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化学创新教育

化学创新教育

时间:2022-10-01 05:43: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创新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化学创新教育

第1篇

1.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2.激发学生的好奇观念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瓦特对水蒸气顶起壶盖好奇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

3.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

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

二、诱发动机,培养创新精神

1.动机是创新的条件

动机往往是从“责任感”、“好奇感”那儿获得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者侯德榜出自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产生了“要创造出中国人的制碱法”的创新动机的思维,经长期研究,改进了索尔维制碱法,终于制造“红三角”牌纯碱,而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2.严谨是创新的作风

许多发明创造往往是在偶然的机会中,一时疏忽,可能会导致终生遗憾。法国化学家巴拉尔发现了溴,使得化学大师李比希后悔不迭。当时,在巴拉尔之前,法国一家化工厂将一瓶液体送给李比希,请他分析液体的组成。李比希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贸然断定瓶里的液体是氯化碘。当李比希听到巴拉尔发现溴的消息时,马上意识到他以前对那瓶液体的判断是不妥的,后经重新化验,证实其中确实是溴。本来李比希是可以早几年就发现溴的,但他的疏忽使他没能抓到这一机会。所以,做任何事,特别是科学研究,必须要严谨的工作作风。

3.顽强是创新的精神

失败是成功之母。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许多次甚至上千次失败中获得的。化学家诺贝尔的成功就是因其顽强、冒险的结果。他从小随父从事军工产品的研究,在制硝化甘油时,多次发生爆炸,他本人被炸伤,四位助手和他的小弟弟被炸死,但他没有放弃研究。市里不允许做实验,把实验迁到湖中一只平底船上,从而获得成功,成了大发明家。所以,创新必须要有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决心。科学发展史上有许多发明创新人才为此付出了生命,才换来了创新的成果。所以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有意识介绍这方面的知识,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等形成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要有意识让学生联想,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加以肯定,并加鼓励。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

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第2篇

一、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增强创新意

创新意识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意识或理念。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以权威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对教师的言论只能“惟命是从”太多的条条框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把教师和学生看成平等意义上的“人”,即师生是平等的主体,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信任的双向关系。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内在的组织者,学生作为有独立主体人格尊严的人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以获得创造的喜悦与成就感,体验创新的价值与魅力,逐渐增强创新意识。

二、介绍科学家的创新成就,激发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主要是指创新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因素和情感因素。动机因素是由发现新关系的需要转化成为推动人们发现新关系的力量,而情感因素是在发现新关系上表现出的情感体验与坚韧的意志品质。创新要比常规解决问题有更多的艰难险阻,在排难除险的过程中,如能乐在其中、锲而不舍,那就具备了创新必要的情感体验和意志品质。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的自然科学,构成大千世界的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从19世纪初英囯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到意大利科学家阿佛加德罗提出原子—分子论,再到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后揭示了原子内部的秘密,科学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经历了很长的时间才初步弄清原子有复杂的结构,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电子在原子核外做高速运动。这些不仅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使学生懂得科学的发现、发明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经历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在讲空气组成时,介绍科学家如何发现空气成分的。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发现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氧气大约占1/5体积,氮气大约占4/5体积。后来英国科学家雷利于1892年发现从含氮化合物中制得的氮气每升重1.2505克,而从空气中分离出来的氮气在相同情况下每升重1.2572克,两者相差几毫克,但已经超过实验误差范围。后来由他和其他科学家的反复实验,又陆续从空气中发现了氦、氖、氩、氪、氙等稀有气体。通过这个事实,教育学生在学习及今后的工作中都要像科学家那样一丝不苟。只有具备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才能取得成就。

通过这些介绍,让学生既学到了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又激起了他们不唯书、不唯古、不唯权威的大胆探索和创新精神。

三、利用探索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能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其他验证性实验无法代替的。

第3篇

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实践活动的过程,是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此,作为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与创新教育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课堂中竭力提倡创新,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鼓励和帮助学生将大胆的设想、创新的计划变成现实。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领略创新的意义。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对培养创新意识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二、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通过积极鼓励,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设计、探索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特别是在高中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又如学习乙炔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乙炔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和特点,自己设计一套制取乙炔的实验装置,这套装置可以参考教材的设计,但不能与教材完全相同。学生完成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好的方案特别是有创新的方案,进行表扬和奖励。鼓励学生创新,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左右着创新活动。为此在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没有条件必须创造条件。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的基础。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再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

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第4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知识创新;方法创新;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知识教育基础上更高要求.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发挥学科优势,找到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

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具有浓厚的创新意识、强烈的创新动机、坚毅的创新意志和杰出的创新能力.

