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7 01:16: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卫校期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中职教师 绩效量化考核体系 研究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
1.课题提出之前,我校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民意测评来进行,但由于当今中职生本身素质参差不齐,对民意测评多采取应付态度,评价不够客观和全面,这使教师的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打击,使教师对教学管理失去信心,甚至导致厌教的心态。因此,建立比较客观公正的教师绩效量化考核体系来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很有必要的。
2.教师绩效量化考核体系的构建虽已引起教育管理者的广泛关注,但现有的研究成果多为高校和九年义务教育教绩效量化考核体系的构建研究,以及部分中职教师绩效量化考核体系的构建制度和理论的论述,但在桂西北地区的中等职业卫生学校职教师绩效量化考核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尚属空白。
二、项目研究的理论依据
1.国外绩效理论述评
绩效考核最早起源于西方(英国)的文官制度。但真正上升到绩效考核高度应该说仅仅是近三四十年的事情。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国外就把绩效考核引入到教育领域。美国教授泰勒把“评价”理解为“确定目标在实际上被理解到何种程度的过程”,以目标为中心。而斯塔弗尔比姆却认为“教育者需要一个较广义的评价定义,而不只是局限于确定目标是否达到”,评价应“有助于更好地执行和改进我们的方案”。到 1985 年他进一步提出:“评价是一种划定、获取和提供叙述性和判断性信息的过程。这些信息涉及研究对象的目标、设计、实施和影响的价值及优缺点,以便指导决策者如何决策,满足教学效能核定的需要,并增加对研究对象的了解。”与这些观点相对应,斯塔弗尔比姆提出了CIPP模式,他把评价看作是一种工具。比贝把“评价”定义为“系统地收集信息和解释证据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价值判断,目的在于行动”。斯塔克在肯定了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答评价模式。他认为,要使评价结果能真正产生效用,评价人必须关心这一活动所有参与者的需要,通过信息反馈,使活动结果能满足各种人的需要。斯塔克强调“多元现实性”的不同观点。
2.国内绩效理论述评
我国高校首先引进教师绩效考核方案。大体来说,教师绩效考核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刘固本,2000):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形成阶段(1949―1965);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停滞阶段(1966―1976);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恢复阶段(1977―1992);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发展阶段(1993至今)。现在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是推行全员聘任制和改革分配制度,其基本原则是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合约管理、按劳取酬、优劳优酬。而这一切工作的顺利开展都需要一个公正、准确的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前提和基础。因此,教师绩效考核工作被赋予了比以往各个时期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理论界和实践界都对此投入了更大的关注,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从此也步入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阶段,并开始注重并突出了对教师的绩效考核,同时在中、小学校和中、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考核中逐步推广。而地处桂西北的我校在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今天,为了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学校的长远发展,构建中职教学绩效量化考核体系的评估体系是大势所趋。
三、项目研究的意义
1.丰富了国内教师绩效考核体系的研究方法。
2.弥补了教师绩效考核实践研究的不足。
3.通过中职教师绩效量化考核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能够为中等职业卫生学校衡量教师绩效提供一个基本的考核模式,规范教师教学操作行为,为我校教师开展竞争激励机制提供客观量化考核依据,从而达到薪资水平、人力资源配置、教师教育培训和学生学习等方面的优化决策,提高我校教师教育教学的质量,提升学校的品牌。
四、项目研究的目标
1.探索中职教学绩效量化考核体系的构建的途径与方法,为全校教师开展竞争激励机制提供标杆,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
2.探索中职教学绩效量化考核体系的构建的评估体系,规范教学操作行为。
