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3 10:53: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综合实践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他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
(一)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是一门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课程。
(二)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其他任何课程都更强调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学生是通过动手操作实践的方式来获得经历和体验的。动手实践,是综合实践的基本学习方式。
(三)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尽信书,不如无书”――“一个人的知识、能力都是有限的,特别是在这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查询、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尤为重要。通过查找资料和学生的实践,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并学会如何鉴别信息,灵活运用信息的能力。学习书本知识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决生活,必然要跳出书本狭隘的圈子,从生活、自然以及社会交往中去学习。关于“尽信书”的感悟,便是在拓展了的学习领域和实践中得出来的。
(四)是三级管理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的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与实施”,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特征表现。
具体讲,国家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宏观目标和原则要求;地方对落实国家的要求提出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学校负责针对学生和学校实际,来开发具体的活动活动内容,针对具体内容来预设具体的活动目标、方式方法的采用、基本活动流程、实施针对性评价等,是校本开发与实施的过程。在校本实施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中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必修课程,是一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这一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体验并初步学会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具体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就是通过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体验;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践与服务技能;培养学生分享、尊重与合作的精神;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社会责任心与使命感。其中,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初步学习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发展合作能力,并初步养成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目标是:走进社区,理解社会,获得直接经验,形成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参与社区活动,践行社会服务,适应社会生活,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特征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课程,不是其他学科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高度综合且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的、独立的课程,它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它通过联系社会实际,为学生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综合应用的机会;它让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探索自然、亲近社会、发展自我,用探究的眼光和方法进行学习,从而改变单纯以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并在这一过程中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积累和丰富他们的直接经验;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把学校环境中的学习与社会、家庭环境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健康积极个性品质的形成及良好素质的全面发展。所以,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实践性、经验性、综合性课程。因此,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以实践学习为主要特征。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各种实践的学习方式,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积累和丰富经验,自主获取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
(二)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了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单一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目标和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三)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它客观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性学习的全过程,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反思。指导教师对学生实践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活动。
(四)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发挥在活动过程中自主建构和动态生成的作用,处理好课程的预设性与生成性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学生的活动主题、探究的课题或活动项目产生于对生活中现象的观察、问题的分析,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丰富和深化,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将不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随之不断完善。
关键词:药学;综合实验;教学改革
一、引言
药学是以现代医学、化学为主要理论指导,研究、开发和生产用于治病防病药物的一门科学,涉及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学、生药学及微生物与生化制药学等多门学科[1]。近年来,随着药学行业的飞速发展,药品企业对于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传统的药学教学模式下的实验教学多伴随各自的理论课开设,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已不能满足当代人才培养的需要[2]。面对这一新的变化、新的形势,吉林医药学院从2011年开始对传统的药用植物学、生药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剂学和药物分析等课程内容进行精选和整合,在药学、药物制剂和临床药学本科学生中开设药学综合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药学综合实验课程的基本构建
第一,药学综合实验内容的选择。药学综合实验在实验设计上按照从天然药用植物中开发新药和通过化学合成研发新药两条主线进行。吉林医药学院组织相关课程专家、教授对现有实验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和反复论证,最终选取“三的制备与质量检查;对乙酰氨基酚的合成、鉴定、含量测定及其制剂的制备和质量检查;盐酸小檗碱控释片的制备及释放度的测定”三个实验作为药学综合实验的教学内容。[3]第二,药学综合实验的教学安排。其一,开设时间。由于药学综合实验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要求较高,因此将实验开设在四年制药学专业的第七学期,各门专业课的讲授之后;其二,教学安排。本门课程总学时90学时,三个实验的课时分别为46学时、24学时和20学时,每个实验集中在一周完成。
三、药学综合实验课程的实施
第一,预习实验。实验前要求学生进行充分预习,并提交预习报告。以“实验一,三的制备与质量检查”为例,设置的预习问题包括:①为什么叫三,三的作用有哪些?②高效液相色谱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③片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哪些?片剂中常用辅料由哪些?学生还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教材、文献数据库或网上资料开展进一步的学习。第二,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规范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实验数据的记录。由于实验周期较长,因此,要求学生在每天的实验结束后及时分析和处理数据,为下一步实验奠定基础。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指导教师主要起监督和辅助作用。第二天实验工作开始之前,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加以改进,不断提高药学综合实验的教学质量。第三,实验考核。药学综合实验课程的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实验技能两部分,理论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40%,实验技能部分占总成绩的60%,其中,实验操作占40%,预习实验报告占10%,实验报告占10%,主要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对实验室规章制度等进行综合考评。由此可见,在培养过程中侧重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四、药学综合实验课程的实施效果
药学综合实验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习信心。参加这门课程的学生,在后来的面试求职和毕业论文设计中都能很快地进入角色。可以说,药学综合实验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体会及展望
第一,指导教师必须先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缸水”。由于药学综合实验涉及多学科的专业知识,指导教师除了要求掌握本学科的相关知识外,还要加强其它学科的学习,并虚心向其它学科的教师请教,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满足教学要求。第二,课前预习是关键。课前预习对实验的正常开展产生很大影响,如果学生没有很好的预习,在操作中就容易出现错误,造成后续的实验无法进行。
六、结束语
总之,通过本课程学习,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将来的考研或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吉林医药学院将把这一教学模式坚持下去,紧跟学科的发展,结合本校实际,不断改革与调整,争取培养更多的“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应用型药学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春福主编.药学概论(第3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一、开发立体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原因
一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全球信息化的背景下,工作和生活要求人们具有较强的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知识经济发展要求人们具有创新意识和精神;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战略,要求人们不仅要具有自主获取新知的能力,还要具有处理社会事务的能力。总之,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要求基础教育高度关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是课程改革的需要。课程的综合化是全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3―9年级和普通高中阶段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能力取向的课程、经验取向的课程、实践取向的课程”。创造性地开发、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思路,必须坚持与学校所拥有的校本课程资源相整合,以减少课程_发间的重复构建,调动教师开发课程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三是学校发展的需要。诸城市实验小学是一所具有教育改革精神的传统名校。学校在以往的教学改革中积累了丰富的校本资源和经验,这些优势和资源,迫切需要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化实施中得到运用,并以此为突破口,把学校整个课改工作引向深入,促进学校发展。
二、立体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立体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让学生获取亲自参与探究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勇于创新的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研究活动,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社会、自我的责任感;增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文化的认识,增进学生对家乡、学校的了解,树立为家乡、祖国建设发展勤奋学习、立志成才的抱负。三是进一步拓展学生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四是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五是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会运用所学动手实践,形成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立体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阶段目标随年段递增,如小学低段要“学会关心自我”,小学中段要“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小学高段要“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于阶段目标在综合实践活动四个指定性领域中的指标,参见表1。