1.知识创新

创新推动了化学的发展,正因为道尔顿提出的原子论,开创了化学的新时代.然而,盖·吕萨克、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指出了原子论的不足并加以论证、释疑,提出了分子论,才形成了化学界确认的“原子—分子”学说,为近代化学的发展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我们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对待知识采取批判性继承的意识和态度,不仅要善于发现旧知识中蕴藏着的新东西,而且还能指出旧知识的局限性,真正做到科学地继承知识并推动它向前发展.

2.方法创新

掌握科学方法并加以创新,无论从学习的角度还是从发展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角度来说都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把知识作为一堆现成的成果来教,应把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都作为教学内容,努力使学生学会前人积累和创造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创新的方法、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及创造性学习的方法,掌握学科知识和科学研究的手段.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一)营造宽松的氛围,激发创新的意识

自由、宽松是创造性思维的理想境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使学生建立信心,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激发学生对创造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中,我们应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利用学生的求新好奇与渴望成功的心理,想方设法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进行“烧不坏的手绢”实验时,学生原以为手帕会化为灰烬,未曾想到它却纹丝未损,很自然就产生了分析问题、寻求问题答案的迫切需要,进而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

2.培养学生创新的信心

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的信心,使他们感到创新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创新的例子,更重要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创新的信心.如,在进行“粗盐提纯”实验之后,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在厨房中对粗盐进行提纯,并进行家庭小实验.许多学生都尝到了动手和动脑带来的喜悦,灵感被捕捉,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创新意识加强,创造信心倍增.

(二)发展认知结构,扎实创新根基

1.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顾明远教授指出,创新并非异想天开,而是在扎实的基础之上掌握学科的前沿知识,运用创新思维,举一反三,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只有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才能吸纳新知识,不断丰富原有的知识,知识结构越合理,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利用.

2.重视学法指导

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必须把学生导向会学的境地,并且能用新的方法,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判断推理的能力,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敢于多方面思考问题,敢于设想,发表创见.

(三)优化课堂结构,培养创新能力

1.加强实验的探究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

在初中阶段,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安排一些探究性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教材上探索性实验不多,在教学中可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

2.注重生产和生活实际,开发创新之源

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课外实验活动,使学生增加知识,扩大视野,开发智力,丰富课外生活,激发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一是组织实验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研究实验教学中的问题,撰写小论文,编辑实验资料等.二是开展化学游戏,寓实验于娱乐之中,通过科学性与趣味性、知识性与娱乐性的完美统一来适合初三学生的特点,以提高实验技巧,培养创新精神.

3.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要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再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行一些趣味而有意义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

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创造性价值,让知识探究与创造性思维训练互补互促,形成良性循环的教学过程,这将有利于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1、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2、激发学生的好奇观念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瓦特对蒸汽冲动壶好奇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

例如,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pH7,那么H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但通过实验后,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结论与自己不一样,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3、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

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

二、诱发动机,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屈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我们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责任心且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1、动机是创新的条件

动机往往是从“责任感”、“好奇感”那儿获得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者侯德榜出自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产生了“要创造出中国人的制碱法”的创新动机的思维,经长期研究,改进了索尔维制碱法,终于制造“红三角”牌纯碱,而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2、严谨是创新的作风

许多发明创造往往是在偶然的机会中,一时疏忽,可能会导致终生遗憾。法国化学家巴拉尔发现了溴,使得化学大师李比希后悔不迭。当时,在巴拉尔之前,法国一家化工厂将一瓶液体送给李比希,请他分析液体的组成。李比希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冒然断定瓶里的液体是氯化碘。当李比希听到巴拉尔发现溴的消息时,马上意识到他以前对那瓶液体的判断是不妥的,后经重新化验,证实其中确实是溴。本来李比希是可以早几年就发现溴的,但他的疏忽使他没能抓到这一机会。所以,做任何事,特别是科学研究,必须要严谨的工作作风。

