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多功能建筑论文

多功能建筑论文

时间:2023-02-23 23:44: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多功能建筑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多功能建筑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建筑模板多功能安全

中图分类号: TU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国内建筑模板技术发展与使用现状分析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建筑模板需求量不断增加,但是其技术创新却相对落后。目前市场上广泛采用木胶合板模板、竹胶合板模板和钢模板,而像塑料模板、铝合金模板等新型模板才刚进入市场。但是,由于行业整体不注重科技创新投入,盲目追求利益,使得新型模板的质量难以保证,加上管理体制存在严重缺陷,最终导致新型模板得不到推广。

目前市场上90%以上使用木模和钢模,木模一般使用不超过10次左右就报废了,只能作为周转材料。而钢模较重,需依赖塔吊,而且应用场合有所局限且需进行两次浇筑,另外,这两种模板都是根据混凝土的构建尺寸配置而成的,不同的构建需要配置不同尺寸的模板,模板的重复利用率低,材料损耗大,使用不方便。

2.多功能建筑模板技术

2.1多功能建筑模板简介

该多功能模板为多功能整体式建筑模板,采用平行四边形链杆结构,最小可采用模数为50的模板,可灵活改变其水平长度和形状,然后固定其连接处,变成新型的建筑模板,满足其使用要求。同时选用新型轻质高强材料,易于安装和拆卸,施工速度快,质量容易保证,周转次数多,较大的节约建筑成本。

2.2多功能建筑模板技术路线

本产品的技术方案如下:采用标准模块、普通合页、90度角合页、特制卡子(模块上配有相应卡槽)、把手锁和90度角钢连接组装成墙、梁、柱所需的模板。

每6个标准模板为一个单元,每个标准模板模数为50Xmm,X=1,2,3,···模块与模块之间用普通合页连接在一起,展开形成平面板面后用特制卡子快速卡紧固定;相邻单元之间通过把手锁连接并用特制卡子快速卡紧固定;这样实现了墙体所需的模板板面。每两个标准模块之间用90度角合页连接,展开后形成阳角模板,并用90度角钢和特制卡子快速卡紧固定;由两个阳角模板结合平面模板连接固定即可实现梁所需的模板。类似于梁的实现方式,有四个阳角模板结合平面模板连接固定即可实现梁所需的模板。

图1:标准模板图2:普通合页

图3:把手锁 图4:特制卡子图5:90度角合页图6:90度加劲角钢

图7:特制卡子配套卡槽图8:拉筋孔

3.多功能建筑模板产品

3.1 产品力学试验结果

模板刚度和平整度指标

混凝土浇筑速度对模板的侧压力

3.2产品外观

图1折叠的模型 图2 展开成墙(肋面)图3 展开成墙(平整面)

3.3产品安装方法

(1) 展开成墙:将折叠在一起的模板按顺序依次展开,成平面;模板与模板之间用配套卡子卡紧即可,如图① ②所示。

(2)展开成柱:将折叠在一起的模板按顺序依次展开,成柱形,使其平整面包络在内,肋面在外;模板与模板之间用配套卡子卡紧即可,如图①③所示。

(3)展开成梁:将折叠在一起的模板按顺序依次展开,成梁形,

是其平整面包络形成内侧面,肋面在外;模板与模板之间用配套卡子卡紧即可,如图①④所示。

3.4多功能模板产品的优点

本作品所研制的多功能整体式建筑模板的技术特点主要是在施工过程中,可以自主改变长度和形状,固定其连接点处,便成为施工所需型号模板,能够满足不同尺寸建筑构件的支模需要。

多功能建筑模板的技术优势如下:

1、可提前预制,无需现场拼装;

2、多功能,经变形后可同时满足柱梁墙的混凝土浇筑;

3、易于安装与拆除,周转次数多,提高了利用率;

4、整体性好,减少模板拼装工作量,使模板工程快速安全;

所以此新型建筑模板可以适用于多类型号的建筑构件,其适用性强性、施工速度快、安全性高的特点,将使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如其能推广使用将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2001【S】 2010-08-17

【2】李裕平低碳趋势下建筑施工技术改进思路探讨. 博士论文 《科技创新导报》【C】2010/36.

