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脱贫攻坚实施意见

脱贫攻坚实施意见

时间:2022-06-08 23:02: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脱贫攻坚实施意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脱贫攻坚实施意见

第1篇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处云贵高原东南部向广西丘陵过度的斜坡地带,属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总人口415万,少数民族占58%,现有农村贫困人口58.29万人。

“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这是对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殷殷嘱托。

自开展扶贫工作以来,黔南州始终坚持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以“四个切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为基本遵循,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l展全局,在贵州省率先出台“1+9”精准扶贫同步小康行动纲要,黔南各级党委、政府围绕减贫目标,积极履行“五主”“五包”责任,用心用情用力科学治贫、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有效开展。

“到2018年,全州要基本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58.29万人脱贫,贫困县乡全部摘帽,83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黔南州委书记龙长春掷地有声。

注重顶层设计

推动工作落实

2016年,新一轮脱贫攻坚启动实施以来,黔南州先后召开10余次到县到乡(村)的扶贫工作调度会、推进会,强化产业和就业扶贫的重要抓手,着力打响易地扶贫搬迁“当头炮”。

为落细扶贫政策,黔南制定出台《黔南州关于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的实施意见》《黔南州山地旅游扶贫攻坚工作方案》《关于开展社会保障兜底推进精准扶贫的行动方案》等27个政策措施,进一步规范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多次召开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实行调度制度,开展一月一调度、一月一通报,分析研究脱贫攻坚中新情况,及时解决新问题。

为保障扶贫工作有坚实的人力物力基础,2016年5月,黔南下发《关于县乡扶贫开发机构和队伍建设意见》,要求加强县级扶贫机构队伍建设,全州乡镇(办事处)都要设立扶贫工作站,贫困县乡镇扶贫工作站不低于8人,非贫困县乡镇扶贫工作站不低于5人。

探索脱贫攻坚新机制。龙里县自主开发了“扶贫伴侣”软件系统,对扶贫工作进行全程监控;罗甸县的“一借双贴”、 深化拓展“四带” (带资金、带技术、带民增收、带农增效)内涵,把“四带”示范创业活动目标定为带动贫困村发展,助推贫困户致富;三都县的贫困户以土地、项目入股,组建了突击队、先锋队、乡情队、志愿队以及共济队“五支队伍”;瓮安县农村贫困户转移脱贫;长顺县“藤缠树”扶贫产业利益联接模式,即以扶贫龙头企业、合作社、产业大户为“树”,以贫困农户为“藤”,让贫困户与企业、合作社、产业大户抱团发展,实现项目建设效益共享,达到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目的;独山县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脱贫”活动;福泉市出台了高中阶段全免费的政策,率先在全省开展教育扶贫“斩穷根”。

在党建扶贫上,全州重视村“两委”和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建设,选派优秀年青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培育农村党员致富能手;实施集体经济“空壳村”清零行动计划。组建巡回医疗志愿服务队、支教服务队、农技服务队、同步小康工作队四支队伍,深入贫困乡村、贫困户驻点开展服务。突出抓好“扶贫先扶志”,消除贫困户“不富也安”或“小富即安”思想,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内生动力,树立自强不息、勤劳脱贫、产业致富的意识,变被动扶贫为主动脱贫。

黔南州在精准扶贫上下功夫,2016年通过多次组织贫困识别建档立卡“回头看”,建立了工作落实的背书制度,逐户精准复核58.29万农村贫困人口信息,发放贫困户登记卡15万余份,录入遍访贫困户信息3150万余条,修正补录了贫困户信息21万余条,贫困识别准确率从2015年度的80%提高到目前的96.3%,提高了16.3个百分点。

产业扶贫来助力

多措并举拔穷根

2016年4月7日-9日,由省委副书记、省长孙志刚带队,观摩黔南州3个县13个扶贫项目点。惠水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罗甸县蔬菜扶贫产业园、罗甸县留守儿童学校等,得到省领导的充分肯定。

近年来,黔南以资源为定位器,切实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认真规划、狠抓落实,促进了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贫困地区群众的脱贫增收。

目前,全州基本形成了北茶、畜、禽,南菜、果、药的特色产业布局,特色产业产值占第一产业的70%以上,成为脱贫增收的重要渠道。

黔南还提出引导贫困户种上“摇钱树”和推进茶叶、刺梨、蔬菜、精品水果等特色产业发展,为贫困农户找到了符合选产业、定发展模式。据统计,年度投入产业扶贫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占年度资金的30-45%之间。

在抓精确瞄准,因户施策的同时,黔南州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全州新增各类农民新型经营主体606家,覆盖贫困人口7.96万人。目前,全州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959个,入社会员8.3万余人,带动就业农户21余万人,有家庭农场431个,农业企业521家,解决了4.1万人的就业。

为缓解资金短缺矛盾,制定了《黔南州金融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各县(市、区)分别出台了“特惠贷”相关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与农村商业银行签订了《扶贫小额贷款信贷风险补偿金合作协议》,全州共落实“特惠贷”风险补偿金7825万元。截止11月,农商行(信用社)共为贫困户发放“特惠贷”26亿元。州相关部门还出台了《黔南州脱贫攻坚基金设立方案》,充分利用州级融资平台积极进行融资,目前,州级建立扶贫基金18支1500亿元,建立产业扶贫基金150亿元,这些都为产业扶贫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围绕推进产业扶贫和脱贫攻坚,黔南各县(市、区)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结合农村“三变”改革,积极试、大胆创,闯出了一些具有黔南产业扶贫特色的新路。如:长顺、龙里、福泉的项目资金入股分红;罗甸、独山对“特惠贷”实行政府平台统贷统还,使建档立卡户贫困户包赢不亏、稳赚不赔;以惠水、龙里、荔波为重点的电商扶贫模式;瓮安的农村贫困人口转移脱贫;贵定、都匀等的公益岗位安排贫困农户转移就业等等,加快推动了脱贫攻坚进程。

