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精准扶贫论文

精准扶贫论文

时间:2022-05-17 00:07: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精准扶贫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精准扶贫论文

第1篇

摘要:社会力量扶贫是精准扶贫资源配置的一种补充性吸纳机制。然而,“碎片化”已成为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这种“

>> 碎片化社会与碎片化传播断想 碎片化与浅学习 碎片化的省域 茶叶的“碎片化”问题 碎片化传播的时代 碎片化的影视表达 破解社会扶贫碎片化的威海探索 应对“碎片化”与“数字化” 碎片化的信息与显示 改变碎片化创新格局 整合建构与碎片化输出 浅谈微博的碎片化写作 碎片化:数字出版的方向 社保制度“碎片化”的隐忧 整合“碎片化”的网络行为 拯救碎片化的Android系统 论网络的碎片化特征 流域碎片化治理的整合 《幕间》:现代意识的碎片化 媒体碎片化的时代已经到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5年12月8日。③顾磊等:《“社会组织是扶贫开发中不可忽视的力量”――访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王名》,《人民政协报》2015年12月8日。④李周:《社会扶贫的经验、问题与进路》,《求索》2016年第11期。⑤赵佳佳、韩广富:《香港社会组织扶贫及其启示》,《理论与改革》2016年第2期。⑥王春光、孙兆霞:《扶贫开发:惩防腐败应重点关注的新领域》,《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年第9期。⑦李浩杰:《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扶贫的财税政策研究》,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第67页。⑧梁土坤:《新常态下的精准扶贫:内涵阐释、现实困境及实现路径》,《长白学刊》2016年第5期。⑨李晓辉等:《应对经济新常态与发展型社会政策2.0版――以社会扶贫机制创新为例》,《江苏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⑩陈成文、黄诚:《论优化制度环境与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李颖:《社会扶贫资源整合的类型及其适应性》,《探索》2015年第5期。

Abstract:Social forces participating in poverty reduction is a compensatory absorbed mechanism of resource allocation of 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However, the fragmentation has become a practice dilemma for social forc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This fragmentation dilemma is the interacted product of formal institution and informal institution. From the point of formal institution, mainly including social mobilization, policy incentive and management service institutional bottlenecks; from the point of informal institution, mainly including values bottleneck. In order to get out of the practice fragmentation dilemma, social forces participating in poverty alleviation have to break through the institutional bottlenecks, scientifically arrange the institution and realize the mechanism innovation. This requires as soon as possible improving the mechanism of value guidance, social mobilization mechanism, policy incentives mechanism, information display mechanism and supervision and restraint mechanism.

Key words: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social forces participating in poverty alleviation; dilemma of the fragmentation; mechanism innovation

第2篇

关键词:农村文化 精准扶贫 策略研究

农村文化是农村发展的软实力,农村文化建设是解决我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有效路径。按照“扶贫先扶智”的思路,应该把经济扶贫和文化扶贫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在加强经济帮扶的同时,让文化先行为整体扶贫工作开路搭桥。同时,要多措并举描绘文化扶贫路线图,让贫困人口鼓足“精气神”,着力解决贫困村文化设施少、文化活动开展频率低、文化人才缺乏的情况。

一、目前农村经济存在的主要困难

(一)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有的农村地区没有垃圾收集站和垃圾焚化炉,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村小学设施不完善,对学生的教育影响较大。村部周边环境较差,未达计生室、会议室的要求,受场地限制,很难开展群众性活动,村里无医疗室,不利于群众就近就医。

(二)基础产业没有形成规模。部分乡镇村社没有任何能带动经济发展的产业,村民居住相对分散,没有形成集中的商业网点。农业生产还限于传统状态,以种植水稻、柑橘和饲养家畜牲猪等为主,且都没有形成规模。

(三)缺乏经济来源,村民经济收入偏低。集体经济收入主要靠上级补助,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自种植、养殖和外出务工,来源单一,增收困难。

二、农村文化与农村扶贫的关系

“贫困文化”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贫困文化”是指包括小富即安、满足现状、闭关自守、固步自封、墨守陈规等特点在内的封闭、惰性、小农意识。一是文化基础设施较差。文化基础设施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文化扶贫的主渠道和载体。二是农村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散失严重。农村文化生活贫乏,生活方式落后,思想观念陈旧,限制了农民对于先进文化的接受力和再创造力,农村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散失也很严重。

新农村文化扶贫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三点:一是文化扶贫是解决群众温饱、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文化扶贫就是要转变贫困人口的文化价值观,形成不甘落后、积极向上的价值体系;就是要向他们输入新的文化、知识、价值观念,从整体上提高他们的素质。二是文化扶贫是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文化扶贫是为了消除贫困,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地区差距。要从社会发展的整体、从农村的长远发展出发,创造社会和谐文化。文化扶贫是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三是文化扶贫是消除绝对贫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任务。文化扶贫是消除绝对贫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任务。

三、如何结合农村文化做到实施精准扶贫

(一)大力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建设。通过文化产业把“扶贫与扶智”“扶贫与扶志”结合,增强群众的参与感。完善文体活动室和文化大院建设,充分发挥服务广大农民群众的功能。强化社会公序良俗建设,开展孝慈文化建设,倡议村民加入志愿服务团队,积极学习“文明十条”“村规民约”,提升村民整体素质。要坚持以文化扶贫为出发点,以区域扶贫和定点帮扶为重点,让农村百姓过上文化与经济大提升的好日子,促进贫困村走上致富路。

(二)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是保障贫困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把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任务来抓,积极向上级申请项目资金,认真抓好项目实施,推动公共文化中心实现“五有”,即建有文化室、篮球场、戏台、乒乓球台、宣传栏等文化体育基础设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基础和关键。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村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倾斜,切实保障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所需经费。文化部门要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切实抓好村级文化广场、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农工程建设。广泛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寻求社会力量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支持扶助,努力为农村提供满足群众所需的更多文化产品和服务。

(三)加强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深度挖掘贫困区域的文化遗产资源,建成一批适宜开发利用、与旅游资源有较好融合度的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同时加强对传承人队伍的保护与培养,帮助贫困村群众从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获得收益;利用和发展民族民间节庆文化活动,将农村特色文化融入到旅游开发中,扩大贫困区域群众在旅游扶贫开发中的参与面,从中获得收入。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文化广场的阵地作用,加强与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和学校的联系互动。有计划、有组织、经常性地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坚持贴近农村、贴近实际,按照“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广泛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深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使大型、示范性活动与平时的小型、分散性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让群众就近、方便地参加各种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

(四)着力抓好农村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搞好农村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是改变落后乡村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各地基层文化部门,要坚持用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占领农村文化阵地,用科学思想和先进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活跃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以文化活动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农村精准扶贫上,我们应该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从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角度出发,在扶贫、扶志气、扶文化狠下功夫,努力实现精准化、个性化、知识化的推广,努力探索出一条农村文化与精准扶贫相融合的扶贫新模式,努力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

参考文献:

[1]辛秋水.走文化扶贫之路──论文化贫困与贫困文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

第3篇

天大博士有个创业梦

五官硬朗,衣着朴素,29岁的徐传超看上去朴实沉稳。作为一名山东籍“学霸”,徐传超16岁上大学,20岁读研,23岁读博。本硕博三个阶段他都跨读了不同的专业:从本科机械制造专业,到硕士光电子专业,再到博士供应链管理专业。“纯机械的东西在未来社会可能会被边缘化,未来很多都要和电子电脑结合。所以考研读了光电子专业。”“未来社会,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任何行业资源的全球化最优配置离不开物流运输,所以博士选择了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的物流供应链专业。”在学期间,他发表学术论文2篇,申请或授权专利累计达20余项。

