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2-03-25 03:22: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生物新课标Ⅰ卷;福建卷;考试依据;试题;比较

随着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积极稳妥的推进,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逐年增加,全国统一命题的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卷(下文简称全国新课标卷Ⅰ)与福建自主命题卷的理综生物部分(下文简称福建卷),不仅在试卷结构上,在命题的思路上也存在着一定的 差异。

新课标Ⅰ卷与福建卷理综满分都为300分,但新课标Ⅰ卷生物满分为90分,福建卷为80分。新课标Ⅰ卷生物题量为“6+4+2选1”,即选择题6题,每题6分共36分,非选择题为4题,共39分;选考部分两题,1题考查选修一模块,另1题考查选修三模块,选做其中一题,共15分。福建卷生物题量为“5+3+1”,即选择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非选择题3题,共40分;选修1题,为选修三的必答题,共10分。

新课标Ⅰ卷与福建卷在命题思路上的差异,也形成了各自试题的特色。我们对2011-2014年新课标Ⅰ卷与福建卷理综生物试题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其试题命制特点,希望对福建省高中生物学教学有所启示。

一、从命题说明看福建卷

福建省的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从2009年至今的自主命题已形成了一定的“闽派”风格。从每年生物学科高考命题组编写的命题说明可以发现,生物试卷严格遵循全国《考试大纲》和福建省《考试说明》的要求,按照既有利于高等学校科学选拔人才,又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结合福建省普通高中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命制。试题全部为原创,不超出课程标准要修,充分体现了公平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具体体现在以能力立意为主导,突出探究性与综合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注重新情境的创设,突出生物科学素养的考查。

为落实能力测试目标,福建卷在试题的命制上,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弱化考查知识内容的记忆,强调考查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弱化考查枝节内容,强调考查主干知识;弱化考查实验步骤的记忆,强调考查实验原理与方法;不回避热点问题,强化考查信息获取能力。

从命题说明与具体的试题看,福建卷的一大特点是强调试卷的覆盖面。从2011-2014年福建卷理综生物部分各模块分值与考查知识点的数量(如表1)可以看出,每年试卷各模块考查比例恰当,而且所考查的知识点(以考试大纲知识内容表分类)都达26个以上,体现了试卷的覆盖面较广。

福建卷的另一大特点就是注重新情境的创设。从2011-2014年福建卷理综生物部分试题的相关情境(如表2)可知,每年试卷涉及到6~7个的情境,也就是基本上每道题都有一个具体情境。通过新情境的创设,不仅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能很好地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也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

二、从数据看新课标Ⅰ卷

首先,从2011-2014年新课标Ⅰ卷理综生物部分各模块分值与考查知识点(如表3)的数量统计看,新课标Ⅰ卷不注重各模块在试卷所占的分值比例,如2011年必修1模块占43分,而必修2只占8分;2012年必修3模块也占到42分;除2013年外,每年必修2模块所占的分值都不多。同时考查的知识点数量也不多,2011-2014年平均考查14个知识点,与福建卷考查的知识点数量有一定的差距,可以看出新课标Ⅰ卷并不强调知识的覆盖面。

说明:表中未列出选修一考查情况;表中“+”后的数据,表示考查考纲知识内容表所要求该模块实验的分值。

从2011-2014年新课标Ⅰ卷的考点分布与分值统计(如表4)分析,试卷考查点相对集中,四年一共只考查36个知识点(未统计选修一的内容),与考试大纲中要求的102个考点(不含选修一考点)来说,覆盖面偏小。

说明:表中未统计选修一的内容;表中“+”表示该知识点内容在试卷中另题也有出现。

其次,一些公认重要的内容,多年并没出现,如生物的变异、生物的进化等。四份试卷合计分数超过40分的考查内容有细胞的代谢、遗传的基本规律、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种群和群落,这些是新课标Ⅰ卷的高频考点。与福建卷相比,对种群和群落等知识的考查明显多了。由于种群和群落等知识在考试大纲的要求层次上,多属于Ⅰ层次,福建卷较少涉及,但对新课标Ⅰ卷而言是必考内容,近年分值都在10分以上。

从试卷的难度方面看,以河北省近三年新课标Ⅰ卷难度值比较(如表5)分析:全卷难度在0.61~0.68,属于大规模选拔考试预期范围;但选择题偏容易,三年的难度值都大于0.73;同时由于选考题的分值仅为15分,虽然选考题两题难度值并不一致,但对全卷的总体难度值影响不是太大。

说明:整卷难度栏中上一行为做选修一的值,下一行为做选修三的难度值。

试卷的阅读量与答题量也影响着试卷的难度,福建卷的生物部分文字量,都保持在2500个左右,但试卷中的图表相对较多,2013年有4图4表,2014年有6图1表。几年来,福建卷都没有出现简答题式的设问,答题的文字量不多,平均110个字。

新课标Ⅰ卷近四年试题图表与文字数目统计(如表6)。由表6可见,整卷总文字数与福建卷相差不大。

数据来源:湖南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唐永红老师讲座课件

但新课标Ⅰ卷却比福建卷多一道选择题和一题选考题,而且图表也比福建卷少,因此,新课标Ⅰ卷的阅读量总体小于福建卷;新课标Ⅰ卷在题干的叙述上,更显简洁。然而从答题字数上看,新课标Ⅰ卷却比福建卷多出许多。如何准确而快速的答题,考验考生的表达能力,这是福建考生今后要加强训练的重要内容。

由于新课标Ⅰ卷与福建卷选考题设置方式不同,如何处理选修一的教学,是福建省必须谨慎面对的问题。从近三年河北省、湖南省选考题选做情况和难度值统计(如表7)分析,要完全控制选修一与选修三的难度完全一致是比较困难的。

说明:题号39为选修一试题,40为选修三试题。

不同省份考生选做选修试题的情况也不尽相同,通常情况是选做选修三的人数较多,在河北省差异尤为显著,估计与地区教学内容的差异有关。

三、从试题看新课标Ⅰ卷

对2011~2014年新课标Ⅰ卷的试题进行分析,并与福建卷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新课标Ⅰ卷试题呈现出以下特点。

1.依托教材,注重识记

与福建卷试题强调情境设置,素材多来源于生物学各分支学科的真实实验相比,新课标Ⅰ卷命题多依托教材,直接使用教材上的素材,因此选择题的题干中常出现:“关于……的叙述,正确的是( )”的形式,其中的“……”多为教材的内容。例如2013年新课标Ⅰ卷的选择题第1、2、3、5题;2014年的选择题第1、3、4题,都是以该形式设置题干,考查的全是教材上的记忆的知识内容,这应该是选择题难度值大于0.73的原因之一。

从非选择题考查点设置看,许多填空都属于考试大纲所要求的Ⅰ层次水平,是教材内容的记忆。如2011年新课标Ⅰ卷第30题,第(1)题,考查细胞器在蛋白质合成和运输过程中行使功能的顺序;第(2)题,考查体液免疫中抗体的形成过程等,都是教材上现成内容的记忆,而且第一问的答案还设置了3个填空。2013年第40题选修3的选做题,题干中提供了3则的素材,但在后面的设问中,还是以基因工程操作过程、蛋白质工程的目的、胚胎移植的对象等记忆内容做为考查点。同样,在实验题的考查上也主要是记忆内容,如2014年新课标Ⅰ卷的第29题,考查观察大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问题设置回答解离的作用、染色剂的酸碱性、染色对象等内容,尤其是第(2)题,直接要求写出细胞核的功能。

正如长沙一中甘伟丰老师在分析2014年湖南高考理综生物试题的文章中所总结的“纵观近几年生物高考题,着重考查了考生对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而今年大部分高考题是教材知识甚至是教材原文在考卷上的重现。高中生物的学习只有在识记相关知识的前提下,提升能力才成为可能。在高三复习过程中,建议教师整理出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的核心知识点,督促学生背诵”。

