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体育思想论文

体育思想论文

时间:2022-03-26 18:48: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育思想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体育思想论文

第1篇

1孔子体育教育思想的教学应用分析

第一,孔子提出了“成人观”,也注重德、智、勇、力等方面的教育。而所谓成人,就是崇尚礼数,有道德,有智慧与勇气,还会精通六艺的人,几乎趋向完美。孔子的成人观在其重要教育思想之一。孔子认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该将“成人”标准落实到每一处,从而培养更多趋向完美的人才。由此可见,孔子在其教学实践活动中已经培养了很多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作出了很大贡献。目前,市场经济发展很快,学生们都会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而无法全面发展。因此,必须将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身体练习的重要手段,从而增进学生的健康。而学校可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孔子思想应用于现代体育教学实践的体现。

第二,就是孔子思想中的“武备”思想与“尚礼”观念。孔子认为,在战乱不断、兼并剧烈与弱肉强食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想积极参与到政事中去,还要保国为政,则应该对武备和军事武艺等训练进行强化。在孔子看来,战乱不断的时代会尚武强兵,但是应该和仁政与德治相互促进,才能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为人们提供丰衣足食与安居乐业的生活,并且有利于子民听从政令,安心发展生产等。孔子的武备和尚礼等思想观应用于射与御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具有积极意义。孔子非常注重培养文武双全的人才,对射箭和驭车等课业的传授给予很高的重视,意在提高学生的军事体育知识、体育技术以及技能。因此,在孔子的体育教育思想中,武备观念非常明确,不赞同人们还没有对军事技术进行掌握就参与到战争中去,否则不但自身性命难保,国家也面临着灭亡的风险。因此,孔子将武备思想贯彻到整个教学实践活动中。

第三,就是孔子的养生保健观念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践。孔子提出了具有积极意义的养生保健知识以及保健方法,在古代体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孔子在进行教学实践活动时,都会传授给学生关于养生保健知识与保健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不但如此,孔子还会身体力行。孔子认为,人们应该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来实现健康长寿的目的,比如按时休息、劳逸结合和对饮食进行节制等等。如果人们对这些养生保健内容不够重视,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孔子非常重视这个方面知识的传授。而孔子的养生保健思想与现代养生保健原则完全相符,而且具有一定科学性。因此,孔子的养生保健思想在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孔子提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思想,认为学习永无止境,不会被年龄限制,教育活动与学习活动都应该贯彻在人们整个人生之中。因此,每个人都应该通过不断的学习而提高自己的修养。而终身教育内涵在不断扩展与延伸中形成了终身体育理念,这是终身教育必然的发展趋势。而终身体育即人们终身都会接受体育教育,也会进行不断的体育锻炼。如今学校的体育教学都遵循终身教育的理念。在贯彻终身体育的过程中,学校体育非常重要,也是学生们树立终身体育思想的关键时期。学校应该满足学生们的身体发展需要,还要对学生们以后的需要进行考虑。因此,学校应该引导学生们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并且培养其相关能力。孔子的终身教育观已经与现代终身体育思想相融合,并且应用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获得较佳效果。

第五,就是孔子的学以致用思想。孔子一直在贯彻学以致用和以身作则的思想,而传统教育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相脱离,主要是为教学而进行教学实践活动,枯燥无味,导致学生们厌倦体育课。因此,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并且让学生自由选择对自己有用,而且还比较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从而有利于学生们对运动进行掌握。另外,学生们还可以主动将掌握的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融入到生活中,渐渐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从而形成了比较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其终身受益,达到学校体育教学的长远目标。

2.结束语

基于孔子体育教育思想的教学实践活动已经在中国教育领域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教育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但提出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也提出了“武备”思想、“尚礼”观念、养生保健观念和终身体育理念。人应该仁智勇德兼备,还需要拥有比较强健的体魄。孔子的体育教育思想对现代体育教育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由于时代局限性,孔子的理论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比较充分的论述,必须进一步完善体育教育思想,从而形成适应时代需要的体育教育思想,开展更好的教学实践活动。

作者:郑欣 贾晓敏 贾永刚 单位:邯郸职业技术学院 邯郸学院教育学院 邯郸市职教中心

第2篇

在我国教育体制下,中学有着较重的学习和升学压力,而中学时期又是学生时代的重要阶段之一,毫无疑问学生和家长会将更多关注文化课学习中,使得体育锻炼时间减少,加之社会和家庭对于分数至上态度,让学生产生过度的心理和生理压力导致身体素质逐步下降。因此,初中生在校期间仅有的体育活动屈指可数。各中学对学校体育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宣传力度不大,重视程度较低,只是应付相关的检查和比赛;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而对教师的指导态度不满意;中学生参加课间操活动的动机不容乐观,主要动机是强制性的“学校制度要求”;中学生参与效果不甚理想,总体的活动强度都集中在中小强度以下,不能达到健身和积极休息的效果;在情感体验和人际交往能力收效甚微,课后感觉心情郁闷,多数中学生对课间操的开展意义并不理解。南皮县农村中学教师对思想品德认识不够全面,在参与过程中,除部分体育教师外,与学生沟通较少,参与率较低,没有充分起示范和教育作用,有些规定还是流于形式,视而不见。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可行性

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不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开启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提高素质和加强学生身心健康。在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学到真知,受到教育、得到锻炼。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学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教学中的集体性

体育教学是一项室外教学活动,它需要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纪律约力束来有效的进行体育教学。例如,我们比较熟悉的集合、整队、队形、队列等体育教学活动的命令保证了正常的体育教学。这些体育教学思想包含着思想品德的思想,并延伸到教育教学中,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明确:良好的体育队列队形思想是一个集体思想品德作风良好的保证,这种思想应用于思想品德的教育中,启发、培养学生发扬集体主义思想、精神,提倡互相尊重、互相配合,团结协作的能力,从而引导他们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对于那些违反集体利益、破坏集体荣誉的学生进行约束和批评教育。

(二)体育教学中的表现性

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爱表现自己上。这些主要体现在沉着、信心、自尊心极强、不求上进等。这些表现极大地反映了学生的心理表现,及时的做好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把握学生的动向,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做到课上安全教学。例如在进行课间操练习的时候,选取几名自愿担当训练员的学生来练习课间操,比教师自己领操练效果要好,原因在于自愿领操的学生积极性高,耐心强。如果分成小组来训练更是好了。这就是体育教学中的体现的学生的表现性。作为体育教学者要抓住学生的这种特性,不仅能搞好教学,还能拉进学生与老师之间关系。

(三)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性

体育教学跟文化教学是一样的,它也具备着竞争的特性,大大小小的比赛无非都体现着这种特性,这种特性相应的激励着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发展这一特性能够加强班级的团结,能够加强学校的团结,有助于文化学习。因此,作为体育工作者不单单肩负着体育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思想品德,这样才能在比赛中通过整体竞争力取得优异的成绩。例如,每年各学校举行的校级运动会,这就是学生与学生,班级与班级,年级与年级之间的竞争。

(四)体育教学中的规范性

第3篇

1近五年我国体育教育思想研究现状

1.1量

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选择“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以剔除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和专利文献等,并以“体育教育思想”为题名进行高级检索,将时间限定为2005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命中记录45条,其中核心期刊19条;历年记录分布状况如表1所示。在中国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学者们对教育思想进行了方方面面的研究和论证,而体育教育思想研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展起来的。分别以教育思想、学校体育教育为题名对2005-2009年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并与体育教育思想相关文献进行比较,如表2所示。

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近5年来有关体育教育思想的文献数量相当少,逐年增长的趋势也并不明显,占学校体育教育领域的比重为27.1%,仅占教育思想研究领域的1.2%。一方面,是由于教育所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涉及的学科众多,体育仅是其中一门学科;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体育教育思想的发展历史比较短,流派比较固定。从1990-2009年20年间,有关体育教育思想的文献仅100多篇,与其他体育领域的学术研究相比,略显苍白。但因为其对促进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对其进行研究还是有一定必要的。

