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2 23:13: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户投资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
84年后的农业增长率的急剧下降引起了产权改革是否是核心,是否要私有化的争论。其中投资是争论的焦点之一。但是不同的观点相对应的实证分析还没有得到一致的,令人信服的结论。本文系统的分析了地权稳定性对各种农业投资,特别是固定于土地的长期投资的影响,同时考察了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尝试着对这场争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我们的理论模型指出地权的不稳定性抑制了长期投资,但对其他投资的影响随外生约束的变化会有所不同。小调的负面影响较小,而合适的补偿机制降低了大调的负面作用,其他因素对投资的影响方向也随约束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农业的低比较收益对投资有着双重的重要的负面影响。
实证分析证实了地权的不稳定对长期投资显著的负面影响,而且大调的影响大,小调的影响小,也证实了补偿机制有正向作用。我们同时得到了:小调刺激了化肥的施用,也减少了农业劳动投入,而大调对两者的影响基本不显著。这种差异证实了约束条件的变化的重要影响,也暗示了农业的比较收益的重要性。另外我们还证实了非农就业机会,村组的相对应的长期投资都显著的降低了农户的长期投资,进而我们对产权核心论提出了质疑。
关键词:地权稳定性,大调整,小调整,长期投资,短期投入,劳动投入,农家肥,农业比较收益,约束条件,村组投资,补偿机制,集体所有制,产权核心论
LandTenureSecurityandFarmerInvestment:TheoryandEvidencefromChina
Abstract
Thesharpdropintheagriculturalgrowthrateprovokedahotdebateaboutwhetherthemainproblemlayinlandrightornot,andwhetherweneededtoprivatizelandornot.Investmenthasbeenoneofthefocuses.Noconvincingempiricalevidencehasbeenprovidedeithertovalidateorinvalidatethearguments.Ourpapersystematicallyexplorestheimpactthatlandinsecurityhasonagriculturalinvestments,especiallyonlong-termandland-savinginvestment.Wealsoanalyzeeffectsofotherelements.Wetrytogiveourcontributionabouttheissue.
Ourtheoreticalmodelpredictsthatlandtenureinsecurityadverselyaffectslong-terminvestment,buttheeffectsonotherinvestmentsdependingontheexogenousconstraints.Partialadjustmenthaslessnegativeeffect,andsomeproperrecoupmentmechanismsalleviatethenegativeeffectofrearrangement.Theeffectsofotherelementsoninvestmentsarealsodependingonexogenousconstraints.Andwepointouttherelativelyloweryieldofagriculturehastwoimportantnegativeimpacts.
Ourempiricalanalysisfindsevidencesofthenegativeeffectoflandinsecurityonlong-terminvestment.Andrearrangementhasmorenegativeeffectthanpartialeffect.Alsowefindevidenceofthepositiveeffectofrecoupmentmechanism.Atthesametime,wefindpartialadjustmentincreasesuseoffertilizer,anddecreaseslaborinput.Butrearrangementhasnosuchsignificanteffect.Thisdifferenceimpliestheimportanceofchangeinconstraint,andthentheimportanceoftherelativeyieldofagriculture.Inaddition,wesubstantiatenon-farmopportunityandthecollectiveinvestmentbothhavesignificantlynegativeimpactonlong-terminvestment.Andwedoubtlandrightisnotkeyproblemofthedecliningofagriculturalinvestment.
Keyword:landtenuresecurity,rearrangement,partialarrangement,long-term(andlandsaving)investment,short-terminput,laborinput,organicfertilizers,relativeyieldofagriculture,exogenousconstraint,collectiveinvestment,recoupmechanism,landrightschool
金融发展的二元结构特征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分 配差距的不断扩大已成为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普遍 共识,如何调整金融资源空间配置的非均衡、缩减居 民收入分配差距将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金融工 作的重心问题之一。改革以来,中国的基尼系数已 由1990年的0.355上升至2010年的0.458,区域金 融发展的失衡和二元结构的特征,加剧了区域经济 发展的不均衡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 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政府部门关于缩小居民 收入分配差距、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的一系列指导性 文件开始推动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 对不同经济区金融发展、金融结构的布局业已成为 当前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重要方面。在此背景下, 探究金融发展水平与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间空间 分布的影响机制对于缓解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无疑具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Gini开创了对收入分配结构的度量方法, Kuznets提出了着名的倒U型假说,嗣后的许多研究 多围绕于Kuznets倒U型曲线的实证检验 [1] 。 早期关于金融发展与收入差距的研究更多地隐 含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中,King和 Levine关于金融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 局面,多元回归和面板数据方法成为分析金融发展 与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手段,许多文献将金融 发展与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关系暗含于经济增长与 收入分配差距的关联性之中 [2] 。在理论研究方面,支持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距负相关的代表性研究 包括Alesina和Rodkik等人的研究 [3] ,而认为经济 增长和收入分配差距正相关的代表性研究包括Ga- lor and Tsidon [4] 、Deininger and Squire [5] 、Alesina and Perotti [6] 等人的研究。但在实证研究中,绝大 部分的实证研究支持了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距的 负相关性。 Greenwood and Jovanovic分析了金融发展水平 与收入差距的关联性 [7] ,在他们的论文中,实际上暗 含了一个重要假设———即初始的收入分配外生于经 济增长和金融发展水平,且对金融市场设施的使用 需要支付一定的固定成本,每期对金融服务的购买 需要支付一定比例的运营费用。由于固定成本的存 在,在金融和经济发展的早期,金融市场不大,此时 只有那些高收入、财富水平较高的人群才可以享受 到金融服务,而穷人在金融服务的购买上存在着 “门槛”效应;由于“门槛”的存在,穷、富两个群体的 金融投资收益率存在差异,因此,金融发展会使得收 入差距扩大;在金融发展的成熟时期,囿于金融服务 的激烈竞争,早期的“门槛”消失,穷人群体也可以 享受金融部门的服务,此时,穷、富群体的金融投资 收益率逐步趋同,这时的收入差距开始不断缩小。 Agihon和Bolton认为穷人之所以不能获得金融融资 源于较高的利率,而随着金融市场资金供给的增加, 利率的降低可以使得穷人获得迈过这一门槛的机 会 [8] 。Matsuyama认为金融市场的这种“财富门槛” 是内生的 [9] ,Beck et al.发展了金融发展影响贫困 家庭的两种渠道,但在金融发展的收入分配效应上, 研究认为存在不确定性 [10] 。Salvador Perez-Moreno 分析了发展中国家中金融发展与贫困间的因果 性 [11] ;Bittencourt以巴西为例,研究了其国内金融发 展与收入不平等相关性 [12] ;实证研究中,Ben- abou [13] 、Li and Zou [14] 、Beck et al. [10] 认为金融发展 与收入分配差距的相关性并未有明确的结论。但 Greenwood and Jovanovic [7] 、Jalilian and Kirkpatrick 支持了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差距的负相关性 [15] ;而 Townsend and Ueda [16] 、Iyigun and Owen认为金融发 展与收入分配差距间也存在着Kuznets的倒U型关 系 [17] ,但Clark,Xu and Zou却又否认了这种存 在 [18] 。 国内对我国金融发展、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分 配差距间的相关性亦存在较大争议。马冰分析了金 融资产对居民收入差距的正负效应 [19] ,马草原基于 风险预期理论,对金融歧视与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 了解释,并提出了金融市场的“双重门槛”影响 [20] ; 基于VAR模型,张立军、湛泳检验了金融发展的门 槛效应、降低贫困效应、非均衡效应对城乡收入差距 的影响 [21] 。杨俊、张宗益利用两时期省级截面数 据,在二元经济结构假设之下,对三部门劳动力转移 的收入分配变动进行解释,认为我国改革十几年来 制度转型带来的新兴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具 有重要的影响。数据分析支持了Kuznets的倒U型 假说,并认为这种趋势是由于制度转型所决定的,或 者是由经济发展和体制变革双重影响的结果 [22] 。 王小鲁、樊纲从20余个因素考察了其对城乡居民收 入差距的贡献,包括人均GDP、外贸依存度、失业、 养老保险等等,但论文的研究发现保险等对高收入 阶层的好处要大于其对低收入阶层居民的好处,即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反而扩大了收入差距 [23] 。王 书华、孔祥毅从信贷资源、股票融资、保险市场三个 角度,分析了金融发展、金融资源分布与经济增长和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由于经济 中存在显着的二元经济结构,金融发展较为充分、金 融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收入分配的差距反而较 小 [24] 。王书华、杨有振以供给领先的金融发展模式 为视角,证实了供给领先的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收 入分配的影响机制 [25] 。 既有的文献分析证实了金融发展中的门槛效应 对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存在性,这种影响随着经济 发展,促使金融发展与收入差距间存在着一种“倒 U”型关系。然而,既有的文献分析大多是针对国家 宏观经济层面而做的理论分析,且大多是针对城镇 居民而做出的分析。相较于国家宏观层面或城镇居 民,我国农村居民的金融资产配置与收入结构及其 微观个体特征均有着较大变化,农村居民的收入消 费习惯也大大相异于城镇居民,那么,在农村居民中 是否也存在着金融资产配置的门槛效应?这些金融 资产配置对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如何?基 于此,本文将通过对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对农户的 金融资产配置以及收入差距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和 检验。
