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标准化考察报告

标准化考察报告

时间:2022-07-10 06:57:26

标准化考察报告

第1篇

中国*编辑。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名级各地公派人员的外出考察活动日渐增多。每次考察活动结束之后,考察人员往往要将考察的情况、学到的经验及受到的启示等,写成文字材料报告本单位或上级有关领导,以便借鉴外地有益的做法和经验,推动和改进本单位的工作。正因为如此,这些年外出考察报告的写作频率明显提高,而且越来越为各级领导所重视。

考察报告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常用的事务公文,是一种类似于调查报告的独立的应用文体。它既不属于记叙文,也不属于论述文,有三个明显的文体特点:

一是记叙和论述兼而有之。考察报告的写作以考察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为基础,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通常要用一定的篇幅对考察的情况和事实加以叙述和说明,有时还需要少量的描写或抒情,需要引用一些当地的谚语、惯用语或群众议论等。在叙述情况的同时,考察报告中还要明确地表示出作者对考察对象及有关情况的看法、意见和态度;有时还要将外地的经验与本单位的情况进行简要的分析比较,提出一些评价性、结论性或启示性的意见。而这些又需要用议论的方式来表达。可见,考察报告中的记叙和论述缺一不可。

二是观点支配和统帅材料。考察报告的写作同其他应用文写作一样,写作者必须先对考察中所获取的大量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形成综合性、结论性的观点或意见,然后才能进入实际的写作状态。离开丰富的考察材料,就难以提炼报告的主题和观点;离开正确的结论和观点,同样无法准确地归纳考察的情况、事实和典型事例。在考察报告中,议论成分明显地占居着主导地位,而叙述成分只是对结论和观点起着配合作用。

三是语言和材料客观准确。考察报告选词平实准确,用语质朴自然,基调庄重严肃,措辞讲究分寸。它既不同于以说明为主的解说词和简介材料;也不同于描绘性情感性较浓的事件通讯或游记散文。在材料的选用上必须客观、真实、准确。报告中所引用的数据应是经过当地核实和确认的数据;报告中所列举的事例应是真实的、新鲜的、具有典型指导意义的事例,不允许使用道听途说的有水分的材料。

二、考察报告的基本结构

在外观结构上,考察报告有标题、正文和落款。标题通常由事由和文种组成。如《关于赴海南经济开发区参观考察的情况报告》。也有的标题略去事由,直书《参观考察报告》、《出国考察报告》等。落款一般写“××考察团(队、组)”,也有的在落款中标明考察人员的姓名。落款之下写年、月、日,一般不加盖公章、私章。

在正文内容的结构布局上通常分为三部分:

(一)考察概况部分

这部分是考察报告的前言或序言。通常包含以下一些内容:有的重在介绍起因,简述本次考察的动因及背景,指明为什么要对某地区某项目进行考察等;有的主要简述过程,叙写本次考察的时间、地点、涉及范围及考察方法等;还有的侧重说明情况,介绍考察对象的基本情况、突出成绩、显着特点、典型经验及对其考察的意义作用等。这部分内容的写作要开门见山,简明扼要,篇幅不宜太长。

(二)考察内容部分

这部分是考察报告的主体。要写出考察对象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做法、基本经验、突出成果等。内容布局上可视情况采用纵式、横式、合式的结构安排方式。

采用纵式结构的考察报告,通常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按照考察的先后顺序,自然地逐“点”叙写。即以作者的考察活动为线索,把参观的若干个单位、走访的若干个人、考查的若干个“点”串在一起去写。既要交代各“点”情况,又应突出考察重点。有时还可以对每个点侧重讲一个特色或一条经验,防止报告内容重复。另一种是按照考察对象本身发展变化的过程或时间顺序来写。这种结构方式适用于反映考察对象的情况,可将其发展过程大致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去写,然后归纳综合其做法和经验。

采用横式结构的考察报告,主要是按照考察对象的几种做法、几条经验、几点体会或认识来分别组织材料,逐项加以叙述或论述。采用这种写法要在材料的筛选分类和各个小观点的提炼上下功夫。为使叙述眉目清楚,对于各个相互并列的内容往往要分段叙写或者用小标题分隔。各段的小标题或头一句话就是小观点,它们与考察报告的主题或总观点形成“众星捧月”的格局。

采用合式结构的考察报告,通常按总分式或对比式安排材料。总分式安排,就是对考察对象的情况先从总体上展现概貌,然后分述各部分内容;或者先分述各部分内容,然后从总体上加以概括和深化。对比式安排,就是将两个不同的考察对象或者将某一考察对象内部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对比;也可以将考察对象的情况与本单位的情况加以对比。通过对比区分优劣,突出考察成果,获得某种启示或借鉴。

第2篇

关键词:风险导向;“四位一体”内控体系;企业内部管理;闭环管理;管理要求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8- DOI:10.13535/ki.11-4406/n.2015.

物流公司成立于2012年7月5日,当年7~12月实现销售收入17亿元,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86亿元,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176亿元,每年均以200%的速度快速增长。随着业务的快速拓展,外部环境竞争的加剧,公司经营管理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迫切需要打造以风险为导向的内控体系。由此,结合公司现有管理制度,提出了“四位一体”内控体系建设的思路。四位一体,就是以业务流程为基础,将岗位职责、风险评估、流程控制、业绩考核四方面的管理要素进行整合,通过信息化手段将成果固化,实现内控建设、内控评价过程和内控结果的闭环管理,最终达到“风险可控制、责任无盲区、考核全覆盖、管控痕迹化”的管理要求。

1 以风险管理为导向

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建立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全方位控制的内控体系。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针对风险进行业务流程的梳理和优化,确立了涵盖公司主要业务的流程框架。同时,对每个流程均建立“四位一体”的风险控制标准,将业务流程与岗位职责、风险评估、流程控制、业绩考核紧密结合,确保业务全覆盖、岗位全覆盖。如,以资金管理部部长岗位说明书为例,按照工作内容划分为10项,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履行不同的部门职能,执行不同的考核指标和考核方式。

2 以制度建设为基础

建立风险控制小组工作制度,负责公司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和应对等工作。

风险控制小组坚持集体审议、充分论证、独立表决的审议决策原则。小组成员包括:总经理任风险控制小组组长;公司法律顾问任独立组员;财务部长、市场管理部负责人、合约部负责人任风险控制小组组员。风险控制小组主要职责:指导全公司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检查风险管理工作,建立、完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参加项目评审会,实时监督项目评审过程和业务进展情况;为投融资业务提供业务咨询,对投资项目和核心客户制定多元融资方案;组织召开各业务板块信息交流会,协调各板块业务工作,分析宏观经济形势,提出风险防范的指导性意见。风险控制小组业务审议原则:凡拟提交风险控制小组审议的项目必须经过业务主办部门的实地调研,并出具调查报告,合约部进行审查。各成员在项目陈述和集体讨论结束后,充分独立发表意见。

3 以业务流程为纽带

通过业务流程整合内控体系,首先“理清楚”,然后“管起来”,并且要“持续优化”。“理清楚”要求梳理出一套承载内控体系要求的端到端“业务流程”,确保企业员工能够清晰、全面地了解应该如何做事,为“管起来”和“持续优化”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基于业务流程的描述,针对内部控制的相关要素建立模型;其次,通过业务流程梳理,建立内控相关要素之间的关联。以应收账款管理作业流程为例,分别从工作要求、量化标准、时间标准、使用表单、负责岗位和稽核部门六个方面明确岗位在流程中的任务和要求,明确关键控制点,实现部

门间业务的顺利接续,从而体现业务流程的纽带作用。

3.1 核定及审核垫资额度

3.1.1 确定每个工程项目(市场客户)的垫资额度。

第一,工作要求:(1)工程客户垫资额度应在立项报告中经风险评估后审批确认,实际额度原则上不得超过合同约定金额;(2)追加(减)垫资额度应经风险控制小组审批;(3)垫资额度审批方式:在《立项报告》中经风险评估后确认最高垫资额度控制目标。需要追加额度的,由工程部提交《月度应收账款监察报告》交风险控制小组成员审批。

第二,量化标准:每个工程项目(市场客户)均应确定垫资额度。

第三,时间标准:收到申请即刻处理。

第四,使用表单:《立项报告》《月度应收账款监察报告》。

第五,负责岗位:业务员。

第六,稽核部门:战略发展部。

3.1.2 业务员在提出需求申请时应确认是否存在超垫资额度发货的情况。

第一,工作要求:(1)业务员应在需求申请表上注明垫资额度及尚可发货金额,经审批后提交销售计划员,业务员及其上级对数据的准确性负责,销售计划员应复核该记录是否完整,对申请出货金额超过尚可发货金额情形的,销售计划员应将需求申请退回;(2)业务员未注明垫资额度及尚可发货金额,或者销售计划员未复核准确导致超额度发货的,应对销售计划员进行处罚,且销售计划员对出现呆账及坏账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量化标准:100%执行。