2.关注学科方法的考查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与过去的生物单科卷相比,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强调学科方法的考查,常常涉及的学科方法有:实验观察、比较归纳、重复对照、模型建构、抽样检测、类比推理、假说演绎、问题探究等等。新课标Ⅰ卷在加强学科方法的考查上,更具创新特色。

例如2012年新课标Ⅰ卷第32题的第(3)小题,是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而进行的问题探究,似乎考查内容与生物学无关,实际上考查的是生物学素养 ――实验的对照、观察,类比推理等科学方法。2013年新课标Ⅰ卷的第29题考查某油料植物的种子萌发过程中干重及脂肪含量的变化,其中的第(2)小题,要求学生判断推理,回答导致萌发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 什么。

在2013年课标Ⅰ卷的第31题遗传学内容的考查中,不仅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能力,也是考查学生应用假说演绎方法的能力。要求学生能通过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通过设计实验过程来验证假说。

通过模型构建来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内容,也是新课标Ⅰ卷常涉及的考点。如2012年新课标Ⅰ卷的第29题以种子萌发时种子干重与胚乳的干重变化曲线,考查细胞呼吸。其中有2空要求考生计算,一是计算该时间段内每粒种子呼吸消耗的平均干重是多少mg。二是求最大转化速率为多少mg*粒-1・d-1粒。这都是数学模型应用的具体表现。

3.不强调覆盖面,考点相对集中

从前面的数据分析已经看出,试卷的覆盖面不大,考查的知识点偏少。从整卷的试题来看,可以发现:在试卷编制时,不过分强调模块间的比例关系;对某些考点多年都涉及,成为高频考点。

如2011年新课标Ⅰ卷的6道选择题中有5题都与必修1模块有关,完全不考虑各模块间比例关系。近两年的选择题的模块分布相对好些,但必修1模块的数量还是偏多些。

对于高频考点,不回避,可能上一年刚考过,相似的内容在下一年又出现,这可能与命题者认为试题相似,但每年却是不同的考生有一定的关系。如2012年、2013年第1题选择题,两题都考查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tRNA、mRNA、密码子等有关知识。如果从2011~2014年的生态题比较来看,发现种间关系、种群数量变化、群落概念的判断、次生演替、食物网等内容,常常出现。

4.以遗传题进行难度、区分度调控

作为常模参照考试,高考重视难度和区分度的调控,据2013、2014年河北省对新课标Ⅰ卷生物试题的难度统计(如表8、表9)分析,可见遗传题是调控的主要 杠杆。

从上表所列的难度值分析,不难得出许多试题都属于容易题,尤其是选择题。整卷中最难的试题非遗传题莫属。特别是2013年新课标Ⅰ卷的第31题,难度值为0.12,是近年来最难的一道试题。就生物学科而言,通常将难度值≥0.7的试题定为容易题,0.4~0.7之间定为中档题,≤0.4的试题定为难题。以这标准统计,2014年新课标Ⅰ卷的容易题、中档题、难题的分值比为50:25:15,明显容易题占了绝大部分,主要靠15分的难题进行区分度的调控,而这15分的难题,全是落在遗传题上。从这也可看出,新课标卷的命题上,在确保基础分前提下,以遗传题对学生进行能力选拔,筛选录取本一中名牌大学的学生。

5.大学教师命题特征明显

全国组织命题的新课标卷与大纲卷,均以大学教师命题为主,这与福建省有中学教师参与高考命题的方式有着一定的不同。上述试卷的覆盖面、高频考点的出现以及前后年试题的相似等等特点,应该也都与大学教师命题有一定的联系。此外,大学教师更强调科学性问题,常用专业语言进行描述,而且在一些概念的理解上,中学教材与大学教材可能存在着一定差异。如矿质元素的概念,在新课标教材中就没有出现该概念,而且考试大纲中也没明确要求,但在2013年的新课标Ⅰ卷第3题却出现了该概念,同时在该卷的第29题第(3)问的参考答案中,也要求回答“矿质元素离子”。“矿质元素”的提法,对于“无机盐”而言,是更加规范、准确,但对中学生而言,似乎超过了考试要求。

再如2014年新课标Ⅰ卷第2题,考查的是绿藻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用黑布迅速将培养瓶罩上,绿藻细胞的叶绿体内不可能发生的现象。从答案设置上看,D选项为NADPH/NADP+比值下降。以还原型辅酶Ⅱ的方式来表示变化情况,由于NADPH、NADP+ 的表示,在人教版教材中出现于边栏中相关知识部分,教材正文中都以学生容易理解的[H]来表示,以更加科学的NADPH、NADP+ 表示,对学生的要求就提高了。

第2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 高三复习 专题巩固

学生在经历了小学和初中的学习之后进入高中学习,而且面临基础教育的结束,将要升入高等学校接受高等教育,所以这三年的高中学习生活在学生的教育生涯中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尤其是高三,更是各学科知识的汇集、整合、复习的关键时期。教师怎样将三年的学习进行网络化的梳理,使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更加具象化,对于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提高高考成绩,进入更好的大学,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下面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高三生物的复习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明确复习的目标

生物学科作为高考理科考生一门必考科目,和其他学科一起构成了高中教材体系,其知识目标鲜明和确切。高三复习中,老师和学生都必须要明确学习目标,能够应用学过的知识和专业术语来阐述生物学的一些现象,比如生物学的概念、方法、原理以及基本事实,同时还能够将知识与生活密切结合起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以及生产中所遇到的科学技术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正确分析和理解文字、图表等生物知识表达的意义,能够采用不同的形式,来描述或者表达生物学的基本事实以及实验的结果等。掌握和理解教材中实验以及实验内容,对每一个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以及操作过程等都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并对操作技能有基本的了解和掌握,掌握和具备对相关生物知识验证的能力,能够解释实验产生的现象和实验结果,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对生命科学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对目前的热点生物学问题有所了解,并能够解释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影响等。

二、制定一个科学的复习计划

计划性是制定学生复习内容的纲领,科学的计划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因此教师要有计划地进行知识的复习。复习过程中应该坚持一定的原则,比如坚持遵循课程标准的原则,严格遵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复习计划,依据考试大纲按照考点进行复习内容的确定;坚持高效率的原则,采用科学的方法,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知识。结合学生的已有基础,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复习分几次进行,一般是两轮复习后加一个综合复习,最后是模拟考试。经过这样几次综合性的复习之后,学生对高中三年所学的生物知识基本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认识,知识的系统性和网络型深深烙印在学生的脑子里。比如以往我们的经验是从第一轮复习开始,这一个时期是从进入高三开始,直到三月中旬结束,期间所要完成的任务是对三本必修教材和一本选修教材进行全面的复习,知识目标锁定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对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点做到全面掌握,努力帮助学生熟悉教材和掌握知识的脉络,对考纲中规定的知识点逐一复习,务必使学生掌握应有的基础知识。第二轮复习,周期为6周到7周,这一轮复习主要是完成专题的复习,在学习目标的确定上以建构知识网络、总结规律、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熟悉高考为主要内容,对教材中的实验以及自己设计实验的能力进行完善。之后是综合复习,对全部的教材内容进行梳理,以实战演习为主,模拟高考形式进行几次考试,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减轻学生的迎考压力。

三、强化专题的复习方法

专题复习是生物课复习的一个有效方法,所谓专题复习法就是以主干知识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上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帮助学生构建立体知识网络体系。将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的知识体系有机结合起来,指导学生构建立体知识的网络体系和架构,对教材中分散在各章节间的知识进行整合融为一体,形成一个知识系统的主线,对各个知识点进行串联和整合,最终形成一个全网络覆盖的知识面。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在整个生物知识体系中,站在一个最高点,俯视全部知识,对各个知识点的内在和外在的联系有一个科学评估和判断。将知识网络化、规律化,以利于学生储存、提取和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专注于主要知识点,然后围绕主干抓旁支,依据考纲为主要路线,抓实抓准。