积极做好与广州市的对接沟通,签订了《广州市对口帮扶黔南州2016-2020年合作框架协议》,实施2016年度9600万元帮扶项目,引导企业、团体、群众积极参与扶贫开发。探索和创新了扶贫开发模式,推行“菜单式”扶贫等,推进了项目精准帮扶。

强化责任担当

打好脱贫攻坚战

为把扶贫工作时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真正做到责任到人,黔南在州、县(市、区)、乡镇成立了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州、县、乡镇、村,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逐级立下“军令状”,全州共签订责任书 1412份;州(县、区)直各部门相继成立了扶贫工作专班,负责扶贫工作;县(市、区)成立了脱贫攻坚专项指挥部。按照“五主”“五包”的要求,将减贫任务分解到县、乡镇、村,落实到人,确保减贫目标如期实现。

黔南州还制定了《黔南州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督查实施方案》,2016年3月、4月、6月、7月、10月,州扶贫局开展了5次专项督查;共发《督查通报》4期,项目建设、资金备案、报账《通报》11期,资金管理《整改通知》5期。配合州督查督办局常态化督查13个县(市、区)和15个州直部门,有序地推动了脱贫工作的开展,有效地遏止“乱作为、慢作为、不作为”现象。

第2篇

第一,实现“两基”,是各级党委、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结果。年,国务院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把“两基”攻坚纳入重要工作日程,摆在重要地位,制定并全面实施了“两基”攻坚实施规划。将“两基”攻坚和教育工作列入各州(地、市)党政领导班子经济社会发展考核目标,以民族地区“两基”攻坚为重点,认真组织实施重大教育项目,大力调整农牧区教育资源,扎实改善办学条件,为全面实现“两基”目标提供了保障。各有关部门明确分工,落实责任,通力合作,认真解决“两基”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形成了党委、政府负责、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全社会齐心协力攻坚的合力,有力地推动了“两基”目标的顺利实现,形成了全社会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第二,实现“两基”,得益于“两基”工作机制健全有力,保障到位。省政府成立了由省长任组长的“两基”攻坚领导小组;各州(地、市)、县(市、区)建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确保组织领导到位。全面推行“六三制”,要求各地在战略、策略、目标、制度、行动、措施等六方面逐一落实,同时建立了“两基”工作报告制度、县级自查自评制度、“两基”攻坚进展报告及公报制度、评估验收工作制度、联点督查制度等,为“两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年全省“两基”迎国检工作启动以来,制定了迎国检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全省开展了四轮全面督查。开展了“两基”预检,及时督促整改,提高了“两基”质量。以迎国检为契机,加强“两基”工作宣传,形成了街道有横幅、墙上有标语、手机有短信、报刊有专栏、广播电视有声音的全方位、立体化的舆论氛围,在全省掀起了一股“两基”宣传的热潮。

第三,实现“两基”,得益于因地制宜,勇于创新,措施得力,注重实效。为了实现“两基”目标,省结合本省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切实加大教育投入。自年起,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障水平逐年提高,覆盖面不断扩大。全省教育经费由年28.73亿元增加到年的94.92亿元,成为省历史上投资最多、力度最大、办学条件改善最为明显、群众最满意的一个重要时期。二是加快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大力实施校安工程。出台了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指导意见,确定到年全省基本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基本消除校舍安全隐患,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三是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认真组织实施国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向40个县(市、区)补充特岗教师5034人,缓解了农牧区教师紧缺的矛盾;实施师范生顶岗实习计划、教师见习岗计划,改善了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0万元用于农牧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全省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9.64%、98.94%。四是加大控辍保学力度。采取依法“治流”、明责“堵流”、治乱“减流”、助学“控流”、劝学“回流”和教改“防流”等有效措施,做到“三个所有”,即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能按时上学,所有的小学毕业生都能升入初中,所有的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都不能辍学。年全省小学、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分别为0.11%和0.74%,取得了明显效果。五是积极推进素质教育。通过开展“祖国意识、法制意识、民族团结意识”三项教育、把《省情教育读本》纳入中小学课程、建设县级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等,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教育、民族团结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义务教育课改中,建立了促进学生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家长、社会考评,教师自评的评价制度。探索双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加强双语师资和民族文字教材建设,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六是大力推动民族地区、困难地区实施“两基”。坚持“政策倾斜,优先发展,切实加强”的工作方针,采取特殊政策,大力扶持民族地区的“两基”工作。特别是地震灾害发生后,迅速组织抗震救灾、学校复课和学生转移,积极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协调落实灾区学校恢复重建。七是加强扫盲教育。坚持把扫文盲与扫科盲、脱盲与脱贫结合起来,组织扫盲对象和脱盲学员参加扫盲班和实用技术培训班,全省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以内,省扫盲领导小组被授予“世宗国王扫盲奖”。八是大力实施农牧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现了全省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三种模式全覆盖。

第3篇

一、三省三市片区社会经济发展对比

罗霄山郴州片区四县有 2个国扶县和2个省扶县,国土面积745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80%,共有重点贫困村481个。2013年末,片区人口共159万人,其中贫困人口54万人,贫困发生率达3534%,比全国农村贫困发生率高2224个百分点,分别比遵义、赣州片区高163和14个百分点,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财政收入等指标郴州都是三片区中最低的,片区农村人均纯收入4909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18%和552%,分别是遵义、赣州片区的722%和876%。这说明郴州片区的扶贫攻坚任务是最艰巨、最迫切的(见表1)。

三、三省三市片区金融扶贫实践比较

(一)扶贫攻坚政策比较

郴州市制定《关于强力推进罗霄山郴州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项目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在2011-2020规划期内,郴州片区规划项目636个,总投资119268亿元。2013年要启动432个片区规划项目,实际已开工项目265个,占应启动项目的61%。这是在整个罗霄片区当中开工项目比例是最高的,比赣州高出8%,比吉安高出13%,比株州高出19%。