第三,时间标准:收到申请即刻处理。

第四,使用表单:《需求计划审批表》。

第五,负责岗位:业务员、销售计划员。

第六,稽核部门:战略发展部。

3.1.3 每月业务部门和财务中心应对垫资额度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记录于监察报告。

第一,工作要求:凡未经风险控制小组审批导致超额度发货的,应对业务部门、计划部(负责审批需求申请)、财务中心相关责任人员进行处罚,出现呆账及坏账损失的,由责任人员及风险控制小组成员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第二,量化标准:100%执行。

第三,时间标准:在每月应收账款复盘会议前完成。

第四,使用表单:《月度应收账款监察报告》。

第五,负责岗位:工程部部长、会计核算部部长。

第六,稽核部门:战略发展部。

3.2 月度应收账款复盘

3.2.1 每月业务部门对所有应收账款明细进行复盘,总结经验,制定下月回款及管制计划,提交《月度应收账款复盘报告》。

第一,工作要求:(1)严格按照复盘报告格式及要求进行复盘,客观真实反映实际情况,不得遗漏;(2)除金额很小的零星应收账款(尾款)外,均应针对每笔应收账款编制《月度应收账款复盘报告》。

第二,量化标准:100%执行。

第三,时间标准:每月5日前。

第四,使用表单:《月度应收账款复盘报告》。

第五,负责岗位:业务员、工程部长。

第六,稽核部门:战略发展部。

3.2.2 财务中心每月对业务部门上月提交的《月度应收账款复盘报告》确定的回款及管制计划进行检查、分析,提交《月度应收账款监察报告》。

第一,工作要求:(1)严格按照复盘报告格式及要求进行复盘,客观真实反映实际情况,不得遗漏;(2)监察报告应重点关注应收账款总体发展趋势、管理水平、呆账管理、应收账款管制手段、绩效考核、复盘会议等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第二,量化标准,100%执行。

第三,时间标准:每月7日前。

第四,使用表单:《月度应收账款监察报告》。

第五,负责岗位:会计核算部部长。

第六,稽核部门:战略发展部。

3.2.3 由总经办组织月度应收账款复盘会议,审核、讨论财务中心提交的《月度应收账款监察报告》和业务部门提交的《月度应收账款复盘报告》,形成决议执行。

第一,工作要求:复盘会议首先通报、讨论财务中心提交的监察报告,然后针对业务部门提交的月度应收账款复盘报告逐一审核、讨论、决议。复盘会议对应收账款的管制及回款工作安排、决议要具体落实到每一笔应收账款。

第二,量化标准:100%执行。

第三,时间标准:每月10日前。

第四,使用表单:《月度应收账款复盘报告》《月度应收账款监察报告》。

第五,负责岗位:总经理及参与高管、工程部长、业务员。

第六,稽核部门:战略发展部。

4 以“五确认一兑现”为措施

在内控体系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以确认目标、确认问题、确认措施、确认效果、确认责任和最终兑现奖惩为具体措施,通过制度规定和绩效考核方式实行责任到人及高管责任捆绑原则,切实将战略目标层层分解到位、岗位责任逐级落实到位、考核激励逐项兑现到位。

如根据《应收账款管理制度》规定,高管及责任人员对应收账款的管理责任根据应收账款实际情况在每年度绩效考核中确认,对出现呆账、逾期账款、坏账等设定责任分担制度,责任承担方式分为扣款、罚款、赔偿损失等等。目前,公司薪酬模式为“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实现“达成目标、挖掘问题、分配利益、激励人员”的目的。具体绩效考核指标:

职能部门 业务部门绩效平均数权重60%,业务部门内部考核绩效数权重40%

各项考核指标及权重将随着公司经营目标的阶段性调整而适时调整。

5 结语

第3篇

考察报告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考察报告是指作者为了了解某地区的基本情况,或者为了获取某项科研任务的科学数据或证据,根据一定的科学标准,亲自进行考察活动.

考察报告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考察报告是指作者为了了解某地区的基本情况,或者为了获取某项科研任务的科学数据或证据,根据一定的科学标准,亲自进行考察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写成文章,如考察散记、考察札记、考察日记,以及一些学术性的报告等,统称为考察报告。是一种重要的应用写作文体。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表明:认识的唯一源泉是物质世界。.认识依赖于实践,人们的认识过程必须经过感性认识阶段,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到社会实践中去考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具体运用。

重要领导人的职责是发现问题,制定政策,解决问题。要发现问题,就必须考察客观事物的历史和现状,考察它的内部、外部的各种联系。至于作出决策,解决问题,那就更需要通过系统、周密的考察,探寻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然后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重要领导人亲自进行考察是十分重要的,当然不可能事必躬亲,他们需要借助别人的考察结果来协助他们制定有关政策。这样,考察活动就日趋社会化,群众化。在以信息为基础,讲究决策科学化,工作高效率的新时期,考察报告就具有更大的意义与作用了。

科研人员要为某项科研任务获取科学数据,也需要亲自进行实地考察——对事物的内部的活动规律进行考察,对有关资料进行考察,否则无法得出科学的结论。

我国社会科学的考察工作有良好的传统,但对自然科学的考察,由于种种原因,受到很大限制。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和大规模区域经济开发的需要,才开展了多学科的综合考察工作。建国四十年来,综合考察范围遍及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省区,特别是对许多边远地区,进行过数次综合考察。以自然资源的综合考察为例,1956年国务院制定了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为完成其中规定的有关国家边远地区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的考察任务,中国科学院成立了综合考察委员会,统一领导和组织各项综合考察,先后组成十个大型综合考察队,每年有上千人同时考察。这一时期的自然资源综合考察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为国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地区开发方案提供了大量的科学资料和依据;促进了资源研究和考察事业的发展。在综合考察活动开展的基础上,还建立了许多科研机构。有的考察队还系统地编写了地貌、气候、土壤、植物等科学考察报告,成为学科专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科学研究面向经济建设任务的增加,科学考察活动,尤其是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的考察活动,为振兴中华肩负着光荣任务。它将为我国国民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各类学科的科学研究。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4篇

[关键词]施工队伍考察要点

1 前言

施工队伍考察是工程建设程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选择一支实力强、水平高、信誉好、管理正规的施工队伍是确保工程建设任务圆满顺利完成的关键,而施工队伍考察是淘汰劣势队伍、选择优势队伍的重要手段,也是工程建设质量事前把关的必要手段。由于许多建设单位多年搞一个项目或一个项目搞多年,项目管理班子经验缺乏,没有掌握施工队伍考察要领,考察程序走了,但没有起到真正把关的作用,让一些“挂靠”队伍、“空壳”队伍、“游击”队伍混入投标,甚至中了标,导致施工过程麻烦不断。笔者多年从事工程建设管理工作,通过多次考察实践,对施工队伍考察要领进行了一些思考,现撰文与各位读者一起探讨,按照考察顺序,从考察方案拟制、考察小组建立、考察须知发放、考察方法运用、考察内容制定、考察报告撰写等六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2 考察方案拟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考察之前应制定详尽的考察方案,考察方案是筹划考察全过程的统领文件,通常应包括考察对象、考察时间、考察组织、考察内容、考察方法、入围单位标准及数量、考察路线安排等。这里要强调两点:一是对考察对象的把握。不是所有报名单位都要进行考察,那样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有时多得甚至无法实施,首先应对照报名条件进行初步筛选,对资质、业绩、资信、项目经理资格符合条件且资料齐全的报名单位列入考察对象。二是对报名单位资质的把握。要看公司资质证书中的主项资质,因为主项资质是公司实力最强的行当,人力、设备配置最强,营业收入出最高,相当于医院的特色专科、学校的重点学科,而有些公司的次项资质,如附属于房建总承包下的桩基资质、幕墙资质、消防资质等,很多公司就徒有资质,而无相应的人员、设备和施工能力,接到的业务往往都是分包、转包,保证不了施工质量。