科学的复习方法可以提高复习效果,所以复习方法的选择很重要,教师要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知识点的整理和梳理,巧妙构建知识网络

1.网络化知识体系

学生只有将知识的分布网络化,才能实现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纵横联系,有效把握知识的分布,更好地掌控知识内在的、本质的关系,在知识的建构和迁移中,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具体的网络建构方式主要由以下几种:串联式、并联式、层递式、分支式、重组式、嵌入式等几种方式,针对不同的知识点以及之间的关系,确定不同的知识构建方法。

2.结合生活实践学以致用

生活中的科学知识,是考察学生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载体,以生活实践为主,学以致用,是新课改赋予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使命。在复习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例题为载体的模式,通过解析、点评使之与生活密切联系。比如农村的沼气和大面积的植树,是构建生态体系的重要方法,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可以设置若干个判断题,从而巩固所学知识点。

高三是一个全社会关注的年级,家长和社会都对这一年级的学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重视,如何提高生物的复习效率,是每一名教师积极探索的课题,毕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是我们高三老师的重要使命。所以教师应该开动脑筋,密切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努力使学生构建一个全面、准确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第3篇

[摘要]复习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做好复习工作,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生物复习就是“把以前没有记住的记住,没有听懂的理解了,没有会的学会应用”。下文结合考纲,浅谈高中生物总复习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生物 复习教学

1未雨绸缪,合理有序

一进入高三阶段,老师应首先认真研读当年考试说明,明确考试范围、能力要求,同时把当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对照考试说明逐题分析弄清每一题所考查的知识点、能力要求及问题情景、命题形式等;并与往年试卷作对比,弄清高考常考的主干知识点、高考变式题背后有没有改变的根本性东西。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制定复习计划。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选修新课学习、章节复习和专题复习。一轮复习侧重基础知识的全面巩固,构建单元知识结构,重点梳理单元内知识脉络。二轮复习根据本学科知识内在联系,把必修选修三册教材共十四个单元分七个专题,侧重跨章节知识联系的构建,强调综合分析、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三轮复习侧重于课堂限时训练和综合模拟训练。让师生做到心中有数,有章可循。第一轮复习要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夯实基础。在复习中,应静下心来把生物课本梳理一遍,加强和巩固对知识的理解,并及时解决有疑问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自己构建一些知识网络,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变课本知识为自己的学问,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另外,对基本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应有一个比较清楚的思路,这样遇到具体的实验题型才能临阵不乱。第二轮复习不是“炒剩饭”,而是要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综合和深化。第二轮复习要明确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突破难点,把分散在各章节的有联系的知识点进行整理,以体现知识问的本质因果关系和整体性,即进行专题复习。第三轮复习主要是回归课本,梳理基础知识。看纠错本,加强记忆。检视自己曾经出现过的失误,找到自己知识的漏洞,思维方式的偏差,解题规范的疏漏,错误集中的点作为训练重点,有目的地精选一些材料进行训练,不让同样的错误在高考中重现。

2夯实基础,强化能力

学习中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抓基础,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实验操作的基本过程等基础知识要逐一弄清,达到融会贯通、熟能生巧的地步,从而应加强对“双基”的强化训练。在复习中,要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先串成链,再织成网,使知识结构化、网络化,将所学知识浓缩其中,了解各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具置,清楚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讲究知识的梳理,注重扫描,加大知识的外延。如复习到细胞分裂,可结合高中阶段所学过的分裂方式(二分裂、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比较复习。又如,关于DNA的结构与复制,如果只有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印象,碱基互补配对等零散的知识,就证明没有形成知识结构。而能够知道DNA的结构包括DNA的化学结构、空间结构、结构特点及具体内容;DNA的复制包括概念、复制时期、条件、过程、特点、意义和差错结果,并将这些知识罗列起来,就形成了知识结构。知识网络是在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而形成的,正如交错的食物链形成食物网一样。例如,上述关于DNA的结构和复制的知识结构,再把它和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遗传规律等联系起来,就形成了一个知识网络。

3讲究方法,联系实际

复习方法要得当。生物高考复习中,一般要使用三种常见的复习方法。第一,比较复习法:在复习中,使学生能运用比较法进行知识的横向和纵向比较。如组成酶与诱导酶的比较,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高等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的比较;三大营养物质的来源和去路的比较,三大营养物质均可来自食物,除蛋白质外,均可贮存,均可由其它物质部分转化;碳循环、氮循环、硫循环的比较,比较它们进入生态系统的途径、形式及回到无机自然界的途径、形式;还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三大遗传规律的比较,各种育种方法的比较,等等。第二,串连复习法:复习时可把分散在各个章节中的知识串联起来,使学生对知识有全面的理解。如:有关蛋白质的知识主要分散于第一、第二、第五章中,第一章中介绍了蛋白质的组成元素、基本单位、合成场所、结构和功能。第二章讲了蛋白质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和代谢等。第五章谈到了蛋白质的合成受基因控制,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生理过程。复习时,可以把这些知识串起来复习,使知识更系统化,这样可提高学生解综合题的能力。第三,联想迁移法:如:复习膜的流动性,可联系到主动运输、内吞、外排、受精作用、细胞融合、卵裂、递质的释放等。一般常用的思维有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只要我们方法得当,往往就会事半功倍。

4加强实验,拓展迁移

高考实验题力图通过笔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同时力图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设计来鉴别考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高考要求中,生物学实验有15个,实习有5个,研究性课题有7个。任何一个实验都包含着一定的实验思想和方法,这些思想和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科学的研究当中,能否将学到的实验思想和方法迁移到新的实验情景中或相关的生物探究实验中,是高考对考生实验能力考查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实验复习时,要求学生要认真领会每个实验的设计意图和总结实验方法。生物高考中要求考生能够设计简单的生物学实验,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也包括判断实验结果和推导实验结论等内容;能够设计实验方案。因此,在总复习备考阶段的实验复习中,对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答题能力要进行一定的训练和指导。

第4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归纳总结;扎实学习

作为一名高中的生物教师,在自己几年的教学中积累了一点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尤其是即将步入高考的学生们。随着时间的紧迫,任务的加重,希望我的一些小技巧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多复习一些别的知识。一个是要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再一个就是在平时的学习中多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归纳,在平时的做题中多总结错题的原因。分析高考中生物的题型,大多是综合性的,好多的知识点在一起考到,这就要求同学们注重各个知识点的联系。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方面探讨一下学好生物的一些技巧。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能够很好地给学生一指引,让他们对生物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才能够更好地学习这门课,那我们做教师的该怎么样引导学生对生物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呢?我认为首先要挖掘课本中的知识点同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学习,使枯燥无味的东西变得更加生动一些,也让学生更加容易去记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多学习一些现代化的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直观性,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并能够突出要点,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动态性,有利于反映概念及过程,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交互性,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学习更为主动,并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通过多媒体实验实现了对普通实验的扩充,并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可重复性,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克服遗忘;针对性,使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成为可能。大信息量、大容量性,节约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所以我们教师要积极运用这些现代化的技术,让我们的学生对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学习这门课。

二、注重知识点的归纳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注重知识点的归纳积累,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己归纳积累的意识,每学一课,我们都要考虑一下这个知识点是哪一块的,该和哪个知识点相联系。根据学生实际,构建专题复习体系,高考虽然强调对能力的考查,但能力的考查是以知识为载体的。同时知识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为,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而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它们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因此,学科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等基础知识的复习。所以,学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点的联系和总结,学扎实基本功。专题复习的基本原则是以考纲和考题的要求为依据,以核心知识和考纲要求的能力为复习的主线,根据考纲、考题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打破必修和选修、章节界限,设计专题复习板块。力图在第1轮复习的基础上,从纵、横两方面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以主干知识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立体知识网络。采用多种方法,巧妙构建知识网络。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我们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查漏补缺,回归教材,夯实基础,另一方面要正确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有效地复习好生物课本和各个知识点的学习。

