98.5%,高于年级平均水平96%的2个多百分点。每次考试均有学生进入理科数学单科成绩的前10名。由于成绩突出,年度考核评为"优秀"。

1998-199年度,我在所任教的高一(6)班和高一(7)班进行素质教育教学改革试验。

目标是:

(1)、减轻学生课业负担。(2)、提高教学质量。

方法是:

(1)、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

做法:A、上课前请学生谈前一天作业或学习数学的心得。B、提问后暂缓给出结论,而是由学生谈自己的看法。C、课堂练习有时个别提问,有时一题多解,之后请学生判断优劣,最后老师评点。D、上讨论型、自学型的新授课。

(2)减轻学生负担,大量减少课外练习、作业,只留一些易混淆的题,对比认识。

由于在教学中我注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重视启发学生思维,培养能力,因此我上的课课堂气氛活跃,很受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很好。高一(6)班入学成绩数学平均分排在全级九个班中的第八位,上学期中段考升至第六位,下学期中段考升至第四位。高一(7)班上学期末平均分排在全级第九,下学期中段考升到第四。"希望杯"数学竞赛第一试,36名获奖者中,高一(6)班、高一(7)班共11人,约占总人数的1/3,大大超过平均比例,其中汤锦威同学更以102分的绝对优势获第一名。

1999-2000学年度,我担任高二(3)班和高二(4)班的数学科教学任务。在1998-199年度的试验基础上我继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这是两个政治班,基础较差,自学的能力不强,缺乏讨论交流和互相学习的良好习惯,因此实验一度受阻。但我不气馁,继续坚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少讲精练,通过"交流--互动"来实现教学目的,再辅以"一练一评一测"和"课堂限时速度训练"做法,收到了较好效果。三次大考中,高二(3)班和高二(4)班平均分居同类型班两第一,一次第二,高分层(90分以上)人数最多。

2000-2001学年度,我担任高二(6)班和高二(7)班的数学科教学任务,这是两个理科平行班,基础较好,适逢学校开展了"主体式教学"和"分层教学"试验,我积极支持并亲自参与了"主体式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带领学生进行了《自学--总结学习》模式的探索。总结出了《自学--总结学习》的一般模式、层次和方法。同时,由于网络的介入,信息技术又对我的教学产生了新的冲击,我开始对在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进行思考,产生了新的教学理念。

我立足教材,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求者,学问的研究者,方法灵活,贴近学生,我的课受到了学生充分的肯定,在学生评教中我名列第一。同时我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讲座"寻找数学美"受到学校和数学科组的高度评价。这一年年度考核评为"优秀"。

2001-2002学年度是我教师生涯中第四次带高三。我任高三(7)班和高三(8)班的数学科任。

高三实施分层教学,物理班按数学、物理、英语成绩分班,面对B班,我犹豫过。但我还是选择了迎难而上,我通过找学生谈话,测试摸底等方法调查,对教学定位,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努力在B班挑出几个基础和能力都略好的学生进行培优,通过定期检查练习,面批面改,加开小灶,谈话鼓励等办法,使一批学生数学成绩稳步提高,在上学期连续三次向A班输送优生之后,下学期还有学生能在模拟考中考出数学单科年级前十名的成绩。培优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数学优生的进步带动了整个班级学习数学的良好风气,因此班级的数学成绩提高也很快!在高考复习的最后阶段,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我对高考的认识,我举行了"高考大题考什么?"、"立几对策"、"规范作答在解答题中多拿几分"等专题复习,很受学生欢迎。高考成绩在同班五科中排第一。由于成绩突出,年度考核评为"优秀一档"。

2002-2003学年度我担任高一(15)班和高一(16)班的数学科教学任务,在前几年教学试验比较成功的激励下,我在高一(15)班和高一(16)班开展"自学--总结学习"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我在"题组练习"、"变式研究"教学中向学生展示"构题过程",并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也选题、编题、命题、讲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连作业都是学生自己出,自己讲解的,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极大的尊重,我也深得学生的喜爱,在两个班的学生评教中,我分别获得第一名和第二名。

教研是教学进步的动力,更是教学特色形成的根本途径;因材施教,与时俱进,改革教学手段、方式、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出路。多年来我坚持在教研中教学、在教学中探索,在探索中教书、在思想的升华过程中育人。我根据教学的需要,开展了"主体式教学"、"分层教学"、"尝试法教学"、"自学--总结学习"的尝试和"多媒体环境下多师教学法"、"网络环境下教师角色淡化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教学模式的探索,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努力使自己成为有教学个性的教师。论文《走出"练"的误区》在《广西教育》2003年第6期第36页发表,论文《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初探》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社会科学版·教育研究(增刊))第87页发表。本学年年度考核为"优秀"。