3 考察组织建立

考察组织应根据工程规模、工程特点合理组建,应吸收各专业人员参加,通常由带队领导、工程、财务、纪检、监理等人员组成。这里也要强调两点:一是实行了监理的工程,应尽可能吸收监理作为考察小组成员。对于这一点,很多建设单位容易忽视,认为考察是建设单位的事,不需要外单位人员参与,甚至顾忌有监理人员在场不好统一意见。其实应该看到监理单位也是工程建设五大责任主体之一,与建设单位的目标是一致的,监理人员长期在施工管理一线,考察施工单位更能细致入微,更能看准施工水平的高低,充分发挥监理人员的长处,能更好地帮助建设单位把好施工入围关。二是考察小组应注意分工合作。出发之前,考察小组开会议,学习考察内容,掌握考察方法,并根据考察内容和小组成员专业搞好分工。通常小组组长的任务是负责全局上的掌握,主要了解施工单位人力、机械、经营、管理及业绩整体情况,了解公司与项目部的管理关系,项目经理的职责与权限等;工程人员负责核查资质、项目经理业绩、验收签字表、备案表等内容;财务人员负责掌握公司近年经营情况,通过核查财务审计报告及银行对帐单等,摸清施工单位的资金实力、资信情况等;纪检人员负责核查项目经理及联系人的劳动合同关系,分析掌握是否存在挂靠行为,了解公司合同履约情况、遵守法律法规情况,有无停业整顿、有无法律诉讼等;监理人员负责查看工程实体质量及内业资料,询问项目经理控制工程质量、进度、安全等方面的措施办法,掌握项目经理的理论水平及实际施工管理水平。同时,小组成员在分工的基础上,也要注意把握合作的关系,比如综合评价项目经理的能力水平,需要小组工程、纪检、监理人员从资质、业绩、理论水平、实体质量、管理能力及遵守法律法规等多方面情况进行汇总。

4 考察须知发放

为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考察效率,快速掌握施工单位的全面情况,事先应给被考察施工单位发放考察须知,告之应考察的内容及需准备的事项。考察须知通常应包括工程概况、考察时间、考察组织、考察内容、备查资料、应出席的被考察人员、投标基本要求等。施工单位在接到考察须知后,应针对工程项目特点配置合适的项目管理班子,准备好工程资料及相关证书,提供可考察的类似工程项目及相关人员到位等。若被考察单位自查达不到投标基本要求或不能接受招标条件而放弃投标,应要求施工单位及时告知招标人,以免跑“冤枉路”。

5 考察方法运用

为保证考察内容真实全面,切实摸清施工单位的底数,应运用多种考察方法,从不同渠道、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了解分析被考察单位提供的情况,弃伪存真,得出公正正确的结论。考察方法简而概之,就是综合运用“听”、“查”、“问”、“看”、“论”等方法。“听”就是听取公司介绍、项目经理介绍,了解公司及项目经理的自我评价;“查”就是查看各项证书、合同、资料、备案表、人员关系证明、获奖证书及财务报表等,要注意的是查看的东西均要求提供原件,防止造假;“问”就是问业主单位、监理单位、物业管理单位对施工单位的评价,要注意不能偏听偏信、尽可能核实评价内容。“看”就是现场察看工程实体质量、工地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情况、工程资料的规范性等;“论”就是考察结束后,考察小组要开会讨论,汇总各方面的情况,综合分析,给每个施工单位一个公正的评价。另外,评价方法通常有量化打分法及综合比较法两种,量化打分法就是事先给每项考察内容赋与一个分值,考察人员根据评分标准给每个施工单位逐项打分,根据总分高低排名决定入围单位;综合比较法就是施工单位在满足投标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从公司资质规模、项目经理管理水平、资金实力、社会信誉等方面综合比较,小组成员合议讨论,综合排名决定入围单位。

6 考察内容制定

考察内容应结合招标项目的特点拟制,新建、改建、扩建、装修项目考察内容应有所区别,特别是考察业绩要区别对待。通常考察内容包括:资质、营业执照、安全生产等证件许可部分;公司人力、设备、财务、业绩、获奖等体现公司实力部分;项目经理学历、经历、业绩、获奖、管理等体现项目经理能力部分;典型业绩工地实体质量、安全文明施工、内业资料及上级主管部门检查评价等反映现场施工管理水平部分;业主、监理单位评价、已投入使用项目物业单位的反映等社会信誉部分。考察内容也可以根据条款内容的重要性和入围要求最低标准,参照工序验收方法,把考察内容划分为主控保证项目和一般评比项目两部分,主控保证项目就是要求被考察单位必须达到的内容,有一项不合格就不能入围,如资质要求,营业执照、安全生产许可年检通过,类似工程业绩的最低要求,不能存在挂靠行业及经理项目必须按要求到位等;一般评比项目,就是项目内容允许有上下浮动空间,可体现施工单位实力水平的差距,如公司人员数质量情况、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保有量情况,公司年产值情况、公司资金实力、获奖情况、项目经理学历、经历、业绩、获奖等。一般评比项目适合量化打分,在分值分配上要注意结合工程特点向重点考察项目倾斜,不宜搞平均分配;总的评价是主控保证项目均合格,一般评比项目得分高,单位综合实力强。

7 考察报告撰写

第5篇

【关键词】岩土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0 引言

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组成内容。为获取该项内容所进行的工作需要以各项地质勘察工作原始资料为基础,综合考虑工程特点与要求来开展。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需要遵循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定量分析岩土变形、强度以及稳定性,定量分析场地稳定性与适宜性。

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从岩土工程地质分层及岩土参数的统计分析与选用、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场地地震效应、地基基础方案4个方面对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工程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及重点进行了介绍。

1 勘察报告中工程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及重点

1.1 岩土工程地质分层及岩土参数的统计分析与选用

(1)地质分层原则。编制勘察报告时,需要综合考虑钻探记录、地质测绘资料、土工室内及原位测试结果来划分土层。土层划分主要依据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来确定,而岩层划分则要依据地质时代、岩性、风化程度、岩石坚硬程度和完整程度指标来进行。

(2)岩土参数的统计分析与选用。勘察报告中岩土参数的统计需要依据场地地质单元、区段以及层位分开进行。报告中要明确参数统计原则、标准并给出相应指标的最值、标准差、变异系数等统计学指标数值。一旦发现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应当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并对数据进行处理,若有必要则需重新分层统计。

(3)重点:注重提升地质分层的正确性,对比分析室内试验与原位测试各项指标数值之间的吻合度。此外,获取的各项岩土指标数值还应结合岩土的特征,考虑地区经验特点,确保岩土参数可靠准确。

1.2 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

1.2.1 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的内容

场地构造稳定性评价:应查明工程场地一定范围内是否存在有影响的全新世活动断裂,明确断裂位置、活动性以及地震效应,分析其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并提出处置建议。

场地不良地质作用:应确定工程场地一定范围内是否有诸如崩、滑、流、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在内的不良地质作用,明确不良地质作用的性质、规模以及对工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处理意见。

场地边坡稳定性:应对工程建设场地范围内所有边坡进行稳定性评价,找出稳定性低于稳定标准的边坡全数开展定量评价,给出各项边坡稳定计算参数并给出提高边坡稳定性措施建议。

场地适宜性评价:该项评价是在上述各项评价的基础上对工程建设场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

1.2.2 重点

开展场地不良地质作用与边坡稳定性评价,为边坡稳定性分析计算提供各项岩土参数。

1.3 场地地震效应

场地地震效应评价需要给出工程场地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加速度、设计地震分组;确定工程建设场地所属类别,给出相应特征周期;划分出场地中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抗震设防烈度6度以上的存有饱和粉土及砂土的场地还应判别是否会发生液化,计算出液化指数进而综合确定工程建设场地的液化等级。

重点:建筑场地类别、抗震地段划分、砂土液化判别。

1.4 地基基础方案

(1)在制定地基基础方案时,应优先选用天然地基基础方案,该种方案的经济性相对较高。但其必须首先满足承载能力及变形方面的要求,因此需对天然地基的适应性、均匀性进行评价,同时给出建议基础持力层、明确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软弱下卧层计算参数、地基变形计算参数并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

重点:评价地基均匀性、承载能力以及变形问题。

(2)对于浅层岩土承载力相对较差,无法满足建筑物承载能力与变形方面的要求且场地不适宜进行地基处理时,应优先选用桩基。有关桩基的评价应重点考察桩基适宜性、桩基选型、成桩可能性、端部持力层选定、基础各项设计参数、桩基施工条件、沉降量估算以及桩基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

重点:桩基设计参数、桩基选型、成桩可能性以及桩基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3)建筑物地基强度较低或抵抗变形能力较差而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就可以考虑通过地基处理加以调节。地基处理评价的重点是对实施地基处理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处理方案、地基处理区域范围以及深度等进行评价。在选定地基处理方案后,应具体给出地基处理设计施工所需的各项岩土参数,提出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预测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

重点:地基处理方案、设计和施工所需岩土参数。

2 结语

作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岩土工程勘察人员应当重视对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部分的编写。首先,要求技术人员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升自身岩土工程基本理论知识基础;其次,考虑到岩土工程学科的特殊性,技术人员还应重视对前人经验的积累总结,善于学结并开拓创新,不断提升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军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编写及其质量通病浅析[J].甘肃科技,2011(10):27-28.

