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生教育论文

新生教育论文

时间:2022-08-13 15:11: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生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生教育论文

第1篇

大学生创新意识是指学生对从事独特、新颖且有一定意义的活动的一种自觉的心理状态。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最主要表现为不满足于课堂所学、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创造意识。这种意识,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和支撑。这种意识之于大学新生,是隐性而萌动的存在。当代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校门以前,接受的多是应试型教育,学习的目的就是“考试取得好成绩”、“升入满意的大学”,压抑了自身好奇心和创造力的发展。进入大学后,面对着广阔的大学时空,生活遭受全新境遇,很多新生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存在误解,加之自我约束能力及辨别力不强,极易在光怪陆离的大学中迷失。同时,大学新生在心理上有着强烈的发展与自我实现需要,潜意识中有着比一般社会同龄更高的社会期望和自我期望以证明过往奋斗的价值。总之一句话描述大学新生的特点,就是:学习的惯性犹在,学习的方向与方式则易摇摆。

2.新生入学教育阶段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关键期

从上述大学新生的创新意识现状和心理需要特征梳理中可以看出,对于这样一群思想尚未定型、可塑性强的青年群体,如果我们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阶段伊始就能主动贴合新生刚入学时的思想心理特征及需求,对大学新生心理中积极的一面予以鼓励引导,对消极的一面积极疏导,无疑把握住了新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关键期,会对大学新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新生入学教育方案内容方面应精心设计保证入学教育有料有营养,通过有利于创新意识培养的氛围的营造,为学生打开一扇门,展现新生“心目中的大学”,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有利的外部诱因,让学生获得积极的创新体验,逐步引导学生将对创新的热爱之情,转化为创新行为的持久的内部动力,这样才能更为符合学生“胃口”,填补教育“真空”,引导学生迅速确立学院认同、专业认同,进而开启大学四年的求学之路。

3.新生入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

3.1与新生心理实际相结合,与专业发展相结合

项目设计应把握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贴合新生入学时心理思想特征实际,紧紧抓住新生人心向学的特点而展开。只有主动迎合学生发展需求,才能得到学生的充分肯定和主动参与。

3.2活动开展重在营造创新氛围,学生参与方式重在感知

利用“首因效应”原理,从学生主体感知出发,强调第一印象,重在创新氛围的营造,促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萌生创新意识,为以后的创新能力培养打好基础。3.3充分发挥朋辈教育作用,充分发挥主要团学组织力量除却传统的课堂教育,当代大学校园团学组织等社团的兴盛为搭建开拓第二课堂实践平台提供了更大的可能,以学生专业学习为依托的精品团学课外活动为学生科技创新培养营造了巨大空间。这些主要团学组织与学生有着天然的亲近优势,“传、帮、带”效应明显。

4.多维度培养工科新生科技创新意识入学教育活动设计

对于工科学生而言,创新意识的培养则重在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科技创新意识的激发有助于专业兴趣的培养,这与工科专业特点密不可分。入学教育活动开展中,应精心设计、充分整合,从感知、体察、等几个维度上为工科新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条件。

4.1感知维度:意识激发

(1)优秀师兄师姐谈

优秀师兄师姐谈活动旨在通过优秀师兄师姐现身说法和新生进行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经验分享,加强新老生的互动交流,形成老生对新生的“传、帮、带”。师兄师姐们从自身历程谈起,对新生更有触动意义,促使新生更早了解大学学习生活的关键,树立心中标杆,尽早做好全面规划。

(2)科技创新团队先进事迹报告会

先进事迹报告会一般主要由科技创新团队介绍项目经验和获奖经历,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团队作战”成功的范本,使同学们更了解学术科技团队从组队到运行的过程,更加了解与识别机会与资源,促使其早日规划创新路线。

(3)创新实践大讲堂

创新实践大讲堂在此泛指邀请大学生涯规划专家、学术领头人、通识教育专家、企业资深HR等嘉宾为学生开办的讲座的统称。此类讲座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使同学们进一步被人格魅力所感召,体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内涵,引发自我增值的想法和决心。

4.2体察维度:文化感受

(1)科技创新作品展

学校应将高年级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的获奖作品及科技协会会员平时制作的优秀科技作品进行展出,引领学生走进实验室,参观学生学术科技作品,促使新生切身感受科技创新的氛围,领略创新创造的魅力,激发他们对学术科技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专业学习的信心,对大学未来生活确立基本感知,惊奇之余更引发思考。

(2)科技企业文化游

第2篇

(一)当代大学新生特点

1、积极方面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他们思想积极向上,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他们有积极的价值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他们思想活跃,喜欢新鲜事物,拥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接受事物的能力比较强;他们视野相对开阔,对事物有一定的见解;他们中大部分人有较强的独立意识,能够承担自身的责任;他们比较重视自由、平等,注重公平,接受竞争,喜欢追求自身价值等等。

2、消极方面在升学的压力下,大学生在过去的生活中只有学习一项任务,生活自理能力相对很差;由于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中很难为别人着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人际交往问题;集体主义意识相对淡薄,团队合作意识相对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强,学习动力不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心理承受能力不足也是大学生比较显著的特征,光明日报一项对274名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按程度大小排列依次为前途压力、人际关系压力、适应压力、学习与个人能力压力。

(二)当代大学新生入学后主要问题

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状况令人担忧,新生感觉失调发生率达65—70%,其中第一位的是学习适应障碍。

1、学习上不适应学习不适应,主要是指学生学习心理、行为与客观学习环境不能很好协调矛盾引起的不适应。应试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普遍存在一种上了大学就不用学习的心态。需要能产生动机,走进大学相当一部分人没有了继续学习的内在需要,因而学习动机不强。“腾讯一麦可思2010级大学新生月度跟踪调查结果显示,61%的本科新生认为入学后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学习问题,在学习问题中排在首位的是”缺乏学习动力”。

2、生活上不适应生活的不适应主要是指学生面对新的生活环境,不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的状态达到自身与环境的协调。长期的以学习为中心的单一模式生活,使得大部分新生很难料理好自己的生活。比如新生报到跟来十几位家长,每周把脏衣服寄回家,每月上旬生活费就用光,不能很好的融入寝室、班集体,经常性地丢三落四等等。

3、人际交往上不适应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形成的直接交往关系,包括认知、情感、行为等因素。大学的同学们来自全国各地、各民族,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风俗习惯、生活习惯等都不尽相同,较之中学阶段发生了很多变化,这些变化让很多新生感到了人际交往障碍,造成了一些学生不善于交际,自尊心又强,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会引发一些情绪和心理问题。

4、心理上不适应步入大学的新生经常会面对两个落差:一是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一是自我认识的落差。他们被灌输了大学就是人间天堂的概念,可是当他们发现大学根本没有想象中的美好时,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还有一些同学在高中备受老师和同学关注,是众人的“宠儿”,可是到了大学,高手如林,失去关注的他们产生很强的不平衡心理,久而久之,负面情绪越来越多,心理负担也越来越重。

二、创新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入学教育以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为核心,做好入学教育必须根据时代特征和大学新生的特点,完善和更新教育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地解决新生的适应问题,帮助新生顺利渡过人生的重要转折期,为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生存和适应教育

2014年8月,女大学生失联、遇害的事件接连发生:8月9日,20岁的女大学生高渝在重庆“搭错车”不幸遇害;8月21日,22岁的女大学生小金在济南被黑车司机绑架、囚禁4天,并惨遭殴打、;8月28日凌晨,江苏吴江19岁女大学生高秋曦失联半个月后确认遭抢劫被杀害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不排除有一些社会因素,但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薄弱是重要原因。加强新生生存教育也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1)生存教育应该包括:

①责任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的担当意识,没有责任感的人很难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责任教育就是要提高学生对责任的认识水平,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的责任观念,使学生勇于担当,善于尽职尽责。

②安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包括人身安全、出行安全、交友安全等等。在入学教育中通过安全知识讲座,防火、防盗、防震等安全演习,分发安全教育手册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提高防范意识。

③生命教育。近年来大学生遇到小挫折就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甚至自杀、他杀的事件时有发生,反映了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缺乏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我们应该在第一时间通过各种形式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新生适应教育,就是指根据学习、环境的变化,对新生进行自我、环境等接续教育,使其顺利过渡到新的环境中来开展学习和生活的教育活动。包括:

①环境适应教育。新生入校首先面对的是新的环境,入学教育应该帮助新生在短时间内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自己即将面对的环境,引导新生尽早地从父母呵护备至的生活环境中解脱出来,为开始新的生活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②学习适应教育。入学教育应该帮助学生了解大学的学分制、选课管理制度等,让学生依据相应的制度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与方法,培养学习的主动意识。

③人际交往适应教育。在大学新生适应教育中,将人际关系适应教育摆在了重要位置,这对新生的人际适应和交往己起到了促进作用。入学教育应引导学生包容、信任、尊重、理解和悦纳他人,学习与人交往的方法和技巧,积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道德和心理素质教育

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人的立身之本。道德作为一种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生变化的。因此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讲道德的浓厚氛围,对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健康发展很有必要。入学教育中应加入道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教育应该包括:

①理想信念教育。在新生中及时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可以通过形式丰富的活动如开展专家讲座、影片展播、学术交流与研讨、征文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公民。

②诚实守信教育。在新生中开展诚信教育,引导新生树立诚信意识,避免出现考试作弊、拖欠贷款等现象,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诚实守信习惯,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人格基础。

③法制校规教育。学生只有明确学校的相关规定,才能做到自觉遵守,因此应该在新生中普及法制教育和校规校纪教育。可以通过宣讲相关法律知识、学习《学生手册》、讲解相关案例,让学生懂法、知法、守法。

(2)心理素质教育应该包括:

①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可以通过心理测量开展心理普查、通过个别访谈发现心理问题,通过开展活动深入观察等方式,建立新生心理档案,为进一步开展帮扶做好准备。

②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学博大精深,不是一次活动就能明了的,需要在新生中长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采取多种形式做到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心理学的魅力,化解自己对心理问题的误解和恐惧,能够运用心理学知识调解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并敢于向专业教师咨询。

(三)专业和职业规划教育

当前部分学生出现学习动力不足、主动性差等学习不适应问题,与学生对专业认识不清有很大关系。在新生中开展专业和职业规划教育就是要深化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增强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引发学生对专业和未来的思考,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专业和职业规划教育包括:

①学习养成教育。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高中的被动式为大学的主动式,积极调整自己,根据大学的课程制定一套符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②专业培养方案教育。新生入学后,通过专题讲座、学长交流、专家指导等方式,讲解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与学生共同探讨本专业的学习方式。

第3篇

大学新生大部分是来自天南海北的异地学生,且多数为第一次离开父母,当初进高校的新鲜感不再后,随之而来的是对环境、生活等方面的诸多不适应问题,能否在适应期内尽快完成角色转变,调整好心态投入到新环境中,对于今后的大学生活至关重要。

在大学新生适应期,首先表现出的是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进入大学,就意味着远离过去习惯的家庭生活,开始集体生活。而这个集体暂时还是陌生的,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积极的心态去共同适应。95后的大学生,大多表现为自我意识强、缺乏集体认同感。自我意识过渡强烈,容易导致忽略他人感受、不懂得换位思考、不能容忍其他人的缺点甚至是不同点,长此以往会造成自我的孤立与封闭,而与其他同学的格格不入,不能融入集体后,会对集体生活丧失信心,进一步会影响今后的大学生活。这种情况多表现为在寝室生活中作息时间上的冲突、生活习惯上的差异等。

其次,大学新生适应期内还表现为学习环境的不适应。进入大学,首先课表上排课就与中学不同,为了迎接高考,中学的课表安排得很满,而大学课表会有一些时间没有安排教学,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再者,大学很多知识是需要学生自己去学习,而不像高中的基础教学那么细致,因此学生要培养自学的习惯和能力。如果新生无法适应这种自主学习的模式,那么在今后的四年中将会逐步丧失学习兴趣,甚至是学习能力。