21世纪的教育是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继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我积极参加省、市及学校的继续教育培训,不断追踪教育科研信息,及时了解本学科的教育教学动态,利用工作之余自学教学法、现代教育理论。先后完成了《数学思维教育学》、《教育评价》、《计算机应用》、《数学素质教育学》、《中学数学思想方法概论》、《生活中的数学》、《高观点下的中学数学》、《数学建模与中学数学教学》、《管理教育专题》等科目的学习,成绩良好。

使用多媒体手段和借助数字化信息辅助教学是现代高水平教师的重要标志。有了这个认识,我于1998年开始学习电脑操作,当年就能熟练使用word编印试题,到1999年已经掌握了Excel和Powerpoint的使用,2000年学习使用Authorware制作简单课件,同年通过了"计算机初级考核",2001年学习Flash软件,2002年学习Photoshop和网页制作,现在已拥有个人主页--华韵数苑,2002年通过了计算机中级考核。

做为一级教师,我负起培养青年教师的责任,先后与多个青年教师结成对子,一方面认真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为他们提供一些宝贵的教学素材;另一方面我也虚心向他们学习。这几个青年教师进步非常快,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并且能胜任高一至高三的数学教学工作,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

德育工作能面向全体学生,我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德育大纲精神,充分利用班会课进行学生品德情操教育。善于在与学生的广泛接触或个别谈心中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解决他们的思想症结、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多年的班主任、级组长工作使我积累了较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带领班主任探索班级管理新模式,在"量化管理"、"民主治班"、"创建先进班集体"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总结出了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等内容的深层次活动系列。论文《笔谈--余味无穷》在中华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1999-2000学年度我担任高二(4)班班主任,走过了由"跟班管理"到"量化管理"到"民主管理"的路子,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班级的班风正、学风浓,学生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进取心,每次大考进步人数之多居全级之最,每月都被评为"文明标兵班",高二(4)班团支部还被评为"佛山市红旗团支部",成绩显著。

由于教育教学成绩突出,我获得了领导和同事的高度评价,获得很多荣誉:1997年被评为"佛山市优秀教师",2000年被评为,"优秀党员"受到南海市教育局党委的表彰。2001年被评为南海市优秀教师。2003年当选为南海区中共党代表。

三、晋升后的工作设想:

1、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研究教与学规律,注意总结教学经验,大力进行教学改革,争取成为一名学者型教师。

2、参加继续教育,力争在教科研究方面有突破性的成绩。

3、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第9篇

(一)专业结构失衡

2013年,北京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本科层次共计开设163个专业,其中有在校生的计有159个专业(见图一),在校生共计为527327人。2013年,北京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本科层次共开设专业163个,有在校生的专业共计159个。其中工科50个,有在校生的共计49个;理科10个,有在校生的共计9个。在校生规模前20位的本科专业分布。综上可见,北京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本科层次专业设置结构有如下特征:1.专业设置学科间分布差异较大工学设置专业最多,共有59个。其次是管理学,共有26个,设置专业最少的历史学,仅有2个专业。不同学科间专业设置数量差异较大。2.在校生学科间分布及专业分布差异突出总体来看,前20位的专业数占专业总数的12.58%,在校生数却占本科层次总在校生数的78.26%;前10位的专业数占专业总数的6.29%,在校生数却占本科层次总在校生数的61.21%。就单个专业来说,在校生数最多的是会计学专业,为70194人,占本科层次总在校生数的13.31%;其次为工商管理,在校生为68525人,是位居第三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校生数的2.6倍,后者在校生共计26360人。最少的为工学类的信息工程与管理学类的特许经营管理,仅各有1人。就学科间相比较而言,管理学专业设置数量不足工学的一半,但其在校生数却是工学的2倍多,前者共计为227877人,而工学为112341人。目前,继续教育专业设置显现出来的问题是学科间分布不均衡及热门专业相对集中。就继续教育的特殊性而言,其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满足劳动力市场对人才总量的要求,而且要在人才结构上进行合理规划以实现各类人才的最优化培养,与就业市场人才需求及经济结构达到动态均衡。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与贸易大国,但人才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因此,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在层次结构、学科结构、布局结构等方面需作出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继续教育培养和输送的人才与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相匹配。