遵义市制定了《遵义市扶贫开发纲要》、《关于打好扶贫攻坚战加快“减贫摘帽”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和文件,明确提出2015年之前实现4个重点县、100个重点乡(镇)“减贫摘帽”和1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到2016年实现剩余重点乡(镇)全部“减贫摘帽”。

赣州市编制了《罗霄山片区(赣州)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1-2015年)》和《罗霄山(赣州)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产业扶贫规划(2011-2015年)》,总计规划项目4132个,投资规模6140亿元。

(二)共性金融扶贫措施

1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片区金融生态环境

郴州片区:一是推动农村支付体系建设,片区4个县已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网点1567个;布放自助服务终端3998台,行政村覆盖率100%。二是努力构建农村信用体系。2013年末,片区已为1903万户农户建立信用档案,评定信用农户168万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73%和646%。三是稳步推进金融安全区创建,有省级金融安全区1家,市级金融安全区2家。

遵义片区:3县市共有银行业机构网点数177个,其中乡镇服务网点数107个。2013年末,完成“助农取款服务村村通”工程,片区522个行政村已实现全覆盖,覆盖率100%,机具布放559台,占片区总行政村个数的10709%。

赣州片区:开展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全省首家企业征信机构―绿盾征信有限公司于2013年7月落户赣州,推动全市527%的行政村完成授信。2013年末,片区12县市723%的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ATM数量达到1675台,POS机数量为328万台,POS机特约商户数量为270万户,行政村覆盖率100%。。

2实施货币信贷政策倾斜,引导信贷资金加大投放

郴州片区:2013年,人行郴州中支组织辖内13家银行机构,到片区开展“扶贫开发行长行”活动。充分运用再贷款、信贷规划和差别存款准备金等货币政策工具扶持片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2013年,发放支农再贷款7000万元,并对3个县的法人金融机构执行低于同类金融机构正常标准1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增加信贷规划,截至2013年12月末,片区共5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7269亿元,同比增长241%,比年初新增1411亿元。

遵义片区:不断提高支农再贷款的使用效率,2013年累计使用支农再贷款454亿元,较年初增加192亿元,增长7328%;截至2013年末,支农再贷款余额282亿元,较年初增加160亿元,增长13115%,片区小额担保贷款余额198亿元,较年初增加312328万元,增长1856%。

赣州片区:2013年12个片区县市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贷款总余额为41510亿元,增速为2619%,高出全市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平均增速258个百分点;全市享受支农再贷款支持的2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均位于片区;全市唯一一家实施再贴现支持的金融机构位于片区,2013年累计办理再贴现金额为405亿元。

3开展扶贫金融创新,提升县域金融服务水平 郴州已推广林权抵押贷款、稀贵金属质押贷款、农户贷记卡“一卡通”模式、小额担保贷款+特色种养殖、订单农业贷款、“信贷+保险”模式等创新产品与服务。近三年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累计发放贷款352亿元,余额增长366%,高于全部贷款增速104个百分点,惠及农户142万户,企业344家。

遵义推出扶贫贴息贷款、“公司+农户”、“惠农卡”、“贷免扶补”贷款等支农服务模式。推动基础服务村村通工程,片区522个行政村实现助农取款全覆盖。截至2013年末,赤水市林权抵押贷款余额104亿元,较2011年年末增长872倍。自2010年以来已累计发放贷款近5亿多元,不良贷款率不到1%。

赣州创新大额农贷、小额农贷、惠农卡、林权抵押、果权抵押、仓单质押、猪舍抵押等等新型涉农信贷产品与抵押方式。支持开发新型小微企业信贷产品,截至2013年末,全市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4211亿元,比年初增长2118%,高出全部企业贷款增速377个百分点。

(三)地方特色金融扶贫措施

郴州片区:发展普惠金融,创建“国家级”金融扶贫示范县 人行郴州中支以“创业促进就业小额担保贷款”为重点,发展片区普惠金融,并通过市政府出台了《郴州市推动创业促进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实施细则》。截至2013年末,片区4县担保基金金额3003万元,小额担保贷款余额9335万元,扶贫贴息贷款2400万元,当年财政贴息金额989万元,扶持自主创业人数1965人,带动就业人数15456人。2014年积极创建“国家级”金融扶贫示范县,探索我国金融扶贫新思路、新方法。

遵义片区:搭建农村资源和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共享平台

赤水市以信用建设为突破口,搭建“农村资源和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共享平台”,深入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实现人民银行、农信社、林业部门联网查询,盘活了林业资源、减少了贷款时间,降低了融资成本,促进了林业产业化发展,化解了林农贷款难。

赣州片区:壮大扶贫金融组织体系,探索财政担保融资

一是恢复国有商业银行县(市)撤并网点,12个连片特困区域共恢复或升级分支机构12个;二是引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目前全市3个村镇银行均位于罗霄山连片特困区域;三是支持证券和保险行业发展壮大,目前12个连片特困区域共有证券分支机构15个,保险分支机构152个;四是引导并规范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机构运营发展,12个连片区域共有融资性担保公司30家、小贷公司22家;五是通过财政出资组建担保基金、财政牵头成立担保公司以及实施财政贴息奖补等方式,消除金融机构参与扶贫开发的后顾之忧。截至2013年末,12个连片特困区域地方财政性担保贷款余额总计达到68亿元。

四、三省三市片区金融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扶贫政策倾斜不够,信贷资源配置有待优化

