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博士研究硕士论文

博士研究硕士论文

时间:2022-07-14 05:28: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博士研究硕士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博士研究硕士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硕士论文;论文选题;中国知网

硕士教育是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培养高级人才的教育,而硕士学位论文是继学科课程教育和科学研究之后又一核心环节,并且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环节、硕士项目的重点①。在撰写硕士论文的过程中,如何选题也成为了重中之重。

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进行,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政策受到了更多学者的关注,硕士研究生是其研究的生力军。本文通过对中国知网刊登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对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选题分析,分析股利政策在硕士论文中的选题走向,旨在为下一步该课题的研究方向提供借鉴。

一、样本的选取和分析方法

1.样本的选取。本文以“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为主题,在中国知网的硕博论文中进行了精确筛选,从而选出了2000年-2013年相关硕博论文55篇,考虑到硕博论文的选题差异,本文特剔除5篇博士论文,其余50篇硕士论文均选作研究样本。样本所在的年份分布如表1所示:

2.分析方法。本文采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以了解硕士学位论文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选题方向。运用EXCEL软件,对选题视角和研究方法两个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最后在调查分析的情况下,得出对该研究课题下的硕士学位论文撰写的相关建议。

二、样本的的数据分析

1.选题视角分析。从搜索的结果看到,硕士研究生对于上市公司股权政策的研究是从2000年以后开始的,而选题的视角也主要集中在政策研究、影响因素等,具体分布见表2:

从上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从2005年起,硕士论文对股利政策的研究视角开始呈现多元化发展,不再单纯的局限于股利政策研究和与相关传统理论的关系研究,而更多地考虑到管理者及市场行为对股利政策的影响。同时,开始出现了将中美企业进行对比的分析研究。

2.研究方法分析。通常,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但是经过对中国知网2000年-2013年的有关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硕士论文的题目调查后发现,比较研究的方法在我国硕士学位论文中比较普遍。具体分布如表3(有些论文不只使用一种研究方法):

在比例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理论分析研究是研究的基础,是最基本和最传统的研究方式,但在当今硕士论文的题目中,单纯的理论分析命题方式已逐渐退出范围,取而代之的是更具有创新亮点的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当然,样本研究作为一种新兴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评价及建议

1.选题内容方面。从2000年到2013年14年的检索数据来看,我国硕士围绕《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这一主题的论文选题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但是,依旧集中在与相关经典理论的关系中。同时,与期刊论文相比,多元化的趋势仍旧有待加强。

2.研究方法方面。由于时间有限,本文探讨的研究方法仅仅是从论文题目中看到的,并未深层探究文章内容。但就题目而言,能够看出除了理论分析之外,许多论文采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公司股利政策的选择。比如“管理防御对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行为财务学的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研究”、“管理层激励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影响研究”等,在这些文章中,管理者对公司股利政策选择的作用被放置在一个重要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样本或者个案研究的研究方法在硕士论文中也有所体现,虽然所占比例不高,但依旧可以反映出未来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的趋势。

3.建议。综上所述,我国硕士论文在该课题的论文撰写中呈现着选题较集中,且重复性强的特点,涉及面相比其他课题而言较窄。但是近几年,硕士论文的选题范围开始扩展、科学性不断提高,研究方法也已经表现出实证研究、案例分析不断增多。

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建议:第一,中国的硕士论文选题应广泛参考国外文献资料,瞄准国际前沿,而不能仅仅把视角放在国内市场;第二,在选题方面,硕士论文应该注重研究具体的问题,避免大范围的泛泛研究。同时,应鼓励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特别是运用相关学科领域的原理、理论解决问题;最后在研究方法方面,硕士论文应考虑使用更多、更加创新的研究方法,如实证研究、经验研究、案例研究、调查研究等,以便使我国硕士论文能够与国际接轨。(作者单位:民族学院)

注解:

① 段洪波,张双才,刘甜甜:《2001~2010年会计学硕士论文选题内容与方法分析》

参考文献:

第2篇

学术论文是一种具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成果的记录,是进行成果推广和交流的手段也是考核科技人员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它是人类知识宝库的基本单元,或为人类精神财富的一部份,并能为科学界有效地利用,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起推动作用。

一、学术论文的分类

学术论文包括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学位申请者为申请学位而提出的论文。这种论文是考核申请者能否授予学位的重要依据,可分为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及博士论文等三种,其水平由浅而深。学士要求达到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硕士要求达到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博士则要求达到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由字数来看,学士论文约一万字,硕士论文约五万字,博士论文则在五万字以上,有时多达十至廿万字。兹分述如下:(一)学士论文大学本科毕业生运用在校期间学得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进行分析、解决某一不太复杂的科研课题所写的毕业论文,顺利通过签辨者,均可授予学士学位。其条件如下:

1.能够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

2.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二)硕士论文

硕士所提之硕士论文应为指导教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者,其论文须有自己的新见解,并在过程中有一定的工作量。一般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约一年左右。其基本要求如下:

1.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2.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

(三)博士论文

博士论文对本学科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本学科水平提高有重要的突破。其基本要求如下:

1.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2.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3.在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四)一般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论述创新性研究工作成果的书面文件,是某些实验性、或理论性、或观测性的新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

学术论文的内容应该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进步,而不是简单重复、纯属模仿或全盘抄袭前人的成果。学术论文应具有新的信息。

学术论文通常在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在学术报刊上发表等。它反映学科最新的前瞻科学技术水准及其发展动向,体现了科技工作者拥有的成果。

为进一步探讨学术论文写作特点和规律,应从内容性质和结构形式的差别方面将学术论文分为理论型、实验型、描述型和设计型等四大类。理论型论文的重点在于理论证明和分析。依研究对象可分两种:一种以抽象的理论问题为研究对象,其研究方法重于理论推导和运算;另一种则以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观测数据以及有关的文献数据为对象,其研究方法是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及抽象化,并通过归纳、演绎、模拟等过程,提出某种新的理论和见解。一般说来,理论型论文正文结构型式灵活,没有固定格式,可将研究的对象或结果划分为若干有联系的层面,按一定逻辑逐层进行论述。

实验型论文的重点在于设计实验以及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它也可分两种:一种是介绍实验本身为目的,重在说明实验装置、方法和内容;另一种是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从而认识客观规律。实验型论文的正文结构与理论型论者不同,主要是由实验报告的结构演化而来,并已形成一定约定俗成的格式,一般有『材料和方法、『结果和『讨论等三部份。此三部份仍可做适当调整,其重点内容则必须对实验作说明和分析。

第3篇

1.本科

到英国留学念本科的同学一般是照系上所开的课程按部就班上课。在苏格兰,本科需念四年,英国其它地区需念三年(但有建教实习课程者,仍需四年)。一年级末有资格考,通过才可升二年级,三年级未有毕业考,通过则可获得学士学位。

2.硕士

英国硕士课程分为Taught Course(授课式的硕士课程)及ResearchCourse(研究式的硕士),学生多半选择Taught Course。授课式的硕士课程,每学期系上开课,由教授讲课,课上小组讨论的机会很多。学季内要交作业(Course work)与专题报告(essay),年末要学科考试。每年大约十月初或九月底开学,隔年五六月会有学科考试,九月要交硕士论文。

一年三学季里,第一、二学季开课较多,第三学季较少。硕士课程非常紧凑,由于时间较短,每周上课的主题较大。教授会有指定的参考书单,但是单是一周的主题所列出的清单就常在五至三十本书之间。一门课一般是一周二或三小时,比起一般念两年或三年的硕士,英国这种一年的硕士课程负担非常重。

每年研读结束时的期末学科考试,对非英语系国家学生是一大挑战。在短短两小时内要回答3-5题申论题。期末学科考试的科目有时候可以是自己事先选定的。教学式硕士课程须缴交大约一万到两万字之间不等的论文。论文需要指导老师和一位校内同领域老师审核通过,并送到校外让另一位同领域老师也通过才可以。口试则依各科系老师要求而定。

英国还有一种以写研究论文取得的硕士(Master bV Research,也叫.M.Phil-Master of PhiIosophy),需要一年到两年时间,须写报告及缴交四万字论文。没有学科考试,上课也不硬性规定。比起上课式的硕士,此种学位报告及论文所占的份量很重,类似小型的英国博士课程,有意继续深造博士学位者,此种课程也可以是英国留学生进修博士的第一年。

另外,许多同学可能在念了某领域的学士(例如应用外文系毕业),到英国留学时则跨领域改念其它领域的硕士(例如行销或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会要求先念一个研究文凭课程(Postgraduate Diploma),为期一年,以充实此领域的学术基础。最后若通过考试,就会授予研究文凭,并接受继续念硕士班。

3.博士

英国的博士班为纯研究(by research)取向,近来虽开始有授课与论文合并式课程,但还未普遍。纯研究的博士课程主要是研究生在指导教授指导下进行独立研究。最后要缴交至少八万字的论文,一般需要三、四年以上。博士论文题目一般是自己在申请学校时便已确定,学校也是根据这个题目安排指导教授,发给入学许可。

第4篇

由於国内对於大型企业电脑化的发展和影响已有许多详尽的研究,如张委良(民79)、赖柏乔(民84)、吴东霖(民87)等人作过资讯技术对组织结构、竞争优势的研究;许志甫(民84)、林志宏(民87)则针对资讯技术运用对企业作业流程影响作探讨;而中小企业电脑化的相关著作或报导也甚多,如彭俊华(民77)、王惠真(民86)对中小企业电脑化的程序作过研究;李馥源(民84)、张力人(民88)、詹怡婷(民89)、王长智(民89)、陈俊良(民89)、甘文政(民89)等人则针对中小企业导入电子商务等资讯科技的程序、因素及效益作过探讨;综观上述,专注在电脑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之探讨较為缺乏。

而就中小企业而言,长久以来最為人所詬病的,即是缺乏有效的经营管理制度,特别是在会计制度方面,大多不甚健全,内部的作业程序也未标準化,缺乏适当的内部控制制度,其财务资料的正确性与可靠性备受质疑,发生错误或舞弊的可能性也相对增加,这些都是我国中小企业在传统人工作业环境下的普遍缺失。依据资策会(民86)的调查结果,我国中小企业应用电脑的比例约為68%,且有逐年提昇的趋势,故本研究的目的即欲探讨我国中小企业是否能藉由电脑化而建立管理制度,并在作业流程中植入关键性的控制点以提昇其内部控制制度,进而探讨在不同的电脑化应用程度下,其作业流程与内部控制的调整情况。

研究目的

中小企业电脑化的情形

包括电脑化的时间、资讯专职人员多寡、电脑作业系统的复杂程度、电脑化的范围以及资讯系统的开发方式為何。

中小企业会计电脑化的程度

瞭解我国中小企业会计电脑化的程度以及是否受到组织系络或电脑化情形的影响。

电脑化前是否先合理化

瞭解中小企业在会计电脑化前,是否先进行作业流程的标準化或合理化,以及探讨合理化与资讯系统使用满意度的关系。

会计电脑化对企业作业流程的影响

探讨中小企业的作业流程是否因為会计电脑化而有所改变以及不同的会计电脑化程度是否对企业的作业流程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会计电脑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瞭解中小企业会计电脑化对作业的效率、组织结构以及整体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共四项,以下针对各研究目的提出本研究的结论:

