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采风报告

采风报告

时间:2023-02-12 06:08: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采风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采风报告

第1篇

关键词:走进湘西,感受艺术,感悟随想

 

一、走进湘西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接壤,面积15486平方公里,境内居住着土家族、苗族、回族、瑶族、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人口264.58万人,其中土家族105万人,苗族86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2.9%。辖吉首市和龙山、永顺、保靖、花垣、古丈、凤凰、泸溪七县。

好山好水好地方,人好酒醉情更酽。自古以来,湘西为湘川咽喉之地,历史悠久,山水奇异,民风淳朴。境内自然景观绚丽多彩,人文景观独特神奇。这里峰峦叠嶂,林木参天,溪河纵横,洞穴成群,名胜迷人,既有全国落差最大的流沙瀑布,又有工艺精湛、风格独具的古建筑老司城祖师殿。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这块洞天福地。

湘西的美在于山。巍巍武陵是湘西的脊梁。高耸入云的八面山呈现出“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塞外风光”;莽莽苍苍的高望界,林海绵亘,荫天蔽日,珍禽异兽不绝于野;四季绿意诱人的南华山,有如一只栖息于湘西山地的金凤凰。

湘西的美在于水。山青水秀,滔滔酉水是湘西亘古不息的血脉。两岸青峰对峙,青幽迷人的猛洞河享有“天下第一漂”的盛名;静谧的皮渡河,修竹夹岸,十里长廊一画屏;而澄明浩淼的栖凤湖,则是湘西熠熠生辉的一颗明珠。

湘西的美在于人。“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奇山异水赋予了湘西人这种神韵。湘西人既有着“红灯千盏人万叠,一片缠绵摆手歌”的辉煌艺术,又有着谊侠尚义的古道热肠和淳朴的民情。

湘西的美更在于音乐。土家人能歌善舞,其经典主要有土家族茅古斯舞、摆手舞、跳马舞、铜铃舞等。“咚咚喹”——一种土家族特有的吹奏乐器,还有跳马舞、打溜子,冲出了国门,走向世界!“你歌没有我歌多,我歌共有三只牛毛多,唱了三年六个月,刚刚唱完一只牛耳朵。” 苗族人民在敬祖祭神必唱各种神歌,婚丧大事必唱庆贺悼慰的歌,生产劳作更分门别类,随时随事唱着各种悦耳开心的歌曲。

于是,2004年6月28日,音乐学系师生一行120多人抵达湘西土家族、苗族这醉人的土地,欲将课堂所学理论赴之于实践,采得大“风”归,进行为期10天采风“淘金”大行动。

二、感受艺术

(一)民歌

湘西民歌最大的特色就是富于幻想和热情,保留着浓郁的巫风,它为中国民族音乐的浪漫主义传统奠定了基石。湘西民歌包括了生活在湘西地区土家、苗、汉等各族人民的民族歌曲,有巫歌,傩歌、摆手歌、哭嫁歌、山歌等等,它是土家、苗、汉文化融合与交会的结晶。

在土家族村落,三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为我们表演了即兴演唱。如此年龄的老人,却有一副硬朗的身体,唱起歌来底气十足,丝毫不比小伙子逊色。这大致相当的曲调,他们唱了一代又一代,已经基本固定。其旋律高亢,声音嘹亮,跳度较大,他们唱起来悠悠缓缓,一点都不觉得费劲。现编的歌词也唱出了对远方客人的热烈欢迎。民歌中有用锣鼓伴奏演唱的号子,多是锄草号子、田秧号子等这类抒情的平缓号子。

终于目睹了土家族“哭嫁”这一千古绝唱,但是他们不叫歌,只是一种风俗习惯。土家姑娘在接到男友通报结婚的日子前十天半月,邀亲邻依次围坐,哭起嫁歌来。有哭祖先、哭爹妈、哭兄嫂、哭姐妹、哭媒人、哭自己。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歌词有传统模式的,也有聪明姑娘触景生情的即兴创作。内容有回忆母女情,感谢养育恩,诉说分别苦,母教女为人处世等。论文大全,走进湘西。我们欣赏的是一段母亲哭女儿的歌,母亲边哭边唱,女儿趴在母亲腿上只哭不唱。这表现的是真挚的母女情,催人泪下!但她们是请来专为我们表演的,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真实性,希望以后还有机会观到“货真价实”的哭嫁。

(二)器乐

湘西的民族器乐豪放、洒脱,表现了土家族、苗族人民的淳朴、善良。

此次我们欣赏的最多的是吹打乐。论文大全,走进湘西。艺人们表演的曲目很多,《将军令》是上花轿时所演奏,《安庆》是新郎新娘见面时所演奏,无论演出时的节奏、形式都充满了喜庆的味道。“打溜子”是吹打乐的一种,又称“打家伙”、“打家业”等,是盛行于湘西北土家族地区的一种古老的民族打击乐,凡遇土家婚嫁迎娶、逢年过节、调年摆手等喜庆场合都少不了它,甚至有些土民有事无事打打镏子自娱自乐,故在民间广为流传。乐器主要由唢呐、锣(两面)、钹(两面)组成。曲目繁多,内容丰富。五位老艺人站成一行表演,俗称“五人溜子”。那情绪异常粗犷,音量洪大,其旋律又不失优美,打击乐的节奏比较鲜明、固定,就象是在为一曲原始乐舞在伴奏,场面虽不能称为庞大,但丝毫不减热闹的气氛,因此以其特有的魅力,常被称为“土家族的交响乐”,其艺术魅力可见一斑。论文大全,走进湘西。

两人表演的唢啦齐奏,不显得单调,反而觉得这才是这种古老乐器的魅力之所在,并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这便是华彩段。这种唢呐据说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与一般的唢呐有些不同,要大一些,按孔多一个。《大开门》、《满堂红》都是为了表达美好祝愿的曲牌。

还有单纯的锣鼓乐,就是一面锣一面鼓。两位老者表演,但这种已不是纯粹的器乐,中间插有少量的唱段。论文大全,走进湘西。据说还具有一定的实际功用。

(三)歌舞

民间歌舞又是湘西民间音乐中出类拔萃的品种之一。湘西土家族、苗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土家族的主要传统舞蹈有“摆手舞”、“茅古斯”等,苗族有“鼓舞”、“接龙舞”等。

摆手舞是在摆手节这种土家族习俗中表演的,约在每年春节期间举行。幸运的我们却在这个时候开了眼界。摆手舞在摆手堂门前举行,摆手堂前宽坪中竖了一高约十几米的旗杆,两面龙风旗迎风招展,顶端一只白鹤振翅欲飞。论文大全,走进湘西。在春雷般的大锣大鼓声中引出全场沸腾的摆手舞。大约近30人围成一个大圈,边走边跳,众人双手按照节奏左右摆动,偶尔还唱出声来,多由一人领唱,众人和。锣鼓的节奏时缓时急,表演者的动作也随之变化,也有两个人对跳的,但总的队列不变。摆手舞过后,接着表演了茅古斯舞。这茅古斯舞的十几名表演者全身都披着稻草。开始上来一人,边说边唱边表演,情绪缓和。不久众人齐上,一副反映原始狩猎的舞蹈场面展现在众人面前,其情绪异常粗犷。老人们介绍,这个歌舞是在原始人狩猎之前跳的,因为他们必须要祭管着野兽的山神,否则打不到猎物,即使打到了也要受山神的惩罚,因此以其实用性一直延续到现在。这摆手舞与茅古斯舞都是带着一定的祭祀色彩。论文大全,走进湘西。

(四)曲艺

我们还有幸欣赏到了《十二月采茶》、《捡蘑菇》等当地的茶灯艺术。空旷的场地上,三男三女组成对,在小型的器乐队伴奏下跳了起来,演员们还边跳边唱,场外时而人声帮腔。男演员化装成小丑,动作比较滑稽。凤凰茶灯分为文茶灯和武茶灯两种,是凤凰县独有的地方民间曲艺艺术、音乐自然流畅动听。茶灯没有悲苦戏,都是喜剧、诙谐风趣,深受民众喜爱,其内容多为赞美生活、歌颂爱情,是凤凰的民间优秀传统艺术瑰宝。上面的两支曲目是文茶灯,武茶灯一般是一人独唱,众人和。

(五)戏曲

傩戏,又称傩愿戏,是当地较有名气的戏曲品种形式之一,其历史悠久,约形成于明末清初,清康熙末年便有傩戏演唱的记载。傩愿戏表演往往粗放,服饰简单,语言通俗,常用道具有牛角、傩铃、师刀、面具等。县内保留的傩戏剧目有《孟姜女》、《七仙女》等小本戏。曲调有孟姜女调、开山调、师娘调等。傩戏历来无职业班社,艺人多为巫师,或附于坛门。1958年被当做迷信活动禁止,1981年派员参加省傩戏研讨会之后,农村逐渐恢复演出。在傩戏演出中,还穿插着不少巫术表演,如过火炕、吞火吐火、踩刀梯等。特别是上刀梯、滚刺床、走犁头、过火槽是傩戏中最精彩的表演节目。我们欣赏到一道士打扮的老人在锣鼓的伴奏下跳、唱,又似在讲话,又似在做法,以祀丰收年成,显赫先民的勇敢精神。

三、感悟随想

湘西之行感悟颇多。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方水土造就出的璀璨的音乐文化,它们带给了我莫大的兴趣,并使我陶醉于其中。在室内呆久了,听多了西方的古典交响乐,看惯了那些华丽的西方歌剧,这些特色鲜明的民间艺术呈现在眼前,真是耳目一新,有中相见恨晚的感觉,西洋古典音乐能够流行于世界的各个角落,为什么我们的古老艺术就不能堂堂正正的走向世界呢?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而我们现在接触到的还只是一点皮毛,沧海一粟,更多的“宝藏”还需要我们去发掘整理、推广。可如今,如此丰富的“宝藏”却面临着失传的危机。据当地老人介绍,这些古老而珍贵的艺术品种,得不到那些年轻人的青睐,他们认为这些都是一些过时的老古董,没啥新鲜的,不值得去继承,更不用说去发扬光大了。这个危机应该尽快的解决掉,否则这些无形的艺术资源就会面临绝种的境地,对于国家乃至世界都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同时,由于没有过这样的外出采风经验,事前的准备工作做得也不充分,因此在采的过程中遗漏了不少有价值的“风”,记录下来了的,由于水平十分有限,也难免存在错误。回来之后,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向老师和同学们请教,整理出了报告,尽最大努力将湘西之行的个人成果跃然现于纸上。文章中可能纯有大量的谬误,恳请老师能够帮助指导更正!