三、多做一些题并做一些总结

在复习的过程中,学生会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和考试检测,此时很多学生会出现盲目做题的现象,不管我做得正确与否,也不管这个题我为什么做错了,不找根本的原因,只是一味地做题,教师让我做的题,我完成就行了。这些都是不好的现象。这时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精题,做真题,还要求每个学生都有一个错题本,要告诉学生经常翻阅错题本的重要性。在吃晚饭或是有空闲的时间里,要看一下这个错题本,想一想为什么我在做这些题的时候,会出现错误,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我把这道题做错,是由于知识点记得不够准确还是这些知识点我没有掌握好,告诉学生这些反思是很重要的,不要一味地做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也不应该给学生留太多的作业。另外,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要一味地只注重复习资料的复习,一定要注意回归课本,扎实这些课本上的基础知识点,对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要做到能举一反三。强调课本的重要性。由于高中的学习艰苦而又枯燥,学生容易感到焦躁苦恼,我们教师要多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活动,以一个健康的心态来度过高中的学习生活。

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我觉得我们一定要在平时努力备课,努力学习一些现代化的高科技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我们教师在每堂课都要有明确的目的,由于课堂复习容量的增大,要在重点问题上多花时间,集中精力解决学生困惑的问题,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少做无用功;既不能“满堂灌”也不能“大撒手”,每堂课都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精讲精练,同时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多参与解题活动和教学过程,启迪思维,点拨要害。在复习阶段,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做一些归纳总结,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检测之后,力求做到“解析一道题,解决一类问题”。在习题讲评中,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启发学生分析清楚基本原理后再作变化。不要满足于就题论题,而应该借题发挥,一题多变,触类旁通。师生要共同、及时地对错题进行分析,有目标、有重点地追根求源,查缺补漏;同时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建立错题档案,教育学生要勤于归纳,善于整理并持之以恒,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朱朝义,《高中生物教学与创新教育》[J],《生物学杂志》,2002

2.何克抗,《教育技术培训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梁平,《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李克东,《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M],科学出版社,1992

第5篇

关键词:3D课堂模式 高三 生物复习课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166-01

1 “3D课堂模式”概述

以“发现(Discover)――领悟(Digest)――发展(Develop)”为主线的3D课堂模式是以建构主义理论、发现学习理论及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课堂教学思路。其目的是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或给予一定的学习材料,由学生自主构建和发现学习材料中的内在价值,并在探索过程中将知识内化,进而提升自己的能力。

发现是基础,领悟是过程,发展是目的,在发展中又会产生新的发现和领悟,从而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进步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如果应用在高三生物复习课上,则能够有效地转变现有的以讲授和训练为主的高三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复习效率。

2 “3D课堂模式”的实施策略

2.1情境导入,在冲突质疑中发现问题

高三生物复习课的情境导入往往被忽略,一般都是开门见山,直奔考点,然后习题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很少,思维训练不积极,课堂沉闷,复习效率低下。

心理学研究表明,现在学生的思维越来越具有独立性,高中生更是乐于独立提出问题,同时自己会去寻找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并乐于去尝试解决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利用好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生物复习课中给学生创造合适的学习情境,让其在质疑中自主发现问题,并以这些问题作为一节课或一个专题的讨论主线。由于这些问题是学生自己发现提出,学生解决起来势必会更加起劲,效果大不相同。

例如《基因工程》专题是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上的一个重难点知识,主要涉及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工具、操作流程、基因工程的应用和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等问题。如果按照传统的章节进行复习,学生不仅会觉得知识点零散、复杂、掌握起来费劲,而且毫无新意,学习动力不强。

教师可以首先出示情境材料:中国疾控中心对湖南“黄金大米”事件的情况通报。通报称,湖南省江口镇中心小学25名儿童在午餐时每人食用了60克“黄金大米”米饭。“黄金大米”米饭是由美国塔夫茨大学汤光文在美国进行烹调后,未按规定向国内相关机构申报,私自携带入境,违反了国务院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有关规定。疾控中心将会进一步加强科研项目过程监管,并对当事人进行了处分。

随后引导学生对这一情境材料进行讨论交流,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很容易形成以下问题串,并和本专题复习要点形成对应关系:(1)“黄金大米”是什么?转基因食品、基因工程的概念;(2)“黄金大米”是如何产生的?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工具和基本流程;(3)“黄家大米”事件的当事人为什么会被处分?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

将学生的问题汇总归纳后,要求其通过阅读课本或查阅资料去尝试解决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以“黄金大米”事件为主线,将本专题的知识点穿插其中,形成网络,便于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

2.2材料分析,在解决问题中领悟科学本质

万般修行在于悟,领悟才是学生学习的核心要素。3D课堂模式强调在分析材料、解决问题中领悟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内在规律,从而将知识内化,形成学力。在高三生物复习过程中对于一些易混淆的知识点,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素材背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领悟生物科学的概念、原理和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这是一个对知识的同化和再加工的过程。

例如在复习光合作用专题时,外界环境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和应用是难点,学生往往分析不清。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对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没有建立起内在联系,也就是学生并没有真正领悟光合作用的本质。复习时可以给学生展示问题材料:

例:下图表示某绿色植物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的关系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点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B.若植物缺少镁元素,则N点将会向右移动

C.P点时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为CO2浓度

D.若白天光照强度始终处于N点,则在较长时间内该植物能正常生长

解析:选A、B。M点时只进行细胞呼吸,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若植物缺少镁元素,叶绿素合成减少,光合作用会减弱,则N点将会向右移动;P点时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为光照强度;若白天光照强度始终处于N点,由于夜间植株进行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则在较长时间内该植物无法正常生长。

解决本题时教师应先引领学生认真分析曲线,明确光照强度和CO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同时分析曲线上的特殊点,找出影响该点变化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并归纳总结。通过这样对知识的同化领悟再加工再应用,让学生真正领悟生物知识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2.3拓展提升,在探究学习中发展能力

皮亚杰认为,教育是认知发展的陶冶过程,就是创造条件,促使学生与外界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不断成熟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育的真正目的不在于增加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使学生的能力在学习中能够得到发展,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去把内心潜在的发明和发展的可能性表现出来,从而去改变生活,甚至创造新的生活,这也是3D课堂的最终目标。

在高三生物教学中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也是生物教学的核心内容。而在高中阶段,探究性学习是发展学生能力,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复习细胞呼吸时,学生掌握细胞呼吸的基本原理后不应是学习的终点,因为细胞呼吸与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息息相关,教师应及时抓住教育的契机,对知识进行拓展提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相关探究活动,如细胞呼吸原理在微生物发酵、食品储藏等方面的应用,既可以让知识学以致用,又可以联系选修一的相关内容,并且在探究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新的问题,形成新的探究方向,让学生的能力得到不断的发展与提升。

第6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 注重与实际相结合 习题巩固 建立错题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016

古语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学知识更要学方法,相对于高中其他的理科学科,生物的学习较为简单。但是要学好高中生物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还要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针对高中生物学科的特点,笔者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出发总结出以下几点学习高中生物知识的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熟记课本,合理有效的结合课外辅导书

对于生物学习来说,掌握了教科书就掌握了大半的考试内容的一半,在任何情况下,课本起到的作用都是举足轻重的。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大概就是说任何问题都是由课本上的知识内容演变出来的吧,因此对于课本中的定义案例学生都要熟记于心。每当老师讲完一节课后,都会有相应的知识小结,这里是需要学生认真听讲的地方,不要以为一节课都认真听讲了,最后知识总结是在讲重复的地方所以便开小差。课后小结有它的特点,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老师用简单明了的框架说明这节课知识之间的联系,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总结性,是学生应该学会并且会应用的技能。对于课本的内容,每一节、每一章都应该有自己的总结,知识概括,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并记忆课本知识。

