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舆情分析报告

舆情分析报告

时间:2023-02-16 04:20: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舆情分析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舆情分析报告

第1篇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统计,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4.2亿人,突破了4亿人大关,使用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互联网由于具有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开放性强的鲜明特点,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表达心声、提出意见和建议的重要渠道。而工商机关肩负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重任,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百姓日常生活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及上网设施的日渐改善,网民数量不断增多,互联网中关于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评论、意见及建议也迅速增多。显然,工商机关加强网络舆情的收集、分析工作,并积极主动地开展舆论引导工作,是在新形势下坚持执法为民、积极履行职责、树立良好形象的必要手段。

网络舆情既具有一般社会舆论的共同属性,也具有自身独有的一些特点

网络舆情既然属于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便具有一般社会舆论的共同属性。比如,它以某个涉及人们共同利益的问题或事件为讨论对象,有大量的公民对这个问题或事件发表意见,并且形成一种具有共同倾向性的意见,这种共同意见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同时,基于互联网的跨时空、开放性特点,网络舆情在传播方式及舆论主体等方面与社会舆论有所不同。社会舆论往往通过人们的街谈巷议、口传心授来传递信息和表达观点,并以一定的意见、情绪、态度甚至行动倾向表现出来。而网络舆情的产生、形成并发挥作用是通过互联网,社会公众通过互联网中的新闻跟帖、论坛跟帖、博客、播客以及QQ等即时通信工具、搜索聚合等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态度和意见等。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网络舆情主体的网民只是社会人群的一部分,网络舆情只是反映了以网民为主的某些社会群体的意愿。因此在许多情况下,不宜简单地将网络舆情直接等同于社会整体的意见与情绪。

与传统的社会舆论相比,网络舆情还具有直接、突发、互动以及内容丰富等特点。

互联网是完全开放的,它拓展了社会公众的公共空间,给了所有人发表意见和讨论时事的便利,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网络信息的者,使每个人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这样,民众发表意见的渠道就更加通畅,往往在一个事件发生几小时甚至几分钟之后,就会有相关的意见和情绪等在互联网中发表和表现出来,从而使网络舆情能够直接表达民意并发挥作用。

在突发性方面,传统的社会舆论往往需要经过一个时期的酝酿和准备才能形成,因为街谈巷议等形式的局限,从事件信息传播、公众关注并参与讨论,一直到社会舆论的形成一般需要数天甚至数十天的时间。而网络舆情的形成则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出现加上大量情绪化的意见表达,在当事人不经意间,就可能迅速成为激发网络人群共同关注甚至共同谴责的导火索,使当事人在猝不及防的时候成为众矢之的。

一般来说,网上舆情的讨论主题极为宽泛,话题的选择往往是自发、随意的,任何人都有选择主题、话题和选择写什么、怎么写的自由,而网民又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和各个领域,因此,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能随时成为网络舆情焦点,而且各种各样的文化诉求、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准则、道德标准都可以充分体现。

在互联网中,网民普遍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这就使网络舆情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在互联网中,只要某一问题或事件被报道或者被发现,就会引发大量网民自觉参与讨论、发表意见、进行评论,并且很容易在众多网民之间形成互动,赞成方的观点和反对方的观点同时出现,相互探讨、争论,相互交汇、碰撞。这种网民之间的互动、实时交流,使各种观点和意见能够快速地表达出来,使讨论更广泛、更深入。

当然,网络舆情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许多网民受素质、学识方面的限制,或者受现实生活压力的影响,在发表意见时,容易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甚至有些人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很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如果不加以及时引导,可能引发更多情绪化的议论甚至形成有害的社会舆论。

工商机关网络舆情收集、分析及引导工作的现状

从工商机关的网络舆情收集、分析及引导工作看,还存在不足,需要认真研究相关问题。

1.缺乏快速、有效的网络舆情收集及日常监测机制。

目前,各地工商机关还只是停留在人工收集、筛选阶段,难以形成日常性收集能力和持续性跟踪能力,往往只能依靠个人的感觉、经验等收集网络舆情信息,判断是否出现与工商行政管理相关的网络舆情热点问题,使网络舆情监测面较窄,反应速度较慢。当特定事件发生后,难以从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中及时、有效地获取深层次、高质量的网络舆情准确信息,给科学决策以及应急处置造成困难。

2.缺乏全面、科学的网络舆情分析机制。

网络舆情分析是通过对网络舆情信息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得出一种趋向判断和价值判断的过程。网络舆情分析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平时打好基础。但从实际情况看,各地工商机关在网络舆情分析方面还存在随意性强、方法不科学、缺乏系统性等不足,难以及时提交准确、严谨的分析报告

3.缺乏引导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

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建立网络舆情收集及日常监测机制,加强网络舆情分析工作,都是为了让工商机关在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方面掌握主动,让网民的意见、情绪等朝着有利于维护市场秩序、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的方向转变,及时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从而变被动为主动。但从目前情况看,各地工商机关还普遍缺乏引导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

工商机关应当积极采取措施,深入研究网络舆情课题,力争在营造良好执法环境、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方面掌握主动

网络舆情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情况。由于网络舆情课题的理论研究刚刚起步,关于网络舆情的产生、传播、处置、引导等,人们还缺乏全面的认识。但着眼于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工商机关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加强网络舆情研究,在营造良好执法环境、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方面争取主动。

1.设立专门岗位和人员,切实加强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信息收集及引导工作。

如果条件允许,工商机关应当设立专门岗位,配备有专业素质的人员,负责对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信息收集工作。在网络舆情分析方面,由于涉及范围较广,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成立领导小组,由相关内设机构分别派代表参加监测组、调查组、信息反馈组,具体开展网络舆情的监测、评估、预警工作,并及时向本机关领导提交网络舆情分析报告。当出现某种特殊情况,需要针对某一阶段的网络舆情实施引导时,应当由本机关领导进行集体研究决策,确定引导原则及实施方案。

2.实行分层管理,建立网络舆情的信息收集和日常监测机制。

如今,互联网中已经按地域或者行业的不同细化出了不同的网民群体,形成大量的城市论坛、社区论坛、行业论坛等。网民根据自己所处的行政区域或者爱好等,选择不同的论坛登载信息、发表意见。这样,各级工商机关应当根据自己的需要,在网络舆情的信息收集和日常监测方面实行分层管理,分别针对本机关辖区情况开展工作。应当根据网络论坛或者网站的活跃程度、网民参与程度等,将网络论坛或者网站划分为不同的日常监测等级,确保对重点网络论坛或者网站实施重点监测。

工商机关应努力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收集一体化平台,加强网络舆情分析及预警工作,切实做到反应迅速,方法科学

工商机关应努力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收集一体化平台,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及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网络舆情信息自动收集系统,对重点网络论坛和重点网站进行实时监测,对海量信息自动筛选、过滤,缩短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时间,切实做到反应迅速,方法科学。

在加强网络舆情分析方面,设立网络舆情评论员是一个好办法。应对评论员进行专门培训,使其熟悉网络知识,掌握统计学、心理学、新闻学以及危机公关方面的知识。评论员主要负责对涉及工商行政管理的网络舆情进行日常分析,预判其中的发展走向、舆论热点、媒体关注焦点,确定网络舆情级别和重要程度,对网络舆情走向作出正确判断。对一些影响面大、可能导致事件升级的网络舆情信息,应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证第一时间获知事态信息。相关分析报告应当做到及时、准确、全面,对重要的网络舆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在建立网络舆情应急预警系统方面,应当将网络舆情管理纳入工商机关的应急处置方案。可以根据网络舆情的性质、影响程度、影响范围等方面的不同,将应急响应等级划分为特大级、重大级、较大级和一般级,实行红、黄、橙、蓝的“四色预警”,并建立相应的应急处置机制。

第2篇

1、低过老罗,是2020年诞生的网络热词,因罗永浩在直播间喊出“全网最低价”后,多个电商平台相同产品立刻给出了“低过老罗”的价格,“低过老罗”成为网络热词。

2、2020年6月,中国消费者协会了6·18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其中点名了罗永浩直播翻车的典型案例。中消协在报告中分析了6·18槽点背后值得警惕的五大苗头,包括火爆的直播带货营销场景中,平台责任意识、品质意识缺失的现象,以及以价格引流量的促销竞争中,无视消费者合法权益与良好感知的做法等。这些一定程度上背离商业发展基本原则和规律,对于正在构建的新零售模式和业态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和冲击。比如以价格引流量的促销竞争,实际上就是“低过老罗”、“全网最低价”等热词所反映的商业销售价格战。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摘要】从传播适当的俄罗斯形象报导、继而在乌克兰危机中俄罗斯与西方媒体的全面舆论战,再到加速欧亚地区一体化的整合进程以

>> 公共外交与中美软实力战略 俄罗斯的软实力外交评析 论公共外交与国家软实力的关系 俄罗斯的强国外交与中俄关系 经济外交与中国软实力 浅析俄罗斯的软实力建设 浅析俄罗斯的公共外交 俄语传播与俄罗斯软实力 政府软实力战略性思考 中国对俄罗斯公共外交评析 关于军事外交宣传软实力运用的战略思考 俄罗斯外交中的欧亚主义文化特征 俄罗斯外交文化因素动因分析 软实力、比较软实力及其对文化外交的意义 中国特色民间外交与推动国家软实力建设 文化外交如何赢得软实力 软实力,俄罗斯复兴“大国梦”之殇 浅析卡扎菲的“巧实力战略” 奥巴马政府的巧实力战略 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的塑造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概念》第2条)

Концепция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概念》第95条~第101条)

俄语的“тройка”在东正教中有“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意思,往往有全面和稳定的意涵。

Концепция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概念》第13~19条)

"《Мягкая сила》России в новом тысячелетии: имеющийся потенциал и перспективы развития", . (《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概念》第40~41条)。

Концепция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概念》第42~53条)。

吴非、胡逢瑛:《扑朔迷离的乌克兰国家未来发展方向――对克里米亚危机的国际舆情分析报告》,《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年第3期。

Natalia Burlinova ,"Russian soft power is just like Western power but with a twist", the Public Initiative"Creative Diplomacy", 7 April 2015, .