三、立体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办学理念,学校开放性地选择与生活相关的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亲历和体验过程,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体验,深化认识。
一是依托学科整合课程,统整活动主题。学校依托三至六年级语文教材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确定将“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作为选题方向。构建主题采用“自上而下”的递进统领方式:学校课程领导组织提出思路,确定主题领域,进行一级开发;重点科室对活动主题进行必要整合,此为二级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与学生一起在实施中开发、细化,实现三级开发。
二是借力走班活动课程,常态活动内容。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校开设了30门兴趣走班课程,实施年级连动、错时开展的方式。同时,学校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正常化策略,让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人,根据他们的需求及时调整和修改活动主题计划。例如,劳动技术专题中,中年级段的要求是“在教师指导下,能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手工和家务劳动”。学校在三、四年级的走班课程中专门设置手工制作、泥塑、剪纸和科学探究课程,由学生自由选择,三、四年级分别在周三、周四的下午到固定地点参与活动。
三是搭乘社区实践课程,丰富活动体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离不开家长支持。学校德育处具体负责做好两件事情:以家长委员会为突破口,积极搭建家校联系的桥梁,宣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意义;将少工委的雏鹰假日活动和社区实践课程整合,努力挖掘家长资源和社区资源,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指导和帮助。
四、立体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管理
一是成立学校“课程专家委员会”。“课程专家委员会”由校长、教育和教学领导、省市级特级教师、教学能手、全体教研组长等人员组成,做课程开发的引领者、示范者、指导者和推动者。
二是强化课程的实施项目管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教导处具体负责,对课程开发的目标、内容、评价、效果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从而保证课程有序开展。
一、专业人才培养
1.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专业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必须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我校过程装备与自动化专业方向的前身是化机专业,2005年改名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过程装备与自动化专业方向。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过程装备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理论,掌握过程装备制造技术,具有过程装备初步设计能力,过程装备管理、维护,自动化监控能力,适应社会主义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本专业人才培养采用的是“工学结合、半工半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以“2+0.5+0.5”的方式实施,即在学校学习两年,在“厂中校”或“校中厂”中开展职前综合训练、毕业设计、专业综合实践课程半年,最后开展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
2.职业岗位与工作任务
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的职业范围与主要就业岗位见表1,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见表2 。
表1 职业范围与主要就业岗位
表2 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二、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教学
1.课程总体目标
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需选取1~2个真实的专业性工作项目,在“厂中校”或“校中厂”中开展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独立或集体完成工作项目,得到本专业主要就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技能训练。
2.课程设计
本专业知识体系的特点是多学科交叉,涉及机械制造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化学化工、化工机械等相关知识,因此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项目的选择及项目所依托的“厂中校”或“校中厂”的选择,要求相当高,项目选择得好坏,“厂中校”或“校中厂”选择得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紧扣教学内容,以学生就业和发展为原则,精心选取项目,制定可行的具有实际意义的综合性项目,项目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能够满足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现场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尽可能地拉近教学与职业岗位的距离。
训练项目设计及教学实施要求可参照表3,训练项目设计依据人才培养要求,根据学生特点,联系实际等情况,可做调整,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授课计划。
表3 学习情境设计与教学实施要求
3.课程的组织实施
课程教学要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开展校企合作,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以2010级为例,即是在企业中开展专业综合实践课程学习,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企业文化、管理机制、岗位职责,掌握岗位技能,为就业做准备。
课程实施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企业调研(企业类型、企业生产现状、企业岗位特点、企业信誉及社会责任等),企业相关负责人与专业教师交流研讨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后勤保证,制订授课计划和考核量化表等。
课程实施过程,包括:(1)通过企业参观、员工培训、师傅指导、岗位标兵座谈交流的形式开展学生岗前教育,下发任务单和学习实践管理制度手册。(2)根据学生知识结构特点、岗位意向、企业岗位实际等情况给学生安排真实的岗位,以2010级本专业学生(共3名女生)在某一化工容器管道制造类企业开展专业综合实践学习为例,最终学生在普车加工、数控加工、电焊、电火花切割、管道制造、仓库管理(1名女生)、行政助理(1名女生)、财务助理(1名女生)、销售、质量检验(压力试验、无损检测)、管道工程安装、机修等岗位上开展课程学习。(3)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同时向企业相关人员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
课程实施注重学法指导,包括:(1)实践要联系理论.锻炼、掌握岗位特点、需求,掌握职业规范,在此基础上提高职业素养,提升理论水平。(2)注重交流、经验积累。积极向经理人、员工等咨询,加强不同岗位工种间交流讨论,加深对职业的理解。(3)吃透重难点,注重练、分析相结合。项目中的难点、疑点、重点教学,培养学生胆大心细的做事风格。(4)学好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多听、多看、多动手、勤问、勤思考;注意企业的运转,岗位需求及职责;注意职业技能的培养;要胆大心细、注重交流、协作;训练实习中吸收尽可能多的专业知识。
4.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以过程考核为主,过程考核以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岗位职责履行情况及成效为依据,由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共同评价,分为优秀≥90,90>良≥76,76>及格≥60和不及格
表4 评价模式
三、注意事项
课程的顺利开展达到预期目标,要处理好三方面问题:
1.企业选择问题
首先,企业岗位要能体现专业职业岗位与工作任务,这样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才可以在此开展;其次,企业要有良好的信誉及社会责任,管理规范,后勤服务跟得上;最后,企业生产现状良好,由于企业和市场接轨,劳动强度、饱和度与企业订单量分不开,要避免出现企业中途严重减产甚至停产,影响课程开展。
2.学生思想教育及监督管理问题
由于学生身份由单纯的学生转变为学生与学徒双重身份;教育环境由单纯的校园环境到处于社会环境中,复杂的人际关系、繁重的生产劳动、严格的企业管理中,部分学生不适应,怕吃苦,不能持续遵守公司规定,对自己的定位不明,导致了在课程开展过程中,没有严格履行岗位职责[1]。例如在机修岗位上的个别学生出现玩手机的情况;管道制造岗位一名学生出现旷工现象;普车加工岗位的两名学生工作懈怠,废品率升高;电焊岗位的一名学生对电焊工作环境不满意,出现消极怠工情况等。究其原因,大部分不是因为技术问题,而是因为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思想准备不足,理想和现实有一定距离造成的,因此要在课程开展的整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
对学生进行监督管理,这既是学生专业技能得到训练的保证,也是学生安全的保证。本专业对相关岗位的安全防范要求比较高,学生若不重视,极易产生安全隐患,因此要做到及时巡视,及时指导,及时教育,做到有备无患。
3.课程指导教师、企业负责人、企业指导教师及时协调沟通问题
课程指导教师同时承担班主任的职责,要与企业负责人(人事部门负责人、车间厂长)、企业导师协调沟通,共同完成对学生的管理与教育。以2010级为例,由于合作企业有两个厂区,空间上有一定距离,有时需要在两个厂区之间调换学生,2名学生抓住空子旷工上网;由于学生是非正式员工,企业的考勤管理要求略低,出现对5个学生没有考勤记录,相应补助报酬不能正常发放的情况。
存在企业指导教师教育方法不当,没有完成对学生的指导教育,也存在把学生当廉价劳动力的情况。由于有的企业指导教师的待遇和岗位的工程完成量挂钩,部分企业指导教师教育方法不当,迫使学生过度劳动,致使学生逆反心理严重。以机修岗位为例,企业指导教师给学生半个小时吃饭时间,一天工作近10个小时。课程指导教师要积极和企业相关教师沟通解决此类问题,要定期在岗位上对学生进行指导。
完善三方签字请假制度。学生请假,首先需要实习指导教师批准,然后企业指导教师批准,人事部门备案。杜绝请假不规范引起生产事故,避免因学生旷工对企业生产造成不良影响。
四、课程实施成效
(1)大部分学生理解了岗位需求,进行了相应技能训练,履行了岗位职责,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或集体完成工作项目,得到本专业主要就业岗位的综合职业技能,为顶岗实习和就业创造了条件。
(2)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工程意识与职业素养,提升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实践能力,心智更成熟;同时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3)学校利用企业资源培养技能型人才,企业利用学校建立技能型人才储备基地[1]。通过课程学习,企业已与多名学生签订了就业意向书。
(4)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学生与多家企业员工在我校“工院杯”操作技能大赛上同台竞技,学生取得了优异成绩。以机修岗位钳工工种为例,本专业两名学生在钳工项目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5)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申报专利的数量也在增加。
“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一直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这两个概念已经进入了广大基层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视野中。许多教师已经认识到“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开发校本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仍然还处于探索阶段。林元龙老师一直活跃在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一线,同时致力于对该内容进行理论研究,现在他提出将“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突破了原有的将“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分别实施的限制,并从二者结合的可能性、重要性与实践性三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希望能对各个学校以及广大基层教育研究者有所启发。
[摘 要]有了合适的校本课程,无疑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开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反过来,有了成功而且丰富的实践活动案例,又为下一轮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编撰,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关键词]校本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 实践范式研究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的实践应将培养和发展人的素质作为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通过人本主义、智能多元化理论等理论的综合,在活动中提高人的素质。
在实践基础上形成了能促进课程的常态运行、课程的有效实施、课程的区域推进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实际可行性的立体网络式范式:其纵向是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协同开发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施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评价范式;其横向是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目标结合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整合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结合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活动结合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教师评价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学生评价范式。
