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2 05:14: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模具毕业设计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毕业设计项目立项报告
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立项报告区别于研究型大学科研型项目,立项报告需要阐述研究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塑料模具类毕业设计项目立项报告主要阐述项目设计内容、同类模具国内外技术现状并附主要参考文献;设计目标及关键技术难点,拟采取的设计方案及可行性分析,设计方案的特色与创新;进度安排及预期成果,设计基础与工作条件,项目组成员简介,经费预算等,突出项目的设计性和工程实践性。毕业设计项目中期进展报告:阶段计划要点和调整情况,设计工作主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下一阶段工作计划,经费使用情况与下一阶段经费预算,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毕业设计项目总结报告:项目背景,项目研究过程及研究重点,项目关键技术的解决,经济技术指标分析,项目的使用范围,本设计项目的优缺点。通过基于项目的塑料模具类毕业设计,使学生在以下几方面能力上得到培养和锻炼:塑料制品的设计及成型工艺的制定,一般塑料制品成型模具的设计能力,塑料制品质量分析及工艺改进、模具结构改进设计能力,了解模具设计的常用商业软件并能正确应用,能够正确分析所设计模具零件加工工艺性并制定加工工艺路线。
2计算机辅助技术在塑料模具类项目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的塑料模具类毕业设计项目,从工艺方案设计到模具结构设计,到模具制造工艺性评价,再到功能零部件结构设计计算,再到零件图绘制,到模具零件制造工艺设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需要大量的知识和经验。传统的手工设计和制造无法满足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CAD/CAE/CAM技术的运用,在设计和制造上取代传统的手工设计方式,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如图2所示CAD/CAE/CAM技术在注射模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第一,塑料制品的设计:三维CAD软件的实体和曲面造型功能,为塑料制品的结构设计和设计改进提供了强大的功能,使设计过程直观、准确。所获得的三维数据模型,为后续模具设计和成型工艺分析提供了良好数据来源。第二,塑料制品成型工艺性分析:采用CAE可以模拟塑料熔体在型腔中的流动、保压、冷却、收缩过程,其结果可事前评价制品的质量及成型工艺性,提高模具设计制造成功率。第三,模具结构设计:三维模具设计CAD软件系统,可以根据制件材料收缩率自动计算制件三维数据模型的收缩量,经放大获得成型零部件工作部分尺寸,通过布尔运算获得模具型腔形状,还可辅助获得需电火花成型零件的电极实体数模,并提供了将三维数模转为二维工程图的功能,辅助完成工程图绘制[4]。第四,模具运动功能结构检查:可对已装配好的模具按照预定运动方向和位置,实现模具开合模运动及制品被推出的模具工作过程,辅助检验模具开合模和制件脱模功能设计是否正确,并及时纠正,减少修模时间。第五,数控加工:利用CAM数控自动编程软件,读取模具结构设计结果,以模具零件三维数模为输入,自动编制数控加工工艺过程,可模拟刀具在三维曲面上的实时加工过程并显示有关曲面的形状数据,同时还可以自动生成数控机床加工程序代码。图2基于项目塑料模具类毕业设计流程将先进CAD/CAE/CAM技术应用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模具方向学生基于项目的塑料模具类毕业设计实践教学,使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掌握并提高模具先进CAD/CAE/CAM技术,提高毕业生专业技能,能利用其独立完成制件的工艺分析、模具的结构设计、模具制造数控程序生成,基本达到模具设计师及模具工艺员的技术水平。如图3所示,为2014届毕业生以MINTH集团企业课题立项的项目式塑料模具设计类毕业设计项目[5]。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制件造型的需要,该学生自学了UG实体造型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根据委托方提供的图纸,完成了制件实体造型。为了设计制件成型方案,该学生又学习了塑料成型模拟软件MOLDFLOW,分析并制定了该制件成型方案。为了完成模具结构设计,该学生系统学习了UG装配及工程图绘制软件。为了编制模具制件数控加工程序,该学生又认真学习了UG数控编程软件。通过该项目的毕业设计,该学生详细地掌握了塑料模具设计流程,系统实践了塑料模具设计制造相关先进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使学生到企业工作半年即成为技术骨干。
3结语
基于生产实际项目教学方法是实施“卓越工程师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CDIO工程教育模式实践”,以及“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的关键环节。毕业设计作为学生由学校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前各教学环节的继续、深化和检验,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项目教学法应用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毕业设计教学,通过一定的项目让学生完成模具设计、CAD/CAE/CAM软件使用、产品制造工艺设计等工作过程,从中学习和掌握模具设计理论知识、计算机辅助设计操作技能。将先进CAD/CAE/CAM技术应用于材料成型专业模具方向学生毕业设计是该专业教学方法的新的尝试,适应了该专业方向的技术发展状况和人才需求状况,实践证明CAD/CAE/CAM技术在模具方向教学中应用能够大幅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设计质量,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作者:毕凤阳齐晓杰王百成苗淑杰党跃轩翁江翔孙圣迪宫莹宁慧燕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现实问题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招聘难”和“找工作难”的“两难”矛盾,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现有模具专业方向,与制造业息息相关,社会需求量颇大,然而,企业却抱怨高校培养的学生眼高手低,实践能力差,高不成低不就,难以胜任生产的需要,招不到合适的技术人才,学生抱怨在校的实践能力锻炼太少,就业目标茫然,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致使往届毕业生实际就业率都很不佳,分析主客观原因,就业环境不佳以及学生就业实践能力的低下是主要因素。从社会需求和就业出发,做好高校输出和企业接受的重要衔接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及职业能力的培养,转换学科本位为能力本位的教育。以往学科教育中,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大多从理论出发,课时少,没有可参照的实物,也缺乏实践性的场所,学生动手的机会很少,即便是生产实习中,也仅是一些感性认识,难以深入,而毕业设计阶段的毕业实习更是形同虚设,毕业设计受条件限制,局限在教室、机房中,通常是教师出题,学生选题,很少有机会在实验室,企业进行实地设计,现场设计等,这些都加剧了学生工程背景的匮乏,实践能力差。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企业越来越喜欢接纳有工作经验的人员。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讲,让学生具备实际工作经验是不现实,但重视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却是可行的,有助于学生增加就业的砝码。毕业设计是工科学生在校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许多的用人单位都会关注学生毕业设计的内容及成效,这也是进行毕业设计改革的重要原因,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毕业设计,更好的衔接高校教育和社会需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如何将毕业设计与真实的实践项目结合,完成高质量的设计是毕业设计实践改革的重要目标。
2以就业为导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专业毕业设计研究结合天水师范学院(以下简称该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应用型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的定位,通过对企业及同类兄弟院校的大量调研,总结规律;通过了解往届毕业生和即将毕业生的切身感受,行业状况及影响就业因素,制定出一套可操作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项目化毕业设计改革方案,由校企联合培养指导,考虑到教师和企业研究方向和学生的特长爱好,把学生分成小组,由小组(或个人独立)完成真实项目(具有生产意义)的毕业设计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项目化毕业设计方案改革的主要举措包括以下几大方面。
2.1选题探讨如何从模具制造类企业的实际项目出发,制定既符合现实需要又能体现教育认知发展的设计项目选题。从企业的实际项目入手,将高校研究理论在真实项目实践中完成,体现产学研一体化应用转型,为模具企业的实际项目保证科学的理论支持。
2.2毕业设计形式根据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工科学科的特点,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职业岗位技术能力,毕业设计应在形式上实现多元化,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特长完成产品结构的设计、制造工艺的研究,产品模拟分析或是生产管理的革新等等,不仅体现学生自身的个性特征,更能提高学生的职业兴趣,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2.3毕业设计时间安排以往的毕业设计开展的时间与毕业实习和找工作交织,匆匆而过,质量难以保证。项目化毕业设计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必须科学安排时间,合理处理毕业实习和设计的交融。
2.4毕业设计指导方式按照前期对毕业设计的选题,必须建立与选题相适应的毕业设计指导方案。改变以往专职教师单一指导的模式,为保证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理论水平的同时提升,实现企业和专职教师的联合指导模式。毕业设计答辩形式:在前期选题、综合指导方式模式基础上,改变从前学生讲、老师听,提问的单纯形式,结合学生设计的不同特点,采用企业技改提案、研讨会等答辩形式,给予学生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机会。毕业设计最终成绩评定办法:综合前面的研究,保证学生学有所用,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尤其关注企业对于学生毕业设计中展现综合能力的评定。
3项目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创新点
3.1思路创新毕业设计改革的思路创新在于以就业为导向,关注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更好的实现校企人才“零对接”,以项目为载体,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贯穿于大学培养的全程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学习兴趣,增加就业砝码。
3.2方案创新从模具专业的市场人才需求出发,以“理论够用,重应用能力”的能力本位培养方式为指导,改变以往理论过重,走过场,脱离实际生产的毕业设计方案,建立操作性强、针对就业性强的项目化毕业设计方案。这也是应用型本科工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3.3实践理论相结合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2010届毕业生毕业设计中采用项目化毕业设计方案,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学生普遍反映明白自己要学什么,干什么,为什么,主动积极性高涨,在实践中提出了一些实用的技改创新,服务社会。
4以就业为导向的项目
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应用价值毕业设计的改革可以缓解高校与社会人才培养的矛盾,提高学生的就业,其应用价值主要表现在:项目化的毕业设计方案有助于校企合作,用人单位提前介入人才培养,培养适合产业发展的技术人才。项目化的毕业设计能够保证教学质量,提升职业能力培养。项目化的毕业设计方案缩短了高校与就业从业的适应期,增加了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帮助学生就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5结束语