(二)专业设置与国家人才需求不符

按照国家人事部的有关统计预测,我国今后几年内急需人才主要有以下8大类:以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利用、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人才;信息技术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环境保护技术人才;生物工程研究与开发人才;国际贸易人才;律师人才。在这些急需人才中,理工类人才占据了很大比例。以北航为例,北航继续教育学院共开设11个本科层次专业。

(三)专业设置没有凸显其学科优势

北京高校中不乏一些有自己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的优秀大学,特别是其中一些大学本身就具有理工类优势,这些大学应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尝试将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延伸到继续教育中去,但目前的专业设置并没有凸显优势学科。由上表可见,北航继续教育学院所设专业并没有凸显北航优势学科及特色专业,如飞行器设计专业和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等。(四)专业设置趋同专业设置趋同主要表现在设置相同专业的学校多及同一专业在校生数与其他专业发展不平衡。如2013北京高校学历继续教育本科层次设置会计学专业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校分别为35所和33所;设置同一专业学校数20所以上的专业共计5个。就在校生来说,仅会计学一个专业,其在校生占本科层次总在校生数的13.31%。在校生规模前20位的在校生数占本科层次总在校生数的78.26%;前10位的在校生数占本科层次总在校生数的61.21%。专业设置趋同与招生人数的过多被称为招生的“扎堆现象”。其直接后果有诸多危害:导致生源竞争无序;专业设置重复率高常导致教育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不合理;专业设置趋同容易形成高校学历继续教育发展趋同化、无特色。

二、从简单多元到有机制衡: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的多重逻辑

首先,从继续教育专业设置来看,无论是结构的失衡、与所在高校优势学科的不对接抑或是专业设置的雷同、与国家人才需求的错位,究其原因,在于学术定位与社会服务定位的模糊。继续教育常被看做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基本上都是基于现有的普通高等教育的平移,所进行的知识结构的调整仅是从知识的深度和难度上考虑,如高等数学教育直接去掉了微分方程等内容,其他一些工科课程则去掉了一些不便教学的实验类教学环节,这些基于“使学习变容易”的调整并不能满足整个社会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市场变化和需求。其次,市场需求预测失误。无论是学生选择专业时,还是学校设置专业时,过分追求热门专业,各专业在校生数的巨大差异和设置同一专业学校数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现象。最后,对教育对象需求把握不够。继续教育的对象主要为成人,其学习需求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年龄、性别、教育背景、居住环境、社会角色、社会地位是制约和成人学习的重要因素”。可见,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涉及多重过程和机制,这些过程和机制只有在相互作用中才能恰如其分地认识它们各自的作用和影响。因此,采用多重逻辑的理论分析框架有助于对专业设置过程中的诸多制约因素和多方利益进行权衡,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从继续教育的本质属性来看,专业设置的需求主体主要为政府、市场、高校及个体。其中,在政府层面,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优化与产业结构相应的人才结构等无不与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有密切的关系。在市场层面,人才结构性短缺已成为专业设置和高校为社会服务链条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这一现象虽然有诸多的原因可以追究,但是作为高校在面对市场培养和输送人才时,至少可以肯定一点,那就是人才产品不合格,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从而造成培养体系和需求体系的错位。从根本上说,专业的学术定位和社会服务定位的错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专业设置应关注市场的职业需要。在高校层面,高校的自我建设和发展需要不断更新观念,承担人才培养的本源任务,确保学生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的能力。在个体层面,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应满足受教育者的个性化需求,在知识更新、理论提升、获得毕业证书等方面做好服务工作。有的学者认为,专业设置的逻辑框架应搭建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本源职能之上,其设置依据应遵循知识逻辑、市场逻辑、人的发展逻辑与权力逻辑的四维内在逻辑结构。之所以以人才培养为逻辑起点,是因为人才培养是高校专业设置中最基本最普遍的现象,对专业设置的整个逻辑行程具有规范定向的作用。知识逻辑基于认识论哲学,认为大学的本质是为了发展知识和掌握高深学问。专业设置遵循市场逻辑是因为高校具有为社会服务的基本职能,人才培养应具有社会适用性,社会职业标准是其发展趋势。人的发展逻辑指专业设置应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基础上,以学生的成才成长为要旨。权力逻辑指从专业设置的管理属性延伸出来的逻辑结构。广义理解为高校、社会力量、学生在专业设置中的话语权。从继续教育的本质属性来看,专业设置的需求主体主要为政府、市场、高校及个体。其中,在政府层面,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优化与产业结构相应的人才结构等无不与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有密切的关系。在市场层面,人才结构性短缺已成为专业设置和高校为社会服务链条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这一现象虽然有诸多的原因可以追究,但是作为高校在面对市场培养和输送人才时,至少可以肯定一点,那就是人才产品不合格,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从而造成培养体系和需求体系的错位。从根本上说,专业的学术定位和社会服务定位的错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专业设置应关注市场的职业需要。在高校层面,高校的自我建设和发展需要不断更新观念,承担人才培养的本源任务,确保学生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的能力。在个体层面,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应满足受教育者的个性化需求,在知识更新、理论提升、获得毕业证书等方面做好服务工作。对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而言,由于其教育对象为成人,参与教育的目的为获得与职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调查显示大约有69%的人参与各类继续教育是为了工作———工作需要、提高工作能力、为晋升提干创造条件、为跳槽储备知识、学习热门专业更好择业等。因此,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的逻辑与全日制本科专业设置的逻辑不完全相同。具体来说,知识的逻辑与人的发展逻辑表现得不是特别强烈,而是更依赖于高校固有的优势学科。综上所述,继续教育专业设置正是在多元利益需求主体的博弈中,在多重逻辑结构中演变调整的。