一、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协同开发范式
(一)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目标结合范式
1.为什么要结合――课程目标是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后所要达到的学生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描述性指标,是课程设计的基础环节和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教学实施等后继课程因素的设计和操作,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
2.怎么结合――围绕着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就同一主题相融共同目标要求,又突出课程特点:
3.行动研究分析。
(1)效能: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目标结合研究可以达成课程的多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利于充分调动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有利于减少课程开发的重复建设。实践证明――既能有效开发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又突出各自的特色。
(2)困惑: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目标结合的尺度把握及针对性有待深入探讨研究。
(二)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整合范式
1.为什么要结合――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的选择都以学校为基础,以学校所在社区为依托,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学习系统,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
2.怎么结合――将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从空间分布)、显性课程资源与隐性课程资源(从资源存在方式)、素材性课程资源与条件性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从资源功能特点)进行结合,其操作流程:课程资源调查―开发策略―开发程序―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资源共赏。
(1)课程资源调查:学校历史文化、物质资源,校外地理自然资源,地方(社区)多元文化资源,社会物质资源,各种人力资源,网络资源等。
(2)开发策略:主要包括已有课程资源的开发(分可直接利用的课程资源和须调整、过滤方能成为课程资源的)与新资源的开发。
(3)开发程序:一般来说,课程资源的开发须经过确定相关机构和人员―制定资源开发计划―申请与审批―组织实施开发。
(4)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编制《资源管理挡案》,把课程资源的类型、所有者、获取方式和使用事项等登记造表、分类整合存挡。
(5)资源共赏:依据《资源管理挡案》,整合开发利用。
3.行动研究分析。
(1)效能:学校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渠道进行合理的规划,使课程资源得以有效的整合,既利于学校统一管理,又实现资源共赏,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2)困惑:有些课程资源既有教育因素,又存在着非教育因素,如何把握放大资源的优势特征,严格控制其中不合理的非教育因素的开发策略;如何把握资源开发的选取典型对象、适度开发、因地制宜等。
二、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施范式
(一)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结合范式
1.为什么要结合――通过主题设计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怎么结合――主题由师生协商共同选择和确定,主题的实施过程是师生合作开发、共同设计与互动实施过程。其结合虽无固定的实施模式,但实施过程中基本环节步骤是:选定确立主题―制定方案―实施方案―评价反思。
(1)选定确立主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集体讨论选定确立主题,其原则一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二要学生感兴趣,能吸引学生去研究;三是主题所确定的活动内容可行,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生活经验、研究问题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时间、经费等因素。
(2)制定方案:通过合作小组集体讨论、研究撰写活动主题方案,提交指导师指导、修改确定。活动方案的制定必须完善和可以操作;方案应包括活动主题、问题背景、活动目标、实践内容、研究方法、所需资料、人员分工、时间安排、成果形式等。
(3)实施方案:方案的实施过程体现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设计者、实践者、体验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自主实践,主动探究。同时撰写活动日记,及时收集活动资料;要制作档案袋,以保留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要及时交流,取长补短,资源共享。
(4)评价反思:整合加工,即根据体验或研究报告的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活动小组的全体成员对前期所收集的各种信息资料进行分类、整合和加工,以便于用事实说明或验证活动所要得到的结论和推论。
3.行动研究分析。
(1)效能:通过主题设计有效结合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共有的、相互交叉的内容,主题的内涵宽泛性和丰富性,所开发的校本课程,就能呈现出多样性与差异性;依据主题内容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就能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与学校特色,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学生群体,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困惑:如何把握深入挖掘主题内涵的宽泛性和丰富性,以及主题设计、方案制定的可行性?
(二)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活动结合范式
1.为什么要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如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是实施校本课程的重要活动载体,同时在实施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依赖于学校开发,也依赖于地方管理。通过实践活动,更有效地将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组织形式等相结合实施。
2.怎么结合――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有用信息的搜集、甄别、筛选、评价、检索、应用、、交流等环节的能力,强调亲身参与、经历、感悟。其实施流程:课题的内容、组织形式等?邛实践活动?邛发现问题?邛我们实践的结果、建议。
3.行动研究分析。
(1)效能:实践活动为学生构建了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综合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更好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境、关注国家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实现“理想课程”向“实际课程”的转化。
(2)困惑:学生走进社区、走向社会,去理解和感悟生活,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其安全责任谁负?另外,实践活动基地目前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无法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
三、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结合研究范式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均强调评价的诊断功能,即通过评价及时指导和帮助师生改进教与学的活动,发挥导向和监控作用,同时突出评价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功能。
(一)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教师评价范式
1.评价原则:发展性原则――将评价立足点放在教师的未来发展方面,考虑教师的发展需求;立体性原则――即全员评价、全程评价和全面评价;反馈性原则――重视各个层面的沟通,评价过程务必是一种多向交流反馈过程;互动性原则――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
2.评价内容与方法
3.注意事项:一是突出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二是恰当处理业绩评价与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关系;三是统一的评价标准与个体化评价相结合;四是加强评价中与教师的沟通,促进教师对评价的积极参与。
(二)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学生评价范式
1.评价原则:发展性原则――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重视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与提高;多元化原则――从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动态性出发,多视角、多向度、多层面、多侧面地认识问题,以达到促进评价对象发展的目的;全息性原则――评价必须反映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全部信息;差异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在评价内容、方法、标准等方面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差异。
2.评价内容与方法。
3.注意事项:一是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多用肯定性评价,激发学生主体自我发展的意识,发挥评价激励、反馈、调整功能;二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与课程相关的单位或社区评价等,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评价标准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三是评价内容全面化,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还注重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不仅关注结果,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等;四是评价角度过程性、发展性,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因人施评,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得到发展;五是采用观察、调查、作品展示、作业设计、项目活动报告、参与情感记录、学生日记、情景测验、成长记录、指导师的意见等开放的及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四、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践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践的理论价值
我们从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出发,从理性的角度推导我们当前的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途径,解读和验证建构主义“个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认知建构过程”;研究和实践人本主义“全身心的学习”;实践和运用智力多元理论“只要为他们提供了合适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能成才”等理论。
(二)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践的实践意义
在开发典型案例并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范式。有效地常态化地实施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使学生、教师、学校都得到发展。
1.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阶梯。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的实践对教师来说,既是一大挑战,因为它对教师提出了一系列能力的要求;同时也是机遇,是促进自身发展的载体,有助于教师更新理念,有助于重新认识学生,有助于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创新,有助于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研究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教师扩展文化结构和提高文化素养。
2.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需要。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的实践使学生走进社区、走向社会,通过确定主题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兴趣、锻炼能力、发挥特长,在实践中去理解和感悟生活,在实践中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更好地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怀地域文化、关注环境和国家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注重同伴互助、分工合作,形成人际关系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3.学校文化特色的构建。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的实践是由学生、教师、学校和其他社会成员共同设计并协同进行的一种开放性的教育活动,为学校课程建设和特色形成创造了有利平台,一是对于人的整体发展的促进功能得到体现,有效改变学校教育中的单一性,为学生构键了一种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综合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形成个性化的特色学生;二是拓宽教师知识文化结构,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形成“横”广“纵”深、独特教学风格的特色教师;三是加强学校与社区、社会的联系,形成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同时,学校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育管理等体现学校文化特色的要素发生积极的变化,从而构成特色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5.