[1]、瞭解我国中小企业电脑化的情形

研究结果显示,中小企业由於资金人才的欠缺及本身业务性质较為单纯的关系,对於资讯专职人员或电脑专业人员的重视程度不高,大多在2人以下;硬体设备与架构方面,使用中型以上电脑者佔少数,大多使用个人电脑搭配单机作业系统,部分企业可能因业务需要搭配使用工作站,并以架设区域网路居多,显示样本企业的电脑系统复杂程度不高。样本企业对於ERP或电子商务等当前的新兴资讯技术应用的普及率不高,显示中小企业由於资金、技术及专业人才的不足,对於新兴资讯技术的引进与开发意愿都不高,大部分企业仍以购买套装软体的方式导入会计资讯系统进行电脑化。

[2]、探讨中小企业会计电脑化的程度以及是否和组织系络与企业电脑化的情形有关

本研究以导入会计资讯系统模组个数衡量企业会计电脑化的程度,研究结果显示,样本企业导入的会计资讯系统模组中,以会计总帐和进销存系统居多数,显示中小企业会计电脑化的程度不高,以帐务处理与作业控制层次居多,王惠真(民86)曾对中小企业引进会计资讯系统的程序作过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中小企业採用会计资讯系统的动机,主要是基於企业本身的需要,当企业规模扩增、业务量增加时,进销存及帐款的管理能够对企业的商务往来提供最直接有效的帮助,而且作业层次的电脑化所需投资的成本最少但收效却最快,恰能符合中小企业投资的经营特质。

在探讨组织系络和电脑化情形是否与会计电脑化程度有关方面,本研究提出组织系络、电脑化时间、资讯部门人数、电脑系统复杂度以及资讯系统使用满意度等因素并形成相关的研究假说,藉由适当的分析方法验证是否与企业会计电脑化程度之间有关联存在。研究结果显示,会计电脑化程度会受组织规模、成立年数、电脑化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究其原因可能是企业随著时间经过,业务量及规模的扩增,会计管理的相关作业变得更加复杂,為提昇效率,自然会导入更多的会计资讯系统以因应企业所需。

[3]、探讨会计电脑化是否对企业的作业流程造成影响

有关作业流程合理化与会计资讯系统使用满意度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样本企业在导入会计资讯系统前若曾进行作业流程的标準化或合理化,其资讯系统的整体使用满意度较高,显示先合理化再电脑化成功机率较高,系统的使用满意度也会较高,国内也有相关的研究支持此一说法。

关於会计电脑化是否对企业的作业流程造成影响,本研究採用相依样本t检定验证样本企业的作业流程控管在会计电脑化前后是否有显著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作业流程控管五个构面下的各变项在会计电脑化前后均呈现显著的差异,表示会计电脑化对企业的作业流程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企业会随著会计制度的电脑化,在其作业流程中建立原先没有的控制点,并强化原先并未确实执行的程序,进而提昇整体的内部控制制度。

而会计电脑化程度高低与企业作业流程控管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成正相关,但是,进一步对作业流程各构面进行分析,结果并无显著的情形,亦即会计电脑化程度越高的企业,整体而言其作业流程的控管越健全,但无法观察其对各个作业流程的影响程度是否显著。

[4]、探讨会计电脑化是否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造成影响

根据个案结果可知,企业的文件表单并未因為会计电脑化而消失,大部份企业仍要求将重要的凭证和报表印製出来供审核,只有部分作业可由电脑稽核取代之,可能原因是中小企业电脑化的程度普遍较低,且大多以购买套装软体的方式进行资讯系统的开发,缺乏整体性的规画,各子系统无法有效整合,导致资料的传输和稽核无法透过电脑执行一贯性的作业,只好延用电脑化前人工书面审核的方式。

就资料处理的速度而言,会计电脑化后,资料处理的速度明显增加,為企业节省许多的时间,但并不代表输出的资讯就一定正确,资料在处理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人為因素的影响而发生遗失、隐瞒、增加、重覆处理或其它不正当的异动,导致最后输出的并非正确完整的资讯。

就资料处理的成本而言,企业的软体若选购不当,资讯系统的品质即受到影响,如系统的维护及维修和使用不易导致错误或无效率等等,而使资料处理的成本增加。除此之外,使用者本身的素质也会影响资料处理成本的高低,企业的员工流动率高或训练不足等都会使资料在处理过程当中发生错误,导致处理资料的成本增加。

同时,企业在电脑化后,许多资料的储存、传输方式均已格式化或标準化,导致弹性调整的空间相对变小;且电脑化省却了一些人工作业下的繁琐动作,员工的工作方式也会变得较為单调且例行化,工作的负担和责任也有所减轻,但也导致职务的分工程度降低,有一人身兼多职的现象。

根据个案结果显示,当企业在人工作业的环境之下已具备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时,电脑化并不会改变原先的作业流程,大部份仍维持原先的程序,电脑化带来的效益只是让处理的动作变得更有效率。反之,当企业在人工作业的环境之下并无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时,电脑化会促使企业进行作业流程的标準化或合理化,并建立或加强内部控制制度,但前提是企业导入电脑时有妥善的规划,且资讯系统也符合需求的情况。

[二]、研究限制

[1]、样本取得问题

本研究的样本资料取自中华民国中小企业协会所出版之民国八十九年中小企业协会会员名册,事实上我国中小企业家数、行业眾多,加入中小企业协会的会员只佔少数,样本较不具代表性。

[2]、样本数有限

本研究的有效问卷77份,回收率仅12.83%,样本数稍嫌不足,可能原因是本研究问卷的题项过多,寄发时间又正逢企业的忙季所致。

[3]、衡量变数的问题

本研究变数的衡量有部分為主观性的指标,并无相关的文献支持,不同的人对相同的问题看法上很有可能出现不一致的现象,以致於本研究在作变数的分析时,可能流於主观或武断。

[4]、访谈深度的限制

本研究採用电话访谈方式进行资料的蒐集,由於访谈的时间有限,仅能针对简要的问题作询问,自个案公司所得的资料的品质不高。

[三]、建议

[1]、对企业的建议

1.本研究的调查发现中小企业会计电脑化的程度不高,并以导入交易处理与作业控制层次的会计资讯系统居多,显示企业会计资讯系统的应用层次有待提升,方能确实改善企业的经营体质,提升企业的形象与竞争优势。

2.本研究的调查发现会计电脑化对企业的作业流程及内部控制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有受访企业是藉由会计资讯系统的导入而建立了较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显示企业在导入会计资讯系统之前并无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时,可藉由会计电脑化的进行,检讨己身的管理制度,进而促成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

[2]、对后续研究者的建议

1.本研究是以问卷调查辅以电话访谈的方式进行,在资料的可信度方面较為欠缺,故未来相关研究可以藉由个案访谈的方式,对会计电脑化是否影响企业的内部控制作更為深入详尽的探讨。

2.本研究探讨的是中小企业会计电脑化情形以及对内部控制的影响,未来相关研究可以针对大型企业引进资讯技术对其内部控制的影响作探讨,相信可以对大型企业在导入资讯技术时,在其内部管理及控制制度上造成的影响以及因应方式提供有用的资讯。

参考文献

中小企业会员名册(民89),中华民国中小企业协会。

王长智(民89),中小企业导入企业间电子商务之研究,文化大学资讯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王义云(民85),会计电脑化对会计原则的衝击,会计研究月刊,第132期,pp.36-45。

王蕙真(民86),中小企业会计资讯系统引进程序之研究,台湾大学会计研究所硕士论文。

甘文政(民89),中小企业面临电子商务发展推行企业再造之研究,长荣管理学院经研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朱文源(民85),企业会计电脑化备忘录,会计研究月刊,第132期,pp.27-29。

江敏志(民83),会计资讯系统内部控制之建立-以电脑化总帐会计系统為例,东海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江瑞凯(民77),台湾中小型製造业电脑化困难之探索性研究,中山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吴东霖(民87),会计资讯系统对资讯使用者及竞争策略影响之研究,政治大学会计研究所硕士论文。

吴棕璠(民88),审计学,智胜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吴棕璠、谢清佳(民87),资讯管理理论与实务,智胜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吕方尧(民85),跨越会计制度电脑化的障碍,会计研究月刊,第132期,pp.19-27。

李馥源(民84),中小企业策略运用资讯科技的初探,中央大学资讯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周政贤(民73),中小企业电脑化过程对组织之影响研究,中原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林志宏(民87),资讯技术与企业流程再工程关系之探讨,交通大学工业工程与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林耀钦(民83),资讯科技对企业程序之影响研究,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博士论文。

侯君溥(民87),中小企业电脑化与组织变革过程--一个服务业之个案探讨,中山管理评论,第46卷第12期,pp.1137-1170。

柯琼凤、陈专涂、谢清杰(民88),会计资讯系统。沧海出版社。

柳中冈(民83),中小企业管理电脑化指南,松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洪许智源(民89),电脑化资讯系统内部控制之研究与评估—以五大会计师事务所為例,成功大学会计研究所硕士论文。

范明玲(民85),企业会计电脑化现况大调查,会计研究月刊,第132期,pp.12-18。

高孔廉、王约成(民72),台湾中小企业合作经营可行性之研究,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张人伟(民75),会计制度内容及设计方法,台北中国预算管理学会。

张力仁(民88),影响中小企业管理者导入电子商务因素之研究,东华大学国际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张淑光(民75),我国职场合理化、民主化对劳动者人格之影响,中国文化大学劳工研究所硕士论文。

张纬良(民79),资讯技术之运用对组织的影响,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许志甫(民84),资讯科技运用对企业作业流程的影响研究,成功大学工业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陈功源(民71),中小企业中长期资金筹措问题之研究,淡江大学会计研究所硕士论文。

陈吴美如(民88),企业内部网路企业内部网路(Intranet)对会计人员之影响,淡江大学会计研究所硕士论文。

陈俊良(民89),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台湾大学国际企业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彭俊华(民78),中小企业电脑化之策略性规画分析—企业制度典之构想与应用设计,淡江大学管理科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汤宗泰(民85),中小企业电脑化之难题、失败原因与成功因素,台北银行月刊,第26卷第11期,PP.39-55。

经济部工业局网站(民87),moeaidb.gov.tw/

经济部中小企业处网站(民88),moeasmea.gov.tw

詹怡婷(民89),电子商务资讯与环境特性对中小企业衝击之模式,元智大学资讯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资策会(民76),我国软体发展环境、问题及需求之现况调查。

刘士豪(民83),资讯系统与组织竞争优势关系之研究—资源基础理论之应用,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博士论文。

刘水深(民78),台湾中小企业之内部管理问题,臺湾银行季刊,第34卷第3期,pp.127-137。

楼雍仪(民86),由价值鍊观点探讨EDI在及时存货管理上的运用—以电子业為例,淡江大学会计研究所硕士论文。

蔡千姿(民78),中小企业电脑化资讯系统发展之描述性研究,交通大学管理科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蔡文贤(民74),台湾地区电脑化资讯系统规划之研究,台湾大学商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邓泗堂(民73),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问题之研究,政治大学财政研究所硕士论文。

萧国庆(民80),资讯安全的门神-通行码,资讯教育丛书(三)。

萧逸之(民85),中小型零商业合理化与电脑化优先顺序之个案研究,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萧开平(民84),中小企业製造业内部控制现况探讨,中兴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赖柏乔(民84),后勤资讯技术运用策略与竞争优势之研究─以电子相关產业為例,台湾科技大学管理技术研究所硕士论文。

钱钦嫄(民84),作业电脑化与企业再造工程,今日会计,第58期,pp.71-73。

戴西君、张家铭(民78),台湾中小企业发展之研究,经社法制论丛,第三期,PP.151-170。

闕志铭(民85),企业电脑化与合理化孰先孰后的主张--从组织程序模式来推论解释,中央大学资讯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苏淑慧(民86),电子资料交换使用状况及其对内部控制影响之探讨,淡江大学会计研究所硕士论文。

苏耀新(民88),会计资讯系统,松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Anthnoy,R.N.andJ.Dearden(1980),ManagementControlSystem,Illinois:RichardD.Irwin,Inc.pp.6.

