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1 18:02: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石能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F4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5)02-0047-05
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策略。2014年7月联合国的《深度减碳路径》中期报告主张从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人手,逐步削减C02排放,实现低碳发展。报告指出到2050年中国发电量将达到约10万亿千瓦时,电力排放的CO2要从目前每千瓦时743克降至32克,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将占比76%,而2013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共计38490万千瓦,发电量仅占全国发电量的21.64%(数据来源:国网能源研究院)。目前,可再生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9.8%,距离2015年和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规划目标差距分别为1.6和6.6个百分点。在新的形势下,加快发展水电、核电、风电、光电等可再生能源,推进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非常紧迫。
一、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价格分析
价格是影响能源消费最重要的因素。在市场经济中,可再生与化石两类能源消费存在随着价格的变动此消彼长的关联。化石能源价格上升会对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但对开发可再生能源会产生正面激励与推动。20世纪90年代后全球兴起的可再生能源革命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二次石油危机”不无关系,随着国际石油价格持续高走,带动了化石能源(煤炭、天然气等)价格的上涨,也成为促进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核心影响因素。在经济利益的激励下,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市场化和规模化开发方兴未艾,可再生能源(水能、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开发成本和市场价格在近10-20年间一直处在下降通道之中。反过来,当前化石能源价格走低,虽对经济发展有利,但不利于我国节能减排和能源转型。
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条件下,相对于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的价格缺乏竞争力,如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平均为煤炭发电成本的8倍,企业和消费者利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动力不足。为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有两种办法:一种是通过征税提高化石能源价格,当化石能源价格被提高后,高耗能产业的生产成本上升,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一些无法适应的企业被淘汰,其余用能主体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降低能源成本,提升能源利用的效率;化石能源价格的上升也鼓励能源消费主体寻求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等其他能源,降低能源消耗与排放的压力。另一种办法是通过可再生能源补贴,降低可再生能源投入成本,鼓励可再生能源替代,带动绿色设计和清洁生产,培育增长点。正因为此,世界各国纷纷通过政策影响两种能源的市场价格,提升可再生能源竞争力。例如,2007年美国政府颁布了《新能源法案》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逐步摆脱对石油的依赖。再如欧洲各国的化石能源储量并不丰富,欧洲国家通过立法、税收、财政、科技、经济、管理等政策和手段对可再生能源进行扶持,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其他相关技术的发展,欧洲对外来能源的依赖程度不断下降,甚至依靠其国内的可再生能源就能实现本国能源供应安全。
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市场价格看似独立,但两种本质上此消彼长,互动和关联效应明显。资源储量和政治动荡影响着化石能源价格水平,可再生能源的知识技术水平、生产率、设备影响着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成本,两类能源并存的市场供给存在着动态的价格均衡问题。离开化石能源价格孤立地讨论可再生能源的市场竞争力显然是不完整、不科学的,离开可再生能源发展孤立地讨论化石能源价格也会有失偏颇,当化石能源价格持续快速上升时,可再生能源的市场竞争力自然凸显,当化石能源价格波动低走的时候,可再生能源的市场竞争力自然削弱。而气候变化是减少化石能源使用、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新的驱动力,尤其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环境的引导,如图l所示:
二、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实证分析
假定我国电力行业的产出函数为:Y=f(K,L,F,G),该函数希克斯技术中性、规模报酬不变、二次可微。K为电力行业资本,L为电力行业劳动,F为投入的化石能源,G为投入的可再生能源。在要素价格和产出水平外生给定的情况下,与产出函数对偶的成本函数是:C=f(Y,Pk,B,Pf,Pg),其中Pk为资本的价格,P1为劳动的价格,Pf为化石能源的价格,Pg为可再生能源的价格。为了研究化石能源投入与可再生能源投入之间的关系,设定成本函数的超越对数成本函数:
Xk、Xl、Xr、Xg分别为资本、劳动、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的投入量,Sk、Sl、Sf、Sg分别为资本、劳动、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在总成本中所占的份额。当产出一定和生产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情况下,对价格求导数,得要素需求函数:
要素的需求份额方程为:
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之间的Allen偏替代弹性(Allenpartialelasticilyofsubstitution,AES)计算方法为:
它表示化石能源价格变化1%时,对可再生能源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之间的Morishima替代弹性为它表示在产出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当要素化石能源价格变化1%时,可再生能源投入与化石能源投入的比率变化的百分比。
本文的样本是1993-2013年中国发电行业数据。资本、化石能源投入、可再生能源投入以及劳动等要素的成本和价格数据来源于1993-2013年的《中宏产业数据库》、《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年鉴》。化石能源价格以煤炭为代表,以2000年每吨原煤的价格平均为206.54元为基础,按0.7143的折标系数把原煤折算成标准煤,再按动力价格指数换算,发电行业用煤量根据各年火力发电量以及该年的发电煤耗计算。发电行业可再生能源价格用各年可再牛能源投资额的利息代替,可再生能源成本用各年可再生能源投资成本代替。发电业总成本是指资本、化石能源投入、可再生能源投入和劳动等4个投入要素的成本额之和,每种投入要素的成本份额是该要素的成本额与总成本之比。通过整理,得出供进一步分析表格如表1。
首先要确定相关参数
根据公式(2)去掉资本成本与劳动成本份额方程,得:
利用EVIEWS6对联立方程(5)运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取工具变量为Pk(-1),P.(-1),Pf(-1),Pg(-1),利用AR模型进行调解,并根据公式(2)校正,得出结果如下:
根据(5)式得出相关参数bfg、bgg、brg、bff为:-0.0089、0.0176、0.0408、-0.0390,再根据(3)式、(4)式分别计算出2004-2013年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AES和Morishima替代弹性(见表2)。
三、促进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政策建议
第一,逐步降低可再生能源价格补贴,以化石能源税收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通过计算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偏替代关系,发现化石能源价格提高10%,可以导致可再生能源投入比重增加16%-19%,平均为18%,而且这一比例相对稳定。但是可再生能源价格降低10%,可以使可再生能源投入比例增加64%-93%,平均为70%,这说明在当前阶段,可再生能源的补贴政策对于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的提高具有更大的效果,补贴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效率是化石能源征税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效率的3.5倍左右。但是,从实证分析的结果可看出,可再生能源自替代弹性比例在2004-2013年十年间下降了1/3,这说明补贴政策的效率具有下降态势。如果未来十年延续平均每年下降3个百分点这一趋势,而化石能源对可再生能源的偏替代弹性保持不变,在15年内可再生能源的补贴效果将下降到与化石能源征税相等的效果。届时各种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按照成本效率法则竞争,而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将转移到通过对化石能源征税上来。
第二,发展可再生能源金融,降低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利息成本。实证分析表明:发电行业中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存在一定的Morishima替代弹性,2004-2013年,化石能源价格提高10%,为保持年发电量不变,可再生能源投入比例相对于化石能源投入比例平均要增加15%左右,而可再生能源价格下降10%,为保持发电量不变,化石能源投入比例需减少7.6%。这一方面说明发电行业化石能源投入与可再生能源投入存在替代性。通过与杨中东(2010)的研究结果对比,还可以说明其替代效应与资本密集型行业中能源与资本的替代效应等同(见表3)。这一结果证实了可再生能源投入的资本性质,由此产生的政策意蕴在于完善可再生能源的融资服务。国际经验表明,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加强消费者信贷支持、采取合理的金融方式(例如BOT模式等)是有效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手段。清洁发展机制、能源合同管理、排放贸易则能促进资金在能源利用领域更为有效的配置,间接地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持。如日本政府于2012年7月颁布《再生能源特别措施法案》后,带动太阳能等再生能源发电设备的兴建速度持续加快,也让日本银行对再生能源事业的融资金额大增。2013年度日本3大银行对再生能源事业进行的融资额合计达约3900亿日元,约为2012年度的4倍,2013年度日本融资金额前20大的案件中,再生能源的融资案就占了19件。相比之下,我国可再生能源金融发展相对落后,借鉴国际经验,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应当成为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工作重点。
第三,灵活调整补贴方式,增进可再生能源补贴效率。可再生能源政府补贴是一种扩张需求的政策,目前国家每年支持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的资金已达300多亿元,财政专项资金达100多亿元,但单纯的能源补贴会盲目刺激能源消费的增加,不利于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政府补贴的收入效应使消费者支付能力超过原有支付能力,改变了市场形成的预算约束,不利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正如前文所述,从长期来看,应考虑适时淡出可再生能源补贴,完全通过市场机制来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但考虑到补贴对于我国可再生能源具有巨大促进作用、当前宏观经济景气下行压力以及培育新增长点的需要,补贴不可能短期内取消,新形势下我国政府可再生能源补贴政策着力点在于根据市场形势灵活调整补贴程度和方式,增加弹性机制和动态调整能力,随着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从基础研发、应用研发、项目示范、前商业化、缝隙市场和支持商业化转型,补贴力度逐步减少,当达到完全商业化阶段时,补贴完全退出。区分不同的产业发展阶段,适时转变支持政策,就成为政策实施的关键。
【关键词】:清洁;绿色能源;替代
1、什么是清洁和绿色能源
狭义的绿色能源是指可再生能源,如水能、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海洋能,这些能源消耗之后可以恢复补充,很少产生污染物。这是早期对能源的认识,认为传统能源是不可再生的,且会产生污染物和二氧化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能源资源有了新的发现,如页岩油、气,又如洁净煤技术的成熟,污染严重的化石能源可以变成清洁能源,如煤炭采取洁净煤和洁净燃烧技术可以做到超低排放二氧化硫、氢氧化物和粉尘,排放量可低于天然气发电。所以广义的绿色能源除了可再生能源外,还包括核能、天然气、洁净煤及由煤炭等转化的电力和氢能。我们平常所说的绿色能源就是指广义的绿色能源。
主席讲,要推动以清洁和绿色能源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实际上是说我们的能源要以清洁和绿色能源去替代污染严重的传统能源,然后用清洁和绿色能源去满足全球用能需求。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用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去满足全球能源需求。
2、替代能源与被替代能源
第一次能源替代,替代能源和被替代能源很明确,就是煤炭代替薪柴;第二次能源替代,替代能源和被替代能源也很明确,就是用石油和天然气去替代煤炭。因为这两次替代,替代能源都比被替代能源的能源密度高,能源的质量高,替代能源能够适应新技术的需要,煤炭能适应蒸汽机的需要,油气能适应内燃机的需要,替代能源都比被替代能源价廉物美。可是现在所面临的第三次能源替代,替代能源和被替代能源就不那么明确,意见分歧大致有以下几种。
2.1替代能源是新能源,被替代能源是传统能源。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等是清洁能源,他们把水电、核电都排斥在外。但是搞新能源,新能源发电具有明显的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没有其他电源和蓄能设施的配合运行,怎么能适应用户的用电需求,怎么能保证电网的稳定运行?
