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二化学教学反思

高二化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1-14 23:04: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二化学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二化学教学反思

第1篇

怎么判断学生反思能力是否有变化呢?我参考了熊川武教授在著作《反思性教学》一书中:“反思能力主要由反思技能和反思毅力构成”,笔者认为学生的反思能力层次也可以参考该模型进行划分为四个层次:1.学生对所授知识接受的过程,浅层无意识的反思.2.学生正确认识到反思的作用和价值,能自觉对学习过程进行监督,能唉学习过程中有意识的进行反思以提高学习效率.学生进入这一阶段也就称为具备了反思意识.3.反思技能:反思不是一般的回忆和简单的重复,而是要对过去的意识行为分析审视之后进行价值判断,找出自身不足以求改进.4.反思毅力:反思需要批判性的看待自己,只有毅力坚强的人才能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持续的反思.

我们可以发现在反思能力的构成元素中,技能和毅力无疑是最重要的,而元认知监控是可以强化学生的自我控制和自我意识,也就是技能和毅力是可以通过元认知的训练得到改变的,那么究竟能有什么影响呢?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我通过一年的时间对我所教的农村高中(如皋市第二中学)高二5-10班 共6个班级进行了实验研究.

研究对象选择高二10和高二6班在不增加课业负担的前提下进行元认知监控训练,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其余班级仍按[JP3]常规教学模式,在不改变教学内容和进度的情况下开展实验教学.[JP]

【实验教学】

第一阶段:实验前测,了解学生反思能力现状.

我设计了学生课堂反思能力的现状调查表.调查范围整个高二年级10个班.从元认知监控、反思意识、反思技能三个角度设计调查问卷.

从调查问卷的结果表明,70%的学生仍然停留在反思的浅层意识上,65%的学生欠缺或不掌握反思技能,所有学生都认同反思对学习效率是有所提升的.66%以上的学生个人也迫切需要通过训练来提升个人的反思能力的.

由于高中学科组合因素,5.6.7为同类班级(文科),8.9.10为同类班级(理科),选取6和10为实验班级,进行元认知监控训练.

第二阶段:用元认知监控训练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1.课堂使用问题单

在课堂教学中加入提问的训练环节,包括2部分,一为自我提问,二为互相提问.

[HJ1.1mm]自我提问主要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反思意识,让学生有意识的去思考所学内容,训练方式由具体到发散,逐步让学生反思意识得到提升.例如,开始半个月的时候,让学生固定的去思考几个问题(1) 现在的目标是什么?(2)我思考问题时注意力集中了吗?(3) 我的思路对吗?在学生能自发进行后,再加入新的训练内容,如:我们遵照计划或策略了吗?与老师或其他同学的理解相比,我的理解有什么特殊之处?等等.

互相提问主要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反思技能,将学生每两人分成一组,给每个学生一份类似于上述的自我提问单,要求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同时,根据所得问题单相互提问,并作出解答.坚持通过以上方法进行训练,学生的反思过程会随之丰富、加深,自我监控的熟练程度将得到提高,最终实现反思技能的提升.

2.坚持使用学生行为达标单

首先给学生一个明确可操作的行为达标单,让学生有的放矢.其次这个训练活动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反思毅力,而反思毅力是保证反思活动持续性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操作时,要科学的去评价学生的完成,让学生不要流于形式而丧失了训练的目的和意义.

3.课后反思日记的习惯养成

反思日记是完善学生反思总结的一个重要流程,让学生一天的学习中有一个再次回顾所学内容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的过程,也是丰富反思过程,弥补问题单和达标单可能会带来的片面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由以下方面完成反思日记.

2.实验班反思技能和反思毅力对照表

可以看出通过一年的元认知监控训练,学生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无论是与对照班还是与自身测前,这说明了监控训练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的,而学生反思能力的进步对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也是有正面效应的.

【实验结论】通过一年的研究,我主要的结论就是:采用元认知监控训练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反思技能和反思毅力的.

在农村高中高二学生的化学学习中,引入元认知监控体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反思技能和反思毅力的提高,也让学生养成了一个正确的反思过程体系,随着学生的年纪的成熟,这样的理性思维的完善,也是有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终身学习的.

【实验反思】

1.对学生的反思.通过对如皋市第二中学高二(10)和高二(6)班的学生进行元认知监控知识的指导训练后,发现学生能自主的去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主要体现在两个变化上,一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记录更详实了,很多学生都用便签贴来做一些问题反思过程的记录;二是学生会做试卷分析了,对于错题不是看一遍答案就结束,而是去深挖其中的变化和理解.走向了一个愿意学――学的懂――考的好――更愿意学的良性循环,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是有正面影响的,也同样有利于建立学生日后在社会上终身学习的学习基础.

2.对教师的反思.

元认知监控、学生反思能力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新的课题,教学中一直缺少一套提高元认知能力的方便可行的教学程序.通过这个实验为课堂教学探索出一条改革的新路子,让教师充分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实验的不足与建议.

高中课程紧、任务重,这次实验为了不影响大局,选择的是江苏省化学学业水平测试来进行研究的,实验范围比较狭窄,另外由于主要专注于课堂教学,对学生心理学上涉足较少,以及其他因素也对实验效果有影响.

在对于学生的训练上,对于学困生,还有男女生差异上,应该利用他们的特点来设计一些不同的针对训练方案,比如:学困生可以多用积极的表扬以及反思过程中的进步来鼓励他们,对于女生可以安排反思方法和技能上的更多训练,对于男生安排更多调节、完善、反思等方面的训练.

第2篇

关键词:实效性 改编 反思 质疑能力

二轮复习是指在一轮全面复习后针对学生高考应考出现的问题而开展的复习。二轮复习是备考非常重要的时期,复习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高考成绩的好坏。

一、目前大多数学校高三化学复习的现状及从教中的困惑

大多数学校常规的策略是专题复习,把《大纲》与高考试题、教材、练习相结合,施展题海战术,以期在教学中以最短的时间呈现最大的信息量、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由于二轮时间太短,学生在高强度复习情况下感到很疲劳,加之化学高考综合程度高,题海式的常规专题复习收效甚微。

以其中一个热点知识电化学为例,笔者通过分析近三年高考化学卷发现,新课程高考电化学试题所占分值虽然不大,但是内容多样,难度颇大,考查综合化程度很大。学生练习了很多高考真题,还是普遍感觉电化学比较难掌握。

如何提高二轮复习的实效性?这是所有高三教师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反思复习”策略

“反思复习”是指以典型的改编过的例题为切入点,将高考重要考点及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通过重组在案例中开展复习,引导学生自行分析,反思自己不能掌握的根本原因。

在《科学探究与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教与学的指南》一书中,研究者对“学生是如何学习科学的”这一问题得出的结论是:有效学习需要学生自我掌控学习过程;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即能否进行知识迁移,要看他们在多大程度是在理解性学习。也就是说,要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转成主动发问,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要多创设环境让学生自行构建知识网络。

三、以对电化学部分的复习为例进行设计

1.以点带面,精心选题,认真改编。在二轮复习中,笔者对原题进行了适当改编、变形。原题考查的只是一部分知识点,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有些连续几年高考都没考查到,但并不等于这些知识点不重要。这就需要跳出题海,组合几年相关类似考点,精讲并讲透,给学生这个类型的解法思路。

例:(2014・广东理综化学卷,T11,改编)某同学组装了图4所示的电化学装置,试回答:

(1)I、II电极板分别选用______材料。

(2)盐桥是在U型管中装满用饱和KCl溶液和琼胶作成的冻胶的一个装置。盐桥中______离子______向铝盐方向移动,______离子向铜盐方向移动,使Al盐和Cu盐溶液一直保持电中性,从而使电子不断从______极流向______极。

(3)当III、IV电极板材料都为铜时,其两极板反应式为______、______。

(4)当III、IV电极板材料都为碳时,其两极板反应式为______、______。

(5)若想用该装置完成铜的精炼,则粗铜应该放在______极,纯铜放在______极。

完成以上问题后,引入12年福建第9题的图,让学生对比上下两个装置。(2012・福建)9.右图所示实验装置:

(6)福建12年题中的滤纸上的a、b相当于图4装置中哪些极板?