胡逢瑛:《俄公共外交为何受青睐》,2015年8月17日,《国际金融报》,http://.cn/gjjrb/html/2015-08/17/content_1599523.htm。

责 编M杨昀

第4篇

关键字:大学生 网络 舆情

一、 网络舆情的含义及特点

1、网络舆情的含义

在我国,对舆情概念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王来华(2003)指出: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这个定义揭示了舆情内涵的核心内容,因此被学界称为"狭义舆情"。张克生(2004)指出:舆情是国家决策主体在决策活动中必然涉及的、关乎民众利益的民众活动(民情)、社会生产(民力)和民众中蕴含的知识和智力(民智)等社会客观情况,以及民众在认知、情感和意志基础上,对社会客观情况及国家决策产生的主观社会政治态度。简单地讲就是社会客观情况与民众主观意愿,即社会民意。因而不少学者把它称为"广义舆情"。笔者认为网络舆情就是指通过网络媒介,社会民众表达关乎自己切身利益和特别关注的公共事件所持有的态度、意见和要求的总和。

2、网络舆情的特征

(1)多样性

随着90后大学生进入高校,他们的思维活跃、个性张扬、乐于表现,也勇于对现实进行批判。随着我国信息时代的日新月异,他们利用新媒体进行超乎人们想象的交流沟通,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想法。

(2)广泛性

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它使高校学生不用再按照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育,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获取所需的任何知识。

(3)迅捷性

网络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旦有重大的新闻事件发生,尤其是一些突发性事件或重大新闻,网络媒体都会在第一时间追踪、滚动报道,捕捉最新动态,吸引人们的视线。

二、 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载体

1、BBS

一般各大高校论坛是大学生们进行思想、学习、生活、社交等方面的最广泛的途径。大学论坛主要面对大学生群体,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一是校园生活;二是我的大学;三是社会生活。不同论坛区展示不同讨论的问题以及话题,,展现现代大学生思想火花摩擦,促进学习交流。

2、微信

由于微信现已发展成为一种社区类的应用软件,自身的功能有很多。传统的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采用的方式都是老师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而微信的出现给师生间的交流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交流方式。

3、 微博

微博作为新兴的网络传播媒介,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且具有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优势,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

4、 QQ

当前QQ和QQ群的功能和运转机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可行便捷的平台。在这里每个人不仅能够自由、独立表达自己的观点,且在一定意义上加深了对自我的重新认识和定位。同时在一对一私聊模式下,具有较强私密性。

三、 高校网络舆情存在的主要问题

1、非理性的网络舆情

在当代大学生网络舆论中,出现了不少受蛊惑的言行,这种缺少理性的社会情绪主要表现为肆意妄为、盲目从众、匿名辱骂他人、恶意语言攻击、在偶发事件中煽风点火等,因而,在这种行为下形成的网络舆情是非理性网络舆情,会严重误导学生导致大学生的认知偏差。

2、不可控性的网络舆情

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与预警能力相对不足,并且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机制不完善。在我国各大高校,很少有建立专门的舆情管理与监控分析机构,其管理大多依靠思政老师兼职,依赖大学生网民的道德自律,形成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不到位,引起反应不及时和应急措施不得力的局面,导致网络舆情不可控。

3、虚假性的网络舆情

在我国当前网络宣传报道并传播的事件有些并不真实,有些甚至是谣言和谎言。有些大学生政治立场不坚定,在虚拟世界肆无忌惮地伤害别人,被虚假信息误导,难以客观的看待事物的发展与走向,虚假性的网络舆情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被歪曲,最终必将导致道德人格扭曲。

四、 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的对策

1、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通过运用网络媒体进行交流,使交流双方地位平等,没有直接面对同学和老师时的畏惧和排斥情绪,个人想法就会真实地呈现。在网络环境下,平时很多因害羞、内向而难以倾诉的情感、生活等问题可以借助虚拟的身份在网络上提出。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这些更全面、真切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引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2、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网络载体把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内容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借助各种社交网络平台的信息交流,让大学生切身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刻环绕在他们生活的周围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润物无声中默默地滋养大学生们的心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完善。

3、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APP及时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将党和国家的政策及制度最大限度地传播,始终把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第一位,把大学生的注意力和社会关注点聚焦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上来,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和主流意识形态,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何阳、叶柯柯,基于"北邮人论坛"的北京邮电大学校园网络舆情分析报告[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02期

第5篇

高校网络舆论机制

近年来,随着高校信息化校园的建设的加快,互联网在高校信息传播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日益突出,目前已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根据CNNIC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 5.91亿,其中学生群体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占比为 26.8%。另《中国统计年鉴2012》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底,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为2536.5647万人。据此数据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已成为影响网络舆论发展的骨干力量。

因此,人群相对集中的高校,利用好互联网,做好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监控工作,对于控制网络舆论负面信息蔓延,促进良性信息传播,掌握对网络舆论领导的主动权,聚集校园正能量,建设和谐校园、确保校园稳定,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培养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在网络舆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能力方面还显得比较薄弱。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校园网络舆论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一些高校基层管理部门对网络舆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网络舆情不关注,特别是对涉及管理部门管理行为和部门形象的舆情不能引起应有的重视。

(二)高校网络舆论信息收集掌握不到位

高校网络舆论舆情错综复杂,其管理涉及到很多部门。而自从高校网络文化快速发展以来,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很多还停留在高校党委宣传部门和大学生网民自律的基础上。高校网络舆情理论研究的贫乏使得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举步维艰。高校管理部门对网络舆情的监测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各项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

(三)缺乏配套高校网络舆论舆情管理的工作机制

多数高校在舆论舆情管理上,多数停留在事后管理,缺乏一整套完整的工作机制,导致舆情管理工作相对滞后。如高校网络舆论管理工作尚缺乏综合领导机制、收集掌握机制、预警机制、引导机制等工作机制都还没有建立起来。

(四)缺乏高校网络舆论舆情预案演练

网络舆情预案演练不仅要有危机发生后应对遏制危机、处理、消除危机、重建或恢复正常状态的多套行动方案,更要通过教育、培训、演练或计算机模拟、培养,提高领导者的指挥能力和职能部门的应变能力。从现有情况看,一些高校对网络舆情工作尚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不善于和新闻媒体沟通,危机舆情收集和分析工作滞后,对可能引发校园网络舆情的事件、苗头性问题缺乏政治敏感性,在制定高校网络舆情危机预案时,还有相当部分预案比较粗线条,也缺乏对预案内容的日常培训和演练。

二、创新高校网络舆论管理机制,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一)构建高校网络舆论的综合领导机制,加强网络舆论的领导

在进一步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把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纳入宣传思想工作总体安排,精心部署,狠抓落实。要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行为。要明确一位领导同志具体分管网络舆情信息工作,同时确定一名同志为舆情信息员负责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每天或每周按部门对网络舆情进行分类整理,针对各部门的情况,提供简单的舆情监测分析报告,及时向各职能部门进行反馈。

建立高校网络舆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网络舆情监测组、网络舆情调查组、网络舆情反馈组,重点开展网络舆情的监测、评估、预警和应对工作。领导小组拥有在任何危机情境下果断行动的知识和技能,以增强向心力。小组成员要有远见,灵活,熟知学校、学生和学校所在市区的情况。领导小组和成员要有充分的预见性和合作精神,能够在较大压力下保持正确的判断能力和实施正确决策的能力。小组成员包括学校主要领导和可以迅速联系到的学校核心部门负责人,小组成员根据需要还可以扩展到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心理咨询专家、医学专家、在学生中有威望的专家教授、教师等。

(二)构建高校网络舆论舆情的掌握机制,准确把握网络舆论的发展

网络舆情的突发性特点,对高校各级管理机构应对网络危机的时效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校管理机构必须在第一时间掌握网络舆论舆情信息,并确保所掌握信息的准确与完整。高校党政部门、院系总支可以根据自身特点与需求,建立适合的网络舆论舆情掌握机制。高校舆情信息掌握机制是指针对高校网络舆情信息汇集要求,以组织高校相关管理人员,构建信息收集网络,从而把握高校网络舆论舆情信息的工作方式。高校网络舆论舆情信息掌握,是正确进行网络舆论舆情研判和引导的基础。因此,建立舆情收集掌握机制,关键在于畅通信息收集渠道,完善收集网络,及时发现高校网络舆论管理中的盲点、失控点、危险点。结合高校实际,紧紧抓住重点环节和关键岗位来收集信息。

首先,在人员安排上,应当成立专门部门,招纳熟识网络知识的人员组成舆情信息员队伍,设置舆情直报点,进行网上监测、信息上报等工作。当前,高校校园网越来越成为学生表达心声、愿望、诉求的重要阵地,舆情信息员要利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及时准确地围绕舆情中一些带倾向性的问题,思想理论领域的动向以及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汇集。舆情收集要有一定的针对性,特别是要紧紧围绕高校中学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例如:收费、就业等方面收集信息。通过细致入微的搜集信息,在海量网络言论信息中敏锐地发现潜在危机的苗头,及时发现有无负面网络舆情。

(三)构建高校网络舆论舆情的预警机制,建立网络舆论舆情应对预案

高校网络舆论管理工作要做到针对性突出,行之有效,就必须加强校园网络舆论舆情的预警机制。高校可根据校园网络舆论舆情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可以将高校网络舆情分为特大(I级)、重大(Π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个等级,具体区分为红、黄、橙、蓝“四色预警”,并建立相应的应急预警机制。

首先,高校必须针对校园网络舆论舆情的类型,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一般(Ⅳ级)预警方案主要适用于 涉及事件不大,引起少部分人关注的问题,一般由直接相关部门介入。如针对高校某个系部的管理作风的网络舆情问题,由该系部直接进行干预处理并在网上反馈。如问题本身与事实有出入,重在澄清事实,修复形象;对于与事实吻合的网络舆情,由相关责任人承认错误并及时进行网络反馈,重在改进工作。较大级校园网络舆情预警方案。主要适用涉及事件本身不大,但又涉及公共院(系部)共性问题,非一个院系能够解决,但尚在高校党口管理部门管理范围之内的,由高校党口部门介入处理。如涉及学校学生管理的共性问题,可能不是院系总支能够解决的,应由高校党委学工部门进行处理。重大(Π级)网络舆情预警方案。主要适用涉及校园突发性事件,影响面广,很容易引发新闻媒体关注的事件。如校园内大学生自杀等偶发事件等。这类事件关注人群较多,危机期介入要态度明确,方式有效,直击事件的本质。校方面对的除了网络舆论以外,更多的是应对传统纸媒、电视等强大的舆论压力,此时介入方式要符合社会的期望值、要与社会舆论相契合、要直接面对相关人员的利益点,切勿顾左右而言他。可通过召开新闻会、网上跟贴、在校园媒体或博客上信息等手段实施,切忌草率信息,以免引起网络舆情的“二次爆炸”。特大(I级)网络舆情预警方案。主要适用于波及面大,影响后果严重,造成校园严重性群体恐慌的特大事件。如学校发生地震、大规模传染性疾病发生等事件。该类事件发生时除了第一时间上报外,高校要采取紧急应对措施并进行网络,如地震发生时转移安置学生,做好安抚等工作。