2.2替代能源是非化石能源,被替代的是化石能源。替代能源非化石能源比新能源增加了水能和核能。近年来在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过程中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发展得很快,相对来讲水电、核电有些滞后,新能源电力的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难以全部克服,出现了弃风、弃光,所以电力企业提出“创新电力规划方法,实现纵向源-网-荷-储协调优化”,提高调峰电源比重,提高水电、核电发展速度和在非化石能源中的比重,相比风电和光伏发电,水电和核电不仅同样具有良好绿色低碳性能,还有发电成本较低和发电容量效用高的优势。但问题在于我国水电好开发的基本上已开发完,现在要开发的都在高海拔的境内,开发难度大,输电距离远,投资大,即使全部开发,也不过1~2亿千瓦;我国核电如能大规模开发,确实是优质的清洁绿色能源,所以在前几年能源长期规划中2050年核电有6亿千瓦甚至8亿千瓦。但最近有人撰文说,中国核电只能搞1.5亿千瓦,至多不超过2亿千瓦。如果真是如此,也只能再搞1亿多千瓦。在我国非化石能源中,水电和核电开发规模受限,最终还得靠风电和太阳能发电。
2.3替代能源是非化石能源加天然气,被替代能源是煤炭和石油。天然气在化石能源中污染物少、碳含量低,是化石能源中的清洁能源。我国天然气资源丰富,海上、陆上,常规和非常规,页岩气等非常规资源比美国还要丰富,此外还有天然气水合物。罗伯特・海夫纳三世在《能源大转型》一书中甚至说天然气可能是再生能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但现实情况是中国过去在能源消费中天然气占比不高,近年来在能源消费中比重有所上升,但占比仍不高,而且我国天然气价格比煤炭高四五倍,天然气要大力发展,要积极使用,但天然气主要应当用于民用解决污染问题,用于交通上代替石油燃料,既可减少污染物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又有经济效益。有人说美国煤电发电量比重只有38.3%,气电比重29.8%(2012年数据),中国煤电发电量比重达到70.45%,气电比重仅2.37%(2014年数据),中国应向美国学习,减少煤电,增加气电。但是要知道,美国减少煤电、增加气电也仅仅是近十几年页岩气革命以后的事,美国天然气价格比煤炭便宜,中国如能进行页岩气革命,天然气价格低于煤炭,中国也必然会向美国学习减少煤电,增加气电,可惜现在国内天然气价格太贵。天然气发电只能让位于高效、清洁的煤电。
2.4替代能源是高效清洁利用的非化石能源与化石能源,被替代的是污染严重的石油、煤炭利用。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中包括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如煤制气、燃煤超低排放电厂和天然气的利用。这个思想最早提出的是,2014年6月,说:“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立足国内多元供应保安全,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着力发展非煤能源,形成煤、油、气、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这个思想在《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表述为“坚持非化石能源与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并举”。现在对于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如何发展有不同看法,突出表现在如何对待超低排放燃煤电厂。有的认为不应当再建燃煤电厂,应当让位于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非化石能源电力;另一种意见认为,超低排放燃煤电厂还应当适当发展,2014年有燃煤电厂8.3亿千瓦,2020年应达11亿千瓦,2030年应该达到14.5亿千瓦。按照并举和中国国情,超低排放煤电还是应当发展的。
结论
综上所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世界发展的能源观和能源发展的世界观作为进行的一条主线,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对帮助学员建立全球绿色能源的大视野大有裨益,相信能够使学员准确全面掌握《全球能源互联网》这部著作的精髓。
【参考文献】:
这一表态,显然与“十一五”以来强抓力控的“节能减排”相悖。但如果清楚当下能源供应日趋加大的缺口,以及诸多突发事件给我国既有能源战略造成的冲击,我们就不难理解此种“开倒车”现象的现实选择。
化石能源难再续
对于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耗90%的化石能源而言,无论是供给量的增加,还是减排的强大压力,均已呈现出难再续的窘状。
首先,占我国化石能源供应四分之三的煤炭,实际自2007年就开始呈净进口的状态,并于2010年以净进口1.7亿吨,“问鼎”全球最大的煤炭进口国,占全球煤炭总贸易量的15%。快速增加的煤炭进口,必然加大了煤炭的进口成本,五年来我国煤炭进口成本上升不止1倍;其次,对于占我国化石能源供应四分之一的石油(天然气),我国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进口国,自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以来,2010年原油净进口量突破2.4亿吨,对外依存度高达55%,与此同时,原油价格10年内上涨超4倍。
我国化石能源飞速上升的进口态势,必然遭遇到全球地缘政治力量的挑战,从“中国”的甚嚣尘上,到今年上半年欧美干涉中东、北非政治危机,东南亚南海疆域争议,均可见能源之争的影子。
无论是大幅跃升的进口成本,还是地缘政治引发的能源纷争,均证明持续依赖化石能源进口,以期平抑我国能源的急迫需求,已难以为继。这就是为何国家发改委今年6月一改以往“控制煤炭开采、关停小煤窑”的政策,再次提出“增加煤炭有效供给”的原因。
与化石能源供应遭遇的有形瓶颈相比,我国向国际社会承诺减排指标的无形压力则更甚。尽管1990~2005年,我国单位能耗下降了46%,但仍是全球平均水平的3~4倍。基于国际社会的压力,以及我国经济转型的切实需要,在2009年12月举行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会议上,总理作出“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诺。
这一承诺,直接导致2010年“减排风暴”的启动。其时,距离我国“十一五”减排20%的目标尚差4.4%,在中央政府启动最严厉问责制的状况下,减排目标被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层层分解,各地不得不冒着经济受挫的代价“拉闸限电”。
新能源难挑大梁
应该说,自2006年国家颁布《可再生能源法》后,包括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能源以及核能等新能源的投资建设,均取得了明显成效。
新能源的高速发展,一方面来源于国家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控制”,另一方面则来源于国家对新能源的“奖励”――仅2010年,中央预算安排的新能源发展专项资金就达到109亿元,算上节能减排专项资金500亿元,再加上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100亿元,2010年中央财政新能源发展和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合计高达709亿元。
被寄予“能源供给”和“减排重任”于一身的新能源,在中央政府优惠政策的扶持之下,投资自然呈井喷态势。据统计,仅“十一五”期间水能项目的投资就逾2000亿元,而在“十二五规划”中更高达7000亿元;而核能与之相比,投资体量明显升级,仅目前为止,国内已运营、在建、筹建的核电项目累计投资即已高达1.8万亿元。虽然风能、太能阳的投资规模略小,但其发展亦很迅速,累计投资均已突破千亿元大关。
虽然国家的优惠政策使我国新能源的投资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绩,但与我国经济对能源日趋扩大的需求而言,我国新能源的发展现状显然仍难挑大梁。截至目前,新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的比重仅占10%左右。
但新能源“现状虽小、前途远大”的愿景定位,却在今年频频受到突发事件的冲击:3月份日本福岛的核电泄漏,引起国内外对核安全的担忧,国务院紧急叫停新增核电项目;而今年上半年涉及多省的罕见大旱,亦让环保人士对大规模增加水电项目,可能引发地质、气候灾难提出抗议。
在核能、水能遭受冲击的同时,寄希望于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其他新能源,弥补核能、水能短期内受冲击所产生的预差,亦不现实。以风能为例,1万元/千瓦以上的发电成本,远超火力发电1倍以上,且其对常规电网的贡献率小于10%,并网较难。再以太阳能为例,虽然理论上太阳能是公认的“无限能源”,但多晶硅2年时间上涨幅度超6倍至300美元/公斤以上,而多晶硅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必备材料,以此引发太阳能发电成本超过5元/度,是火力发电的10倍,且同样存在并网难题。而如果寄望于生物能源的短期突破,则更不现实,因为生物能源的原料(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排泄物、垃圾、有机废水)均直接(或间接)与耕地有关,而我国人均耕地本就稀缺,主粮的自我供给本就紧张,所以2006年实行的生物能源财政补贴政策随后即被大幅调整,生物乙醇燃料(主要以玉米为原料)补贴更被直接废止。
抛开突发事件对新能源所造成的冲击不论,短期内要让新能源的供给有质的飞跃,以填补化石能源“供应紧张”和“减排压力”的空位,就目前而言很不现实。
倒逼经济转型
在化石能源供给不力、新能源短期难挑大梁、减排指标大增的三重压力之下,中国的能源战略不得不再次站在十字路口,重新进行考量和反思。
固然,我们可以在国内化石能源供给乏力的情况下,利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利好驱动,进一步加大海外能源的战略投资,通过加大进口进一步满足我国的能源需求;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加快新能源的战略布局,在研发、投资、产业化的各个环节,加大中央财政的补贴力度,以期尽快在新能源领域取得突破。
但是,以上方法虽可解我国能源的一时之需,但仍难解我国能源中长期的需求之困。何况大规模海外投资,必将引发持续上涨的进口成本和更为复杂的地缘政治冲突,而新能源的过快发展,可能引发因科技不成熟等原因造成的“科技黑洞”。据此,可以认定,我国能源战略的海外出击,虽可加大力度但不宜过度依赖,而我国新能源的产业革命,亦需踏实前行,谨防新能源。
