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化学实验室实习自我

化学实验室实习自我

时间:2023-02-18 04:54: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实验室实习自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化学实验室实习自我

第1篇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1、教学目标

根据教育部出台的关于提中职校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因此,职业院校的教学特点是以能力培养为主,着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毕业生能在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实际中担任技术方面的工作,成为社会所必需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换言之,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要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又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现状

就目前而言,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在我国的职业院校生物化学教育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职业院校现有的生物化学实验教材仍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仍习惯于采用“照方抓药”的方法,跟不上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这种固定化、程式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做实验就是学操作,缺乏科学的思维训练和创造性的激励。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进入社会后,缺乏实际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3、原因分析

3.1教学方法呆板

实验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怎样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和自主创新的能力。但目前的教学方法基本属于灌输式、教条式、呆板式,存在着“重维持、轻创新”、“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一类旧的思维定式,学生做实验像“照方抓药”一般,既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又无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不利于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2硬件设施落后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大多数实验室设备陈旧、功能单一,实验仪器、设备老化且运行质量差,不利于学生开展实验创新活动。因而,要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必须改善实验室的硬件,积极扩充功能齐全的仪器和设备。

3.3师资队伍水平偏低

国外大学教师与实验教学人员的人数比是1:1-1:6,而我国职业院校的实验人员仅仅被看做是辅助试验工作,此外还存在学历低、经验少的问题。有能力的年轻人不愿因留在实验室工作,随着有经验的老实验员退休后,导致实验课开课水平下降。

4、改革思路

4.1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开展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是职业院校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的改革目标。目前中职教育的理论教学大多以学科和教师为中心组织教学,体现“学科本位”、“认知本位”,这种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维护学科逻辑结构的严密性,教学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但是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的教学模式教育出来的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因此,职业院校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要贯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思想,在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过程中体现“能力本位”,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方法,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训练的机会,以培养学生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所必需的各种能力。教师要将先进的职业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理念运用于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建立科学的、符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点和规律的教育教学结构体系和活动程序,从而实现职业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过程的最优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2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职业院校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参加生物化学实验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际参与度,在实际操作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职业院校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而言,除了要将基础实验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基础,我们还应该要求学生自主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将理论联系实际,由于每个学生在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方法自我选择,应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这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够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综合性的生物化学实验中,将不同的实验和分析方法相结合,由于综合性生物化学实验一般在现有的生物化学实验教材上没有现成的方法,其综合性实验的设计过程和方法组合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样做法不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能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3加强硬件建设

必要的实验教学条件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实验室建设的滞后是影响职业院校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的主因之一。实验教学资源相对短缺的现象几乎同时出现在每一所职校,这已成为当前加强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大障碍。因此,在深化改革的同时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不断完善实验教学的硬件设施,尤其是一些实验环境条件还不达标、设备落后、数量不足的高校,更要加大对实验室硬件建设的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实验教学条件。

第2篇

[关键词] 药学基础化学实验 教学方法 实验课

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的基本内容是高等职业学校教材中最典型的实验,这些实验涵盖了高等职业学校实验教学中主要的基本操作技能、实验规范化的讲解等。之所以要在高等职业学校专科三年一年级开设该门课,是由该门课程的设置目的及课程特点决定的。

一、药学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的设置目的

该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通过对高等职业学校典型基础化学实验的研究,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教学的基本方法和培养其探索精神的优良品质,为后续课程――教育实习,乃至今后走上工作岗位,能致力于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教学研究、改进实验实施方案及实验教学装置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药学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特点

该课程的特点,通俗地讲,就是学生在实验室做实验的过程,其实就是在进行实验教学试讲的过程,等同于教育实习时高等职业学生职业需要所讲。在该门课中,学生充当的是实习生角色,它的功能相似于学生进行教育实习时的见习。

课程设置目的和课程特点决定了基础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方法不同于其它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它应更加注重学生自己操作,边做实验边进行思考;应更加注意学生进行实验的探索性研究,设计多套方案,分别进行实施;尤其应当注重学生实验教改和教研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观察方法的训练。

以前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方法(或者称教学步骤)与其它实验课雷同,教师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继而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巡视,最后,教师批改预习报告及现象记录等。这种教学方法与基础化学教学论实验课的设置目的和课程特征相悖。

三、药学基础化学实验课教学方法初探

药学基础化学实验课是一门传授基础化学实验的课程,该课程内容包括:实验准备和实验预试法、实验讲解和演示法及实验报告的批改和实验考核法等。

(一)转变角色,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全过程

1.实验准备和预试

(1)实验准备

无论是整堂实验课,还是演示实验、随堂实验,实验准备显得特别重要。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全过程。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将实验用品一样不缺地准备好,尤其要告诫学生,如果是演示实验或随堂实验,千万不能忘记带上抹布、废液缸和火材,以保证实验时的整洁等。

(2)实验预试

预试是关系到实验教学成败的关键一步,不可缺少,其内容涉及到药品的规格、多少及药品是否失效,仪器的型号、大小,外界的温度、压力及湿度等各种因素对实验的影响。要反复预试,并将预试步骤、得到的数据和现象等成文,写成预试报告。通过预试,对关键步骤和复杂操作,做到心中有数,以利于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2.实验讲解和演示

(1)实验讲解

在上药学基础化学实验课时,做每一个实验项目,要求学生完全仿照实验指导教师的实验方法,从预习报告的检查到实验原理、目的、步骤、装置图以及实验注意事项等,讲解要言简意赅、语言精练,又要能揭示基础化学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实验做完后,教师对同学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也可以叫其他同学进行实验操作,操作时教师观查学生实验操作规范等。

(2)实验演示

实验演示,或称实验操作,可以让学生进行,要注意告诫学生,演示时应有条不紊,井然有序,要注意操作艺术,应潇洒自如,给人以美感。

3.报告的批改和实验考核

(1)报告的批改

与理论教学批改作业功能相似,实验结束后,实验报告应当批改,批改报告的人应是进行本次实验教学的老师,让其掌握学生实验报告的好坏情况反馈给学生,懂得批改实验报告的意义。

(2)实验考核

实验考核,应由教师组织进行仪器、药品的准备工作并进行预试。最后组织学生考核。给学生数个选择性探索实验,由每个学生抽签,撰写实验实施方案,考核分数占总成绩的60%,实验报告占20%,平时占20%。

(二)进行实验教学

实验有整堂实验课、演示实验课和随堂实验课等,要想将课上好,达到教学目标,就必须教会学生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进行优化糅合,这在实验讲解和演示中已经讨论。值得一提的是,笔者经过以上方法的基础化学化学实验课实验教学及教育实习等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通过这种方法的教学,学生在毕业时已是一名合格的高等学职业学生,免去了毕业后慢慢积累、适应工作误人子弟的过程。

(三)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

基础化学实验还有一个教学目的,就是要鼓励学生针对一个实验项目,设计实验实施方案,进行实施;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装置的改进,一是因为有的贫穷地区,经费有限,对于较贵的实验仪器,可以因陋就简,就地取材,自制替代品;二是通过装置的改进,可以扩大实验现象,提高实验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学生要积极进行资料查询,爱动脑筋,善于想象、勤于动手,多观察,多思考。

笔者通过实践研究,发现以上实验教学方法的实施,使基础化学验课的教学效果明显提高,毕业生操作的规范性大大提高,组织能力显著改善,后续课程――教育实习工作开展更加顺利等,意义较大。

四、新基础化学实验教法实施的结果

首先,有利于培养医药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操作规范能力和角色转换意识。通过以上教法的实施,学生以职业身份进行基础化学实验课的教学,在教育实习前就进行了角色的转换,强化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增强了他们以后从事职业的自信心。其次,有利于培养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组织能力。通过学生围绕演示,面对全班同学进行实验,教师同学进行评价的多次训练,学生的逻辑性、趣味性及科学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临场进行语言组织的能力得到培养,大大减少了怯场现象的发生;第三,有利于后续课程――教育实习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学生基础化学实验实践过程中,自我管理、自我实验实践成绩优异;最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实验装置的改进、实验方案的自行设计及实施、报告的撰写自行进行等,均对学生的教改和教研能力有较好的训练。

当然,该实验教学方法尚存在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实验学时不够。每个实验项目至少要有个分别学生进行示范操作,然后要进行师生共同点评,最后每个学生进行实验,学时严重不够。二是教师工作量加大。虽然实验准备等工作可以由学生参与进行,但是,由于学生实验实施方案的不同,方案增多,耗材仪器必将增多,教师的准备、思考及筛选工作量将加大。

总之,基础化学实验课的目的和特点决定了该门实验课的教学方法应当与其它实验课程有本质的区别,要充分发挥医药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被动学习转变为真正的主动学习,在基础化学实验课实验教学过程中,加速学生角色的转换,努力加快学生转变为合格职业技能高手的过程。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存在问题;改进策略

1987 年我国首次在《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 中指出:“在化学教学中要重视科学方法教育。”2002 年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将“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正式作为化学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 。2004 年《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更是将“过程与方法”单列出来作为普通高中三维教学目标之一。[1]由此可见,科学方法教育对于高中化学的教学极为重要。近年来,在化学教学工作者的努力下,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包含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归纳演绎法、实验法、调查法等等,但是,在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这些教学方法的科学性还比较欠缺,阻碍了化学教学实效性的发挥,因此,找出目前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实际出发,探讨出有针对性、操作性、实用性的策略成为当前的一项紧迫的课题。

一、高中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美育功能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重视度偏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心理学上是有依据的,也在实践中被证明。在课堂上,如果能够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那么各种难题就越容易迎刃而解了。然而,在很多人心中,化学作为自然科学,不如文学等有感彩,缺乏活力,其实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处于不断的变幻之中,109 种元素的不同组合便形成了不同物质,组成了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的物质世界。在化学的教学中,有些老师认为学好化学主要靠死记硬背,学生也感觉化学就像一潭死水,枯燥无味,所以对化学没有任何兴趣,忽视了化学中存在的内在美。其实,学习化学,不只是一个求知,自我知识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感知的过程,把理性因素和感性因素融合为一体,达成真善美的统一。化学中的美是普遍的,关键是要把这些美挖掘出来,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激情和兴趣,扭转一些学生对化学的偏见和排斥之感,从心理接受化学,营造出良好的学习化学的氛围。