目前,国家及省级层面尚未出台针对连片特困地区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等方面差别化的金融货币政策,缺乏明确的融资总量、支持重点、执行标准和考核要求。由于贫困落后,片区商业银行在竞争性信贷资源获取中本来就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各金融机构也未在片区实施与发达地区有差别化的考核体系和经营管理方式,使得片区金融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扶贫开发受到影响。三片区再贷款总余额为1056亿元,每个县市平均仅056亿元;再贴现总余额为185亿元,每个县市平均不到01亿元。从表3知,2013年 “康复扶贫贴息贷款”三片区均未开展,郴州、遵义的再贴现均为0。

(二)金融扶贫部门协调不畅,金融扶贫主动性不强

我国扶贫贴息贷款发放机制改革后,贴息资金由省扶贫办在全省各贫困县间进行分配,各贫困县扶贫部门再根据企业和农户贷款提交利息清单金额进行贴息补贴,操作透明度低、随意性强,同时人民银行和各金融部门无法获知哪些贷款享受到扶贫贴息,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协调机制。由于片区贷款的风险与收益不平衡,社会效益与商业利益不平衡,随着我国金融机构的经营企业化,追求利益最大化,出于收益和风险等因素,不愿涉足扶贫领域,工作主动性不强,扶贫内在动力不足。

(三)金融组织体系不完善,金融市场竞争不充分

由于经济总量不足,片区在引进新型、大型金融机构上缺乏动力和底气,金融机构相对其他地区明显偏少,金融组织体系也不完善。以郴州片区为例,郴州11县市区证券机构、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分别有14、18、15家,而片区4县仅1、5、2家,比非片区县市明显偏少。另外中介服务机构发展较慢,三片区融资中介机构体系发展滞后,尤其是专业的信用评级机构、资产评估机构等。

(四) 金融产品和服务较为单一,难以满足片区金融需求

片区各县域投资、理财、证券买卖等中间业务开展较少,经济发展过度倚重银行传统间接融资,股市、债券等直接融资手段除赣州市章贡区、遵义赤水市、湖南省汝城县外,其它区域几乎空白。片区直接债务融资总额为1000亿元,平均每个区域仅为052亿元。另外各种中介费用如担保、评估费过高,造成融资成本偏高,也直接影响片区金融对企业的信贷支持。

五、片区扶贫开发政策建议

(一)顶层设计金融扶贫政策,对片区实行差别化管理

建议由人民银行牵头,召开一行三会、财政、税务、民政等部门的部级协调会,各部门就片区金融扶贫制定差别化的金融扶贫措施,出台具有可操作性政策细则。金融管理机构要加大信贷政策工具对片区倾斜力度,如降低机构设立准入门槛、建立金融产品创新激励机制、增加信贷规划;增加再贷款、再贴现限额,通过再贷款、再贴现补充片区机构资金来源;降低片区法人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到3个百分点等。各金融机构应实施差别化考核和经营管理制度,对片区实施“特定地区、特定时期,给予特定政策”,要提高贷款风险容忍度、扩大信贷规模、放宽贷款审批权限、制定更灵活定价机制、增设县域网点等。

(二)整合社会资源,实施开发性扶贫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加强金融政策与财税政策协调配合,加大财政补贴的力度、广度,将中央、省安排给市、县、乡的财政扶贫类资金进行整合,集中投入,提高效益。采取“政府拿一点、项目捆一点、银行贷一点、群众筹一点、市场运作补一点”的办法,多元化筹措扶贫资金。加快扶贫方式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

(三)发挥金融“孵化器”作用,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

鉴于片区金融不发达,金融机构在金融总量上要“盘活存量、引进增量”,实施差别化产业发展政策,扶持发展一批覆盖面广、带动能力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营销企业,积极推行以“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

第4篇

今年是全面达小康之年,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让人民群众得实惠之年。为确保今年全镇全面达到小康社会标准,现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结合我镇的实际,对全面小康村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采取有力措施,整治村庄环境,创建环境优美乡村,努力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实现今年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要求

全镇60%左右的行政村达到市全面小康村标准。已达标的二个村必须抓提高,今年确定的7个村必须全力以赴抓创建、抓达标,未确定的11个村,必须全面抓启动,确保全镇整体工作的推进。

一是生产发展、民富村强。包括: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比重≥80%、人均集体可支配收入(包括转移支付)≥100元或村集体可支配收入达20万元以上、高效农业面积比重≥30%、农村贫困户比例≤2%。

二是生活宽裕、质量提高。包括:农民人均纯收入≥8500元、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8%、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要达到4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98%、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100%、农村年度计划生育率100%、农村有线电视行政入户率≥75%。

三是乡风文明、社会和谐。包括:十星文明户参创率≥90%、村民对社会治安满意率≥90%。

四是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农村道路硬质化率100%、垃圾集中处理率≥90%、河塘清洁率≥85%、卫生厕所普及率≥80%、森林覆盖率≥20%。

五是管理民主、团结向上。包括:村务公开规范化程度100%、村级班子群众满意率≥90%。

三、工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镇成立全面小康社会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部门职能部门牵头负责,各村、相关单位要把全面小康村建设工作摆到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组织实施,主要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

2、实施两挂一结。镇领导挂钩联系、机关部门挂钩帮扶、企业结对共建。企业按照“自愿帮扶、就近结对、共建互助”的原则,开展村企结对共建,不断提升共建实效,有效促进企业发展和全面小康村建设的良性互动。

3、加大投入力度。多头多路筹措资金,拓宽筹措渠道,破解难题。一是财政加大投入,适当给予扶持。对全面小康村建设工作进行考核奖励。二是加大支农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三是鼓励部门、企业、经济能人赞助。四是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采取“一事一议”办法筹集部分资金。

4、跟踪督查考核。镇成立全面小康村建设工作督查指导小组,跟踪巡回督查,定期通报情况。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健全全面小康村建设工作台账,推进全面小康村建设工作有序开展。

5、突出四项重点。按照市市全面小康村考核指标体系内容,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在全面部署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突出增加村集体收入。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适当增加财政转移支付额度,确保创建村年底人均可支配收入≥100元或集体可支配收入总额达到20万元以上。