[2]陈长伟,毛进宇,王小东.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应注意的几点问题[J].中国水运(下半月),2008(5):39-40.

[3]刘振强,张旭芳.浅谈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编写工作[J].价值工程,2010(12): 34-39.

第6篇

考察组注意事项

一、考察重点:在于考察被考察对象的一贯工作表现和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和实绩,通过实绩看干部的素质和能力。要对照干部职责,细化考察,重点突出,情况清楚,数据准确,结论明确。

二、考察事项:

25磅)。考察组要对履职工作总结的真实性进行认真核实。

3、通知考察对象填写《福建农林大学科级干部试用期考察表》。

4、个别谈话、民主测评的范围和要求根据《福建农林大学科级干部试用期考察任用实施方案》的要求执行。《福建农林大学干部民主测评表》参照提供的表样自行印制。

5、考察报告请根据提供的样式(纸张统一为16k,word生成),以写实的形式撰写考察报告,考察组成员必须在考察报告上签名。

6、考察结束后各考察组根据提供的《考察情况汇总表》表样,形成考察汇总表(附软盘,excel生成,纸张统一为a4),由党总支审核汇总后报党委组织部。

三、考察结束后上交党委组织部的材料:

(1)考察对象履职工作总结(附电子版)

(2)《干部情况登记表》(附电子版)

(3)《福建农林大学科级干部试用期考察表》

(4)《考察情况汇总表》(附电子版)

(5)考察报告(附电子版)

(6)谈话记录

(7)《福建农林大学干部民主测评表》

(考核材料样式)

xxx同志试用期考察材料

xxx,男,x族,xxxx年x月出生,福建xx县人,大学本科毕业,xxxx年x月加入xxxxx党,xxxx年xx月参加工作,现职称为xx。2004年11月任福建农林大学xx学院xx秘书。

德才表现与工作实绩

不足之处

民主测评情况

总票数xx,优秀x,称职x,不称职x,弃权x。

评价等级:称职(或优秀、不称职共三档)

其他

党总支名称:xxxx党总支

考察组成员:xxx、xxx(须签字)

2005年12月xx日

------------------------------------

说明:

1、考察材料一般不超过1500字。如遇有必须说明的问题,视情况可写在“其他”栏中,在考察报告中不易说清楚的,可另附专门材料。

2、考察材料要全面反映干部德、能、勤、绩、廉方面的情况。要抓住干部的特点,有观点、有事例,以观点统帅材料,用材料说明观点。文字要简练,条理要清楚,层次要分明,人名、职务、地点、数字、引文要准确。

第7篇

2012年的报告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报告的主题、目标及起草过程;第二部分介绍了关于法官选任工作的基本要求;第三部分介绍了关于法官选任主管机构应当建立的工作机制。下面主要介绍后两部分内容。

一、法官选任工作的基本要求

本报告旨在为全欧洲建立一套关于法官选任的通用标准。虽然各国政治体制有所不同,但报告认为,在任何政治体制下,法官的选任工作都应当独立于政治因素之外,面向所有符合资格条件的人员进行,并且保障选任程序的公正、透明,接受公众监督。

这一通用标准可以细化为十三个具体标准。同时,项目组将这十三个具体标准转化为若干个可衡量的问题。

标准一:法官任命应基于且只能基于其业绩表现和工作能力。

此标准可转换为两个具体问题:

(1)是否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清晰、明确地规定选任法官必须且只能以业绩表现和工作能力为基础?

(2)如无上述规定,现行法律法规中是否有规范法官选任程序的其他内容?

标准二:考虑到法官选任的各个阶段所考察的内容有所不同,因此必须明确规定并公布与各阶段相应的考察内容。

此标准可转换为三个具体问题:

(1)在法官选任程序的各个阶段,是否,明确规定了反映本阶段要求的考察标准?

(2)上述考察标准是否通过网络等媒介予以公布,同时各项考察标准是否有配套解释?

(3)是否设立了信息站点、咨询台或办公室专门负责向法官候选人或公众提供关于法官选任各阶段考察标准的信息?

标准三:法官选任的考察标准应当包括较高的心智水平、较强的司法技能、正确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自我表达能力。

标准四:关于心智水平的考察标准应当包括良好的文化修养、丰富的法律知识、较强的分析能力和独立的判断能力。

标准五:关于司法技能的考察标准应当包括具备履行司法职责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说服力、洞察力、正义感、应变能力、社交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等多方面素质。

此标准可转换为两个具体问题:

(1)关于司法技能的考察标准是否包括前述各项素质在内?

(2)是否建立了相应的考察程序?

标准六:法官选任过程中的笔试、面试或考察均应由独立的法官选任机构主持进行。

此标准可转换为:法官选任工作是否由独立于行政部门的法官选任机构进行?

标准七:法官选任过程中,对于候选人的考察评估一般以法官同仁的评价意见和律师协会、法律协会的评价报告为主要参考。所有这些评价意见和评价报告都应当实名、公开、公平、透明。法官同仁、律师协会、法律协会应当按照既定的法官选任考察标准阐述自己的意见,且应记录在案,接受公众监督,并避免个人偏见。

此标准可转换为两个具体问题:

(1)法官同仁、律师协会、法律协会在法官选任过程中所发表的评价意见是否做到了实名、公开、公平、透明?

(2)在征求法官同仁、律师协会和法律协会的意见时,独立的法官选任机构是否事先介绍了考察标准的内容?是否明确告知其所发表的意见应当阐明理由、避免偏见,并将记录在案,接受公众监督?

标准八:在坚持法官选任必须以业绩表现和工作能力为基础这一基本原则的同时,法官候选人还必须具备健全的人格,不得有犯罪记录,但一定年限以前的轻微犯罪除外。

此标准可转换为三个具体问题:

(1)是否设置了相应制度以考察候选人的人格是否健全,有无犯罪前科、是否拥有良好声誉等?

(2)是否设置了特别调查制度以保证最后确定的法官人选不存在犯罪记录,或是仅在一定年限以前犯有轻微罪行?

(3)是否设置了具体制度,以便在必要时通过职业机构或其他经证实的可靠消息来源确认各候选人在为人处事、专业领域和经济信用方面具有良好声誉?

标准九:尽管在员额配置上没有特别要求,但仍应提倡法官队伍构成的多样性,杜绝任何形式的歧视。同时,任何追求法官队伍构成多样性的努力都不能牺牲法官选任以业绩表现和个人能力为基础这一基本原则。

此标准可转换为三个具体问题:

(1)即使在员额配置上没有硬性要求,但是否有法律或其他文件明确规定应当提倡法官队伍构成的多样性,杜绝任何形式的歧视?

(2)在法官选任程序中是否建立了对多样性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机制?

(3)尽管在对具有同等优异业绩的候选人进行筛选时可能会有一定的倾向性,但在确保人选考察的业绩标准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是否出台了提倡法官队伍构成多样性的政策?

标准十:法官选任程序的全过程应当公开,接受公众监督,以确保公众对法官产生过程的知情权。

此标准可转换为两个具体问题:

(1)是否建立了相应机制用以告知公众选任法官的一般流程?

(2)是否建立了相应机制以通过法律规定或网络发布的方式告知公众具体的法官人选是如何被确定的?

标准十一:落选的候选人有权知晓其未能入选的原因。同时,如果认为自己在选任过程中受到了不公正对待,落选的候选人应有独立的异议程序供其反映此类问题。

此标准可转换为六个具体问题:

(1)落选的候选人是否具有知道其未能入选原因的权利?

(2)是否建立了告知落选候选人其落选原因的相应机制?

(3)是否建立了落选候选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提起异议的程序?

(4)这一程序是否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

(5)如果没有建立向监察委员会提出异议的法定程序,那么落选候选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是否可以通过法院提起对法官选任结果的异议?

(6)法院或是其他机构处理落选候选人异议时,是否可以查阅选任过程的档案资料或要求选任机构出具报告,以查证选任过程中有无不公正现象?

标准十二:政府或国家元首在宣布通过独立的选任程序产生的最终法官人选结果时,应认真履行法定职责,且在此过程中不得违反独立、公平、公开、透明等原则。如果政府首脑或国家元首拒绝认可通过选任程序产生的法官人选结果,则应当公布拒绝认可的决定并说明原因。

此标准可转换为四个具体问题:

(1)如果政府首脑或国家元首参与最后的法官任命程序,那么是否有明文规定其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相应的职责?

(2)如果政府首脑或国家元首参与最后的法官任命程序,那么是否能确认新任法官是基于其出色的专业素质被任命而与其政治立场无关?