其次,第一时间上报网络舆情,快速建立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稳定、顺畅、高效的联动机制,适时、规范地权威信息,掌握权威信息的主导权。

再就是对网上出现的重大舆论动向,及时向有关部门、领导和上级网络舆情工作办公室报送和反馈。要求在办理事件、接待当事人过程中,发现可能诱发高校网络舆情的要建立预警档案,对可能产生现实舆情危机的情况及早通知有关部门做好应对准备。

(四)加强高校网络舆论舆情模拟推演,把握校园网络舆论发展规律

校园网络舆情模拟推演是模拟网络舆论危机出现后学校整体应对工作的必要手段,它不仅要准备多种危机预防预案、危机控制预案、危机应对预案,更是通过教育、培训、演练或计算机模拟,培养提高高校舆情组织领导机构的指挥能力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应变能力。高校开展校园网络舆论舆情模拟推演,可以利用学校网络中心终端、机房等设备,同时动员高校网络中心工作人员、宣传部门工作人员、团委及系部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广泛参与进来,代表学校管理一方担任“红方”,同时选拔学校网络论坛中素质较高的学生代表、学生党员担任“蓝方”,进行红蓝模拟对抗。通过模拟推演检验校园网络突发性舆情爆发和危机预防预案的整体作用状况。通过演练,掌握校园网络舆情发生、传播的规律,提高高校预防、应对网络舆论舆情的能力。

(五)掌握网络舆论的引导艺术,提升高校网络舆论的应对技巧

高校网络舆情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管理机构更应该讲求舆论引导的艺术,而不应该空洞说教。高校管理机构及管理部门舆论引导的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导向是舆论传播和舆论调控的关键,管理机构及管理部门对网络舆情的引导,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一个国家而言,导向包括政治导向、政策导向、理论导向、法律导向、价值导向、风尚导向、科学导向等几个层面。其中,最重要的是政治导向,这就要求高校管理机构及管理部门应利用主流媒体引导网络舆情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原则。

2.讲求舆论引导的表达技巧

一方面,高校管理机构及管理部门应避免激进的、偏颇的表达方式,而应采取客观公正、通盘兼顾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高校管理机构及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传统媒体以新闻评论等手段发表意见,引导舆论,但最基本,最常见的手段,还是通过新闻报道来反映舆论,引导舆论,将观点包含在事实之中而不是直接说出来。

3.审时度势,把握时机

目前,存在着媒体盲从非理性网络意见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媒体对网络材料的真伪不加区分和辨别,盲从或屈从非理性的网络意见;为迎合这种意见而失去理性与客观的立场;忙于表达观点,却忽略了调查基本事实。所以,面对敏感的网络热点问题,高校管理机构及管理部门一定要审时度势,客观应对媒体,保持清醒的判断力。

公开、快速、畅通的信息渠道是引导高校网络舆论的必要法宝,据对近年来的高校热点事件经验观察,引导者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谣言扩散的过程正是高校管理机构及管理部门、主流媒体保持沉默的过程,正面的声音如果跟不上,负面信息就会乘虚而入。说真话要求准确公开信息,这是止谣的关键;立刻说要求要及时,这是舆论先机的重要一步。所以,高校管理机构及管理部门利用主流媒体引导网络舆情,要准确地把握时机,快速、慎重地做出反应。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http://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7/t20130717_40664.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 [DB/OL].http://stats.gov.cn/tjsj/ndsj/2012/indexch.htm.

第6篇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思想政治;实验设计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手机等数据承载方式和云计算等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社会已经由数字时代快速步入了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是大数据的重要发源地,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数据产生,高校人才培养必定要向大数据方向过渡。[1]当今高校正处于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冲突的前沿,特别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世界各种文化深度交融,大学生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然而,国内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道德教化,以情感人、理论说服比较多,数据科学分析相对较少。国内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既定的教学模式是理论灌输,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比较僵化,严重脱离社会实践,束缚了大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此外,现代的人文科学研究正越来越多地借助于日益发展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手段,对大量的调查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把信息转化为图形和数据,把主观的不确定因素向客观的确定性转化,使研究成果具有严密的科学性。[2]大学生是网络用户中最活跃的群体,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都将通过网络学习、交友、通信等平台汇入大数据。面对越来越大的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积极适应时展,更新教育理念,大胆运用大数据带来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改变传统教条僵化的理论灌输教学形式。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进入学生头脑,内化为实际行动,必须借助实验教学引导大学生提高学习社会科学的兴趣和主动性,鼓励大学生开展各种舆情调查和分析,从而让大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

一、高校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现状

高校实验教学是一种介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教学方法,可分为自然科学实验教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实验教学。虽然,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已经认识到强化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一些高校文科实验室的建设也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也产生了较为显著的效应。[3]但总体上看,国内高校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依然远远落后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其他人文社会学科。主要原因在于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理论说教阶段,少量的实践教学大多是通过社会实践和实习的形式开展,实验教学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N大学为例,本科生思想政治教学共有15.5个学分,其中14个学分是理论教学,只有1.5个学分是暑期社会实践学分,没有实验教学学分。这种教育理念的滞后与教学创新思维的僵化严重阻碍了思想政治教学水平的提高。此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类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群,其中三门主干课程《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内容和特点各不相同。但传统的三门课教学方法均是统一集中在概念、理论、原理的讲解上,没有根据各门课程内容和社会应用特点进行教学设计,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离,需要验证的理论得不到事实支撑,不能有效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心理体验,缺乏针对性和现实性。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的优势

高校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是一种介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以大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方式,具有自主性、开放性、灵活性、针对性、实效性、验证性和探究性的教学特点,可以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现代意义的实验室不只是配备仪器设备仅供理工科人员研究的大楼,而是一种供多学科共同探究的文化概念。高校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可以在传统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动手、动眼、动脑揭示理论与实践、个人感悟与主流价值观之间的复杂关系,切实提高大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一)政治课实验教学与大数据的优势互动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需要借助实验教学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和可视化处理,高校教师可以借助数据图表讲述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观点和要求,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信度。[4]其次,实验教学可帮助把平面教材转换成交换性更强的电子媒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大数据之间的有效对接。再次,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可以通过大数据解释社会重大事件和大学生个体之间的联系,了解公民在特定社会事件中的参与情况、舆论导向以及对事件发展的实际影响。最后,思想政治实验课教学可实现数据挖掘和定量分析,帮助教师完成思想政治教学中因果关系的论证。

(二)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优势互补

在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5]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培养政治立场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成为高校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现实目标。思想政治工作是改变人思想的教育工作,有效沟通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键。然而,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却以“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备受社会各界的诟病。[6]需要验证的理论得不到事实支撑,大学生很难信服。高校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的开展是高校思想政治学科发展和两课教学改革的热点话题,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方向。我国从2006年开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设置过程中明确要求加强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可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强化针对性,突出实效性,探寻规律性等方面获得崭新的突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与理论教学形成优势互补:首先,思想政治实验教学可以依托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将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从平面推向立体,从静态推向动态,将原本生涩、抽象的课程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强化思想政治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主动性。其次,高校思想政治实验课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及时掌握和分析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情况,帮助老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教师平时指导大学生开展各种重大舆情调查,主要针对社会热点、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通过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可以进行现场模拟,让学生掌握理论分析和实践调查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师生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再次,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的运用顺应了大学生热衷网络学习的特点,充分尊重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大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调研数据的能力,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深入生活、深入实际的教育目标。

(三)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与校园舆情的优势结合

高校舆情是社会舆情在大学校园内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生普遍思想意识的反映,代表了大学生对公共事物和热点问题所持的意见以及各种情绪、态度和愿望的总和。社会进入大数据时代以后,大学生是使用媒体科技最广泛的群体,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分析和调查已成为获得大学生思想状况及其对重大社会问题看法的重要途径。大数据时代信息数据量大且良莠不齐,给高校维稳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是在信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高科技推动下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和新途径的具体拓展,可以通过实验室舆情监控系统的搜索引擎、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等,实现数据信息采集、数据统计挖掘、舆情预测、舆情结果展示和舆情现场模拟实验等教学功能,为实现舆情分析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使舆情分析预警的实现具成为可能。如,可通过对大学生参与的热点论坛等开展数据捕捉和分析,及时掌握和分析大学生思想动态,有效维护校园和社会的稳定。

三、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设计的理念和内容

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是“人与人,人与事的对话”,其复杂性远远超过了自然科学,不但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错综复杂,而且实验教学环境对实验教学活动的干扰也极难控制,因而很难达到经典科学实验所要求的“封闭度”。[7]所以,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设计必须遵循思想政治课程的独有规律,让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一)强化大数据意识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是最宝贵的资源,彰显着极大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8]大学生既是数据的传播者和制造者,更是数据的分析对象,思想政治实验教学在设计过程中应树立并强化大数据意识,在功能模块设计方面注重对大量的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储存、整理和分析,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数据平台,并运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次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针对国内外热点事件建立案例库,对主要媒体在热点事件中的报道进行监测、量化评估和比对,教师针对量化分析报告进行话语权的解读。[9]

(二)深化大学生从“行”到“知”的学习过程

思想政治实验教学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保障,它承担着思想政治教学从理论转向实践,用实践来促进理论,从课堂教学向社会实践延伸,用社会实践来强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桥梁作用。同理工类实验教学相比,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主要侧重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行”来促进大学生“知”的深化,实践性较强,且与社会的联系十分紧密。思想政治实验的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重点是通过实验深化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把抽象的课程理论转化为具体的事件分析。

