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心理活动竞赛总结

心理活动竞赛总结

时间:2022-06-17 18:28: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活动竞赛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心理活动竞赛总结

第1篇

竞赛法在体育课教学中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运动竞赛是体育课的魅力所在,体育教学离不开运动竞赛。但如果运用不当,可能会适得其反,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出现安全隐患。体育课上我们要对竞赛法进行合理优化,达到练中有乐、乐中有趣的同时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一、 赛前预防

1.熟教材,重预设

教师课前要认真备课,充分做好预设。比赛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制定课时计划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情况以及教学条件、教学任务等方面全盘考虑,以决定竞赛法是否可以运用。如,低年级学生不易进行强度过大的力量性比赛;“有练有赛、先练后赛”,新授课不宜采用比赛法, 否则容易影响学生完成动作的质量。比赛前教师还要提前做好排查工作,如,场地器材是否符合比赛要求,学生是否穿运动服、运动鞋;学生的健康状况能否参与比赛等。

2. 定规则,重执行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赛前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协商制定比赛方法和规则。规则要清晰、具体,并严格执行,违反规则的则扣分,情节严重者退出比赛。如,在进行折返跑接力时,有的同学起跑超线,有的同学提前跑出,还有的同学未到达终点便折回。教师可以制定规则,并安排学生监督、执行。如,1.起跑时脚不允许超线,到达终点手要触线,不按要求者扣一分。2.交接时与下个同学击掌,不按要求者扣一分。3、扰乱比赛秩序者,退出比赛。

3. 抓热身,重教育

准备活动是在进行训练前为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缩短进入工作状态和预防运动损伤的有目的的身体练习。赛前准备活动,特别是专项性热身活动,可以避免学生受伤,提高运动成绩。篮球比赛中,膝关节、踝关节、腕关节等部位容易损伤,所以赛前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相关部位的准备活动。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输赢的关系,了解比赛的作用与价值,通过比赛能够了解自己的水平和同伴之间的差距,强化自己的技术动作,促使自己不断进步。比赛中要做到“友谊第一 ,比赛第二”,胜不骄,保持正常心态面对竞赛结果。

二、赛中调控

1.合理分组

既然是比赛,就会有输与赢的比较。教学比赛要根据学生体质、技术等情况合理分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分组不当容易挫伤部分学生的练习积极性,所以竞赛分组时,教师应尽量使各组人员搭配合理,实力相当,从而使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充满对胜利的渴望,都有机会享受成功的喜悦。对体质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对不能参与比赛的同学,教师可以安排布置场地器材、做裁判等,让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

2.灵活调整

比赛中,情况变化无常,有些是无法预料的,若发现有危险隐患或者异常现象时教师要及时调整,通过降低难度、改变得分规则等,提高安全度。如当学生因过度兴奋而导致体力消耗过大,易发生伤害事故时,应降低比赛难度或终止比赛。如,篮球比赛对学生体力要求较大,可以将篮球比赛场地缩小为半场。男女生一起进行快视跑教学时,由于女生的速度、力量等相对较差,课堂上可采用女生跑60米、男生70米的接力赛形式进行教学,这样女生会放下畏惧,放松心态,奋勇拼搏;男生也会团结合作,和女生一较高低。

3.心理调控

在好胜心的驱使下,大多数的学生会兴奋地投入比赛,甚至会出现高涨练习情绪,如果教师不能及时的引导学生调控心理活动,很容易使学生出现与比赛要求不相符合的过激行为。教师在比赛中还要注意掌握、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注意调节学生的心理活动,使情绪状态符合比赛的需要。如,在比赛时学生出现一系列不良品质:不守规则,只顾个人的表现;通过投机取巧来取得比赛的胜利;在比赛失利时会垂头丧气,说粗话等,教师要随时抓住时机,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培养学生不怕挫折,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赛后总结

第2篇

从《课程标准》的角度看,学生心理健康是体育教学的一大领域。学生的竞争意识是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内容。从体育竞争的角度看,它以争取优胜为直接目的,以运动项目或某些身体活动为内容,根据规则的要求所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心理的相互对抗。在体育教学中,竞争意识更多的是体现在各种形式的游戏和教学比赛之中。因此,竞争意识都是贯穿于每一教学内容之中。

从体育发展的眼光看,不能让学生只局限于课堂教学的教材里,还要积极主动引进住处让学生不仅知道体育,还要知道现代体育科学技术。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选择竞争机制,因势利导因势利导以保证体育教学的活力。

现代人要以更积极的姿态,主动迎接各类挑战,参与各类竞争,适应时展的需要。体育教学能使学生逐渐形成准备和乐意接受未来社会的各种新事物的心理倾向。竞争意识已经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之一,也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突出特点。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举例说明法

3研究结果与讨论

所谓意识是指人所特有的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意识是人能够用客观现实中引出的概念、思想、计划等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使行动具有目的性、方向性和预见性。

竞争意识是竞争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是支配人的行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过程,具体的说就是人们运用竞争规律,根据竞争双方的客观实际,为夺取胜利,所考虑的行动计划,并以此作为在竞争中指导个人行为的特殊心理过程。体育运动鼓励人渴望与追求胜利,也培养人不怕和暂时的失败,而后者对于一个人的人生历程更具有意义。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呢?

3.1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体育教学中,经常有一部分学生对某项活动甘心落后,怯于竞争。如“跳高”教学中,有些学生表现出犹豫、胆怯等消极意志品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激励学生鼓起勇气,同时,教给学生正确的起跳方法,加强保护帮助,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消除心理障碍。树立“我能行”的信心和意识。然后,组织学生组与组开展竞赛,在集体荣誉面前,在同伴们互相鼓励和影响下,绝大多数学生不同程度地减轻了惧怕心理,教易表现出跃跃欲试的竞争势态。

3.2 在体育教学中树立学生公平竞争的观念

竞赛是体育运动的突出特点,组织好各种各样的竞赛活动,制定合理的规则,使学生明白竞争是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的。成功与失败,机会与风险对所有人是均等的。“公平竞争”不仅是体育竞赛的宗旨,也是一种道德教育,使人们通过体育活动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观念。

3.3 在体育教学拓宽竞争的渠道,鼓励更多学生参与竞争活动

作为运动者都有尽快实现追求目标的心理动机,所谓求胜心切。为此,学生有必要不断开发和发展自己最大能力的新的运动技术与方式。这种创造性的心理动机与行为,能使学生逐渐形成准备和乐意接受未来社会的各种新事物的心理倾向。因此,学校通过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体育竞赛能较好地动员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竞赛或练习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竞争是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如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方面,多层次的竞争激励法。

(1)增加单项技术比赛内容,如在学生跳跃能力的发展教学中,采用跳远教材。不仅比谁跳得远,还要比一比谁助跑节奏好;助跑与起跳衔接好;起跳又准又狠;起跳后的腾空好;更要比比谁牢记老师所教的动作要领;谁在哪方面突出就给予奖励……这种明细的竞争要求,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又促进学生相互学习。(2)教学中按能力分组竞赛,培养竞争意识。如快速跑教学中,将学生按体质和能力分成A 组、B 组、C组,分组进行比赛和表扬,使多数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3)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竞争,培养竞争意识,我将学生的考核成绩记录下来,每考核一次,将进行一次对比,只要成绩提高,哪怕你是班里最后一名,也是成功的。同样可以得到表扬。(4)教学中引用不平等竞争法,如在短跑教材的教学时,运用让距跑的办法,提高竞争的激烈性。