参考文献

[1]、《品读湘西》广东旅游出版社龙迎春著2006-1-1

[2]、《沈从文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杨芳芳选编2004-1

[3]、《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杜亚雄编著

第2篇

关键词:音乐学;音乐考察;采风;艺术教育

一、课程基本情况

“采风”,亦称“艺术采风”。它是指除学校课堂教学活动以外,有计划、有组织的,由学生参与的校外教学活动。它是高校艺术类专业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重要的专业必修课。艺术采风在高校艺术专业教学中既是一门基础课程,又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它兼顾着教学、体验生活和社会实践等多重任务和意义。从专业教学讲,艺术采风活动让学生从静态的课堂走向动态的空间,用视觉扫描大自然与社会,为艺术创作提供情感积淀和创作素材,它对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艺术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是课堂与课外、学校与社会的有机结合。

“音乐考察与采风”是石河子大学音乐学(师范类)专业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也是音乐学专业在校外开展的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在第六学期暑假集中利用两周时间开设,主要由音乐系理论教研室承担该课程的教学,近几年该课程已成为音乐系教学实践与科研结合紧密,科研课题较多、取得成效较大的专业课程。2003年理论教研室对该课程理论教学与科研实践的新模式作出新的规划,以培养应用性高素质的大学生为目标,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学生在知识结构、舞台实践和创新能力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

从古到今,从国际到国内,民族民间音乐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代表着本国家民族的灵魂及象征,也含有一个伟大的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和形态。而新疆作为我国历史上文明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自古就是亚欧大陆政治、经济、文化交汇的中心。新疆共有47个民族成分,其中世居民族有13个,诸多的文化因素汇集于新疆诸多的民族中,从而也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这些都为新疆音乐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新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也为音乐学专业开设的“音乐考察与采风”课程提供了广阔的资源,自2002年设立这门课程起,音乐系一直坚持“走出去”的教学方式,即让学生走出学校,由专门教师统一带队,深入民族民间音乐生活收集各种第一手的音乐资料并对其进行调查研究。2002年、2003年、2005年、2006年及今年(2010年),音乐系带领学生赴吐鲁番地区鄯善县鲁克沁镇进行音乐采风,学生被安排住在民间艺人的家里,与民间艺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在了解维吾尔族民间音乐的同时也了解了东疆地区维吾尔族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民俗,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音乐系亦同鲁克沁镇的维吾尔族木卡姆民间艺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04年,音乐系带领学生赴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进行音乐采风,学生们又初步了解了蒙古族民间音乐的状况。2009年,音乐系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带领学生赴沙湾对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及舞蹈进行了调查研究。尤其是2008年,音乐系改变教学方法,采取“请进来”的教学方式,即把鲁克沁镇的维吾尔族民间艺人请进大学校园,通过与师生一系列的交流活动更好地传承民间音乐,弘扬民族艺术。在为期两周的采风活动中,“吐鲁番木卡姆”第六代传承人、时任鲁克沁镇文化站站长、年过六旬的吐尔逊•司马义老人亲自带领12位艺人给学生们上课,学生们则分组跟不同的艺人进行学习。对于学生而言,相对于在大学接受的音乐教育,木卡姆及维吾尔民间歌舞可谓是一种陌生的音乐现象、一种全新的音乐体裁,学生们亦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音乐厅、展厅、学院大厅以及学生琴房里,到处都可以看见学生们认真向民间艺人虚心求教的场景,艺人们也不知疲倦地带领学生们一遍遍地演唱和讲解所学的内容。在短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维吾尔族民间音乐的巨大魅力,体味到了民间艺人的淳朴,掌握了最基本的“音乐田野调查”的工作方法,学生们也分别学会了用维吾尔语演唱两至三首维吾尔族民歌;吐鲁番赛乃姆舞和纳孜尔库姆舞的基本步伐和动作;维吾尔乐器,如热瓦甫、弹布尔、达甫等乐器的基本演奏方法等,在最后半天的汇报展示中,学生们的表演可谓精彩不断,各组学生分别展现了自己的学习成果并赢得了民间艺人的赞许及学院领导的一致好评,学生们也同民间艺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客观地说,“音乐考察与采风”课程拓宽了学生们的思路,提高了他们对民族音乐学与音乐本体研究的理性认识,唤起了他们深入了解新疆本土音乐文化的求知欲望。

二、本课程教学实施的创新

“音乐考察与采风”活动有自身的独特性。如果说它是正规的教学活动,它却没有标准的上下课时间;如果按没有上下课的时间标准,说它不是正常的教学活动,它却有相关的教学大纲作依据。因此,在活动中很难把握一个“度”,即:不能很好地做到既不束缚学生的手脚,让其有自由主宰的空间,又不是松散的管理、放任自流而保证适当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效果。

在我国无论是专业音乐院校,还是地方性高校的音乐专业,其教学大纲里一般均设有“艺术采风”课程或类似的教学环节,看似相同的“艺术采风”,却因为各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不同,使得该课程在教学内容、视角、教学方法、教学重点和教学模式等各个方面存在很大差别。

近年来,由于各大高校对艺术类学生的盲目扩招,很多院校艺术类专业在师资力量和管理能力方面体现出明显的不足,这些因素也在间接地影响着艺术采风活动。实际上,精心策划和组织的采风教学,不但能很有效地解决音乐专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它还是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锻炼学生对民间音乐采集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鉴于此,石河子大学音乐系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理论教研室根据几年来带领学生进行户外音乐考察与采风的经验,通过对教学方式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创新,使每一年的音乐考察与采风活动都能安全、顺利、圆满地完成。其教学实施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结合师范艺术教育的特点

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应在继承和发扬以往教育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更新加快艺术教育改革的步伐。音乐系认识到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之中,而是支持学生走向社会,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

音乐系根据师范艺术教育教学的需要,安排好学校艺术教育的重点,同时看到社会美育更为广泛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和大自然,走访考察地的古迹、道路、建筑、展览馆等,在实践中增强感性认识。

(二)制定缜密的活动计划,全方位指导采风实践

音乐系在每一年的音乐考察与采风活动前首先都会选择具有一定艺术价值的、民族特色分明、地域文化明朗、人文历史较为悠久的地区作为对象,其次是能合理安排行程,提高活动效率。在出行考察前都会专门安排相应的理论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前期的指导,包括艺术专业技能教育、思想观念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安全教育、生活常规教育等各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不仅仅在艺术实践上能得到收获,同时在思想品德等各方面也能收益匪浅,体会到作为一名未来的教师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

(三)及时整理,提高认识

通过音乐考察与采风活动,发展学生的艺术创造才能是艺术教育的归宿。对此理论教研室教师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在活动中对学生的审美过程加以引导,使他们能够正确地分析、评价他们所面对的民族民间音乐事象,督促他们及时归纳、总结自己的审美感受,鼓励他们各抒己见。

(四)抓过程,同时更注重结果

采风结束返回学校后,就要开始进入了资料整理和研究阶段。这是整个采风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前面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环节能否出成果、能出怎样价值的成果而设计的,音乐系让所有的学生都认识到了这一点。每位学生在采风结束后一周内都要提交采风报告,在这个过程中理论教研室的指导教师历来重视加强指导工作,但对于采风报告的写作内容没有限制。最后主要根据学生提交的采风报告,结合其在整个采风过程的表现情况,指导教师采取集体评分的办法,评出每一位学生该门课程的最终成绩。

三、本课程在师范教育中的作用

师范教育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中小学教师的重任。师范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教育和谐统一的现代教育,应重视弘扬人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自觉性和强烈的求知欲,重视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精神力量。活动课程是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增强学生对中小学教育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强化活动课程,组织的学生进行音乐考察与采风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它在师范教育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陶冶情操,激发爱国热情

音乐考察与采风活动不但服务于艺术教育本身,而且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也起到积极作用。学生在欣赏大自然的秀丽风光、体察民风民俗的同时,对江山如此多娇的祖国更加热爱,对伟大中华悠久的文化艺术深感自豪,陶冶了情操,激发了爱国热情。

(二)开阔视野,激发艺术灵感

音乐考察与采风活动是艺术教育的手段,是通过自然美和社会美的体验,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和追求。通过学生对艺术内涵的进一步思考,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采风活动中学生们通过搜集大量的民族民间音乐素材,了解到课堂中无法接触到的新鲜事物,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美的教育与创造,都离不开情感的作用。因而在艺术教育中为学生创造一种情境,使他们身临其境,加深学生对美的意境的体验,从而激发了他们的艺术灵感。

(三)增强凝聚力,树立集体主义观念

音乐考察与采风活动是集体行为,学生走进社会,摆脱了学校及家庭的束缚,相互之间就会不自觉地产生凝和力,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充分发挥团结友爱的精神,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活动中涉及到一些看似细小的但是又不容忽视的纪律,每个人只有认真履行,才能顺利地完成预定的任务,加强了组织纪律性,进一步树立了集体主义观念。

(四)参与管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音乐考察与采风活动的特殊社会环境,不同于学生以往单一的生活空间,需要他们解除依赖心理,主动地和周围的人和事接触、交往。在这个过程中就锻炼了他们的管理、组织、交往等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逐渐地成熟起来。

所以,音乐系在音乐学(师范类)专业中开展音乐考察与采风活动是拓宽艺术教育新视角、开辟艺术实践新天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艺术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重要体现。

四、结语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简要阐述,笔者认为。在音乐学(师范类)专业中开展“音乐考察与采风”活动是拓宽艺术教育新视角、开辟艺术实践新天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艺术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重要体现。石河子大学音乐系的“音乐考察与采风”课程也为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进入高等学府进行有组织、有规模地教习作了有益的探索,同时进一步传承了新疆民族民间音乐,弘扬了新疆民族艺术,为推动学校人文学科的发展建设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石河子大学音乐系也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拓宽教学思路,使该门课程更好地为师范类音乐教育服务,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服务。

参考文献:

[1]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2]杜亚雄.民族音乐学概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

[3]王耀华,乔建中.音乐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赵塔里木.学校艺术教育传承――中国维吾尔木卡姆当代

保存的重要手段[J].中国音乐,2007,(2).

[5]于东风.浅议“民间音乐田野调查技术课”的教学――从

新疆艺术学院哈密采风谈起[J].中国音乐,2002,(2).