2、PPT课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效率不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络的普及,使用PPT课件作为教学的辅助设备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现在,很多地区学校的公开课或者省市级的示范评优课中,PPT课件几乎成了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然而,PPT课件的使用,究竟给学生或者教师带来了多大的实效,这个问题值得考究。不可置否,在现阶段的高中化学教学中使用PPT课件,还存在许多的偏差和误区。如在PPT的制作方面,有的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故意在PPT里加入绚烂的图片,震撼的音乐或视频,幽默滑稽的动画等等,这使得本末倒置,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这些事物上,自然留在化学上的注意力就大为减少,降低了教学的效果。学生上课紧紧盯着幻灯片束缚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想象力,有的学生为了不错过幻灯片上的笔记,埋着头马不停蹄地抄写,而缺乏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而且,PPT课件容易将教学的内容变得程序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充当了一个放映员的角色,如果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将使化学教学的效率逐步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也大打折扣。

3、化学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践比较少

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曾说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著名学者李政道博士也曾说:“实验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2]现在我们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化学实验教学显得更为重要。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却不如人意。很多学校高中的班级人口基数偏大,达到60到70人,这就加大了实验室的管理难度,很多需要做化学实验的环节,都被教师的口头讲解所取代。一些难度比较大的复杂的化学实验,教师为了避免出现安全状况或者因为实验室不易协调,往往会仅仅自己单独演示,让学生观看,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就会大大降低,由于不是自己亲身参与,记忆效果也不好。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由于条件有限,实验设备不完善,所以学生根本没有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再加上应试教育的思想,许多老师和领导不重视化学实验,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往往只会纸上谈兵。

4、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不太多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深入到了我国的各个学科领域,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之间的整合使得我国教育系统实行信息化成为可能。近年来,各学校对信息技术的投入也不断在加大,但是,整体来讲,多媒体课件仍然是很多学校的化学教学的主体,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不太多。因为网络教学很难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监控,很可能使得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脱轨,学生进行抄袭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样不仅浪费了大量进行网络建设的经费,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不能得到提高。其实,化学利用网络教学是有很多优势的。首先,高中生学业繁重,网络教学可以在让教学方式多样化、生动化的同时使学生大大减“负”,而且网络教学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灵活性大大提升。其次,网络教学是开放式的教学,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能够有效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还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掌握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化学相关知识。普通院校的化学教师也能充分吸收名师的教学风格和特点来充实自己的教学实力。

二、高中化学教学的改进策略

1、促进美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化学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但是化学又不单纯的等于美,化学不仅仅在追求美,教师应该以教导学生追求真理、丰富知识、掌握技能为主,将化学中的发现和规律应用于生活,转化为生产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促进美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又要把握好适度原则,防止喧宾夺主。著名科学家阿西莫夫认为,好奇是科学的源泉,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掌握学生的心理规律,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高中的学生学业非常繁重,如果能让学生用审美的视角来观察化学,学习化学,那么肯定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带领学生做实验,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美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欣赏、领悟、体会美。另外,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使自己的语言通俗易懂、流畅自然、准确生动,避免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或者认为化学知识过于深奥而产生排斥之感。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平等性,不一味的进行知识的硬性灌输,传授双方要构筑起自由沟通的桥梁,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

2、促进PPT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使用

PPT课件运用得当,化学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如果PPT课件运用不当的话,就会使化学教学的效率大为降低,长期下去,将对学生的化学学习产生很大的消极效果。因此,教师在使用PPT课件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综合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首先,在PPT的制作方面,为了能够增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PPT课件中可适当的加入图画、音乐、动画、视频等,为化学增添新的气息与活力,但是,一定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不能喧宾夺主,本末倒置,要以化学内容为主,在增添画面的美感的同时又不妨碍正常的教学秩序。其次,PPT课件要做到短小精简。PPT课件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目的是为了能使化学教学能起到理想的作用,因此不能过于复杂,否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每个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内消化能力是有限的,如果PPT课件上堆积着长篇累赘的文字,那么学生在上课时间内只能是走马观花地对内容进行大致的了解,而不能深入理解其精髓,不能很好地掌握重点和难点。最后,化学教师要时刻注意端正自身的教师角色。在使用PPT课件时,不能忘记教师的本色,要有效结合教材,精心设计并讲解PPT课件,突破重点难点,否则课堂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3、促进实践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首先,要更新观念,重视化学实验。要重视培养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学生,通过学生自己亲手做实验,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在实验中形成相关化学概念,提高观察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其次,构建稳定的校外化学实践基地。校外化学实践基地能够充当学校和社会的联系桥梁。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各方面素质都会得到提升。最后,要加强实验室的安全教育和管理。这是保证化学实验顺利开展的前提与保证,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安全制度,对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时应该遵守的细节都要予以规定,平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确保万无一失。

4、促进网络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操作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对未来教育做了如下论述:“未来教育=人脑+计算机+网络” 。“化学教育信息化”以它具有的资源全球化、教学多样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等优势,成为化学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流。[3]因此,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充分利用网络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优势,实现网络教学的有效操作。要使传统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融为一体,应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首先,设备是基础。要多方面筹集资金,为网络教学的顺利实行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还要对这些设施进行定期的维修和检查。其次,要实现教学方式的多元化。要把网络教学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结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定期进行课堂小测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最后,教师要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投入大量的精力到网络教学中,不断完善网络课程,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式交流与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与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真正培养出实践型、创新型的学生。

【注 释】

[1] 濮江,樊敏.高中化学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现状及实施建议[J]. 教育科学研究,2011(1).

[2] 张伟林.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改进探索[J]. 教学与管理,2011(4).

[3] 张雪泳,陈良坦.运用信息技术提升高中化学教学[J]. 厦门大学学报,2011(9).

第4篇

【关键字】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技校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改造,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也有所变化,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育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技校化工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有机化学课程需要更多地进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以更适应当今社会需要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完成职业教育所承担任务的关键问题。

2. 切实转变教学观念

第一,从事职业教育的教育者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无论是有机化学,还是其他学科,传统的职业教育往往只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于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往往是忽视的。在教学观念还停留在“填鸭式”教学阶段。现代教育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尤其在有机化学这样需要自我动手自我思考这些课程上,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第二,应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素质的教学观念。职业教育本身是一种注重能力的教育类型,不同通过上课看书、下课背书的方式来学习,教师应帮助和培养学生由知识型人才转变为能力型人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把在有机化学课堂中学习到知识应用到生活和课外实习中去。第三,有机化学虽然非德育类课程,但学习爱国主义等德育课程对于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和不折不挠的科学态度,加强有机化学的学习韧度,对于学生以后在其他学科和工作的道路是帮助非浅,提高教育实效。

3. 适当精简课程内容

不同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是具备较强理论基础的实用型人才,对于学科知识并不要求全面系统地理解。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有机化学这门涉及面较大、内容较深的课程,对于职业教育以必需和够用为度,适当精简课程的内容,适当减少理论的论述与分析,着重于理论联系实际,使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尤其有机化学实验类的课程可以有较大的比例。有机化学这门课程的知识体系较为庞大,必须遵循大纲的基本要求,对课程内容和设置上做了必要的改进,以更符合当前社会对于有机化学职业教育的需求。而在理论上,可以尽量简化较复杂的反应机理和推导,追求内容精和课程的实用性。在联系实际的案例分析中,选择一些校外实习基地,把学校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习,加深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有机化学,兴趣无疑是学习有机化学的最大动力之一。在无机化学学习的初始阶段,教师可以从衣食住行、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等方面来结合有机化学的原理,发掘现实生产和生活中有机化学的应用,以展示有机化合物的好奇世界和有机化学在世界中的重要作用。另外,还可以结合一些比较生动形象的图片事例和影视展示来反映有机化学世界的神奇,以及有机化学工作对于改善我们生活的意义和用途。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使学生一开始接触有机化学这个学科,就对这个学科产生好奇和对从事有机化学工作能带来成就感到兴奋,以至于对以后的学习产生兴趣。

5. 精讲多练及时总结

有机化学学科涉及知识面广,内容结构较为复杂。各种有机化合物千差万别和有机化学反应变化多样,以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感到眼花缭乱茫然无措。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精讲内容,授课突出,重点分散,突破难点,力求详略得当。属于了解层次的内容让学生课后自学。及时总结每学完一章,都要让学生写出总结,明确该章的知识结构体系学习中存在问题,以及对老师授课情况的反馈与建议。

6. 采用形象有效的教学手段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技校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环境。以往在黑板板书和靠教师的讲述很难使学生产生对有机化学教学内容的联想,学生对教学内容就很难产生较强的理解。但如果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尤其一些只能通过图像影视来表达的,比如变换角度旋转等这些立体结构等。使用计算机和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把一些非常抽象为具体形象的表达,把书本上枯燥的内容转变为有趣的图片视频等,能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可以通过建立网站交流平台等方式,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更多交流,也为学生能够自我学习提供一些方便的途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另外,可以建立一些有机化学实验室,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学相关试验的认识。如下图所示,单纯看图片比较反应装置和蒸馏装置给人的印象往往不深刻,如果能真正动手操作,那带来的效果必然是不同的。所以利用现代化教学仪器,可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技术和实际操作能力。

七、总结

切实转变教学观念,适当精简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实验教学,精讲多练及时总结和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等都是践行有机化学教学实践与改革的重要方法,但这些技校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举措需要广大教育者更多的努力付诸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敏,袁先友,蒋海明等. 开放式有机化学教学研究与实践[J]. 化学教育. 2008,29(1):37-38

[2] 赵丽娇,钟儒刚,甄岩. 计算化学软件在大学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2008,25(8):1035-1037

第5篇

[关键词] 应用化学;人才培养;实践能力;途径;策略

应用化学学科是化学与其他自然学科或者技术领域的结合,在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能力培养是重要的环节与内容,相比较化学学科而言,应用化学学科具有更高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要求,而在这个要求下,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必须以坚实的理论知识为基础,从而不断扩宽自身的知识面与综合素质,从而真正的能够成为应用型专业人才。所以通过对当前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形势进行研究、对当前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作出客观的认识能够为高校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一定的依据。