关键词:科研项目;模具专业;创新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2-0038-02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模具方向是一个对理论性、创新性及实践性要求都较高的工科专业方向,其培养的学生不但要求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因此,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都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了创新实践类课程,并且其学时比例不断加大[1]。然而由于受到教学设备、教材及教学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这类课程往往存在教学案例少、针对性不强、新颖性差、学生积极性不高等问题,造成了创新实践名不副实,流于形式,有些甚至仅仅停留在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操作的阶段,严重影响了创新实践的教学效果[2]。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科研项目驱动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模具方向创新实践教学的新思路。所谓创新实践,贵在一个“新”字,因此其教学内容必须建立在知识创新的基础上,而知识创新往往依赖于科学研究。高等工科院校,特别是教学研究型大学,除了担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还承担着大量的科研任务。因此高校教师往往掌握着大量的科研资源,如果能将科研资源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实现协同育人,克服“灌输式教学”的先验式弊端,培养学生解决“开放式”问题的创新能力,使创新实践教学更有广度和深度。同时还可极大地缓解教师“教学―科研”的双趋冲突,使科研更有活力和张力[3]。最终使得学生在“真刀真枪”的训练中,其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一、模具专业创新实践教学的策略
在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模具方向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都应突出体现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这其中最直接、最能体现创新与实践的教学环节主要有课程设计、科技创新竞赛、毕业设计等。
(一)课程设计环节
哈尔滨理工大学模具方向的各个实验室目前已实现全部开放,学生在通过基本操作训练及实验室安全教育,经考核合格后,可完全自主地在实验室从事实验工作。在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环节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实验技能,掌握了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因此在课程设计的内容上,可适当地引入创新性、实践性更强的探索性实验与设计。这类探索性题目的来源一般都出自教师的科研课题,特别是科研项目中的实验研究、装置开发等非理论性部分。将科研项目中的实验研究部分细分为小的分支,以这些小的分支作为学生的课程设计内容,由3―4名学生组成课题小组,共同完成课题研究及设计任务。例如,在本专业的主干课程“金属塑性成形工艺与模具设计”中,传统的课程设计内容大多局限在一般的冲压模具、锻造模具、挤压模具设计上,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只要按图索骥、按部就班就可获得相对满意的设计结果,所受到的创新训练有限,创新能力得不到很大的提升。而在引入科研项目的模式下,该课程的设计选题范围可扩展为更具挑战性的教师科研项目领域,如:新材料新工艺的设计、特种模具设计、模具结构改进与工艺优化等,由于是教师所擅长的科研领域,因此教师完全有能力、有条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这类探索性题目较以往的验证性、重复性设计具有更高的难度, 但同时更具有科学性、前沿性与新颖性,因此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具有极高的吸引力,其参与热情极高。学生在进行这类探索性课程设计时,没有现成的教材与讲义, 设计方案靠学生自己去探索,设计结果靠学生自己去分析总结。因而,独立地完成课程设计任务,将会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与提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科研项目训练是非常有效的实践教学手段之一,该方法对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学生头脑中不断闪现的灵感与智慧也为教师的科研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创新源泉。
(二)科技创新竞赛环节
经过课程设计环节的科研训练,绝大多数学生会对创新与实践产生极大的兴趣,科研热情十分高涨。此时教师应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科技创新竞赛、积极申报不同类型的创新实践项目。这些科技项目的思路及灵感大多数都来源于教师的科研课题,甚至有一部分就是教师科研项目的一部分或一个小的分支。参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项目的前期预研、申请立项、项目研究、项目验收等多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大量的资料整理归纳、科学问题的提出与凝练、解决方案的制定、可行性分析、项目研究与实施、结果评估、科技论文撰写等自主性、创造性、创新性的工作。参与这一过程,不但提高了学生科研水平、实践与创新能力, 而且培养了参与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以科研项目为模式的各类科技创新竞赛,实现了科研项目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无缝对接,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在科研方面的充分融合与互动。
(三)毕业设计环节
与课程设计、科技创新竞赛相比,毕业设计的进行时间最长,学生的精力最为集中,参与范围最广。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可直接吸收学生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哈尔滨理工大学材料成型专业模具方向的毕业设计论文绝大多数都是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真题真做。在毕业设计的开题阶段,以科研项目的立项申请为例,教授学生选题的一般程序、原则与技巧,突出毕业设计选题的创新性、新颖性与可行性。文献检索、开题报告撰写等环节使学生掌握如何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收集整理文献资料的方法,掌握如何提出并凝练科学问题的方法,掌握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研究方案的方法。在毕业设计的实施阶段,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按照科研项目的实施模式,按进度分步完成实验准备、实验实施、实验结果的整理与理论分析、研究报告及学术论文的撰写等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受到了基本的科研训练,其创新思维意识得到了培养,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具备了科学与工程技术工作者必备的基本素质。
(四)评价与考核环节
在上述环节的创新教学实践中,应该特别注意本科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在学识、能力上的局限,有相当部分的学生还不能很好地胜任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这种情况下如果仅仅以研究结果、研究成果等传统的评价指标来衡量一个学生的成绩显然有失公允,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合理的做法是采用基于创新工作过程的评价体系,即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及成绩时应当是以人为本的整体性评价,注重工作过程的连续性、创新性与发展性,即重过程而非结果。其评价的标准应该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重点考查学生在此过程中知识的运用、经验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情况。具体的评价与考核中应该以学生完成的任务是否具有创新性,是否对实验过程、装置及结构有所改进等为指标。同时,应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进行激励,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参与创新的热情。
二、模具专业创新实践教学的效果分析
(一)科研与教学结合,提升教学层次与师资质量
科研是“源”,而教学是“流”,科学研究与创新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可实现协同育人,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科研项目及其所产出的成果反映的是学科专业最前沿的知识,若能以此作为创新教育的教学案例,将其移入人才培养的课堂,则不仅可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手段,拓展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层次与教学平台得到极大的提升[4],而且还可以改善传统的师生关系,使得教师由“主宰者”变为“主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促进者,使得科研实践成为师生共同进步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教师自身的素质也将在科研与教学的结合中得到提升。大学教师具有教师与科研工作者的双重身份,也就是说,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既要教书育人,又要进行科学研究,当把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后,将不仅会使教学更有广度和深度,同时会使得科研更有活力和张力。有研究表明大学教师的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总体来看,科研成果丰厚的教师的教学质量特别是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质量要远远高于不从事科研的教师。同样,教学质量高,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的科研工作也往往要好于教学质量差的教师。由此可见,科研与创新实践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还有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与科研业务水平,实现教学与科研相长,既培养了学生,又提升了教师自己。
(二)科研与教学结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真刀真枪”做科研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经验,广大教师和学生成为科技创新的共同体,他们不仅是高水平科技论文的主要作者,也
是专利发明群体的重要成员。哈尔滨理工大学材料成型专业的学生依托本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经过多层次的创新能力训练,科研素质得到了锻炼、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学生先后在国家及省级新材料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各类竞赛中获奖20 余项, 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项、校级创新创业项目10
余项。学生发表核心期刊以上学术论文20余篇,授权专利10余项。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哈尔滨理工大学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模具方向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开辟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李超.基于“认证工程师”的模具专业技能型课程改革与实践[J].黑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3).
[2]赵晓莉.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以科研项目驱动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2).