最后,大学新生适应期内还有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心理上的不适应。这种心理上的不适感包含了多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是自尊心强,而另一方面是心理抗压能力弱。当一个班集体中聚集着几十上百个来自不同地域、不同中学毕业的学生时,一般会出现这么两种自尊心和心理抗压上的考验:一是贫富上的巨大差异,给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自尊心上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再一个是大家进校前都是成绩优异的学生,而进入高校后,会发现一山比一山高,这也会给众多新生的优越感上沉重一击,遇到高考失利或志愿填报不理想的同学,往往会产生厌学、退学的消极心理。

二、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模式设计

面对这些来自与环境与心理上的不适应的问题,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模式就绝对不能仅仅停留于简单的课堂教学。针对目前新生入学教育“重教学内容,轻教育形式”的现状,可以就具体的入学教学内容,采纳不同的教育模式灵活多样展现入学教育,以帮助新生真正实现大学生活的适应。

1、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入学教育模式,课堂教学的确承担了大部分的新生入学教育教学内容。在此部分教学中,建议纳入爱国爱校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校纪校规教育、诚实守信教育、感恩教育、安全教育和卫生教育等适用于课堂教学的内容,而这部分的知识点,可以以班级为单位,由辅导员和班主任来完成教学。

2、专题讲座。专题讲座不同于普通的课堂教学,它要求讲授者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不是普通的辅导员班主任所能完成的工作,因此,采用专题讲座的模式,以一学院或多学院为单位,在大型的学术报告厅举行专题讲座,有效解决师资方面的不足。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人际关系交往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方面的内容纳入专题讲座模式之中。

3、主题班会。课堂教学和专题讲座的模式毕竟还是很有限,因为在一个相对安静的教学环境中,必然会缺少了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因此,主题班会的召开,给新生入学教育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首先主题班会时间上可以灵活选择,其次主持班会的同学也不必局限为辅导员班主任。比如晚上,当老师下班后,同学们都呆在寝室闲得发慌时,把新生聚集起来,就一些适应期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既能让同学们尽快熟悉起来,也能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而这个组织者可以选用助理辅导员,助理辅导员是事先选拔并培训后的高年级学生,学长比师长更能调动同学们的参与性,同时也可以让辅导员和班主任在下班时间中得到休息。主题班会的内容不必刻板拘泥,学习上、生活上、认知上等方面的琐碎的事情都可以纳入其中。

4、座谈会。座谈会有别于主题班会,表现为迎新晚会、中秋晚会、师生见面会等,它在形式上更多样更活泼,可以以年级为单位跨班级举行,是新生入学教育模式中的一个有力补充。比如每年新生入校,都会迎来人生第一个没有亲人的中秋节,如何组织学生愉快地度过这一天,举行一个小型的中秋晚会,邀请学院领导、教师甚至高年级同学加入,让新生感受到集体生活的温暖。

5、个别谈心。在新生入学教育模式中,个别谈心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才能把入学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在以往发生于高校的一些极端案例中,都是由于对个别特殊同学的关注度不够而造成,因此,辅导员班主任一定要重视个别谈心这个环节,主动与新生进行谈心交流,不要让新生入学教育出现缺陷。

第4篇

关键词:与孩子共振健康情绪

 

一切教育的执行切入点都在于“攻心为上”。给予孩子一个健康的身心比任何成绩和成功都更重要,这也是给孩子生命成长最优质礼物。是师者“得生心者,得师道也”。

­ 一、鼓励孩子相信自己

1、赏识优点,唤醒孩子潜意识的自信

知识型的家长,很有先见之明,给予孩子赏识教育和建设性的建议。乡村家庭教育意识薄弱,一些家长忙于工作。许多孩子的心理是否处于健康是不被关注的,更不用说被生活所累的家长会注意到要去赏识孩子了。许多孩子在潜意识里变得自卑,容易自我否定,心理脆弱。所以,在校教师应该关注这方面的孩子,给予更多肯定的力量。

教师必先做到,读懂孩子性格、读懂孩子的需求、读懂孩子的优势和劣势、脆弱的根源、读懂孩子的理想。从目光里投射给孩子欣赏,因为眼神的交流远远胜过一切语言。孩子在你的眼神里读懂了你对他的信任和欣赏后幼儿教育论文,内心那份充实的力量是会永远铭记于心的。语言上有意识地、主动地与孩子谈心,在沟通时有意识地告诉孩子如何发挥优势,告诉孩子如何挖掘自己的潜力。被受肯定了的孩子,在心理会渐渐地与理想中的自己走得更近。

当孩子知道被受关注,被受欣赏,而且在他的身边有这么一个可亲可沟通的人在欣赏着他、关怀着他、支持着他。孩子会相信,有人相信他时,他也会相信自己的。而日积月累的这种赏识,将会给孩子带来源源不断的自信心。 ­

2、给予平台,营造孩子潜意识的自信

许多孩子很活泼,从来都是表现中的主角,而更值得我们教育者留心注意的是那些默默在观望的孩子。在他们的心理,他们也期望能活跃地去展示自己,可是平台的局限、能力的玄殊,他们只能是被忽略了,而成为了观望者。一大部份人不敢挑战自己、怕出糗而关闭了自己的活跃的心智。我们时不时制造机会,创造表现的平台,让孩子通过展示自己获得更多的锻炼,通过各种表现发现自己的能力,从而创造一个自信的自我。­

3、创造氛围,提升孩子潜意识的自信

来自长者的欣赏会给孩子很大的鼓舞和暗示,让孩子充满信心;同样创造一个懂得互相赏识的群体氛围,更能让孩子潜意识的自信持续一生。

在群体中,让孩子通过互相欣赏,来赞美别人给同伴以鼓励;同样别人也会通过赏识给予他鼓励。这样的群体里流动着人性温暖的一面,孩子懂得给予赏识并同时被赏识着,我想健康自信的种子会深深地埋在他灵动的灵魂里一辈子的。

­

二、化解孩子情绪的包袱

现代社会浮澡、人性腐化、不良的风气还没全部清除。在乡村,一些文化氛围不够浓厚的地区幼儿教育论文,人文素养较差的地区,许多孩子由于从小的耳濡目染,早就不知不觉地养成了许多自己全然不知的坏习惯和坏情绪。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帮助他们认识并消除,那么这些坏习惯和坏情绪将会导致孩子演化出许多不良的问题,严重地影响其心智的健康成长论文范文。

1、透视孩子内在的不良情绪

许多孩子因为其父母的不良情绪而受其感染;有些孩子则因为与父母沟通不来,而内心受到许多的疮伤;还有些孩子因为家庭内部关系的种种矛盾,而造成内心的许多消极情绪……孩子正在成长的路上,他们缺乏对外在环境的理性的辨别能力、分析能力,也缺乏相应的内在抗体去面对出现在他们周遭的种种不良氛围。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健康,让我们带上一双透视眼多关怀一下孩子的表现情况,是哪些内心障碍、心理疾病和困惑的情绪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心智成长?当我们为孩子们找到这些病源的时候,那么孩子就多了一米阳光的健康力量。

2、排解孩子内在的不良情绪

聪明、阳光型的孩子在内心有问题,会懂得及时寻书问师找人排解。若遇到孩子是封闭型、忧郁型、浮燥型、粗鲁型的,那么这类型的孩子的排解能力,就得多多关注了。这群孩子更多的缺乏正确的观念,和理智的心态,所以他们几乎是排解不了自己出现的不良情绪问题。有时甚至还会因为性格因素让不良情绪加速恶性循环。为此,帮助他们排解不良情绪就得多下点心力了。

平时,我就积累了这些好方法:和孩子一起玩他喜欢玩的游戏、活动、运动;与孩子共谈心,尊重他们的感受,倾听他们的需求,给予他们面对问题的正念;和孩子一起出谋划策改变自己的心态;约其他孩子出谋划策从侧面帮助他排解情绪和心理问题。

3、酝酿孩子内在自我调节的能力

师者最好授之以渔。在成长路上的孩子,给他们最好的礼物就是面对问题时的那份强大的内在心态。我们帮助他们有意识地懂得自我调节,让他们自己懂得去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

除了许多心灵书籍、和经典的故事、影片有助于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我想更多的还是在面对真时情境时的那份心态磨练,更能让孩子获得成熟的内在心智和自我调节能力。所以,校内应该定时开设些心态课程,让孩子学会面对,学会调节心态,并形成积极向上的成长心态。

三、激励孩子发挥内在活力

每个孩子都是一股新生幼儿教育论文,只是潜能是否有在成长的关键期被其充分发挥否。我想我们都应该给孩子更多开拓未来的力量。

1、引领孩子认识自己的未来

孩子是有梦、有信力、有冲劲、有灵气的,他们需要我们给予他们更多的暗示和肯定。让孩子认识自己的未来有无限的开拓力,有美好的前途、一切梦想皆有可能实现,并且一定实现,以激荡起孩子内心那股火热的追求之心。给孩子这般的信力,孩子也会发挥其内在的心力开拓他梦想的领域的。

2、提升孩子内在的竞争意识

只有在对比中,才能彰显能力的水平;只有在竞争中,才能磨练内在的成熟心智。而给孩子正确的竞争意识,等于给予了孩子最丰硕的勇气。让他们在竞争中学会快乐面对,学会成长,学会如何竞技,学会如何去创造……一步步地走向那个成熟的自己.教育的真谛全在于此。

鼓励孩子相信自己,化解孩子情绪的包袱,激励孩子发挥内在活力。因为他们是新生,拥有创造的天赋;他们是灵者,禀有伟人的纯粹.也许是岁月生活、环境在造化他们;亦或许是他们在造化他们自己。做为师者,想给一颗颗正在丰硕成长的灵魂一点柬言,相信他们用得上;想给一个个正在追求的生命一点力量,相信他们一定用得上。生活、学习就应为自己健康的身体和心智添彩。与孩子们共振健康的情绪当是重中之重、势在必行。

第5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网考,对策

 

为进一步加强网络教育的规范管理,提高网络教育的社会声誉,确保网络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网络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根据教育部文件(教高[2004]5 号) 规定,2004年春以后注册入学的远程教育本科学生必须参加全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公共基础课统一考试。从2008年以后,采取上机考试的形式,随机抽题,考试是真正意义上的水平测试,没有指定的教材和具体的复习范围,这对于成人学生来说,的确有一定的难度,我校机考的通过率也一度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因此,在对基层多家单位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对全省电大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并召开了关于英语网考现场研讨会,研讨了具体的教学方法和考前辅导的有效措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在近期的教育部网考中我校成绩及格率为59.67%,比往年提高了20%。本文将从陕西广播电视大学网考基本情况入手,提出相应对策,希望对提高英语网考通过率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一、目前我校网考“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全省电大各分校的英语课普遍采取辅导的方式,次数大多都在3-5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面授课的到课率较低。英语II(2)辅导课时间紧,任务重远程教育论文,学员都想尽早通过,以免网考成为毕业的拦路虎。然而,目前除了学生的工学矛盾之外,到课率低还有很多其他原因:

1.多数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本来抱着很大希望来上课,结果由于面授辅导课次数有限,辅导老师不得不加快进度,一次要上3-4个单元,他们硬着头皮也听不懂,便对英语课和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再加上对英语网考能否通过缺乏自信心,产生了畏难情绪;

2.学生抱有侥幸通过或吃老本的心理。网考采取机考形式,考试次数增多,机会增多,学生抱着撞运气的心理,认为多考几次自然就通过了;另外就我校而言,由于历届纸笔考试的网考合格率基本高于全国平均合格率,使学生在思想上不够重视;与此同时,《英语II(1)》的期末考试方式简单,通过率很高,学生以为《英语II(2)》的期末考试也是如此,由此产生了麻痹思想,因而到课率明显下降;

3.因为本课程没有形成性考核成绩,没有了激励作用,也难以约束学生,因而,学生忽视面授课;