一、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形势研究

(一)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育的内涵在于实现全面的扩展人的生命价值,体现出人自身的本质力量。在每个不同的时期都会具有不同的教育观念,而我国传统教育理念一直使我国的师道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也”,这种教育理念能够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成为理论知识的继承者甚至成为理论知识的传递者,但是这种教育观念的局限性在于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是应用化学人才应当具备的基础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渐的确立并得到了一定的实践,通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来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实现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而这种教育观念的转变能够为当前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定指导与借鉴。

(二)21世纪的社会特点

对教育而言,21世纪是素质教育的世纪,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以单纯的理论灌输为主要目的已经显然不能满足教育的发展,而是应当将知识理论与综合素质并重,不断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素质教育的提出是为了满足知识化经济时代的需求,是经济时代作为21世纪最为显著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不断的提高,同时要求高校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切实的将自身的理论知识灵活的应用于工作当中,而这不仅要求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能够重视实践性培养,同时要重视创新能力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衍生出了信息科技的发展以及竞争与合作意识的加强,而在这种背景下学生要善于将自己的知识与新事物结合,从而使自己能够抓住机遇并有能力面对挑战。

(三)社会企业需求

实现和促进学学生就业是高校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同时也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根本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企业也同样面临着残酷的竞争,而只有具备并正确管理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人才才能够实现企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从当前社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总体来看,企业对综合能力强的人才更加的青睐,而综合能力是指人才必须对企业的产品具有充分的了解,同时能够在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参与科研开发工作,这同样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当前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大部分缺乏对社会企业的适应能力,尤其是在综合能力不理想的情况下很难在社会企业中表现的游刃有余。

二、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思路与策略

(一)通过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实现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基础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基础实践能力与应用化学专业紧密相关的能力,包括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方面,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应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来实现,同时也必须以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理论以及基本专业技能为基础。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应用化学教学首先要重视夯实学生在应用化学专业方面的基本功,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发挥出主导作用,积极、及时的指导学生学习并重视与学生的交流。在此基础上,应当充分发挥出应用化学实验教学的作用。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并正确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或者鼓励学生通过教材自己掌握观察方法与步骤,教师监督学生的观察过程并检验学生的观察成果。在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中,教师要以“以人为本”为教学原则,认识到学生的操作能力基础,并尊重每一位学生,采用基础差地要求、基础好高要求的手段,通过鼓励来提高学生积极性并消除其不良情绪,通过监督与指导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同时教师要鼓励并尊重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通过交流和实际操作来进行验证,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通过探究式教学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经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验证问题和交流的过程,探究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不同点在于得到结论的途径是自己的思考而非教师直接给出的结论。应用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中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动手实践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所以应用化学学科具有开展探究式教学的优势。探究式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面对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的培养。在探究式应用化学教学模式中,化学实验仍旧是探究式教学的主要载体,在利用化学实验开展探究式应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实践能力以及教学内容作出合理的把控,从而正确的把握实验设计的难度。将要开展探究教学的实验应当有一定的难度并具备综合性,不仅要做到引导学生科学的计划与操作,同时要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以及学生间互相评价放在重要的地位,从而使学生得出的结论能够通过科学的认证,同时也使学生的劳动成果得到肯定,提高其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三)通过学生科研提高创新能力

应用化学人才的培养过程应当突出实践性培养,同时要突出创新能力培养,从而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成为复合型与创新型的人才。在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不受教材的局限,在综合实验的基础上积极带领学生开展课外科研。虽然课外科研具有较高的难度,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通过科研可以使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科研课题的选择上,教师首先要重视科研的综合性,同时要在选题方面具有新颖性,最好能够与社会热点结合使选题具有实用性,而课题的可实现性是进行科研的基础。在学生科研中,学校可以尝试建立导师制度,通过分组的方式利用开放性的实验室进行科研工作,通过各有分工来发挥出个体学生的长项,同时也能促进每一个学生应用化学素质的提高。

(四)通过实习工作促进学生生产实践能力提高

学生参与到社会岗位中开展实习工作是促进学生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学生生产实践能力的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途径之一。通过实习工作,能够最大程度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能够对学生包括应用化学素质在内的各方面素质的提高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同时实习工作也对高校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即要求学校领导要重视学生实习工作,以各方面各部门的协调的基础适当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实习基地,或者高校可以与校外企业联合开展产学结合的方式,实现高校与校外企业的双赢,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要重视校外企业的正确选择,同时要将学生的总结报告放在重要的地位,从而保证学生的实习工作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粱亮,李大光,余林,等.应用化学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的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6).

[2]余林,郝志蜂.立足地方经济建设应用化学专业的研究与实践【J】.广东化工.2007,34(6).

第6篇

关键词:高职;实践教学;探索与实施

作者简介:徐安书(1964-),女,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食品工艺与检测、微生物发酵等教学。

基金项目编号:本文系重庆市教委2011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13273)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9-0024-03

实践教学为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获得职业技能、技巧和职业道德的职业从业能力及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一种实践活动。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训、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五:“大力推行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1]。

一、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职业院校的简称,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是又是和传统普通高等院校有着不同质的另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技能型人才为目的的高等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而实践教学正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最重要环节。过去的高职教育由于学校实践条件限制,不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大多数专业课程都是以理论课时比例比实践课时比例大,有的几乎开不了实训课程,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差,到企业后必需经过一段时间的岗前培训才能顶岗。为了达到现在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培养目标,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专业教研室全体教师从2010年12月开始对涪陵及重庆周边几所高职院校和相关的食品企业进行了调查,分析归纳和整理出目前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实践教学条件差,尤其是由中专转型的高职院校,大都还停留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理论为主,黑板上进行实践教学;二是教材改革没有跟上,沿用过去的传统教材,理论知识多,实践指导少,先理论教学,然后到企业参观实习,学生根本没有动手机会,动手能力培养成了纸上谈兵;三是学校忽视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室大都是教学型,模拟型的实验室,少有生产性实训车间,更变不上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由于食品企业对车间生产环境要求洁净度较高这一特殊性,致使食品生产企业不愿学生去企业实习,造成教学过程中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很难落到实处;四是校内实验室以课程划分,呈“单一课程、单一实验室、单人管理”的模式,如微生物实训实验室、分析化学实验室等,功能单一;五是实践教师队伍素质差,大多教师是从学校 到学校,没有实践经验, “双师型”教师比例低,结构不合理,难以做到实践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这样的教学方法和实验、实践环节的安排与实践,学生不能很好的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动手能力。鉴于此,按照专业建设的整体目标和思路,根据市场对高职人才的需求,近几年,我们就食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深入调查、分析、探索和研究,试行更加有效的实践教学改革模式[2]。

二、修订培养方案,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院以改革实践教学为重点,以适应重庆市食品行业发展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3]。

(一)通过对福建雅客食品有限公司、雨润集团肉食品有限公司、涪陵榨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涪陵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重庆啤酒有限公司等企业的调查,确定相应岗位应具备的实践技能,选择符合行业规范或行业标准的实训实习项目,并进行相关课程的整合,使课程内容符合行业需求,编写符合现在高职教育特点,以项目教学为主的实训教材和指导书,如食品微生物学与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整合为食品微生物及检验技术。打破课程界限安排实验实训教学,改变实验室、实训室专为某一课程服务的状况,做到教学资源共享。我院现就微生物这块有基础微生物实验(训)室、包括准备室、洗涤室、灭菌室、无菌室,食品生产车间检验室等。

(二)加强与食品企业的合作,打造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在目前的政策条件下,针对食品专业校外实训实习难的现状,通过教师下企业开展产品研发、技术服务、员工培训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加强了企业与学院的联系,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密切了产学研结合、工学交替、校企合作,达到了和企业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目的。目前我们已建立稳固的重庆市涪陵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涪陵榨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雨润集团肉类加工有限公司、福建雅客食品有限公司、重庆啤酒有限公司、重庆桂楼食品有限公司等10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三)学院加大投入,建立健全校内实训基地,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以学校现有的实验室为基础,建立了校内基础实训室和生产型实训车间,建立了两个食品生产车间、即一个食品分析与检测实训中心。实行“2+1”教学模式,各个教学系成立了教学科、实习就业科、教研室、学生办、督导室,实现了一个流程,五个分工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使“工”与“学”有机融合,让学生真正参与食品生产、食品分析检验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毕业后即可真正上岗。探索与食品企业合作共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基地的建设参照生产车间的布局模式,并将企业生产元素和企业文化融入基地建设和实训实习教学中。我们与涪陵榨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涪陵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签订了“乌江榨菜班”、“涪陵娃哈哈班”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议,双方共同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开发,成功实行了校企协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

(四)全面提高实践指导教师素质,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院在资金上采取学院补贴大部分,自筹小部分等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职业能力、学历提升等培训、下企业锻炼补贴等措施,利用暑假期间专业教师轮流下企业锻炼至少达1个月以上,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目前我院食品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0%,大大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通过近两年的努力,2011年底我院成功成为重庆市市级示范性院校培育单位。

三、健全管理机制,推进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

(一)通过专业教师下企业访问、实践等方式对重庆市食品行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掌握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动态,了解企业在员工培训、技术革新、科研等方面的需求,探讨双方的合作点,寻求适宜的合作伙伴与合作方式。我院食品专业与涪陵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签订了职工培训协议,每年培训涪陵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职业300人,职业技能培训重庆新涪食品有限公司职工10人。

(二)对开设食品类专业及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进行调研,我们对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长江师范学院等周边高等院校进行了解,学习他们在实训项目开设、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材编写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认真吸取外校有益经验,并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路子。

(三)聘任企业技术人员为外聘教师,定期指导学生实践。聘请了重庆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教授、重庆新桥医院营养学专家、涪陵榨菜集团、涪陵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等企业专家、工程师为专业委员会委员,共同研究生产实训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实用性、综合性等问题,提高生产实训教学环节的质量。

(四)每学期教研会不少于10次,组织专业课教师对实验、实训项目的开设、实训内容的组织等进行认真研讨,课堂上减少原理性知识的讲解,实训课程减少验证性、演示性、理论性太强的实验,增设可操作性、动手性强的实训项目。