天津市南开区西湖道的一家季莳鲜生鲜超市里,摆放着烟台苹果、陇南蜂蜜、内蒙古土豆、玉田白菜等400多种农副产品。在这里,从广西产地直采的蜜橘一斤只要1.9元,而对面的罗江路菜市场,同样的一斤蜜橘售价3.5元。为什么价差这么大?用徐传超的话讲,是因为季莳鲜实现了真正的“农超对接”。

“农超对接”就是把与超市有直接供应关系的生产基地与终端门店进行整体对接,减少了农产中间的流通环节。将原来“产地-合作社-长途运输-一级批发-二级批发-菜市场”的6个环节,缩减到“产地-中转站-超市”的3个环节,让辛勤的农民增收,让普通的消费者得利。“我们的商业模式就是搭建起‘农超对接’的种植可视化与过程可追溯的全渠道供应链管理体系。通过平台的大数据分析指导产地的精细化种植和养殖,实现农产品的供给侧改革。”对徐传超而言,建立农产品超市仅仅是他创业的第一步,他的创业目标是打造基于农产品流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

重塑一个行业,做一个产业领军企业,早在2009年徐传超就明确了人生发展规划。“不可为了钱去创业,而是为成就一份事业去创业。”

“敢想敢干”是徐传超自己用行动贴上的个人标签。他总是习惯性地将思考对象放到宏大叙事中去考量。“未来,人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吃的也会更安全健康。很多资源将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快速流动,这就离不开物流。”徐传超说,“顺丰、中通这些大企业在小件快运方面已经做到了很大规模。大件物流方面,德邦物流已是行业领军企业。唯独有一个细分领域还没有发展成型,那就是生鲜和冷链物流。”

生鲜配送市场预期规模达到万亿级别,相对于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天猫超市、中粮我买网这类主要配送旗下网站的生鲜产品,面向的大多是高消费群体,其所覆盖的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徐传超认为,“国家统计数据表明,未来3至5年的冷链物流以21%的增长率发展,生鲜物流未来的发展前景

很可观。”

创业经历一波三折

2012年,如愿进入天津大学管理学院物流供应链专业读博后,“物流”这个行业才从之前的设想中,真正进入徐传超的视野,也是从“设想-理论-实践”的转变。“读博期间的论文撰写与项目实践,让我对项目从立项、分析、团队协作完成等方面都有了很好的锻炼,为以后创业点的选择、团队组建、对外合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徐传超的创业并不顺利。从博士二年级起,他就着手推进创业项目。一开始是做物流平台,主要是做车货对接服务平台,由于经验不足,投入资金90多万元全都亏了进去。后来,他又转型“生鲜物流平台”。“当时互联网创业风靡一时,很多实体行业都在想O2O(线上线下)转型。”徐传超想要打造一个生鲜物流平台,对接蔬菜产地和社区零售菜贩。然而由于对农产品销售行业缺乏了解,再加上难以解决农产品挑选、分拣、运输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第二次创业又以失败告终,又亏了100多万元。

谈及两次失败的经历,徐传超显得轻松又从容,“我一点都不担心,我就觉得事做好了,钱自然会有的。”两次创业赔进去的是父母为他准备婚房的钱。徐传超笑称,“我心态特别好,再大的挫折在我看来都不是事。”

每次创业失败,徐传超都会深入反思总结失败的原因:物流平台是只有信息流没有资金流,所以难以成功;生鲜平台是有资金流没有稳定的盈利模式,所以难以持久。只要同时保证了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的,通过提高效率与压缩成本,自然会产生盈利与可持续性发展。

“食品的安全和质量是民生的保障,我觉得这件事够我做一辈子的了。如果我一辈子只做这一件事,把这件事做好,那也是很有意义的。”徐传超说。他认为,食品的天然化与健康化是个大的趋势,关系到大多数人切身利益的食品安全问题绝对是一片创业的“蓝海”。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徐传超开始着手“自营+合作”模式的商超发展。蔬菜、水果、粮油、米面与鲜肉全部自营。非标准化的产品,像馒头、海产、烤鸭等与分包商合作经营。

两年间,徐传超辗转走遍了七八个省市的几十个农产品种植基地。种地的农民、跑长途运输的商贩、种植基地大户、在街头开蔬果店的老板……生鲜行业的每一个环节他都走进去、沉下去,去了解、去摸索。

现在,徐传超自己做连锁店,把从产地运来的各种生鲜在店内进行挑选、分级,“先用蔬菜做试点,逐渐推广到水果和粮油米面,效果不错。”现在,季莳鲜平台以每月新开一家连锁店的速度发展。“我们一直坚持扁平化管理,整个管理层就6个人,没有中层管理,除此之外我们还雇佣了300多名员工。”

“重塑一个行业,缔造一个产业,要做就要做到行业第一。”这是徐传超的创业理想。目前,季莳鲜已经是天津市单体规模最大的连锁生鲜超市。

目前,徐传超正在积极拓展合作渠道,希望能够对天津地区的部分老旧菜市场进行“生鲜商超化改造”。传统菜市场面积大,农产品种类庞杂,购物环境比较脏乱,农产品的品质和菜价也很难得到保证。徐传超希望通过现有的物联网技术与运营经验,运用互联网平台将菜市场进行提升改造,以现代化设计理念打造全新的菜市场购物体验,形成“互联网+菜市场”的新型社区菜市场平台,使菜市场具备私人订制、大数据应用、平台导流、产品推荐等多种功能,从而实现“互联网+菜市场”的服务扩展与数据转换应用。目前,徐传超已对西湖道菜市场进行升经改造,从菜价、购物环境、食品安全、产地直供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得到周围老百姓及区领导的高度赞同。

精准扶贫,解决农产品滞销

2016年3月,山东烟台红富士苹果出现大面积滞销,季莳鲜直接在当地预存了100万斤苹果。“我们现在店里的红富士苹果都是从烟台产地直供,没有进行包装,没有打蜡,绝对是真正的‘农超对接’。这也是我们未来重点发展的方向。”

未来,季莳鲜将打造“一县一品”的扶持计划。针对不同县区的地理位置不同,打造适宜的单品扶持计划,以销定产,定向采购,达到农产品的可视化与可追溯。

徐传超一直想真正为农民做点事,这与天津大学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创新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谋而合。不仅是在烟台,徐传超还曾随天大经管学部师生一道赴天津蓟县,帮助解决蓟县苹果滞销的问题,首日便采购5吨滞销苹果用于季莳鲜超市直销。徐传超说:“蓟县的苹果质量很好,但相对山东烟台、山西等基地,苹果产量与质量还是不能保证,且缺少销售渠道,导致现在很多果农都放弃种植转而外出打工。如果把滞销的问题解决了,农户就愿意留在家里,通过种苹果也能过上好日子。这样一来,不但实现了精准扶贫,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这些社会问题也可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第4篇

院 系 名 称

项 目 类 别 见填写说明及注意事项第七条

项 目 名 称

研 究 时 间

项 目 负 责 人

所 在 年 级、 专 业

联 系 电 话

电 子 邮 件

指 导 教 师

xx农业大学校团委(创新创业学院)

2017年6月

填写说明及注意事项

一、申报书须逐项认真填写,填写内容必须实事求是,表达明确严谨。空缺项要填“无”。

二、表格中的字体小四号仿宋体,1.5倍行距;需签字部分由相关人员以黑色钢笔或水笔签名。均用A4 纸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

