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综合实践课程

综合实践课程

时间:2022-08-03 10:53:35

综合实践课程

第1篇

摘要:所有的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地利用好综合实践课,如果能把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综合实践课有机结合,我们的语文教学会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关键词:新课程;综合实践课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137-01

初中语文新教材增加的综合实践课,是语文教学领域 出现 的一个新内容 。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综合实践 课 占据语文教学一席之地,促使 了语文教学 改变传统 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并以其每一次真实情境的表达交流,给学生留下愉快的记忆 ,受到学生的喜爱。

语文综合实践课的出现,是语文教材的一次大变革,也是促使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语文教学过去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是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生语文能力低下,才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新路,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增设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路。通过语文综合实践课的开展, 大大丰富了学生课内外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部分语文教师理念落后、方法单一,还停留在传统教材的基础上,只知道枯燥的讲解和抓基础知识的落实,而轻视综合实践课,甚至把综合实践课作为教学的点缀, 往往不认真落实,走马观花。造成形式上课改轰轰烈烈,而效果仍然不佳。只有把语文综合实践课 重视起来,充分的给予时间和空间的保证,充分的把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出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综合实践课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综合实践课所设计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活动,而主要指发展学生的五官开放、心灵感受能力的学习活动。综合实践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 ,因而与 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在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实践性。传统 课堂教学 以 教材为中心,内容 狭窄,方法 陈旧,与现实生活远离。语文综合实践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 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 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 它能够弥补 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新闻会”“讲故事”“语言的艺术――广告”“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担任编辑、记者、校对”等专题活动,让学生读、说、写互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实践中使学生真正 感到语文有趣、 有用。

在教 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语文综合实践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探究。在综合实践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综合实践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如:许多学生为了有理有据的能清一个问题或说明一个道理,往往要查资料、查电脑、甚至要亲自体验。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深刻,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我相信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地利用好综合实践课,如果能把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综合实践课有机结合,我们的语文教学会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第2篇

一、活动情况

(一)七年级开展了以“童年岁月”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采访、调查、对比、制作“童年岁月卡”、成果汇报等活动,让学生们了解到自己的童年是多么的幸福,而这份幸福是父母等人用血汗换来的。从而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二)5月10日是母亲节,为培养学生学会感恩,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我校以母亲节为契机,开展了以“母爱无疆——感恩父母”为主题的全校型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走进父母、主题征文、致母亲一封信、我为母亲做件事、主题汇报演出等五个阶段的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爱父母、爱祖国的情感,使学生学会感恩,学会付出,还让学生收集、利用信息能力、规划意识、动手动脑能力、创新精神等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更使学生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让他们通过自主实践获得知识的学科,是一个可以让他们自由发扬个性,展示才华、锻炼能力的舞台,他们已由衷地爱上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一说到要上综合实践课,大家都乐了……这些都让我感到欣慰。

二、点滴经验

在专家们的多次专业引领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地成长着,下面是我这学期来认为比较有成效的几点做法:

1、以前在写活动方案时我只写出活动总目标,没有再细化到每节课的目标,这样导致老师上课时目标不够明确,上课内容较零散,没有突破重难点。发现这个问题后,这学期每节课上课前我都在总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更具体的备课,对每节课的活动目标、学生主要活动、教师指导要点等方面进行认真的考虑,并书写在笔记本上,也因为我这样做所以觉得现在每节课上起来更顺手了,课堂教学效果更好了,学生也能在每节课都能有所获。

2、以前我常常有个困惑就是如何知道学生在课外的活动情况,这学期来我认真地指导孩子们写好“活动记录”“信息卡“考察记录”等,在上课前我都先把孩子们的这些作业收上来批改,从作业中我们就可以较好地了解孩子们的活动情况,那么就有利于我们在上课时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指导。

三、我的困惑

学生的作业经常要催怎么办?

虽然在课堂上自认为已经把作业布置得再清楚了,也多次强调要按时完成,可每次去收作业都让我大失所望,孩子们不能自觉地完成作业,一催再催,虽然我也采用批评加激励措施,可每次仍有不少同学没完成,有时去催作业,其他老师常会说:“语数作业能保证完成就不错了!”我也无奈地笑笑,孩子们可能也是这种想法吧!可技能科的作业不完成老师就更难上课了。这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今后思路

回顾这一学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有喜有忧,是忙碌而又充实的,今后,我将扬长避短,继续努力做好以下方面:

第3篇

一、课程设计思路

数控技术专业学生面向机械加工企业的数控机床操作工、编程员、工艺员、生产管理员等职业岗位,对这些职业岗位的主要职责任务、工作流程、工作对象、工作方法、劳动组织方式等要素进行深入剖析,归纳、整合、提炼出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及能力。“数控综合实践”课程是数控技术专业的综合课程,是在对精密制造加工岗位进行充分调研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产教结合方式,以典型产品――平口钳加工为主线,开发集软件工程图制作、零件加工工艺制定、零件加工与检测、产品装配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在数控技术专业整个课程体系中,本课程将综合运用到“机械基础及金属材料”“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钳工工艺及技能”“车工工艺及技能”等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并与“PROE软件应用”“数控车工艺及技能”“数控铣工艺技能”“数控机床结构与维护”等课程共同构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如图1)

二、课程内容结构

“数控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来反映的。工作任务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和细化,是案例化的主题学习单元,它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在一起。本课程选择教学内容,关键是选择典型零件,而平口钳加工项目因其较强的综合性及可实施性,是“数控综合实践”课程的较好选择。平口钳加工教学项目是基于劳动过程内容的技能结构序化,条理清晰,技能成长过程有递进性特征,大致结构为:

项目一:产品工程图制作(PRO-E软件)