为了更好地推进我院模具专业的教学改革,我们先后申报了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模具制造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研究》和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项目――《模具实训基地建设与技能培训的研究》两项课题,现已全部结题。笔者也先后参与了以上两项课题的研究工作,现就研究成果谈谈自己的体会,并做以总结,算是抛砖引玉。
一、下厂调研,确立正确的培养目标
要进行专业教学改革,就必须把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确立正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为此,我们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组织专业教师到兄弟公司(与我院一墙之隔的吉利集团浙江豪情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吉利汽车路桥和宁波生产基地)和黄岩地区陶氏模具集团、黄岩模具厂等多个模具厂家现场参观考察,了解企业对高职模具专业毕业生的岗位需求情况;二是组织教师对高职教育的办学性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进行讨论,确定本专业目标定位。
通过考察参观和学习讨论,大家认识到:应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大专学历层次、懂得模具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掌握模具加工工艺,具备模具制造能力,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具备独立工作能力,同时又能与他人协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改革课程设置,推行模块式教学
1.专业课程合理设置
根据模具专业培养目标,结合企业的岗位需求,按照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宗旨,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做了一些调整。
(1)专业理论适度。专业课程学时计划在310学时左右,占理论课总学时的35%。要求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和企业需求,突出专业的针对性、实用性。
(2)注重实践教学。保证实践教学周数在64周左右(占三年总周数112周的57%),重点放在基本技能培训、工种操作技能训练和与模具企业岗位的适应性训练的环节上。
2.推行模块式教学
打破“先理论后实践”的传统教学方法,大力推行模块式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即知识模块、能力模块和素质模块(如图1所示)。
图1教学内容的三大模块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
我院模具专业普遍存在“填鸭式”教学方式,挂图上看模具、黑板上画模具,使得原本较深的理论知识对于基础薄弱的高职学生变得更为枯燥无味。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用有所长,必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1.明确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
我院模具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目标,首先是满足《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等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融“教、学、做”为一体,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其操作技能。增加《模具拆装与测绘》、《冲压模具课程设计》和《塑料模具课程设计》等课程,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教育认知规律,按照“模具拆装―模具结构认知―模具测绘―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课程设计”的顺序进行一体化教学。
2.模具专业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
(1)冲压模具理―实一体化教学基地。依托吉利集团办学优势,在浙江豪情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的支持下,收集了多种汽车小型冲压件和模具50套以及6台24工位模具拆装工作台,组织学生选取典型结构进行拆装、测绘和画图,并进行《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2)塑料模具理―实一体化教学基地。在宁波均胜汽车电子公司与黄岩模具城的帮助下,收集了15套中小型塑料模具。设置了4台16工位模具拆装工作台、模型和展示板等教具,为塑料模具拆装、测绘、结构分析和《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奠定了基础。
(3)硬件、软件两手抓。在配置硬件的同时,进行展示板(模具结构)的布置和教学课件的编写,结合多媒体教学,构建理实一体化的立体化教材。该教学基地已投入使用,教学效果初见端倪。
3.积极发挥模具实训教学基地的作用
上述模具专业实训教学基地已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教学效果初见端倪:
(1)冲压模具理―实一体化教学基地于2009年首先建成,已在我院模具专业08级、09级《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模具拆装与测绘》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2)塑料模具理―实一体化教学基地于2010年年底初步建成,今年在模具专业10级《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刚刚进入试使用阶段,目前学生反映效果良好。并计划逐步开展塑料模具拆装、测绘、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
(3)结合我院原有模具钳工实训条件和培训经验完成对学生模具钳工操作技能的培训工作。
(4)在我院模具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于2010年3、4月间对吉利集团兄弟公司中参加全国模具工技能大赛的选手进行系统培训,并取得了团体第一和多项个人奖项的喜人成绩。
四、定位市场需求,提升职业技能
学生动手能力强应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征,因此,应以“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的思路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1.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
学院应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使学生在生产第一线得到有关生产认识、观察和操作的实践机会,结合校内基地的仿真和模拟训练为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动手能力提供有力保障,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均得到良好训练和培养。
我院已与同属吉利汽车控股集团的浙江豪情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该公司车身厂、冲压厂和模具维修服务中心为我院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我院已安排数届学生到该公司进行生产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
现在,我们正积极努力,与学院周边相关企业开展联系,争取为09级学生的顶岗实习和10级学生的认识实习开辟更多更好的实训、实习基地。
2.抓好毕业设计工作
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选择高职毕业设计课题时,应突出实用性,重视产品化设计,尽量选择来自生产一线的题目。也可将毕业设计安排在工厂中进行,让学生在定岗实习过程中边实习边设计,要求学生把实习过程中所用的模具绘制成图纸,将相关的工艺流程编制成工艺卡片,这样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
本人总结
自从4月份入职以来,在学校、学院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帮助下,我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在各个方面提高自己,现从以下三个方面总结本年度的工作:
一、思想上
积极参加政治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在工作中,团结群众,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扬奉献精神,努力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一年来,我始终坚持“以诚待人”的做人原则,把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作为长期努力的方向,在平时的工作中,坚持认真学习,积极实践,以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工程经验,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提供新的养料。坚持了解最新的教学信息,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借鉴优秀的教学方法,做到为我所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二、教学中
认真备课,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按时按质完成各项教学工作。
协助主讲教师完成了《成形设备》这门课的理论教学工作;承担了《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模具综合实验周》、《企业生产实习》、《材料信息资源检索》等实践课程,指导了模具10级毕业班6人的毕业设计工作。
担任模具143班级的班主任,认真做好各项班级管理工作,使班集体在班风建设、学风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完成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爱岗敬业。
三、科研中
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科研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课题:江苏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一项;
南京工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二项;
江苏省先进结构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一项;
南京工程学院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一项;
1 选题质量的影响
选题会决定整个设计的设计内容及设计工作量。一个好的选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达到良好的设计效果。但选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实际选题中常出现很多问题。
1.1 题目包含的工作量过少 难以做出成绩
答辩老师看到答辩论文的第一印象是题目,选题质量直接影响论文整体质量的评价。毕业设计的指导思想中,建议选题不能太难或者太易。但实际操作起来,是个很难把握的事情。做过的课题或设计,熟悉其工作量及难点,但没有新意;有新意的课题,对其中的困难有时候很难估计全面,造成了题目在设计或实验中工作量太大或太少。
例如:道桥专业本科学生题目选择:高性能混凝土质量控制。在该论文中,学生针对混凝土的质量控制进行了语言上的阐述,并未有自己的设计或者自己的新的方法提出来,对高性能及普通混凝土的控制方法并没有有新的举措。全部文字性的论述,对于没有试验项目及自己真实工程体验的本科学生来说,很难做出成绩,因此,应避免此类全文字型题目的选择。
有些题目:某某软土地基的处理。在道路桥梁工程专业中,不同的等级的公路设计中,都会增加专题设计,软土地基处理可以作为一个小专题。但软土地基单独作为毕业设计,如果想做的好,必须有充分的地质资料,结合实际的复杂地质条件做出选择,而在实际的设计中,由于缺乏必要的资料,学生避重就轻,给出的方法中,过于简单;选题没有真实资料,学生只有依靠简单的网络资源,对设计的地质资料及环境不熟悉。造成了设计工作量过轻,任务量不饱满的印象。
1.2 设计的工作量过大 内容不精
相对于设计工作量过少,有些设计包含的工作量则超过了本科毕业设计的任务。如在桥梁设计中,增加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包含的内容很多,单纯一个施工组织设计就可以作为一个毕业设计内容,而在桥梁设计中再增加此内容,肯定会造成设计时间不足,学生仓促设计,应付的局面。
相对于道路工程设计,桥梁的设计计算任务重。但在设计中,因为道路设计工作不多,增加概预算设计,施工组织设计,专题设计等任务过多,同样会造成设计不充分的问题。因此,在考虑不同选题的情况下,需要根据不同题目的工作量要求,对不同选题制定不同的设计任务。
1.3 结合实际的论文题目更有优势
真题做出的成果更有实际意义,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项目中真题真做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根据学生实习的情况,定制毕业设计题目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师项目中的专题固然可以,但是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有适合学生作为本科毕业设计的项目。毕业实习的过程中学生亲自接触到了工程现状,自己在实习过程中收集到地质资料,在后期设计中,如果不充分,还可以根据实习情况及时补充,而不是像在网络中搜索一样,仅有有限的资源,无法结合实际,造成比重就轻、避繁就简的设计的情况。
学生将要参加工作的工程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题目,也是毕业设计题目的很好选择。有些学生专业是道路桥梁,但在选择工作的时候,鉴于实际情况,如我校在矿井方面的特色,矿井建设招聘人员较多,很多学生选择了矿井建设等工作。考虑到学生毕业的情况,结合项目及将来的工作,该生在毕业设计时选择了矿井建设用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该生在设计中针对具体的工程的需要,对在建工程的混凝土进行了详细全面的设计。毕业后,公司直接将学生派往矿井的建设工作,因该生在在工作中提前熟悉了工程情况等,很快进入角色,在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获得了工程建设部门的认可。
2 技术性问题对答辩成绩的影响
如果说选题质量主要和指导教师有关,技术性设计中多数是学生的原因主要反应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不牢固,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较差。指导老师的及时指导也可减少此类错误的出现。
2.1 技术性错误
技术性错误是毕业设计中的硬伤。设计中考虑问题不周全,设计不到位,整个设计就可能存在重新返工设计的情况。如桥梁设计中,墩柱设计部分不考虑地震力、风力;在道路横断面设计中边坡设计部考虑,挡土墙不考虑排水设计等问题。有些问题是学生没有考虑到,有些则是学生怕计算困难,舍弃某些应该计算的参数,故意设计成简单的结构。
对于技术性错误,在设计工程中,指导老师应根据情况,针对容易出现技术性错误的地方及时提醒学生。
2.2 对设计中基本理论等的不理解
答辩过程中,一般都会问学生一些基本的原理性问题。对这些基本原理问题的回答,反应出学生对设计工作的理解和设计的好坏。有些学生按照有些设计的模板,把数据换一换,并不知道公式的具体来源。如在道路设计中路面结构的设计,很多学生讲面层设计成3层,粗粒式沥青混凝土,中粒式沥青混凝土,细粒式沥青混凝土。而被问到为什么选取三层结构?很多学生并不清楚具体原因。如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型梁桥的设计中,预应力的损失中应考虑混凝土的徐变,而很多学生反映,只考虑做设计,对这些,并不清楚。
3 印刷及排版错误对成绩的影响
一份计算无误的设计,如果在打印出的论文和图纸上满是印刷错误,又怎么能获得答辩老师优秀的成绩呢?论文出现错误,主要有如下两种情况。
3.1 电脑软件不熟练
虽然目前的电脑是所见即所得,但打印机出来的情况和在电脑看到的情况仍有些许差别。本科学生对于word等排版软件,并不是十分的熟悉,设置不当就会造成印刷错误或者是图纸绘制错误,很多小的细节,造成了无数次的返修。工程专业图纸,因Autocad软件在各个电脑上设置的不同的问题,有些字体打印出来直接打印成问号“?”,画好的线有些直接在打印中不显示。因此,学生应该很熟练应用计算机进行各种设置,避免此类小错误。
3.2 学习态度不严谨
有些则是学生自己本身态度不认真,认为印刷或是笔误无妨大碍,单位不清楚,标记不全面,从小细节处放纵了自己。形成不严谨的科学态度。这也是需要避免的。严格要求单位标记、尺寸等小细节,也是对学生科学严谨态度的训练。
4 答辩过程中学生演讲及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答辩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也是答辩老师给分的影响因素[2]。准备充分,声音流畅、清晰,洪亮的,会给答辩老师良好的印象。而那些在台上,拿着众多图纸,不知从何入手的学生,必定会让人造成对答辩过程不重视,对自己的设计工作不熟悉的印象。
大多数本科学生经历过答辩的场合并不多,因此提前准备,熟悉自己的论文内容,对自述部分准备好讲稿,可以避免自述的紧张和混乱。建议学生在平时积累一些演讲技巧、面试技巧等,在答辩中更好的表现自己。
5 成绩评定中的人为因素
道路桥梁专业学生选题形式多样化,道路设计、桥梁设计、隧道设计、地基处理、道路材料试验等方面均有所涉及,而每位老师基本上都是学有专长,并不是对每一个方向都了如指掌,有的老师根据学生的讲述进行评定,有的老师根据图纸进行评定,有的根据学生答辩问题进行评定,因此造成有些学生评价分数差别较大。
尽管答辩工作安排中明确指导教师成绩占40%,评阅老师占20%,答辩成绩占40%。但在成绩最终实际评定的时候,基本上以答辩成绩为准。指导教师成绩掺杂了很多人情因素,自己指导教师给出的成绩一般都比较高,评阅老师都是指导教师自己找人签字、评阅,很多评阅老师顾忌人情因素,并未根据论文给出真实成绩,甚至论文根本没有翻阅,随意给出。因此,答辩成绩一直成为真正评定学生成绩的主要决定因素。
要想避免人情因素,真正实现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的成绩给出合理的分数,盲评不失为一个好的措施。相对于研究生论文的盲评,本科学生论文工作量大,时间紧,不能送出外审,但由教务科统一随机抽取盲审,去掉指导教师及学生姓名,随机分配老师评阅,可以减少同事之间无法避免的人情在成绩中的分量。
公平公正的评定一个学生的毕业设计内容并不是一个很容易的事情,及时反思答辩中的各种问题,尽量减少答辩中的不公正,才能更好的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和水平,培养出更高水平高高素质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宋晖.高等工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S1):211-213.