[3]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力[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4]魏国栋,吕达.普通高中新课程解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培训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各地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更是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难点。一方面,它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特征,[1]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是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好载体;另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它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专门的教师队伍、缺乏成型的教学模式等,使得各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其中,教师问题成为制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瓶颈。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一个独立的专业,期待师范院校通过传统的“职前培养”方式解决课程实施的师资问题是不现实的;又因为它是全新的课程领域,该课程内容的广泛性及专业渗透、相互交叉等特点,对现有中小学教师而言,普遍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和完整的专业训练,因此,对现任教师的综合素质更是一个严峻挑战。是否能解决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师资问题已成为关系到该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笔者所在的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作为国家级和省级“综合实践活动课”师资培训基地,先后承担了两期国家级和省级骨干教师的培训任务,因而自己有幸接触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法,初步了解国内这门课程师资构成情况和教师的一些看法。现将有关内容简述如下,以便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师资现状
到2003年底,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已在全国的大部分地区推行,作为这次课程改革重要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在这些地区的中小学或多或少地开展着。那么,在这些学校中,到底谁在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指导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的素质又如何?这门课程究竟需要怎样的教师配备和素质要求?这些都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研究这些问题,不仅可以总结经验,避免误区,吸取教训,还可以为后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提供借鉴。
为此,我们在对国家级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培训班学员个别访谈的基础上,重点对广东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员作了专题问卷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广东省36所小学中已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共有11所,占总数的1/3。其中,全面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有7所,部分地、零星地实施的有4所。那么在这些学校,谁在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统计数据见表1)?
表1 广东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师资情况
在“部分实施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最普遍的是班主任兼任,或者是科任教师担任;在“全面实施学校”,最普遍的是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同时担任,再辅之以其他人员(校长、辅导员、工会组长等);有专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的学校仅有一所。那么,不同来源的教师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他们的优势和缺陷在哪里,效果如何?现归纳如下。
1.单纯由班主任兼任综合实践活动课
班主任对于本班学生的情况较为了解,熟悉学生的知识结构、个性特点,容易找出全班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在活动的实施、评价阶段对学生的指导更为切实。另外,班主任在学生中的威信也较高,有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但是,班主任往往只是把综合实践活动课当作一门学科课程来教,有相当部分的班主任擅自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成了各自担任的学科课程。小学班主任大都是语文教师,其他方面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比较欠缺,难以保证按该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要求落实到位。班主任工作量大,精力有限,有时会造成活动开展与日常教学、管理上的诸多矛盾。此外,教师与教师之间缺少交流,学校领导不能充分重视,很有可能使该课程流于形式。
2.单纯由科任教师兼任综合实践活动课
由某些科任教师兼任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利于学科内容的整合,使探究活动较为深入,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性的特点。然而,由于孤军奋战,工作量大,没有其他人员的配合,科任教师不仅非常辛苦,而且在学科的相互渗透方面很难有效进行。学校没有相关措施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在管理层面缺乏统筹、指导。
以上两种情形往往出现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得不经常、不规范的学校中,其课程质量也不能得到保障。
3.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或专职教师)兼任,辅之以其他人员
此种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的来源与构成,往往是此项课程开展得比较规范、比较成功的学校。科任教师(或专职教师)、班主任各有所专长,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内各有分工,大家共同参与,再辅之以其他人员,这样,各科教师的知识结构可以互补,资源可以进行整合,得到最优的开发和利用。在此类学校中,通常校长对综合实践课比较重视,有的学校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由校长亲自担任课题负责人,并建立起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制度等等。
值得指出的是,逐步配备综合实践活动课专职教师,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在相关的骨干教师培训班讨论中,有教师认为学校非常有必要配备一些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这些教师需要接受系统的专业化的培训,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利于该课程的顺利实施,真正实现课程目标。
概括来说,当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难以满足该课程的需要。问题集中在:教师来源单一;配备不尽合理;缺乏专职教师;教师素质与课程需要不相适应等。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问题既涉及“谁来上”,即教师的来源和配备的问题,更涉及“怎样才能上好”这样一个对教师的素质要求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性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参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一门学科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征。任何把综合实践活动当作一门具有知识体系的学科来“教”的做法,都不符合该课程的基本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主张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对客观事物和自己生活的感知与直接认识,更注重学生的个人感悟与个性化知识的发展,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不能以书本和教室为中心,不能以获得系统知识为目的,不能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但这并不排斥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必须承担的指导、组织、管理的责任,发挥主导的作用。
在这样一门全新的课程形态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开发者、参与者、管理者、协调者、评价者等等,[2]这种多重的、丰富的角色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素质要求。
在调查中,当问及“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需要哪些知识、能力和个性特点?”时,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的知识、能力和个性特点才能胜任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详见表2)。
表2 综合实践活动课任课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个性
由此可见,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多方面的能力及开放的、良好的个性特点,它与传统学科课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相比,更注重知识的综合性,能力的多样性和实践性,以及课程意识的开拓性。如何尽快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的素质,完善他们的素质结构以适应该课程教学的要求,已是摆在新课改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问题的基本策略
要使教师适应目前中小学普遍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需求,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开展,亟须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师资的水平,保障其可持续发展。为达此目的,当前需要在教师的选择与配备、培训与提高及教师的专业发展三大方面提出可行的建议及操作策略。
(一)从实际出发,优化配置教师资源
学校合理地选择和配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实施的有效保证。各地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利用好已有的教师资源。例如可以先从学校已有的教师队伍中挑选出能胜任这门课程的教师;也可以在自愿的基础上,选择在某个领域内有钻研,具有某项特长或技能的教师来担当。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多样化与综合化特点,期待由一两位优秀教师来担任这门涉及四大领域内容的综合性课程是不明智的。更因为综合实践活动空间的广阔性和时间的延续性,仅由少数教师或专职教师承担全体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任务,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如何配置现在的教师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师资的最佳配备组合为:专职与兼职并存,班主任、科任教师共同参与,学校其他人员协助。这样,各学科、各类型教师的资源可以进行整合,以达到优势互补,使现有教师资源得到最优的开发和利用。