通过对该题的改编重新设问,笔者想达到的目的是:①建立盐桥的概念、反应原理,弄清楚盐桥其实就是电源的开关。②变换III、IV电极板材料,复习各种池的概念,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网络。③通过14年和12年同类型的对比,提醒学生在复习的时候要多注意整合归纳,题目万变不离其宗,掌握基础是关键。

2.转换角色,换位发问,引发反思。提问、反思的内容可以是各个方面的,如:“这样设计题的考查点是什么”“题目这样设计的巧妙处和陷阱在哪里”“此题的关键点、信息点注意到了吗”“该题目规律如何,是否可推广成一类题型”“你做题过程中暴露了哪些弱点”“改变设问角度,还可以变成什么样的题目”……

第3篇

关键词:高二;学习热情;激发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46-2

高二是承上启下的一年,是学生成绩分化的分水岭。如何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与学生在高二阶段的学习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高二学生的表现却是不如人意。在课堂上,有些学生趴在桌上睡觉,有些学生看小说,有些学生人在课堂,但心不在课堂等等。种种现象都表现出高二学生学习的懈怠性。而在高一和高三课堂中,这种现象出现得很少。因为高一学生有着刚进高中的新鲜感,高三学生有着面临高考的紧张感。因此如何改变这种现象,提高高二学生的学习热情成了我们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笔者找了部分高二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和访谈,访谈主要围绕“上课为什么睡觉或者开小差,为什么现在没有了学习热情,自己对于未来有什么打算,有没有从现在开始准备”这几个问题展开。结论就是绝大多数学生对上课的内容不感兴趣,觉得枯燥无味;没有对自己的未来做过打算,总想等着高三的系统复习,现在就随便听一听;有些学生觉得老师对他们太凶,上课太紧张,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兴趣。还有些学生上课有些知识没听懂,积累多了,不懂的知识越来越多,就形成了思维障碍。面对这样的回答,笔者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课堂上一味地追求进度,一味地灌输知识,忽略了学生学习热情、学习兴趣的引导。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笔者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出发,总结了这样几种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积极进行课前准备,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

1.微笑面对学生,让幽默风趣充满你的课堂

有一位学生跟我说过:她喜欢哪个老师,她就会充满兴趣,从而那门功课就会突飞猛进。虽然这句话缺乏科学性。但是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教师是否具有亲和力也是学生学好这门功课的因素之一。从心理上来讲,教师课堂上的态度随和,学生的排斥感减少,自然能使他们真正融入到课堂中。学生犯了错误,不能在课堂中严厉批评,因为你的严词很可能会造成后半节课的低效率。教师应该尽可能采用一些其他的手段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时又不伤害他的自尊心。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幽默风趣,知识是乏味的,但是教师是位神奇的创造家,可以将这些知识变成跳动的文字,激起学生学习的火花。如讲乙醇性质时教师常把燃烧形容为“轰轰烈烈”的氧化;灼烧的铜条反复插入乙醇,氧化成醛说成是”附有代价”的氧化;果酒久陈变质称之为“悄悄地”氧化通过这些幽默的描述,生动的语言,学生兴趣倍增,情绪高涨,能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意境。

2.精心设计教学素材,帮助学生更快地接受新知识

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要记忆的知识比较零碎,而且容易混淆。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素材,积极做好课堂准备,帮助学生更快地接受知识。如,学生对生、熟石灰的化学式常张冠李戴,教师可以建议学生根据硫酸钙分子前面的系数,用俗语“一回生,两回熟”来记忆。

或者教学中,教师如能选用一些引起学生熟悉、富有情趣的事例作比喻,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例如,讲述苯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时,教师可打这样一个比喻:苯就像似驴非驴、似马非马的骡子一样,既有牛高马大的身材,又有长耳细尾的驴征,苯中碳碳键就是单、双键“杂交”产生。所以,苯既具有烷烃的某些性质,也具有烯烃的某些性质。如此深入浅出的描述,必然会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轻松地汲取知识。

对于一些有规律的知识,教师可以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总结,找出内在联系及规律,然后进行记忆。同时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当然,用表格或图示也可以进行归纳、整理,使看似零散的知识结成网络。例如对于众多种类的有机物,将其总结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网络会使学生学起来更加系统。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整理相关内容,对学生更有启发性。

3.精心准备实验,让学生的好奇和感叹充满课堂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灵魂,也是化学知识的基础,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千姿百态的化学仪器,层出不穷的实验现象等给学生以赏心悦目的美感,充满诱惑力,同时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认识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探索欲望。美国有一句著名的谚语:“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亲做,我才懂得。”可见实验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教师课前应预做,若现象不明显的可加辅助手段,如溶液、沉淀、火焰的颜色可衬以背景观察,现象细微的用投影仪,要让所有同学都能感知一切。注意安全,如有毒气体应在通风橱中进行或用药品吸收,若弥漫在空气中,不仅损害师生健康,还会使学生对搞化学研究产生畏惧心理,将求知欲、理想扼杀在萌芽状态。而对无高难度操作的演示实验,可让学生自动请缨上台演示,台上的做得小心谨慎,力求规范,台下学生带着挑剔的目光,看得认真仔细,效果会更好。不过无高难度的实验尽量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从实验中学化学,从实验中记忆操作、注意点等。高二学生学习已经呈现一种麻木心理,实验或许可以调节他们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当然中间也会有一些偶发事件,因此在组织化学实验教学时,需要老师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在寓教于乐的化学课堂中,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

1.课前充分预习,课后认真复习

课前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预习,课后认真复习。这是学生顺利接收新内容的保证。因为知识之间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前几节课的内容没有掌握好或者学生对课堂中所讲内容一无所知,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就会遇到一定的障碍,自然在学生中会产生畏难情绪,无法调动自己的学习热情。例如,在高中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每节课都要充分预习以及复习,因为每学一种物质,其中有着千丝万缕的练习。物质之间的转化,物质的相关物理性质以及化学性质,没有这些知识做铺垫,学生学习就会比较困难。

2.课堂中引导学生思考,发挥学生的主人意识

课堂应该交给学生,应该改变让教师主导课堂的模式。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我做了这样的示范,一道有机推断题,我让一位学生到讲台前讲出整个反应流程,台下的学生也饶有兴趣,一则是觉得好奇,一则又有点挑剔。最后的效果非常好,学生听得非常认真,并报以热烈的掌声,可能是学生之间的语言比较接近。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多设置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就单纯做一个引导者。这样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进来。

在化学课堂中,教师应该努力提高的讲课水平,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对教材内容的剖析,同时能够充分利用化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这一有利条件,针对高二学生这一特殊的团体,充分创设情景,让高二学生重新提高自己的学习热情,体会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从而产生浓烈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逐步实现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于学生情感方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巫慧娟.化学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思考.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2006(06).