4.部分学生对考前辅导效果持悲观态度。由于现在的机考是建立在一个庞大的试题库上,没有了电大学生已经习惯的,明确和具体的考试范围。因此,学生认为英语II(2)的面授课没有明确的针对性,上课讲的内容不是网考考题,面授课来不来无所谓。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具体措施

1.加强网考“大学英语”教学的管理

1.1加强学生思想的引导,加大教学管理的力度

学习动机理论认为,学习的参与水平取决于学习者个人(含其需要、兴趣、愿望等)与教育环境之间相吻合的程度。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学习者个人与教育环境之间相互制约和影响的过程。当二者相吻合、协调一致时,教育活动才会发生。

(1)我们要从思想上提高学生对英语网考的认识,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提高他们对网考的重视程度。为此,教学管理部门应该经常通过现代通讯手段催促学生按时来上课,提高面授课到课率,使面授环节落到实处论文开题报告。作为面授老师要经常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对教学的意见等远程教育论文,从而对自己的教学不断反思,改进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以找出更好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来上课;

(2)要做好考前辅导,提高面授课的质量及效率。针对“机考”内容和题型,要让学生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帮助学生掌握语法,扩大词汇量,通过大量的模拟题训练,以达到英语网考所要求的水平。面授教师的作用体现在知识的传授,学生学习方法的构建,以及对学生心理方面的正确引导等方面。通过教师的精讲和学生的多练,学生是能够掌握“网考”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达到以“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的不变应对“考试形式及内容”的万变。

1.2采取相应的教学管理措施

为了提高统考的合格率,从教学管理方面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以保证良好的教学环境:

(1)抓认识。我们应坚持把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综合办学实力,促进内涵发展作为学校的大事来抓。学校上下对网络教育统考应该统一认识,为进一步加强网络教育的规范管理,提高网络教育的社会声誉,确保网络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网络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不断反复强调统考工作与电大教学声誉、统考与质量、统考与生存的重要关系,要求各级分校领导要进一步提高对统考工作的认识。省校领导有这样明确的要求,分校领导和教学部门更要高度重视统考工作,我们外语老师对抓统考就更加有信心了,全省上下统一认识,就能做到齐心协力一块抓;

(2)抓指导。要认真学习教育部和中央电大有关网络统考的文件,及时跟踪各种网考信息。每次中央电大外语学院组织的教学活动,不仅省校老师参加,还应及时通知到分校,要求分校老师和教学班的辅导老师也尽量参加。将获取的最新统考信息及时整理上网或在我省教师QQ群内讨论时、视频辅导时、实时与非实时讨论时迅速传达到每个分校。考前一周,我们都要举行英语统考专场BBS讨论和双向视频会议,向全省电大师生布置考试工作、传达最新信息、指导考前培训以及总结网上非实时反馈交流情况,对分校的辅导与组织提出具体要求。考试结束以后,我们要按成绩排队,进行通报;

(3)抓组织。教学组织可以打破传统的英语教学格局,统筹安排不同学期和年级以及班级的英语课,对于招生数量较小的单位可以两个学期合在一起开课,以保证教学计划学时的落实;对于一次招生数量较多的单位,可以采取分级而不是分班的教学模式,以保证和加强面授课教学;

(4)抓管理。必须聘请具有丰富管理经验并熟悉网考相关政策远程教育论文,且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学生辅导员,认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强化对学生平时的考核和管理。落实专人(英语责任教师)负责收集和下载相关网考信息,并负责下发给课程辅导教师和学生,保持网考信息通畅。

2.加强网考“大学英语”的“教学一体化”设计和管理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该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要求需要提高,各教学单位应认真执行大纲,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安排面授课辅导,同时培训学员计算机操作技能。建议教学采取以下模式:

2.1从《英语II(1)》课程教学开始抓起

目前我校要求所有基层单位的《英语II(1)》课程参加全国电大基于网络的考核改革试点,该试点是根据教育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结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中央电大启动了电大开放英语教学的改革项目。这个项目以多媒体学习系统的推广应用为新切入点,旨在帮助电大成人学生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强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质量,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学习系统以学生基于计算机的自主学习为主,并具有学习过程跟踪、学习行为记录及统计数据的传输功能。该课程多媒体学习系统对学生通过在计算机上学习英语的过程对学员参加高校网络教育“大学英语B”的统一考试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学习系统主要包括两部分,光盘学习系统和形成性测评系统。学习系统光盘与课程教材文字结合,配合教材使用,是对教材内容的整合与补充;同时发挥计算机的优势,整合优化了多种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利用计算机学习。另外光盘中还增添了课文翻译和大量新设计的阅读练习,是配合全国大学英语(B)的网考思路和教材内容,通过技能强化训练,为学生在有效学好教材内容的同时准备全国统考提供有效帮助。

所以各办学单位应该继续坚持从新生开始,组织英语教师配合多媒体学习系统相应的专项和综合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法。面授课的老师边讲解,边做题,让学生能够逐步掌握和提高英语运用能力。这有利于让学生掌握必备的英语单词,扩大词汇量。

2.2 强化《英语II(2)》教学

《英语II(2)》教材内容多,词汇量大,知识面广,但学好该教材对学员的阅读理解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们应利用本教材的阅读部分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性,同时还能掌握语法点、词汇辨析,进行翻译训练。但是,大部分老师和学生认为面授课的学时太少,不能形成有效的学习链,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建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非常不利,因此我们建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大面授课课时,至少应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的面授学时论文开题报告。

2.3 完成《大学英语B网考直通车》的全面辅导

建议从新生开始就人手一册《大学英语B网考直通车》教材,在《英语II(1)》阶段最好完成全部的“交际用语”以减轻《英语II(2)》的负担。在完成《英语II(2)》教学时,通过做《大学英语B网考直通车》上面的试题让学生熟悉《大学英语B》统考的题型、把握试题难易程度,同时加强对“英译汉”和“写作”的训练和练习。

3.将教学支持服务和教学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3.1下分校现场调研。每次英语统考期间远程教育论文,我们要安排老师下考点进行调研,收集第一手资料。考前与学生交流迎考组织工作,了解分校教学组织情况,考后交流考试情况,了解学生解题的难点和困惑。然后根据调研情况召开小型研讨会或开展教研活动,针对统考调研中所发现的问题研究下一步的备考措施;

3.2 关注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的高低和解题技巧的熟练程度也是学生顺利通过统考的关键因素。我们要求所有参考学生都要参加计算机操作培训,利用网上模拟平台和网考直通车熟悉考试题型和基本操作;

3.3 培训监考人员。考前我们告知监考老师考试的题型与题量,要求监考老师务必督促每个同学完成考题所有摘要尽可能多地去获得高一点的分数;

3.4 抓参考率。通过调研和成绩分析,我们发现,考试的组织工作与网考通过率密切相关。缺考率高,通过率就低。因此我们应在每次总结考试通过率排名的时候,都按照整体通过率,而不按照实考通过率,而且每次要把考试缺考率作为评定分校网考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这样会进一步促进网考的组织和管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网考通过率。

三、结语

大学英语网络统考在开放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关乎学生能否顺利毕业,学校开放教育规模能否扩大,远程教育能否顺利健康的发展。希望通过教师、学生和相关教学管理部门的大力协作,精心组织、积极备考,进一步提高远程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完成开放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红梅,浅谈ESP与成人英语教学[J].教育研究,2007(2)

[2]黄小萍,英语网考在电大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

[3]张颖,如何提高基层电大英语网考试点教学中的到位率[J].科技信息,2010(3)

第6篇

继续教育论文一:

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以及人社部关于农民工的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6年城镇就业人员4.14亿, 农民工占2.73亿, 农民工仍以青壮年为主, 平均年龄为38.6岁, 40岁以下的农民工占65.9%, 新生代农民工已挑起城市建设的大梁。[1]在建设包容性、公平性、共享性的和谐社会的背景下, 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更应当享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2]国家陆续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并采取一定的措施着力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已成为衡量城市文明与否的标准, 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社会问题。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城市外来人口, 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面临诸多障碍, 落地却难生根, 继续教育精准供给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必由之路。[3]

一、继续教育精准供给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意义

1.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继续教育的应然功能

国内外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证明, 继续教育是突破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瓶颈的必然途径。[4]继续教育可以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需求, 进行对口式、专业化教育供给, 职业方面, 继续教育可以为其提供实用性的专业技能和资格培训;学历方面, 继续教育可为知识文化水平偏低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补偿教育, 提升学历层次, 补充知识文化。此外, 继续教育能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促进其自由全面地发展。

2.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社会对继续教育的期待

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背景下, 社会需要大批高质量、创新型人力资源以应对新常态下的社会转型, 继续教育能够提升我国的人力资本, 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建设终身学习城市的背景下,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备受关注。2014年,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切实解决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 有序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5]2016年, 教育部颁布《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旨在提高农民工的学历层次、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 圆农民工求学梦。[6]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关系着社会和谐和文明程度, 继续教育责无旁贷。

3.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新生代农民工对继续教育的诉求

新生代农民工由农村走向城市, 需要提升整体素质, 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化。而在现实生活中, 新生代农民工处于社会主体的边缘, 其认知能力、适应能力、劳动能力、生活能力、创造能力均陷于捉襟见肘状态, 他们比任何人都需要继续教育, 都需要终身学习。[7]研究调查数据表明:相比上一代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和培训水平明显提高, 更有激情和活力, 城市融合意愿更强烈, 渴望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奋斗在城市扎根定居。[8]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 面临着经济危机、社会地位边缘化、孤独无助的融入障碍, 他们渴望提高生存技能和自身素质, 获得城市居民平等的社会地位, 享受应有的社会福利和待遇, 充分地融入城市大家庭, 在城市中获得归属感和幸福感, 提升生活品质, 实现人生价值。他们对成人教育有着较高期待, 希望能够通过接受继续教育寻求更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

二、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中的继续教育需求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包括经济、社会和心理三个层面, 经济层面的融入是立足城市的基本需求, 包括劳动就业、工资收入、衣食住行等;社会层面的融入是适应城市生活的进一步要求, 包括社会适应、文化接纳、身份认可、政治地位、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心理层面的融入是新生代农民工深度融入城市的标志, 包括归属感、自我实现、身份认同等。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亟需针对性地提升职业知识与技能, 促进经济融入

经济边缘化是阻碍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首要问题。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学历低、就业渠道单一、就业观念狭隘、社会关系网单一的现状使得他们难以在短期内找到高收入、工作环境舒适的稳定工作。一些城市将能买房作为城市人的标准, 致使一些新生代农民工沦为房奴, 试图通过买房子来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经济压力使他们苦不堪言。经济障碍无法破除, 新生代农民工就无法立足于城市, 更不可能很好地融入城市。新生代农民工亟需通过继续教育提升职业知识和技能, 拥有一技之长, 弥补学历劣势。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参加职业技术培训才能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增强岗位适应能力, 更好地应对产业转型发展, 提高经济收入, 最终实现终身就业。

2. 亟需提升文化素质和交往能力, 促进社会融入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方面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社会参与和政治地位偏低, 社会关系狭隘, 文化隔阂, 生活习惯、价值观与城市居民格格不入。由于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中付出了同样的劳动, 可总是只拿到净工资, 得不到一些基本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在社会交往方面, 由于受教育水平有限、缺乏文化素养和人际交往技巧, 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常常面临各种障碍, 社交圈子越来越窄, 最终沦为城市边缘群体。在多元、全纳文化的背景下, 新生代农民工迫切渴望被社会接纳、认可;渴望在城市中收获自己的爱情、友情;渴望开阔视野、跟上时展步伐;渴望走出边缘地带, 撕掉特殊群体标签。为了更好地融入城市, 新生代农民工需要通过社会文化教育提升综合素质, 从内在素养和外在行为上实现与城市生活的完美转换, 提高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和自身社会认同度, 进而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实现自身市民化、社会化和现代化。