与上述考量相比,加快经济转型,减少经济增长的能源依赖,则更值得我们深思。时至今日,虽然我国政府逐步加大减排的刚性指标,但我国单位耗能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而我国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仍极度依赖各级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模式。从这个角度讲,一方面说明我国经济转型存在紧迫性,另一方面也证明我国经济转型存在较大空间。
一、碳税与能源税实施概况及两者关系
1987年经合组织(简称OECD)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之后,碳税(或二氧化碳税)就成为了环境政策的重要话题。碳税是针对二氧化碳排放征收的一种税。具体而言,碳税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为目的,对化石燃料(如煤炭、天然气、汽油、柴油等)按照其碳含量或碳排放量征收的一种税。
从20世纪90年代初极少数国家开征碳税到现阶段受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各国税制体系中引入碳税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0年到1992年间的先行期,以芬兰为首的北欧国家首次开始征收碳税;第二个阶段是从1993年到2001年间的推广期,在此期间,为了达到京都议定书的减排目标,欧盟在欧洲范围内大力推广碳税,实施碳税的国家从最初的北欧五国扩大到欧洲其他发达国家,如德国、意大利、英国等国在这一期间相继引入了碳税;第三个阶段是从2002年到现阶段,碳税的节能减排作用被世界范围内的多数国家所认同,一些发达国家及地区已经实施或即将推行碳税制度,如美国的科罗拉多州布德市,加拿大的魁北克省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相继在2006年11月、2007年10月1日和2008年7月1日开始征收碳税,而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将择机开征。
能源税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包括所有与能源相关的税收行为。广义上是指针对从事应税能源开发、利用、消费的企业和个人在开发利用能源和消费能源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课征的税收。①能源税包括三种类型:一是能源消费税,即针对某些燃料及能源消费品征收,从而限制能源的消费,如燃油税。二是能源环境税,即针对能源消费过程中排放的环境污染物征收,如碳税、硫税。三是能源基金税,即向某一些特定能源的所有用户征收的能源税,形成专项基金,用来鼓励社会能效投资。从能源税的分类可知,碳税在某种意义上属于能源税的范畴。
在我国,能源税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税种,而是对以各种能源产品为课税对象的所有间接税种的统称,包括能源销售环节的增值税和使用环节的消费税,还包括更广泛意义上的能源开采环节的资源税。本文研究的能源税是对各种可以直接或通过转换提供人类所需的有用能源的资源征收的所有间接税种的统称,包括国外征收的燃油税、汽车燃料税、电力税以及我国征收的成品油消费税(燃油税)等税种。这些税种一方面用来筹集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则用于引导生产和消费活动。
狭义上的能源税更加接近于能源税的定义,即对所有化石燃料征收的税。从实践角度来看,部分欧盟国家将碳税和狭义的能源税均纳入环境税收体系中,有些国家却将碳税纳入能源税的制度体系,而OECD国家的大量文献中,可以看到“碳——能源税”(或能源——碳税)这一术语被广泛采用。这充分证明,除了节能减排以及环境保护功能以外,碳税和狭义的能源税有着许多相似之处。碳税和能源税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课税目的方面,碳税是在人们意识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二氧化碳过度排放的基础上设计和实施的税种,因此碳税的二氧化碳减排征收目的更为明确。而能源税的初期征收目的并不是二氧化碳减排,而是普遍意义上的增加税收收入或者带有一定的节约能源的含义。
课税范围方面,碳税与能源税有一定的交叉和重合,都对化石燃料进行征税。对于可再生能源,大多数欧洲国家采取免征能源税的方法,但对于核能和电力能源,有些国家将其纳入能源税的课税范围中。因此,某种意义上,能源税的课税范围要大于碳税。
税基方面,碳税的税基是根据化石燃料中所含有的碳含量(一吨碳等于3.67吨二氧化碳的含碳量)确定;能源税的税基是能源的使用数量,或更准确而言是根据能源的热值来确定,例如美元/万亿焦耳、每千瓦时等。
税负方面,能源税与碳税具有此消彼长的关系。实践表明,碳税的征收需要考虑能源税的税负水平。如瑞典对燃料征收的一般能源税的税目为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但是当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税也相继开征后,一般能源税的税负水平呈不断下降趋势。
税收作用机理方面,碳税通过价格机制影响能源消费和燃料选择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影响较为直接且明显,而能源税的课税对象是燃料和核能,燃料选择变化刺激较少,并且主要通过能源价格引导的能源储备来实现二氧化碳减排。
征税效果方面,碳税和能源税的征税效应可分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从直接效应的角度而言,碳税与能源税都具有一定的二氧化碳减排和节约能源等作用,但是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抑制温室效应方面,根据含碳量征收的碳税效果理论上要优于能源税。碳税和能源税的间接效应一般指对收入分配和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大部分研究认为,碳税的间接效应相对有限,同时碳税收入的利用方式对其间接效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相比而言,能源税的课税范围广泛,税负转嫁的可能性较低,因此间接效应比碳税要弱一些。
税收制度运行的经济成本方面,国外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同样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目的时,能源税的执行成本要高于碳税。以美国数据为基础的实证研究表明,如果将202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1990年的水平,开征能源税比开征碳税要多损失大约20%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二、碳税与能源税功能定位的协调
能源从天然状态到加工使用,一般要经过开采、开采加工、消耗及回收再利用等四个环节。从保护资源、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维持生态平衡的角度来看,健全的税收制度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对各个环节发挥作用。只有厘清各种能源税收和碳税的功能定位问题,才能真正从制度上确保税收在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中应起到的作用。
首先,在能源资源的开采环节,税收可以起两个作用,一是调节因资源禀赋差异造成的级差收益,二是将资源开采活动的外部成本内在化。从理论上来说,将开采过程中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等因素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量化,并以此作为设定税率的依据,使资源价值中包含资源环境成本,从而实现外部性内部化的目标。这是税收促进节能减排的第一个环节, 相关税种为资源税。现阶段,我国的资源税调节开发自然资源的企业因资源结构和开采条件的差异而形成的级差收入,以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其次,在能源的消耗环节,能源供给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影响能源需求的因素为能源利用率和能源回收率这两者的高低,而能源利用率和回收率又受到能源价格、能源节约设备的投资成本、废弃物排放成本等因素的影响。通过适度的税收制度安排,一方面对有利于节约能源消耗的“节耗投资”实施税收优惠来降低“节耗投资成本”,另一方面对资源的使用征收或提高使用税,即提高消费税(或销售税、增值税),以增加消耗成本。可供选择的税收措施具体有:节耗投资税收优惠,如所得税投资抵免;节耗投资设备或节耗产品,如节能产品的税收优惠;节耗技术优惠;对能源产品和能源高消耗产品征收消费税,如燃油税、汽车消费税。
第三,在污染物排放环节,可以通过征收排污税来增加废弃物排放成本,这一措施不仅有利于提高节约能源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促使能源的回收利用。各国实践证明,碳税和硫税等环境税收制度对提高能源效率、改善环境质量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随着环境税“双重红利”理论的不断发展,以能源税和碳税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性税制改革,很有可能成为21世纪可持续发展领域最具影响力和可操作性的经济政策。
第四,在能源替代和能源资源再生环节,也可以通过税收政策来鼓励能源替代和资源再生能力方面的技术研究、开发和使用。而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相关的税收措施,实际上都有利于恢复和提高资源的再生能力,因而对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现行增值税在资源综合开发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正是体现了税收在这一方面的功能。