3.4 在教学中通过评点来加强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

教学比赛后认真讲评,特别是一些尽了全力,但仍失败的学生更要加以肯定,鼓其斗志,引导学生自我总结,明白“为什么胜”“为什么败”,从中取长补短,以期取得更大的进步。引导学生确立明确的目标,从而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

第3篇

关键词:心理障碍,运动员

 

1前言

运动竞赛是在运动竞赛是在特定环境下的比赛,有其特点、任务、对手、环境和方法。就心理角度而言,由于外界刺激的增强,而导致较强的心理压力,并通过运动员的比赛行为表现出来,如、过分紧张心理、目的不明确、信心不足,甚至还有性格孤僻或情绪暴躁等现象。因此,调节和控制心理活动,克服心理障碍,实施心理训练成为广大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必须关注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2运动竞赛中的心理障碍

2.1过分紧张和焦虑

一般来讲,适度的紧张有助于激发学生和运动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如果对成败的社会后果、观众的情绪、比赛胜败的意义、竞赛对手的水平等不能正确对待或估计错误,便会产生强烈的紧张甚至焦虑情绪,就会影响动作技术和心理潜能的发挥,使运动成绩下降。而这种由紧张和焦虑情绪引起的情绪障碍,一般在赛前由于等待应激刺激来临而产生的情绪反应程度较高,赛中因心理能量的释放,会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不良情绪会有所缓解。赛后的情绪状态与比赛结果有关,如果结果不良,接下来的比赛中,紧张和焦虑的情绪。

2.2 动机障碍

动机障碍是指最适宜动机水平以外的其它动机状态。过高的动机水平会引起机体兴奋性过高,使学生和运动员注意力分散情绪不稳定,难以控制动作,造成动作质量下降等不良反应。而动机水平过低,又表现为不能充分调动主动性、积极性,导致机能潜力发挥不足,心理能量得不到充分动员,造成运动水平降低。“适宜的动机”水平与运动项目和运动员的个性特点等许多可变因素有关,一般认为,以速度和力量为主,而动作又简单的运动项目,需要较强的动机水平;较为复杂、精细动作为主的运动项目,则需要较低的动机水平。

2.3暴力攻击障碍

暴力攻击性是运动员在竞赛中产生的重要心理特征及行为。在竞赛时运动员以对手为攻击目标。在比赛中,但是运动员的攻击行为受到特定竞赛规则的约束,如果在竞赛中欲达到的目的未得达到,他们往往采取过大的攻击行为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而使局面更不利于自己。假若这种攻击性得不到充分渲泄和释放,他们会把攻击欲望带到竞赛之后,这时攻击的矛头可能指向自己、同伴队员、教练员、裁判员、观众或场地器材等。[2]这种不正常的心理障碍无论对于学生和运动员参加竞赛,还是对今后的训练、生活都十分不利。

3克服心理障碍的训练

恢复体力和脑力的心理训练提高睡眠质量

3.1提高睡眠质量

肌肉和神经放松训练的最佳方法是使学生和运动员很快进入“小睡”状态。这种特殊心理训练方法是让学生和运动员静坐下来调息理气,依次从头、肩、臂、手到胸、腹、背、腰,最后到臀、腿、脚做放松动作,同时放慢呼吸,逐步进入“小睡”状态。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机体的能量消耗,而且可以通过肌肉的放松,意念的调节,减少心理能量消耗,并从各种杂念中摆脱出来。提高睡眠质量对恢复体力和脑力十分重要。可采用心理恢复的手段进行,即采取卧姿来放松和调节呼吸,结合个人睡卧习惯,适当变更个别动作,使学生和运动员由被动的自然睡眠改为自我控制下的主动睡眠,提高睡眠质量,缩短入睡时间.

3.2回忆训练

运动技能的掌握过程,不仅是对肌肉骨骼动作的训练过程,而且也是智力的训练过程。有些技能动作不能形成,往往不是由于肌肉运动本身的原因,而是大脑智力水平低,缺乏必要的运动心理素质,如缺乏积极思考能力、敏捷的记忆力和稳定的情绪状态等。为了提高学生和运动员的智力水平,加强运动知觉、表象和思维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可采用回忆技术动作的心理训练方法,亦即念动训练或表象训练[1]。其主要特点是:回忆学过的技术动作,形成清晰的运动表象和概念,加深对关键技术动作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提高运动技能的目的。这种训练方法一般在技术训练前后进行,也可以在技术训练间隙进行。具体做法是:静坐下来,闭上双眼,进行肌肉和神经放松的。

心理训练后,再系统地回忆所学的技术动作,目的是掌握动作要领,形成正确的肌肉感知,促进动力定型的形成。在回忆中还需唤起相应的肌肉、关节系统的兴奋活动以强化动力定型。

3.3 消除紧张情绪的心理训练

3.3.1 参加竞赛

由于不断参加竞赛而获得了实战经验,学生和运动员的紧张情绪可因不断适应而逐渐降低,最后达到正常状态。但是,比赛要有计划和针对性地进行,重在帮助运动员通过比赛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达到消除紧张情绪的心理训练目的

3.3.2 利用模拟比赛消除紧张情绪

模拟比赛就是练习性比赛,是教师或教练员有意识地控制某些运动条件引起学生和运动员的情绪变化,并在此过程中使他们增加经验提高适应比赛的能力和尝试调节自己的情绪,掌握自我调节手段,在正式竞赛中运用。

3.3.3 竞赛中紧张情绪的转移训练

紧张情绪的转移是让学生或运动员的注意力暂时离开过分紧张的竞赛环境,诱导他们想一些轻松愉快的事情,待情绪趋于稳定后,再使注意力回到现场的竞赛中去。训练方法一般是在紧张的运动训练和竞赛现场,利用赛前或赛中的间隙采取语言暗示,诱导学生或运动员将注意力转移到与当前运动竞赛无直接关系的事情或完成技术动作上来。[6]具体手段要根据学生或运动员情绪紧张的特点和原因来确定。如教练员和队员谈话、替换队员下场休息、转告一些现场信息、降低竞赛成绩的要求、看看书报或听听音乐等等。总之,要因人而异,采取具体的灵活手段转移紧张情绪。这种心理训练方法和手段,必须贯彻在平时的心理训练之中,使学生或运动员既有紧张情绪的体验又有自我控制紧张情绪的能力

3.3.4 情绪对比的心理训练

情绪对比训练方法是要学生或运动员回忆紧张的竞赛场面,十分困难、复杂而危险的技术动作以引起消极的紧张情绪,经过不断重复,使这种紧张情绪达到一定强度时,再回忆竞赛中获胜后的欢愉情景,用积极的情绪抵消消极的情绪。同时还要与放松性练习、注意力集中于放松部位的语言暗示等。手段配合进行练习。这种心理训练方法与以上三种消除紧张情绪的方法相比较复杂:要求学生或运动员学会诱发自己的消极情绪;学会放松的方法和消除被诱导出来的紧张情绪;学会调动内心的意志力。必须经过反复的对比训练,才能逐渐掌握这种方法,并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3.4 增强竞赛信心的心理训练

3.4.1 赛前动员通过具体分析。

使学生或运动员认识竞赛的意义和有利条件,从而确立信心。要求谈话者具有权威性,谈话内容具有针对性,论据充足,符合实际,才能起到激励作用。这种心理训练手段进行起来比较方便,可以采用集体或个别的方式进行

3.4.2 结合赛前测验进行信心训练

通过赛前测验的分析,可以改变期望过高或信心不足的非良性心理状态。这种方法可使学生或运动员准确地了解自己的实际技术水平和自己的优势所在,对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建立坚定的信心提供可靠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某些方面的补充训练,在心理上做好调整,使自己对比赛的估计切合实际,把比赛计划方案建立在可靠的实力基础上。运用这种方法时,测验的项目要有针对性,对不同对象要进行具体分析,测验形式应有一定的规格

3.4.3 增强信心的自我训练

这是一种借助于自身内部力量激励信心的方法,可在训练中修正或重建自己形象[1]。具体做法是:学生或运动员处于自然放松状态,在恢复身心力量的基础上诱导他们回忆最佳比赛情景,回忆自己的运动成长史,使他们在回忆中重新认识有利的各方面因素,找出自己潜在的优势,使暂时被失利而压抑的内心力量焕发出来,达到提高竞赛欲望,增强竞赛信心的目

5总结

在运动竞赛中运动员出现的各种心理反应,我们的广大教练员要根据各个不同的角度分析,并且发现问题及时的调整竞赛中运动员心理情况。以达到不出现以上的问题。使的运动员取的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熊焰,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参赛变异及其成因与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2005(05)

[2]颜军,陈剑锋. 对我国运动员心理咨询模式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7,(02).