三、排版注意美观、规范,保证指导教师意见、院系意见、学校评审意见在一页纸。

四、各立项团队学生总数不超过7人。

五、校内指导教师应具有中级职称以上(含),每个指导教师指导的项目数原则上不超过1项。

六、项目必须先由指导教师提出意见、由所在院(系)审核后再推荐上报。推荐上报的社会实践报告一式三份(均为原件)报送校团委,同时提交电子文档。

七、社会实践项目类别。“理论普及”宣讲实践项目、“社会观察”调查实践项目、“红色传承”革命教育项目、“科技支农”助农实践项目、“精准扶贫”帮扶实践项目、“教育关爱”志愿服务项目、“美丽中国”助力发展项目、“创新创业”探究项目、其他选题项目。

团队名称

项目周期

半年

项目负责人

学号

班级

入学年份

电话

E-mail

项目组其他成员

学生姓名

性别

院(系)名称

专业班级

年级

联系电话

指导教师

姓名

性别

研究方向

职称

手机

项目来源

(在相应位置打√)

学生自拟项目( )、导师提供项目( )

一、项目研究背景(500字以内)

二、项目立论依据

(一)项目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项目实施方案

(一)项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研究目标

2.研究内容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项目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1.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

3.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三)本项目的创新之处

(四)项目研究的预期成果

调查报告、论文、实践心得、实践影像材料、PPT成果展示报告等质量情况

(五)项目人员分工与安全保障措施

四、指导教师意见(600字以内)

项目研究的选题意义、项目研究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

导师签字:

年 月 日

五、院系推荐意见

院系盖章(签字):

年 月 日

六、学校评审意见

学校盖章(签字):

年 月 日

八、申请者承诺

本人保证上述填报内容的真实性。如果获得资助,我与本项目组的全体成员将严格遵守学校的有关规定,在不影响课程学习的同时,充分保证投入“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研究的时间,并按计划认真开展研究工作,在活动过程中或结束时,自觉接受学校对活动的评审和验收,并按时提交社会实践成果与工作总结。

申请者(签名):

年 月 日

九、指导教师承诺

本人承诺,愿意作为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认真负责审阅项目内容,全程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认真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及审查学生的研究结果,保证本项目的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成果。

第5篇

孟庆刚,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博士生、硕士生导师,黑龙江省卫计委骨外科重点学科带头人。1987年,孟庆刚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后留校在哈医大附属第一医院外科工作。现任哈尔滨市第一医院院长、骨外科主任,哈尔滨市医学科学研究院院长、黑龙江省骨创伤治疗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手外科分会常务委员,黑龙江省医学会手外科分会主任委员等21项国家级学术任职。曾先后获得“哈尔滨医科大学优秀管理干部”“黑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卫生系统医德医风标兵”“第五届中国(百名)优秀青年科技创新奖”“黑龙江省十大杰出志愿者称号”“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哈尔滨市第36届劳动模范”“哈尔滨市第四届市长特别贡献奖”等荣誉。2016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如何立足岗位,敢于担当,创新开拓,更好地解决国家和百姓关注的健康这个重大的民生问题,是孟庆刚常常思索的课题。

教学相长 不懈探索

1998年,孟庆刚在国内率先开展应用离断废弃指急诊再造手指,从2000年开展全省首例拇(足)甲瓣游离移植再造拇指的手术以来,始终保持着省内领先的技术水平;2009年在国内率先提出应用封闭式负压引流联合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下肢皮肤软组织缺损;2010年在国际率先提出应用外固定架及封闭式负压引流联合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治疗胫、腓骨开放骨折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方法解决三度小腿骨折合并皮肤软组织碾挫缺损的实际问题,缩短了治疗时间并获黑龙江省医疗卫生新技术应用一等奖;2010年在国际上率先改进了掌背皮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应用于复杂受外伤的修复获得了黑龙江省医疗卫生新技术应用一等奖。医疗业绩先后被收录于《中国当代医药界名人录》《现代名医大典》《中国当代科学家与发明家大词典》等辞书中。

开拓创新 打造品牌

2013年2月,孟庆刚来到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在第一次中层干部会上,提出了“敬业、管理、绩效、创新”的要求。同时根据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办公会议和卫生工作会议精神,重点进行了做大、做强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工作部署,制订了医院三年工作总体思路。结合当时医院的实际情况,从制定奖励机制,树立“人才强院、技术兴院”理念,加强医院品牌建设及整合资源等方面入手;同时从制度、质量、服务、特色、信息化、竞争力、绩效、品牌方面提出了16点具体做法来提高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打造医院品牌;培养“一、二、三”工程;引进顶尖、短缺人才,壮大学科;扩大知名度,开展高新技术;与北大、哈医大建立教学医院,成立硕士班,将哈尔滨市第一医院16位科主任送去医大读研,提高学位及理论水平;建立博士、硕士培养点及博士后工作站;发展2个―3个省及国家级重点特色专科;重点培养一支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增强外联,实现网络医院。注重科技创新。鼓励发表科研论文、科研课题及成果等。通过三年多的不断努力,医院由原来32个科室增加至65个科室,填补医院空白科室15个,编制床位由783张增至1438张,诊疗数量大幅增加,经济效益成倍增长,医院就医环境明显改善。

细化服务 人文关怀

哈尔滨市第一医院从硬件设备,到就诊环境,从诊室格局,到环境卫生,处处彰显了“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理念。在黑龙江省内首家实行节日里给患者送饺子、汤圆、粽子、鸡蛋、月饼等吃食、为住院过生日的患者赠送生日蛋糕、在卫生间投放厕纸和干洗手消毒液。这种建立在“满意服务”基础上的人性化互动式服务,让很多患者感动的同时,沟通了医患之间的情感共鸣。医院下一步还拟成立“出院患者回访中心”,不仅对患者出院后的康复及生活起居、饮食规律等给予健康指导,同时深入了解出院患者想说的“真心话”。为缩短病人等候时间,医院支付宝签约,在东三省率先成立互联网医院,专家24小时在线咨询,方便百姓,成为东三省首家国家卫计委12个智慧医院试点单位之一。通过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为哈尔滨市公立医院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公益惠民 精准扶贫

百年至善,公益先行。从2013年起,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连续4年在“3.8”节联合龙广交通台为女司机、女出租车司机免费体检;还经常为龙广爱心队员免费体检;为环卫工人免费体检;为黑龙江省支援西部地区大学生志愿者免费体检;教师节为教师免费体检;重阳节为65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入户为城区百岁老人免费体检,4年的公益义诊受益近万人次。2015年参加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回家的路――爱心手环捐赠活动”并获得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十佳爱心单位”称号。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孟庆刚多次组织专家达600余人远赴省内各地举行“三下乡”医疗咨询活动,诊治病人5000余人次。响应国家“爱心工程”计划,帮扶乡镇卫生工作,在省卫生厅领导参与下与南岗区红旗满族乡卫生院结成帮扶医院,并募集赠送了设备和药品等。2015年,孟庆刚带领哈尔滨市第一医院专家团队与省海峡会、国药龙卫等联合到绥棱县扶贫,深入长吉村义诊,赠送了互网设备路由器并送去“糖护照―血糖监测仪”,农民在炕头上测血糖,就能得到后台哈市第一医院医生的指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在这个生机盎然,繁华似锦的季节,以孟庆刚院长为首的哈尔滨市第一医院领导班子,拿出敢于担当的勇气和善作善成的本领,率领全体员工瞄准国际化管理和省内一流、国内有影响的现代化、数字化品牌医院的目标,乘着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做大做强 ”战略部署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东风,激发动力,破浪前行。