二是突出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认真组织劳务输出,认真组织农民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农民致富、创业本领。确保创建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底达到8500元以上。

三是突出脱贫攻坚。组织推进万户结对帮扶工程,确保三年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

四是突出创建环境优美乡村。认真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创建环境优美乡村,做到村庄道路硬质化、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河塘清洁无污、厕所卫生无害、森林覆盖率达到20%以上,村容村貌得到改观,并落实好长效管理措施。

四、职责分工

全面小康村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以村为主,乡镇负责,单位配合,齐抓共管。镇相关部门要明确责任,加强服务,全力推进。

五、考核奖励

10月底,由镇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初检,合格后报市进行考核验收,并按工作实绩进行奖励。

1、对挂钩部门进行考核记分。⑴根据镇全面小康村建设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列入全镇四个文明考核记分。⑵根据单位部门所挂钩村的全面小康创建情况和挂钩到位、帮扶、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列入全镇四个文明考核记分。

2、对挂钩部门和结对企业进行考核表彰。在全面小康村建设过程中,对领导重视、挂钩有力、帮扶到位的挂钩部门和结对企业进行表彰。

3、对全面小康建设达标村进行考核奖励。在全面小康建设考核达标村中设一等奖1名,奖金10万元,二等奖1名,奖金5万元,三等奖1名,奖金2万元,奖金直接到村。

六、考评办法

第5篇

同样火热的,还有九江市数十万贫困人口为脱贫致富、共圆“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劲头。他们从新的起点出发,向着美丽的“中国梦”进发。

为梦想,凝聚共识;为梦想,汇聚力量。共同的梦想,召唤着九江市上下共同的奋斗。记者曾多次到九江各地采访,这里的干部和群众挑战贫困的信心和决心,都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天,披着酷暑,迎着骄阳,我们再一次来到九江,走近九江扶贫……

发力篇:高位推动,从关键处发力

九江是江西省第二大城市,有江西北大门之称。是江西唯一通江达海、位于长江,京九两大经济开发带交叉点的城市。交通便利、七省通衢。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有三分之二的水域面积在九江,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庐山位其境内。一进九江,便给人一种生气勃勃,生机盎然的感觉。但就是这样一个美丽、充满活力的大市,却也是有革命老区、山区,有灾害频发的湖区、库区,贫困人口近46万人的大市,扶贫工作非常有难度。

市扶贫和移民办主任孙丽敏接待了记者一行。孙主任是一个富有基层工作经验的领导。虽然在扶贫岗位工作时间不长,但非常熟悉情况。她告诉我们,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扶贫,贫困地区的面貌有明显的改观。但贫困情况依然存在,特别是因病、因灾返贫现象依然严重。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也是扎实推进九江市新的《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及扶贫攻坚的关键一年。九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和移民工作。年初,九江市扶贫和移民工作会召开,省政协副主席、时任九江市委书记钟利贵亲自到会并讲话,指出要把扶贫工作作为目前农村最大的民生实事来抓。紧接着,分别赴都昌和修水专题调研搬迁移民扶贫工作;并对九江市在贫困村开展“三个一”帮扶主题活动也作了重要批示。与此同时,时任九江市市长殷美根也深入到扶贫挂点镇调研扶贫开发工作;殷市长专门组织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扶贫开发工作,在市财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决定在去年新增1000万元扶贫专项攻坚资金和100万元扶贫工作经费的基础上,今年又增加30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用于扶贫到户工作,并列入年度预算。在市委书记、市长的带动下,上半年,九江市38名市级领导都纷纷下到各自挂点乡镇和贫困村调研扶贫开发工作,进行现场办公。

“落子看三步”,全市一盘棋。领导发力,高位推动,全市扶贫和移民工作有了突出成效。

扶贫移民搬迁和库区移民解困是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难点,修水、武宁两县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经验,创新工作方法,走出了一条移民搬迁和工业化、城镇化统筹发展的新道路,硬是将难点打造成了亮点。修水县在扶贫移民搬迁方面开创了“修水样本”,成为全省扶贫和移民搬迁四个试点县之一。武宁县充分发挥水库移民大县的优势,坚持将水库移民解困与移民搬迁工作相结合,被省办列为全省三个移民解困试点县之一。省扶贫和移民办章康华主任在修水、武宁调研时指出: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修水、武宁两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的成绩令人欣慰。省委强卫书记就修水、武宁两县在整体扶贫移民搬迁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也专门作了重要批示;省委尚勇副书记、省政府姚木根副省长等省领导先后前往修水、武宁调研;省扶贫和移民办多次在修水召开扶贫搬迁现场会;吉安、金溪、黎川等30余个市、县陆续到修水参观学习。

孙丽敏强调,“众力并则万钧举”。只有举全市之力,才能确保让贫困群众与全省人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圆中国梦。

创新篇:干群齐心,工作亮点纷呈

俗话说得好,老大难,老大难,老大动手就不难。领导发力,高位推动,无疑对九江扶贫和移民工作发展起到关键作用。但是,真正把工作落到实处,没有过硬的举措,没有大家的齐心合力,那也是难以突破的。

就像农民种下种子期盼丰收一样,他们需要付出辛勤的耕耘。孙丽敏说,从“想到”到“得到”,最重要的离不开“做到”,要带着一颗公心为人民服务,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努力。

在几天的走访中,我们深深感觉到,九江的扶贫和移民工作是干群齐心,举措得当,许多工作都有创新和突破,呈现六大亮点。

——村庄整治工作有新模式。九江市村庄整治工作采取贫困和移民村与新农村点相结合的整村推进新模式,以打造扶贫和移民生态示范村庄为目标,着力于村内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市在395个贫困村的469个自然村实施村庄整治项目共1288个,投入资金18693.1万元;着力抓好了63个移民新村建设,先后投入2323.5万元;实施移民新村建设项目272个,各类项目已全面启动,进展快,效果良好。同时,还按照“村容美、生态美、庭院美、身心美、生活美”要求,以村内道路硬化、改水改厕、绿化亮化、危房改造等为重点,在永武、杭瑞、九景、彭湖、大广高速公路沿线高标准打造了30个村庄整治扶贫生态示范村。

