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时间:2022-06-28 15:13:15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第1篇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运用前一节的探究活动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五、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例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1、既考验了前一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两课内容的紧密联系;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二步: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

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这样安排体现1、有做事的过程;2、有明确的目标;3、有明确的结果;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交流时注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第二步: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b、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三步: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3、技能训练:

第2篇

关键词:城市生态环境;化学物质;环境污染

化学物质涉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世界丰富多彩。据美国统计,约有4万余种化学物质在商品中流通,每年约有500—1000种物质投入使用。另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发展中国家每年约有50万人遭受化学物质危害,有近5000人死亡[1];而全世界每年约有75万人死于空气污染[2]。在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中,大量的化学物质经各种途径排放到环境中:印度博帕尔农药厂甲基异氰酸盐的泄露,深圳化学品仓库爆炸,吉林石化双苯厂爆炸等,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危害。随着社会进步,绿色、和谐和区域生态保护,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减少化学物质的排放,保护环境,就显得极为重要。

1 城市生态环境中的化学问题

1.1 能量供给中的化学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能源消费结构组成中70%为煤,而其中的80%用于工业生产,且利用率低于30%。2000年因燃煤排放的so2为2000万吨[1]。供能过程中产生的so2、烟尘(主要是颗粒物、飘尘)以及nox等造成城区烟雾弥漫,环境污染严重。二十世纪30-70年代,引起世界重大的大气污染事件的主要污染物质,均为so2和烟尘[3]。2006年,我国都市空气粉尘量为87.8ug/m3,位列亚洲倒数第三位[4]。so2、nox在环境中能进一步发生化学反应,行成危害更大的第二次污染:

so2+o2=so3 so3+h2o=h2so4(酸雾) nox+h2ohnox(酸雾)

1.2 车辆能源供给的化学污染

世界发达城市的车辆密度最高约为每平方公里近1万辆;我国大中城市的汽车保有量正在逐年增加,石油产品的消耗量与日剧增,随之而来的是城市生态环境中有害化学物质的增加。

汽油、柴油在发动机中反应的共同点是燃烧不完全,产生大量的含有nox、co、co2和其他的含炭化合物。据河南日报报道,郑州市大气污染的主凶是机动车,尾气中co的排放量日均近500t,年排放量约为22万t,占市区co总量的70%;nox年排放量约7000t,占总量的40%[5]。

在未来的若干年中,我国家庭轿车和农用机械车辆将有更大幅度的增加,燃油生成的nox、co、co2、粉尘、颗粒物、含炭有机物及由此引发的光化学烟雾等有害物质必然会大量增加,生态环境被污染的程度必将加大。

1.3 金属污染物

城市金属污染物主要来自化石型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和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排放。原煤燃烧后的大气烟尘超过10%;油料约1%。矿石的加工、烧结;水泥的煅烧、运输、使用;各种矿物的开采、筛选、冶炼;有色金属加工;焦碳的烧制等都产生大量的粉尘和含有多种金属微粒的有害气体,如pb、hg、gd、ba、as、se、fe及其氧化物。粉尘吸附nox、so2、co2,在金属及氧化物的催化下发生氧化反应,再与h2o形成含有h2so4、hnox的高毒性酸雾。

金属、金属氧化物的粉尘,使大气生态的成份发生改变,对生物群产生危害,尤以人和动物受害明显。甘肃徽县有色金属(铅、锌)冶炼公司周围居民血铅严重超标,近300人住院治疗。10年间,该公司周边的土壤、水体、植被均遭受pb、zn的严重污染。据专家预计:污染作用将持续近30年[8]。

1.4 生活中的污染

化学物质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也给我们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家中用的灭蚊、蝇、蟑螂、臭虫的杀虫剂中含有机氯杀虫;多氯联苯用于电器制造;阻燃剂用于塑料、纺织、小家电生产;氟化物用于不粘锅、防水服、防水家;人造麝香广泛用于化妆品、清洁用品的芳香剂;三氯生用于肥皂、个人护理品生产;双酚a常用来制造食品容器(如奶瓶等)、饮料容器、cd、dvd、镜片及环氧树脂的添加剂,……事实上,现代家庭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物质材料,都与化学物质紧密相联,并有致癌、致突变、致畸变的严重危害。

1.5 汽车装潢的化学污染

轿车装饰中的贴膜、胶合剂、装饰布、防虫剂等,,以甲醛、苯、甲苯、二甲苯、丙酮、氯仿、乙苯、苯乙烯、醋酸乙烯、芳香烃类为代表形成污染。甲醛,对中枢神经和视力有强烈作用,会诱发鼻咽癌,支气管炎;造成育龄妇女月经紊乱,甚至胎儿畸变。现代调查显示:甲醛超标地域,幼儿患白血病比例明显上升。苯进主要存留在骨髓和腹腔脂肪中,能抑制血细胞的制造和血机能,破坏白细胞,破坏人体免疫机制,危及生命。

1.6 塑胶运动场地

城市许多学校都建造的塑胶运动场地,材料都含有溶剂c6h6、c6h5-ch3、ch3coch3等,主要基质是以二异氰酸甲苯酯(tdi)为主的软质泡沫材料。tdi它不溶于水,易溶于丙酮、醋酸乙酯、甲苯等有机溶剂,有特殊气味,挥发性大;具有明显的刺激和致敏作用;高浓度接触表现为咽喉干燥、剧咳、胸痛、呼吸困难,并能引起肺水肿、肺炎;长期低浓度接触,呼吸功能严重受损。据涂料协会统计, 97年涂料年产量为11万吨[7] ,而今更高。涂料的80%用于城市建设,家装也占大部分。

2 化学污染的危害作用

2.1 特点与途径

化学物质与环境体系中个体的作用有以下特点:a、低浓度;b、长期性;c、多因素;d、复合性。化学污染物与生物群落的循环(以人类为例)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进行:1、以空气为媒介,由呼吸道吸入后经肺血液循环侵入人体。2、经空气、水、接触物(如衣物)为媒介,经皮肤、毛囊被皮脂腺吸收侵入人体,但不同种类的化学物质其溶解性不同,经人体皮肤吸收侵入的量亦不相同,如苯胺属水溶性物质,易于皮肤吸收,而苯经皮肤吸收的则较少。3、以各种食物为媒介,由消化道侵入人体,常见的有各种超标的食品添加剂及非法添加剂,如苏丹红、瘦肉精、亚硝酸盐、吊白块、水发食品中的甲醛等。

2.2 作用

各类化学物质侵入人体后,经血液、淋巴液输送到各器官(称为靶器官),以器官组织为底物结合并发挥作用,干扰受体的正常配体过程,影响细胞膜的正常功能,最终导致生物细胞中毒或引起肌体组织变异而受害,甚至死亡。化学物质作用的靶器官各不相同:如:pb,90%沉积于骨骼中;ddt、六六六等有机氯化合物多积聚于脂肪中;hg:沉积在脑组织和肾小管中,虽然量小但属蓄积性物质;tdi,主要作用于肺部。

众多证据表明,现代癌症发病率的上升,与生态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的种类、剂量增加的关系密切。

3 我们的对策

加强宣传,激发公众环保意识,倡导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加大检查的力度,严禁在生产、运输、使用、过程中将化学污染物直接或间接的排放到环境中;严格生产标准,减少有害化学污染物的排放;推广循环生产,变“废”为料,提高原料利用率;严格化工生产和原料运输法规,建立生产运输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安全生产和运输,尽一切可能,减少化学物品泄露到环境中。

参考文献:

1、常元勋编著 环境中有害因素与人体健康 化学工业出版社 第一版 2004、01,05

2、河南日报2006—12—18第三版

3、杨士弘等编著 城市生态环境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第二版 2003、08,17,89,1842、

4、杜海燕科学与生活《2006年环境绩效排名》报告

5、河南日报 2006—06—06—06、第七版

第3篇

关键词:野生动物;现状;对策

大自然生态系统的总体平稳和野生动物的生存有着密切联系,它们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资源。我国幅员辽阔,野生动物种类繁多,特有物种较多,并且不同地域环境差异较大。