论文摘要:文章阐述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主干课程《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精品课程的内涵建设以及教学改革的效果。
近年来,模具市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产品被日益重视的今天,“绿色模具”概念已逐渐被提到议事E}程。模具从结构设计、原材料选用、制造工艺及模具修复和报废,以及模具的回收利用将越来越考虑节约资源、重复使用、利于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这一趋向。这对未来模具的设计与加工提出了挑战。高职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主干课程《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在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阶段应在挖掘潜力、开拓思路、引领创新等方面下功夫。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秉承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工学交替的教育方式、产教结合的学习过程等鲜明特色,按课程服务专业、专业服从市场的原则,积极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根据职业岗位对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实际要求安排教学活动。在2009年,《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被评为湖南省精品课程。
一、重视内涵建设,铸造精品课程
1.教材、项目、视频库的建设是创建精品课程的前提条件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涉及的知识包括塑料、成型L艺、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工艺学等方面,是一门综合多学科的课程。针对原《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相关教材或多或少都存在“三重三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习题、轻案例)现象,以及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缺乏实践性,我们组织教研组老师编写了《塑料模具设计与案例分析》、《塑料模具毕业设计指导》、《塑料模具成型与拆装实训》等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重新编排.将整个教学知识分拆到侮个项目里讲解,删减了一些概念性强的知识,融人了一些企业标准和职业素养。理论教材在结构编排上突出三点一线式(注塑、保温冷却、脱模)、结构引导式(普通结构到优化结构)、案例分析式(工程项目设计)三大模块;实训教材的编排围绕参观学习、动手实训、总结经验、优化设计四个方面。在教材中充分体现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内容,为培养适用性人才创造了条件。
学院成立了精品课程网站,相关教学项目、CAI课件、动画视频等教学内容可供学生进行浏览,拓宽了学生学习渠道。
2.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创建精品课程的可靠保证
现代化模具实训基地建设必需遵循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以产养教、以研促教。这几年,学院通过与企业合作,广泛吸纳社会各方资金、物质与人力资源参与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建设了一批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身的校内实习基地。如模具成型中心、模具拆装室、模具陈列室、模具CAD/CAM设计室、模型展示厅等。同时,与力源模具公司签订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协议,融学生顶岗实习、教师实践锻炼与技术研发为一体,为学生提高技能创造了条件。
3.“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创建精品课程的必要支援
在精品课程团队建设中,最需要注重的是师资的最优配制和全员参与。担任本课程教学任务的队伍是支年富力强,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多年教学、实践工作经验以及较高学历和学术研究水平,素质优良、特色鲜明,教学效果好的中青年教师团队。大家团结协作、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努力以先进的教育观念、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实践。课程组成员共8人,硕士4人,本科4人。副教授2人,高级工程师(力源模具公司技术总监)1人,讲师(工程 师)3人,高级技师1人,助教(技师) 1人。45-50岁 2人,40-45岁2人,25-35岁4人。课程组教学人员 均来自机械制造加工工艺专业,轮换进行理论和实 践教学,并承担毕业设计任务。
采用内外互培相结合的方一式壮大教学团队。一 方面,利用假期让老师带着教学项目下车间去寻求好的解决途径,与企业一线工人一起结合生产实际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形成“实践一教学一再实践一再教学”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为教师角色(车间主任、老师、技术主管)的变换打好基础;另一方面,鼓励团队成员参加说课比赛、多媒体制作比赛等,以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组织教师团队外出学习交流,汲取好的教学经验;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学位,提高整体学历结构。通过多方努力,整个教学团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也显著提高。
二、推行教学改革,培育特色人才
1.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1)将素质教育融人到整个教学当中。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结合相关问题的制造背景、发展概况、塑料模具质量和经济性要求,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勇于进取、不怕吃苦的精神以及责任感和使命感)
(2)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穿行。对于课程中某些复杂结构,利用CAD三维软件模具设计模块进行演示,使其通俗化、可视化、形象化;重点内容采用“教学练”三结合,即边教、边学、边练;当涉及到产品设计问题时,则采用“讲看做交叉式”的教学方法。这样安排教学不仅直观易懂,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研究塑料模具结构的兴趣。
(3)善于引导,补充和归纳。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归纳方法。如图示法、列表法、分析法、比较法等。教学中注重教材前后知识的连贯、新旧知识的联系,做到“温故而知新”和“知新而温故”的有机结合。
(4)改革传统的作业安排。在教学中,我们将知识点转化为案例的形式,按3至5人为一组,通过分组讨论、汇报展示、推导结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路创新,以此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在整个环节中,始终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个人意见,注重互动式学习方式。
2.考核方法改革
考核是对学生知识能力掌握情况的一种评价手段。为了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系统评价,我们按照学习态度、讨论发言、创新思路、项目汇报、团结协作、口头表述等情况制定课程评分标准。实行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的汇报情况和思路创新情况,将单纯的期末考试变为平时和期末的多层次考核。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主动接受知识。
三、教学改革后效果良好,获行内专家好评
1.课程知识与技能
通过课程教学环节的训练,学生能在课程知识应用方面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能单独设计中等复杂的模具,并能操作简单加工机床进行试模和修模。2007年,我院选手参加湖南省模具设计师大赛获第六名。2008年,学生参加由湖南省主办的“注塑模成型零件的设计与加工”技能大赛,获团体第三的好成绩。
2.学习目的与兴趣
在引进先进教学方法以后,学生设计模具的兴趣有了很大提高,学习目的也更加明确。我们在校内组织学生进行技能大赛,选出一批专业基础知识过硬,技术娴熟的优秀学生,作为下一年度参加省级大赛的选拔对象。通过将竟赛机制引人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职业素养得到提升。从学生踊跃报名的场面可以看出我们培养的方式是可取的。
3.职业素质与创新
在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同时,我们更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与力源模具公司建立接纳式定单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教师与师傅的共同指导下进行探索与创新式研究,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case teaching approach in Pro/E applied technology teaching can help students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teaching activity, which shows the leading position of the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The discussion of modeling approach of the actual spare part can reinforce students' autonomous study and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combine theory with practice. What's more, it can promot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Pro/E software so as to realize the goal of putting what is learnt into practice.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Pro/E;教学方法;设计
Key words: case teaching approach;Pro/E;teaching approach;design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8-0253-02
0 引言
Pro/E软件是美国PTC公司推出的大型CAD/CAM/CAE集成软件,在生产过程中能将设计、制造和工程分析三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Pro/E软件各个模块都具有操作容易、使用方便、可动态修改的特点,更显著的特点是其基于特征的参数化设计、单一数据库等[1]。由于其强大而完美的功能,Pro/E几乎是CAD/CAM领域应用最广的软件,使该软件表现出了不同于一般CAD软件的优越建模性。该软件是机械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有利工具,因此学会应用该软件是高校机制相关专业“CAD/CAM技术”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
Pro/E软件建模功能非常强大,涉及的建模方法种类繁多。对于一个初学者要在短时间内掌握该软件并且要达到熟练运用各种建模方法,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一般都是初学者,想让他们在有限的课时内熟练运用该软件,教学方法至关重要。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照着教程分门别类地介绍各种建模方法,一来不适于课时少的客观条件,二来势必会导致学生虽然了解了常用的创建特征的方法,但很难达到将这些方法熟练地运用于实际产品的建模设计中。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寻找理论与实践恰当结合点的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在Pro/E软件应用技术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对实际零件建模方法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 教学方法的改革,案例教学法
对于这种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必须针对其特点做出一个合理的教学方法。
1.1 力争在机房授课 对于这种操作性软件,必须要大量的时间来亲手操作。因为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这个课程即使教师在讲台上讲的再精彩,演示的再熟练,并且学生当时也听明白了,但到下次上课,学生已经基本忘完了。一个原因是学生学习知识本身有一个遗忘,另外一个原因是这种软件课缺乏操作实践遗忘得更快[2]。所以我们一定要给予学生大量的操作实践时间,并且尽可能将授课的地点也在机房实施。
与此同时还存在一个问题,学生这样学完之后掌握了一些基本命令,尽管能用Pro/E软件进行简单造型,但却不知道真正在生产中,Pro/E是怎样用的。并不是简单的创建几个立方体或者各种形状的模型,而是要真正的借助这一软件的特点来为生产服务,比如这个软件还有它的模具设计模块,可以很轻松方便地完成模具设计。那么这一点,很多学生都是不知道的,学完了软件,只知道绘图,而不会设计,不会真正的使用。所以我们的教学还要改,要让学生知道这个软件在实际生产中怎么用。因此就有了下面我们教学改革的第二项,进行案例教学法。