三、结语

第10篇

一、调研分析

从调查的结果看,柞水县高中体育教师队伍师资相对薄弱,工作量不均衡,分布不均,教师结构、男女比例不合理,教师的整体学历偏低,教学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

(1)配置情况

如表1所示。

从表一可以看出,按照每六个教学班配备一名体育教师的要求,柞水县3所学校有高中教学班61个,现配备专职体育教师分别为7名、3名和2名,共12名,兼职体育教师6名,师班比例为1:6.25,基本符合要求,但学校专职体育教师还显不足,男女教师比例不均衡。

(2)年龄结构

如表2所示。

从表二看,柞水县高中体育教师年龄35岁以下9人,占总数的50%; 36-45岁4人,占总数的22.2%; 46-55岁5人,占总数的27.8%;56岁以上的体育教师为0,中青年体育教师占总数的72.2%,体育教师队伍趋年轻化,年龄结构是比较合理的。

(3)学历结构

如图3所示。

从表三不难看出,柞水县的体育教师学历以大学本科为主,占总数的72.2%,大专学历次之,占总数的27.8%,研究生学历和中专及以下学历的为0,学历结构基本合理,基本能满足体育教育教学工作。

(4)职称结构

如图4所示。

表4很直观地反映出,柞水县高中体育教师职称结构中,高级职称的体育教师比例偏低,初级职称的体育教师比例明显较高,说明柞水县高中体育教师队伍缺乏学科带头人,体育教师队伍稳定性不够,普遍教龄较低,一方面受教师队伍年轻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是职称评定不公、改行转岗等因素造成体育教师流失。

(5)周工作量对比

如表5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柞水县高中体育教师的周工作量极不平衡,专职体育教师的代课量普遍较大,甚至超工作量,占总数的55.55%,兼职体育教师代课量不足,甚至不带课,占总数的27.78%。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师工作量相对较大,其中柞水中学的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基本都超26课时以上,而职业高中体育教师的工作量相对较轻。

(6)体育教师工资待遇

经调查发现,由于各学校对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同,加上贫困山区学校各项体育设施不足,在上课待遇、评定职称、分配住房、学习培训等方面很难与其它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随着经济社会的日新月异发展,不同领域的差距逐步扩大,收入差距、地位落差都对体育教师产生较大影响。在调查的三个学校中,柞水中学对体育教师每年补助服装、室外津贴300元;凤镇中学对体育教师每年补助200元;职业中专对体育教师每年补助310元,每工作3年另发补助180元,用于购买服装,三校均无室外津贴。在评优树模中,体育教师组织早操(课间操)、体育活动、体育比赛等均未计入工作量,都在默默的做奉献。

(7)学生对体育教师的认知度

如表6所示。

从对三所学校128名学生的调查可以看出,认为体育教师工作能力非常高的仅占0.78%,认为能力高的占24.22%,认为工作能力一般的占近一半,还有14%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师工作能力相对较低,很多体育教师认为自己冒风雨、顶酷暑辛勤工作,但得不到学校、学生应有的认可和尊重,究其原因有三点:一是教育设施简陋、落后,县内所有高中没有一个标准化体育场,体育教学以书本授课为主,学生实践锻炼很少;二是体育教师自身学习不足,知识更新换代较慢,教学方法简单,影响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三是高中文化课教学任务重,绝大多数学生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文化课上,忽略了体育运动本身。