——“三个一”帮扶主题活动有新方案。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九江市扶贫和移民办重新研究制定了《九江市定点扶贫单位在挂点村开展“三个一”帮扶主题活动的实施方案》。“三个一”帮扶主题活动旨在通过集中帮扶,利用2到3年的时间,使全市贫困村部分特困家庭“读不起书、治不起病、住破烂房”等三个方面突出困难得到缓解,帮助贫困户度过短期难关。“三个一”帮扶主题活动开展以来,深受困难群众欢迎。目前,172个市直及驻市定点扶贫单位都已完成调查摸底工作,确定好了亟待帮扶的贫困对象,制定好了具体帮扶措施和计划,大部分单位已经开始实施,帮助了贫困户解决突出困难,增进了和贫困群众的感情。

——移民搬迁扶贫有新探索。九江市把扶贫搬迁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工作来抓,在修水县创造性走出了一条移民整体搬迁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路子,加快了推进整体移民搬迁和农民市民化进程,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得到了省办领导的充分肯定,为全省镇村联动,促进城乡一体化提供好的思路和模式。今年,全市搬迁任务数7630人,其中以工代赈移民800人,生态移民572人,深山移民6258人。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建设9个集中安置点,全部实行整体搬迁、集中安置。截止目前,9个安置点土地平整以及通水,通路,通电工作已基本完成,全面进入房屋建设阶段。

——雨露计划有新亮点。将贫困户子女选送到发达地区培训就业,是九江市“雨露计划”工作的一个创新,经过几年的努力,效果十分明显,得到了贫困群众的高度评价。今年市办继续加强与深圳技师学院的合作,签订了“九江扶贫班”招生工作协议,确定招收贫困家庭子女60名,三个培训专业,电梯技术10名,汽车钣金40名,珠宝鉴定10名。

——产业扶贫有新格局。全市不断创新产业扶贫机制,加大产业扶贫投入力度,提高产业扶贫开发效益,努力形成“县有主导产业,村有支柱产业,户有致富项目”的新格局。集中打造修水县何市镇火石村油茶、蚕桑、蔬菜千亩综合产业,修水县马坳镇黄溪村蚕桑、苗木、茶叶、蔬菜千亩综合产业,都昌县西源乡油茶种植,都昌县左里镇水栀子种植四个千亩产业示范基地,发展当地优势产业,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致富。截至目前,共扶持项目659个,项目总投资8460.56万元。都昌创造式的走出了一条与金融部门合作新路,探索扶贫到户产业贷款贴息模式。

——移民解困工作有新举措。省办下达《关于解决大中型水库移民突出困难的实施意见》后,九江市办立即召开了各县办领导工作部署会,并请省办相关处领导到会指导。全市共有五类特殊困难移民18368户、63701人。调查情况已于4月底上报。目前,正在以县为单位编制解决水库移民突出困难实施方案。武宁县在争取移民解困试点工作中,主动作为,先行先试,顺利成为全省三个水库移民解困试点县之一,目前该县已启动在工业园区征地178亩,计划投入资金1.5亿元,新建移民安置房12.4万平方米,安置1128户5000余人。市办不定期到各县抽查项目进度和资金拨付情况,要求各地建立项目进度台账,对项目实施进度进行动态管理。据统计,全市2012年1124个项目,已开工1098个;资金8696.6万元,已拨付5407.54万元。

一项项新举措是九江人不甘落后、决战贫困的不懈努力和不断探索。怎么干?干什么?从上任到现在,孙丽敏一直在思考着,也一直在行动着。如今,九江正做扶贫冲刺,兑现对贫困群众的承诺,让群众得实惠、干部受锻炼、发展明方向。

超越篇:凝聚共识,描绘梦想蓝图

在九江市采访期间,记者感受到九江市扶贫和移民工作真可谓亮点纷呈。面对火热的场景,面对浃背汗水,九江市扶贫人一点也没有自豪,而是感到任重道远。孙丽敏表示,将继续认真贯彻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和市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围绕“做强南昌、做大九江、昌九一体、龙头昂起”的战略部署,按照“1234”的工作思路,促进城乡一体化和扶贫和移民事业的全面发展。

九江市扶贫和移民办副主任王生介绍,“1234”工作思路是:

围绕一个中心。继续以十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目标,攻坚克难,主动作为,使九江的扶贫和移民各项事业大提升、大发展。

加强两项建设。一是加强自身建设。市办率先在全市扶贫和移民系统提出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机关,省办网站头条给予宣传报道,省办领导在省办网站头条作出重要批示:“九江市扶贫和移民办在工作思路上,在工作方法上,与省办深度融合、深度对接,做到吃透精神‘对好表’、狠抓落实‘不走样’,工作积极主动走在前”。抓自身建设就是抓学习、抓制度、抓问责。孙丽任说得好,把书读薄,把人读厚;把书读旧,把人读新。其次是加强廉政建设。将党风廉政建设任务细化分解到人,形成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的责任体系。把党风廉政建设与业务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坚决贯彻“八项规定”不动摇,严控“三公”支出,对影响发展环境的“吃拿卡要”行为零容忍。

突出三个重点。一是以修水经验为重点,认真梳理总结修水、武宁、共青城、湖口整体移民搬迁模式经验,找到移民搬迁和工业化、城镇化统筹发展的结合点,并逐步在全市推广。二是将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农村扶贫帮扶到户工作的意见》和九江市“三个一”帮扶主题活动结合起来,进行新的有效探索,扎实推进扶贫到户工作;三是认真做好选送60名贫困户子女到深圳高级技师学院学习工作,继续办好深圳技师学院“九江扶贫班”,做好跟踪服务工作,创新雨露计划培训模式。