(五)以校内现有食品实验(实训)室为基础,筹集资金,建立校内食品生产车间、食品分析检验综合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建设能体现企业车间的布局,体现车间与教室合一的效果,按食品行业标准和企业管理模式运作。给学生提供模拟生产操作、取样分析检验等练习,大大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我院现有焙烤食品生产车间、制水车间、发酵食品生产车间各一个。

(六)学校对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由各教学系统一安排专人负责实训室管理。建立向实践教学环节倾斜的激励机制,除了专门实训室管理员外,通过资金补贴吸引专业课教师参与到实训室管理的教学中;基本上做到了每个实训室至少有两人负责。

(七)根据调研确定适宜的合作企业,并与企业洽谈确定实训项目、实习岗位和实习内容、指导教师和师傅等内容,校企双方达到教师即是师傅,师傅即是教师。顶岗实习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必须要把对学生在校内的教学管理“搬到”企业,即进行“企业学校”式管理。为确保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完成,我们精心设计了企业实习管理手册,认真拟定了与企业和学生的合作协议书,并设计了典型食品加工和检验案例,满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需要。由于这些典型案例最好是学生能够亲身感受的,这样可提高教学效果。 每学期都有学生到合作企业如榨菜集团、涪陵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重庆新涪食品有限公司去参加岗位轮流实习一个月以上,并与企业签订实习(训)基地协议、企业实习管理手册、校企产学合作协议,与学生签订实习协议书,实行工学交替办学。大三学生在当年11月中旬至翌年6月,有7个月时间均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八)对科研结果进行总结,对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和理论提升,成果鉴定、验收并推广应用。

四、实施过程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专业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建设。高职高专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优化“双师型”队伍结构、提高“双师”教师素质是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鼓励在职教师参与进修培训和深入企业锻炼等形式提高实践能力并获取“双师”资质,积极为行业企业提供科研、技术和培训服务;选聘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部分课程的教学工作。

(二)建立“工学结合”机制。学院现有的食品加工车间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的培养,食品分析检验中心设备不齐全,不能完全适应“工学结合”的需求。应根据实践课程之需求, 加大饮料食品加工、发酵食品生产车间的建设、加大食品分析检测仪器设备的投入,建立食品生产检验综合实训中心,以满足学生“工”与“学”的需求,将技能训练与教学课堂合为一体,“教、学、做”融为一体,是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关键。

(三)加强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改革原有的先集中理论教学,后认识实习、参观实习、综合实习等实践教学方法,实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2+1”实践教学模式。大一、大二各个学期均有一个月到企业集中校外生产实训,深入食品行业到具体操作岗位跟工人师傅学习食品生产操作技能、食品检验方法等。实训结束后,通过劳动部门的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大三从11月中旬至翌年6月集中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现毕业生到企业的“零过渡”。

(四)突出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向学生灌输食品行业“安全、环保、卫生”意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性格和职业意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生产场景等促使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养成。

总之,企业的需求是学校的责任;企业的选择是学校的目标;企业的评价是学校的标准;企业的发展是学校的追求。抓好实践教学环节,构建高质量的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服务企业、服务学生,最终达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C].教高【2006】16号文件.

[2]陈江萍.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J].职业时空,2009(5):104.

第7篇

【关键词】环境科学 实验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037-02

环保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1,2]。目前,我国环保产业人才严重不足,尤其缺乏能在生产领域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环保应用型人才。实验教学是环境科学理工类专业主要的教学内容,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是实现 “十二五”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的重要部分,是切实提高新时期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高等院校进行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3]。为了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从而获得较高的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需要改革传统的验证性实验为主的教学方式,向系统性的实践教学转变。开展系统性的实践教学可以明确教学目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使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全面落实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将实践环节与课堂教学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一、湖北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模式现况

(一)学校概况

湖北工程学院是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举办的普通本科高校。现设涵盖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文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法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60个本科专业的15个教学学院。环境科学专业2003年开设以来,各专业课的实验课经历10年本科生的教学实践,由初期的摸索到日趋成熟,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目前,培养具有更高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优秀环境后备人才已经成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乃至整个人才培养方案改进的重点。

(二)实验教学情况

自从1998年7月教育部颁布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来,我国开设环境科学的一百多所高校对本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实践教学环节取得较大进展,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得到加强,据张承中[4]等“高等学校环境类专业实践环节教学现状调查及教学改革思考”一文中统计,我国环境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占学时平均约为29.5%。该文同时也提出,虽然实践教学环节呈现多样性发展趋势,也出现一系列问题,“主要反映在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系统性和创造性”。重庆文理学院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题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进行深层次的、系统的、交叉的和独立的改革和重组,将实验实践教学与生产第一线结合,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以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5]。苏州科技大学则充分利用环境科学与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等实验条件,利用教师的科研项目和课题,带动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使其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实验室和其它实习、实训场所得到训练和提高。目前我校按照学校专业教学计划,环境科学专业主干课程实验课开出率为100%,有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土壤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信息系统等13门课程开设了共240学时的实验课程。环境科学专业的学时学分构成比例基本能满足实践教学数量的要求,提高实践环节教学质量成为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关键。其中,加强主干课程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明确实践环节要求并强化实验课程中专业技能培养的教学目标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首要目标。

(三)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情况反馈

环境类专业经过98年重新设立一级学科后的十年多快速发展后,各个高校都对实践环节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探索,各门课程的实验环节和实习环节成熟并规范起来。但不同高校因为发展速度、研究方向、教学资源、学生就业方向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其实践环节都需要借鉴他人的同时进行适合自身特点的长期实践探索。2008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改部以来,环保局等环境类行业对环境类专业毕业生需求增多的同时,也凸显出对实践能力的更高要求。我校有立足地方并服务地方的政策,教学也提倡产学研结合,所以目前的实践教学环节也需要有所改进和提高。环境科学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都是理论性、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涉及面广,包括地学、生物学、化学 、物理学、医学、工程学、数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6]。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的问题也愈加突出,环境科学人才的实践能力愈加重要。为此在环科系学生中做了一份调查,以了解学生的实验授课基本情况。

1、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发放问卷137份,回收有效问卷135份,无效问卷2份。

2、调查结果

表一 环境科学专业实验课教学情况调查表

问卷内容 回答统计

1.你每周平均做多少次实验 44.45%的人周平均做4-5次或以 上

2.你有利用课余时间做过实验吗 54.81%的人有过

3.你有志愿来过学校实验室工作吗 42.22%的人有过

4.你在做实验之前有没有预习实验内容 70.37%的人只是粗略地看了下

5.你愿意自己去做探究性实验吗 20%的人表示不愿意

6.实验操作过程中个会有尝试其他方法

的想法吗 65.93%的人因为时间紧迫不予考虑

7.你做实验的成功率大概有多少 43.7%的人成功率在90%以上

8.你认为靠学校开设的几节实验课

能很好地掌握本专业操作技能吗 34.81%的人认为不能,54.07%的人 认为可以掌握些许

9.你感觉你的实验技能有提高吗 62.96%的人表示提高了一点

10.你喜欢做实验吗 2.96%的人不喜欢做实验

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每周结合课余时间经常做实验,并有志愿来实验室学习,其实验态度积极向上,仅仅有少部分人表示不喜欢做实验;有很多学生表达了想做探究性实验的意愿,这就恰恰表明了学校在实验类型安排上探究性实验的缺乏;实验过程中由于时间紧迫,过半学生没有实践更多方法做实验的想法;虽然做实验的成功率较高,却仍有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实验技能只提高了一点,并且对掌握本专业技能的程度持消极态度。

另外一方面,往届毕业生和在读的10、11和12级本科生也反映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出现的不足和一些改进意见,结合几位专业课教师意见,体现在这样三个方面:(1)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弊病,实验教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体,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技能,这种教学多采用注入式。实验中,学生缺乏主动思维和创新,只需按实验教材“依样画葫芦”。同时传统实验教材的滞后性导致实验教学内容和形式都表现出严重的滞后现象;(2)目前许多大学毕业生名不符实,动手能力差,创新思维缺失,达不到社会的要求,而许多用人单位找不到急需的合格人才,这反映了教育供给和社会需求的脱节。动手和应用能力主要是来自于实验和实践,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社会的需求,需投入更多的精力对实验实践教学模式做更多的探索;(3)与理论要求相对应,实验课开设范围应该得到更大更深入的拓展,切实培养学生对相关理论和应用方面的知识技能。实验内容受制于实验条件,同时实验条件也受益于明确的实验目的和计划,所以,系统性得到加强的实验计划也会大大促进实验条件的拓展和实验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

二、环境科学专业实验课程改革建议及措施

(一)科学合理地安排每学年课程

结合环境科学专业大学期间各类别课程安排和大二大三课程数量及课时统计情况发现,大一主要课程是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大二和大三课程主要是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集中综合实践课安排在大四以增强实践动手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课程数量和课时安排在大二和大三时有待改善,大二每学期平均总时量288节,专业课只有三门,上学期没有实验课程安排,下学期亦只有两门实验课共32学时。大三总课时较大二增加了44.4%,每学期课程数量平均为10门,有7门课程开设实验课,且均为专业课。

因此到了大三,理论课和实验课扎堆聚集,很难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以后赖以生存的专业技能。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把大三的一些基础性的理论课和实验课安排到大二,结合大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通过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实验课程的学习既有利于提高学生们对专业的兴趣也为后期动手能力、实验技能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丰富实验课程内涵体系

调查结果表明,仅有少数学生表示不喜欢做实验,大部分学生做实验的成功率还是颇高的,然而想要做探究性实验的学生只有少部分,由此可以追溯到实验类型安排上的不合理。设计性实验是授之以“渔”的实验教学新模式,与学生的个性化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为目的[7]。目前专业课实验多数是验证性实验,课程安排中缺乏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不到锻炼。

(三)实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对于探索性和设计型实验,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此类实验允许和鼓励优秀学生在课下投入更多的时间、在不同的地点完成实验内容。学校保证每个项目有适当的经费支持,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培养优秀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自信[8]。以往实验课时都是固定的从第几节课到第几节课,可以尝试打破固定思维的束缚,只设定开始时间,将结束时间设置为开放性的。这样,学生就不会出现因为实验课时不够而放弃对实验的拓展思考。国外部分高校将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紧密结合,使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均与实践环节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形成以主干课程为核心,课堂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同时加强了实践环节学分学时比例。如美国德克萨斯农工(Texas A&M)大学实践环节占总学分28.1%;德国Paderborn大学实践环节占总学时25%以上;挪威科技大学(Norweg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自1997年开始将传统的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结合形成所谓的“基于项目的学习”。

三、结束语

我校环境科学专业2003年开设以来,培养具有更高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优秀环境后备人才已经成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乃至整个人才培养方案改进的重点。环境科学实验课程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验证理论、培养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系统地提高他们综合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优良的科学作风和协作精神,自觉地探索真理。专业实验教学是环境科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具有直观、综合、与实践结合紧密等特点,在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之一[9-10]。因此,有必要对实验教学过程进行改革,彻底改变学生围着老师转的传统教学模式,以便让学生能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科研能力和素质、实现自我优势的机会。

参考文献:

[1]莫德清,莫建萍.强化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探讨[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28(4):373-375

[2]张承中,彭党聪.高等学校环境类专业实践环节教学现状调查及教学改革思考[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4):6-9

[3]李娟英,江敏,彭自然,等.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改革探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4):100-102,151.