第3篇

创建于1842年的维也纳爱乐乐团,汇集了当时极为优秀的演奏家,“爱乐”这个名字已成为真正热爱音乐的人们心目中的一个特殊的标志和符号。用“爱乐”作为奉化市首个音乐教师音乐俱乐部的名字,其实想传达的也是这样的意思。该班成员共有20名,所有的成员都是音乐学科的名师、骨干,也有新起之秀、后备人才。如何将爱乐俱乐部的学员打造成为真正的学科骨干力量呢?笔者拟从课堂以外的四大途径,来多方位地提升青年骨干教师的音乐专业素养。

一、“读书交流”,提高青年骨干教师的理论素养

读书是人类重要的学习方式,精神的提升和传承需要强化阅读。实践也证明,音乐教师要在专业发展上有新的突破,必须潜下心来阅读,研读教学专著、悟透课标教法、修炼读书习惯,等等。那么怎样的读书活动才是有成效的呢?

1.读书因“点滴记录”而深刻

在读书活动中,国家指令性文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和两本专业期刊《中国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是俱乐部每位学员的必修读本,几年来这几本书刊已然成为了学员们的良师益友,也成为了学员们教育教学的方向盘,让学员们时刻紧跟教学改革的新步伐,了解课堂教学的新动向,以及领会“课改”精神的新理念。因此在阅读的同时倡导学员们记录书籍中的关键词、语句或段落。诸如此类的阅读与摘记,不仅能掌握最前沿的教学信息,还能多方面地提高学员们的教学专业理论素养。

2.读书因“智慧分享”而感悟

在“点滴记录”后我们爱乐俱乐部还开设了“读书报告,智慧分享”这一活动专栏,分学期为学员们精心挑选教育经典、教育教学专著。一年来,我们先后组织阅读了维克多・伍顿的《音乐课》、戴维・埃利奥特的《关注音乐实践》、柯达伊《柯达伊教学法》、李欧梵的《音乐札记》和美国音乐教育家格雷珍・希尔尼穆斯・比尔编著的关于美国音乐教育理念与教学案例的教育专著《体验音乐》等书籍。每一次的阅读我们都组织学员以“读书报告会”的形式开展“我的读书感悟――智慧分享”活动。最近一次读书报告会上,俱乐部学员给大家做了精彩的读书报告,从不同书籍、不同视角和大家分享了他们“品经典、亲大师、悟其道、促成长”的感悟与智慧,近两小时的读书报告会,在学员间的交流碰撞中萌发了新的思考,深化了对阅读的认识,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给予了大家极大的理念上的指引与教学上的启示。

二、“音乐沙龙”,提高青年骨干教师的人文素养

“音乐沙龙”是我们爱乐俱乐部的又一个活动平台,紧张繁忙的教学工作之后,学员们围坐一圈,泡上一杯咖啡,播放一段音乐,确定一个话题,畅谈自己的教学得失,发表自己的教学建议,在分享思想与智慧的同时也进行着思想的碰撞与交流。

1.“沙龙”因“话题式随聊”而获知

沙龙活动以“聆听天籁之音、共享心灵律动”为话题进行,交流音乐名家、名曲。其中围绕一个话题,学员们谈及古今中外的音乐家,以及音乐家鲜为人知的音乐故事、创作风格,以及谈及崇拜他的理由和对自己的影响。从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到现代乐派,从巴赫、贝多芬到聂耳、冼星海,华彩乐章一一呈现。我想,这些大师用自己的一生倾注着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引导我们将对音乐的喜爱融入到对生活、对工作、对学生的热爱之中!从古典到流行,从激昂到抒情,让我们沉郁的心情变得轻松,让我们浮躁的心情变得平静,让我们干涸的心情变得湿润,让我们平静的心情掀起奇妙的波澜。在这美丽的聆听之旅中,学员们倾听到了音乐家灵魂深处的声音,也体验到了音乐带来的感动和力量。

2.“沙龙”因“主题式剖析”而释疑

俱乐部学员的专业成长需要同伴互助,需要个体反思,更需要专业引领。回顾2011年6月14日,奉化市音乐教师“爱乐”俱乐部开展了以“关注音乐本体,优化教学设计”为主题的俱乐部音乐沙龙活动。此次主题式音乐沙龙我们邀请到了宁波市名师、宁海县音乐教研员印滢斐老师为学员们做了题为《独特的音乐独特的课堂》欣赏教学模块的主题讲座,以主题式的阐述与剖析来解答我们在欣赏教学领域中遇到的阻碍与困惑。活动中印老师紧抓关键词“独特”,从独特之音乐气质、独特之音乐要素、独特之创作手法和独特之体验感受这四个维度,结合各种课例做了非常细腻、深入和翔实的解读。启发我们可以从多种音乐要素上去介入与展开,找准符合音乐本身且最能触及到学生和听课者脉搏的关键点,教学设计才能更加贴近音乐本身的气质。以此,通过沙龙中专家的引领与指导、同伴的研讨互动与观点碰撞,有效破解了学员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难题与困惑。

三、“欣赏采风”,提高青年骨干教师的艺术素养

为了能让青年骨干教师有机会现场聆听与欣赏经典音乐,感受高雅艺术的魅力,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爱乐”俱乐部每学期组织成员教师走进大剧院、音乐厅等艺术殿堂,走近大师、聆听经典、陶冶情操。

1.“采风”因“走进高雅殿堂”而宽阔

“人音版”教材中有很多古今中外音乐大师的经典之作,其音乐体裁、音乐流派、音乐风格及世界各国的音乐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涉猎也极为广泛。俱乐部的教师虽然在音乐沙龙活动中也谈及自己“心中的音乐大师”及“大师的音乐作品”,但是在实际的音乐教学活动中还是存在教学流程“公式化”、作品解析 “教参化”、内涵挖掘“浏览化”等现象,以至于学生喜欢教材里的作品不多,更别说能哼唱部分音乐主题、听出乐曲的主奏形式及演奏乐器。因此,俱乐部还开辟了“采风”路径,即组织俱乐部学员前往宁波大剧院欣赏与聆听各种音乐会,此举不仅开阔了俱乐部教师的音乐视野,对音乐作品的解读更具纵深,还能将文本中的音乐解读与舞台上的作品演绎在现场音乐会中得以交融,全身心地浸润于音乐音响中,真正实现穿越历史的音乐对话,用自己最直接、最真实的音乐感受去架构更灵动的欣赏课堂,唤起学生也能与作品对话的音乐思绪。

2.“采风”因“寻找音乐足迹”而凝厚

“采风”的第二条路径就是以课题为领航,一路寻找音乐驻足的痕迹。其中俱乐部以多个教研课题为研究主题,以《奉化吹打在中学音乐课堂中的实践与研究》为例,我们在课题实施阶段就以“寻找布龙音乐的特色”进行了“采风行动”。第一步,前往奉化布龙的集中地,从老一辈的口中得知了 “奉化锣鼓”和“奉化吹打”的相关历史。第二步,上网搜索并观看了浙江省歌舞团在20世纪50年代就享誉世界的民族器乐节目《丰收锣鼓》,与奉化九韶堂的《十番锣鼓》进行对比。第三步,俱乐部学员还前往奉化市萧王庙中心小学实地考察了该校“奉化吹打”学生社团的开展情况,并共同参与了奉化民间艺人给学生做行奏、坐奏等表演形式的授课活动。第四步,组织观看了奉化吹打的代表曲目录像。以上的“实地寻找四步走”为俱乐部的课题组成员对所研究的奉化吹打的历史、形成、特色、代表曲目及当地学生的学习传承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也为下一步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做了较好的指引,通过以上实践,证明了“采风”行动是俱乐部学员对于研究相关课题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四、“基本功切磋”,提高青年骨干教师的

技能素养

扎实精湛的音乐技能是音乐教师从事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基石,更是音乐教师提升自己向专业化发展的必修课程。在“爱乐”俱乐部中,学员们定期举行音乐技能的展示与交流活动。

1.“技能”因“演绎课内作品”而广博

技能的广博不仅仅是各项技能的程度有多高,更是各项技能进行综合性艺术表演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集中表现。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要有良好的示范与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与体会作品的情绪与情感。为了实现音乐课堂中教师“范唱美”的目标,我们也尝试在爱乐俱乐部中开展“唱响教材、精彩演绎”等表现课内作品的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老师们结合“人音版”教材内容,采用多种艺术表现的形式:自弹自唱、重唱、独唱、组唱、合唱、表演唱;用钢琴、竹笛、手风琴、单簧管或口哨等来演绎各欣赏作品的主题音乐等,所演绎的课内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如果说作曲家对音乐作品是一度创作,演奏家是二度创作,那么我们的音乐教师就是三度创作,因为教师用自己巧妙的构思与扎实的音乐技能,对作品进行了个性化的加工、处理与表现,在展示自己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赋予了音乐作品独特的风格与艺术魅力。

2.“技能”因“实现修炼自觉”而精深

音乐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有:声乐、键盘、自弹自唱、舞蹈及合唱指挥等,扎实、精湛的音乐技能不仅是音乐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有力保证,更是音乐教师得以长足发展的软实力。所以我们“爱乐”俱乐部也经常开展青年教师音乐基本功大赛等活动,有效搭建各种平台让音乐教师在各种交流、评比和展示活动中来促使教师提升音乐各方面的专业技能,但是比赛与展示总是带有阶段性或时效性的突击与偶然,并不能代表所有教师的真实水平。另外,当比赛或展示结束后,教师对于练习基本功的动力与热情就会稍纵即逝,当需要再次参加比赛或展示时,时隔已久的现象只会令音乐技能水平逐渐退化且难以突破。因此,俱乐部学员根据自身现阶段各方面的技能水平制定了有关音乐技能发展方面的个人规划与技能练习安排表等,俱乐部也适时邀请专家指导俱乐部教师的音乐专业技能。只有实现修炼音乐技能的自觉性与持续性,才能真正触动教师们的音乐神经,用自己对音乐的那份执着与热情来激发自己、监督自己、进而全方位地提升自己。

第4篇

2010年,安陆文联在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的正确领导下,各项工作有新起色,有些工作有新突破,文学艺术创作有新成果,各学会协会有新活动,整体工作上了新台阶。

一、打造品牌文化,水墨漫画唱响全国。今年围绕湖北省文联和孝感市文联提出的“一县一品”文艺品牌创建,我们主打水墨漫画牌,让安陆水墨漫画唱响全国。围绕品牌创建,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1、成功策划全国水墨漫画理论研讨会在我市召开。这次会议有四大收获,出版了《安陆市水墨漫画集》;举办了安陆市及全国知名漫画家水墨漫画展;搜集整理出版了《水墨漫画理论文集》;被人民日报《讽刺与幽默》授予漫画创作基地。