1.我国野生动物资源情况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和气候多样,有着丰富的野生物种,我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繁多的国家之一。还有很多野生动物是我国特有,例如,大熊猫、金丝猴、朱鹦等。从目前隋况来看,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数量稳中有升,但我国部分野生动物处于极度濒危状态,单一种群物种面临绝迹的危险。白臀叶猴多年来一直未曾发现,这次调查仍未见到任何踪迹,可能已经绝迹。四爪陆龟、扬子鳄、莽山烙铁头、鳄蜥、朱鹦、黔金丝猴、海南长臂猿、坡鹿、普氏原羚、河狸等单一种群物种不仅种群数量少,而且分布狭窄,一旦遭受自然灾害、疫情或其它威胁,则面临绝迹的危险。

2.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现状

2.1我国保护野生动物的相关法律、法规

在保护野生动物方面,我国出台了很多法律法规,先后共有30多种。正是因为相关法律的陆续出台,这让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有了强大的法律支持。

2.2我国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现状

建国后,我国一直加大了对自然保护的投入,积极建设保护区,以此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现状。为了更好地开展保护工作,也依托林业部门建立了专门的机构。目前,我国已建立各类型自然保护区2600处,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这些举措使得我国的大部分野生动物,尤其是珍贵野生动物得到了很好地保护。但也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很多野生动物园片面追求利益,没有形成良好的规划与布局,尤其是一些园内都没有满足动物基本需求的设施。此外,因为没有因地制宜,吸收当地特色,导致不少资源的消失。大部分野生动物园是产业化运作,一般由私人投资,面对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波动风险,应对能力弱,这些致使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能力不足,从业人员不具备相应的管理知识。野生动物救助机构、人员严重不足,《野生动物保护法》相对滞后,《野生动物保护法》自1989年3月1日实施以来,新野生动物保护法直到2016年7月,才经第12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修订,同时,法律也没有很好地规范动物园的行为。

2.3民众野生动物保护意识

改革开放的大潮下,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再加上商家的不断宣传,社会攀比心理的形成,野生动物及其制品逐渐成为民众身上的装饰品、服装、餐桌上的佳肴。还有很多人存在错误的理念,片面地认为野味时尚、有营养、高档。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一个以动物为原料的消费链条由此产生。

2.4药用野生动物替代的现状

在医学角度上,一些药物会用部分野生动物为材料,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动物的生命状况。社会上很多人将所有物种濒危的根源全部都归结为药用的需求,这种观点有些片面、夸大且也不科学。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事业的不断进步,我国医药科学家们在替代野生动物工作方面取得了很多业绩。例如,采用水牛角、人工制造牛黄素代替原来的动物原料,穿山甲人工繁育,提高饲养种群的数量和相关制品的产量和质量,进一步降低使用野生动物的数量,从而保护野生动物群体。

3.野生动物保护的对策

3.1加大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力度

对野生动物保护区,一定要采取优先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在野生动物保护区要做到全方面的保护,主要做到:防止盗取野生动物行为、防止火灾的威胁、防止破坏保护区的植被、防止捕杀野生动物。禁止法律法规保护的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投入市场,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以任何形式买卖和走私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禁止在野生动物保护区放养其它无关生物,禁止未经允许在自然保护区开展其它生产活动。

3.2完善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法规

要通过法律法规,进一步规定国家享受野生动物资源的所有权,它们都属于国家公共性质的资产。这种规定就为那些破坏野生动物资源且不构成刑事犯罪的行为,由有关机关给予治安、行政处罚提供了相关法律支持。针对非法食用野生动物的行为进行打击,此外还要出台细则明确如何对不法行为进行惩罚。加强立法打击非法交易野生动物的行为,于国家规定保护的野生动物交易的,必须给予行政或者刑事上的处罚。为了加强野生动物的管理以及相关法律的执行,相关法规也要明确管理部门的相关职责和分工,当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处理,防止推脱。同时,当出现问题事件后,不同部门之间相互推卸责任。通过这种形式能够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3.3提导科学的生态伦理道德观

通过新闻媒体、宣传页、法律讲座等形式,大力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法规,积极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保护,从而提高民众对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进一步宣传文明的消费习惯,改变过去那种偏好食用野生动物的不文明习惯,倡导新习惯,让民众能够自愿地同各种破坏野生动物的行为作斗争。

3.4坚持科学的保护、发展观,合理开发和利用野生动物资源

任何一种资源只有科学合理地利用才能使它更好地发展,野生动物也是如此。野生动物作为生态系统中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野生动物对于整个生态系统乃至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意义非凡。因此,当我们在利用野生动物资源时必须坚持适度的原则,对宝贵资源做到可持续利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动物资源,而且能够更好地维护生态平衡。

3.5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事关全球生态系统安全,事关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全球应该加强协作、共同保护。当前,科学高效的解决和管理野生动物非法交易以及维护动物种类的多样性已是大势所趋,而且这已变成全球性的问题。跨境非法交易野生动物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及周边国家生物的安全,此外,很多境外的野生物种进入国内也造成了生态入侵,影响了国内生物安全。

第4篇

关键词 水生植物;病虫害;生态保护;山东临沂

中图分类号 S68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160-01

水生环境中有种类众多的藻类及各种水草,可用作牲畜或鱼类的食料,也可作为鱼类繁殖的场所。水生植物种类繁多,大力开发水生植物资源,对国民经济意义重大。据记载,早在2000余年前就有水生植物栽培与利用的事例。水生植物不但可美化环境,有些物种还可以作为蔬菜,大多数物种有医疗药用价值,大量的水生植物可以作为牲畜饲料。特别是大部分水生植物都可以吸收水内重金属元素及一些有害物质,改善水质。目前,已经得到近36个科,90余种水生植物。

1 部分品种的病虫害防治

1.1 材料与方法

1.1.1 供试水生植物。荷花(Nelumbo nucifera)、紫萍和水绵。

1.1.2 试验方法。试验在临沂市动植物园鸳鸯湖、百花园进行,喷施不同浓度的75%托布津、75%代森锌防治荷花枯萎病;在幼苗期和成苗期分别以不同浓度的硫酸铜喷洒对比防治紫萍和水绵效果。

1.2 试验结果

利用75%托布津600倍液、75%代森锌喷施防治荷花枯萎病效果较理想;而使用硫酸铜在幼苗期喷洒浓度为3~5 mg/L、成苗期为30~50 mg/L喷洒对紫萍和水绵的防治效果较好。

2 凤眼莲不同生长期管理技术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供试水生植物为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 Solms)。

2.1.2 试验方法。试验在临沂市动植物园鸳鸯湖、百花园进行,跟踪调查凤眼莲不同时期的管理方式。

2.2 试验结果

生长前期(4―6月),植株生长缓慢,分株少,此时应加强管理,同时注意防风,水位宜浅不宜深。生长旺盛期(7―10月),分株迅速,应适当增加施肥(氮、磷、钾肥等)。水位也应随之加深(30~100 cm),但水位过深,水温过凉,则生长受抑制。

3 水生植物对水质和环境的影响

“山因水而活,水因山而秀”,作为园林要素之一,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城市水体的环境容量和生态载力因人口剧增而不堪重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公园、居住区等的水体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据统计,我国90%以上公园的水体,其COD、BOD、TN、TP和非离子氨等大多超标[1-4]。因此,水体修复课题被提到议事日程。

凤眼莲属于雨久花科凤眼蓝属的一种漂浮性水生植物,繁殖力强,易成活,根茎能吸收和分散水体中铅、镉、汞、铜、锶等重金属离子,研究人员由此采用凤眼莲、浮萍2种水生植物进行了污水净化方面的研究;而狼尾草狼尾草具有丰富的株型、叶色、花序,既能为园林增加独特的美感和田园趣味,又因其特有的持水能力也为许多环保人士所青睐,因此,狼尾草进行了持水、护坡性能研究。

3.1 凤眼莲和浮萍对水质的影响试验

3.1.1 试验材料。供试水生植物为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 Solms)、浮萍(Lemna minor Linn.);2个60 cm×85 cm×50 cm塑料水箱用于放养水生植物。

3.1.2 试验方法。取沂河中污水,将所取水样送临沂大学,测定水样中所含氮、磷及各种金属离子的准确含量,并记录数据。

将放养水生植物前的水样与此同时放养水生植物后的水样中所含氮、磷及各种金属离子含量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水生植物对污水净化的影响。