[4]陆豪,袁晶,吴祖良,江博琼,李济吾.浅谈高校环境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23期

[5]朱启红,夏红霞,宋仲容,郑仕远.环境科学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2009,28(4):82-84

[6]刘艳,魏洽.环境工程专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11):131-133

[7]谢晓梅.环境化学实验教学开放模式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7(3):89-92

[8]王南兰,彭琛,陈日新,等.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 (8):11-15

[9]谢晓梅,张建英.环境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1):79-81.

第8篇

(一)教室安全管理制度

1.教室的门窗必须常年保持完好,任何人不得故意损坏。

2.门窗发现损坏,班主任有责任及时报修,同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3.教室门的钥匙班级应指定专人保管,门窗每天落实值日生随时关锁好。

4.学生课桌内除放书籍课本、学习用品外,不准存放其他任何贵重物品(如:现金、钱包、首饰、手表、随身听、计算器等)

5.学生不准在教室内追逐打闹,随便搬动课桌、椅。

6.学生不准在课桌上乱写乱画,更不得用刀具刻划痕迹。

7.教室内不准乱拉私接电源、乱设插座、乱充电。

8.不准学生在无保护措施情况下擅自登高擦洗户外窗玻璃,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二)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1、化学危险品应设专用安全柜存放,柜外应有明显的危险品标志,并加双锁保险,由两人负责,领用危险品必须按规定执行,以免酿成事故。

2、实验室供电线路的安装必须符合实验教学的需要和安全用电的有关规定,定期检查,及时维修。

3、实验室要做好防火、防暴、防触电、防中毒、防创伤等工作,要配备灭火机、砂箱等消防器材及化学实验急救器材等防护用品。

4、实验室要采取防盗措施,加强安全保卫工作,非实验室工作人员不得进入仪器保管室内。

5、实验室工作人员作为实验室安全防护的当然责任者,应随时随地按照本制度进行检查,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学校领导要经常督促检查。

6、任何人不得私自将有毒物品带出实验室,违者造成后果应负一切经济法律责任。

(三)实验室危险品安全管理制度

1、严格采购审批制度,未经单位主管批准,任何部门、个人不得擅自购买剧毒、易燃、易爆物品。

2、严格进出库登记制度,并有专人、专箱(橱)保存,实行两人同时加锁开、关的制

3、领用危险品须经部门负责人批准,实验多余的应及时退还给保管人员入库。

4、使用危险品时要按规范操作使用,学生必须在指导老师指导下进行实验实习。

5、任何个人不准私自收藏、保存危险品,违者由此发生的事故则负全部经济、法律责任。

(四)网络中心安全管理制度

1、计算机机房是学校重点要害部位,管理人员应高度重视安全工作,相关人员安全保卫责任落实。

2、微机房必须安装防盗门窗和报警装置,报警装置须与当地派出所或学校值班室联网,现有的报警设施应经常检查,下班、节假日要及时接通报警设施电源,发现失灵,及时报修。重要软件的存放保险箱。机房应根据实际情况配备适用的灭火器具,微机工作人员熟知使用方法。

3、任何部门或个人,不得利用联网计算机从事危害学校网及本地局域网服务器、工作站的活动,不得危害或侵入未授权的服务器、工作站。

4、严禁任何人在学校网上使用来历不明或有毒软件。

5、禁止利用校园网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不利国家安全稳定的信息以及黄色等有害师生身心健康的信息。

6、网管中心的服务器、工作站未经主管部门领导同意,不得借用到校外。

7、主干服务系统发生案件,必须及时报告学校保卫处或公安机关查处。

8、严禁火种进入室内,人离关窗锁门。

(五)多媒体教室安全管理制度

1、多媒体教室列入学校安全要害部位,必须安装防盗门窗和报警装置,报警装置须与当地派出所或学校值班室联网,

2、多媒体教室原则上只能开展教学活动,不能在教室内举办晚会、游戏等活动。任何单位、个人不得借用教室进行非法活动或任何盈利性的活动。除正常上课外,其它时间使用多媒体教室的必须有教务处的批条。

3.专人管理,计划安排使用,未经领导批准,闲人不得入内。人离教室要随手关窗锁门,并注意切断电源,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4、使用计算机应实行登记制度,购入硬、软件严格审批制度、专人负责审查、登记、保存、账册齐全;不得将黄色、有害、国家查禁等不健康的信息输入教学多媒体内。

5、多媒体教室计算机价值贵重,使用人员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使用设备需按照正常顺序依次打开相关的使用设备。未经管理人员同意不能随意安装、更改、删除程序。使用结束后要关好计算机及外接设备并切断一切电源。学生应服从老师或辅导人员的指挥。

6、多媒体教室内的设备要做到定期检查、保养和杀毒,确保设备安全和正常使用。

7. 管理员要经常检查电源线布线是否规范,是否有老化、破损的地方。空调是否有漏水,电源插座处及电源开关处有明显标志且周围不得堆放物品,尤其易燃易爆物品,要放置灭火器。

8、禁止火种带入室内,做好消防安全工作。

(六)教师办公计算机安全管理制度

1、各办公室教教师用计算机为本人使用,未经管理人员许可,其他人员不得擅自动用。

2、任何教师不准在教学、办公时间上玩游戏、聊天和登录黄色网站。

3、禁止在计算机网络上发表违法或有害国家的议论。

4、做好各微机室防范工作,门窗要有防盗设施并及时关锁。

5、办公室内不准吸烟,更不得使用明火。操作人员用完计算机注意及时切断电源。

(七)资料(印刷)室安全管理制度

1、资料室是教务处保存档案、资料使用的场所,工作人员应特别做好安全工作。

2、资料室是机密场所,非教师未经批准,不得随便进入室内。

3、各类资料进入资料室,必须严防丢失、严防泄密事件的发生。

4、资料室应通风、透气、干燥,做好防湿、防虫蛀的工作。

5、室内消防器材、报警设备常年完好,性能良好有效。

6、严禁将任何火种带入室内,任何人不准在档案室内吸烟。

7、门窗坚固防盗,工作人员随手关窗锁门,假期、节日要特别加强看护,确保安全。

8、印刷间原料均是可燃物质,

全体职工必须严格遵守防火安全规定,不得玩忽职守。

9、注意文件保密,打印的文件、试卷不得让无关人员随便翻阅,防止泄密。(阶段考试)试卷印刷期间,无关人员不准逗留室内。

10. 印刷间电气开关应与纸张留有安全距离。

11.废纸必须有专门安全地点存放,下班前必须把废纸清扫干净。裁切时纸脚不准堆放在机器和电动机附近。

12.严禁在生产岗位上吸烟。

(八)图书室安全管理制度

1、图书、资料严格编目、登记制度,借出收回账册齐全,不定期检查防盗、防湿、防霉、防鼠害、防虫害、防火等设施是否完好。

2、图书、资料分等级存放,特别贵重书刊的借阅实行校长特批制度,贵重书刊要有专人、专橱收藏,保管人应定期核查。

3、门窗要有防盗设施,离开工作岗位,应随手关好门窗,防止书刊被窃。

4、严禁将火种带入图书、资料室,内部消防器材应摆放明显位置,便于救急使用,平时注意检查,保持性能良好。

5、节日、寒暑假期间应切断内部电源,实行封闭式管理。

6、对现有报警器材定期检查,发现报警失灵应及时报修。

(九)体育教学、体育活动安全制度

体育教学:

1.体育教师必须准时上课,每节课课前要让学生做足准备运动;要养成上、下课前点名,检查学生人数的习惯。

2.上体育课任课教师必须穿运动服、球鞋,学生上体育课必须穿运动鞋,体育课中,如确需穿钉鞋时,必须得到体育教师的允许。

3. 任课教师必须在上课时讲清楚运动注意事项,准备好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严格实行体育用具使用前的安全检查。

4.体育教师每节课都应该向学生说明本节课的内容以及在活动时应注意的事项,要求学生记住安全要领,增强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要服从教师的安排,不做与该课无关的事,不得擅自进行教师没有布置的活动项目。

5.在上体育课期间,不能放任自由,不能让学生随意进入教学区,甚至返回教室,不能提早下课。

6、体育课或课外锻炼中,凡出现受伤情况,应及时送往校医务室或医院,并及时向校长室汇报。

体育活动

1、体育活动,实行谁组织谁负责的原则。老师组织学生体育活动,要认真检查体育设备,对已损坏,不符合要求的设备,严禁学生使用,并及时报修并出示警示标志。

2、开展活动前必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讲明活动要领,做好示范、指导以及防护工作,运动前做好各项准备活动。

3、老师不得指导学生开展有危险性的活动,学生不准离开老师自行开展有危险的活动,学生要听从教师指导,学会正确的运动技术和自我保护。

体育卫生安全

1.学生要学会自我监督,随时注意身体功能状况变化,若有不良症状要及时向教师反映情况,采取必要的保健措施。如果积压物资自己有病,应先治病休息或遵照医嘱参加与自己身体相适应的健身活动,禁止患病、带伤学生参加剧烈运动或比赛。