任务1:绘装配图

任务2:绘工程图

项目二:典型零件加工工艺制定

任务1:典型零件工艺分析

任务2:数控加工新技术新工艺

项目三:典型零件加工及检测

任务1:数控车T型螺纹

任务2:数控铣非圆曲面

任务3:零件线切割加工

项目四:产品装配

任务1:装配工艺分析

任务2:平口钳装配

任务3:产品质量检测

三、课程辅助资料

第4篇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现状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进入中小学的课程体系,在我国的课程体系中也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不仅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是学生个人自我意识的一个觉醒,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成为了自己的主人,而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在亲身经历、主动感受的环节中,学生会慢慢意识到自己的兴趣、能力乃至不足,也会慢慢学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放弃,而这些绝不是靠书本知识和课堂灌输而获得,而是学生在亲历、感受和体验的过程中沉淀和积累起来的。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临的外部困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成功实施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协调配合、共同参与和促进的,作为一个新兴事物自然被注入了很多主观期待。作为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的存在,对传统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忽视个性的自由发展的课程进行深刻的剖析,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其对立面,自然就成了整个教育的焦点。但这仅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面临的一个主观环境,它的实际环境并不乐观。

首先是传统意识的抵触。“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者正是因为在闻道、术业方面的优势而作为知识传授者的存在,他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知识,学生则在于接受知识。这种观念则不利于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推广。

其次是因为目前教育评价体系的阻碍。此处并不是说考试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成了直接的对立冲突,而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人为地把他们对立起来了。资源的稀缺性特别是教育资源使人们竟相追捧,供给的有限性就造成了两者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就会使人们通过采取任何手段来获取珍贵的教育资源,高中和初中尤为严重。本是一块净土的小学也成了题海战术的战场,各种培优、辅导班已完全占据了小学生的周末,各种怪像层出不穷:家长和孩子一起抄作业,做作业做到晚上12点,……试想在这种环境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又有谁会真正地关注与实践。

另外,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不配合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难以顺利的实施。首先是家庭方面要积极的配合学校,给予学校以最大的支持,这支持不是在于辅导学生的作业,而是在于发现和引导学生的兴趣。经过笔者的调查,在对“如果你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或问题,你的家长采取何种态度”的回答中,65.6%的同学回答给与积极的帮助,其余的则为不知道或不理睬,在与部分家长的交流中,笔者得知很多家长是有心无力,一则是因为缺少专业知识的支撑,一则是因为忙于工作,没有时间与孩子进行共同探讨。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备受学生的青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基点,在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的基础上,面向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着重于学生的体验、感受和经历,一则是因为这种形式有别于传统的学科教学,对有着很大好奇心的小学生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二则是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是立足于学生本身的兴趣、态度和意识的,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一次得以体现。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非常感兴趣。以实际数据来看。在对“你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兴趣程度”的问题的回答中,有65.60%很有兴趣,28.20%兴趣一般,6.20%没有兴趣。同样,在对问题“你是否愿意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回答中,71.90%非常愿意,21.90%有时愿意,有时不愿意,6.20%不愿意。由此看来,部分小学生是非常愿意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去,而且也积极配合老师参与实践活动,但是也有部分学生不愿意参与一些社会调查,不想去翻阅书籍、杂志寻找资料,也不愿意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在对一部分同学的深度访谈中发现,一方面,是学生个人的性格特征使然,有的同学性格相对内向,活动不积极;另一方面,是因为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多学生并不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感兴趣,而是对所选择的主题没有兴趣。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中所存在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它是一种经验性课程、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课程并体现新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它不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它强调培养学生主体性解决问题的资质和能力以及创造性、协作性地处理事物的态度,促进“生存发展能力”的形成 。调查显示,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缺少专业化的教材,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宗旨不相符

在笔者调查的过程中,发现该课程有教材,一般以三年级为例有10个主题(1.走进综合实践活动;2.早餐学问大;3.生日如何过;4.清除“牛皮癣”;5.神奇的泡泡;6.珍惜水资源;7.身边的植物朋友;8.纸制品巧制作;9.校园艺术节;10.我们生活的社区),且不说这10个主题在实践过程中是如何操作的,但从内容上讲难以逃脱有走马观花之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材的编排首先要顾及到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其次要兼顾到地方的特色与区别,更要与活动课程的实践性相符合。

(二)师资力量缺乏,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待提高

教师是实施课程的关键人物,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效果与能否达到预期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与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的课程,与其他的学科课程存在很大的差异,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能力结构都有着特殊的要求,更不能一概而论。但事实上从课程实施的情况来看,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队伍状况很令人担忧,问题多而复杂。

其一是,专任教师的总体数量不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那么与之就要有相应的教师,教师的专业知识必须符合条件。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能力结构。根据笔者对武汉市卓刀泉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调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老师担任情况比例是:语文老师占3.10%;美术老师占31.30%;劳动与技术教育老师占8.25%;班主任占8.25%;没有老师占15.60%。

由调查结果可知,大部分的活动课都是由美术课老师来担任,也存在由班主任、语文老师担任的情况。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其特殊性,在操作的过程中会生成一些复杂而专业的问题,这就需要这门学科的特长教师、专家辅助来开展活动。但是目前在这方面的专家是比较少的。

其二是,现有教师的实际素质与能力与要求相差甚远。不少教师有畏难情绪,怕麻烦、怕花工夫,上课采用“放羊”式或者变成作业整理课;还有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性质、概念、内容、形式的不了解;对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更加的不清楚,这样教育部所有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规定也就只能成为一纸空文了。

其三是,教师固有观念的限制。目前我国的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处于静听的地位,以知识传递为主,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却常常脱离生活和现实的实际情况,而且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应学科教学的思维定势和教学模式,很难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加上目前的评价体系,大部分教师抱着应试的心态,把重生成过程的活动课变成了只重结果的教学课。

