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时间:2022-03-31 13:52: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曹冲称象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第1篇

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第一步,新课导入。老师说:“这节课我们探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课前老师已经批改了大家的学案,并进行了批注。请对照学案,把你的想法和组内的伙伴们交流一下,交流的同时并利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学具动手操作来验证你的想法。”学生组内交流。设计意图:通过对“学案”的先学过程,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初步感知。教师在课前对学案的批阅,知道了学生的 “疑惑处”,使教学真正达到“目中有人”“以学定教”。让学生带着问题在组内交流,尝试同伴互助解决简单的问题,并提出新的困惑。

第二步,全班交流释疑。①完成“学案”1题: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物体,如:橡皮泥、土豆等,它们的形状是: 。(填“规则”或“不规则”)②完成“学案“2题:想办法求出它们的体积,并记录下来。

组1:我们认为橡皮泥、土豆的形状是不规则的(全班都正确)。

组2:我们把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量出它的长、宽、高数据,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V=a×b×h”(板书公式)算出橡皮泥的体积。这是我们小组的想法,请问哪个小组还有补充?或者有什么不同的想法?

组3:在捏橡皮泥的过程中一定要尽量保证捏成标准的长正方体,否则测量它的长、宽、高数据时会出现偏差,体积算不准确。

师:你的建议非常好(指组3)。在把橡皮泥捏成长、正方体的过程中橡皮泥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形状改变了,体积没变。

师:在数学中,这叫“等积变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展示中演示计算橡皮泥的体积,学生学会了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体会等积变形的数学思想,分别达成了学习目标①③。

师:这个土豆能变形吗?怎么办?

组3:我们把土豆放进水中来测量它的体积。先看好原来水的体积是600ml,土豆放进去,水面上升了,这时水和土豆的总体积是750ml,用750ml-600ml=150ml(板书),就是土豆的体积。

师:像这样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叫“排水法”。你知道有和这个方法类似的故事吗?

生:“曹冲称象”“乌鸦喝水”。

师:在数学中,是运用了“等量替换”思想(板书)。在刚才测土豆体积中,谁的体积等量替换了土豆体积?

生:上升水的体积。

师:在“曹冲称象”中谁的质量等量替换了大象的?

生:石头的质量。

设计意图: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有三类,包括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在用“排水法”求体积的操作中,能让学生学会用不同方法求不规则物体体积,体会了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并能联想到“曹冲称象”“乌鸦喝水”故事,体现了思维的层层递进。分别达成学习目标②③。

巩固知识,拓展应用

第一步,完成“评价检测单”1题:求玩具小鱼的体积吗?老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在检测单上,小组长检查本组同学完成情况。全班交流。组4学生说:450-300=150ml=150cm3。全班正确,达成学习目标②。

第二步,完成“学案”3题:你的方法还可测出 、 和 的体积?(选择一个物体操作验证)

生:石头等可以沉下去的物体的体积,如苹果(边说边演示)。

师:能准确测出吗(边说边演示)?

生:不能,因为不能全部浸入。假如把苹果恰好完全浸没在水中,就可以。

师:乒乓球呢?

生:不可以,可以把乒乓球放进装满沙子的杯中测量,这叫排沙法,对吗?

师:正确。图钉的体积怎么求?(把一个图钉扔进水中)水面有变化吗?

生:看不出来,可以先求100个图钉的体积,再算出一个的。

第三步,完成“评价检测单”2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互评,最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评教学的一致性最易被教师忽略,一节课学什么(学习目标)、怎么学(学习过程)、学得怎么样(学习结果),必须从始至终围绕学习目标展开。练习检测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当堂完成、当堂校对、当堂订正、当堂解决,逐一对应是否达成学习目标。

反思总结,深化理解

师:回顾这节课,同学们总结内容?

生1:学会用“等积变形”或“排水法”来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生2:知道了“等积变形”“等量替换”数学思想。

生3:我通过动手操作学会了怎么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生4:我们在小组内合作学习。

第2篇

优化探究 课堂效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25-01

新课程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其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探究,发展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优化课堂教学着手,注重课堂目标、教学方式的转化,提升课堂效能。

一、立足学情,优化目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目标是课堂的核心,教师要立足学情,把握发展的原则,组织多样化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这一内容,这是对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对此,笔者通过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发现学生对各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关系没有建立整体认识。基于此,笔者进行了教学目标的优化,针对知识和技能方面,要求学生巩固并掌握各种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以及理顺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和周长的关系。根据这一目标,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如果要建一个周长是20米的游泳池,要想面积最大,应该围成哪种图形?最大面积是多少?为什么?学生认为周长是20米,也就是四边形的长宽之和为20米,在探究过程中有学生发现,在四边形中面积最大的就是正方形,即5×5=25(平方米)。也有学生经过画图比较,提出在周长不变的情况下,面积最大的应该是圆。具体推理如下:周长是20米,根据周长公式C=2πr,由此可以得到半径r=C÷2π=20÷2π=3.18,这样圆的面积S=πr2=π×3.18×3.18=31.75(平方米)。由此可以得到,圆的面积最大。

二、内容拓展,优化素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素材的选用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克服教学难点,为抽象概念的理解提供依据;另一方面能够为学生搭建平台,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有效拓展数学空间。因此,教师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学习规律入手,但同时也要超越教材,针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拓展,加深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时,为了让学生将混合运算与生活建立联系,笔者进行了这样的设计:课堂设计虚拟超市购物,给每个学生发一张100元的购物卡,要求学生在超市购买自己所需用品(每件商品数量不限),但不能超过100元,看谁能在10分钟内买到的商品数量最多,谁就可以胜出。这个活动立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根据每个商品的价格,进行混合计算,有的在10分钟内买到了5件商品,有的买到了7件商品,最高的买到了12件商品。这样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学素材,既能够用到乘法,也要用到加法和减法,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估算和口算能力。