接下来要谈课外辅导书的作用。进入高中课业量加大,同时高中的老师更加看中学生的自学好问能力,因此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们自行学习的能力,在这时合适的课外辅导书便起到了重要作用。课外辅导书一般选择一本或两本即可,多了学生则会看不过来,对于生物学习初期,学生们可以仿照书上的总结进行课时回顾,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除此之外,学生还要关注难点及考点解析,做到充分把握得分点。

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有利于生物的学习

生物属于偏文科的学科,因此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会有大量知识内容需要记忆,但是生物学科的学习并不是死记硬背,更多的是需要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便需要适当的结合实际进行记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与生物知识相联系的地方,比如讲到植物的特点的时候,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这样才能更好地将生物与实际结合起来。学生们可能在初次学习生物知识的时候不会主动联系身边的实物,这就需要老师的努力了,在学习到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带同学们进行实地考察,激发同学们的兴趣,毕竟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进行实地考察后,学生们要写出自己的感悟,思考出书本上没有的内容,并在课堂或是课下与同学或老师进行交流,互相评论,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们的思考能力,产生实地考察的意义。

学习生物知识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生物知识可以解决什么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比如学习到选修制作果醋的时候,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果醋制作厂,也可以自己进行制作,让学生在亲自动手过程中对知识内容有更全面的了解和记忆。最后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小组间解决这些问题,然后自己提出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由老师进行解答,这样同学们学习到的知识会更牢固,学到的东西也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三、习题巩固,是提升学习效果的必由之路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必须经历做题的过程,当然生物也不例外,学生们在做题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眼高手低的问题,觉得自己这个知识点会了,便不再进行相应的习题练习。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习题的重要性,一个生物题目结合以往学习过的内容往往能够做到举一反三。通过做这样的题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进行知识点的回顾,还可以帮助学生们进行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所以做题是取得高分的必由之路。

当然,在做题的过程中对于习题的选择也是有要求的,对于刚学完的知识点要从易到难进行,如果开始就选择难度很高的题目,容易打击自己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接下来的后续学习。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我主张的是学生先进行一定的独立思考,不要急于看答案分析,先想想自己的思路,然后再看答案解析,同时进行对比分析,看看自己的思路与正确的答案解析思路有什么不同的点,差别在哪里。有思考才会有进步,同学们一定要记住不思考,不做题。除此之外,要将做错的题目、经典题目进行整理记忆,每一道题目都是出题老师的心血,它值得大家去整理,学生一定要勤于动笔,不要以为自己改过来就已经记住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有写到书面上,才利于自己的后续复习,再好的记性不去复习也会对做错的题目有遗忘。

四、错题集的建立与使用会让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

对于学生的学习必须要建立一个错题本,如果时间不够可以把订正的错题订在卷子上,这样可以节省时间。但是一定要建立错题本,对于错题要有自己的反思与总结,同样还是那句话,有反思才会有进步。在整理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错题难题进行适当的分类,可以根据题型分类,比如实验题有一个专栏,分析题有一个专栏,这样复习的时候可以针对同一个题型进行反思思考。当然也可以根据知识点进行分类,像关于光合作用的习题可以放到一起,关于细胞的问题可以放到一起,这样就可以做到全面有效的复习。

第7篇

一、初、高中生物教学目标及目的的差别

初中生物教材的知识点主要包括植物、动物和人体、生理、环境等方面,且重点都只是对生命现象粗浅的描述,仅仅将各类生物知识进行了不同类别的概述,但却没有将生物界各个领域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教学体系.

高中生物教材的基础和起点是初中生物知识基础,进一步深化了初中生命现象及形态结构产生的原因、过程等根本性问题,主要包括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物质分子等知识.如:在初中生物《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一书中,对有关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知识进行了基本的阐述,明确遗传信息是在细胞核中转录的.高中生物教材进一步揭示了对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以及整一个遗传过程,明确了基因决定了生物性状,并对遗传学中的两大遗传规律进行了深入的解释,并介绍了遗传学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比较初、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我们不难发现:初中生物归属于初中自然科学,主要要求学生对植物、动物和人体、生理、环境等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掌,掌握一定的生物实验操作技能,认识到生物学知识在社会生产、人类生活等方面的作用,在知识层次的构架上以科普为主.而高中生物是在初中生命科学知识基础上更加有深度的、有内涵的、揭示本质规律的生物教育,是整个知识框架更为系统化、理论化,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知道这个现象,更重要的是知道这个现象背后的原理和规律,还需掌握一定的计算能力来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生物现象.

二、初中和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的措施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虽然没有资格来改变课程设置,为实现初高中生物知识的全面了解,使学生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必须重视初高中生物知识的有效衔接.这里的衔接不光指的是教材中的知识点的巩固和加深,还要对学生在认识层面上的规律和机理进行探讨,使学生具备主动获得知识构建理论体系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不能依旧在误区里面不能自拔,教高中的时候完全抛开初中的知识点不谈,认为初中知识太过于简单没有必要涉及,这也就将初高中的知识在完全割裂和隔离开来了,相反的在高中教学中好药人为地将这两方面的内容联系起来才对.此外,知识点教学没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一味地重复初中知识,或者直接进入高中更为深入的知识,都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降低教学质量.

2.做好教材知识的衔接,确保初、高中生物教学的延续性

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需要对初高中生物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有着准确、清晰的把握,对整体的知识框架要有着系统化的梳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必要的延伸和拓展,对教材衔接处的真空地带进行补充,使初、高中生物知识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初中生物强调的是在生物圈中人类的活动以及人体的构造;高中生物课程的必修部分强调的是生物科学最基础的、本质的原理和规律,选修课则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内容,包括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生物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变化等等.有助于学生拓宽科学视野,养成科学思维,加深对于生物这个领域的了解.

3.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由于初中生物所涉及的知识点过于浅薄,因此,在高中教学中大多采取的是授受式教学手段,并以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高中阶段,正是学生的青春期,学习心理也完成了由“经验记忆型”被动接受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改变.因此,高中生物的教学方融入探索性、创新性的教学手段,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将书本的知识转化成为自己的理论框架.高中生物教师不能依旧使用初中教学的那套老办法,在课堂教学上应着重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性,使学生从内心对生物感兴趣,从而自发地进行对问题的思考.

4.做好学习方法指导的衔接,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

第8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 绪论课 优化与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6-0132-02

高中物理的“绪论课”是初高中物理知识相衔接的阶段,而大多情况下,都因为绪论部分没有实际的知识点而被忽略。而实际上,绪论部分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和传承性作用,在绪论中有些是学生已经了解到的初中物理思维方式和知识分类方式等,还有些是高中物理知识所独有的特点,需要学生掌握和理解。同时在“绪论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学生对老师的思维、授课方式等都有一个简单的判断,为学生物理知识的学习提供基础性的心理准备。

一 高中物理知识的特征

高中物理知识的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要求:第一,课程内容。高中物理知识是对初中物理“力、热、电、光”等知识的深化和拓展,其中还包括了“原子核、近代物理”等知识内容,从宏观上来看,高中物理知识内容丰富、逻辑性要求高、抽象性强、涉猎范围广,若要想掌握好高中物理知识,还要充分的应用数学知识。第二,教学目标。高中物理教学目标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要掌握基本的物理探究方法,要学会对知识的应用,也要学会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和问题进行探究和总结,总而言之,高中物理知识更重视学生对“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作用”,更重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第三,物理能力。高中物理知识更加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掌握和应用,具体要求学生能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况、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即要求高中生要从这些抽象的事物表象中总结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使高中生根据自己的探究过程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方式。