3.1.3 试验结果。由表1可以看出,放养凤眼莲、浮萍之后,水体中氨氮、磷、铜离子的含量明显降低,由此说明,凤眼莲、浮萍有很好的净化污水能力,特别是对富营养化水质,对改善临沂市沂河水质有重要的作用,其中吸收氨氮、磷、重金属铜能力最强的是凤眼莲。

3.2 狼尾草耐水湿能力试验

3.2.1 试验材。狼尾草(Pennisetum)。

3.2.2 试验方法。试验设置3个处理,即空白对照、岸种狼尾草、水种狼尾草,过一段时间观察岸边土壤的冲蚀情况及狼尾草的生长情况。

3.2.3 试验结果。狼尾草能明显提高土壤的抗冲性,与自然条件下无植被的土壤相比,狼尾草草地更能经受雨水的冲击;在湖边水中生长的狼尾草状况依然良好,耐水湿性能较强。

4 讨论

(1)降雨侵蚀往往自表层开始,因此提高表层土壤的抗冲能力,利于土壤抵抗雨水侵蚀。狼尾草草地覆盖度较大,根系发达,在土体中穿插、缠绕,促进了土壤团聚,从而提高了土壤的抗分散和悬浮的能力,抵抗径流等抗侵蚀能力大大提高[1-4]。

(2)狼尾草能够在湖边水量较充足的环境下生长良好,说明其较耐水湿,适应能力很强。据此,可以考虑利用其进行湿地园林造景、护坡。

(3)园林绿化在选择水生观赏植物时,应坚持选择观赏价值高、经济用途广的植物为主,多层次、多种类为辅的原则,一是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及人们的审美要求;二是冬季保护措施简单易行、成本低;三是适应当地的水质、土壤条件;四是不会形成生态危害,泛滥成灾[1-4]。

水生观赏植物在水面的布置,要考虑水面大小、水位深浅、种植比例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种植比例以占总水面的30%~50%为宜。必要时可以在水下修筑适宜不同水生观赏植物生长的定植池,防止各类植物相互混杂影响植物的生长和景观效果[1-4]。

5 参考文献

[1] 吕艺超.浅谈水生植物在我国园林景观中的应用[J].知识经济,2012(4):114.

[2] 水生植物[J].北方园艺,2013(13):103.

第5篇

[关键词] 生态环境 评价范围 空间尺度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Ecological impact assessment)是对人类开发建设活动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与预测,并提出减少影响或改善生态环境的策略和措施[1]。随着国内生态环境破坏情况日益严重,民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呼声日渐高涨,国家环保部(原国家环保总局)也在1997年出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 1997,以下简称“原《导则》”)后,又于2011年修订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T19-2011,以下简称“新《导则》”),规范建设项目和规划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加强对建设项目和规划实施的生态环境影响监管。

尺度(Scale)是景观生态学术语,是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量度,即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2]。尺度的概念通常包含两个方面内涵,即粒度(Grain)和幅度(Extent)。空间粒度是指景观中最小可辨识单元所代表的特征长度、面积或体积,对于空间数据或图像资料而言,其粒度对应于最大分辨率或像元(pixel) 大小。时间粒度则指某一现象或事件发生的频率或时期间隔,如干扰发生的频率等。幅度则是研究对象在空间或时间上的持续范围[3]。对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而言,评价范围即为研究的空间幅度,评价时段即为时间幅度。

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确定合适的评价范围对环境影响分析结果是至关重要的[4]。因为仅单纯通过对影响区范围的调整就可能产生很多结果,局部的较大影响一旦放到大背景中,其影响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实际情况,而单纯从局部范围进行考虑却无疑夸大了影响程度[5] 。另一方面,范围过小,可能漏掉敏感生态因子;范围过大,不仅增加工作量,还可能忽略了和工程直接相关的生态因子[6]。

根据新《导则》,生态环境评价范围应能充分体现生态完整性,涵盖评价项目全部活动的直接影响区和间接影响区;应根据评价项目对生态因子的影响方式、影响程度和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确定,综合考虑评价项目与项目区的气候过程、水文过程、生物过程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相互作用关系,以评价项目影响区域所涉及的完整气候单元、水文单元、生态单元、地理单元界限为参照边界。关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出新《导则》有两点与原《导则》显著不同:一是立足于项目的生态影响和生态因子间的作用过程确定评价范围,强调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二是取消了评价范围和评价等级挂钩的相关表述。然而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对生态完整性评价往往就成为生态影响评价的难点[7],因此环评工作中将难以依此确定评价范围。为此,本文建议在确定评价范围过程中突出评价空间尺度概念,由各影响因素评价空间尺度确定评价范围。

2 生态环境影响与评价空间尺度

一般而言,表述生态影响是离不开空间尺度的,不同的影响方式可能在不同的空间尺度条件下发挥影响作用的。本文将结合常见工程生态影响,分析评价空间尺度,并就此探讨确定生态评价范围的方法。

建设项目(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般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工程占地影响、水污染物排放影响、大气污染物排放影响、声污染影响、光污染影响、小气候影响等方面。不同影响不仅作用方式不一样,所作用的生态因子和影响范围也不尽相同。下文将就一些常见生态环境影响探讨其和评价空间尺度的关系。

2.1 占地影响

占地影响通常为项目不可逆的直接影响,影响一定行政区域内土地利用格局和造成动植物生境损失等,主要发生于工程占地区。工程占地多会造成土地利用性质发生永久性改变,影响当地土地利用格局,而土地利用多以行政区域为管理单元,例如基本农田保护区就以乡(镇)为单位划区定界,将工程占地影响在合适的行政区划中进行分析才体现其实际意义。而工程占地造成的动植物生境损失则在将项目周围相同生境条件区域作为背景进行评价才有较大意义。这是因为在工程占地后,工程区附近的同类生境将是受影响生物受影响后的生境,对其面积和分布格局的研究是判断受影响生物种群受影响程度的重要依据。

2.2 水环境和大气环境污染影响

工业水污染影响主要表现在污染物排放对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胁迫影响等方面,主要发生于排放口下游河段及其两侧;而大气污染影响表现为污染物扩散、沉降,并被动植物吸收,进入生态系统中产生作用。

水污染物影响和大气污染影响表现在动植物急性中毒效应、慢性中毒效应和随生物链的生物放大效应等方面,由于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极其复杂,目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对污染物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较少涉及。水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物排放一般按《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基于区域容量研究成果基础上确定的总量进行排放,多不会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大的影响。

但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则可能会造成动植物急性中毒,如近年出现的紫金山铜矿湿法厂污染汀江的事故。急性中毒是受体生物暴露在浓度高于最小有作用剂量(minimal effect level,MEL)时产生的,生态风险评价中常采用安全浓度进行评价。安全浓度估算一般采用Turabell公式进行:

安全浓度=24hLC50×0.3/(24hLC50/48hLC50)3

安全浓度=48hLC50×0.3/(24hLC50/48hLC50)2

第6篇

关键字:煤炭资源开采,生态破坏,污染防治

中图分类号:X505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背景

我国是煤炭消费大国,煤炭消耗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高达70%以上,占世界煤炭消费总量的30%以上。我国煤炭资源开采仍处于粗放式开采阶段,大多未进行严格规划,环境保护措施不当,往往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如植被破坏、地面沉陷、水土流失、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地下水枯竭等,其中很多破坏甚至是不可恢复的,后果相当严重。项目规划阶段的环境影响预测、提出完善的环境污染防治措施是解决该问题的最为有效的手段。

煤矿开采的环境污染以生态环境破坏为主,而生态系统具有相当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区别性大、多变性、难于量化、衡量标准模糊等,同时由于开发建设活动规模、建设方案、内容、建设性质等差别较大,使得生态环境影响因子的确定和量化比较困难,因此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相较于空气、水体、固体废物污染的评价具有相当的复杂性,且相关法规、标准、守则尚不完善,更增加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难度。

本文参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 19―2011)等相关技术标准和法规,从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环境影响识别、环境影响预测、生态环境污染防治措施等角度出发,结合本人多年相关经验,探讨煤炭开采项目生态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带来重要价值。

2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研究

2.1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方法

为了较为全面地了解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在充分收集和利用现有研究成果、资料的基础上,可用路线调查与定位实测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原则和方法,对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调查评价。

目前较为常用的生态现状调查方法包括:应用遥感图像处理、野外调查、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手段。

