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德国人的生活习惯

德国人的生活习惯

时间:2022-04-01 21:47: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德国人的生活习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德国人的生活习惯

第1篇

德国,男士宜穿着背心三件式西装,女士则穿裙式服装。一般来说,德国人的服饰民族色彩并不明显。可是,有几个地区在服饰方面却很有特点,比如男士帽上插有一枝羽毛。

德国人的生活习惯比较简单,早晨喜欢咖啡、小面包、黄油和果酱,或少许灌肠和火腿。午餐是主餐稍丰富,主食大多为肉类。他们大多数人不喜欢吃鱼,只有北部沿海地区少数居民才吃鱼。但德国人爱吃马铃薯,而且吃起来不厌其多。

认真的办事态度

对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是德国人的一大特点。他们在社交场合举止庄重,讲究风度。这不光体现在穿着打扮上,也体现在言语举止上。与德国人相处,你几乎看不到他们皱眉头等漫不经心的动作,因为这些举动在他们看来是对客人的不尊重,是缺乏教养的表现。他们十分注重生意,通常是基于看到了生意的好处才准备谈判的。在他们看来,没有必要在谈生意之前就培养亲密的个人关系,友好的关系通常是在双方谈生意期间建立起来的。德国人工作积极性比较高,一心一意地想着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在谈判过程中,思考总是深刻敏锐,态度明确,一般强调自己方案的可行性,不大愿意向对手做较大让步,有时显得十分固执,毫无讨价还价的余地。

时间观念强是德国人的又一大特点。一旦与德国人约定时间,就宜按时到达,因为在他们眼中,迟到或过早抵达都是不懂礼貌的表现。所以,在商务谈判中,宜先熟悉问题,然后单刀直入。他们视浪费为“罪恶”,讨厌浪费的人,一般人都没有奢侈的习惯,所以与德国人打交道,务必遵守这个习惯,才能跟他们打成一片。

独特的待人接物

德国人比较注重礼节形式,他们在待人接物上所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往往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随着国际间的频繁交往,在德国社交场合与客人见面时,一般行握手礼。与德国人握手时必须注意两点:一是握手要用右手,伸手动作要大方,且握手时务必要坦然地注视着对方;二是握手的时间宜稍长一些,晃动的次数宜稍多一些,握手时所用的力度宜稍大一些。如果对方身份高,则须得他先伸手,再与之握手,而与熟人、朋友和亲人相见时,一般行拥抱礼。

重视称呼,是德国人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鲜明特点。一般情况下,切勿直呼德国人的名字,仅称其姓大都可行,或用“先生”、“女士”等称呼对方。在与客人打交道时,他们更乐于对方称呼他们的头衔,但他们并不喜欢听恭维话。与德国人交谈,切勿疏忽对“您”与“你”这两种人称代词的使用,称“您”表示尊重,称“你”则表示地位平等,关系密切。对德国人称呼不当,通常会令对方大为不快。

与德国人交谈时,尽量用德语,或携带译员同往。尽管大多数德国商人会说一些英语,但使用德语会令对方高兴。

讲究的送礼风习

在商务交往中,送礼之习非常风行。应邀到德国人家里做客,最好带点礼品。按照德国送礼的习俗,送高质量的物品,即使礼物很小,对方也会喜欢。在德国不兴厚礼,一瓶香水、一条领带、一张贺卡、自制的蛋糕等都是送人的最好礼物。但不宜选择刀、剑、剪、餐刀和餐叉,以免所送的礼物伤害到你们之间的友谊。德国人对礼品的包装纸特别讲究,忌用白色、黑色或咖啡色的包装纸装礼品,更不要使用丝带作外包装。去德国人家,鲜花是送给女主人的最好礼物,但必须要单数,一般五朵或七朵即可,但不宜选择玫瑰或蔷薇,因为前者表示求爱,后者则专用于悼亡。收到礼品后,德国人会马上打开看,并向送礼人表示感谢。

德国人一般不会约在晚上与客人见面,因为在他们看来,晚上是家人团聚的时间。圣诞节与复活节前后两周勿上门拜访,慕尼黑及科隆嘉年华会举行期间也应避免上门拜访。

第2篇

-用左手有益健康-

其实早些年,德国人对于“左撇子”存在不少的偏见。房东先生的儿子尤迪特从小就是一个“左撇子”,15年前他高中毕业,准备迈入大学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就读。按照尤迪特原本的志向,他想做一名牙医,可在听说所有牙医使用的仪器设备都是为常用右手的人所设计的,他便不得不打消了做牙医的念头,幼时的梦想就这样被扼杀在了萌芽状态。

而很多德国父母为了避免自己的孩子遭遇和尤迪特类似的苦恼,都曾有过强迫“左撇子”的子女将常用手改成右手的经历。房东先生和我说,他当初也有一些后悔没有像其他父母一样纠正儿子,因为这个世界似乎的确是为那些使用右手的人所设计的。但现在,他不这么想了,德国医学专家的研究成果让他庆幸当初没有那么做,因为完全没有必要。

德国是脑溢血发病率很高的一个国家,很多患者及其家庭都为此承担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痛苦。而一家德国权威医疗机构经过多年的跟踪调查发现,习惯使用右手的老人,其支配右手的左脑血管要比右脑血管发达得多,而全德70%的脑溢血都发生在患者的右脑。这也就是说,如果人们有意识地改用左手,就可以解决长时间使用右手造成的左脑负担过重,导致神经疲劳,记忆力减退的问题,并极大降低中老年人患脑溢血和老年痴呆症的几率,而且还能对右眼和右脑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

毫不夸张地说,这项研究结果改变了很多德国人从出生起就已养成的生活习惯。据不完全统计,在德国,“左撇子”的人数约占总人口的24%,这其中,还不包括那些后来将常用手改为右手的人。这些原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遭遇各种不便,甚至受到别人嘲笑的“左撇子”,肯定不会想到多年之后自己却成为很多人羡慕和学习的对象。“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的或许就是这样的事情吧。

-全民左手运动-

第一次意识到德国人对学习使用左手有多么热衷,还是跟同学沃尔夫去汉堡的市郊看望他的姑母一家。沃尔夫的姑母和姑父都已经年近70,听说我来自中国后,他们便热情地邀请我留下来吃午饭。在餐桌上,我注意到两位老人居然都是“左撇子”,无论是递餐盘,还是拿面包,甚至就连用餐巾擦嘴巴,用的都是左手,这让我感到新奇不已。夫妇两个人同时都是“左撇子”的事情,我还是第一次碰到。

午餐过后,我对沃尔夫大发感慨:“居然还有这么巧合的事,你姑父和姑母竟然都是‘左撇子’,他们真的是很般配。”沃尔夫听罢连忙解释,“我知道你们中国有句话,叫‘眼见为实’,可有些时候,其实欺骗人的,正是人们自己的眼睛。我姑父和姑母并不是‘左撇子’,他们只是平时经常抓住机会学习使用左手而已,医生说这种方法可以预防很多疾病。”我这才想起新闻里经常提到的“常练左手有益健康”的事,看来德国人也是很注重身体保健的嘛。

沃尔夫告诉我,其实他身边的很多德国老人都开始在日常生活中练习使用左手,比如尝试用左手拿着刀叉吃饭,用左手刷牙、端杯、写字等。就连在锻炼身体的时候,他们也会特意对左手和左脚有所“偏爱”,专门多练一会。

而针对这股“全民左手热潮”,德国相关政府部门也进行了积极的引导,他们会经常组织各种与“左撇子”有关的比赛和活动,比如左手使用电脑鼠标大赛、左手绘画大赛等。甚至在柏林的一些社区,还会定时举行“左撇子运动会”。无论你是不是“左撇子”,只要有意愿,就都可以参加。比赛的项目也是丰富多彩,有左手吃饭、左手系扣子、左手系鞋带、左手开门锁等,受到了很多德国人的热烈欢迎,很多德国人都是全家出动,踊跃参与。

2013年9月,我在房东一家的劝说下,也兴致勃勃地参加了一场所在社区的“左撇子运动会”。倒不是想拿什么优胜大奖,只是参与一下,另外也想看看德国人到底是怎样练习使用左手的,结果还真是大开眼界。

在现场,来自一所老人院的参赛选手格外引人注意。他们大多已经六、七十岁,但使用左手的能力却令人惊叹。而据老人院的院长介绍,参赛的10位老人中,除了一个人出生时就是“左撇子”之外,其余人的左手使用技巧都是平时练出来的。看着他们熟练地用左手拿叉子吃沙拉,用勺子喝汤,用剪刀剪纸,所有人都非常赞叹:这些可爱健康的老人一定会长命百岁的。

而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左撇子”对健康的好处,德国的各级医疗卫生部门也没有闲着,他们每年都会在8月13日“世界左撇子日”这一天举行左撇子有益健康的宣传和展览,提示人们健康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更多的人投入到这场“左手运动”中来。这些举措也的确十分见效。在我所住的那个社区,听房东说两年前还有三位老人得了脑溢血,而最近一年来,再也没有听说这样的事情了。