表12005-2009年有关体育教育

思想研究论文年度统计表

发表年份一般期刊核心期刊共计

表22005-2009年有关教育思想、学校体育教育及体育教育思想研究论文年度统计表

发表年份教育思想学校体育教育体育教育思想

1.2主要期刊分布情况分析

45篇文献中,15篇为合作形式,有2个及2个以上作者。对2005-2009年刊登有关体育教育思想主题论文的核心期刊和部分发文数量较多的图书情报类期刊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2005-2009年有关体育教育思想的文献主要发表在体育类期刊上,高校学报居多,其中《体育文化导刊》、《体育学刊》、《山东体育学院学报》、《体育与科学》、《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为G8体育类中文核心期刊,共刊登了31.1%的相关文献。这说明有关体育教育思想文献更侧重于体育领域的研究,主要为学校,尤其是体育院校的体育教育工作服务。

表32005-2009年刊登有关体育教育思想文献的部分期刊分布

序号刊名载文数量所占比例

1体育文化导刊511.11%

2体育学刊36.67%

3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4.44%

4体育与科学24.44%

5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4.44%

6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4.44%

7科技信息24.44%

合计1840%

1.3论文主题分布情况分析

通过文献比对分析,发现对体育教育思想研究领域论文的主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一)历史名人的体育教育思想,如袁敦礼、吴蕴瑞、林笑峰、、顾拜旦、张之洞、车向忱、孔子、、托马斯·阿诺德等;(二)体育史,如近代、先秦、中外、清末大通学堂的体育教育思想发展进程;(三)终身体育思想和教育改革等研究。经统计分析,45篇论文的主题分布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体育教育思想研究的主题分布相对集中,主要是关于不同名人的教育思想的研究。其中,有关的体育教育思想的文献多达8篇,占了第一类主题文献的38%,其次是有关袁敦礼和吴蕴瑞体育教育思想的文献,各占第一类主题文献的19%。先生是中国知名的革命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曾任北京大学校长;袁敦礼先生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曾任甘肃师范大学副校长;吴蕴瑞先生是原华东体育学院院长,曾任中华全国体总副主席、上海体育分会主席、第一届中国体操协会主席。这三人都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过杰出贡献,因此,很多学者对他们的体育教育思想进行了多方位的深入研究。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对体育教育思想的研究自然与体育史密不可分,因此一些学者对中外、近现代的体育教育思想发展历史进行了研究,以期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历史依据。还有一些学者紧紧围绕教育改革这个大历史背景,对体育教育的改革提出了不同的想法和建议,有的充分论证了体育的重要性,提出了终身体育的思想。

2体育教育思想的研究特点及发展趋势

第4篇

    1研究方法和手段单一

    针对唐山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9级本科生选题结果进行统计,关于调查研究的选题占82.5%,与往年基本一样。特定的选题内容决定了后面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学生的论文中尽管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实际上绝大多数人仅仅使用了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其余方法并未真正使用,流于形式。出现以上情况有学生的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方面的原因的学生研究方法能力掌握极少,平时学习中教师没有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研究方法,仅有极个别学生参与到任课教师课题研究项目,经历一些研究学习,掌握一些科研方法和技巧,而绝大多数学生对研究方法仅仅从体育统计学等课程中零星掌握一点,且缺乏实践训练,因此自身论文设计中只能选择文献资料法及问卷调查法,而文献资料法是学术论文研究最基本的基础性研究方法,因而学生论文主要使用的是问卷调查法,研究论文也是对调查数据做一个简单归类,进行定性描述,缺乏精确的统计分析。研究方法能力的不足反过来也限制了毕业论文的选题,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内容很少涉及,实验法、测量法、统计法应用偏少。客观方面,地方院校体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本身科研能力有限,在毕业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方法上缺乏有效指导,另外学校毕业论文规范中对综述性文章比例有一定限制,因此学生更多选择调查性研究论文,但本科生具备的理论水平有限,难以在拟定选题中采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深层次挖掘与分析,单一的研究方法限制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2“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局限性

    直到1991年,国家教委出台的第三套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才在限制选修的课程模块中,设置了“体育方法学”课程,并明确规定在第8学期安排“科学研究与毕业论文”这一环节,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4]。2003年教育部出台新课程方案中“体育科研方法”规定为一般必修课程,但不硬性规定学分、学时,明确其为研究方法的入门课程,其宗旨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培养体育科研的能力[5]。“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掌握,撰写毕业论文至关重要,但目前唐山师范学院相应课程教学存在一定问题。第一点,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大纲虽然将“体育科研方法”列为必修课,但考核性质安排为一般考察课,平时和期末考核比较松散,学生简单完成一个考核作业即完成任务,大纲修订时学分、学时的调整比较频繁,效果不理想。第二点,课程安排和“体育统计学”重合较多“,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和“体育统计学”课程学时都安排为32学时,两门课程在研究方法的章节教学中重合较多,较多内容重复教学,而且两门课程都是以课堂理论面授为主,内容枯燥,课后实践较少。第三,教师执教能力有待完善,同其他院校类似“,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由本专业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担任,该课程需要教师有丰富的跨学科知识,不但要掌握一定扎实的统计学知识,对本学科科研特点及学术前沿要有深入理解,但近几年教学工作以青年教师为主,教师缺乏系统的科研方法学习,只是根据自身优势科研方向对“体育科研方法”进行一定角度的阐述,而且以理论性灌输为主,与体育科研实践结合较少。结果就是授课内容与学生毕业论文需要不相符合,如教师讲授很多调查性研究方法,一旦学生选择应用实验法相关题目,论文如何撰写就将极大困扰学生,不得不求教指导教师。

    3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引入实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3.1选题内容可行性分析

    体育学属于交叉性学科,各专业均涉及大量文科及理科课程。根据黄汉升[3]对2004-2009届全国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认为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是学士论文中总体质量较高的文章,选题能够反映该学科热点问题,实验设计较严谨,仪器比较先进,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较强,优秀论文多集中在运动生理、生化方向。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虽然培养方向不一样,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依然保留大量自然科学类必修课程,可以从理科方向选题去探索体育实践问题,分析动作技术特点,可以从运动生物力学方向选题,涉及人体机能评定,研究评价方法可以从运动生理等角度选题。但体育教育专业选题一大问题就是大量重复,选题困难,无新意和亮点,实验方法应用太少,唐山师范学院体育专业近几年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也存在同样问题,学生选题追求简单、易写,以学校体育调查类选题为主,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极少。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理论基础极为薄弱,缺乏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去深度挖掘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的内容,不敢有质疑,不了解通过何种渠道去获取文献资料,因此对此类选题不敢涉及,实践访谈中有学生对大学生减肥方法感兴趣,但考虑到要进行实验设计,使用体成分仪进行测试获取数据,还要进一步统计分析,感觉困难,选择放弃。此类情况不少见,实际上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实验设计和要求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并不复杂,需要相关课程教师,尤其是理论课教师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思考,扎实掌握理论基础。其次,教师的实验教学工作不足,学生实验课学习不够扎实,不能利用现有条件去设计实验思路,还有一个常见原因,那就是学生有良好的实验基础,但不了解此类选题而遗漏,个别地方院校教学和毕业工作思路较为保守,墨守成规,学生毕业论文工作以稳为主,很多指导教师并未引导学生在自然科学方向去选题,一届照搬一届,选题内容上无新意,没有突破。唐山师范学院体育系针对以上情况,2010年开始引导学生选择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并进行精心指导,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进行合理实验设计,个别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学生学习,取得不错效果,证明利用实验室,进行实验设计完成运动人体科学类毕业论文是可行的。例如,有学生对运动性疲劳评价感兴趣,设计体育课后各类恢复手段对疲劳消除影响的实验,测定不同方式恢复方式后人体心率、血压和血乳酸的水平,实验采用重复测量设计,取得良好效果,观察到了积极性恢复手段的应用起到加速心率和血压恢复的过程,学生通过论文的完成也加深了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另有学生选择应用性研究,比较不同力量训练方式对跆拳道大学生运动员下肢肌肉爆发力的影响差异,取得预期效果,论文均入选本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以上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采用实验性、测量性等方法,充分利用实验室条件,可扩大选题范围,提高毕业论文的研究价值和质量。