2.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柞水县高中体育教师队伍年轻化明显,教师配置、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基本合理,但体育教师的职称结构不合理,初职教师比例偏高,高学历、高职称专业体育教师人数不足,体育教师工作量不均衡,工资待遇水平不高,造成高中体育教师队伍人心不稳、心态浮躁,直接影响青少年的素质教育。

(2)建议

一是狠抓理论学习。加强体育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全面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体育心理学和新的教学法,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一步增强体育教师把握体育教学规律、提高对体育事业的认知能力。

第11篇

[关键词]江西省 高校体育 教育专业 体操教学 现状与对策

一、体操教学内容实施情况分析

从表1看出教学大纲规定普修的教学内容基本相同,只有江西师范大学和赣南师范学院有体操专项教学,其余三所没有专项。但是通过对老师的问卷调查得知教学内容的实施情况见表2

通过表2可以看出只有赣南师范学院和江西师范大学能全部实施自己的教学内容,另外三个学校只能部分实施教学内容,甚至有的教学内容无法完成,单双杠三个学校无法完成教学。

二、体操教材使用状况的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得出各个高校在教材的选用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同一年相同年级使用不同的版本和不同出版时间的教材,但是教材的出版时间都是选择1985年以后的,而且各个学校在选用教材出版时间上都在向本年靠拢,2004年到2005年各个高校使用教材在编写者上有很大的不同。2006年到2008年教材的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编写者基本相同。这说明江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教材的选择趋势上有相同的认识。

三、体操教学学时比例、学期安排的调查分析

1.教学时数的对比分析

教学时数也就是课时,课时分配应根据该学科的性质、作用、教材的分量和难易程度,恰当地分配各门学科的授课时数。如体操这样的基础性学科,内容多、练习多所以用的时间也较多。但通过对5所高校教学计划中的教学学时安排体操的教学时数越来越少。

2.学期安排的比较分析

体操必修课的安排上,5所高校都安排了两个学期或两个学期以上。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学校在体操教学的总学期数逐年递减,但是从2007年开始到2008年又开始教学的每年安排的学时上升,学期数没有增加。江西师大和赣南师范学院在2004年到2005年学期安排都是三个学期,但是一周上课的次数减少,两个学校在第三学期的2次/周减少到1次/周。2005年到2006年江西师大和赣南师范学院在上体操课的学期数上都减少到两个学期,江西财经大学在2004年到2005年虽然安排的学期数减少,但是总的教学次数没有减少。

四、江西省高等院校体育院系在职体操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计。实践告诉我们,教育改革的主题在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新时期的体操教学需要具有牢固的专业思想、扎实的基本功、较高的文化层次、崇高敬业精神的专业体操教师。

1.体操专项教师年龄、学历状况的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得知,在20名体操专业教师中,25一35岁的教师有9人,占45%,36一45岁的教师有8人,占40%,46岁以上3人,占15%。由此可见目前江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师队伍年轻化,老中青搭配较好。年轻教师接受新鲜事物的意识比较强,可以给教师队伍带来新鲜气息和活力;中老年教师的教学经验又比较丰富,可以在教学上给年轻教师起榜样作用。

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体操教师占调查总人数的14%,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体操教师占总人数的86%,而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体操教师却为空白。虽然学历与体操教学质量不能划等号,但体操内涵的表述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以及教学模式的引进却与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体操教育专业教师专业背景教育、职后培训状况调查分析

体操是一项早期专业化与直观性较强的体育项目,而作为一名体操专业教师如果没有接受一定的专业训练和教育实践经验,对体操教学的“质”和“量”是难以保障的。我们通过对20名教师接受专业教育背景及职称的情况调查得知接受过l-3年体操专业训练和学习的占调查总人数的40%,接受过4-8年的体操专业训练和学习的占总人数的40%,而没有接受过体操专业训练和学习的只占10%,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接受过10年以上体操专业训练和学习的占调查总人数的10%,同时有讲师和副教授职称的教师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50%和40%,助教占10%,由此可见体操专业教师专业结构和专业教育背景分布比较合理。

3.体操教师性别结构分析

高校男女生的性别差异及多种课型的发展变化,要求男女生分班上课。因此,就提出了对体育教师性别结构的相应要求。从调查的20名体操教师结果显示,男教师为18名,占总体的90%:女教师2名,仅占总体的10%。全国普通高校抽样结果显示,男性占64.4%,女性占35.6%。相比之下,江西省女性体操教师低于全国水平25.6个百分点,女体操教师比例偏低。

参考文献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李立平.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体操类课程设置的研究.湖南师范大学06年硕士学位论文.