-“左撇子”经济大行其道-

随着学习使用左手的人越来越多,德国的很多商家也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他们一方面研制一些适合“左撇子”使用的日常用品,为“左撇子”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另一方面,也积极开发出了很多帮助那些正在学习使用左手的人的用具,比如专供左手弹奏的吉他、“左撇子”专用尺、“左撇子”剪刀、“左撇子”餐具等,为那些争当“左撇子”的人提供一切可能。

2014年春天,我去柏林旅行,意外地在一条街上发现了一家“左撇子”商店,走进去一看,专门面向“左撇子”销售的商品居然达到了200多种。这其中,“左撇子尺子”和“左撇子键盘”格外吸引我,甚至自己也各买了一个,准备回家多多练习。我注意到那把尺子上的数字是从左到右依次缩小的,而键盘的回车键(Enter)则安排在了左边,所有的一切都是为“左撇子”量身定做。

为了鼓励商家售卖“左撇子”商品,德国政府还为那些“左撇子”用品店提供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以及财政补贴,因为左撇子商品的价格一般要比普通商品高。政府推出的这些举措大大刺激了“左撇子”经济的发展,最近几年,汉堡街头的“左撇子”专卖店多了不少。

第3篇

德国家庭的生活

杭州市文澜中学初一 周可

9月25日晚,我作为杭州文澜中学游学团的学生代表,终于在德国机场见到了接待我的德国住家――热情的姑娘卡提亚和她的家人。

这是我第一次出国,对我来说,这是一次不寻常的旅行,任何事物都是新奇的。特别是在卡提亚家度过的五天里,每天和他们生活在一起,让我体会到与中国完全不同的德国家庭生活。

卡提亚是德国Kempen中学三年级的学生,她还有个弟弟在读中学一年级,加上她的父母全家共四口人。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德国人的饮食与中国人就有很大不同。例如早餐,我们的早餐除了稀饭、馒头、包子、油条等传统食品外,也有面包和牛奶,但我们的面包是松松软软的,不需要刀叉相见、大动干戈。可他们的面包很特别,硬邦邦的,两个拳头大小。吃之前,先用刀横着把面包切成两半,再根据各人的喜好抹上黄油、果酱或肉泥。切面包这件事情看上去简单,做起来难。第一次切面包时,我依葫芦画瓢模仿着卡提亚的动作。没想到,只切出了一盘面包屑,连面包里面都被我弄碎了。看,在德国吃个早餐,都让人觉得与众不同。

德国人喜爱宠物,这一点我刚来时便感受到了。楼梯旁有一个狗窝,一只大黑狗正懒洋洋地趴在那儿打瞌睡;楼梯上,一只姜黄色的猫和一只花猫一高一低地坐着;另一只黑猫迈着悠闲的步子从房间里走出来,用它幽绿色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我。卡提亚一家为这一狗三猫都取了名字,俨然把它们当成了家庭成员。我至今记得第一天吃早饭时,那只黑猫竟娴熟地跳上椅子,优雅地坐下来,似乎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卡提亚一家只是微笑地看着它,像是在看一个淘气的孩子。

德国人十分尊重孩子的隐私,从不随意进出孩子的房间。一次出门前,我匆忙间把一张纸巾落在地上,忘了捡。没想到我晚上回来一看,纸巾依旧在地上,房间依旧保持着出门时的模样……那五天里,卡提亚一家从没进过“我的房间”。他们认为这样不仅尊重孩子的隐私,也锻炼了孩子自己整理房间的能力。

虽然在她家只待了短短五天,但我感受到了卡提亚一家对我的热情和友好,同时也感受到中德两国之间的生活和文化差异。面对差异,我们年轻人更需要互相包容、互相理解。这样,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和谐相处,世界才会有和平友好的未来。

遵守规则是为了方便和保护自己

杭州市文澜中学初二 唐涵

这是一片与世无争的小树林,它位于德国Kempen市郊区,我们访问的友好学校附近。

在这个森林公园里,人们在每棵大树上都搭起平台,用绳索连接,连成一片乐园。许多大人和孩子在树与树之间通过踩木桩等方式到达下一个平台。我们文澜游学团的师生也穿戴上了装备,跃跃欲试准备参与这个被当地人称为“爬树林”的活动。

“爬树林”分三个环节:尝试、练习、空中游戏。轮到我了,我在绳索上依次挂上挂钩、滑轮,用左手抓紧挂钩、滑轮与身上服装的连接处,右手抓着绳子把自己拽到另一个大树的平台上。然后我迫不及待地把挂钩、滑轮全解了下来,正当我兴奋地准备尝试下一种“爬树林”方式时,一个工作人员跑过来,用英语说:“嘿,记住,永远不要让所有的挂钩都离开树上的绳索,这是规则!”他的语气严肃、眼神坚定,不容争辩。我不得不重新挂上挂钩,心中却不以为然:平台的高度不到一米,谁会摔下去呢?

第二次尝试我又顺利完成。然而在大树的平台上,由于钩子不够长,没法直接够到第三次尝试的绳索上,必须先把钩子挂在捆绑大树的绳索上,然后才能更换到尝试的绳索上。我嫌麻烦,又把它们全取了下来,没想到工作人员又看到了,再次严肃地叮嘱:“永远不要让所有的挂钩都离开树上的绳索。这是规则!”

随后的练习工作人员没有时时刻刻都看着我们,但当我每次站在平台上把连接上一次绳索的挂钩换到下一次时,眼前都会浮现出那位工作人员执着、严肃的表情,耳畔回响着那句话:“永远不要让所有的挂钩都离开树上的绳索。这是规则!”慢慢地,我不需要强迫自己,自觉地把挂钩时刻都挂在绳索上,以保证自身安全,这已成了习惯。很快,我借助梯子能爬到五六米高,开始高空作业,而我的心里一点儿也不慌:至少有一个钩子能够保证我的安全。这样,我又顺利完成了两次高空游戏。

由此,我想起马路上的德国人,他们一上车就主动系上安全带,哪怕只有五分钟车程;每到路口就减速,哪怕四周没有一个移动的物体;超车后立刻回到主车道上,哪怕这段公路只有两辆车;过马路时,他们一定在规定区域按照红绿灯指示通过,哪怕周围没有车,只有他一个人在路上行走……他们不需要别人提醒,更不需要别人监督。所以,在德国高速公路不限速、路口没有监控录像的情况下,交通事故极少发生。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能把各种规则牢记于心,把规则视为最基本的安全保障,同时把它看成自己对社会应尽的一份责任。这是我德国之行的最大收获。我想,如果我们也能时时刻刻按规则办事,那我们的生活也将更加完美。

我和Hannah

杭州市文澜中学初一 叶妍

走在Kempen镇里铺着鹅卵石的小路上,我看着坐在咖啡摊旁悠闲地喝着咖啡的路人,欣赏着路旁幽静的、错落有致的民居。窗外爬满娇艳欲滴的“一串红”,Kempen如梦中的童话小镇,似乎随时都有美好的故事发生。

当我跟随着我在德国住家的女孩Hannah走进她那门前种满太阳花的家时,花园里已经生起了炭火。她的家人在为晚上的烧烤做准备。餐桌上摆好了印着各色水果的扑克牌。从Hannah断断续续的介绍中,我慢慢明白了水果牌的游戏规则,接下来,我和Hannah一起在草莓、西莓、香蕉、柠檬的世界里穿梭。摆在中央的铁铃铛常常发出清脆的歌声,紧接着就是一阵阵欢笑声,德国人的笑是升调,中国人的笑是降调。赢了就说“Thank you”,输了就为对方欢呼。铁铃铛发出动听歌声的同时,上面也常常叠着两只手,一只是德国人的白色,一只是中国人的黄色。两只手友好地叠在一起,黄白相间。

游戏结束时,Hannah问我:“Do you like this game?”“Yes,I do.”我开心地回答。

之后,我与Hannah一起骑马、散步、遛狗;一起参观教堂;一起去小河边看野鸭洗澡。我还费了半天劲,边比画边用磕磕巴巴的英语帮Hannah弄明白了中国家庭吃的笋和中国大熊猫吃的竹子有什么不同。

六天的时光渐渐过去了。最后一天晚上,我们面临分别。Hannah送给我两份礼物:给我的一份包着漂亮的包装纸,另一份是送给我父母的介绍Kempen的图册。

我与她互道晚安,一个人慢慢地走回自己的房间。我拆开了包装,一副崭新的水果牌安静地望着我。

几天前的对话又在我脑海里浮现。

“Do you like this game?”

“Yes,I do.”

我飞快地跑下楼,找到Hannah,大声地告诉她:“I like it very much!”当太阳又挂在天空,我与同学们已经乘上巴士离开了这个美丽的小镇。水果牌被我小心地塞在包里,包里还装着Hannah给我的葡萄。我回头看着小镇上来来往往的行人,想着Hannah,想着这个美丽的小镇。

德国的瓶子

杭州市文澜中学初一 杨健敏

在德国的大巴车上,小朱同学要把一瓶矿泉水以打折价转卖给小聂。小聂同学接过瓶子,看了看瓶身上的价签,略微想了一下,拒绝了。

在瓶身上标明价格,是德国的一大特色。看着这个价格,去德国购物的同胞们可能就开心了,一瓶水只要十几二十欧分,一定会疯狂买水。之后发现这不是水的价格,而是瓶子的回收价,顾客们会怎么想?