(三)思想政治课实验内容设计

高校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内容极其丰富,涵盖基本原理教育、中国化的理论教育和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着眼于启迪大学生的心灵世界,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现实性和实践性。这就决定高校思想政治实验教学不同于一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强调对知识的认知和接受,而是侧重大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实践。相应地,高校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内容也应该紧扣教材内容,密切联系社会实践,设计出灵活多样,符合大学生认知规律,具有较强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实验教学形式。首先,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的内容应该包括理论教学的内容,这样可以帮助大学生巩固理论知识,特别是加深对那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原理和结论的理解。实验教学设计通常从大学生情感体验需求入手,积极创设实验情境,运用实验室多媒体设备演示课程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典型事件,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思考、提问和辩论,最终提出自己的意见和主张。以《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为例,为了让大学生学习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相关理论内容,需要深入地了解理论的起源与发展轨迹。可以组织大学生收看电影《卡尔?马克思的青年时代》《燕妮?马克思》《来自古典意识形态的新闻:马克思—爱森斯坦—资本论》以及纪录片《寻访马克思》等了解马克思的生活轨迹和社会背景,加深他们对理论诞生的历史条件、理论来源和标志性理论成果的了解。其次,思想政治实验课教学内容还包括一些人们认识上尚存在分歧,大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社会事件以及校园舆情和社会舆情。可以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不同的实验选题,组织大学生围绕其中一个选题以课题小组的形式开展社会调查,并通过大数据挖掘技术和海量数据分析技术仔细探究事件之间的关联关系和因果关系,对数据代表的系统走势和缺失的信息进行预测,由此得出相对可靠的基本结论,供老师和相关舆情管理部门参考。再次,思想政治课实验的内容可以由课堂延伸到整个社会,老百姓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或以及大学生感兴趣的关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任何问题都可以成为实验的内容。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可以在模拟法庭实验室进行大一新生的“道德法庭”实验教学,选取社会上影响比较大的道德事件,组织控辩双方大学生进行现场模拟辩论,帮助大学生形成重视道德修养和遵纪守法的思想基础。这类实验的结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侧重于对未知问题进行辨析,去伪存真,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辨能力。该实验以大学生为主体,选题、案情分析、角色划分、收集证据资料、准备相关法律文书等过程都要由大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主要在实验过程中提供设备支持。

四、总结

实验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是提高大学生公共参与价值的重要载体,它关系到思想政治教学的成效。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绝不是简单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而是为教师的研究科学化以及大学生的理性思考提供更大的空间和可能。

参考文献

[1]聂小东,黄羽中.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金融投资实验室建设探讨[J].价值工程,2014(5):189-190.

[2]周晓文.文科实验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7):134-136。

[3]吴满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实验室建设管见[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3):218-221.

[4]胡纵宇.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7):64-66.

[5].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N].新华每日电传,2013-8-21(01).

[6]曾令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验教学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6(6):48-51.

[7]曾令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验教学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6(6):48-51.

[8]张世忠.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模式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16(3):69-73.

第7篇

【关键词】自媒体 公民新闻 解构 重塑

一、什么是“自媒体”

“自媒体”(we media)概念最先于2002年由美国IT专栏作家Dan Gillmor(丹·吉尔默)提出。2003年7月,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撰写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该报告的导言中给出了“自媒体”的定义:“自媒体是通过数字技术链接全球知识,从而提供一种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和分享自身经历和新闻的途径。”①

“自媒体”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网络博客、微博、网络视频播客、社交网络等等。例如:Facebook、Youtube和Twitter,就是自媒体的代表。人们藉由“自媒体”这个开放的平台,随时随地信息,这些信息是由事件亲历者、目击者记录的来自现场的文字、图片、视频等第一手资料。这样更方便快捷的信息形式,有时可以形成网络舆论,吸引各大传统媒体进行报道甚至影响政府的决策。

二、“自媒体”传播与公民新闻

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改变了以往单向的信息传播格局,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泛参与和创制内容的技术平台。以备受关注的微博为例,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的2011年《舆情蓝皮书》指出:相比2009年,2010年微博的表现尤为引人注目,2010年138起社会舆情热点事件中,微博首次曝光的事件为22起,占比由2009年的O%上升为16%。并且,2010年大部分社会舆情事件中均有微博的介入。“上海大火”中微博的网络动员、“舟曲泥石流”中的微博直播、“江西宜黄拆迁事件”中钟家姐妹用微博与当地政府展开博弈、“李盟盟被落榜事件”中当事人借由微博改变命运……作为自媒体代表的微博越来越多的介入公共事件,并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自媒体”为公民提供了自由信息和言论的平台,也为公民新闻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公民新闻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新闻传播从信源到信宿的单向传播模式,代之以自媒体使用者——公民为中心的发散性的多对多网络化传播模式。

公民新闻是指“作为非专业新闻传播者的普通‘公民’通过网络、个人通讯工具等方式,向社会、传播自己在特定条件下得到或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新闻事实。”③根据《2010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的数据显示:在2010年的年度网络舆论热点事件Top20中,有60%的事件,其信息源来自于微博。由此可见,自媒体为公民新闻的传播提供肥沃的土壤和方便快捷的平台,公民通过自媒体以事件当事人或目击者的身份第一手资料,形成公民新闻。这些新闻通过转发或分享,以自媒体特有的网状发散性传播模式,引起广泛的关注,形成网络舆论。在2010年9月发生的“宜黄拆迁事件”中,家属钟如九姐妹在赴京接受采访的途中被阻截在机场,有媒体记者根据钟如九打去的电话以及手机图片进行了微博直播,引发了大量网友的转发、回复和围观,事件由于微博的传播,影响力持续升温。随后,钟如九开通了自己的微博,通过微博事件的进展。当事人通过微博进行维权,大量网友关注事件的进展,进行转发、回复,甚至是亲自行动起来,加速了事件的解决和对责任人的处理。自媒体凭借其广泛的用户基础、随时随地信息的便捷性以及低门槛等特质,影响力不断扩大,普通民众成为其忠实用户,而且为数不少的专家学者、名人明星甚至是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都开始使用自媒体,从自媒体平台上获取信息、发表言论。自媒体平台上引发广泛讨论的话题也越来越多的集中到社会舆论热点,自媒体平台正在逐渐渗透进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网络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改变了传统网络舆论格局的力量对比。”④

三、挑战与颠覆——“自媒体”时代的公民新闻对传统新闻的解构

“现有传媒体制下,传统媒体的组织传播者受到来自行政和市场的双重压力,在面对一些主流社会问题尤其是敏感话题时有些畏首畏尾,因而错过发声的最佳时机,甚至是根本失语,最终导致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和参与权未能得到有效和充分的实现。”⑤而在“自煤体”传播平台上,其特有的即时交互性、用户自主性以及去中心化特质,从传播者、传播路径以及议程设置三个方面解构了传统新闻传播过程。公民个人成为非专业的新闻记者,亲历新闻事件并以目击者、亲历者的身份将新闻现场的信息进行传播,成为一支无处不在的特殊“记者”队伍。和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有其先天优势,也是凭借这些优势,“自媒体”时代的公民新闻对传统新闻进行了解构。

1、传播者——从专业新闻机构到任何公民

传统新闻的传播者仅局限于专业的记者或传播机构,新闻的采集、取舍、编辑、都有相应的标准和程序,受众只是被动的接受,没有自。“自媒体”时代的公民新闻颠覆了这一模式,每一个能够使用“自媒体”平台的公民都有可能成为新闻的者,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自由的自认为有价值的新闻,进行多元化的表达。“自媒体”去中心化的特性,打破了传统新闻“一言堂”的格局,实现了不同立场不同价值取向的多种声音的表达。

2、传播路径——从线性到网状

传统的新闻是按照从信源到信宿的单向的一对多的线性传播路径进行传播的,信源将他们收集到的新闻进行选择和编码,经由媒介传到信宿那里,然后信宿进行解码,解读新闻。而“自媒体”时代的公民新闻沿用了“自媒体”信息传播多对多的网状传播模式,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空前加快,信息波及的范围也更远更广,甚至能在几小时之内生成网络舆论的漩涡。

3、议程设置——从引导到聚合

如果说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是在引导舆论,那“自媒体”时代公民新闻的议程设置就是在聚合舆论。传统媒体通过对议题赋予不同程度的重要性来进行议程设置,引导舆论。而“自媒体”时代的公民新闻更像是一种集体的选择与编辑,一条公民新闻被评论、分享和转发的次数是这条新闻能否形成舆论的重要依据,网民用类似投票的方式集体选择并编辑议题,达到议程设置的目的。

鉴于上述的优势,“自媒体”时代的公民新闻,使话语权得到分散与下放,普通公民作为非专业的新闻记者参与到新闻传播中,记录、、传播自己亲历或者掌握的新闻事实,挑战并颠覆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获得了更大话语权和社会影响力。

四、融合与互补——“自媒体”时代公民新闻对传统新闻的重构

正如任何事物都存在利弊两面,“自媒体”拥有诸多优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先天不足。“美国一家公司做过一项调查,把Twitter信息分为6类:新闻、小广告、自我推销、废话、对话和转发信息。调查表明,Twitter上无意义语句占所有信息的40.55%,小广告占3.75%,而自我推销占5.85%,对话性质的信息占37.55%。新闻类信息总共占3.6%,转发的信息占8.7%。”⑥这一调查结果使人们在对“自媒体”的热切追捧中认识到理性客观的必要。“自媒体”的优势固然让人振奋,但也无法忽视其先天不足。

“自媒体”的公民新闻受到追捧正是由于它具备传统新闻所没有的优势,与此同时,传统新闻的固有优势正好是对“自媒体”公民新闻先天不足的有效补充。

1、信息冗杂与去粗取精

“自媒体”准入的低门槛使得其用户群庞大而鱼龙混杂。大量用户汇集在这一平台上,随时随地实时发生在身边的事件或观点,这其中大量存在着非新闻类信息。在这个资讯海量、观点杂陈的世界里,海量的信息使得受众觉得迷失与无助,人们产生追求秩序与意义的强烈需求,此时受众会将视线转向传统媒体。