[3]杨波,马海涛.论体育院校体操普修课教学改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

[4]汪正毅,陈丽琼等.21世纪我国高等体育教学改革方而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

第12篇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教育质量;影响因素;认知差异;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0-0064-06

世界比较和国际教育学会(CIES)主席海尼曼(Heyneman)在第八届世界比较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质量危机目前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1]。与世界各国一样,我国也陷入教育质量危机之中,特别是在中职教育方面,教育规模和投入越来越大,质量危机愈演愈烈,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改革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2]。完成这一任务,需要进一步明晰当前制约中职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着力解决。本研究通过对河北省唐山市、秦皇岛市10所中职学校专任教师的调查,系统分析了影响中职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及其认知差异,旨在为制定中职教育质量提升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一、调查与分析方法

(一)调查方法

调查采取现场访谈和问卷调查2种方法。现场访谈于2013年6月进行,随机走访了河北省唐山市2所、秦皇岛市3所中职学校教务处、学生处部分负责同志,重点访谈了相关教师对中职教育质量影响因素的看法。同时,验证了调查问卷的各项维度及问项,弥补了问卷的不足。问卷调查于2013年7月进行,调查对象为位于河北省唐山市、秦皇岛市的10所(每市5所)中职学校专任教师。调查问卷设置了生源与师资、校园支持、教育管理、课程与教学、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贡献度等6个维度、43个问项。共发放调查问卷360份,回收343份,回收率为95.27%。按照问卷填写是否完整、选项是否重复等要求剔除无效问卷17份,最终确定有效问卷312份,问卷有效率为90.96%。

(二)分析方法

利用EXCEL软件录入问卷调查获取的各项数据,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 19.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应用Nunnaly、Vellis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法,测定了调查问卷的可信度[3]。该方法认为,α系数值界于0.70~0.80之间时,问卷信度较高;α系数值在0.80以上时,问卷可信度非常高。本研究制定的调查问卷α系数值为0.875,显示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应用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法,测定了调查问卷的建构效度。测定结果表明,调查问卷KMO值为0.735,卡方统计量为1874.725(n=311),建构效度(累计有效程度)为62.39%,因子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0

二、调查与分析结果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在确定填写有效问卷的312名专任教师中,男、女教师分别占调查教师总数的44.55%、55.45%;唐山市、秦皇岛市教师分别占调查教师总数的49.08%、50.92%;教龄在5年以下、5~30年和30年以上的教师分别占调查教师总数的29.17%、59.94%和10.89%;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任教教师分别占调查教师总数的33.33%、33.65%和33.01%;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和专科学历教师分别占调查教师总数的0.96%、1.60%、86.86%和10.58%。在调查的312名教师中,没有高中及以下学历教师;初级、中级、副高级、正高级教师分别占调查教师总数的40.06%、53.21%、4.49%和1.60%,有2名教师尚未评定职称,占调查教师总数的0.64%。调查教师所涉及的专业包括学前教育、计算机应用、财会、汽车运用与维修、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数控技术应用、电脑美术设计、现代农业技术、果蕉花卉、畜牧兽医等12个。

(二)教育质量目标认知

现场访谈得知,多数教师认为中职教育质量应集中体现在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方面。依据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确立的中职学生培养目标[6],将中职毕业生就业能力分为专业知识、基础知识、职业道德、实际操作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和创业能力、沟通能力等8个子项,设置为多选题列入问卷,面向中职教师进行了质量目标认知调查,结果见图1。可见,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知识是中职教师关注的重点,认为这2个子项重要的教师分别为297人和275人,占调查总数的95.19%和88.14%;认为团队协作能力、职业道德、基础知识等3个子项重要的教师分别为203人、194人、189人,占调查总数的65.06%、62.18%、60.58%;认为其他子项重要的教师均未超过半数。其中,认为独立工作能力、创新和创业能力、沟通能力重要的教师分别为153人、128人和92人,占调查总数的49.03%、41.03%和29.49%。