第6篇

关键词:初衷;强化教学;探索教学;创新教学;激发创新

2016年短视频APP爆发以来,5分钟以内的短视频,获得各大平台、粉丝和资本的青睐。使得传统媒体影视节目收视率直线下降,造成传媒行业纷纷整合。那么对于高校影视教育专业,也出现了业内担忧,业外不看好的境况。笔者认为短视频虽然节奏快、信息量大、生产流程简单、制作门槛低等特点。但也有它的短板,比如,在人人都能拍抖音的情况下,他的拍摄质量和水平,他的剪辑水平,因为没有专业训练,无疑会大打折扣。影视语言是一种不分国家,不分民族都能看懂的语言。这种语言被称之为影视艺术、时空艺术和视听艺术,为什么能称其为艺术,为什么会有这三种称谓,就是因为它有很强的专业特性。这些专业特性也是上百年来影视创作者探索出来的,它不是哪一个人拍了一个不错的短视频,就能成为专家的。网上的短视频快餐可以迎合人们的热捧,但厚重的影视节目也肯定不可或缺。比如能纪录、反映历史事件的纪录片、专题片、综艺节目等,它都不是短视频所能承担的。从另一方面讲,虽然“抖音”“快手”等能够持续不断地推出短视频,他们背后一定会有强大的专业团队支持,这也正是我们一个契机,也是我们输送专业人才的一个平台。为此,我们认真地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教训,重新修订教学大纲。本着以下原则进行了改革:

一、以师资为主的教学改革

①按照能提高现有教师教学水平进行改革;②按照深化和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进行改革;③按照我院影视教育方向学生的实际水平,让他们学有所为,学有所用进行改革。新的教学大纲最大的改动,就是加大技能课的比重,让各专业技能课能始终贯穿学生四年学习中;④加强技能教师师资力量。当今高校对师资标准很高,专业教师准入条件基本都要达到博士标准。但实际上,在影视教学中仅仅是理论讲授,学生就会听天书,摸不着头脑。而且这些博士能不能真正到一线去创作?那么如果不能创作,他们的理论知识又从何而来?我们认为就一个省级高校而言,学生毕业以后就是为地方政治经济建设服务。因此,我们提出了引进一线“会打仗的教师”,也就是引进真正会创作,能创作的教师来完成影视教育教学任务,从学生在各种大赛获得的成绩表明,“会打仗的教师”对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效果更好。

二、利用“五个一”项目作表率,精品课程来铺垫,专业里手来牵引,教学科研来推进

“五个一”项目就是选择有创作经验的教师,创作一部系列纪录片、一部微电影、一系列短视频、一系列新闻、一系列推送来作为标版,引导专业发展,推动专业建设,明确专业方向。“五个一”项目基于案例,以解决问题为宗旨,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比如师生共同创作的十集纪录片《发现乌鲁木齐》就能给学生起到表率作用。精品课程来铺垫,就是利用我院集中师资优势推动的《纪录片创作》精品课程。这门课程开办10年来,经过大家不懈努力,先后在全国第一届大学生电视节和全国第五届大学生电视节获得金奖。尤其是在第五届大学生电视节,所有评委对我院学生创作的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按他们的话说“要不是考虑照顾其他院校,新疆艺术学院就把所有奖牌拿光了”。那么这种能体现我们教学特色和经验的做法,我们将巩固和发扬。专业里手来牵引,就是利用社会精英的新理念、新技术引领师生实践创新。在2019年一个学期我们就先后聘请了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周星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田维钢教授、地理学家徐锦峰、剧作家张冰、纪录片创作者纪林等知名专家进行了8次以上的讲座。教学科研推进,就是深化学研一体,推动影视教学发展。比如有位同学在创作《发现乌鲁木齐——边城秦腔》纪录片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求她撰写《边城秦腔考》论文,专业老师还联系了《新疆社会科学》学术刊物,该责编看了以后非常赞赏,并答应刊登。专业教师还举办多期“让影像语言更有力量”网络论坛,让他们就自己作品,在没有限制情况下,自己谈、大家谈,推心置腹研究影视语言,以期达到专业提高的目的。

三、分层次、分目标,利用平台,强化教学

为了让教学内涵环环相扣,我们分层次、分目标进行教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比如说我们将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提前到大一,让专业课和基础课同时介入,目的就是让他们,第一,学习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受到专业氛围的熏陶;第二,新的教学大纲打通了技能课,使技能课按层次进行,增加了他们专业学习时间;第三,利用校园电视台,传媒试验示范中心这两个平台与专业接轨,让课程与专业实践结合更加紧密。具体措施是,每个同学必须给校园电视台撰写三份新闻稿件,凡是在校园电视台播出新闻的同学,新闻采访与写作课免试;第四,传媒实验示范中心针对学生实践全面开放,用硬件扶持软件,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率,而且还有效地缩短了项目形成周期。

四、从人才培养模式运行入手,强化专业薄弱环节

影视作品创作瓶颈就在于缺少策划的人,因此,我们专业人才培养就有意识侧重培养这一方面的人才。我们围绕这一目标,按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原则,首先,要学生奠定思想基础,要有坚定的思想政治方向,要熟悉我国的文艺、政策,否则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不知道为谁服务,那就更不可能又红又专。有了思想定力,学生在创作中就知道什么是好的选题,在创作中哪些该舍,哪些该取,就能明辨是非。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事,否则就会事倍功半。其次,我们根据学生的强项,有侧重地培养学生。我们刻意细化了培养目标,修改了笼统的发展目标。在不同类型的影视节目中让他们选定一个方向,比如短视频,他们就必须从选题开始,一步步创作,教师一步步指导,学生在创作中验证。在实践中巩固专业知识,最后达到某一个方面人才的培养。

五、利用创新实践改进教学方法

我们开创性地建立了实践小学期,这也是近年来我们进行大胆尝试。比如,在作品创作中,教师带领学生积极深入各地,与已经建立的实训基地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2019年9月,我们就带领学生前往新疆哈密地区进行实践,新闻班的同学就在我们的实训基地哈密电视台新闻部实践;影视创作的同学进行了《发现哈密》纪录片创作;新媒体专业同学创作了百期反映哈密古迹《国宝档案》的推送;还有的老师带领学生深入牧区,同当地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拍摄国家精准扶贫,牧民脱贫致富的纪录片,这些无疑都培养了学生的观察、理解、概括生活、挖掘故事的能力。再比如,为了提高他们对专业的关注度和积极性,我们根据学科特点,规定大一到大四,任何一个学生只要你有好的选题,经过老师同意,你就可以进行创新创作;影视作品创作有时一个人无法完成的,尤其是女同学在创作中困难很大,我们就进行了分组。每人一个作品,编导负责制,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这样不仅能互相帮助,集思广益,还能做到安全第一;另外,规定创作必须在当地,这样有利于老师指导,有利于作品修改;论文必须与作品内涵结合,实行指导教师责任制,对教师进行无记名考察考核,分优劣等级;论文实行学院两次上网,避免剽窃,以利于保护学生,保护教师。

六、鼓励创新、鼓励参加竞赛,激发创新能力

积极参加各类大学生专业竞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多年来坚持不懈地一项措施。它即是大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大舞台,也是学生学以致用与实际结合的助推器,是学生乐学的牵引车,是以赛促学的着力点。对于学生来说,参加比赛是“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很好的实践方式,一方面,在创作中锻炼学生各种能力;另一方面,各高校师生可以面对面交流。我们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校外比赛,并采取了激励措施,如有同学在校外的大赛中获奖,我们一定会向社会、学院展示,并给予物质奖励。