第4篇

【摘要】数学课后辅导工作一直是当前各校高三数学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每个学校的生源特点,课后辅导的策略也演变成了学校高三教学的一个特色,然而师生经常感叹高三时间的短暂,为某些学生惋惜。为了不让学生的高考留有遗憾,学校的课后辅导工作应在高二年级就逐渐展开。高二年级是高中学习生活中承上启下的一个阶段,是学生心理动荡的阶段,它没有高一年级的新鲜感,也没有高三年级的紧迫感,可能加剧学生的两极分化。为此,课后辅导能让学优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让学困生取得应用的进步。

关键词 课后辅导;高二数学;策略研究

一、引言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和主导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习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就明确提出:基础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给予学生知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好学习的方法。今后的社会,是终身学习型的社会,由于知识更新的加速,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地学习中,更需要拥有学习方法。因此,课后辅导应该以帮助学生发掘自己学习的潜能,确立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目标。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这种好的习惯来自一个从自觉、自律到自动、自然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现,离不开课后辅导。课后辅导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的能力,并在学业、品德、心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有效的课后辅导要有针对性、绩效性、渐进性和严谨性。现以我校高二年级的学生为例,谈谈高二学生数学课后辅导的策略。

二、我校高二学生数学学习情况调查

我校是一所农村普通的高中学校,目前高二年级在校学生380人。这届学生在高一年级两次期末大型考试的成绩对比中可以发现,整体成绩有明显的下滑,成绩两极分化情况比较突出。为了更准确地把握高二学生数学学习情况,在新学期开学之际,对高二年级380名同学做了问卷调查。问卷在设计上,主要围绕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调查:(1)学习兴趣;(2)学习习惯;(3)课后学习情况;(4)学习及考试心理;(5)师生关系;(6)班级学风及人际关系;(7)家庭环境。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结合自己平时对一些学生的观察、了解,发现部分学生有两极分化的倾向。

三、学生高二数学学习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教材的原因

高中数学的教学难度与初中相比有一个很大的飞跃。高中数学,概念抽象,定理严谨,逻辑性强,教材在叙述上严谨、规范,对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要求明显增强,知识难度大,习题量多,对解题要求灵活,计算繁杂,具有“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再加上高一第一学期的课时紧,教学进度较快,造成学生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二)学生的原因

许多学生进入高中后,摆脱不了依赖教师的心理,学习没有主动性,预习环节不过关,上课忙于记笔记,对所学内容,没有真正理解。还有很多同学忽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不爱动笔,不重视解题过程。

(三)教师的原因

初中教师在教学上重视直观教学和形象教学,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练习,学生做题一般是机械的模仿与重复。高中教师在授课时主要强调的是数学思想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对推理论证要求高。初、高中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巨大反差,致使高中新生普遍适应不了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

高二年级,学生文理分科,面对新的班级和同学,面对新的教师,是个重燃学生信心的大好时机。因此教师除了了课堂上要适当变革外,更应该抓住课后的时间,对学优生进行指导,让他们继续保持优势;对学困生进行学法指导,让他们转化为中等生,甚至是逆转为学优生。

四、高二数学课后辅导的策略研究

(一)学习辅导和心理辅导并重

学优生一般长期处在“金字塔塔尖”,很少品尝到失败的滋味,容易滋生高高在上的心理,心理承受能力变得薄弱,成绩的起伏往往会让个别学生对自己产生怀疑。经常发现学优生在高考中失利的例子,因此,加强学生的耐挫能力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教师经常给学优生做些难题,一来是打击下他们的优越心理,提醒他们还有很多未知的知识需要探索;二来是让他们能学会从容面对各种试题,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学困生通常很自卑,对学习有畏惧心理,缺少学好数学的信心。让学困生有所进步,教师应从鼓励学生开始,一次谈话,或者不经意间的表扬,亦或是给某些学生来个“私人定制”的题目,让学生慢慢的亲近数学,觉得自己能行,进而信赖数学教师,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二)知识辅导与学法指导并重

大部分学困生花在数学学习上的时间并不少,但成绩总是上不去,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进行课后辅导时,教师要有针对性的指出学生学法上存在的问题,让学困生切身体会从“认知理解应用”的学习过程,这是一种比较有科学性的学习方法,要让学困生学会思考,这样成绩才能很快提升。

对于学优生,教师也不能忽视学法的指导。对部分重思考、轻过程的学优生,要及时给予纠正,让他们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关注解题过程,课后认真复习,不断总结、归纳和反思。

(三)课后辅导形式

1.集体辅导集体辅导是最高效的辅导形式。我校每周有两次数学辅导课。辅导课上高二数学备课组一改往日教师一讲到底或教师一言不发的极端情况,对数学辅导课做了精心安排:(下转第34页)

(上接第33页)

(1)数学辅导课上教师首先将新授课里的知识点与学生共同回顾,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使记忆更牢固;(2)教师精心准备训练题目,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加强对知识的应用,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3)教师对学生易出错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再设计些开放题,拓展学生的思路,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提高机会,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4)合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每组各层次的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一对一辅导一对一的辅导效果是最好,针对性强,教师不仅能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安排相应的辅导内容。一对一辅导通常是针对基础非常薄弱的学生。

3.学生互助辅导根据学生的成绩,将学优生、中等生和学困生编为一组,成立合作学习小组,通常一组5-6人不等,由学优生来解答学困生的问题,并给予适时的评价、鼓励,班级的学习小组之间定期举行评比,及时公布评比结果,并给予适当的奖励,以此来激发组内成员的学习热情。

4.分层辅导将学优生和学困生分别编组,做到每组学生学习情况基本相同,然后定期给每个组给予辅导,组内成员间水平相当,便于进行小范围的集体辅导。

(四)数学课后辅导中应激发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和效能意识

教师们常说“教是为了不教”,辅导也是如此,辅导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辅导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暴露自己的错误,要勇于让学生“犯错”,学生通过犯错、改错中查找自己的不足,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探索解题的新方法,进而学会知识的灵活应用和迁移。要让学生通过让学生制定短期目标,从一次作业的完成情况到一次测验达到的分数,都可以通过不断的累积,提高学生的效能,从而养成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五)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1.建立数学纠错本数学纠错本可以记录下学生平时出现的错误,帮助学生及时的分析错误、改正错误,防止错误重现。

2.做好作业订正要盯住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做好订正和分析,并做好错误归类及同类题目的再整理,做到举一反三,提高效率。

3.养成反思的习惯要从听课反思、解题反思两方面入手。听课不反思,就是被动接受,学到的知识也是肤浅的,很难灵活应用。教师也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通过“一题多解”或“一解多题”等形式,给学生提供思维空间。

开展学生的数学课外辅导是一项很费力费神的事情,教师们的课时已经很多,教学任务很重,在已经很少的休息时间里再去辅导学生,是对教师素质的极大考验,只有拥有高度责任感、高尚师德和与学生有较强沟通能力的教师才能完成这项工作。经过半年来高二年级的数学课后辅导的实践,学生的数学成绩进步明显。

参考文献

[1]王锋.略议高中数学学困生的形成与转化[J].学周刊,2011,(9)

[2]江式慷.高中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1,(1)

第5篇

关键词:化学学习;抽象问题;设计小实验;调查研究;课堂实践;结果反思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7-0072-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7.031

《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是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设计小实验使抽象的化学问题具体化的研究与实践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科学探究的过程,并让学生以科学探究的方式解决高中化学学习中的抽象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意识到设计并利用一些小实验可以使抽象的化学问题具体化。此项研究将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的实践为平台,对用来解决抽象的化学问题所设计的小实验的科学性、可操作性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和完善,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实验,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使学生体会实验在解决化学问题中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避免机械孤立地学习和记忆物质的性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这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一致的,为此笔者初步作了以下工作。

一、调查研究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本校教师以及兄弟学校部分教师,采用走访交谈的方法。

(2)本校高一年级16个班级,抽取两个班,菁才中学高二年级四个理科班,抽取一个班。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发放问卷134份,回收126份,回收率94%。总体看来同学们认真对待、实事求是的填写了这次的问卷,问卷可信度高。

2.调查结果:

(1)与教师的交流结果

存在问题:在与大多数化学教师的交谈中发现普遍存在这样的认识,有些刚刚讲过的抽象的化学问题,学生不能复述,再现,变换角度出现时,学生失分严重。

原因分析:课堂教学采用“填鸭式”,学生被动接受,学生不能理解其化学含义,学生因错误理解或一知半解得出的错误结论所形成的潜意识,非常顽固,对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一些有困惑的问题,老师往往直接给出答案,教师直接讲授的占大多数。除了书本上设计要求设计的实验以外很少有老师为了解决化学难题去设计一些小实验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学生生硬机械的记忆往往很难收到成效,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化学的魅力难以呈现,也使学生失去了自主性和创造性,失去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绝大多数老师都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但还是以反复灌输方法来解决问题,同样的一个化学问题,高一、高二甚至到了高三还在一直重复,其中的一些问题能不能为同学们设计一些直观的小实验来进行解决,让学生产生用一些小实验可以解决一些抽象难记的化学问题,实验室对他们来说是开放了,化学课堂是开放的,学生的思维才会是开放的。

(2)对学生的调查结果

1)问卷设计

第一题:整理出你在化学学习中遇到的有困惑的问题?(一周时间整理)

第二题:你希望通过什么途径解决这些问题?( )

A.反复强化记忆

B.老师设计实验得出直观现象再加以记忆

C.自己设计实验,老师提供实验器材,加以验证,得出结论

第三题:你觉得课本以外的实验走入课堂对解决抽象的化学问题会有帮助吗?( )

A.有 B.没有 C.不知道

第四题:你觉得课本以外的实验走入课堂对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有帮助吗?( )

A.有 B.没有 C.不知道

第五题:自己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来解自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化学问题感兴趣吗?( )

A.感兴趣 B.不感兴趣 C无所谓

2)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题:根据学生提出的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认知困惑笔者初步筛选、整理出一些可以通过设计小实验可以解决的一些问题(以下列出的是其中一部分):

· S2-,SO32-,I-,Fe2+、Br-的还原性的比较感到困难。因此就不知道向FeBr2溶液中或向FeI2中通入少量的Cl2和足量的Cl2时对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如何来书写。

· 浓硫酸中H+的浓度“不浓”,但很多同学仍然执着地认为浓硫酸中H+的浓度一定比稀硫酸中的H+浓度大。

· 很多同学不能理解为什么中性溶液中的NO3-无强氧化性。

· 对于浓硝酸不稳定性,根据浓硝酸久置变黄很容易确定其中有NO2生成,但对于产物O2,尽管学生具备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还是会被忽视。

· Na2O2与FeCl2溶液的反应。

· 向足量的铜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硝酸中,反应结束后再加入稀硫酸铜片会继续反应吗?

· 检验SO42-时为什么只能用盐酸酸化,再加入氯化钡溶液呢?

· CO2与CaCl2是否会反应。

· NH3遇到H2SO4不会产生白烟,产生白烟除HCl外还可能是HNO3和Cl2。

· Fe(OH)2与HN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钠与CuSO4溶液能否置换出铜?

· 相同浓度的盐酸与醋酸,还是相同pH的盐酸与醋酸溶液与足量的Zn反应产生H2的量,或耗碱量的大小比较。

对此问题的调查结果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调查对象缺乏广度,高一、高二被调查学生太少。二是时间有限,在一周之内整理出化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认知困惑还很片面,不够全面、系统,这需要平时学习过程的不断累积,笔者会不断做后续跟踪,不断补充相关内容。

对后四道题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喜欢让教师利用一些小实验来解决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抽象的化学问题,认为使抽象的化学问题变得具体化更有利于他们的学习,以及对他们能力的提高都是非常有帮助的,想被动接受老师讲解和灌输的学生较少,因为学生在上化学课时,更喜欢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但目前阶段对想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来解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化学问题感兴趣的同学还不多,只占34%,其中还很有可能有一部分同学只是停留在兴趣上而已,我们目前尽可能做的工作是让学生参与实验,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最终目标是让同学们形成一种“实验”的习惯,让学生有意识地去设计实验,乐于亲自动手实验成为一种常态,我们要给他们提供有效的平台,做他们坚强的后盾。

二、课堂实践

本学期本人刚好任教高二三个理科班的化学教学工作,其中两个普通班,一个实验班,课程内容为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其间总会出现一些无论是普通班学生还是实验班中一半左右的学生都不能很好理解的抽象的反应关系问题,本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了设计一些小实验加以解决,效果很好。其中有几个教学片段列举如下。

实例一:苯酚的酸性与碳酸和碳酸氢根酸性强弱关系问题。

学生困惑:对于苯酸的酸性与碳酸和碳酸氢根的酸性强弱关系问题,正确的顺序为:H2CO3>苯酚>HCO3-,但大多数学生生硬记忆苯酚和HCO3-的酸性关系问题都会觉得有困难,不“习惯”。

实验设计:向苯酚晶体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振荡,然后再向加入Na2CO3溶液,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记录现象如下:加水振荡后溶液变浑浊,加入Na2CO3溶液后,溶液变澄清,但并无气体生成。

师生总结:苯酚能与Na2CO3溶液反应,但并没有CO2生成,推出产物为苯酚钠和NaHCO3。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自主得出苯酚的酸性强弱的顺序H2CO3>苯酚>HCO3-

实例二:新制的Cu(OH)2氧化乙醛的反应,一定要求在制备Cu(OH)2时保证让NaOH溶液大大的过量才会氧化乙醛。

学生困惑:很多学生在记忆制备新制的Cu(OH)2过程中要保持NaOH溶液过量才能氧化乙醛,让很多学生感到很生硬。

实验设计:1.第一步,向洁净的试管中加2mL(5滴管)10% NaOH溶液然后滴入4~6滴CuSO4溶液,振荡均匀(碱必须过量);第二步,向悬浊液中加入0.5mL CH3CHO,振荡均匀后加热。学生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2.第一步,向洁净的试管中加2mL(5滴管) 10%CuSO4溶液然后滴入4~6滴NaOH溶液,振荡均匀(碱必须过量);第二步,向悬浊液中加入0.5mL CH3CHO,振荡均匀后加热。学生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分组完成这两个实验,记录这两个实验的实验现象:实验1有砖红色沉淀产生,实验2没有砖红色沉淀产生,而是出现了黑色沉淀。

得出结论:乙醛与新制的Cu(OH)2反应,但制备Cu(OH)2一定要让NaOH溶液大大的过量才会氧化乙醛。

实例三:在探究葡萄糖的结构的过程中,在检验醛基存在的时候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的时候,溶液变成了绛蓝色的原因分析。

学生困惑:葡萄糖能使新制的氢氧化铜变为绛蓝色其中的结构原因,到底是醛基引起的还是由羟基引起的,如强加于学生,没有说服力且效果也不理想。

设计实验:

1.丙醛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混合。学生记录实验现象。

2.丙醇与新制的氧氧化铜混合,学生记录实验现象。

3.丙三醇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混合,学生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完成这三个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实验1和实验2溶液没有变成绛蓝色,而实验3溶液变为了绛蓝色。

得出结论:醛基不能使新制的氢氧化铜变为绛蓝色,分子中有一个羟基的物质也不能使新制的氢氧化铜变成绛蓝色,分子中有三个羟基才能使新制的氢氧化铜变为绛蓝色。最后结论:多羟基物质才可以使新制的氢氧化铜变为绛蓝色。

课后反思:此教学过程体现了科学探究过程包括基本要素: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4.进行实验,5.收集证据,6.反思与评价,7.交流与讨论。让学生在获得正确结论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并让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实践能力等方面有所发展。从本课时的教学过程来看,巧妙且引人入胜的小实验情境,可将学生的探究活动一步一步引向深入。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尽可能引起学生思维上的矛盾冲突。这也是本课题的目的之一。把学生学习中碰到的一些“抽象”问题,用小实验来解决,或组织学生对一些实验进行深层次的项目研究,这样的小实验研究无疑是成功的,不仅通过小实验论证了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同时也让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有新的认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果分析