现阶段,我国的能源税虽然在功能定位上体现了能源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税收理念,但依然难以改变生产和消费中能源消耗率高、污染严重等诸多缺陷。具体而言,资源税虽然对石油、天然气、煤炭征税,但税率不高,征税的目的主要是调节级差收入,对其合理开发和节约消费重视不够;增值税法规定:对煤气、石油液化气、天然气、居民用煤炭制品按13%低税率计征增值税,与对能源消耗征高税的要求不符;消费税只对汽油、柴油和直接消耗能源的摩托车、小汽车等少数产品征税,不仅范围窄,而且立法目的并不明确指向节能;缺乏碳税等污染物排放环节的环境税收制度。因此,从提高政府干预的有效性看,应该通过税收制度改革,尽快出台碳税,同时健全现行能源税收体系,对能源开发、利用进行有效调节。
三、碳税与能源税制度安排的协调
(一)征税模式的协调
从各国的碳税实施经验来看,协调碳税与原有能源类相关税种之间的关系,对于顺利推进碳税制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各国处理碳税与原有能源税的模式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种:一是荷兰模式,在不改变原有税制结构的前提下引入碳税;二是英国模式,在原有税制的课税对象范围之外引入碳税;三是芬兰·瑞典·丹麦模式,在对原有能源税实行减税的同时引入碳税;四是挪威模式,提高原有能源税税率的同时引入碳税;五是意大利·德国模式,扩大原有能源税收课税范围,实现税制的绿化。具体阐述如下:
1.不改变能源税的前提下追加碳税。荷兰是采取这种碳税引入方式的典型国家,采用这种方式的前提是不改变原有能源税制体系。在具体实践中这种方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依据各种化石燃料的碳含有量确定税率的纯粹碳税方式;另一种是原有的各种化石燃料的税率低于按照碳税标准确定的税率时,增加税率较低的化石燃料或将不在课税范围之内的化石燃料纳入碳税体系的方式。对于前者而言,它的优点是能够在原有能源类税种的基础上,重新构筑具有新的课税目的的税种。换言之,可以在不破坏原有税制及其他相关制度体系基础之上引入新税,因此不涉及协调与原有税制有利害关系的群体的利益问题。但是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如果在经济低迷时引入会存在较大的阻力,因此,必须把握好出台的时机。
2.将能源税课税对象以外的化石燃料纳入碳税制度框架。英国是采取这种模式的典型国家,即将原有能源税课税对象以外的化石燃料纳入碳税课征范围之内,这实质上与第一种模式中的后一种情况类似。除了对没有纳入课税范围之内的零税率的化石燃料实行碳税制度以外,这种模式有时还将原有税制中税率低于碳税税率标准的化石燃料纳入课税范围。对于不在原有能源类税制课税范围之内的化石燃料而言,适度提高其课税比例,增加其税收负担可以有效抑制温室气体排放。
3.对能源税采取减税措施并引入碳税。这种模式主要由芬兰、瑞典、丹麦等国家采用。该模式采用的是降低原有税制中用于交通运输的化石燃料税率,同时实行以碳含有量多寡为课税标准的新税(纯粹的碳税)的方法。比如,瑞典将原有能源类税种的税率降低1/2以后引入了碳税。采取此种模式一般面临的难题是改革后的税制是中立型的还是增税型的。对于瑞典的改革而言,碳税改革实质上属于增税的情形。从碳税要实现的节能减排目标来看,也应该属于增税型的税制改革方案。
4.提高能源税税率的同时引入碳税。挪威率先采取这种模式,②按照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对原有能源税实施增税改革,具体做法是依据碳含有量设定课税标准后,提高原有课税对象中税率低于碳税制度标准的化石燃料的税率。例如,适度提高用于交通运输的化石燃料以外的石油所适用的税率,同时引入碳税。
5.能源税采取增税措施并扩大课税对象范围。意大利和德国通过采取这种方式强化了税制的温室气体减排效应。这种方式的目的在于提高原有税种的税率来达到抑制温室效应的目的。在德国,除了此项措施以外还开征了电税。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全面利用原有能源类税种的税制体系。
综上所述,对经济处于发展阶段的国家而言,若要使税制顺利运行并取得较好的节能减排效果,应采取第三种模式——芬兰模式来协调原有能源税收和碳税之间的关系。能源税可以支持总体能效提高,碳税能够为燃油替代提供激励作用,两者应并存。但是,为了不增加税收负担,并能够顺利推行新税种,通常又应适度调整能源税。
借鉴国外的经验,我国碳税与能源税协调运行模式可以在以下三种方案中选择:一是在目 前资源税和消费税的基础之上按照碳排放提升税率,但不开征碳税。二是在资源税、消费税及环境相关税种之外单独开征碳税。三是把碳税作为环境税的一个税目与环境税同时开征。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税制改革目标而言,第三种选择最为可行。
(二)税收负担的协调
化石燃料的税收负担问题影响纳税人的福利水平,过高的税负会招致相关纳税人的抵制,产生较大的社会阻力。因此,碳税的开征初期应设计较低的税负水平,同时考虑对受碳税影响较大纳税人的相关税收返还和补贴等优惠政策,以减弱碳税推行的阻力。
我国可以适度调整能源总体税收负担,注重能源消耗环节的税收调节作用。在具体制度改革方面,资源税应扩大征税范围并转变税率形式,消费税中的成品油税目税率也可适度调高,并将价内税形式改为价外税,提高消费者的节能意识。考虑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使碳税起到激励纳税人二氧化碳减排行为的同时不能对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消费者的生活水平产生过多影响。因此,引入初期应选择税负较低、对经济负面影响较小的碳税模式,经过5年左右的过渡期以后(“十二五”规划末期)再逐步提高税率。改革后的能源类产品总体税负保持在35%左右比较适宜。此外,有必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和国际协调等方面的需要,建立碳税的动态调整机制,更好地发展碳税在二氧化碳减排和节能方面的作用。
注释:
①亚娟《论中国能源税的立法生成:模式与构建》,《理论与改革》2007年第6期。
关键词:机械工厂;液化石油气;瓶组气化站;自然气化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engineering example, discusses the mechanical factory using liquefied petroleum gas as a supplementary energy, set the vaporizing station with cylinder group problems with natural gas.
Keywords: Machinery Factory; liquefied petroleum gas; vaporizing station with cylinder group; natural gas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前言
液化石油气是炼油厂在进行原油催化裂解与热裂解时所得到的副产品,具有热值高、易储运、污染少、压力稳定等优点,在工业、民用和商业领域被广泛的作为燃料使用。在大型机械厂数控火焰切割机、切割机器人、火焰淬火机床、可控气氛多用炉、井式气体渗碳炉等工艺设备使用液化石油气,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瓶组气化站或者采用小型液化石油气储罐气化站(指储罐总容积小于等于200m3,单罐容积小于等于50 m3)。这里探讨一下液化石油气作为机械工厂的能源供应方式瓶组气化站的设计方面的一些问题。
2工艺流程
液化石油气气化方式
液化石油气气化方式为自然气化和强制气化两种方式。自然气化是指通过环境温度对液化石油气钢瓶进行加热,使钢瓶内的液化石油气气化,该气化方式气化速度较慢,并且在环境温度低于0℃时,气化能力很弱。强制气化是指通过热水、明火、电加热等方式使液化石油气气化,该方式的特点为供气稳定。在工程中,如果高峰用气持续时间为1~2小时或者供气量要求不高于一个钢瓶的存量,并且环境温度较少低于5℃时,可以采用自然气化的方式。比如西安某机械厂就是采用的这种方式。当供气量较大或者生产供气要求液化石油气热值稳定时应采用强制气化,比如沈阳工业大学新校园食堂就是采用水浴式气化器强制气化供气[1]。
工艺流程的选择
本文以华东机械厂液化石油气气化站为例进行探讨。华东机械厂金山桥新厂区位于徐州市金山桥开发区,共有六个大型机械厂房,其中有两个厂房使用液化石油气。其切割设备等使用液化石油气。全厂高峰用气量为21.5kg/h,高峰用气持续时间为2小时。因为全厂冬季采暖,所以液化石油气气化站最低温度应高于5℃。带有自动切换装置的50kg气瓶组瓶自然气化能力高峰用气持续时间为2小时,单瓶高峰气化能力为1.50 kg/h。根据计算可以选择每组16瓶的汇流排两组,配套自动切换装置,不选择强制气化装置。
液化石油气自然气化的能量非采暖季主要是自然界的能源,而强制气化的能源主要是电能、热能能高品质二次能源。每千克液化石油气气化所需的能量约为0.13kW,按照10 kg/h的平均使用量计算,每天两班制,那么每天节约热能为20.8 kW。
主要设备
气化站主要设备有液化石油气50kg规格的钢瓶、带自动切换装置的汇流排、调压装置、液化石油气流量专用表等。
3安全措施
(1)建筑措施
根据容量计算,瓶组气化站的总容积为3.776m3,超过1 m3,略小于4 m3,所以气化站独立设置。气化站建筑物耐火等级为二级,与周边建构筑物的间距符合防火设计要求。气化站门窗朝外开启,地面面层采用撞击时不产生火花的材料,窗户涂白漆防日晒,设装卸平台,平台上设不燃材料制作的雨篷,站房周边设围栏。气化站的泄压措施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3.6.3条的规定。
(2)公用设备措施
液化石油气气化站设置手提式燃气浓度检测报警装置,当液化石油气浓度达到爆炸下限的20%,装置报警,报警装置与事故风机联锁。照明及开关采用防爆型。气化站防雷设计符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有关规定。气化站配备8kg干粉灭火器不少于2具,排水系统应采取防止液化石油气排入其他地下管道或低洼部位的措施。通风良好,风机采用防爆型,通风口尽量靠近地面设置。暖气片与液化石油气钢瓶保持一定安全距离,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暖气片对钢瓶热辐射过大,钢瓶温度过高。
4工程费用估算
液化石油气气化站工程直接费用估算表见表1。
表1 液化石油气气化站工程直接费用估算表
5总结
由于液化石油气热值比天然气高,所以在机械厂房焊接切割等工艺设备上使用较为普遍,未来前景依然十分广阔。液化石油气气化站的设计技术日臻成熟,但是工艺流程的选择及安全措施的设置依然是设计时应重点考虑的问题。
参考资料
刘晓玲.液化石油气强制气化小区供气的探讨[J].煤气与热力,2009,29(4):B10-B11
在联合国坎昆气候变化会议11月底在墨西哥坎昆召开之际,高校“公益会客厅”活动在北京大学元培学院举行。本期活动的主题是: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
气候变化近年来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暴雪、飓风、洪水、干旱……各种极端气候影响在世界各地频频上演。全球气候变暖还引起冰川崩塌消融、海平面上升、粮食减产、物种灭绝。是谁在吃掉地球?怎样才能有效遏制全球气候变暖趋势?