2、真假难辨与去伪存真

自媒体的新闻传播者没有准入标准,个人道德与新闻素质无法得到甄别评价,特别是一些网络水军混迹其中,虚假信息兴风作浪,搅乱人们的视线。因此,准入门槛低使自媒体公民新闻的真实性失去了专业和道德的屏障。而传统新闻固守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之原则,在真实性和公信力上都更胜一筹,用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操守弥补了“自媒体”公民新闻在真实性上的缺陷。于是,当受众在“自媒体”平台上看到一条新闻当怀疑其真实性时,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在传统媒体上寻找验证。

由于自媒体准入的低门槛性,使得“自媒体”公民新闻在真实性、客观性等方面都有待考证,自媒体用户个人的道德底线和媒介素养成为影响自媒体新闻质量的变量,传统意义上的把关在自媒体平台上被弱化甚至消失,这种情况下自媒体公民新闻的准确性、公信力都有待提高,由此带来的公民新闻“阅读风险”和信用成本的增加也客观存在。而传统新闻专业的“把关人”仿佛提供了一种捷径或者索引,赋予杂乱以秩序,使受众可以更清晰的解读新闻。

“自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传媒科技的体现,是作为一种技术力量植入已经形成的社会结构中的,在科技发展的今天,科技和社会、科技和人的互动日益频繁。“自媒体”时代的公民新闻,正是人利用科技发挥自己能动性的生动例证,在这场科技与人的互动中,借助“自媒体”的技术优势,使传统新闻和“自媒体”时代的公民新闻得到良性的互动、融合、互补,解构原有的新闻传播模式,重塑出更符合人民需求更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新闻传播模式。

参考文献

①DalePeskin:WeMedia:Introduction,http:/lwemedia/weblog.php?id=P3

②罗昶,《从孟买恐怖袭击事件中的“自媒体”传播看公民新闻背景下的媒介权力转移》,《国际新闻界》,2009(1)

③张美玲、罗忆,《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传播特点和优势分析》,《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④张燕,《悲天悯人:锱铢必较与包容大度——自媒体的理论标尺》,《现代传播》,2009(2)

⑤刘景东、孙岳,《浅议自媒体》,《中国信息界》,2011(3)

第8篇

【关键词】两会微博 公共领域 公众话语

一、微博公共领域的形成

1、公共领域概念的界定

“公共领域”概念最初由德国女思想家汉纳・阿伦特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在其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对其进行了充分阐释,并产生了广泛影响。

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一种独立于政治权力之外、并不受官方干预的社会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或公共场所,其范围包括团体、俱乐部、党派、沙龙、通讯、交通、出版、书籍、杂志等等,这个“由私人构成的公共领域”是“一个松散但开放和弹性的交往网络。”①

由上述内容可知,在公共领域中,私人较之于各种政治权力、官方机构具有独立性,私人就各种公共性话题与权力组织展开理性对话或批判性讨论,形成某种一致性的判断及取向(公众舆论)。通过这一系列讨论与对话,作为独立个体的私人逐渐形成公共领域的主体――公众。

2、微博公共领域的形成条件

微博,即微博客(Micro 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p、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小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实时分享。在后web2.0时代,微博的低准入门坎,吸引更多的私人参与到公共话题的讨论中来,使得微博信息传播更为迅捷广泛,受众往往能在第一时间对事件做出反应,从而加快公共性话题的提出、传播、循环以及相关公众舆论的形成。

在如今的网络传播时代,微博作为一种新兴媒介打破了传统媒介时代单向线性的传播方式和严格的准入壁垒,其信息的易获取性以及传播的高效性、匿名性、去中心化等特点都为公共领域的形成奠定了有利条件。

二、两会微博营造的公众话语空间

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形成的最大障碍是话语平台的垄断。传统媒体时代,公共舆论往往相对集中且具有鲜明的导向性,这是由于大众媒介“把持”了公众话语权,掌握了对话语平台的垄断,直到互联网兴起,网络传播媒介的出现才逐步打破大众媒介传统的“科层式”中央控制。随着微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新闻机构开通微博信息,微博成为其与公众沟通的一种新平台。由于微博言论具有快捷方便、匿名、不受限制等特性,通过微博平台,公众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微博赋予了公众更多话语权,拓展了公众的话语空间。

在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中,微博亦成为各种意见表达的重要渠道、公共政策的讨论平台。在2010年的全国两会上,“微博问政”初露锋芒,一些代表委员通过微博征集民意,晒提案议案,与网友互动交流,成为“微代表”,一时间两会微博问政现象方兴未艾。

众多主流媒体也不约而同地通过微博征集两会话题、报道两会,微博问政渐成风潮,其中人民网作为国家重点新闻网站于2010年2月1日正式推出的“人民微博”对外开放公测,成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推出的第一家微博客”。

2010年两会期间,人民网建立了“新闻专题”,其中下设的“微博报两会”成为新闻专题最大的亮点。人民网打出“微言大事 博论两会”的口号,开辟“代表委员微博”、“两会记者微博”、“微博放映厅”、“博眼看会”等多个栏目,极大地丰富了网络中的“两会”议题。②2011年两会期间,人民网再次以微博直播“2011,微播两会”形式报导对两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两会实时播”、“代表委员现场播”、“上会记者现场播”、“两会微博日报”,让公众轻松获取代表委员的两会提案议案及关注点、记者两会前方精彩播报、网友们的最新热门评论。人民网微博的尝试为公众进行微博问政提供了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便捷性和优越性,因而受到了众多网民的追捧。

随着我国民主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公众民主意识不断增强,两会越来越受到广大民众的关注和重视。两会期间出现的微博问政热潮,一方面是公众在两会微博营造的公众话语空间中,利用微博参政议政,发表自己政治观点及见解;另一方面,通过微博这一公众意见平台也使代表委员们,听到了更为广泛真实的民声,使得民意能够快速直达“两会”,因而两会“微博问政”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政治民主和现代化建设进程。

三、对微博传播及微博问政现状的反思

作为一种崭新的媒介形态,微博的兴起,拓宽了公众的话语空间;而两会微博问政热潮的出现,使微博成为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一股“微动力”。然而,纵观当前微博发展现状,微博传播亦存在许多问题值得反思。

1、微博传播层面

(1)信息传播的局限性。由于微博用户的每条博文都必须限制在140个字符以内,超过则无法成功,因而许多微博往往较为简短,缺乏必要的事件要素,内容呈现得不完整或者碎片化,微博的这种特征决定了其不能够对某一重大事件进行较为详尽的报道而只能着眼于对事件发展进程的及时更新。此外,这种短平快的微博信息也带来一些问题,如内容中充斥着大量无效信息,信息的真伪难以辨识,从而影响公众对信息的选择与判断。除此之外,微博强化了传播主体的个性,消解了专家、权威对现实社会公共领域的主导权,所呈现的微博信息则更为多元、分散、充满个人化色彩。

(2)传播把关人的泛化。“把关人”理论认为,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具有“过滤”的作用,它们会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各个方面对的信息进行筛选。较之于传统大众媒介对公众话语权的垄断或控制,微博的高度开放性、互动性以及低准入门坎吸引众多的公众参与到公共话题的讨论中来。“权力精英的把关人被网络这一具有机械的角色所取代,传播的主控权力被削减。”③具体表现在:微博中传播者与受众的界限往往较为模糊,微博的去中心化,使受众不再局限于被动地接受经媒介选择加工后的信息,而可以在微博搭建起的更广阔的平台上自由地浏览信息,发表见解,因而每一个参与微博传播的人均可作为信息的“把关人”。

(3)传播中的议程设置。网络媒介的出现,改变了过去由传播者“推送”信息的方式而改由受众主动“拉出”信息,因而议程设置的主体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④在此前提下,微博中网民就某些重要的公共话题或某一重大突发事件进行信息交换和民意表达,相关议题的设置本质上由网民的评论转发行为形成,这种民意的公开表达是多方公众意见的集合,这其中便存在一种多向性的议程设置功能,它扩大了公众信息的选取面,打破了由于信息垄断及由此衍生的集权控制,从而促进民主不断向前推进。

2、微博应用层面――两会微博问政现状

微博的兴起、广泛应用以及产生的重大影响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微博问政”现象的出现,这其中更以两会期间最为明显。据统计,2011两会期间,共有160位代表委员(进入代表委员微博群)在人民微博(t.省略/)开通自己的微博。代表委员通过微博与网友分享两会新鲜事和自己的所想所思,晒提案议案、征意见建议、听民意民声,更有不少代表委员通过微博直播会议、讨论,让网友可以随时微评、分享。⑤

针对两会微博问政热现象,胡泳教授分析认为,两会微博火起来,主要是在这特定的时间段――两会,特定的人群――两会代表委员的一小部分人在使用。然而就2010年两会结束后,已有许多代表委员和官方媒体放弃了微博的使用,甚至有些微博像部分政府网站那样长期无人更新而荒废,这不禁让人质疑所谓的“微博问政”是否真正起到了吸纳民意、促进民主的效用?从网友对众多两会代表委员的关注中,我们看到公众对于微博问政寄予了一定期望,但是单单凭代表委员在微博上的寥寥评论和回复恐怕又很难兼顾庞大的网络民意。除此之外,一些公众对于微博问政还持有怀疑态度,因为目前看来多数政府机构、官方部门微博,更多发挥的还是信息平台作用,而在与网友互动及解决具体问题方面,却少有突破。⑥

四、展望微博未来的发展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2010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对2011年网络舆情展望中提出,“微博客将成为网络舆论的主要载体”,分析称“预计在2011年,微博客的巨大作用将继续体现在对公共事件走势的深刻影响上。随着微博客用户数量的持续增长,如果这种舆论载体能解决其合法身份的问题(目前中国内地所有微博客均为测试版),无疑将在未来的网络舆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政府管理部门对于是否允许微博客的发展,以及给予多大言论空间,还在观望和思考。”⑦

此外,针对目前微博传播存在的一些问题,相关主管部门应当完善技术控制微博的发表内容,制定与微博发展相适应的规范体系,在微博公共领域中为公众营造更为宽广的话语空间和更好的意见交流平台,从而让公众更好地享有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

参考文献

①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

②张庆永,《人民网“微博报两会”看微博传播特点》,《青年记者》,2010年4月下

③杜骏飞:《网络传播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P85

④彭兰:《网络新闻传播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⑤省略/BIG5

/32306/184620/215340/216898/

⑥谢建伟:《“微博问政”:进展与困惑》,《人民日报》,2011-3-29,第14 版

⑦祝华新、单学刚、胡江春,《社会蓝皮书》,2011

第9篇

关键词 媒体内容;供给侧改革;评价标准;价值实现;分析结果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 胡沈明,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江西南昌330022