德国住家带着我去超市购物,拿了一袋子的水瓶子去。超市门口有回收机器,瓶子塞进去,他换到了几十欧分的小票。结账时,凭小票顺便把换瓶子的钱领出来。

我终于理解聂同学的做法了。看看瓶子的标价,低于小朱的转卖价,决定不买了。

瓶子能高价回收是不错,但我在德国超市里看到瓶子的外观质量并不高,表面上有一圈一圈的刮痕,有的甚至连成片了。博学的带队老师告诉我们这是瓶子反复回收的结果。在德国,几乎所有的瓶子都被回收再利用。并且回收时不将瓶子碾碎,只是把它洗一洗,消消毒,既保证清洁,又节约成本、减少污染。

我又回想起住家换瓶子的场景:从家里专门放空瓶子的地方拿出瓶子,到超市里换来好多好多的欧元。而我们国内,顾客买水后瓶子几乎不回收,想回收也要到垃圾桶里翻找,这要浪费多少资源。真是羡慕德国的做法。

德国人,德国情

杭州市文澜中学初一 周郁

这是一次不一样的旅行,也是一个不一样的课堂。我们在德国旅行,好像没有老师,却感觉每个人似乎都是我们的老师。这里好像没有课堂,却处处是学习的课堂。因为德国人有着不一样的情怀。

我刚下飞机的时候,和德方的接待家庭初识,女主人虽然一直热情地嘘寒问暖,向我介绍学校的种种趣事,但气氛有些呆板,她那灿烂的笑脸还是不能隐藏沉默寡言、不苟言笑的性格。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后,我觉得德国人待人虽严肃拘谨,但态度极诚恳坦率。

德国人的严谨是出名的,这从他们的厨房里便能看出来。

那天,我起床早,有幸看到他们的烹饪过程。厨房里,各种式样的厨具摆放得十分整齐,台面上没一点儿杂物,十余本烹饪书叠放在一角,令人赏心悦目。住家的女儿Lisa从抽屉里取出一个小巧的电子秤和一个形状似红椒的小机器。她告诉我这是时钟,说厨房里除必要的生活用品外,还有电子秤、时钟和温度计。听到这里,我既惊讶又敬佩。

Lisa做饭前对各种原料统统用量器计量,无论米、面、糖、盐这些常用食料,还是德国人特有的膏、汁、粉、剂。即使普通的水,也要先称重。他们对任何细节都斤斤计较,然后才烧火上锅,步步不离规定的程序。做饭时不断使用温度计,而且不断观察精确的时钟。用这种方式烹调成的食品,在世界上恐怕也是独一无二的。好吃不好吃在其次,重要的是他们坚持做事的原则。

德国人待人诚恳坦率,注重礼仪。第一天晚上,我一到住家就送给女主人一条真丝围巾。她赞美着我们的中国文化,开心地接受礼物;而第二天早上,她就戴上真丝围巾叫我起床,让我感受到那种被尊重的温暖。

第4篇

有人说留学的好处之一,就是可以很快融入当地的生活模式,适应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但我看来这并不简单,就说在德吧,那些模式、规矩和准则几乎渗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有些有明文规定,而有些可能是约定俗成、可能是习惯相传,它们同样必须得遵守,否则没准儿会遭人冷眼。

超市不准用手机,在大部分公共场合都要禁烟、说话要控制音量,在餐厅进餐完毕后要自行收拾盘子……更有一些细节让人咋舌。就拿垃圾分类来说,单是玻璃就得分成棕色、绿色和透明三种分别放置。走廊上和宿舍外放着不同类别的垃圾桶,让初来乍到的我很久都无所适从。

在国内的时候,学校外办的王老师就和我们讲了很多在德国生活的细节。而我恰恰是一个很容易忽略细节的人,在听到这么多规矩之后甚至有了打退堂鼓的冲动,想想在那么多条条框框下生活,该多么压抑!再想想德国人严肃严谨的为人之道、一丝不苟的处事之风。真让人感到紧张!

果真,还没开学,我们几个新生就遭到莫名的冷眼。有一次在食堂吃饭,一个德国人直接过来拍桌子叫我们安静点。一开始以为是排斥新来的,还很反感和不屑,拒绝改变。后来生活老师告诉我们是因为我们吃饭聊天声音太大、太吵了。可这只是我们在中国再平常不过的状态啊!而接下来老师描述的状况更是让我们又吃惊又羞愧!由于我们太吵,“整个楼层的高年级都到别的楼层学习去。”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生活老师又告知舍管找我们有事,而且似乎是很严重的事。我们嬉皮笑脸地说老师在吓我们。可老师说绝对不是,事情非常严重,与德国的法律有关。这下我们傻了,都惶恐不安地回想自己在德国短短几天到底做了什么违法的事情。横穿马路了么?乱扔垃圾了吗?踩踏草坪了吗?大家都紧张不安起来,毕竟是犯法,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几分钟后舍管来了。舍管是个四十来岁的高个子,一个非常典型的德国人。低沉的声音,很少笑,光这样就足够给人很大的压力。我们一下异常安静,直愣愣地盯着舍管,一种受刑前的气氛弥散开来。但是随着舍管的娓娓道来,我们渐渐放松。原来就是垃圾没有分类嘛,何必说得那么恐怖!生活老师向我们解释道:“垃圾不分类在德国是犯法的,但是舍管看到我们是新生,就先帮我们处理好了。但如果再被发现,就得自己承担所有的法律后果。”看着舍管及生活老师严肃和紧张的态度,我隐约明白了这个社会中所存在的某种重要的规则。大家都道了歉,舍管再次给我们讲解了不同的垃圾桶和垃圾袋的用途。

这件事之后,我们一段时间没犯什么大错,最多是在餐馆或是商店里说话大声了些。当然同学之间也开始互相提醒,于是再没有遭到什么责备。但是这种状态让我感觉极不自在,不管做什么都得瞻前顾后,生怕不合礼仪或触犯什么法律条款。于是在内心有些讨厌德国,难道所有人都这样,做事缩手缩脚么?!何必这么死板,就不能放开些,这简直是扼杀生命的活力!

就这样在郁闷和后悔的情绪中挨到了开学典礼的到来。一想到德国老师该是怎样一副严肃、严格和刻板的模样在严阵以待,我就不敢有丝毫怠慢。早早地起了床,仔仔细细地打点要带的学习用品,把房间整理得干干净净我才出门。

开学典礼却超乎我的意料,并没有一群穿着礼服的人在礼堂里端坐,我们只是在学校门口的空地上稀疏地站着。一个暑假没有见面的德国同学们在互相问候,气氛非常轻松,这是我来德国之后少有的感觉,一会儿我们的班主任就找到了我们,她是一个慈祥和蔼的老奶奶。她的出现一下改变了我对德国人印象,尤其是打破了我对数学老师的一贯看法。从小我就不喜欢数学,也不喜欢刻板的数学老师。可眼前的这位数学老师,学院气质不重,非常和蔼可亲,看到我们她似乎很欣喜,一遍遍兴奋地练习着叫我们的名字。

校长是一个胖胖的、“憨态可掬”的老人。虽然穿着正装,却不严肃呆板。他高兴地和学生们打招呼,开学典礼致辞简洁活泼,一点也不乏味冗长。紧接着是学生自己组织的一个乐队上台,那充满青春活力的表演,完全颠覆了我对开学典礼的印象一个接一个领导的发言、学生代表的发言、全体宣誓……全都没有,我渐渐融人这欢乐而轻松的气氛中。

之后的日子,我更是慢慢见识了一些让我惊奇的事情。课堂完全没有我想象中那么正式,老师也完全没有我想象中那么严肃。英语老师是一个看上去很时尚的四十来岁的妇女,课堂上常常和我们笑成一团。她经常问起我们一些课外的事情,比如说我们的故乡、我们生命中重要的东西,全然没有老师的威严,完全是朋友的样子。历史老师上课之前总是喜欢在我们桌上搜罗几颗糖果,然后一脸兴奋地问我们可以给他吗?看他那副乞求的样子,我们哪忍拒绝,然后就看到他一脸得意地品尝自己的战利品。课堂上他更不会让气氛冷下来,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僻词汇,他就会手舞足蹈地现场演示。比如讲美国的政治制度时,他就在班上组织了一场选举。德语老师甚至跟我们“八卦”班上有哪些人是一对儿。后来发现本以为很严格的舍管,在同学的生日时都会到场和大家一起照相,会给寿星送礼……慢慢地融入周围的环境,我发现不光是老师,德国的居民们其实也很友好、很亲切,并没有想象中的威严和冷面。