Banerjee,R.I.(1993),DeLong,D.W.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HowMuchCompetitiveAdventage?LongRangePlanning,pp.29-40.

Cushing,B.EandRomney,M.B.(1994),AccountingInformationSystems,Addison-WesleyPublishingCompany,6thE.D,pp.59.

Delone,W.H.(1990),DeterminantsofSuccessforComputerUsageinSmallBusiness,MISQuarterly,pp51-61.

French,J.A.(1990),TheBusinessKnowledgeInvestment-BuildingArchitectured,NewJersey,YourdonPress,pp.15-20.

Murray,R.J.(1991),TheQuestForWorldClassITCapability-ITISKeytoAchievingQualityGoal,JournalofInformationSystemManagement,pp.7-15.

Nunally,J.C.(1978),PsychometricTheory.Mcgraw-Hill,NewYork,pp.21-23.

Porter,W.tandPerry,W.E(1987),EDPControlsandAuditing,KentPublishingCompany,5thEd.Boston,pp.176-180.

Rahman,M.andHalladay.M(1988),AccountingInformationsystems:Principles,ApplicationsandFuturesDirections,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pp.26.

Raymond,L(1985),OrganizationCharacteristicsandMISSuccessandFailureofanInformationSystemforProductQuality,MISQuarterly,pp37-52.

Thong,JamesY.L(1999),Anintegratedmodelofinformationsystemadoptioninsmallbusinesses,Journalof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s,pp.1152-1159.

第5篇

毕业论文答辩的主要目的,是审查文章的真伪、审查写作者知识掌握的深度,审查文章是否符合体裁格式,以求进一步提高。学生通过答辩,让教师、专家进一步了解文章立论的依据,处理课题的实际能力。这是学生可以获得锻炼和提高的难得机会,应把它看作,治学的“起点”。

(一)答辩的准备工作学生可以从下列问题(第4~10题)中,根据自己实际,选取二三个问题,作好汇报准备,(第1~3题必选)。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内容最好烂熟于心中,不看稿纸,语言简明流畅。

1.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或题目),研究、写作它有什么学术价值或现实意义。

2.说明这个课题的历史和现状,即前人做过哪些研究,取得哪些成果,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自己有什么新的看法,提出并解决了哪些问题。

3.文章的基本观点和立论的基本依据。

4.学术界和社会上对某些问题的具体争论,自己的倾向性观点。

5.重要引文的具体出处。

6.本应涉及或解决但因力不从心而未接触的问题;因认为与本文中心关系不大而未写入的新见解。

7.本文提出的见解的可行性。

8.定稿交出后,自己重读审查新发现的缺陷。

9.写作毕业论文(作业)的体会。

10.本文的优缺点。总之,要作好口头表述的准备。不是宣读论文,也不是宣读写作提纲和朗读内容提要。

(二)答辩会程序

1.学生作说明性汇报。(5~10分钟)

2.毕业答辩小组提问。

3.学生答辩。(一定要正面回答或辩解,一般允许准备10至20分钟)。

4.评定成绩。(答辩会后答辩小组商定,交系、院学位委员会审定小组审定。)

(三)学生答辩注意事项

1.带上自己的论文、资料和笔记本。

2.注意开场白、结束语的礼仪。

3.坦然镇定,声音要大而准确,使在场的所有人都能听到。

4.听取答辩小组成员的提问,精神要高度集中,同时,将提问的问题——记在本上。

5.对提出的问题,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出反应,以自信而流畅的语言,肯定的语气,不慌不忙地—一回答每个问题。

6.对提出的疑问,要审慎地回答,对有把握的疑问要回答或辩解、申明理由;对拿不准的问题,可不进行辩解,而实事求是地回答,态度要谦虚。

7.回答问题要注意的几点:

(1)正确、准确。正面回答问题,不转换论题,更不要答非所问。

(2)重点突出。抓住主题、要领,抓住关键词语,言简意赅。

(3)清晰明白。开门见山,直接入题,不绕圈子。

(4)有答有辩。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既敢于阐发自己独到的新观点、真知灼见,维护自己正确观点,反驳错误观点,又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修正失误。

(5)辩才技巧。讲普通话,用词准确,讲究逻辑,吐词清楚,声音洪亮,抑扬顿挫,助以手势说明问题;力求深刻生动;对答如流,说服力、感染力强,给教师和听众留下良好的印象。

第6篇

以往的研究表明,有关图书馆学热点的文献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个别专家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经验进行分析判断,从主观上得出。如,柯平先生通过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百年回顾,分析其所处的内外环境,提出图书馆事业中应该重视的7个热点,其实也可视为图书馆学未来研究的7个热点;另一类则是采用信息计量学等实证的方法,从客观的角度分析得出。如,邱均平先生等通过对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中七种代表性学术期刊(1999一2008)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当前我国图书馆学的九大研究领域。

上述两种研究,一种是定性的,一种是定量的,在图书馆学研究中都很常见。华薇娜曾抽样统计中美图书馆学情报学部分论文的研究方法并进行比较,发现美国学者定量研究方法的使用超过定性方法,而国内学者则以使用定性研究方法居多。

本文则把两者结合起来,既有定量统计,又有定性分析。

1.研究目的与方法

本文旨在通过对2006—2010年间CNKI中优秀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我国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方向。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新颖,理论性、系统性较强,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研究深度〔4〕,样本量不大不小,适合作为统计分析的对象。本文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即词频分析、共词分析、网络图谱分析。研究路线如图1所示。

2.数据采集

2.1数据库选择和样本采集

选择2006—2010年CNKI中的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CNKI的信息内容经过深度加工、编辑、整合,有明确的来源、出处,具有相当的可靠性其次,据CNKI优秀学位论文库显示,全国设置图书馆硕士学位点的院校和研究机构一共有64家,在数量和质量上有一定的保证。最后,文献信息都具有半衰期,图书约为5年,期刊约为3年,因图书馆学发展的速度较其他信息科学缓慢了一些,邱均平教授认为图书馆学研究文献半衰期定为5年较合适,故本文选择2006—2010的五年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进行统计分析。

2.2样本采集

对CNKI优秀学位论文库中“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类的硕士学位论文进行检索,得到64所院校、研究机构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共2903篇(截止到2011年3月),其中前15名见表1。

从表1可见,华中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15所院校的优秀硕士论文数都超过60篇,总计为2130篇,占到全部论文的73.37%,基本上与文献信息分散的“二八定律”吻合,说明数据在概率分布上是有效的。经过年限二次检索,得到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共计1993篇,占到收录论文总数的68.65%。这其中还要进行交叉领域的进一步选择。图中:丄属图情交叉主题的论文;U属图档交叉主题的论文;W属情挡交叉主题的论文;IV属图情档交叉主题的论文

从图2中可以看出,2006—2010年的优秀硕士论文中既有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单独学科主题的论文,也有两两交叉甚至三者交叉的论文。我们把纯情报学、纯档案学和属于I的范围的论文予以剔除。共得到图书馆学主题的硕士论文820篇,占2006—2010年图情档优秀硕士论文总数的41.14%,见表2所示。

据表2可以得出2006—2010年间图书馆学优秀硕士论文的增长率,并得出2006—2010年间图书馆学优秀硕士论文占图情档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的比例。

3样本初步统计分析

3.1样本统计

论文集选定后,从820篇学位论文中提取出每篇的题目及关键词,然后利用WPS表格软件进行统计,得到未经过处理的原始关键词共1887个,出现总次数为3462次,即平均每篇论文约有4至5个关键词。其中出现次数超过10次(包含10次)的关键词共有38个(占总个数的2.01%),总计出现783次(占总次数的22.62%)。所有关键词中频次超过10次的初步统计如下:

                                          

因关键词是非受控语言,在选取的时候有一定的随意性,所以在统计时需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关键词用不同语言进行标记,如“博客”与“Blog,,、“图书馆2.0”与“Library2.0”等;二是关键词的语义相同而字面却不一致,如“高校图书馆”与“大学图书馆”、“语义网”与“语义网络”、“公共图书馆”与“省图书馆”等;三是有些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没有实际意义,需要剔除,如“图书馆”、“服务”及“模式”等。

第一类问题比较简单,直接将英文的关键词替换为汉语的关键词,再进行统计即可;第二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则是根据关键词及文章的标题选择合适的关键词或重新拟定关键词,而后将所有的关键词用统一的关键词代替进行统计;第三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是直接将关键词剔除。经过分析、替换和剔除后出现次数超过15次(包含15次)的关键词共有22个(见表4),总计出现903次(占总次数的26.08%)。

                                         

3. 2初步分析

处理后这22个关键词共出现了903次,占全部关键词出现总次数的26.08%,符合集中分散的“二八定律”,表明这22个关键词属于高频关键词,能够说明2006—2010这5年间我国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主要方向。

观察表5,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信息服务、公共图书馆、开放存取、语义网、信息检索和知识服务均占到关键词总频次的1%以上,尤其是“信息资源”和“高校图书馆”出现频次达到总频次的3%左右,表明有关“信息资源”和“高校图书馆”的研究属于我国图书馆学硕士选题的热点。在列的有些关键词排名不是特别靠前,如Web2.0、图书馆2.0等,但这些词也表明了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的某种新动向。而一些关键词,如用户、网络环境等,仅从字面上观察无从判断其研究的确切方向,但在后面通过共词分析和组配后可发掘其中隐藏的信息。

4.多元统计和我国图书馆学硕士论文选题分析

通过初步统计分析得到一些简单、明显的结论,这还不够,因为每个关键词都是孤立的、分散的,不能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而运用共词分析法可以将关键词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获得论文的主题方向。这里有以下四个步骤:一是抽取代表图书馆学研究主题或研究方向的高频关键词,也就是表6中所列关键词;二是统计关键词在论文中两两出现的累计次数,组成共词矩阵;三是绘制代表关键词间关系的点线图,揭示高频关键词间的联系;四是对绘制的点线图作进一步分析。

4. 1建立共词矩阵

通过先前的建立“标题一关键词组数据库”,对820篇学位论文中出现的高频关键词进行词间的两两统计,得到一个共词矩阵(部分数据如表5所示)。共词矩阵为一对称矩阵,两关键词相交的数字代表其一同出现的论文的篇数,如“高校图书馆”与“用户”相交的12,表明有12篇论文同时使用了“高校图书馆”和“用户”这两个关键词。

4.2高频关键词的图谱分析

高频关键词的图谱分析是共词分析的关键所在,对图谱中“点”、“线”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得到我国图书馆学硕士论文研究的热点及各研究主题之间的微观关联。

4.2.1绘制高频关键词间的“点线图”