[3]曾海, 陈松, 马林. 运动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内涵[J]. 体育学刊,2005

[4]石玉华. 心理咨询师手记:缓解压力有方法[J]. 成才与就业,2005

[5]邱芬,姚家新.现代运动心理技能训练研究现状及未来走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02).

[6]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公共课教材[M].1985

[7]俞竹丽,体育心理学在训练和竞技比赛中的应用[J]. 体育世界学术.2007[8]李欣,王斌,樊勇,丁维维,张鸿雁,运动心理咨询过程中的伦理评价及“三元评价模型”构建[J].体育科学.2007(12)

[9]安彦伟,归因理论对大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影响[J].科技咨询导报.2007

[10]陈宏,论现代心理研究方法[J]..2006 (05)

第4篇

【关键词】河南省;普通高校;健美操运动员;竞赛心理

引言

竞技运动比赛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而竞赛心理在“不确定性”中占很重要一部分,竞赛心理状态是运动员在竞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竞争心理,是运动员正常发挥技战术及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条件,现代竞技健美操的竞争日趋激烈,随着竞技科学化的推进,运动员技能水平越来越高,故运动员在竞技中心理素质对竞技成绩有着重要影响。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参加河南省大学生运动会的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健美操队运动员。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共发表格80份,回收有效表格76份,有效率95%,采用统计方法进行归纳分析。

2文献资料法通过多种途径,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这些文献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

3访问调查法通过日常训练中的接触以及在运动员比赛后进行调查、访问。

2 结果与分析

对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健美操队运动员的比赛临场心理应激状态的基本特征进行调查和分析,相应统计结果见表1到表3。

1产生不良心理状态的因素

1运动训练特点

多数普通高校因为受经济和客观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不能长期系统训练,只能根据比赛需要临时组队,训练周期短,经常出现重技术、战术及体能的训练,轻心理训练等〔1〕。学生平时以学习为主,在训练和学习冲突时,大多数队员会选择学习而放弃训练,造成训练出勤率低,训练计划不能实施,特别是集体项目的配合会受到严重影响。使部分身体素质好的运动员精力分散,专项能力上不去。同时,他们平时比赛的机会少,运动员不能找到激烈比赛的心理感觉。

2与运动员自身的个性、气质有关

运动员的个性决定着其本人的处世态度和行为方式,是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指心理过程强度、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2〕。个性心理和自身气质良好的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抗干扰能力、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自控能力都较强,受到以前比赛失败经历的影响较小,在每次比赛前都能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充满自信,沉着冷静地面对比赛。反之,一个运动员的个性心理和自身气质较差的话,他在比赛中的抗干扰能力就会很差,容易受到比赛环境的影响,结果就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竞技水平。

3与运动员以前的比赛经验有关

多数普通高校的运动员在赛前没有参加过正规的比赛,缺乏比赛的经验,在第一次比赛的时候难免会出现紧张、害怕等不良心理〔3〕。也有一些运动员以前参加过比赛,但是这些运动员在以往的比赛中出现过紧张和焦虑等现象,所以到比赛时会产生恐惧感,出现了“比赛焦虑”,从而影响其比赛。

4与运动员的比赛动机有关

比赛动机是指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通过努力可实现的行为倾向。比赛动机是一把双刃剑,适宜的比赛动机可以激发运动员全力发挥自己的竞技水平,从而创造好的比赛成绩;反之,不好的比赛动机则会影响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发挥,使比赛结果朝着自己意愿的反面发展。

5与运动员对比赛的期望值有关

大多数普通高校运动员在赛前对自身的期望值过高,没有合理地分析自己的技能水平和对手实力,一心想着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在比赛中总是担心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心理压力过大,比赛中遇到挫折就会产生紧张心理,出现焦躁情绪,不能冷静地分析对手和对手的策略,结果导致自己的竞技水平不能很好地发挥。

6与运动员平时的心理训练和比赛环境有关

普通高校运动员的训练特点制约了运动员的赛前心理训练。普通高校运动员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往往重技术轻心理。在平时训练过程当中,周围的观众少,气氛单调,但是到了正式比赛,比赛规模的大小、比赛的激烈程度、场外的观众气氛等因素都会对运动员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使运动员产生紧张、害怕、恐惧心理,有的运动员甚至会出现行为忙乱、烦躁易怒、尿频、灵活性和协调性降低等不良心理反应。

此外,除了以上几种因素之外,诸如比赛对手的实力、教练员在比赛中的战术安排、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身体状况、比赛时的气候环境等都会对运动员的比赛心理产生影响,也值得注意。

2普通高校运动员心理状态分类及行为特点

1正常型心理

这一类运动员在比赛前的心理状态较好,情绪比较稳定,在比赛中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心理,不容易受到对手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能够合理地处理比赛中的不良因素。这一类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够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技战术水平,取得理想的成绩。

2非正常型

笔者从心理学原理分析认为,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在主观和客观的辩证关系中不断深化和发展〔4〕。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心理变化非常复杂,比赛中的心理障碍也有多种表现,其中较为明显的有以下几种:

1紧张心理

紧张心理在普通运动员中最为普遍,甚至会出现在比赛前几天。其行为特点表现为睡不着觉、吃饭没胃口、做事无条理,在比赛过程中甚至会出现头脑空白、肌肉紧张、动作变形,更严重者心率加速,尿频尿急。

2恐惧心理

这种心态出现在对手实力水平过高,或者自身过分夸大对手实力时更容易出现。其行为特点表现为:不敢做热身活动,不敢去看队友比赛,心慌、面部发白、两腿发软,比赛中信心不足。

3自我怀疑

比赛来临时,消极的语言多于积极的语言,认为自己不如对手,没有信心去面对对手,或者是力求自己在技术等各方面做到完美才放心。其行为特点表现为:畏首畏尾,比赛一直处于自我抑制状态,遇到场地、环境或是条件等不适,就会变得慌乱无助,左顾右盼,更有甚者在开局不利的情况下会从心理上放弃比赛,不愿再去拼斗,只想着比赛赶紧结束,自己逃离比赛。

4盲目自信

这种状态一般出现在暂时领先或是把偶然的成功当成必然迁移到此次比赛中。在面对比自己弱的对手时,不以为意,甚至藐视对方,自己感觉比赛没有意义。其行为特点表现为:防守能力下降,不想困难,不多考虑对策,集体配合项目中喜欢突出“个人主义”,不愿与队友配合,最终导致自乱阵脚。