五、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
1.讨论并制定河池市卫生学校教师工作量化考核体系。
2.在实践中完善河池市卫生学校教师工作量化考核体系。
六、项目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项目研究的思路
本项目在坚持理论和实际结合、综合考虑中等卫生学校教师日常工作因素的基础上,对中职卫生学校教师的工作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分解,基于绩效考核的层面对教师工作因素进行分析,寻找和确定中职卫生学校教师绩效考核的相关量化因素;然后运用行动研究法、观察法和反馈法验证教师的量化因素。在此基础上,本项目建构了中职教师绩效量化考核体系,并加以实践,同时分析实践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提出了与中等职业卫生学校教师绩效量化考核有关的设想。
2.研究方法
为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本研究做了认真地准备,向学校各个教研室主任咨询,选择以文献查阅法、教研室主任访谈法和会议讨论法作为研究前期的主要方法;中期和后期则以教研室主任会议法、学生代表访谈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文献查阅法、比较分析方法为主要研究方法。
七、项目研究的主要过程
1.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1年4月至2011年9月)
课题组成员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学习,结合我校日常工作的特点,由教务科和医学教育研究室征求各个教研室主任的建议,确定教师绩效量化考核体系的构建思路,提出《河池市卫生学校教师工作量化考核评分标准》的讨论稿,同时对教师进行思想动员,了解课题背景和条件,再经过各个教研室讨论和学校行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确定《河池市卫生学校教师工作量化考核评分标准(试行稿)》、《河池市卫生学校教师师德师风考核表》、《河池市卫校优质课课件评分标准》、《河池市卫校授课计划检查表》、《河池市卫校教案检查记录表》、《教师教学进度调查表》、《河池市卫生学校教学日志检查登记表》、《河池市卫校教师听课评议表》、《河池市卫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估表(学生用表)》、《河池市卫生学校教师量化考核汇总统计表》(试行稿1)。同时利用以该考核体系完成了学校教师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的绩效量化考核工作,并组织各班学生代表召开两次座谈会,重点了解学生心目中好老师和差老师的因素有哪些,并及时反馈给教师们学习研究。
2.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
2.1实践教师绩效量化考核两学年,参与考评的人员有学生、教师、教研室主任和教学督导组成员,完成了2011―2012学年和2012―2013学年四学期教师的绩效量化考核工作。分析四个学期教师的绩效量化考核结果,要成为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优秀教师,必须优量和优质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同时注意反思教学过程和效果,并把它们转化为教研教改工作,真正地体现了教师工作的多元化评价特点。
2.2为了验证教师绩效量化考核因素的合理性,避开直接从教师的角度而是从学科的角度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2011―2012学年和2012―2013学年的第一、二学期,我们共调查8次,每次都是随机每5人抽选1人作访谈代表,调查对象包括10级、11级和12级在校学生代表共3800人次进行访谈;访谈的项目是10级、11级和12级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科目进行难易度评定,分为易学、难学和一般三个等级,为一般的科目不用列出。第一个目的是从学生代表中了解各个科目难易特点,第二个目的是重点了解到护理专业和助产专业学生各个学期最容易和最难学的科目分别是哪科。
2.3每个学期采用双盲法重点跟踪调查300名学生,分析的科目分别是《正常人体学》《病理学基础》《外科护理学》和《内科护理学》四个学期最难学的科目,根据第一学期《正常人体学》段考成绩无明显差异将学生分为3组,每组100人,段考不及格率为20%,60分到70分的为20%,70分到80分的为20%,80分到90分的为20%,90分到100分的为20%。第一学期是将任课老师主动反思学生期中提出的反馈信息并调整教学方案的为第1组,由教务科派专人对学生进行难学科目的学习指导的为第2组,第3组是教师既不反思,学生也没有专人指导;第二学期是将任课老师主动反思学生期中提出的反馈信息并调整教学方案者为第3组,由教务科派专人对学生进行难学科目的学习指导的为第1组,第2组是由教师和学生自然教学和学习,教师不反思,学生也没有专人指导的;第三学期是将任课老师主动反思学生期中提出的反馈信息并调整教学方案的为第2组,由教务科派专人对学生进行难学科目的学习指导的为第3组,第1组是由教师和学生自然教学和学习,教师不反思,学生也没有专人指导的;第四学期是由教务科派专人对3组学生均进行难学科目的学习指导。每个学期均由教务科统一组卷和阅卷,组织段考和期考两次考核。分析结果的结论是教师积极主动反思和教学部门组织专人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均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2.4针对教师对所任教科目教学评价指标有异议的问题,我们回顾分析教学四个学期教师绩效量化考核优秀(考核分必须占本学期所有专职教学人员的前30%,即前20名)的人次和任教的科目特点,回顾的信息显示不管是难学的科目还是易学的科目,是基础学科还是专业学科,都会产生优秀的教师,即教师绩效量化考核优秀,说明教师绩效量化考核指标相对客观和合理。