二、理论假设与数理模型 Greenwood和Jovanovic(以下简称为GJ)模型以典型厂商和消费者为代表,分析了金融发展对居民 收入差距的影响。但不同于完美金融市场机制的前 提假设,基于我国的现实,典型的农户并不满足GJ 模型的假设,对我国农户的金融资产配置与收入差 距的分析需要修正GJ模型的理论假设。
1.农户部门 在一个包含农户和金融中介的两部门经济中, 放弃GJ模型对典型消费者预期效用的假定①,假定 一个同时从事生产和消费的农户的典型行为如下: ∫ ∞ 0 ln(c t ,k t ) 1+ρ dt,其中0<ρ<1 同样,假定农户的初始财富分配是外生的②,农 户可以选择是否从金融市场进行融资,如果能够从 金融部门获得融资,则农户可以从投资过程中获得 一个较高的收益率wt;反之,如果农户没有从金融部 门获得融资,则假定其收益率为0; 由于生产存在一定的风险,融资后,农户的预期 收益如下: R(k t )=(1-p t )×0+p t ktwt, pt为融资后农户投资未发生亏损(从而可以按 期归还金融机构的贷款)的概率,此时,农户投资资 本kt的收益为ktwt;w t 为投资的收益率;如若发生亏 损,则农户的收益为0;
2.金融部门 对金融部门而言,向农户提供融资服务,金融部 门将收取一个比例φ作为服务费用。假定贷款的利 率为rt;农户的投资获得成功时(概率为p t ),金融部 门可以避免信用违约的损失,此时金融部门的收益 为φrtkt;而如果农户投资发生了亏损,此时农户的 收益为0,无法支付贷款,金融部门不得不遭受信用 违约损失,此时其收益为(-k t )。 因此,金融部门的预期收益为: ptφrtkt+(1-p t )(-k t )=[(1+φr t )p t -1]k t
3.门槛效应 显然,在存在风险违约的情况下,对金融部门而 言,其愿意提供的最大融资规模为: [(1+φr t )p t -1]k t rt 由此,站在金融部门的角度,只有农户的财富 规模超过 [(1+φr t )p t -1]k t rt 这一门槛,金融部门 才会考虑向农户提供融资;否则,金融部门就可能承 担信用损失。这一比例就成为农户部门融资的一个 门槛,财富规模没有达到这一比例的农户将无法获 得金融部门的融资。由于获得融资后投资的收益率 wt大于无融资的收益率0,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由 于金融资产配置而带来的财富差距将越来越大,农 户间的收入差距扩大。 因此,在金融部门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早期时间, 金融资产配置的门槛效应将可能导致农户收入差距 扩大。 4.动态效应 在金融发展的早期阶段,囿于资产配置的门槛, 财富规模较低的农户群体难以获得金融部门的融 资,而富裕的农户则可以利用获得的资金从事收益 率更高的投资,由此,在金融部门发展的早期阶段, 金融资产配置的门槛效应会使得农户间的收入差距 扩大。 恰如Matsuyama [9] 所论述,金融资产配置的这 种“财富门槛”是内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利润的 追逐必然会导致门槛效应的存在。Agihon和Bolton 认为,利润的追逐会使得金融部门的供给不断加大, 金融市场竞争不断加剧 [8] 。在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 机制下,即使金融市场并非Greenwood和Jovanov- ic [7] 、Matsuyama [9] 所假定的完美金融市场,但随着 金融部门逐步发展到成熟阶段,竞争加剧,制度逐步 规范,融资成本必然会降低,信贷配给的金融歧视将 获得修正,即使财富规模较低的农户也能够获得金 融部门的融资。 在金融部门发展的成熟阶段,一旦所有的农户 都能够从金融部门获得融资,此时富裕农户融资后 高投资收益率的优势将被打破,富裕农户与贫困农 户同时融资后投资收益率的差异将会缩小,随着时 间发展,农户间的收入差距将缩小(见图1)。显然,从时间发展的角度看,金融发展与农户的 收入差距间存在着一种倒U型关系,在金融发展的 早期,囿于金融资产配置的门槛效应,农户的收入差 距扩大;但随着金融供给的增加,金融资产供给竞争 加剧,门槛效应逐步消失,农户间的收入差距开始缩 小。在整个时间轨迹中,金融发展与收入差距存在 一种倒U型关系。
三、经验事实与证据
基于Greenwood和Jovanovic [7] 、Agihon和Bolt on [8] 、Matsuyama [9] 的研究,前文对农户融资行为的 理论分析业已证实了金融资产配置的门槛效应对农 户间收入差距的影响,对其比较静态的分析也证明 了金融发展与收入差距倒U型关系的存在。 理论分析的核心表明金融资产配置的门槛效应 是诱使农户收入差距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文 献基于发达国家完美金融市场机制条件下城镇居 民、农村居民两个群体的分析业已证实了这种现象 的存在性,但鲜有文献专门针对我国农村居民金融 资产配置行为的研究,特别是相较于城镇居民,农户
论文关键词:保障奶牛养殖效益五措施
避免奶牛业的大起大落,使奶牛业健康发展,核心不是特大规模、特高产量,而是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凡亏损的企业、行业均得不到良好的生存。饲养奶牛不管大与小都是经营单位,要持续健康发展奶牛业,其核心是提高奶牛业的经济效益。如果没有良好的效益,奶牛业无论产值再多,单产再高农业论文,都无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发展。下面笔者就提高奶牛业经济效益的途径谈谈的一些想法:
一、制定合理公平的鲜奶价格
鲜奶是联结奶牛业和乳品业的中间物,它既是奶牛的销售产品,又是乳品加工的原料,所以鲜奶的价格影响双方的效益。在奶牛饲养成本之上结合市场价格制定合理的鲜奶价格,在开展以质论价、优质优价原则下,乳品加工厂检测鲜奶的质量指标必须准确公平,杜绝压质压价,形成双赢的鲜奶价格核心期刊。
二、应用新技术降低饲料成本
饲料占奶牛饲养总成本的60%以上,因此利用现代科技找到价格低的替代原料,使饲料配方既符合营养标准又降低成本,科学采购性价最优的粗饲料和精饲料。
三、抓好育种工作,提高牛群质量育种工作能改进与经济效益有关的遗传性能,即产奶量、鲜奶的质量、繁殖力、抗病力、体型及生产年限等,生产环节多,所需时间较长,它潜藏着巨大的长期性效益,所以全国要建立统一的牛群档案,完善各种育种资料信息,科学地培养出优良奶牛群。如果只顾眼前利益农业论文,忽视育种工作,低质量的奶牛势必造成产奶少、鲜奶质量差、增重慢,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实行科学饲养管理,提高奶牛产奶量。
我国制定了《奶牛饲养标准》,出版了许多奶牛科学饲养的书籍,但多数奶农没有科学地饲养奶牛,依然沿用落后粗放的管理方式。只有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等有效措施,使科学技术真正地应用到奶牛的饲养中,才能防止疫病和疾病。建立奶牛的会计核算,分析数据科学管理,从而提高奶牛的产奶量。
四、适度规模,提高规模效益
规模化牧场有利于专业管理,可以体现规模效益。目前,我国小规模经营的奶农(散养户)生产的牛奶约占市场供应份额的60%。另一方面,在许多低收入地区,饲养奶牛带来的收入是许多低收入家庭的主要生活来源。虽然这些散养户目前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绝不能因此把他们排挤出牛奶生产者的行列。走以家庭农场为主、合作小区为辅的奶牛规模化之路,把一些具备条件的散养农户逐步升级为家庭农场农业论文,将一些没有能力饲养的农户的奶牛出让给具有专业管理水平的小区、合作社或奶牛公司,是一条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现代奶业的科学发展之路。适合中国的奶牛规模是小型50~100头、中型100~1000头、大型1000~3000头,规模太大不利于疫病防治,管理难度也大核心期刊。
五、推行奶牛保险,保护奶农利益
奶牛作为大牲畜价格昂贵,一旦发生疾病及意外事故死亡或检疫出传染病必须扑杀时,损失较大。为了保护奶牛饲养户的利益,采取奶牛保险形式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也是有效保证奶牛业良好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采取“宏观调控,微观放开”的政策,保护奶牛业持续稳定发展。
在市场经济中,奶牛业也和其他行业一样,并不是任其发展,撒手不管。纵观奶业发达国家奶牛业稳定发展的经验,需要政府部门在微观放开的前提下仍然采取宏观控制方法,适时调整奶牛业与乳品加工业合理公平利润,在奶牛业处于困难低潮时,给予一定的补贴,保护奶牛业的稳定农业论文,损失局部利益、短期利益,获得社会利益和长期效益。
奶牛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联结农业和工业的中轴产业;奶牛业也是一个脆弱的产业,总是处于弱势地位,它的大起大落势必影响广大农民的致富和“三农”问题,制约着乳品加工业、饲料加工业的健康发展。采取“宏观调控,微观放开”的保护政策,通过奶牛业自身的科学经营管理,使奶牛饲养保持在可观的经济效益上,奶牛业才能稳定地发展。亏损的奶牛业无论你投资多大,技术多先进,单产多高都等于零,只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才是奶牛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真正动力。
关键词:野三坡,旅游资源,新民居建设
涞水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省市大力推进农村新民居建设这一有利时机,把农村新民居建设做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科学决策,涞水的新民居建设须和野三坡旅游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景区农民开发旅游改造老房子的强烈愿望。
调查中发现,随着野三坡旅游设施的逐步完善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地的广大农民积极参与旅游服务业,通过开办农家院,让旅客住农家旅馆,吃农家饭,当地的广大农民得到了实惠。近几年涌现出了刘家河、苟各庄、上庄、大龙门、下庄等20多个农家游专业村。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目前农民居住现状、卫生设施、厨房设施、通讯条件等相对落后,老房子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村干部反映当初农民盖房没有规划,不临街的房子大多是70年代以前建的旧房,同时路窄进不去车。广大农民更是强烈要求拆旧建新,彻底改善农家院的接待条件。三坡镇刘家河村依山傍水,距离百里峡这一王牌景点仅一公里,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为这个只有152户的山村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村子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旅游相关的营生,经营家庭旅馆开办农家院的村民占到三成以上,群众反映就是因为房子旧条件差,游客不愿住,影响了收入。农村新民居建设为破解困扰群众的这一难题提供了契机。
二、总体规划,统一标准,体现特色。