5焦虑

担心自己的水平不能正常发挥,怕有负众望,遇到身体稍有不适就觉得没有指望了。抽签编排在强组时觉得没信心,安排在弱组时又怕发挥不出水平,顾虑重重〔5〕。行为特点:坐立不安或精神萎靡,思想纷乱,情绪变化大,运动意识表象模糊,注意力不集中,不知如何发挥自己的技术特长,甚至出现呼吸不匀、掌心出汗、不敢竞争、消极比赛。

6放弃自我

当对手的水平远远高于自己,认为反正拿不到名次了,把获得健美操比赛名次看得高于发挥自己的最好水平,不再去争取更好的结果,认为自己象征性地完成比赛即可。行为特点:比赛时懒懒散散,不愿同对手拼斗,盼望比赛快快结束,这是一种极为错误的心态。

3建议和对策

1发挥优势、扬长避短

普通高校健美操运动员作为大学统招生,智商较高,思维敏捷,知识面较广,分析和理解以及阅读比赛的能力也比较强,必须充分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增加技战术理论方面的学习和现场的自我分析,充分利用他们对健美操比赛的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迅速转化成健美操比赛的行为能力。

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一名优秀的健美操运动员,要了解自己,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同时,要能准确地实事求是地分析对手的能力,设法了解对方运动员尤其是对方教练的性格特点,以及惯用的战术特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了解自己的对手,找到对手的弱点,在赛场上避其长而攻其短,才能够战胜对手。

3情感共鸣、灵犀自通

平时在训练以及生活中要多与教练员做情感沟通和心理交流,建立同甘共苦、友善民主的师生关系,使队员和教练员达到有心灵交流的共鸣感,这样一来,教练每一个情感的变化和战术思想就能让运动员快速地心领神会以及引起强烈反应,从而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

4共建目标、树立信心

目标是心理定向的标杆。如果一名运动员不带着自己的目标去参加比赛,那么他定然不会取得优异的成绩。所以在比赛前,教练员一定要与运动员一起讨论共同制定合理的比赛目标,建立自信心,相信一定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5模拟实战、心理适应

现在很多的普通高校健美操运动员,并非他们的竞技能力不够,而是平时很少有实战的机会,更没有参加正式比赛的经验,所以一到正式的比赛现场就会出现心理上的不适应,出现如紧张、心跳加快、头脑空白等一系列现象,最终影响自己真实水平的发挥。所以在赛前的训练过程中要针对比赛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来进行模拟实战训练,增强队员的心理适应能力。

3小结

随着竞技体育运动的不断发展以及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普通高校运动员在技术和身体素质方面的差距慢慢变小,一场比赛最终的结果,已经不仅仅取决于运动员的技术和身体素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心理素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状态,才能体现运动员的完美,在竞技场上充分展现他们的魅力。通过系统的心理训练,能够使运动员有效地自我控制,战胜比赛的不良干扰,形成最佳竞技状态,充分发挥技战术水平。同时,心理素质训练水平的提高,也能促进运动员技战术水平的提高。实践表明,心理因素已经成为现代普通高校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重要内因,培养运动员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素质已经成为提高运动员成绩、争取比赛胜利的关键条件之一。

参考文献

〔1〕庄容高校普通运动员比赛中不良心理状态分析及对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03):80-8

〔2〕杨定洲对比赛阶段运动员不良心理的分析与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6(16):26-28

〔3〕王开永,章洁高水平田径运动员临场不良心理表现及调节方法〔J〕体育师友,2008(2):76-77

〔4〕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31-28

第5篇

随着竞技体操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运动员在比赛中不仅要消耗很大的体力,同时也消耗很大的心理能量。因此在激烈比赛中,良好的心理素质往往是取胜的关键。所以心理训练已成为现代运动训练中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运动实践证明,一名优秀的体操运动员应有良好的体型、素质、技能和技术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训练越来越引起许多教练员和运动员的重视。但还有少数教练员对心理训练还缺乏正确认识,往往单纯以思想代替心理训练。为了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体操运动员,教练员在训练中必须掌握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点,并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运动员进行心理洲练,对顺利完成训练计划和任务将起到积极作用,加速训练的进程。

心理训练对运动员能受到以下一些效果:

(1)有助于运动员个性心理性的形成和发展,使运动员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能力从而保持其情绪的稳定。

(2)有助于提高运动员个性心理的稳定性,使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防止干扰。并能经受大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

(3)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感知觉和思维表象能力具有高度发展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具有迅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有助于消除疲劳,尤其是精神疲劳所带来的各种疲劳现象。

(5)有助于培养运动员勇敢、果断、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顽强精神,以及培养运动员有坚强的信心,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二、心理训练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1、心理训练的内容

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可以分为长期心理训练和赛前心理训练。而这两种心理训练又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的。赛前心理训练是以长期心理训练为基础的。只进行长期心理训练,而忽视对运动员的竞技状态进行赛前的训练,长期心理训练也就失去了作用。

心理训练的内容很广泛,主要有:

(1)特殊运动机能的心理机能的训练:感知觉的训练、记忆与表象训练、高度发展思维能力、注意力的训练、协调和反应能力的训练。

(2)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的训练,运动员的动机对训练比赛的兴趣程度,个性性格特征和气质等心理训练。

(3)运动员学习和掌握动作技术、战术过程,以及参加竞赛的心理训练。

(4)心理适应能力的训练,制造一些类似比赛的情景或是气候的变化、生活制度的改变、场地器材的变化等。

(5)培养意志品质的训练。在艰苦的训练和复杂的环境比赛中,首先必须从征服自己、克服自己人手。一直在很大程度上被看作是人们更高级的、有意识对自己的行动和活动进行自我调节,这样调节为克服障碍和达到既是的目的要付出意志努力。

2、心理训练的方法和手段

在体操训练中主要的方法有下几种:

(1)念动训练。它是借助人体的视觉、听觉、动觉等器官将获得信息通过信息输入对自己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运动表象进行回顾、重复、修改、发展和创造自己动作的一种训练方法。

(2)自我暗示与放松训练。它是借助语言和头脑中的形象起作用的心理过程。采用一时的“套语”进行自我暗示。并结合呼吸调整对自己的心理施加影响、以消除心理紧张、放松肌肉,达到自我稳定情绪的目的从而达到改善精神状态的一种训练方法。

(3)注意力集中训练。注意力集中就是人的心理活动对某事物的指向性和集中性,能使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时避免受到内在的或外来的干扰,全神贯注的投入到训练和比赛中,达到完成训练和比赛任务的目的。

以上是竞技体操主要的心理训练方法和手段,是为了调整和控制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时的心理活动,使运动员的中枢神经系统达到最适宜的兴奋程度。在运用时要根据运动员的个性特点身体技术的情况,有针对性的灵活运用。

3、教练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体操训练的工作在运动活动中是一项非常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这对体操教练员的要求是很高的。作为一名优秀的教练员应具备以下心理素质:

(1)教练员作为~名教育者,就必须具有研究者和心理学工作者的才能

(2)教练员必须是一个热爱自己本职工作具有献身于体操事业的精神,以及独到的创造才能,永不满足现状、勇于探索、不断总结经验,虚心好学的品德。

(3)教练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组织,管理和教育水平,了解每一个运动员的个性特征,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和意志品质等情况。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的进取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赢得运动员的信任和尊重。

第6篇

【关键词】习惯性违章;根源;预防

一、习惯性违章的定义

违反国家和上级制定的有关规章制度,违反本单位制定的各种规程、规定而进行的作业行为称为违章。在无意识当中经常发生或重复发生的违章,即为习惯性违章。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违章,绝大多数属于习惯性违章。