2.2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内容

应当结合上述方法,从生态系统现状调查、植被现状调查、野生动物现状调查、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现状调查、土壤现状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地质灾害情况现状调查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调查。

其中,生态系统现状调查应包括生态系统类型、结构、状态、功能等内容;植被现状调查应包括评价区植被的类型、优势种、分布、覆盖度、生产力、生物量,特别是珍稀保护种的种类、分布、保护级别等内容,并给出评价区域植被类型特征表和常见植物名录表;野生动物现状调查应包括种群、分布以及保护种的种类、分布、生活习性、生境状况、保护级别等;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现状调查应给出水土流失面积与分布,土壤侵蚀类型、侵蚀模数等;土壤现状调查应包括类型、特性、结构、侵蚀强度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给出区域土地利用现状情况,并明确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地质灾害情况现状调查主要调查影响区域内已经存在的制约本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问题,如水土流失、石漠化、盐渍化、自然灾害、生物入侵和污染危害等,指出其类型、成因、空间分布、发生特点等。

2.3 生态环境现状质量评价

生态现状评价是将生态环境调查和生态分析得到的重要信息进行量化,定量或者比较精细的描述生态环境的质量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生态影响评价一般采取类比分析、生态机理分析、指数法和综合指数法、景观生态学等方法进行文字分析与定性描述,辅之以数学模拟预测。

3 生态环境影响识别

生态环境影响识别包括影响因素识别、影响对象识别、影响效应识别。其中影响因素识别主要是作用主体(建设内容,应包括主体工程和全部辅助工程)的识别,就煤炭矿区而言,作用主体主要是指工业广场、矸石场、道路、洗煤厂等;影响对象的识别是影响受体(主要是生态环境,包括生态系统、生态因子)的识别,就煤炭矿区而言,是指受煤炭矿区规划实施影响的生态系统及生态因子;影响效应识别是影响作用的性质及程度(正影响、负影响、累积影响、可逆不可逆影响等)的识别。

生态环境影响识别可以从建设期和运营期两个不同时期分别进行,其中建设期生态影响识别包括:工业场地、风井场地、排矸场、进场道路、附属设施、洗煤厂等设施永久和临时占地对区域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对区域植被分布、生产力、生物量及连续性的影响,对区域珍稀动植物栖息、活动的影响,对区域水土流失现状的影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工业场地、风井场地、排矸场、进场道路、附属设施、洗煤厂等设施建设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废弃渣对区域植被、植物、动物活动及鱼类的影响;运营期生态影响识别包括在煤炭开采过程中,所引起的地面塌陷、地表裂缝等不良地质现象,对区域土地利用性质的影响,对区域植被类型、生产力、生物量、连续性的影响,对区域动物栖息、活动的影响,对区域水土流失现状的影响,对区域敏感目标(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现状、景观等的影响;配套洗煤厂、煤化工企业、瓦斯、煤矸石发电设施外排污染物对赤水河保护鱼类的影响,对区域珍稀保护动植物的影响。

4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研究

生态环境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

1、建设期:主要生态影响因素为矿区规划项目建设期场地平整和开挖破坏原地貌植被、施工机械噪声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施工引起的水土流失的增加、占地对土地资源、景观资源的影响等。

2、运营期:主要为煤炭开采后形成地表沉陷和导水裂隙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地形地貌、植被、动物、水土流失、矿产资源的影响。

结合煤炭矿区规划实施前后主要生态影响因素及受影响的主要对象(生态系统)和主要因子,并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煤炭工业矿区总体规划》(HJ463-2009)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 19 ― 2011)中相关规范和要求,得出煤炭矿区生态环境影响预测内容主要包括:地表沉陷影响预测、对地表形态、地形地貌的影响预测分析、对土地资源的影响预测分析、对植物资源的影响预测分析、对动物资源的影响预测分析、对土壤侵蚀的影响预测分析、对土壤坏境的影响预测分析、对区域气候影响预测分析、对区域自然体系生态完整性影响预测分析、对地质灾害影响预测分析、对地面建筑物的影响、对敏感区域的影响预测分析。

5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分析

根据现状调查、规划方案实施影响因素识别以及环境影响预测分析可知,规划方案实施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集中在工业场地、道路、辅助设施、煤化工基地等施工区域;煤炭开采项目煤形成的地表移动、变形是规划方案实施后生态环境影响最主要的表现。因此规划方案实施前制定相应环境保护措施,才能使规划方案实施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5. 1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原则

①在规划方案编制阶段,遵循选址、选线“避让”原则,尽可能得避免方案实施对敏感目标的影响。

②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指导方针,通过限制和约束行为的规模、强度或范围来尽可能地使开发活动对环境影响达到“最小化”。

③贯彻废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通过行政措施、经济手段、技术设备等措施,对矿区内产生的固体废物、废气、废水等进行综合利用,做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

④对于已经受到影响的环境进行修复或补救;对无法恢复的环境,通过重建的方式来代替原有的环境。

⑤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由建设单位组织专门的队伍,结合开采进度,对采空区上方出现的沉陷台阶或地表裂缝及时整平、填充。

5.2生态环境综合防护、恢复措施

结合煤炭矿区规划实施中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按照“规避(避让)、减缓、补偿”以及“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提出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生态保护措施。

(1)避让措施

工业场地、矿区铁路线、公路等工程选址选线应避让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居民区、二级以上等级公路、铁路、基本农田等。

(2)最小化措施

①合理选择科学的采煤方法,采煤工艺应以采煤导水裂隙不破坏含水层为目的,对可能受破坏影响的含水层区域留设保护煤柱。

②在保护区边界留设足够的保护煤柱,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的影响降至最小。

③饮用水源保护区留设保护煤柱,保证饮用水源影响最小化。

④项目施工过程中,划定施工界限,将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限制在最小区域。同时加强对施工人员环保意识教育,禁止“滥砍滥伐、捕杀野生动物”。

(3)减量化措施

①利用井下掘进矸石充填井下采空区和井下废弃巷道,延缓和减小采煤对地层结构的影响,降低采煤裂隙带高度,减少地下水资源流失量;矿井水全部处理,尽可能提高矿井水回用率和资源化率,用矿井水替代地表水源,从而减少矿区开发对水资源的影响;提高地质勘探程度,对导水断层等留设保护煤柱,减少地下水的漏失。

②加强环境管理,取先进的污染物处理工艺和处理设备,提高项目污染物处理率,使建设项目运行各种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相应标准或无害化处理。

③最大程度利用矿井水,减少矿井水排放量和取水量,减轻对水生生态的影响。

(4)修复措施

①对施工期临时占地进行植被恢复,按照“占补平衡”的原则对所占基本农田进行了异地补偿。

②对受地表沉陷影响较大的区域,采取地表裂缝填堵与整治的生态恢复措施。

第7篇

适用型人才 环境影响评价 教学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是高等学校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主干课。这门课程既注重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理论,同时又强调在实际建设项目和规划中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应用。

高校老师对提高环境影响评价教学质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有的教师对目前环境影响评价教学内容和所用教材进行了分析,有的教师利用案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实践环节提高使用技能,结合职业资格考试要求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有的教师综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等环节提高教学效果。

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如何结合社会的需要,通过教学内容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培养应用型的环境影响评价人才。我们学校在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教学中,结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修订,对环境影响评价教学内容进行了相应的整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修订和改进。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概述

主要讲述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由来、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写内容等。主要依据新修订的“HJ 2.1-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让学生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含义,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工程分析的主要原则、内容和方法,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主要章节等。

二、建设项目影响的环境要素评价

这一部分包括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声环境影响评价。

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教学内容的确定,主要依据“HJ 2.2-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让学生学完后会编制报告书中大气环境评价部分。

先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术语、基本程序等内容。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式部分,结合新修订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给出的大气污染预测模式的估算模式、进一步预测模式和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进行学习。由于学生前期已经学过“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学过大气污染物的预测模式推导,计算污染源下风向污染的浓度。教师在课堂上只讲授大气污染预测模式的推导思路,让学生到环境影响评价网站上直接下载估算模式,能读懂运行程序,读懂软件运行过程中的参数说明,会根据实际情况预测污染源下风向某一点污染物浓度、最大落地点浓度和最大落地点浓度发生的距离。大气环境影响评价部分主要是结合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的确定,对污染源调查与分析、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气象观测资料调查、报告书大气环境部分的编制等内容进行学习。