2、由水墨漫画院和文化馆联合举办了国画研习班,提升老画者的功力,扩大新画者的队伍,营造更浓厚的创作氛围,先后有80余人参加研习班,并推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

3、积极投身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文化馆、水墨漫画院一道完成了《科学发展观漫画知识读本》一书的编辑出版,反响较好。

4、积极组织作者参展参赛,王顺华参加了武汉城市圈名画家邀请展,展出水墨小品12幅;寇爱明、王师洁、王曦初、孙克超、徐庆雄、李胜春、许光彩、王顺华、廖辉、江燕、李曦、张文斌等12人作品入围湖北省第11届美展;江燕、王顺华、张文斌三人作品入围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8月,安陆23件水墨漫画作品参加2010年第三届亚太青年动漫大赛,引起国内外漫画界关注;10月,安陆19件水墨漫画作品入选2010武汉漫画佳作展,并有6件作品获佳作奖;11月,王顺华在广州市成功举办了个人画展。

二、发挥领军优势,文学艺术创作丰收。今年,市文联干部、市作协主席曹军庆加入中国作协,实现了我市文学艺术国家级会员零的突破,是一大亮点。曹军庆、黄世猛、曹成海、王顺华、张文斌、徐庆雄、聂武、易家镜、池云华等文学、诗歌、漫画、书法、摄影等各方面的领军人物,不断推出精品佳作,文学艺术创作喜获丰收。曹军庆在《清明》杂志发表中篇小说《逝去的足迹》,在《福建文学》发表短篇小说《去南方》等多篇,年末,其中短篇小说集《雨水》获湖北省屈原文学奖优秀奖提名;黄世猛的创作也进入高峰期,发表报告文学多篇;曹成海继去年在《长江文艺》发表长诗《我的祖国》后,今年又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发表诗作;朱绍斌的小城系列第三部长篇脱稿;易千元的《岁月如水》继获湖北文坛网络文学征文特等奖后,8月又获中华之魂优秀文学作品征文一等奖;聂武等19人作品在《书法报》刊登;池云华的摄影作品《2010随想》入选《中国摄影在线》第一届国际摄影展览;王小平的摄影在《人民摄影报》发表,池云华、段家强、刘鸣、易千元四人作品入展“三江杯”全国摄影大赛;9月,王小平的长诗《我是长江的女儿》获“富思特杯”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诗歌类一等奖;12月,李楚林的散文获“延安精神赞,颂歌献给党”诗歌散文征文三等奖;网络也有许多高品味的作品问世;市广电局办公室主任高玲的博客《永恒苦旅》点击突破60万大关,成为草根名博;退休老干部王昌波的博客点击也突破10万,倍受博友欢迎;安陆博客圈已有博友120余人。

三、争取领导支持,大小活动接连不断。2010年,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开展了以下活动:3月,全国水墨漫画理论研讨会在安陆成功召开;同月,《书法报》走进安陆作品研讨会在安陆成功举行;市作家协会和水墨漫画院联合在安陆文化馆组织水墨漫画家与作家圆桌对话;4月,市作协成功举办2010·孛畈之春文学采风笔会;5月,组织部分作家赴安陆一中进行文学讲座;5月,成功接待湖北省诗家安陆采风行;5月,举办摄影培训班,先后有50余人参加培训;5月,举办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成果摄影展,同月,编辑出版《太白风》特刊;9月,会同市摄影家协会、市烟草局举办庆祝建国60周年“烟草杯”摄影大赛;9月,市中老年合唱队参加孝感市红歌比赛,以总分第二获“牡丹金奖”;9月,市作协举办“一叶秋黄”网络诗歌座谈会;同月联合摄影家协会和烟草专卖局举办安陆市纪念建国六十周年“烟草杯”摄影大赛11月,市文联主席易千元参加孝感市“一县一品”经验交流会并作大会发言;11月,在钱冲举办首届中国银杏节银杏风光摄影展,展出作品15余0件,展出10余天,好评如潮,市文联被评为银杏节先进单位,文联主席易千元被评为先进个人;同时,加班加点,编辑出版了《太白风》银杏节特刊;11月,组团参加了孝感市第四届文代会,我市13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此外,还有其他多项小型活动。诸多活动的开展,使文联的社会地位得以不断提升,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四、不用扬鞭自奋蹄,各学会、协会暗中较劲。作家协会先后举办了一次30余人参加的文学采风活动,一次200余人参加的文学讲座活动,一次40余人参加的网络诗歌创作座谈活动,创作发表中短篇小说10余部,1人加入中国作协,3人申报湖北省作协。水墨漫画院除积极参与全国水墨漫画理论研讨会的各项活动外,还举办了国画研修班的培训,出版了《安陆水墨漫画集》、《科学发展观漫画知识读本》、《安陆银杏漫画》,多人多作品入选湖北省美展及全国美展,为推介作品,开拓市场, 11月28日至12月8日,王顺华个人作品展在广州成功举办,展出其各类作品200余件,各界观众反响强烈,好评如潮。作家协会和水墨漫画院还在安陆文化馆联合组织了水墨漫画家与作家圆桌对话。摄影家协会举办了摄影培训班;举办了数次相关采风活动;在网上积极宣传安陆白兆山、钱冲银杏、太平寨、龙王湖等旅游风光以及日全食等重大自然景观;协助文联编辑出版了《太白风》特刊“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成果摄影展”;成功举办了全国首届银杏节安陆银杏艺术摄影展。诗词学会成功接待了湖北省诗家安陆采风行;紫金路小学成功举办了第四届诗词诵演会;会员刘仕勇等出版了诗集。书法学会在太白广场开展了义务书写春联活动,写春联1000多幅,深受市民喜爱和好评;成功接待了《书法报》走进安陆作品研讨会;积极组织参加了中华硬笔书法大赛等活动。

201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收获的一年。但这一年中,限于主客观条件,我们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诸如文人相轻的问题,协调各协会学会之间的关系问题,文联经费短缺的问题等等,还有待于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不继完善,不继提高。

第5篇

福兴之地

王正人

车子从肇源出发一路向东,驶上二站台地,经二站镇、薄荷台、三站镇向北,再驶上三站台地,便是肇源大地上海拔最高乡镇福兴乡了。“福兴”意为发福兴财之意,走进福兴便走进了瓜香果甜的“桃花源”了。因为,福兴乡虽然是肇源县占地面积最小的乡镇,但却是大庆地区乃至黑龙江省最大的棚室生产基地。一个人口不足两万人的小乡镇,却有蔬菜大棚1800栋,占地面积达5000多亩,棚室收入占全乡总收入的30.2%。这里的农民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这里的人们不再是春种秋收靠天吃饭的人们,这里正发生着一场轰轰烈烈的农业产业革命。

车子进入福兴小镇,绕过百年的老榆树便到了乡政府,这是我们本次采风的第一站,听取乡长对福兴乡农业产业化生产的全面介绍。乡长热情的把我们让到会议室,沏茶点烟一番寒暄之后便直入主题。从组建合作社到引进龙头企业,从高效经济到产业化发展,处处用数字说话,方法、经验,成果、效益,件件胸有成竹。合作社管理的“七统一分”、棚室发展的“三关一难”、规模生产的“返租倒包”、产品销售的“农超对接”等等,乡长就像一个摆兵布阵的将军,信心十足。

其实,我对福兴乡并不陌生,九八年秋季我写“关于全县民间纠纷情况调查报告”时就来过此地。福兴乡幅员面积99.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96万亩,7个行政村,46个自然屯,人口不足两万。九八年那场大水让肇源县21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由于福兴乡地势高,上层为黑油砂土质,下层为黄黏土,保墒性好,能在大灾之年获得丰收,民间纠纷自然也是最少的乡镇。福兴乡原名为唐老马窝棚,据说,在清朝末年,有一闯关东的唐姓人在此落脚开荒种地,此人养有一匹老马,老马又听话又能干活,深得当地人喜欢,人们称为唐老马,唐老马窝棚也就这样叫开了。直到1956年建乡改名为福兴乡。

福兴乡是一个“三边不靠”的地方,不靠城边、不靠水边、不靠省级以上的路边。土地虽好,但也只能种大田。那年正是一个金秋时节,我在福兴乡司法所的同志带领下,深入村屯了解民间纠纷情况。福兴共有七个村,既“瑞兴、复兴、吉兴、志兴、明兴、东兴、义兴”,但无论哪一“兴”,地里种的全是大包米,满山遍野金黄一片,铺满起起伏伏的山岗,就像汹涌着的海。如今的福兴人不再满足金色的希望,开始在这有限的土地上寻找绿色的新生活。

采风的第二站就是温室种植基地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排排白亮亮的温室大棚,沿着柏油路一侧顺势排开,像一道天河落在延绵的福星大地上。这就是被人们称之谓“肇源小寿光”的兴富蔬菜专业生产合作社温室种植基地。副乡长蔡振民用扩音器引导我们走进了一栋大棚。四月,正是乍暖还寒的季节,采风的文人墨客怨天冷怨地寒,直说“今天真冷啊!”但走进大棚却是另一番景象了。瓜香和暖阳让你从早春一下子走进了夏日,满棚的绿色使人有穿越了季节的时空之感。我俯下身,在枝枝蔓蔓间寻找绿的果实,一个,又一个,那还有一个,圆圆的,鲜亮的,带有绿色花纹的香瓜蛋蛋,像小精灵似地散落在枝蔓间,有的以泛出诱人的黄色,让人垂涎不止。蔡振民说:“你们再晚来十天就能品尝到开园的香瓜了,只可惜现在还不是时候。兴福合作社的开园瓜在市场上可是极为抢手的,每斤达到40元,比新疆的哈密瓜还要贵几倍,就这样还供不应求呢。”

“呵!这哪里是香瓜啊!分明就是金蛋蛋啊!”一位文友感慨地说。

“我们这里的香瓜主要是白羊统帅、金飞、高丽糖王三个品种,采取绿色种殖技术,主要销售渠道是超市,2011年我们与沃尔玛建立了产销关系,这样就确保了社员的棚室产品不愁销了。”蔡振民接着介绍。“香瓜收了种番茄,番茄收了种蔬菜,我们的大棚一年四季不闲着。一栋占地一亩的大棚一年可收入七万多元,是种植玉米收入的十倍。”