新课程给教师带来的不仅是挑战,也是机遇。新课程在拓宽教师创新发展的空间和眼界的同时,也使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和专业化发展成为可能。教师不再是课程和教材的被动执行者,而是一个主动的决策者和建设者。化学教师要想在自己的教学中展现自己独特的教学魅力,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就必须有化学实验资源的有效支持。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当我们发现学生在遇到一些抽象的化学问题对化学学习产生困扰和信心受挫的时候,应培养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设计一些合理有效的小实验来探究验证,不失去任何创新激发的机会,久而久之就使自己的教学不再平庸、模式不再单一。所以教师合理开发探究性实验课程资源,并充分利用和再创造课程资源,便可以在教学中彰显自己的个性,形成独特的风格。也能让学生尝到自己解决问题的乐趣,减少学习上无为的反复,从而爱上化学,让学生觉得学习化学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目前笔者对本项目的研究仍然停滞在设计一些有实用价值的小实验为基础的教学活动,从中让我和我的学生感受到了通过实验设计,可以使一些抽象、不太直观的化学问题变得更直观,更具体,也让学生学会了全面细致的分析、比较、交流讨论,感受到符合原理、操作简易的最佳实验方案,而且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但是我们如果只是停留于老师设计好实验,让学生等着老师告诉他们解决某一抽象的化学问题应如何设计、评价实验方案,如何完在实验是绝对不够的,培养学生以探究争鸣为“催化剂”,激发学生自主设计小实验方案来解决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抽象的化学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但目前这种“习惯”还没能成为一种常态,新课程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形成一种对学习主动探求,能互相交流讨论、重视实际解决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过程。其实我们可以把科学探究的水平划分如下:

达到水平4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提出化学学习过程中的“抽象”问题,自行设计相应的小实验,并能自已实施方案,并能得出直观结论,使“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直观。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教师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只给学生创设探究的条件,评价其方案的可行性,指导学生的实验过程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学生也许更欢迎这样的教师带领他们去获取开启世界大门的钥匙,也许,这就是教学真正的意义。在形成了良好的小实验研究氛围后,学生在学习化学课中就会不断地提出很多问题,如:硝酸与铜反应只生成NO的最大浓度是多少?怎样才能制出N2O?N2O助燃吗?怎样验证?为什么NaNO2会致癌?白磷为什么会有毒?可以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有数不清的问题在激励他们,都需要我们的支持和鼓励。没有任何理由去制止、扼杀、伤害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所以用小实验解决学生化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抽象”问题,需要我们作更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第6篇

“自主实验—合作探究—概括提升”教学模式中的“自主实验”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科学实验过程,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索发现知识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宗旨;“合作探究”是通过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概括提升”是激发全体同学的智慧,运用各种方法,把零散的、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对生物现象有了完整、准确的认识,形成规范系统的知识结构。通过“自主实验—合作探究—概括提升”的教学模式使知识系统化、类型化、整体化,更好地使学生学会求知、提能,它是一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自主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

教学思路:

高二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多种消化酶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并且做了“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对于酶的催化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熟悉所有的新陈代谢过程都离不开酶。但酶与其他化学催化剂有何区别?新陈代谢为什么离不开酶?为突破这部分的重点、难点知识,我将高二生物学新课程必修一“酶催化作用”安排为探索实验教学。

通过组织实验探究性实验、合作学习、最后概括提高的方式,帮助学生增加感性、理性认识,克服对抽象知识认识的困难,使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并学得相关的操作技能,突破学习难点。

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将高二1班学生分为六个组,每组8~10人。实验材料准备:质量分数为20%肝脏研磨液,质量分数为3.5%的FeCl3溶液,新配制的体积分数为3%的H2O2溶液,安排分组实验的试管等用具。

二、教师引入(为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做准备)

细胞中的化学反应——细胞代谢的概念

举例:细胞中有害物质——过氧化氢的反应

三、新课开展

实验一:分析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特点,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把实验过程用表格的形式表达出来,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步骤进行分组实验操作(属于探究实验),条理清晰,可以做到快速、准确。

通过学生探究实验,组织讨论,填写如下表格内容:

请学生发表意见比较试管1和2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

(教师插入:自变量的解释,实验中只有温度是改变的,其余因素都没有变化,自变量是造成现象差异的主要原因。这种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对照实验。)

试管1是对照组,试管2是实验组。

学生概括总结得出:加热能促进过氧化氢的分解,提高反应速度。过氧化氢的分解需要能量

引出活化能的概念——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需要的能量。

实验二:

实验目的:分析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对H2O2分解的影响。

1.教师引导:新鲜肝脏中有较多的H2O2酶。

2.学生根据表格要求继续自主探究性分组实验操作,分析讨论,将过程用表格的形式表达出来。

教师引导(加深对对照实验的理解): 。

实验中的变量是什么?(FeCl3溶液和肝脏研磨液)

这是不是一组对照实验? 。

试管3是对照组,试管4、5是实验组,在对照实验中,除了要观察的变量外,其他变量都应当始终保持相同。

学生填写实验现象后,进行讨论:

讨论一:试管3和试管4未-经加热,也能产生大量气泡,这说明了:

讨论二:比较试管3和试管4,试管 反应速率更快,这说明了:

学生通过集体探究性试验,比较实验现象,讨论分析,概括得出:

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的活化能,生物催化剂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

教学反思:

本案例以“自主实验—合作探究—概括提升”为设计思路,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验分析等多方面能力。

第7篇

【关键词】 初中化学;二轮复习;高效课堂;“神奇的试管”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2

初中化学二轮复习是基于首轮复习后,把首轮复习中分块、基础性的知识进行整合,从而帮助学生从知识层面、思想层面等对学习过的重点内容进行整体掌握。二轮复习经常是针对专项题型的性质开展的,但其又不同于首轮复习那样有具体明确的内容及时间、方法的约束。二轮复习的时间基本很短,一般在一周左右,相对来说,复习的任务就很繁重,其主要任务包括:帮助学生提高综合应变能力;适应中考新题型的类别;指导学生插补漏洞等。那么,初中化学二轮复习应该对哪些方面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呢?又怎样提高复习效率,打造高效课堂呢?这些都是值得每一位高三化学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以下就简述打造高效课堂进行初中化学二轮复习的方法并以“神奇的试管”为例进行反思。

一、打造高效课堂进行初中化学二轮复习的方法

(一)读懂《复习指南》

《复习指南》是中考命题的主要依据,规定了中考化学试卷主要考察的知识点。所以,在进行二轮复习时,化学教师应该认真研读《复习指南》,掌握、整理、灵活讲解里面包含的知识内容,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整体复习,将重点、难点逐个攻破。

(二)对历年的中考试卷进行分析

历年来的中考化学题都应是教师关注的重点复习内容,其不仅在题型中给教师以思考方向,同时在解题的思路及难以程度上也可以让教师对中考知识点有个初步的认识。因此,教师应该针对历年的中考化学试卷进行主要分析,将其中的重点题目进行详细讲解,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化学成绩。

(三)将“填鸭式”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教学方法

以往的化学二轮复习课上,教师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知识讲解,枯燥的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背诵、练习,学生感到乏味、厌烦。为了更好的提高二轮复习的效率,减少复习时间,教师应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积极思考,教师给予适当指引,从而让学生提高自主性与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好的完成二轮复习的目标。

(四)合理选择复习习题

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化学水平,选择对应的化学练习题,让学习好的同学对难点化学题进行攻克,让成绩不好的同学针对知识有基础的掌握,从而帮助学生共同提高化学成绩,在中考的考场上发挥出色。

二、以“神奇的试管”对初中二轮复习的高校课堂方法进行反思

打开初中化学教学课本,发现里面涵盖了许多化学实验,如果对包含的实验都进行一一复习,不仅不能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会让学生感觉枯燥,对书本上的实验甚至产生厌烦心理。对整体实验课程进行分析,发现整个初中阶段有三个实验是最重要的知识点,即氧气的制作、二氧化碳的产生及氢气的制作。它们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应用到的化学仪器为试管,并且进一步讨论发现,初中很多实验都应用到了试管这个最基本的化学仪器。那么,如果从试管为出发点,对各种实验进行复习,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将知识点进行整体复习,同时还可以提高课堂趣味性,让学生对化学复习课产生兴趣,将复习效果达到最优化。