三、经历过程,优化探究

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根本是要加强实践,让其积极参与数学探究,经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实施有效的课堂探究。为此,教师要在课堂中优化活动设置,实施自主优化,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时,笔者先进行了课前引导,将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思考:曹冲的方法是什么?你认为有什么优点?学生认为,大象个头巨大,难以用正常的方法来称重,而采用石头重量来当成大象重量,问题就变得简单了,只要求出石头的重量就可以得到大象的重量。由此,学生初步感知假设这一问题解决策略。此时笔者出示问题:小华将720毫升的水,要倒满6个小杯和1个大杯,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问题提出后,笔者引导学生弄清以下几个方面:①找出这里的数量关系;②运用什么策略来研究?学生通过画图发现,题目中“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是这道题的关键条件。学生由此将小杯和大杯有机联系起来,梳理清楚数量关系,由此可以知道,720毫升的水倒满1个大杯和6个小杯,就相当于倒满9个小杯,这样就得到了小杯的容量,使问题获得顺利解决。继而让学生展开反思:为什么要采用假设策略?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学生认为,假设策略的运用能够将难以解决的问题变为简单的问题。

以上教学过程,教师并没有直接将假设的策略告知学生,而是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将学生引入数学情境,为下一步知识的引入做好铺垫,让学生根据问题展开自主思考,感知数学的趣味性,从中获得问题解决的策略。

第3篇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教学平台 教学空间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标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开放的教学活动方式,注重学生的智力、情感、技能的开发,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进步。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将自身的情感体验、学习经验融入到数学教学之中,把握方向,教懂问题、教会技巧,才能让课堂充满智慧与精彩。

一、师生互动,情景交融,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一是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知人才能善教,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深入地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研究学生多一个角度,读懂学生多一分深入,才能把学习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教师应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给学生学习、成长的空间,把握学生的爱好、个性和特点,并合理地加以引导利用,用平等、友善、宽容的态度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一起参与教和学的活动中,做学习的主人,使教与学良性循环、互动发展、共同提高。

二是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身到学习中去,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精炼的语言、生动的例题,通俗的比喻、严密的逻辑等数学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数学自信心,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新鲜感,教师要提炼教学内容,为学生讲透数学的应用价值和实用价值,引导学生从实践和生活中体验数学的用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达到“教书、育人”双重目的。

三是营造和谐课堂环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生之间的情感是否融洽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热爱程度。教师只有对学生真诚地关爱,营造和谐课堂环境,学生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创新的灵感。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学会看懂图、式、文的基础上,弄清数学术语,理解关键词语,在组织游戏、实践操作、巧妙提问、观察图画、练习比赛中“激趣”,引发学生参与,诱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情趣。

二、用活方法,提质增效,搭建宽松的教学平台

一是精心准备教学方案。教师要运用科学、灵活、适当的教学方式把自己了解、掌握的知识悉心传授给学生。课前,要做到胸有成竹,教师要精心准备教案,知道这堂课如何教,这节课讲什么,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划定教学难点;课中,要做到发挥自如。教师还要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与调控能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教学活动、设置悬疑问题,根据学生的能力状况、理解程度,适时指导学生,让学生的思维紧贴课堂实际;课后,要做到及时反思。从教学目标的完成与学生学习效果对比反思,从教学方法与学生接受能力对比反思,通过不断反思,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的成效。

二是注重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具体形象的实物来说明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数学知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有知识出发,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如在讲解“替换”的策略时,我先给同学讲解了《曹冲称象》的故事,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明白曹冲用石头“替换”大象解决了当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此类问题时,要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感受用活“替换”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增强解决问题的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是广泛开展合作交流。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让学生主动参与、深入探讨、大胆质疑,使数学课堂生机盎然,充满活力。合作交流能调动养成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习惯,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中,通过猜谜语、讲故事、找朋友、夺红旗等,让学生在“玩中练、练中赛”。如在分析解答应用题,我把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比赛哪组想出的方法多,完成得既正确又快速。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提高了学习的成效。

三、分层施教,公正评价,分享愉悦的教学空间

一是致力开展分层施教。学生由于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的不尽相同,造成教师难以兼顾全体学生,往往出现照顾了优等生,中等生吃不好,后进生跟不上的现象,如何让不同水平、不同能力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是值得探究的问题。在教学中,我综合考试成绩、平时表现、智力因素、数学基础,将班级的学生分优秀、中等、较弱三个层次,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的方式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倡导学生开展合作交流,对不同的小组分别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提问学生时注重从易到难,灵活机动,让学生分别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使每位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第4篇

例1:有位教师上《古井》一文,课文的主旨是启迪学生努力做“对人们无所求却无私地向人们贡献自己全部力量”的人,可教者却在导入课题时,对学生讲了一大堆不着边际的话,从城市到农村用水不同引入到农村从无井到有井的变化,还组织学生讨论“井水”与“河水”谁比较卫生。这样一来,一节课就在无关痛痒的问题讨论中结束了。

【反思】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教师应抓住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抓紧时间教学,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为了上好本课,教师应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在正确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主旨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本节课的导入,让任务驱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本节课用不着组织学生讨论井水与河水谁比较卫生的问题。应把较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读课文,让学生直接接触文本,走进文本,感悟文本,理解文本。

二、随意链接

例2:有位教师上《赤壁之战》时,一上课,教师就从“夏”、“商”、“周”、“春秋”、“战国”、“三国”、“唐”、“宋”、“元”、“明”、“清”等历史的演变点出今天所学的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三国”;其次教师又介绍三国情况:如三国名称的来历、三国地理位置、三国军事情况等;接着重点讲了刘备、曹操的故事并评价刘备、曹操,同时还讲到了《厚黑学》;然后教师又介绍诸葛亮神机妙算,周瑜智勇双全、心胸狭小等;再介绍蒋干盗书、黄盖的苦肉计;最后才引出赤壁之战。刚板书课题,下课铃响了。