(三)过程流于形式,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目的、内容、特点、要求认识的偏差使得实施过程流于形式,往往导致此课被其他科任老师所占用,或成为作业课。在学生对“老师是不是按时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回答中,65.6%的认为按时上,但34.4%的认为老师有时上,有时不上。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以团队活动、兴趣小组活动代替综合实践活动;二把学科的综合性学习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把学科性和综合性相混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就无从体现。

三、关于改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建议

(一)编制专业化的教材,突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性

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教材,教材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直接载体,因此教材的设置与编排必须符合相应的原则与规律。首先特定年龄阶段的学生要有特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材,也就是说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不能出现不同年级的学生使用相同的教材,要体现出变化性。其次,要兼顾学生的主观感受,前提是要转变学生观,传统的观点认为学生是完全依赖于成人的帮助才能获得最大的发展,而对学生的主体性认识不够。因此,要在承认学生的主体性和自决性的前提下,真正的考虑学生需要什么,需要什么样的发展以及实现什么样的发展,而不是专家们主观认为学生需要什么?据笔者调查学生主观期待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来源情况具体是:学生提出的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占62.5%;学科教学中产生的的学课内知识性问题的占21.9%;学校特色文化主题的占3.1%;学校地域中存在的自然人文经济环境问题的占12.5%。

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具有主人翁意识,希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是以自己提出的生活和社会问题为主。其次按照综合实践指导纲要的要求,活动课程应在参考教本的基础上开发教材。

(二)培养专任化的专兼职老师,打造一批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队伍

综合实践活动由于活动形式的开放性、活动过程的不确定性以及活动结果的不可预见性,对教师提出了全不同于学科教学的素质要求,特别是对教师的思想观念、实践能力的要求。

第5篇

一、 两类课程的认识

目前大部分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都是短期的,主要以研究性学习和开放性学习为主,在性质和形式上与综合实践活动课都非常相似,所以造成了校本课程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校本课程的错觉。其实,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两种课程体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两者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课程,是学校必须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它不是一门校本课程,但需要利用校本开发的理念与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性质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在实施上,综合实践活动课依赖于学校开发,也依赖于地方管理。(2)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有三种:选用、改编、新编。校本开发的课程范围指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学校开发的课程”,以及国家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部分,也就是说,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也可以是实践性课程的形式。(3)两者开设的课时可以结合使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设置实验方案》中说:“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权限上,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校本课程则是学校自主开发设计的课程,可以选修也可以必修。(2)从设计上来讲,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达到国家规定基本教育目标的课程,是根据国情来设计的,特别强调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校本课程是学校层面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实际开发与设计的,更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3)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目的是满足学生和社区的发展需要,强调多样性与差异性,学生有选修的权利;一般比较侧重学生兴趣类、学校特色类和乡土类课程;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是必修课,由学生选择学习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老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

二、 两类课程的设计

当前,在学校课程实践中,许多学校单纯从一个角度、一个方面来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缩小了课程开发范围,也有的学校盲目套用其他学校或地方的课程开发主题,从而降低了新课程的整体效能。因此,我们认为在两类课程的开发中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 课程设计须针对特定学生群体的需求

无论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是校本课程,其目标总是指向学生的需要,因此在开发课程时,应针对本校特定的学生群体需要,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发展为目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进而形成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二) 课程设计须植根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之中

植根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之中所开发的课程,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第一,主题的来源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的世界,增强生活责任感;第二,主题富有趣味性,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索动机,主动地参与实践,克服活动中的一些不可预见的困难,最终实现课程目标;第三,主题具有开放性特征,选题在结论上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它充分体现了作为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特征。在实践中,可以尝试把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提升为校本课程,选取他们自己关心的身边的话题为主题,这必然能激起同学们的足够兴趣,从而实现课程设置的目标。

(三) 课程设计需整合学校内各学科、各部门资源

为了克服课程设计时教师单枪匹马的行为,应充分挖掘学校整体的师资力量,实现学科间的交叉指导,互相借鉴。“让每一个教师都参与”成为行动指南,这不仅可以拓展课程的视野,也在某种意义上削弱了课程推进时来自教师的抵制心态,还可缓解该课程专业教师奇缺的矛盾。

此外,整合学校教导处、教科室、团支部、少先队等各部门的活动,把它们纳入统一的校本课程的规划之中,努力使设计操作流程充分发挥“整合完善”的功能,体现出“以校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可大大减轻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压力,减少对学生正常学习的干扰,确保学校教学的稳定。

三、 两类课程的整合

现阶段,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有效整合是推动学校课改的必由之路。两者的整合开发意在寻找一个切入口,优化整合课程资源,突出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部分内容可以用活动的形式来实施,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资源,在此基础上再拓展开发一些课程资源,并将学生研究过程中积累的优秀资源充实到校本课程中。

(一) 着力开发综合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发展学生个性,而学生个性发展必须求助于学生活动、体验过程,在活动中、体验中获得发展,必须依赖于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课程形式。

1. “校本课程”综合化:校本课程不单是以知识点的方式来组织内容的,它的内容应该是开放的,面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学生感兴趣的各种话题、主题或问题。因此,可以通过活动来综合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及开展综合活动。

2. “校本课程”实践化: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性学习活动,让他们在具体的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或特定的活动场所(如劳动基地、劳动教室等)中开展调查、考察、参观、访问、实验、测量、劳动、服务等实际的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实践,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自觉地把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

3. “校本课程”活动化: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努力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化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依托校本课程所开发的项目开展活动,在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动手实践,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深度探究,得出自己的结论。校本课程一定程度上就变成了综合实践活动。

1.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要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应源于学校,只有充分选择、开发、利用校本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才能形成学校特色。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化: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借鉴校本课程教师集体研究开发、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的理念和原则,集中教师的智慧,最终形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体系。同时,利用校本教研作为动力,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实践。