示范村确定以后,首要任务是制订规划,县委政府主要领导特别强调,新民居建设规划不但要符合省委提出的“三新六有”建设标准,还要符合野三坡旅游景区总体规划。紧密结合村情,高标准规划,并严格按规划设计施工。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县城乡规划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测绘、勘查、制图、汇总等几个小组,深入乡村逐村作业,广泛征求村干部和村民代表的意见,充分借鉴河北省燕赵新民居建设方案的户型、风格和外观等设计方案,县里还从保定聘请有资质的多维规划设计院专家协助指导。规划别注重野三坡风景与当地民俗相结合,与开办农家院相结合。为了给风景区添新风景、新亮点,每个村集中建设,统一标准,县新民居建设办公室按规划设计和“三新六有”标准统一验收,使新民居建设和野三坡旅游风景区相得益彰,互为衬托。
三、因村制宜,分类创建。
在2009年的4个省级示范村新民居建设中,我县根据不同村的情况实行因村制宜,分类实施。三坡镇刘家河、松树口两个村,地处通往百里峡景区的旅游公路两侧,该村村民要求建别墅式小楼的愿望强烈,所以县里在旅游路旁集中规划120多亩新址用于村民集中建设新居,统一三层标准,三档一排,分户施工。施工前由村委会出资统一办电,铺设上下水管道、修建入户道路、规划出绿化用地,为了达到旅游景区污水排放的要求,两个村还联合投资建污水处理厂一座,村委会的优质服务,给各农户新民居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施工过程中县规划局、建设局、环保局等单位严格按规划设计和建设标准给予质量监督。建成后按照“三新六有”标准县委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联合验收。免费论文参考网。
苟各庄村地处百里峡景区之内,由于该村农户参与旅游服务时间长,在2009年之前村内就陆续盖起了212栋2—3层小楼。该村被定为示范村后,村委会经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要让这些设施条件差、服务功能不全、接待旅客质量低下的旧楼改变面貌。一是整体刷新从内到外、从上到下全部重新装修。二是健全功能、完善上下水通道安装太阳能洗浴设施,宽带入户。现在这个村的旧楼全部焕然一新,家家是冲水卫生间,厨房换上了新厨具,家庭旅馆换上席梦思,有的还使用上了沼气。另外,苟各庄村委会还为没有盖上楼房的30多户在村对面山角下规划一块35亩新址,让这些有能力建新居的农户统一标准在此建设新居。
通过新民居建设不仅提升农家游服务档次和水平,还为野三坡景区增添亮点和新的风景。免费论文参考网。
四、展望未来前景广阔。
通过2009年一年的大胆尝试和有益探索,实验证明,涞水县委县政府把农村新民居建设与野三坡旅游紧密结合的做法完全符合县情实际,顺应了广大农民的心愿。现在景区各村干部群众对建设新民居的热情非常高涨。2010年我们将继续把新民居建设做为农村工作的重点。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按上级要求狠抓不放。免费论文参考网。2010年新民居建设示范村已经确定,还是把重点放在野三坡景区之内,放在为旅游提供服务多、贡献大的村。通过新民居建设真正使更多的农家院提高档次和质量,让更多农民得到实惠,通过改善居住条件、优质服务游客,达到生活舒适、增加收入的目的。
论文摘要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和组织体系决定了我国农村存在着金融抑制,金融抑制直接导致了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我国的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失衡。针对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特点,提出推行金融深化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变化是金融地位的显著提升,金融是国家经济的命脉,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命脉。由于我国特殊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式,在城市金融深化改革程度日益提高和金融改革逐渐显现功效的同时,农村金融却问题颇多。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农村金融发展满足不了农户的基本需求,农村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善、不规范问题等亟待解决。因此,深入研究我国农村金融存在问题,对认识和解决农村金融抑制,推进金融深化改革有重要意义。
1农村金融市场的组织体系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成存在两大格局,即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前者为主导,多种非正规金融机构共存。正规金融机构是指由政府批准成立并进行监管的金融机构,如我国的中央银行、政策银行、合作银行、保险公司、典当业等。非正规金融机构是指非法定的金融组织,即正规金融机构之外的组织,如农村合作基金会和自发的乡村组织等。
2农村金融抑制
2.1融出资金抑制
融出资金是指经济主体从金融机构和其他渠道借入资金,农户实现资金融出,只有增加资金供给才能让农户真正受益,而事实却非如此。
2.1.1农村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从农村资金供给的主体来看,有乡政府、村集体、乡镇企业和农户,而乡镇企业由于管理落后、效益低下,资金积累十分有限。因此,对于农村每一主体,他们的储蓄能力都十分有限,且急需外部资金供给。受长期以来的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农村资金一直是游离农村,进入城市,而且农村资金离农倾向愈加严重。
2.1.2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农村的资金在以各种途径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农村还在向城市输血,商业银行在农村的储蓄网点每年吸收的农村资金为5 000~6 000亿元,这笔巨款资金由此内部系统注入城市。2003年12月全国邮政储蓄存款余额为7 679亿元,全部转存中央银行,其中65%来于县及县以下乡镇及所辖农村,占34%;1978~2000年间通过农村信用社和农村邮政储蓄机构造成的净流出资金高达6 157.9亿元,仅2000年1年农村资金通过农村信用社就流出4 639亿元。可见农村资金流出态势还在加剧。
2.2融入资金抑制(资金需求受堵)
融入资金是指经济活动主体从金融机构和其他机构借入资金。融入资金抑制的问题就是资金需求的问题。
2.2.1农村融入资金主体细化。虽然在农村金融市场上从事金融供给服务的机构多种多样,但这些需求服务对象只有3种,农户、农村企业和政府部门。三大农村资金需求主体的层次再细分类又是一个资金需求的方向,是资金需求渠道的细分系统。
2.2.2农户融入资金受堵原因。农户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也是农业生产的投资主体,农户的投资行为直接决定着农产品和市场的有效供给,决定着农户的经营收入。农户贷款是农业信贷的基本形式,农户对借贷资金的需求与农村金融部门借贷支持存在较大差距。
(1)主体因素。农户、乡镇企业和基层政府部门是农村金融市场中经济活动的主体,在三者之中农户占有绝对大的比例。农业生产周期长、收益小、季节性强等特点,直接影响农业的资金周转和回收。
(2)客体因素。由于正规金融服务的缺位和不完善直接造成非正规金融机构服务的壮大,农村正规金融服务急剧萎缩。农村信用社一直被当成中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但经历了20多年不断改革和发展,农业资金投入短缺,农户和农村中小型企业贷款难问题仍然突出。
3推行金融深化战略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存在着金融抑制。金融抑制直接导致了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我国的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失衡。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分别对经济发展起着抑制与促进的作用,推行金融深化战略有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金融深化理论是指政府放弃对金融体系的过分干预并在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之后,推行金融深化战略,以金融市场经营主体多元化以及利率市场化,使利率真实反映市场上资金的供求变化,刺激社会储蓄总给水平的提高,从而便于资本的筹集和流动,有效地解决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提高融资效益。
3.1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规范农村合作金融
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健康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三农”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农村合作金融支农服务和自身发展的双重目标需要依赖于三个方面:一是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产权改革,规范股金管理,改善股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内控制度建设,转换经营机制,加大信息披露,强化社会监督和制约,逐步培育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自身可持续发展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二是坚持商业化支农方向。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论采取何种产权形式,都需要自己能在农村建立起稳定增长的信贷资金供应机制,坚持市场化、商业化取向。若被迫牺牲商业利益去实现社会责任,则不可能持续发展。三是坚持区域发展。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自然条件又不一样,因此,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应充分调动各方政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同地区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结合实际,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东部地区要按商业化取向,中西部地区要向市场化、商业化方向发展,西部地区要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
3.2推进农村民间金融合作化,重构农村合作金融
发展农村民间金融就必须让已存在的农村民间金融组织活动合法化、公开化、规范化、重构在农村居民自愿基础上的新合作金融组织,推动农村民间金融合法化,为农村合作金融提供有益补充。通过制定和完善《民间融资法》等法规体系,给予民间借贷一个合法的活动平台,使其充分发挥对农村融资的补充作用。对民间金融进行规范化公开化管理就需要,一方面,规范民间借贷协议,明确民间借贷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建立必要的资金借贷登记,使金融监管当局能准确地掌握民间借贷活动,介于进行宏观调控。另一方面,通过降低准入门槛,根据市场化原则,结合区域小额贷款机构的实践经验,建立及时有效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引导民间金融进入正式金融。此外,建立灵活的民间金融监管体制、完善的破产保护制度以及存款保险制度和担保补偿机制,保护和补偿中小规模贷款人的利益,为民间金融的发展提供“保障”。
3.3强化农村信贷管理,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论文摘 要:该文从构建 现代 金融 组织体系﹑解决三农 发展 金融需求问题分析发展民营银行必要性出发,从政策法规和理论上论证了发展民营银行的可行性,并探讨了
2.4经营人才问题