【反思】这是一堂典型的教师吹,学生飘的课。课堂上,教师信马由缰,讲到哪里黑就在哪里歇,学生连课文都没有读一遍,收益甚微。《赤壁之战》节选自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要在短短两三节把课上好,实在不容易。我认为,讲这样的课文,课前,教师首先应做好铺垫,介绍《三国演义》并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课堂上,教师应长文短教,结合课文的预习提示和课后思考练习,立足课堂进行引导。用不着一节课把所有的与《赤壁之战》有关的知识全部讲完。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有重点地介绍一二,课堂重点还是应放在引导学生读课文上。

三、指向不明

例3:有位教师在上《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拿着地球仪走进教室,有学校校长一班人来听他的课。这位教师想拿实物来营造情景,于是问学生;“同学们,今天教室里多了什么东西?”同学们个个看看校长,不敢回答,教师便抽一位学生回答,一个学生站起来小声说:“多了校长。”老师一听,急了,生气地说:“乱说,校长是东西吗?”同学们齐声回答:“校长不是东西。”

【反思】教师拿实物来营造情景,这并没有错,但由于教师提问的问题情景指向不明确,学生听了后不知该说什么,造成答非所问,影响了课堂效率。我们在课堂上也常常听到“你读懂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等指向不明的提问,学生在没有明白问题的指向之前,不知所措,师生不着边际地在“流连往返”的情景对白中游离教学重点,甚至产生歧义,闹出笑话。

四、环节多余

例4:在教学《曹冲称象》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有位教师安排了动手实验:让学生找来量杯、石子、天平等做水的浮力实验,并做详细的记录,然后根据记录进行分析,了解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懂得曹冲称象的原理。

【反思】教法是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学情,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知识所使用的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偏小,在实验中手忙脚乱,完全无法得到比较准确的数据,进行分析。所以,一个个茫然,无从下手,造成课堂教学低效。此时,不如教师进行重点讲解,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

五、板书繁杂

例5:教学《詹天佑》一文,学生还没有把课文读懂,老师就急急忙忙把课文的主要内容板书在黑板上,同时还画上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的示意图,再借助插图,把“人”字型线路的示意图也展示在黑板上。满满一黑板,别的不说,就说学生抄板书就接近花了30分钟。试问,这样的板书有何用?

【反思】板书是教师精心备课的艺术结晶,是微型教案。上面这位教师把抄写板书当作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浪费了不少时间,并且板书内容繁杂,五颜六色,符号众多,图画齐全,除了正板书,还有副板书,满黑板都是。板书的呈现,也不根据学情,多是老师直接告诉。板书应是师生学习的精彩提示,应根据教学活动逐步完成。课堂让学生抄写板书,死记板书不可取。课堂上,教师应根据教学重点,提纲挈领地板书其授课要点,引导学生学习,少用繁杂的板书。

六、练习机械

例6:有位教师教学《给予树》时,教师直接揭示课题后,就要求学生读课文,学生读了一遍又一遍,前后共读了四遍。然后就是写生字,一字一排,写完一遍再写一遍,就这样下课了。

【反思】目前,许多老师片面地认为学生的能力发展靠反复练习获得。于是,反复机械的练习充满了课堂。例如教学生字,很多教师教生字,一般是一个生字一个生字地教:先教读音,再教字形笔画,然后告诉字义,最后让学生抄写生字,一字一排。这样,一个一个地教,学生一个一个的学,一排一排地写,很机械。其实,有些生字用不着一个一个地教,一排一排地写,我认为写“3+?”遍就行了。读课文也是这样,一遍一遍地读,没有明确的要求,机械地重复,让学生越读越讨厌。课堂上,教师还是要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做具体的指导,读读、背背、议议、写写有机结合,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逐渐提高。

第5篇

摘 要:创设问题情境是高效数学课堂的最好方式,知道情境创设内涵,懂得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和方法,并贯穿于课堂始终,使学生有意义地理解数学,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的来弄去脉成为可能,能更好实现课标中倡导的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一目标。

关键词:问题情境;方式;方法;目标

数学课堂离不开问题,所创设的问题不仅仅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吸引学生,还要做到让学生喜欢数学,爱学数学。要实现让学生理解性学习数学,那么创设问题情境是最好的方式。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意义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在课开始,课中或课尾,或贯穿于整个课堂,挑战性问题创设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也就会促进学生的发展,就能使教学过程在动态平衡中前进,达到高效教学。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没有问题解决就没有探究学习,使学生的情感,动机,意志得到充分调动。挑战性问题情境创设能促进学生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

课标中倡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对学生有意义地理解数学是极大的帮助,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的来弄去脉,也就达到了课标中倡导的“理解性学习数学”这一根本目标。

二、分清问题场景与问题情境

教师们在课堂中营造的究竟是“问题场景”还是“问题情境”?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面对数学课堂“言必称情境”、“无情境不入课堂”的现象,不少数学教师进行反思和追问,数学课堂究竟需要创设怎样的有效问题情境?值得我们去弄清“场景”与“情景”的联系与区别。

首先,我们从学者对情境理论的描述中理解情景的内涵。乔纳森在《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一书中,对情境作过这样的描述:“情景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

其二,分清“场景”和“情境”。教育专家张齐华在《“情景”之义再辨》一文中提出,情境包含着场景,它依赖于特定的场景,并在场景中展开生成。但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并不简单等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场景”。如“现实情境”需要具体的现实生活画面或场景作支撑,“童话情境”依赖于特定的童话故事情节,但问题是,仅有“包含数学信息”的现实生活场景和童话故事情节等,是无法构成数学中的“情境”之本义。