二 高中物理“绪论课”的优化与整合

1.物理知识整体脉络分析

在高中物理整体知识框架中,包括了以下一些基本内容:第一,必修课程内容。必修课程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基本物理知识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自然规律的联系,如让学生在玩过山车过程中体会牛顿定律的存在,运用物理公式来表示抽象的匀变速运动等等;并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之所以会发展到现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物理知识的支持。第二,选修课程内容。选修课程也是高中物理课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在选修一中,高中学生需要掌握电磁、热能等相关知识,在电磁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逐渐体会到,电磁的存在对人类文化与社会的重要作用;在热能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放射现象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相关防护措施”,了解核能的产生以及其对工业生产的作用。而在选修二中,基本内容是对选修一中内容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关于电和热的知识,同时还扩展到了光学的相关知识。在电学方面需要学习相关电路,并掌握技术与知识的连接方式,学会用物理知识来解决实际技术问题;在热能部分需要学生掌握的主要内容是“热机的发展”,并了解一些基本的机械构成;光学部分学习的知识为“光学、原子和原子核相关的一些内容”,学生通过这部分学习了解到照相机、激光等原理。在选修三中,也是对以上基本知识和内容的学习,但学习深度有所增加,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要求更高,是对学生整体物理能力的有力提升部分,学生通过该部分知识的学习应掌握一些基本的物理知识探究方法,学会在生活中总结知识。

2.高中物理“绪论课”教学重点分析

正是因为高中物理“绪论课”课程对学生整体知识脉络的掌握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重视绪论部分教学内容的整合。第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心态。高一学生刚入学,在心理上还不能接受高中生活方式,如果不及时调整就会形成不良的学习心理习惯。在绪论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物理学习心理和思维方式,让学生放下心理负担,用平常心对待未来的高中物理学习过程,只要学生们认真参与课程就会收获良好的学习效果。第二,向学生表明学习难点所在。高中物理教师在讲授绪论内容时,要明确指出学生们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态去面对。同时还要指出,对于物理问题,学生该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去面对,这会大大提高学生对高中物理知识的应对能力。第三,阐明课程改革前提下的高中物理学习方法。对于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来说,不再像初中生只需要获得浅层次的结果,而是需要从很多事物的表面现象中寻找和感悟到内在的物理原理或者规律。因此,教师在讲授绪论课程时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的学习是需要进行深入探索的,而常用的探索方式就是物理实验,在获得探索结果之后还要将其应用到生活中进行检验,最终经过实践检验的结论才会是真理或者规律。这就是高中物理学习的主要方法即“寻找、归纳、感悟、总结”,不但要求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在课后也要保持一种探索的精神,不断进行反思和总结。

三 结束语

本文主要从高中物理知识的特征分析,高中物理“绪论课”的优化与整合两个大的方向对高中物理“绪论课”的优化与整合这一探究题目进行了简要论述,并重点论述了物理知识整体脉络分析和高中物理绪论教学重点分析两个小部分,简要指出了高中物理绪论课程中教师应把握的讲授重点。

第9篇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网络选修课程

植物组织培养是借用无菌操作方法,培育植物的离体器官、组织或细胞,使其在人工合成的培养基上,通过细胞的分裂、增殖、分化、发育,最终长成完整再生植株的过程。

这是高中生物必修的重要内容,在普通高中生物选修Ⅰ教材中也有专门的实验要求,这是生物学必修和选修教材中相互渗透的一个知识点。但因该实验条件要求高,操作难度大,普通实验室很难开展,因此很多学校没有条件开设这个实验。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校尝试并建立了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并以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的形式面向部分对生物学感兴趣的学生开设了此类课程。

该课程在我校全体生物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已颇见成效,本课程的开发经历了三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实践阶段、反思阶段。

前期准备阶段:建立完善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以及教材的开发

由于该项实验的技术要求高,而我校专职教师缺乏相应的操作技术和经验,我们专程请来这方面的技术人员,为全体生物老师开设了植物组织培养实验的讲座和培训。并对每位教师的实验操作进行了现场指导。

另外,《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基础》课程编写组全体老师也根据省专家的修改建议,经过全体生物教师的讨论、核对、实践、最终对课程进行了相应的修改,适当突出本课程技术层面的定位以及学分认定中对实验成败的评价。

实践阶段:课程的开设和实验技能的培训

植物组织培养选修课的开设。通过教师精心设计准备,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有了完整的自编教材、教案、课件。我们也拍摄了该课程的视频录像,最终这门课程入选了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课网络课程,而且已被评选为省级网络课程精品课程。

学生实验技能的培训。实验课的课堂教学内容有一般的植物组织培养理论和操作技术,也有较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教师授课中注重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尽量做到深入浅出,藉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但是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我们只能限制学生人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操作,每组学生在实验前都经过教师的培训,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植物组织培养技能,能独立使用组织培养所需的主要设备、仪器、用具和药品;能配置各种培养基;能进行培养基装瓶、上盖;能进行无菌室、培养室的消毒灭菌;能使用高压蒸汽灭菌锅,熟练地进行培养基、器皿、用具的消毒灭菌,外植体的消毒灭菌;掌握了基本的无菌操作技术等。

实验过程中必须强调确保安全,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实验操作,及时记录实验结果;积极与教师交流,及时解决实验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学生在实验中都非常地认真,无论天气状况如何,都及时而准确地保证了实验材料适合的温度和光照,并且利用平时的课余时间和周末休息时间,配制培养基、进行高压灭菌、无菌接种等。教师根据实验进行的实际情况进行实验研究,再进一步深化实践,并整理收集有关数据资料,吸取经验,改进实验教学工作;再通过科学归纳和论证,不断补充和完善这种教学模式。并且更进一步的基础上,准备开展有关植物组织培养的相关探究实验。在课外组织有兴趣的学生,利用植物组织培养室,开拓思维,进行一些相关小课题的研究,例如:对组培苗形成过程的研究、植物激素在组培中的效果研究等。

反思阶段:加强培养实验教师,形成修定机制

首先,实验室在仪器的种类,数量方面尚有不足,还不能够完全满足实验的需求;其次,由于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实验人员不足,没有专业素质过硬的实验教师,势必造成人员少,负担重的局面,同时,过重的工作负担对于教师备课以及科研任务的开展都会有影响,因此,植物组培实验室需要加强培养实验教师。协调好实验课程与正常教学在时间上的交叉和重复。

其次,资源有限,我校参与课程编写的多数老师是初次参与教材的编写活动,存在着编写经验不足及知识水平有限的问题,修改,课程的视频及电子教材中可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我们会在以后的教学研究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及时修改、完善教学中的不足,积极听取专家及选用本课程的学生给我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课的开设,适应了新课程开发的需要,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拓展了学生的生物学知识领域,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通过选修课程的开发,也进一步促进了我校生物教师深入钻研植物组织培养方面的专业知识,提高了课程开发能力,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崔彩荣 农村中小学植物组织培养实验的开展与启示[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1,7:28-29.

[2]杨青青 中学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成功的核心要素概述[J]中学生物学教学,2011,9(36):39-41.

[3]贾晓梅等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保定学院学报2011,3(24):131-133.