3. 亟需通过心理引导增强幸福感和归属感, 促进心理融入

新生代农民工背井离乡到了陌生的城市, 心理上无法适应, 易产生孤独无助的情绪, 对城市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加之部分本地人对农民工群体带有偏见, 一些不公正待遇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有明显的低劣感和受歧视感, 强烈的自尊心使他们的城市融入的过程矛盾而艰难。此外, 新生代年农民工进入城市中, 工作的压力、同龄人优越的出身和学历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和落差感。新生代农民工渴望通过继续教育提升自信心, 获得成就感, 形成价值观的融合。同时, 新生代农民工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继续教育引导, 他们渴望通过继续教育转变观念, 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不断追求梦想和自我实现, 获得认可和接纳, 提升幸福感, 增强城市归属感。

三、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继续教育精准供给策略

1. 推行学历+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岗位胜任力

继续教育应将培养创新型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教育目标, 推进学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岗位胜任力。2016年, 教育部颁布《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计划在20162020年间, 每年资助30万名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 以提升农民工的整体素质, 圆农民工的求学梦。[9]首先, 在学历教育方面, 目前我国社会还未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 以文凭论人才的现象普遍存在, 学历仍是就业的敲门砖, 新生代农民工若想在城市的就业竞争中获得优势必须提升自身学历层次, 以进入就业基本门槛。对于高中学历起点的新生代农民工, 为他们提供专科或本科学历继续教育, 实行学分制, 鼓励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学分积累,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其次, 在职业教育方面, 应立足新生代农民工的岗位需求, 探索校企合作、产教相融教育模式, 深入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场所, 与单位共同制定教育内容和计划。再次, 应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前培训、就业指导、在职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未入职前, 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倾向测试, 开展一些就业培训和指导课程, 用科学的方法判断他们的职业取向和职业兴趣,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入职后, 可对他们进行及时的职业技能培训, 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同时, 应当设置一些职业道德课程, 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提升职业认可感和荣誉感。最后, 开发与新生代农民工岗位紧密对接的专业和课程, 借助信息化手段, 开发优质继续教育资源。建设网络教育平台, 实行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学历与技能并重, 面授与网络教育共同进行, 使新生代农民工借助信息化手段, 通过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更新知识, 学习新的职业技能, 突破时空限制, 及时满足其多样化教育需求, 提升自身的岗位胜任力。

2. 搭建社会交往平台, 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继续教育可利用信息化手段为新生代农民工搭建线上+线下结合的社会交往平台, 构建多维度的社会教育支持体系, 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交往能力。首先, 可在城市中设立互助学习角, 鼓励城市中各行各业的人参与进来,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学习文化知识, 新生代农民工也可以在互助学习角将自己的一技之长展示给大家, 把自己熟练的操作技能教给其他人, 这样既可以让新生代农民工获得知识也可以使他们提升自信心, 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其次, 成立一些80后90后互动交流机构, 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参与进去, 认识一些各行各业的同龄人。继续教育可以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学会一些基本的社交礼仪, 提升与他人的沟通能力, 使他们在社会交往中更加自如, 更好地与他人交往, 进而走出边缘地带, 促进社会融入。

3. 提升文化素养, 增进文化认同与融合

文化认同与融合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切入点, 继续教育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意识的养成、价值理念的塑造、文明素质的提升等方面起着桥梁作用。继续教育应为新生代农民工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社会氛围,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培养兴趣爱好, 提升文化素养, 从精神层面融入城市。为此, 可以为新生代农民工组织一些休闲娱乐活动, 让他们在工作之余培养一些兴趣, 充实他们的生活。例如, 计算机学习角、知识大讲堂、读书俱乐部等。随着科技的发展, 许多产业都在进行大的变革, 一些新的技能需要人们快速掌握。新生代农民工只有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定期充电, 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才能顺应时代和城市的发展步伐, 不被社会所淘汰。

4. 消除心理障碍, 提升归属感和幸福感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中存在的心理障碍, 要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辅导平台,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消除心理障碍, 提升幸福感和归属感, 实现人生价值。首先, 应为新生代农民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传递良好的价值观念, 培养他们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建立新生代农民工交流中心, 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心理辅导, 为他们解答一些心理困惑,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克服一些心理障碍, 提高他们心理适应能力。其次, 继续教育应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合理地规划自己的人生, 设立合适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定期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访谈和指导, 了解他们的困惑, 引导新生代农民工逐步实现人生价值, 在城市中寻找自信心和成就感。最后, 继续教育要消除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之间的心理隔阂,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摆正心态, 消除排斥心理, 形成身份认同和自我认同的统一, 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对待城市, 培养城市主人翁意识, 提升城市生活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

[2]赵艺凡.关注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成人教育促进弱势群体社会融合研究教育社会学视角》评析[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 2017 (1) :7072.

[3]许传新.落地未生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研究[J].南方人口, 2007, 22 (4) :5259.

[4]周彦兵.生命历程理论视域下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需求与供给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

[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EB/OL]

[6][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印发《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求学圆梦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

第7篇

下面将2015年教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抓好全区参训教师的教学及教学组织工作

(一)、非学历教育

1.启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公共必修课培训

2.继续教育面授专题培训

为了提高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我们组织全区4209人参加学科面授专题培训。 培训学科小学有语文、数学、科学教育、美术、体育;中学有数学、历史、地理、美术、体育、政治等,通过请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名师讲学,使教师对学科前沿知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全区中小学教师共有800人报名参加培训, 通过学习,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制作教学课件等。

4.新课程改革培训

高中政治教师新课程培训班。共40人参加培训。培训目标:帮助高中政治教师深入理解高中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标的理念、结构和内容,从而提高了高中教师实施新课标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实施新课标、新教材做好师资准备工作。

中学政治骨干教师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研修班。聘请首都师范大学胡玉顺教授到我区担任本班指导教师。培训目标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换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中学地理骨干教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研究研修班 。聘请区级教研员和教改实验区有经验的教师承担培训任务,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带领学员到基层中学开展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区级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修班。共120名骨干教师参加,学习时间为80学时。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学习,参训教师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继续教育专管员、信息员培训

共16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全区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各单位信息员、专管员经过培训,加强了继续教育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6.区级骨干教师培训

本学年主要对区校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共502人参加培训。 对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骨干教师师德水平。并组织骨干教师结合工作实践又撰写了师德案例,区继教办已经对骨干教师上交的师德案例进行筛选,并组织专人将优秀案例编辑成册,拟出版《骨干教师师德论文集》。

7、新教师培训。为了提高新教师的培训质量,本学期修改了十五初期制定的新教师培训计划,更突出实效性、针对性。注重了对新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全区共有261名新教师参加李培训。

8、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由北京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培训项目,自2015年7月开始到今年年底,开展了集中培训、跟踪指导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培训活动。本次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培训效果显著,深受学校领导和学员的欢迎。

(二)学历教育

在学历教育方面,从总的趋势看,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在逐年减少,重点已转入非学历教育,但是学历教育的各项工作没有放松,特别是紧紧抓住考前辅导工作,提高新生录取率。2015年的专、本科考前辅导的应该说录取率在70%左右。由我校教师承担的语文、政治、英语辅导的科目,开始成绩是较高的,对提高录取率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三)校本培训

1.开展《教育热点问题研究》校本培训教材的培训

《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是我区十五继续教育自编教材,教材内容主要是突出先进教育理念的宣传,为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提供帮助。此教材成为了全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理解和领悟的重要参考资料。各学校都组织教师进行了认真的自学,并完成了每人3000字以上的学习体会,全区7218人参加培训。目前,教师通过学习撰写的心得体会等材料已陆续上交区继教办,由继教办组织教师进行成绩评定,并选出优秀文章给予荣誉奖励。

2、抓好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今年6月份区教委人事科、区继续教育办公室对全区部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调研。通过听校长汇报,召开教师座谈会,查阅档案材料,交换意见等形式,较全面地掌握了各单位校本培训情况。通过校本培训调研,我们感到:校本培训是十五继续教育的重要培训形式。校本培训是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受到校长、教师欢迎的一种培训形式,应当广泛推行这种培训形式。但是,校本培训开展不均衡。表现在领导重视程度、教师的认识程度不均衡;学校硬件设施的利用率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均衡等影响了部分学校较好地开展校本培训。区教委人事科、继教办将调研情况上报教委后,教委认为有必要开展评选校本培训示范校活动,带动全区校本培训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在区教委的领导下,我们将调研与查看基层学校上报材料相结合,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确定了13所中小学为校本培训示范校,确定1所园本培训示范园,通过帮教、帮训、手拉手等形式,发挥优质校的教师、管理人员、设备的辐射作用,带动一批薄弱校,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区学校办学整体水平,推动全区普教工作走上新台阶。

二、抓好学校校内的教学工作

(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培训

根据北京市教委《关于加强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和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小学教师十五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结合师资培训工作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十五期间我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及2015年校本培训内容的计划和具体安排。

今年10月学校召开教代会通过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论文评审条件》《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优秀班主任评选条件》。与会代表充分认识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师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发挥教师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自身个性发展,有利于学校学习性组织的建设。并深深的感到开展校本培训是全面提高我校干部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条件。并决定于11月开始培训。本年度的培训重点:

(1)组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教材,采取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并结合本职工作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通过学习,教师深刻认识到,培训者必须不断提高素质,才能真正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意识,才能为基层做好服务工作,才能保证培训质量。

(2)、加强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习性社会的需要,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组织40岁以下教师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authorware5.0培训50学时。并将考核与竞赛结合起来,激发教师学习积极性。

(3)、强化教师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开展专题论坛活动,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结合教师专业化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训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4)校本培训管理

学校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建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校长、主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副校级干部任副组长,由师资培训科研办公室具体组织管理工作。学校为每位参训教师建立档案(一人一档),记入继续教育学分。并与评优、评先、晋职等挂钩。

(二)、培训者培训。

为把我校建设学习性组织,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组织起草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师德培训、计算机应用培训、继续教育科研课题论坛活动。教师积极性较高,学习兴趣较浓,效果明显。同时组织教师参与市区组织的各项培训。

1、北京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各学科培训者培训:

2、计算机教师参加因特未来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培训;

3、推荐教师参加英语全国骨干教师、普通话新大纲、初中政治和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4、组织小学教师参加北京市小学数学、语文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等。

5、推荐和组织政治、地理、英语、化学、物理教师参加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我校教师普遍反映受益匪浅,对提高培训者素质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训,拓展了培训者的学科知识面,在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也有较大提高,为更好的开展我区教师培训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

(三)教育科学研究

1、根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 的教学反馈、优秀案例评选、学分反馈等项培训工作,组织编写了 区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选编》。

2、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学习体会的评定学分工作,并将优秀论文编辑成册。

3、强化研究意识,开展研修活动。学科教师围绕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探究的主题,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本学年末,根据研究情况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撰写论文,学校组织论文评审,评选论文等级,学校给予奖励,并召开学年度继续教育教学、管理论坛会,组织编写十五继续教育论文集。

4、开展继续教育论坛活动。本学期论坛的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学期末共征集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管理论文25篇,评出一、二等奖,中奖率占50%。为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坚持校内外调研制度。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听课、评课、教学研究、专题研讨等活动,其中本学期教师听课共计380节,人均达到了20 节。把继续教育的教研、教学活动着眼点放在适应教师新课程需要、为基层教学服务上,深受基层中小学的欢迎。

6、发挥教学指导组作用。本学期教学指导组的任务:

组织新教师学科专业培训的开课汇报。共有13位教师讲述了本人授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并就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会的教师深深感到:这种开课汇报形式好,教师间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本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各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开展教学观摩课、研究课、公开课活动;

组织继续教育论坛,制定教学论文评审条件,开展论文评审活动,为我校建成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出谋划策。

三、本学期教学效果

1、培训。

(1)本学期圆满的完成了学历教育、研究生课程班和继续教育的各项培训工作,得到基层学校、教师和联合办学单位的一致好评,培训效果好。

2、获奖。

(1)继续教育办公室和我校英语教师(张淑清)组织指导了我区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参加北京市远郊区县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展示大赛,并获得最佳教学设计奖,捧得奖杯和奖状。