2.每学期初各班都要进行对学生疾病摸底并做好存档,凡有以下病症或家长不认同的,禁止组织参加体育活动:

①体温增高的急性疾病;

②各种内脏疾病(心、肺、肝、肾和胃肠疾病)的急性阶段;

③凡是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肺及支气管咳血、鼻出血、伤后不久且有出血危险、消化道出血后不久等;

④恶性肿瘤;

⑤传染病及慢性疾病,如乙肝等。

⑥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学生,禁止参加剧烈运动。

第9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校企合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我国未来十年人才培养的目标,其中之一就是培养具有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师。为贯彻落实这一政策,教育部在2010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项计划的主旨与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一直坚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一线工程师为主的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不谋而合。

为加强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我们项目组近年一直致力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我们在开展学校重点教改项目“无机功能材料方向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学校高教研究课题“以技术合作为纽带,发挥企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上海市、学校重点建设课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和学校重点建设课程《材料化学》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探索实践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更新教学内容,优化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课程实习、生产实习、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几个方面,是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理论课程教学而开设的教学环节。开展实践教学不仅是补充和巩固理论知识的需要,而且是学生提前熟悉企业生产工艺的重要环节。以往的实践教学多数情况下都遵循“教师布置――学生按照指导书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操作”的教学规则。虽然实验本身具有很好的设计性和创新性,但是实验思想是教师提出的,学生仅是教师思想的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学习到一定的实验技能,但是缺乏创造性。因此,我们项目组在近年的实践教学中,淡化实验指导书作用,让学生充分利用文献检索和知识积累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特别是对于大型的综合性实验,教师只给学生导向性的提示,这样能够真正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我们在《材料化学实验》课程中开设了设计型实验――溶胶凝胶方法制备超细粉。学生先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文献资料阅读和课堂知识设计实验,提交预习报告,然后教师根据预习报告判定其可行性,再由学生按照自己制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学生通过训练可以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今后独立开展工作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新型磁性材料制备》也仅涉及8个学时的实验,如果按照常规教学方式,我们基本上是演示性介绍一下。为把学时充分利用起来,让学生把课上的内容融会贯通,我们同样采取了学生课下预习并独立制订实验方案的教学方法。实验方案经教师审核通过后,学生可随时与实验室老师预约实验。这样做,使得教与学互动起来,即使学时紧张也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总之,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实践,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内容上,由于实验、实习和课程设计等不同教学环节的授课教师缺乏沟通,导致许多相似的实践内容重复教学。特别是一些性能测试的实践教学重复率极高,即浪费了教学资源又影响了学生的兴趣,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例如:《材料性能》《材料专业实验》《新型磁性材料制备》《生产实习》等实践课程中都有“材料磁性能测试”实验,所用到的设备也都是Robograph 2。因此,我们在实验内容上保留了《材料性能》实验中关于“材料磁性能测试”的内容,其余的都由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实验中不再用更多的学时去重复教学内容。

另外,部分实验随着行业发展逐渐“落伍”,而一些新兴行业的崛起又需要学生具备更多相关知识和技能。因此,根据当前的行业特点,我们结合专业基础知识适当地调整实践环节教学内容是非常必要的。例如:随着光电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光、电、磁等功能材料成为热点,而在原有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因为设备和师资力量的不足,此类实验一直没能进入教学计划。这些行业与传统无机材料有很大差异,如果不把相关实验纳入教学计划,将导致学生在这些领域从事工作进入角色很慢。另外,上海市新材料协会也多次建议我们为行业多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因此,项目组根据具体情况,在实践环节教学《材料专业实验》中设置了“功能晶体材料生长与测试”和“铁氧体永磁材料制备与检测”两个实验。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从材料成分设计、工艺制定、材料制备、性能测试与分析、结构测试与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训练,可以学到新兴产业相关的知识,使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步伐。

总之,高校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目标,面向行业,针对产业,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学资源,对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优化,引入导向性实践教学环节,更加突出学生独立完成实践教学环节的能力,可以使学生自由地完成对所学知识的驾驭,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培养卓越工程师和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二、以技术、人才需求为支撑点,邀请企业深度参与实践教学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明确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到学生培养计划的设计、实施和质量控制环节,按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因此,高校积极探索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模式显得很关键。

我们项目组在制订教学计划时,一方面聘请了宝钢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李一为、上海市新材料协会高级工程师徐道行等专家参与制订教学计划,为人才培养把脉。同时,我们还邀请了行业专家对教学工作进行指导,例如:每年都会邀请上海龙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中科院硅酸盐研究所、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树脂厂等相关企业的专家参与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另一方面积极与行业沟通,探讨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重点和特征,并引导企业深度参与教学。近年,各类实习成了实践教学的难点,而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仅仅靠学校的实践教学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激发企业对实习工作的重视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我们项目组一直研究如何从学校与企业各自的特点和需求入手,获得学校和企业的交集,从而激发企业的积极性,达到带动教学的目的。研究结果显示,学校是新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的高地,而企业以新技术和人才为生命线,因此两者之间最实际、最有效的切入点就是技术和人才,这成为紧密联系两者的纽带。

我们通过实践探索出了企业深度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模式,即以新技术合作和人才需求为切入点,与企业建立多方位、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激发企业深度参与制订和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的热情,借助企业和行业资源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在具体探索中,我们以新技术合作为切入点,与上海实业振泰化工有限公司、上海诚通精密带钢有限公司、上海桦厦事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了多方位、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在学生实习、青年教师工程能力锻炼、企业员工培训和“联盟计划”项目合作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企业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挖掘了一批优秀人才,例如:上海诚通精密带钢有限公司每年在生产实习中让企业工程师根据学生的表现从中选择他们需要的毕业生。近年,每年都有5名左右毕业生被选拔到该公司。这种合作方式激发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热情,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三、优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适应行业标准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创新人才工作机制”部分始终强调:评价机制是激发被评价对象积极性、提高效果的重要保障。实践教学具有学生多、时间集中、实验内容复杂等特点,特别是在硬件资源不能满足小组实验的情况下,衡量学生实验质量的尺度很难把握,有时会出现“一刀切”的不合理评价体系。材料专业各类大型实验都集中在半个学期内,那时候每天会有近200人同时开展实验,甚至会出现一个实验指导教师一天要带两三个班的实验。在这种情况下,实验指导老师很难去认真了解每个学生,对其评价只能靠实验报告,而实验报告是课下完成的,很难显示学生对实验的熟知程度。所以,必须优化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要求评价学生,培养卓越工程师。

我们项目组一方面调整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在淡化实验指导书作用的基础上,合理分配指定实践教学模块与自我设计教学模块的比重,通过实践效果反映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在《材料专业实验》《新型磁性材料制备》《材料专业实验》中都设计了指定实验环节和自行设计实验环节,把两者综合起来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增加操作考核和面试考核环节,通过操作的规范性反映学生的基本工程技能。例如:在《材料科学基础实验》中增加每个人操作金相显微镜技能的考核,减少以往出现的“浑水摸鱼”现象。在一些实践环节,特别是生产实习环节,我们增加了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考核,实现多方位综合考核的效果,保障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

面对行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我们在无机功能材料多年教学与改革实践的基础上的,对实验、设计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全面改革,推行分类化和系统化管理。这样可以更加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工程能力训练,既适应国家人才需求,又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从而实现“以学生为本”的人性化教育目的,达到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文进.以创新教育为导向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2).

[2]张智钧.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3]崔媛.基于学科专业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J].煤炭高等教育,2011,(1).

第10篇

关键词:广告教育;实践教学;情境仿真;项目导入;威客竞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0-0149-03

所谓“实践教学”,是指以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和能力为目标,教师将学生置身于某种真实场景中,学生以某种直观物化操作方式为主要学习手段,完成某种任务,从而将知识内化为个体经验的学习活动[1]。不同于以语言文字符号系统为传播媒介,以讲解、识记、复习等为手段,以习得间接经验为目标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是以情境任务为载体,通过主动观察、参与体验、动手操作解决情境问题,才能把间接经验内化为独特的个人经验,或者生成直接经验。

广告学作为应用性学科,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专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服务产业,培养符合行业需求、具有广告实务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非仅培养传承广告文化、研究学科知识体系的学术型人才(即使培养学术型人才,也不存在脱离具体广告实务的“纯广告学术”)。因此,实践教学对广告教育具有重大意义,有效的实践教学是实现广告教育核心目标的关键,这已经成为学界同仁的共识。

广告专业实践教学有其特殊性,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市场调查、客户沟通与管理、广告策划、广告创意、广告设计与制作、媒体策划、广告效果评估等广告运动全案各环节的实务操作展开,具体形式包括实训、实验、见习、实习、社会调研、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虽然广告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形式与其他专业一样,但实践教学的要求和条件,特别是实践教学的情境和载体,与其他学科专业不同,尤其与理工科类专业显著不同。广告实务操作虽然也涉及机器设备、物料的操作使用,但主要不以自然环境和自然物为载体,广告的实践环境是一种开放的社会人文环境,实践内容(或者说操作对象)是特定的人和特定的社会事件,而这些“人”、“事”、环境及其组合,往往是一些随机事件,是“活物”而不是“死物”,所以很难像物理化学实验那样人为地创设和控制。正是这种文科特性,决定了广告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特殊性和难点。

学界同仁根据本校各自不同的情况和条件,上下求索,探索出了很多广告专业实践教学的方法,现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将广告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若干思路做一阐述。

一、情境仿真模式

情境仿真模式的教学思路是:根据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结合课程内容创设某个情境任务,要求学生完成,以达到掌握某项技能和训练某方面能力的目的。广告学的大部分专业课程,在内容体例上包括理论和实务操作两大模块,在课程方案上分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两部分。在学完相关理论知识之后,接着是一个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以把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如市场调查课程,在学完相关的理论知识之后,接着要完成诸如“以本系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学生的消费支出和结构进行调查,写成调查报告”之类的实践训练题。这类练习不是真正的广告实务操作,而是模拟性的训练,通过训练,以期获得可以有效迁移到真实情境任务中的技能和能力。