另外,由于综合实践活动需要跨出校园,走入社会进行实践活动,学校还可以利用社会教育力量,聘请一部分学生家长、有关领域的专家、校外辅导员,甚至政府官员等,作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校外指导教师。
(二)着眼于校本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很多,包括系统培训、课题合作研究、自主探究、校际观摩研讨等等。但最有效的应是校本培训,这是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决定的。它的实践性、生成性、开放性等特点都要求教师在亲身的教学实践中生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而校本培训恰恰是基于学校情况,针对教师教学面临的实际问题,以问题解决为目的的培训。
教师的课程观念、认识以及实施课程的能力都是通过学校教研工作来落实和提高的。在校本培训活动中,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决策、行为及由此产生的效果进行审视;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成立课题组,相互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并在交流、研讨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聘请有关专家作为校本培训的顾问或导师,指导学校开展此项工作。某些课改实验区中小学的实践表明(如深圳市南山区),校本培训是自主的、反思的、合作的、高效的,它必然成为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素质的基本途径。
(三)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制度,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
仅靠理念创新,新课程不能持久。只有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机制,才能充分调动各科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积极性,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应包括以下内容。
1.明确组织机构及其职责分工。建立起“学校──教研室──年级──班级”管理流程。要有校级领导分管此项工作,再在教研室一级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各年级组成该课程的教师指导小组,做到参与人员各司其职。以便活动开展过程中各方面资源的统一调配,在组织机构上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
2.健全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例如教师评价制度,应把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教师工作考核评价中,与评优晋升挂钩,甚至有所倾斜(考虑到这是课改中的新生事物),以便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来。另外,学校也要建立教师和学生使用学校设施、设备(如图书馆、电脑室)方面的制度,以激发教师参与该课程的热情,保证课程的持续发展。
3.完善教师的学习和教学研究制度。学校有责任为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力所能及的条件,如制定教师培训、教研工作、外出学习等制度。使教师的教研、培训、进修规范化,做到有章可循,从而促进教师的不断成长。
4.吸引或委派优秀教师进行教学指导。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中考、高考中尚未体现,某些中小学领导确实存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采取应付的态度,在师资配备上,把不能胜任学科教学的、各方面素质相对较差的教师调任综合实践活动课。必须指出的是,这样做是非常危险的,它不仅无法达成该课程目标,而且有可能使整个新课改的亮点消失。
参考文献
关键词:动画 课程 综合实践 要素 教学模式
不论是从软件技术的知识类型,抑或是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理论来看,动画软件技术尤其是三维动画软件技术的课程必然是一门包含大量实践训练的教学过程。因为,动画软件技术的知识是一门关于工作技能的知识,它属于特殊程序性知识,它的学习包含基本(自动化)技能和策略性知识(心智技能)两方面内容,而这两个内容的学习最终都必须而且也只能通过实践的方式来获得。
与其他美术技法课程做一个比较的话会发现,以现在普遍适用的课程学时安排来看,如果只是依靠动画软件技术课程的一般实践训练,训练量远远不够。因此,动画软件技术综合实践课程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动画软件技术课程尤其是三维动画软件技术课程整体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与关键的构成部分。动画软件技术综合实践课程不但是组织大量实践训练的最佳平台,还是一条让学生提前体验工作实践、在实战中磨练提高实际技能、提高应对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极佳途径。
那么,就动画软件技术综合实践课程自身而言,有哪些方面或者要素是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中必须了解并认真应对的?同时,有哪些教学模式适合课程的实施?笔者试对此进行分析。
一、动画软件技术综合实践课程的三要素
所谓要素,即是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就动画软件技术综合实践课程而言,有三个方面的因素是教师在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必须了解并解决好的,这构成了综合实践课程的三要素。
(一)实境化要素
教学需要情境。所谓教学情境,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设计、营造的特定的情感氛围与环境,比如,学习的方式、学习的环境(包括学生所处的物理环境,各种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硬件设施等)等。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这是课程设计与实施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动画软件技术学习中的综合实践课程,其主要目标是要尽可能地拉近学生与实际工作的距离,让学生拥有能够应付实际需要的动画软件技术工作的实践经验。正如美国课程理论学者泰勒指出的,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实践教学目标所蕴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①要实现上述目标,为课程设计营造一个尽量与实际专业工作的氛围与环境相同的教学情境显得非常必要,因为这使学生得以在尽可能接近实战的环境中获得工作体验,培养日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等素质。所以,教学情境与真实工作环境的吻合度是综合课程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学情境实境化是综合课程的关键要素。
(二)实例化要素
实例化要素,指的是必须将综合实践课程里学生的练习案例实例化,即最大限度地让练习案例与实际工作中的任务对象相一致。
动画软件技术的学习,实际上也是问题解决的学习。杜威指出,问题解决的教学必须这样展开:从实际生活经验的情形中形成问题――观察、研究问题――搜集解决问题所需之资料――考虑解决方案并作出假设――实际应用并验证假设。②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即问题解决的学习,是从在实际生活中获取问题开始的。因此,提高动画专业软件技术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无疑就是尽量让学生的练习对象与实际工作中的对象相一致。换句话说,于实际工作中直接获取综合课程的练习案例,是非常合乎学习规律的。所以,练习案例实例化也是综合课程的关键要素。
(三)技术前沿化要素
在综合课程教学中,学生不是放任自流地进行实践训练。正如泰勒指出的,课程中学生在尝试学习新的行为时,应该得到某种指导。③显然,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有指导者在每一项案例开始时对他们作必要的知识技能的教授与启发,针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供帮助,在犯错时给予适时的更正,以及在结束时给予正确的评估和鼓励。因此,在动画软件技术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技术指导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而且,指导所包含的技术成分还应该是当前所应用的最先进的动画技术,因为只有实时地向学生传授最先进的技术,才能真正达到促进学生的技术能力的提高、有效缩小学习与实际工作之间距离的目的。
技术前沿化要素其实是针对综合实践课程的指导者――教师提出的素质要求。综合课程中的知识技能的教授、启发、更正、帮助、评估等行为,客观上要求负责课程指导的教师,应是比较全面地掌握动画软件技术且掌握最新应用技术的动画软件高级应用人员。换句话说,负责课程教学的教师的技术水平应与动画行业里的高级技术人员相当,在技术能力上应等同于行业的高级技师。否则,将无从对课程中的实践训练进行有效的控制,并给予学生上述一系列真正有效的帮助。所以,技术前沿化同样是综合实践课程的关键要素。
二、动画软件技术综合实践课程的课程模式
一门课程就是一种知识的教学过程。而教学过程的核心要务,就是创设一种学习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学生能够互相影响,学会如何学习。一种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学习环境。”④由于每一种知识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必须针对这些特点采取相适应的教学活动以及有序地安排这些活动,以做到有所对应、有的放矢,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必要手段。教学模式,说的就是这种对教学活动的组织与活动程序的编排。
(一)行为系统型教学模式
从课程理论的角度看,教学模式一般分为社会型模式、信息加工型模式、个人型模式和行为系统型模式。结合动画软件技术知识的学习特点,最适合的模式应该是行为系统型的教学模式,因为这是一种“尝试使教学尽可能地接近现实生活以便使课堂上学习的概念和得到的结论能应用到真实的世界”⑤的模式。行为系统型教学模式很强调行为的练习,尤其把模拟训练作为主要的模式内容。因此,不论从学习理论还是从课程理论看,这种教学模式与属于特殊程序性知识的动画软件技术知识的教学特点和要求相吻合。也正因为如此,它是动画软件技术综合实践课程的最适当的基本教学模式。
(二)动画软件技术综合实践课程的校内模式
以模拟训练为主要内容的行为系统型教学模式,是动画软件技术综合实践课程的最适当的基本教学模式。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的限制,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会有教学环境方面的不同与差异。所以,综合实践课程的模式大致还可进一步分为校内模式与校外模式。
校内模式,是指在普通的课堂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的模式,比如主题性的创作课程,甚至动画专业的本科毕业创作也可以归入其中。这种模式的最大优点是操作的相对简易性。所谓相对简易性,主要指教学的实施是在普通的课堂环境中进行的,所以无需进行除课程教学以外的任何额外工作,比如由于需要借助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与氛围,而需与校外企业做各方面的协调沟通等;在课程的时间安排上也有很大的灵活性。但是,校内模式最大的不足之处,也正在于教学环境与实际工作环境的不一致。教室毕竟不是生产工作的实际环境,不能如实带给学生工作的氛围与体验。因此,在校内模式中,基于课程三要素的要求,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尽量从生产一线为实践训练收集案例材料,同时,由于环境氛围的欠缺,教师反而更应着意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工作精神,引导、提醒与督促学生时刻有意识地以真实的工作要求作为实践练习的最高要求准则。
(三)动画软件技术综合实践课程的校外模式
校外模式,是直接把实际工作生产环境作为课程教学实施的场地,比如校外的艺术实践(实习)活动。当前,在校外艺术实践(实习)活动中,学生一般以实习的形式被安排到动画生产企业中去。对这样的实习活动稍加规范与引导,其实就是综合实践课程最理想的校外模式。因为,企业的环境与氛围能够给学生提供最为真实的模拟环境与实际工作体验,能够完全满足课程的三要素。在这种完全真实的环境中,学生不但能够获得来自于生产一线的真实的案例去作为实践练习的对象,还能实时获得解决问题的最新解决方案。不论是硬件环境、人员组织,还是工作氛围,甚至作息时间,一切皆与实际工作环境无异,而且,技术方面还能够让学生获得来自生产一线的真正富有经验与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很显然,这些因素都能直接推动达到综合课程的教学目标。所以,这种校外模式是动画软件综合实践课程非常理想的课程模式。