二、习惯性违章的危害

众所周知,发生事故的原因绝大多数是违章作业造成的,而我们电力行业的很多作业属于危险型作业,来不得半点马虎。电力行业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用血的教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违章作业就违反了这些制度,把血的教训之于脑后,其结果必然导致设备损坏或人员伤亡。

我们身边经常发生的习惯性违章,因其具有潜在的危险性,有的不能马上就造成事故,所以又带有很强的感染性,一人违章可以传播给他人,形成多人违章,对安全生产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三、习惯性违章的表现形式

习惯性违章可以说是经常发生的,绝大部分是由于长时间养成的不良工作习惯,在工作中无意识地表现出来的。由于习惯性违章发生的频率较高,直接导致事故的机率又很小,往往不被人们重视,不易被发现。习惯性违章主要通过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人的表现形式:人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违章行为,如不戴安全帽,登高不系安全带,随意跨越遮栏,工作中着装不合格等。物的表现形式:设备、设施、工具功能不全,防护设施不完善及工器具不合格等对工作人员构成的威胁。

四、习惯性违章的根源

习惯性违章的危害远比偶然性违章大得多,这一点以使员工们所共知的,其流传面之广员工们也是清楚的,但习惯性违章却屡禁不止,随时随地的发生,这与习惯性违章产生的根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分析如下:

1、心理因素:心理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习惯性违章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也是促成习惯性违章最主要的原因。共分为:惰性心理:表现在作业者贪图方便,图省事,怕麻烦,走捷径,因而越过某些规定,置规程于不顾。冒险心理:表现在工作粗心,爱冒险,对规程、制度缺乏深刻的理解,对其中的规定想有新的尝试。侥幸心理:许多人有撞大运的侥幸心理,尤其是技术熟练的工人,认为违章不一定出事,哪有那么巧,事故偏让我碰上,我从来就这么干也没出过事。自负心理:有些人过于自信而忽视潜在的危险,致使他们违背规程而擅自工作。逆反心理:别人怎么干他们就怎么干,不动脑筋,认为规章制度是束缚手脚的枷锁,有章不循,明知故犯。

2、行为因素:有些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工作中养成了不良的工作习惯,他们工作很认真,但工作起来从不考虑其他方面是否会对自己造成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工人进入工作现场前着装合格,防护用具一应俱全,一旦干起活来,就脱掉工作服,摘掉安全帽,防护用具也放到了一边,只管干活,全然不顾对自身的安全防护。

3、环境因素:工作现场环境恶劣,对工作人员的习惯性违章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工作场所的空间狭小、温度高等,都容易促使工作人员不按规定着装,不使用防护用具。在时间紧、任务重、特别是带有抢修性质的工作,节假日期间,即将下班或作业收尾阶段和带有竞赛性质的作业中,工作人员往往为了抢进度而摆脱规章制度的约束,造成违章作业。

4、管理因素:管理不严或不到位,是习惯性违章扩散的根源。规章制度不健全,对违章行为界定不准,导致了习惯性违章的延续。管理不严,是某些违章行为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和惩处,致使他人效仿,造成违章行为的扩散。某些场所的警告标志不清,对安全措施把关不严,使违章行为直接造成事故。

5、设备设施因素:设备设施的功能不全,安全防护设施不完善,可以使人的违章行为得以延续。人的违章行为不能马上被制止,也是违章行为普遍存在的原因。

五、预防习惯性违章的措施

习惯性违章是安全生产的大敌,控制和预防习惯性违章,对控制事故,保证安全生产,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对安全生产最具决定性的因素,而习惯性违章就发生在人的身上,通过人的行为构成对安全生产的威胁,因此,控制好人的行为是控制和预防习惯性违章的关键。

1、挖掘习惯性违章的思想根源。人的行为是受心理活动支配的,是心理活动的表现。习惯性违章行为,同样也是违章者心理活动的表现,只要从心理活动入手,消除违章心理,就能有效地控制习惯性违章。加强安全教育,使工人认识到违章的危害性,在思想深处提高对反违章的认识,达到我不想违章的目的。还要加强安全培训,使工人知道规章制度是怎么规定的,我怎样做才能不违章。只要做到这些,就能从主观上控制住违章的发生。

2、健全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是人们行为的依据和准则,规章制度不健全,就会给违章带来可乘之机。要达到控制和消除违章的目的,就必须健全规章制度,使工人明白哪些行为是违章的,发生违章后要受到哪些处罚,对处罚违章做到有理有据,让受罚者心服。

3、严格监督管理。控制习惯性违章,光靠人的主动性还不够,还要靠严格的监督管理,对习惯性违章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达到处罚一人教育一片的目的。对违章的处罚不能手软,否则就起不到震慑的作用。

第7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非智力因素;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4-0288-02

一、引言

在教学中,学生心理活动是整体发生的,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体育教学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智力、而且要重视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主要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着始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作用的心理因素。如动机、兴趣、求知欲、信念、意志品质的坚持性、好胜心、自我意识、独立性和情感、性格等心理特征,是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系统,对于学生成长有着重要作用。体育教学对于发展学生非智力心理有特殊功能,因此,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体育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途径

1.树立现代体育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体育教学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能将体质,意志和精神融为一体的综合教育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而且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利用体育本身的特点,进行现代人意识培养。必须确立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地满足学生不同的体育需求,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动机、兴趣与情感。为此,体育教师应当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把握好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方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明确体育对人生的意义,对体育产生终身性的需要,逐步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2.寓趣于教,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提高求知欲。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娱乐教育,激发学生的直接体育需要,使学生对体育活动表现出极大的学习与参与热情。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科学地选择和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精选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生理、心理特点的教材内容,采用各种生动有趣、丰富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在愉悦身心的同时,学习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和技能。

3.营造和谐、热烈的课堂气氛、促进情感交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情感是非智力因素中最富有感染力的因素。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总是伴有主观的情感,而情感又是在认识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因此,情感过程和认识过程是相辅相成的。当学生体育学习的需要和兴趣得到满足时、就能产生积极的情感。这种情感体验越深,爱得也就越深;学习情绪就越高涨,学习效果也就越好。反之,学生就会感到压抑、厌倦,情绪低落。在教学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发挥学生机体的高效工作能力,尽量避免些消极因素的干扰,营造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情感交流,使他们充分地体验与表现自身的价值,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体育教师是课堂教学气氛的营造者和参与者,更是学生的学习“伙伴”与“知音”。学生在课堂练习中往往由于教师的参与,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热烈、更加活跃。随着教学的逐步深入,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和情感体验也会越来越加深刻。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将事半功倍。