关于情境仿真模式的教学思路,有的教师以“模拟实战”[1]命名之,二者名异实同。

情境仿真模式的优点是可控性强,可按照课程方案的顺序有条不紊地开展,一般可以在实验室或模拟情境里完成,能够保证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因此,学生大部分的专业基础技能是通过这种情境仿真模式训练获得的。但也有明显不足,“仿真”意味着它只是仿的,而不是真的,实践教学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不能与行业的真实项目完全对接。

情境仿真模式的训练内容主要来自教材,或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自行设计,具有虚拟性;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广告实务操作能力和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能够根据课程目标和广告行业的新动态、新工艺,找到或设计出高仿真度的,符合学生能力水平的情境任务。

二、项目导入模式

项目导入模式是指由兼职或专职教师将社会上、行业里的一些真实的招标或委托广告项目引入到课堂里来,让学生参与其中,以教师为主共同完成任务,或者由学生自行寻找广告项目,让教师辅导,学生以自主或小组合作方式,完成任务。由教师引进的项目通常是其本人在行业的兼职业务,或者是被聘为兼职教师的行业人士的专职业务,带有商业性质;由学生引进的项目通常是学生向企业自荐、自我推销而承揽到的业务,比如,免费为企业新产品上市设计海报,或者试为企业策划和设计一套企业形象视觉系统等,一般仅作训练之用。

项目导入模式的优点在于学习与真实工作完全对接,克服了情境仿真模式中的封闭性,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得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和经验。但它的可控性比较差,首先是项目导入的时机很难与课程内容及教学进程同步,其次是客户一般不愿意把项目随便交给学生“折腾”。

项目导入模式的操作难点在于怎样保证真实项目的来源和学生具备服务企业的能力。在目前“校企合作”形式大于内容的情况下,将真实项目导入课堂主要还得靠教师个人在业界的人脉和名望,或者学校外聘业界兼职教师对教学的专注和育人责任感。学生自行寻找的项目如果不具备商业性质,也往往变成仅供训练之用的虚拟项目。

三、工作室模式

工作室模式就是按照广告公司的组建方式,从工作场地、设备购置、人员配备、管理制度等方面满足条件,让学生开展广告业务活动,并自行管理,以培养专业实务操作能力,也就是通过“校中厂”模式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按照工作室建设的成熟程度,大致可以分几种情形:

第一,学生自发组建。几个有兴趣和专长的学生,聘请专业教师做顾问,取个“××工作室”的名字。他们其实并没有太正规固定的工作场地,设备也仅仅限于个人PC,主要为其他学生及学生社团组织服务,友情承揽名片、简历封面、LOGO、海报之类比较零星的广告设计业务。

第二,在学校实验室的基础上组建。有的学校平时开放部分实验设备供学生使用,以满足学生专业技能学习的需要。为有效管理,按4A广告公司市场部、策划部、设计制作部、媒介部的岗位设置,让学生分小组轮值,把学校内的招生简章、招生海报、宣传板报、横幅标语、文体活动策划方案、文艺演出的舞美设计等平时由企业承揽的广告业务,以及校园广播站、宣传栏、展厅、LED等媒体资源交给工作室,按照半商业化的方式运作。由于业务只是针对学校的内设部门,仅收回成本费以补充广告耗材,从而实现实践教学、设备养护、校园宣传工作的共赢和良性循环。

第三,按商业运作的要求组建。配置比较齐全的设备,在招揽校内广告业务的同时,也开展对外营业,完全按照广告公司的商业化方式运作,学生在其中进行顶岗实习。

第四,教师工作室。在推进产学研一体、产教结合工作方面,有的院校加大了投入,为教师配备专业工作室,要求专业教师除承担教学、科研任务外,同时承接一定量的广告业务,并作为教师工作业绩考核的指标之一。在教师承揽和完成广告实务的过程中,学生作为助手参与其中。

关于工作室模式的教学思路,也有教师用“模拟公司”[2]、“项目模拟”[3]命名之。

工作室模式的优点是在某种程度上集成了广告运动的真实环境,从市场调研分析、客户管理与沟通、广告策划与创意、文案创作、设计与制作、媒体等各个广告环节提供了较多真实的、可控的实践教学资源,为有效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但是,典型的“工作室模式”投入大,牵涉面广,管理难度大。

四、顶岗实习模式

顶岗实习模式就是安排学生到广告经营单位进行实习。由于我国广告业分散度高,广告经营单位规模一般比较小,容纳实习学生的数量非常有限,学校除统一安排到实习基地实习外,也鼓励学生自行联系单位实习,进行“化整为零”式的实习安排。在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中,一般安排1~3个这样的实习环节。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顶岗实习模式的优点是学生能够置身于完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习,有利于职业态度、岗位技能、职业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养成。缺点是可控性差,企业的经营生产活动与学校的教学活动两条线不易协调,广告公司也难以批量化接纳学生顶岗实习。操作难点是如何促进学校和企业两个不同利益体之间的深度合作,做到学习与工作、教室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徒弟、作品与产品、育人与创收六个“合一”。

五、广告大赛模式

广告大赛模式就是组织学生参加由政府、行业或者企业举办的各类广告赛事,通过“赛中学”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能力。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界最有影响的广告专业赛事主要有“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台湾时报“金犊奖”、“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等。

广告大赛是广告教育界的盛事,每届比赛,组委会都会先期组织专家进校园开展巡讲活动,校内师生得以了解业界的最新动态,分享到命题企业销售总监、广告业界“大佬”们的心得和智慧。每一届大赛,参赛院校数以百计,参赛学生数以万计,既是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平台,也是教师提高广告实务操作能力的平台。著名的广告公司也通过广告大赛平台招揽到杰出的青年创意人才,大赛金奖获得者往往成功开启了广告人的职业生涯,广告大赛成为沟通学界与业界的桥梁。作为一种实践教学模式,它的优点有:一是选题来自企业真题,具有重要的实战训练价值;二是选题来自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媒体关注度高,学生参赛热情易于激发;三是参赛院校、师生数量大,便于横向比较教学水平和质量;四是评委来自学界和业界的权威专家,含金量高。

广告大赛的实践教学价值得到了学界教师的高度认同,但它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命题虽然来自企业真题,但它不是原始的广告项目,而只是原有广告的一种延伸。命题中欲待推广的产品和服务已经按原有的广告策略推广开了,从命题企业方来说,让参赛师生按原有广告策略重新创作,目的不是要颠覆和置换原来的广告,而是通过赞助大赛,使原来的目标受众扩展到大专院校师生这一群体;从参赛师生来说,对参赛活动最关心和期待的结果是获奖与否,而不是广告推广产品方面的实效。从这个角度看,广告大赛仍然是一种拟仿性质的案例分析和体验活动;二是比赛内容主要集中在广告创意和表现这两环节,学生的参赛训练是头不连接客户,尾不连接用户,不能完整演练一个广告运动全案各环节的技能。

广告大赛模式的教学组织关键在于指导教师的实务操作水平和一定参赛经费保障。

六、威客竞标模式

威客竞标模式就是以威客网络平台为依托,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以威客的身份,通过参与广告悬赏任务和项目竞标,体验职业岗位的工作状态,学习掌握专业技能、提高专业能力[2]。

随着互联网Web2.0 技术的应用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一种新型的创意交易平台――威客网顺时而生。一些企业从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益考虑,常常将自身的零散业务进行外包,他们在网站上悬赏任务或者招标信息,以期通过借用外脑解决特定的科学、技术、工作、生活、学习中的问题。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参与悬赏任务和招标活动而获得收益的人就是威客。目前,通过威客平成的业务主要有:品牌设计、平面设计、工业设计、装修设计、建筑设计、文案写作、网站开发、软件开发、营销推广、翻译服务等。威客平台这个巨大的项目发包市场为广告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威客平台的悬赏任务和竞标项目虽然比较零碎,但它是中西部经济社会欠发达地区广告业态的典型形态,对于偏远地区的广告教育尤为有价值。威客竞标模式的优点首先是项目数量多,内容不断更新,选择余地大,不同课程可以找到对应的实践项目,不同能力起点的学生也能找到合适的任务;其次是可控性强,教师既可以组织单项技能的训练,也可以组织综合技能的训练,也可以尝试让学生组建虚拟公司,承接威客网上的真实业务;再次,比稿者有机会相互观摩学习。它的不足之处是项目内容的类型主要集中在创意设计和文案写作,不能完全覆盖广告行业各个岗位技能的训练需要,而且,比稿竞争过于激烈,一个任务或项目动辄上百人参与,中标难度大,参与者往往因得不到买家的回应和承受太多的挫折而丧失继续参与的劲头。

上述几种广告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基本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院校、不同层次、不同课程的教学需要,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能力培养问题,但训练内容还不能完全覆盖到广告运动全案中的、效果评估等环节,课程资源聊胜于无,算不上优质。诚如陈培爱先生所论,广告教育只有与实业界真正对接,形成互动与良性循环,在“大广告教育”的理念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现广告教育的合理分工,由高等院校侧重于理论研究教育,由广告公司与企业完成应用与实践教育,建立全新的广告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为院校广告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最根本的保障[3]。愿学界同仁分享更多开展广告专业实践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李少博.广告策划项目模拟实战教学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9):137.

[2] 张红,张素华.在“模拟公司”开展“业务”活动――高校广告专业学生的一种培养方式[J].新闻爱好者,2010(9)(下半月):123.

[3] 王志.项目模拟――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新思路[J].中国广告,2004(3):37.

[4] 张成武,王道坤.实践教学的内涵和基本形式[J].现代企业教育,2009(10):241.