1.2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和操作,在此过程中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有着很大的自,他们参与讨论与交流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这种方法改变了传统的灌输性教学,教师更多地从讲台前站到了学生的背后,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使学生有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Pro/E使用技能,同时也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案例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够涵盖Pro/E要求的教学内容,又具有实用性,并且具有典型性。在每次课结束时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对下一次课讲解的实例按教材中的方法先预习,记下预习过程中碰到的疑难问题。我们让学生在课下自己练习时先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对于构建一个零件学生有着自己的想法,这样他们带着疑问及自己的想法上课也会特别的认真,这样更能启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老师在课堂讲解典型实例的时候,应该对学生预习中可能出现的建模失败之处加以重点讲解,并分析其失败的各种原因,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有一种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的感觉。老师再加以引导、讨论,对比学生列出的一些方法,比较优劣,并给出适当的建议。同时要给学生讲解同一特征的不同建模方法,这样就使得他们在听完讲解后的练习中能解决原先预习时出现的疑难问题,并采用若干种方法,使得建模成功。在不同的方法建模过程中了解到不同的命令之间的区别,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不同的命令,而且对于以后的设计中对命令的把握上有一个很好的帮助,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有很大的成就感。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在完成课内作业的基础上多创建生活中的实物模型,自己探索建模方法,多与他人讨论,可以学到很多课堂上没有学过的建模方法,从而提高自己对该软件的应用能力。通过典型实例的教学使学生逐渐学会在实际建模过程中如何处理众多的疑难问题。通过预习、思考、以及课堂上的讨论、分析、辩论,学生既掌握了使用Pro/E的方法,又掌握了相关知识,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讨论结束后,教师还应该及时总结,对如何运用建模知识实现本次案例的思路方法进行整理。简单比较一下各种方法,并着重讲解并操作演示最简单的方法,使学生对本案例有更透彻的理解,清楚其重难点,以后遇到近似的问题能基本上知道如何来解决。
2 考核方式的改革
授课内容及方式改革后,学生学到的知识就不再是书本上的条条框框,而是活的知识以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这就可以彻底解决学生死记硬背和教师照本宣科的问题。但是,传统的考核方式,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份试卷已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对Pro/E软件的实际应用能力。我们应该从综合能力来衡量学生对于软件的掌握,主要可以从这样三方面去评定:一是分析能力:在对具体实物进行建模前,对该实物的结构进行分析,得出组成该实物的各个不同的特征,这点又是很重要;二是判定能力:根据不同特征决定采用不同的建模方法;三是设计能力:个别复杂的特征能找到合适的建模方法。根据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可以在学期中布置题目,要学生自己设计1到2个产品,可以自行设计也可以参考生活中的实物来设计。到期末交上来。除了交上产品模型零件图外,并要求学生将所设计的过程用图及文字编排成word文档交上,根据此项内容再加上平时成绩我们可以给出学生一个综合的成绩。
3 有关知识与生产实践之间的衔接的改革
理工科的学生应该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这种课程的学习,我们要求学生掌握了是以后能够在实际中运用的,能够学以致用。其实,在学校的学习结束之后,首先可以把这些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毕业设计中,这样可以对于自己所学的知识得以论证,进行一个系统的运用。比如对于选择模具设计的学生来说,可以运用Pro/E软件将自己所设计的模具进行设计绘制出来,更好的是能够借助软件中的模具设计模块来进行分模,这将很大程度上辅助了自己的毕业设计,并且将所学的知识很好地运用于实际当中。毕业设计是一个实战的过程,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为自己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这样在自己以后的使用中更是游刃有余。
4 结束语
一种适合于教学对象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而且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探索、不断改进,创造出适合高校教育实情的教学模式,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詹友刚.Pro/ENGINEER中文野火版2.0基础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姚梅林.学习规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技工院校 模具专业建设 动态调整 机制
技工院校主要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技工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通过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生产实践很快就能适应企业岗位的技能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学校的专业教学过程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岗位需求及需要的技能发生变化,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式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考核方式不够全面、客观,教学设备短缺、陈旧,师资力量不足,急需提高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技工院校必须建立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
建立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必须考虑几个原则:一是专业调整需要符合本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可持续需求;二是专业的调整需要符合学校的整体专业布局;三是专业调整必须考虑学校的教学设备和师资队伍状况。
下面笔者以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从专业课程体系和技能评价体系两个方面来阐述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情况。
一、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设置和调整
1.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
笔者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设置的依据是学生通过六年的学习,能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在专业知识方面达到本科毕业程度,在专业技能方面达到模具制造工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技师)水平。同时,毕业生还可考取电切削工、数控铣工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以及CAD/CAM职业技能证书等。
2.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设置及调整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机械类专业中需掌握的理论和技能较全面、较系统的一个专业,除了要掌握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外,在技能方面还要学习钳加工、金属切削加工、数控加工、特种加工、逆向造型等。现在,每年都有省、市、全国及世界模具大赛,为了尽早选拔参赛选手,也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模具制造技能,专业基础课和实训课程要尽量提前安排。
首先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培养特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要参加成人高考,在校期间要完成函授本科的课程学习,还要依次考取模具制造工中级工、高级工和技师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部分优秀学生还可以通过第二专业的学习考取模具设计师(三级)、电切削工(四级)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因此,笔者学校技能操作课安排得较多,学生参加成人高考后,上实训操作课,一周安排理论课教学,下一周则安排实训操作课,交替进行,实训课的课时量逐年增加。
其次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设置。笔者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所有的课程可归为三大类:公共课、专业课(含实习课)和综合实践课。公共课主要是一年的高中课程和大学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例如机械制图课,提前到第一学期开课,其他课程也在前两年完成。专业课程主要开设模具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模具工程技术基础、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机床夹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模具CAD/CAM、压铸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等。综合实践课主要有模具制造工中级技能训练、金加工技能训练、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模具制造工高级技能训练、模具制造工(设计师)技师研修课题训练、模具制造工(设计师)技师技能训练、毕业设计、综合技能实习。
最后是模具设计与制造各阶段技能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各阶段实训教学采用理实一体的项目教学方式,每个阶段要求完成的项目不同,每个项目的难易程度是逐渐提高的。项目教学过程也是小组成员共同合作的过程,由于小组成员分工不同,完成任务的情况也不一样,因此,针对每个任务的完成过程和结果,可根据评分表对每个小组成员进行评分。
模具制造工中级工阶段:按组完成一幅简单的冲裁模,例如水果刨落料模或冲孔模,完成模具零件的加工、热处理,模具的装配和试模。安排的技能操作内容有:钳加工、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平面磨削加工、金切加工、冲压机床的操作调整等。
模具制造工高级工阶段:按组完成一幅复杂的冲裁模,例如水果刨落料、冲孔模复合模或冲孔落料级进模。要求掌握的机床操作内容与中级工相同,但模具结构复杂,模具零件多,装配制造技能更进一步。
模具制造工技师阶段:完成一幅塑料模,模架采用已加工好的快换模架,每人设计一个塑料件,利用UG三维软件造型,再进行模具分型;采用MOLDFLOW软件分析,确定模具结构;编程数铣加工,模具装配修模,试模等。安排的技能操作内容有:分析软件、三维软件设计、逆向工程、数控电火花加工、数控铣削加工,抛光研磨,注塑机操作等。
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技能评价体系的调整
1.过程鉴定意义
以往笔者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所有课程都采用期末一次性考核的方式对学生的职业资格进行鉴定,即按职业鉴定要求分别进行理论试卷和技能操作卷的考核,两者的考试成绩都在60分以上视为合格。这种一次性鉴定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集中考核导致操作设备紧张;考核模块多、时间长;有些教学结束较早的模块,学生生疏了,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这种终结性的一次性考核,其结果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评价不能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使学校片面重视考核前的短期强化训练,过分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缩小了知识和技能的涉及面,容易出现学生基本技能薄弱、专业技能单一、吃苦耐劳精神缺乏等弊病。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全面地展示学生的各方面技能,学校现采用过程鉴定方式。
2.过程鉴定促进了模具专业的发展
多年来,笔者学校的专业课程都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实施课程模块化教学,学历教育体系与职业资格培训体系衔接”的思路。
过程鉴定和一体化教学首先要有相应的教材,经过多年一体化教学实践,笔者学校模具组教师编写并出版了《冷冲模制造实训》《模具制造工(高级工)鉴定指南》《模具制造工(高级工)技能训练》等教材,完成了校级精品课程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和模具制造工(中级工)训练题库、模具制造工(高级工)训练题库和模具制造工技师训练题库等。
过程鉴定和一体化教学促进了学校实训室建设,目前,笔者学校的模具专业实训室有:特种加工实训室、模具拆装、试模实训室、数控铣工作站、数控车工作站、金切实训室、精密制造与测量工作站、创新设计电脑房等。
过程鉴定和一体化教学加速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步伐,实施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笔者学校模具专业一个班级学生的技能教学主要由两位教师完成。其中,主带教师要完成模具制造工的中级、高级甚至技师阶段的教学工作,因此,对每位教师的专业理论和技能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校也非常重视专业教师的培养。
3.中级、高级模具制造工过程鉴定方案
以家职业技能鉴定大纲为标准,根据模具制造工职业资格的鉴定内容(国家职业资格二至五级),结合笔者学校相应的专业教学计划,编制过程鉴定的初步方案。在专业课程模块结束时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中,选择若干关键的质量控制点,将其确定为教学过程鉴定考核点,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多次技能鉴定考核。
参照模具制造工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选取了以下14个模块作为过程鉴定的考核点,各考核点所占比重以及计分说明如表1所示。
说明:表1中1~10项为中级模具制造工过程鉴定考核点,要取得中级模具制造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完成中级阶段教学考核,总学分在36分(满分为60分)以上;其中,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含课程设计)单项学分在15分以上;中级模具制造工技能训练单项学分在15分以上。
11~14项为高级模具制造工过程鉴定考核点,取得高级模具制造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已取得中级模具制造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高级阶段,总学分在24分(满分为40分)以上;高级模具制造工技能训练单项学分在18分以上。
通过对模具专业课程体系和技能评价体系的调整,笔者学校的模具专业建设更加合理,培养出了更多的一专多能的高技能人才,为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新淑.浅谈技工院校模具专业建设[J].中国电子商务,2012(11).