七、从硬件上加强前瞻性教育,让学生能使用上

高科技成果带来的便捷和效果教育必须要具备前瞻性。虽然我们在影视教育中,非常明确地要求教师对学生必须按照不同类型的影视节目种类,进行规范性的影视语言教育,就像文学语言中新闻、诗歌、散文语言一样,不同题材有不同题材的表述方法。有人认为这样会不会禁锢学生的创作思想,我们经过认真分析、探索,认为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对于一个思想活跃的年轻人来说,这种教育不仅能让他知其然,还能让他知其所以然。在此基础上对他今后的发展更会有好处。在影视创作的设备使用上,我们则为学生提供了最新,最便捷,质量均能达到高标准的拍摄、剪辑、导播、调色等设备。在我们购置设备论证期间,电视台的专家们对此表示不解,认为电视台记者、编导都用不上这么好的设备,但我们学院领导非常明确,就是要让我们的学生使用上最前端的设备,要掌握最新的技能和知识。如果我们的教育跟着电视台后面跑,随着形势的变化,我们的学生出路就会有很大问题。2012年,在学院和专业教师的努力下,我们成功筹建了省级传媒实验示范中心,在传媒实验示范中心学生利用不同类型的拍摄、制作设备。在进行实习实践中,利用对影视设备、网络设备、微波传输设备,以及一些特殊条件下使用的视频采集设备进行了使用、摸索、研究。

第7篇

论文关键词:农业科技信息;信息传播渠道;发展趋势

农业科技信息是指能够推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信息.这些信息能满足农业实施者(特别是指农民)需要.并以声音、文字、图片、录像和多媒体等形式存在。利用农业科技扶贫就是希望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将农业科技送达到农业实施者手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1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情况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1.1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1978年以来.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根据(2007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公布.已减少至1.22亿hm2。在土地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将成为重要支撑力。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已达48%.但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除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这些国家外.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不畅也是~个很重要因素一方面是农业科技研究者或持有者没有合适的渠道将科技成果传播到农民手中:另一方面是广大农民找不到合适的实用技术应用到生产中去因此.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促进两方面的交流.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wwW.133229.CoM

1.2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地区农民收入差异

从国际经验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速度越快、途径越多.农民得到的科技信息越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越高.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就会增加.农民脱困时间就会缩短。另外.农业科技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作用也不同。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的农民更容易获得农业科技信息,农业科技采用率高.农民收入增加也比较快因此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特别是在落后地区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的宣传力度.不仅会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也可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地区收入差异。

1.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当今国际农产品竞争不仅是数量竞争.重要的是质量竞争.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为了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安全.发达国家不断提高技术壁垒.检测标准越发严格.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屡遭限制和退货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则取决于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这就离不开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因此.农业科技信息渠道的有效利用和拓宽将加快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速度。

2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

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主要有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等形式。其中电视、广播和报刊等属于大众传播,农技推广站、农民培训班等属于人际传播

2.1以电视为主的大众传媒成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郭绪全等人的调查显示(表1).大众传播方式之一的电视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占据主要地位.近36%的农业科技信息是通过电视渠道传到农户手中(因农业科技信息到达农户才算是真正达到了传播的目的.故仅引用了调查数据中农户承认的自己所获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渠道).这也与近年来中国电视普及率大幅度提高直接相关截至2006年中国农村的彩色电视普及率为89.43%(表2)

2.2网络即将成为不可替代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渠道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和网络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现在电脑普及率还远远低于电视和广播等传统的传播工具(表2),但从网络的发展速度和对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来看.网络将会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传统传播渠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6年农村每百户中电脑拥有量为2.7台,比上年增加了0.6台。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至2007年6月.农村网民规模达到374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1%:同期城镇网民规模达到1.2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1.6%。农村地区互联网发展水平与城镇差距很大.但网民规模差距在逐步缩小随着农民在外打工人数增加,农村电脑的普及率将上一个大的台阶。

2.3农技推广站一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对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视.国家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日趋完善。各级农技推广站的作用大大增强。表1可看出农业科技信息的人际传播大约占1/3.其中镇政府农技推广站为主.农民反响较好从2007底开始.我国开始实施信息大篷车、培训教室和农业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等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发放农业科技资料。成为农民学习农业实用技术的重要渠道。

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

一是目前农业科技信息量多.但部分信息内容不全.实施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或应用后会产生的不利影响等不为农民所知:信息针对性不强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二是由于信息传递双方对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的认识不同.双方对各种渠道的利用程度也不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科技信息传播者认为农民主要从培训班、推广站和电脑等获得农业科技信息.他们在传播过程中也更容易采取这些方式传播但调查发现农民的大部分农业科技信息是从电视等大众传媒中获得。

三是农民整体素质还需要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程度偏低2006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超过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不足15%(表3).

远低于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25岁以上的农民中.有17%的人完成了高等教育.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15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一些农业科技信息语言太过专业.农民无法理解.这些技术在农村传播的可能性比较小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民参加培训的机会很少.一些最新的科技信息无法传播到农户一级.即使农户接触到了,也因为文化水平所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无从应用。

4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势

4.1农业科技信息量大幅度增加.更加精准

目前国家正在逐步改进农业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从长远来看.网络和手机等信息平台将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农业科技信息量将继续增加同时.农业科技信息在传播渠道的入el审查将会更加严格.只有经过考证的农业科技才能通过大众媒体进行传播。国家对网络传播媒体的管理将大大加强农技推广部门的农技介绍也将更加全面.各种农业科技的优缺点和注意事项也会传达到农民手中各级政府和传播媒体针对本地区适用的农业科技的宣传将增加,实用技术将进一步得到转化.农民更容易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实用农业科技信息。

4.2各种渠道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能力将大大增强

除了继续利用电视、广播等传统大众媒体外.信息移动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农业科技推广站等方式将得到积极利用。一是政府加大了对网络信息服务设施的投入、全国范围的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将全面建立。二是传递双方的互动将进一步增加.农民和专家将利用网络和移动通讯工具进行互动交流.双方关系进一步紧密。是农技推广站管理和支持力度将会加大.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将得到进一步提高,真正掌握农业科技的农技人员将不再限于县级以上的农技推广站,乡镇一级的农技站将从农药、化肥或种子销售机构转为推广机构,发挥应有作用

4.3农民素质提高将使农业科技信息利用率提高

农民是农业科技的具体实施者.农业科技信息能否得到有效利用.很大程度上是由农民的素质决定的。从表3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收入越高的地区,农民受教育水平越高,农民通过科技致富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我国政府提出了要建立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目标.努力提高农民素质一是全面贯彻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将有助于提高未来农民的素质。二是加大对成人的再教育和培训投入,定期(加不定期)举办针对农民的免费农业科技培训班.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与现实接轨.针对性强.符合当地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在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下,农民素质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信息将得到有效利用.农民配置有限资源的能力和农业生产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8篇

【关键词】真教育;生本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3-0120-02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小学教育,它首先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近几年来,湖北省洪湖市第二小学(下文简称“我校”)用真教育践行陶行知先生的师爱教育理念,创新常规管理,夯实校本研训,打造生本课堂,努力探索“和谐教育”特色学校发展之路。

一、抓常规,立标建模稳中求进

真教育首先要求教师有责任心。责任心能使教师站在人生和时代的高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服务。教师的责任心落到实处,就是要在课堂上以生为本,开展好教育教学活动,而打造生本课堂必须坚定不移地落实教学常规管理。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我校按照生本课堂标准,建立了落实新课标的常规管理模式。