银行业以经营风险为业务特征,对从业者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要求。加入wto后,我国银行业面临全球竞争,而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和高水平的管理,才能充分利用和有效组合现有资源。但是优秀的 企业 家并不一定是合格的 金融 家, 发展 民营银行客观上要求外聘职业经理人,而我国民营 经济 中的 现代 委托——关系落后,经营者和所有者信任成本不断提高,加上长期以来民营企业家形成的“事必躬亲”的习惯,发展民营银行的人才制约问题将更加突出。
3.发展民营银行的路径选择
3.1组建民营化的 农村 股份制商业银行
农村经济不单纯由农业和农户组成,还包括农村工商企业。伴随着农业特别是部分地区农村工商企业的发展和经营规模的扩大,其对资金的需求日益增多,而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客观上为商业化金融组织在广大农村地区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组建农村股份制民营商业银行,其入股的股东应该以农村信用社原有社员为主,重点吸收有资金实力的农户、农村个体工商户和农民开办的中小企业,使其资本金全部由民间资本入股组成,在经营过程中逐步壮大。
3.2组建民营化的城市股份制商业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大多是由各地区的城市信用社改组而成,由于大量 历史 遗留问题,使其风险集中,经营问题复杂,规模一般较小,且经营能力不足,所能经营的中间业务较少,几乎未涉及到表外业务的经营。监管当局亦不允许其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限制其扩张网点,这些均制约城市商业银行的壮大。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引进优质的民营资本所有者加盟,促使国有背景股本的逐步稀释,最终实现民营化。这些城市商业银行在经过股权结构民营化后,有利于消除各种非市场因素的干扰,实现邻近地区商业银行的并购和营业网点的扩张,逐步发展扩大。
3.3民间资本拥有者申请新设社区银行
目前我国金融资产超过30万亿元人民币,30%左右城市居民占有近80%的居民金融资产,其中近一半又被20%的少数高收入阶层占有,这说明我国部分个人完全有能力申请新设民营银行。而社区银行是他们的最优选择。社区银行强调金融服务范围和服务对象。社区银行完全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调整经营策略,突出自身的比较优势。社区银行一方面突出了其在中小城市提供金融服务的社区性质,和国有商业银行在不同层次上运作,形成较强的互补性;另一方面改变了民营资本投资的隐性壁垒,激发了民间资本所有者的投资积极性,使资本这一稀缺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 文献 :
关键词:农户 农业纯收入 影响因素 华南
农业的健康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是关系到民生的重大问题,也是一直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方式主要包括:巩固提高家庭经营收入;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大力增加转移性收入。提高家庭经营收入仍然是提高农户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农户农业经营收入比重的下降,说明农业相对于其他产业的弱势性,易受到各种社会经济和自然因素的冲击。因此发展现代农业是保证我国实现经济社会整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研究假设及理论基础
(一)农业收入来源的细分
从准入门槛的角度看,行业间的趋势是门槛越高、收益率越高;从生产资本投入的角度来说,行业间总体的趋势是投入越高,收益越高;从产业链的角度分析,越处于产业链的近市场端,其收益率越高。总体来说,种植业、养殖业、观光休闲农业在准入门槛和生产资本投入上依次升高,在产业链位置上依次更加处于市场近端。因此,从事观光休闲农业的农户,人均农业纯收入高于从事养殖业的农户,而从事养殖的农户,人均农业纯收入高于从事种植业的农户(假设1)。
(二)农业收入的各种形态分析
农业生产经营物质投资。前文提到,资本投入越高,产业收益率越高。具体到农业生产,农户在农业生产设备设施、良种、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要素上的物质投入越高,农业总收入越高。农业纯收入与农业生产经营物质投资之间的关系呈现倒U型。在合理范围内,农业生产经营物质投资越高,农业纯收入越高;超过了合理范围,农业纯收入呈现增速放缓、甚至降低趋势。实际农业生产中,物质投资一般位于合理范围之内,因此农户的农业经营物质投资高的农户,其人均农业纯收入高于其他农户(假设2)。
农业合作经营。农民收入增加的最终出路在于变革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打破小生产。在家庭承包制的基础上,建立更大规模的合作关系,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优化资源配置。由农户形成的合作经营组织,拥有更多的生产资料与资金,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与融资能力,因而能保障农户产品的销路,提高农户与产业链上下游间的议价能力,帮助农户建立与市场之间的联系。同时,农业合作经营组织能帮助农户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使土地集中,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因此,加入了农业合作组织的农户,其人均农业纯收入要高于其他农户(假设3)。
人力资本因素。农民拥有的人力资本与其农业生产力之间存在直接的正向关系。具体来说,农民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与其生产率间的正相关关系是非常显著的。因此,主要劳动力接受农业生产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的指导与培训越多的农户,其人均农业纯收入就越高(假设4)。
中国农民总体的低教育水平不但影响其生产效率,而且限制其从业渠道,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原因。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能有效提高农民收入。因此,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农户,其人均农业纯收入就越高(假设5)。
政治素养和生产积极性也是人力资本的一个要素。在中国,尤其在基层经济建设中,党和政府提倡发挥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党员的身份本身就表明其具有相对较高的受教育水平和积极性。因此,家中主要劳动力为党员的农户,其人均农业纯收入水平在总体上要高于家中的主要劳动力中没有党员的农户(假设6)。
农产品初级加工。目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仅要体现在各种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减上,更要在提高农产品质量、科技含量以及加工增值上下工夫,使农业生产进入战略性结构调整的轨道。在当前绝大部分农产品不经初加工而流入下一生产环节的情况下,经过初级加工的农产品,其市场销路和价格上都要更占优势。因此,对农产品进行初级加工的农户,其人均农业纯收入要高于未经过这些处理的农户(假设7)。
基层民主建设。农村虽没有正式的行政编制,却是中国农村社会的最基层机构,是衔接上级政府部门与农民的一个重要环节。村务管理既是上级政府部门的政策在农村的具体体现,也反映了农民的诉求。村级基层管理机构对农民收入进行影响的重要机制之一是建立和维护村级民主政治。村级民主政治能提高村级决策水平、提高农民农户对上级和村级决策的拥护与执行力度,并且能激发和维护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本研究将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的意见征询情况和决策公平程度作为村级民主状况的两个指标,提出以下假设:村级重大项目的意见征询情况对村内农户人均农业纯收入有正向影响(假设8);村级决策公平程度对村内农户人均农业纯收入有正向影响(假设9)。
数据来源与变量
(一)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2010年3月对华南4省40个行政村进行调研取得的横截面数据。按照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每个省随机选取一个市(县)下的10个行政村,每村至少调查20户农村家庭,请每户的户主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填写问卷。共回收问卷780份,其中有效问卷674份,剔除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的问卷,剩余506份问卷。
(二)各影响农户人均农业纯收入的变量
本文的因变量“农户人均农业纯收入”的计算方式为农户家庭2009年农业总收入与总成本的差值除以农户家庭总人数,由于总收入有可能低于总成本,所以存在人均农业纯收入为0,甚至为负的情况。
各影响农户人均农业纯收入的变量来源由下列提问所得:“在2009年,您家的农业收入主要来自于以下哪个来源?”选项包括“种植业、养殖业、观光休闲农业和其他”。对农户2009年的农业经营物质投资进行提问,问题为:“您家2009年在农业生产上的全部物资投入折合为金钱是多少元人民币?”对所得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作为每户在该问题上的得分。对户主接受农业生产技术指导与培训的频率进行提问,请户主在5“经常”和1“极少”之间的5个数值上进行单选。对户主受教育程度进行提问,选项有“不识字或初识、小学、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及以上”,分别从1到5记分。若户主为党员,则计分为1,否则计分为0。对农户农产品是否进行分类、是否装箱、是否粗加工进行提问,若3项均有,则计分为3,以此类推。村级基层民主数据的获得方式是,每个村随机抽取20户村民,请户主回答两个问题:“如果村里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或投资等重大项目,会不会征询村民的意见?”、“您认为村里所做出的各方面决策总体来说对大家都公平吗?”两个问题都是0、1记分。按村对两个问题取均值,作为每村两个问题的得分。
(三)结果
本文采用的数据分析软件为SPSS 12.0和Stata 11.0。对于假设1,使用SPSS 11.0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结果表明,分别以种植业、养殖业、观光休闲农业为主要农业收入来源的农户,其家庭人均农业纯收入之间存在显著差别(F=14.8, p
检验其他8个假设前,需要确认适当的研究模型。由于样本来自不同的村庄,且自变量中有村级的变量,因此分析自变量影响前需要确认数据是否存在显著的组间(村庄间)差异。首先采用Stata11.0检验不放入任何自变量的空模型(null model)的卡方显著性以及组间差异占总体方差的比重(ICC (1)),确认数据是否适合跨层回归模型(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ing)。空模型如下:
第一层模型:yij=β0j+rij
第二层模型:β0j=γ00+U0j
在以上方程组中,yij为第i组(村)第j个农户的人均农业纯收入,β0j为第j组(村)的因变量平均数值,γ00为因变量y的整体均值,rij的方差为因变量的组(村)内方差,U0j的方差为因变量的组(村)间方差。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空模型的卡方显著性p>0.05,且ICC(1)低于7%,因此因变量的组间差异不显著,可以直接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线性回归模型(Linear Regression Modeling),模型如下。
yi=β0+β1X1i+β2X2i+...+βk Xki+μii
以上方程中,yi为第i个农户的人均农业纯收入,k为解释变量的数目,βj(j=1,2,...,k)为解释变量Xj的回归系数。
SPSS 12.0进行线性回归结果显示,除了户主受教育水平的回归系数不显著,其余各影响因素变量对结果变量的回归系数均为正,且显著。说明除了假设5,假设2到假设9均得到验证,具体参数见表1。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以观光休闲农业为主要农业收入来源的农户,其家庭人均农业纯收入(14879元),显著高于以养殖业为主要农业收入来源的农户(91601元),以种植业为主要农业收入来源的农户人均农业纯收入最低(2648元)。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物质投资越高,其家庭人均农业纯收入越高(p