3、顽强是创新的精神

失败是成功之母。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许多次甚至上千次失败中获得的。化学家诺贝尔的成功就是因其顽强、冒险的结果。他从小随父从事军工产品的研究,在制硝化甘油时,多次发生爆炸,他本人被炸伤,四位助手和他的小弟弟被炸死,但他没有放弃研究。市里不允许做实验,把实验迁到湖中一只平底船上,从而获得成功,成了大发明家。所以,创新必须要有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决心。科学发展史上有许多发明创新人才为此付出了生命,才换来了创新的成果。所以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有意识介绍这方面的知识,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等形成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要有意识让学生联想。如讲到NH3、CH4实验室制法时,根据所用药品及反应条件让学生思考选择用以前学过的哪一套实验装置。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如讲到氮气的结构和性质时,假设N2不存在NN,N2变得活泼,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对于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加以肯定,并加鼓励。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学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如AlCl3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和NaOH溶液滴入AlCl3溶液中的现象是否相同,学生往往按常规的思维考虑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存在一个过量的问题,产生的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再如Na投入CuSO4溶液中,学生通常会考虑的是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而忽略了Na是非常活泼的金属,它首先与水反应,所以得不到金属铜,而是生成Cu(OH)2蓝色沉淀。

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第6篇

一、创新教育的概念和作用

创新教育是灵活的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科学的教学策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为目的的一种教学理念。创新教育注重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做到因材施教,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与传统的教育理念相比,创新教育在提高学生成绩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开发,培养学生的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灵活地运行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从实践中收获经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使家庭与社会变成学生的第二课堂,为国家培养出适应时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如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1. 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化学反应的原理与反应式,而想要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这些知识,并将其灵活地运用到学习与创新的过程中,单纯地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教师应当创造轻松活跃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积极踊跃的发言,增进师生间的交流,让教师能够及时地了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困惑,并有针对性地调整课堂教学的重点,让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课堂教学中涉及到的知识,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化学基础,为创新思维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同时,活跃的课堂氛围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挥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使学生养成创新的思维习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 加强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化学学科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较为紧密,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用化学原理来解释。因此,加强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也能够锻炼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灵活的应用化学原理,达到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基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避免学生因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而丧失主动思考的能力。应当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让学生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如在讲解物质间的化学反应时,事先不介绍反应的产物,而是鼓励学生进行猜想,让学生在推测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以往所学的知识,对反应的过程进行合理的分析,最终得出准确的答案。同时,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也可以学到思考的方法,建立适合自身的思维模式,从而更好地激发自身的潜力,促进自身创新精神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4. 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学生只有在不同的知识点之间进行合理的联想后,才能发现其内在的关系,从中总结出化学学习的规律,并对其进行灵活的运用。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的进行联想,发现化学知识的潜在规律,让学生在面对一个陌生的反应时,能够根据以往所学的知识来判断反应的类型,而不是毫无头绪,等待教师作出解答。如将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和原电池结合起来,不仅会加深学生对原电池的理解,也让学生在解决原电池的题目时,准确的判断原电池的负极和正极,从而减少错误的发生,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5. 将创新教育融入到化学实验当中。化学学科与实验的联系要明显高于其他学科,一些重要的化学反应,往往需要通过实验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反应机理。同时,化学实验的可操作性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紧密,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亲自实践,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掌握创新的方法,体会创新成功的滋味,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创新的积极性,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创新教育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教学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教育体制不断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行创新教育,有利于创造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受益终身。

第7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创新教育;实践;思考

化学是一门相对独特的理科科目,高中化学是对初中化学知识的完善和深入,我国自进入21世纪以来,全面推广全民的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全新的新世纪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的人才.化学创新式教育顺应了这种素质教育理念的潮流,它的重点和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一个学科的学习中,创新精神能够赋予知识新的生命力,下面,就高中化学的创新式教育进行浅析.