在当前形势下,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驱动乏力,在中国传统经济出现下行压力的情况下,2015年首提“供给侧改革”。王运宝认为在供给侧改革中“优化结构是支点,政策体系是杠杆,企业创新提升供给能力是被撬动的球”,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认为“减产能、提高效率、促进要素流动、精致生产、培育创新环境”等五点是供给侧改革重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供给侧改革实质是“用产品引领需要”,而非“需要引领产品”。

传媒产业与一般产业在产品重要性、产品内容、管理模式以及需求满足等上面有较大的不同,简单地套用“供给侧改革”的相关理念和模式容易造成更大的混乱。从目前来看,传统传媒产业面临的主要竞争压力源自于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应用形式。在移动媒体技术的推动下,传统媒体社交性内容基本被替代,传统专业化的内容采写模式也被“用户自主生成内容”(UGC)的生产模式挤压。因此,分析清楚传统传媒产业的竞争现实、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内容供给等方面问题,以“供给侧改革”的基本理念来指导传媒产业的革新与升级具有一定的价值。传媒内容供给侧改革的实质就是把握传媒内容变化趋势,以趋势引领媒体的未来发展,而非以满足受众的此时此地的需要来决定媒体内容。

一、传统媒体渠道失灵,生存受到挑战

我国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在于需求的改变,而传统媒体日渐衰落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拥有社交功能和信息功能的新媒体技术应用直接融人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造成人们与传统媒体的关系日渐疏远;二是新的经济运行模式尤其是电商平台改变了厂商与消费者间的关系,传统媒体中介功能日渐丧失。传统媒体间竞争是在同一体系和思维理念基础上的竞争,而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所带来的挑战则是一种思维替代性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是对某一个媒体的替代,而是对传统传播渠道的整体替代和传统生活方式的彻底颠覆。

(一)移动社交媒体冲击内容生产机制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媒体缓慢地进行市场化改革,它们在内容结构和管理架构上出现了一定的变化,满足了受众的某些需求,但传统媒体在内容提供上极其不均衡,这种不均衡直接导致如今传统媒体的迅速衰落。

如果将媒体内容做简要的分类,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是满足物质交往需要的信息需求;二是满足精神交往需要的信息需求。第一种信息大部分能直接改变人们的生存状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信息。如对于炒股者的财经类信息,对于航海者的天气信息,对于经营者的政策和市场类信息等。第二种信息需求实质上就是社交需求,这种信息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被替代的可能性极大,它与人们的社会心理关系密切,一直处于变动状态之中。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报纸文艺副刊、九十年代报纸和电视的舆论监督报道、杂志的情感类内容、本世纪的电视故事类栏目、电视调解类栏目、电视婚恋节目等等,支撑这些内容的绝大部分受众实际上跟这些内容毫无关系,他们接触媒体内容的唯一需要就是满足个人精神交往和社会交往。但可惜的是,我国大部分大众媒体走的就是这条提供社会交往信息的道路。

彭兰认为传统媒体的核心要素是内容和形式,互联网时代后“社交成为内容生产的动力”,移动传播时代又增加了“场景”这个要素。这实际上表明,在移动互联时代,传统媒体所刻意经营的社交类内容已经优势全无,他们所构建的与此种内容制作与生产相关的组织架构与制作理念必然让位于以UGC为代表的新的移动互联生产机制。

(二)电商模式冲击媒体价值补偿模式

传统媒体的价值补偿一般是通过二次售卖完成,即先通过廉价或免费的内容吸引受众,然后再利用大量的受众获取广告商的广告,赚取广告费,从而完成自己的价值补偿。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电商经济,电商平台直接将商品推销给消费者,一些厂商的推广活动也直接在电商上进行,从而摆脱了对传统媒体广告的依赖,这就使得传统媒体的广告量大幅减少。同时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生活状态,一种日常工具,人们大量使用搜索引擎获知相关内容,于是部分广告向搜索引擎集聚,这也导致了媒体在互联网的内容经营难以完成正常的价值补偿。于是媒体尝试设置付费墙,此时一些具有史料和研究价值的文字、照片和视频素材成为人们购买的首选。但这仅是针对历史性内容而言,对于当今内容,媒体依然在探索之中。同时,为避免自己的内容成为搜索引擎廉价的对象,传统媒体开始经营客户端,构建自己的价值平台。

从现有的发展趋势来看,传统媒体唯一的发展前景就是改变主要依赖广告而生存的现状,直接进行内容售卖或构建自己的价值和服务平台。

(三)新媒体独立与创富梦想吸引人才

新媒体的发展最初并不以内容致胜,而以技术致胜,通过技术构建平台,通过平台吸引大众进行内容的用户自主生成。如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当初并不经营媒体内容,只是做技术平台。在经营初期,新媒体机构中聚集的主要是技术型人才,在经营上了规模之后,新媒体机构逐渐向产业链上游进军,开始涉足内容设计、管理以及监督等,这就需要大量的媒体内容和管理人才,于是大量媒体人才向新媒体企业跳槽。2009-2015年间,在陈敏、张晓纯统计的发表了离职信的媒体人员就高达52位,除李咏、崔永元、方可成,闾丘露薇等五位前往高校任职外,有40人或进入新媒体机构或自己创业。

吸引媒体人才向新媒体企业跳槽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发展前景和管理特征方面的原因。传统媒体的管理模式不适应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传统媒体衰落似成定局。传统媒体的事业管理机制、宣传管理理念,一方面不能给从业者相应的激励措施,另一方面又让他们有被管理的感觉。二是新媒体的巨大创富梦想吸引媒体人前往。新媒体的内容制作或为技术驱动,或为编辑评价驱动。技术驱动如“今日头条”,通过机器学习,迅速了解社交用户的行为,从而完成内容推荐过程。编辑评价驱动如“新榜排名”,徐达内原本开专栏,做“媒体札记”,对媒体新闻评论内容进行述评,转而做微信公众号评价并获得成功。这实际上是一个趋势,在每个人都能信息之时,对信息的编辑、评述便显得特别重要,而编辑和评述水平高的个体单独便能完成。因此,对那些拥有丰富内容制作经验的传统媒体人而言,创业门槛和成本非常低,而创业收益则很大。

(四)新媒体直接替代了传统媒体渠道

“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1.27亿人,占整体网民规模的18.5%”,同时“网民的上网设备正在向手机端集中,手机成为拉动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因素”。智能手机已经全面介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的生活与手机高度融合,有了手机,吃、穿、住、行、人际交往等方方面面的日常生活需要都能在上面满足,手机就是生活,广播、电视和报纸与人们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此前,广播、电视和报纸的媒介资源有限,都由国家统一控制和管理。而手机则是一个多层级的传播系统:电信运营商是服务提供商,成为一级传播载体;手机由个体所有,个体直接决定装载哪个应用工具,他直接决定谁是媒体,成为二级载体;微信公众平台是最大的媒体运营平台,每个人都可以在上面开设公众号,人们也可以自由地选择关注哪个公众号,它是三级载体。在这里,在正常情况下,电信运营理论上只要民众付费,就提供相应的服务,对新媒体的真正运行一般不起制约作用,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个人。从这个方面来说,个体既是媒体的管理者,又是媒体的经营者,他可以控制媒体的到达,也可以自己创办媒体。在过去,传统媒体在渠道上占据垄断地位,几乎无人与之竞争,而现在在新的技术平台上,传统媒体变成了市场上众多的竞争者之一,其渠道优势荡然无存。同时,传统媒体是一个组织,在每个人都是自媒体的社会中,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优势也被编辑和评价代替,其组织优势也被剥夺了。“九派新闻”的内容生产模式改革及其引发的管理方与记者方的冲突充分表明,新媒体的核心是编辑和评价,而非原创。

二、改革的路径:把握传媒内容发展的趋势

移动、社交、自媒体是新媒体的三个核心特质,传统媒体供给侧改革路径的确定除了关注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外,就应关注新媒体的这是三个特点。从内容被替代方面来看,社交性内容已被替代,产生不了竞争优势;从价值补偿来看,传统媒体必须抛弃“二次售卖”式的价值补偿模式,走上直接的价值补偿模式;从渠道上来看,传统媒体已无优势;从人才上来看,传统媒体的组织属性更浓,如能充分发挥这个特点,则传统媒体将能创造出新的优势来。

(一)内容结构:重路径内容轻社交内容

传统媒体提供的内容多满足精神需求和社交需求,对于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没有实际作用,因此在社交媒体汹涌来临之时,迅速衰落。同时,社交性内容决定它们只能通过免费的方式才能吸引受众的关注,当广告无法补偿媒体内容采写成本之时,这种社交性内容的提供也就成了白费力气。因此从理论上来说,传统媒体内容改革重在内容结构改革,即增加能够直接收费的内容,减少免费内容,增加那些能解决人们实际问题的内容,减少仅是谈资的内容,让这些内容由自媒体提供。从目前传统媒体的探索来看,大体形成了以下几种模式。

1.舆情服务:由信息扩散转为危机应对。传统媒体主要是提供信息推广服务,而在信息推广服务难以为继之时,不少媒体开始选择做危机应对服务,这类服务对象既可以是政府等行政机关,也可以是各类企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各类媒体机构拥有的舆情服务机构至少有三十余家,这其中,有部分来自于传统媒体,如人民日报的人民舆情、新华社的新华舆情、江西日报的大江舆情等;一些则是由地方政府和党委等组建的地方门户网站设立,如中国江苏网、浙江在线、红网等设立的舆论服务机构,还有一些是由一些商业网站如天涯网设立的天涯舆情等。从内容来看,这类舆情服务有面向普通读者的免费内容,也有面向特定客户的舆情监测和分析报告。免费内容给读者以全面的认知,让人们全面了解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导引舆论走向的能力;收费内容则提供相应服务,供订阅者做出相应的行政决策。

早年间,一些媒体人转行至公关行业,提供公关与危机处理咨询与应对服务,就已开启了媒体向危机应对转型的先河。时至今日,媒体才开始涉足这个领域,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后知后觉。而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传统媒体受的冲击不够大,另一方面则在于传统新闻操作理念的禁锢。