图1 中职教育质量目标认知情况

(三)教育质量影响因素

1.总体影响

在现场访谈获取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将中职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设置为生源与师资、课程与教学、教育管理、校园支持等4项,按照影响程度大、较大、一般、没有影响4个层级,分别赋值4、3、2、1,调查了中职教师的认知情况,所获数据的平均量值视为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值。由表1中的调查结果可知,中职教师认为“课程与教学”对教育质量的影响最大,程度值达到3.435,且标准差最小(1.012);其他因素影响教育质量的程度值从大到小依次为教育管理(3.243)、生源与师资(3.072)、校园支持(3.068)。

将教育质量提升到影响学校改革与发展层次,按照影响程度大、较大、一般、没有影响4个层级,分别赋值4、3、2、1,调查了中职教师的认知情况。结果表明,教育质量对学校改革发展的影响程度值为3.205。

表1 中职教育质量影响因素的认知状况

2.生源与师资素质

图2中的调查结果表明,认为中职生源素质很高、较高、一般、较差和很差的教师分别有9人、10人、169人、103人和18人,占调查总数的2.88%、4.17%、54.17%、33.01%和5.77%。认为生源素质很高、较高的教师比例之和仅为7.05%,认为生源素质较差和很差的教师比例之和达38.78%;认为中职师资素质很高、较高、一般、较差和很差的教师分别有25人、47人、138人、95人和7人,占调查总数的8.01%、15.06%、44.23%、30.45%和2.24%。认为师资素质较高或很高的教师比例之和仅为23.07%,教师素质较差、很差的教师比例之和达32.69%。现场访谈结果表明,中职学校生源素质较差主要表现在自律能力、学习目标与态度、文化课基础等方面,师资素质较差主要表现在部分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实际操作能力、对学生情感投入等方面。

图2 中职学校生源与师资质量的认知状况

3.课程与教学因素

将课程定义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并设定其内含“教材质量”、“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质量”2个关键因子;将教学定义为知识、经验、方法、能力的传授过程,并设定其内含“教学目标与市场需求的匹配状况”、“专业课教学质量”、“理实一体化教学质量”、“校企合作质量”4个关键因子,调查了中职教师对各关键因子影响中职教育质量的认知状况(多选)。图3的调查结果表明,认为“校企合作质量”影响教育质量的教师人数多达273人,占调查教师总数的87.50%。认为“教学目标与市场需求的匹配状况”、“专业课教学质量”、“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质量”、“教材质量”、“理实一体化教学质量”影响教育质量的教师分别为245人、226人、203人、178人和107人,占调查总数的78.53%、72.44%、65.06%、57.05%和34.29%。

图3 课程与教学对中职教育质量的影响

4.教育管理因素

将教育管理因素设定为内含“行政管理”、“教职工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安全管理”、“校园管理”和“财务和资产管理”等7个关键因子,调查了中职教师对各关键因子影响中职教育质量的认知状况(多选)。图4的结果表明,除认为“财务和资产管理”对教育质量产生影响的教师仅有76人、占调查教师总数的24.36%外,多数教师认为其他6个关键因子均影响了教育质量。认为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安全管理、行政管理、教职工管理和校园管理影响教育质量的教师分别为289人、275人、196人、187人、185人和143人,占调查总数的92.62%、88.14%、62.82%、59.93%、59.29%和45.83%。

图4 教育管理对中职教育质量的影响

5.校园支持因素

校园是学校提供教育服务的场所。将校园支持因素设定为“校园选址”、“建筑与布局”、“教学活动场所及设备”、“绿化及环境卫生”、“校园文化设施”、“学生宿舍”等6个关键因子,调查了中职教师对各关键因子影响教育质量的认知状况(多选)。图5的结果表明,认为“教学活动场所及设备”影响教育质量的教师人数多达283人,占调查总数的90.71%。认为“校园选址”、“建筑与布局”影响教育质量的教师人数较少,分别为74人和56人,占调查教师总数的23.72%和17.95%。认为“文化设施”、“绿化及环境卫生”和“学生宿舍”影响教育质量的教师分别有212人、127人和108人,占调查教师总数的67.95%、40.71%和34.62%。

(四)影响因素认知差异

1.不同性别教师认知差异

不同性别教师对中职教育质量影响因素的认知差异比较结果见表2。可见,男、女教师对中职教育质量影响因素的认知均值不尽一致,但经统计检验得知,各项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说明中职教师对教育质量影响因素的认知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图5 校园建设对教育质量的影响