高频词间的点线图原型来源于陈超美博士的“QteSpace信息可视化,,〔,根据共词分析得到的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关系矩阵,用大小不同的点来代表出现次数不同的高频关键词,用粗细不同的线来代表关键词之间的紧密程度,这样就形成一个高频关键词之间关系的网络图谱(见图3)。

图中:1信息资源;2高校图书馆;3用户;4知识管理;5数字图书馆;6评价方法;7本体;8信息服务;9公共图书馆;10个性化服务;11开放存取;12语义网;13信息检索;14知识服务;15知识产权;16Web2.0;17网络环境;18数字36422点线图分析可以看出图中较大的点为信息资源、高校图书参考咨询;19知识组织;20危机管理;21图书馆2.0;22图书馆员。馆、数字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与信息资源关联紧密的有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与高校图书馆关联紧密的有用户、信息服务;与数字图书馆关联紧密的有知识产权;与公共图书馆关联紧密的为信息服务、个性化服务;与图书馆20关联紧密的有Web2.0和信息服务。从个别情况来看,信息资源的点最大,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是高校图书馆,二者之间具有最强的联系,表明有关信息资源的研究最主要是关于高校图书馆方面的;信息资源和高校图书馆虽然出现的频率最高,但是二者所联系的其他关键词并不是最多的,说明有关二者的研究在主题的散布上并不是最广泛的。也有个别关键词比如危机管理,与其他关键词发生极少关联,表明所代表的选题比较专门,研究领域狭小。

5.我国图书馆学硕士论文的选题方向分析

通过对CNKI中图书馆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中关键词的词频分析、高频关键词的共词矩阵和图谱分析,可以得出我国图书馆学硕士论文选题取向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领域:

一是知识管理下的图书馆学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管理成为研究热潮,图书馆学研究顺应了这个潮流。硕士研究生们也在思考如下问题: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深层挖掘,参考咨询及知识服务,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和服务创新,以及馆员知识共享,等等。

二是高校图书馆研究。在我国,高校图书馆的读者量一直是稳中有升,它承担着整个图书馆界新管理理念的引入、新技术应用、新服务方式试验等的重任,因此,有关高校图书馆的研究一直是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这也在图书馆学硕士论文中体现出来。

三是和谐诉求下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时下,和谐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诉求,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也不例外。和谐社会讲究以人为本,公共图书馆对外服务则提倡读者第一、读者至上,对内管理则应以馆员为本。只有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让公众满意,只有其内部管理让大多数馆员满意,图书馆建设才能谈得上和谐。而如何让公众满意,如何让馆员满意,如何让图书馆成为社会的公共知识管理与服务中心这些重要议题,仍然将吸引众多学子的研究目光。

四是法治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在数字化浪潮中,几乎所有图书馆都无法回避资源的数字化和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问题,包括:特色资源的优先数字化,所需关键数字资源的外部采购;数字图书馆如何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如何处理知识产权保护和免费使用的关系问题;如何组织数字信息资源,以便于检索利用,等等。

五是信息资源建设与保护。如何使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采集至少达到基本保障的水平,拥有自身的特色,并且组织得井然有序,使用便捷且得到长期的保存成为图书馆学硕士论文选题的又一热点。文献的开放存取、数字信息资源的建设和保护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第7篇

【关键词】淡紫拟青霉;文献计量;专利

Status and Trends of Paecilomyces lilacinu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CNKI and SIPO

LI Tian-hao1 ZHANG Bo2 LIU Xian-jiao1 RUAN Chang-chun1

(1.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Natural Enemy Insects,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118, China;2.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Edible and Medicinal Fungi,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118,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from CNKI(http://) and SIPO (http:///index.action), and used danziniqingmei (P. lilacinus) in Chinese as a subject word, articles and patents were searched and analyzed to study the status and trends of Paecilomyces lilacinus research in China.

【Key words】Paecilomyces lilacinus; Bibliometrics analysis; Patent

0 引言

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是土壤及多种植物根系的习居菌[1],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丛梗孢科、拟青霉属。该属主要特征为分生孢子梗呈瓶状或近球形(瓶梗),在菌丝端或短枝上轮生,分生孢子单孢链状。该属已报道有近50个种,均为昆虫病原菌或线虫病原菌[2]。1979年国际马铃薯中心Jatala发现淡紫拟青霉对植物根结线虫具有寄生作用[3]。此后,许多国家的学者对该菌进行了研究,证明了淡紫拟青霉对多种植物线虫都具有防治效能[2],并且有易培养、寄主广、功效高等优点[4],对人畜安全无毒、不污染环境,有利于生态平衡[5]。1985年云南农业大学的胡以仁在观察真菌和制作封片的实验技术报道中使用了淡紫拟青霉作为菌种材料[6];1989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陈品三与彭德良使用Jatala提供的菌种开展了防治根结线虫的应用试验并进行了报道[7]。目前我国相关研究的期刊论文已发表数百篇,内容涵盖生物学、分类学、生理、生态、分子生物学、代谢产物研究、生防应用与致病机理研究等方面[2,4-5,8]。随着相关工作的发展,阶段性地对文献资料进行系统梳理有助于该领域人员更好地把握研究概况与发展态势,因此,本研究借助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与国家知识产权局(SIPO)中国专利公布公告系统,以淡紫拟青霉为主题,检索我国研究利用淡紫拟青霉的科技文献与专利成果,对重要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为研发人员深入了解我国该领域工作情况提供参考。

1 数据采集

1.1 文献采集

以中国知网(CNKI)为文献源,在“跨库选择”中分别对“期刊”、“国内会议”、“博士”、“硕士”等12个子数据库(不包括“专利”数据库)进行单独检索,检索方式为“高级检索”,“主题=淡紫拟青霉”[9]。检索结果经人工筛查去除期刊目录、书讯、宣传页等非目标材料;去除因“优先出版”等原因产生的重复记录,而后供分析使用[10]。“基金”与“机构”数据由CNKI分组浏览功能生成,在检索后将该数据拷贝使用[11]。

1.2 专利采集

使用国家知识产权局(SIPO)中国专利公布公告系统进行专利搜索,采用“高级查询”,“文本”栏中“名称=淡紫拟青霉”[12],对SIPO提供的“发明公布”、“发明授权”、“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4个类别单独检索,检索结果导入电子表格中供分析使用。

1.3 采集时间

2015年8月31日。

1.4 数据处理

使用WPS Office的WPS表格9.1软件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及制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文献总量及分布情况

表1为在CNKI与SIPO中检索获得的文献及专利的数量分布情况,共计检出566篇(件),按照数量递减顺序排列。

CNKI的“跨库选择”功能提供了13个可选子数据库,对除“专利”数据库之外的12个数据库进行了单独检索,有8个数据库获得了文献数据,其中,“期刊”论文数量最多,为353篇;其次为“国内会议”论文数量,为52篇;“硕士”论文的数量也较多,为39篇。对“学术辑刊”、“标准”、“年鉴”和“商业评论”4个数据库的检索未获得相关文献。

SIPO提供了“发明公布”、“发明授权”、“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4个类别可供检索,对其分别检索后,除“外观设计”外的3个类别下获得相关数据,专利类型中发明专利占绝大多数。由专利审理流程可知,“发明公布”的检索结果中也包含了“发明授权”的全部专利,因此在计算文献总量时38件授权发明专利不再重复计入。

表1 检索获知的淡紫拟青霉文献分布情况

2.2 文献的时间分布

图2为文献数量位于前列的期刊论文、专利申请、国内会议论文及硕士论文数量的年度分布情况,有关报道始见于1984年,贵州农学院梁宗琦在有关拟青霉属菌株的研究论文中提及淡紫拟青霉及其应用情况[13]。图2的四类文献中,期刊论文数量在过去二十年间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态势;专利申请量则在“十二五”期间出现了快速增长;硕士论文数量在过去十年间平稳增长;而国内会议论文数量近年来略有下降。

图1 淡紫拟青霉文献发表量的年度变化

2.3 主要期刊与基金

表2为国内发表淡紫拟青霉相关文献的主要期刊,其中《中国生物防治》(现改名为《中国生物防治学报》)发表相关论文17篇,是发表相关文献最多的期刊;而居于前三位的期刊也集中反映了淡紫拟青霉研究与应用的主要方向。

表3是从CNKI提供的“基金”列表中筛选出的主要资助基金,可供参考。其中,国家层面的基金来源占多数,“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助发表相关论文42篇,是资助发表相关论文最多的基金来源;在地方基金中,“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居于前列。

2.4 主要研究机构与人才培养情况

表4是CNKI“分组浏览”的“机构”列表中发文数量位于前十位的单位,检索时勾选除“专利”外的12个子数据库。表5与表6分别为国内有关淡紫拟青霉研究的博士论文和主要的硕士论文来源单位。福建农林大学在这三项检索中均位居首位;华中农业大学在相关文献总量与硕士论文数量上也都位居前列。

2.5 专利类型及专利权人分布

本次检索获得相关专利及专利申请共计71件,其中70件为发明专利,1件为实用新型专利(表1)。图2是本次检索时相关发明专利的权利状态和审查状态,在70件发明专利中,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有38件,占总量的54.3%。授权专利中,31件专利权有效,其中1件发生了许可转让,另有7件已失去专利权,有效专利占授权专利总量的81.6%。尚未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中,16件处于审查阶段,其中6件公开,10件处于实审;而另16件申请已无效,其中13件自行撤回,3件被驳回。

表7为授权专利在2件以上的专利权人及其专利申报状态,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相关授权专利数量最多,为7件,未见后续申报;华中农业大学持有授权专利2件,另有1件处于实质审查阶段;其余4个专利权人也没有检索到后续申报。

3 结束语

在基于CNKI和SIPO的检索中,我国淡紫拟青霉科技文献主要包括了期刊论文、专利申请、国内会议论文、硕士论文等,这四类文献占据了检索文献总量的91.0%,其中,期刊论文数量在过去的二十年间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专利申请以发明专利为主,在“十二五”期间申请量出现了快速增长。

期刊论文刊发数量居于前三位的期刊依次是:《中国生物防治》(现已更名为《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植物保护》与《农药市场信息》,总体上反映了该领域研究和应用的主要方向。在研究和人才培养机构以及地方基金来源方面,福建、湖北、广东、云南等南方省区表现突出。该领域的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占总申请量的98.6%,实用新型专利与外观设计专利数量不足,知识产权结构略显单一,对产业化发展的支撑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福建农林大学在期刊数量,博、硕士培养数量中均居于首位,但在专利申请方面仅检索到1件发明专利(已转让);在博士、硕士培养数量居于前列的另外几所大学中,也仅有华中农业大学具有3件专利申请,这一结果说明国内该领域人才培养与技术应用之间存在距离,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成果转化率可以作为该领域今后发展中的一个着力点。

【参考文献】

[1]夏汉祥,廖美德,胡亮亮,等.淡紫拟青霉的研究现状[J].世界农药,2010,32(5):8-12.

[2]张春龙,肖炎农,余旗红,等.淡紫拟青霉的特性与研究进展[J].湖北植保, 2012,130:48-51.

[3]Jatala P, Kaltenbach R, Bocangel M. Biological control of Meloidogyne incognita acrita and Globodera pallida on potatoes[J]. Journal of Nematology,1979, 11(4): 303.