但是,尽管校外模式是综合实践课程理想的课程模式,但它在实施操作上存在着难点。难点在于,当前学校很难与社会上商业型动画生产企业建立健全、稳定且长期的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结合型实践培训关系。其中原因之一,是商业性专业动画生产制作企业在与学校建立实践培训关系时,由于自身的商业性质,往往会将生产成本、利润回报、硬件与其他相关环境资源等诸多客观经济因素一并带入其中。这其实是无可厚非的符合经济规律之举。但还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的相对低下且参差不齐的专业工作水平,加上一般都不会太长的课程学时,事实上却很难给企业实际的经济回报。这恐怕是阻碍当前学校与动画生产企业建立真正有效的产学型动画技术实训机制与联系的最大障碍。而没有学校与企业之间坚实的产学实训机制作基础,综合课程的校外教学模式其实也很难收到实效。
所以,尽管校外模式很理想,却在操作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由此看来,要给学生提供真正理想的动画软件技术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情境,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真正贯彻系统型模式教学,其实还有赖于学校与企业的真正意义上的产学关系的建立。可以说,这也是教师在设计与实施动画软件技术综合课程时所要面对的最重要环节。
结语
动画软件技术综合实践课程是动画软件技术教学的必要且关键的部分。在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情境、实训案例与专业性指导这三个方面构成了课程实施的三要素。这三个要素,是学生得以通过课程获得实际的或接近实际的工作体验,并实际提升自身动画软件技术水平的保证。而在课程模式上,根据实际的教学实施环境,可分为校内模式和校外模式两种。两种模式各有长短。不论采用哪种模式,引导并要求学生从实际工作出发,培养建立起团队协作的工作与思维习惯,以尽可能高的实际工作标准去要求自己,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动画软件技术能力的提高,始终是实施动画软件技术综合课程的教师的首要职责。同时,学校与企业建立真正的产学机制,是动画软件技术综合实践课程设置与实施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注释:
①③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11,110.
②佐藤正夫,教学原理[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54.
④⑤Bruce Joyce,Marsha Weil,Emily Calhoun.教学模式[M].荆建华,宋福刚,花清亮,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5,419.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Bruce Joyce,Marsha Weil,Emily Calhoun.教学模式[M].荆建华,宋福刚,花清亮,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3]David G.Armstrong.当代课程论[M].陈晓端,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程;背景;范式
Abstract:in today's employment pressure is very heavy,but not to the recruitment of staff,under such a contradictory background,to enhance the students' social experience,to improve th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ideas and meet the social needs of the integrative practical activity curriculum is becoming more important,comprehensive practice curriculum so as to solve the social problems of an a in a way,its standardization,system will be put on the agenda.In this paper,characteristics and paradigm for comprehensive practice courses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aiming to cultivate our
Keywords:background,comprehensive practice course,paradigm
综合实践课程是以培养人的实际劳动能力核心理念,以自由、独立、自主的方式进行研究学习,并以服务社会为主题,进行相关学习活动的课程。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摆脱了一直以来的填鸭式教育模式,让人们不再空读书,死读书,读死书,而是将书本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用社会实践的方式体验书本,印证书本,又由书本带动社会实践,让书本与社会完美的结合起来。
1.综合实践课程的背景
综合实践课程是由于就业与求职社会新的教育改革的发起,用原有的劳动课为基础改造孕育而生。劳动课强调学生要有动手能力,而综合实践课是要求学生自己实践,提高社会意识和训练综合能力,为学生从学校走入社会作铺垫。
2.综合实践课程的特征
2.1理论性
综合实践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性,所以这门课程能够对问题进行探究以及解决,为人们的社会活动提供了一部份指导,让人们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综合实践课中的实践结果又会回馈给理论,修正理论,完善理论,使得理论更加完善,更具有全面性,为社会实践提供更加有力的指导。
2.2广泛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为人们提供社会指导并解决讨论社会问题的学科,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然要包括大量的题材,各种各样的知识学说,以及普通、特殊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加全面的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3综合性
当一件事物具有了理论性和综合性之后,那么它也就自然而然的具备了综合性。同时,它为社会服务,所以其核心至始至终都是社会,而社会又包括了自然与人文,理论性又将这些有机的整合起来,所以其综合性贯穿始终,所以也正是其具有综合性,才能够让所有的学生不受专业的限制,学习综合性知识,提高自我素养,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在社会中立足。
3.综合实践课程的范式
范式有三种类型,一是辩证思想,二是具体的成就,三是作为一种工具,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在综合实践课程中,我认为是三者的结合。首先,综合实践课程是一个具体的事物,是教育改革的成果,其次也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一样工具,同时也是一种让人深思的思想方式,它改变人们的思想方式,让人们能更好的立足于社会上。
4.综合实践课程对老师的挑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立对原来采用填鸭式教学的教师来说,必须做出合理的改变。原本的教育只需要按照大纲进行教导,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综合性使得其覆盖面特别广泛,跨专业也特别多,且同学的方向也各有各的不同,使得教师根本没有大纲依赖。教学模式的改变让教师无法照搬原来的教学方式。评价分数也不能用标准答案来衡量了,所以这对老师来说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
结束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出现冲破了原来的填鸭式教育的教育理念,使教育更加贴近社会,让书本与社会相结合,学生也能自主学习,并自己实践书本上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训练自身的辩证思维方式。让学生的知识面也得到拓展,让学生能够更加迅速的融入社会中。(作者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未成年人综合实践活动基地)
参考文献
[1]胡怡芳.系统化综合实践课程开发背景与范式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21(6):75-78.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核心素养 评价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c)-0205-02
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持续加快,素质教育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学生在学习好文化课的同时,要认真学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新课标的要求范围之内搭建属于自己的目标平台。这也是在我国课程改革历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是课程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同时,加强和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改革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1 课程产生的历史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提升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它的成功开展是我国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公民素质的重要手段。近些年,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它的改革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学习的改革,更是教育教学在体制上的重大进步,将会引领课程体系的深层转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一方面传承了基础教育的良好模式,另一方面又显现了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我国的相关教育法律就明确规定,凡是能够适应义务教育阶段要求的基础课程体系,都应该积极实施开展活动课程体系建设,为课程的成功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并积累众多的典型经验,为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因为没有更为全面的课程体系指导,单独依靠地方学校的摸索积累来开展实践活动,就如同大海捞针,可容易造成教学的失败。同时,我们能够看出在活动课程开展的初期,也遇到了一些比较棘手的困难。因此,在开展改革的初期,就对此次课程的改革做好程序上的安排,合理制定相关的措施和意见安排,加强对活动课程的指导、安排。
2 课程安排的核心指导思想
2.1 把握正确方向
运用正确的方向引领,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定位在科学合理的范围之内,通过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制定合理的目标作为课程教学体系的大纲进行开展教学工作,教师要认真把握课堂教学的评价机制和相关标准,同时安排科学合理的评价工作,通过课堂的正确引导和积极的评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信念,能够推动学生更新传统思想,转变学习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2.2 提倡鼓励教育
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就是为了锻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作用,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开展积极向上的活动,在活动中应该本着激励的形式,做到多鼓励学生的优点,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健康向上的活动,让学生多动手,同时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改变课堂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2.3 运用不同方法教育学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评价。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导教师对具有不同学习习惯和特点的学生进行有差异化的指导学习。这样的目的就是为了在最大程度上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并且取得一定的突破。要更加注重对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评价,对于新增加的实践活动课程,应该让学生学会自主分析、合作学习等全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理念,并且能够积极地在新课改过程中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同,在核心问题上得到深度转化。