    3.2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

    毕业论文引入实验性工作,一个前提是必须具备相应的实验条件,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标准表》及大学实验室评估标准明确了高校实验室应具备的条件,目前我国体育类院校、师范类体育院系均不同程度建有实验室,唐山师范学院自2007年迎评以来,实验室经过扩建,添置先进设备和仪器,条件满足现有教学和师生的科研要求。实验室条件满足需要,但部分师生对实验重视不够,实验课程没有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方法不够灵活,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仪器利用率不高,实验教学师资队伍薄弱。这些问题影响了实验室的利用,这也是学生毕业论文利用实验室较少的原因。理论课教师和实验室相关人员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首先思想上予以重视,不能把理论课实验边缘化,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让学生主动利用实验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力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工作中,使其熟悉实验,喜欢实验,有能力完成运动人体科学选题论文。学院可以制定各种政策鼓励师生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提高科研水平。以前学生毕业论文大部分是问卷调查类型,实验室先进仪器设备利用率不够,实质上与院系整体科研业务水平不高相关。不但实验教学人员科研业务水平要提高,其他理论教学人员也需要熟悉专业理论知识,对实验室加深了解,熟悉相关仪器的原理和用途,形成普遍能够指导学生在自然科学领域选题的能力,建议定期培训师生了解实验室具备的条件和功能定位,也可通过运动人体科学领域学术讲座给师生提供相关信息,要鼓励师生积极学习实验理论。

    3.3加大“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作用

    体育专业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存在重视不够,偏重于纯理论,教师执教能力一般等问题,而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由于对数据测量、统计分析、实验设计有严格要求。因此要鼓励学生利用实验室,提高实验室利用率,有必要在“体育科研方法”这门课程上下工夫。第一,需要重视“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教学,适当增加这门课程的学时数,对于教学内容要严格精选,结合体育实践,与学生毕业论文涉及的问题及体育科研经常碰到的问题结合起来,有针对性教学。例如学生运动人体科学类毕业论文经常涉及实验法,任教教师有必要在研究方法中着重讲授实验法的应用特点,实验设计的注意事项,数据统计分析的常用软件处理方法。理论不必太高,可以把往届毕业生范文及中国期刊网优秀毕业论文作为案例进行教学,结合实践教会学生如何选题,如何使用实验法,数据如何分析等。学生只有学会这些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毕业选题才可能考虑自然科学类选题。第二,科研方法任教教师自身需经常进修学习,提高科研及教学水平,能深入掌握各类体育科研方法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避免偏科,不能仅仅按照自身研究特点选择教学内容,教学需要全面、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要与各类毕业论文特点结合,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体育科研选题途径,常用的文献法如何获取资料及分析,问卷的设计及调查方法的使用,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涉及方法等。第三,其它理论课程的任课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科研成果,定期给学生进行学术讲座,讲座中重点介绍自身科研方法的使用。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等课程理论教师尤其要深入掌握自身科研方向的各类方法,给学生介绍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如何撰写,同时实验课教师及实验专职人员也可以定期通过讲座介绍实验室仪器的特点,与“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师一起把实验室设备和仪器的功能,涉及实验研究的领域给学生介绍清楚,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完成毕业论文。

第5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能力培养

重视并加强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构建高素质和复合型的体育教育创新人才的关键。为此,研究解决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实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任务,不断深化体育教言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适应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提升综合竞争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004届安徽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部分本科生120名;2)2003年全国24所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参赛选手120名;3)2005年全国13所体育院校本科生优秀论文评选对象156名。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文件法规和论文论著等文献资料,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印发有关调研问卷共计300份,分别发放:1)安徽省6所高校体育院系有关领导、教师和学生;

2)全国24所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中学生和有关院系带队领导与教师;

3)部分用人单位的有关领导和教师。

共回收问卷241份,回收率80%,其中有效问卷234份,问卷回收有效率97%。

1.2.3 访谈法 选择有关高校体育院系领导、教师和学生、用人单位领导和同事,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现状,并着重对科研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问题,分别进行访谈了解。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院系和用人单位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能力评价 通过对安徽省6所高校体育院系和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山东、内蒙、广西、湖北、湖南等全国部分高校体育专业本科生和有关领导、教师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其结果(表1、表2)。

由表1可见,对当前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各项能力满意的程度是不相同的,其中对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组织能力满意、较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占多数(约占70%以上);而对科研能力,满意的只有3.8%,较满意的占8.2%,基本满意的约占21.1%,而不满意的占39.8%。很不满意的占27.1%,两项达到2/3(约66.9%)。

2.2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能力与自我评价 在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被调查者中,认为不能胜任工作的能力是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对科研能力认为很好的只有3.5%,较好的有7.7%;一般的有35.6%,较差的有14%,很差的有23.4%。以上表中分别说明,在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确实与实际需要尚有一定差距。

2.3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撰写论文现状 对参加2005年全国13所体育院校本科生优秀论文评选而报送的156篇论文进行评审的结果是(表3)论文的选题和研究内容较为广泛,能够使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是:1)论文选题较大,理论研究较多,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较少;2)论文研究的深度不够,缺少创新性;3)研究方法多以文献资料为主,缺乏数据的支撑。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张力为博士,通过对本校100名2003级本科毕业生学位论文的研究发现,论文存在问题是:“没有研究假设、论述过多、实证过少,统计方法过于简单、撰写格式不够规范等”。

此外,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主任陈卓儒教授,通过对本系2002届学生毕业论文分析认为,“论文教学时间太少、学生选题过于狭窄,研究缺乏创新是普遍存在的不足之处”。

2.4主要原因与分析

2.4.1 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复合型的体育教育人才”和“了解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动态以及体育科研的发展趋势,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并具有从事体育科研的能力”。我国现行的《学位条例实施办法》和《高等教育法》中也有明确规定。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计划落实不够、要求不高,缺少阶段培养目标和具体工作计划;培养与管理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力,缺少对学生科研能力的考核标准和检查考评办法等。

2.4.2 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科研能力的系统训练和具体指导、科研实践锻炼机会少 国家教育部文件明确提出:“要切实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保障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不得降低要求”。然而在乎时课堂教学中忽视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兴趣的培养,缺乏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引导,其中有不少院系对《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不够科学,仅作为一般选修课在大四阶段才于安排,课时相对较少。

2.4.3 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能力培养指导不够、考评不严、要求不高 国家教育部文件明确要求:“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要贴近实际,要严格管理,确保质量”。而目前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不高,水平较低较为普遍。主要原因是,缺少总体培养规划和具体计划与指导措施。如选题环节,“选择研究课题是一种探索性的活动,选题过程是一个积极的思维过程”。而大多数院系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是由指导教师提供,选题后对学生课题论证要求不严,对研究方法和撰写过程中具体分类指导不够,有的只是临时安排几名教师负责;有的教师一人承担10多名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加之受自身的精力、能力、责任心与要求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导致论文质量和水差很大。

2.4.4 学生自身重视不够、兴趣不大、信心不足 从调查总体现状来看,绝大多数本科生对科研能力的培养锻炼认识不高、重视不够。主观上由于受自身文化知识的局限,往往重自己的兴趣爱好,重术科轻学科、重感性直观轻理性思考;有的认为只要学好专业技术提高成绩,能具备一般教学能力就满意而内因兴趣不大;有的认为科学研究要求高难度大而信心不足,产生畏难情绪,进而浅尝辄止。

3 对策与建议

3.1 提高认识、强化责任,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考评 院系领导要深刻领会有关文件法规与要求,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j,定期组织安排有关专家学者和学术带头人作科研报告,召开学生科研工作报告会和师生论文交流会,定期开展学生科研兴趣小组成果展示与竞赛活动;定期组织学生