2.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先带领学生学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的基本内容。

在地表水的预测模式选择上,结合水环境中存在的四种污染物:持久性污染物、非持久性污染物、酸碱污染物和废热,重点学习持久性污染物和非持久性污染物的河流预测模式,主要让学生学会预测模式的使用和条件的选择。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内容,让学生学会环境质量参数的单项水质参数评价方法:标准指数法和自净利用指数法。

3.噪声环境影响评价

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主要依据“HJ 2.4-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进行讲解。

首先,给学生讲解在声环境影响评价中用到的相关术语,然后以声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为线讲解声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评价量的选择、评价时段的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的确定、声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等相关基础内容。

由于学生之前已经学过“噪声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学过了噪声衰减的计算。所以,在声环境影响预测中主要以户外声传播衰减计算为例带领学生简单复习一下噪声衰减的基本公式,然后以习题课的形式,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声衰减的计算。在新修订的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增添了典型建设项目噪声影响的预测,在课堂上以工业噪声预测为例让学生熟悉噪声预测的基本内容。

三、规划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对比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区别和联系,以开发区环境影响评价为例讲述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内容,介绍区域环境总量控制的分类和分析方法要点。

四、非污染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是指对开发建设项目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对生态系统造成的非污染性影响进行评价。主要结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非污染生态影响”,讲述生态环境调查与现状评价、各类开发项目生态影响评价要点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制。

五、其他内容

1.清洁生产评价。讲述清洁生产与环境影响评价之间的关系,清洁生产的基本内容、清洁生产评价的指标,不同行业清洁生产的标准,并且针对我国不同行业的清洁生产标准,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如何进行清洁生产评价。

2.环境风险评价。针对有毒有害和易易爆物质的生产、使用、贮运等的新建、改建和技术发行项目需要进行环境风险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依据“HJ/T 169-2004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主要给学生讲解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的主要目的、基本原则、评价的基本内容、风险评价的基本工作程序和评价的方法。给学生讲述在建设项目的评价中涉及风险评价部分如何进行。

六、结语

近几年,随着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修订、新技术导则的,工作时要按照最新的导则标准来进行评价,这就需要教学时及时关注国家环保部的最新导则和最新的污染物预测模式,并能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选择相关参数,培养学生实际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能力。

通过学习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学生学会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填写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环境影响评价登记表,能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有关工作。我们对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内容的研究设计,目的是为了培养适用型人才,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春晖,何绪文,于彩虹.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的现状与改进思路[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11):18-20.48.

[2]王开勇,杨乐,庞玮.《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方法实践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3(12):13-14.

[3]王建宏,陈家庆.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式教学实践与体会[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7):105-106.

[4]林君锋,崔喜勤.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实践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6):78-80.

[5]徐颂.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前培训教学方法探讨[J].职业时空,2010,(2):106-107.

第8篇

关键词:水利水电 生态环境 影响及对策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TV2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水利水电工程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工程,不仅是衡量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关系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对自然环境也造成多方面的影响,为了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范围,本文从各种影响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采用一定的应对政策,尽最大限度地减小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持续发展,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

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水利水电工程通常不直接产生污染题目,属非污染生态项目,其影响的对象主要为区域生态环境。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区域一般可分为库区、大坝施工区、坝下游区等。库区的环境影响主要源于水库沉没和移民安置、水库水文情势的变化,受影响最大和最为重要的通常是生物多样性、水质、水温、环境地质、景观、人群健康、土壤腐蚀、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等,受影响的性质多数为不利影响;坝下游区的环境影响主要源于大坝调蓄引起的水文情势变化,受影响的主要是水文、河势、水温、水质、水生生物、湿地资源、进海河口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影响的性质有利也有弊,影响的时间一般是长期的,影响的范围因区域的特点而各不相同,有时范围可延伸至河口区。

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有些是不可避免的,而有些是可以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避免或减小的。水利水电工程环境治理是避免或减小工程不利环境影响的有效方式,而环境监测则可为工程的环境治理提供依据。因此,制订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治理与监测计划是工程规划和设计的重要内容,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初步设计阶段的环境保护初步设计中,均需要具体地拟订并列出有关内容。

二、水利水电工程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的具体原因分析

2.1因水库沉没,库区移民安置中毁林开荒将造成水土流失或者是因为安置不当及生活环境改变,移民生活不安定等都会产生一些社会话题。在我国人多、耕地少的条件下,应尽量减少水库的沉没损失,对库区内只在高水位时才被沉没的土地适当采取措施加以利用。

2.2水库蓄水后,有可能引起库岸崩坍,诱发地震等会给附近的居民带来严重影响。此外,河流情势变化会对坝下与河口水体生态环境产生潜伏影响。岸坡浸水后,岩体的抗剪强度降低,在水库水位降落时,有可能因丧失稳定而坍滑。将给工程的正常施工和运行带来极为不利的后果。

水库蓄水也会引起库四周地下水位抬高,导致土地盐碱化等对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带来污染和威胁。有时候还会因水流变缓,水体稀释扩散能力降低,水体中污染物浓度增加,库尾与一些库湾易发生富营养化。蓄水后温结构发生变化,也可能出现分层情况,从而对下游农作物产生危害。

2.3水库沉没会影响陆生生物的生活环境,修坝对水生生物特别是洄游性鱼类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三、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持续发展的对策

3.1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选择合理建设方案,。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在某地区进行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在规划或其他活动之前,对其活动可能造成的四周地区环境影响进行调查、猜测和评价,并提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以及制定相应方案。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实现经济建设、水利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主要手段,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不但要进行经济评价,而且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科学地分析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题目,并提出防治措施。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公道选址提供依据,防止由于布局不公道给环境带来难以消除的损害。

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前,首先要进行环境状况调查,对当地的天气环境、水文、水质、土壤、水生生物、人口等进行调查。其次就是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环境影响猜测,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对当地的环境能造成的影响进行猜测,并猜测造成影响的程度。最后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对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就是通过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从整体上评价拟建工程的各要素和过程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及改变程度,为比较选择方案提供依据。

3.2 优先采用环保技术措施,把各个工程环节融入到生态保护之中。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我们要把生态环境保护融进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我们应本着和谐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同时为鱼类产卵提供条件以及为鸟类和水禽提供栖息地和避难所。在工程的建设阶段,应优先考虑采用环保的技术措施,在水利工程建设时,要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长、动物成长的环保材料。在水利工程完成阶段,应建立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进行环境跟踪评价,发现有明显不良影响的,应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把破坏程度降到最低水平。同时应该对附近居民的生活情况进行调查,看是否对居民的生活产生了影响并及时采取措施减少影响或进行赔偿。

3.3 实施生态补偿机制,改善生态环境。

在水利工程建设建设方面,应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谁损害,谁补偿”的原则,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及补偿的范围。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应在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中提留一部分资金,用于对当地的生态进行补偿,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的生态平衡,并且合理地进行生态旅游线路的规划,促进当地人民的经济收入,丰富其他人们的旅游生活。所以说构建生态补偿机制,还原生态以价值,不仅是缓解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

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实质上是人与自然关系在水利上的具体体现。从水利实际看,任何一项水利工程的本质都应该是生态工程,水利工程在改变自然的同时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保护生态应该是水利工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任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熟悉和处理水利工程对生态的影响,实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才是我们在工作中最先要考虑的事情。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地下道路;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X820.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主要大城市现有交通体系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由于城市机动车发展迅猛,大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状况始终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城市交通问题得不到有效地解决,就极大地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地下道路在不影响城市景观的情况下可以明显改善当地交通状况等,特别适宜于城市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因而城市地下道路建设环境影响评价的提出及规范化在我国具有重要意义。

1 城市地下道路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与原则

城市地下道路环境影响评价是对规划建设的在城市内的地下道路潜在的环境、社会、经济效益提供一个独立、公正的评估。

1.1 城市地下道路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

主要包含帮助工程设计者完善设计概念,确定工程的选址和工程布局的合理性。促进公众、政府、投资人进行磋商,选出能够达到最大利益及最小负面影响的建设方法。调查和评估工程建设潜在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

1.2 城市地下道路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

在评价中必须考虑到足够的细节,明确工程建设对本地区潜在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确保公众了解到工程的建设能够带来的益处,提出策略来减少工程对自然、社会、经济环境方面的负面影响。增强工程建设后的生存能力。