(2)学历教育获得北京市师范大学2015年函授教育先进单位奖励。

(3)普通话水平测试获得北京市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1)继续教育办公室组织部分我校教师参加编写的《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集》一书初稿审阅、编辑工作已经完成,待出版发行。

(2)学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组织了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课件和继续教育论文评奖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教师的比例占参评教师总数的50%。

(3)参与北京市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课题研究,我校承担的子课题《校本培训制度与管理研究》已取得中期成果编辑出版了《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汇编》初稿,发至全市教师进修院、校。

4、教师个人获奖、登载论文、参与教科研课题研究等

(1)刘志田撰写的《信息技术课的实践创新与课堂实践》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一等奖。

(2)王金华撰写的《激发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方法研究》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二等奖。

(3)明纪英撰写的《应用讨论法引导新教师进行讨论式教学》一文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指定刊物信息技术教育 第六期登载;并指导我区两位新教师孙雪涛、赵云撰写了 《心路》《我的教学生活》论文, 在信息技术教育 第九期登载。

(4)张振松撰写的《加强组织管理,切实抓好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工作》发表在《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刊物上。

(5)政治学科郭淑琴、王金华参与了北京市高中教师《生活价值观》课题研究,成为该课题组成员。

(6)王学一被北京教育学院聘请为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资源库项目专家。

(7)崔静平获得通州区教育系统名师称号。

四、2015年师训工作特点

3、培训的机构多。北京教育大会召开以后,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与师资培训有关的大学、学院、教研部门等纷纷参与教师的培训,我区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办学,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提高我区教师的水平。

4、培训的要求高。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和教师本人的需求,对十五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过去教师一人在课堂上讲授逐步扩展到学员上讲台,师生互动,开展教学实践,带着问题进行培训等,突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今年我区针对教师的需求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培训班。有高研班、研修班、新课程培训班、骨干班、专业课专题培训班、学历班、研究生课程班等。聘请了大学教授、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中小学骨干教师等,登上继续教育讲台指导我区教师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8篇

在本学期,教科处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自主发展”为宗旨;以课题研究、课程改革、教师培养为抓手;坚持在实践中研究,用实践的方法研究,让教师成为研究者,让课堂成为实验室;坚持教育科研工作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力求做到“研教结合、研培结合、反思提炼、同步发展”;实现三个服务,即为学校发展服务,使教科研工作成为营造、培植学校特色的动力和渠道,为教师成长服务,使教科研工作成为提升教师素质的动力和渠道,为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服务,使教科研工作成为优化课堂教学的动力和渠道;进一步落实教育科研的群众性、示范性和实验性,为学校事业发展实现新跨越,为昆山教育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重点工作

1、切实抓好各立项课题的结题准备工作,为下半年“十五”立项课题顺利结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⑴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及全校教师参加“XX年度苏州市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同时,积极为课题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公开发表或参评、交流创造条件。

    ⑵省级立项课题“多方位加强普通中学美育的实验研究”作为学校的龙头课题,将成为“十五”课题结题阶段的研究重点和结题准备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传是文集”第三辑“美育文丛”的编撰及出版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目前各本书稿的初稿已经完成近九成,我们将在9月份组织人员对各个分册书稿进行修改、统稿、定稿。同时,我们将联合课题组撰写“美育”课题的结题报告。

    ⑶组织各课题组及时搜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总结研究成果,形成课题成果汇编,撰写结题报告,填写需提交的课题成果鉴定申请书、课题研究成果鉴定书、课题研究成果报告等,向上级教科部门提出结题申请。 

    ⑷进一步落实课题组长负责制和考核制,加强过程管理;配合课题组负责人定期召集会议,开展学习、研讨活动;配合课题组合理使用研究经费,推动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⑸在准备“十五”立项课题结题工作的同时,我们将认真思考“十一五”学校教育科研的主课题,并为该课题的立项和实施进行初步认证。我们设想发动全校教师就此问题开展讨论,共同选择、拟定学校新的主课题。

2、认真做好“导师制”工作,青年教师培训以及教育科研骨干的培养工作,为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成熟提供条件;为教师进一步树立教科意识、改进教科方法、提高教科水平提供条件;为学校骨干教师更上一层楼、挤身“名师”行列提供条件。

    ⑴做好“导师制”工作。今年新分配到我校的青年教师不多,所以,本学期这方面的主要工作是对03、04两年的“师徒结对”进行必要的调整,向导师和青年教师提出明确目标和任务,并加强有关的检查和调研,以更好地发挥“传帮带”的要求。

    ⑵做好青年教师培训工作。今年的青年教师培训将以组织或协助其他部门组织有关的教学比赛为重点工作和主要任务。本学期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在工作三年以内(含三年)的青年教师中开展撰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的评比活动。同时,我们将协助教务处组织青年教师参加评优课等比赛活动。此外,我们还要组织3次专题讲座,主题包括如何组织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课堂教学、如何进行学生管理,如何进行反思提高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9次研讨。在新学期中,我们要继续追求培训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系统化、实用化,努力实现“引领思想,规范行为、提升素质、促进成长”的目标。

    ⑶本学期,我们准备为即将评职称的教师提供论文写作方面的指导。拟开设两次讲座,一次是有关论文撰写的通识讲座,一次是针对职称论文评审要求的专题讲座。

    ⑷本学期,我们还要着力抓好教育科研骨干队伍的建设。我们首先要制定“教育科研骨干培养条例”,明确科研骨干的入选条件、权利、义务以及培养方案。

在确定人选之后,我们将组织他们开展一系列的学习、研讨活动。

    ⑸同时,独自或配合教务处认真组织教师外出观摹、学习和交流活动。

3、加强有关新课程的研究,组编两期以课程改革为主题的《昆中教研参考》(第一期已经下发教师)。同时,协助教务处做好新课程的实施、管理、培训等工作。

4、努力构筑教育科研的平台,精心组织各级各类教育科研评比活动,为教师学习和展示教育科研的成果提供机会和舞台。

    ⑴继续办好《昆中教育》,使之进一步成为我校教师探讨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提高教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阵地。本学期,拟组编以苏州市“十五”立项课题成果汇编为主题第45期《昆中教育》。同时,我们要进一步办好《昆中教研参考》和《传是》“杏坛论语”版。本学期,拟组编以课程改革和学校内部管理为主题的第8、9期《昆中教研参考》以及四期《传是》“杏坛论语”版、XX年第3期《江花》。我们将积极参加昆山市优秀教育刊物评比,力争取得好成绩。共2页,当前第1页1

    ⑵认真组织各项教育科研竞赛,力争获得较高层次的奖项。本学期,教科处将组织教师参加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教科院、苏州市以及昆山市教研室和教科所组织的江苏省多媒体课件制作评比、江苏省中小学各科教学教案评比、江苏省中学青年教师“五四杯”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江苏省“师陶杯”、苏州市“师陶杯”、苏州市教育科研成果评比、昆山市创新教育论文和个案评比、昆山市课程改革成果评比等活动。

5、认真做好职称论文评审的组织工作,完成上级教科部门和学校下达的各项工作,积极配合其他处室做好工作。积极参与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活动,积极参加校外教科培训、会议及学术交流活动,建立并加强同其他教科先进学校、学术刊物的联系。 

三、成员分工

洪 敏:全面主持教科处工作,协调处室内外关系;对外联络与宣传;处室工作安排;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教师教科考核;编辑《昆中教育》、《昆中教研参考》、《传是》“杏坛论语”版。

殷金方:青年教师培训;“导师制”工作;教育科研骨干培养工作;组织“江花”文学社活动和编辑《江花》。

陈炳飞: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昆中教育》、论文评比的审稿、修改工作。

缪 苗:教科处的对外宣传报道,编辑、校对工作,学校网页教科部分内容的充实更新,材料发放、收交工作。

四、具体安排

九月份:

1、高级职称论文送审工作。

2、03、04两届“导师制”的调整工作。

3、江苏省“师陶杯”、苏州市“教育科研优秀论文评选”、

江苏省多媒体课件、各科教案评比组织工作。

4、收交教师专题总结。

5、组织青年教师开展读书笔记、读书心得评比活动。

7、编辑《传是》“杏坛论语”版。

8、部署课题结题的各项准备工作。

9、“传是文集”第三辑“美育文丛”修改、定稿。

10、高一新生江花文学社成员发展工作。

十月份:

1、上学期教师教科工作及其成果考核。

2、青年教师培训——讲座之一及研讨。

3、为即将评职称的教师开设论文写作方面的讲座之一。

4、编辑《传是》“杏坛论语”版。

5、编辑《昆中教研参考》第8期(课程改革专题下)。

6、苏州市第五届“师陶杯”论文评比组稿。

7、“传是文集”第三辑“美育文丛”的出版工作。

十一月份:

1、编辑《昆中教育》第45期——部分课题成果汇编。

2、青年教师培训——讲座之二及研讨。

3、为即将评职称的教师开设论文写作方面的讲座之二。

4、编辑《传是》之“杏坛论语”版。

5、制定学校“教育科研骨干培养方案”。

6、组织教科研骨干开展学习、研讨活动。

7、“十五”立项课题结题准备工作。

十二月份:

1、“十五”立项课题结题活动。

2、青年教师培训——讲座之三及研讨。

3、中级职称论文送审工作。

4、编辑《传是》“杏坛论语”版。

5、编辑《昆中教研参考》第9期(学校内部管理)。

6、编辑《江花》第6编第7期。

一月份:

1、“十一五”立项课题的征集和初步论证工作。

2、组织教科研骨干开展学习、研讨活动。

3、青年教师读书笔记、读书心得评选。

3、撰写教科处学期工作总结。

4、教科处材料整理、归档。

教科处

第9篇

论文摘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在中专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抓住课堂内外口语训练的机会,在复述材料、命题讲话、即席讲话、辩论练习等环节中,循序渐进地提高口语能力。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认识到,未来社会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用语言正确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然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各种原因,“听﹑说”训练长期被忽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一些学生的说话能力尤其是在公众场合说话的能力极其欠缺。 

传统语文教学一直把阅读和写作这类以训练书面表达能力为主要目标的部分视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其实,培养口头表达能力也应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当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毕业后就走向社会的中专生。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存在着人为地将“语”和“文”肢解开的问题,这种教学思想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近两年来,笔者以《中专语文教学大纲》为依据,结合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对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做了一些尝试。

1课前动员学生提高积极主动性

思想意识指导人的行为与实践,只有让学生首先充分认识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学生才可能有自觉锻炼自己的原动力。新生入校,第一堂语文课上,笔者试着让学生上台自我介绍。结果窘态百出,各种例子都有。以此为契机,我开始思想动员。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明白,现代社会,人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越来越强。要想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就要勇于“推销”自己,而口头表达是“推销”自己的重要手段。在现代社会中,没有言语交际能力的人是很难有所作为的。

2教学中口语训练实践

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多锻炼是唯一的途径,笔者在所教的各班级中充分利用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训练的内容由易到难,主要有如下几种:

(1)复述材料。学生基础不一,水平不等,平时在课堂上讲话要么声音像蚊子叫,要么干脆像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出现这些情况,大部分学生的原因是“惧”字在作怪,惧讲是口语训练一大障碍。为了解决学生无话可说的困窘,提高当众讲话的勇气与信心,刚开始训练时,我只要求学生复述一段材料。用这种方法来缓冲学生的畏惧心理。学生可讲一个故事,说一段笑话,也可复述课文内容。这种训练,一般安排在课前十分钟。如有时要求班上2~3人复述昨天晚上新闻联播中一则新闻,但相互间不能重复,所以每人至少要准备2则新闻。这样既能使学生在复述准备时有正确发音的参照,同时又锻炼了自己的文字概括能力,也不至于无话可说。