参加社会实践调查、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活动。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把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同日常教学训练、实践活动与管理等工作有机结合,统筹安排,齐抓并重。定期组织开展评先奖优和表彰活动。做到“应在政策上加强对年轻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的培养”积极鼓励动员学生申报科研课题,对学生科研取得的进步与成绩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3.2 明确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目标与要求 1)要明确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明确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主要目标和要求,努力达到“四个一”,即构建一支以学生为主体的科研兴趣小组和骨干队伍;安排每一位学生都有参加科研专题调研和实践锻炼机会;选拔一批学生参加全校大学生科技(论文报告)竞赛活动;培育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科研知识和方法,具有从事体育科研的基本能力和创新意识。2)明确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阶段的主要任务与要求。制定学年教学、训练和实践活动计划、结合各校实际,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任务按学年分阶段进行安排。

第6篇

关键词:体育科研方法;教学改革;探析

体育科研方法主要以数理统计理论和方法研究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体育管理领域中的各种问题,是现代体育的主要研究工具,同时体育科研方法课程作为体育学院一门各专业的必修课,它旨在使学生掌握体育科研方法的基本原理,学会设计课题,掌握收集与分析统计资料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体育科研方法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书面作业和期末考试来评价成绩,这种评价方式明显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造成学生实践能力的匮乏,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每一届学生的掌握情况,实践能力效果等,不断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而如何在有限的32学时课程教学中让学生的掌握效果更好,是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师不断思考和探索的现实问题。本文就体育科研方法课程中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与教学方法进行了解读,并根据目前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中突出的问题,结合教师自身的实践进行了探析,旨在扭转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该学科的内容衔接方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目的,为学生今后从事体育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1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在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与教学方法

1.1教学目的

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体育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初步掌握选题的原则与方法、研究计划的制定方法、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方法、资料的分析方法、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培养学生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为完成本科毕业论文及论文答辩事宜做好准备,让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够清楚地掌握进行体育科研的步骤及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撰写体育科研论文,初步具备进行体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1.2教学方法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学形式包括课堂讲授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为了使学生便于理解体育科研理论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穿插实践教学环节,主要采取课下实践作业的方式。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课堂教学与课下作业为主,而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课下作业主要以书面作业为主。所有的教学方法都为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目标服务,因此教师必须动态调整教学中的各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达到本课程教学目标。可见,在教学中要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思维方式,充分调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推荐学生广泛阅读体育科研文章,适时安排学生进行科研论文的写作(包括实践作业),切实提高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教学质量。

2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改革经验与思考

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在探索中找到更适合新一代大学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创新的应用价值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转变以往被动学习和厌学现象。第二,有利于引导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寻找问题和发现问题,在体育科研实践中学习和掌握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2.1源于课本而又脱离课本

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讲解内容完全按照书本,由于学时较少,这样不但学生没有实践学习的机会,甚至满堂灌,严重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源于课本而又脱离课本的教学方法。源于课本指的是总的指导思想、总的教学内容要源于课本,脱离课本指的是不要完全按照课本的知识体系,照本宣科,而是要善于总结归纳,将教学内容适当分解,必要时可以打散教学内容重新编排,也可在教学过程中,内容的各部分可独立实施教学,最后再进行系统归纳、融会贯通。

2.2教学步骤设置合理,讲座中结合具体案例

在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步骤设置上,最好要与撰写体育科研论文步骤相吻合,即: (1)论证选题,包括学术性、前瞻性、时代性、交叉性。(2)设计研究方案,包括基本思想和方法、基本内容和原则。(3)收集研究资料,包括原则和要求、资料的来源、收集资料的方法。(4)整理分析研究资料,包括原始资料的审核、分类和分组、数据统计图表、计算样本统计量等。(5)撰写科研论文与科研论文的答辩,包括论文的格式要求,论文答辩中的注意事项。在讲解体育科研中常用的方法中,对于每一种具体的方法,可以安排以讲座的形式进行,并结合具体实际案例,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7篇

关键词:民间体育项目,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体育课程

 

我国的民间体育,是各族人民在历代生产和生活斗争中逐渐创造出来的,具有悠久的历史,健身的内容简单而易行,是用来强身娱心的重要手段。毕业论文,传承与发扬。民间体育项目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它所表现出来的趣味性、普及性、简便性、健身性和娱乐性等特点符合学生的身心规律,符合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符合“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受到学生的喜爱,如果能够得到学校领导及体育教师的支持,进入学校体育教学课程,则能够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质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多重目的。毕业论文,传承与发扬。经研究、整理和改编后完全可以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运用,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目前民间体育项目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开展的现状

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民间性与时代性相结合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综观世界各国学校体育教学,无一不把本国民族民间的优秀体育活动项目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加以继承和弘扬。体育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共同财富,是没有国界的。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很大一部分是引进吸收国外的,具有鲜明的世界性特点。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民族民间的传统体育内容所占的比重较少,也不被教师所重视。我国是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民间体育资源非常丰富,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既有利有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又简便易行,特别受到少年儿童的喜爱,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也高。但是,调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参与民间体育活动人数逐渐减少,参与项目类别也不多。经过调查,教师对民间体育进校园态度也很积极,并肯定了民间体育对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不亚于其他体育项目, 民间体育在学校体育中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但是师资队伍、场地器材和民间体育资源还需要进一步整理、开发。目前,会民间体育项目的教师较少,另外,没有专门针对民间体育项目的体育教材。在体育教学中,民间体育项目往往不被重视,很少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出现,即使部分涉及,也常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小游戏或者辅助教学内容。毕业论文,传承与发扬。

二、民间体育项目进入高中体育课成的重要意义与紧迫性

随着我国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必然要寻求与我们大国经济地位相适应的文化地位,要想在国际纷繁多样的文化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重视和加强本民族传统文化建设是最佳途径。当今世界,西方文化处于强势地位,正如中国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一般,体育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强势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中国体育所受到的挑战也愈来愈激烈。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占主要地位的教学内容大部分都是引进过来的西方体育项目。调查发现,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内容中尚能发现我国民间体育项目的存在,然而到了中学尤其是高中阶段,基本上已经消失。由于民间体育项目教育的缺失,导致大部分学生和年轻人认为西方体育项目是时尚的、前位的,而我国很多传统民间体育活动则被扣上了“落后”、“老土”的帽子,在他们平时的体育锻炼中基本消失。高中阶段是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发展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对学生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使他们了解到我国悠久而灿烂的历史和充满希望与光明的前景,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有近千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其数量和形式之丰富多彩,堪称世界之最。这块蕴藏深厚的民族文化宝藏,对于弘扬东方体育文化、发展人类所共有的体育事业的价值,无论怎样评价也不为过。教育应承担起传授文化的义务和责任。

三、民间体育项目进入高中体育课程教学的方法与途径

我国民间体育项目历史悠久,摘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使课程有利于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2001年国家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的特点之一,是加大了教学内容的弹性和选择性,增加了选修教材的授课时数比重。毕业论文,传承与发扬。从选修教材的内容看,扩大了民族、民间的体育内容。新大纲的说明中还明确提出“我国各地区各民族蕴藏着丰富的体育健身方法和体育项目,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增选或置换体育教学内容”。《体育课程标准》和“新大纲”的灵活性与选择性为发展本地区民间体育活动提供了可能。因此,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结合当地实际,将当地民间体育项目融入到学校体育教学当中,自主制定与民间体育项目向适应的专用教材,纳入整体教学计划,制定相关的教学、考核办法,促进民间体育项目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深入开展。

四、民间体育项目进入体育课程时要善于创新利用

民间体育项目进入体育课程虽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但是在正式进入课程之前,要根据高中学生特点对民间体育项目加以改造和创新,使之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并喜爱。经过改造的民间体育项目要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应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情感态度、知识需求、可接受性、实用性和价值观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还要根据学校的地域特点、环境条件、学生情况等进行选择和应用。中国学生作为中国体育未来的主人,肩负着继往开来的重任;他们更是中国文化的传人,他们必须要懂得接受我们民族的固有文化,也需要有现代意识、现代精神。将民间体育项目作为中学体育教学内容,要注意导入现代体育观念,合理地继承与消化异域输送来的养料,博采兼收,融古今中外于一炉,使之符合时代潮流并具备中华民族特色,从而使传统的民间体育项目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获得更为强大的生命力。毕业论文,传承与发扬。中西兼容的教学内容,既能发扬我们的传统又能吸收他人的精髓,既能传承我们民俗体育中的宝贵精神,也能普遍提高下一代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培养新型的体育人才。毕业论文,传承与发扬。