(3)如果政府首脑或国家元首参与最后的法官任命程序,那么这一任命是直接根据既定的选拔程序的结果进行,还是需要再经包括司法部门在内的独立选任机构表决通过?

(4)如果政府首脑或国家元首拒绝认可通过选任程序产生的法官人选结果,是否应当公布拒绝认可的决定并说明原因?

标准十三:法官晋升应当以法官业绩表现的定期考核结果为依据。定期考核的标准应与法官选任时的标准相一致。考核范围及于其任职以来各个阶段的业绩表现。

该标准可转换为:业绩表现和工作能力是否被明确规定为法官晋升的唯一标准?

二、法官选任的主管机构应当建立的工作机制

为避免政治干预,法官选任应由一个独立于行政部门的机构主持进行,并且有一定数量的在职法官直接参与。这个选任法官的主管机构可以是全国司法委员会,也可以是一个具有独立地位的全国性司法任命委员会。

这一要求可以细化为以下十个具体标准。

标准一:法官选任程序应由独立于行政部门的机构来运作,应吸收一定数量的在职法官参与其中。该主管机构的成员不受政治干预。

此标准可转换为五个具体问题:

(1)是否由独立的全国司法委员会或一个具有独立地位的全国性司法任命委员会作为选任法官的主管机构?

(2)在选任机构供职的法官是由其他法官选举产生的还是直接被任命的,比如由议会、司法部长、国家元首或是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任命产生?

(3)在选任机构供职的法官是否由其他国家机构(如议会)来确定,而不直接由法官委员会决定,以确保这些法官作为选任机构成员的独立性?

(4)选任机构中是否包含了国家元首或司法部长这样的政府官员在内?

(5)选任机构的成员是专职长期从事法官选任工作还是在履行司法职责或行政职责的同时兼任法官选任工作?

标准二:法官在选任机构中的人员构成上不能占绝对多数,因为在一些国家存在一种认识:如果法官成员在选任机构中占绝对多数,则容易给外界造成一种印象,即法官选任机构仅仅是司法系统自我服务、自我谋利的一个机构,可能会仅以司法系统自身好恶为标准选任法官。

此标准可转换为四个具体问题:

(1)法官选任机构的工作人员总数是多少?其中拥有法官身份的是多少?法官在其中是否占绝对多数?

(2)法官选任机构中是否有律师界和学术界代表?

(3)各法官协会在确定法官选任机构成员的过程中扮演了何种角色?

(4)有关法律是否事先规定了法官在选任机构成员占多数席位?

标准三:在任何情况下,法官选任机构都必须最大限度地保障法官选任工作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此标准可转换为六个具体问题:

(1)是否有相关法律法规对法官选任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独立性给予立法上的保障?

(2)选任机构在从事法官任命工作时是否受法律约束?

(3)是否公开发布了法官选任工作流程的相应规范?

(4)规制法官选任工作流程的相应规范是否符合法律确定性、法律高效性以及司法独立性等基本的法律原则和精神?

(5)在法官选任机构供职是否受任期限制,比如仅任一届,或最多连任两届?

(6)法官选任机构在制定选任程序框架的过程中是否咨询过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律师、公证人、学者等外部专家的意见?

标准四:必须保证法官选任的最终结果只与对候选人的认真、深入的考察评估情况有关,而不受任何其他因素影响。

此标准可转换为六个具体问题:

(1)对候选人的考察标准是通过正式规范规定的,比如在选任机构的章程或其他法规中做出特别规定,还是通过组织决议或指导意见的形式作出的?

(2)整个选任程序是否公开、透明?

(3)是否通过网络等方式实时公布选任程序各个阶段的情况和结果?

(4)在考察评价候选人时是否都适用事先己制定的明晰的同一标准?

(5)在选任过程中需要遵循哪些具体的主、客观标准?在这些标准之外是否还适用其他附加条件?

(6)对于法官选任的决定,应当如何阐明理由?是否制定了清晰、客观的标准以正确判断某一候选人的业绩表现和工作能力比其他候选人更胜一筹?

标准五:法官选任机构的成员中应当有较大比例的法律职业人士或专家,比如经验丰富的法官、学者、律师、检察官等,还可以有部分在社会上具有较高威望的非法律专业人士。

此标准可转换为三个具体问题:

(1)法律职业人士或专家在法官选任机构中的人数或所占比例是多少?

(2)具有较高威望的非法律专业人士在法官选任机构中的人数或所占比例是多少?

(3)法官选任机构的成员是通过何种方式产生的?

标准六:法官选任机构可以是独立的全国司法委员会或者是一个具有独立地位的全国性司法任命委员会。职前培训是法官选任程序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职前培训环节,应当由负责培训的学术机构、司法培训机构根据各候选人的培训表现拟出推荐任命的人选名单。

此标准可转换为四个具体问题:

(1)法官选任工作是否由一个具有独立地位的全国性司法任命委员会负责,或者由独立的全国司法委员会负责?

(2)相关学术机构、司法培训机构是否有权向法官选任机构推荐职前培训中的表现优异者作为最终人选?

(3)由相关学术机构、司法培训机构做出关于法官人选的推荐后,是否向候选人告知这一推荐情况?

(4)相关学术机构和司法培训机构是独立的机构,还是司法部或司法委员会的关联单位或其垂直管理单位?

标准七:法官选任机构每年都应当得到充足的资源支持以确保当年的法官选任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并且应当实现独立的财政预算和审计。

此标准可转换为四个具体问题:

(1)法官选任机构是否获得了充足的资源以保障当年选任工作的顺利开展?

(2)法官选任机构是否具有独立的财政预算?这部分预算是归入法院系统财政预算还是归入司法部财政预算?

(3)法官选任机构每年的财政预算是否随着政府和议会的财政预算增长而同比例增长?

(4)每年审计员在审计法官选任机构的收支情况时,是否完全摆脱了政府的控制?

标准八:法官选任机构必须制定相应细则,以保证确定法官人选的过程的保密性。

此标准可转换为两个具体问题:

(1)在选任机构出台的相关章程或规定中,是否对保密性做出了明确的要求以保障确定法官人选过程的保密性?

(2)法官选任机构的会议内容一般会涉及到确定法官人选的具体考量。在这种情况下,关于能否公开法官选任会议记录的规则是否考虑了保密问题?

标准九:法官选任机构在选任过程中必须做好详尽的记录工作,保证整个选任程序的独立、公开、公平、透明,保证落选候选人在认为其受到不公正对待时能提起独立的异议申诉程序。

此标准可转换为两个具体问题:

(1)法官选任机构是否对每一位候选人的选拔过程情况都做了详尽的记录?这一记录是否能够反映每一位候选人的选任程序进展情况?

第8篇

关键词:地理实践能力;基本步骤;基本要求

自新课标改革以来,降低了对具体地理知识内容的要求,基于案例为载体的地理课程编排,突出对地理科学素养和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提出的设计思路:要求学生既要学会整理、分析地理事实,又要学会运用地理基本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等。以人教版为代表的地理教材,在每章节之后都有相应的地理实践或实验活动。实践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实际操作为主,使其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教学活动。[1]所以结合自然或人文问题,进行探究性实践活动,可达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地理素养的目的。实践性是地理学科最显著的特征,但现实的情况是各校真正落实开展的地理活动次数不足,更谈不上说保证活动课的质量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实践能力。高中地理还是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地理课程还是以应试知识和能力为主导,课程计划中的地理活动受到课时、教师能力水平、活动地、安全等各种因素影响,导致学校真正开展的地理活动寥寥可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发或设计安全性高、耗时少、实效强的地理调查和考察活动,成为大势所趋。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是落实“生活的地理”“有用的地理”“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的新课程理念的重要途径。[2]所以自2011年以来,笔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发挥乡镇学校优势,争取社会资源的支持,保证每学期活动和实验不少于3次。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既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低效率的地理知识的传承,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现就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开展做些阐述。

一、地理调查与考察的基本步骤

(一)根据区域特点,指导教师预先踏勘

地理调查与考察要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一环,指导教师必须对调查与考察的区域进行预查、分析,选择适宜的调查线路和观测点,一个好的观测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观测点蕴藏丰富的地理知识和原理,通过这个观测点,既能够验证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又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做出探究评价。

(二)根据课程标准,选定调查与考察课题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活动建议,考虑学生兴趣和学情,并结合地理调查考察的要素特征,必须事先精心选定调查课题。没有主题,便没有探索的目标和方向,也就无从进行考察。因此,学生的地理考察活动,是以学生确定主题为重要前提的。[3]选定调查课题应与地理教科书上的内容有密切的联系,结合学生的健康状况、知识水平、社会热点。由于受到调查时间和操作的可行性限制,建议调查的课题应该小而具体,这样有利于操作,有利于考察目的的实现。