我望着眼前生机盎然的绿色,不禁感慨万千,福兴人正用有限的土地创造着无限的价值。这是新一代农民对传统农业的一次革命。

如果,最早来此开荒种地的唐姓人看到此情此景会有何感想呢?如今的福兴不再是过去的唐老马窝棚,而是发福兴财之地了。

第6篇

 目前,蔚县剪纸产业发展生机勃勃。据统计,全县22个乡镇中有16个乡镇的96个行政村分布着剪纸艺人,其中剪纸专业村28个,剪纸专业户1100户,从业人员30000多人,年产剪纸300多万套,年收入9000多万元。产品畅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蔚县剪纸XX年5月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名列剪纸项首位。2009年1月11日由北京大学、新浪网等联合主办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创意城市文化名片”评选活动中,蔚县剪纸与苏绣、钧瓷一起荣获“民俗名片奖”。XX年,蔚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 “中国剪纸艺术之乡”,并挂牌“中国剪纸艺术研究基地”,今年10月2日蔚县剪纸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现将本届协会主要工作报告如下:

一、深入理论研究,为剪纸产业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协会成立以来,组织和引导剪纸艺人和研究者对剪纸发展进行深入研究。使理论研究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巨大动力。协会创办会刊《蔚县剪纸》,把一批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聚拢起来,集思广益,加强交流

沟通,共享研究成果。蔚县剪纸主要研究人员创作发表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著作,其中包括河北省民俗文化丛书--《蔚县剪纸》;田永翔同志的《中国民间剪纸集成 · 蔚县卷》,张怀远同志的《蔚县剪纸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稳先生的《中国蔚县剪纸艺术》,贺宝贵先生的《中国剪纸王》等,对指导蔚县剪纸产业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不仅指明了产业化发展的方向,而且拓宽了蔚县剪纸市场化道路。在理论指导下,蔚县剪纸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从图案设计上,除传统鸟兽鱼虫和神话传说、戏剧人物外,还和当代的生活精神、当代人的艺术取向紧密相连,推出了新写实主义套色剪纸。内容扩展到旅游、建筑、歌舞、重大历史事件等。从形式上,发展为镜框、画轴、台历、挂历、明信片等几十个品种,还在防潮褪色易保存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近年来,采用民间工艺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手法,研制开发的剪纸画、挂历、贺年卡、旅游纪念品等系列剪纸产品,深受国内外欢迎。

 二、加大人才培养,为剪纸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

蔚县剪纸之所以能红红火火的发展,关键是每个时代都能培养出一批大师级的剪纸艺人。为鼓励民间艺术跨越式发展,协会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人才培养和推荐工作,不断提高剪纸艺人的政治地位。如剪纸艺人周淑英、周广分别被推举为省政协委员、市人大代表;高佃亮被推举为县政协常委等。使其得到同行乃至各界人士的肯定和认同。目前,全县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中国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大师”1名,“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大师”5名;“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家)大师”16名,“河北省一级工艺美术师”10名,周兆明被文化部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蔚县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扩大剪纸艺人知名度,协会积极组织推荐剪纸艺人参加全国各类大赛,取得了丰硕成果,有很多精品被中国民间美术馆收藏。如周广的作品《六合生肖》在第二届华夏风韵剪纸艺术展中摘取金奖;周兆明的作品《红楼梦》夺得中国工艺美术金奖;任玉德的《中华龙》获得首届“山花奖”海峡两岸四地剪纸赛金奖等。这些荣誉在扩大蔚县剪纸知名度的同时,把一批蔚县剪纸大师推到了全国知名的地位。

 三、扩大宣传视野,为剪纸产业走向世界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首先,配合县宣传部门制作了大量的宣传蔚县剪纸的节目和稿件,仅在中央电视台,就先后与新闻综合频道、二套、三套、四套、七套、十套、十一套《新闻联播》、《新闻30分》、《走遍中国》、《搜寻天下》、《瞬间世界》、《致富经》等多个栏目合作,拍摄了大量宣传片。其次,通过各种活动提升知名度,先后配合宣传部门接待了由省委外宣局和国务院新闻办五洲传播中心主办的“聚焦河北”摄影采风活动;由全省13家电合举办的“强省之路燕赵行”大型采风活动;由省摄影家协会、台湾摄影家协会联合举办的两岸文化交流活动;央视三套“瞬间世界”栏目在蔚县组织“百名摄影家看蔚县活动”;外交部举行“外交官看蔚州摄影采风活动”;中央电视台“千年古县”节目组在蔚制作了大型专题片《古县探秘—蔚县》;中央电视台十一套节目《戏曲采风》栏目,播出《蔚县秧歌—剪纸谣》等。对提高蔚县剪纸对外知名度,为剪纸产业的大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第三,我们把蔚县剪纸的对外交流作为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组织大型活动,积极搭建交流平台。XX年8月,经过政府积极争取,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剪纸专项工作会议在蔚县成功召开。这是历年来在蔚县召开的规格最高的一次民间艺术会议。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先生和一大批国内外著名专家、省市领导以及60多家新闻媒体出席会议。冯骥才先生对蔚县剪纸的保护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所有这些,都为蔚县剪纸形成品牌、走向世界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共2页,当前第1页1

 目前,蔚县剪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去年,蔚县剪纸作为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作,入选了2009年8月8日至18日在北京展览馆隆重举行的由国际奥委会、北京奥组委、中国奥委会、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共同举办的“首届北京2009年奥林匹克博览会”,得到了国际奥委会有关人士和展览主办方的充分肯定和褒奖;周永明世家剪纸厂开发生产的奥运吉祥物福娃剪纸成为2009年北京奥运会特许产品;蔚县焦氏剪纸有限公司被省文化厅评为第一批“河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焦氏剪纸被评为全省文化产业十佳品牌,2009年3月,被省文化厅授予全省首批“农村文化之星”称号。蔚县剪纸已成为推介蔚州文化的“文化名片”,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文化产业。

第7篇

[关键词] 学生社团 个性化教育 实践研究

一、背景:寻求高中社团育人功能的最优化

(一) 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

教育呼唤个性的张扬。而学生个体与特长的发展是通过各种教育载体实现的。作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我校认为,千校一面的高中教育模式压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而学生社团在弥补高中课程学习之不足,在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锻炼学生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等方面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二)原有社团不足分析

2006年自萧山区实施新课程后,我校的学生社团也逐渐活跃起来,但由于对学生社团建设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实践探索还很不深入,又由于原有学生社团存在特色不明、定位不准、重视不够、类型不足、活力不高、管理不善等问题,使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如何加强学生社团建设,解决社团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已成为学校需要迫切研究的重大课题。

二、构思:让社团与课程联姻,激活社团育人优势

(一)概念界定

1.“双向、双自”课程化社团

学生社团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要求,以共同的理想、积极的兴趣为动机,为了实现自身的需要或目的而自愿组织起来的,通过各项赋有“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发挥特长,锻炼能力,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学生团体。所谓“双向、双自”社团课程,是指以师生双向申报,教师自主开发,学生自主选择、自主管理的课程化社团。

2.“双向、双自”高中学生社团建设

“双向、双自”高中学生社团建设,是指让社团活动和校本课程联姻,以社团活动的课程化作为学生社团建设的研究思路。可从学校、教师与学生三个层面进行研究。学校层面的社团是要探求基于学生社团建设的校本管理机制,教师层面的视角探讨学生社团课程的研发与指导、运作机制,学生层面是探讨学生社团课程的自主创建、自主选择学习与自主管理机制。

(二)研究理念

本研究重在改变原先那种只教书本上的知识、只教知识技能、只教既定的知识教育模式,实现以育人为本的开放、多元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使教育实现从“重知识”向“重育人”转换,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换,从“校园人”向“社会人”转换,从“封闭式”向“开放式”教学转换。

(三)操作框架

本课题以课程建设理论与上述“四转换”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学校教育教学行政的坚强后盾作用,通过设置开放多元的六大类学生社团课程,经宣传发动,氛围烘托,鼓励师生对社团课程进行“双向”研发申报,发动学生自主选择社团进行选择性学习;通过规范社团课程的“双自”运作,加强学生社团课程运作的系统管理;对于社团课程的活动质量优劣进行考核与评价,确保障学生社团活动的健康发展。具体操作框架可用下列图式表示(图1):

(四)研究方法与历程

本课题是学校发展规划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同时结合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个案研究等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同时结合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个案研究等

方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的研究历程。

第一个时期:酝酿准备期(2006.8―2007.10)。

成立课题组,根据学校发展规划,结合学校红色教育特色,提出研究思想,策划研究思路,撰写研究方案,形成对课题研究必要性的共识。

第二个时期:初步尝试期(2007.11―2019.11 )。成立第一个特色社团――红色乐团的基础上,逐步创建了生活实践类、文化艺术类、体育健美类、学科拓展类、科技活动类等六大类多元学生社团。师生通过对社团课程的“双向”申报与“双自”运作,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良好平台。

第三个时期:深化研究期(2009.12―2011.3月)。在且行且思中,课题组进一步创新实践思路,拓宽研究渠道,深化研究力度,构建了比较规范完善的运行机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效果。

第四个时期:总结提升期(2011.4―2011.8)。拟定研究报告,修改、完善与升华研究成果。

三、实践:让学生在丰富的社团活动中健康成长

(一) 学生课程化社团的多元化设置

萧山三中以素质教育理论及学校办学思想为依据,将课程化社团建设的研究思想列入学校发展规划之中,三年来创办了多种以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化社团,以丰富学习内容,拓展学习经历,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思维,唤醒自主意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独立精神与人格,给予学生一个完整的、生动的、有活力的校园生活,使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成为校园的一道美丽风景。

(二)社团课程的“双向”申报与选择

在六大类学生社团课程设置的基础上,首先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发展需要等情况,向校团委提出社团课程的书面申请,说明申请社团原因。经学校团委审核,最后以张贴“海报”形式,动员各年级部班级学生自主报名进行选择性学习。

教师的申报与选择程序,首先由教务处牵头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申报通知,并在校内内网上传申报表,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兴趣爱好与特长,对学生社团

课程提出申。近三年来,教师总共申报了40多个学生社团。经过学校审批的学生社团,最终以菜单的形式向各年级部学生公布,再动员各班级学生报名参加。

(三)社团课程的“双自”运作

1.学生社团课程的自主创建与运作

学生社团课程的自主创建,必须以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为指导,以自主管理、自主实践为实施原则,具体运作流程图表示如下:

2.教师对社团课程的自主研发与运作

根据邦多拉的德育活动理论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确定了学生社团课程内容必须始终贯彻“成长即学习,生活即教育”、“为学生发展服务”理念为指导,坚持以吸引学生参与、活动开放灵活、内容时尚多样、活动有效有用为原则,具体对学生社团课程的自主研发与实施流程可表示如下:

(四)学生社团的实施方式

六大类学生社团活动的方式,包括课题研究式、走班教学式、现场模仿训练式、采访或采风式等。

1.课题研究式。

课题研究(包括调查研究式)式,主要指生活实践类社团所采用的“小课题、长作业”社团活动方式。如校地理老师高莎莎所指导的“家乡之旅”学生社团,重点研究了在城市交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写出了《关于杭州火车站搬入萧山后对周边交通影响》的研究报告。

2.走班教学式

走班教学式,主要是学科拓展型社团的活动方式,是以学生的兴趣特长、学习需求、发展潜能等为出发点来组建授课班级的。学校每个学期总要为学生社团活动统一安排教室与课表。由于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己选择的,因而这类走班式学习就具有更大的教学针对性、更大的内部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

3.模仿训练式

模仿训练式,主要是体育健美类与音乐艺术类社团的活动方式。比如足球社、网球社的训练场地分别在室外足球场、网球场;乒乓球社训练场在体艺楼1楼乒乓球室,韩燕舞蹈社、连娟瑜珈社的训练场地在体艺楼舞蹈房,邹锰太极拳社的训练场所在三中凤凰广场等,学生在规定的社团活动时间(如周三下午第一节课)去规定的场地参加社团活动,或在课余休息时间、中午时间进行训练。

4.采访采风式

采访采风式,主要是学生自主管理类社团与部分红色教育特色社团的活动方式。如“校友面对面”社团,就是通过采访优秀校友或邀请优秀校友来校作报告等方式。又如我校的几个文学社团,经常以外出去坡纪念馆、杭州神博农家博物苑、绍兴鲁讯故居三味书屋、乌镇等地采风,引导社员走进历史,感悟现实,开阔胸襟,积累素材,感受传统文化与精神的魅力,提高文学写作水平。

四、成效: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彰显了学校个性化教育特色

我校的学生社团,按照“发展个性,培育精神,经营成功人生”的指导思想开展活动,形式多样,富有创意,活动精彩,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促进了个性化发展,滋养了精神世界

六大类学生社团的设置与创立,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过程中的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个性特长得到了有效的展示与发展。五年来,我校学生在参加航模、海模、电子制作等劳科技竞赛,参加学科类竞赛等方面成绩喜人。社团活动也使学生享受了生活,提升了能力,培养了素养。

(二)提升了社团建设能力,享受了教育幸福

在社团课程的实践推进中,社团课程的设置、研发与运作,给教师们创造了一次课程开发的机会,有效提升了教师的课程意识与开发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近年来在社团指导老师队伍中,涌现了不少省市区名优教师,从中享受了成长的幸福与快乐。

(三)打造了精品社团,彰显了个性化教育特色

近年来,学校特色社团经过校领导的大力扶持,强化管理,创造品牌。如晓钟文学社刊获全国优秀校园文学社刊称号,心心点灯心理社团被评为萧山区的德育精品社团,铃兰合唱团被评为萧山区十佳合唱团之一……目前,学校已初步形成了三大具有鲜明特色的、能体现学生社团成果的校园特色活动,它们分别是以阅读写作为主要活动,以文学社成果展示为精品内容的读书节;以高唱红歌与艺术表演为主要活动,以红色乐团、王欣书画社、科技活动社成果展示为精品内容的艺术节(包括红歌会);以体育竞技为主要活动,以体育健美类社团成果展示为精品内容的健康节。

可以说,萧山三中的学生社团建设,已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撑起了一片晴空,学生社团建设播下的种子,已经在校园内生根、长叶、吐蕊、开花,并正以她的芬芳装点着万紫千红的素质教育春天。

参考文献

[1] 陈鸿雁. 苑帅民. 张洪春. 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培养创新型人才[J]. 中国成人教育. 2008-3(62~63)

第8篇

关键词:民间艺术 文化生态 传承意义 保护方法

一、民间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生态与民艺的生存、发展的密切关系

这些年来,对民艺各方面的思考从未间断过,民间的剪纸、年画、刺绣、皮影、印染、民间玩具等具有较强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多是注重造型艺术的民间美术。而同时,隐藏在民艺作品背后的深沉的文化背景和民间文化底蕴,不仅有着比艺术作品本身更深的内涵,而且更全面的反映了民间社会的文化、生活状态,也能够更好地解释民艺作品的诸多意义,使我们真正了解到民艺、民间文化的物化形式。这些生动的民艺、民俗、民风、民情恰似一幅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画卷,向我们展示了民间社会多姿多彩、深沉丰厚的文化和生活情景。当然对民间艺术的研究也就不只是艺术学的课题,还包括民俗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以及哲学、美学、历史学、民族学等,都是研究民艺学的重要参照和支持,与民艺学水融、不可分割。

民艺作为一种生活形态的存在,使我们更深切的意识到它在民间生活中的意义。作为民间文化的物化形式,民艺的生存发展,或者演变传承,更深刻地受到了民间社会形态发展演变的影响。民艺的消失、发展、衰落、严峻现状等都源于民间文化与民间生活传统形态背景的改变。社会形态,社会组织结构的发展演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对民艺的研究、保护、整理和拯救很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现今对传统文化状态下、传统生活状态下民艺的记录也显得尤为重要。

二、保护文化生态的重要意义

人类不仅是生物意义上的人,同时又是文化的产物,人类生理功能的发展进化,同时又是在文化进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化不仅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产物,也是人类与外部环境相协调和适应的手段和途径,因而文化的性质和特征与人类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不同种族、地域的文化现象、文化差异、文化模式,是人类为了适应自然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所作出的选择。我们所理解的文化生态的观念是在社会经济、文化现代化的背景下而产生的。

人类追求自身尽善尽美的生活空间,是建立在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基础之上的,同时更不能丢掉几千年的文明成果,破坏我们的文化生态环境。在民间,那些错落有致的村落布局,那些与身体相依的服装饰品,是一种几千年沿袭下来的文明传统,我们不能要科学就忽视人文,要现代化就丢弃传统的愚昧做法,社会的发展也绝不允许以人类创造的科学技术来残害传统的文化生态和人文精神为代价。优秀文化在当代是一种无形的资源,那些传统手工技艺、审美情怀、营造法式、风水学说等,无不暗含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始终关怀着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和谐。如果不保护具有传统风格的建筑物,也许再有半个世纪我们的国人将无法了解中国传统的民居或市井风情,如果我们依然没有意识到文化会塑造一个民族的精神,那么尽管传统手工艺已走过了几千年,它将不再有生存空间,成为一种遗失的文化。其实文化恰恰需要的是民族化,需要个性化,也许这就是我们这个课题的主要出发点。所以,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保护文化生态的重要意义。

三、传统手工文化生态保护的方法探讨

文化生态的遗存是丰富的,许多是我们缺乏和无知的。那些一字不识的民间艺人能讲诉动听的民间故事,那些不懂艺术的老太太能用一把剪刀剪出绝妙的水浒戏曲人物,无论是铁匠的打造,木匠的木作还是妇女的纺花织布、穿针引线,无不透露出才艺和智慧,这就是我们民族的财富和文化精神所在。民艺资料的遗存在逐日减少,而且搜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了,一些优秀的民艺品类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渐趋消亡。特别是随着人类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我们身边的民间手工艺品、民间交通工具、纺织工具、生活用器用具等每年有多少消失甚至受到人为的丢弃和破坏,我们没有理由不像保护生态平衡、保护珍惜动植物那样保护我们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手工文化,保护正在遗失的传统。

保护的具体方法值得我们探讨,首先应以采风为基础,然后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研究、进行个案分析,写出考察报告,这样的采风不仅具有比历史文献更广泛而直接贴近对象的优势,同时对发掘、搜集、保护传统手工文化品类和技艺有直接意义。同时除了深入民间考察采风,获得第一手资料,保护行动也需要同时进行。建立民间艺人档案、建立指定的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域、建立文化旅游立项、建立民艺资料馆所、设立民艺研究机构。有条件的城市科研院所设立民艺作坊,鼓励人人参与,体验民间生产,这既是民间文化的普及,又可以成为现代快节奏生活的一种调节方式。另外,可在大、中、小学开展民间工艺类课程,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普及、学习、借鉴民间技艺。对民间工艺理论、技艺、历史等的整理与研究则需从一个较高的层次来着眼,将“民间文化生态保护”纳入全民教育领域。如对民间生活方式史的研究,对民俗与民艺的研究,对民间技艺、口诀、谚语的研究,对民间工艺、技术、工序的研究和记录等,对某些失传民艺的抢救与保护,对历史形态与现存形态的民艺的比较研究等。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已经看到部分地区和有关部门已经行动起来,保护工作已日渐起色。

第9篇

现将调研情况综合归纳报告如下:

一、__县文艺家协会会员的基本构成

截至20__年12月,__县文联下属 7个文艺家协会登记在册的会员共有366人,因外出或其他原因失去联系的会员有57人。今年已经建立联系或掌握了其活动动态,但因在外地尚未详细登记的本县文艺家12人。下面各项数据以366人为基数。

在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工作的会员342人,占93.44 %;工作单位在县城的会员285人,77.87占%;在乡镇工作的会员57人,占15.57%;在文化和教育部门工作的会员241人,在非文化和教育部门、但从事文字工作的会员45人,学生会员25人,合计311人,占84.97%,工作性质与文字无关的会员55人,占15.03%;下岗和无业会员19人,占5.19%;农民会员5人,占1.37% ;女性会员31人,残疾人会员2人,分别占总数的8.47%、0.55%;国家级会员3人,省级会员20人(其中女性会员1人),分别占0.82%、4.37%,市级会员近年登记不规范,估计为30~60人,占10%左右;40岁以上的会员239人,占65.30%,30~40岁的会员81人,占22.13%,30岁以下的 46人,占12.57%,其中30岁以下的省级以上会员仅有1人,30~40岁的也只有1人,其余全部是40岁以上的,且多半超过50岁。

二、__县各文艺家协会会员人数及级别构成

作家协会105人,其中国家级会员1人,省级会员9人;

诗词楹联家协会63人,其中国家级会员1人,省级会员3人;

摄影家协会46人;

美术家协会40人,其中国家级会员1人,省级会员1人;

音乐舞蹈家协会33人,其中省级会员1人;

书法家协会42人,其中省级会员3人;

戏剧家协会26人,其中省级会员3人。

三、对__县文艺家协会会员构成的分析

根据以上数字统计,目前__县文艺家协会会员构成具有三个明显特点:

一是文艺人才青黄不接。中老年会员占了绝大多数(63.5%),都是时代和“”后文艺复兴时期培养出来的,许多人已退休在家。新世纪成长起来的30岁以下会员只有46人,占总数的12.57% 。30~40岁的会员属于跨世纪的会员,大多也是受到了“”后文艺氛围的熏陶而确立文艺梦想的。仅有的25名学生会员都是临时性的,是县中学文学社社员,或者去年我们举办的征文竞赛的获奖者。他们并非主动入会,而是县文联为了培养新生力量和照顾会员分布的平衡邀请入会的,毕业后一般就自动离会了。所以说,__县的文艺人才严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

二是总数尚可精英稀缺。虽然全县文艺家协会会员总数有三四百人,但多数只能算文艺爱好者,能称得上“文艺家”的一般要省级以上会员,总共是23人,仅占总数的6.28%。23人中50岁以上的19人,基本很少创作了,真正有活力的中青年会员只有十分可怜的4人。当然也有少数中青年会员有实力,但没有申请加入上级协会,这样的人才实属凤毛麟角,而且一般是因为在外地生活,不方便参加本县本省的文艺活动。譬如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过作品、获过奖、出过书的青年会员肖斌伟、张勇飞等,他们因没有正式工作,都在广东打工,没有申请加入省作家协会。

三是从事与文艺相关工作的会员占绝大多数。 在文化教育部门工作,以及在非文化教育部门但从事文字工作的会员占84.97%。

四、__县文艺创作现状与困难

1、创作环境不佳。这是基层文艺家提得最多的问题,实际上也是所有非职业文艺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是一个老问题。有工作的工作任务压头,没工作的生活压力更大,退休的要带孙崽孙女,身体也大多不好,且少有机会出去采风,不懂电脑,鲜活的素材不多,不了解当今文艺动态,等等。

2、社会效应不大。会员大多在文化教育部门,发表作品有评职称或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创作的作品多是应景应时之作,真正有艺术水准的高质量作品不多。其他各类会员虽是出于对文艺的执着爱好而创作,但因缺少发表和出版机会,作品大多锁在抽屉里或在朋友之间交流,缺乏锤炼,是带有自娱自乐性质的消遣之作,很少有人去潜心创作中长篇小说、电影电视等大作品。所以,每年虽然也发表数百篇(首、幅)散文诗歌、小小说和摄影、美术作品,但少有大气之作,更没有发表鸿篇巨制,没有产生大的社会效应。

3、作品发表和出版难。受大趋势影响,很多报纸大幅度削减或取消副刊版面,使业余作家容易完成的短篇作品不易发表,而出版社的转企改制,又增加了长篇作品的出版难度。很多人转向文学刊物投搞,但文学刊物容量也有限,稿件经常被积压;转向网络,他们基本上竞争不过年轻的网络。作

品出版发表的问题近些年越来越严重,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县没有出版过一部中长篇小说,只出过诗集、歌词集,个别会员在外地工作和生活,联系出版了散文集和多种文体的文集。很多会员希望县文联想办法联系国家刊物、出版社,帮忙推荐发表作品或出版书籍,以培养扶植本地作家。

4、创作视域狭窄。文艺家受工作、生活条件所限,社会接触范围比较小,接触层次比较单一,阅历不足,信息量不足,知识储备更新慢。虽然他们对社会现实有很多直接体验,掌握着相当丰富的第一手素材,但在把握创作主题、处理素材时往往与社会和读者的需求有距离。他们迫切希望多参加交流活动,包括与同行的交流、与报刊出版社编辑的交流、与影视界的交流、与文学评论家的交流;希望协会多组织他们到全县各地及县外、省外采风,开阔眼界。

5、大部分文艺家写作经验少。一些文艺家提出希望得到著名文艺家的具体指导,帮助审定、修改稿件。

6、文艺协会经费奇缺。尤其是戏剧家协会、音乐家舞蹈家协会、书法家协会和美术家协会,希望直接得到县文联的经费支持,但县文联本身经费相当有限。

五、改进工作的几点思路和想法

20__年以来,我们开始注意协会会员的状况,每年发展新会员“向下”倾斜,组织多种活动,加强了会员之间的横向联系,又先后邀请著名作家王跃文、龚湘海、肖仁福和市文联领导张千山等人来县讲课,加强了纵向交流。现在看来这些还不能满足基层作者的需求,活动的覆盖面还不够广,需要新的思路和办法。

1、组织采风,扩大视野。我们计划在今年端午节组织 “端午诗会”,向全县诗歌爱好者征稿,选取优秀作品,端午节期间到双江口屈子庙遗址举行诗歌朗诵会。安排摄影家协会组织对全县重点工程和风景名胜进行一次总体采风活动,在__县公众信息网“夫夷摄影”版块发表,每季度评选优稿。计划根据作协筹备经费情况,专门组织1至2次作家与编辑、评论家同行的采风活动。

2、开展更多的交流活动。我们设想和县教育局联手,开办一个沙龙式的文学交流场所,固定场地,定期举办主题性活动和讲座,会员自由参加,并重点安排基层作者参加。

3、创造更多的出版发表机会。巩固和扩大《资江源》杂志,计划扩版至200页以上,可以一次性载完10000字以上的作品,并争取办成季刊或双月刊。计划联系出版社,年内出版两至三部文艺类书籍。

第10篇

素质教育倡导“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和谐发展,美术课程属于美育方面,在新课程改革发展中,美术教育课程倡导有效性教学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提高美育效率。那么应该如何实施初中美术的有效教学呢?教师结合新课标、课程教材等教学理念,从学校实际与学生的基础出发,走出一条适合自己教学的有效教学措施不是没有可能。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泉州地区人文教学而言,教师联系课堂内外进行有效的美术教学。

一、泉州地区人文资源

泉州市的人文景观独特,历史上,泉州南安市闽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南安这片土地上有很多名胜古迹。例如民族英雄郑成功陵墓、九日山摩崖石刻、五里石桥、五塔岩、陀罗尼经幢、官桥蔡氏古居民建筑群等。此外,南安还拥有千姿百态璀璨夺目的人工彩扎和剪纸工艺。

二、区域人文资源下提高初中美术的有效性教学

美术教学不比其他文化科课程,教学内容完全不必按照课程教材目录进行教学。因为教材编排的局限性,往往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不一定适合当地美术教学。这个时候,教师需要多教材地进行适当的重新调整,以适应当地美术教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教学知识内容不变的情况下,对教材内容中的教学案例进行撤换,换成当地特色的人文资源。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创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在传统美术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中挂一张示范画,学生临摹即可(教师没有进行如何细致的教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图画课”。显然,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中完全不行。基于初中学生拥有好奇心理与强烈表达的欲望,学习美术的兴趣不会低,有效性的美术教学不妨从创新方法开始。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笔墨丹青》中第三课寄情山水教学中,教师就以泉州地区著名的山水景点为素材,如水头的五里桥、九日山有祈风石刻、石佛、蓬华天柱岩、五塔岩摩崖石刻、洪梅六都灵应寺及山美水库等,这些景点通过图片、视频等给学生视听感受,然后择机选择一两副图进行教学探讨,这样的教学活动可谓新颖,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习兴趣培养的有效性

前苏联教育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育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美术教学更是离不开兴趣的激发。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很多学生认为美术教学不重要,只要文化科学好就行,因此在美术课堂上常常悄悄地做一些文化科的作业。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劳动》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中,笔者师从泉州水头的五里桥的人文景观作为出发点,以文字、图片、视频等角度向学生介绍五里桥其中蕴含的人文资源。五里桥人文景观从历史角度看,五里桥反映了泉州人民不屈不挠、辛苦劳作的精神品质,五里桥的建造反映了当地民俗文化特色。这对不了解五里桥建造历史的学生来说,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个方面,感受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教学主题内容。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以较好、较直接的方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起来,从不同的角度看五里桥的人文景观,能较好地提高其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三)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的组织形式,是指导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互助学习。在美术课程教学中,很多教学内容采用合作学习能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例如笔者在教学《古城镇美术文化考察》一单元教学中,就提前布置去官桥蔡氏古居民建筑群村落采风活动。官桥蔡氏古居民建筑群,被誉为闽南建筑的大观园,里面书画色彩斑斓、匾额别具一格、门窗形式多样。随处可见的木雕、泥塑、砖雕及石雕,工艺精美。在采访活动开始前,教师就给班级进行合理分组,小组成员分工,利用周末时间拍照、走访调查的前期工作,了解当地民俗的文化,后期在学校利用进行制作精美的课件、撰写调查报告。在这项工作过程中,学生积极性很高,这是一组非常有创意的合作学习的体现。当笔者看到他们的作品时确实为他们的构思惊讶。在采风过程及后期制作展示课件、撰写调查报告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古村落的采访方法与制作课件、撰写报告的过程,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四)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曾有教育家提出一个“重基础、重自学、重方法”的教育理论,笔者赞同这一教育理论。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创新是其灵魂所在,有创新艺术才有生命。美育工作者应该适时引导学生发挥其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比如笔者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纹样与生活》一课中,首先给出两个问:什么是纹样?纹样与生活有什么关系?请学生分组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写在题板上,由组长或小组代表加以评述说明,让学生主动地尝试不同纹样的区分方法,然后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辅导。最后让学生创作作品,自己思考怎样才能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效果呢?这个环节老师要巡视指导,表扬和鼓励学生,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三、结语

美术课是一门技能课程,参与实践性是一大特点。在区域人文资源背景下,教师要加强引导,激发学生参与艺术实践的意识。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提高有效性学习的几点理解和认识,文章从区域资源角度出发,结合泉州地区资源,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地选择地区代表性的人文景观资源,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与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美术教学同地域资源结合更多的研究问题,需要老师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得以发现并给予解决。

参考文献:

[1]刘洪军.利用地域性教学资源库提高美术教学有效性[J].现代教学,2008(5).

[2]陈强.农村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J].新课程学习(上),2011(10).

第11篇

保安辞职信简写

公司领导:

感谢领导对我的信任,给我机会来公司工作。其间我认识了不少朋友,学到不少新的知识,也有过很多愉快的时间,但是我因学习上课的需要,特辞去现在的保安工作,望公司领导能够谅解,如果您发现以往的工作有什么问题,请与我联系,手机不变(xxxxxxxxx)。并希望能保持联络,

希望公司领导能理解,并批准我的辞职请求。

祝公司前程似锦,生意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xxx

xxxx年xx月xx日

保安辞职信简写

尊敬的领导:

您好!我是安管办的保安。我今天正式递交辞职报告。

我自xx年x月x日进入xxx股份有限公司,xx年x月x日调入到筹备组,到现在已经有三年了,在这里我真正真正成为一员专业的保安,学到了很多外面小公司学不到的专业安保工作,很感谢公司给我这样子的机会。

今天我选择离开纯属个人原因(我要到另外一个城市,因为我爱人在那),不是因为承受能力不行,也不是工资待遇问题。希望领导能够体谅我的苦衷。

我也很清楚这时候向公司辞职于公司于自己都是一个考验,公司正值用人之际,公司最近的安防任务艰巨,上上下下都崩紧了神经。也正是考虑到公司今后推进的合理性,本着对公司负责的态度,为了不让公司因我而造成的人员调配紧张,我郑重向公司提出辞职,望公司给予批准。

祝公司项目顺利推进创造辉煌,祝公司的领导和同事们前程似锦鹏程万里!