结束语 :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传统体育文化是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为源流发展起来的,并从中汲取重要的精神力量。它所蕴涵的伦理精神、艺术精神、生命精神都体现了要求个体、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终极思想。我国绚丽多姿的民间体育项目,蕴涵着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民族情感的强化,民族向心力的凝聚,体现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丰富内涵,能够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全民健身活动动以及全面提高民族整体素质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民间体育项目进入高中体育课程教学,是时代的召唤,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我们有责任在充分继承和有条件创新的基础上,保持民族体育文化的优秀成分,以特色鲜明的文化吸引世人的关注,重建传统体育文化体系。

参考文献:

[1]卢铎.论体育的本质及社会性表现[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7(6)

[2]陈颖川,吉建秋,吴明.东方传统体育文化现代演变[J].中国体育科技, 2004,40(3)

[3]国家体育史工作委员会编.中国近代体育文选[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

[4]徐永昌.中国古代体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5]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所编.体育史论文选集[M].成都体育院体育史所,1992

[6]体育词典编辑委员会编.体育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7]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8]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9]胡小明.体育人类学.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第8篇

关键词:职业高中 体育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 A

要做好任何一件工作.都必须讲究方法。方法选择、运用得当,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会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就如古人所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正确运用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善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果,方法运用不当则会使教学变得乏味.使信息流通的渠道受阻。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认真抓好学校体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特别是职业高中的体育课教学更是让体育教师难以解决的问题。为了适应社会和当代职高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职高的体育教学,无论从教材、教法,还是教学模式与方法等方面,都要转变思路,进行改革。本文正是基于以上的出发点,在对本校的职高学生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对职高体育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所进行的初步探讨与尝试。

我本人从事了多年的职业高中体育教学工作中,逐步加深了对体育工作的理解.在工作中,不断地进行了各种教学方法的实践,提出几点看法。

1 要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所谓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小存在或未发生教学。但以往的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讲解示范和学生的模仿练习.而忽视学生学法的研究.师生间只是通过知识和技能等信息媒介进行沟通,所以很难形成互动、合作关系。而《课程标准》则强调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都是主体,教师的主体表现为引导性的主体:学生的主体则表现为发展性。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特点,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会自学、自练、自检,具备自我调控的能力,做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应当从内心正确对待职业高中的学生,不要用普通高中的学生和他们作比较。认为他们不如普通高中的学生.不听话,不爱学习,随心所欲。学校体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有效地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服务.职业高中相对普通高中讲,它具有相当多的时间和机会来面对社会,就体育教学而言,除了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提高技能等自身作用外,还应肩负着让学生走进并尽快适应社会,将所学知识化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后继手段的重要作用.因此,常规的体育课堂教育已不能适应职业高中,必须让学生在体育课以外学习和活动,以弥补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不足,这对于促进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更好地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这样比较,从一开始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就是错误的。

2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2.1教材安排要合理化

体育教学是以技术活动的难易程度为其发展顺序.因此体育教材通常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身体机能活动的特点来安排,即应将技术复杂的新教材安排在先.而容易引起兴奋的教材,如活动性游戏安排在后:将运动负荷较小的教材安排在先,强度较大的教材安排在后等等。此外教师应根据主要教材的性质,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划分学习动作的练习步骤,这样能使学生的身心活动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反之忽视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动机、态度、思维和情感等一连串的复杂心理活动,常会使学生的身心活动处于抑制状态。这样势必给学生的心理带来沉重的负担,产生了高焦虑导致学生情绪,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2教学方法要多样化

学生在体育课上大脑皮层活动存在着下负诱导的机能状态.单一的练习方法容易使学生的高级神经活动陷入抑制状态,机体容易产生疲劳。因此教法多样、新颖是提高体育学习兴趣、减少身心疲劳的一种有效手段。一般的教学方法有语言法、分解法、纠错法、游戏法、竞赛法、情境教学法等。因此,教师要加强对这些教法的研究,不要束缚于某些教法。在传统教法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灵活运用.用最优化的教法指导学生的学习,才能使自己的一堂体育课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教学效果。

2.3教学进程要科学化

在课的准备部分,应采用各种手段激活学生的心里潜能,为基本部分的学习调整好心理状态;进入基本部分后,学生的注意状态处于较高水平.情绪也较为积极,此时宜安排学习和掌握各种新动作或较复杂的技术;当学生的意志状态处于高峰期时可逐渐增加难度大、心理能量损耗较多的动作练习或身体素质训练:而学生在进行一定的练习后,体力下降,教师应安排体力负荷较小、易激绪的练习.以调整学生的身心状态,缓和其心理紧张强度。

3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及创造性,

《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为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而且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思考、想象、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机会.不应该全部都是教师的讲解、示范和学生的模仿,而应该向他们提ff{要求.提出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并在关键的地方给予适当的提示、点拨,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4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

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运动兴趣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特别重要。但由于体育课既不影响学生的高考升学,也不影响他们今后的就业和生活,根本不存在压力。所以只有学生本人感兴趣时,才能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体育课教学应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欲望放在中心位置。至于学生多学或少学一些竞技技能,学生掌握的运动动作是否很规范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因为,有了兴趣和欲望,学生才会自觉主动地去上好体育课,才能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才能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因此.只有体育教师教学观念不断的更新,教学方法不断的转变.才能推动职业高中体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完成学校体育教学目的和任务。

参考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马德强 吴江地区职业高中女生体育课堂现状调查与分析 -科教文汇2008(31)调查了吴江地区职业高中女生在体育课堂上的现状,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建议.

2.会议论文赵春光 怎样上好职高的体育课――对我校学生对职高体育课问题现状调查的分析与思考 2003

3.期刊论文张毅 职业高中体育课外的学习和活动 -科学咨询2009(18)

4.期刊论文钟培德.陈建红浅谈中学体育课中准备活动的改革与创新 -体育师友2008(5)

5.期刊论文朱晔华 终身体育框架下的体育课选修教学初探 -中等职业教育2008(26)

6.期刊论文黄金丽.卢宇刚上好职高男生班体育课点滴体会 -体育师友2001(1)

7.期刊论文钟培德 职业高级中学体育课开展无线电测向运动探讨 -体育师友2009,32(3)

8.学位论文孙小龙 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体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2007

第9篇

论文关键词:吉林市中学生,业余体育锻炼,调查与研究

 

引言

自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以来,中学体育运动发展到了一种全新的高度,无论从体育运动的内容还是从参与体育运动的人群来讲都有了新的进展。中学生参与业余体育锻炼的情况可以反映出学校体育发展的程度,学生参与业余体育锻炼对全民健身都有重要的意义。吉林市体育局在业余体育锻炼方面也加大了力度,重点放在了吉林市中学生的身上,在中学生业余体育锻炼加大力度的同时,吉林市各个中学也面临着种种的困难与障碍,例如:在资金、人才、场地、运动器械等方面,使吉林市中学生体育的发展受到了制约,不能满足当前的发展的种种需求,因此,本文对当前吉林市中学生业余体育锻炼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查与研究,目的在于促进中学生课余体育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以吉林市三所重点中学(吉林市29中学、吉林市第七中学、吉林市第三十中学)共18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对业余体育锻炼的喜欢程度分析

从调查中可见,男生喜欢程度更大一些,将近一半的男生非常喜欢业余体育锻炼,女生也有不少的人群喜欢参加业余体育锻炼体育论文,有极少的一部分不喜爱业余体育锻炼,其原因在与身体或者思想上的种种原因,对这部分学生应进行有效的措施,使其激发出对体育的兴趣。

2.2 学生对自己体育基础的评价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男生一般对自己的体育基础的评价持肯定态度,认为个人的体育基础很好和较好的分别占总人数的13.2%和16.7%,而不好的占到了20.1%论文服务。而女生则有将近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体育基础较差,占了女生总人数的60.5%,由于女生自信心的缺乏,极大的影响了对体育的兴趣,在学校的体育课上,也影响到对业余体育锻炼的学习质量。