2.4 多角度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开展,应该得益于正确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摒弃传统的评价机制,采取现代化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应该广泛邀请相关的教育专家和一线名师联合对活动的开展进行过程性评价总结,最终得出可行的研究评价标准。
3 实施的过程
3.1 核心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指导思想应该是本著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本着因材施教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的思想,深化改革,大力培养全面复合型人才的战略,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大批合格人才。同时要积极转变教师的教学态度,因为教师的教学态度是整个体系的关键,教师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认真根据教学思想的引领,科学组织,精心谋划,积极做好带头示范作用,发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理念,把全身心都投入到教育教学当中,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服务。
3.2 核心目标制定
制定科学合理符合现实教学需要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应该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组成。教学目标要以国家教育方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为依据,结合教学对象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实际情况而科学设定,努力体现使每个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3.3 核心内容
教学的核心内容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要围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定位和课堂教学目标,突出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时代性等特征,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在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课题、开展研究。将理论讲解与实践体验结合起来,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3.4 教学步骤
教学的过程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实践活动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应该要符合教学的思路走向,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思路和办法的过程中,应该紧紧把握教学的实际,掌握学生学习的思想变化,理清层次变化,同时又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的特殊化。要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方法,掌握重点教学步骤,让学生能够听得懂,听得会。把教师的教学时间与学生能够学会的时间进行科学分配,保证教学质量。
3.5 保证效果
良好的教学效果才是教学的核心因素。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重点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要分析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水平的程度如何,对知识的学习程度明白了多少,这主要体现出学生对知识量的增长、对学习方法的感受、对智力发展和情感的变化;二是要正确看待学生对获得知识的满足情况。这主要是体现在学生对学习热情的培养方面。
3.6 教师的要求
要加强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这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的综合课程就是要求教师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良好的素质和礼貌的语言,同时能够熟练地使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施。
4 结语
该文就是在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的大背景下,开展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核心素养的问题,这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加快改革的重要组成,希望通过以上的研究,能够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志,等.普通中小学研究性学习课程指南(实验)[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2] 田慧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高中 综合实践课程 实施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a)-0023-01
进行21世纪以来,全球教育界都开始探究课程的综合化+并引领着教育领域的发展潮流。我国在近几年也开始在高中尝试综合实践课程,旨在完善高中课程结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有必要在高中实施综合实践课程,与国际接轨,整体提高我国教育质量。
1 加强教师培训
教师在高中综合实践课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可以说,没有教师的教育与引导,就不可能实现课程的综合化。实施综合实践课程需要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实现实践教学的高精尖。而我国传统的实践教学都是学校通过聘请一些校外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这些人都不是专业的教师,虽然他们的实践能力很强,但他们并不懂得理论知识,导致学生不能将书本知识与课外实践有机联系起来,这种教学形式也打不到理想的实践课程目标,反而会适得其反,因为外校的技术工作人员在对学生授课的过程中,掉以轻心,不会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详细指导,他们只要把教学任务完成,而不负教学责任,更不会对学生负责。
因此,学校要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形式,引进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教学,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各种补贴,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对教师进行综合实践课堂培训,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和专业素养。而教师要负有责任心,将自己的所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耐心指导,对学生在综合实践课堂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答;教师也要自觉地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
2 扩展综合实践课堂资源
现代社会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信息资源在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中综合实践课堂也要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的广泛性、及时性、准确性,拓展各方面的有效资源。学校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本校教学资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开设综合实践课堂;由于实践教学通常没有固定的参考教材,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发挥教学优势和教学资源,探索最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并加以推广。教师可以在课前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研究课题,并给予指导,探究课题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再让学生自己制作课题实施计划和具体的实施步骤,引导学生自主研究,自主创新,完成研究课题,获得研究成果,学校应该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奖励,从而鼓励更多的学生进行实践研究。
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各种计算机技术将各种实践教学资源加以归纳和整理,联合全国各个高中学校,建立综合实践课堂资源库,及时更新数据库的资源,向学生最新、最真实、有效的实践教学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发明和创造。
3 创新研究方法
综合实践课堂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在具体的实践环节,要规范过程研究。
在选题之前,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典型案例并详细分析,给学生提供研究示范,从而让学生对实践课堂研究有更加清楚的、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提醒学生在实践研究时需要注意的细节和问题。
选题确定之后,要根据选题的内容和要求,对学生进行分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实践课堂中去,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又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课题研究。
学生在论证课题以及实施课题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做实验,多做观察,多做记录,把研究的数据和心得体会都及时向教师汇报,反映自己在实践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出现的错误,及时予以纠正和调整研究计划。学生可以根据实际研究情况,选择最佳的研究方案,实践的地点和活动方式也可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是固定不变的。
课题研究结束以后,教师应该督促学生撰写研究成果,完成结题任务,把实施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计划、活动记录、活动报告、调查表等等相关内容加以整理,提交大量真实可靠的材料,分析调查结果,得出结论。最后学生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向教师汇报,由教师对研究成果进行点评和指导。
教师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既丰富了实践课堂,又可以让学生在综合实践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切身参与进行,动手操作,感受实践课堂的乐趣,达到最佳实践课堂效果。
关键词:多元策略;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门重要学科。由于它不是文化学科,所以长时间都引不起教师的重视。有的学校把综合实践课程列在课表上,课堂上却教学其他内容,造成了学校教育的残缺。下面,笔者就结合山东科技出版社小学四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材中的“学做家常菜”主题的教学,从多元化角度来谈一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策略。
一、贴近生活,内容多元
教学案例一:
师:同学们在家做过菜吗?曾经都做过哪些菜,又吃过哪些菜呀?