[4]李芳,刘波,黄素芳.淡紫拟青霉研究概况与展望[J].昆虫天敌,2004,26(3):132-139.

[5]姜培增,李宏园,陈铁保.淡紫拟青霉防治植物线虫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8(6): 38-41.

[6]胡以仁.一种观察真菌和制作封片的方法[J].微生物学通报,1985,6:46-47.

[7]陈品三,彭德良.淡紫拟青霉防治南方根结线虫1号生理小种和花生北方根结线虫试验初报[J].中国油料,1989,3:45-48.

[8]赵培静,任文彬,缪承杜,等.淡紫拟青霉研究进展与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 2007,35(30):9672-9674,9739.

[9]刘建峰,王静瑜,方亦秀.基于CNKI的平腹小蜂中文文献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3,40(3):57-60.

[10]刘贝贝,徐航.2000-2014年CNKI中关于光催化研究的文献分析[J].广州化工, 2015,43( 5):62-63.

[11]林旭东,钱小琴,刘凌云,等.我国激光科研成果文献的统计与分析[J].激光杂志,2015,36(2):1-5.

第8篇

关键词: 图书馆学位论文管理再利用

1.学位论文管理和再利用的重要性

1.1学位论文的学术性质和学术价值决定了学位论文管理和再利用的必要性

学位论文通常指博士或硕士研究生为了获取学位资格,向学校或其它学术机构提交的学术研究论文。它是学位申请者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科学研究的总结,是具有一定独创性的一次文献。论文的选题一般都是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所探讨的问题相对专一,对问题的阐述详细、系统且不乏新颖的学术思想和独到的见解,在一定程度上涉及本专业的前沿领域和重要问题。因此,学位论文与普通科研论文相比,具有文献分析面广、数据与图表量大、理论分析充分且深刻、参考文献大等特点。基于以上原因,学位论文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是进行学术研究等工作必不可少的文献资源[1][2]。

根据档案法和有关规定,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制定了《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已经公布并自2008年9月1日起施行。高等学校应当对纸质档案材料和电子档案材料同步归档。其中教学类文件材料的归档按原国家教委、国家档案局的《高等学校教学文件材料归档范围》的相关规定执行。在《高等学校教学文件材料归档范围》中,第十条为优秀的、典型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及评审意见。第十一条为研究生及硕士、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名册、学位论文及有关审批文件。因此,电子档案材料的归档是必须的。

1.2山西师范大学的快速发展要求学位论文管理和再利用的进一步完善

山西师范大学创建于1958年,前身是晋南师范专科学校,1964年升格为山西师范学院本科院校,1984年更名为山西师范大学,1999年山西省职业师范专科学校和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并入,至今已经走过了50年的风雨历程。

随着该校博士点的申请成功,该校已经具备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的学位授予资格,未来还会迎来更好、更快的发展。学生人数的增加,学科的发展必然要求学位论文管理和再利用的进一步完善。

2.校图书馆学位论文的收藏、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山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管理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校逸夫图书楼310室是博硕论文库,从中可以获取纸质版和电子版的硕士论文资料。其中电子版的硕士论文是从1994年至今的,并且大部分为Word格式。而历年的学士论文资料只能从各学院获得。

第二,学位论文的Word格式存放不仅占用内存空间大,并且安全性差。

第三,该校要求硕士毕业生在离校前必须将纸质版和电子版的学位论文直接提交给校研究生处存档。其中电子版的论文资料采用文件夹嵌套形式存放和管理,由于审核力度不够,因此提交的电子版论文在格式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很多学生把封面、摘要、正文等分别存放在多个Word文档中,给电子论文的管理和电子论文的入库带来了很多不便。而学士论文的存放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第四,校图书馆自建资源中提供了一个VF开发的博硕论文摘要查询系统,但它只提供了简单的论文摘要查询功能,没有实现论文全文在线阅读、论文提交和论文下载等功能,这样的系统不利于学位论文的再利用。

第五,校图书馆数字化文献资源中提供CNKI系列数据库(清华同方),但是CNKI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没有山西师范大学的论文资料。

第六,硕博论文库设在逸夫图书楼,属于新教学楼,很多学生不了解情况,此阅览室参阅人员相对较少,因此,本校学位论文的再利用率非常低。

3.加强学位论文管理和再利用的措施和建议

3.1加强对学位论文管理的重视

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统一学位论文组织形式。在对原规范进行合理的完善和补充后,出台一份新的、细化的论文组织形式规范文件,并具体落实到各学院。毕业生在论文答辩完成后要提交一份格式正确的学位论文电子版,并且要求相关人员审核电子版格式正确后学生方可毕业离校。

第二,pdf格式的文件占用内存小且安全性好,排版成功后不易被修改。因此,校方应该要求各学院相关人员进行Word格式转pdf格式的技能学习。经过这样的严格要求,相信一两年之后的学位论文都将以pdf格式提交,减轻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劳动量。

第三,对论文答辩为优的学士论文进行归档。

第四,一些技能性要求比较强的专业,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以开发软件系统作为论文的支撑,除提交电子版的学位论文外,还需同步将另外两份文档提交。一是将所开发软件系统打包后提交;其次为一份日志文档,将系统使用说明做简要介绍。

第五,图书馆采用一些措施加强宣传,积极提倡大家利用本校学位论文资源进行学术研究和论文撰写等工作。

第六,开发一个基于山西师范大学,功能完整的学位论文检索系统。

3.2基于山西师范大学的学位论文检索系统

3.2.1开发检索系统益处

首先,学校本科生在大三阶段要选择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和毕业论文题目进行学士论文的设计、开发和撰写,很多学生在选择导师和选择论文题目时存在很多疑惑。开发一个学位论文检索系统能够让他们很快查询和了解相关导师的研究方向,尽快锁定自己的论文方向。

其次,硕士研究生在入学后,需要和学院沟通选择自己的导师并开展科研工作,但是很多人对各导师的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了解不足,所以检索系统的开发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最后,检索系统的开发让导师的指导作品和学生的学位论文公开化,论文的公开化是一种内在的激励机制,必然带来本校学位论文质量的显著提高。

因此,为了实现该校毕业论文,特别是硕士毕业论文的再利用,设计和开发一个基于山西师范大学,功能完备的学位论文检索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3.2.2检索系统功能

第一,功能完整。学位论文检索系统是一个集注册登录、论文提交、论文检索、论文统计、论文评价、后台管理为一体的系统,其中论文检索为核心模块。

第二,论文提交模块包括论文电子表单的提交和论文全文的上传。

第三,系统应该设有审核机制,相关人员可以直接进入后台对已经上交的论文信息进行审核。

第四,论文检索模块应具备初级检索和高级检索功能,并具备两种匹配方式即模糊匹配和精确匹配。

第五,学生登陆系统后可在线查看论文全文并免费提供全文下载功能。

第六,系统需收录山西师范大学1994年至今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2500余篇。

第七,论文表中的字段分为:基础检索字段、排序辅助字段、审核字段、上传字段、图书馆收录字段,其中论文编号是主键,学生学号是外键。基础检索字段还需包括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导师姓名、导师单位、学位级别(硕士或博士)、学位类别(全日制或教育硕士)、论文类型(应用型或基础型)、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学科专业备注、学位授予年度、中文题名、英文题名、中文副题名、英文副题名、中文关键词、英文关键词、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等。

3.2.3相关度检索排序算法

深入研究高校学位论文管理中学位论文检索算法。传统的基于查询项匹配的检索算法存在返回信息过多,且查全率、查准率不高,用户筛选不方便等问题[4]。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种相关度检索排序算法,已应用于山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检索系统。

采用非全文索引,即只对论文题名(caption)、关键词(keywords)、摘要(abstract)建立索引,然后用Lucene中文分词器对caption、keywords、abstract及用户输入的检索词进行分词处理。在分词处理的基础上实现检索和排序。

相关度检索排序算法[3][4][5],主要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选择学科门类。教育部公布的十二个学科门类分别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学科门类下设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由于用户一般会选择相同或者相近的专业进行查询,因此学科门类的选择和限制能够很好地解决“一词多义”问题。

第二步,采用“检索项+caption+keywords+abstract”组合查询技术,并去除重复项,得到检索结果集。论文的关键词一般为四到六个,能有效地表征论文的主题。但是由于用户提取关键词的能力参差不齐,所以关键词不能很好地代表全文。本文提出“caption+keywords+abstract”组合能够更好地代表全文,能够很好地提高查全率。

第三步,计算相关度,并按照相关度的大小,对检索结果集重新排序。位置因子中caption优先级别为一,keywords优先级别为二,abstract优先级别为三。优先级别相同的论文则计算检索词的词频,词频越高排序越靠前。本原则能够很好地提高查准率。

新算法较原算法在查全率和查准率方面有较大改进,用于学位论文检索的效果明显,且实用性很强、易于工程实现,基本满足了高校学位论文检索的需求。随着各高校自主研潮的推进,开发和使用校本系统必将是一种趋势。

相信随着学校对学位论文管理的重视和学位论文检索系统的使用,该校学位论文的利用率会很快提高,并且一定会带来学位论文质量的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金春华.我国数字化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的现状与建议,省略.

[2]赵嘉朱.中国学位论文管理的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4.

[3]袁铭蔚.基于本体的向量空间模型的压缩算法.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12.

第9篇

全书以此为线索,遴选出三位年龄相当、履历相近、乐风相映,在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国际音乐舞台上各执牛耳、独具,但又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独具特色的汉文化,尤其是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的作曲家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跨时空、多维度的文化比较和深层的音乐创作思想研究。这三位作曲家分别是创造了“主要音技法”的德籍韩裔作曲家尹伊桑(Isang Yun,1917―1995)、自称为“蓝领”的旅欧日裔作曲家武满彻(Toru Takemitsu,1930―1996)和“中美音乐文化交流的使者――”美籍华裔作曲家周文中(Chou Wen-chung,1923―)。这部中央音乐学院博士论文系列作曲理论编的首部作品已于2013年10月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

该书作者宝玉是一名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作曲博士,师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郭文景,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亚洲爱乐国际乐团驻团作曲。

从结构上看,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对中日韩三国的历史渊源及文化互动进行鸟瞰;分析比较三位作曲家的文化观念和艺术理念;对三位作曲家因各自不同的艺术哲学观和音乐美学观而产生的不同的音响观念进行综合阐释。最后,作者就具体作品分析过程中,在其作品中所能反映出的文化气息与创作手段的内在联系作进一步的理论及理念的总结概述,进而得出结论及其展望。

笔者认为,该书的“创新”与“独特”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创新之处――

“311定理”在音乐分析当中的创造性运用

作者根据俄国画家康定斯基的抽象派绘画理论――点・线・面――而提出的“311定理”(其公式为:3+1=1)进行“三点一线一面”的分析。即:个人、祖国、西方(三点);音响观(一线);作品风格(一面)。此举不同于一些常见的音乐作品分析理论范式(如“结构――功能理论”、“接受美学”、申克分析法等),“311定理”是作曲家产生作品的客观存在和人文背景,它不是一种具体的音乐技术分析方法。于润洋先生曾提倡音乐理论研究应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他说:“坚实的理论修养和渊博的历史知识是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两块基石,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会对现实有一个真正清醒的认识和评价。”①而“311定理”正是遵循了这一原则,从作曲家相关的历史、文化、社会事实出发,勾勒出三位作曲家各自别具一格的肖像。然后,作者再具体到某一部作品,进行譬如音乐结构分析、音高结构分析、音响形态分析等技术层面上的分析,并重点论述了对作曲家“独门绝技”,比如对尹伊桑的“主要音”及“主要音响”的观察,还有对武满彻“音色音乐”与“点描配器”的整体观察。