一、高中化学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

1.给学生制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教而不注重学,教师往往通过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只能通过严肃的说教式课堂氛围而得到,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表面上学生得到了知识,但却不能够吸引学生的课堂兴趣,制造一个相对宽松的课堂环境,就在无形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活跃的课堂氛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并且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思维.只有在宽松的课堂氛围,学生才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师在宽松课堂氛围的前提下,需设置巧妙的问题情景.科学的结论是对无数个疑问的思考而得来的,高中生的学习,尤其是对理科科目的学习,善于思考是不能缺少的素质,教师在课堂中起的是一个向导的作用,将学生带到一个疑问前面,让学生自己去摸索,那么,教师在课堂中如何有效地设置巧妙的问题情境呢?首先,要做好课前工作,分析这一堂课的特点和关键的知识点,其次,在课堂上提问题得有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并且要适可而止.对于疑问要做到适当的隐蔽性,让学生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对问题进行思索和探讨.比如,在学习盐类水解时,教师可首先提出酸溶液pH7,随后可以引出H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可以让学生做出猜测和思考,并最终通过实验的方式来得到验证,可以想象CH3COONa是醋酸和NaOH反应得到的,所以醋酸应该显酸性.具体的pH值学生则可以通过pH试纸来得到答案.

2.通过实验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学习理科学科的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无数的理论和定律是通过无数的实验而得到的,实践才能出真知.实践才能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探索问题.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通过无数次的实验发现了镭,这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高中化学的创新教育离不开实验和实践的创新精神.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曾经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一切人类的进步都是来源于人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必须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学到“侯德榜制碱法”时,教师则可以通过这个例子给学生以很好的启迪.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侯德榜先生发挥创新精神,经过研究和实践,经过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地从头开始,对索尔维制碱法进行了改进,从而创造出了“侯氏制减法”.使我国在化学工业领域也有了值得称道的地方.这个例子给学生以很大的启示.

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化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实验的学习,让学生不仅要在实验中学到知识,更要让他们感受到善于观察的必要性. 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让学生从实验和实践中去观察物质的特征,从不同角度去发现不同的实验结果,通过比较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例如,生活中的实践,乙酸能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有浓郁香味油状物质生成.CH3COOH+CH3CH2OH=CH3COOC2H5+H2O (可逆反应、加热、浓硫酸催化剂) .学生就可以用醋与酒精来在生活中进行实践,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通过醋与酒精反应,会闻到类似香油的气味.不仅得到了课本上的知识点,也通过观察发现了课本上不可能得到的实践知识.

二、高中化学创新教育的好处

1.使学生的课程学习不再枯燥,课堂负担变轻.学生通过创新式的教学方法不但能学到应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到了对待科学,对待知识的一种态度,既要有严谨的学习习惯和足够的创新思维.学生学到一个知识,能够举一反三,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也是创新教育的宗旨.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这样的创新式教学从学生的本身能力出发,给学生传达了一个学习知识的讯息.

2.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力和创新力是同等重要的,想象是一个学生的特长和能力,想象力能给学习特别是理科的学习带来很大的便利,理科的学习相对来说抽象化,有些概念和现象需要学生脑海里的自主想象来理解.科学的想象是创新的泉源,在化学学科中尤为重要,比如讲到氮气的结构和性质时,假如N2不存在NN,N2变得活泼,地球的大气层将会变得怎么样.这样的想象思维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8篇

一、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第一,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学观。科学的教学观认为教育应该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服务,应通过教育使学生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使他们为将来进入社会做好必要的知识和能力的准备。

第二,学习先进教育理念,不断充电。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前提,所以教师必须及时“充电”,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并借鉴一些先进、行之有效的国内外中学化学教学经验,真正、彻底改变“满堂灌”、“题海战”、“黑板上做实验”的落后教学方法。教师应由勤奋型向科研型发展,用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通过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将来能够终身不断继续学习。

第三,教师要有创新精神。教师应树立远大的志向,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意识。不断激发自身的创新精神,对影响学生创新行为的心理障碍进行调查研究,明了创新是产生于哪些因素或土壤,是受什么制约的。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也是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创新、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动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善于创造良好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景。若在教学中运用历史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有关的化学史,对科学知识产生亲近感,从而增强了学习的主动精神。在教学设计上努力创设新奇有趣的问题情景,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如用好奇、爱好、探索与实际操作的愿望等来推动学习。创设问题情景可以通过实验、设疑、联系生活、实际计算机模拟竞赛等方式。

例如我在教授“金属钠”这一节课时,我是这样设计问题情境的:

据某报报道:在广州市珠江河段曾经出现过惊险神秘的“水雷”,6个装满金属钠的铁皮水桶浮在水面上,其中3个发生剧烈爆炸,另三个被成功打捞。据现场的一位同志讲,早上10点多,河内突然冒起一股白烟,在水面上漂浮的一个铁桶内窜出黄色火苗,紧接着一声巨响,水柱冲天而起。群众议论说,“没想到水里的东西也能着火爆炸”打捞上来的桶被打开盖子后,马上冒出白烟,而且一旦人们接触了桶内的物质,双手感到剧烈的疼痛……消除队员将打捞上来的铁桶用煤油浸泡。

我提出了这几个问题:1.为什么装满金属钠的铁桶不下沉?为什么“水里的东西也能着火爆炸”?2.为什么消除队员将打捞上来的铁桶用煤油浸泡?3.为什么打捞上来的桶被打开盖子后,马上冒出白烟,而且一旦人们接触了桶内的物质,双手感到剧烈的疼痛?

在此情景下,学生的好奇、议论、猜测油然而生,求知的迫切性得到强化,探究心理氛围已经形成。此时学生经过实验探究,弄清了神秘“水雷”爆炸、燃烧的原因,认知积极性受到强化,课后部分学生还设计出了“滴水点灯”和“滴水生火”的实验,学完钠及化合物的内容后,学生们意犹未尽,又主动查阅资料、实验等,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2、设疑巧导,培养学生质疑、创新的能力

问题是创新的基础,是创新的载体,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没有创新,创新正是在一个个问题的提出中,开始其生命的历程。对于教师来说培养学生自觉的、强烈的问题意识,应该是创新教育的出发点和中心。

具体来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追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要敢于反问;在总结知识时还要不断追问。例如我在讲授氨气的喷泉实验时,可以追问学生该套装置还可以做哪些气体的喷泉实验?使得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又复习了以前学习过的旧知识。解决这一问题之后,学生马上又提出相关的新的问题:①只有溶于水的气体才可以做喷泉实验吗?②溶于水的气体的溶解能力应该有多强才可以引发喷泉?③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反应会发生喷泉吗?通过讨论、比较、类比、归纳,学生比较好的掌握了这一知识点。

3、采用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

采用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是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探究,就是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如在化学能与热能这一节实验课中,如何理解物质在溶解过程中伴随着热量变化,教师可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学生开始积极思考,查阅资料,设计实验,验证结论。最终,同学们设计的实验方案有如下几种:

第一种:直接用手触摸烧杯壁,来感知温度的明显差异。(此种方法适合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

第二种:在做NH4NO3溶于水是吸热现象时,可在烧杯底部放一块沾有少量水的玻璃片,由于溶解过程中是吸热,会使少量水凝结成冰,拿起烧杯时,玻璃片会被粘起来。在做NaOH溶于水是放热现象时,可先用蜡烛液将烧杯和玻璃片粘在一起,再将烧杯中加水、加NaOH,一会儿烧杯就和玻璃片分离了。说明溶解过程是放热的,将固体蜡烛融化了。

第三种:将NaOH放入水中后,在广口瓶的上方加一块玻璃片,看玻璃片上水分多少来确定物质溶于水放热或吸热情况。

第四种:两个装有等体积水的小烧杯中,一个加NaOH,另一个不加NaOH,分别滴入红墨水,看红墨水扩散速度的快慢来判断NaOH溶于水是否放热。

第9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 创新教育 探索

创新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应用一切已知信息,通过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突破原有事实、框架,而获得的解决问题的一种全新方式或产生对社会和个人极有价值的产品的智力本质。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本文就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1切实更新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我国传统文化十分注重等级,强调等级观念:孩子必须服从家长,学生必须服从教师,群众必须服从领导……在这种传统文化熏陶下的教师,往往认为自己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都是为学生好,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学生着想,从而严重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和感受如何。教师缺乏宽容心,缺乏对学生表达尊重和理解的技巧,以为自己为学生好,学生就能感受得到。此外,教师经常把学生当成一个成年人来看待,以成年人的行为标准来要求学生,认为自己理解的学生也应该能够理解。当代的高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接受了许多新潮思想和更多的西方文明观念,自我意识明显增强,渴望民主、平等、博爱,个性张扬,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所以,许多学生常常会认为教师所做的是侵犯他们自我平等的权利,埋怨教师对他们不尊重、不理解,而不是反省自己学习是否刻苦、勤奋。