其三,“场景”可转化为“情境”。在课堂教学中,问题场景可以经过老师的深加工,可以转化为数学情境,老师创设情景不是给场景配上一个问号,而是要看:这样的场景本身对学生是否具有一种召唤力,能否自觉地诱导学生介入与主动思考。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和方法

问题情境的创设,我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以下几种方式。

(1)利用现实生活类比模拟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让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类比再现或模拟于课堂之上。例如“等量代换”这一课时,我这样设计问题情境:曹冲是怎样去称大象体重的?我们看《课件演示曹冲称象故事》,画面1: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下沉了多少?就沿着船舷上面画一条线。画面2:再把大象赶上岸,经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地方为止。画面3: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在这里,曹冲运用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考方法――(等量代换)。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等量代换的方法解决问题。

(2)利用童话故事和数学典故创设问题情境。

根据不同的数学问题创编或改编出不同的童话故事,引起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和研究,在所创设的童话故事的情境中解决数学问题。例如我教“7的乘法口诀”这一课,这样设计,课件展示白雪公主和并排站在草地上的七个小矮人,每个小矮人手里拿个气球。森林里有一个漂亮的公主,是谁呢?她有几个好朋友(每人手里拿着一个气球,老师并叙述:请看屏幕――开始三个气球上有7,14,21,后面四个气球是空缺的。)又是谁呢?观察气球上的数你发现了什么?

(3)利用数学实验与过程体验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给每个小组准备一块正方形纸板,图钉,直尺,绳子,小圆点,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画一个尽可能大的圆,并交流操作的办法,探索圆的特征。学生在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中提取各自生活中对圆特征的感受,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与积极、高涨的学习向心力。

(4)利用新旧知识结合点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新旧知识结合点设疑,温故知新,引导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使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例如我教学“面积单位”时,当学习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认识”后,学生用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小纸片分别量出书本、课桌的面积,再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1平分米的小纸片量出教室的面积,在新的练习情境中,学生产生了“有没有大一点的面积计量单位”的想法,“平方米的认识”也就水道渠成。

(5)利用猜测和联想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系列的“开放型问题“或“算法多样化”问题,使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猜测,联想,采用自己所熟悉的方法进行验证、扩展,从而让问题得到解决。例如我在教学“抽奖活动中的学问”时,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国庆节快到了,各商场举行各种各样的抽奖促销活动。老师有一个朋友,也想举行一个购物满100元抽奖促销活动。我为他设计了3个方案(方案一:6张*;方案二:6张・;方案三:2张*,4张・),规定抽到*有奖。如果你是商场老板,会选哪个方案?为什么?老师提出挑战性问题后,引导学生提出猜想,进行抽牌验证,理解“可能,一定,不可能”,将感性认识升华到理解性认识。

参考文献

[1] 刘莉:“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小学教育改革资料精选》

第6篇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合作学习 策略优化

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实现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促使学生形成集体动力,发展认知水平、合作技能和社会情感的教学策略体系。合作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创新思维、获取信息的能力、竞争意识、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一、科学组建合作小组

合作学习小组的科学组建对于小组合作的效果至关重要。组建时必须考虑到学生个体的性别、兴趣爱好、成绩、学习能力、性格等状况,按“组内异质,组组同质”的原则,通常每小组4—5人,明确组内成员的分工,内设组长、记录员等。总之要让每个小组成员明白自己承担的角色,并定期将组内人员的角色轮换,而组员不必频繁调整,一般一学期调整一次到两次即可。

分组合作后,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文本的重难点,并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能力储备。确保合作学习的内容在小组内部多数成员甚至是所有成员不能独立地完全掌握,而通过小组成员的集体合作能攻克的内容。就像很多人摘高处的桃子,任何一个人单打独斗甚至是跳起来也很难摘到桃子。如果就大家相互配合搭成“人梯”会比任何一个人跳起来还要高,自然就能够达到目的。

如在初中浮力教学中,探究两个不同物体在水中沉浮状态时,学生的回答可能有各种答案,进而提出问题: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认识进行猜想,并说出各种猜想的理由。有的说,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有的说,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有的说,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关;有的说,浮力大小与物体的体积有关;有的说,浮力大小与物体没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有的说,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有关。然后,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猜想,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验证一个猜想,自己选择器材并设计好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教师则从旁巡视、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而又可行的学习方法,只要我们正确运用,引导得法,合理调控,就能使学习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激发,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二、在合作中体验、纠错

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出现矛盾和困难,然后自行克服困难、解决矛盾这样的过程,学生不可能学到和掌握有关内容,更谈不上创造性学习。物理史上不少显赫的成果都闪烁着人类的批判思维的熠熠光辉,许多前沿的科学理念正是在“批判”旧理念中确立的,让学生在自主探究阶段经历一些“挫折”,不仅不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反而会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反思,促进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个体和群体中获得新的想法,从而去积极探究规律和方法。因此,新授课过程中教师不要刻意去提醒学生在易犯错误处小心,而且应在必要时让其体验错误,从而得到方法上的改进。他们在错的教训中找到了解题的方法,完成了“物理的小组合作学习”,对这一知识的掌握就牢不可破了。这种合作学习,必将丰富学生物理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体系。在习题课中,对于批好的作业,也不要满堂灌地讲解,而是先在小组内进行分析错误,找出大家都不是很清楚的题目,把题号写在黑板上,然后来分析写在黑板上的题目。在组内纠错的过程中,让每个同学展示自己做错了的题目的解题思路,让别的组员来发掘那个同学解题思路中错误的部分,并进行分析、展示。这个过程不仅帮助了做错了的同学,其他同学也检查、巩固了自己的知识。每个组员都得到了提高。

如:分组实验,“发现”阿基米德原理:

1.讲述“曹冲称象”的故事,并分析其原理。

2.提问: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量有什么样的关系?