独特的视角之一――

对文化与艺术关系的高度重视

1969年,英国著名音乐学家约翰・布莱金(John Blacking,1928―1990)在其长文《人类经验中的音乐价值》中,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音乐评价思路。他认为,音乐的价值必须在其所存在的语境(context)中考察:“音乐应该作为社会或个体的产品来研究”。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可谓挖到了作曲家的根,因为它把作品分析放到与作曲家本身不可割裂的文化大背景当中。作者对中日韩历史文化溯本探源,以期对当下音乐创作领域内颇为复杂的民族性与西方现代性的主客体关系的再认识,以及对如何以西方现代作曲技术反映本区域或本地区的民族文化精神,进而通过研究东亚三位作曲家的人文背景和音乐历程以及独有的美学构架,从而梳理出具有现实意义与应用意义的理论手段。

当我们面对一棵大树的时候,通常只留意上面的枝叶,而很少看到树之“根”,以及它所在环境中的土壤、周遭的空气,所以就不可能理解这棵“树”(作曲家)为什么长出来的是这样的“枝叶”(作品),而不是别的样子。比如,为什么尹伊桑的作品是这样而不是那样,那是因为他的作品一定是他从本民族文化中悟化的东西。该书认为我们在评价一个作曲家的作品时,不仅是要看其表象,还要追其本质,还要回头去追溯这个作曲家为什么是这样;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所以然”就是要回到他所身处的文化、他的生平、世界观,所有这些都可能决定“作品”这个结果。

另外,本书从实用性的角度去看待作曲技术,具有正本清源的价值,而不是按常规的做法,单纯地将其归纳成某一种技术公式。从技术本身来讲,理论家习惯把它归纳成一种公式,这样也许便于教学与传播,但试问这些大师中有多少是带着这样一种公式去创作的呢?也许他们只有一种开放的精神和躁动的心灵,从而导致他们产生一种创作的冲动。这种冲动促使他找到一种表现方式,而这种方式与其他公式其实是不一样的。比如武满彻的技术分析就很难归纳,什么“十二音”、“音集集合”都不是,就像画家对于油彩的驾驭都是由形象思维决定的,而不是说遵从了某种模式;又比如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晨曲》与北欧的冷空气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说,对艺术家的具体探讨一定要与文化结合起来进行,剥离了文化,便成了无源之水。

独特的视角之二――

这是一本作曲家分析作曲家的书

与一些非作曲专业人士的“隔靴搔痒”的作品分析而言,本书不寻常之处在于它是一本作曲家分析作曲家的书,显然这样更地道。要知道,日前在个别地方综合类院校作品分析领域里存在一种“一犬吠影,众犬吠声”的现象,其后果就是使作品分析脱离了音乐本质,成为一种“玄学”,甚至一部“科幻剧”。因为缺乏专业的工具,分析的层面只能停留在华丽辞藻的堆砌上,始终不能深入挖掘,读者自然看不出其中的门道。没有与之匹配的钥匙怎么打得开这把锁呢?作曲是一门学问,不懂技术如同没有钥匙,所以打不开“这把锁”。我们不能把毕加索的“胡来”不能等同于一个普通人的涂鸦。

音乐评价者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认知能力、经验知识和评价标准的制约。②作曲家本身积累的丰富的听觉经验、良好的作曲技术,以及个人的音乐、非音乐知识为其在做音乐评价与分析的时候,提供了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

作者在书中对三位作曲家音乐风格做出了精准的概括:玉树临风――踔厉乱画――好好做自己,精炼地点出了他们的“形神”所在。

关于“玉树临风”的尹伊桑的研究论文主要有《“主要音”在尹伊桑室内乐中的运用》③、《浸染则会东方文化观念中的“主要音技法”――简评尹伊桑的创作》、《尹伊桑作品中的反和声手法(上)――〈大提琴协奏曲〉1976简析》④等十几篇,这些论文基本上都是以“主要音”作曲体系为研究对象。

与其他两位相比,国内对武满彻的研究相对活跃一些,相关论文四十篇左右,文章主要集中在对作曲家早、中、晚期音乐创作的研究⑤,还有一些对其生平和传统文化元素对其作品影响的研究⑥;对某一部具体作品的研究⑦,以及对武满彻和声技法的研究⑧,对电影配乐的研究⑨等方面。

作为20世纪美籍法人作曲大师埃德加德・瓦雷兹的挚友,在其逝世后成为他音乐财产的管理人和权威解释者,美籍华人周文中为中国青年作曲家提供在美国事业发展的空间,并为中美音乐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⑩关于“好好做自己”的周文中的研究论文也有十几篇,对作曲家音乐风格和作品的剖析的论文主要有:《周文中:其人其乐》{11};《西器中韵 和而不同――周文中〈渔歌〉的音色移植与延音功放配器法分析》{12};《周文中对古琴曲〈渔歌〉移植的艺术观念》{13}等。而近年来把东亚三国作曲家放在一起研究的,只有青年韩裔学者刘贞银(上海音乐学院西方音乐史方向的博士){14}。

作曲家宝玉正是基于对上述研究成果的整理分析,分别选取了尹伊桑的《穆瓦克舞蹈幻想曲》、武满彻的《幻影》和周文中的《花落知多少》三部作品,进行了音乐结构分析、音高结构分析和音响形态分析。这三部作品都是以西洋管弦乐为音响载体,虽然周文中的《花落知多少》乐队规模略有变化而且稍小一些,但三位作曲家都是以西洋管弦乐编制为主体来幻化东方之声。这是作者选取分析对象的共性。

独特的视角之三――

对“现代性”与“民族性”的独到见解

19世纪后半叶兴起的欧洲民族乐派是欧洲音乐浪漫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为音乐的浪漫主义运动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和生气。20世纪初,西方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曾对亚洲的传统音乐发生强烈影响。东亚三国迅速接受了西方音乐,但西方元素和传统元素基本处于并置状态,作曲家孜孜不倦地寻求着民族文化身份。20世纪下半叶,西方现代音乐技法和观念的传入使亚洲作曲家找到了新的资源,在探索本民族现代新音乐的征程中更进了一步。可见,东西方音乐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带来的是各国文化对“现代性”和“民族性”的双重诉求。

人们通常认为:只有抵抗西方现代性才有自身民族性,一旦全盘接受现代性的话就没有自己的民族性了,宝玉并不认同这个观念,而是通过对三位作曲家的作品研究与分析,并结合文史资料的阅读,从而找到与西方现代性相承因的东亚现代性,以及东亚现代性与东亚古代文明融合的历史渊源关系,进而提出并证实:现代文明是一个经起源、融合、发展,变异为相互关联的一个综合系统。并在结论中胆识、有主见地提出:

“问题的关键仍是我们有没有能力和胆识直面处于‘主场’的西方,而不是‘避实就虚’地绕过西方;有无自信通过西方音乐技术理论进入本民族传统进行国际化的文化梳理及艺术改造。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穿过西方现代性一步步回到自己的传统,而后再将经过整合后的、具有‘普世’价值的音乐作品带向西方以至于世界音乐舞台。”

结 语

音乐分析的途径是多样的,该书既有对作品的形态分析,如对音高、节奏、曲式、配器技法的分析,也结合了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方法。无论何种分析,其根本目的都是一致的,即为了更深入地理解音乐,并发现其隐含的价值。最后,笔者想借用标题“岁月的凝聚 时空的润融”来结束本文:所有的音乐作品都是作曲家对岁月沉淀之物的凝聚与表达,同时经过了时间、空间的润色、交融。读完此书,也许我们能更理解书中“所谓作曲家的音响观是因其自身所具有的艺术哲学观和音乐美学观而形成的”这句话了,而作者提及的东亚裔作曲家对东西方文化采取的“解构”态度值得世人参考借鉴,令人不禁顿悟:原来我们怀揣的“东方艺术及艺术精神”是如此值得珍惜的瑰宝!

①于润洋《肖邦音乐的民族内容――纪念波兰杰出音乐家肖邦诞生一百七十周年》,《音乐研究》1980年第1期。

②柯杨《有限的相对主义――论音乐的价值、质量及其评价》,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美学博士论文。

③傅文《“主要音”在尹伊桑室内乐中的运用》,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5月,硕士论文。

④罗新民《尹伊桑作品中的反和声手法(上)――〈大提琴协奏曲〉1976简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32―43页。

⑤相关论文主要有[日]渡边未帆《1950年代的武满彻――从五声音阶到意识流》,周耘译?熏2007年第2期;许志斌《论武满彻中期创作》,《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09年第1期,第81―87页等。

⑥相关论文主要有许志斌《论武满彻作品中节奏及实践过程特征》,《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0年第1期,第113―120页;许志斌《论武满彻作品中音响的“空间构型”及其“时间塑形”功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1年第2期,第83―95页;郭元、郭艺《“树的镜、草原的镜”映射下的日本当代音乐》,《音乐创作》2013年第3期,第146―148页等。

⑦相关论文主要有童昕《〈多利亚地坪线〉的音乐结构――兼论音色在现代音乐中的表现和结构力作用》, 第15―21页;马莉《试论长笛作品〈voice〉的现代演奏技法》,2008年4月,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杨一博《东西交融的梦――武满彻作品“吾听水梦”的创作研究》,中央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12年4月等。

⑧相关论文主要有许志斌《武满彻〈Toward the Sea III〉中的音集技法及音高组织特征》,《音乐艺术》2003年第2期,第91―95页;王馨密《武满彻〈Toward the Sea I〉的技法研究》,上海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12年5月;魏扬《武满彻〈诗篇幻想曲〉和声排列的三维构架》,《音乐研究》2012年第2期,第99―109页;陈默默《谈武满彻作品〈雨树素描〉的和声技法及和声语言特征》,《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第123―125页等。

⑨刘嫣《武满彻电影配乐的理论研究――以电影〈怪谈〉和〈乱〉为例》,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硕士论文,2010年6月等。

{10}孙铿亮《中美音乐文化交流的使者》,《音乐美学》第59―62页。同类论文还有陈钢的《早春二月柳色新――记周文中教授与美中文化交流》。

{11}尼古拉・斯洛尼姆斯基《周文中:其人其乐》,朱建翻译,《艺苑》音乐版1996年第2期,第54页―59页。

{12}侯太勇《西器中韵 和而不同――周文中〈渔歌〉的音色移植与延音功放配器法分析》,《乐府新声》2012年第1期,第84―89页。

{13}邹昊《周文中对古琴曲〈渔歌〉移植的艺术观念》,《音乐创作》2013年第2期,第109―111页。

第10篇

一年前写了大宅门之寒来暑往之一,记录了我培养的几批研究生的情况。没想到,这篇专栏有不少反馈。一是有些老师的共鸣。二是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处的感谢。三是老大宅门的学员们很兴奋,新大宅门的学员们很期待。他们希望在之二、之三中看到老师眼中的他们,甚至要求多给些版面。

好在,2012年大宅门毕业的研究生有两人,可以观察得细致些。一名本科学商科的男生Ocean。一名本科学行政的女生Gold。他们的共同点是跨校跨专业,出于对国际关系专业的热情和兴趣考入国关,实属不易。