2.排名服务:替民众做出简单选择。在进入激烈的媒体竞争之时,尤其是进入跨媒体的竞争之时,不少媒体选择利用“排名”来获利。从理论上来讲,排名影响力则源自于排名会成为社会判断的标准,从而最终影响社会行为。其经济来源一方面源自于排名对社会的影响力,能替民众做出简单的选择;另一方面排名对市场运行的主体具有一定的决策作用。以媒体的排名服务为例,对于广播、电视和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而言,其排名就是收听(视)率和到达率,排名机构直接向订阅机构收费,因为排名机构代表着权威,代表着标准。对被排名机构而言,它能让其了解自己在市场中的处境,根据既有的标准,进一步努力;对个体而言,它能降低人们选择的难度。在对商品和消费的排名中,或是通过合法或是通过非法的手段,这类机构迅速集中了广告商和订阅者,从而售卖自己的内容。

3.述评内容:替受众整合海量信息。自媒体信息主体增多,良莠不齐,人们无法辨别,同时对于既有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类的信息,人们由于知识和能力所限,无法全面准确生动地解读内容。于是,产生大量的分析述评性的内容需要。纵观目前资讯类微信公众号的排名情况,我们发现那些单个主体如“占豪”等经营的公众号大都具有述评分析的特征。早年间徐达内的“媒体札记”风行一时,与这个时代信息众多,需要人们进行选择评判和总结具有一定的关系。在新媒体时代“百度百家”的内容就具有这样的特征。同时非规律性的述评性文章也能让人们对社会有所了解,促进他们某方面的工作,促进他们了解社会。这些都不是普通交往所必需的,在恰当的时候,这类内容都可以快速地完成价值补偿。

4.调研服务:构建社会认知平台。传统媒体与自媒体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自媒体的经营者往往是个人,其力量单薄,传统媒体则是组织,其力量雄厚,能保证内容的品质和连续性。在现代生活中,由于人们社会交往和信息接收的碎片化,实际上人们对社会的了解和感知极其不真实。因此部分媒体利用自己的信息采集优势,各类调研报告,直接指导普通个体和组织的日常行为和经营行为。目前中国青年报的相关调查做得相对较好,但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国外一些媒体的社会调查则要深入得多,持续的时间长得多,对社会的影响也大得多。对媒体而言,利用已有的平台,强化调研服务,将能增加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同时也能为政府和企业直接提供相应的决策咨询。目前我们有媒体已经在做这方面的尝试,但是态度并不严谨。一些媒体往往不考虑学者调研成果的接受对象,以猎奇的心态直接将其搬到大众媒体里,从而导致巨大的争论,2016年“返乡日记”引发的相关争论就是一例。

5.信息核对:成为多元信息源时代的定海神针。信息整合与核对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社会服务,主要为增强媒体声誉,增强公信力,是媒体事业属性和政治属性的一种体现。之所以如此,在于自媒体信息纷繁复杂,真伪难辨。此时传统媒体利用组织优势和人才力量,对相关信息进行核实,为人们提供相对真实全面完整的社会信息。当传统媒体有效地完成从依赖“二次售卖”为主的生存模式转换之时,其依赖新闻炒作获取受众关注的动力便大大降低,从而转向为社会提供客观、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而构建公信力,成为多元信息时代的定海神针。

(二)价值补偿:增加内容可售卖深度和广度

在渠道和广告都被逐步替代后,传统媒体开始出现人才流失、运营失调的局面,造成这一局面的实质在于传统媒体未能充分感知到媒介技术的巨大革新力量,未能充分反思自己的价值补偿问题。实际上,早年间不少媒体已经开始通过建立读者数据库、举办会展活动等方式来建立一些平台。但可惜的是,大部分媒体的“广告思维”根深蒂固,未能突破活动间接创造收益的模式。因此,在新媒体冲击之下,传统媒体在价值补偿的路径上需要强调内容、活动和服务等直接创造收益,充分认识到媒体文化产业的特性,改变依赖广告的价值补偿模式。

1.内容直接售卖:强化内容的价值。无论是舆情分析报告、竞争排名、述评内容还是调研服务,其核心在于内容产生收益,这种定位,一方面是与广泛存在的自媒体拉开差距,避免同质化竞争。因为同质化竞争,意味着传统媒体组织化运营模式的成本远大于自媒体的个人运营模式,失败是迟早的。在强化内容价值,增加其直接售卖的可能性之时,媒体依然要构建出内容的层次来:面向大众的免费信息,重在客观公正;面向用户的收费信息,重在深刻有用;面向即时用户,重在全面。

2.延伸产业链:增加收益空间。传统媒体的经营处在消费者和生产厂商之间,它们只起到中间商的作用,未介入到实际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通过内容直接售卖,媒体与目标对象接触,文化真正成为产品而非简单的中介,这实质上是将传统媒体推向文化产业的大潮之中。以电视台的经营为例,传统电视台通过选秀、真人秀节目获得关注度,吸引受众,进而吸引广告商,收回成本,获取收益。产业链延伸之后,让媒体内容成为一些人价值实现的路径,其经营模式可能就变成了制作相关节目,向有关公司尤其是互联网企业售卖播放权,对选秀明星、真人秀明星甚至是主持人等进行包装推广,签订相关合同,直接获取收益,从而使得内容从一次性内容变为可多次收益的内容。而这种收益的产生源自于媒体产业链的延伸。同时,在报纸杂志中,通过对旧有资料的加工处理,对现实社会信息整理和深度加工,使信息获得除阅读和社交之外的多重功能,拓展内容产品的价值,延伸其产业链,这种产业链形成的原动力在于媒体企业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再以《我爱发明》节目为例,目前的主要赢利模式还是传统的。实际上从节目的效果来看,该节目确实对发明项目具有极大的推广作用,简单的广告和信息服务并未充分发掘节目的潜力,深入介入相关企业的经营和投资之中,组建专业的投资团队,其经济收益将远大于一般信息收入。

3.信息深度加工:一次内容,多次开发。传统媒体一般以传播新闻类信息为主,由于时效性的限制,媒体内容的生命一般均是一次性,相比而言,一些电视剧、纪录片等则具备多次售卖的可能性。传统媒体生命的一次性主要原因在于其社会影响较低,社会功用相对单一。通过形成信息深度加工的模式,避免内容的一次性,形成有效的一次开发多次利用的格局,将有效节省成本,提高效率和效益。从目前来看,媒体普遍实行“中央厨房式”的内容采制加工模式,实行一次买菜,分批做菜的现实,有效避免每做一个菜就要跑一次菜市场的尴尬局面。从目前来看,一次内容,多次开发仅体现在不同的媒体端上,未能体现在不同层次功能的使用上,简单的多次开发利用至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次性产品供大众使用,定制内容供订阅机构或个人使用,即时查询搜索服务供有需要者使用。

(三)管理结构:形成激励创新的媒体内容生产架构

从传统媒体接触运用新媒介技术的历程来看,一般经历了新媒介工具性使用、内容融合和基于新媒介特性思考问题等三个阶段,这些阶段揭示了人们在接触新媒介技术时三种先后出现的心态:在媒介技术刚出现时的忽略心态;在媒介技术开始产生影响时的工具利用心态;媒介技术流行后的新媒介思维。其中,新媒介技术对传统媒体最早产生影响的要数内容了,其次才是内容的形式,再次是做内容的思维,最后才是管理思维。从现有的媒介技术利用来看,也遵循这一规律,媒介技术最初的使用者就是普通公众,其后公众习惯的改变逐步推动传统媒体内容改变,最后传统媒体在更加式微之时,其管理思维才被动改变。目前我们正在提倡的“互联网+”思维即是媒介技术发生巨大影响力之后,人们不得不在思维上彻底改变的行为了。

这是一个典型的“后喻文化”时代,传统媒体不再是大哥,新媒体也不是小弟,新媒体正在以引领潮头的方式教会传统媒体如何思考,如何应对民众,实现“文化反哺”,而这一切都是由技术而起。当然,新媒体的平台属性和个人运作的特性决定他们虽然身小好转头,但是在传统媒体一旦醒悟过来,改革制约发展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架构,革新激励措施,组织与资本的作用很快便会显现出来。2016年2月19日,同志在北京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时就强调应“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

1.管理思维:从互联网思维到“互联网+”思维。传统媒体在生产之时,主要考虑内容和形式,其重点实际上是社交,进入社交媒体时代后社交得到进一步强调,场景也成为媒体的考虑点。但是人们在认识到这一点时经历了较长的时间,有时本能的思维还在传统技术层面,因此管理思维变更的核心在于从传统媒体思维转到“互联网+”思维,即要基于移动互联网这个技术的本质来思考问题,而非简单地利用移动互联网和其它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就媒体行业而言,就是应注意到媒体的五种转型:“从介质媒体到关系媒体、从注重内容到注重营销、从产销分离到产销一体、从重事业到事业产业并重、从依赖广告到产业多元化”。

2.组织架构:组建重编辑、轻采写的内容制作架构。传统新闻媒体重采写,轻编辑,原因在于社会中大部分人并不具备将信息直接向其他人传播的可能性,他们必须通过爆料等形式经媒体这个中介向外传播,此时记者进入新闻发生现场进行采访是广大民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自媒体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发展,每个人都是信息传播者。从现场信息不再是问题的关键,此时编辑地位凸显,他们必须对事实价值和真伪进行核对。对应着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媒体架构明显不适应内容发展和民众的需要。改革组织架构,强化编辑功能,组建“中央厨房”式内容制作管理架构,既能增加内容的多样性,又能提高内容制作的效率,必将成为传统媒体管理架构改革的趋势。

3.激励措施:从事业员工变为企业员工。自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除信息采写模式外,还有一个最大的冲击就是它们隐含着巨大的创业空间。而传统媒体是典型的事业框架,无法提供与新媒体类似的激励措施。因此改革激励策略,变传统的业绩考核为创新考核,变传统的工资激励为股权激励成为必要。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促进要素的流动,最终促进创新。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要素的流动就是人、财、物的流动,最终使他们能从传统社交性内容的提供转移到物质需要层面内容的提供,即能满足人们价值实现的内容,最终使内容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渠道。

三、改革的本质:构建内容渠道化的媒体内容体系

从具体的分析来看,传统媒体供给侧改革的途径很多,但是实质是基于内容的改革而形成的管理改革,最终完成价值补偿的改革。因此,内容改革是其基本点,就本质而言,所有的内容改革探讨实际上就是围绕三个问题展开:

(一)构建评价系统

要保持媒体的中介属性,目前留给媒体的最有可能的中介便是社会评价中介,从国内外的一些产业运行来看,无论是经济评级机构、财富排名机构还是各类其它的排名机构,其核心在于构建自己的评价系统,从而超越普通的信息,形成标准,最终产生持续的影响力。

(二)创建价值实现路径

新媒体为人们的价值实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就是每个人都难以实现自己的价值。此时,传统媒体的人才、管理和平台恰恰提供了供人们实现自身价值的路径。这种路径是在传统媒体尚有余辉的情况下才有的,一旦传统媒体真正日落西山,又没有构建人们实现社会价值、追寻个人理想的平台来,则留给传统媒体最后的发展机会也可能丧失。

(三)提供分析结果

第10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地方产业;个性化;政府信息服务

1301:10.3969/j.issn.1008—0821.2012.05.009

[中图分类号]G25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5—0037—03

当今社会,信息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刻和重要的影响,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因此,信息资源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战略资源,并日益成为企业的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财富。据统计,我国80%的信息控制在政府部门,内容涵盖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方方面面,与社会经济建设和公众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

政府信息主要有3种类型:一是政府出版物,即政府各部门及所属的机构出版和发表的文献,包括行政性文献和科技性文献;二是以各级各类政府门户网站为主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三是“泛”政府信息,即政府公开目录和指南中没有涉及的相关内容,包括政府组织的各种会议资料、公众人物在从事各种公共活动时衍生的信息内容等。政府是主要的信息生产者,企业生产活动离不开政府信息的支撑,如政策法规信息、财政预决算、地方建设发展规划、境内外行业调研与统计资料、技术政策、科研报告等,对企业的资源配置、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产品生产及市场拓展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高校图书馆要力求在政府信息服务上有所作为,通过个性化信息服务实现政府信息于地方产业建设的潜在经济价值和效用,满足地方产业技术创新、高校成果转化及实现最大化经济效益的现实需求。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优势资源之一,在服务教学科研过程中形成了相对成熟和稳定的信息管理模式,因此,要立足文献信息管理、专业信息服务的核心能力,主动承担起面向地方产业的政府信息服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政府传统文献和数字化资源进行再加工、再开发和再利用,建立多层次的政府信息资源结构,确保政府信息的增值开发、增值服务和增值利用。 1

高校图书馆基于地方产业的政府信息服务的可行性

1.1产学研发展中的高校图书馆

高等院校是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专利发明及成果转让的高产区,在我国科学研究领域里占有绝对优势。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自发的走上了合作共建,协同发展的道路,因此,高校不仅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基地,同时还承担着服务社会的职能,引导着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为加强地方经济建设,各地相继推出了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战略,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形成区域内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共有的经济发展格局,形成了“大学实验室成果研究——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企业通过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资金运营谋取发展”的战略发展模式,如清华大学和广州政府联手共建的“两院两园一港”、“校地联合主导、校企共同受益”等多种产学研合作模式,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一体化发展之路,有力推动了地方经济建设。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加速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规范了企业的内部管理和生产流程,但信息资源及相关专业人才建设却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企业仍需要依托图书馆和信息服务网络等社会力量获取生产建设中的信息资源。近年来,国内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把开展企业信息服务作为服务创新的重要内容予以探索,利用核心资源、核心信息产品和品牌服务,为地方产业提供力所能及的知识信息服务,在产学研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开展基于地方产业的政府信息服务奠定了基础。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参与该校产学研“企业合作委员会”工作,通过该委员会密切了与企业的联系;扬州大学图书馆研制开发的中小企业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查新、代检代查和定题服务,实现了面向企业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上海交大图书馆利用优势学科专业,联合网络公司为大型药厂制作网页,通过不断更新医学科技信息提供国内外最新行业领域信息,收到了很好的服务效果;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基于行业协会开展企业专题咨询服务,为郑州煤矿机械厂“大采高液压支架”研究项目提供国内外有关专利、研究成果及相关标准和规程等咨询报告,取得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重庆大学图书馆成立了“重庆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建立了信息服务管理平台,并与企业签订合约,既扩大了专题信息服务的社会影响力,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以上成功实例表明,高校图书馆利用先进的文献信息服务系统、良好的资源优势和专业化服务能力,确立了行业信息服务的优势地位,必将在校企、政企之间担负起信息沟通的纽带和桥梁作用,为校企科研成果转化和政企信息服务极尽绵薄之力,以此推进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

1.2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

国外政府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研究,始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进入90年代后,美国在信息高速公路计划背景下,通过建设电子政府促进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并立法鼓励私营组织从事相应的增值开发与利用,繁荣了政府信息利用市场,促进了政府信息的增值利用和国民经济建设。除此之外,美国一些大学图书馆也开展了政府信息整合与服务,如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图书馆建立了“政府信息与出版物门户网站”,更新、梳理不断变化中的政府信息,确保政府信息的即时性和权威性;美国密歇根大学文献中心网站设立了Web feed,通过RSS技术将政府信息推送到用户桌面;美国联邦托管图书馆北德克萨斯大学图书馆与美国出版局合作开发的“政府网页存档项目”(cyber cemetery),专门提供已撤销的政府网站及电子出版物的永久性公共检索。在澳大利亚,政府文献供给项目确保了国家图书馆、州图书馆、经选择的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能够得到政府文献的复本,使公众通过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图书馆获得政府信息。

2008年,我国正式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了公共图书馆确保民众平等获取政府信息的法定职责,也规定了行政机关向公共图书馆提供政府信息的法定义务,至此,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政治体系的一部分被正式纳入到政府信息服务体系范围内,确立了图书馆在政府信息公开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和地位。目前,国内图书馆界开展的政府信息资源组织及整合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国家图书馆与TRS合作建设“政府信息整合平台”,初步实现了政府网络资源的实验性采集、组织、保存与服务的全流程作业。高校图书馆中开展政府信息服务比较成功的典型事例,如广州大学图书馆与政府有关部门合作共建的广州市政务资讯厅,承接了档案局近10年的数据库项目建设任务,并与市政府、市属有关局委办及广东省公安厅在内的13家单位建立了信息供需关系,提供政务信息、经贸信息、政府档案查询、办事指引、信息搜集和编辑等政府信息服务。政府信息管理机构作为信息生产者和控制者,主要致力于政府信息化系统建设,并不具备专业信息组织与服务能力,而高校图书馆现代化信息管理和服务手段居同行首位,是开发政府信息资源、补充政府信息供需市场、提供政府信息增值利用的有力的保障,若能与政府行政机构、档案馆、公共图书馆联手构建统一的地方政府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及共享合作机制,必将提升政府信息资源利用的深度与广度,推动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

2 基于地方产业的个性化政府信息服务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自《条例》颁布以来,国内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公共图书馆提供了政府网站链接和政府信息导航服务,也有部分图书馆开展了政府信息寄存和指引服务。但对地方产业仅提供形式上的政府信息资源导航和门户网站信息检索是远远不够的,我国有数以万计的政府网站,在信息公开目录编制和信息组织体系上各自为政互不兼容,要在浩如烟海的政府信息群中获取有用信息,用户所要消耗的时间可想而知。因此,为企业提供深度开发的政府信息产品,应该成为高校图书馆开展个性化政府信息服务的着力点。

2.1基于地方产业的政府信息管理与咨询服务

建立横向的政府信息管理与服务专职部门,聘请高校商业金融管理专家、信息管理专家、政府信息主管部门权威人士等担任顾问。该部门在专家的指导下主要从事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解答企业在利用政府信息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帮助他们最终获取信息;二是挖掘分散在相关部门的政府信息并集中组织管理,提供具有地方产业特定需求的政府文献获取场所和途径,如各级各类重大会议文献资料、科技报告、调研统计、境内外舆情分析、政策法规及指示性文献等,并承担政府信息在线咨询服务;三是熟悉并掌握政府信息源,根据地方产业的需求研究并撰写政府信息时事分析报告、重难点和热点信息综合分析或评述等,通过政府信息重组,形成符合地方产业需要的信息产品,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参考;四是为地方产业开辟信息通道,使他们通过远程登陆直接利用高校图书馆各类特色信息资源。

政府信息包括主动公开信息和依申请公开信息,依申请公开信息必须要向政府行政部门申请才能获取,该部门可根据企业生产管理的需要,主动与政府信息主管部门建立联系,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发挥“信使”的作用,为企业代办“依申请公开信息”申请等一站式服务,满足地方产业便捷获取各类政府信息的需求。

2.2面向地方重点产业的政府信息资源整合

针对区域性主导产业及相关产业的信息需求,选择性的构建地方产业重点关注和希望长期获取的政府信息资源,除政府主动公开的核心类目外,还要对以不同形式、分散在不同机构的原生资料进行有效的开发和组织,并与政府及地方重点产业网站建立链接,以快讯的形式登载政府即时信息和企业供求信息,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双向交流平台。同时,利用高校图书馆联盟的有力条件,提供企业获取深度政府信息产品的有效途径,吸引更多的企业利用高校图书馆,使之成为企业获取政府信息产品的核心窗口。如武汉地区是重工业生产基地,可有针对性的为汽车、钢铁、船舶等重点产业组建行业领域的研究报告、贸易及投资计划、境内外市场调研、投资法规、海关及关税资料、政府即时信息分析等资源库。在广泛性方面,可面向地方产业群组建质量体系认证、环保认证、信誉认证等通用性数据库,同时利用高校专家群优势,建立企业政府信息供求档案及对口信息服务的信息专家名录。通过以上措施,使地方产业通过到馆查寻、在线咨询、OPAC系统、文献传递、政府信息门户网站导航等多种途径获取政府信息。

2.3政府信息资源的协同组织与集成服务

信息集成服务是指对分散的资源系统进行有效控制,实现具有差异性、分布性、’自治性的数字化资源、服务机构与服务功能的集成。主要以资源建设和学科服务团队为基础,通过地域资源共享协作管理系统,围绕企业的特定需求,以资源共享、任务分担及动态有效的协同服务开展工作,使分布在不同行业和部门的政府信息资源在统一平台下得以协调共享,实现区域内跨系统全方位的政府信息资源的获取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