第5篇

德国是一个以理性、严谨著称于世的国家,不但国家制度健全,而且社会生活也很规范。在考察德国社会建设时,无意中发现德国还有一个“阳台守则”。

德国的“阳台守则”分为“能”与“不能”两个部分。守则规定:住户可按自己的意愿装饰阳台,比如摆放绿色植物、椅子、桌子和遮阳伞。在阳台上可以喝咖啡、说笑和抽烟,甚至可以在阳台上享受日光浴。但是,在阳台上不能进行扰民活动,如在阳台上开派对,晚上10点以后,住户不能在阳台上大声说话,即使在室内也不能大声喧哗。守则规定的“能”与“不能”都非常具体,明确。“能”的部分是根据权利的原则;“不能”的部分是根据不扰民的原则。这些规定不但符合生活实际,而且入情入理,因而也就成了德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规范。德国是一个经济发达国家,社会文明建设正是从“阳台守则”这样的小事抓起,并始终把遵守规则之上的社会秩序作为文明的底线,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公共产品、公共利益,就需要有公共政策。在司法层面上叫法律,在道德层面上叫规定、守则或乡规民约,在竞技场上叫规则。这些都体现一个公平的原则,都是以人的法定权利为本,并非对所有个体诉求的一律满足。在看得见的公共场合,无视规则是对旁人的冒犯,在目光不及的领域,则有可能是对他人权益的侵犯。倘若社会对某些人的无理诉求给予满足,就是对社会绝大多数人的不公。坚持法定权利的思维,就是一种基本的法治思维。现代的社会需要靠规则来治理,现代的生活需要靠规则来规范,从而提高全民的公共意识和“公德”表现,培养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生活习惯。

我国是一个讲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礼仪之邦,规则意识是历来的传统美德。在走向现代文明的今天,能否超越对现代文明“私利化”的追逐和“物质化”的诠释,决定了我们民族“现代意识”的品质。在这个时代,没有人可以遗世独立,社会生活决定了公民的生活方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现代社会从某种程度上是陌生人的社会,而规则是陌生人之间的基本伦理与相处之道,是现代文明的价值取向。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唤起人们对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体认,推动更多人在公共领域恪守规则的道德底线。

德国的“阳台守则”启示我们:遵守通行的基本行为规则,是培养公共意识的开端,也是迈向现代文明的起点。今天在全社会涵养一个公共意识理念,明天就培养出一代具有公共意识的公民。公共精神弘扬之日,便是和谐社会成功之时。

第6篇

(一)独立生活的开始

现在回首,对异国的一切从新奇到适应真是一个有趣的过程。当飞机追赶着太阳穿过欧亚大陆,历经十小时到达法兰克福,我便置身于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了。又经过近六小时的火车,到达目的地Jena时,已是午夜。在黑暗与陌生中,见到当地爱因斯特志愿者的条幅,见到他们陌生却亲切的面孔,便顾不得一路的疲劳,整个人不禁兴奋起来。我的工作在第二天一早便开始,而与此同时,独立的生活也开始了。虽然生活因为对一切新鲜的适应变得紧张而忙碌,但正是由于这新鲜,我并不感到丝毫的倦意。时间的安排很重要,我每天去上班需要坐两趟公交车,德国的公共交通很准时,但因为城市较小,并不十分频繁,因此不久随身携带时刻表就成了习惯。而商店营业时间也与国内不尽相同,尤其是周日几乎所有商店都停止营业,提前储备所需品就很必要了。自己做饭?当然!好在半成品多在超市可以买到,倒真的可以享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乐趣了。

我和两个年纪相仿的德国人共同住在一个flat里,每人有自己的房间。平日里大家都很忙,很少有见面和交谈的时间,但在周末,我们会轮流为共用的厨房和卫生间打扫卫生。但就是这不起眼的劳动竟让我感到自己在为所住的地方尽一种对家的义务――维护它的舒适和温馨!

(二)在实验室

我在Hans-Knoll-Institute 工作,这是一个独立的微生物天然产物研究所,坐落于Jena周围郁郁葱葱的山坡上。从外面看去,院子并不大,建筑也不特别起眼,但它内部的组织和管理是何等的有序和严格!由于生物实验的产品可能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整个实验室的出入都有严格的限制,需要有专门申请的门卡。而在开始工作之前,我也要认真阅读关于处理各种废物的说明,因为许多实验废物丢弃之前必须经严格灭活。实验室的一切都谨谨有条:最基本的实验用品,化学试剂,有特殊要求的试剂或生物材料,都加以分门别类,储存于不同的房间或冷库。许多大型的仪器是不同的小组共享的,这就要求大家自觉维护并相互协调。

我在分子免疫实验室工作,这是一个主要由青年科学家组成的小组。主要研究补体反应调节因子FH在人类或其它动物中的作用及机理,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其基因的不同区域功能,并结合微生物培养提取蛋白进行结构分析。对一个新的工作环境的适应需要一些时间,也得益于实验室同事的耐心和指导。然而最有趣和有挑战性的并非实验本身,而是实验背后的背景,原理,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我所在的部门,每周一下午有seminar,由其成员汇报所做的工作,并和大家一起讨论。在最后一个星期,由于supervisor放假休息,实验室里只剩下老板和我两个人,这时从实验设计,操作,分析结果,到向老板汇报,并讨论下一步实验都由我独自完成。这样的机会让我很好的体现了自己的idea及独立完成一个真正研究的能力。

对于德国人的严谨早有耳闻,但在这里才发现他们的严谨与刻板是完全不同的。在实验中,我的supervisor便常常提醒我,有时候不必“too exact”, 因为生物实验,精确性往往是不能穷尽的;但有时候,却又坚决不能“偷懒”,这样的严谨是建立在灵活掌握和运用基础上的。我的同事们都十分敬业,整个实验室在工作时间处于一种高效率的工作气氛中,没有一个人做与工作无关的事。然而,大家也有放松的时间,实验室专门配备有设备齐全的厨房,大家在这里喝咖啡和交谈。在这里任何实验用品和工作服是被禁止的,这一规定将全身心工作与真正的放松隔绝开来。

(三)体验德国

工作之余,生活更是丰富多彩。在Jena,暑期有十几个爱因斯特的实习生,加上当地的爱因斯特志愿者们,晚上大家可以到Jena大学附近的酒吧聚会,聊天,很是热闹。通过这样的交流,认识了很多的朋友,了解到不同地方的教育体制,生活习惯。当然也会品尝各种闻名于世的德国啤酒。

Jena坐落于一个山坳中,四周有青山环绕。在晴朗的周末,可以去家附近爬山。一路上,会看到很多骑自行车出游的人们,甚至还有躺在拖车里的几岁的孩子。当我沿着小石铺成的路,经过建在山坡上的一座座带着红顶的房子,看见当地的居民在院中悠闲的烧烤或是聊天,晒太阳,心情就会舒畅而宁静。而当我一个人穿过密密丛丛的树林,终于到达山顶向下俯瞰整个城市及周围的麦田时,又会有一种经历过磨炼的喜悦。

当然每个周末的出游是最令我难忘的。各地的爱因斯特会组织一些活动,比如在Chemniz的canoeing和在汉堡的“海盗周末”。这不仅是了解德国城市,人们生活和文化的好机会,也使我认识了许多在其他城市实习的国际学生,和他们聊天并一起合作完成有趣的任务。我们也会自己组织到其他城市,参观有着辉煌过去的魏玛,在安逸宁静的莱比锡漫步,体验柏林厚重的历史,感受慕尼黑的热情。

幸运的是,我刚好赶上了Jena当地一年一度的文化艺术节,叫“KultuArena”。在Jena市中心的露天剧院,每天晚上都会有来自德国或欧洲其他国家的一些乐队的演出。我参加了一个改编莫扎特音乐组合的专场演出,台下挤满的观众,很多人没有位子,一直站着,但也同样陶醉,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参加这样的现场音乐会让我感到置身其中的德国人对生活的激情。

在即将离别之际,我们举办了farewell party,大家欢聚一堂,共享大家亲手制作的各国菜肴。

第7篇

研究发现,97%以上的百岁老人都有一套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一生坚持不懈。比如周有光先生,在40岁左右了解到,人摄取营养过剩会加快衰老甚至是早亡,所以,他坚持每顿饭只吃到六分饱,就是再喜欢吃的东西,也是浅尝辄止。今年已经107岁的周老仍精神矍铄,文思敏捷,而且生活上基本自理。

由此可见,常年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收效一定是明显的。据此,健康学家为老年人总结出一项“七个一”工程——健康长寿自然是每个人的重点工程,百年大计,坚持第一,唯有不懈坚持,方可出成绩,达目的。

首先是清晨醒来打一愣。也就是说不要立刻穿衣起床,因为此时是我们血粘度最高的时候,血脉和关节也都是比较僵硬的,迅速下地活动极有可能带来心脑血管方面的问题。统计数据显示,有26%的冠心病患者和21%的脑卒中患者是在清晨起床时发病的。

二是洗漱完毕饮一杯温水。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可使我们的血液得到稀释,也给已经缺水的细胞及时补充水分。当然,它还有更深的养生保健意义,如清肠洗胃、促进大便畅通,有利于排毒养颜,促进循环代谢等。

三是中午睡一小时。虽然只是短短一小时的午睡,可使你一下午精力充沛,思维敏捷。严谨缜密的德国人早就发现了午睡对人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好处,今年初他们出台专项法规,将午睡定为公民不可侵犯的人身权利。所有的用人单位必须保证自己的员工有固定的午睡时间,并有义务为员工的午睡质量提供方便。