4.积极引导、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意志是重要的非智力心理因素之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克服和战胜各种困难。通过教学过程或生活中发生的凭借顽强意志达到成功的具体事例的教育,提高学生对意志品质的认识。在体育教学中利用“设难―克服―新的困难―再克服”模式,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在这一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得到提高。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找出避免挫折的办法,培养学生调节和控制自己心理活动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耐挫折能力。其次,要针对学生的意志类型,采取相应措施。对意志软弱、胆小,犹豫不决的学生,在教学中设置一定的障碍,培养他们勇敢、顽强、果断精神。对轻率、冒失、缺乏自制能力的学生,通过体操、球类活动和比赛,培养他们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对毅力差的学生,要通过长跑、游泳、滑冰等项目活动,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克服各种困难而获得成功中得到满足感。同时,要注意把学生的兴趣转化为持久的动力与志向。才能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逐渐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5.组织好竞赛活动,培养学生敢于竞争、善于竞争能力。体育的重要魅力之一就在于它激烈的竞争性。竞争的结果总与胜败相伴。体育运动鼓励人渴望与追求胜利,也培养人不怕和接受失败。体育教学中培养人的竞争意识的手段之一,是组织好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制定合理的规则,使学生明白竞争是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的。成功与失败、机会与风险对所有人都是均等的。“公平竞争”不仅是体育竞赛的宗旨,也是一种道德教育,使人们通过体育活动,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与观念。竞争的重要意义还在于竞争过程中参与者得到的各种心理体验与心理调整,特别是在紧张、落后的情况下,心理承受能力得到的锻炼与提高。由此,教师要善于组织和指导比赛,如举行班级间的排球赛、篮球赛等,教师既要对其技战术进行指导,还要对其比赛心理进行正确的引导。既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又能使学生的心理更趋成熟。均增加比赛的激烈性与趣味性,可根据学生性别、体质、技能、技术等方面的差异,采取“让时赛让距赛”或“让分赛”。赛前要做好动员,使学生树立敢打、敢拼的决心和信心。赛后要认真讲评。讲评要使胜者不骄、败者不馁。特别是对―些尽了全力,但仍然失败的学生更要加以肯定,鼓其斗志。引导学生作自我总结,明白胜或败的原因,从中取长补短,以期取得更大的进步。

6.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要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生理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而采用相应的教法手段。例如身体锻炼课,教师可分别设计几个发展身体素质的方案。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实际的方案去独立练习,教师分别指导、培养学生主动独立完成身体的能力技术学习课,教师要根据动作的难易程度,结合学生知识水平,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进行尝试性练习。启示学生想练结合,促使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另外通过启示中教学比赛来增强学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因为在体育竞赛中,情况瞬息万变,需要每个人在很短的时间内作出相应的判断,这种判断不受暗示,不受束缚,完全根据客观情况作出相应的措施,长此以往,就会培养出学生独立思考,并对自己行为目的进行控制和调节能力。

7.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因材施教。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心理特征,学生的性格各不相同。教师要注意了解自己的学生,细致分析他们性格特点,根据不同性格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不断积累经验,这样在教学和教育工作中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以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要想增强学生自信心,最有效的方法,是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获得成功,这就需教师平时注意钻研教材、教学中有较强应变能力,在课上能够根据教学实际适时地提出新的方法,给学生创造成功机会,如果发现原定教学目标过高,学生无法达到时,教师可以修改原定标准,以中介目标作为过度。虽然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但其自身都具有很大的潜力,因此教师不应怀疑学生的能力,而应在学生原有发展水平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潜力得以发挥,取得量或质的飞跃。

8.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师应当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有机地而不是牵强地,自然地而不是生硬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学习目标,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自觉性和坚持性,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在困难中磨炼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小结

总之,非智力心理因素是促进学生成才的必要条件。在体育教学中,除了应按照学生身体发展规律增强体质外,还要把学生学习动机的确立、情感的熏陶、意志的锻炼、兴趣的培养、性格的优化寓干体育教学之中,培养学生成为优秀人才所应具备的一切优良的非智力心理因素,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道俊.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2] 叶奕乾.心理学:修订本[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Physical Education AndStudents Of Non-intellectual Factors

DU Hua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Huangshi 435002,China)

第8篇

[关键词]:技能大赛 中职 焊接教学

一、大赛的基本情况、经验与不足

1、本次大赛取得的成绩

中职焊接技能大赛不仅是对职业教育成果的一次展示,更是中职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竞争意识的展示。我校今年参加了陕西省举办的中职学生焊接技能大赛,指导教师和学生通过刻苦的钻研、以良好精神风貌和过硬的技术素养取得了可惜的成绩。

本次焊接技能大赛成绩名单:

一等奖焊接1121班焦少斌;

二等奖焊接1221班姜帅帅。

2、大赛的经验

(1)学校领导的重视及支持,创建了优越的条件

在集训准备阶段,领导就不断的鼓励学生和指导教师。集训过程中,由于领导重视,无论是焊接材料、焊条的采购、还是与外校交流的联系,都使学生与指导教师感受到学校对我们的重视与期待,增加了我们的信心。

(2)指导老师的精心组织指导,确保了培训的质量

从集训开始,所有的指导老师都是非常认真、非常积极的。在集训阶段,指导教师主动牺牲了休息时间,在完成日常教学任务的同时,将全部的精力投到了训练指导上,从竞赛项目培训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到参赛选手的培训与答疑解难等方面付出了大量心血。

(3)学生的刻苦训练,确保了可喜的成绩

这次参加比赛的选手情况:焊接1121班的焦少斌同学,他2012年曾代表我校参加陕西省中职焊接技能大赛,并获得获得一等奖,而今年获得了二等奖。焊接1221班的姜帅帅同学,他是第一次参加比赛,但是在集训过程中,刻苦训练,遇到难题,不断的钻研,在顶着压力的情况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3、大赛存在的不足

(1)学生的技能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从本次比赛情况来看,我们有的选手尽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完成比赛所要求的所有任务,技能水平,特别是操作速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2)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本次比赛所用的设备学生不太熟悉,在比赛过程中,学生不能及时适应,导致紧张操作,直接影响比赛进程,使得比赛成绩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在今后的培训工作中,指导教师要加强学生应变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的心理素质更需要进一步加强。

(3)加强指导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

指导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指导教师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指导水平有限,这也成为竞赛发展的一个制肘问题。所以,加大力度对教师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切实提高指导老师的水平才能保证我们的竞赛成绩在上一个新台阶。

二、技能大赛对焊接教学的启示

1、技能大赛引领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中职技能大赛体现了最新的职业要求与需求,吸收了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有助于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在我校建设国家级示范校之际,更是赋予我们教学新的内涵。

我校通过对技能大赛竞赛内容与要求的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做到“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原有教学方法也进行了改革,原来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现在,我们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分配任务(布置活动),将学生进行分组,以团队的形式讨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团队之间互相点评,并可以进行即兴的提问,教师作最后的总结点评。

2、技能大赛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

中职技能大赛体现出对职业教育的先进性、实践性、综合性要求有助于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各个学校更是以大赛为契机,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培养教师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推进了整个教师水平的发展。

大赛要出成绩,要从平时的教学抓起,而这与教师的教学理念、自身的技能水准和指导方法息息相关。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焊接大赛项目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还需要对项目的整个过程有所了解,要同时掌握从下料、组对、焊接的全部过程,所以也需要老师能全方位把握整个过程,能够熟练操作所有用到的设备和操作技术,能确实提高老师的综合素质。

3、技能大赛提升了学生的素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比赛促进学习,在教学中有效地利用竞赛机制,通过竞赛参与能够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竞赛项目中增强自信,同时锻炼他们承受竞赛压力和挑战的心理能力。

适当参与竞赛项目能够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学习任务,将心理活动最大程度地集中在能够完成竞赛作业的学习上。当学生意识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可以更快地完成竞赛任务,取得好的竞赛成绩,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的效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当竞赛作业得到认可,就会进一步激励学生参与到下一次更难的任务中,这样达到不升学生能力的目的。

4、技能大赛为各学校搭建了交流的平台

竞赛的结果固然重要,但是参与竞赛的过程本身对教师与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历练,在参赛过程中, 增加了各参赛学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学校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借鉴。通过交流和学习,把握焊接教学的发展方向,同时交流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学习先进的焊接技术,再反馈到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整体技能,如此一个良性循环,使教师和学生的水平都能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第9篇