(2)命题讲话。复述到一定阶段,学生大胆了,口齿清楚了,便开始实施第二套方案——命题讲解。在这一阶段训练中,先要拟好题目,给学生充分时间去准备。命题范围为叙述事件、阐述见解、介绍事物,也可以根据课文布置预习作业。如“介绍你家乡的特产”、“你对长沙的印象是什么”等,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3)即席讲话。预先准备好几十个题目,分别写在小纸条上,让学生由抓阄来确定演讲标题。要求学生在四五分钟的时间内迅速选择材料,构思演讲内容,安排语言顺序。所拟的题目都是与学生生活贴近,材料随处可取的。如《我最欣赏的品质》《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等。再根据学生的表现作简短评议,并打出分数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一个依据。这样“逼”得学生激发其潜力,也“逼”得学生在课外不停地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内涵。

(4)辩论练习。辩论是一种高难度的口语训练,它不仅要求辩论者完整清晰地阐述自己的思想,还要求辩论者能对对方的观点予以反驳。对于中专生来说,在短时间内想达到很高水平是非常困难的。但这种训练能十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根据课文内容给学生创造论辩机会。

3课外口语锻炼实践

由于作者所教班级较多,这一部分工作主要以指导为主。如布置学生在班上举行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赛。在班上锻炼到一定时机后,再在班与班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交流。这样就能给学生更宽广的练习空间。统筹安排,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口语训练,使学生说话的勇气与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从开始时的语无伦次、神态紧张,到现在已基本上都能从容不迫地讲上几分钟,能较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成绩好的学生还能较生动、有情趣地在台上展示风采。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之一。这些努力只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教无止境”,我将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使口语训练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第10篇

下面将XX年教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抓好全区参训教师的教学及教学组织工作

(一)、非学历教育

1.启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公共必修课培训

XX年根据市区教委关于启动公共必修课意见,我区组织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由我校教育理论组教师承担面授、组织辅导工作。扎实、有效地做好《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通过讲授、发放材料、录制软盘等形式,完成全区7218人的培训任务。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师德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继续教育面授专题培训

为了提高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我们组织全区4209人参加学科面授专题培训。 培训学科小学有语文、数学、科学教育、美术、体育;中学有数学、历史、地理、美术、体育、政治等,通过请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名师讲学,使教师对学科前沿知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全区中小学教师共有800人报名参加培训, 通过学习,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制作教学课件等。

4.新课程改革培训

高中政治教师新课程培训班。共40人参加培训。培训目标:帮助高中政治教师深入理解高中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标的理念、结构和内容,从而提高了高中教师实施新课标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实施新课标、新教材做好师资准备工作。

中学政治骨干教师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研修班。聘请首都师范大学胡玉顺教授到我区担任本班指导教师。培训目标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换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中学地理骨干教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研究研修班 。聘请区级教研员和教改实验区有经验的教师承担培训任务,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带领学员到基层中学开展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区级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修班。共120名骨干教师参加,学习时间为80学时。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学习,参训教师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继续教育专管员、信息员培训

共16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全区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各单位信息员、专管员经过培训,加强了继续教育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6.区级骨干教师培训

本学年主要对区校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共502人参加培训。 对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骨干教师师德水平。并组织骨干教师结合工作实践又撰写了师德案例,区继教办已经对骨干教师上交的师德案例进行筛选,并组织专人将优秀案例编辑成册,拟出版《骨干教师师德论文集》。

7、新教师培训。为了提高新教师的培训质量,本学期修改了“十五”初期制定的新教师培训计划,更突出实效性、针对性。注重了对新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全区共有261名新教师参加李培训。

8、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由北京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培训项目,自XX年7月开始到今年年底,开展了集中培训、跟踪指导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培训活动。本次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培训效果显着,深受学校领导和学员的。

(二)学历教育

在学历教育方面,从总的趋势看,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在逐年减少,重点已转入非学历教育,但是学历教育的各项工作没有放松,特别是紧紧抓住考前辅导工作,提高新生录取率。XX年的专、本科考前辅导的应该说录取率在70%左右。由我校教师承担的语文、政治、英语辅导的科目,开始成绩是较高的,对提高录取率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三)校本培训

1.开展《教育热点问题研究》校本培训教材的培训

《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是我区“十五”继续教育自编教材,教材内容主要是突出先进教育理念的宣传,为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提供帮助。此教材成为了全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理解和领悟的重要参考资料。各学校都组织教师进行了认真的自学,并完成了每人3000字以上的学习体会,全区7218人参加培训。目前,教师通过学习撰写的心得体会等材料已陆续上交区继教办,由继教办组织教师进行成绩评定,并选出优秀文章给予荣誉奖励。

2、抓好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今年6月份区教委人事科、区继续教育办公室对全区部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调研。通过听校长汇报,召开教师座谈会,查阅档案材料,交换意见等形式,较全面地掌握了各单位校本培训情况。通过校本培训调研,我们感到:校本培训是“十五”继续教育的重要培训形式。校本培训是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受到校长、教师的一种培训形式,应当广泛推行这种培训形式。但是,校本培训开展不均衡。表现在领导重视程度、教师的认识程度不均衡;学校硬件设施的利用率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均衡等影响了部分学校较好地开展校本培训。区教委人事科、继教办将调研情况上报教委后,教委认为有必要开展评选校本培训示范校活动,带动全区校本培训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在区教委的领导下,我们将调研与查看基层学校上报材料相结合,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确定了13所中小学为校本培训示范校,确定1所园本培训示范园,通过帮教、帮训、手拉手等形式,发挥优质校的教师、管理人员、设备的辐射作用,带动一批薄弱校,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区学校办学整体水平,推动全区普教工作走上新台阶。

二、抓好学校校内的教学工作

(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培训

根据北京市教委《关于加强“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和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小学教师“十五”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结合师资培训工作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十五”期间我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及XX年校本培训内容的计划和具体安排。

今年10月学校召开教代会通过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论文评审条件》《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优秀班主任评选条件》。与会代表充分认识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师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发挥教师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自身个性发展,有利于学校学习性组织的建设。并深深的感到开展校本培训是全面提高我校干部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条件。并决定于11月开始培训。本年度的培训重点:

(1)组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教材,采取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并结合本职工作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通过学习,教师深刻认识到,培训者必须不断提高素质,才能真正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意识,才能为基层做好服务工作,才能保证培训质量。

(2)、加强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习性社会的需要,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组织40岁以下教师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authorware5.0培训50学时。并将考核与竞赛结合起来,激发教师学习积极性。

(3)、强化教师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开展专题活动,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结合教师专业化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训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4)校本培训管理

学校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建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校长、主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副校级干部任副组长,由师资培训科研办公室具体组织管理工作。学校为每位参训教师建立档案(一人一档),记入继续教育学分。并与评优、评先、晋职等挂钩。

(二)、培训者培训。

为把我校建设学习性组织,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组织起草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师德培训、计算机应用培训、继续教育科研课题活动。教师积极性较高,学习兴趣较浓,效果明显。同时组织教师参与市区组织的各项培训。

1、北京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各学科培训者培训:

2、计算机教师参加因特未来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培训;

3、推荐教师参加英语全国骨干教师、普通话新大纲、初中政治和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4、组织小学教师参加北京市小学数学、语文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等。

5、推荐和组织政治、地理、英语、化学、物理教师参加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我校教师普遍反映受益匪浅,对提高培训者素质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训,拓展了培训者的学科知识面,在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也有较大提高,为更好的开展我区教师培训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

(三)教育科学研究

1、根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 的教学反馈、优秀案例评选、学分反馈等项培训工作,组织编写了 区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选编》。

2、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学习体会的评定学分工作,并将优秀论文编辑成册。

3、强化研究意识,开展研修活动。学科教师围绕“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探究”的主题,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本学年末,根据研究情况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撰写论文,学校组织论文评审,评选论文等级,学校给予奖励,并召开学年度继续教育教学、管理会,组织编写“十五”继续教育论文集。

4、开展继续教育活动。本学期的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学期末共征集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管理论文25篇,评出一、二等奖,中奖率占50%。为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坚持校内外调研制度。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听课、评课、教学研究、专题研讨等活动,其中本学期教师听课共计380节,人均达到了20 节。把继续教育的教研、教学活动着眼点放在适应教师新课程需要、为基层教学服务上,深受基层中小学的。

6、发挥教学指导组作用。本学期教学指导组的任务:

组织新教师学科专业培训的开课汇报。共有13位教师讲述了本人授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并就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会的教师深深感到:这种开课汇报形式好,教师间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本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各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开展教学观摩课、研究课、公开课活动;

组织继续教育,制定教学论文评审条件,开展论文评审活动,为我校建成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出谋划策。

三、本学期教学效果

1、培训。

(1)本学期圆满的完成了学历教育、研究生课程班和继续教育的各项培训工作,得到基层学校、教师和联合办学单位的一致好评,培训效果好。

2、获奖。

(1)继续教育办公室和我校英语教师(张淑清)组织指导了我区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参加“北京市远郊区县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展示”大赛,并获得“最佳教学设计奖”,捧得奖杯和奖状。

(2)学历教育获得“北京市师范大学XX年函授教育先进单位”奖励。

(3)普通话水平测试获得“北京市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1)继续教育办公室组织部分我校教师参加编写的《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集》一书初稿审阅、编辑工作已经完成,待出版发行。

(2)学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组织了“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课件和继续教育论文评奖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教师的比例占参评教师总数的50%。

(3)参与北京市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课题研究,我校承担的子课题《校本培训制度与管理研究》已取得中期成果——编辑出版了《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汇编》初稿,发至全市教师进修院、校。

4、教师个人获奖、登载论文、参与教科研课题研究等

(1)刘志田撰写的《信息技术课的实践创新与课堂实践》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一等奖。

(2)王金华撰写的《激发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方法研究》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二等奖。

(3)明纪英撰写的《应用讨论法引导新教师进行讨论式教学》一文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指定刊物“信息技术教育” 第六期登载;并指导我区两位新教师孙雪涛、赵云撰写了 《心路》《我的教学生活》论文, 在“信息技术教育” 第九期登载。

(4)张振松撰写的《加强组织管理,切实抓好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工作》发表在《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刊物上。

(5)政治学科郭淑琴、王金华参与了北京市高中教师《生活价值观》课题研究,成为该课题组成员。

(6)王学一被北京教育学院聘请为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资源库”项目专家。

(7)崔静平获得通州区教育系统名师称号。

四、XX年师训工作特点

1、层次多,任务重。XX年是“十五”继续教育的关键的一年,凡是“十五”期间开展的各项培训今年全部启动,包括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三门必修课培训、各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小学、初中、高中的新课程培训、信息技术培训、校本培训等。同时参加培训的人员多,全区7000多人都要参加不同层次的培训,培训任务相当繁重。

3、培训的机构多。北京教育大会召开以后,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与师资培训有关的大学、学院、教研部门等纷纷参与教师的培训,我区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办学,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提高我区教师的水平。

4、培训的要求高。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和教师本人的需求,对“十五”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过去教师一人在课堂上讲授逐步扩展到学员上讲台,师生互动,开展教学实践,带着问题进行培训等,突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今年我区针对教师的需求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培训班。有高研班、研修班、新课程培训班、骨干班、专业课专题培训班、学历班、研究生课程班等。聘请了大学教授、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中小学骨干教师等,登上继续教育讲台指导我区教师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大学语文课程是在中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人文精神,增进文化修养的主要课程之一,是新生进入大学后第一门强化母语的人文精神教育课。大学语文不仅要提高学生交流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还要着力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奋斗精神、创新精神。所以国家教委高教司把大学语文教育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 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是围绕人为中心,以人为指向和尺度,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泛指人对自然、人类社会、人对他人、人对自己的基本态度,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所以大学语文在对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人文精神的培养、优秀传统的继承等方面,就显示出其独特的作用和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方面存在的严峻问题

1、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的缺失。市场经济影响下,许多大学生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严重,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缺乏责任感、缺乏信心和奉献精神。人生追求的基本目标只是以经济尺度为坐标,目光短浅而粗陋。

2、文化传统等民族精神的匮乏。如今更多的外国人在关注着悠久的中国文化,而我们的大学生对西方文化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追捧,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悠久历史、优良传统、优秀文化、科技发展了解肤浅,对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作用和贡献看不在眼里。