四是下午吃一个苹果。苹果味甘性平,营养丰富,便于人体吸收,每日食之,有良医常伴之效。

五是晚餐喝一杯红酒。干红葡萄酒具有软化血管、降低血脂的功效。晚餐喝一杯干红,可解除疲劳、增进食欲,亦可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

六是早晚坚持散步一千米。散步是老年人健身方式的首选,早晚一千米的强度也正好适中,在身体微微感到潮热时,正好散步结束。

七是就寝前喝一杯加少许蜂蜜的牛奶。牛奶有帮助睡眠的作用,蜂蜜有安神清火的功能,每晚临睡前饮用,对提高睡眠质量大有裨益。

“一”看似很小的数字,但它又是最基本最有实际意义的数字。有了它我们才能为它增加无限的倍数。坚持“七个一”工程,就是为我们的健康长寿加油加分加精彩。

第8篇

德国幼儿教育提倡的口号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德国幼儿教育的特色是把教育的责任归之于父母,认为婴幼儿阶段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人。“严谨”可说是德国人的代名词,也正是严谨的品质,造就了这个民族的崛起,在德国幼儿的家庭教育中,这一点也有充分体现。

德国宪法明文规定:教养儿童是父母的自然权利和义务。政府对幼儿教育站在辅助的立场,真正担任教育责任的是父母,。幼儿教育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以下P者将结合个案进行分析。

一、家长自身素质影响家庭教育

这一德国家庭由于父亲的工作调动原因,两年前从德国科隆市移居到苏州工业园区,当时3岁和5岁的儿子就读于苏州市新加坡国际学校。家长素质较高,皆毕业于德国名牌大学。父亲是工程师,母亲在德国时是护士,现在主要在家里学中文,并且每周三到儿子的幼儿园去从事一些活动。夫妻关系十分融洽。对孩子态度亲切和蔼,平等关怀。家庭气氛十分和谐。对于孩子的教育,父母很花心思,尤其是母亲承担了更多教育职责,经常陪他们一起玩,读书,出去骑车,去科技博物馆以及海洋公园之类的地方。爸爸虽然平时工作很忙,但是一到假期举家出游。小孩子特别懂事,有教养,很聪明。家里的藏书数量巨大,小孩子对于学习有浓厚兴趣,无论搭积木,画画还是写字,弹钢琴都十分投入,性格也很好。

二、父母对孩子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的培养影响家庭教育

(一)控制情绪,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有一次,弟弟可能太激动了,踢到了我,他爸爸看见了,连忙把他拉出房间,蹲下来跟他很严肃地说着什么,说的是德语我没有听懂,但是大概能够猜到内容。说完之后他让儿子对我道歉,并且说“以后不许这样了。”他也向我道歉。等他们回来的时候,我差不多都忘了这件事,没想到他又提了,问我,他儿子有没有踢痛我,之后有没有再这样过?我说没有,孩子可能太激动了,没事。他很认真地说“这种事情没什么大小,发现了就要严肃处理的,要制止他,和他讲道理,让他知道这是错误的行为,不会被允许。如果他以后再这样子,你一定要跟他说。”之后的路程,他都没有这样做过。

(二)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很多时候,当我照看别的外国小孩时,做完手工后地上都是一片狼藉,我让他们收拾,他们却都回答“阿姨会做的。”连家长也说,“是的,阿姨回来打扫的,你带他们去玩吧。”这让我有点无可奈何,本来他们都有的好习惯,到了中国,养尊处优,也就慢慢消失了,之后变得越来越懒,搞得越来越糟糕,因为,总会有人帮他们收拾烂摊子。

但是这家德国小孩不是这样,在他们的意识当中,知道不管做完手工还是搭完积木,都要自己收拾残局。因此,当第一次画完沙画剪完纸后,我真是相当震惊。兄弟两个到卫生间拖出了对于他们而言有些大的吸尘器,插上插头开始清理地面,弟弟不太会用,因此哥哥让他去拿扫帚扫地,弟弟不愿意,经过劝说他还是答应了。虽然一路扫一路撒,但我依然表扬了他。之后询问父母,才知道,阿姨打扫卫生的时候,孩子们很有兴趣,会帮阿姨忙,父母总是给予表扬和肯定。因此,他们爱劳动的好习惯也顺理成章地培养出来了。

三、家长对待孩子兴趣培养影响家庭教育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中国家长常会替小孩子选择各种兴趣班,让小孩子累得筋疲力尽,毫无兴趣可言。外国父母也会根据小孩的兴趣给他们选择课外活动,那么他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众所周知,德国是举世闻名的音乐之邦,诞生过很多伟大的音乐家,几乎每个德国人都对音乐怀有天生的热爱之情,环境中洋溢着轻松愉快而典雅的音乐氛围,父母不刻意培养,孩子对音乐自然也会有浓厚的兴趣。这对父母发现大儿子很喜欢钢琴,就和他商量是否要学习,他说想学。对于高收入的外国人来说,几万块一架的钢琴根本不在话下,他们完全有能力买最好的钢琴给儿子练,希望他将来成天才。但是德国人勤俭而不奢侈的美德在此刻又体现出来了,他们选择去看看电子琴,去了琴行以后,发现上档次的都要四五千,因为孩子刚开始学,对琴的要求比较高。我看到他们很认真地商量,母亲认为五千块买一台放在家里练练也不错,而父亲觉得,儿子才上了两节课,不能确定他对钢琴是否真的有兴趣,买这么一台电子琴是否真的有必要,这还有待商议。他希望当确定儿子真的很喜欢钢琴以后他们再决定。商量的结果是暂时不买。过了一周,他们家多了一台雅马哈的钢琴,这是妈妈给孩子租的。两百块一个月,孩子可以天天练习。我觉得这种行为不错,他们虽然富有但从不浪费,小到粮食,大到汽车。钱要用在刀刃上,能省则省。有些家庭发现孩子对钢琴有兴趣,立马就买一台。孩子的行为深受父母影响,他们看到父母随随便便,大手大脚,也就学着这样了。毋庸置疑这些老外来到中国以后,生活水平比在原来的国家不知道高了多少倍,“赚的是美元,花的是人民币”,这么形容一点不夸张,所以,难免变得奢侈。但是像这些德国人这样不因外界的改变而改变自己教育方式的,的确少见,因而更加难能可贵。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兴趣是孩子自主学习的主要推动力,有了兴趣,孩子便会专注、投入地学习,并且尽力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

(二)享受学习的过程

父母还发现了两个孩子的运动天赋,选择了网球作为每周一次的课外活动。大儿子在跟老师学打网球的时候,小儿子就在旁边玩,跑来跑去帮哥哥捡球,也非常快乐。我问过哥哥“你周一学网球,周三学钢琴,累不累?”他说“有时候打网球有点累,但是这都是我喜欢的,学着开心。”他的弟弟也在旁边说“打网球很好玩呀,我最喜欢捡球了。”同样的话,要从中国小孩嘴里听到,那真是相当不容易。

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可以带孩子去欣赏音乐会、舞蹈表演和画展,能陶冶他们的情操,让他们对于美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感受,从而也能让他们用更多的方式把美感表现出来,而不必强求他们学这学那。孩子对于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会主动进行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尊重孩子的决定影响家庭教育

德国父母给予小孩充分的自由做出决定,哪怕这些决定有时不合常理。但是他们相信,孩子们想这么做就有自己的道理。在很多事情上,德国父母都是给孩子们选择的权利和自由的,只要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向不偏离,其他事情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做。在中国,这样的情况比较少见,都是父母做好决定,让孩子去实行。父母应当与孩子平等对话,给予话语权,让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有过高要求,也不要因为一点点错误就十分严厉地批评。给孩子犯错的机会,更要让他及时改正。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从无知懵懂成长起来的,要成长成为一个健全的人,需要很长的时间,还要多方的努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父母的耐心和支持。

第9篇

【关键词】中西 饮食文化 差异

【中图分类号】TS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225-01

谈起饮食文化,人们往往就会想到"吃"。不错,饮食文化中就包含着"吃",可"吃"并不能代表饮食文化,也不能包括饮食文化的整体。饮食文化是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凡涉及人类饮食方面的思想、意识、观念、哲学、宗教、艺术等都在饮食文化的范围之内。因此,一个小小的"吃"字,绝包含不了上述博大精深的内容。

随着中国与世界接轨,许多新鲜事物涌入国门,其中当然也包括饮食文化。现今社会,许多人都抱着好奇的心态,去尝尝不同国家的食物,但真正了解饮食文化不同之处的人却不多。况且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饮食文化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的浓缩,为了增强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的取长补短,我们更有必要去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特点,因此,我广泛地收集资料,总结出一些中西饮食文化的特点,并努力给大家提出中肯的建议。

(1)世界上有许多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一个民族的特质,往往能够形成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我们中国人一向热情好客,大家围在一起吃一顿"大锅饭"似乎更能增进彼此的感情,在席间,好客的主人则会一再地给客人挟菜,热情之状溢于言表。而西方人和我们大有不同,他们总是把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放在一个小盘里,并不习惯于给对方挟菜。周到的服务才是他们显示好客的方式。