化学教师要想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建立与学生的和谐关系,就必须树立这样的工作和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是教师的职责;学生是成长中的孩子,犯一点错、出一点格都是正常的。所以教师应宽容地对待学生,正视学生的差异,采用诱导的方法改变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只有以学生为本的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与信赖。为了更好地调动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化学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学理念,顺应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构建和谐高效的化学课堂。

2养成观察的习惯,为培养创新思维夯实基础

好奇心作为学习进步最重要的动力,只有对某种事物或者现象产生兴趣,才能有发明存在。化学作为一门和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很多化学现象在生活中都能见到。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该将化学教学与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化学实验,让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何占航与杜宝石曾经说过:化学实验就是强调综合运用与动手能力。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起好带头作用,在勇于创新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动手机会,将被动实验转化为主动实验。通过知识应用、现象观察、问题分析、实验技能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另外,课文活动作为教学工作的延伸,同时也是理论联系实际、学生自我表现、学习、探索的过程。因此,在进行课外活动中,必须根据教学要求,不断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创新思维。例如,将废弃的塑料瓶进行喷泉试验,分析钢生锈的原理,C12与H2的试验等。我们都可以将试验进行改进,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或者通过丰富的活动,发挥学生专长,让学生思维变通能力以及发散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增强高中化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新课改的特殊要求,对高中化学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必须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以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思维为目标,鼓励学生大胆创新;通过改进教学方法,让化学实验从被动变成主动,从根本上指导学生,为提高化学教师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3创设问题情境

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轻视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得学生很少提问题、不善于提问题、很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探究式学习”总是围绕具体的问题展开的,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是帮助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如:利用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如:日常生活中一幅熟悉的场景、一次亲身的经历、一个生动的自然现象、一件有趣的化学事实等。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模拟或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利用生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如:生活中与所学知识有关的趣事,有趣味的化学故事、夸张的卡通图片或动画、生动的化学史料、适合学生言语习惯的文字对白等,都能吸引学生自觉融入学习活动中。

第10篇

许多发明创造往往是存在于偶然的机会中,一时疏忽,可能会导致终生遗憾。法国化学家巴拉尔发现了溴,使得化学大师李比希后悔不迭。当时,在巴拉尔之前,法国一家化工厂将一瓶液体送给李比希,请他分析液体的组成。李比希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冒然断定瓶里的液体是氯化碘。当李比希听到巴拉尔发现溴的消息时,马上意识到他以前对那瓶液体的判断是不妥的,后经重新化验,证实其中确实是溴。本来李比希是可以早几年就发现溴的,但他的疏忽使他没能抓住这一机会。所以,做任何事,特别是科学研究,必须有严谨的工作作风。

3、顽强是创新的精神。失败是成功之母。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许多次甚至上千次失败中获得的。化学家诺贝尔的成功就是其顽强、冒险的结果。他从小随父从事军工产品的研究,在制硝化甘油时,多次发生爆炸,他本人被炸伤,四位助手和他的小弟弟被炸死,但他没有放弃研究。市里不允许做实验,把实验迁到湖中一只平底船上,从而获得成功,成了大发明家。

三、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等形成了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联想。如讲到NH3、CH4实验室制法时,根据所用药品及反应条件让学生思考选择用以前学过的哪一套实验装置。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如讲到氮气的结构和性质时,假设N2不存在NN,N2变得活泼,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加以肯定,并加以鼓励。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学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如AlCl3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和NaOH溶液滴入AlCl3溶液中的现象是否相同,学生往往按常规的思维考虑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存在一个过量的问题,产生的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

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的总和,是创意和创新的桥梁。培养实验观察能力,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最好是增加学生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观察、实验操作不同视角去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如上述AlCl3溶液和NaOH溶液的反应,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得出结论。这样,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实践,领略“创新”成功的滋味。

总之,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造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受益终身,同时会让教师的劳动闪现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这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的。

第11篇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1.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2.激发学生的好奇观念。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瓦特对蒸汽冲动壶好奇,最终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

例如,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pH<7,碱溶液pH>7,那么H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但通过实验后,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结论与自己不一样,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3.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

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设定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

二、诱发动机,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屈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我们一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二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责任心且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1.动机是创新的条件。