(一)对试管的认识

试管是大多数初中化学实验里不可或缺的实验用具。为了帮助学生对复习的知识点从客观上有明确的认识,教师可以在备课的时候选取一些应用试管进行的实验用品,例如:各种型号的试管、酒精灯、试管夹、胶头滴管等,再相应选取一些实验药品,进行简单的操作及气体的制备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回忆起当时他们自行操作的步骤,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等(见图1)。

学生通过观看教师的真实操作,从而对知识点进行了复习,同时在枯燥的知识复习过程加入实验,让课堂变得生动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

(二)对试管用途的了解

1.气体制备装置

氧气及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备都应用的是固体加热装置或固液常温装置,通过对实验仪器的连接,让学生重新掌握气体制备的过程及反应状态(见图2)。

2.气体收集及检验装置

利用试管可以进行排水法收集氢气、氧气;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氯气;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利用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方法检验二氧化硫;将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再变澄清检验二氧化碳,从而让学生进行方程式的书写等,不仅让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了掌握,同时对实验的反应变化进行了复习(见图3、4)。

(三)制定试管类型的复习题

教师在进行试管实验时,让学生对实验的每一套仪器、实验的过程及注意事项都进行讨论,从而进行复结,同时在课后进行复习题的布置。例如:

1.怎样应用图①装置制造二氧化碳气体?其有什么优点?

2.图②装置中粉末为黑色固体,经反应后呈红色,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后使其变浑浊,那么,图②中X是什么气体?Y是什么固体?

(四)“神奇的试管”试验课后反思

一堂高效的化学课堂复习,教师应该进行精心的备课工作,才能保证复习进行的成功。“神奇的试管”复习课不但将传统的复习实验靠书本、复习公式靠死记的规律转变,同时让学生更积极的参与进入复习中,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将与试管相关的实验进行了整合,更好的帮助同学记忆,从而为学生提高化学成绩奠定基础,打好中考这场硬仗。

三、总结

总而言之,教师作为二轮复习的引导者,应不断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复习知识点的总结、打造生动灵活的复习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提高复习效率。因此,打造初中化学二轮复习的高校课堂是值得广大教师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英武.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化学课堂有效教学探索[J].化学教学,2008(05).

第8篇

关键词: 化学教学 审题能力 找关键词 审题习惯

一、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常会发现:不少同学课堂上认真听讲,但自己做题时往往无从下手,特别是一些条件比较多的题目,常常一片空白,问其原因,学生说:“太难”,“看不懂题目”,可是经老师一点拨,一下子就可以解答出来;考试中,很多同学会失去一些本不该失去的分数,一些熟悉的题目,很多学生因没有把握好关键词,审题不准而大量失分。审题是解题的关键。学生审题能力会直接影响解答的结果。为了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审题能力,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长期渗透认真审题的思想,教给学生科学的审题方法,让他们具有正确的审题能力。因此,我以培养学生良好审题能力为突破口,进行实践探究,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养成终身受用的良好习惯。

二、调查研究

(一)我首先对自己所教的高二年级3个班其中210位学生进行了分小组谈话的方式调查审题的习惯。

从表中可看出,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对“题目过于熟悉,审题不仔细,粗枝大叶和未能把握题目的关键词”而导致分失较多。

(二)我收集了自己所教的高二年级3个班217位学生所有测试卷、作业本进行了错题集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跟上面的问卷调查差不多,例如: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HO不作氧化剂的是( ?摇?摇)

A. NaO+HO=2NaOH?摇?摇?摇?摇 ?摇?摇 B. Cl+HO=HCl+HC10

C. 2Na+2HO=2NaOH+H D. 2F+2HO=4HF+O

很多同学忽略题干要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选择“HO不作氧化剂”的选项,容易错选。再如:有些同学因为没有能够从题目中挖掘出隐含条件而答错。在由水电离出的=1.0×10mol/L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摇 ?摇)

A. K、Cl、NO、Ba?摇?摇?摇?摇 B. CHCOO、Na、NO、Ca

C. Na、OH、CO、HCO D. Fe、Fe、NO、Cl

有些同学不能够由题目挖掘隐含条件――溶液可能是酸性溶液,也可能是碱性溶液,而无从下笔。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审题能力的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

(一)充分准备,确定研究对象。

我以自己所教的三个班作为实验班,而同年级黄老师所教的三个班按常规方法进行教学的非实验班,进行为期半年的对比研究。

(二)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研究。

1.明确目标,树立常规。

通过给学生讲述以往学生因不审题而造成的遗憾,使学生意识到“审题”的重要性。同时给学生明确要求,教给学生方法。要求“题题审,大题目,小题目都要审”。

例如:选择题的审题训练。一般是分为三步进行:

第一步:看题意。读题先默读一次通过读题了解题目中讲了哪一个考点,对题目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形象认识,并能复述考点。

第二步:找关键词和已知条件。动手把已知条件、问题及题中的重点字用笔圈出来,关键是弄清题目涉及的考点,要求学生在审题过程中用笔把所有的知识点在草稿上写下来。

第三步:排除法,根据题目要求,把明显错误的题先排除掉,提高做题准确性。

2.课堂上着重培养,学以致用。

①例题教学

例题教学中,特别注重认真审题的引导,通过对题目做深入细致的审题分析示范,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审题方法、步骤。例如:读题时读到关键词句还要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以便学生读题时学会抓住重点句、关键词,理解重点句、关键词的真正含义,从而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案例)某金属氧化物在光照下可生成具有很强氧化能力的物质,能用来消除空气或水体中的污染物,下列有关该金属氧化物应用叙述不正确的是(?摇 ?摇)

A.将形成酸雨的SO氧化为SO

B.将家居装修挥发出的甲醛化为CO和HO

C.将医药废水中的苯酚氧化成HO和CO

D.将电镀废水中的氰根离子CN氧化成CO和N

点评:此题错误率很高,虽然对于许多中学生来说C、D涉及知识很陌生,不清楚是否正确。但如果能认真审好题,注意到题干中“应用”一词,想想题目中的“应用”二字含义,就会选对答案,因为SO氧化为SO,SO仍然造成酸雨,这种转化没有应用价值,完全是审题问题。

②习题教学

习题教学中,解题前尽量给学生足够的审题时间和思考空间。让学生自己认真细致阅读题目,培养读题审题中多角度无遗漏地收集题目有效信息的习惯。

③引导学生对审题时处理信息的经验进行总结

在平常的训练中,应引导学生对不同题型的审题经验进行总结,因为这对提高学生审题的灵敏性与精确性是有帮助的。下面列举一个例子。

对于图像问题信息:(1)横、纵坐标所表示的化学意义;(2)图像的起点、转折点、终点、斜率;(3)同一图像比较,不同图像比较;(3)经过对以上一些表面信息的定性及定量分析得出隐含的信息是什么?哪些信息对我们解题是有用的。

学生通过对审题能力的训练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那些粗看、细画、筛选的符号和归纳总结就是学生思维的轨迹。逐步培养凡事要开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思想。培养具有较强独立性的人,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善于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不盲从附和,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案例)在一次测验中,有如下一道试题:用MnO和HCl制取Cl,当有4mol氯气被氧化生成氯气时,这些氯气在标况下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容易忽略“被氧化”这几个字,许多学生在计算时会导致解题失误。在分析试卷时,学生经过认真审题都会求出最后的结果。抓住这个机会,我让解题正确的学生介绍自己的经验。一个学生说:“老师教我们审题要抓住关键字、词。我在‘被氧化’这个词下面点上了圆圈,所以我能做对这道题。”通过这个例子,学生明白,老师教的方法,提的要求,只有真正落实了,用上了,才会有收获。

3.运用集体评价,给学生合理外来压力,使学生养成审题好习惯。

每周日的化学辅导时间,我要求每个班的学生要求拿出自己的书、作业或试卷。以小组为单位评价。组员一起讨论,看看哪位同学的审题认真,进步大。评选出来的优秀作业、试卷进行展览,表扬。审题不认真的同学进行相应的批评指正。

四、总结和反思

通过大约一个学期对学生进行审题能力的培养,发现学生的小测、作业、单元检测及期末检测因不审题出错的情况在减少,成绩有所提高。我所教的三个实验班期末成绩平均和同组黄老师三个班平均成绩如图表所示:

通过这次实践研究,虽然研究结果不是非常显著,但我觉得收益不少。包括我自己在做题和阅读时也形成了边阅读边划关键词边做笔记的好习惯,并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更好地了解了教学行动研究的真正意义和内涵,增强了对教学过程的自我意识,提高了自我决策、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汉明.化学问题解决的心理机制及常用策略[J].化学教育,2005,(4).