(2)从食物的营养方面来看,中国的饮食显得比较健康合理,他们是高纤维素,低脂低糖的食品。而西方的饮食往往是高脂肪、高热量,但这并不说明他们不注意饮食健康。在保持食物天然营养方面,西方的一切烹调手法的确胜人一筹。比如说:西方人喜欢吃生菜,如蔬菜、水果、色拉,牛排也是西方人所衷爱的食物之一。在我们看来要把牛肉煮得熟透才可吃,而在西方人看来,不完全熟透的牛排,才能尽显其美味和丰富的营养,他们注意的是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和天然营养,在这一点,的确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3)一种文化的形成都应具有一定的历史积累,一般历史往往就能造就一种饮食文化。中国有着二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无数的灿烂文明,在这种文化蕴藏中,使中国的饮食更加博大精深。技术的高超、菜式的多样、造型的精致,的确令人惊叹。而西方的一些国家曾为一些国家的殖民地,并且汇集着各国的移民,因此这些国家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已的饮食习惯,从而使西方的饮食文化成为一种综合性的饮食文化。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生产万式。但在不同阶层中,食物的配置比例不尽相同。因此古代有称在位者为"肉食者"。 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这和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中国古人认为:"水居者腥,肉腺,草食即檀。"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燥除檀"。中国人的饮食历来以食谱广泛、烹调技术的精致而闻名于世。有书载: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的厨师,一个瓜能变出十种式样、一个菜能做出几十种味道,烹调技术的高超,令人惊叹。

各国特色

法国是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墟上逐渐建立起来的国家。在此以前它是古罗马省,称为外高卢。当时就有一些典雅和罗马的有名厨师来到这里,奠定了法国菜的基础。到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盛行的煎嫩牛排及各种少司的制作方法等传到了法国,使法国菜更加丰富起来。由于历代法国国王崇尚美食,使得当时的法国名厨辈出,奠定了法式菜在西餐中的重要地位。但目前法餐却趋于保守,发展较为缓慢。

意大利地处南欧的亚平宁半岛,优越的地理条件使意大利的受精和食品加工业都很发达,其以面条,奶酪,色拉米肉肠著称于世。公元前2世纪后期,古罗马宫廷的膳房已形成庞大的队伍,并有很细的分工。厨师总管的身份与贵族大臣相同,烹调方法日臻完善,并发明了数十种制作方法。时至今日,意大利菜仍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英国的农业有发达,粮食每年主要靠进口,英国人也不像法国人那样崇尚美食,因此英式菜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英国人也常自嘲自己不善烹调。但英式菜的早餐却很丰盛,受到西方各国的普遍欢迎。另外,在国人喜欢喝茶,习惯在下午3点左右吃茶点,一般是一杯红茶或咖啡再加一份点心。如遇朋友有伤心事,递上一杯好茶,是对朋友最好的安慰。

由于在美国的英国移民较多,所以美式菜基本上是在英式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外,由于美国的历史短,传统、保守思想较少,在生活习惯上也不墨守成规,美国人拥有丰富的农牧产品,结合欧洲其他移民和当地印第安人的生活习惯,形成了独特的美国饮食文化。美国饮食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一日三餐都比较随便。

早餐以面包、牛奶、鸡蛋、果汁、麦片、咖啡、香肠等为主。午餐一般在工作地点用快餐(快餐是典型的美国饮食文化,十分普及),一般有三明治、水果、咖啡、汉堡包、热狗等。晚餐是正餐,比较丰盛,有一二道菜,如牛排、猪排、烤肉、炸鸡等,配面包、黄油、青菜、水果、点心等。也有不少人上餐馆用晚餐。美国餐馆很多,一般供应自助餐、快餐、特餐(固定份饭)、全餐等各种形式的餐饮,价格一般比较低廉,也可点菜,点菜价格最高。早餐一般在8时左右,午餐一般在12时-14时,晚餐一般在18时左右。他们在临睡前有吃点心的习惯,成人以水果、糖果为主,孩子则食用牛奶和小甜饼。

德国是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由日尔曼诸部落逐渐建立起来的国家,中世纪时期一直处于分裂状态,直到1870年才真正统一。在生活上德国人喜爱运动,所以食量较大,他们保留了以肉食为主的日尔曼遗风,德式菜看以丰盛实惠、朴实无华而著称。

通过以上的论述,大家应该对中西方饮食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因此,在面对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饮食文化的时候,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有所取舍,不可一味追求味觉上的享受,从而摄入过多高热量的食品,对身体产生不良的影响,也不可对这些新鲜事物盲目排斥,西方的饮食的确值得一尝,绝对会有一种全新的感觉。

第10篇

在古都南京玄武湖畔的别墅区里,我们找到了著名长笛演奏家杨毓伦的家。在这间并不奢华的住所里,丰富的家具摆设既有中国的神秘含蓄又有欧洲的典雅质朴,融合得如此自然,就像杨毓伦和她的德国丈夫,博世西门子家电公司中国区CEO总裁盖尔克先生的结合,从一见钟情的缘分开始,曾经素昧平生的异国人早已是生命里的默契伴侣。

现在的她拥有女人们梦想拥有的一切:自己的事业,深爱自己的丈夫,天使般的孩子。

与她的对谈中,我们领悟到成为一个快乐幸福的女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懂得求大同,存小异

当19岁的杨毓伦第一次在维也纳遇见30出头的盖尔克,因为一个笑容被他吸引,成就了一段美好的跨国姻缘。“就是这个笑容,很天真很善良,现在想想还是那么迷人。”杨毓伦回忆起第一眼见到盖尔克的感觉,眼中泛着光彩。没有顾忌年纪和国籍,爱情故事就这样顺其自然地发展下去了。

没想到订婚不久,他们之间就因为小小的樱桃引起一场风波。杨毓伦说中国人会和家人共同分享特别的东西,就算是樱桃,也会一起享用。当时的盖尔克居然连问都设有问就一颗不留地吃个精光,还认为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着实让杨毓伦大哭一场。樱桃事件虽小,但也给杨毓伦敲了警钟,东西方的男女结合,肯定在思想观念和文化意识上有很大的差异,他们之间要怎么去磨合呢?就在杨毓伦琢磨解决方法的时候,她没有料到,盖尔克与自己的娘家妈妈之间也爆发了一场严重冲突。

在德国设有结婚给女方聘金的说法,而台湾必须要给,而且越多越有面子。杨毓伦的父母与固执的盖尔克在这个问题上相持不下,一方不愿意用金钱去买爱情,一方又拉不下面子,两种文化差异的冲突到达了顶峰,一波三折之后,还是父母为了这对相爱的人做了让步,1996年1月1日,他们在台中举办了一场原汁原味的乡土婚礼。

杨毓伦:著名长笛演奏家。生于台湾音乐世家,父亲杨文男曾任台湾省交响乐团巴松管首席。随着父亲的教导,13岁即获得台中市长笛比赛冠军,获奖后进入维也纳市立音乐院主修长笛,1994年在维也纳贝森朵夫厅举办个人独奏会,1995年以全校最高荣誉成绩毕业,获得长笛演奏家文凭。推出了《远走高飞》、《笛舞悠扬》专辑,现任南京艺术学院和南京师范太学客座教授。

盖尔克:博世西门子家用电器有限公司中国区CEO兼总裁。1983年获得德国柏林自由太学工商管理硕士,1983―1985年任家族企业销售经理。1985年起出任德国博世西门子家用电器有限公司洗碗机部产品经理后一直服务于德国博世西门子公司。今年,因对南京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事业的突出贡献当选荣誉市民。

现在,他们两个在生活习惯、性格脾气上的差异已经变得越来越少,十多年的磨合在爱的基础上,更多了一份体谅。

对自己依然保持自信

杨毓伦在14岁的时候考取了维也纳市立音乐学院,专攻长笛的她凭借聪慧和勤奋于18岁那年在维也纳贝森朵夫厅举办个人独奏会,经常和世界上大牌音乐家如美籍钢琴家Peter Vinograde合作。直到遇见盖尔克之后,她毅然放弃了音乐事业,选择了爱情。

当初她的教授因为不接受一个辛苦培养出来的好苗子白白浪费大好前程,怄气了近十年。“现在,你与教授还联系吗?”我们很好奇地问。“当然有,教授现在很开心,因为我一直在努力。我觉得自己根本就没离开过这个圈子。在结了婚,有了两个孩子的情况下我已很努力了。所以他也没有什么好抱怨的了。”

现在的杨毓伦是南京艺术学院和南京师范大学两所高校的客座教授,有10个学生,每周给他们上9小时课,并在上海、台北等地举办了多场音乐会。2006年,她录制了自己的长笛专辑《笛舞悠扬》,在大陆和台湾地区都取得了不俗的销售成绩。“我觉得每个人一辈子都会选择一样你最擅长的东西去表现给自己,表现给众人。我觉得很幸运就是选择了这样乐器,能很好地表现它。不管对我自己,还是在舞台上对听众,大家欣赏音乐的时候觉得我很好地发挥了这件乐器的优点。我觉得我拥有这样乐器,感到非常满足,非常有信心。”现在的她也从一名演奏家转型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杨毓伦说她把学生们都当作弟弟妹妹,把以往的人生经历与他们分享,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出现,苦口婆心地告诉他们音乐以外的道理。所有的这些都基于对长笛的热爱。“我不会像有些人一直到三四十岁还是不知道选择的职业或者每天要做的事是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我会很确定地说,没有长笛我肯定是一无所有,这是我做的最好的一件事情,人生最对的选择。”