推进四项工作。一是贫困村村庄整治。大力推进482个贫困自然村的整村推进项目建设,特别是抓好30个示范村建设;二是努力做好水库移民后扶和解困项目,突出抓好9个50-80万的重点项目,60个水库移民示范村建设,重点抓好武宁县水库移民解困试点工作。三是加大产业扶贫投入力度,提高产业扶贫开发效益。集中打造修水县何市镇、马坳镇、都昌县西源乡、左里镇等四个千亩产业示范基地,发展当地优势产业,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致富。四是继续把宣传报道、信息上报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总结扶贫和移民工作新经验、新做法,向社会宣传报道党的扶贫和移民政策、扶贫开发取得的成效以及工作中涌现出的各类先进典型。

在记者看来,“1234”的工作思路是一种胸怀的展示!“1234”的工作思路是一种心灵的期许!“1234”的工作思路为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增添了希望!

第6篇

[关键词] 贫困村 产业发展 制约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6-0044-02

据悉,今年梧州市将以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贫困村产业发展、开展扶贫开发培训为重点,采取专项扶贫、行业扶贫与社会扶贫相结合的方式,继续实行整村推进扶贫攻坚。截止2013年,梧州市共有贫困村179个,其中山区贫困村有149个,占83.2%。如何搞好山区贫困村产业,不仅直接影响全市贫困村群众收入的增加,还会进而影响整村推进目标任务的完成和小康社会的建成。那么,这些山区贫困村在产业发展方面应如何发展?

一、梧州山区贫困村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区位优势明显

梧州市地处北纬22°37′~24°18′,东经110°18′~111°40′之间,属广西东部,东邻广东,南接玉林,西连贵港,北与贺州交界。区位优势明显,是中国西部12省(区)中是靠近粤港澳的地区,与粤港澳一水相连,水路距广州341公里、香港436公里、澳门384公里。梧州水路交通便利,2000吨级船舶可从梧州直达粤港澳。梧州到南宁、桂林、广州高速公路通车营运,缩短了与粤港澳以及大西南的距离,进入了“广州2小时经济圈”;梧州机场开通了南宁、深圳、广州、珠海、重庆等多条航线;4月份开通了的南(宁)-梧(州)高速铁路。这些优越的地理条件为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2.土地资源丰富

截止2010年,梧州全市耕地面积142.5万亩,水域面积56.55万亩[3],林地面积1457.1万亩[4]。179个贫困村共有山地309.33万亩,户均达到26.5亩,其中山区贫困户均山地在50亩以上。林地成士母质多为沙页岩、花岗岩风化物,土层深厚,土地肥沃,极利于发展亚热带作物生长。

3.光温条件有利

梧州地处桂东,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处于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区,北回归线贯穿梧州市区中部。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热量丰富,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夏长冬短,无霜期长,年均331天。2010年各地平均气温20.2℃~22.3℃,年平均气温21.4℃,(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1.8℃,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8.5℃)。各县(市)总降雨量为1592.9~2022.2mm,年日照总时数为1344.7~1776.6小时。丰富的的光温资源对发展亚热带作物的种植产业和大部分养殖项目非常有利。

4.良好的政策条件

从中央到地方特别重视产业的发展。中央连续13年的1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工作的,都对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桂发〔2012〕7号文件《关于实施我区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决定》明确了产业扶贫的目标任务,并出台了相关的配套文件。桂发〔2013〕5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实施意见》也对产业发展制定了支持政策。梧州市为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打造林业强市的决定》、《关于加快六堡茶产业化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决定》、《关于打造农业百十亿元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作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松脂产业发展的决定》等政策性文件,从政策层面给予产业发展的支持。

二、梧州山区贫困村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认知上存在一些误区

一直以来,在贫困村产业发展的认知上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一是重基础设施建设而轻视产业发展,认为只要基础设施搞好了,产业发展自然就会上去,从而将工作重点和精力全部放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缺少对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和正确引导。二是对发展产业存在畏难情绪,缺乏持之以恒、持续发展的信心。认为贫困村基础差、底子薄,群众接受能力低,发展产业极为难。认知的缺失,降低了对产业发展的积极性,阻碍了产业发展的步伐。

2.基础设施落后

据初步统计,到2012年末,全市179个贫困村村委会所在地未通硬化道路的贫困村42个,总里程达266.6公里,计划总投资需要12270万元,未通道路的20户以上自然村为236个,总里程为366公里,计划总投资需要4405万元,未能硬化屯路的20户以上自然村为1446个,总里程为1896公里,计划总投资需要67980万元,这些全部为山区村。山区贫困村由于距城镇较远,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较差,增加了生产资料、产品和生活资料的运输成本,抵消了部分的产品利润,降低了产出效益。

3.人口素质低下

贫困村人口素质相对低下,严重影响产业项目管理技术和经营水平的提升。据实地调查,目前贫困村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18~45岁劳动力大部分都外出务工,在家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明显的“613899”现象,即儿童、妇女、老人。由于这些人综合素质相对不高,造成了接受新技术、新理念能力有限,影响了产业的档次,从而影响整个产业的经济效益。

4.缺乏资本

贫困村贫困人口比例相对较高,一般达到40%~60%,扶贫对象的性质决定了他们还处于资本积累阶段,缺乏投入再生产所需要的资本,因此,所选择的产业只能是一些初级的、低附加值的、抗市场风险较差的产业,对一些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投资较大的产业显得力不从心。