[2]魏樟庆.化学问题解决的研究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化学教育,2005,(8).

第9篇

一、认真调查 摸清情况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此话对于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工作同样适用。

1.认真钻研教材,熟悉初、高中全部教材的体系和内容。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应在初中解决而实际并未完全解决;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解决,应在高中拓宽和加深等,做到心中有数。

2.摸清高一新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和素质情况。

3.搞一次摸底测验,了解学生学习的现实情况。

总之,对过渡阶段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克服心理障碍,鼓励学生经常反思自己,改进学习方法,以在较短时间内改变学习上“不适应”的情况。

二、对症下药 抓好衔接

在吃透大纲和教材,摸清学生思想、知识、能力等基本素质情况和学习中的现实情况以后,“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顺利地做好了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工作。

1.紧扣高中化学教学大纲,采用“集中复习”和“穿插复习”相结合的方法,做好知识的查漏补缺工作,以创造一个较为整齐的教学起点。

2.改进教学方法,善用启发式教学

不管采用什么教学程序和方法,“启发式”都是必要的。因为它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

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决不能操之过急。在高一对学生铺设的问题台阶不要一下子就很高,要使他们能上得去,以防发生两极分化。要通过耐心细致的引导,教会学生从比较中学习,发现相似,寻求规律,逐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严密性。在做和练中,不断找出好的学习方法。

4.激发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也是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高一新生正处于不成熟向逐步成熟的过渡阶段。一个实验、一个人、一件事、一本书都可激发起他们心中的热情。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发挥实验的优势,使学生一开始就“迷”上化学,并将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第10篇

>> 教师博客 2013年第5期参考答案 中考版2013年第5期参考答案 2013年《时代英语》高二第3期教师参考答案 教师版名家谈语文2013年第9期学习国文的着眼点 教师博客之我见 2013年5期读者有奖调查表 2013年第5~7期“大人小孩讨论会”题目 教师为什么不写博客? 让博客引领教师成长 博客写作与教师专业成长 博客,体育教师的成长舞台 教师博客的应用与发展 博客10年及其它 2009年的博客盛宴 博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通过与网友的交流,反思不足,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断开阔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复习课的思路。博客上写的教学反思便于保存、查找,为今后的教学起了一个很好的借鉴作用。

1.4利用教师博客,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教师的写作能力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博客为教师的写作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实践的机会。一是以写促写,教师通过撰写日志和评论,参与交流,会不断提高自身写作水平。又因网络日志网友能看见,实际上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更能激发博主的写作热情。长期坚持写日志,可以达到练笔的目的。二是以读促写,在网络上有很多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的博客,通过阅读他们的博客,在分享教育智慧的同时,也可以借鉴他们的写作方式、写作风格,为自己所用,从而促进自己的写作水平的提高。

笔者在近五年撰写的教学论文和大量教辅稿件得以发表,正是得益于自己的博客。例如,通过博客平台经常浏览《流水飞涛工作室》,笔者得到一些习题编制的知识,开阔了教学资源整合的思路。在阅读《倾听花开》博客,笔者懂得了教师写作的源泉在平常的教学中。《倾听花开》博主是一位初中物理教师,但她让我明白理科教师的文笔也可以这样的优美。

2 利用教师博客的一点反思

2.1加强管理,提升博客质量

笔者浏览一些教师注册的博客,学习了不少的教学方面的知识,但同时也发现有些教师博客长期不更新,有的教师博客里充斥着娱乐八卦。笔者想说的是,注册、建立一个博客很容易,只要几分钟。但要坚持“博”得久、“博”得好、“博”得妙,却不那么容易。这需要教师的恒心和思考。在“学习+行动+反思”这种螺旋式研究方式中,教师应利用博客平台,持之以恒,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2.2加强宣传,提高博客知名度

网络资源是海量的。如何被别人知晓,这也是一个要考虑的问题。可以在班级和教研QQ群里广而告之,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以及教师与教研员之间开创交流的空间。也可以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师博客评比。如:笔者的博客参加了2009年安徽省教育厅电教馆组织的“电教六项”评比,获得教师博客类三等奖。而且,定远教育网和蚌埠化学教研网等提供了笔者的博客的网址,又进一步提高了知名度。

2.3加强交流,综合利用博客

在博客里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尽隋展示自我、分享感受、相互交流,这满足了笔者倾诉的需要。而博客网络互动的特点,使得同行可以经常光顾自己的博客,和自己进行交流,这使得教师被关注、尊重、认同的需要得以满足。激发了教师“主体意识”,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存在”。

博客虽然有诸多优点,但在交流及时性方面还比较弱。为了扬长避短,拓宽视野,可以把博客与QQ、教育论坛、UC房间的网络研修等结合起来,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问题探讨,把网络教研引向深处。如:在线研讨、空中课堂等,进行听课、问题研讨活动,提高教研水平。多方面、多渠道地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第11篇

一、认真学习研究新课程标准、教材、考试说明、近年来高考真题,把握复习方向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对于把握高考复习方向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教材是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对学科知识的有效编排,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因而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复习中加深课本知识和回归课本,对高考复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教师在高三化学复习过程中应认真学习研究新课程标准、教材、考试说明、近年来高考真题,了解学生实际情况,,明确具体的复习教学目标,加强针对性,避免随意性,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二、指导学生复习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1.分类思想,化繁为简,指导元素化合物的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种类多、反应杂,如果不能找出其中内在联系,就容易遗忘。分类法是化学的重要科学方法之一。在元素化合物的复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应用分类的方法对所学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引导学生建构繁杂的元素及其化合物转化网,疏理零散的物质之间的反应体系,让学生在掌握元素及其化合物相关知识的同时,将反应原理与化学概念等学科知识与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相融合,提升学生运用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从而高效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模块的复习。

2.指导学生联想,归纳总结,掌握规律,形成完整地知识网络。经过高一、高二阶段化学的学习,有些同学觉得个别知识点已学会。其实,考试得分、学会仅是一方面,还应学会归纳总结、联想,找出同类题解法的规律,才能更有把握不失分。也就是说,化学学习重在掌握规律。在高三复习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指导学生联想,归纳总结,掌握规律,把知识点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从而构建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3.指导学生构建微粒观,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微粒观”是重要的化学观念之一,在复习过程中重视构建微粒观,指导学生用微粒的观点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物质的结构、性质及其变化,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指导学生从微粒的角度去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任何物质的水溶液中,一定同时有H+、OH-离子和H2O分子,电解质在这些微粒作用下其组成发生改变。如:强电解质在水的作用下发生完全电离,全部转化为离子;弱电解质在水的作用下发生部分电离,部分转化为离子;可水解的盐在水中发生水解,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难溶电解质在水中溶解产生离子,存在着沉淀溶解平衡。这些物质的水溶液中都存在离子、分子等微粒,因此,解决这类化学问题时都离不开微粒的观点。