3.从以上分组实验和“曹冲称象”的故事可以初步知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它排开的液体的多少有关,并且排开液体越多,受到的浮力越大。

4.学生选择器材并设计好实验方案,通过实验验证这个猜想,教师则从旁巡视、指导、在探究中纠错。

小组合作要建立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首先,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探讨价值,有针对性、趣味性、开放性和拓展性,并不是每个学习环节都需要开展小组合作。其次,合作学习的次数要适当,时间要合理,否则,就会妨碍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不能达到预期的合作效果,导致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最后,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有话肯说、有话敢说、有建议敢提。注意引导和帮助他们开展合作学习,相互帮助。还要注意少批评,多鼓励;少打击,多扶助。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学习合作、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的互动关系。

总之,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能欣喜地体验到为共同完成某个研究课题而做出努力的那份快乐、那份愉悦。通过合作学习,品尝到科学探究中的那份艰辛,懂得科学真理的来之不易。同时这种合作策略,是物理教学以育人为最终目的,探讨如何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全过程的一种尝试。只要精心设计、周密组织、合理评价,物理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就会开展得有声有色、高效而有序。

参考文献:

[1]王曙光.浅谈初中物理合作学习[J].新课程(教研),2011(01).

第7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的成功的体验。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重难点: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

资源收集: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多媒体出示曹冲称象图

学生思考:曹冲为什么这样称大象?

二、展开

(一)观察交流,明确转化的策略

1、出示例1:

师:仔细观察图形,你准备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师:思考后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有两种想法:

(1)数方格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后再比较。提醒学生把方格线补画完整。

(2)将两个图形分别转化成长方形,再比较它们的面积。

如果学生说出这一种想法,则引导用数方格的方法要注意什么?

如果没有学生说出第二种想法,则引用书上:能否把原来的图形都转化成长方形,再比一比。

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结合学生回答实物投影演示学生方法。

交流:(1)第一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上面的半圆进行平移的?上面的半圆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

(2)第二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左右两个半圆进行旋转的?左右两个半圆分别旋转了多少度?

(3)现在你怎样看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比较面积是否相等什么可以变什么不能变?

小结:刚才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为什么要把原来的图形转化成长方形?(原来的复杂,转化后简单便于比较)

(二)回顾转化实例,感受转化的价值

引导:实际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经多次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小组在一起讨论。

学生充分列举,结合课件演示。

(1):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就把求三角形面积的问题转化成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一个三角形通过切割、旋转也能把它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也就是等积变形),从而求出它的面积。

(3):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时。

(4):推导圆形面积公式时,通过切拼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面积。

……

师:这些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板书:陌生熟悉

小结:转化是一种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我们以往的学习中,早就运用这一策略分析并解决问题了。以后再遇到一个陌生问题时,你会怎样想?

(三)分层练习,运用转化的策略

教师相机引导完成“练一练”及练习中有关运用转化策略的问题。

第一次:空间与图形的领域

1、练习十四第二题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先独立看图填空,再交流是怎样想到转化的方法的,以及分别是怎样转化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练一练

指导完成“练一练”

出示方格纸上的两个图形,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右边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这里什么变了什么不能变?

引导学生明确:可以把这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计算周长。

提问: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右边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3、练习十四第三题

先独立解答,再交流和评点

第二次数与代数的领域

4、试一试

出示算式,这题你会算吗?你准备怎么算?出示题目右边的正方形图,提出要求:你能说说图中哪一部分表示这几个数的和吗?

引导:看图想一想,可以把这一算式转化成怎样的算式计算?

小结:在解决问题时,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地分析问题,这样有利于我们想到合理的转化方法。

5、练习十四第一题

出示问题,指导学生理解图意。

明确图中每一排的点分别表示每一轮参加比赛的球队,把两个点合成一个点的过程表示进行了一场比赛。单场淘汰制就是每场比赛都要淘汰1支球队。

如果不画图,有更简便计算方法吗?

进一步提问:如果有64支球队,产生冠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三、总结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你对转化的策略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反思:

学生在解题之后总结验证自己的解题策略正确与否进行反思评价。之后他们能将这些策略应用到今后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中,能极大的促进学生的学习策略地发展。通俗的说就像我们平时的验算,但它又不同于验算。这一阶段中常用的策略有:

1、验证策略:学生在解决问题过后,很想知道自己的策略是否正确,需要对答案进行验证。验证就是对答案的检验的过程,可以采用画图表、带入原题、与实际比较等。在验证时要运用较多的思考方法如:逆向思考、推理、概括、比较等。

2、反思策略:没有反思的学生只能停留在会解题的这个层面上,有会反思的学生才能有较大的发展。在解题之后,有的学生还会看看自己的解题策略是否还有改进的地方,像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3、命名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策略,对不同的策略进行比较、分析、评价等,为具有个性的策略、比较独特的策略进行命名,通常用他的方法中能提炼的短语或用该学生的姓名来命名,对他们的激励非常有益处。

4、拓展策略:学生对用这种策略解决了问题,并能够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使其策略一般化。这样对于知识的正迁移非常有益处,也能更加激励自己今后对解题策略进行深乳思考。

总之,目前解决问题的策略与其它方面的学习策略的联系有了较深入的研究与发展,可以看到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研究的广阔前景和巨大潜力,但还需要我们从实际的教学中进一步去研究与发展。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原问题新问题

复杂简单

陌生熟悉

第8篇

关键词:数学;引导;学生;思考

爱因斯坦认为“发现问题,可能要比解答问题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新的可能性、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标志着科学进步”,李政道博士也指出:我们要学生“学问”而不仅仅是“学答”。由此可见,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一对孪生兄弟,缺一不可,而发现问题更具有一定的思维前瞻性,是创新意识、批判性意识的具体体现。也是培养学生好奇心、观察力、想象力,激发求知欲望的一个重要途径。怎样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虽无固定模式可循,但仍存在一定的自身规律,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用好新教材,发掘问题源泉