3.第三阶段:研究总结和推广阶段(2013年9月至2014年12月)
3.1 撰写结题报告。
3.2在实验员管理方面进行推广。
3.3在学生管理方面进行推广。
八、项目研究成果和效果
1.成果
1.1完善我校教师教学绩效量化考核方案。
1.2运用绩效量化考核原理制定我校教研室绩效量化考核方案。
1.3运用绩效量化考核原理完善我校班主任考核及津贴发放方案。
1.4运用绩效量化考核原理制定我校实验员绩效量化考核方案。
1.5通过实践和学习,提高了项目团队的教育科研能力,项目成员在项目研究期间共发表教研教改论文23篇。
2.效果
2.1教师教学绩效量化考核优秀率(总分在90分或以上者)逐年增加,实施教师教学绩效量化考核的三年考核优秀率依次为80.5%,84.5%和91%。
2.2教师主动报名做班主任的人数也逐年增加,教师教学绩效量化考核前,班主任工作都是由学校通过行政手段安排的;而实施教师教学绩效量化考核后,每年平均约有10位优秀教师主动承担班主任工作。
2.3全校教师积极参加教研教改工作,首先是教师在教师绩效量化考核前平均每年在公开刊物上约13篇,而在实施教师绩效量化考核后的平均每年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约36篇;其次是全校教师参加教研教改工作的项目数也逐步增加,教师在教师绩效量化考核前共完成区中等职业学校教改项目1项,在实施教师绩效量化考核后共参与全区中等职业学校教改项目共19个。
2.4实施教师教学绩效量化考核体系后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第一,在校生的期评学习成绩及格率和优秀率由实施教师教学绩效量化考核前的80%和5.2%提升到现在的90%和12%;第二,实习医院和用人单位对我校学生的满意度也由实施量化考核前的85%提高到现在的95%;第三,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的喜欢度也由实施量化考核前的66%提高到现在的90%;第四,我校学生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比实施量化考核前提高了12%。
2.5师生之间的沟通方式多样化,主要体现在平时的学习方法交流、课堂上的交流、第二课堂的讨论、学习和生活上难题的讨论等方面大有改善,学生对学校教师的教学质量满意度也由实施量化考核前的85%提高到现在的95%。
1.6提升了学校的品牌,具体表现为在校生由实施教师教学绩效量化考核前约1800人上升到现在2700人。
九、项目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1.项目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不统一。
1.2教师工作量与质量的矛盾。
1.3科研工作与日常教学工作价值导向失衡。
2.今后的设想
2.1加强师生共同培训学习。
2.2明确质和量统一原则。
2.3加强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关系的培训学习,实现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玉琨.中国高等教育评价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16-18.
[2]王致和主编.高等学校教育评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8-9.
分析中职教育改革背景下的病理学基础改革,提出化解当前“中职学校招生多、生源质量下降与中职学校资源短缺”矛盾的思路以及实现“胜任岗位,促进职业生涯发展”职业教育目标的“五步法”。
关键词:
中职;病理学基础;护理专业
1新时期中职教育的特点
随着职业教育门槛的降低,教育脱贫攻坚战的推进,近年来,中职招生人数持续增长。2010—2015年,中职教育每年招生均突破600万人,约占普通高中招生人数的3/4。招生人数的大幅度增加,导致中职生源质量普遍下降。业内流行的观点是中职生是第三、四批录取后的初中毕业生生源。调查显示,2011年,我校生源中,入学时中考成绩等级为B及以上者占初中生源的5%,C以下或无中考成绩的占80%,高中毕业生不足7%。表明学生中考成绩偏低、综合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偏低。67%的中职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满意,30%的中职生对专业知识不感兴趣[1]。中职教育改革整体滞后。根据《中等医学教育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等政策要求,各类中职学校经历了“联合、升格、划转、撤并”等关乎学校前途命运的改革。从此,中职教育进入低迷的彷徨期,教育教学改革也进入了观望期,直至招生政策的完全放开以及国家免学费等资助政策的大力推行,才使生源逐步回升。对比“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规划中职教材《病理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我们发现课程难度并没有降低。这可能与医疗卫生行业的特殊性及要保持专业课的专业性、实用性、完整性等有关。我校护理专业3个年级的病理学基础课程考试结果见表1。3个年级为同一教师授课,考试范围和难度相当,具有可比性。表1显示,3个年级的实测差均在10%以上,提示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均达不到预期。由于2014及2015级采取了一些强化措施,故现象有所好转。另外,中职学校采用的传统三段式(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教学,也导致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治疗与预防严重脱节[2]。