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在当前,观光休闲农业是帮助农户实现农业增收的最有效途径,其次分别是养殖业和种植业。因此在保证粮食稳定供给的前提下,我们倡导农业多元化经营,如增加观光休闲农业和养殖业在农业生产中的比重。政府应从政策和资金上加大农业生产帮扶力度,帮助农民拓宽农业投资渠道,如增加农业小额贷款等项目,以提高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投资,进而增加农民收入。应重视农民素质和农业生产相关技能的提升,加大培训力度,并且重视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与政治思想觉悟。提倡农产品在进行初加工后流入下一生产环节,以提高农产品增加值。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做好村务公开和意见征询等民主建设工作,保证基层水平上决策的公平公正。
参考文献:
1.葛 沂,李兴绪,刘曼莉.边疆民族自治地区农户收入影响因素分析—以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农户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0(3)
2.芮田生,阎洪.我国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2(3)
3.王丽.中国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计量经济分析[J].企业导报,2011(14)
4.王敏娟.我国农民收入影响因素浅析—以四川省农民收入为例[J].技术与市场,2008(2)
5.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D].商务印书馆,1987
论文摘要:经济落后地区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条件还不具备,因而应把农地创度创新重放在进一步完善的内部制度及改革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上。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今后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的基本趋势。然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有条件的,目前就经济落后地区而言,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条件还远未成熟。因此,经济落后地区应把农地制度创新的重点放在进一步完善的内部制度及改革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上心。
一、进一步完善的内部制度
由于现行的农地制度是建立在“均分土地”的基础之上,因而在农村中,只要是进人社区的成员,都天然获得土地的使用权或承包权,从而造成土地的不断调整、分割和细化。其结果必然是农民土地使用权的不确定,农民的生产预期、投资预期不足,进而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短期行为严重、土地产出率下降,农业发展徘徊不前。所以,经济落后地区应当进一步完善的内部制度。
1.延长土地承包期,稳定承包权。土地租用期的长短。是影响地权制度有效运作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是在公有制条件下还是在私有制条件下。各国一般都把延长土地租用期限作为完善地权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澳大利亚、新加坡及我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公有土地的利用之所以比较有成效。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都程度不同地采用了土地长久性(甚至是永久性)租用期。土地租用期限的长短之所以会成为影响地权制度有效运转的重要因素,关键是因为土地租用期限的长短直接决定着农民的生产预策和决定,用农民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三十年有三十年的打算。五十年有五十年的安排。”因此,要调动农民投资和生产的积极性,促使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必须使农民对土地有足够长的承包期,使农民具有稳定的承包权,对投资和生产的预期有稳定感。对此,有人提出应在我国经济落后地区实行土地永久性承包制,我们认为这种想法在我国是行不通的。实行土地永久性承包制固然有它的好处,如农民对土地的预期较稳定,能促使农民高效配置我国极其稀缺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但是,目前我国的土地承包毕意不同于澳大利亚、香港、新加坡的公有土地承包或租赁。澳大利亚、香港、新加坡的公有土地承包或租赁是建立在适度规模基础之上,而我国目前的土地承包是建立在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基础之上。在这种情况上,如果实行土地永久承包制,虽然可以增强农民对土地的预期,但同时也带来了土地保障功能和增值手段的永久化,这会使小规模经营凝固化,对今后的土地流转、集中带来许多不便。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今天的变革是为了明天的发展创造条件,倘若实行土地永久承包制,就会为农业的发展设置障碍,这样,制度变迁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了。所以,应当通过延长土地承包期限,比如将农地使用期限延长至50年时间,并用立法的形式明确下来,确保农民承包权的稳定,以此来增加农民生产和投资的预期,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在承包期限内,国家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以及保留对土地的最终处置权等,加强对土地的宏观调控,引导土地的流转和集中。
2.赎予农民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深化农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进一步完善农户的土地使用权。农户使用某块土地,必须能从中得到应得的经济收益,并且在许可的范围内,应有权行使一部分土地的处置权。(l)排它性的占有权。农户在承包期内,只要按照法律和承包合同使用土地,并履行其义务和贵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农户的生产和经营活动。(2)开发权。农户在承包期内.有权优化土地配置,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率,但无权自行改变土地的使用方向。(3)收益权。农户应得到其应得的经济收益,任何组织都无权侵占依法上交农业税和提留以外的农民收人。(4)转让权。农户在承包期内,可以有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的权利。不过,土地转让应通琪土地使用权市场,应有利于土地的集中连片经营。(5)抵押权。农户在承包期内,可以以使用权作抵押,来获得有关贷款。(6)继承权。延长土地承包期限内,农户的土地使用权可以继承。由于我国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小,因而对土地继承权必须施加一定的限制。比如,继承土地使用权的人必须经过专门的职业培训,拿到经营农地的许可证以后才熊继承土地使用权。土地的继承不能分钊,农地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和政策要求。土地的继承权应和计划生育挂钩,凡是多生子女户,其子女只能继承较少的农地使用权。
二、改革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月民务体系
我国农地制度改革是建立在农户家庭经营基础之上的。家庭经营虽然具有充分的产权激励和监借成本几乎为零的优点,但由于势单力薄,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还必须优化外部环境,改革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改革现有的农业服务组织。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的农业服务组织还不可能科成,因而政府和集体所属的农业服务组织还不可能形成,因而政府和集体所属的农业服务组织依然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基本力,。因此,在建立和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改革和完普政府和集体所属的农业服务组织。第一,改革和完普政府所属的农业服务组织。一是政府职能部门要实行政企分开或政事分开,充分调动政府专业部门和服务组织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二是服务方式改行政手段为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相结合或以经济手段为主。三是政府的农业组织还应是国家对农业实行宏观调控的渠道和形式。四是政府所属的农业服务组织应以公益性强的基础部门和业务职能为重点,把发展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交通、信息和市场建设作为主要任务。第二,改革和完善集体所属的农业服务组织。农村集体服务组织是目前解决高度分散的小规模经营的主要形式。一是可以在较大范围内协调和统筹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土地实行统一规划。二是率先采用大中型农业机械,在分户管理的基础上进行耕种、收割、植保等环节的联合作业。三是兴办农田水利,搞好农业基本建设,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四是引导农民生产和经营,为农民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信贷等服务。集体所属的农业服务组织应把微观层次上的服务作为主要任务。
关键词:农户收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计量分析
农户收入一直是农户经济行为研究中的重点问题。农民增收已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户收入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共同影响,尤其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存在地域分割的情况下,各个地区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因素不具有普适性。西部农村作为中国最落后的地区,是否经历了与全国农村相同的变化,变化趋势如何,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同时,很多影响因素只能作定性分析而难于进行定量分析。本文选取个别重要变量建模,通过对甘肃省700个农户的收入及其来源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解西部地区影响农民家庭收入的各方面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农民增收的相关政策建议。
一、数据来源及指标说明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在甘肃省各县农户中抽取符合条件的样本对象,以匿名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本文应用2009年我们开展的“甘肃省农户收入调查”中的相关数据,设计了如下指标:
(一)纯收入(income):农村住户本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纯收入总和,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在这里,我们取收入的对数形式作为回归方程的因变量。由于样本中有几户纯收入为负,我们在做回归模型时将他们排除在外。
(二)总时间(time):劳动力年内从事各种行业的时间。包括从事农业劳动的时间和从事非农业劳动的时间。
(三)家庭物质资本投资力:综合反映了农户生产经营的投资现状及投资潜力。分为两类四个子变量:1反映生产投资现状的家庭经营费用支出(input)和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pfv);2反映投资潜力的农户期末实际经营的土地面积(1and)和农户期末金融资产余额(fcv)。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我们把pvf和fcv放在一起合为一个解释变量进行分析。
(四)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力:综合反映了农户中劳动力的素质情况以及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投资。
1 外出打工的劳动力数量(labor):指农户家庭中出门在外从事各种行业的劳动力数量。
2 农户家庭中个体的最高受教育年限(Years of e―ducation):指的是在一个农户家庭中,个体所受教育的年限。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考虑到农户所报告的受教育年限很有可能被高估(譬如,高中辍学的仍然报告为高中水平)。我们对各个学历所赋予的受教育年限如下,不识字或识字很少按2年折算,小学5年,初中8年,高中12年,中专14年,大专16年。
(五)家庭税费负担率(tax):tax=(农户家庭税费支出/农户家庭纯收入)。
(六)粮食播种面积比率(rice):rice=【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经济作物播种面积)】。
(七)与最近县城的距离(distance):由于我们只有距最近县城距离的村个数,我们给各个农户与最近县城的距离进行赋值,在20公里以上的村的农户均赋值为20.10-20公里的赋值为15.5-10公里的赋值为8.2-5公里的赋值为3,2公里以下的赋值为1。
(八)是否参加专业性经济合作组织(x27):这是一个虚拟变量,参加专业性经济合作组织的农户为1,未参加的为0。
二、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一)建立多元回归模型
本文的目标是研究农村居民收人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贡献函数,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回归:
(二)模型的检验和分析
1 数值型变量的分布,见表1。
2 回归模型的分析。
运用OLS方法对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如表2。
第1列我们进行了常规的OLS回归分析,第2列我们使用了WLS的稳健性回归分析,第3列是我们求出的标准化系数,以探讨各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
以上的回归结果均是在通过STATA 10软件进行验证后得出的最佳解释变量。通过对模型的检验和分析。得出以下几点:
1 劳动力年内从事各种行业的时间对农户的收入有正向的影响。由以上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劳动力年内从事各种行业的时间每增加1个单位,农户的收入将相应地增加0.11%,在统计学上呈1%的显著性差异水平。土地、资本、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三大要素,本研究的回归分析结果刚好印证了这个结论。对比表2第3列中各个标准化的系数,可以看出劳动力对农民增收有着比较重要的影响。这个结果可以用投入一产出的经济理论来解释:我们把劳动力年内从事各种行业的时间看作是一种投入,而把劳动收入看成是一种产出,劳动力的劳动时间越长代表越高的投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则获得更多的产出。
本研究将劳动力从事各种行业的时间分解为从事农业活动的时间和从事非农业活动的时间,然后对其进行回归,发现农业活动和非农业活动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偏效应虽然都是正的,但它们的大小明显不同。劳动力从事非农业活动带来的收益约等于从事农业活动所取得的收益的2倍。反映了农业相较其它行业而言有较低的产出效应,因此靠非农业增收已成为农村家庭更优的选择。
2 农户家庭物质资本投资力对其收入无显著影响。对比各个解释变量标准化后的回归系数,我们发现家庭物资资本投资力标准化后的回归系数仅为0.0347,这就意味着家庭经营费用支出每增加1个标准差,家庭收入只能增加0.0347个标准差,这与资本是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这一事实并不相符。但考虑到采用的因变量是已经去除各种投入影响的农户纯收入,且在自变量中没有加入农户资本投入,我们可以认为,农民的资本投入对家庭总收入有显著影响,但对农户纯收入则影响不大。这一假设在采用农户年总收入作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中得到了验证。由于样本的限制,我们无法得到农民资本投入总量的数据,因此资本投入对农民纯收入的增加没有影响,这一假设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3 农户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力对收入有正向的影响。外出打工的劳动力数量对家庭收入的影响系数为0.0857,在统计学上呈1%的显著性水平。即家庭外出打工的劳动力数量每增加1个,家庭收入将有8%的增加。可见,外出打工已成为影响农户收入的重要原因。另外,由于农民外出打工往往从事的是第二、三产业中的建筑业、服务业,它们都具有比农业活动更高的产出效应,因此能获得比从事农业活动更高的回报。农业活动与非农业活动之间巨大的投入一产出差异直接导致近些年来农民纷纷离乡外出打工,产生“民
工潮”。
农户家庭中个体的最高受教育年限对家庭收入有正向的影响。家庭成员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个体对家庭的决策有很重要的影响。根据回归结果,它的系数为0.0148,这说明劳动力教育程度每提高1年,家庭收入将有1.48%的提高,并且在统计学上呈5%的显著性差异水平。证明教育对农民增收有较显著的影响。至于为什么系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西部地区位置较为偏远,农户受教育程度大都不高,收入大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4 粮食播种面积比率对家庭收入有着负向的影响。根据回归的结果,我们发现粮食播种面积比率越高,家庭收入越低,其对家庭收入影响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0661,说明粮食播种面积比率每增加1个标准差,家庭收入将减少-0.0661个标准差,表明单纯种植粮食作物对家庭收入的增长作用不大,甚至对于很多农村家庭来说是亏本的。一方面,由于农资价格飞涨。农民的投入急剧增加;另一方面,虽然国家一再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并对种粮农民进行补贴,但大部分利润被中间商及农业企业所获取,农民无法享受到政策所带来的好处。从分析结果中我们得出,农户只有种植多元化才能增加家庭收入,尤其是种植经济作物或当地富有特色的作物,可以给农民带来更高的回报。
5 家庭税费比率对家庭收入有很明显的负向影响。其标准化后的系数为-0.3108,说明家庭税费比率每增加1个标准差单位,家庭收入将下降-0.3108个标准差的单位,过重的税费负担将导致农民增收困难,甚至会带来农户家庭收入的负增长。虽然2006年后全国农业税已经取消,但是各种名目繁多的费用在农村仍然层出不穷,农民仍然面临着较大的税费压力。
6 与县城的最近距离对家庭收入有负向的影响。其对家庭收入偏效应大约为-0.0169,也就是说,与县城的最近距离每增加1个单位,家庭收入将减少1.69%,反映了区位在影响农户收入方面的重要作用。距离县城近。对于农户来说是一个先天的优势资源。县城往往是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信息中心,距县城近的农户可以更好地利用县城的各种资源,对农户的收入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距离县城越近的农户越容易享受到县城所带来的各种正外部性影响,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户愿意搬到距离县城较近的地方。这一结论为推进农村的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客观依据。
7 参加专业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对家庭收入有正向的影响。这是我们加入的一个虚拟变量,其标准化后的系数为0.1552,说明参加专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后家庭收入将增加0.1552个标准差。专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能给农户带来各方面的指导,并且能降低单个家庭在市场进行交易时所面临的风险,增加农户对市场的应对能力,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但参与率极低,本组研究数据的700个受调查农户中仅有3个农户参加了专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这一方面说明农民还没有意识到参加专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好处,参与热情不高:另一方面反映出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缺位。在目前农民普遍知识文化水平不高,大有潜力可挖的情况下。引导农户参加专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对政府和农户是双赢的事情,值得大力发展。
三、结论及建议
由上述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劳动力年内从事各种行业的时间、农户家庭物质资本投资力、农户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力、家庭成员中受教育程度以及参加专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对农户的家庭总收入均有正向的影响,而粮食播种面积比率、家庭税费比率和与最近县城的距离均与农户总收入呈负相关关系。由此,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完善农民外出打工的渠道,使农民外出打工更加方便,同时运用各种手段保障农民工的收入,有效促进农村家庭收入的增加。
(二)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农户收入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影响,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保障农民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创建一个公平的教育环境,提高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可以切实促进农户增收。
(三)大力发展农村的专业经济合作组织,鼓励农民自愿加入,努力为农民提供各方面的指导性意见,增强农民的市场地位,从而促进农民增收。
(四)降低农户的税费负担是增加农户家庭收入的重要措施。政府应完善相关税费改革措施,健全农村财政体制,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努力促进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薛宇峰,中国农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及其地区差异,中国农村经济,2005(5).
[2]王凤,中国农民收入增长决定因素的经济学分析,经济学家,2005(5).