来自印度的三位学者,从不同角度为同学们阐述了气候变化的原因及气候变化与能源使用之间的关系。Soumya Dutta教授表示,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由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大量温室气体而造成的。现在的气候灾难,主要在于我们对能源的使用和选择。
实际上,人类是从近200至300年才开始使用这种化石燃料。虽然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总是声称有很多新能源比如核能源等已投入使用,但实际上我们80%的能源使用依然依赖于化石能源。这无疑加重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最终导致气候变化。除了对气候的影响,化石能源使用对水系统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如果继续这种能源使用状态,不尽快改变化石能源的使用比例,将严重超出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能超过350PPM的国际标准上线。
没有哪个国家在GDP不断增长的情况下,还能保证环境污染不增长。据绿色和平的研究报告介绍,我国正在使用的能源70%主要依赖于最肮脏的煤。燃烧煤炭给全国带来的环境污染、健康损害等经济损失,占到2007年GDP的7%!
目前,人类正在不断地超越环境安全的界限。即使使用再生能源,也不是说我们就能解除能源使用危机了。因为要制造这些可再生的能源,同样需要消耗很多能源和金属。这种不间断的能源使用,也导致了地球能源的匮乏。
“碳预算”是西方国家制定的计算碳排放量的一种办法,现在很多NGO也在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碳排放分析。它的意思就是,按照剩余碳含量的密度,我们每个国家都会分到一部分碳排放的量。经济发展不应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能源革命离我们并不远。
绿色和平环境与能源项目主任李雁介绍,2020年中国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能达到2.3亿千瓦,相当于13个三峡电站,发电量能取代200个火电厂。如果全国13亿人平均每人更换只白炽灯,每年可以节省650亿度电,比三峡水电站一年的发电量还多。
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换用节能灯、使用再生纸等日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其实也和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大局息息相关。选择绿色的生活方式,只在举手之间,你也能为节能减排出力。节能减排能否成功?我们能否逃脱全球气候变化的各种灾难?答案由你我的行动决定!
世界经济的每一次重大转型,都与能源变革息息相关。近年来,以风力和太阳能发电为主的新能源发展势头强劲,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开发利用方式面临挑战,一场历史性的能源变革正在全球范围内孕育。与人类历史上的前两次能源变革不同,中国有能力成为这轮能源革命的主要推动者。 新一轮能源革命的特征
人类历史上经历过两次大的能源转型。一次是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煤炭的大规模利用为主要标志,人类从薪柴时代迈入了煤炭时代。第二次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以发电机、内燃机等的发明与使用为标志,石油、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超过了煤炭,成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这期间,电力作为清洁、便利的二次能源,改变了人类能源使用的方式。
两次能源革命都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但由于其本质都是消耗化石能源,资源储量持续下降,开采和消费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也对全球气候产生了影响。
进入21世纪,随着人类技术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日益提高,以风电和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201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容量首次超过常规能源发电装机。全球173个国家制定了自己的新能源发展目标,新能源在全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不断上升。
欧盟计划到2050年时,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达到75%。瑞典等国家明确提出到2040年前后,电力消费100%来自可再生能源。中国政府也明确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全部发电量的比重力争达到50%。从目前的情况看,有希望提前实现这一目标。
新一轮能源革命呈现出三个主要特征。一是绿色、低碳,风电光电让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友好。二是不存在资源枯竭的风险。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相比,风力和太阳能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016年全球终端能源消费可折算为112.81万亿度电,而全球的风能资源按1000利用小时计算每年可以发电1640万亿度,陆上(南极洲除外)太阳能资源按500小时计算可以发电3195万亿度以上。
三是能源价格下降。前两次能源革命,替代能源的价格都是上升的。而在新一轮的能源转型中,由于以风、光为主的新能源的生产边际成本趋近于零,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化带来的单位造价持续下降,用不了多久,新能源的使用价格将全面低于传统化石能源的价格。 能源革命的战略路径
现有的世界能源体系,从产业政策、价格制定到管理机制,主要是围绕传统化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而设计的。结合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和技术的不断突破,我们从能源战略规划的角度,提出了“新能源+特高压+储能”的发展模式,作为推动新一轮能源变革的主要路径选择。 一、加大新能源开发力度
近年来,风、光发电的技术进步很快。单体风机的功率不断增大,适应低风速发电的风机已推广应用,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的转换效率持续改进。与此同时,新能源的发电成本也在快速下降。风电设备和光伏组件的价格,在过去的五年里下降幅度分别超过了20%和60%。美国风电长期购电协议价格已与化石能源发电达到同等水平,德国新增的新能源电力基本实现与传统能源平价。我国部分地区新能源的价格已经与煤电价格相当,预计到2030年,光伏发电成本可以达到0.2元/千瓦时,风电达到0.22元/千瓦时(见图表1)。
新能源的开发,应当采取集中式与分散式相结合。在人口稠密、土地资源紧张的地区,可以进行小规模、分散式的开发。但世界上许多开发条件优越的风、光资源,往往集中在荒漠、高海拔、人口稀少的地区,适合大规模集中开发。如北非、西亚地区的太阳能,环北极圈的风能等。
中国的资源禀赋也决定了新能源应以大规模集中式开发为主。甘肃、内蒙古的风电利用小时可达3000以上,、青海的光电利用小时超过了2000,都高于东中部地区500-1000小时左右,适合建设千万千瓦级的新能源基地。
与小规模、分散式新能源开发模式相比,大规模基地型开发通过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运营,可以发挥规模效益,同时利用不同风场之间和东西部地区之间风、光发电的互补性,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有效降低开发和运营成本,从而降低上网电价,加快新能源补贴的退坡进程。
以内蒙古赤峰地区为例,我们测算到2020年,风电上网电价可以实现0.35元/kWh左右,送到京津冀地区,不需要补贴就可以与当地火电机组同网竞争。 二、发挥特高压输电优势
世界许多地区的能源资源与能源消费中心往往呈逆向分布。特高压技术大容量、远距离(>;1000公里)送电的特点,可以有效解决新能源远离负荷中心的问题,也使得大规模基地型开发成为可能。
截至2016年底,中国已投运的特高压输电线路有13条,在建线路有9条。将西北地区的新能源通过特高压送到中东部地区,一方面提高了清洁能源占比,有助于解决中东部地区的环境污染和雾霾问题,同时也将西部大片的荒漠变成了“宝地”。
论文摘要: 能源是人类社会求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以石油、煤炭等为基础的常规能源体系曾经极大程度的推动并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这些常规的能源体系的过度开发直接导致了环境污染,为了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洁净能源。
一、可持续发展太阳能在未来能源结构中的地位
国际能源机构预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目前全世界最常用的还是化石类能源,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煤炭和石油需求量越来越大,终有一天会枯竭。不同能源机构对世界能源供应情况的预测数据各有所不同,但基本结论都是相似的。即全世界的煤炭只能用220年,在未来短时期内化石类能源在能源供给结构站占据很大的比例,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可再生能源将逐渐替代化石类能源,并在2030之后开始逐渐进入大规模应用,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可再生能源将在能源资源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与有限的化石燃料能源相比,太阳能堪称最为理想的可再生能源之一。随着太阳的辐射输出,光子能量完全可以转换成各种人类需要的能源。尤其是光能转换为最常见也是最高级的电能,而电能则可以转化为动能、热能等其它形式的能源。也就是我们只要充分利用自然界中最丰富的太阳能,完全可以满足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求。
二、太阳能被充分利用的必然性
现代工业革命开创了现代文明,然而它都是建立在大规模开采和使用化石燃料的基础上的。“石油是工业的血液,煤是工业的粮食”是这一现状的最好诠释。化石燃料作为不可再生能源,之前的大规模开采和使用,已使化石资源日益枯竭,它已逐渐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经济需求,还诱发了不少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的政治经济纠纷,甚至引起冲突和局部战争。虽然我国矿物能源资源的储量是比较丰富,然而人均能源资源只有世界人均能源资源的二分之一左右。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而根据大概的估计,我国的煤炭资源只能开采80年,而石油资源只能开采20年。1997年我国正式成为了《京都议定书》签约国,但其影响和约束,限排压力很大。我国的火力发电,尤其是煤炭发电极大程度的受到了限制。随后我国也正式加入WTO,我国的经济迎来了一个新的机遇,同时我国也正式步入了工业化中期,即重化工业阶段,其能源需求量和消耗量也将快速的增长。从环境保护方面来讲,化石能源的利用已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温室效应、酸雨等环境问题接踵而来,尤其是温室效应是全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为了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寻求新的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太阳能作为自然界最丰富的洁净能源,而我国全年辐射总量为917—2333kW·h/m2,是世界上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因此太阳能是我国可再生能源的首选。
三、太阳能的利用方式
目前太阳能的利用方式可分为光-热转换、光-电转换、光-化学转换。其中最成熟的就是光-热转化和光-电转化。而光-化学转换尚处于研究开发阶段,这种技术包括半导体电极产生电而电解水产生氧,利用氢氧化钙或重金属氢化物热分解储能形式。太阳能制氢问题解决了,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氢利用,这将是引起时代的变革。 转贴于
四、太阳能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目前建筑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也是消耗能源较多的行业。尤其是现在住宅不仅仅是一个遮风避雨的场所,人们所追求的是建立在自然环境持续和谐发展基础上的优越的生活环境,即建筑中充分利用绿色能源、尽可能的减少建筑的能源消耗,在保护环境的根本前提下尽可能的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发展合宜建筑。 太阳能作为绿色洁净能源的使用对建筑行业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思路。目前太阳能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有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空调及太阳能暖气等,至于太阳能发电在建筑中的应用因其技术限制,导致造价太高,不太适合广泛的推广。下面我们将着重论述太阳能热水系统。 太阳能热水器是太阳能技术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的最广泛的绿色能源。太阳能热水系统主要是由太阳能集热系统和热水供应系统构成,包括了太阳集热器、贮水箱、循环管道、支架、控制系统、热交换器、水泵设备和福建。其中太阳能集热系统又是太阳能热水系统特有的组成部分,是太阳能是否能得到合理利用的关键。那么怎样充分利用太阳能,充分发挥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功效呢?