一、激发学生兴趣,给课堂注入生机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小学生认识和掌握知识的规律,以及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乐学的境界。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以纯真的情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整个课堂成为一个多方向的感染场所。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带着自己内心感受和情感去观察、想象,去理解、掌握,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进程始终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例如:在教学“统计”时,我用故事引入:“小朋友们,动物王国正在开展春季田径运动会呢?你们愿意去看一看吗?”然后多媒体出示动态的情境:大象正在组织动物们报名,有30米、50米、100米、200米四个项目,动物们七嘴八舌各报各的名,大象忙得不亦乐乎,不知所措。这时我问学生愿意帮大象的忙吗?这一问便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推向,他们跃跃欲试,要帮大象整队,有序地统计参加各项目的人数。从而积极的投入学习活动中。

2、开展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根据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比赛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面向大多数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恰当地开展一些有益的比赛活动,用竞争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常有的口算竞赛,我常常以“开火车”、“接龙比赛”、“争冠军”等方式的比赛练习,做得好的同学立即给予表扬,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消除学生学习的疲劳,一举两得。

3、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习兴趣。数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它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他们会在为实际中能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而沾沾自喜,由于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认识地图上的方向》时,我把认识方向与祖国的一些城市及每个城市的特征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会数学的同时,还能更进一步的了解我们的祖国。

二、鼓励学生提问,给课堂注入活力

对学生来说,创设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且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快乐地探索思考。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提问呢?

1、设置悬念,产生疑问。要想让学生提问,教师首先要给学生一片带着问题的土壤,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播下问题的种子,一点点的生根发芽。例如: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是这样提问的:“同学们,你们今年几岁了?谁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号?”学生回答后,老师故意设置悬念:“我们班大部分同学都是8岁了,过了8个生日。小红也是八岁了,可他却过了两个生日。学生就会自己提出疑问,为什么八年只过了两个生日呢?这样悬念设疑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刺激,使教学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起学习新知的强烈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2、树立信心,敢于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尽管我们精心创设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试图启发学生提问,但是会提出问题的学生还是少得可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教学气氛过于严肃,学生对老师有恐惧感,不敢提问;(2)有些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怕提出不合适的问题让老师或同学笑话,所以干脆不问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可亲可敬的形象,不能处处摆出权威者的样子,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压力。要用平等、宽容和友善的心态来对待学生。努力做好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合作者。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能够积极思维,敢于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并及时的鼓励和肯定每一个学生的提问,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让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

三、加强师生互动,给学生一双翅膀

新课程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理念,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适应发展的粗昂新精神。这些发展体现在教学上就是要求教师要给学生一双翅膀让学生学生动起来,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才有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我们的课堂高涨气氛才能经久不衰;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灵性和活力。

1、让“兴趣点”成为学生飞翔的“起点”。兴趣是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他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前边我们已经说到了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只有有了兴趣,学生才有想飞的欲望。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让它成为师生展开有效互动所必须的动力,让它成为学生想要飞翔的起点。

第10篇

【关键词】激发兴趣 师生互动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取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下一片空间来,让学生自己去看、去想、去说,以取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让数学课堂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教师要给数学课堂注入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数学的天空飞翔,那么怎么才能让数学课堂“活”起来呢?

一、激发学生兴趣,给课堂注入生机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小学生认识和掌握知识的规律,以及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乐学的境界。

2、开展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根据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比赛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面向大多数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恰当地开展一些有益的比赛活动,用竞争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常有的口算竞赛,我常常以“开火车”、“接龙比赛”、“争冠军”等方式的比赛练习,做得好的同学立即给予表扬,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消除学生学习的疲劳,一举两得。

3、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它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他们会在为实际中能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而沾沾自喜,由于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认识地图上的方向》时,我把认识方向与祖国的一些城市及每个城市的特征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会数学的同时,还能更进一步的了解我们的祖国。

二、鼓励学生提问,给课堂注入活力

对学生来说,创设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且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快乐地探索思考。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提问呢?

1、设置悬念,产生疑问

要想让学生提问,教师首先要给学生一片带着问题的土壤,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播下问题的种子,一点点的生根发芽。例如: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是这样提问的:“同学们,你们今年几岁了?谁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号?”学生回答后,老师故意设置悬念:“我们班大部分同学都是8岁了,过了8个生日。小红也是八岁了,可他却过了两个生日。学生就会自己提出疑问,为什么八年只过了两个生日呢?这样悬念设疑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刺激,使教学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起学习新知的强烈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2、树立信心,敢于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尽管我们精心创设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试图启发学生提问,但是会提出问题的学生还是少得可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教学气氛过于严肃,学生对老师有恐惧感,不敢提问;(2)有些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怕提出不合适的问题让老师或同学笑话,所以干脆不问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可亲可敬的形象,不能处处摆出权威者的样子,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压力。要用平等、宽容和友善的心态来对待学生。努力做好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合作者。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能够积极思维,敢于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并及时的鼓励和肯定每一个学生的提问,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让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

三、加强师生互动,给学生一双翅膀

新课程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理念,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适应发展的粗昂新精神。这些发展体现在教学上就是要求教师要给学生一双翅膀让学生学生动起来,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才有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我们的课堂高涨气氛才能经久不衰;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灵性和活力。

1、让“兴趣点”成为学生飞翔的“起点”

兴趣是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他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前边我们已经说到了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只有有了兴趣,学生才有想飞的欲望。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让它成为师生展开有效互动所必须的动力,让它成为学生想要飞翔的起点。

2、让“知识点”成为学生飞翔的路径

让学生在数学的天空自由飞翔,这里的自由并不是漫无目的的,作为引导者,教师要把握好学生飞翔的一个路径,那就是要围绕知识点去飞,在数学课堂中无论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还是生生之间的互动,都要围绕教学内容,不能脱离教学知识点,更不能让一些教学手段(多媒体,知识竞赛,教学游戏,创设的情景等)喧宾夺主,教师要把握好这个方向,给学生一条通往知识目标的教学途径,让学生朝着最终目标,沿着这个途径展翅飞翔。

第11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竞争;意识;培养

竞争与合作是当今社会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两大基础,也是个人成长与发展所必备的基本素质。我们当教师的,要使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实际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为了使学生将来有更大的发展,还必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一、竞争意识的内涵及与体育教学的内在关系

1.竞争意识的内涵

竞争意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是为了满足完善自身、实现自我需要的社会,是自觉的、主动的、有目的活动。它是竞争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是支配人的行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过程。具体地说,是人们运用竞争规律,根据竞争双方的客观实际,为夺取胜利而制定的行动计划,并以此作为在竞争中指导个人行为的特殊心理过程。竞争意识在社会化形成过程中由外因和内因引起,外因即他人或环境的刺激;内因即由外因引起的自我发展、自我扬弃的过程。

2.体育教学与竞争意识的内在联系

体育教学不仅能提高身体机能、技术水平、体育经验,而且还可以提升思想、磨练意志,培养顽强的作风和拼搏精神。通过体育比赛和学习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情趣与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身体机能、心理素质和技术水平,从而达到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有助于竞争意识的形成。体育的本质特征就是具有强烈的竞争性,要求参与者具有极强的竞争意识。竞争是体育运动本身固有的属性,是体育运动的生命所在。体育运动中竞争机制的存在,使参加体育竞争的主体不断更新。