(三)预先了解区域概况,确定调查与考察方案

由于地理调查与考察的场所主要在室外,因此在开展地理调查与考察活动前要事先制定调查与考察的计划方案、安全预案,利用GoogleEarth,向学生介绍调查与考察地区的地形地貌、地理环境、主要观测点,主要的实习内容和注意事项。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调查考察并随时作好记录(可以利用观察、描述、草图、摄影摄像等记录地理对象的形态、分布、性质、变化过程等)。活动方案可以参考学生意见(如活动时间、小组分工、项目设置)来制订,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凸显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性。

(四)发掘乡土资源,切合调查和考察要求

乡土地理资源就是学生生活的地域,调查考察便利,贴近生产生活实际。学生对此有一定的了解,对相关的问题有一些思考体会。另一个方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亲自到野外去观察、去研究,在野外考察过程中,学生可以找到自然地理概念的原型,使抽象的地理概念更加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学生通过对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相关内容的学习,对大气、水体、地表形态及人文地理的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只有将课堂理论认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提高了地理实践能力,培养了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五)资料整理与图件清绘,撰写调查与考察报告

在学生调查与考察活动结束后,要对记录和搜集到的文字资料加以整理,对观察、调查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把在实习中取得的各项资料系统化和条理化,为撰写调查与考察的报告提供佐证。调查与考察报告是地理实践活动的具体成果之一,撰写地理报告一方面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确野外实习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在地理调查与考察工作结束后,以小论文、讨论会、成果PPT展示会等形式汇报。撰写的调查与考察报告需论点前后一致,论证充分。调查报告也不应该只是文字描述说明,如果能附加各种图表、照片,可以使论述及结论更简明、清楚和富有感染力与说服力。

二、地理调查与考察活动组织指导的基本要求

(一)保证安全性

教师要熟悉调查和考察地点,详细勘探区域地形地貌,尤其对有潜在危险的地段要做到心中有数,在一些危险的地段要做好提醒,安放警示标志,同时要了解附近的医疗急救机构,每个学生购买当天的旅游保险。考察前进行安全教育,要让学生牢记安全规则,这是确保调查和考察活动安全重要一环。

(二)强调全程性

它要求从地理活动的准备到结束,地理教师应该给予全程跟踪指导。学生在设计活动计划、方案时给予一定指导,在活动开始前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分组分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观察的机会。坚持地理教育目标的整体优化,使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全面发展。例如,在海水侵蚀-堆积地貌观测活动前交代注意事项;在活动过程中,定期检查各小组活动的进展情况,协调、控制各小组活动的进度,指导研究思路、方法;在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指导。

(三)坚持自主性和指导性相结合

在地理调查与考察实践活动过程中,一方面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事实表明,学生的独立感、自信心及创造精神的养成往往得益于学生的自主活动,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中反复强化、日益突出。因此,在地理实践活动时,应让学生独立参与观察地理事象、记录数据、亲自动手操作考察仪器、采集标本。另一方面教师要始终担任指导员的角色,交给学生考察调查的的顺序与方法,在活动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难而又无法解决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如在测量水稻土层结构活动中,教师应该讲解测量方法,并做好示范,让学生以此类推。

参考文献:

[1]熊黑刚,陈西玫.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指导———方法与实践能力[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45.

[2]李家清.新理念地理教学技能训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13.

第9篇

【摘 要】岩土工程勘察是建筑工程前期过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其勘察成果、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是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依据。本文主要是对建筑工程岩土勘察的涵义、作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进行分析论述,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从而做好岩土勘察工作。

【关键词】建筑工程;岩土勘察;措施

建筑工程岩土勘察质量作为工程建设安全、高效的重要保障,勘察工作准确性决定了工程建设的投资效率。因此,在实际勘察中,必须不断提高勘察技术手段、仪器以及设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实解决勘察问题,从而不断提高建筑工程勘察质量和建筑工程效益。

一、建筑工程岩土勘察的概述

(一)建筑工程岩土勘察的涵义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建筑工程开始岩土工程勘察,对难以直接检查、观察的地面以及地质体进行相应的工程勘察。根据岩土体各向异性以及非均质的受力特点,不断发展施工方法和勘察设计,根据岩土工程的不同问题,采取不同措施。对自然条件下的复杂岩土,从实际出发,从而在正确反映场地工程条件下,掌握地基工程地质条件。和地质勘察工程比较,岩土工程勘察不仅要正确反映地基、场地的工程条件,还必须和施工条件、工程设计进行技g论证和分析评论因素相结合,从而不断为建筑工程建设服务。

(二)建筑工程岩土勘察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建筑工程也得到了相应的上升和重视,岩土工程作为占总工期 以及工程造价的 30%以上的工程环节,对建筑工程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施工前,必须认真进行地质勘察设计,保障工程质量。目前,很多单位由于怕花费资金,地质勘察缺乏重视力度,不从实际出发,随意估算,盲目照搬别人的勘察资料和设计,从而造成了很多工程质量问题,甚至倒塌。

二、建筑工程岩土勘察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足够的资料

在勘察工程进行前应该收集足够的资料信息,以保证设计方案的科学性,这是勘察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也是提供设计、施工方案的要点。从当前市场上的设计情况看,对于勘察工程的布置还存在诸多不足,直接降低了勘察所得数据结果的质量。勘察单位仅凭业主的描述而未实地考察则得出数据,勘察时没有结合施工标准操作,最后上交的勘察报告存在不符实际的内容。例如,某工业厂房的设备荷载大,天然地基承载力达不到标准,在勘察中对该问题没有详细考察,造成最后的设计方案达不到要求。工程单位在施工前必须要全面考察多个方面的信息,如电阻率测量、基坑支护、地下水渗透性等,为设计方案的优化提供依据。

(二)勘察报告失真

当完成勘察工作之后应制定详细的勘察报告,交给工程单位分析研究出针对性的施工方案。而大部分勘察报告存在着信息失真的问题,没有科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并且设计施工的具体内容不全或不准,给后期的施工作业带来不便。此外,勘察报告内容杂乱无章,一些重要的勘察数据没有反映到报告中,这些都是勘察报告常见的问题。

(三)数据质量降低

勘察工程中对野外及室内测试分析得到的原始数据信息要加以优化处理,这样才能满足工程设计要求。主要问题表现在:第一,概念不清。主要是勘察过程运用到的一些统计概念,岩土参数的统计与研究时对异常值没有深入分析,在统计划算时依旧采取传统方式进行,造成后期得到的数据信息误差偏大,所得的数据信息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参数不明。勘察中涉及到的指标参数没有掌握清楚,造成后期的作业中岩土参数的取值不恰当。在岩土参数的标准值上控制不准,使得岩土参数的标准值不合要求。各方面数据质量下降,对工程项目的正常施工造成了多方不利。

三、完善建筑工程岩土勘察工作的措施

(一)合理整理与编录资料

勘察资料的整理应有现场技术人员的参加。很多勘察单位由于勘察分工比较详细,现场技术人员回来后将现场编录和原始班报表交给报告编写人员就不管了,这样容易造成两者之间的脱节。对原始编录资料、室内化验结果及现场测试、现场拍照等逐一比对,出现异常和矛盾时应认真查明原因,确保资料准确无误。按勘察技术要求,依据各类规范和当地的通常格式做好各类资料的整理工作,各资料整理成果除整理者自检外,尚应有他人再进行校对检查,做到无一纰漏。根据整理出的成果资料,写出勘察报告。由于各勘察场地的岩土特征、拟建建筑物、勘察要求等千差万别,因此勘察报告不能死搬硬套、一成不变,勘察报告应注意重点突出,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同时勘察报告中应特别重视场地的稳定性评价、地基承载力和地基变形的评价以及场地地下水的评价。场地稳定性评价中的地震评价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尤其是高层建筑和大规模的建筑场地。地基承载力和地基变形是相辅相成的,与地基基础的选择一起应综合考虑、综合评价,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选择合理的勘察测试手段和方法

不同的勘探方法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和适宜性,对勘探装备、勘探手段、取样方法的适宜性和合理性要充分了解。现在有不少勘察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大量地布置静探孔,甚至于全静探。在沿海地区的湖沼相和海相冲沉积平原中多分布有淤泥、淤泥质软土、填土,地下水位埋藏较浅,静力触探在这种场地条件下应用效果较好,既能帮助准确分层,又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地基土的强度性质;而在一些山前冲洪积地层中,由于地层土一般颗粒较粗,地下水位埋藏较深,不适宜静探,甚至在河床河漫滩相的沉积地层中,静探的测试结果也不能准确反映地层的实际情况,一般得出的强度变形指标偏高,所以应用时要适当考虑。标准入试验适用于砂土、粉土和一般粘性土,而不适用于碎石土、淤泥 淤泥质软土中也要酌情使用,因为软土的灵敏度高,钻孔时存在扰动影响,同时标贯击数的精确度对评判地基土的强度性质影响也较大。所以勘察施工中,应当针对地基土的性质,用适宜的测试手段和方法对其进行勘探,以确保勘察结果的准确性。