5.产品未上档次

从目前各地特别是贫困地区产业来看,由于忽视品牌意识,很多产品是有产量没质量,更谈不上品牌,仅是一般的“大路货”。此外,产业连片开发与扶贫到户的矛盾也是影响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按照目前产业扶持政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只针对扶贫对象户,其他农户无法得到扶持,这样,影响了产业的连片发展,从而影响产业的规模效应。同时,机制不活、龙头不强、带动不力也影响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加快梧州山区贫困村产业发展的措施

1.提高认识

中央对扶贫开发工作高度重视,确定了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的扶贫工作目标。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统筹发展,注重增强扶贫对象和贫困地区自我发展,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现在,我国大部分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出现了中等收入群体,出现了高收入群体,但还存在大量低收入群众。真正要帮的,还是低收入的群众。平均数会掩盖差距。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心,更多关注困难群众,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充分认识产业扶贫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重要性,克服畏难情绪,树立信心,做好长期奋斗的准备,坚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努力,才能把贫困村产业发展推上水平。

2.改善基础设施

没有基础设施的支撑,产业发展只是空谈。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道路、水利和农田基础设施等等。道路建设方面,进入建制村的道路硬化主要由交通部门负责。根据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市委市人民政府的要求,到2013年底,最迟不超过2014年底,把全市42个没有实现硬化道路的贫困村全部通上硬化道路,项目计划总投资为1.227亿元。同时,在产业扶贫项目主要区域,要尽可能实现屯级道路的硬化,今年的第一批基础设施项目我们安排了4541万元专项财政扶贫资金,用于贫困村屯级道路建设,其中产业项目区域屯级道路硬化项目资金1793万元,建设硬化屯路141条59公里,覆盖26711户121137人。在林业产业主要区域,通过多方筹集资金的办法,建设一定规模的林区作业公路,以方便林业产业项目的管理。在农业、畜牧业主产区域,由农业、水利、水产畜牧和财政部门争取行业部门资金,做好农田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设施,为广大扶贫对象户发展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大限度地降低产业经营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

3.加强技术培训

没有产业发展相关的人才,要发展并壮大产业、提高产业档次,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要解决扶贫对象人口素质不高的问题,要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加强产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走出去”就是选送一些有一定文化、有自主意愿的年青劳动力到高等院校、高职中职去学习,切实提高他们的产业、市场意识,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经营能力,作为今后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骨干力量,达到出去一个人,回来后带动一大片的效果。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转移就业职业培训而忽视产业技术经营职业培训的做法,加大对回乡产业发展人才的职业培训力度,尽快的培养一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人才。“请进来”就是聘请一些外地或本地的产业方面的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土专家”,为广大贫困村群众开展产业技术和经营管理培训,并注重培训档次,增加培训时间,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一大批产业一线的劳动力,使他们掌握产业发展方面所需要的技术和技能。

4.增加资本投入

增加产业资金投入,可采取“四个一点”的办法,政府财政投入一点,社会部门帮助一点,龙头企事业扶持一点,群众自己措辞一点。政府财政投入是扶贫产业资金投入的主渠道,目前专项财政扶贫资金主要包括“十百千”产业扶贫示范项目资金和到户产业扶贫资金两项,以及与之相关的产业区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要逐年增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对产业扶贫项目的资金投入比例,并因地制宜安排基础设施和产业资金的投资比重,尽量解决贫困村群众特别扶贫对象户在产业发展中涉及的种子种苗(畜)、肥料、饲料和相关的技术支持资金,将他们“扶上马”再“帮一程”。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行业部门的作用,动员全社会特别是广大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的帮扶作用,要改变帮扶单位只注重帮助定点村做好基础设施的做法,制定相关的制度,要求帮扶单位和干部主要帮助扶贫对象户找产业项目,找市场信息,找产业技术,找发展资金。同时,还要真正发挥扶贫龙头企业的作用,除了帮助贫困户解决产业销路和技术等困难外,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还要拿出一部分资金,赊、免贫困户部分种子种苗(畜)、肥料(饲料),尽量降低贫困户产业资金筹资难度。

5.突出地方特色选定优势项目

选好优势项目,是搞好产业的保证。选择产业一要突出地方特色,比如肉兔养殖、六堡茶和软枝油茶种植等。二要选择本地土壤、气候非常适宜的。三要选择当地贫困村群众可以接受的或者通过培训可以做好的。四要选择的产业必须考虑长期、中期和短期相结合。中、长期收益的项目作为主打产业,短期产生效益的作为收益补充。在地域选择上梧州南面花岗岩低山丘陵地区的苍梧县南部、岑溪市、藤县南部,长期产业重点的发展优质脂材两用马尾松、油用八角、玉桂等,中期项目重点考虑油茶、茶叶、中草药、沙田柚、沙糖桔、荔枝、龙眼等,并可小范围发展水黄枝种植;短期项目可考虑林下养殖、种植项目和养猪、养鸡等项目。而北面沙页岩高山区的苍梧县北部、藤县北部和蒙山县周边山区,由于山地坡度较大,土层相对较厚,土层较肥沃,更适宜选择杉、优质脂材两用马尾松、八角、玉桂等产业,由于这些地区八角已有较大的种植面积,产业方面侧重低改,包括施肥、换冠等措施(荔枝产业也重点考虑采取换冠低改);中期项目主要选择具有优势的六堡茶、油茶、中草药,在沙头镇则重点发展生态迟熟荔枝,特别是进行品种更新和升级。

6.提高产品档次树立品牌意识

树立品牌,提升档次,可以更有效地开拓市场,成倍数地提高产品的效益。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一是依靠有龙头企业的带动,二是依靠技术含量的增加。对于品牌的树立,则主要依靠政府为主导,企业的积极参与。只有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档次,建立起自己的品牌,产业的效益才能真正得以提高,产品也才能走得更远。

因此,根据目前我市贫困地区现状,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克服不利因素,在切实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搞好产业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和层次,选择好符合本地发展的产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建立自有品牌,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贫困地区产业才能更快更好发展,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