三、大学语文的教育特征

1、定位――人文关照。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更多的专家学者认同大学语文课程应建立以提高学生综合语文能力为核心,以发展大学生思维能力为基础,以文学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文字知识的传授和研讨为渠道,以人文素养的提高为内涵的课程模式,使学生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的同时,具备较高的语文能力;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的同时,也成为一个高素质的劳动者。国家教委高教司已经把大学语文教育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

2、教材――侧重经典。大学语文教材近几年的探索多种多样,琳琅满目,但教材总的不脱离课程定位。故基于此,大学语文选文以本国为主,国外为辅,重视吸收国内外优秀的文化、文学遗产,兼顾历史、哲学、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这些作品能够体现高尚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深刻方面历史和现实生活中为人们所密切关注的问题,表现出真挚的思想感情、智慧理想和审美价值。

3、课堂教学设计――综合多样。无论是构建开放式大学语文教学模式,课内教师指导学习、课外学生“开卷有益”;还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将语文、音乐、美术相关学科结合;还是从内容到形式,思想到手段革新,增加课程与生活及其它社会实践的联系,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情境性等等都是兼顾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在知识上、能力还是人文素养上,对学生有强有力的提升。

四、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20世纪80年代初,复旦大学校长和南京大学校长提出理工科大学生应当读“大学语文”,某种程度上已经看到了大学人文缺失的严重性。经过多年努力,专家学者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大学语文的教育必须放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的培养上。故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在爱国情怀的培养方面

爱国情怀就是一种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培育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文化认同感。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屈原、李白的故国情怀,辛弃疾、陆游等的诗词歌赋,通过挖掘这些文化内涵,启发教育学生,培养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激励他们热爱祖国,立足岗位,勇于奉献的坚定信念。

2、在高尚人格的健全方面

大学语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环境,在文学欣赏的基础上,在审美愉悦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作家的精神境界、人生态度、人格操守的感染和熏陶,从而引发对人生、社会的深入思考。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学生要阅读、思考、讨论,继承和借鉴前人丰富的体验、感受,以此潜移默化的提高综合素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精神境界、人生追求和价值标准也会通过大学语文教学受到极大的心理冲击和影响。所以大学语文亦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增进对生命的理解和珍惜,增强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在提升思想境界,增强心理素质,树立自尊、自强、达观、进取的精神,铸造宽容、大气的风度,树立多元文化理念方面有很大的成效。

3、在文化素养的提高方面

人文素养需要文化知识的积淀。大学语文课不能单单是一门单纯的思想观念课,大学语文也不是孤立的课堂教学或学科课程,而是由文学、哲学、科学、历史和艺术等组成,涉及文学知识、文化知识、习俗、民族心理特征等文化要素的复合体,是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体现审美情趣的文化、文学课。大学语文的教学通过以史带文,以文述史,拓展学生的社会视野,增强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进而通过以赏促读、读赏结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有位学者曾指出:“首先是人文修养上的跨越,从此以后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祖国灿烂文化自觉学习、自觉鉴赏、自觉体验、自觉传承的有修养的中国人”。通过这样一种课程,不仅为大学生步入社会生活奠定基础,也为塑造和培养人文精神创造条件。

大学语文,在传承人类精神遗产,在弘扬人的基本人格和操守,在培养现代公民意识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能够积极面对现实,面对种种挑战,兼顾人文教育和审美需求,一定能走出一条改革新路,培养出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而且有厚实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及文化素养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论文集》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杜时忠,《人文素质教育论》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6

第12篇

幼儿教育论文范文1

摘要: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广泛实施,标志着独生子女时代的终结。二孩时代的全面到来,势必会带来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口数量的变动不可避免地会对不同阶段教育的发展、资源配置、规模等产生影响。

关键词:二孩政策;教师;教育规模;教育资源配置

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变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一政策的提出,将对未来我国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产生重大的影响,也给幼儿教育的发展和规划带来新的挑战。“百年人生,立于幼学”,幼儿教育担负着“人之初”教育的重大责任。作为人生的初始工程,它关系着亿万幼儿的成长发展,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关系着民族的命运与祖国的将来。

一、学前教育迎来新的机遇

“2015年11月4日,按照我国计划生育有关部门的预测,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后,未来几年新生人口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所增加。数据显示,最高年份人口出生数量会超过2000万。”新生人口数将在2016年到2020年迎来增长的高峰。西南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全面二孩”政策2016年正式实施,从2019年开始,学前教育资源将大幅度增长。2016年到2020年在园儿童人数将从4000万增长到5000万,约新增1000万个需求。《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提出:“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地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需求在不断增加,实际却依旧面临着学前儿童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随着政策的落实,人口数目的增长,原本存在的问题将变得更为突出,但问题的加剧也带来了学前教育发展的新机遇。二孩的到来,对学前教育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品牌较好的私立幼儿园收费标准可能会变得更高,公立和普惠性幼儿园学位紧缺。对于年轻的父母来说,综合各种因素公办和普惠性的幼儿园将成为他们的首选。而公立及普惠性幼儿园却供应不足,造成了学前资源的相对紧张以及学位不足。针对这些问题的出现,增加公益性幼儿园,重点发展普惠性公办幼儿园,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促进学前教育服务公平化将成为当前发展的重点。私立幼儿园也应更新理念提高质量,在与国际新的教育理念接轨的同时融合本土特色,为民众提供多种选择。与此同时,与学前教育相关的早教行业、培训机构等也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

二、幼儿教育的方式、观念产生变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幼儿教育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重视。“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许多家庭从原来的“四二一”形式的家庭结构变成了“四二二”形式的家庭结构。很多家庭将转变为非独生子女结构,长久以来的独生子女的教养方式、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家庭结构。二孩的到来,亲子关系发生变化,家中的老大不再孤单,有了新的游戏伙伴。但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家长不再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一个孩子身上,由于二孩较小,家长很容易将较多的精力放在老二身上,使得家中的长子(女)出现心理落差感觉爸爸妈妈不再爱自己,他们害怕自己不再是家中的唯一,担心弟弟或妹妹夺走父母的爱,并将这种失落感归罪于自己的弟弟或妹妹,从而开始抗拒家里多了一个弟弟或妹妹,并采取各种极端的手段威胁抵触。因此做好沟通,协调好家长与两个孩子关系以及教导两个孩子和谐相处是每个二孩家庭必须面临的新课程。家庭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学前儿童的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面对家庭结构的变化,对家庭教育方式作出适当地调整也是家长们面临的挑战。作为两个孩子的家长,公平理智施爱是必要的,关注长子(女)的心理变化是必须的。家长应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转变传统的独生子女教育观念,建立新的家庭教育方式,引导孩子适应新的亲子关系,做好二孩生育前的沟通和解释工作,让孩子早些适应自己即将成为哥哥或者姐姐的事实,缓解其心理压力。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成为几代人的唯一寄托,家长把所有的爱和所有的期待都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惜一切地对孩子进行各种培养。二孩的到来,这种唯一状态将会被打破,家中有了两个孩子,两个孩子的存在使得父母过于集中的注意力得到分散,原有的过度关注、过度期望的教育观念将会得到平衡和改善。

三、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生育二孩的家长大部分是80后和部分的90后以及少数的70后,随着近些年媒体的介入与宣传,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广大家长的共识。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这种需求将变得更加强烈,无论从对幼儿园的教育理念、配套的硬件设施,还是对幼儿教师整体素质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最首要的问题是提高幼教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方面,家长对幼儿教师期望的增高;另一方面,幼儿教师短缺却在进一步地加剧,尤其是高素质幼儿教师。各幼儿园渴望拥有热爱学前教育、受过高等教育、具有一定教科研能力、有新的学前教育理念、技能扎实全面、愿意在幼儿园长期工作的学前教育工作者。然而长久以来,我国幼儿教师的入门资格较低,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达不到合格的标准。放开二孩政策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无法适应新的需求。二孩的到来,家中幼儿的社会关系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家中的老大要接受弟弟或妹妹到来的现实,弟弟或妹妹也要学习如何和哥哥或姐姐相处。如何应对这种关系的变化,不但是家长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幼儿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新的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不单要进行常规的教育教学内容,同时应更加深入地了解幼儿的心理状况。加强与幼儿的沟通交流,注意幼儿的情绪变化。培养孩子互帮互助的精神,相互分享的意识,使幼儿树立正确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四、对教育资源发展规划的影响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地区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落实,人口数量的增长,问题将进一步加剧。因此,应当未雨绸缪,对学前教育资源进行新的发展规划,确保学前教育的稳定发展。首先,通过多种形式兴办幼儿园。鼓励社会公众以多种形式兴办面向大众的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城区配套幼儿园,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与此同时更应注重广大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充分考虑农村人口分布情况,合理增配师资以及修建新的园舍,确保教育公平。其次,加强学前教师的培养和补充。幼儿教师的不足严重影响学前教育质量,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师德高尚、技能全面、组织完善的学前教师队伍。针对各地区实际情况,全面合理地扩充幼教队伍,完善幼儿教师权益保障体系,提高学前教师的地位,特别应加强对农村地区幼儿教师的创新培训,以缩小城乡学前教育的差距。最后,通过多种形式增加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将提高幼儿园的办园条件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二孩政策的全面落实,给我国的幼儿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必须抓住机遇,建构新的学前教育理念和教育机制,保证所有幼儿都能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

幼儿教育论文范文2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育理念已经深入到各个幼儿园对幼儿的教育中。幼儿园开展游戏教学在实践过程中应加强教师培训,明确游戏课程化建设的方向和实施内容、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建设。幼儿游戏的教育价值真正体现在幼儿能在游戏中获得知识。游戏的教育价值的体现方式就是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本文对情景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分析。

关键词:情景游戏;幼儿教育;应用

伴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游戏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教育价值获得了社会大力支持和认同。它将幼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融入到游戏中,幼儿园课程化可以更好地发挥幼儿园课程的教育功能,游戏成为了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对幼儿教育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创设情景游戏激活幼儿的思维,展现自我,培养创新意识及智力的开发,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一、在幼儿教育中开设情景游戏的作用

幼儿园教育是幼儿学习的启蒙阶段,幼儿时期重视幼儿思维模式的培养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和今后的学习发展都有极大的影响。幼儿教师在进行幼儿教育时要把握好幼儿自身的发展情况,采取趣味性强的教学方式为幼儿创设一个和谐有趣的情景游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课堂环境。让幼儿在情景游戏的过程中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有效开发他们的智力和认知能力。通过情景游戏让幼儿学到一些基本的知识和道理,在情景游戏中获得情感的体验,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幼儿教师要做到将情景与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正确引导幼儿认知这个世界,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幼儿老师应该从生活中发现引领幼儿学习,并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并且幼儿园学前教育的教学目标是把游戏带入到幼儿园课程教学中,充分体现游戏的教育价值。幼儿教育开设情景游戏,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幼儿的自主创新意识,使幼儿积极投入到游戏教学中去,让幼儿的天性得以释放,这样才能实现游戏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价值。

二、情景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对象是年龄较小的幼儿,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意识在初级的发展阶段,所以对于幼儿教师,想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如何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是首要的问题。在幼儿教育中游戏是学前教育目标实现的最佳选择,而情景游戏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多媒体在情景游戏中的作用

在幼儿教育中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游戏,可以启发幼儿的逻辑思维和对事物的认知,多媒体的特色功能也为幼儿教育创造了非常有利的先天条件。目前在日益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国家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幼儿的学前教育。在幼儿园对幼儿实施情景游戏教学时,幼儿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与教师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巧妙的结合,这样可以有效实现情景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教学目标。比如幼儿对动画非常感兴趣,那么幼儿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放映一些动画的片段开设相关情景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幼儿教学时采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幼儿创设出各种形象生动的教学内容情景,让幼儿有种切身体验的真实感觉,促进幼儿对知识的理解并加深记忆。提高幼儿学习能力、促进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是幼儿认知能力的变换过程。幼儿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特点采取生动又有趣的教学方式,促使幼儿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增强幼儿的学习自信心,最终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情景游戏中