[3]郭建军gZ阶段中国农民收入增长特征、面临的矛盾和对策,中国农村经济,2001(6).
[4]王春超,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因素及主要对策一一以湖北省为例的研究,经济世界,2004(1).
[5]张晓辉,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实证描述及变化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1(6).
【关键词】农村金融 农村金融体系 改革
一、农村金融的概念
农村金融要想发展依赖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受农村金融发展的反作用限制,所以农村金融在整个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主导性地位。我国对货币流通、信用活动与资金运动这三种密不可分行为,用农村金融活动来统称。它是农村经济发展下出现的一种产物,是一个金融部门,为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农村经济形势的发展,直接影响农村金融活动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农村经济是我国社会经济的宏观体现,而农村金融则属于微观行为,他们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二、农村金融体系的概念
农村金融体系是一个国家金融体现的重要组成,是金融体系在农村的运行和发展,农村金融体系又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紧密相连,他们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理论上它包含内容多样的金融组织形式和服务品种,如银行信贷、保险、证、结算、信托投资理财等。
在我国农村经济基本是由县域的城镇工商业和乡村经济组成,城镇工商业主要是围绕农副产品加工、运销和农民的生产、生活展开,乡村经济基本是从事农林牧副渔第一产业生产。由此可见,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从地域上市指县以下为农户和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或是金融活动农村金融体系泛指,在县及县以下由若干银行业等金融机构或活动组成的为农村经济发展融通资金的金融组织体系。
三、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虽自七十年代末,我国就致力于农村金融体制进行革新,也略有成效,但在很多方面还显现出有待改进。
1.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缺陷
(1)整个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目前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致使许多依政策性建成的信用社、商业银行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能发挥其应有效应,加上一些担保租赁、商业性保险机构、证券等金融机构在农村还未设立分支机构,加剧了金融机构组织体系不健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点在我国中西部地区表现尤为突出。
(2)现有机构组织的功能缺陷。农村信用社不能全面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单一,对政策性金融重任难以担当;邮政储蓄资金另作它用,减少了对农业的支持;农村金融里商业性金融的主宰地位面临挑战。
(3)农村保险业支农功能不健全。拒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农业有5亿亩农作物受到灾害,占全部农作物播种面积的百分之二十五,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的百分之四十。这些灾害带来的严重后果却只能靠传统的方式进行弥补,即农业风险保障由民政部门主管的灾害救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以商业方式推广的农业保险,仅这两种救济渠道解决农村保险业需要面对的问题,显然是力所不能及。
(4)民间金融缺乏约束手段。农村民间的融资活动和金融组织,在政策压制和地方性自发抵制的情形下仍然屡禁不绝,且有越演越烈之势。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后,为禁止和取缔民间金融组织,各地方政府出台不少制度措施,这一现象在很多地方农村里虽有减弱趋势,但至今还是在不少地方存在。
2. 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缺陷
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发展制度有待完善;供给不足明显存在,有形成局部寡头垄断现象出现;资金优化配置受到影响,由未形成统一的资金供求市场价格机制造成;适应不了农村经济发展需求,金融产品供给短缺。
3.金融监管体系的缺陷
监管的方法单一;严密的分业监管;监管的涉及面狭窄。
四、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综上所述,通过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现存问题的探讨,作为政府主宰产物的农村金融体系,并不符合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使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建设及农村金融业本身的壮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束缚。所以建立一个全新的农村金融体系,以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为框架,让农村金融活动中占主体地位的金融部门发挥出应有职能,这一符合我国农村经济特性的金融新体系构建势在必行。
1. 构建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原则
(1)处理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保持农村经济发展、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时相互关系的良好处理,是重构农村金融体系的核心。经济发展中产生了金融,经济制约金融,金融支持了经济的发展,而农村经济发展一样需要农村金融的支持。
(2)从实际出发,按市场需求构建农村金融体系。在我国经济发达区域,仍以农户分散占有土地的小农经济为主,零散农户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应予以自办金融权,逐步构建与小农经济的合作金融,降低资本从农业流出,为分散的农户和农业发展服务。经济落后区域,需要出台相关政策性金融条款协助,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建设基础设施,丰富产业结构,合作金融为农户供应融资需要,使农业不再是当地经济的主要支柱。
2. 构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框架
(1)拓宽农业发展银行业务领域,充分发挥其政策性金融职能。扩展农业银行业务,改善农业发展银行单一负责国家粮棉油收购贷款局面。现在我国农业发展银行不能很好发挥其功能,是由于业务面狭窄造成,远未实现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2)发挥商业性金融的支农作用,拓宽农业融资渠道。商业银行向农业投放贷款时,国家可在最低限额或比例上做出相关规定,或建议商业银行存款增长到一定比例时,多出部分用于农业政策性金融债券和农业建设。考虑到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和分流大量农村资金的现状,不妨借鉴国外的方法,例如在某一地方获得的存款,要有不低于多少比例的贷款使用在该地方的经济发展上,规定了各行分支机构的资金使用比例。
五、结论
论文通过对现在农村金融体系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在探讨农村金融相关理论概念和实践操作基础上,结合前人有关研究资料,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提出以上浅见。
参考文献
[1]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转型与金融机构多元化[J].中国农村观察,2007(2):13~21.
[2]高帆.中国农杖中的需求型金融抑制及其解除[J].中国农村经济,2008(12):69~73.
论文关键词:市场体系;资本结构;生产组织的创新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当前,面临世界经济结构新变化,我们要密切关注世界农业发展新趋势,在农业结构调整中逐步明确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以发展的思路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当前农业结构调整中市场体系存在的问题
1.市场关系的发育。农业结构调整的最大主体是农户,我国农户的基本特征是:①土地经营规模小。1999年底,户均耕地面积.794亩,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相当突出。②农业人口过多。目前,农村劳动力近5亿,富余劳动力大约在1.5-2亿。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导致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加之资本、技术投人少和农业基础条件薄弱,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商品率低下。③农民收人低,经济实力弱,在市场交易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农户在与其他市场主体进行交易和博弈时,常常处在明显的弱者地位,不利于市场关系的发育。④就总体而言,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还不强,对市场信号反应不够灵敏,出现比较明显的盲目性和地区趋同性,增大了农业生产的市场风险。
2农产品市场。我国目前农产品市场体系还很不完善,主要表现在:①层次结构不完善。在整个市场体系中,城乡集贸市场占相当比重,批发市场建设不足,期货市场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②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不完善。有的地方建设严重滞后,有的地方却重复建设,出现”有场无市”的现象。③农产品市场运作体系不完善,各个层次的市场之间的联系有待加强,目前还没有形成农产品集贸市场、批发市场、期货市场全国性的有机网络。
3生产要素市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市场体系,不仅包括发达的商品市场.还包括发达的生产要素市场。与农产品市场相比,我国农村要素市场尤其是土地市场的发育相对滞后。①资金市场。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经济作物和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乡镇企业改制改造和产业升级以及发展小城镇等,均需要资金支持,然而多年来,农村资金大量流人城市,目前还看不到缓解的趋势。②劳动力市场。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级政府在小城镇的户籍管理政策上有所调整和松动,但不少大中城市迫于下岗职工的就业压力,或者以社会治安为借口,对农民进城从业设置了更高的门槛。如何实现城乡互通,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竞争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以利于农民与城镇下岗职工的有序流动,需要统筹规划,作出进一步的政策调整。③土地市场。目前,我国人多地少的状况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不探索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土地经营规模不断细小化将不可避免。如何完善土地制度,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权的流动市场,需要进一步摸索。④技术市场。进行农业结构调整需要技术支撑,因而兴办各类农业技术交易市场、加强农业结构调整的技术支持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二、解决途径
(一)调整农业的资本结构
市场经济的一大特点是资本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表现为不同性质的资本对资源的配置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没有资本的多元化,市场经济将不复存在。而某产业若想进人市场并获得顺利发展,也同样必须有不同的资本在同一产业中发挥不同作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任何行业要想在市场经济中获得迅速发展,都必须有不同的资本参与。而我们的农业资本却一直非常单一,这从根本上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农业资本存在以下问题:
1农业资本弱小。现在农村集体经济很薄弱,很难有新的资本注入到农业生产中来,再加上我国现在的农业资本主要是靠农户自身积累(大型水利设施除外),农业生产所必须的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水电等全部由农户负担,而且乡村公路、桥梁、小型水库等的建设也由农民负担,还有子女上学、各种统筹提留等税费负担,已使农民不堪重负,加之主要农产品的价格已基本无提升空间,农民的积累也相当有限不可能更多地投人大量的资本于农业生产,能维持简单再生产也就不错了,所以农业资本的弱小就成为首要的问题。