2 城市地下道路环境影响评价所考虑的因素

城市地下道路环境影响评价要全面分析工程建设有可能影响到的因素,主要可以分为交通运输,生物物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三个方面。

2.1 交通和运输影响

对交通运输影响的评估是论证这项工程的必要性的首要方面,它为其他方面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基本的依据。

2.1.1 现有的交通系统,描述现有的交通系统的运行与组成方式,交通流量的高峰期与平时的状况,对现有的公共交通的设施及服务进行详细的调研,调查现存的自行车道与人行道设施的利用情况。

2.1.2 现有的路网运行情况,描述现有的路网运行情况,主要包括车辆平均通过此区域行驶的速度和所需时间,本地的可达性,建成地面道路的等级,车辆通过交叉路口时所花费的时间,通过此区域的通行费用和道路的安全状况等。

2.1.3 交通状况的未来预测,环境评价要通过预测来对比工程建设前后此区域交通状况的改变,预测的内容主要有交通流量,车辆行驶速度,交叉路口的运行状况,道路的安全可达性,公共交通的运行情况等。

2.1.4 工程建设中对交通运输的影响,由于城市地下道路的建设工期较长,所以在工程建设进行中对本地区的影响也应当进行充分的调研。交通运输的影响在地下道路的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中是主要方面,交通运输影响可通过节约的时间T来衡量:

T=Li/Vi-Lj/Vj+ti+tj

其中Li,Lj分别表示工程前后的交通或运输距离,Vi,Vj分别表示工程前后的行驶速度,ti,tj分别表示交通工具在工程建设前后在路上停驶的时间,T越大表示节省的时间越多,正面影响越大。

2.2 生物物理环境影响

对生物物理环境影响的评估是城市地下道路环境评价的核心,在环境影响评价中这部分应提供一份现阶段、工程建设实施中、及建成后的生物物理环境的报告,提出高质量的环保措施来减少负面影响。

2.2.1 地形、地质、土壤。在工程建设前,要对工程建设区域的地形,地质和土壤特征做出详细的描述,对地形的研究包括地下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矿物,能源和斜面稳定性的分析,确定由于工程的建设所带来的对地表及地下物质和地质结构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分析土壤内具有腐蚀性的物质。

2.2.2 地下水质量。首先要确定此区域地下水的深度、质量、数量、分布、和使用情况,评估工程建设对地下水利用的影响,明确地下水被影响的范围和改变土壤渗透性的因素,建立工程建设中地下水质量的监督机制。

2.2.3 地表水质量。描述工程建设对相临水域、河流和水库中水资源的影响。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上考虑工程建设所引起的水质量变化,并与其正常条件下季节性水流变化相比较。提出具体的措施来保证用水安全,比如建立长期地表水检测系统来监测水资源的总量、质量和沉淀物的改变,保证下游水的使用。

2.2.4 空气质量。工程建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要分为建设中和建成后两部分。建设中空气质量的评估要把工程建设与相临区域空气质量变化之间相联系,估算出可能出现的潜在影响,提出建设中空气质量监测、管理办法。建成后周围区域的空气质量要与地下道路空气的排放相联系,主要考虑的因素有:排气口在地下道路内设置的位置,过往车流量、及本地区的地形特点和气象数据等。另外在建设期间灰尘对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在施工前要根据工程建设采用的方法和进程,做好灰尘处理的准备工作。

2.2.5 噪声和震动。在城市地下道路出入口、重要路段、通风设施的附近设立噪声监测设备,建立3D模型计算出重要区域产生的噪声和震动的数据,分析城市地下道路内车辆通行所产生的震动和噪声对地面的影响,制定噪声控制方面的政策与法规。

2.2.6 植物群系和动物群系。分析工程附近陆地和水生动植物群系,确定地下道路出入口及重要工程区域内动植物的种类、生物群落、生长环境、健康状况及现存的威胁,确定由于工程的建设所带来的噪声、尘土、灯光对周围生物的影响。

2.3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

对社会经济环境影响的评估是城市地下道路环境评价的关键。

2.3.1 土地使用。调查本地的土地使用情况及相临区域土地的规划,了解各种用地的使用期限,确定此工程和周围其他规划的项目及整个城市的规划是否有冲突,评估因为工程的建设及使用对土地改变的影响。审查土地使用的各项条款是否与土地法规相违背。

2.3.2 历史文化遗产。在工程建设前应系统的调查本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名录,联络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广泛了解民间所了解的关于工程区域内可能存在的遗产信息,环境影响评价最终要综合各种文化遗产数据,制定出详细的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并广泛商议其合理性及可行性,最终使工程建设能够顺利开展。

2.3.3 社会环境。对工程周围社会环境的现状做出详细的调查和评估是必要的环节。主要分为对当前人群健康状况、住宅条件、社会基础、人群素质、社会治安现状的调研;工程建设可能带来的对人们生活质量、人口增长、价值观、社会资产等方面影响的预测;联合公众、政府及投资人共同探讨和量化工程所带来的影响和益处,结合在技术上的(空气质量、噪声等)评估在细节上确定社会影响等。

2.3.4 经济环境。经济环境影响评价主要通过对比工程建设前后的经济效益来评价。考虑的因素有:工程建设与本地区劳动力水平、劳动力市场和工作机会变化的关系;从工程对周围商业及房地产业的促进及私家车、公共交通工具、自行车、和步行者通过此区域的时间和花费变化等推测出工程的运行前景。

2.3.5 城市设计和视觉环境。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对工程整体进行评估,分析工程建设所带来的重要建筑物的改变及其对过往行人,周围居住者在视觉上的影响。在进行视觉环境影响评价时应从地面景观设计、斜坡设计、入口设计、工程具体线路的选择等方面考虑。

3 城市地下道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进行评价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它是将抽象的研究对象按照其本质属性和特征的某一方面的标识分解成为具有行为化、可操作化的结构,并对指标体系中的每一构成元素赋予相应权重的过程。

本文对交通运输进行了定量分析,参考了一些国外城市地下道路建设项目环境评价报告,选取了城市地下道路建设一些常用的生态因子,结合各指标相对应的内容在城市地下道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出建设项目的指标体系。

4 城市地下道路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

城市地下道路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包括:工程规划建设方案的筛选、工程区域现状的调查与评价、工程建设对环境影响的预测、累积环境效应评价及公众参与。在评价的每个阶段都有相对应的许多技术方法,在客观、公正且尽量包含各相关因素的前提下,结合城市地下道路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的不同阶段选择出适合的方法。

4.1 工程规划建设方案的筛选,可以采用核查表分析法与智暴法相结合。通过分析环境的影响因素和影响因子权值的大小,参考具体指标,以表格的形式把工程区域内生物物理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反映出来,便于专家讨论。通过专家反复的集中分析与汇总,得出最佳方案。

4.2 工程区域现状的调查与评价,可采用收集资料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RS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应积极联系地质、规划、环境等相关部门,获取已探明的各影响因素的资料。其次,运用GIS与RS技术进一步促进信息的收集与分析。

4.3 工程建设对环境影响的预测,可以采用幕景分析法。把幕景分析法应用在对城市地下道路环境影响评价上,其原理是把对区域内未建设此工程和受工程建设的影响后的环境变化按照时间的顺序采用计算机技术以图表、曲线的形式一幕幕的描绘出来。然而,其只能帮助评价工作者描绘出评价的基本构架,具体的每一幕下的环境影响状况还需要结合相关的环境数学模型。

4.4 累积环境效应评价,选用叠图法与地理信息系统GIS 和遥感技术RS 相结合的方法可以评判出城市地下道路的累积环境效应。基本原理是,按照工程建设的年代顺序,分析不同时间的遥感图来确定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利用GIS 的叠置功能,配合叠图法将处理过的遥感图和其他的生物物理环境图及社会经济环境图进行叠加、加权,得出一个具有多种属性的图形,并对其进行分析、预测,评价出工程建设对环境的累积效应。

4.5 公众参与,城市地下道路的设计与建设,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因而公众参与也就成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主要包括开展听证会、发行手册简讯、建立工程咨询委员会等。公众参与的工作应在工程建设前尽早开展,这样不仅有助于各方面达成一致,也有利于工程的设计与建设。