[2]王建华,张建平.高职院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建设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12).
关键词:生物技术;生产实习;多元化;实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126-03
生物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综合性学科。社会要求高校培养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应该具有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生产实习是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目前,很多高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改革、探索生物技术专业实习模式[1-3],包括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校企双赢的实习模式等,以期不断提高生产实习质量。
陕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1年开设生物技术本科专业。作为师范院校的非师范专业,我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断研究、探讨提高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质量的方法策略和实习模式[4]。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总结,初步探索出一套适合我校当前形势的多元化生产实习模式,并成功创建了“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就业”的全新实践教学模式,调动了实习过程中的个人主动化行为[5],取得了满意的实习效果。作为陕西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带队教师,笔者积极参与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与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现就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与实践情况进行初步的总结,以期为兄弟院校的生产实习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中以往存在的主要问题
陕西师范大学历来高度重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新形势下提高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质量的研究”、“生物技术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等多个校级教改项目的支持下,先后与省内多家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生物技术专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各项制度,形成了稳定的实践教学团队。但是,生产实习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制约提高实习质量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实习时间的制约。实习安排在第7学期,为期8周。目前多数企业的岗前培训期为3个月,因此1―2个月的实习时间对企业来说较为尴尬,很多企业由于实习时间短而不愿投入太多的资源,不会给实习生提供正式的培训,更不会将关键技术或核心技术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做一些技术性含量较低的工作,学生对实习效果不满意。
2.考研与实习的矛盾。我校生物技术专业考研的学生大约占50%,第7学期正是学生考研复习的关键时期,部分考研的学生认为生产实习耽误了复习考研的时间,使实习和考研形成了矛盾对立,部分学生对待实习的态度不够端正,进而影响了生产实习的效果。据调查,有些高校为了满足学生考研的需求,以散点实习的名义使生产实习名存实亡。我们也曾经尝试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实习模式,期望学生能够将实习与就业结合起来,但效果并不理想,由于散点实习没有带队教师,也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学生更希望通过散点实习来逃避生产实习。
3.没有形成从实习到就业的良好机制。以往生物技术专业的实习企业都集中在陕西(以西安为主),既有民营企业,也有中外合资企业,包括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但多年来一直没有建立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生产实习模式。一些被有吸引力的企业选留的实习生,往往在实习之前就已经决定考研,而一些准备就业的学生,却在最初就没有获得在优秀企业实习的机会,因此,即使很优秀的企业也没有形成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机制。
二、制约实习效果的原因分析
基于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其进行了剖析。首先,从产业发展层面上看,对生物技术专业学生需求量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杭州等经济发达城市,而包括陕西省在内的西部地区对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量相对较小。目前,陕西省尚未形成现代生物技术产业群,尽管对口实习单位是生物相关企业,但并不是真正的现代生物技术高新企业,没有展现出吸引学生的魅力。其次,从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本科毕业后的去向来看,考研的学生和就业的学生大约各占50%。由于受到师范院校的影响,在50%的就业学生中又有一半的学生从事教学工作。由此可见,本科生毕业后的去向是多元化的。我们以往的实习没有考虑学生毕业后的最终意愿,除了个别企业通过严格的面试选留实习生外,其他企业都是随机分配实习生。因此,单一的省内实习基地建设与实习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是造成实习效果不够理想的主要客观原因。
三、多元化生产实习模式改革与实践
自2014年以来,为了进一步提高生产实习质量,提高学生实习满意度,陕西师范大学在实习教学模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尝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1.建立多元化的实习基地。根据生物技术专业的特点,深入、细致地做好校外实习基地的选择,在现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逐步将实习基地向苏州、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转移。2014年首次在省外开展生产实习,所选择的企业能够代表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先进方向,企业本身应该对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以苏州吉玛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为苏州工业园区龙头企业,已成功在新三板挂牌,主要从事基于RNAi技术的纳米基因药物研发和相关试剂生产,是现代生物技术企业的优秀代表,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同时,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依托我校“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充分发挥国家级工程实验室的资源优势与人才优势,2014年首次安排我校生物技术专业18名学生在国家工程实验室开展生产实习,将工程实验室发展为我校生物技术专业校内实习基地。至此,我们建立了多元化的实习基地,即,地理位置上具有校内、校外、省内、省外等多样性,实习基地在性质上又可划分为科研为主型和生产为主型。
2.突破以往为期8周的单一的实习模式,成功创建了“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就业”的全新实践教学模式。2014年起,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学生首次在苏州吉玛基因股份有限公司进行生产实习,由于企业自身的魅力,领导对实习生的重视,学生在苏州吉玛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完成8周的生产实习后继续留在企业进行毕业设计。2014年实习的学生(2015年毕业)有4人与实习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截止目前,2015年在苏州吉玛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实习的学生已有5人与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成功创建了“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就业”的全新实践教学模式,真正达到了校企合作、互利双赢的目的,取得了很好的实习效果。目前,我校已在苏州吉玛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挂牌“陕西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实习就业基地”,连续2年圆满完成实习任务,使“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就业”的实习模式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3.实习生毕业后去向的多元化与实习基地多元化的有效对接。由于我校生物技术专业招生人数由原来的40人增加到80人,因此实习基地的数量也比以往有所增多,在安排学生实习时,主要由学生根据自己毕业后的去向自由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实习基地。一般情况下,拟就业的学生以校外实习基地为主,拟考研的学生以校内实习基地为主;拟就业的学生以生产企业为主,拟考研的学生以研发企业为主,等等。这种有效的对接使学生对实习的热情和满意度大大增加,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实习与考研的矛盾、实习与就业没有关联等相关问题,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真正得到了激发和培养。
自2014年起,陕西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通过多元化实习基地的建立、“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就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实习生毕业后去向的多元化与实习基地多元化的有效对接等具体举措,建立了多元化生产实习模式,取得了满意的实习效果。在每年召开的实结大会上,我们会通过匿名的方式开展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问卷调查,问卷涉及实习生未来职业意向,是否继续攻读研究生,对实习单位是否满意,影响实习效果的因素有哪些等多方面的内容,以期全面了解学生在各个实习基地的实习情况和实习效果。调查结果显示:自2014年实施多元化生产实习模式后,学生对实习的满意度大幅提升,由原来的大约70%直接上升为95%左右,其中位于苏州的省外实习基地和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校内实习基地2年来一直保持100%的实习满意度,且90%以上的学生认为通过生产实习使理论知识得到了深化并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80%以上的学生认为通过实习提升了他们在工作中的团队意识,约50%的学生认为在企业的实习提高了他们的组织纪律性,认为实习提高了他们未来就业竞争力的学生占到约50%。由此可见,我们所探索的多元化生产实习模式符合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需求,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习满意度,不仅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了提升,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多元化生产实习的保障措施
多元化生产实习模式的有效实施不仅依赖于多元化实习基地的建设,实习生毕业后去向的多元化与实习基地多元化的有效对接,同时还必须依托优秀的现代企业,完善的实习管理制度,具有责任感的专业指导教师队伍,从实习计划、规章制定、安全教育等各个环节认真筹划和落实,才能确保多元化生产实习模式取得满意成效。
1.企业重视是根本。选择实习基地时,除了考虑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和规模外,优秀的企业文化及企业对实习生的重视度是不容忽视的主要因素。优秀的企业文化并不是企业现有的规模和影响力,而是指企业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渗透到员工思想中的理念以及员工在企业所营造的工作氛围和感受等文化内涵,企业文化内涵对实习生的渗透直接影响实习质量和效果。企业对实习生的重视度是企业文化内涵的一种直接体现,企业越重视实习,为学生提供越多的培训机会,学生越能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多元化生产实习模式中“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就业”教学模式的成功实施更是离不开企业的高度重视及优秀的企业文化内涵对学生的渗透。
2.完善的实习培训教材是保障。实习培训教材是指导学生顺利开展生产实习的重要参考,为此,我们与多个实习基地合作编制了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培训教材,不仅包括实习管理制度、安全制度、考核方法、优秀实习生评选办法,还包括依托各个实习基地的企业介绍、教学大纲、岗位职责、技术原理、操作规程等。从实习动员、安全教育等多个环节进行周密部署,使学生在进入实习基地前不仅对企业和企业的规章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企业的实习计划和实习内容也已经提前熟悉,为实习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是关键。一般认为,专业基础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是保证实习质量的关键[6]。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多元化生产实习模式下,还有5%的学生对实习不满意,这5%的学生几乎同时对实习指导教师表现出不满意,即实习指导教师是影响实习质量和实习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实习指导教师在实习过程中应发挥多重作用,不仅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生实习的全过程,在专业上给学生以指导,同时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与学生加强沟通与交流。因此,加强专业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且责任心强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我们进一步提高实习质量的关键。
五、结束语
基于多元化实习基地的建立、“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就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实习生毕业后去向的多元化与实习基地多元化的有效对接等具体举措所建立的多元化生产实习模式是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改革的一次重大尝试,有效解决了当前实习过程中存在的实习满意度低、考研与实习矛盾对立、实习与就业完全脱节等突出问题,是新形势下提高学生实习满意度、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举措。然而,没有任何一种实习模式可以一直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所有学校或所有专业,因此,每个学校或专业都要根据自己的定位不断探索更适合自己的实习模式。我们也将在现有的多元化生产实习模式下继续探索总结,以期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提高生产实习质量和学生实习满意度,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索和完善适合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系统化、最优化的实习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程彦伟,陈万光,押辉远,等.校企结合建设生物技术专业实习基地实践与探索[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8):69-71.