新教材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方面作出了大量的非常有益的也是非常有效的尝试。教材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所有新知识的学习均以相关的问题情境的研究为切入点,给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使学生通过具体的、熟悉的、感兴趣的背景素材,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开展教学探究,形成新知识。这一点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当然,好的教材也离不开教师的进一步创新,教师应根据本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用好新教材,为学生提供更切贴、更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素材,如教育储蓄问题,学生知道但对其实质内容却又很陌生,可在课前布置学生随家长一起去银行办理一次存取款活动,通过活动感知本金、利率、存期、利息、利息税、本息等名词,事先有了感知认识,课堂上学生思维相当活跃,他们不但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本金、利息、利息税等概念,还能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对各种定活期存款所得的利息进行比较,探索如何选择恰当的储蓄方式来获得最大的效益等问题,还有的同学还提出了有关贷款购车、贷款购房、贷款助学及相关的人民币理财等问题。

二、教师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课堂上教师的高质量而且难易适度的问题能调动学生好奇心、求知欲望。能恰到好处地触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果问题太难,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问题太简单,就达不到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只有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量力而问,才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起思维的层层浪花。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三、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好习惯能成就孩子的一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生能终生受用。 “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有了良好的思维习惯,能提高学习效率。山有沉积,水有灵动,风有无形,人有个性。充满灵性、闪耀智慧的课堂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数学教学的核心是思维的教学,思维的发展与思维习惯又是紧密相关的。所以作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四、教师善于设计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问题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思维培养的高层次要求。如果设计的问题不具有探究性,就不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探索积极性,也就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因此,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设计探索问题的引导有着直接关系。

创造思维能力是指学生重新组织已有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新的思维成果。如独特的见解,新颖的解法等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突出标志。而这些创造性思维的产生都不同程度地来源于教师设计的探究式问题的引导。

五、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考习惯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对某些知识技能提出这样的目标:要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学生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问题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它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解题方法。

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习惯

发散思维要求学生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势,从多方位多角度,也就是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我们知道《曹冲称象》中的曹冲也是因为思维广阔,才能想出“以石代象”的转换方法。在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中,我最常用的是通过一题多解的开放性题目对学生进行训练。实践证明,一题多解的训练既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独特性,还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不断提高。

七、关注解决问题后的问题的提出

第9篇

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感悟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创新能力,就应该让学生积累丰富而有效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些经验包括检索、抽取数学信息的经验,选择和运用已有知识的经验,建立数学模型的经验,应用数学符号进行表达的经验,抽象化、形式化的经验,选择不同数学模型的经验,预测结论的经验,对有关结论进行证明的经验,调整、加工、完善数学模型的经验,对所得结果进行解释和说明的经验,巩固、记忆、应用所得知识的经验,等等. 这些经验最基本的成分是演绎活动经验与归纳活动经验.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生长呢?笔者围绕这个问题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教学起点:找准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

任何一节新课的教学,都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作为教师,要做到课前多了解学生,找准学生学习新课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帮助学生及时回忆和激活,为学生活动经验的生长找到合适的起点.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首先进行课前谈话,从对“曹冲称象”故事的思考引入,激发学生思考并体会解决大象的重量问题“转化”为解决石头的重量问题中的转化思想和转化方法,以熟悉的故事激活学生旧有的“转化”经验;接着回忆已经学过的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剪成梯形和三角形后再拼成长方形,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再次激活学生已存在的数学活动经验中的“转化”思想和用剪、拼等方式进行转化的方法,学生自然联想到可以尝试用“剪、拼、转化”求圆的面积;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通过剪、拼等操作活动进行探究、思考,便可顺利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上面这个案例,教师找到了“圆的面积计算”数学活动经验生长点,这个生长点,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的生长点,也包括思想方法和数学观念的生长点,为学生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做了活动经验上的准备.

二、教学过程:改造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名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经验改造、重新建构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设计一系列数学动手实践、动脑思考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逐步改造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实现经验的生长.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动手测量4个大小不同圆的周长和直径,分别计算这4个圆的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商,通过交流汇报,总结出一个圆的周长总是直径3倍多一些. 这是学生通过一系列动手实践活动得到的直接经验. 接着我有选择性地介绍历史上许多数学家对这个问题的长期探索过程,让学生获得间接经验,最后引导学生把自己探索的直接经验和老师介绍的间接经验有机结合,实现数学活动经验的重组,顺利归纳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三、反思评价:提炼学生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

所谓反思,就是将学习过程中那些有关的智力活动变为思维的对象,进行反省. 数学课堂中学生在探索以后要组织学生讨论并予以评价强化,帮助学生实现经验显性化. 在课堂总结时,教师要对数学活动经验进行提炼、总结,并加以推广.

我们的教学目标不能仅限于一节课,应有长远的眼光,立足使学生终身受益. 在平时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检查自己的思维活动,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解决问题的,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和技能技巧,有什么好的经验……使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这种经历生成的思想经验才是最具价值的. 同时,越是复杂的数学活动越需要积极的情感意志相伴,这种体验性成分也是学生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对于良好人格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数学教学需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从而获得最具数学本质的、最具价值的数学活动经验.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作了这样一个比喻: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才能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有机体的一个部分. 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亲历中体验,在体验中反思,在反思中累积,让经验的“根”扎得更深.

四、教学终点:应用学生重构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是一种过程性知识,是在数学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活动图式”,主要由感性知识、情绪体验和应用意识三种成分构成. 感性知识是指具有学生个人意义的过程性知识,也包括学生大脑中那些未经训练的、不那么严格的数学知识;情绪体验是指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的成功体验、对数学严谨性与数学结果确定性的感受以及对数学美的感受与欣赏等;应用意识包括“数学有用”的信念、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与思考问题的意识以及拓展数学知识应用领域的创新意识,而且应用意识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核心成分. 正如全教授指出的:“应用意识的生成便是知识经验形成的标志”. 因此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要注重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运用.