很少有人的爱好与事业是重合的,恰好杨毓伦如此幸运,当她用安静并坚定的口吻说以上这段话的时候,突然感觉她的气质与长笛本身吻合极了。优雅、抒情的背后有一种强大的爆发力,充满着力量。

懂得爱人,也要爱自己

同为双鱼座的他们,或许也是星座法则中的例外。本以为浪漫无比的生活一定是他们的最爱了,然而事实上,杨毓伦说他们像朋友一样,而且是那种最最好的朋友。生活中建立起来的信任和默契,让他们可以不约而同地做同一个表情,说同一句话,爱上同一件家具,这些其实都比浪漫更加实在。

经过了一段磨合期,他们的爱情平坦得几乎没有波澜,当问到盖尔克是否浪漫,杨毓伦笑着回答:“他的浪漫是让你放心的浪漫。他要做什么会先问你,就像当初买我现在用的长笛一样,结婚没多久他用了所有的积蓄买了一支价值20多万的长笛,也是与我商量了以后才决定的。”“我们以为他给你一个很大的surprise呢!”我们打了个问号。“这几乎是他当时全部的积蓄,当然要和我商量啊。我先生不会有什么惊喜,什么事情都会跟我商量。虽然不怎么浪漫,但是这样很安心啊。因为有几次他尝试要给我惊喜,但结果买的东西我都不喜欢,呵呵,结果他就放弃了。至此,我就跟他讲,要送礼物以后我们一起去挑,这样多实在啊!”

在这个中西家庭中,一双儿女是上帝赐予的珍贵礼物。他们长着很洋气的小脸蛋,习惯和爸爸说德语,和妈妈又说汉语,在学校里说英语,和保姆在一起还偶尔来两句地道的南京话。这对宝贝凑成了一个“好”字,现在也是杨毓伦和盖尔克生活的重点。“我非常非常喜欢孩子。”杨毓伦用了两个“非常”来强调对孩子的爱,除了工作,两个小孩是生活的重心。“我先生是德国人,教育模式也很德式,每天工作回来不管多累,都会把他们的功课拿出来看。”

说到功课以外的时间,盖尔克却是随性的,除了一件事情,就是刷牙。“我先生很夸张,他不喜欢小孩

子戴牙套或是装假牙,所以他每天晚上都会(看着他们刷?)不是,是亲自帮他们刷。女儿现在五年级,我先生允许她自己刷。但是刷完还要检查半天,还要问她到底有没有用牙线。女儿说有,他才会放心。儿子跟我比较像,比较松散,他就不放心,经常说,我再帮你刷一遍。而且一定要刷够3分钟。因为只有3分钟牙膏才会起到杀菌的作用,然后完了一定要用牙线。所以这两个小孩的牙齿就保养得很好。”这样的德国老公还真有规矩呢,不信任也不行。“当然,他也不是任何事情都这样,有的时候还是比较随性的,在对孩子的教育和生活习惯方面,他一直都要求很严格,不过这是好事情。”

现在的一双儿女在盖尔克和杨毓伦的教育下,很有家族观念,很尊敬长辈,这一点令他们备感欣慰,唯一头痛的是两个孩子年龄相差很少,在家里他们天天都要打斗。“真的很头痛,但是呢,一出门就很爱对方,很关心对方。他们的学习我不担心,尤其姐姐像小德国人那样表现很好而且都不要叫她,什么事情都自己做。有时我们比较忙没有空,她还会叫弟弟做功课,做好了再拿给我检查。还对爸爸说这都是我教她这样的。呵呵,很可爱。”有如此可爱的儿女,杨毓伦不骄傲也不行了呢!

背对背,心谈心

我们分头采访了杨毓伦和盖尔克,同样的问题,答案有时惊人的吻合。

《品位》:你们为家庭付出最多的是什么?

杨毓伦:煮饭,每天都会做不同的德国菜和中国菜。

盖尔克:时间,我尽可能抽出时间和家人在一起。周末的时候和孩子们在一起玩游戏。

《品位》:这么多年以来得到最大的回报是什么?

杨毓伦:一双可爱的子女。

盖尔克:当然是家庭的欢乐,能与家人们在一起。

《品位》:大家都十分羡慕你们这么恩爱,有秘诀吗?

杨毓伦:给彼此空间及尊重,不要太坚持。

盖尔克:最重要的是时间,一起进行娱乐活动。不能把孩子扔给太太,而是应该一起养育孩子。有时间的话,我会每天检查孩子的家庭作业。

《品位》:用一种动物来形容对方,是什么?

杨毓伦:龙。

盖尔克:狮子(狮子在欧洲象征着高贵,勇气)。

《品位》:对方身上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第11篇

[关键词] 民俗 文化 包装设计 传承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0.042

现代包装设计是一门以文化为本位,以生活为基础,以现代为导向的设计学科,所以我们应把包装设计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来对待。包装设计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也必然要反映不同民族的心理特征,同时将这种民族性格和文化观念表现在设计及创造活动中。如德国人的严谨理性,英国人的刻板守旧,法国人的浪漫情怀,日本人的细腻灵巧,韩国人的奋发图强,中国人则追求和谐、喜庆、圆满、吉祥,这些都是各民族性格和文化观念的表露。

一、民俗与文化

包装设计是商业的艺术,同时也是民俗文化的艺术,包装设计与民俗文化息息相关。民俗又称风俗,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定人群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发展形成的生活习惯。风俗总是随着生活而存在,人类文化有多久,风俗就有多久,风俗习惯是民族识别的重要标志。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价值观、道德伦理、法律、知识、科学、美术、艺术、风尚习俗等。

民俗文化是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由于各民族所处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及政治因素不同,长期以来逐渐形成各民族不同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特色。民俗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与时代的发展对立统一,同时也在自身不断的更新与发展,包装设计文化作为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与民族文化的各个时展是叠合的、统一的,展现民族风格的包装设计,促进了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完善,推动了国际文化的交流。

二、民俗文化特征在包装设计构成要素中的体现

民俗文化特征对产品包装设计的影响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图形、字体、色彩、材料、形体结构等多种要素上。

1、包装图形的民俗文化性

21世纪是“读图时代”,图形作为视觉要素的表现形式,既有感性的视觉形象,又有可观的内容,图形语言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能够迅速准确地传达出来的视觉信息。优秀的包装设计图形不仅是对产品本身的广告宣传,而且在体现民族风格上也起着潜移默化的设计艺术效果。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向往美好生活,寓意吉祥如意的图案,巧妙的运用了人物、走兽、花鸟、日月星辰等,应用象征、比拟、谐音、借喻、双关等手法,创造出多种多样体现吉祥寓意的图形图案。这些图形图案已普及于民俗习惯中,使人们一看就懂。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包装设计中常用的有福、禄、寿、梅、兰、竹、菊、龙凤、麒麟、白鹤、鸳鸯、喜鹊、荷花、门神画、京剧脸谱、剪纸、皮影、木版年画、蜡染艺术等等,体现出了中国特有的文化时代感和浓厚的传统特色,增加了商品包装的文化情调。

2、包装字体的民俗文化性

文字是传达信息的最直接和有效的媒介,有时包装设计可以没有图形形象,但是不可以没有文字。许多优秀的包装设计都十分注意文字形象设计,甚至完全是以文字来装潢画面的。在现代包装设计中,以文字的象形为主来塑造品牌风格的设计作品屡见不鲜,表现出简洁、清新、典雅并富有现代文化气息,广受消费者的青睐。我国汉字有悠久的历史,字体造型极富变化,篆书的古朴高雅,隶书的整体统一、生动端庄,草书的挥洒豪放、变幻莫测,黑体的醒目和力度,只要在包装设计中应用恰当,不仅体现产品文化价值,而且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例如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用各种书法或变体形式组成“百福”、“百禄”、“百寿”、“百喜”图,应用在包装设计中表达人们美好的情感与愿望,民族艺术和传统文化相应相声、耐人回味。日本传统商品包装设计上使用书法字体也是一种普遍现象,他们根据商品的特性设计书法字体造型,形式感强,字体风格多样,把商品特色和设计较为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在欧美国家包装设计中我们还常见拉丁文字同样也利用传统手写体表现产品的文化特色。