2病理学基础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职教育得到了较大发展,病理学基础也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主要包括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两方面。
2.1课程改革
从教材角度看,课程改革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2002年“十一五”规划教材第一版、2008年“十一五”规划教材第二版和2015年“十二五”规划教材第三版。本文主要从教材内容设置特点、版面布局、易用好学、职教目标契合度与不足4个方面对3版教材进行归纳比较。(1)2002年第一版教材。主要是参照大专教材,针对中专生特点进行删减并适当降低难度,没有统一编制的教学大纲,也无课后习题,教材专业逻辑、教学逻辑、版面布局、易学好用及职教目标等方面均不完善。(2)2008年第二版教材有了明显改进。①分专业设置教学大纲,能适度区别不同专业要求;②对内容、标题、结构进行合理布局,增加了少量课后习题和较丰富的图表,教材的专业逻辑、教学逻辑、版面布局、易学好用等方面得到较明显的优化;③知识目标难度进一步降低,增加了一些临床知识链接,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立足岗位,重实践,能胜任”现代教育教学改革方向。(3)2015年第三版教材针对第二版的不足加以改进。①学习目标设置情感、知识、能力3个维度,但知识目标仍用“掌握、熟悉、了解”等传统不易评判的动词划分,情感目标没有更充实的内容加以支撑,此外,对临床上一些不常见的疾病或不常用的知识点进行优化;②增加了较多的彩图案例分析题,但缺乏其他题型习题,故易学好用方面虽有进步但仍有不足;③增加了许多贴近生活或临床的案例,利用“情景导入”法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贴近岗位。总之,第二、三版教材在内容优化、易学好用、职教目标、服务行业方面有了较明显的进步,但在结合当代中职生特点(专业兴趣低、自学能力差、教化转变难),紧扣新课改目标(贴近岗位、对接标准、服务行业、终身发展)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病理学基础的3版教材比较,见表2。由表3可知,第二版教材的学时由第一版的74学时降为36学时,而字数由249千字升为298千字,平均每节8.28千字,相当于每分钟207字,即使除去非讲授内容,课时仍较少。第三版教材参考学时为46学时,字数324千字,学时数比第二版增加了10学时,笔者认为若采用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课时基本够用,但如果采用以行动为导向教学法,则约需增加15~23学时,共需61~69课时,而这也是在可承受范围内的。
2.2教学改革
2007年以前,教学改革主要以PPT课件制作为代表,辅以应用计算机技术,较少进行具备成熟理论的教学法的应用实践。2008年以后,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国内外人才的频繁交流以及金融危机引发大批企业倒闭,促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职业学校为响应国家号召纷纷进行了一系列以促进产业对接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改革。这一目标的核心观点:一是胜任岗位;二是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围绕这一目标,诸多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对病理学基础教学进行改革与探索,从着重的时间来看,分为课堂内和课堂外改革;从着重的教学主体来看,分为以教师为主体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着重于课堂内的改革:一方面是应用各种现代教学媒体和技术手段,增强课堂呈现效果;另一方面通过灵活应用教学技巧、教学道具和语言魅力,增强课堂效果,如应用思维导图[3]、数字化虚拟切片[4]、四格图片(正常器官切片、异常器官切片,正常组织切片、异常组织切片)方法[5]等。着重于课堂外的改革:一方面强调发挥学生自学能力;另一方面前移或后移课堂学习重心,把课堂时间主要用于增进师生互动和解难答疑。翻转课堂教学法[6]、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法便具有以上特征。以教师为主体的改革: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呈现一些以往难以说明的问题或原理,如微课的制作和应用。此类方法多属于着重于课堂内的教学改革,而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则多属于行动导向教学法。上述面向课堂内外和针对教师主体、学生主体的改革探索,有利于丰富教师病理学基础教学经验,提高授课效果,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符合当代职业教育改革方向和精神。但研究发现,其仍存在以下3个问题:(1)课程改革包括课时改革没有跟上;(2)没有或很少能获得学校及以上层面的支持;(3)几乎是单兵或小分队作战,难以获得实施上述改革所需的充分条件。
2.3传统教学法的优缺点