二、个体竞争意识的培养

培养竞争意识,把单纯参加体育竞赛活动转变为培养竞争意识的方法,让体育竞争的思想迁移到学生头脑中,以便学生适应社会化大竞争的需要,鼓励学生渴望与追求胜利,也培养人不怕和接受失败。由于体育运动有它的竞争性和残酷性,在激烈的对抗中胜了要保持,要有自信心和不断的努力,败了也要拚搏,要有永不服输的劲头,通过比赛提高学生对失败的承受能力。胜不骄、败不馁、奋发向上、顽强拚搏等绝不仅仅是运动员所独有的品质,社会上的每个成员都是应该具备的。因此在竞争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进取的竞争意识,比其他的学科更具现实意义。

从公平竞争的角度而论运动场是培养公平与合理竞争意识的最佳场所。现代体育竞争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形成了新的英雄观、荣誉观、人才观,在竞技场上不讲门第、不序尊卑、不论资历,最讲效率,它不承认任何除了身体条件和心理以外的不平等。谁的成绩优异,谁就是冠军英雄,当然我们学校是培养人才的特殊场所,对身体条件差的同学就要特殊对待,可以通过自身前后比较,自己与自己比赛,如果在自己以前的基础上提高了就给与肯定、鼓励,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因此在现在体育竞争中可以培养现代人应具有的自信心、办事讲求实事求是,守时惜时,顽强拚搏等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

三、合作竞争意识的培养

从体育竞争的角度看,它以争取优胜为直接目的,以运动项目或某些身体活动为内容,根据规则的要求所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心理的相互对抗。在体育教学中,竞争意识更多的是体现在复习课、考核课和各种形式的游戏和比赛之中。因此,竞争意识都是贯穿于每一教学内容之中。

1.在课堂教学中培养

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频繁地进行着交流,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常会出现某几个尖子学生主宰课堂的现象,其实这样的教学容易使尖子生产生骄傲自满、不可一世的不良心理,而其他学生长此以往也会产生隔岸观火、不与相争的心理。因而,我们应努力提倡合作教学,合理地利用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合理地利用对学生情感进行调控来克服学生学习中的思维障碍和心理障碍,提高课堂效率。如:课堂中经常地让学生四人小组、六人小组、自由组合的形式来组织学习,并鼓励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这样学生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便不会无所事事。而是在一种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的驱使下,相互合作,在合作中健康地竞争,并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只有相互合作,取得成功的机会才会越大。

2、在丰富的课外活动中培养

开展全校性的体育活动,如班级篮球赛、拔河、跳绳、踢毽子、接力等活动,通过丰富的活动,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通过学生共同完成任务和对各种结果的经历,使学生明确成果共同分享和责任共同承担的关系,从而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合作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培养。

3.在体育竞争中的培养

在体育活动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着频繁的合作,学生往往也会在合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竞争,这样既合作又竞争的矛盾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首先组织好各种各样的既合作又竞争的活动,制定合理的规则,使学生明白竞争是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的,成功与失败、机会与风险对所有人是均等的,从而使学生对竞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其次,注重调节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状态。在体育比赛中,特别是在紧张、落后的比赛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经受着考验,因而我们特别要注意对其比赛心理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胜不骄,败不馁;最后,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总结评价每一次的体育竞赛活动,通过总结教育学生要善于合作、敢于竞争、善于竞争,使自己的心理更健全。

4.实现合作与竞争的整合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游戏教学法;兴趣

玩是孩子的天性,那么老师就利用孩子们的天性来设计好最棒的教学模式,利用游戏在玩中学习。小学英语教学应摒弃传统教学模式,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 探索一套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英语教学要注意结合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要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游戏教学法简介

游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尽可能地采用游戏的方式,将枯燥的语言现象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为学生创造和谐、有趣、丰富的语言交际情境,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方式。《小学英语教学与教材编写纲要》指出:兴趣是学好语言的老师。《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也指出:兴趣是学好语言的关键,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所以,游戏教学法对小学英语课程的进行有重要意义。

游戏教学方法的精髓是愉快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英语。儿童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奇,他们对新事物特别感兴趣,求知欲望也特别强烈。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可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创设情景,进行趣味性、娱乐性教学,从而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主动获得知识。游戏教学法不仅使学生学习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兴趣,使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反思。

但是要注意游戏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因为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游戏是手段,不是目的。游戏的目的就只能是为了教学,它必须与教学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在设计游戏活动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到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兼顾其他的教学要求,始终围绕着这个目的来设计游戏。如此的话,就不会为游戏而游戏的。

游戏要有启发性。设计的游戏要有一定的难度,要经过思考才能完成的。而对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启发和帮助,游戏的设计不能过难,要让他们在教师或同学的帮助下,积极参与到游戏中来,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此外,在做游戏的过程中要注意一堂课中游戏的类型搭配与时间安排,游戏的难度要分层,让学生有选择性。同时,教师把握好游戏的控制度,游戏的设计要注意真实性、时尚性。

二、小学英语游戏教学法推荐

在英语教学中经常运用游戏教学法,总结有以下几类:

(一)操练性游戏

这类游戏一般用在课前,为了让学生快速的回忆单词、复习旧知。游戏一:教师出示已学过的单词图片、卡片。学生一个接一个的快速拼读单词并说出汉语意思。如:出示“want”的图片或词卡,学生快速拼出w-a-n-t-want想。

在新学完一组单词后,要通过反复操练来巩固新知的时候也会用到操作性游戏。游戏一:接拼单词,看生词卡片,请学生每人说一个字母拼出一个单词,说到最后一个字母,这几名学生一起站起来把这个单词读来。

操练性游戏的特点是要求学生反应快而准。使学生手脑并用,在快呈现和反复操练的过程中巩固单词,避免枯燥的记忆方式。

(二)兴趣性游戏

这类游戏一般是为引出新知而设,目的是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启迪思维。游戏二:猜猜看。Guess,What's in my bag?这个游戏不但复习了大量的词汇和句子,为学习新课做了铺垫,而且由于学生急于想知道教师包里的东西究竟是什么,从而促使其动脑、动口。

(三)合作性游戏

这类游戏是以小组合作交流为主体开展的,可以是展示性的,也可以是竞赛性的。合作性游戏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明白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道理。

展示性合作游戏以展示学习成果为目的。游戏三:角色表演。教师可以把要掌握的重点句子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根据这些句子创设情境、揣摩人物。然后在小组内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加工,合作表演。合作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环节,是学生最兴奋的时刻,也是训练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学生此时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交际能力。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努力营造英语表演气氛,还可以准备一些简单的道具和头饰,让表演更加有趣。

竞赛性合作游戏是学习、练习的一种好形式,小学生好胜心强,利用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操练和巩固所学知识。竞赛一般可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也可在课结束前进行决赛,分出胜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游戏四:单词竞赛。每组发一张标有该组序号的白纸,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五钟内尽可能多的写出所能想到的单词。然后打乱组互评,要求把你认为对的单词标上汉语意思,一词一分,认为不对的做上标记。最后教师审评,给其它组判分无误的可为自己组赢得五分,分高者胜。这个游戏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很多孩子为了为难其它组或是不被他人为难,学习了很多课外单词。

总之,游戏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活动形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活动特征,在英语课上适当的运用游戏教学法,可以达到传递信息或巩固、操练、复习所学内容的目的。游戏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种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巧妙设计的游戏活动还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情感培养,引发求知欲,培养团队精神、树立合作意识。在教学中,我们强调游戏教学方法的精髓是愉快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英语。

【参考文献】

[1]陈伟锋.小学英语课堂游戏教学法的运用[J].科技信息.2010(11).

[2]王林锋.小学英语课堂中游戏教学法的问题与对策[J].小学教学研究2007(2).

[3]林億顺.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 教学实践,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