3. “综合实践活动”社会化:综合实践活动课要像校本课程一样深入社区,活动主题应更多的取自社区,以社区为课堂,服务社区,研究社会。

四、 两类课程的发展

学校要加强对课程建设的管理,提高课程的质量,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1. 求特色。把课程的发展作为展现学校特色的突破口,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力求精雕细琢,规范每一个流程。精心培育高质量有特色的课程,逐步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2. 求亮点。要善于抓住课程中的亮点,并将它逐渐放大,使课程建设向着规范有序、富有内涵品质、充满生机活力的方向稳步持续发展。

3. 求成果。要加强学习,勇于创新,做好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工作,不断丰富课程内容,提高实施质量,并注重成果的形成和积累。

4. 求影响。通过课程的实施和发展,使学校在特色文化建设方面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

第6篇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课 课程设计

一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相对于学科课程而言,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教师,其角色更加具体。首先,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扮演的更像是一个“导演”的角色。这里面有两层含义:其一,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不再处于主角地位,而是退到了“幕后”,将主角的位置让位于学生。其二,“导演”也要进行“研究”。其次,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扮演的更像是一个“学习者”的角色。第三,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扮演的更像是一个“艺术家”的角色。即当学生在学习中碰到困难时,要帮助学生、点拨学生、打开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得到收获。但帮助的方式因人、因事而异,颇具艺术性。另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教师,还要扮演“改革者”和学生们的“同学”的角色。如果教师没有“改革者”与传统观念抗争、与外界束缚相抗争的勇气和精神,是不能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中收到好的效果的。同时,要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真正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还要甘于扮演学生们的”同学”这一角色。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实施,需要的是一种师生间宽松融洽、友好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

小学综合实践课的课程设计

(一)主题设计

教学设计中首当其冲的一个问题就是教什么、学什么即教学内容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一般以主题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展开探究和实践活动。那么,依据什么来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呢?在笔者看来,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学生的愿望与兴趣

学生的愿望、兴趣是确定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最基本的依据和关键因素之一。主题只有符合学生的愿望与兴趣,学生才会有不断探究、参与的内在动力。

2.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成长的时期。其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同时抽象逻辑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这种思维特点要求他们学习的内容以具体形象的事物为主。因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应选择较为生动具体的主题以及桐应信息技术环境便于学生感知、理解和操作,让他们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和直接经验。

3.学生知识经验

确定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时一定要考虑学生是否具有相应的知识经验,同时如果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经验,要考虑补充的办法。例如,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小学生很少接触电脑,也难以见到各式各样的汽车,“自然缺乏关于电脑和汽车的知识经验。如果让他们学习《我和电脑交朋友》《对汽车的研究》之类的主题,那么这类主题的学习就会由于缺乏知识经验的支撑而显得困难重重。

4.课程资源情况

狭义的课程资源是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主要包括设施、环境、人员情况、校园文化等。校外课程资源可以大致分为家庭课程资源、社区课程资源、地区课程资源、国内课程资源和国际课程资源。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类型的确定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的设计应均为多学科的学习主题。这些主题是从学生生活的环境与现实中选择的,其内容是课本延伸的学习内容。学习主题与学生的生活贴切,又同学习的内容关联。进行设计的主题应具有探究、发现学习的空间。那些已经非常确定的事实知识是不适合作为学习主题的。

(三)小学综合实践课堂情景创设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没计非常强调情境的重要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教学设计中创设情境,能在教学中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兴趣,激发联想,唤醒长时记忆中的有关知识、表象或经验,完成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根据创设的作用和一般方法的相似性可以分为:刨设故事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模拟实验情境,创设协作情境等。

1.创设故事情境

在设计中创设故事情境,就是将教学内容,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以”故事”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实验心理学告诉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来自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并且多感官的刺激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迁移。教师创设故事情境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和学生无意识的心理特征,采用适当媒体创设能够引起学生积极情绪反应。

2.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障立疑,让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将其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为进一步的讨论和协作学习提供依据,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创设问题情境。它也可以在其它创设情境的途径中交叉使用。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模拟实验,图像,音像,活动等多种途径设置问题。

3.创设模拟实验情境

实验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之一。但实验的条件在课堂上并不能都得到满足,创设模拟实验情境可代其功能。学生一方面按照教师的要求及学习目标模仿练习,以巩固新知识,另一方面凭借想象,再现表象,展开联想,亲身体会实验的乐趣,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强化对问题的求解能力。

4.创设协作情境

在教学设计中创设协作情境,让学生通过竞争、洳作、伙伴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协作学习,针对某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协作情境与外部世界具有很高类似性,容易实现知识想现实世界的迁移,有利于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二 、结语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由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全新课程。教师必须首先自我定位,必须大胆探索与实践,充分利用资源包,积极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挖掘资源,丰富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使学生不但关注自然,体验生活,走向社会的能力也能得到空前提高。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等教育;学科地位

根据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成为我国高中必修的法定课程。这门课程属于一门综合类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可以看出,一方面这门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生活实践能力,树立创新思维,提升操作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弱化应试教育对学生思想的禁锢。另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是迎合时代对新型人才的需要,提倡自主学习,发扬学生个性,尝试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一改传统的教师单一讲授模式,从根本上缓解教育给学生带来的升学压力。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方式来看,讲究自主与合作相结合,以探究为主要手段,强调系统化、开放化、灵活化的学习过程,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求学的欲望,变学习由“苦”到“乐”,由“古板”到“机动”,适应世界教育的大潮流,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1]。由于我国在该课程上开设的时间晚,课程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尚不能相互融合,学校、家长和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接受有偏差等一系列因素,造成现阶段该课程在高中实施的效果不理想。有数据显示,全国平均一所普通高中只有5位该课程授课教师,而且大多数属于兼课教师,缺乏专职教师。在课时统计方面,每所高中平均一星期只有1节实践活动课程,并且基本开设在高一学年,远远达不到国家要求的高中阶段270个课时目标。因此有必要及时为高中教育工作者阐述该课程实施的现实意义,显示课程存在的价值,进一步提升学科的地位,以实现我国高中课程结构的跨越式转变。