辞职人:

xx年x月x日

保安辞职信简写

某某物业红丰家园管理处:

第12篇

一、 基于三维空间的“课间”概念的拓展

目前校园里的教育改革,被普遍地理解为“在课上40(或45)分钟的时空寻效益”,并以这样的改革成果代表学校教育理念和水平。

我们尝试突破传统的学校“课间”只是下课后的“10分钟”的局限,在时间维度、学科维度、德育维度这个三维空间中重塑空间文化的观念,真正体现“学生为本,师生同乐”的教育理念,拓宽“生本教育”理论的概念和外延。

“课间”,眼下被通解为每课时(节)与下一课时的间隔时段。这样,“课间”的范畴、时长就很窄很短,有人统计每天合计仅有60分钟。

本课题却将其还原一般性作为自己的独特:课间,一般地指每课时单位(课节或单元等)与下一课时单位的间隔时段。

这里,我们把“课节”这个单位,推广至“课时单位”。它不仅可以是课节,也可以是单元、学期、学年,甚至把整个小学、中学、大学等阶段作为单位计。显然,不同的单位会产生不同意义的课间,从时间维度说,这里的课间还将包含学校生活之后,新概念的学习开始的全新“课间”,涵盖人的终身教育。如此,“课间”界定的实质是:对任何时间而言,只要是“下课了”,或“结束了单位时间的教学之后”就都是“课间”。它不再限于每天若干分割的几分钟,不再限于仅以课节为计算单位的间隔时段。我们在课间的概念上架构三维空间。

1. 时间维度

时间是课间概念的第一维度。在这个维度上,单位的不同变化,是概念转换的“钮”,而转换可以由研究的需要而随时方便地确定。这一转换丰富了“课间”概念的内涵,拓宽了课间概念的完整性。如从“学日”角度看,当日内有若干10分钟时长的课间,也有最后课下至次日的课间。如果我们把前者叫做小课间,隔日的叫做大课间,就产生了时间维度。由于它们被利用的方法和价值迥异,用不同的方式加以认识和运用就显得很有必要。当然,单位的扩展,还可产生更宽意义的“课间”;反之,单位的不断微缩,也产生更加微观的“课间”。这里,我们可以将不同的级别区分、利用之。

2. 学科维度

教学的不同学科,系知识与文化的反映,形成课间概念的第二维度。在这个视野里,课间系指每一学科的每一课时单位与本学科下一课时单位的间隔时段。这种课间一般地是时隔一日,也可以是数日数周乃至更长。它们的时段虽有长短,但都有特定的学科思维方向,标示着知识与文化的量和质;它也可以有不同学科的多个下位概念,例如数学、语文的课间等等。同时,伴随时间维度单位的协同变换,其下位概念亦会极其丰富。

3. 德育维度

此外,我们将与时间或学科交叉相关的教育概念、人格行为、道德修养当做第三个维度来认识。它与时间、学科形成不同的“轴向”,却又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从它们相互间的“映射”来研究关系,推敲其作用。与以上两个维度合映,客观上标志文化的形成及品位。

二、 课间文化建设的生本观

综上所述,不同的轴向维度,可有不同的“课间”概念特指,处于这样三维描绘的“课间”,其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广适。那么,课间文化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它就是存在于这个三维标示空间中的“以太”(Ether),或称“场”,它以文化表现特质。这其中,“以太”的物质性以致密程度表达其质量(m),而它的介质性以传播力度反映为“场强”(Q)。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所说的文化,特指基于教育所触发的,其精神的理解与通常的界说一般无异。我们只是力图用相互映射的三维坐标系表达其量与质,以便我们可以分析地认识课间文化,分解地操作文化建设。

在诸如此类的丰富“课间”概念里,可施展的教育影响及文化产生可以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可以方便、适时地转换研究主体与视角。我们认为,对课间文化这样拓展时空地分解研究,有利于提高针对性、增强操作性、扩大深广度。它特别符合当前的学校体制,有利于各种不同身份、承担不同教务的教师参与、建树,而不致有过多的分外负担。

华南师大郭思乐教授提出“教育要走向生本,教育应激扬生命”,为我们揭示了一条最根本的原理:教育无论如何是为学生的。坚持以学生为本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唯一出路。郭先生认为,人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更如此。教育只要同儿童的情感相联系,他们就会以十倍的热情和敏锐去获取它。儿童的人格建树和智慧生成,几乎都是在这种生命呼唤的学习过程中同时发生。我们的整个教育理想,也都是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实现。郭思乐先生的这些主张和相应的改革,最大限度地还原了教育自身的规律,激发了教育固有的效益。郭教授的实验主要在课堂及学科教学展开,这一顽固堡垒既然可以被“生本”如此神奇突破,那么,原就处于“边区”状态的广阔“课间”,更应该也可以实现“生本”奇效,奏响“生本”凯歌。

学习与积累是文化产生的渊源,学习的停止就意味着文化的中断。因此,如果没有教育的“学生为本”,课时结束,人们的学习也就结束,文化随之中止。因此,我们只有坚持“生本课间观”,文化才有生成及被人享有的可能,才有价值并走向日益丰富。

三、 课间文化建设研究的目标

在上述“课间文化”概念的界定下,正因为学习的“课时”永无尽头,“课间”也因此绵延无垠。 “课间”实际远比“课时”(或课上)长许多,意义深远许多。事实上,以往人们虽然在学校教育的课上使劲与着力,其实仍期待“功在课间”。因为人对于社会的服务或贡献,都是在“课间”做出的,人的精神或物质的价值体现,也都是在“课间”完成的,因而,课间文化具有更加明确的一般性。

厚重的文化依靠长期的积累才有可能,必经反复沉淀方能生成。其间经历了不断的吸收与扬弃、再吸收再扬弃的循环过程。文化因此进化、升华。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课间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应该永无言称完成之时,但我们的课题探究仍可有明确的目标。

1. 师生同乐、休闲怡情的目标境界

“生本”是课题的基础理念,师生同乐、休闲怡情是创建课间文化的目标境界。既然学生需要减负添乐,教师也没有理由课上、课间都做苦行僧,他们就应该与学生同动同乐。师生同是课间文化的创造者及享有者。乐,是他们身在其中的状态表现。乐与不乐,是衡量课间文化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

2. 课间文化产生的机制与归因

课间文化的产生具固有的机制(或称机器),文化研究的成果首先应该表现为对机制的基本掌握。但由于文化现象的多源性与复杂性,我们不可能掌握它的全部与其“工艺”,甚至不可能在短期内获知大概,何况文化始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因此,本课题不以获取文化产生的充分条件为目的(舍弃条件的充分性),但以获取若干必要条件为追求(确保纯粹性)。在研究成果的展示上,我们将不仅仅满足于一些文化现象的罗列,而在于产生的条件与过程的概括,在于文化产生的归因。这样的归结,应不以量多而以质纯取胜。

3. 精彩的课间文化现象呈现

以语文、数学、科学、体育、艺术等学科课间文化与德育方面的课间文化为呈现方式。

四、 课间文化建设的实践

基于上述理念,我们在总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7个子课题,力图从实践的层面诠释这些理念。

1. 童话文本课间欣赏和创作的研究与实践

进行了童话欣赏对儿童心理认知发展、情感感悟发展、语文能力发展三方面的积极影响的理论探索;组织学生利用课间通过阅读经典童话认识童话的三大特点;通过相互交流畅谈对自己欣赏过的童话故事和童话人物的看法,用写读后感的方法感受童话教育,并能将懂得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去。

2. 城郊小学生课间文化采风的实践研究

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通过参加采风活动,在深入社会、了解各种传统文化的同时,增进对本土民俗风情的了解。我们充分考虑孩子的能力现状、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需要、当地的文化特色等因素,将文化采风的内容集中于“孝”文化上,以“孝”文化采风活动为载体,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研究和探索。

3.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间延伸与拓展的实践研究

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放假时间以及社团活动时间,开展一系列的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充实了学生的课间文化生活。如组织了“我的低碳生活——节约用纸调查”、“数学与生活主题活动——数学与购物”、“你的压岁钱怎样花?——调查研究活动”等一系列活动,把学生的课余时间有效地利用起来,从而丰富了学生的课间文化生活。

4. 科学探究活动的课间延伸

学生利用寒假在家饲养小动物或培养植物,并记录动植物的成长过程;看科普类书籍或关于科学的影视栏目,写一写自己的心得体会。开学后收集学生的观察日记和心得。

5. 以图形拼摆为载体的美术创意的课间开发

将图形拼摆游戏与课间、文化、生本相结合,为学生制定了具体的图形拼摆游戏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利用课间进行拼摆游戏,在游戏中学习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教师注重游戏活动的全过程,充分挖掘其美育的内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并且以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活动剪影和作品。

6. 学校传统武术操特色文化的开发与研究

以“传统武术操”的体育活动为载体介入学生的课间生活,完成了第一次关于传统武术了解的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做了分析。对四年级全部班级的墙外进行了武术墙布置,还有一块移动的武术墙板的设计与布置。挑选了传统武术操里的两套武术操《五步拳》《少年拳》进行欣赏和学习。在课间开展了寻找武术小明星活动。

7. 男生舞蹈课间实践活动的研究

在舞蹈教室里,为同学们展示各位男舞名人的图片和简介。利用苗苗广播站为同学们宣传名家故事,在社团课上给同学们欣赏名家舞蹈,训练场地扩大到操场、报告厅舞台等。学生利用课间完成一些资料的收集、动作的编排和舞蹈的展示,学生的视觉空间也得到了拓展。在完成了编排之后,学生又利用课间时间进行练习,在下课10分钟、大课间,他们会表演给小伙伴看;在放学回家,他们会表演给家长看。老师也会为这群喜欢在地上摸爬滚打的男生们穿上神气的演出服时激动而骄傲的神情,以及在舞台上华丽地演绎着自己的舞蹈并得到台下观众认可后的喜悦、兴奋所触动。师生在男生舞蹈中享受着无限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