2农村资本市场发育严重滞后。在我国的四大专业银行中,唯一与农业挂钩的是农发行,但农发行的投资对象却不是众多的农户,而是农产品收购、加工、储运企业或一些政府组织的大型农业项目,也就是银行资本还没有真正投入到农业生产的环节中。现在农村的民间信贷由于不规范、甚至非法运作,也不可能成为未来农业运作的主要来源。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作用由于本身规模小,很难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大作用。由于农业资本严重不足,且结构单一,使农业的转型面临很大的困难,广大农户只能维持简单地再生产,并且一旦遇到较大的自然灾害,农户将连续多年喘不过气来。如果农业资本结构调整得以实现,则农业生产的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将从根本上打破,以种养业为基础的农业产业链才有可能得以拉长,综合农业效益才能够提高,农业的转型与农民收人的增长才有可能顺利实现。
对此,我们应当分析市场潜力,更新思想观念,确立利用资本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理念。在中国的投资领域中,农业是最大、最后的有待开发的市场,投资的空白领域也很多。如名优特新农副产品生产和经营项目,高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精品农业、高科技含量的集约化设施农业等,正在逐步成长为市场份额大、投资回报快的跨行业产业。据相关专家分析,如果按从基础生产到最终消费的产业化综合效益计算,农业是最有前途、获利较高的投资产业之一,同时农业和农村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始终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支持结构优、规模大、素质高的农业类企业上市是依托资本市场、发展大农业,使农业走向科技化、产业化的正确抉择。农业“绿色板块”的迅速倔起,将进一步证实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证券市场、乃至整个资本市场最具开发潜力的新增长点,是应当予以积极支持、重点倾斜、加速培育的产业领域。
(二)农业生产组织的创新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
我们过去谈农业结构调整,似乎只局限在经营品种上下功夫,过多地用行政手段代替市场,利用行政权力在辖区内要求农民种这种那,结果是产品销不出去,农民怨声载道。尽管我们通过实行农村,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依然是一种小农经济的模式,或者说它依旧属于小农经济的范畴。在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温饱问题尚未解决之前,这种生产组织形式的确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但当温饱问题解决,农民开始追求小康与富裕生活后,这种生产组织模式显然已很难担当这一重任。
1.规模过小,势必导致生产成本过高,使得产品在市场上无竞争力。我国加人WTO后,这种情形将更加严重。我国现有人均耕地大概只有1.5亩左右,加之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把农民限制在有限且逐年减少的土地上,使得有限的土地上聚集了过多的劳动力,一方面是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不断上涨,另一方面是主要农产品的价格已无上涨空间,这样农业生产就陷人减产减收而不增收的尴尬境地。
2.由于农民的资本有限且大量的文盲和半文盲都集中在农村,使得农业科技推广变得异常困难,如果要靠国家的投人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科技资金不足的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对策
庆元县是浙南山区的一个农业县,山地面积广大, 自然条件优越,农产品资源丰富,但农产品产销难问题一直制约着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能有效地解决农产品的产、加、销难的问题,而且对推动我县区域经济的发展,活跃新农村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
1.农产品加工业总量增长较快,运行态势良好
目前,庆元县高效生态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重点发展粮食、畜牧两大战略产业,大力发展食用菌、毛竹、高山蔬菜、茶叶等几大主导产业,鼓励发展吊瓜、中药材、烤烟、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
目前,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我县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发展较快的工业产业之一。
2、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和基地不断壮大,加工业框架体系逐步建立
我县依托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发展了竹木、粮食、食用菌、食品、高山蔬菜、茶叶、烤烟和畜禽水产养殖等8大类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形成了行业门类齐全,加工层次多样的农产品加工体系,企业数量和规模日益壮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3、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骨干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按照突出特色、做优做精的要求,一批具有我县山区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布局趋于合理,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原料基础。
食用菌是庆元第一大产业,继续保持全国领先,获全国唯一的“全国食用菌行业特别贡献奖”,“香菇育种新技术的建立与新品种选育”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庆元香菇”获得全省农产品证明商标十大创牌先锋,建成核心示范基地86个,实现产值上亿元。
毛竹是庆元继香菇之后的又一大产业,全县有毛竹30.7万亩,产值4.5亿元,实现毛竹产值1.64亿元;
高山蔬菜是我县近年根据城市市场需求发展起来的主导产业,发展蔬菜产业要以发展高山蔬菜为重点,建立和完善蔬菜产业开发体系、组织管理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加工销售体系,努力塑造庆元绿色蔬菜的形象,以高山特色和无公害品牌抢占市场是农业部门要做的工作。2008年被列为“浙江省蔬菜生产重点县”。
庆元茶叶,品质一流,多次在国际、国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著名品牌有沁园春、百山等生态有机茶。庆元茶叶产业实现了多元化战略,主攻单产和名优茶,千方百计扩大基地规模,提高生产、加工、包装技术水平,树立品牌、抢占市场。2008年全县茶园投产1.378万亩,其中名优茶416吨,产值2833.8万元。并着重培育了年产值1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6家和户均收入10万元以上茶叶专业户33户。
烤烟是庆元农田种植结构调整比较成功的一个亮点,庆元是浙江省最大的烤烟生产基地县,最高年份种植面积达1.5万亩,产值近4000多万元,有许多农民因此而致富,低海拔地区在烟收后还可再种一季稻并形成烟稻两熟的种植模式,2009年全县种植烤烟3100多亩,预计产值可达1000多万元。
综上所述,我县的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发展,不断增强了我市龙头企业的规模和整体实力。
二、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产品基地重建设轻管理,整体水平还比较低
农产品基地重建设轻管理,产出效益不高。我县大部分基地建设较早,由于受资源、市场、资金、技术、信息等诸多因素制约。论文写作,农产品加工业。。从总体上看,中小企业和家庭作坊较多,产业集中度不高,处于低水平循环。缺乏市场竞争力。从个体上看,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大规模企业比重偏少,已经挂牌的省、市龙头企业对同行业还没有起到引领牵头的作用。一些传统大产业,如稻米、生猪、香菇等支柱产业没有大的龙头企业,没有形成产业优势。
2、没有知名的品牌,结构性矛盾突出
我县企业规模小而分散,品牌多而杂,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尽管我县农产品加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但作坊式经营的企业多,规模以上企业所占比例少,企业经营分散,品牌杂、小、弱,缺乏市场竞争能力,难以创建知名品牌和形成整体优势。当前,资金缺乏依然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由于企业加工所需的原料季节性比较强,收购资金缺口大,原料供应不足,企业生产存在着起伏,难以扩大规模,甚至濒临倒闭的危机。论文写作,农产品加工业。。
3、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企业交易成本高
国外农产品加工业之所以发达,除了具有先进的技术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有专用的加工原料品种,并且建立固定的原料基地。而我们到目前并没有固定的原料生产基地,收购的原材料也是品种混杂、难以加工出高质量的产品,造成加工企业成本增加,加工产品质量低劣。多数企业与农户还是一种松散的买断关系,承担着原材料和产品双重市场波动的巨大风险。缺乏履行合同的保证机制,农产品价高时农民不愿意出售,价低时企业违约压价收购,双方互不信任。农户之间缺乏组织,企业交易成本很高。企业获得市场信息不足,市场营销渠道不畅。
4、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不健全,标准化程度低
我县虽然在标准化体系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制定了一些农产品生产技术和加工规程,但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为主体的农业标准化生产还处在起步阶段,广大农民群众对农业标准化知识了解不够,基层干部对农业标准化体系的内涵和功效缺乏认识,一部分企业负责人、管理者标准化意识薄弱,没有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生产和加工,缺乏具体措施和有效行动,生产出来的产品难以被消费者接受,市场占有率低。论文写作,农产品加工业。。
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对策建议
1、以做大做强为目标,大力培育发展品牌企业
在产业发展上,坚持以质量效益为中心。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精品名牌战略、质量安全战略,围绕本地优势农产品,重点发展精深加工,形成产业特色,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由数量增长向品质效益同步提高转变。重点培育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企业。
2、发挥区域和资源优势,加快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
要围绕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突出重点,建设规模化、优质化、标准化的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着力构建农业产业化优势产业带和特色产业区,抓好配套的基地建设。要突出抓好竹木、优质水果、优质粮油、畜牧、高山蔬菜等五大类基地,重点支持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生产规模大、设施设备先进的生产基地。大力扶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加强对现代农产品加工的认识,提升农产品经营理念
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出现越来越明显的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不仅仅是粮食食物加工品的需求,而是向经济动物、经济作物、野生特种动植物和微生物等个性化、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提出更高的需求。这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所以我们必须树立现代农产品的加工概念,用现代工业文明的技术成果、厂房设备、生产组织、经营管理和市场理念,进行“工业形态”的食物生产、组织、管理、经营、销售、技术创新。论文写作,农产品加工业。。改变过去对农产品加工业作坊式的、小规模的、个体劳动的、经验型的、师傅带徒弟式的印象和理解。论文写作,农产品加工业。。
4、借力发展,努力抓好招商引资工作
努力引进外来投资,搞开放型农产品加工,借力发展是加快我县总量扩张的重要途径。论文写作,农产品加工业。。一要利用生态优势,搞农产品项目开发及包装工作,建好项目库。二要加大力度组织好各项经贸合作活动,拓宽招商渠道,创新招商形式,采用各种形式的招商活动。三要贯彻好相关政策,鼓励企业“走出去,引进来”主动接受国内外及发达地区的产业辐射和资金、人才、技术的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