1. 集体备课精品化

精品备课方案的核心思想是把每一堂课都变成精品课,本着分层管理、因人而异、注重实效的原则,按照“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彰显个性,二次备课;梳理思路,教学反思”的程序进行,形成了《洪湖市第二小学集体备课导学电子教案》,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二次备课。对于如何二次备课,我们制定了《洪湖市第二小学备课评价细则》,建立了非常明确的模式。二次备课模式即:一标(标记重点环节、重点问题、主要知识点及有比较性、典型性等内容,此内容反映在教师教本上);二增(增加自己认为必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三改(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改正主教案中不适应本班实际的教学方法);四调(根据需要调换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的呈现形式,调整参考教案过程设计的先后顺序)。

2. 教学反思模式化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我们要求教师在撰写教学反思时必须言之有物,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并制定了统一的教学反思撰写模式,即:一写成功之处(写课堂上成功的方面);二写不足之处(深刻剖析课堂上疏漏失误的地方);三写教学机智(写课堂上因偶发事件产生的灵感);四写学生创新(将课堂上学生独特见解、师生精彩对话和互动记录下来);五写“学生学情”(围绕教学中全体学生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来记录)。

3. 巡堂督查常态化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注重过程督查和阶段考核,建立了《洪湖市第二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常规》制度,狠抓了“七个一”的规定动作,即:每学期初一次教学工作布置会,师的思想和行动,明晰本学期教学教研工作的重点及具体内容;每学期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分析报告会,教导处、年级组、备课组、班级、教师各层面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每学期一次开门评教活动,期中考试后召开全校学生家长会,广泛征求家长意见;每月一次备教批辅常规检查;每周一次集体备课;每周一为行政推门听课时间,校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导主任各推门听课2节;每日一次课堂教学巡堂,严格落实洪湖市教体局颁布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五必须”要求,做到对巡堂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提出改进意见。我们新编了《洪湖市第二小学教师教学工作手册》,通过设置目标任务对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如教学计划、备课、作业批改、听评课、校内外公开课、论文及课题研究、校本教研出勤、期末检测质量分析等都有详细具体的任务目标和量化评分标准,最终与教师绩效工资挂钩,有效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做培训,学标用模进中求真

课程改革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也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教师固有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其艰难性不言而喻。要使教师尽快适应课改、学标用模,校本研训不失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1. 开展教师达标培训

教师班班通应用、教学语言、教学评价、教学应急处理是教学的基本功。近年来,由于教师老龄化,教育新技术的应用成为我校老教师的“短板”,如何补齐短板、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成为校本培训的当务之急。我们采取“请进来”的办法,邀请市电教馆专家到学校给老教进行班班通应用能力专题培训,培训后进行了过关考核,要求全校每一名教师都能熟练使用班班通教学。同时,我们还组织了全校教师参加网络操作技能比赛活动,通过设定网络技术操作程序,考核教师网络应用水平,以巩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通过达标培训,全校教师运用班班通和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2. 组织教师学标用模

每学期初,各科教师在教导处的安排下参加“相约新课标新理念”年组教师论坛活动,观看教学光盘,学大纲,学目标,通研教材, 各学科教师在学期初对任教学科有了全面的把握,以便进行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为了能够运用合适的教学法体现教学内容,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我校加强了同学科集体备课,即“共磨一节课” 活动。具体做法是:对本学段或学科内容统筹安排,确定某一单元或某一课时后,各备课组人员同时对同一内容进行备课,然后利用教研活动时间进行汇总交流,每一位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提出自己的设计意见。这样每一位老师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研究思路,达到“资源共同享”。同时,同一课的不同构思又为教师扩展了思路,教师从中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特点的设计,并适当进行调整,应用于教学实际中,进而带动教师备课、上课、作业设计等各个教学环节的提升。我们把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在共磨一节课的优秀教学设计收录整理成《洪湖市第二小学电子备课教案》,作为后期课堂教学研究的参考资料。

3. 号召教师晒课评课

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为契机。通过组织观课、评课活动,使教师认识到个人课堂教学水平与立标课的差距,在课后反思中明确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式和主要特点,并自觉学标,注重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调控与引领作用。在此基础上,号召每一名教师上一堂优质课,通过年级组、学科组、教导处层层讲课、评课、晒课、推荐把关,由W校评选优课上报展示,既激发了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热情,又有效提升了我校优课的评选水平。我校被评为全市语文教学能手、全省录像课一等奖获得者、优秀青年教师的惠莉便是在晒课活动中成长起来的。

三、搞课改,达标脱模真中求新

课堂是教师实践真教育的主阵地,是体现教师综合素质的舞台。为更好地达成课堂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立足课堂进行了积极探索,尝试了“生本课堂”教学的优化构建。

1.“生本课堂”班内“走组”

课堂跨界,指打破固定的班组界限,充分相信学生,实现班内“走组”,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为此,我们建立了“生本课堂模式”:第一步,让学生个人或与同伴先学,完成前置性作业。第二步,组内交流,教师辅导。组内交流时要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没有独立思考的讨论如无源之水”;要注意调控学生的交流讨论,避免学生借讨论讲无关的内容,使得讨论流于形式;老师要给予适当的辅导。第三步,小组间展示、师生互动点评。小组间展示,既是对小组交流中已经学会的知识进行梳理和分享,又是解决小组学习中存在的分歧和疑问;师生互动点评,让学生学会聆听,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加以学习,分析别人的缺点,给予纠正。在生本课堂中,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兴趣都得以维持和增强。

2.“校本课程”校内“走班”

课程跨界,指打破学科和班级界限,以课程整合为策略开展教育活动。2016年秋季,我校启动了每周四下午半天的跨界校本课程,实行校内师生“走班”,最大限度地优化了学校教学资源,着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跨界校本课程从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重生活的视角进行思考和整合,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学科拓展、体育、艺术、益智、人文素养5大类别的14门课程,共17个班。学校教师自主研发了《剪之韵》《编出精彩》《快乐足球》等14门校本课程教材。这些课程犹如为孩子们提供了多种营养均衡、风味独具的菜点,渐渐凝练出学校“创造与个性共生”的课程文化,全体教师借跨界思维碰撞出跨学科视野下的崭新洞见,呈现出师生成长的新气象,让学校教育改革逐步从课堂走向课程,从教学走向教育。

第9篇

关键词:学生管理工作;困境;策略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内涵和地位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主要分为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两大工作内容,教学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围绕科研教学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如课堂教学、学科知识竞赛、科研项目创新、专业课程课外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撰写或设计等教学活动,而学生管理则是对除教学以外的日常性事务工作进行管理,可细分为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与服务、党建工作、就业指导、教育精准扶贫等工作内容。长期以来,高校学生管理以班级或专业为单位,以班主任或辅导员为主体,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强化理念灌输、专业技术知识学习、人文素质培养,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贡献了力量。从以上管理工作的内涵和内容可以看出,学生管理工作是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整个高校的正常高效运转,离不开教学科研人员教学生以知识,同时也需要非教学人员对高校后勤、党建、招生、就业、心理、贫困资助等各项非教学事务进行有序的管理,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乃至于将来,两者都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互不可缺的。因此,在做好教学管理工作的同时,十分有必要分析当前学生管理工作所面临的困难,探索破解困难的各类方法,以达到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目的。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困境

在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日益提升,这也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高要求,以培养出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笔者认为,现阶段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主要面临着以下几点困境:

1.高等教育大众化过渡引起的工作困境

我国自1999年进行高等教育改革后,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高校招生人数激增,在校大学生数量成倍增长,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数量逐渐增加,国民的素质整体提升,无疑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如生源质量的整体下降,且当今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这一代大学生集物质丰富、社会家庭宠爱于一身,存在以自我为中心、争强好胜,人际交往过程缺乏耐心和包容心等缺点,服从意识较弱,容易对学校的管理产出抵触情绪,从而做出一些抵触行为,导致一些校园暴力、心理或精神方面问题频发,这给学生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