[2]陈敏,王慧中,王伟,等.生物技术专业实习基地和实习模式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3):32-33.
[3]唐文武,吴秀兰.生物技术专业实习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6):204-205.
[4]李焘,屈新运,林文媛,等.提高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质量的实践与思考――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J].价值工程,2011,(01):277-278.
关键词:三维设计;机械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
1、引言
在当前制造业全球化协作分工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广泛、深入应用三维设计技术、工科高等院校加大三维创新设计方面的教育,是大势所趋,三维技术普及化已是必然的趋势。三维CAD技术是新一代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设计平台的基础,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在欧洲、北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三维CAD技术不仅在航空、航天、汽车、船舶等高端制造业,而且在各类民用消费品设计和制造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工程语言从二维向三维转变、计算机辅助绘图向计算机辅助设计转变,数字化设计向虚拟设计、智能设计发展,用三维模型表达产品设计理念,不仅更为直观、高效,而基于包含了质量、材料和结构等物理、工程特性的三维功能模型,相比二维设计它能够实现真正的虚拟设计和优化设计。
2、立足现代工业生产实际,构建当代机械设计类课程体系
机械工程专业开设的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传统课程应立足现代工业生产实际,顺应目前企业产品开发普遍采用的以各种计算机软件为主要手段的现代设计方法的趋势,这些传统的课程应当做大刀阔斧的改革,基于三维设计为主线,构建当代机械设计类课程新体系。学生至少要掌握一种主流三维设计软件,一种运动和动力分析软件、一种有限元分析仿真软件。根据实际需要,目的明确,学以致用,计算机软件的掌握与应用,是机械设计类课程顺应时代潮流,保证课程先进性,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个关键步骤。
3、课程改革内容
(1)从机械制图类课程着手引入三维绘图技术
机械制图类课程是机械工程学生的必修课程,该类课程具有结合工程实际紧密、实践性强的特点,制图类课程的改革,应该结合不断发展的现代设计方法和制造业的工程实际[1],面向专业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培养。
机械类专业应建立以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为主线的“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计算机三维工程应用软件”等新课程体系,体现传统制图理论和专业与计算机技术工程应用的结合,以适应当前机械工业生产实际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新的制图类课程体系的建立,突出图学知识与专业实际应用相结合,加入了计算机三维工程应用软件课程,以突出三维设计为特色,培养学生三维设计意识和三维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后续的三维实体设计、计算机有限元分析以及数控制造技术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掌握至少一种主流的三维设计软件是必须的。目前,应用广泛的三维机械设计软件有Pro/E、UG和Solidworks等。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选择三维工程应用软件。Pro/Engineer操作软件是基于CAD/CAM/CAE一体化的三维造型软件。Pro/E软件以参数化著称,是现今主流的CAD/CAM/CAE软件之一,在国内产品设计领域占据重要位置,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可选择Pro/E软件学习。UG是一个交互式CAD/CAM(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它功能强大,可以轻松实现各种复杂实体及造型的建构,目前已经成为模具行业三维设计的一个主流应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可选择UG软件。机械电子专业学生可选择Solidworks软件学习,因其功能强大、操作简单方便、易学易用,SolidWorks 能够提供不同的设计方案、减少设计过程中的错误以及提高产品质量。在美国,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在内的著名大学已经把三维设计软件SolidWorks列为制造专业的必修课。利用三维设计获得的数字化实体模型,可以进行产品的虚拟装配、干涉检验和运动分析等,从理论和结构设计底层彻底消除隐患,提高产品质量。
(2)以机械设计类课程及课程设计加强三维设计训练
美国各类工科院校都在积极摸索适合于本校使命和特点的课程改革模式,密歇根大学工学院机械系在大三后开设3门设计课[2-3]:CAD/CAM,机械设计,毕业设计与技术交流。每个设计分3个阶段:提出概念性方案、工程计算与分析、正式设计和做出一个小产品,都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每个项目由4~5人小组共同完成,分别报告评分。不少题目是从当地(底特律)的几家汽车制造厂来的,完成后还请企业来评定。
我国的机械设计类课程及课程设计在教学模式上,应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主线安排课程的方法[4],按能力和实际应用需要来安排课程,将原来的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三维设计软件等多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经过调整、综合、改造成为工程机械设计基础综合课程,并且强调三维设计,三维设计是前一阶段的延续,与后阶段的毕业设计连接,三维设计的思想始终与现代产品设计相联系。本阶段除了主动引入[5]机械设计的计算机数值模拟课程,使用基于计算机高级编程语言(如MATLAB、F0RTUN等)的数值计算方法和基于计算机有限元软件(如ADMAS、ANSYS等)的数值仿真方法进行产品整体方案的运动和动力分析、零件的有限元分析,更应强调三维设计,因三维设计是基于特征设计的全参数化的,可以由三位模型自动生成二维工程图纸,还可直接给分析系统如ANSYS等软件提供有效的设计数据。
(3)利用毕业设计提高三维设计能力与机械创新能力
毕业设计是学生大学期间,毕业前的最后学习阶段,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毕业设计课题应力求来源于工程实际,设计从三维开始,面向现代工程实际中三维实体设计、计算机有限元分析以及先进的数控加工技术,毕业设计工程设计类成果直接或间接为社会服务。
4、重视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实践
科技活动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突出了创新的主要特征,是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主要渠道。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具有大中型和普及性的特点,课外科技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活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指导学生参加“全国三维数字建模大赛”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及“全国大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大赛”等活动,可以不断提高学生三维设计能力、机械创新能力、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能力。
5、结论
立足现代工业生产实际,以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与机械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当代机械设计类课程新体系,基于三维设计开展机械设计类课程建设和重视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实践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型、发散型思维方式,旨在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机械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瑞琳,王文友,刘长军. 面向现代工程实际的制图类课程改革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9, 11(10): 64-65
[2]时铭显.面向21世纪的美国工程教育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18.
[3]张晋西,郭学琴,林昌华.开设高校创新设计课程构想[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 20(8): 147-149.