参考文献

[1]陈志龙,王玉北.城市地下空间规划[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第10篇

关键词:丰富饲养环境;改善;动物行为;重要性

丰富环境是在20世纪中期提出的,其是指非生物刺激与社会刺激的结合,相关学者在对丰富环境进行研究后发现,丰富环境与动物的行为有着较大的影响,为了提高饲养的水平,饲养员一定要学习相关知识,了解动物出现异常行文的原因,这样才能做到对症下药,还能保证动物的健康成长。下面笔者对丰富环境的概念进行简单的介绍,对丰富饲养环境对改善动物行为的重要性进行有效的分析,希望可以避免动物出现抑郁样行为,从而提高动物饲养的成活率。

1 丰富环境的概念

丰富环境是一项复杂的概念,其包括社会交往、生存环境两个方面,是非生物刺激与社会刺激的复杂结合。动物有着自己的生活规律以及习惯,有的动物的适应能力比较强,但是也有的动物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会出现异常行为现象。丰富环境是动物自身生存能力与周围环境的结合以及相互作用的过程,在外界环境下,需要接受心理、生理的双重刺激。丰富环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社交、情感、食物、躯体行为等。社交主要是指动物的社会交往能力,在群体环境中,动物需要学会正常的交往,要避免出现藏匿或者攻击行为。情感刺激主要是指感觉刺激,包括动物视觉、听觉以及嗅觉等方面。食物刺激是动物的本能反应,动物为了更好的生存,必须主动寻找食物。躯体行为的刺激主要是动物在活动的过程中,出现的追、跑、跳等行为,通过躯体运动,可以使其身体更加强健,还可以保证身体的协调能力。在对大鼠行为与环境效应的关系进行试验研究后发现,断乳期前的丰富环境干预会影响母鼠的母,使仔鼠舔物、理毛、吸乳等行为发生改变。比断乳期后的丰富环境干预能够更大程度地促进动物完成任务的能力。断乳后仔鼠立即开始的长期丰富环境干预优于老年期短期的丰富环境干预。将不同年龄的大鼠饲养于丰富环境3个月,在老年期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幼年期暴露于丰富环境的大鼠认知行为提高更为明显,提示丰富环境对于幼年大鼠神经可塑性的作用更强。对于成年大鼠而言,丰富环境可以改善认知,但是长期暴露于丰富环境组与短期暴露组相比,认知改善的差异不显著。而老年大鼠长期暴露于丰富环境组较短期暴露组的认知改善更明显,显示了长时间的丰富环境刺激对于改善老年大鼠认知、延缓记忆衰退更为有效。

2 丰富环境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对于哺乳类动物来说,它们在出生之后需要经历神经元分化、成熟以及突触形成的成长过程,这个成长过程也是哺乳动物大脑结构、行为能力、生存能力、大脑功能的成型决定环节。就大鼠而言,在其早期成长中提前接触丰富环境,必然会提升其成年之后社会能力、攻击行为以及生存能力,究其原因是丰富环境能让大鼠日后生存环境在早期展现出来,让其从小开始便接触日后复杂的生活环境,确保其先天能力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有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即这个道理,从小让动物接触丰富环境,能更好避免其畏惧心理、勇于对抗各种外界困难。但也有一些研究表明,大鼠经历过多的丰富环境,也会让大鼠产生焦虑现象,让其社会适应力、防御能力显著下降。同时,由于丰富环境大多都是以游戏为主的,这种环境让大鼠的行为出现众多的装饰性色彩,同时让大鼠攻击、防御能力大幅度降低。

基于此,在丰富环境的设置中要严格按照动物种类和生活习性开展,只有科学、合理的丰富环境才能为动物的生长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让动物们从小开始探索生存能力、协调自身机理、提高学习能力,为动物适应日后生存环境提供基础。经过实验,我们发现经过丰富环境与没有经过丰富环境的大鼠相比,其对各种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攻击力、防御力以及社交能力都远远高于同年龄未曾接触丰富环境的大鼠。

3 丰富环境对脑的影响

3.1 脑的形态学、细胞学水平变化

经历丰富环境的动物脑的体积和重量增加,皮质的重量和厚度增加,皮质中神经细胞体(核周体)和细胞核的大小增加,轴突分支增加,树突棘的密度增加,树突各级分支增多,每个神经元的突触数目增加、突触增大,神经递质活动增强,耗能增多,血管发生较对照组动物更多,神经元增多。除脑皮质的改变之外,丰富环境刺激对丘脑、海马和纹状体等皮质下结构的发育也有重要影响,如促进齿状回神经元的发生,改变边缘多巴胺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促进海马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再生,使海马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比例仍保持均衡。丰富环境还可以减少海马神经元自发性凋亡。

3.2 大脑激素水平变化

丰富环境对行为的影响可能通过参与脑可塑性的分子效应器进行调节的。如暴露丰富环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F)和神经营养因子3(NeurotrophicFac-tors-3,NTF-3)发生改变。BDNF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对神经元的存活、分化、生长发育起重要作用。丰富环境可导致不同脑区BDNF水平不同趋势变化:丰富环境可导致前额叶皮质BDNF水平下降,可能与抑制成瘾有关;海马和下丘脑BDNF水平升高。丰富环境大鼠海马和下丘脑N、F水平是普通环境的5倍,同时N、F水平与社会等级有关,处于劣势大鼠水平比优势鼠高,丰富环境还影响大鼠的社会行为、攻击行为,行为差异越明显,N、F水平越不同。丰富环境大鼠海马和下丘脑BDNF水平是普通环境大鼠的8倍,而与社会等级无关。

结束语

通过分析发现,丰富饲养环境对改善动物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在发现动物存在抑郁样等不正常行为后,可以通过改变丰富饲养环境而对动物的行为进行调节。丰富饲养环境会对动物的社交、感觉、捕食等行为进行产生影响。动物的行为主要会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的先天性的,是遗传基因对动物行为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后天性的,是外界环境对动物行为的影响,丰富饲养环境是动物生存技能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在作用的过程中,会对动物的心理产生刺激,主要体现在社交行为、捕食行为以及躯体运动行为等方面。丰富饲养环境会改变动物的日常行为,了解这一知识有助于提高饲养员的饲养水平。

参考文献

[1]夏卫萍,刘铁桥,郝伟.丰富环境对脑功能的影响[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0(6).

第11篇

关键词:天然气长输管道;工程;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

0 前言

天然气长输管道工程建设中具有地理跨度大的特点,将会对沿线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致使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植物难以正常生长、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而且对管道长期使用中的安全性有重大影响。针对这种不利的发展现状,需要对天热气长输管道工程建设项目环境进行研究,根据其对环境的相关影响制定出切实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促使项目施工中能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优化管道服务功能的同时保持管道周围环境质量可靠性。

1 天然气长输管道工程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要点分析

1.1 项目施工期的影响分析

结合当前天然气长输管道工程建设项目的实际概况,其施工期对生态环境有着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土地有效利用方面的影响。天然气长输管道工程项目建设中包含着施工作业带、施工便道等,占用着一定面积大小的土地。同时,由于这些占用土地是临时性的,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相对较小,对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并未造成明显影响。但是,当管道工程建设项目中的站场及其它部分永久占用土地时,将对影响土地的有效利用,间接的影响了周围生态环境质量。

(2)土壤环境有效性方面的影响。结合天然气长输管道工程建设项目的整个作业过程,可知其对土壤结构稳定性、土壤各养分分布状况等会造成影响,各种废弃物会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长输管道对土壤环境有效性的影响包括这些方面:项目管沟开挖施工中,会破坏既有的土壤结构,降低了土壤耕作层性能可靠性,致使被破坏的土壤环境难以真正恢复;采用机械施工方式完成管道建设项目作业计划时,会改变既有土壤紧实度,从而使土壤通气透水性能下降,对项目周围生态系统稳定性带来了潜在威胁;受到长输管道工程建设项目施工影响,会加剧土壤养分流失,致使土壤发育缓慢,改变了土壤中既有的物质运动变化规律,导致亚表层土难以形成良好的保水保肥性,给各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造成了影响,降低了农作物产量。当项目施工中破坏各种地表植被时,将会改变地表建筑物对热量的吸收率与发射率,进而会影响管道周围环境,使其地表平衡状态逐渐被改变,影响着土壤环境良好性。