一、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意义

1、 有助于促进知识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我们教育工作者经常会听到家长和学生这样的抱怨:中学学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基本用

不上,很多课程都是为考试而设立,缺乏实际意义,耽误了孩子们的大好青春。这些怨言并非无本之木,确实有其现实依据,这说明高中内容的设置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脱离现实的情况比比皆是。而综合实践活动课正可以弥补这一缺失,在该课程上学生接触的都是普通生活中的大小现象与问题,涉及自然、社会、语言、信息、技术等各种学问,并且极具知识的整合性与相关性。通过直击生活问题,促进学生主动将所学基础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搭建,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探索兴趣,提高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增强实践技能,逐步适应现代生活对人素质的时代要求。总而言之,这门课程的实施让知识不再单行。

2、 有助于学生增强对乡土文化的认同

高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大纲要求较为灵活,可以与学校当地的文化以及学校自

身的文化进行结合教学,这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授课留下了相当大的余地。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会遇到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素材,并且学生在进行活动探究时也会首先考虑自己所处的环境因素,在家乡,在学校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和方法,这就使得这门课程充满了地方性和校本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逐渐将乡土因素潜移默化,学生了解了当地社会的人文风情,懂得了当地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这样增强了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也让学生树立起运用知识回报家乡的贡献思想,使人才的培养更具有实际意义。

3、 有助于教师提高素质教育的责任感[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不仅是学生在学习,教师也会有所受益。教师在备课、授课、

评价的教学过程中,接触到新型的知识、新型的技能和新型的活动,需要不断的改进教学思维,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估机制。这样的一个完整流程下来,教师会了解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应该塑造什么样的人才,认清素质教育是未来教育的必由之路,逐步改变应试教育对课堂指挥棒式的束缚,把课堂教给孩子,把时间教给孩子,把学习的主动性教给孩子,让孩子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在和学生进行互动的同时,以往的权威地位也会逐步动摇,师生关系得到科学的改进,和谐相处,共同进步成为主旋律,推行素质教育的责任得以深化。

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一步实施办法

1、 积极开辟户外课堂

教育工作者要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第二课堂的开辟,在不耽误学生专业课学习的前提

下,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自然,接触社会。在进行校外参观、游览、调查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思考生活问题,让学生主动找出与生活相关的知识,将高中课堂上所学的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起来,既促进专业课的学习,也可以加强综合实践能力,改变“知识留在笔头上”的学习现象。

2、 构建课程评价机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有自己独立的评价机制,主张建立学校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评价

相结合的三级动态评价机制,发挥学校的权威性,家长的帮扶性、学生的主动性三种优势,打破传统应试教育“一言堂”的评价机制和“一锤定音”的评价结果,突出评价的平等、客观、长期的新特点。并且要辅助以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办法,让评价更能体现出探究的深刻意义。对于评价结果的表现形式要量化与质性相结合,不仅仅有书面的操行评语,更要有整个学习过程的数据记录,建立起学生学习的成长档案,让评价更灵活、更可靠。

3、 打造创新教育风尚

在进行综合实践教育时,要注意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中渗透创新教育。学生在面对现实难

题时,首先提出研究课题,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创新化修正,唤起学生创新思维,灌输创新知识,进一步用创造学的原则完成课题。课题的探究要始终贯穿创新,“不怕学生犯错误,就怕学生不创新”,鼓励学生尝试以前未用过的知识、方法回答和解决问题,给足学生探究时间,在相应的评价项目中着重提高创新所占的比例,打造未来教育的新风尚。

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高中实现课程结构转变的大好时机,是我国中等教育制度改革的重要引导项目,教师团队要重视这一课程的价值,提升课程实施的坚定决心,让教育的春风在不久的将来洒满中华大地。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和实施的。它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对学科的逻辑体系的超越。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应重视学生个人的观点和行为,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独立创造,他们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将学生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自主参与,要精心设计活动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进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使学生不断产生对事物的探索、发现、想象、表现的欲望。在这其间,教师只是参与者,组织者,应该把学生都当做具有自己的独特经验和情感态度的人,与学生建立起一种真诚、平等、信任的相互关系,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自己是学习和实践的主人。

二、鼓励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在开放的情境中获得积极体验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见这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在此活动中必须清醒认识到学生是主体,活动的核心理念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1、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学生与自然、社会的联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设定、内容的选择都是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认识交通生活标志》、《有趣的玩具》、《过家家》、《天气》、《怎样打电话》、《我爱吃的蔬菜》都是从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内容入手,把学科知识和日常生活巧妙地加以密切融合,课程设计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实现课程内容最大限度地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在教学这一类内容时,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身经历到具体的情境中去,拉近课程与自然、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对于实际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感受是学生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也是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发展的基础。

2、采取多种活动方式,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调查”、“探究”等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悟生活,发展实践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应灵活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实践。

3、创设实践情境,使学生获得丰富的人生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课直面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探究,坚持让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拓宽学生学习空间。引导学生从周围的生活中、现实的社会中去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增进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获得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和亲身体验,增加对客观世界的了解和认识。让学生进入社会去接触和感知各种人和事,获得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体验。

三、以激发兴趣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性因子孕育于童年期,潜藏在学生的兴趣之中,并且在持续的兴趣中不断滋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就是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充分发挥出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充分表达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见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鼓励他们新颖的创意。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构思和设计显示独特的操作方法。使他们有表露情感和实践的自由;同时指导他们全面、深刻地认识事物,学会观察、分析、比较和联想。鼓励他们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完成劳动任务,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来审视要研究的实验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蕴藏了诸多鼓励个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启发学生求异思维的内容。例如:《发明的技法》这一课向学生介绍了“主体附加”的发明技法,课本中所出示的例子都是运用 “主体附加”的方法发明出来的,其目的不仅是让让学生受到启迪,拓展思维,联系自己身边需要改造的物品,能独立设计一个小发明作品。