关键词:模具设计;教学方法;工程应用; 实践
中图法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模具工业在国际上被誉为“百业之母”。模具工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为加快模具人才的培养,国内很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模具相关专业课程,有目的、有系统地培养模具人才,以适应当前和今后,我国对模具人才的巨大需求。但是,目前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的现实:一方面,模具行业招聘不到合适的既懂理论又具有实际工程应用能力的人才;另一方面,随着高校的扩招,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甚至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毕业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不强还是一个较普遍的问题,以至于个别毕业生向老师抱怨说学校学的知识和技能在企业用得上的少,以至于又进入UG、Pro/E等模具设计专业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学习。因此,地方高校如何扬长避短,发挥自身办学优势促进就业,便成为解决其生存与发展问题的关键。
改革课程教学、加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是各高校教改工作的重点,但当前在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中,最主要还有以下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是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难以跟上新技术发展的速度,技术发展的前沿动态、趋势难以及时融入教学;二是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还没有打破原有的学科逻辑体系,教学进程的安排还有很大的改革空间;三是合作培养、共建基地、共同进行质量评价等多样化的教、学、产、做合作力度不够,实践性平台不宽;四是现有的师资队伍基本为校内教师,相对缺乏实践应用能力,难以通过课程教学有效实现冲压模具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再者,由于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发展较快,受到一些软硬件条件的限制,实习条件相对不足,使学生的认知能力仅仅局限于理论的水平,还缺少独立动手实践的机会,如此造成实践教学失去了综合应用和工程实践的本质功能,无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1]。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转变《冲压模具设计》课程的教育教学观念,如何结合专业特点优化课程教学体系,改革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以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需要意义重大。
1.教师教学理念转变
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但对工科学生而言,培养学生的目的,不仅仅是让他们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会应用这些知识来分析或解决实际工程问题[2],即侧重培养动手能力与工程应用能力,能力重于知识,能力促进学习真本事。
能力怎样获得?能力基本上不可教,不可“灌”进去,而是通过大量实践“激发”出来的,通过自己行动“练”出来的,干出来的,是被“逼”出来的,实践是提高能力的唯一方法。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对于没有见过的、没有学过的,没有干过的,要敢于探索,敢干,会干,能干好,实践越多,实践越全面,能力就越强。因此,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通过学生亲自活动和实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积极而又有创造性的学习,并能在学习实践中学会与他人相互协作。
2.课程的教学与改革
培养高等工程应用型人才,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应以适用性为原则,以应用为目的、够用为量度;专业课教学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根据学生的特点,理论教学中知识传授应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减少课本上理论讲解。
1)优化教学内容
(1)从实用性出发做相应删减或压缩一些偏离专业培养目标和仅限于了解的内容,如对提高零件精度方法、自动模设计和以大型覆盖件为代表的曲面零件的成形工艺及其模具设计。
(2)注重把国内外的最新模具方面的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中,使教学内容能紧跟模具技术发展,突出其实用性、先进性并加强针对性和实践性[3]。如引导学生采用应用软件进行排样设计、压力中心计算、尺寸计算、坯料尺寸计算等。在模具设计中,引导学生应用UG、Pro/E、CAXA,MasterCAM等CAD/CAM 软件,完成设计任务,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3)增加模具新技术、新工艺的前沿介绍,使教学内容既能反映课程的知识点和知识群,又能反映该学科新动态和新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改革教学模式
遵循“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认知规律,安排学生先参观生产实习,使学生对成形过程、成形工艺和模具设计有总体了解,获得一定的实践知识。在随后的课堂“理论”教学中着重普遍性、典型性,理论分析则选择难易程度适中的某个题目进行工艺分析、工艺计算和模具结构设计,使学生具有系统的、完整的、扎实的知识结构。“再实践”环节,就是通过与课堂教学相配合的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让学生充分利用《模具图册》、《模具设计手册》和网络信息等设计资料,培养其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工程意识[4]。
3)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体。今天的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才是课堂的核心,教师是一名组织者和服务者,一切教学活动应围绕学生的学习展开。为此,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方法。
(1)加强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由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对上这种课不感兴趣,提不起精神,上课打瞌睡、看闲书、玩手机,更胆大的干脆逃课。为此,如何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使学生主动地“学会运用”新的知识和技能是教师在教学上思考的首要问题。要注意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大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讲课要求学生听,而讨论是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学习,允许学生畅所欲言。从教学改革的实践来看,学生比较喜欢这种双向的教学方式。讨论的最大优点就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教学中学生对某个问题持不同观点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而要顺势启发他们说出自己的理解,让学生自由讨论,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最后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到正确答案,加深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这就是主动学习的过程。此外,讨论还有一个优点就是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只有充满兴趣,学生才会感觉有滋有味,充满活力。可将从车间、生活中收集来的或教学场地中的有的各种冲压、塑料实物样件、产品等展示给学生,鼓励学生多观察和思考小到垫片、不锈钢杯子、易拉罐、玩具汽车、手机外壳,大到风扇扇叶、日光灯罩、汽车零部件,电器外壳等的结构特点,同时结合多媒体示范,让学生了解你、我身边的这些产品是如何加工出来的,今后学生能够具体做些什么工作,并尝试对该产品进行数字化造型和模具设计,学生认为这门课很实用,就会有兴趣学下去。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
专业课程的学习是枯燥的,引入情境教学能使学习的课堂变得生动。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下“巧”功,例如每章的引入教师可从“问题”开始,而这个问题最好要体现“生活性、实用性”,教师可提问学生常见生活用品是如何加工的,这些产品接近生活,学生耳目能详,而又没有生产经验,故充满好奇感。
4)丰富教学手段
(1)开展现场教学,增强感性认识
在理论课的讲授中,即使口才很好的老师都很难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起一个模具的模型,如果在这个时候教师继续讲解其结构和原理.那么学生就只能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以。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模具综合实验室等实习场地进行教学,利用真实的实物边讲解、边拆装。同时学生也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感觉真实,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深刻一些。例如:在讲解模具结构的时候,用实物展示讲解各个零部件,并拓展一些课外的知识,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拆装,逐个掌握每个零件的名称和作用。
(2)充分利用多媒体,促进学生理解
利用多媒体进一步扩大学生接受知识的信息量,把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模具制造装配及冲压生产过程录像给学生播放,通过录像资料阐述每一步生产过程的原理及特点,如典型模具零件的设计加工流程,宝马车外壳加工流程等,使课堂教学内容实际、生动,课堂气氛活跃。再者,各种复杂的模具结构及其工作原理非常多,图片也多,通过多媒体使课堂教学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有趣。每次课的内容也能比以前更加丰富和充实,帮助和促进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正确应用网络,提高在线学习能力
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开放性教学,建立学校教务在线网络教学交流平台,共享课程的优良资源,学习方式灵活多变,可进行网上讨论与答疑等,实现课下互动学习交流,也可打开该相应章节的电子教案或教学动画和视频进行课外自主学习,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全方位互动,从而激发学生的网络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正确引导学生浏览模具信息网、中国模具网、模具中国、模具人才网、中国模具设计论坛以及一些院校的《冲压模具设计》精品课程建设网等网站,培养学生上网学习的能力,学会从网上寻找有利于学习的资源。同时模具技术不断发展,出现了不少的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如高精度连续模、电磁冲床、模具柔性制造技术、模具自动化生产线及模具涂层技术等,让学生及时了解到模具界发展的最新动态,增加学习兴趣[5]。
5)改革考核方式
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不仅具有“评价”功能,还具有“塑造”和“激励”功能。考核在教学过程中如同指挥棒一样,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起到导向作用。优秀的先进的考核制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应用能力。
为适应新的教学思想的需要,将考核办法重新调整为:
知识考核:以知识掌握、工程应用和专业能力目标为依据,实施应知应会灵活应用的考核,期末改为开卷考试,改革传统知识的理解、记忆为知识的应用,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占总成绩50%。
平时作业及表现占20%:根据平时作业、课堂回答问题、学习态度以及出勤情况等给出学生的平时成绩。
过程考核:在每个工程项目任务结束后进行,考核包括工程项目的任务完成情况、工作态度、知识应用、实验结果等,将各项目任务成绩累积平均后记为总成绩的30%。
6)增强实践教学
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实践教学环节是相当重要的。传统的《模具设计》课程体系较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实践性的教学环节偏少。作为应用型本科专业,培养的应是具有本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学生光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因此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在条件允许下可以开设“模具拆装及测绘”的实践课程。
设置模具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学生独立设计一套中等复杂难度的典型模具,写出设计说明书和创新思维报告。通过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工程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做到教中学、学中练、练中做、做中学相结合,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实践和工程应用能力发展。
校企合作是增强学生对生产实践的认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良好平台。针对模具设计课程,校企合作应该具有广泛性和灵活性。目前我校已与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杭州湾基地、中国(宁海)模具城等企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学生在毕业前可以进行2个月以上的工程应用实习,从而提高了实际工程应用的能力。
3.提高教师素质
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教师应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了解岗位生产过程。通过深入企业一线实践,了解模具行业企业生产、技术、工艺、没备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及企业对模具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工程应用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要求。第二,要求教师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第三,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作好一个教学设计者,指导者、示范者和服务者。
因此,通过外聘技术人员再培养和校内教师出外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双师型”教师,鼓励教师半脱产或脱产到基地实习培训,在那里学习模具设计和加工技术、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高校教师的实践培训学习对于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知识,才能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和更全面的体会和把握,才能为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做、产提供师资保证。
4.总结
本文针对应用型本科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模具设计课程的特点,依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研究,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初步的实践表明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对模具设计课程的学习兴趣,强化了学生实际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由于课程教学改革涉及面广、技术性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6],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马瑞,冯春生,马丽霞. 面向工程教育的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以《冲压工艺学》为例[J].教学研究,2011,34(4):44-46.
[2] 雷源源,张晓燕,田琴,李远会,梁宇.《材料科学基础》教学方法的改革[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2,(06):117-118.
[3] 王丽娟,高颖,张双杰等. 对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07):58-60
[4] 刘文.《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模具制造,2008,8(9):66-69.
[5] 陆元三.《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方法实践与探索[J].模具制造,2010,10(4):88-90.
[6] 黄为勇.应用型本科《电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07):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