第一,首先我们在思维上要接受绿色建筑的概念,在建筑设计阶段就要把洁净能源的创意和思维与建筑的设计相结合。
第二,前面提到太阳能集热系统是太阳能利用的关键,因此我们在建筑设计中要运用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话,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权威的质检部门出局的检测报告,在结合数据中的性能参数,再根据建筑物所在地的太阳能资源与气象条件进行优化设计,确保太阳能集热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
第三,太阳能热水系统已形成了成熟的理论系统和实际构照,但很多传统的建筑没有给太阳能热水器预留空间。这会阻碍太阳能热水器的推广和发展,因此在设计建筑时要充分考虑到太阳能热水器预留空间。第四,为保证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设计合理,建筑设计单位和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单位都应共同参与设计。同时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应该要满足建筑功能和建筑防护要求,做到太阳能热水器和建筑有机结合,与周围环境想协调。总结:建筑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而能源也是国民经济的命脉。随着常规能源的日益枯竭和因过度开发带来的系列环境问题,我们应该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技术研究,充分开发和利用太阳能。
参考文献
[1]李向军.节能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建筑环境与设备,第38期
人类的经济活动是一个从环境中获得自然资源,然后加入一定成分的科技容量,使其转化成人们所需要的动力及能量形态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废弃物的排放,才能形成最终为我们服务的产品。作为电力能源供给的主要化石产品如煤、天然气、石油,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但随着1973年和1978年爆发的两次严重石油危机,这种说法已经被颠覆得苍白无力了。石油危机唤醒人们对节约能源的再认识。随着化石能源的逐步枯竭和其在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严重环境污染,电力节能,即开发新能源,节约已有资源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电力节能在我国能源界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不仅仅表现在电力发电、用电环节上的节能,也表现在电力能源上的节能。目前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也无论从生产还是到生活,人们对电力节能的认识已发生很大的改变。这种变化表现在对电力节能的认识从能源节省阶段、能源节约阶段,发展到能源效率阶段。除此之外,当今社会的发展还要从能源系统之外寻求解决之道,即引导人们改变生活方式,以“不消费、少消费能源”来实现电力节能。让人们感受到,电力节能是触手可及并可以轻松实现的。进而大力倡导使用清洁能源,降低对化石能源的消耗,以此实现电力事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1 农村的电力节能
农村的电力节能主要表现在利用生物质作为燃料,替代煤炭、天然气、石油,用于农村发电和电力能源材料。生物质的利用形态主要有固体、液体和气体。
1.1 农村固体生物质燃料是指农作物秸秆、薪柴、乔木、稻壳等可燃性物质。我国农作物仅秸秆一项年产量就可达到7亿吨,谷壳、蔗渣等农业加工残余物0.84亿吨,薪柴及林业加工废料1.58亿吨。在可开发的生物质资源中,能源作物的种植和开发潜力很大,农作物秸秆有40%作为饲料、肥料和工业原料,尚有60%可用于能源开发利用,约相当2.1亿吨的标准煤发电量;薪柴也是重要的生物质资源,有40%的林业剩余物可以利用,约相当0.3亿吨的标准煤发电量;大量的农业副产品的剩余物、废弃物,蕴藏着巨大的生物质能源,为生物质能的利用开辟了一条重要途径。我国在秸秆固体成型的生产和应用方面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主要以锯末和秸秆、稻壳、灌木为原料,满足农村居民的生活用能、农机具用能和发电用能等。
1.2 农村生物液体燃料是指生物乙醇、生物柴油。它作为化石能源石油的替代品,可用于日常发电和动力能源,是液体燃料中理想的选择。液体生物燃料来源于可再生能源,温室气体净排放几乎是零,是理想的朝阳产业。我们研制的以玉米、甘蔗、甜菜、豆类、食用油为第一代生物燃料原料的生产技术已经被淘汰。以秸秆类、谷壳类、甘薯、蓖麻等为原料的非粮生物燃料生产技术已经形成,而这类原料取于农村、用于农村,成本低廉,可以形成规模化生产。以秸秆、谷壳、麻疯树、甘薯、苏子、亚麻、甜高粱等农业废弃物、非粮植物为原料的第二代生物燃料被公认为具有巨大的替代石油的潜力,据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1.3 农村气体生物燃料包括沼气、生物质气化、生物质制氢等技术。我国农村普遍使用沼气这种燃料作为能量转换的方式。沼气能是作物秸秆、杂草、人畜粪便、垃圾、污泥、废水在厌氧条件下,通过各类微生物的代谢,最终产生的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气体,沼气得到合理的使用是农村绿色能源革命的象征。我国农村沼气开发历史悠久,目前利用沼气的高端技术水平表现在给农机具充当燃料,从而大大降低了农村居民对化石能源和电力能源的使用。目前科研人员用化学手段净化沼气得到高浓度的甲烷,净化后的甲烷再经过压缩得到车用甲烷,供甲烷汽车、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机具用油,与化石燃料相比,甲烷燃料可减少9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我国农村大力推广的能源利用形式。生物质能生产过程简单、对设备要求不高,方便农民掌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村生物质能气化朝着合成气的方向发展,对新能源的利用会更加经济合理。
2 城市的电力节能
城市电力节能主要表现在利用垃圾焚烧发电节能、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和城市电动汽车的广泛使用。替代化石能源利用的不足、缓解城市用电紧张。
2.1 城市垃圾焚烧发电
我国城镇每年约产生近1.5亿吨生活垃圾,据预测,到2015年垃圾总量将达到2.1亿吨。其中填埋约占70%,焚烧和堆肥等约占10%,剩余的20%垃圾难以回收。这其中的垃圾发电率还不到10%,相当于每年白白浪费2 800兆瓦的电力,被丢弃的“可再生垃圾”价值高达250亿元。有人说垃圾是被放错地方的能源。其实垃圾发电是再生能源的一种,是绿色能源。垃圾处理的原则是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垃圾焚烧发电因大大减少填埋而能够节约大量的土地资源,同时也减少了填埋对地下水和填埋场周边环境的污染。垃圾是在高温焚烧(产生的烟雾经过处理)中产生的热能转化为高温蒸气,推动涡轮机转动,使发电机产生电能,再通过蒸汽轮机发电机组发电。垃圾焚烧发电场适合建在城镇边缘地区,居民的生活垃圾都可以汇集在这里,并由多个垃圾发电场利用。随着垃圾回收、处理、运输、综合利用等各环节技术不断发展,垃圾发电方式很有可能成为最经济的发电技术之一。从长远效益和综合指标看,将优于传统的电力生产。兴建垃圾发电厂十分有利于城镇的环境保护,尤其是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保护,从而以“绿色电力”的开发利用,促进城镇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良性使用。
用能调节与运行管理等,为我国建筑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建筑节能;趋势分析;模式
1 引言
大量化石能源消耗带来的资源枯竭和环境问题已不断为人类所认识,其中大气中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资源条件有限、环境约束加强、减排压力增大的前提下,要实现建筑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突破传统发展模式,而建筑节能、提高能效是我国节能减排道路的最佳选择。
2 建筑节能发展趋势分析
历史上,为了满足人类的不同需要,建筑的发展和变革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掩蔽场所―――健康建筑―――节能建筑―――绿色建筑。第一阶段的建筑要求是掩蔽场所,建筑材料取自于自然,最后又回归于自然,完全与自然和谐共存。第二阶段是健康建筑。健康建筑要求室内通风,把一般的封闭建筑改造成更利于人类居住的健康建筑,但是付出了高能耗的代价。第三阶段是节能建筑。为了减少建筑物能源消耗,同时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创造健康舒适环境,许多国家提出了节能建筑的要求并衍生出多样化的节能技术。第四阶段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的实质是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在建筑全寿命周期中实现高效率的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其主要特征是高能效的建筑能源系统、大量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亲近自然和保护环境[2]。可以看出,随着人类建设活动进入理性阶段,建筑的发展不仅在建筑功能和美观上不断探索,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的意识也与日俱增,使之成为节能减排的重要载体,建筑节能受到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已经实现了从新建建筑节能向既有建筑节能的覆盖,从常规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应用的拓展,从城市节能向农村节能的延伸,实现了节能目标和节能模式的双跨越。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节能逐渐呈现出一定的发展趋势。
2.1 从建筑单体节能向区域能源规划和城市节能减排横向发展的趋势建筑节能的发展,或者说对建筑能源系统的认识,遵循着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的过程。建筑节能起步阶段,注重单体建筑的节能技术应用,以及单独节能技术在建筑上的应用,通过技术弥补的方式抵消建筑所产生的能耗,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随着理念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建筑节能逐渐发展到区域内建筑能源系统的合理用能规划,乃至城市的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和节能减排。
2.2 从重视建设使用节能向重视建筑节能规划设计和优化运行管理纵向发展的趋势成熟的建筑节能机制是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将建筑节能的理念贯穿到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等各个环节并融合进来,包括从单种节能技术的应用逐步发展到多种节能技术的集成优化,高效的建筑能源运行系统和管理模式,节能的生活方式等。
2.3 从建筑节能定性化向建筑节能定量化发展的趋势建筑遵照标准体系进行设计和施工,形成了节能潜力。将节能潜力转化为节约能量,需要一定的制度和措施来支撑。随着建筑节能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步建立了建筑能耗信息统计、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大型公共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监测体系等制度,为建筑节能从定性化向定量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建筑领域节能发展模式探索就建筑能源系统而言,通过规划阶段对城市资源能
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和配置,使用最少的能源消耗来满足城市能源系统的需求,可以在多个层面上应用节能技术,如城市尺度、区域尺度或是建筑尺度等。
3.1 城市层面
3.1.1 合理规划能源利用,提高建筑能源系统效率分布式能源将是未来城市能源系统的发展趋势,未来城市能源系统可能将会是一种城市尺度分散―――区域多源集中―― ―终端用能系统的模式。多种能源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建筑能源供给来源的多样化,但是由于不同能源种类携带能量的形式各不相同,存在的方式和使用条件也各不相同,基于目前的建筑节能技术水平,需要合理规划能源利用模式,提高建筑能源系统效率。
3.1.2 调整能源结构,提高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我国的能源利用目前仍然建立在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为主导系统之上,其他形式的非化石能源如核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等无碳能源,规模化应用较少。从保证能源安全和保护气候环境的角度来看,发展非化石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比例,是促进能源供应多样化,减少对煤炭消费、降低对石油依赖度的选择