2.3 学生参加业余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

2.3.1 学生对参加业余体育锻炼的目的分析

学生参与业余体育锻炼的目的中男生的提高各种身体素质和机能水平的需要仅占到了总数的6.89%,而女生占到了总数的21.83%,从这一点上来讲女生的身体素质条件不是很好。学生对掌握体育基本技术、基本理论和通过运动等级及为其它体育运动打基础为目的的选择都不高,对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培养体育意识的选择男生和女生都超过了总数的20%,说明学生对体育运动技术的追求并不高,而对体育运动的习惯和体育运动的态度方面要求较高。男女生在掌握健身方法与提高各种身体素质和机能两项上差异较大。

2.3.2 学生参与业余体育锻炼的项目分析

男生选择参与业余体育锻炼的项目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篮球,吉林市中学中仅有实验中学有体育馆,其它学生都没有体育馆,所以体育论文,学生在从事业余体育锻炼的时候,能够开展并开展较好的还是篮球项目,其次,吉林市部分中学开设了羽毛球项目,所以,在学生当中,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季节性的参与羽毛球项目的比例还是较大的。

2.3.3学生对参加业余体育锻炼的次数分析

男生和女生参加业余体育锻炼的频率差异并不明显,大部分男生女生都能在每周参加3-4次的业余体育锻炼,这组数据明显的说明了吉林市中学生对业余体育锻炼的重视与喜爱,这一点为吉林市中学生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4学生每次业余体育锻炼的时间分析

通过对学生每次参与业余体育锻炼的时间分析如表6所示,男生和女生参与业余体育锻炼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下的分别占14.36%和26.43%,在这一选项上的差异较大,其主要原因是,女生的身体质素限制使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较短,中学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不适合于参与体育锻炼的强度过大及时间过长,从整体上来看体育论文,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与其耐力和参与运动项目兴趣有关。

2.3.5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分析

中学男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依次:为1.篮球2.羽毛球3.游泳4.足球5.排球6.田径7. 健身器械8.乒乓球9.网球10.健美操11.武术。由于性别差异,所喜欢的项目也不同,女生所喜欢的业余体育锻炼项目的排序依次为: 1.羽毛球2.排球3.健美操4.田径5.乒乓球6.游泳7.篮球 8.网球9.足球10.健身器械11.武术,由排序看来,羽毛球项目是同学们普遍喜爱的项目,因此,学校应当多为学生开设场馆,及场地,并且延长开放时间,使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让学生在业余体育锻炼中得到放松,在业余体育锻炼中达到娱乐健身的目的,使学生从紧张和繁忙的学习压力中解脱出来,在身心健康上得到全面的放松。

2.4 影响学生参加业余体育锻炼的因素分析

2.4.1影响学生参加业余体育锻炼的个人因素分析

由表9可以看出,由于学习任务重导致的没有时间的人数占总人数的一多半,男生有33.4%女生有22.4%的人,身体素质差,和缺少体育兴趣,成为了影响学生的第二因素,也存在极少的一部分人对体育没有兴趣。显然,没有时间参加业余体育锻炼成为了主要因素,说明中学生尤其是初三学生,学习压力过大、负担重,这方面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应当适当的给学生一些时间,减轻学生的压力,让学生有时间去参加课外的体育锻炼,增强自信心,提高对体育方面的兴趣体育论文,使学生的体育和学习双丰收,即全面发展。

2.4.2影响学生参加业余体育锻炼的场地、器材、设备因素分析

由表10可见发现器材和设施的缺少,严重限制了学生参加业余体育锻炼毫无疑问的成为限制学生参加业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而参加课外业余体育锻炼器材的数量和借器材的不方便,也给学生参加课外业余体育锻炼造成了困难,其他因素是器材的老化,陈旧和运动器材的不够标准,这也给学生参加业余体育锻炼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和障碍,这些种种原因造成的困难,一般来说是学校在器材和设施方面投入的资金不足或者得不到重视造成的,可见如今的体育器械和场地的缺乏,陈旧和老化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已经成为一种阻力,阻碍着吉林市业余体育锻炼方面的发展,想要解决问题就应当从根源出发,提高学校对体育的认识,尽可能的加大对运动器材方面的力度,并且翻新陈旧老化的运动器械,使其提高利用率,来更好的解决这些器材场地方面的影响因素,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氛围与环境。

2.4.3影响学生参加业余体育锻炼的其他因素分析

由调查可知,影响学生参与业余体育锻炼的其他因素中学校领导的不重视因素在男生和女生的选择中分别占到了总人数的21.83%和20.68%,班主任的不重视男生和女生分别占总人数的18.39%和13.79%,家长不重视因素男生和女生选择分别占到总人数的16.09%和10.91%,这三项为影响学生参与业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论文服务。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吉林市中学生对体育的热情较高,学生喜欢体育运动并且能够参加业余体育锻炼,参加体育运动的目的也比较明显,丰富课余生活,体验乐趣,增强体质。男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排在前三项的依次为1.篮球2.羽毛球3.游泳。由于性别差异,女生所喜欢的业余体育锻炼项目排在前三项的排序依次为: 1.羽毛球2.排球3.健美操。通过调查发现,吉林市在体育锻炼的设施器材等方面,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达不到学生满意的标准,这个影响因素给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也同样造成了困难和障碍。

3.2建议

建议吉林市能尽可能的增加体育场馆、场地、器材设施等的投资力度,改建并且完善旧的和老化的体育设施和器材,提高其利用率,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业余体育运动的形成需要相当一段时间,而形成之后又是比较稳固而持久的。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竞争和更好地工作,转变学生对业余体育锻炼的消极态度,采取各种有效方法转变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的消极态度,并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和终身体育思想。

参考文献:

[1]刘一民,孙月霞.通过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1)12-13.

[2]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修订本) [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3]李峰.影响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的研究,[J].山东体育报,2002,(2)13-15.

[4]李志容,张春蒲,普通中学生体育意识和行为的性别比较分析[J],南京体育学报, 2003(3) 80-81.

第10篇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论文选题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9―1231一04

本文对1982―2003年全国体育院校及部分重点大学体育院系、国家体育总局等30多个单位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博士生研究生论文选题进行了分类统计和比较分析,并对其选题方向和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今后运动人体科学学科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共收集1982―2003年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各研究方向的研究生论文505篇,其各专业的分布情况如下表: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文搜集了研究生论文选题方面的文献并进行了分类整理,获得了相关资料和信息。

1.2.2数理统计法 对论文的题目、研究对象、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和特征等指标进行了初步统计,并对统计结果进行了数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人体运动科学专业论文分布情况 运动生理方向的研究生论文数量占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研究生论文总数的46.34%(表1),这与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代表的一批体育院校运动生理学科点开设较早、而其他学科点开设较晚有关,同时与80年代某些院校只设立运动生理专业硕士的现象也有一定的关系。数据显示:运动生物力学方向的论文数量较少,90年代后有所增加,这主要是由于运动生物力学为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在我国的起步较晚;而运动解剖学方向的论文数量总数也相对比较少,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的3年中运动解剖方向的研究生数量急剧减少,其原因主要在于各院系的招生培养结构所致,该学科属基础理论学科,且与运动训练相关性不大所致。

从图形及数量分析可以看出,各研究方向在年代分布上,尽管呈现出一些波动,但总体趋势是各研究方向的数量和总数都在逐渐增多。

统计结果显示,近年来运动生理学研究生的选题方向主要集中在骨骼肌生理、疲劳与恢复、机能评定和心血管等范围内,其数量占运动生理方向研究总数的55.98%,这与目前国内体育期刊上相关领域的研究方向与研究趋势基本相符。其原因是骨骼肌生理,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运动员机能评定及心血管等方向与运动训练关系密切,这些研究可以解决运动训练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入21世纪后,内分泌功能的调解、训练效果等与大众健康、全民健身关系密切相关的问题也将受到了重视,其研究生论文数量必然有所增加。