(三)结合勘察依据

按照当前工程勘察的实际需要采取监督和管理策略,不断推广先进的岩土工程监理体制,在勘探合同、勘察纲要等方面严格审核。不得出现越级或盲目勘察,注重所递交勘察报告的质量,对其中存在的数据问题进行控制处理,如工作量、勘探质量、资料数据分析、结论建议等都要结合工程项目而谈。审核人员要避免勘察报告中重视描述,在内容规划上要保证达到质量要求。另外,对于施工场地地层的性质也要详细了解。包括地层工程地质性质好、埋藏浅且厚度大的地区则可适当调整,将勘探间距扩大一定值。对于野外地层的划分同样要给予关注,主要是结合颜色、状态、湿度等选择合适的钻进方案,这可以给室内资料整理提供最详实的编录地质资料。在勘察设备的选择上,也要按照勘察工程现场的地质情况加以分析,让勘察设备能充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的岩土勘察是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勘察工作的准确详实与否,决定了工程建设的投资效率。但是与这一课题有关的许多问题目前解决得还不太完美,科学研究尚薄弱,科学性及方法性的文献也比较少,而且由于有效的技术手段、仪器和设备不足,故在工程勘察中先进方法也运用得很少。总之,在工程地质学面前存在着大量工程勘察方面的问题,仍待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去解决。

参考文献:

第10篇

一、开展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监管体系标准化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实施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监管体系标准化管理,是紧紧围绕“引导和督促用人单位和广大劳动者自觉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这一总体思路,严格落实《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和部、省关于两网化监管体系意见,制定和细化两网化管理工作的标准,以考核验收为主要手段,对劳动保障监察中队达标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其目的是通过实施标准化管理,推动全区劳动保障监察中队两网化管理工作达到“四个统一”,即“统一平台建设、统一规章制度、统一业务流程、统一考核标准”,实现全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四个目标”,即“监察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两网化监管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显现”。

二、开展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监管体系标准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监管体系标准化管理内容分为三个方面,包括平台建设、制度建设、业务建设,具体内容为:

(一)平台建设:

1、监察中队配备2名以上专职劳动保障监察员;2、达到“四定”(定人员、定区域、定职责、定任务)要求;3、设立举报投诉窗口;4、悬挂监察中队牌匾;5、张贴公示栏;6、建立登统记簿(表),主要包括举报投诉受理处理登记簿、重大案件登记报告记录簿、日常巡视检查登记表、专项检查登记表、用人单位通信联络簿。

(二)制度建设:

1、通过培训考核持证上岗制度;2、统一监察着装、标识制度;3、重大劳动纠纷预警制度;4、辖区内因劳资纠纷产生的重大隐患或发现、报告制度;5、调处案件登统计制度;6、监察员管理、培训、考核制度。

(三)业务建设:

1、积极开展劳动保障年审、日常巡视检查、专项执法检查等工作;2、案件受理、转办、报批程序规范;3、调处案件有结案依据,并及时整理归档;4、网格责任人对辖区内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用工人数、签订合同、工资支付、参保情况达到“五清”标准;5、能及时采集、录入和更新用人单位劳动用工信息;6、重视业务宣传工作,印制“劳动保障监察服务联系卡”,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两网化管理工作。

三、要求

(一)提高认识,着眼长远,加强对标准化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单位务必认识到实施监察标准化管理,既是进一步规范我区两网化管理工作的现实需要,更是夯实我区两网化管理工作基础,实现两网化管理工作长远发展的需要。对此,各单位要按照依法行政、加强监管、提高效率、真情服务、促进和谐的要求,加强对“两网化”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切实强化以网格为主的作用,确保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制度到位、奖惩到位,进一步推进工作重心下移,落实属地管理,不断理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制。

(二)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强化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人员的规范意识。

落实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监管体系标准化管理工作,首先要抓好监察队伍素质的提高。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要针对单位和个人实际,除了积极参加省、市、区组织的劳动保障监察业务培训外,各单位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起来集中学习,倡导个人结合工作实践自己学习,保证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人员把规范监管行为的有关行政法规内容学深学透,杜绝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促进标准化管理工作的落实。

第11篇

关键词 岩土工程;勘察;存在问题;优化建议

中图分类号 D9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81-0085-01

岩土工程勘察为施工、设计提供技术参数以及地质勘察的成果,在建筑工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岩土工程勘察对象是地下的地质体,由于岩土体的非均质性、各向异性,彼此间受力很复杂,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

1 岩土工程勘察存在的问题

1.1 勘察手段单一

岩土工程勘察时需要采用多种手段进行地质勘察工作。而目前一些从事岩土工程勘察的单位在勘察工作时,仍按老式的勘察手段进行地质勘察工作,勘察报告只注重定性分析,而忽略了分析有关定性的评价数据。

1.2 勘察报告建议没有针对性

勘察报告中定量数据不多,没有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勘察报告还受到传统地质勘察报告的影响,大多以描述为主,对岩土工程的地质勘察结论下的比较笼统,不具体,也缺少针对性,在岩土工程设计或施工时不能对勘察结论进行有效合理地利用。

1.3 勘察报告质量不高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一些岩土工程勘察单位实行自负盈亏的经济制度,这些岩土工程勘察单位只想到了眼前的经济利益,没有注重勘察报告的质量,导致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整体质量的下降,甚至个别岩土工程勘察单位为了获取任务,预算造价时有意压低价格,然而勘察单位为了取到经济效益又不得不进行工作量的缩减,应该进行的勘察工作不做或者少做。比如没有根据规范要求进行勘察钻探取样工作,不规范的钻探取样作业难以准确确定出分层的位置。有的对于地质体采样不完整不连续,甚至不使用取样器,而从岩芯中直接取样,取样的数量也不多,不满足规范规定的试样要求,这样得到的数据就不具有代表性,往往不能对建设场地地基土做出完整、准确的分析评价。

1.4 忽视了区域地质环境的作用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得出的结论是实验数据和勘察人员长期经验的积累,需要结合当地区域地质特征,对地基土层特点深入了解,正确评价地基土。目前一些岩土工程勘察单位的勘察作业,只注重分析研究某个工程点,忽略了岩土工程地域性研究,得出的岩土勘察结论缺少地域性经验,导致报告内容不全面,难以提高勘察单位的效益。例如,在高层建筑地基勘察中,用箱基可满足需要的,勘察单位没有根据当地区域地质特点以及实际经验,在用箱基的基础上又加了桩基复合基础,导致勘察工期的延长,资金的浪费。又比如地层为含砾粘土,它遇水或搅拌时会变软,在一般情况下,室内试验及原位试验都难以准确确定含砾粘土的承载力,一些勘察单位对此类地层进行勘察作业时,没有有效利用当地勘察经验,采用了很高的承载力值,对工程的安全造成了隐患。

2 优化岩土工程勘察作业的方法措施

2.1 提高勘察人员技能

相比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我国的建筑业在岩土工程勘察方面还比较落后,具有相关资质的勘察人员不多,目前一些工程勘察人员还不能对岩土工程勘察的手段和理论进行全方面的掌握。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提高勘察人员的工作技能,对岩土工程勘察从业人员进行相关技能培训,让工程勘察人员的素质可以满足现代工程勘察作业的需求。比如推行技术交底的方法,在工程勘察工作前对勘察人员的技术提出最低要求,使工程勘察人员达到所用技术的最低标准,同时还要使工程勘察人员掌握好勘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上岗前勘察人员需要取得相关工作的资格证件,杜绝勘察人员无证操作。还可以推行奖惩制度,把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质量的好坏同勘察人员的自身利益相结合,使每个勘察人员都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责任心,勘察报告的质量也会相应提高。

2.2 加强勘察作业的监督工作

监督工作可以有效提高岩土工程勘察作业的质量。我国在岩土工程勘察监督管理方面,长期由政府部门承担监督责任,一些地方还存在监督漏洞,不能满足现代勘察监督工作的要求。在勘察合同、勘察报告的审查监督上,存在越级现象或者无组织勘察情况。在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也需要进行现场监督,防止勘察人员打假孔以及不规范的编录、试验取样行为。审查报告内容中是否有施工建议、场地稳定性评价、基础选型论证等。岩土工程的勘察报告不能只有描述,还要有针对性建议。除了岩土工程勘察单位自身要加强监督外,政府部门以及社会上的监督部门也要对岩土工程勘察作业实施监督管理,确保岩土工程勘察作业的顺利进行。