2.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导致的工作困境

自全国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至今,高校学生住宿、出行、餐饮等其他在校生活方式随着后勤服务社会化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有的学校的学生可以选取不同价格的宿舍类型入住,就会出现不同专业、不同院系混住的情况,这深刻影响着传统的以年级和班级为单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的工作模式,工作实操难度和工作量陡增。有的学校教学与住宿不在一个地区,学习和生活分隔开来,学生经常在校园和城市之间穿梭,这给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不便。诸如此类由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引起的工作难题,如果引导不当,管理松懈,极易造成约束过少,学生在思想、行为上呈现出慵懒散漫的状态。

3.互联网时代冲击下造成的工作困境

互联网的发展给大学生带来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提供了发挥自我才能的广阔舞台,在影响教学教育工作方式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意识形态的传播。人人都是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掌握话语权。现今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6-23岁之间,正处于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特别是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的不良意识形态,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对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也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教育效果,加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和工作量。

三、提升高校学生工作策略

1.强化“以学生为本”的工作原则

学生工作应秉承并不断强化“以学生为本”的工作原则,即开展一切工作均以实现学生利益最大化作为根本。在学生管理和活动组织方面,全方位多维度尽可能全面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和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互联网不良思潮的错误影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通过各类校园社团活动提升学生各项能力和水平,增强其综合竞争力。在学生成长引领方面,学生工作从业人员应增强与学生沟通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既做学生成长之路的导师,又争当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亲密朋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及时关注到每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异常心理动态情况,并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引导或教育方式,因材施教。比如在与贫困学生交流的时候要关注他们的自尊心,尽可能地提供帮助。

2.采取差异化、个性化的管理方式

学生管理工作虽然繁杂,耗费大量精力,却也不是没有章法可循。笔者认为,大学生在本科四年求学阶段中,每个阶段都有它独有的特点,那么学生管理工作就不能从入学到毕业都采取同样的方法进行管理,而是应该因势利导,根据各个阶段学生的特点采取差异化、个性化的管理方式,方能事半功倍。首先,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差异化管理,如大一新生刚入学,有些学生还未成年,侧重于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避免学生从高中阶段直接过渡到大学后的彻底反弹,出现迟到、早退或者旷课乃至于挂科、迷恋网络、厌学等一些极端的不良习惯;大二、大三学生已经适应了大学校园生活,且这个阶段的学生基本都已成年,具备自我管理能力,可通过班委、学生会等,进行学生的自我管理,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培养锻炼学生的沟通、协调、组织等能力;大四阶段学生,面临升学、就业等压力,大部分学生即将实现从学生到职场人士的角色转变,这个时期要注重对进行学生就业、升学等方面的引导,多开展就业、考研、出国深造等政策精神的宣贯,及时帮助学生解答就业、考研等方面的困惑,帮助他们顺利实现转变或继续深造。

3.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学生工作队伍

班主任和辅导员是学生工作队伍的主力军,教育部对辅导员和学生比例也有相关要求。但从近年的趋势看来,辅导员队伍因受职业发展不清晰、职称晋升存在困难、自身职业信念和素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失,导致各大高校辅导员和学生比例严重失调,这对做好学生工作是极其不利的。

参考文献:

第10篇

Abstract: Taking Hebei Finance University for example,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meaning of "applied research", objectively analyzes the gap between the existing research and the "applied research" in newly established universities, and summarizes the beneficial exploration of Hebei Finance University in constructing "applied research",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an applied scientific research development road suitable for newly established universities.

关键词:应用型科研;新建本科院校;河北金融学院

Key words: applied research;newly established universities;Hebei Finance University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2-0205-04

0 引言

自1999年教育部颁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来,为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高层次需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独立或与多所不同类型学校合并升格而成为新建本科院校。截止到2014年12月,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达725所(含民办),占全国普通本科院校1203所的52.3%,已占领普通本科院校的“半壁江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国内众多学者也对高校科研建设作了有益探索,李琪(2014)以武夷学院为例,提出开展应用型科研是促进学科特色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是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纽带,徐燕刚(2011)、张宝秀(2010)等人从科研评价考核、科研途径措施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王宗篪(2009)提出新建本科高校的科研定位。

梳理各学者对高校科研的研究可以发现,部分学者对高校实施“应用型科研”进行了相关研究,针对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定位问题也有了一些探索,但是针对何为“应用性科研”尚无定论,结合新建本科院校的现实特点提出具有操作性、可行性的体系性实施措施,还存在研究上的空白。本文力求探索“应用型科研”的内涵,并以金融学院为例,提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新建本科“应用型科研”发展路径。

1 “应用型科研”是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建本科院校多由地方性专科院校演变而来,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新建本科院校从专科建制时代“不讲科研”到新建本科时代“初识科研”,对科研的认识一步步加深。如何精准定位,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人无我有的科研发展之路,对新建本科院校加快发展、树立品牌显得尤为重要。新建本科院校在制度、管理等方面和老牌本科院校相比有较大不同,如果照搬这类院校的科研发展模式,只能是亦步亦趋、做“跟随式科研”,不可能体现出后发优势;如果仍然沿用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发展模式,只是为了评职称而做科研,永远在较低层次做重复性研究。既不能没有科研,也不能像老牌大学一样搞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综合研究,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发展之路在哪里?经过八年的探索,河北金融学院走出了一条依托行业、服务社会、立足河北、面向全国的、金融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科研”之路。

2 “应用型科研”的内涵剖析

“应用型科研”的题中之意应包括:“应用性”、“行业性”和“地方性”。

“应用性”,指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是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展开的,科研方向是与特色专业方向紧密相关的,致力于为行业、为地方、为企业解决现实问题,强调“创新+应用”。

“行业性”,指新建本科院校要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发展科研,依托行业、面向行业、服务行业,以解决行业、企业重大战略需求为己任,通过优势互补、互通有无,形成产学研合作的多赢局面。

“地方性”,指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走“行业+地方”的发展之路,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指导,成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3 新建本科院校现有科研与“应用型科研”的差距

新建本科院要想切实提升科研水平,就必须具体分析自身发展情况和科研特点,发展有别于传统本科院校的“应用型科研”。而就目前情况来看,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现状距离“应用型科研”还有较大差距。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

3.1 教师科研意识淡薄,科研积极性不高

新建本科院校完成从专科到本科的角色转换时间不长,部分教师的思想观念仍停留在专科院校阶段,没有科研意识,普遍存在着专业教师科研能力低、科研意识差、科研热情不高等现象。很多教师认为科研仅仅是职称评聘的工具,没有自发的科研动力和热情;有意向进行科研的教师对科研了解不够深入,对自己的研究方向不明确,对科研方法和技巧不了解,无法将所在专业和自身特点统一到科研工作中来。

3.2 产学研合作机制不畅,科研产出与行业和地方需求脱节

由于起步较晚、合作双方地位差异等原因,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机制并不畅通,同时存在合作形式单一,重形式、轻成果转化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行业、企业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新建本科院校的校外科研项目和成果从立项、研究到结项整个过程没有从企业和社会需求出发,这样就导致科研工作缺少对市场需求的准确判断,科研成果数量很多,但大多束之高阁,成果难以转化、更不用说产业化,造成了科研资源的巨大浪费。

3.3 科研政策导向模糊,科研制度不健全

新建本科院校现行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与传统综合大学的科研评价体系如出一辙,以在SCI、核心期刊的数量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必然导致教师的注意力集中在发论文上。和老牌本科院校相比,新建本科院校科研能力较弱,无法短时期内形成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而这种没有面向市场和企业需要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势必导致教师在科研过程中的短期性投机行为。