2.2各专业方向研究生论文选题方向分析

2.2.1运动生理专业

2.2.2运动生化专业

如表3所示,营养是运动生物化学方向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其研究生论文数量约占总数的1/3。在运动训练中“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的新观点提出之后,人们开始逐渐着眼于营养学的相关研究,如何应用合理的营养手段来延缓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促进运动后恢复已成为体育科研领域中的热点问题。但这些论文的研究对象多采用动物实验,对人体的研究相对较少,而运动营养及合理的恢复段在运动员当中推广使用,还须更多的人体实验作为更直接的依据。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体育健身在我国的开展,近年来针对各种健身锻炼项目的训练效果的研究数量也在逐渐增加,呈现了与运动生理方向相一致的变化趋势。

2.2.3运动解剖学

统计数据显示,儿童少年体质现状和生长发育规律及体育运动在人体塑造方面的作用是运动解剖学方向研究者们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其论文数量分别占该研究方向论文总数的37.14%和28.57%。涉及骨骼肌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基础性研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而其它方向的论文数量比例均相对较少,呈现出明显的“选题分布极不均衡”的特点,这一现象说明运动解剖学知识领域广泛,可供研究的问题相对比较多,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运动解剖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研究领域,这也是一个学科发展基本成型的表现。

2.2.4运动医学

统计数据显示,运动医学方向研究生的选题方向主要集中于心血管生理、训练效果、骨骼肌生理及运动损伤等方向,各个方向的科研讨论数量分布均衡,占其方向的百分比均在15%左右,且这些研究相对集中,与运动训练实践结合比较紧密,体现了科学研究服务于训练实践的基本指导思想,和运动医学实用性较强的学科特点。

2.2.5运动生物力学

统计数据显示,运动生物力学方向的研究热点集中在对运动项目的某些技术环节的动作分析上,其研究主要是利用运动生物力学的手段辅以现代化技术手段展开探索研究,从而得到一些敏感指标、数据,并采用计算机评价系统进行分析、评价。其中涉及动作技术分析的占42.86%,而涉及计算机评价系统的研究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达到生物力学研究生论文总数的23.81%,体现了运动生物力学与计算机科学的联系日趋紧密。随着科学的发展运动生物力与数学、物理、计算机、医学等学科的交叉将逐渐增多。

2.2.6 各专业方向选题特点的分析 从表2~6的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各方向的选题方向一方面呈现了各自专业的学科特点,同时各学科之间互相关联,存在一些共同点。

从各自专业方向选题特点来看,运动生理方向选题中骨骼肌生理及疲劳与恢复的内容较多,尤其是在90年代前后,对肌纤维类型、肌纤维组成比例的研究很多,采用无损伤方法测定肌纤维类型,对延迟性肌肉酸痛以及骨骼肌疲劳后超微结构改变的研究,都是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

运动生化方向对运动员营养补充问题以及运动后恢复手段的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注视。“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这一新观点提出之后,营养及其他恢复手段成为竞技体育中的热门问题。

运动解剖学方向论文选题明显集中在“儿童少年体质现状和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器官组织形态结构影响的研究”和“骨骼肌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这3个方向,占论文总数的80%。

运动医学的选题则集中在创伤、心血管、训练效果及骨骼及生理四方面,而且分布比较均衡,各占该方向论文选题的13.04%、17.39%、15.22%和13.04%。

运动生物力学是相对较为独立的学科,其选题集中在两个方面:动作技术分析(42.86%),其次是计算机评价系统的研究(23.8l%);除此之外人体组织力学、动力学及身体素质等方面的论文选题也逐渐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

2.3各专业方向研究生论文的研究对象

统计数据显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研究对象中动物实验占到总数的41.05%。运动员只占到19.26%左右,位居第

三位的是体院学生,占12.26%。近年来,动物实验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人体实验在逐渐减少。

从科学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上看,人体实验的科学研究通常具有更直接的实用价值。但是,由于人体实验时,实验条件不一,且实验对象在实验期间难以控制,作为受试对象的人本身个体差异较大,因此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会造成很大的困难。动物实验的优点是样本个体差异小,条件容易控制,测试结果更为准确,特别适合做一些机制性的研究。其缺点是动物与人的亲缘关系太远,有时候反映在动物身上的变化,未必可以在人体上得到重现。而且,动物采用的运动模型较为单一。从目前来看,常用的动物运动模式为大鼠(或小鼠)游泳,以及在动物跑台。且不说这些运动模型的控制是否严格,从这些运动方式上看,与人体的运动毕竟有一定的差异。而且疲劳点如何确定的问题,一直是动物实验论文中存在争议的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将人体实验与动物实验的优势结合起来,一直是研究生论文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好的选题不仅在于题目本身,实验设计也是论文成败的关键。

2.4各专业方向研究生采用的研究手段

2.4.1运动生理专业

2.4.2运动生化专业

2.4.4运动医学专业

数据显示,运动生理、生化、解剖和运动医学方向研究生论文中使用的各种研究手段中,运动生化指标的测定占相当大的数量和比例。尤其与运动实践结合比较密切的论文多采用生化指标对受试者进行评定,观察受试者身体机能的变化。如:血乳酸一直是科学训练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另外,血常规、血尿素指标以及以血清酶的变化都是运动训练中经常涉及的问题。另外,在一些机制性的研究中,如运动性低血睾,运动性闭经或月经紊乱等问题,都需要对激素及激素受体辅助生化手段进行定性分析。近些年来,随着基因分析手段的日益更新、先进,实用性的基因分析手段逐渐应用到了体育科学研究中来,例如对骨骼肌a―actin基因表达的研究,对β-肾上腺素受体基因表达的研究,对衰老过程中线粒体DNA缺失的研究等等,都是现代基因手段与运动实际相结合的有益尝试。

在研究手段的选取上:运动生理学使用较多的是生化指际、生物电技术和常规生理指标,共占其研究总数的74.99%,近几年来,借助生化指标检测的研究数量逐渐升高。运动生化方向则是生化指标占绝对统治地位,达到总数的85.19%,充分体现了本学科的特点。运动解剖学则较多地应用身体素质指标、组化电镜、生物电技术及常规生理指标等,所采用研究手段相对较多,且分布均匀,即运动解剖学的研究手段呈现多元化。运动医学方向中应用较多是生化指标、常规生理指标和组化电镜及生物电技术,占该方向研究手段总数的89.36%,体现了运动医学监测过程中需要借助生理、生化手段的特点。各方向的研究手段呈现出互不相同特点,归结原因在于不同专业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所致。

动作技术分析系统是运动生物力学专业研究中最常用的手段,占生物力学各研究手段总数的42.22%,它是运动生物力学为运动训练直接服务的最常用手段,在近几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码拍摄技术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也逐渐进入体育科学研究领域,其主要运用在计算机分析、评价系统中,这些先进、准确手段的引入对运动训练和科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4.6 除运动生物力学外所有专业不同年代研究手段的对比

表13显示,80年代采用较多的是生物电技术、常规生理、生化指标,各占总数的28.87%、25.77%、25.77%,他们之间的分布相对均衡。进入90年代后,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一些简单手段,如生物电技术和常规生理指标的应用比例逐渐减少,而生化指标等反应受试者机体机理的研究手段所占比例增大,达到总数的52.30%,体现了各学科研究的精确、精细化和定量分析的逐渐增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前沿科技手段,如基因技术开始在运动人体科学领域中应用。本文所统计的只是2001―2003年的研究生论文,样本量相对较少,但其变化趋势基本和90年代相同,这些变化趋势反映了体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研究手段的不断发展,同时也反映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科水平的提高。

3 结 论

第11篇

关键词:体育人生;高级教师;高仲明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07-0012-02

提起高仲明老师,广州市中小学的体育同行都不会陌生,作为推动体育课程改革力量之一的教研员,高老师将其毕生精力都投入到学校体育教学研究和面向全体学生的群众体育工作中。他把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作为教研工作的目标,把帮助和指导一线教师上好每一节课作为教研工作的抓手,把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作为教研工作的重点,把增进每一个学生的身体健康作为最终目的,为广州市体育课程改革目标的落实、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体质的增强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师德:魅力之魂