一般来讲,两年的研究生学制很短,他们要完成学业、找工作、写毕业论文,有的还要考博士,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两年四学期,细说从头。

第一学期热情期。一般来讲,第一学期大家都有志于学,热情高涨,刻苦攻读,还没注意到研二的师兄师姐刚刚进入焦头烂额阶段。因此,这学期特别珍贵,师生不抓紧在道德、思维、方法、理论、专业方面下些系统的功夫训练,就可惜了。在较为密切的接触中,也可发现学生的志趣,协助他们认识自己更适合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职业取向。有一个问题很奏效,“你打算考博士吗”?有的异常坚定,也能坚持到最后,如愿以偿。Ocean和Gold都不属于这一类。Gold尽管已表现出不错的研究素质和能力,也想试试,但犹豫,择业优先。有过两年工作经验的Ocean明确不考博,他做人做事的能力更胜一筹,励志从商,这在我的研究生中还很少见。

第二学期进入焦虑期。一般而言,研究生生活多元化,学习热情相对下降,看到师兄师姐既找工作又写论文,开始焦虑恐慌。爱情在哪里,选择什么样的实习,该开始准备公务员考试了吧,职业选择的方向,等等等等,似远来的巨浪。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承上启下,争取在第一学期学习的基础上尽快完成硕士论文的选题和框架,如果能利用假期把论文大致写完,那就更好了。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啊。帮助Ocean确定了有关国家“走出去”的论文选题,可以将商业和国际关系结合起来。帮助Gold确定了有关东盟在东亚合作中的主导权的论文选题,可以帮助她继续在我熟悉的领域钻深爬高。

第三学期陷入疯狂期。一般而言,找工作是惟一的选择,具有绝对至上的优先性。得花一到两个月准备公务员考试。投简历、就业辅导、参加面试,不亦乐乎。Ocean和Gold都不是能拼爹的人,也非俊男美女,只有通过较长时间交流才能体会到他们很好的能力和美德。找工作于他们,如同舟行大洋,沙里淘金。Ocean和Gold也都晋级为师兄师姐,传帮带,得做榜样啊。但是,想让他们集中精力写论文,基本上没戏,也有点不近人情。毕竟,他们还欠缺同时打两场硬仗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任何人都一样。所以,让Ocean和Gold充分通过找工作接受社会的初次洗礼。在经历了憧憬和很多挫折后,我对Ocean说“可能还没到谷底呢,否极泰来”;对Gold说“总会有着落的,好人有好报”。都要做好心理准备。

第四学期又到收尾期。一般而言,工作定下来,再花点时间完成论文,参加答辩,毕业典礼,各奔东西。青春到此算是完成一章。相信Ocean和Gold都看赵薇导演的《致青春》了。往年,研究生工作定下来之后还能有一两个月的时间把论文最后完成,争取做篇令自己满意的硕士论文。但今年不同,Ocean和Gold的工作确定得很晚,与论文的深化和完成直接撞车,他们在极度的痛苦中,急匆匆地到达研究生生活的终点:一方面,Ocean终于找到一家不错的公司,Gold则有望进入咨询研究机构。另一方面,他们的论文也得到答辩委员会的赞誉。Ocean探析了以国家为主体管理“走出去”风险的模式,Gold发现了东盟维护东亚合作主导权的现实与逻辑。起个大早,赶个晚集,收成不错,我很满意。

6月14日,国关今年提前举行研究生毕业典礼,再次打破我要参加他们毕业典礼的诺言。那时我远在欧洲。这篇专栏,本来打算7月写的,作为给他们的毕业礼物。现在,也提前到6月。祝福Ocean,像海洋一样,胸怀宽广,经得起风浪,大有作为。祝福Gold,本身就具有金子一般的美德,再加上出色的研究能力,必当熠熠生辉。

第11篇

[关键词] 连城; 鲁土司 ;祖源;

【中图分类号】 TU-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1-237-3

永登位于东经103.2°,北纬36.7°,在甘肃省兰州市西北,后魏废县,建永登亭,《水经注》载:“润水南经永登亭西是也”。元置庄浪县,明改庄浪卫,清改平番县。1927年改为永登县。而连城则隶属于永登县管辖,距县城65公里, 连城地貌特点为东西两山高耸相峙,南北呈一狭长谷地,清澈镜明的大通河如一条哈达穿镇而过。虽处西北,但当地林木葱茏,景色宜人,历来有塞上“小江南”之誉,而鲁土司便居于连城镇。

鲁土司始祖于明初归附,封为土司,世袭相传,以“土皇帝”居于西北,世忠于朝廷,守土保家,经历十九世,二十二人,历经561年(公元1370年――民国21年)。在这漫长得五百多年里,其家族的发展至衰亡足以列入历史发展过程中研究。明王朝于公元1368年建立至1644年满人入关而灭亡,期间时长为275年;清王朝于公元1644年入关至末代皇帝1912年退位,其时长为267年,明、清两个朝代总的年限为542年。几乎历经明清两王朝始终的鲁土司足以把握中央政府的边疆治理、民族政策、乃至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考证等各个方面。但是,或是由于史料缺乏、或是由于研究者关注不够,关于鲁土司的研究为数不多。鉴于此,文章将鲁土司的研究成果分类加以详细阐述。

一、鲁土司家族的祖源探讨

李良品的《中国土司研究百年学术史回顾》(《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第4期)中将土司研究分为启蒙期(1908年到1949年),低迷期(1950年到1979年),快速发展期(1980年到1998年),鼎盛期(1999年到2010年)四个阶段,其中在快速发展阶段提到这一时期土司研究注重于土司制度的产生源头和发展过程的探讨,而就在这一时期关于鲁土司的研究则聚焦于它的祖源探讨。马明达、王继光的《笺注》(《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4期)中从《鲁氏家谱》卷三《始祖传》及《鲁氏世谱》得出明初率部落归附者乃脱欢,而非阿失都或巩卜失加。鲁鉴始祖脱欢,据《家谱》、《世谱》云为元安定王。而这篇文章得出鲁土司始祖脱欢非元宗室系成吉思汗四子阔列坚的支裔安定王脱欢,而是顺帝至正元年任过平章政事的有名脱欢者,得出鲁氏家族并非元宗室,只为蒙古族后裔。郭永利在《甘肃永登鲁土司家族的始祖及其家族的辩正》(《丝绸之路》2003年第1期)中从鲁光祖的《鲁氏家谱》及鲁《鲁氏家谱》的一份敕谕的年代得出鲁氏家族率众归附者是巩布失杰,并非始祖脱欢,指出攀附始祖脱欢具有有意附会之辞,而在否定了始祖脱欢之后,有以土达一词说明鲁氏家族的祖属为蒙古族。而郭永利在《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家族的联姻及其家族问题》(《青海民族研究》第14卷第2期)中在联姻问题中指出十五世土司在清代与阿拉善蒙古亲王之间的联姻, 近亲结婚的结果使鲁氏的子孙有的早夭,有的成为痴呆人,既在前文中指出鲁土司家族非元宗室,又何来与蒙古亲王的近亲结婚,这两篇文章在小论点似乎有出入。王继光《安木多藏区土司家族谱探研―一以《李氏宗谱》、《鲁氏世谱》、《祁氏家谱》为中心》(《西北民族研究》1988年第2期)中在对甘青土司家谱的遗存做了说明后对鲁氏家族的祖源提出质疑,以始祖脱欢为元宗室且武功卓著,却不见于史,进而提出质疑,认为鲁氏家族始祖脱欢仅为蒙古族后裔,非元宗室。易雪梅的《鲁土司家谱考》(《档案 (史料研究)》2002年4期)中也认为鲁土司家族为蒙古族后裔。南德庆的《永登连城鲁土司始祖考证》(《青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中从检索出元史名脱欢的五人,在《鲁氏家谱》与《明史》做出断定:脱欢非为每土司始祖;在《明史・鲁槛传》与《鲁氏家谱》的史料得出阿失都巩卜失伽为土司始祖证据不足;并据妙因寺寺内存有一匾《救赐大通寺记》,推定鲁贤为鲁土司始祖,并据《明史鲁槛传》“鲁槛,鲁贤之子”,肯定鲁贤确有其人,也是鲁氏土司家族史有记载的最早的祖先。

二、鲁土司家族的

鲁土司的的属寺为研究其的切入点,有红城镇的感恩寺、永登县的海德寺、连城镇的妙音寺及寺、显教寺、雷坛、东大寺、西大寺,研究者也多以此为切入点。

赵朋柱的《鲁上司信奉的宗教》(《兰州学刊》1988年第4期)中简单指出鲁土司系蒙古人出身,信奉喇嘛教。罗文华、文明的《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属寺考察报告》(《故宫博物馆院刊》2010年第1期)中对妙音寺、显教寺、雷坛三寺内做详细说明,对妙音寺的8座大殿内的塑像、壁画做考察,显教寺的碑亭及四殿塑像碑刻详细说明,雷坛的泥塑、壁画做一详细报告,指出此次考察对宗教研究的重要性。夏春峰的《甘肃连城妙因寺及其相关寺院探研》(《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中对妙音寺的壁画内容作了详细的说明,得出当时鲁土司信仰错综复杂,佛、道并存的信仰,体现家族对宗教的依赖性以及地方文化的包容性。魏文的硕士论文《甘肃红城感恩寺及其壁画研究》对鲁土司的家族信仰以藏传佛教为基础,尤其对感恩斯内的藏文碑记作了释读,以感恩寺渊源以及感恩寺记事做了大量的史料概括,以历史与艺术的双重视野得出鲁土司的藏传佛教的丰富内容鲁土司家族的信仰以藏传佛教为主,辅以道教,杂糅藏传佛教的各派中的萨迦、格鲁。米德《蒙古族鲁土司属寺东大寺《西游记》壁画内容与粉本考辨》(《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4卷第4期)文中以东大寺的壁画的具体内容《西游记》作一具体的研究认为鲁土司家族信仰藏传佛教寺院。杨鸿蛟《由兰州永登县博物馆藏明清唐卡看15――17世纪河湟地区藏传佛教的信仰变迁》 (《中国藏学》2010年第1期(总第89期))文中对99副唐卡以及壁画推测,鲁土司家族最初信奉萨迦派,并据妙音寺的多杰羌殿得出鲁土司家族对噶举派的推崇及重视,推测鲁土司家族改宗格鲁派始于17世纪。张宝玺《永登海德寺和红城感恩寺调查研究》 (《敦煌学辑刊》2006年第l期)成为甘、青、内蒙一带颇负盛名的藏传佛教寺院,其境内尚有多处藏传佛教寺院。赵秀文的硕士论文《永登连城鲁土司历史文化资源及其旅游开发》中对鲁土司家族的信仰分为道教、藏传佛教并对其信仰的原因作一简单的介绍。

三、鲁土司家族婚姻

郭永利在《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家族的联姻及其汉化问题》(《青海民族研究》第14卷第2期)中认为鲁土司家族与青海李、祁土司两大土司联姻,以借助彼此的力量来扩大稳固地方的小统治,揭示了政治与婚姻的联系。赵秀文的硕士论文《永登连城鲁土司历史文化资源及其旅游开发》对祁土司、李土司的联姻也作了简单的介绍,并且对丧葬及生活习俗作了简单论述,源于旅游的缘故,文中论述过于简略,论点简单。陈亮《浅析明代甘青李鲁土司家族的发展与历史作用》(《鸡西大学学报》第11卷第10期)中对李鲁土司的发展及家族联姻有以简述,对李鲁土司的发展及盛衰的原因及历史作用作一简要的介绍,旨在肯定土司家族在维持西北边疆的稳定,为中国的统一、安定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其他相关研究