之一。
3.2 建筑层面
3.2.1 改善围护结构性能,降低建筑能源需求通过建筑墙体保温技术(外墙保温技术、内墙保温技术和自保温墙体技术等)、屋顶保温隔热技术(正置式/倒置式保温屋面、通风屋面、绿化屋面、蓄水屋面、遮阳屋面等)、门窗保温技术(断热桥铝合金窗、Low-E 玻璃窗等)、自然通风和遮阳技术等,多方位降低建筑能源需求,减少建筑能源消耗水平。
3.2.2 加大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水平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资源潜力大,环境污染低,可持续利用率高,是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能源,也是非化石能源的重要来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建筑是可再生能源应用的重要领域,我国的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等资源十分丰富,在建筑中应用的前景十分广阔。我国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形式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应用,如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太阳能采暖系统等[8],
二是以低品位能源为热源的热泵技术,如水源热泵技术、土壤源热泵技术等。通过提升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水平,丰富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类型,加大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规模,对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十分重要。
3.2.3 用能调节与运行管理节能技术的应用解决了建筑节能的技术集成与优化配置问题。在建筑节能领域,对于建筑能源系统的节能潜力,合理的用能调节与适宜的运行管理仍不可忽视。建筑能源系统的调试运行和数据挖掘分析,对于反馈指导建筑能源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管理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丁一汇,任国玉,石广玉,等.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I):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2(1):3-8.
【关键词】低碳经济;新能源;循环经济
低碳经济概念是在全球气温日益变暖,气候变化日益无常的背景下由英国政府在其2003年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率先提出的,它是指经济发展要着力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逐步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以减少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减少人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一、山东发展低碳经济的难点
(一)化石能源消费量过高
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减少环境破坏,目前导致温室效应的主因就是二氧化碳排放过多,其它类型污染物数量相对较少。我国二氧化碳数据准确性有待考察,另外二氧化碳只是污染环境的一个因素,不具有全面性,故而本文利用数据相对精确且与污染环境密切相关的化石燃料消费量作参考来模拟山东省GDP与化石能源消费量之间的关系。
根据1990年到2009年山东省GDP与化石能源消费量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Y=5043.74+0.93*X,R2=0.97。
由结果可以看出,山东省GDP与化石能源消费量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山东化石能源消费量将持续攀升,这对建设低碳经济是一项基础,在维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实现节能减排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二)能源结构以煤炭、石化能源为主,新能源开发严重不足
近年,山东省一次能源消费中原煤占比基本稳定在80%左右,原油基本稳定在20%左右,终端能源消费中一多半是来自煤炭和石化产。2009年山东终端能源消费来源中33.38%来自原煤,21.68%来自油品,15.42%来自电力,由此看出,山东新能源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不能提供较多能源产出。2006年到2008年山东新能源产出在35―55万吨标准煤之间,直到2009年突然达到240.9万吨标准煤,反映出山东能源结构还是以传统的化石能源为主,新能源利用没有达到较高的水平,而且山东新能源建设特别依靠大项目的带动,没有形成稳定发展的态势。
(三)产业发展方式较为粗放
山东省万元GDP能耗多高于沿海发达省份,同全国水平基本持平,2005年万元GDP能耗山东是1.28吨标准煤/万元GDP,广东是0.79吨标准煤/万元GDP,江苏是0.92吨标准煤/万元GDP,全国水平是1.22吨标准煤/万元GDP,也就是说山东万元GDP能耗不仅远高于一些发达省份,而且比全国水平还高。这一趋势到了2009年依然没有太多改变,山东万元GDP能耗依然比后两者高,仅比全国水平低0.013吨标准煤/万元GDP。能耗的高水映的是山东产业发展方式的粗放,2009年山东省产值规模前10位的产业中高耗能行业占了一半左右。山东产业发展更多依靠上规模,扩数量的外生增长方式来维持经济增长,而不是依靠掌握核心技术,提高附加值的内生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发展。
二、山东新能源利用与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新能源是指以风能、核能、水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各种清洁能源为主的新型能源,它们大多可再生,清洁无污染,是人类未来能源消费的主要后备源泉。目前山东省新能源发展既有成绩也有不足。成绩主要集中在太阳能产业,2008年山东省太阳能产品产量占全国的30%左右,且太阳能热利用行业总产值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发展迅速。全省共有太阳能企业387家,太阳能热水器年产能达到1000万平方米以上,位居全国首位。不足体现在其它几类新型能源建设相对落后。据统计,山东风能资源蕴含量达6700万千瓦,可供建设的风电场有38座,但山东目前已装风机总装机容量为43.6万千瓦,已批准建设风电场共9座,分别占理论总量的0.65%和23.68%;山东每年仅农作物秸秆会产生7000万吨,能源产量相当于180万吨标准煤,如果每年有5000万吨秸秆用来发电,则可以产生326亿度电,但目前山东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远远没有充分利用丰富的生物质原材料。
山东境内河流较少,能够建设水电站的流域更少,这一点山东同北方很多省份一样,水资源比较贫乏,特别是胶东半岛,所以山东水能开发几乎空白。而核能受制于国家政策规划,目前山东已凭借其出色的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赢得了海阳和乳山核电站的建设,这是山东核电的突破,此举将为半岛地区提供大量清洁能源,替代一定数量的煤电。但是鉴于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核电的开发与发展要在严格安全的前提下审慎开展。
循环经济强调创新管理方式,提高生产技术,将物质尽可能地循环、高效利用,以达到经济效用最大化以及保护环境的目的。目前,山东资源综合利用成效显著,2010年全省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共利用工业固体废物5290.1万吨,利用废气203.9亿立方米,利用废水1286.1万吨,全省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实现产品产值365.1亿元,平均每天1亿元,成果是显著的,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管理方式落后,不具备循环经济意识;中小企业技术水平较低,资源利用率不高,存在巨大浪费,而循环经济大多要求企业进行重大投资升级技术、更换设备,这就抬高了步入循环经济的门槛,导致很多企业迫于成本压力不愿按循环经济模式生产;政府或企业内部对循环经济建设实施的机制体系不健全,导致各部门不能协调配合。循环经济是涉及众多生产部门的新型生产模式,保障机制不健全将严重阻碍循环经济的顺利实行,建设现代循环经济山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以新能源与循环经济为基础发展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方向,是建设宜居环境的必经途径,也是维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山东省应该以新能源与循环经济为基础,紧紧抓住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尽快步入低碳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根据自身优势,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
山东风能蕴藏量巨大,约相当于三个半三峡发电的潜力。山东风电场大多位于沿海地区,而这些地区与山东中西部比较,普遍缺少煤炭,大力发展风电将为山东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提供不竭清洁能源。山东还是农业大省,每年农作物以及牲畜都会产生数量巨大的生物质能原料,充分利用这些原料,积极发展沼气发电、沼气燃烧以及生物质能发电等是对物质循环利用,变废为宝最经济的方式,同时还应加大科研投入,降低沼气运行的经济成本,在更多地区推广。山东已经具有核电设施,结合山东制造和科研优势,围绕核电建设发展相关产业应是下一阶段着力的方向。
(二)以市场为基础,增强循环经济发展后劲
循环经济具有多方受益的特点,居民不再是某些产业发展的受害者;很多原本不具有经济效益的行业变得有利可图,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愿意按照循环经济方式生产的首要原因是追逐更多利润;政府不仅扩大了税收来源,还减少了治理环境的支出。循环经济有其自身运行规律,它本身的优点能够吸引大量社会资源投身其中,不需要政府强行干预。因此,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政府就要严格按照市场规律行事,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管理方式创新。
(三)提供金融与法律、政策支持
金融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对于新能源行业以及循环经济项目提供绿色信贷支持,能源相关产业项目大多投资数额较大,风险较高,单一企业筹集资金困难或担心高风险而犹豫投资,所以,政府、中介组织、应该为企业积极提供金融支持。此外,政府还应在法律和政策方面给予新能源行业和循环经济项目支持,法律、政策的实施为新能源行业和循环经济行业提供法制基础,会促进它们步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四)参与国际交流合作
国际交流合作是提升自身技术水平,改革自身管理方式的有效途径。建设低碳经济社会,要向低碳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学习取经,例如挪威电力99%来自水电,挪威水电技术比较先进特别是地下水电技术;日本在氢能利用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已经逐渐开始了产业化;法国在核能应用领域技术先进、成熟,体系完善,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示范作用;德国在1994年就颁布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循环经济发展成果丰硕,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扩大交流范围,通过高校、科研机构、政府机构、中介协会等各种组织机构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发现新的发展观点、新的管理方式应用于我们相关领域;采取技术合作,联合开发新技术为我所用;利用资本合作,共同投资新技术、研究新的管理方式等,将有力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社会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陈秀村.山东成立全国最专业的太阳能行业协会[EB/OL].(2009-04-27)..