第11篇

关键词:《小儿推拿》;多媒体教学;CAI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0-0232-02

CAI是“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的英文名称缩写[1]。多媒体CAI课件含义为:把自己的教学想法,包括教学目的、内容、实现教学活动的策略、教学的顺序、控制方法等,用计算机程序进行描述,并存入计算机,经过调试成为可以运行的程序。

CAI课件是一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表现特定的教学内容,反映一定教学策略的计算机教学程序。它可以用来储存、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能让学生进行交互操作,并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的教学媒体。其综合应用多媒体、超文本、人工智能和知识库等计算C技术,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上单一、片面的缺点。它的使用能有效地缩短学习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2]。

目前国内仅有上海、长春制作过推拿课程的相关CAI课件,云南制作过小儿推拿的手法视频,本文旨在讨论以小儿推拿学的核心内容――小儿推拿穴位为主要内容,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从而丰富推拿教学手段,提高推拿教学水平。

一、基于CAI的《小儿推拿》教学优势

《小儿推拿》课程着重介绍根据小儿的形体、生理、病理以及特定穴位的形态位置等特点,专用于防治小儿某些病证的推拿方法,其中小儿推拿穴位更是该课程的核心内容。该课程具有涉及知识面广、交叉性强、发展迅速等特点,在教学中要求综合运用有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以解决临床中的实际问题,特别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以实践应用为主。

基于CAI的《小儿推拿》教学模式可以丰富其教学模式[3],形成多元结构的教学模式。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本课程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开发,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小儿推拿》教学更加形象化、细节化,能让学生更加熟练、牢固的掌握知识点。同时,结合CAI课件,让学生在现场可以进行基于CAI的实践应用,提前了解《小儿推拿》中的各项问题,为以后的临床实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小儿推拿》CAI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1.CAI课件制作的基本原则。CAI课件制作要求基于对人类认知建构主义[4]基础上,是通过创设计算机辅助教学环境来促进学生高效学习,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而提出的,是进行课件设置的依据和出发点。其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5]:(1)适当设置情境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同时要求课件的易用性能够让学生容易上手,熟练操作[6];(2)课件中要多用问题启发,结合PBL教学模式[7],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课件应为学生探究式学习创造环境,让学生在自发的探究过程中进行推理,让学生在思考的氛围中进行学习[8]。

2.《小儿推拿》CAI课件的教学设计理念。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以教学目标和对象的特点为出发点,以使教学效果最优为目标来规划、实施、评价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其教学目的应该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即贯彻以学生为中心。其教学设计通常包含以下步骤[9,10]:(1)制作前,首先要进行教学目标的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同时进行分级,分为掌握、熟悉、了解等;(2)情境创设,创设一定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使用该CAI课件的兴趣;(3)信息资源的设计与提供,这需要收集相应的多媒体资料,也就是素材;(4)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和学习效果评价:一个成功的CAI课件,要求学生通过该课件能进行自主学习、自主考核,也就是通过该CAI课件,学生能进行自我能力测验;(5)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学生在使用课件的同时,能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内容,通过这种学习环境,学生能熟练掌握相关穴位的手法操作。

3.CAI课件制作。CAI课件制作首先要解决课件的脚本,脚本是具体解决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是教学设计的具体实现。通过编写脚本,可以设计各种信息的排列、显示和控制,并考虑信息处理中的各种编程方法和技巧。将选定的教学内容编写成思路清晰、内容精练、重难点突出、规范和有效的脚本,这是制作一个好课件的关键,能大大提高制作质量和开发效率。

脚本中需注明在计算机的屏幕上要显示的内容,包括文字、图形、动画和图像等,以及显示这些内容的时间与方式,脚本相当于影视拍摄中的剧本。

脚本制作好后需要通过各种软件进行有机结合,才能制作出相应的CAI课件。目前制作CAI课件用的软件多为Authorware、Flashmx、Director、PowerPoint等,当然还有众多的CAI课件辅助制作软件,如Photoshop、cooledit等,只要能进行图像、视频、音频处理的相关软件,都可以用于制作课件。然后根据编制要求,依据脚本,一般来说常用Authorware软件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形成CAI课件片段,最后将所有片段打包成一个完整的CAI课件。

三、结语

CAI课件既可用于教师实验教学,又可用于学生课前预习,也可作为学生实验后的补充,使学生进入“虚拟实验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教和学在时空上得到突破和延伸[11]。在《小儿推拿》教学中,应明确教学目标,注重CAI课件与传统实验教学的优化组合,使其相得益彰,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章韵,黄显鸽.探讨传统教学与CAI教学的有效结合[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1,(4):76-78.

[2]柳佳,士学.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3(21):103-105.

[3]李云,刘起霞.中等职业学校实验课CAI的优势与实现[J].科技与生活,2010,(10):160.

[4]李素云.谈建构主义下的CAI课件设计[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1,(1):226-227.

[5]李延明.谈中职教育专业课CAI课件设计原则[J].中国科技信息,2011,(1):171-173.

[6]张爱玲.浅析CAI课件的设计[J].学周刊,2011,(2):207.

[7]燕春兰,汤小琴,等.对PBL教学模式的探讨[J].三峡高教研究,2010,(4):17-19.

[8]贾姝娟,顾春禄,王维畅,等.探究式学习在高职院校电子课堂的运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11,(1):115.

[9]徐航.多媒体CAI课件的设计制作与技术要求[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1,(1):77-80.

[10]计宏.多媒体CAI系统设计[J].硅谷,2010,(22):49.

[11]杨衍超,练萍,胡乔生,等.多媒体CAI辅助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3):122.

"Pediatric Massage" of CAI Courseware Design and Production

YU Yang,LIAO Pin-dong,LIU Yuan-hua*

(College of Acupuncture and Massage,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Sichuan 610075,China)

第12篇

论文摘要:本文提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是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理想认知工具,探讨了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具体方法。

建构主义理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是20世乡90年代至今教育领域倍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它们的苍究和讨论广泛而深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们对传统白教育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等)和对人们的工作丈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等诸丈面产生了大的影响和冲击,从而受到人们的关注。多妈体计算机和网络所具有的技术特性,为建构主义的实习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使得建构主义所倡导的与习环境的“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等基冲属性能够得以实现。如何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媒侧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所具有的特性有机地结合,为多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情境创设、合作学习提供条件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值得我们深人研究,本文对这一问题作了浅显的探讨。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1)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2)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协作在一定的意义上是协商的意识。协商主要有自我协商和相互协商。自我协商是指自己和自己反复商量什么是比较合理的;相互协商是指学习小组内部之间的商榷、讨论和辩论。(3)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比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的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其实,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4)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建构主义对教师与学生的作用有了重新的定位: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才能变成自身的知识。学生不再是教学内容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获取与建构者,它要求学生:①在学习过程中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②在意义建构过程中要求学生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大量信息和资料;③需要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方面发挥主导作用:①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②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③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二、借助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创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作为认知工具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对教育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所具有的特性与功能可以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以下从四个方 面进行说明。

1.交互性是多媒体技术的核心,它使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更突出,功能更强大。运用发挥多媒体人机交互性强的特性,对于在教学改革中进行学生的素质教育、技能训练,乃至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它的优越性实用性体现在实验课、操作技能训练、教学实习等许多方面,便于找到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创新点。多媒体人机交互性强的特性还表现在进行“发现式教学法”方面。发现式教学法是一种现代启发式教学方法,是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特点设定问题,让学习者带着疑问去学习、探索,并且设置情景,提出假设,提示各种可能,将解决问题的各种思考过程装人教学程序中,引导学生寻求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根据计算机的提示,一步步求解问题,并发现和掌握规律。发现式教学法的目的,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钻研求知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可以将学习知识与增强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将信息交流与开发智能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样更符合现代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可为素质型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一种理想的学习教学环境。

2.多媒体非线性网状结构的信息组织特性。多媒体非线性网状结构的信息组织特性能根据不同情况提供有效的信息呈现方式,使学生自由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成为信息处理的决策者,是一种学习者主动参与知识结构重组和构建的活动,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基础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策略,从一个主题跳转到另一个主题,从一个概念跳到相关的演示,灵活地在各知识节点上自由浏览,学习的自控性得到提高。可以给教学和学习带来信息交流、思维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加强了课堂上教与学的交流,调动联想思维,进行启发式、发现式教学,提高了学习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非线性的多媒体信息结构和信息管理技术,能够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它将文、图、声、像等不同媒体信息整合,将讲解、演示、测验等不同教学内容整合,将预备知识、当前知识与扩展知识整合,构成了一个丰富而生动的学习环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有利于学习者自主学习。

3.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正由单机模式向网络化发展。通过运用网络通讯技术,可以将用户终端联网,实时高效地采集、处理、制作、存储、传输和显示多 媒体信息。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者不仅可以共享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能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交流,突破了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实现“协作学习”。对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明显的成效。

4.虚拟现实技术是指通过特殊的输人设备和一些能实现三维图形和三维音效的特殊输出设备来模拟人和环境间的交互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图形、声音和图像再造逼真的情境,使学习者身临其境。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虚拟地建立起与真实环境相近的学习场景,如虚拟物理、化学实验室。

建构主义作为教育变革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对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产生重要的影响。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所具有的特性与功能可以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然而任何技术的应用只有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才能有明确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应置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之下,只有这样,才能使二者所具有的优势得以实现。在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过程中要注重正确的方法,下面进行具体的阐述。

三、借助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具体方法

(一)采用双主模式

所谓的双主模式是指学习者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教师作为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作用,即要“主导一主体相结合”。因此,多媒体网络教学应采取既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双主模式。在多媒体网络教学进程中,学习者有时处于传递一接受学习状态,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主动思考和探索:在情境中自己确定问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自己进行意义的建构。这其中包括搜集辨别信息、提出假设进行验证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等环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时处于中心地位,但其主要任务是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帮助学习者形成学习动机,创设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多种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组织“协作学习”,把学习者的学习引向深人,监控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并适时给予引导和帮助。

(二)创设真实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而且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建构。首先,创设符合学习者认知发展水平的情境。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者,认知特点也不同。如果教学对象是接受远程教育的理工大学学生,擅长逻辑思维且理解力强,创设给他们的情境就要符合他们这种心理发展的特点。为此应仔细分析学习者的知觉、记忆、思维以及动机、经验、情感等因素,找到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结合点,在创设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学习情境时,用最符合学习者认知心理的外部刺激去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完成意义的建构。此外,所设情境应能把学习者的智力引向更高的发展水平。其次,创设尽可能真实的多样化情境。利用多媒体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创设逼真的情境,有助于调动学习者的所有感官和过去的经验去探索与解决问题。而只有在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才具有挑战性和现实意义。创设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征知识的多样化情境,将为学习者的探索提供多条路径,以便随机进人任一情境去学习,促进知识的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