当幼儿抗拒参加幼儿园的情景游戏教学活动时,幼儿教师应该多加鼓励和开导幼儿,让他们体会到游戏的乐趣。如果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得优异,那么幼儿教师要对幼儿进行适当的表扬,促使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因为教师的表扬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学生继续强化他们自身的优势,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提升自己的内在动力,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使他们更加有动力去学习和认真做事,起到非常有效的教育效果。由于幼儿处于智力开发的初级阶段。其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弱,幼师可以通过情景游戏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教导,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学到一些知识和道理。并且游戏可以给幼儿们带来欢愉,让他们在游戏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把游戏规则同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幼儿教师要做到正确引导学生,时刻关注幼儿们身边和生活中发生的细微现象,进而通过游戏的教学方式使幼儿认知这个世界,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游戏过后教师要进行总结,正确引导幼儿创新思维及自主能力的培养。

(三)通过情景游戏营造课堂氛围

总之,在进行幼儿教育时教师要充分挖掘游戏因素,塑造生动活跃的幼儿园课堂氛围。借助游戏的形式进行活动教学,幼儿园的教学形式不同于其他教育方式的教学。幼儿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景游戏独有的多样性和趣味性进行幼儿的教学活动,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幼儿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幼儿园学前教育的教学效率。把游戏当作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采取科学有效的游戏形式,让幼儿在游戏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进而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在组织教育活动时运用游戏性的语言,例如在幼儿认识香蕉这种水果种类时,在开头通过猜谜语、播放有关的歌曲引导幼儿参与到合作竞猜游戏中去。通过情景游戏加深幼儿对知识的认知和掌握,激发幼儿智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幼师通过趣味性的教学语言对幼儿耐心地教导,从而调动幼儿们对游戏的兴趣,正确引导幼儿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综上所述,在幼儿早期的学前教育中,游戏带来的天性释放和学前教育目标的价值体现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小学教师在对学生开设情景游戏教学时,要将幼儿放在主置,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调动幼儿思维的分散和头脑的灵活性,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让幼儿在游戏中感觉到喜悦和成就感,从而促进幼儿教育迈向新的台阶。

幼儿教育论文范文3

摘要: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在教育方面,一生之计就是幼儿教育,与之后的教育培养学生个人能力和带给学生知识的教育不同,幼儿教育更注重的是培养幼儿正确的三观基础和良好的习惯,以确保他们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能够得到帮助,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幼儿教育也同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也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得到解决,只有将这些问题逐一解决,才能为我国幼儿带来更好的教育。

关键词:现代幼儿教育;幼儿教育问题;对策研究

一、现代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幼儿教育机构的审核、监管不够严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在自己子女教育问题上更是不留余力地进行培养,唯恐自己的孩子在进入小学前就落后别的孩子太多,争先恐后地让自己的孩子进入更好的幼儿园接受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无疑成为了很多商人眼中的好项目,于是乎就出现了大量借着幼儿教育大热的东风而成立的幼儿园,各种形形的幼儿园更是呈现了遍地开花的景象,然而这看似生机勃勃的幼儿教育发展,却因为审核和监管的问题使幼儿教育存在很大的隐患,很多地方的幼儿园更是呈现出鱼龙混杂的现象。例如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很多过去我们没有注意的地方都相继暴露出了问题,幼儿园幼师虐童事件就是其中一项,家长们怎么都不能够相信,自己信任老师、信任幼儿园,将孩子交到他们的手中,却等同于把孩子推到了恶魔的手中,而且从越来越多的虐童事件曝光来看,幼儿园幼师虐童俨然不是个别的特例,而是普遍存在于幼儿教育当中的,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情况,就是因为很多幼儿园对幼师的审核上放松了标准。一些幼儿园为了降低成本,甚至会去录用没有幼师资格证的人成为幼师,可想而知这些幼儿园的教学水平如何,在这种幼儿园当中,幼儿能够学到什么完全是未知数,同时政府部门对幼儿园的监管不够严格,更是纵容这种现象出现的温床。2.幼儿被集中饲养般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我们时常能够看到,每个孩子都是在被当做集体中的一员在接受教育,想要得到老师们的鼓励甚至奖励,孩子们就必须要满足老师所提出的要求才可以,而满足不了老师的要求很多时候会被打上“差”孩子的标签,就如同优秀影视作品《看上去很美》中一样,衡量优劣的唯一标准就是小红花,在这种教育下,幼儿们的天性往往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很多幼儿或许在别的方面有着极高的天分,却因为这种教育被打上了“差”孩子的标签,这无疑是幼儿教育的失败。

二、让现代幼儿教育更好的对策

1.增强幼儿园建设审核标准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幼儿教育方面,想要给幼儿更好的教育,就必须先建立起更为科学、更为严格的幼师审核标准和幼儿园监管方式,确保每一个幼儿园的正规性,严厉打击不正规的幼儿园,以带给幼儿们更优质的幼儿教育为理念进行办学。同时幼儿园本身也更应当加强对幼师的审核,对于没有幼师资格证的幼师坚决不录用,对于危害幼儿健康的害群之马更应当联合政府相关部门予以制裁,而不是单纯地开除就解决问题,以此为孩子们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幼儿教育,真正有效地培养孩子,让幼儿教育起到它应有的作用,衷心祝愿未来的幼儿教育中不再出现虐童事件,让幼儿都能够有一个美好、快乐的童年。2.尊重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就如同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一样,每一个幼儿实际上都有着他们的特点,先天与后天的影响使得他们每一个都是那么的与众不同,他们有的对数字很敏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总是能展现出非同一般的理解能力;也有的幼儿对语言更感兴趣,使得他们在学习语文或英语的时候能够比其他的孩子更快。在这种前提条件下,教学当中自然就显得一些孩子更“聪明”一些,而有的孩子则“笨”一些,所以并不能用这种方式去评价一个孩子的好坏。所以为了带给我国幼儿更适合他们的幼儿教育,现代幼儿教育必须摈弃过去的“集中养殖”式的幼儿教育,在确保每一个幼儿都被照顾到的同时,也应当根据每一个幼儿的特点去制订最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让每一个幼儿在得到了平衡发展的同时,也能够进行个性化发展,让每一个幼儿的优点都能得到最大化的提升,为孩子未来的学习和进步夯实基础。3.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中的关键一环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自己的父母都是“全知全能”的代表,他们对自己的父母更是无条件的信任,同样的一个道理由孩子的父母说出来,也远比老师说出来更有效,可见在幼儿教育当中,幼儿家长的能量是不容小觑的。所以在幼儿教育当中,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也应当让幼儿家长明白他们对幼儿的深远影响,让幼儿家长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去影响他们,将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进行有机结合,让幼儿得到全方位,立体的教育。同时幼师们也应当更进一步地投入自己的精力,将每一个幼儿当作是自己的孩子去看待,将自己无私的爱奉献给每一个孩子,以此来更具耐心地进行幼儿教育,让孩子们在幼儿园中也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

三、总结

对于一个国家的长久发展来说,教育永远都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如果说孩子是国家的未来,那么幼儿教育就是国家未来的基石。在我国民间,也早就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也许看起来有些危言耸听,但实际上也说明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希望笔者的浅见能够让更多的幼儿教育从业者参与到讨论中来,将自己对幼儿教育的理解与他人进行分享,让现代幼儿教育能够更健康地发展下去,为我国的幼儿教育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幼儿教育论文范文4

[摘要]幼儿教育质量的好坏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进行幼儿教育时就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改革,才能保证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现在许多幼儿园都采用了信息技术来与与幼儿教育进行整合,可见其对幼儿教育有重要作用。信息技术的出现在许多方面都能促进幼儿的发展,文章就二者的整合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信息技术;幼儿教育;整合

一、整合优势

(一)提升学习热情

孩子在幼儿时期普遍有着这样的特点,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对新奇的事物更能产生兴趣等,因此在幼儿教育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就可以有效的提升幼儿学习兴趣,传统的幼儿教学中,教师仅仅去根据设定的好的教学内容去进行讲解,并且讲解的相对枯燥,因为幼儿好动的特性,在课堂内容没有吸引力时,课堂气氛就会较为混乱,这种教育形式,幼儿很难产生学习的热情,面对这样的情况不仅不会使幼儿的学习热情得到提升,学习能力不会提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会阻碍幼儿的发展。然而在在进行幼儿教育时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就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因为信息技术有较强的灵活性,在进行教学中内容的设定也能更加丰富,并且呈现出的动画、图片很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并且能延长注意的时间,动画视频直观的将教学内容进行呈现幼儿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他们的学习热情也会随之提升了。

(二)陶冶情操,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首先在课堂教育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信息技术中那些有趣的内容很容易使幼儿保持学习的热情,这样就可以有效的使幼儿的学习能力得到发展,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幼儿创设想象的空间,使幼儿的想象力得到发展。运用信息技术很容易展现一些思维逻辑方面的内容,幼儿通过多媒体的引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小短片,其中可以包括一些绘画、歌唱、舞蹈等内容,让幼儿通过有趣的小短片,可以让幼儿对这些内容产生一定的兴趣,使得幼儿愿意主动的学习这些内容,不断的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整合的方法及应用

(一)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整合,培养思维能力

在幼儿时期如果能培养幼儿良好的思维能力,对幼儿的各项发展都是有助益的,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找寻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如果单靠教师的语言阐述来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并不容易,但是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来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就相对容易了,在进行《三只小猪》故事的课程时,笔者就将信息技术运用到了教学当中,笔者没有直接将教材拿出来对幼儿进行故事教学而是将这个故事实现进行了录音并且还配上了合适的音乐,在课程开始时直接将故事的录音播放给了幼儿,因为故事的录音中不仅有语言故事的讲述还有动听的音乐,幼儿听的非常认真并且笔者还观察到许多幼儿在听故事时还会模仿故事中的动作。故事听完后笔者进行了提问,哪只小猪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幼儿在听完问题后,积极的进行回忆,并回答了笔者提出的问题,幼儿们还结合着小猪的动作和大灰狼的动作进行了模仿,并且表演的很形象,这时笔者并没有结束课程而是再次了运用多媒体技术对课程进行了总结,教师将《三只小猪》的动画场景播放出来让幼儿欣赏,幼儿在观看故事时可以了解到小猪们是怎样盖房子的,并且什么样的房子更结实,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可以使幼儿的听觉、视觉以及感觉上都能被信息技术调动起来,这样的形式可以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得到不断的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整合,培养幼儿认知能力

幼儿时期已经有许多的知识具有抽象性,幼儿很难将其中的知识理解透彻,教师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幼儿在枯燥、乏味的环境中本身就不会产生兴趣,再加上比较难理解的教学内容,幼儿在认识的过程中就显得很被动,教师也会发现,即使自己很用心的在进行教学,教学效果也没有什么提升,但是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就会出现全新的景象,信息技术呈现出来的内容都比较直观,许多科学现象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呈现幼儿理解起来就容易的多了。例如教师在进行科学领域《磁铁的秘密》一课的教学时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在课堂上真正能让幼儿去动手操作的材料并不多,那么许多无法操作的材料幼儿就不能判断,他是否可以被磁铁吸引,限制了幼儿的认知能力的发展,那么利用信息技术就可以将这一问题解决,教师事先可以将想向幼儿展示的材料制作到多媒体课件当中去,在课堂中,教师就可以对幼儿进行展示了,并且这种展示的效果有时会比真正的操作能更清晰的将实验现象展示出来,并且一些实验现象稍纵即逝,采用信息技术还可以将这一问题有效解决,幼儿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反复观看,了解其中的秘密。当幼儿对某一内容感兴趣或感到困难时,可灵活演示,拓宽了教学途径。孩子们仿佛被一块强有力的磁石地吸引着,一把新奇的钥匙正在开启着孩子的心。这就是在信息技术下孩子们产生的主动、精彩、新奇的特性作用下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