动机往往是从“责任感”、“好奇感”中获得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者侯德榜出自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产生了“要创造出中国人的制碱法”的创新动机的思维,经长期研究,改进了索尔维制碱法,终于研制出“红三角”牌纯碱,而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2.严谨是创新的作风。

许多发明创造往往隐藏在偶然的机会中,一时疏忽,可能会导致终生遗憾。法国化学家巴拉尔发现了溴,使得化学大师李比希后悔不迭。当时,在巴拉尔之前,法国一家化工厂将一瓶液体送给李比希,请他分析液体的组成。李比希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冒然断定瓶里的液体是氯化碘。当李比希听到巴拉尔发现溴的消息时,马上意识到他以前对那瓶液体的判断是不妥的,后经重新化验,证实其中确实是溴。本来李比希是可以早几年就发现溴的,但他的疏忽使他没能抓到这一机会。所以,做任何事,特别是科学研究,必须要严谨的工作作风。

3.顽强是创新的精神。

失败是成功之母。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许多次甚至上千次失败中获得的。化学家诺贝尔的成功就是其顽强、冒险的结果。他从小随父从事军工产品的研究,在制硝化甘油时,多次发生爆炸,他本人被炸伤,四位助手和他的小弟弟被炸死,但他没有放弃研究。市里不允许他做实验,他就把实验迁到湖中一只平底船上,后来获得了成功,成了大发明家。所以,创新必须要有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决心。科学发展史上有许多发明创新人才付出了生命,才换来了创新的成果。所以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有意识地介绍这方面的知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创新的实践能力等形成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联想。如讲到CO2实验室制法时,根据所用药品及反应条件让学生思考选择用以前学过的哪一套实验装置。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如讲到氮气的结构和性质时,假设N2不存在NN,N2变得活泼,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对于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加以肯定,并加鼓励。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如AlCl3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和NaOH溶液滴入AlCl3溶液中的现象是否相同,学生往往按常规的思维考虑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存在一个过量的问题,产生的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再如Na投入CuSO4溶液中,学生通常会考虑的是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而忽略了Na是非常活泼的金属,它首先与水反应,所以得不到金属铜,而是生成Cu(OH)2蓝色沉淀。

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第12篇

【关键词】中学化学 教学 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71-02

一、营造宽松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你讲我听的简单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这样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就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在自然而然得到培养和发挥。我们努力营造宽松的环境,保护活跃的气氛,驾驭其中,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不断滋长。

二、创设多样情形,培养创新精神

何谓创新精神?我认为,就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不折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我们一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责任心的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1.好奇心、求知欲的培养

兴趣是创新学习的第一动机,是创造力的原动力与维持力,是创新的催化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化学与自然、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优势,联系现代科技最新成果,最新技术,创设激发学生兴趣的良好情景,唤起学生为之奋斗的强烈欲望,是行之有效的。在学生急于想知道原因的条件下,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2.诱发创新动机,培养创新个性

创新动机往往从“责任感”、“好奇心”那儿获得。结合教材不同章节内容,讲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学习元素周期律时,讲《门氏梦表》;学硝化甘油时,讲《诺贝尔和TNT》;学氟时,讲《死亡元素》;学苯的结构时,讲凯库勒《梦蛇成环》;学氧化还原时,讲《燃素说与氧化说的沉浮》。科学家的故事是诱发学生创新动机,形成创新个性催化剂。这些知识可增强学生为人类的进步献身科学的责任心和勇于创新的顽强意志。

三、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伴随着创造性活动而进行的,是人脑的一种综合性思维。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立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一是思维方向灵活,善于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思考;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全面灵活的进行综合分析;三是迁移能力强,能举一反三,多解求异,进行发散式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要一题多解的训练,学会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和方面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例如:将一个铝制的盛饮料的易拉罐内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能出现的现象是什么?分析物质发生变化,从加入物质考虑,这是学生固有的思维定势,所以只分析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的反应,而忽略容器本身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因此漏了“瘪的罐重新又鼓起来的现象”。所以老师提出问题时,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有一定的切入点,使学生以一种自主回忆、联想创造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实际上就构成了学生以一般性思维发展到创造性思维,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前要设计和确定有价值的问题。

四、开发应用实验,培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