生交流:吃过菠菜拌粉皮,猪肉炖粉丝……
师:大家列举了这么多自己做过或者吃过的菜,那么你们能做一做你最喜欢吃的菜吗?
生:可以。
师:那好,老师发一份表格给你,先思考一下你们小组准备做一道什么样的凉拌菜。
思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它不能单纯依靠教材内容来展开实践活动,应结合学生的实际,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设计的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内容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要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自主设计实践内容,学生可以根据实践要求设计不同的内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实践活动中来。
二、尊重学生,要求多元
教学案例二:在安排学生进行凉拌菜的制作时,我根据学生不同的水平,依据他们的爱好,给予不同的实践目标。比如,有许多小组都选择了蒜泥黄瓜这一道凉拌菜,因为这一道菜的做工简单,学生容易操作。由于学生的水平不一样,所以,我就给他们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有的小组是把黄瓜切成几段,有的小组是把黄瓜切成细丝,有的小组是把黄瓜拍碎了再切。在进行浇醋与香油时,各个小组根据自己小组同学的口味需求,设计不同的配比方法,更有的小组放弃了大蒜,而做成了糖醋黄瓜。
思考: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不同的学生给予的综合实践要求也不同。而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提出不同的实践要求,就可以让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完成实践任务,达到实践的要求。比如案例二中,教师对于蒜泥黄瓜的凉拌要求,不同的学生有不一样的要求,有的学生刀工不行,那么就让他做一个成段的蒜泥黄瓜;对于刀工非常好的学生,就让他把黄瓜切成细丝,然后再来做蒜泥黄瓜;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放弃了蒜泥黄瓜的制作,而是做起了糖醋黄瓜。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爱好完成这道菜,既丰富了学生的实践阅历,又完成了实践的目标。
三、材料一样,方法多元
教学案例三:在教学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时,我为每一个小组的每一个学生所准备的材料都是一样的,有胡萝卜、黄瓜、海带、绿豆芽、菠菜,还有一些调味品,然后让他们根据自己最擅长的做法来做,而不是拘泥于一种方法。比如,有的学生用黄瓜与绿豆芽在一起做凉拌菜,起名为“一清二白”;有的学生用胡萝卜与绿豆芽组合在一起,起名为“白里透红”;还有的学生用菠菜摆一个造型,然后再用胡萝卜在中间切成一个夕阳的样子,并起名为“两岸青山伴夕阳”……
思考:学生的思维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即使我们给他们相同的东西,他们也可以创造出不同的事物来,有的甚至会超出我们的想象。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统一的材料,但是不要禁锢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必须做这样或者那样,因为这样一来学生就不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就不可能开创自己的思维来创造出新的东西来。如果我们只提供统一材料,至于学生做什么,怎么做,我们不去过问,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创造出更能反映学生思维特点的物品来。就好比案例三中,教师只是给学生提供制作凉拌菜的材料,至于学生如何搭配与组合,那是学生的事。如果我们硬要学生做这样或者那样的凉拌菜,那么学生也就不可能创新出这么多种的菜,更不可能为这些凉拌菜取这么形象的名字。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改精神下的新兴学科。在实施这门课程时,还没有现成的经验让教师参考,教学只能依靠教师不断地去实践,不断地去思考,不断地去总结。这样,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才能得到保证,才能使综合实践课程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1]李孔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08.
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综合性的学习形式,并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它的重要途径在于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各种能力的培养。下面是本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
1.为什么要开展综合实践这门课程
首先有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所谓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为什么自从诺贝尔奖设立以来,没有任何一个中国高校能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人才?为什么我们只能培养打工仔,而培养不出老板?与此同时,我们也感知我们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更多的是高分低能,随着学校教育年限的增加,对学习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少,我们的课程更多的是关注"知识世界"、"历史世界",而较少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个人世界",当然,这些问题不能完全归咎与教育或课程,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课程工作者,必须要思考课程以及对于解决这些问题能做点什么,新一轮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集中在这些问题上,而综合实践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增设的备受关注的课程,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改变以往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能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
2.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体现三方面
2.1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超越学习书本知识的局限,要求学生从生活、社会现实中提出问题,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他人或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等方面,自主提出活动主题,并深入自然情境社会背景或生活领域,开展探究社会参与性的体验、实践等学习活动,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而综合实践活动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架起一座桥梁。
2.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培养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长期以来,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着学习方式单一,不利于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片面倾向。变现在重视"知识结果获得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偏重认知领域的认知性学习,以及受教材的左右下机械的决定性教学等方面,这种学习方式上的局限性,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难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其针对性之一就在于变革学生在教育情境乃至在一般的生活情境后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打开一个开放的时空,由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开展学习。
2.3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3.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
它是国家课程计划中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不能不上的课,是一门独立的课程。
4.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具体实施与指导
综合实践的具体实施分为三个阶段九个环节。
4.1准备阶段,也就是开题,由老师创设情境选择活动主题到分析大主题,最后确定主题,接下来小组分组分工拟定方案、制定计划,时间为2到3课时,显题的关键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而且要易操作(第一阶段2-3周)
4.2活动的实施阶段,根据学生拟定的方案,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有的需要学生的调查采访等,这个环节有时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及讨论交流。(第二阶段4-8周)
4.3展示交流、评价总结阶段,如展示自己的成果,如实物、手工、手抄报、资料夹、视频等,并进行交流、评价、总结。
而教师课程实施中的指导。首先教师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教师的指导对学生的实践探究活动意味着什么?什么样的指导才是有效指导?教师指导的基本内涵与内容是什么?不同的实践探究阶段对学生进行指导有哪些方法与方式?解决这些问题,教师指导怎样做到有效,有以下要求:(1)适时指导。无论多复杂火箭弹的活动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一般都是以上所讲的三个阶段进行。在活动准备阶段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自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明确具体目的和任务。第二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获取资料,在实践活动情境中进行具体的操作指导。最后阶段,及时重点指导如何整理、展示、如何评价自己及同伴。(2)适度指导,从某种意义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学生本位课程,从学生出发是体现学生本位课程,从学生出发是体现本位课程的基本要求。作为教师,要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和需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它的全过程应该发挥学生的全体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作为活动主题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教师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要包办代替,要把握好教师指导的"度",适当指导,只有适合学生活动主题的特点,活动过程需要以及全过程中的困惑,有针对性的指导,才可能是适当的指导。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收集资料。综合实践活动的收集资料包括事实资料和文献资料。
事实资料是指通过访谈问卷,实验观察,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获取的资料,呈现形式包括访问表,问卷调查表,统计图表和观察日记及图片等,文献资料是指通过书籍报刊,和网络途径收集的资料,呈现形式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和音频等。
事实资料收集的基本步骤:(1)明确研究目的和任务,选择适合的调查方法,(比如采访、观察、或实地考察)(2)制定外出活动计划(确定外出时间、地点、调查对象的安排及注意事项)(3)拟定采访提纲,调查问卷等;(4)开展调查活动并作好记录;(5)小级交流、写调查报告及总结,制统计图、统计表、及写问卷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