第9篇

人民教师   汪启喜

    新课程进入东山已两年了,伴随着教学改革的整体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在我县已走满两年。本人有幸亲身经历了该课程的试验。几多收获,几多困惑。下面笔者从一位一线教师的角度对一阶段以来的实践经验和感想体会做个梳理和总结。

  

研究大纲

课程定义

一‘课程发展史

二、课程定位

三、课程意义

四、课程目标

五、实施过程

1、         选题

2、         设计(方案)

3、         计划

4、         实施

5、         反馈

6、         总结

7、         评价

六、课程评价

总的感觉:这是一门解放人的课程!

它向传统的课堂教学,尤其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提出了挑战。这种挑战既来自于学习方式的转变,更来自于对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挑战。

向来传统的教育理想,就有着活动育人的体现,想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做过开展活动课程的尝试,但在应试唯上的压力下,都成了不切实际的想法和徒有其表的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给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带来了希望,给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功不可没!

一年来,我们在一些方面真切地感受到了这门课程的时实效性。

首先是孩子们喜欢它:“我喜欢上综合活动,因为它可以让我感到高兴和快乐,只要一上综合活动,什么不开心的事情都忘记了。” “我的感受是:上活动课真好!因为,它让我学到了许许多多的知识,而且还能提高我的勇气。活动课上的越来越好,知识越来越多,动手能力越来越榜,社会见识越来越丰富。”

 

其次,是它改变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以前那种专靠讲授和练题的教学方式,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到了根本的改变。教师不再只是靠讲解,而是要千方百计的引导学生动起来;学生不再被动听课,死记硬背,而是要全员、全程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教,在活动中学。

 

再次,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巩固。活动课程无教材,上什么、怎么上都得由教师自己开发,这样子,教师的创造积极性就被充分地激发出来了。而学生呢?从选题、计划、实施、总结汇报、评价,都贯穿了他们自己的活动,这些都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自主。

  

例如在……的实践中获得了

  

几点经验: 

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学会资源整合。

1、与其它课程相结合、

2、与乡土知识相结合、

3、与时事政治相结合。

关于活动课题的选择??

1、教师预设主题。如:《我们的白埕》《养蝌蚪》

2、学生自主选题。

3、集体即兴选题。如:非典

4、主题词选题。如:《绿色的         》

  

  

一些困惑 ——遭遇的问题

1、         选题——预设与生成,意义与兴趣?

2、         资源——

3、         范围——安全与区域教育

4、         质量_-过程与结果

5、         领域——指定与非指定

想课题容易,挖好课题难!选不出比较有价值的、可行性强的,又带有很强吸引力的好课题!

1、安全顾虑??课外活动放不开手脚

2、课程教学模式比较模糊;(计划课基本成型,但汇报课尚无成效。)

3、活动深度不足。

4、班队活动有声有色,指定领域比较薄弱:研究性学习基本空白;社会实践挖不出好课题;

5、活动伊始颇有兴趣,过程监控比较不力,结果,往往难以持续到底。

 继续参加福建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 

     还是在华福酒店,到三星级酒店听四形级的课。 

      

     早上听了一节,实验小学翁陵珊老师上的《春天在哪里》。 

     总体效果很好。 

     尽管有些细节有待进一步优化,但瑕不掩瑜。没说的。 

     评课时,几位老师的发言给了我很深的感触。 

     第一点:关于要不要试教? 

     第二点:关于活动要紧扣主题——是不是所有活动都得紧扣主题,不可越雷池一步? 

     第三点:关于学生的兴趣——是不是所有活动都得围绕学生兴趣。 

      一、我不反对试教,但反对在同一班试教。 共2页,当前第1页1

      如果总是在同一班试教,学生的兴趣就都被磨没了。课的新鲜感都没了。 

    真要试教,请到其他班。 

    至少不要全班性的试教。 

    像今天的课,最好一组一组的单独“试教”——汇报排练。 

        二、

 

 

 

一个建议 

县、各中心校在教研上宜抓点(确定重点学校)、抓项目(主攻某类课型)进行攻关,将各类课型的基本教学模式摸索出来,寻求逐个突破。

  

 

=============================参考资料:

1、李建平《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新课程 新创意》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近年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涌现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在我国新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按照新课程计划,综合实践活动占总课时比例的6%--8%。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和附庸,而是具有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形态。为学生生活经验的获得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形成开辟了渠道,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了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新课程形态,它既适应我国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呼应世界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为什么要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其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结构上的重大突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确立,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的诞生,更重要的是标志着现代新课程观念的形成。它表明,课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而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那种把课堂看作唯一受教育的场所,把书本看作是唯一的知识来源,把教师看作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和权威的观念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重视生活中、工作中和实践中的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国家着眼于宏观指导,地方和学校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规划具体活动方案。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学生为核心,主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

 

第10篇

关键词 活动主题指导操作团队合作

综观本区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在集中指导的课堂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课型实际是有其“形”而无其“神”。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来谈一谈如何走出综合实践活动选题指导课的误区。

一、活动主题的选择权要下放

误区: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需要的优先性,强调对学生独特经验的尊重,所以在活动中我们必须强调学生的需求性和自主性。从表面上看,有些课例研究的课题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而且学生也表示喜欢。但实际是否如此呢?细细品味,不难看出,课题的产生是教师完全预设好的,学生没有一点自;学生对课题的喜欢是表面的,对此研究内容并非发自内心的喜爱。再从确定下来的研究课题的可操作性来看,有的研究课题可研究的内容太多,范围过广,无形中给学生开展研究设置了障碍。