3、包装色彩的民俗文化性

色彩作为一种设计语言,在包装设计领域中最具视觉冲击力,设计中要求醒目、对比强烈,有较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来唤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促进销售。民俗色彩也可以从民间色中去学习,有年画、剪纸、皮影、彩塑、刺绣等等,民间艺诀“红红绿绿,图个吉利”体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色彩特征。民间色彩既原始又现代,极具创造性。例如民间年画色彩单纯、明丽,纯色使用较多;民间剪纸艺术用色大胆、刺激、浓烈、情感传达直观朴素;玩具彩塑,多采用红、黄、蓝等原色,黑与白极色或紫、绿、橙间色,显示色彩独有的强烈和刺激性。中国现代包装设计绝不能忽视民间色彩的审美追求,它们丰富、刺激、充满活力,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各国家、各民族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艺术、教育、以及自然环境和传统习惯的不同,表现在气质、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也是不相同的,对色彩也会各有偏爱。如红、黄、绿、金色是象征吉利喜庆的色彩,在中国和东方民族中红色象征着喜庆、热烈、积极向上、团圆、甚至忠贞,是传统的节日色彩;绿色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里是最受欢迎的颜色,因为绿色是生命之色的象征;在墨西哥,人们广泛使用代表国家色的红、白、绿三色;巴拉圭普遍爱好明朗的色彩;巴西人认为紫色表示悲哀,黄色表示绝望,紫黄两色配在一起会引起噩兆;在委内瑞拉,红色、绿色、茶色、白色、黑色分别代表国内五大政党,一般商品包装不用上述五种颜色。

第12篇

关键词: 中德文化 动物吉祥寓意 差异 相似

1.引言

语言既反映文化,又是文化的载体。各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客观世界,赋予了词汇不同的寓意。对吉祥的追求是各民族永恒的话题,他们将吉祥寓意赋予不同的动物,并在其民族的语言、文学、宗教等中沉淀下来成为文化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各民族不同的发展历史、生活环境及,他们在表达吉祥寓意时选择了不同的动物。正如德国语言学家魏斯格贝尔将含有文化底蕴的语言世界称为“语言屏幕”(符淮青,1996:216)那样,各个语言群体透过他的语言眼镜观察世界。了解中德在动物吉祥寓意方面的差异,对于了解对方语言屏幕后的世界,促进中德的跨文化交流非常有意义。鉴于此,本文从中德动物吉祥寓意的差异出发,重点分析这些寓意是如何产生的,以期能够通过表面现象去了解更深层的文化。

2.中德动物吉祥寓意差异

对吉祥、幸福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中德在寓意吉祥时虽然选择了不同的动物,但中德文化中对吉祥的理解还是相似的,例如汉语中将吉祥理解为“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夏征农,1999:1488)。在德语中则把吉祥理解为走运或对自己目前生活的一种满意状态。鉴于此,本文重点从事业与权力、财富与富足及爱情方面对中德文化中寓意吉祥的动物进行对比分析。

2.1中德文化中寓意事业与权力的动物

在中国提到寓意事业与权力的动物时,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国的龙、凤。中国人常常将自己看成是龙的传人,也常常把道德高尚的人称为龙的化身。例如《易经》中就有记载写道:“飞龙在天,大人进也。”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此刘禹锡把龙作为道德高尚的人的化身。自汉朝以来,龙成为皇帝与天子的标志,这体现在“真龙天子”、“龙袍”、“龙椅”、“龙床”、“龙旗”等词汇中。凤和龙一样,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为鸟中之王。在将近三千年前的周代赋予凤凰政治的意义,认为凤凰的出现是祥和太平的象征,因此后来人们把凤比喻为有才能、有道德的贤人,如俗语“草窝里飞出金凤凰”。古代汉语中还用“凤德”比喻才德高超,例如,“知孔子有圣德,故比之于凤”。

在德国的文化中,与中国的龙、凤有相似寓意的是鹰。在基督文化中鹰被看做是战胜黑暗代表——蛇的英雄,因而它在中世纪的时候就成为了国王和神的标志(Becker,2000:10)。此外,在民间传说中,在亚历山大出生的时候有两只鹰盘旋在他的房子上空,预示了其将来将会统治两个大陆(Lurker,1988;145)。这层寓意慢慢地传到欧洲,成为了王权的象征,例如在中世纪当国王去世的时候,会有雄鹰被放飞预示已故国王精神的飞升(Lurker,1988:6)。今天在许多德语国家,如德国、奥地利的国徽中仍然使用鹰作为其重要标志。

2.2中德文化中寓意财富与富足的动物

提到寓意财富的动物,在中国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鱼。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鱼的发音与余相似,因而鱼也成为人们比较喜欢的祭祀用品。在中国很多的文学作品中鱼的出现往往寓意丰收将至(Eberhard,1999:85)。今天人们还能够在很多的图画中看到鱼的影子,例如画有一个孩童和一条鱼的画寓意“玉堂富贵”;例如一幅画中池塘中养有金鱼,而在池塘边有一个贵妇人和两个孩子及一个仆人则寓意“金玉满堂”,而画有鱼与荷花的画则寓意“连年有余”。与鱼相似,蝙蝠也因为其发音与福相似而成为含有吉祥寓意的动物。例如一副画中画有两个孩子将空中的五只蝙蝠捉到瓶子中来则寓意“平安五福自天来”。

在日耳曼民族中,被用来寓意财富与富足的动物却是猪,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它代表了多产与力量。例如某人在无意中走了好运,那么朋友经常会说:Du hast Schwein.(直译:你有了猪)。至于猪在德语文化中为什么会有这层寓意还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在中世纪,比赛中的最后一名会得到一头猪作为安慰奖,刚开始的时候Schwein haben可能含有讽刺意味,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Schwein haben慢慢有走运的意思(Becker,2000:266)。另外一种说法是,在中世纪时大学生帮助农忙后会得到一头猪,以此用来祝愿幸运与富足,这样猪慢慢有了富足与财富的寓意。除了猪之外,在德国文化中七星瓢虫也是含有吉祥寓意的动物,一方面是由于其被看做是圣母玛利亚的宠物,另一方面是由于七在德语中是一个吉祥数字并且代表了圣母玛利亚的七种美德。

2.3中德文化中寓意爱情的动物

在中国鸳鸯最常被用来寓意爱情,这根源于刘兰芝与焦仲卿之间的爱情故事。今天新人的用具上往往会绣有或画有鸳鸯的图案,绣有鸳鸯的床上用品也是送给新人的比较好的礼物。两只分别含着莲花与莲子的鸳鸯则寓意着儿子的诞生。与鸳鸯相似,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则使蝴蝶成了中国文化中爱情的象征。

在德国用来寓意爱情的动物是鸽子。这主要是由于鸽子喜欢相互嬉戏和咕咕地叫,这使得它在中世纪的时候就被看做是爱神(Lurker,1988:717)。今天在德国人的婚礼上,人们喜欢放飞一对鸽子,特别是白鸽,以此用来寓意爱情、幸福与忠贞,让其给新人带来幸福与成功。

3.中德动物吉祥寓意的异同分析

通过上面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中德在选择动物寓意吉祥时有所不同,但是在这种差异中我们会发现其相似之处。

3.1中德动物吉祥寓意的差异之处

中德这种动物吉祥寓意的差异首先表现在人们对不同动物的选择上,而且某一文化中含有吉祥寓意的动物在另外一种文化中却刚好有相反的意思。例如龙在德国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个常常口吐烈火、吞噬儿童的“怪物”,是个“不祥之兆”,因此德语中跟Drachen组成的句子多半带有贬义,如Drachenbrut意为暴徒,Drachensaat意为引起纠纷或争吵的根源。德国文化中的凤(Ph?觟nix)虽然与中国文化中凤凰的形状相似,但其主要是永生、不朽的象征,因为凤在西方的传说中是一种长生鸟、不死鸟。在德国当一个人在政治上东山再起的时候,人们会形容他是“wie ein Ph?觟nix aus der Asche steigen/erstehen”(像凤凰那样从灰烬中升起)。

其次,在一种文化中含有吉祥寓意的动物在另外一种文化中可能什么样的寓意都没有,人们对其不会产生好的或坏的联想。例如上面提到的鸳鸯在德国文化中既没有吉祥又没有不好的寓意。

最后,德国文化中的动物寓意更多地与宗教特别是基督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如鹰与七星瓢虫等的寓意最初来源于宗教。在中国文化中动物的寓意更多地与一些历史故事、文学作品或日常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3.2中德动物吉祥寓意的相似之处

分析完中德动物吉祥寓意的差异,我们发现其也存在一些相似之处。这种相似性首先体现在,中德文化中人们最终选择哪种动物寓意吉祥与人们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人们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常常会选择那些与生活密切且经常出现的动物寓意吉祥。

其次,中德两种文化中都选择了动物的某些生活习性寓意吉祥,例如鸳鸯的永不分离与鸽子不停地相互嬉戏的习性都比较适合用来寓意永久的爱情。

最后,中德两种文化中都出现了用某种含有吉祥寓意的动物比喻大人物,例如在中国孔子被比喻为凤,而在德国鹰被看做是国王的标志。

4.结语

动物的寓意在各个民族的历史发展中产生并被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随着各个民族与各种文化之间相互交流不断地加深与发展,很多动物的寓意不再局限在某一个民族或文化之中。例如大部分的民族已经接受鸽子作为和平的象征,而大部分的西方人已经知道中国的龙与西方的龙不一样。因而,在各国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研究不同文化中动物的寓意,找出异同有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Becker,Udo,2000:Lexikon der Symbole[M].2.Auflage.Freiburg.

[2]Eberhard,Wolfram,1999:Lexikon chinesischer Symbole.Die Bildsprache der Chinesen[M].6. Auflage. München.

[3]Lurker,Manfred.W?觟rterbuch der Symbolik[M].Stuttgart,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