3.4 科研与教学分离,教学型科研能力欠缺

大学教学与科研应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科研是教学的有力支撑,教学是科研的基础,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只有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教师,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把丰富的知识、创新的思维、严谨的学术态度传授给学生,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但现实情况是,由于新建本科院校绝大多数是教学型大学,教师往往只重教学、不看科研,即使硬着头皮做点科研,也是为了评聘职称,根本谈不上在研中教、在教中研、教研相长。

4 河北金融学院在“应用型科研”之路上的有益探索

河北金融学院前身是1952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创办的保定银行学校,2007年3月,升格为本科院校,是一所具有鲜明金融特色的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财经院校。学校升本后,在探索建立“金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应用型科研为主,涵盖教学科研、学生科研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大科研”格局。

4.1 优化科研制度,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增强科研动力,制度建设是基础。学校根据“大金融”财经学科群和“应用型科研”发展的需要,建立了全方位、立体化额分类评价标准和开放评价方法。一是出台针对教学科研单位业务负责人和引进人才的科研考核办法。对教学科研单位业务负责人的科研考核,侧重点放在落实学校科研政策的能力、建立本部门科研发展战略的能力等方面,形成多层次科研业绩评价体系;对引进人才的科研考核,侧重点放在协调教学和科研的能力、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能力等方面,充分激发他们的科研潜力。二是建立分类考评体系。根据教学学术、专业学术、学生学术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政策研究的不同特征和规律,建立分类考评体系,不单纯把论文、纵向课题的数量作为科研考核标准,强调成果转化、强调服务教学,从而能够保证从事基础研究的教师潜心研究、长期积累,催生重大原创性成果。随着学校科研政策导向的明晰化、教师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学校科研工作实现了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从课题立项级别、成果发表级别、获奖级别和人才培养层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了科研成果数量与质量的双提升。目前,我校承担国家级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274项、市厅级课题1111项、横向课题83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993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40部,获得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53项。(如图1、图2所示)

4.2 构建“大科研”体系,联通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

“大科研”格局是指定位于应用型科研,打通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固有框架,通过理顺管理体制机制,以双向协同创新的理念为指导,建立涵盖教学学术、专业学术、学生学术在内的、整合国际和国内、学校和社会两种资源的、上可为国家决策提供咨政建言、下可为行业企业出谋划策的、顶天立地的科研格局。河北金融学院为此做出了开创性的探索:建立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政产学研用一体的协同创新框架。这个框架的核心是人才培养(包括多层次的学生培养和多学科交叉的青年教师的培养),落脚点是产学研用,抓手是教学和科研。通过大学联盟、校企联盟的建设,提升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的能力,形成网格化协同创新新机制。

4.3 实施科研能力提升工程,释放青年教师科研潜力

河北金融学院现有教职员工700余人,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60%以上,且这些教师大都毕业于985、211院校并工作在教学、科研一线,激发这样一个高知群体的创新活力和科研热情,对学校“科研强校”战略的落地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学校实施了“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工程”。这一工程包括科研骨干甄选计划、科研精英培育计划、咨政精英培育计划等。科研骨干甄选计划定位于为团队、平台甄选人才,从每年新进教师中选拔有科研兴趣、科研潜力的教师,采取“老带新”的方法,促成青年科研骨干的尽快成长;科研精英培育计划瞄准省级、国家级科研人才项目,主要面向已经具备一定科研能力、承担过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的青年教师设立,每年选派青年教师赴海外或国内知名科研院所研修;咨政精英培育计划定位于为政府、行业、企业提供高水平咨政建言,主要面向具备行业、企业工作经验或熟悉政策环境的青年教师设立,为智库建设储备校内人才。“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工程”的启动,不仅培养了青年科研人才,而且形成了团队科研的良好态势。

4.4 立足地方和行业需求,深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一方面探索建立多层次、多样化、多主体的协同创新合作体系。河北金融学院先后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民生银行总行、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等金融机构、政府、企业、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建立了校地、校企、行校、校校等多维、立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新模式。不仅实现了学校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而且也为学校了解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提供了重要途径,为学生实习实践和教师挂职锻炼提供了丰富的社会资源,形成了“服务地方、合作共赢”良好局面。另一方面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激励机制。学校出台一揽子激励政策,在职称评聘、工资待遇、硕导评选等方面对积极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教师和团队给予倾斜和照顾,从而激发全校师生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热情和激情,营造产学研合作的良好氛围,使更多的专业课教师走向社会、深入行业和企业,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促进了教学和科研的融合。(如图3、图4所示)

4.5 打造多层次科研平台体系,提升科研支撑能力

平台,特别是高层次科研平台在集聚人才、项目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河北金融学院升本以来,在平台培育和建设方面下足了力气。2013年,河北金融学院申报的“河北省科技金融协同创新中心”成功立项,并成为河北省唯一一个经济类协同创新中心。截至目前,学校拥有河北省唯一社科类省级重点实验室“河北省科技金融重点实验室”等6个省级科研平台、“金融研究中心”等3个市级科研平台、“河北省民营企业管理变革协同创新中心”等9个校级科研平台,平台数量和层次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同时,学校在平台建设和管理方面还做了大胆探索:一是建立平台协同创新的机制,打破平台各自为政、闷头建设的现状,打造开放式平台体系,建立平台主任联席会议制度:主管科研相关领导、相关行政处室负责人、平台主任、协同单位主要负责人定期举办联席会议,协调平台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二是建立平台考评机制,建立平台能上能下的淘汰机制,激发平台创新活力和创新热情,提升平台建设质量。三是建立平台培育机制。根据学校学科发展的需要,定向遴选校级科研平台进行培育,为申报更高层次科研平台奠定基础。

4.6 打造高端金融智库,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又一重大举措。早在2012年,学校就启动了“高端金融智库”建设工程。一是人才集聚工程。发挥协同创新的作用,按照“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建立了一个涵盖政府、企业、金融机构、民间智库在内的多源的、多学科交叉的人才库。学校与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汉唐教育集团联合成立了国际金融研究院,通过整合校内外金融资源,同时借鉴发达国家金融改革的实践经验,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提供金融研究支持。二是金融咨政工程。联合省委政策研究室成立咨政选题委员会,定期咨政选题,并创办了《金融咨政》,开辟为省委、省政府咨政建言的“绿色通道”;依托科研团队的建设,建立了5支咨政团队,面向河北经济建设主战场,紧密结合河北省经济建设发展特点,重点开展应用研究,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河北、为保定咨政建言,成功完成了《承德市金融业2010-2020年发展规划》、《保定市金融业2010-2014年发展规划》和《邢台市金融业2016-2030年发展规划》。三是服务行业、企业工程。河北金融学院充分发挥经济、管理的学科优势,依托民营企业管理变革协同创新中心、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联合攻关,为河北省金融行业和各类民营企业提供研究咨询。学校与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联合完成了《河北省新型城镇化系统性融资规划》、《河北省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系统性融资规划》和《河北省旅游业系统性融资规划》等三个系统性融资规划,得到了国家开发银行总行的充分认可并鉴定为优秀。

学校升本以来,为实现“建设金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的目标,围绕“应用型科研”定位,以“科研服务教学、服务人才培养、服务社会”为宗旨,立足河北、面向全国,服务行业、强化特色,以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产学研协同创新为路径,以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着力点,以科研平台、科研团队、科研人才的培养为抓手,打造“大金融”学科群,全面提升学校科研的整体水平,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和互促共进,走出了一条金融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科研”之路。

参考文献:

[1]鞠铭.应用型科研院所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工作活力和创新行为影响因素及创新激励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