策略:实践活动的课题确定与其他课程是不同的。一般课程在课前可以说课题早已确定下来,老师只要向这个方向去引导就行了,而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是学生自身已有经验的不断改组和改造的过程,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所以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一般要来源于学生,教师只做适当的引领。

从本课的研究课题来看,内容范围过广,学生在实施研究时可以说是“斗大的馒头无从下口”。为了便于学生的研究,课题不妨尽量定得小一点,可操作性强一点,研究可以深入一点,因为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体验研究过程,学习研究的一般方法,不强求有多大的研究成果。

二、主题分解的操作要加强指导

误区:一些教师在确立研究课题后,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进行主题分解,并自主选择自己所喜欢的研究内容进行研究,充分调动学生开展活动的热情,这是可取的。但是综合实践活动在强调活动自主性的同时也强调了教师的指导性。在这样的活动课堂中,有些环节如果没有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就好比是脱缰的野马,无有序性可言。从子课题的价值到子课题的可操作性,再到子课题的科学性,都得不到保证。

策略:教师是活动的参与者、指导者,而非旁观者。子课题在选择时教师不能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的思绪就无法打开,所提出的子课题也比较片面,教师完全可举几个例子来进行引导。子课题的选择虽是将学生的需求性放在首位,但同时也必须注意其科学性、价值性和可行性,不是学生提出来就能研究的。

三、合作团队的形成要科学

误区:为了便于活动的开展,也为了尽量做到学生全员全程参与活动,体现课程的整体性、学生的自主性,我们在开展活动时一般都要将学生进行分组。有时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也努力体现这一点。但是在组员和组长的确定过程中,有些教师太草率了,就是简单的自由分组,这样的组合,学生的后期活动效果是不会理想的。

策略:建立合作小组,选择组长,这一环节不宜于在开题课课堂之中呈现,学生的活动小组完全事先就可建好。一般情况之下,在开学初,指导教师就应根据学生的特点与爱好,在组长与组员双向自愿选择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组合,形成合作小组,并进行命名。组长就像是一个单位的领导,仅仅有业务能力还不够,还要有组织、管理、协调等多方面能力。让学生参与选组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现选举活动的民主性。

四、活动计划的制定方法要合理

误区:从学生所写的计划表来看,大多数内容较多,学生对于目标如何达成也不了解,对于如何合理分工不知如何下手,对于主题的再分解也有难度……教师简单地发放表格,而不进行指导,有些小组就会无所适从,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绝对不能完全放手。

策略:指导教师可以先出示范例进行讲解,再让学生学做;可以先讨论再个别指导;还可以教会学生将目标动作化、行为化和任务化,强化计划的可执行性。为了加强计划的可操作性,教师还应指导学生设计相应的学生“活动页”,让学生知道每一步该做些什么、怎么做。这样的计划才是一个有效的、学生开展活动所需要的计划。

五、小组汇报的生成性要关注

第11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实践性教学 改进

为了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我国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01年6月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从小学到高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门课程着眼于直接经验,强调学生的亲历和体验,强调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体现出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性,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其后,全国各地大致按照从东到西、从沿海到内地的顺序逐步开始了尝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但也表现出一些普遍的问题。

一、实践性教学的内容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个领域。相对应地,高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也应包含这四个领域。鉴于高校都开设有计算机课程,实践性教学主要突出前三项,特别是研究性学习。

二、实践性教学的意义

1.提升师范生课程学习的兴趣

学科课程一般是通过教师的讲授来传递理论知识,师范生更多是被动接受,学习的兴趣往往较低,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含理论性知识部分,也应设计实践活动的成分,这类活动联系了师范生现在和未来的生活,满足了他们探究的需要,可以极大地激发师范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促进师范生理解课程理论、丰富其实践性知识

所谓实践性知识,是相对于理论性知识而言的,指的是通过亲身经历而获得的关于过程与方法的知识,具有很强的个人化色彩。师范生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加深了对课程理论的理解,同时也对如何进行调查、访问、制作、实验等实践活动有了亲身的体验,对于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了切身的感受,获取了丰富的实践性知识。

3.培养师范生更全面的素质,形成指导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

能否胜任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工作,关键在于教师本人的教育实践能力。高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着力培养师范生指导中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包括具有规划、设计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熟悉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一般流程,能够为中小学生提供科学、规范的方法指导;具有良好的社会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具有良好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能力;具有良好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具有良好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些素质与能力都应该通过师范生在自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具体的规划、设计、开发、组织、协调、评价、反思等过程中形成,未参加实践性教学,就无法真实地获得。

三、实践性教学的实施状况及原因

1.师生课程意识淡薄

由于我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任课教师大多还是采取兼职的形式,同时该课程没有纳入升学考试的范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导致师范院校师生在教学中也忽视了该课程在促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中所应起到的作用,课程教与学的意愿都不够强烈,以记背理论知识、通过考试为目标,忽视了实践性技能的训练与掌握。还有的地方在教师招聘中将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岗与计算机教师岗合并,报考专业限制为计算机,这导致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把该课程当做无关紧要的附加课程来学习,付出的努力自然降低。

2.课时少、安排不够合理灵活

有的师范院校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安排1学期、每周1节课,一门课程总共16至18节课,要完成理论教学都很紧张,就更别说开展实践性教学了;有的师范院校给每周安排2节课,但都往往固定不变,缺乏灵活性,不便于开展实践性教学。

3.课程资源贫乏

课程资源从功能上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素材性资源指的是作用于课程,并成为课程素材或来源;条件性资源指的是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环境、设施等。这些资源,特别是条件性资源在高师综合实践活动实践性教学中的普遍缺乏,严重地制约了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