2.3 加强地域性研究

岩土工程勘察时,不仅要执行国家规定的规范和规程,还要利用以往的勘察经验和勘察技巧。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地质情况复杂,地层力学性质多变,在岩土工程中不能通用同一种勘察手段。例如岩土工程有的地域地基承载力高,有的地域地基承载力低,这需要采用多种承载力标准,分别对待,进行勘察作业。加强岩土工程地域性研究可以有效解决这类问题,有助于勘察作业顺利进行。

2.4 采用新技术手段

现代科技不断发展,岩土工程中新型勘察手段和新型勘察设备不断开发利用。岩土工程勘察单位需要及时购入这些新设备,掌握新技术,提高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质量,使岩土工程勘察作业标准化、现代化、规范化。岩土工程勘察单位还可以利用现代的计算机技术对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进行科学管理,这会大大提高岩土工程勘察作业的效率。计算机可以帮助勘察单位更有效分析岩土工程地质的相关资料,例如,CAD制图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制图中的应用、统计指标的优选等。计算机技术还能够模拟出岩土勘察问题发展的趋势,为制定合理的勘察手段提供帮助,还可用于勘察治理最后结果的模拟、施工模拟以及设计模拟方面。总之,勘察单位采用新型技术,可以大大节约岩土工程人力、物力,提高单位经济效益。

3 总结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时,需要结合工程所在地域的地质、环境的特点以及岩土状况进行详细勘察作业,例如岩性、岩土层的特征、地下水分布情况、地下水水质变动情况、岩土介质的空间分布、周边地区的地质灾害等等。通过对岩土工程勘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合理的解决,从而保证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全面性、准确性,不仅可以很好地提高勘察单位的经济效益,也能促进我国岩土工程勘察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鹏,伊海昌,曹国升.岩土工程勘察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2.

[2]康朝勇.浅析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4.

[3]姜明友.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8.

[4]黄静萍,应文亮.如何解决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问题[J].民营科技,2011,01.

第12篇

关键词:岩土勘察:质量问题;影响

1影响岩土工程勘察质量的问题

(1)标高:主要涉及土方量或有效桩长的问题,必须采用国家高程系统。如没有坐标及高程控制点的城乡地区,可采用相对标高,同一勘察场地使用同一个引测点,且引测点位置处于相对稳定、牢固、显眼位置(如墙角、牢固的水泥路面),并做上相对牢固的记号,但在勘察报告中说明引测点的位置、引测的相对标高。

(2)勘察点的布置:勘察点的布置应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中有关条文进行,勘察点宜在凹进或凸出的角点、中心点、电梯井或核心筒部位布置。在建筑物结构复杂、场地地质条件复杂、地形地貌变化大的地段应增加钻孔。

(3)勘探孔深度:勘探深度应满足《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和设计要求。有些建设单位对岩土工程勘察不够重视,认为勘察报告只是为了办理报建手续,主观认为在钻孔数量及钻孔深度能减则减。其实钻孔深度应根据建筑物形状、结构、单柱受力荷载情况等等来确定。

(4)野外编录:野外编录在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是一个很重要工作环节,是获取场第一手地质资料重要手段,对勘察成果的优与劣起着十分重要作用。野外编录要做到“三多”,即:多看、多算、多手:

①多看:野外编录时要看班报表填写是否正确,看每回次的岩芯牌是否放错位置,看岩芯是否按先后顺序摆放、看标准贯入试验是否真实、看取样位置是否合理等等。班报表应由经专业培训的人员负责,记录应真实及时地按钻进回次逐段记录,严禁事后追记。“事后追记”常常会在标准贯入贯深度及击数、取样位置、岩芯牌放置等方面出错。如果班报表填写错了,岩芯牌位置放错、放乱了就等于道路的路牌出错,路标指错方向一样,使人走错路走弯路,使野外第一手地质资料失真,严重的会出现工程质量事故。

②多算:即多算钻进回次采取率、多算基岩RQD。岩芯采取率是反映钻探质量重要指标之一,是判断岩石风化程度重要依据之一。要想使地质分层准确、岩石风化程度判断准确,岩芯采取率起到很重要作用。RQD是反映岩石质量指标,是国际上通用的鉴别岩石工程性质好坏的方法,对洞室围岩评价及开挖起着重要作用。

③多手:地质编录时不能仅观看岩芯,更重要的是要多动手。多捏:用手捏下岩芯看其粘性,多搓:搓下岩芯判断其状态,多掰:掰断(碎)岩芯看其包含物及矿物成份,多敲:敲击岩芯听其声等等,在野外用肉眼认真仔细鉴定,详细记录其层位及其特征、特性。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对场地岩(土)定准名、分准层。如某场地的岩土工程勘察,勘察纲要要求钻入连续中风化岩5m。在勘察过程中,编录员反映该场地地质很复杂、软夹层十分发育,中风化岩常夹10~20cm强风化岩薄夹层,很多钻孔钻了40m找不到连续中风化岩5m的持力层。

(5)取样:《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规范中的4.1.20.2强制性条文规定:每个场地每个主要岩(土)层取样不少于6件(组),但目前有一种错误的倾向,即重视取样的数量而忽视了取样的间距,没有错开取样,尤其是在孔少的情况下问题最突出,几乎是在同一个水平面的深度上取样,造成代表性差,因此,必须错开取样。同时,应尽量避免在分层交界处、钻进回次的底部等部位选取岩石试样。

对泥岩、页岩等极软岩、软岩取岩样时应特别注意保持其原有含水量,以免岩样失水干裂。如某工程中风化岩层,岩性为白垩系三水组上段泥质粉砂岩,局部夹薄层钙质泥岩,裂隙较发育,岩芯呈短柱状、饼状,共取岩样20组,其天然单轴抗压强度见表1

表1

从表1看出,ZK2、ZK3、ZK6、ZK8、ZK18钻孔试样试验数据明显偏低,经查看(加工试样时)记录及检查副样(试样试验后的留样),原来样品在加工制样前已出现失水干裂,试样原来结构在试验前已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导致试样抗压强度偏低。

(6)设计参数取值:设计参数取值的高低对工程质量影响最明显。如某工程为28层高层建筑,采用,Φ800mm钻孔灌注桩,以深45m左右的第⑦层圆砾作为桩基持力层。但在打桩过程中一般进尺较快,以2.00m/h的速度进入圆砾层中。其中,某一根工程桩在进入2.00m后设计要求加深至2.50m看看情况如何,结果8min进入O.52m,速度非常快。经补勘查明是存在圆砾持力层,但从岩芯中可以看出,该地段细颗粒含量较多,砾径较小,同时,从动探锤击数来看,只有17~18击/10cm,属中密状态,但勘察报告是按密实考虑,而且超规范取值。因此,应根据砾石含量、砾径大小、砾石成分、动探锤击数、均匀性及密实度来综合判定设计参数;同时还应考虑钻孔灌注桩施工中的孔底沉渣等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建议桩端极限承载力取值稍低,而桩侧摩阻力取值稍高一些较为合理。即使考虑钻孔灌注桩在圆砾(卵)石持力层中采用工后注浆技术的,也应按不注浆取值。

(7)地下水腐蚀性评价:在勘察报告审查中发现,大多数多层建筑很少取水样,甚至有的高层建筑也没有取水样,当场地附近没有“三废”污染源时,水文地质资料可以引用,但必须有附件;没有的,应取水样。要求对公建项目、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项目必须取水样进行腐蚀性评价。评价时以列表为宜,将评价标准、实测含量和评价结果列于同一表中。在有污染源时,必须按(GB50021―2001)规范12.1.1要求,分别对混凝土、混凝土中的钢筋和钢结构进行腐蚀性评价。同时土的腐蚀性进行评价: 目前多数没有取土样进行腐蚀性评价。

笔者认为,在天然状态下可不取土样进行腐蚀性评价,原因是土溶于水,故测试项目在(GB50021―2001)规范表12.1.3中l~7项,土的评价标准应乘以水的1.5系数;在污染状态下,必须取土样进行腐蚀性评价。

(8)场地稳定性评价:在审查中发现,有的勘察报告没有场地稳定性评价方面的内容,有的在高层建筑勘察报告中没有单列一节,其内容散落于其它章节中,有的虽然列了一节但仅是一句话,即:“场地中发现没有隐藏的河道、沟滨、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隐患,因此,判定场地地基稳定或基本稳定,适宜于本工程建设。”显然,这句话的评价力度不足。其实场地稳定性主要涉及有地貌单元类型、区域地质构造、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场地不良地质作用或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因此,评价时应综合阐述,判定其稳定性。若场地中发现有不良地质作用时,应进行重点评价和提出处理措施的建议。

2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