表2 不同性别教师对教育质量影响因素的认知差异

2.不同年级教师认知差异

不同年级任教教师对中职教育质量影响因素的认知差异比较结果见表3。可见,不同年级任教教师对中职教育质量影响因素的认知存在一定差异,经统计检验得知,除“教育管理”因素差异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

3.不同地域学校教师认知差异

由表4比较结果可见,不同地域学校教师对中职教育质量影响因素的认知存在一定差异,但经统计检验得知,各项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说明中职教师对教育质量影响因素的认知不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三、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表达了教育质量

研究结果表明,以毕业生就业能力表达中职教育质量具有广泛的认同。在就业能力内含的8个子项中,“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知识”最为重要,超过半数以上教师认为“团队协作能力”、“职业道德”、“基础知识”在就业能力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认为“独立工作能力”、“创新和创业能力”、“沟通能力”在就业能力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教师在半数以下。

2.多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教育质量

调查结果表明,中职教师对教育质量在促进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重要性具有广泛的认知。“课程与教学”、“教育管理”、“生源与师资”、“校园支持”等4项因素均对教育质量产生了较大影响。相对而言,在影响中职教育质量的各因素中,“课程与教学”对教育质量的影响程度最大,“教育管理”次之,再次为“生源与师资”,而“校园支持”影响教育质量的程度相对较低。

3.生源质量和教师综合素质亟待提升

调查及访谈结果表明,绝大多数中职教师认为中职学校生源素质一般、较差或很差,具体表现在自律能力欠缺、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积极以及文化课基础较弱等方面;近1/4的教师认为中职教师具有很高或较高的素质,但也有近1/3的教师认为中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差或很差,具体表现在专业知识水平不高、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对学生情感投入不够等方面。

4.课程建设与教育教学状况亟待改善

课程建设方面,认为“教材质量”、“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影响教育质量的教师均超过半数以上。其中,“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的影响更为重要;就教育教学状况而言,对“校企合作”影响教育质量的认知最为广泛,其次是“教学目标与市场的匹配状况”,再次是“专业课教学质量”。相对而言,对“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认知程度较低。

5.教育管理与校园环境建设亟待加强

教育管理方面,多数教师认为“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是影响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对于“安全管理”、“教职工管理”、“行政管理”、“校园管理”对教育质量的影响也具有广泛的认知。相对而言,对“学校资产和财务管理”影响教育质量的认知程度较低;校园支持方面,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学活动场所及设备”、“校园文化设施”状况是影响中职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对“校园绿化及环境卫生状况”和“学生宿舍”影响中职教育质量的状况也具有广泛认知。相对而言,学校“建筑与布局”、“校园选址”对教育质量影响的认知程度较低。

6.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存在认知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级任教教师对中职教育质量影响因素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就“生源与师资”因素而言,三年级教师认为其影响教育质量的程度最大,一年级教师的认知程度次之,二年级教师最低。课程与教学、教育管理、校园支持因素以及各因素的总体影响均随教师任教年级的提升,认知程度加大。显然,这与教师任教年级不同、教育教学的关注点不同有关。

(二)对策建议

1.树立能力本位的中职教育质量观

能力本位是当前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和基本目标定位[7]。基于本研究结果,提高中职教育质量的重点在于提高中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关键在于提升中职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鉴于此,中职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工作,均应围绕提升中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开展。在实施理论教学的同时,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让学生在全面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本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全面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紧密联系实际,在实践中锻炼团队协作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向“职业人”的转变。

2.加速推进中职教师专业发展工作

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各行各业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到中职学校任教或担任兼职教师。重视中职师资培养和培训,逐步完善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资为辅的投入机制。继续实施“中职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不断创新中职教师继续教育制度,鼓励中职教师向更高层次进修,推进中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建立中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不断提高其专业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深化中职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探索以岗定薪,优劳优酬等收入分配办法,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3.全面推进中职教育教学改革

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构建中职教育发展的市场化机制[8],促使中职学校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科学预测人才需求,合理调整专业设置,提高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目标与市场的匹配度,实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对接。借鉴国外经验,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牵头组织国家重点中职学校、改革和发展示范校等,加强中职学校课程及教材建设,为提升中职教育质量提供基础保障。同时,建立和完善有关促进校企合作的法律规制,引导中职学校推进与行业、企业联合办学,有效整合社会教育资源,优化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