(3)林业生态系统运行及农业生态系统方面的影响。在天然气长输管道工程建设项目施工中也会对影响林业生态系统与农业生态系统,打破系统的动态平衡性。其中,对林业生态系统方面的影响包括:管道工程建设项目作业计划实施时,需要修建便道,并在某些区域开挖管沟,实际操作中破坏了既有林地;当项目施工导致部分林地无法恢复时,将会使其变为荒草地或其它用地,破坏了林业生态系统平衡性;当长输管道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破坏林地时,也会减少其生物数量,造成其生产力损失,影响着生物多样性。

(4)野生植物生长及野生动物活动方面影响。天然气长输管道工程建设项目对野生植物生长方面的影响包括:施工人员的操作行为、施工机械设备使用等,会碾压、破坏野生植物,尤其是对植物根系造成严重破坏,影响着野生植物的正常存活;项目施工对野生动物活动方面的影响白哭:站场建设、管线敷设等,会对野生动物造成惊扰,致使野生动物难以正常活动;在陆生生物影响生物,由于管道敷设是分段进行,实际造成的影响是暂时性的;若管道穿越河流,将会增加河流泥沙量,会降低鱼类存活率,影响其正常活动,孵化率下降明显。

(5)生态景观方面的影响。若管道工程建设项目占用土地面积大,会影响植物生长,破坏植被,影响生态景观效果,致使建设用地在整个生态景观中所占据的比重上升;若既有的耕地转换为建设用地,会增加农田景观生态系统中的斑块数量,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同时,管道工程建设项目也可能地质灾害,影响管道的正常使用。

1.2 项目运营期的影响分析

一般情况下,当天然气管道处于正常的运营状态时,不会影响周围生态环境。但是,若天然气管道穿越林地段中出现各类事故时,将会引发火灾,给生态系统的带来平衡性带来了潜在威胁,导致管道附近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无形之中加大了天然气管道运营风险。天然气管道破裂事故后果分析如图1所示。

2 减少天然气管道工程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相关措施

(1)制定科学的预防措施。长输管道工程建设项目开展中应尽量避开敏感区,减少穿越林地长长度,对生态脆弱区进行重点考虑,运用科学的规划方案合理设置管道走向,并开展相关的论证活动;、对项目永久占地及站场面积进行严格把控;投入使用后的管道应重视林地段巡视,降低火灾事故发生率。

(2)运用合理的减缓措施。加强林业生态系统保护时,应减少林地占用面积,合理设置防火距离,缩短新建便道长度,加强施工场地范围控制,注重植被恢复措施运用等;保o农业生态系统时,应减少耕地占用面积,注重分层开挖方式在熟化土壤中的合理运用,保持施工作业高效性,确保表层土保水保肥性不受影响;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时,应考虑动物生存环境及植被生长环境状况,制定科学的保护措施确保其生存环境不受影响。

(3)制定切实有效的植被恢复措施,用人工修复及自然修复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植物正常生长,减少管道施工永久性占地面积,加快植物恢复速度。

(4)制定完善的项目施工管理机制,强化施工人员环保意识,充分发挥林业部门及环保部门的职能作用,增强管道工程建设项目施工中生态环境保护效果。

(5)制定科学的防腐方案,优化管道敷设设计,选择性能可靠的管道材料,加大管道安全使用想宣传力度,促使天然气管道使用中风险防范工作水平得以提升,降低各类事故发生率。

第12篇

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水利工程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在农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性。同时农业的发展需要依赖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也离不开农田水利工程,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缺一不可,由此才能确保农业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什么是农业水利工程

农业水利工程通常称之为农田水利工程,是指广大农村地区为了促进农业生产及生活用水而修建的水利工程设施和服务管理的总称。它的主要功能是运用各种工程技术,对农田水分基本情况和相关区域的水利环境进行调节,对农业和相关区域的防洪、抗旱和防止土地盐碱化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同时为农村人畜饮水和生态环境用水提供重要保障。

二、农业水利工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农业水利工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可以分为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其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方面,这些影响可以通过预防、修建、补偿等措施来加以缓解或消除。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2.1工程建设不合理造成的环境影响

一定意义上讲环境也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在短期内是无法恢复的,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上千年才能恢复。水资源自身的生态平衡需要一定的水量,水资源开发利用忽视水资源的承载力,工程建设没有综合考虑流域、区域水资源总体情况,造成河道淤积断流、水源枯竭、水土流失,改变了自然环境本底,如工程选址不当造成大面积库岸崩塌,诱发强烈地震,地下水位上升而引起盐碱化问题,常常给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危害。

2.2建设征地与移民安置对社会环境影响

工程带来的移民问题和耕地补偿问题,以及由于其安排不当而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工程建设对当地土地资源造成一定的压力,涉及村组的人均耕地数量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工程移民在安置过程中,房屋修建、生产发展规划配套设施建设及土地改良等,都将扰动移民安置区的地表植被、造成水土流失。

2.3工程施工期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由于工程施工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粗放型的施工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和因施工产生的水土流失、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工程的开挖、弃渣的堆放、建筑物的占地等施工活动将破坏局部植被,降低工程区域的植被覆盖率,加重水土流失,使施工区的生态环境受到影响。

2.4工程运行期对环境的影响

一方面工程建成将改善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增强灌溉排涝供水能力,为区域农村和城镇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有力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工程退水对水环境的影响,随着农村灌区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化肥、农药使用量将逐年增大,农业退水可能会对河流水体有一定污染影响,以及污水排放增加会对受纳水体的污染。

三、农业水利工程项目对环境影响分析评价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建设大型农业水利工程都要进行环境评价,形成了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总结出了很多评价方法,形成一些比较成熟的理论。笔者通过总结归纳,农业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具体实施起来可以分为以下4个部分:

3.1工程建设前环境状况的前期调查

环境状况的前期调查是一项基础前期工作,前期调查的详实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的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结论。简单说就是对工程范围内的自然和社会状况进行调查,为现状的分析和今后发展变化的预测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具体执行上又分为自然方面和社会方面,自然方面主要有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水质、地表水、地下水、生态等等,社会方面是经济、人口、工业与能源农业与土地利用、交通运输、文物、军事设施等。

3.2工程建设环境状况的具体分析

在环境状况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工程的特征,列出与工程有关的环境因素并且加以分析、预测,根据每项因素对环境影响程度的不同有主次的进行分析:①与规划协调性分析。分析农业水利工程项目是否符合当地农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是否与农业水利总体规划保持一致性和协调性。②工程方案环境合理性分析。要从选址选线布局等方面进行多方案比选,在充分考虑环境的影响和效益最大化的同时,把对农民生产的影响降低至最低。③影响源分析。施工期工程开挖、弃渣、占地以“三废”及噪声排放等施工活动,将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新增水土流失,并降低工程周围环境质量,对施工区内居民生产、生活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同时对交通、旅游、土地资源利用、社会经济、生物及人群健康等产生一定的影响。

3.3工程建设环境影响的预测

环境影响的预测即预测农业水利工程兴建后可能发生的变化和影响。预测的结果一般有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对一些能用量度单位表示的环境因素,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或物理模型作定量的预测估算。如预测水库建成后对局部气候的影响和对水库水质、水温的变化影响等,已能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估算;预测水库对库区泥沙淤积和对下游河道冲刷的影响,多兼用数学和物理两种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对一些难以用量度单位表示的环境因素,则可通过类比分析或机理分析作定性的预测。即选择与拟建水利工程具有相似自然、社会环境和水利工程特性的类比工程,进行对照并做出判断;对水生生物、陆生生物的影响,多采用生态机理分析法,即针对各类生物对环境要求和对环境变化的适用性,按工程兴建后的环境状况,预测分析其在数量上或种群、群落上的变化。

3.4工程建设环境综合分析评价

根据环境影响分析预测结果,将工程兴建对各个环境因素产生的影响或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工程对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提出减免不利影响的措施和方案。农业水利工程项目重点体现在对局气候的影响,对陆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影响分析评价,对景观生态体系的影响分析评价,对植被的影响,陆生植物、动物影响预测评价,水土流失预测评价,社会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生态环境用水、对人群安全与健康影响评价等。结合环境敏感对象及环境保护目标,按施工期、运行期,提出水环境保护、陆生生态保护、水生生态保护措施、加强施工期管理等方面的各项环境保护对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