4.引导学生反思总结,整理错题集,提高学习效率。没有反思,就没有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形成。除了教师的教学反思外,学生也要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学习。因此,我在高三复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每周安排一个单位时间梳理并整理本周复习的内容、练习,对每道错题应当写出错解、错误原因、正确解法、反思等基本内容。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可以逐渐减少重复错误,理清解题思路,扫清知识盲点,进一步强化对于学科的整体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5.培养学生良好的答题习惯。学生往往在考试后,自我感觉良好,批改后试卷拿到手,会发现自己认为会做的题目却得不到分数,这都源于平时练习不规范而造成的。而高考中常见的失分有,如化学专用名词中出现错别字;方程式未配平;漏写或错写特殊的反应条件;热化学方程式漏写物质的聚集状态等。只有平时不断的严格要求,一点一滴积累,不让“随意”成习惯,才能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三、认真研究高考,发挥近年高考试题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纵观近几年高考化学命题,既注重考察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同时还关注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在整合三维目标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增强了试题的探究性、开放性。高考试题改革为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用好近三年化学高考题中的典型题目(尤其是考察知识迁移能力的考题)作为课堂复习教学的例题,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经常将复习化学基本知识与解答高考题挂起勾来,真正做到复习“双基”着眼高考要求,扩展学生视野,提高复习兴趣,树立高考信心。

总之,新课程高考由原来“知识立意”逐渐向“能力立意”转变这一命题指导思想,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复习策略,精心设计,提高高三化学复习效率。

第12篇

实验是研究解决问题途径的重要手段,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使化学教学更有效果。然而,在化学实验教学实践中,众多的因素导致了学生、教师对化学实验的不重视和不认同,化学实验多以“纸上实验”、“演示实验”为主,存在着学生动手能力差,知识应用能力差、教学效果差等众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化学教学效果再提高的关键。

1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从学生方面分析高中化学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教学实践的核心,通过对高中化学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总结,发现学生参与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积极性不高、动手能力差等问题。首先,教学中学生在参与化学实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难实现,大多数情况是老师拉着学生学、推着学生做实验,学生完全是一种教学承受者、学习压迫者的姿态,参与化学实验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足。其次,化学实验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弱,很多实验环节需要老师帮助才能完成,对于整个实验的设计、实施也是跟着老师思路走,缺少自我设计、自我准备、自我学习、自发完成实验的能力,化学实验难以发挥其对化学知识直观的认知和理解作用,学生无法将课本上的知识点与实验实践联系起来进行学习。例如,气体的鉴别,对于鉴别方法大多是依靠老师总结、学生强记得来的,很少有学生在实验中总结各种气体的性质及鉴别方法。再次,学生的思维不够灵活,在化学实验教学参与中缺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面狭窄,又缺乏主动思考的意识,化学实验实验过程也是模仿的多、照做的多,探究知识的精神太少,对于实验的理解也是浅尝辄止,不能深入、透彻的体会实验的目的、化学知识的应用等,化学实验在学生心目中成了“走形式”、浪费时间,致使学生不能灵活运用学过的化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四,学生参与化学实验的效果不好,一堂实验课结束后,学生不会总结知识,对于知识的应用、理解很混乱,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难以保障。例如“钠、镁、铝单质金属活动性强弱研究”实验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实验也做了,反应现象等也看到了,可学生观察的不仔细,对于钠、镁、铝与水、与盐酸反应的激烈程度没有印象,对于金属单质活动性的强弱还需要老师带领总结,这样的学习效率难以达到教学要求的高度。

1.2从教师方面分析高中化学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对化学实验的不重视,一方面,在教师看来化学实验教学如同“鸡肋”,若不组织实验,一些知识点确实需要通过实验观察、认知、掌握和应用,学生就可能错过学习知识的机会;若用心组织实验,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教学有效性差,该掌握的知识点还需老师强调、总结,可谓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还不如将实验知识点总结下来让学生去背。另一方面,化学实验会接触很多有毒、腐蚀性强、危险性大的药剂、试剂等,如醋酸、二氧化硫、浓硫酸等,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风险,教师对于实验的组织需面面俱到,才能确保实验的安全、顺利和成功,但是即使教师对实验准备的很充分,但是一旦出现问题,教师也难辞其咎,这就导致了教师对于实验的怠慢心理,对于化学实验能不做的就不做、能自己动手做的就不让学生做,导致了学生动手能力差,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弱。其次,老师难以放下架子,不能正确定位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难以真正的将学生推向教学主体的地位。例如,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对于实验的设计、准备等很少征求学生的意见,直接将这个实验怎么做,对于实验的安全性、有效性考虑较多,对于学生实验主动性的激发、实验兴趣的培养、自主思维能力的培养等考虑不足,不利于学生在实验中将化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进行综合应用。第三,教师化学实验教学的传统理念难以彻底改变,大多数教师仍然认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成绩,只要成绩提高就是教学有效性提高了,对于学生持续有效的学习化学能力的培养考虑不足。

综上所述,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发挥;学生综合应用化学知识能力差;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弱。此外,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影响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如实验室条件不足一些化学实验不能做,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张等因素,也影响了化学实验教学的开展。

2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针对高中化学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要结合实际将问题与实践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总结造成这些问题的最根本原因,以促进化学实验教学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2.1教学理念的转变与创新实践

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首先需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并将新的教学理念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促进教学中各种问题的解决。第一,尊重学生在教学参与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实验兴趣、实验能力的培养。例如,高一实验“乙醇的性质探究”教学,这个实验实质是演示实验,老师边做、边讲,学生观察理解就行,可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可结合高二的“乙醇的性质探究实验”内容对高一的知识学习、实验内容进行深化,一方面,以知识的拓展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意识,使其对动手做实验产生兴趣;另一方面,为高二的化学知识学习奠定基础,在高二实验教学中能够通过对高一实验情景的回忆体会化学实验教学参与的方式、途径,以促进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提升。第二,准确定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将实验设计、实验准备等工作推给学生自己完成,充分的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启发、引导作用,例如实验中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装置处理实验中产生的废气,避免其排放到空气中。第三,正确认识化学教学与化学考试之间的关系,纠正一切学习为考试服务的思想,将学生学习、理解、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放到教学的首位,提高学生的化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例如,在“钠、镁、铝单质金属活动性强弱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详细的观察记录,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总结、归纳金属单质活动性强弱的特点,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拥着老师“教”而不是老师拉着学生“学”。

2.2“以学为主”降低教学压力

“教学”当中,当以学为主,才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也能使学生在教学参与中的效果得到提高。首先,变被动的强迫式学习为主动的探索式学习,在教学前后不给学生提供知识概念、理论总结等帮助,让学生通过教材自己预习、自己学,教师再针对学生没学懂、没学全的部分进行讲解、归纳,营造一种师生“共同探讨”教学的气氛,降低可是紧张对教学造成的压力。其次,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多安排一些简单的、有趣的实验,先提高学生参与化学实验的兴趣,再引导其有效的参与化学实验教学。例如“钠、镁、铝单质金属活动性强弱实验”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学习钠的保存、切割等知识,在将铝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形式通过图片等展示给学生,启发学生对其金属活动性的强弱进行思考,进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将实验的有效性最大化。再次,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多动手、多思考,灵活运用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例如,很多化学实验都会产生有毒、有害的气体,将这些气体直接的排放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尾气处理装置,再结合学生的设计思路对实验进行点评、讲解等,鼓励学生用简单、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此外,还应重视化学实验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用制度约束学生在参与化学实验中的行为,增强化学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有序性,确保化学实验的安全、顺利。同时,注重实验器材、实验药品等的更新、保管等等,为实验教学的开展提供可靠的保障,总之,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各种为题要认真对待、灵活解决,以促进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