第10篇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基于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的性格特点,我们提倡构建小学数学实践性课堂,让小学生动起来,动手做实验、动眼观察实验过程、动脑思考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结合课本知识点对实验结果做出合理分析。

关键词:激发兴趣;组织技巧

前人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总结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几千年的逐步积累,形成了我们课本的海量知识点,以文字的形式罗列于书本纸张之上,使得我们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少走了许多弯路,所以,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要走进学校,学习这些前人用血汗凝结成的知识结晶,为以后的生产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理论基础。那么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才能学好用好这些知识点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陆游在教子诗《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说的,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这是在强调动手实践的重要性,古人尚且有如此感知觉悟,那么,我们在小学数学日常教学活动中,更不应该让学生一股脑地死记硬背,对于课本知识不加思考质疑、不做讨论探究,没有动手实践验证地全盘接受记忆,这是应试教育的悲哀顽疾。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广泛质疑求证、大胆动手实践、积极讨论探究,对于课本知识点要做到消化吸收,而不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一点教学经验方法认知,谈一谈如何构建小学数学实践性课堂。

一、构建小学数学实践性课堂,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于一件单调重复的事物之上,如果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够有趣味性,那么靠纪律打压学生使其集中注意力的效果是不佳的。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思考,怎样提升课堂趣味性,最大限度保持学生们容易走神的注意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教学的主人,灵活化课堂纪律要求,活跃课堂教学结构氛围,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中实现自主探究性学习,主动学习,积极讨论,认真思考探究,对于每一个知识点都要追问一句:“为什么是这样?”勇敢动手实践求证,能够有条件动手做实验的,一定要做实验观察过程现象,最大限度得出实验结论,比照课本知识点。动手实践,教师动手、学生动手,实践出真知;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们也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构建小学数学实践性课堂,考验着教师的教学组织技巧

很多小学数学教师以及习惯于以往陈旧教学方法模式,翻开教材课本就跟翻开陈年账本似的,在课堂上不停堆砌数字公式要学生去记去背,一词一句、一板一眼。是的,这样很简单,基本不存在什么教学组织技巧问题,一切形同一个老账房先生教一群小账房先生记流水账。很多教师习惯于此,也喜欢这么做,但同时又对学生的接受度不佳感到恼火。那么,我们应不应该基于对教学成效的不满意而产生对于教学组织形式的反思?对于新课程改革目标要求,很多教师有担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教学的主人,实现自主性探究学习,学生乱成一锅粥怎么办?学生不学习怎么办?等等,改革都会有“阵痛期”,教学改革同样如此,前期都会无比入肉及骨地拷问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搞得好的、方法得当的,因势利导、事半功倍;搞得不好的、方法不得当的,必然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碰壁。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实践?首先,作为教师必须在课前熟读课本教材,搞懂弄通教材编写者的编排意图跟知识点布局,写好导学案,对于课堂的组织进行结构,教与学的时间配置比例,以及课堂进行节奏的预演等都要充分考虑到,并反映到导学案的编写中去,让导学案真正成为构建小学数学实践性课堂,让学生课堂自主学习的有力保障。构建小学数学实践性课堂,让学生动起来,在课堂上动起来,动手做实验,动眼观察实验过程,动脑思考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结合课本知识点对实验结果做出合理分析。教师要最大限度配合学生开展各种动手实践,提供一切可能的场地素材,比如我们可以将教学场地灵活化一些,不一定每节课都必须在教室,可以在操场,可以在广阔的大自然中……教学的器具不一定只能是圆规粉笔,也可以是沙子、树枝、橡皮泥、甲壳虫……,多样化教学辅助器材,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思考探究书本上的知识点,加深记忆,形成坚实的数学知识能力素养。历史上的曹冲称象便是非常有名的数学实验,可以给学生们讲解这样一个例子,让学生在佩服曹冲机智聪明的同时,也对学生提出引导要求“:那么我们能不能想一想书本上生活中的那些数学问题能够用这样一些实践方法求得答案呢?”学生就会被带入这样一种思考的情景氛围,积极思考讨论一些可以用简单的生活实验得出结论的数学知识点。小学数学教学从来都不是可以简单应付了事的,小学生的生理性格特点让他们不可能像中学生及大学生那样带目的性去学习,他们的学习更多是一种以兴趣为导向的学习,什么能让他们感兴趣,他们就会将注意力集中于此。由此可见,让小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构建小学数学实践性课堂,是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好方法。

作者:田晓玲 单位:贵州省铜仁市第十五小学

第11篇

一、要精心创作优质导学案

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能力,为学生设计编写的课堂自主学习的方案,有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探究,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导学案的主要体现形式是引导性的问题、层次化的习题、知识性的提纲和展示活动的准备等。导学案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物理课堂教学的效果。

我校的导学案编写一般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同学科同年级的几位教师组成备课小组,每周一由备课组长根据下一周的教学进度、课时来分配编写任务。编写导学案要注意三点:第一,要备学生、备教材、备课标、备课堂流程。第二,知识要问题化。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问题要精心设计。第三,问题要层次化。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工夫。我校教师在使用导学案上课以前,针对自己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对导学案进行二次备课。即针对各自所带学生的特点,对学案中的内容进行修改、增删,以增强学案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二、“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实施

我校“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实施主要分成“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合作展示)“训练反馈”三大步来进行。

第一步,自主预习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能力对将要学习的内容预先进行了解、质疑、思考的求知过程。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二步,合作探究就是学生根据教师提供(或学生自己搜集)的资料、实验设备进行自主探究,小组成员互相合作,协同努力,尝试解决问题。这一步是构建高效物理课堂的关键,在探究过程中要注意:

1.突出关键问题,增强探究意识

物理教学往往能通过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抱着目的去探究知识,更具有针对性。如,学生学习《阿基米德原理》这一节内容时,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了“曹冲称象”的故事,然后提出“凭什么认为大象和那些石头的重量一样呢?”围绕这一问题进行学案设计。让学生通过猜想与假设,自行设计实验,完成后对该问题进行探讨,从而完成学案的学习目标。

2.教师要适时地精讲点拨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交流展示中的各种问题,学案在设计时也要预见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针对问题教师要进行重点讲解,抓住要害,明晰事理,并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使学生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能力

如,在学习“噪声的防止”时,让学生围绕生活中的很多噪声现象展开讨论,研究多种防止噪声的方法,这样就把理论上的东西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步,训练反馈,归纳总结。为使学生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教师可根据学习重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设问,将知识规律巧隐在练习中,让学生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巩固,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练习题的难易程度要分出档次,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体验成功。通过训练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理解、掌握知识时所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补救。最后,由学生个人或师生共同对本节所学习的内容(或实验结论)进行梳理和总结,整理完善本章节的知识系统。

三、“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感悟和反思

我校实施的“导学案”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是对物理课改的进一步深化,能够最大限度地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从而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到这种教学模式还存在困惑或不足。

1.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刚开始使用导学案的时候,由于学生习惯于听教师讲,而不善于主动学习。所以,教师不仅给他们提供自主学习的条件,还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相应的指导。教师必须做这些深入细致的工作,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自觉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导学案教学中的“导”和“学”都很重要,不能重“学”轻“导”

该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但自主不等于放任自流。学案中很多内容是安排学生自学或自主探究,但教师该讲的还是必须讲,该补充的必须补充。否则会影响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会导致学生对物理知识、概念的理解不深刻,不全面。

3.该模式还需要各种教学手段的辅助

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灵活使用多媒体等各种教学手段,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12篇

关键词:幼儿教学;美术教学;创造性思维

在新课标改革的深入发展影响下,对于我国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幼儿教育中,美术教学作为一门基本的组成课程,对幼儿思维的启发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在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等方面有其独特的意义,因此美术教育在幼儿教学中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新课标的深入也推动了幼儿美术教学的发展,使幼儿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得发展成效,但我国幼儿美术教育在对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仍然还存在很多问题,是现阶段各教育机构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幼儿美术教学的价值所在

从一个人的综合发展和长远发展来开,虽然美术能力都对个人的发展并不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幼儿时期,对幼儿美术能力和技能的教育,对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美术的学习会在幼儿的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并深刻的影响幼儿以后的生活创造力的发挥。幼儿的美术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与对幼儿美术技能的培养的多少!而在与对于以后的生活的创造力和创新性的影响。创造性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培养价值,从幼儿所处的年龄段与心理特征来看:他们没有成人那样多顾虑,不会受到习惯、规范的影响,表现欲多于成人,他们与众不同的思想经常蕴藏着新的元素。

二、幼儿美术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培养措施

1.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发幼儿的创造灵感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经说过:“动人心者,莫过于情” 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不同于一般的说理性学科,它主要是靠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激励来唤起幼儿的创造能力。因此,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必须从激发和满足幼儿的情感表达需要出发,了解幼儿的情感世界,为幼儿创设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并利用教育情境中的情感因素,以境激情。通过移情,引导幼儿亲身体验和感受其审美特征,促使幼儿的内心情感与美术创作活动所要表达的情境达成同构,并产生情感共鸣,并通过运用色彩、线条、图形等外在的符号形式来诠释自己的内心世界,尽情地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抒发内心的情感。

2.利用文学作品,触发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的绘画作品是充满个性化的,其中有许多值得相互学习观摩的部分,从中可以激发起幼儿另外的想象力、创造潜能,因此教师应有目的的引导幼儿向同伴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具体的做法是:及时地介绍幼儿有创意的表现,引导幼儿在学习的基础上想象创造。在幼儿完成作品后,教师可把幼儿的作品全部拿出来展览,引导幼儿乐于观赏,能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发现优点。欣赏、观摩大师的作品也是幼儿绘画的常用形式,凡高、米罗、毕加索、莫奈等大师的作品应该常出现在幼儿教室的各个角落,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审美能力。

3.重视幼儿园园本美术文化建设

幼儿园园本美术文化是一个育人的特殊环境,是一种潜在课程,以其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使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幼儿有意无意地在美术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诸方面受到影响,实现着对幼儿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所以幼儿园要建立多元化的园本美术文化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如江苏省常州市藻江花园幼儿园在门厅屋顶设置了“天空的涂鸭”,是由每个幼儿绘画作品组合的畅想2028,让孩子充分感受到艺术在生活中创作的趣味性。这种特殊的氛围、浓郁的艺术特色激发了幼儿的艺术情感,点燃了幼儿创作的火花,满足了幼儿尽情挥洒的需要,培养了幼儿的艺术创造力。

4.培养创作性思维就要破除因循守旧

恪守呆板的就有思想的阻碍,以多变的形式来改变以往不变的形式,只有通过多变、善变思维的创造力才能更加活跃和具有丰富的创造力,在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曹冲称象”和“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都是因为故事的主人公能够打破传统的正向思维,通过另一方面的思维来进行思考,才能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新思路。在幼儿的教学过程中,要由传统的灌输转变为引导,让学生对观察出来的事物。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教师在对幼儿表现出来的各种思维,不能刻板的打击,要善于接受,并给与正确的鼓励,让学生更多的进行创造性的思考。

三、结语

我国的幼儿美术教育目标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 由侧重艺术表现的知识和技能传授, 转变为开始重视审美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应把发挥幼儿的创造性放在首位, 不偏重知识, 技能的传授, 应该尽量为幼儿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 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美术教育应本着兴趣是美术活动的前提, 观察是美术活动的基础, 想象是美术活动的核心, 情感是美术活动的灵魂, 技能是美术活动的手段这样的指导思想。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我国教育的发展,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