高仲明老师从事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管理和指导工作三十多年,获得多种社会奖项。他用非凡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感染与之共事的体育同行们。他告诉一线体育教师,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独特的非常耐读而又不易读懂的书,需要教师勤读、细读,用智慧与理性去读。而作为身负教育职责的教师,更应该具有这种智慧。要用智慧阳光般的感染力去塑造具有乐观健康人生态度的学生。在体育教育这个领域里,高老师用他无愧于教育事业的坚定决心,尽职尽责的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想尽一切办法去实现体育最本质的目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他经常说,自己首先是一位体育教师,然后才是一名体育教研员。因为只有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心理特点、站在一线体育老师的位置上,亲身感受他们在课堂上、在训练场上、在生活上的点点滴滴,才能更明白现在体育课程的发展现状,了解体育教师的需求、面对的问题,才能更充分的发挥体育教研员的使命,更好、更有效地开展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组织推广体育教学经验,普及教育理论、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胜任“引领者”的角色。帮助体育教师坚守这份教育信念。在广州市各种教研活动、理论学习、听课评课的现场都能看到高仲明老师的身影,感受到他听课时的关注,评课中语言的精妙、指导的精巧,对一线体育教师的谆谆教诲。他用自身素质彰显人格魅力,谱写着师德之魂。

责任:工作之重

尊重自己的岗位,意味着在这个岗位一天,就应当完成这个岗位所赋予的责任,就应该在这个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所能,把自己应该做好的事尽可能做得最好。

一、实施新课程,致力课堂教学研究

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它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着全体学生能否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环节。作为一名体育教研员,高老师致力于体育教学的研究,在改革体育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使全市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通过开展专题教学研讨,如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体育教学中如何开展创新活动等,组织研讨课、公开课评比等教研活动,有效促进了体育教师研究教学,从而提高了体育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每年举办一次广州市中小学体育教学公开课观摩评比活动,从中推选优秀课例参加“十城市”体育教学观摩研讨会,有力地推动了各区的体育教学及优质课的研究力度和水平。同时,高老师为更好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开展单元教学设计的研究活动,向体育教师提供教学资源。

二、开拓创新,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

为贯彻“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体育艺术2+1项目”工程以及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深化学校体育改革,高老师积极推动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倡导学校特色,提出小学“跳出健康,跳出团队,跳出活力,跳出创新”,中学“跑出健康,跑出团队,跑出斗志,跑出成绩”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指导思想,并亲自下校指导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从音乐的选择、活动内容的安排、组织形式的设计等,与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一起研究,在高老师的亲力亲为下,广州市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涌现了一批有特色的学校,取得了显著效果。2005年,中国“十城市”第二十届体育教学观摩研讨会在广州市海珠区举行,出席此次活动的代表2000多人分别到我市的八个区观摩了大课间体育活动,给予了一致好评。同年1月,原教育部体卫艺司杨贵仁司长到天河区黄村小学参观指导大课间体育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高老师为了更好的促进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在推广鼓励与指导下还组织了广州市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评比,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欢迎和赞同。

三、服务学校,服务教师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校如何开拓体育工作的新视野呢?高老师根据学校的需求,深入学校,与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一起研究并指导体育校本的实验,取得了显著成果,受到学校的欢迎。如指导天河区柯木小学的体育校本课程(毽、绳)建设与开发、昌乐小学“活力校园——大体育跳绳活动”、增城仙村中学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等课题的研究与实验工作,得到了省和体育院校专家的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

为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新课程理念,高老师指导学校举办“体育节”“家庭(亲子)运动会”等群众性课外体育活动,被许多学校所接受,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应。

为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缩小城乡差别,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高老师组织开展了“送教下乡”活动,在促进乡校教师理念的提升、教学经验的借鉴同时也锻炼了骨干教师如何用教学技能和机智去调动基础差而又陌生的学生。另外,为满足学校和教师的需求,高老师到天河、花都、萝岗、增城、从化等区,开展体育新课程专题讲座,对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校体育工作水平起到了引领作用。

发展:引路之人

一、走科研之路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地扎实推进,教育科研已经深入学校教学领域。高老师深深认识到,教育科研是促进学校体育课程蓬勃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与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成功之路,也是全面推动教育创新,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高老师在抓体育教学教研中,坚持科学研究,撰写论文。将微型课题研究引入常规的、常态的体育课程中,不断生成教科研的新成果,开阔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事业与思路;2005年高仲明老师被评为广州市体育科学学会优秀会员。他所撰写的论文“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发展性教学评价的研究”获中国“十城市”第20届体育教学观摩研讨会论文评比一等奖。工作期间,担任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新课程“体育与健康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初中新课程“体育与健康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小学新课程“体育与健康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三本书的副主编。

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因此,高仲明老师时时关注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希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体育教师队伍。课堂是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发源地。高老师倡导一线体育教师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立足现实,开拓进取,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深、人深我精”的教学思想,积极探索体育教学规律。在教学中进行反思,以研究者的眼光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此,高老师通过开展体育教学评比和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围绕教学抓教研、以活动引领教研,以教研促进教学,促进了体育教师课堂教学与教育科研能力的稳步提高。在2005年的中国“十城市”第二十届体育教学观摩研讨会上,高仲明老师指导的二节优秀课例均获一等奖,同时被评为中国“十城市”体育教学观摩研讨会“优秀教研员”。每年举办一届“广州市中小学体育教学论文报告会”,体育教师的科研论文写作水平逐步提高,在第九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暨第三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上,我市获一等奖1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9名。

三、突出骨干、名师的培养和引领作用,

第12篇

一、政治思想。

作为一名普通的体育教师,我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遵纪守法,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做到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顾全大局,积极服从学校各种临时性工作的安排。

二、教育教学工作。

五年来我一直担任体育教学工作,在教育教学中我注重于对学生学习兴趣、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坚信“良好的师生关系胜过许多教育”这句话,努力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虽然有时不是班主任,我也非常注重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努力培养诚信自律、自信活泼的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的身体与身心健康,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公正的对待学生,耐心教导,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积极向本教研组的老师学习,通过听课、请教,让我不断进步。其中每个学期,我都要上一节公开课。任现职以来,我在积极完成常规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认真做好课外体育训练工作,训练工作不仅耗精力还很耗时间,但是我能积极克服困难。其中在2009年秋平湖市运动会上,我训练的集体项目获得了市第五名的好成绩。2010年6月,我和郑老师合作训练的女篮获得了市比赛的第三名。

在完成平时的教学工作之余,我对教科研工作也非常重视。

教学论文《浅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文荣获2006学年平湖市论文评比三等奖。《小学体育课堂评价语,让课堂充满活力》一文荣获2008学年平湖市论文评比二等奖,《浅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尝试与实践》一文荣获2009学年平湖市论文评比二等奖。

另外还有平湖市立项课题两个,其中课题《小学低段体育生活化教学的探究与实践》已于2008年结题,并荣获平湖市第九届优秀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三等奖。另有课题《小学低年级学生课间文明游戏的开发之研究》去年立项,研究已满一年,明年结题。

另有教学随笔《公开课之遐想》在2007年平湖市教育博客征文中荣获优秀奖,并入编市新教育丛书。《怀想54》在2008年嘉兴港区教育博客征文活动中荣获一等奖。《我的体育课,跟着奥运走》发表于《南湖晚报》2008年9月17日刊,《没有游戏的童年是不快乐的》发表于《南湖晚报》2008年12月15日刊。还有两篇文章分别在嘉兴港区管委会组织的两次主题征文活动中荣获优秀奖与三等奖。

在继续教育方面,我能积极参加素质提升工程与每年的暑期师德培训。另外2005年,我通过考试取得了心理学证书。2008年2月我取得了湖州师范学院的本科文凭,2010年4月取得《计算机新三级》证书。

作为体育教师,我不仅要求学生积极锻炼,自己也经常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且在2006年平湖市第二届教职工运动会上代表本校获得了800米第三名,在2007年乍浦镇首届运动会上,我代表教育系统获得了3000米第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