第10篇

关键词 问题教学 问题设计 课堂教学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以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一节为例,以课堂教学的开展为主线,应用问题教学法。

1问题导入,激活思维

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问题,特别是精巧的问题,能够吸引学生集中精力,积极思考,触动感情,使原本没有兴趣的人,也能诱发出强烈的学习动机。因此,问题的设计不仅要以知识点的落实为依据,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别开生面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笔者的教学实践当中发现,如果一味注重新、奇、趣、怪的导入,课堂气氛就相当热烈,而学生在课后对课堂的记忆也就只停留在导入的环节,重点内容所记甚少。故此,在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一节导入时,笔者考虑到学生后续的学习,作出如下处理:出示我国有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的培育图解,质疑:转基因抗虫棉培育的四个关键步骤。在问题的指导下,学生主动阅读教材的能力就得以强化,思维的火花马上被点燃。

2问题串联,探索新知

没有疑问,就不会思考,就没有收获。在课堂教学中只有优化问题设计,渲染情境交融、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气氛,讲究布疑技巧,才能更好的激活学生的思维,并沿着一串串疑问拾级而上,从而踏入知识的殿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一节中,笔者的教学流程如下:

首先课件展示农杆菌转化法示意图,【问题串①】: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主要包括哪几个步骤?试分析每一步骤的必要性。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通过预习,学生能解决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将它拆分成四个小问题逐个解决:

1、 为什么要有“目的基因的获取”这一步?

2、 为什么要有“表达载体的构建”这一步?

3、 为什么要有“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这一步?

4、 为什么要有“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这一步?

教师点拨第一个小问题,其它三个小问题都可以陆续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基因工程的每个操作步骤都是必不可少的,下面我们按照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对每一程序的相关技术和方法进行学习。第一步目的基因的获取,设置【问题串②】:什么是目的基因,举例说明。获得目的基因的方法有哪些?什么是基因文库、部分基因文库,它们有何区别?怎样从基因文库中得到我们所需的目的基因?如果已知抗虫基因的一部分,则可通过什么方法获取目的基因?指导学生看书质疑: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需要的条件、过程。以填空的形式,诱导思考,解决难点。

原理:_______条件:______方式:以______方式扩增,即___结果:____

过程:a、DNA变性(90℃_96℃):目的基因DNA受热变性,_____,形成____。b、退火(复性25℃_65℃):系统温度降低,____与_____结合,形成局部双链。c、延伸(70℃_75℃):合成链在____作用下进行延伸,合成与模板互补的DNA。

最后,指导学生回顾已经学习过的内容,进行知识迁移:列表比较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与细胞内DNA复制的异同。

第二步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设置【问题串③】:从cDNA文库中获取的目的基因没有启动子,如果要实现将编码序列导入受体生物中并成功表达,基因表达载体还需哪些元件?怎样构建基因表达载体?

第三步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设置【问题串④】:你能说说农杆菌转化法的大概过程吗?根据农杆菌可将目的基因导入双子叶植物的机理,你能分析出农杆菌不能将目的基因导入单子叶植物的原因吗?如果想将一个抗病基因导入单子叶植物,理论上你认为该怎么做?在“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时,思考:为什么选用微生物作为受体细胞?方法怎样?为什么要用Ca2+处理细胞?

第四步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设置【问题串5】:受体细胞摄入DNA分子后就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吗?根据你所学生物知识,检测目的基因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具体方法怎样?

3归纳总结,反馈迁移

归纳总结是知识的浓缩和完善,也是面向全体学生,对新学知识与技能进行检查,以反馈学生是否理解掌握教学内容的大好时机。在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一节的授课小结中,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本节内容的概念图,在整体上把握知识网络。最后,教师指导学生思考与探究:β―珠蛋白是动物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当它的成分异常时,动物可能患某种疾病,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假如让你用基因工程的方法使大肠杆菌生产出鼠的β―珠蛋白,想一想,应该如何设计?

4教学体会

(1)由于基因工程内容上的“高”与“新”,处理不好,会增加学习困难,令学生视高科技为畏途,导致教学流于形式。所以在新课导入时,以转基因抗虫棉的培育过程图解为情境,设置问题为契机,使学生先从整体上了解基因工程的四个步骤,起到了突破难点及培养探究能力的目的。

(2)对于基因工程,学生接触得少,只运用文字来教学会感到很抽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图文提出相应问题,诱导学生思考,从而把学习的注意力从简单的死记硬背引导到分析、批判、创新等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上来。

第11篇

一、近五年新课标卷考点分布及分值

从近五年的试题结构上看,试卷总分值不变,满分90分,但题量有所增加,近两年稳定在选择题6题,共36分,非选择题共5题,其中必做题4题,共39分,选做题1题共15分,且选修教材内容只出现在选做题中,不涉及必做题。从考试内容看,仍然突出对重点内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例如:细胞代谢、遗传和变异、动植物的生命活动调节、生物与环境仍属高频考点,这对新旧教材的过渡起到很好的稳定作用。

二、试题特点分析

1.着眼教材,重视双基

从试题涉及的知识点分布来看,试题分布的知识点广,知识考查细腻,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注重学生应有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概括能力及对教材知识的细致掌握,体现了新课改下对知识的全面要求。例如,2011年的试卷中,第1题考查红细胞的吸水涨破原理、第2题考查酶的化学本质和酶的专一性、第3题考查光反应与暗反应的相互关系、第4题考查洋葱表皮细胞吸水和浓度的关系、第5题考查神经体液调节、第6题考查生物组织中有机物的鉴定、第30题考查分泌蛋白的合成、分泌途径及抗体的产生过程和第31题要求识别出生物的种间关系并组合成食物网。以上题目约占试卷总分的81%,均属基础题。试题背景均源于教材内容和常见题型,难度不大,但因考查细腻,综合性强,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所以考生得高分尚有一定难度。例如,2011年第3题,番茄幼苗培养在缺镁培养液中一段时间后,问光反应和暗反应的速率变化,不少同学错选成光反应减弱,暗反应不变,因为他疏漏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2.顺应时代需求,重视能力考查

《考试大纲》“命题要求”中明确指出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这里的能力要求主要有四点: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分析近五年的高考试卷可以看出,图表题、实验设计题、数据分析题在试卷中占有相当分值,例如:2010年的试卷中有第4、30、31、32题,占总分值的40%,2011年的试卷中有第2、29、31、32题,占总分值的38%。同时也不难看出实验探究题仍然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五年中的四年都有这方面的考题,如:2007年酶的实验设计,2008年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与浓度的关系,2009年反射弧结构、功能的实验设计。

3.“旧”中有“新”,充分体现能力立意

遗传的基本规律年年都考,但试题的呈现方式不断翻新,例如:2010年32题,主要考查自由组合规律中的“多因一效”,难度较大,而在2011年32题中再次出现同样的考查内容。但是,这次它要求学生从六组杂交实验的数据分析中,推出该性状由几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什么规律。这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孟德尔定律中两对基因遗传的9:3:3:1的形成原理及可能出现的性状兼并现象,还需类推出三对或多对基因同时遗传可能出现的结果。是一道有较高区分度的题目。

再如:2011年第29题,考查光合作用过程中C3、C5的变化规律。有关C3、C5的瞬时变化规律属常见题型,但是本题不仅考查这一知识点,还要求学生推断出长时间处于某一状态下,C3、C5的含量大小。这类问题是老师、学生极少触及的,怎么办?这就要求学生能从题中坐标曲线提供的隐含信息及已有的光合作用知识,作出正确的推断,是考查学生图表分析,获取信息、知识应用能力的一道好题。

4.选做题题型稳定,难度不大

选做题分值稳定在15分,为非选择题,考点分布单一。考点分布比较集中,跨专题的知识综合考查较少,得分较容易。从近五年的考点分布看,选修一的考点一直集中在微生物培养和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两部分。选修三主要集中在胚胎工程、动物细胞培养、植物组织培养和生态工程。但其他省区的考卷中考点分布较广,所以应针对考纲全面复习。

三、备考建议

1.研读考纲,把握动态,增强学习的针对性

考纲是命题的依据,高考命题总的原则是稳中有变,不论是“稳”,还是“变”,都可以从近几年的考试题和当年的考试说明中找到一些动向,要有重点地解读《考试说明》。除要关注考试范围、增减内容外,复习时抓住重点、难点,瞄准高考方向,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有效、细致的教学计划,要准确到每个月、每一周、每一节,把优质高效真正落实到“备、讲、批、辅、考、评”等各个环节中去,减少随意性。做到既有整体知识的系统化,又有局部单元的细致化,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教材的核心知识,并能发现各知识在高中生物学中的纵向、横向联系,并通过习题训练查漏补缺,夯实基础,提升知识运用的能力。