由于上述3个问题没解决好,加之教学资源尤其是教师资源短缺,导致目前中职学校大多采用传统讲授法。传统课堂教学重视教师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和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进度、有难易梯度地传授知识,有较强的主动性与灵活度。传统讲授法更符合教师、教室、教学用具等教学资源相对短缺的当前大国办教育国情[7]。然而,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课堂上教师忙于讲授灌输,学生被动听课,缺乏独立思考和互动探究的主动学习机会,这既不契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方向,也不符合当前“能胜任岗位,能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传统教学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节点。
3改革方向与设想
为改变教学资源短缺、课程改革滞后的中职教育现状,我们提出一些顶层设计构想。以中职卫校病理学基础教学为例,提出如下设想:(1)成立至少面向全省的课题组;(2)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同步进行;(3)取得学校层面的大力支持。具体分5步走:第一步,以赛选才。通过组织全区中职病理学基础教学骨干竞赛,选取合适人选作为课题组成员。第二步,课改先行。(1)按照原教学大纲要求,根据教材不同章节选用合适的教学法;(2)按选用的教学法编写教案(推荐教案);(3)重新编写教学大纲(要求不同、课时数不同);(4)按新教材、教学大纲及教学设计(第一成果)进行由点及面的第一阶段的教学改革。第三步,理实兼重,同步进行。即同时对参与教改的人员进行教学法培训和实践技能培训,保证效果。第四步,再赛选优,找到典型。在第一阶段推行2~5年后再次比赛,挖掘优秀教师和作品(典型教案、课件等作为第二成果)。第五步,录制视频,二次推广。把优秀教师典型授课过程录成视频,并进行较大面积地推广。
3.1课改
成立课题组,集中培训,然后分组重新对各章节进行教学设计和梳理,对适用于行动导向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按上述方法重新编写教学大纲、教材、教案。教学大纲按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重新编写,课时数按新教学法重新规划,教案为推荐教案。上述材料为第一成果。此阶段要解决3个核心问题:(1)找出病理学基础各章节最适用的教学法,并加以教学设计;(2)重新编写教学大纲,确定课时数;(3)出台相应文件,要求试行学校给予课时数、资金、教具及其他必要的支持。
3.2教改
在课程改革完成的基础上加以宣传,鼓励学校和个人参与,进行2~3年的试验,每年进行总结改进。此阶段为第一成果的应用,是由点及面的小范围实践,相关培训可由参与方自行完成,最后经修改定稿形成第二成果。
3.3师改
针对可选用的且被证明有效的教学法,如: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参观法、微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四阶段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头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理论实践一体教学法等[6],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培训。病理学基础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医学学科,要求教师具备较丰富的临床知识和经验,而这却是中职专业课教师的短板。故在组织教改时应尽可能选用“双师型”教师或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以保证教改质量。
3.4改革成果及其应用
在2~3轮总结改进后,课改、教改方案已基本成型,成型的课本、教学大纲和教案将成为第二成果。利用该成果再进行1~2次授课比赛,选出优秀教师和优秀作品,然后对优秀教师典型的授课过程进行录制,形成第三成果,随后在学校间推广使用。录制视频时要注意两点,一是重点录制公共讲解部分,即前情知识、目标、要求、做法、学法、注意事项等,把师生互动部分留给现场授课教师;二是注意各章节视频时间不宜太长,要留时间给师生互动,确保视频的实用性。课程改革“五步法”的优点:(1)可以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资源;(2)把更多时间、精力留给现场授课教师;(3)留有持续改进的空间和时间;(4)较适合目前教学资源短缺的中职学校现状。缺点:(1)格局较高,涉及面较广,不易控制,需要省级以上行政主管部门牵头;(2)周期较长,不可控因素较多;(3)需投入的资金较多。综上,待课程改革“五步法”完善成熟后,即可在多学科、更大范围推广,具有可复制性。
参考文献:
[1]刘昱.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三位一体”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8(8):72,95.
[2]秦敬民.中外高等医学教学改革现状与问题比较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9(20):93.
[3]张玉丽.思维导图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少年,2016(21):234.
[4]曹玉文,李威,万立会.翻转和传统的混合教学模式在《病理学》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3(8):32.
[5]张宁.四格式图片学习法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1(14):23.
[6]谢莉莉,朱孔利.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教学模式的应用与评价[J].护理研究,2016,30(3):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