(一)西北土司发展与灭亡:王继光的《试论甘青土司的形成及其历史背景》对甘青一带存在土司但并不纳入史料提出,明政府并不承认是土司区,其原因就在于这种土流参设制度与土司制下的行政建置不同,并且提出这种西北土司特点与这些地区的历史变迁、民族分布和地理形势密切相关。李世宇《从土司地区的经济结构看土司制度的建立》(《贵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01期)以贵州地区的土司来研究提出封建领主制经济为基础的经济制度,陈嘉宗《从土司后裔卖地看土司制度的衰亡》(《广西地方志》2001年第3期)文章对沂州地区的土司的土地情况做了详细的介绍,从霸地到卖地契,揭示土司家族的衰亡,鲁土司也经历了同样在衰落时期卖地契、田地的以维持家业。林伟科《简析明代西北土司的特点》(《黑龙江史志.史志鉴研究》2010年第15期)客籍多、根基浅,土流参治、土制于流,忠于朝廷、服从征调,军功起家、承袭武职等西北土司的基本特点,李清凌《元明清时期甘青地区的土司制》(《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 第5 期)首先指出西北地区亦存在土司制,中央政府对甘青土司在制度上存在一些土流参治,土控于流、守土与护家休戚相关、多封众建,各族头人机会均等的制度创新。贾霄锋的硕士论文《元明清时期西北与西南土司制度比较研究》对西北与西南土司的差别以及原因作了研究、分析与归纳。高士 荣《明代西北推行土司制度原因刍议》(《西北史地》1996年第3期)对西北推行土司制的原因分五个原因加以说明。李向德《连城鲁土司述略》(《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中简单介绍了鲁土司家族,对鲁土司作为封建统治的一部分,它存在亦有它的残酷性作一简要说明。近两年博硕论文亦有涉及到鲁土司的发展,青海师范大学党晶硕士论文《明代庄浪卫与鲁氏家族》文章以四章对庄浪卫的经济文化作了详细阐述,同时对庄浪卫下辖的鲁土司作了以军功为主的的论述,肯定鲁土司以军功起家,并以军功得到中央王朝的赏识并加以壮大。兰州大学贾霄锋博士毕业论文《藏区土司制度研究》更是对甘青地区的土司制度作了全面详细的论述,以政治、制度两大篇以八章的篇幅详细阐明了土司的继承制度、发展及灭亡原因,对研究鲁土司的发展宏观的启发与指导,郭胜利、王希隆《西北土司流变考》(《新疆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对西北土司的发展及变化,张生寅的硕士论文《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下的明清河涅土司》文中对河湟土司分三个部分作了简要介绍河湟土司的兴起、发展、衰落并对国家对其管理做一梳理,以国家与社会互动背景下土司势力由盛而衰发展过程,认为河湟地区土司一直以来是强国家弱社会的特点。

(二) 旅游兴起与开发: 随着旅游的发展有关鲁土司旅游的文章也出现少,赵秀文的硕士论文《永登连城鲁土司历史文化资源及其旅游开发》与赵秀文、金锋《永登连城鲁土司文化旅游开发的战略构想》(《生态经济》2009年第02期)中对鲁土司的旅游开发作了简单的说明,叶明晖、孟祥武《永登鲁土司衙门建筑形制述略》(《华中建筑》2009年第08期)中对鲁土司衙门的建筑作了简要的介绍。

(三)出版书籍:永登地方党史办出版《古镇连城》和杨培鑫《连城胜迹》(甘肃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以简单通俗的语言作了对鲁土司全面的介绍,赵朋翥《连城鲁土司》(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书中对鲁土司家族的十九世土司,二十二人作了详细的简要的生平介绍,并且对鲁土司属寺也作了相关的介绍,算是一本总论性的简要介绍的书籍。王继光《安多藏区土司家谱辑录研究》(《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文中对《鲁氏家谱》敕谕以及序言有关族谱作一详细的归纳,并对遗误不清之处进行了考证辨析,对研究鲁氏家族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五、其他

2008年8月22日至24日,首都师范大学佛教美术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导师谢继胜为代表的团队对永登县境内的佛教寺院进行了二十多天的深入考察,以妙音寺为重点考察对象,甘肃省兰州市文物局与永登县政府联合主办、首都师范大学、故宫博物院和甘肃省永登鲁土司衙门协办的甘肃永登鲁土司属汉藏佛教艺术研讨会召开,提出鲁土司衙门大量的壁画遗存及碑刻等大大等大大拓展了藏传佛教的研究领域。会后有贾维维、孙琳提交《甘肃永登鲁土司属寺藏传佛教艺术考察及学术报告会议综述》(《中国藏学》2009年第1期),对考察作了详细的介绍。左五元《专家研讨鲁土司汉藏佛教艺术》(《中国文物报》2008年002版)对鲁土司考察报告也作了报道。邵其珍的《考察队发现并确认大量曼荼罗坛城和国内罕见的佛教壁画》(《兰州日报》2008年第001版)指出此次考察发现的曼荼罗、佛教壁画、唐卡图案、金铜佛像、佛经等大量的资料。兰州日报推出《永登发现大量国内珍贵文物》(《永登发现大量国内珍贵文物》,《兰州日报》2008年第001版)对考察报告作一简单介绍。

六、后记

鲁土司研究近几年以来随着以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谢继胜的调查一步一步的深入,特别是壁画的研究对艺术以及宗教的研究一步一步的深入,但同时在许多方面研究不深。在祖源祖属的研究现在已经得出结论,鲁土司家族为蒙古族的后裔,在婚姻研究方面,寥寥无几,研究以李土司、祁土司的联姻为主谈及政治联姻的主导作用,在经济制度方面研究也大多只能以西北土司来以大见小,鲁土司家族以军功受到中央王朝的重视,世代驻守边疆,尽忠职守,作为边疆一域的“土皇帝”来割据一域,作为一个内部独立的集团,在经济、文化上应该有其独特的文化经济圈,但由于史料的缺乏,或研究不深,或未涉及,随着史料的整理,鲁土司的研究领域空间很大。

第12篇

大学的产业化改革给逼的?

我1989年上大学,当时大学生还比较值钱,算赶上了“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的尾巴。1993年毕业时,学校第一次实行 “双向选择”,也就是毕业生可以自己找工作,如果找不到,学校帮你找工作。从前大学生是学校包分配,毕业生没多少选择自由。20世纪90年代后期,全国兴起的大学教育产业化运动,各大学急剧扩招,上大学的人数急剧膨胀,然后学校把毕业学生推向市场,给学生强加上自由,不再负责。教育产业化的好处是基本普及了大学教育,给想学习的人更多的机会,坏处则是大学生的教育水平严重缩水,越来越和市场需求脱节,而且学费越来越贵。现在的研究生平均水平,我觉得还不如我上大学时的本科生。我上大学的时候,经常是教授和副教授给我们授课,现在硕士、博士都难得见到自己的导师一面,经常是硕士教本科,博士教硕士,讲师教博士,教授教“大款”。学生的研究水平就别提了,北京大学哲学系的一位教授曾和我说,他在看博士论文的时候,如果发现某一段落行文比较流畅,那极有可能是抄来的。我导师也曾和我说,现在很多硕士论文,连基本的内在逻辑结构都是混乱的,怎么就毕业了呢?如此差的教育质量,收费却是火箭一般地攀升。现在读个四年的本科得十几万人民币吧?学不到什么知识,毕业还找不到工作。与其这样,还不如把孩子送到外国去,青春不能白白浪费啊,起码能学门外语吧。

被入学考试逼的?

尽管高校扩招,名校的门槛和学费却越来越高,现在进外国名牌大学读书,好像比进中国名牌大学还容易一些。我身边不少朋友,在国内考不上名牌大学,“只能”去外国读名牌大学。我的一位远方亲戚,没考上清华大学,于是去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我两次考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均铩羽而归。现在英国华威大学读硕士,华威大学在英国排名前5,在全球怎么也是100名之内吧,据说要进前50。而清华大学的全球的排名,可能是200左右。中国进大学要考好几门课程,外国大学一般就要个外语考试,然后是写申请材料,整体感觉外国大学更容易进。中国的学生,从中学考试就考政治,本科考,硕士和博士也考。中国的入学考试制度,尤其是文科和社会科学,容易把真正有研究能力或者思维活跃的学生挡在门外。另外英语考试也很奇怪。听说留洋回国的学生,参加北京大学博士入学考试,英语通常不及格,实在是匪夷所思。我认识北京大学一位研究中国哲学的研究生,在博士英语考试上折了好几次。他的研究素材,基本上都是繁体中文,当然,学术论文偶尔有洋文,那也是讨论中国哲学的。中国哲学大师中,精通多门语言的很多,比如冯友兰,汤用彤等。但是以英文水平为强制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科的学生,毕竟太生硬了一些。况且英语试题组的出题老师还曾私下说,入学考试的英文题,就是让别人不会做。别的专家出的题,我只能得70分,那么我出的题,别的专家也只能得70分,否则怎么显示出我的水平高?相反,外国的语言考试,非常规范,以实用为第一要务,强调最重要的语言使用能力,听读写说一起来,这样才能在日常学习中真正用上英语。如果要在美国读研究生,一律要考GRE,少数学科要考GMAT或者LAST,这些考试不是语言考试,而是智商考试、逻辑、数学、类比、反义,统统是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而非单纯的语言能力。我参加GRE考试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一些逻辑思维能力。在将来的学术研究中,大家都遵循一个思维习惯,学术交流就方便多了。

就业给逼的?

现在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只能去接着读硕士,读博士。国人也容易崇洋,把留学回国的人叫“海归”,谐音为“海龟”,相对就把国内的毕业生叫“土鳖”。想在中国进外企,没个海外学位还真不容易。想在名牌大学当老师,一定需要外国名牌大学的博士学位。评职称就是考英语。崇洋也有道理,谁让你把中国学生的素质弄这么低?英语考试这么难,也没见几个能熟练使用英语的,让用人单位对国内的毕业生没信心。

被身边的人给逼的?

你家的孩子出国了,我家的孩子不能落后吧?至于出国学什么,不管,先出去再说。别的同学都出国了,我也得出去吧?否则多丢脸啊。实在进不了大学,先弄个语言学校读读,反正也算出去了。国内的留学高中,比如“XX学校”,就是那些从中学就开始定向为外国大学培养学生,基本成了金钱学校,学费比国外的高中还要高。至于出国读语言学校的学生,身边没有家长管,很多人整天在宿舍里打游戏,好几年英语都没长进,连外国大学的校门都进不去。

中国的教育制度,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出国留学,西方的大学和考试机构成了经济上的主要受益者。 我就读的英国华威大学有个工程系(Warwick Manufacture Group),每年招好几百中国学生。英国福利好,本国的孩子上大学的学费很少,欧盟的学生学费也不高,最高的是国际学生,中国学生的学费往往是英国学生的好几倍,于是留学生多的系,往往很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