2.突出重点,重视基础,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近年的考点分布看,既有重点内容的高频度,又有整体知识的宽覆盖,且多数题是直接来自教材的基础知识和基础实验,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所以在复习过程中,要紧扣教材,对考纲中的知识点逐一梳理,不留死角。对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原理和规律,不仅要知道它们的内涵,而且要知道它们的形成原理、适用条件和范围,以及相关知识之间的区别、联系。同时要强化核心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把孤立的问题通过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网络,把零散的知识整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积累相关知识,以便能快捷、准确、高效地提取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不断提升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酶”一节的教学中,除了酶的实质、作用特性外,我们还可增加以下内容:酶的相关实验设计,罗列高中教材中遇到的酶的种类与作用,还可联系酶的固定化技术等。再如在“基因本质”一节的教学中,还可联系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基因突变、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基因探针、诱变育种、PCR技术等。通过这样的横纵联系,就可能达到对生物学知识的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增强推理、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全面重视基础知识复习的同时,教师一定要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复习,其中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代谢、遗传与变异、生命活动的调节、生态系统及保护仍是复习的重中之重。

3.重视实验,有效训练

实验探究能力是能力考查的核心要素,在高考试卷中频频出现。这类题目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题干要求做出假设,设计对照,设计实验步骤,近年考查更多的是能预期实验结果,并能对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所以在复习时要加强对学生实验题的训练:要熟知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过程,学会从题干中提取关键信息,如确定实验类型为“验证”还是“探究”,能准确找出实验变量和检测结果的指标。同时要训练答题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力求见到实验题不惧,分析实验题到位,解答实验题标准的效果。另外,我们还要重视对课本的学生实验、教材经典实验的挖掘与拓展,如孟德尔的杂交试验,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等,通过这些实验的深入剖析,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条件的控制、实验对照的设置,结果分析等的深刻领悟,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第12篇

关键词: 生物试题 一轮复习 复习策略

安徽省自2009年开始高考自主命题。6年来,安徽理综卷生物试题平稳过渡,稳中求变,始终体现新课程理念,全面考查了考生的科学素养,充分体现了高考对人才的选拔功能。2014年安徽省理综卷生物试题结构,依然保持6个选择题+3个非选择题,总分90分。笔者结合前5年安徽理综卷生物试题,在分析2014年试题的基础上,就优化下一年的新课程高考一轮复习的策略,谈谈看法。

1. 2014年高考试题分析

1.1试题对知识的考查体现基本性、公平性。

2014年安徽理综卷生物试题表述简明有效,答案合理规范;试题中没有出现课程标准要求之外的专业术语和概念,没有出现课程知识无法解释的问题,也就是说测试目标和课程标准的目标是一致的,符合考试大纲对知识内容的基本要求,这就体现了对考生的公平性。试题对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覆盖面较大,枝节内容和零散知识出现得较少,即考点分布基本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测试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一致,这就体现了考查的基本性。

2014年安徽理综生物试题考点分布表

上表显示,考查2014年安徽《考试说明》中Ⅰ、Ⅱ级知识点共31个,占比41.3%,其中Ⅱ级考点27个,占考查点的87.1%。可见,试题在突出学科主干知识的同时,尽可能地扩大知识覆盖面,同时测试范围基本在高考说明规定的范围内;分值分布:三个必修模块大致相当,共占总分的90%,两个选修模块约占10%,符合安徽《考试说明》要求。

1.2试题对能力的考查体现多样性、全面性。

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全面考查了考试大纲确定的能力考核目标。大部分试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试题以多种形式呈现信息,2、3、30提供了表格信息,2、4题展现的是生物图示信息,第5题用遗传图解介绍杂交结果,29-Ⅰ和31题用柱形图表达实验结果,30题则要求学生绘制曲线图表达胰岛素浓度的变化趋势,这就有效地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转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第29-Ⅰ以某课题小组研究红光与蓝光对花生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为背景,第30题以胰岛细胞的内分泌活动的协调为背景,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实验原理、方法和实验设计原则,并对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凸显试题考查学生的实验与探究能力的功能;第29-II以一片玉米农田为背景,第31题以香味水稻育种为背景,体现了高考试题内容与现实生产的紧密联系,考查了考生在真实情景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提高2015年一轮复习有效性的策略

2.1精炼讲授,夯实基础。

从高考命题的大容量、大覆盖面看,一轮复习要在考纲要求范围内,全面覆盖、不留死角,不可没有依据地忽略任何知识点。然而,高考涉及三个必修模块和两个选修模块,这就面临内容多、任务重与课时少、学生精力有限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复习课与上新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建议这样处理:(1)复习顺序和上新课的顺序保持一致,这样有利于学生回忆、记忆。当然要引导学生将知识前后联系。(2)少讲精讲、不“满堂灌”。授课内容精练准确,最大限度地降低教学的随意性和无效性,这是提高复习效率的关键之一。学生会的、难度小的不讲,如“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过程、“植物激素的功能”等。根据考纲需要补充拓展的知识要讲;如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离子跨膜运输情况;理解难度大的要讲,如“遗传因子的发现”“减数分裂”等知识;学生易混淆的知识要帮助学生归纳比较,如抗原、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的区别与联系。精炼讲授的意义是:一方面学生有了大量自主学习的时间拾遗补漏,解决个性化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进行分层辅导、解难答疑,真正做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提问时间多了,教学效果反馈的机会就多,课堂讲授就更有针对性。

2.2巧教会学,提高实效。

把握方向,准确取舍。高考立足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我们在教学中既要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教材知识,又要适当对教材知识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拓展。如何补充得恰到好处呢?分析近几年的安徽考题可以得知,记忆性的知识一般不需补充,而对生命现象解释要足够重视。如29题,虽然考到了脱落酸、胰岛素功能等记忆性知识,但是,考查范围均在教材范围内,即使考查涉及课外知识,题中也给了充足的信息,只要考生能准确获取题中信息,就不难作答。然而,30题要求考生解释同一神经元释放同种递质,对不同的后神经元所起作用不同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对兴奋传递中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解释到位。

围绕核心概念,抓住知识主线。生物学核心概念具有统领具体概念和事实概念的作用。复习中首先要依据《考试说明》,科学界定高中生物核心概念,然后梳理、归纳支持核心概念的一般性概念、原理、规律和研究方法,使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如“有丝分裂”是备考复习的难点之一,可围绕“细胞周期”这一核心概念,抓住遗传物质分配这一主线构建图群――细胞图、曲线图、柱形图和表格,再进一步联系观察法、同位素示踪法等研究细胞周期的方法技术进行归类复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提高能力,实现突破。

高考大纲明确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能力要求。随着高考对能力考查的强化,对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越发显得重要,这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的,提高学生学科能力是一轮复习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

通过学生实验培养学生实验与探究能力和理解能力。如第4题以某植物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显微照片为背景,考查了考生对减数分裂过程中各时期重要特征,特别是染色体行为变化规律的理解。只有学生动手做、亲自体验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考纲要求做的实验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做。通过复习经典实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运用能力,理解并掌握实验设计的原理、方法等实验基础知识。通过讲解习题,训练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能力、审题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讲题不是讲答案,而是把重点放在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的总结上,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问题灵活选择不同的方法,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实现能力的提高。

总而言之,一轮复习的目标是,回忆遗忘的知识,构建完善的知识网络;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科能力。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应试技巧方面的训练、指导,更要教会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方法、技能,并将能力培养贯穿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要“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