4.师资力量薄弱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涉及的内容比学科课程更加广泛,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也更高,除了具备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扎实的教师基本功,更需要教师具有相对全面而完善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知识结构,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信息技术应用、组织、协调与管理等能力,同时还要初步掌握一定的生活和生产等技能。这对于任何教师来说都不是容易达到的,再加上一所师范院校内共同承担本门课程的教师相对较少,而且大都是“半路出家”,课程教学的教龄也较短,从而导致在课程教学中师资力量薄弱。

四、开展实践性教学的策略

1.提升课程地位,强化理论联系实践的意识

师范院校要将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各个专业共同的必修课开设,开设时间宜在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学习之后,毕业实习之前,以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应用,使每个学生树立成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意识。要改变课程考核方式,在理论考核的基础上增加方案设计、项目制作、成果汇报等实践性考核形式,强化理论联系实践的意识。

2.保障课程教学时间,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调整

要保障至少36学时的教学时间,其中实践性教学应占12学时左右。同时,鉴于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应允许教师根据需要有计划地调整教学时间,以便安排费时较长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当然,单纯地依靠课堂时间显然还是有限的,还有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实践性活动。

3.努力拓展实践性教学的相关课程资源

在校内,要争取经费,加强高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图书资料室、活动室与实验室的建设。在校外,要密切高师与中小学校、少年宫、科技馆及其他社会相关机构的联系,建立师范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并保持长期合作互利关系。

4.多种渠道构建高素质教师队伍

要通过理论学习、案例探讨、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对任课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理解高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意义、体现的理念、操作与评价的基本要求等;同时,要充分发挥地方教育局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研员和中小学优秀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作用,与高师任课教师组成科研教学共同体,发挥各自优势。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信通过在高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突出实践性教学将为中小学培养更多合格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

参考文献:

[1]顾建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12篇

关键词 专业综合课程实践 机械设计类专业 工程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2.055

专业综合课程实践是机械设计类(方向)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完技术基础课程及有关专业课以后的关于专业课程内容的综合实践。通过本实践,把有关课程(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机构分析与综合,机械设计学,机械优化设计,MATLAB综合应用等)中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综合地加以运用,提高学生的机械工程分析与综合能力,完成一个工程技术人员在机械设计方面所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训练。

1 为何要设置专业综合课程实践

专业综合课程实践是机械设计类(方向)的一门综合性实践课程,旨在训练学生的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能力。

机械设计有众多类型,不同行业有不同的特点和专门要求。如钢铁冶金行业,因其要求连续作业和工作环境极其恶劣,对各种机械设备要求苛刻。又如港口的物流装卸操作作业,对机械设备的要求又完全不一样,作业效率是第一位的要求;例如一艘时速18海里的5万吨级的远洋货轮船,往返7000海里仅仅需要耗时16天,但在6个港口停靠进行物料装卸的作业却长达37天,费用大约占总运输费的40%~60%。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行业特色和背景皆不是很浓厚,加之实践的条件和场地受限制,所以选取起重机械中的变幅系统作为专业课程综合实践的重点内容,同时又可以在长江岸边的某实业公司重件码头进行实物的实习实践活动。

起重机械①②一般由四大系统(起升系统、变幅系统、运行系统、回转系统)、金属结构、动力设备等组成。四连杆组合臂架型式门座起重机是港口前端装卸作业的主要机型之一,也是我国港口使用最为广泛的设备。变幅系统是四大系统中最复杂和技术含量最高的系统,要求设计综合的知识量也是最高的。

2 专业综合课程实践的综合性

专业综合课程实践要体现出综合性。让学生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的知识、多种工具解决复杂的机械工程问题,同时又具备可操作性,在规定的二周或三周内能够独立自主完成。

起重机械的变幅系统作为专业综合课程实践的内容正切合综合性的要求。要求学生运用解析法、封闭矢量方法等完成变幅系统的变幅轨迹分析、变幅水平分速度求解、传力特性和变幅力矩分析求解等;同时运用AutoCAD和MATLAB软件包来综合完成实践任务。

3 专业综合课程实践的实践性

起重机械的变幅系统种类繁多,有单臂架和四连杆臂架系统。四连杆臂架系统又分为常规四连杆臂架系统(头部始终向下见图1)和双纽线型臂架系统③④⑤⑥(头部始终向上,见图2和图3);而双纽线型臂架系统又有后摇杆驱动型和臂架驱动型式之分。

在本课程实践的组织中,将课题分为三类:一类为常规四连杆臂架变幅系统,二类是后摇杆驱动双纽线型变幅系统,三类是臂架驱动双纽线型变幅系统。由于一类课题的数据资料相对要丰富些,分组要多一点,但是每组的数据参数是不一样的。具体分组见表1。每组确定一个小组长,这样操作执行要便利些。

学生成果的评定,依据学习态度、出勤率、设计说明书的质量、能否独立完成MATLAB编程与调试、答辩时的思路和回答问题等综合考虑;对于因考研而延迟完成本实践任务的同学,成果评定应该略微降低一些,体现教育的公平公正性。

4 结束语

工程教育需要大量的工程实践,学生的工程能力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经过几年的专业综合课程实践的做法和积累,教学相长,不仅一届比一届完成的质量有提高,持续改进,同时教师辅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自己的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申请了多项软件著作权且均获得成功。

专业综合课程实践的综合性、实践性是必须坚持的总方向和原则。

注释

① 倪庆兴,王焕勇.起重机械[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0.

② 李克勤,姜翠香.刚性四连杆变幅机构的反求设计[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9(2):18-19,25.

③ 李克勤,姜翠香.新型后摇杆驱动四连杆变幅机构的受力分析与程序实现[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3):3231-3234.

④ 李克勤,姜翠香.新型后摇杆驱动四连杆变幅机构的传力特性与变幅力矩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35):8723-8725,8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