[3]山东资源综合利用成效显著:日均创产值一亿元[EB/OL].(2011-03-08).省略/showcyc.asp?id=7395&cid=12&key=.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城市;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4月11日
甘肃省地处西部内陆,受地理位置、自然生态和资源等客观因素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那么,加快低碳经济的转型就成为甘肃省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进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低碳城市概念的界定
自2003年,英国白皮书提出“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以来,世界各国对以低碳化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式达成了共识。低碳经济就是在不降低生活水平、以减少化石能源消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为前提的经济发展新模式,而低碳城市的建设正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对于低碳城市内涵的界定、发展的理论和模式仍无明确的界定。付允、汪云林、李丁等认为:低碳城市就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夏垄堡认为,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本文认为,低碳城市是指以低碳经济转型为主线,以低碳技术创新为把手,以清洁能源使用为突破,以低排放量、高能效、高效益为特征,实现城市生产低碳化、城市生活低碳化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二、甘肃省建设低碳城市的必然性
(一)建设低碳城市是加速甘肃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推进器。甘肃省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期,以有色金属、冶金、石化、火电、建材等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为主,其对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占很大比重,其中大多数企业由于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经济发展的粗放型特征十分突出。以化石能源为主生产消费结构,直接导致能源消耗强度增大,高碳、低效并存,同时导致污染性气体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持续增加,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不利于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低碳城市,从根本上要降低城市的碳排放量,通过大力发展低碳型的生产技术,摆脱经济增长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提高能源和生产资料的利用效率,使城市经济增长从单纯依赖能源耗费和资源投入,向依赖低碳技术、制度创新实现增长和经济效益提高转变,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转变,实现城市生产、生活的低碳化。可见,在甘肃建设低碳城市,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推动器,是实现低碳经济的有力保障。
(二)建设低碳城市是甘肃省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的重要保证。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平均能耗水平偏高的主要原因。甘肃省2000年至今的统计资料显示,甘肃的产业结构一直呈现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位居第三位的工业化结构。2010年甘肃省工业能耗占全省能耗总量的75.23%,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五大行业,合计耗能3113.32×104吨标准煤,占全省能耗总量的61%。(表1、图1)
要解决好高能耗、高污染的第二产业继续发展与发展低碳经济相悖的关键就是加快低碳城市的建设,科学有效地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低碳城市的建设,有利于形成低碳化的消费模式,从城市交通、建筑等基础设施开始,强调低碳化的生产、生活模式,进而带动第二产业的低碳化生产,以低能耗为目标有效调整第二产业内部的产品结构,逐步建立低耗能的发展模式,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着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逐渐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低碳城市的建设,有助于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升资源利用率,为高新技术的引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依靠节能技术,改造重点耗能产业,降低现有重点耗能产业的消耗水平。低碳城市的建设,还可以形成有效的监管措施,建立相应的经济效益评价体系,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和新建高耗能项目的上马,以形成低排放、高效益的良好局面。
(三)建设低碳城市有助于新能源、新技术的发展。甘肃能源结构比较单一,主要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主,经济增长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难以改变,是能源效率低下与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的重要原因。但是,甘肃省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也储备着大量的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在甘肃省大力发展和建设低碳城市,将有利于转变长期依赖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现状,发展成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首先,从能源的供应来看,建设低碳城市将为社会提供多样化的低碳能源,通过低碳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充分发挥全省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利用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可有利于降低企业生产、居民生活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减低碳排放,实现低碳经济。其次,从能源的利用上看,低碳城市除了利用好可再生能源外,强调对化石能源节约、高效地利用,通过城市的集聚效应,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实现“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开放式生产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封闭式生产,提高化石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生产、生活对化石能源的浪费,减缓能源需求量的快速增长,提高清洁能源的终端消费比例,实现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投入。
三、甘肃省低碳城市建设的思考
(一)城市建筑低碳化。据统计,城市建筑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占到了城市排放总量的50%,中国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碳。另外,在房地产的开发过程中,建筑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等方面的能源都参与其中,碳排放量很大。以兰州市为例,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东西长,南北狭窄,两山夹一河的特殊地形,可利用土地面积有限;但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乡镇(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使得人居需求快速增长与城市可利用土地极为有限之间形成难以磨灭的矛盾。兰州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2000年的15.21平方米增加到2010年的27.89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提高的同时,城市建筑的碳排放量也在不断上升,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
建设低碳城市,提高建筑节能、降低建筑碳排放量才是有效降低城市二氧化碳总排放量,促进低碳城市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低碳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首先,在建筑设计环节,要求树立节能减排的意识,在建筑材料的选择、施工建造和建筑物装饰上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多采用新能源、新技术,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其次,在建筑物建设选址上要求具备长远规划,建筑物的建设具有刚性特征,一旦建成,在短期内很难改变。因此,需预先做好城市建筑的总体规划,避免选址不当而导致拆了建、建了拆的恶性循环;第三,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周期,提高建筑物的使用效率,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
(二)城市交通低碳化。一定的城市空间结构需要有相应的交通结构体系,低碳生态型城市的空间结构的形成需要有绿色交通体系的支撑。可持续发展交通土地利用规划的一般法则是:减少出行的需求和出行距离,支持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限制小汽车。
实现城市交通的低碳发展,首先在于营造安全、舒适、健康的出行环境,以及通过城市规划实现目的地短距离可达性。其次,实施公共交通发展,通过提供舒适、方便、安全、快捷、准时的公共交通服务,逐步提高公交出行比例。再次,通过提倡车辆共享和合乘(需进行法规制度方面的创新)、发展清洁技术车辆、鼓励使用小排量机动车、应用智能交通系统等,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排放。
构建低碳化的城市空间布局,要大力推动实现土地利用功能的复合化,提高土地利用率。优先发展非土地依赖性产业,降低交通、工业用地比重,提高居住、生态用地比重。在城市建设中推行“低冲击”开发模式,依托而非改造原有自然本地地貌、水文、植被条件。空间布局采取分散组团格局,适度配置各地块、各组团的人口规模,避免人口密度过大造成的资源环境压力。
(三)城市消费低碳化。消费是一种消费者为满足自身生理和心理需要的经济行为,其根本目的是实现欲望的满足。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城市的消费能力日渐增强。与此同时,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忽略了商品的使用价值,炫耀性消费、过度消费成为消费的主流,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因此,建设低碳城市,就要形成城市居民低碳消费的理念,减少过度消费带来的高排放和高污染。低碳消费的实质是一种绿色消费、节约型消费,把生态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消费理念融合在消费行为中,强调人的消费活动与环境保护、社会和谐、人的健康的统一。
在低碳消费的理念下,首先通过新技术创新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逐步增加生产、生活中对低碳材料和低碳产品的开发和使用,尽量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其次要节制过度的物质欲望,特别是对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提高对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尽可能避免浪费,减少一次性消费行为,如一次性筷子、饭盒等,增加对消费品的循环利用;再次要转变消费观念,减少炫耀性消费和攀比性消费,使消费行为理性化、合理化,增强商品的实用性,减少商品的过度包装,重视城市物质消费与精神文化消费的全面均衡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