【3】卢峥 在建筑施工中模板施工要求. 博士论文.《山西建筑》【C】2010/35

【4】张良杰 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09版)模板及脚手架技术《建筑技术》【J】 2010,41(1)

【5】糜嘉平 我国建筑模板行业技术进步的调查报告《建筑施工》【C】 第28卷第1期2006年1月

【6】糜嘉平 近年来国外建筑模板、脚手架技术的发展及对中国同业的启示《建筑施工》【A】 第26卷第6期 2004年9月

【7】宋康 国内外超高层建筑施工模板系统的比较研究《建筑施工》【A】第23卷第期

【8】赵玉章 我国模板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方向《建筑技术》【A】第37卷第8期2006年8月

第2篇

Abstract: Today, new function and requirement emerges in the design of college library.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common compound models of library design, in order to provide rationale for compound library design in future.

关键词:复合型;展览;会议;现代教育中心;服务休闲设施

Key words: compound;exhibition;conference;modern education center;service leisure facilities

中图分类号:TU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3-0079-01

0引言

高校图书馆由单一的传统图书馆功能走向综合性的多功能,满足多方面的要求,以提高高校图书馆综合社会效益。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不仅有传统的静态的阅览空间、藏书空间,而且设置多种供校园活动的动态空间如影视厅、各种会议室和文化活动的报告厅、展厅、陈列厅、教室等,为开展学术和社交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还有包括各种为读者生活服务的设施和书店等,形成了以图书馆为主兼容其它学术活动的新型高校图书馆综合体。

图书馆积极介入到校园的职能范畴,越来越多地纳入原本属于校园功能结构。复合型图书馆建筑逐渐构成了各级职能中心。

1图书馆和展览中心

传统图书馆中也常常设置展览厅,但大部分是结合门厅走廊设计,内容也多为新书推荐,图片展览等,且为临时展位。而现在的图文信息中心设计中为突出本校的办学特色常借助图书馆的核心位置,整合整个校园的展览空间,把展览空间升级为博物馆和展览馆等,长期设置展厅,展品等级较高,展示空间可承担中大型展览,此类空间一般设置在图书馆的底层或高层的上部。

2图书馆和会议中心

作为大学这样一个科研和教学的专门机构,学术交流活动必然是大学机构中的主要文化活动,传统大学设计中常单独设立会议中心,但常面临会议中心单体建筑体量较小,处于校园的边缘地带,形象不突出的问题。而图书馆常处于校园中心位置,并且大学图书馆作为大学中最重要的知识中心和文化建筑,如果能承担起这些学术交流活动,为文化活动提供空间和服务,那么就可以使这些文化交流活动更加具有象征性的意义。

会议中心一般均有有独立的对外出入口,对内部设施的也有相应的联系结点;对外出入口宜避开主要道路和主要学生人流。其常设置于图书馆一至四层内,同时还需考虑汽车停车场地以及车库有便捷的流线到达会议中心。

3图书馆和现代教育中心

随着终生教育时代的到来,高校读者群类型也不再是由学生、教师的简单构成。它可能由来自社会各阶层、不同年龄的人群组成。在校园中,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内涵是不会改变的,它将为终生教育服务。

同时现代开放式校园使大学图书馆成为一个地域的信息中心,它将成为该地域的学术交流与社会活动中心。它可能需要设置多种供社会活动的动态空间,如多功能可以兼作放映厅的报告厅、进行社会性培训的教室等,形成以图书馆为主,兼容其它社会活动的新型复合图书馆。

现代图书馆综合体中常常设置现代教育中心也是因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可以共用图书馆的许多电子设备,现代教育中心设计中常常独立设置,并且常有一些特殊要求。

4图书馆和服务及休闲设施

传统功能分区的校园设计,教学区、生活区是截然分开,图书馆内只安排纯图书阅览空间,还有很小的小卖部。师生们课间休息、交流所需要的快餐店、咖啡厅、小商店、书店等生活服务设施则大部分远离教学区,尤其在规模较大的校园内,教学区与生活区间往返距离长,造成了对服务设施使用不便,也使图书馆缺少生活气息而单调、乏味。

大学图书馆是一个“交流场”,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思想、文化、学术、艺术直接交流的场所,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构成了大学文化生活的主体,在大学课室中,知识交流基本是单向式的,在大学宿舍中,有效的文化性的交流是有限的,可在大学图书馆中设置一定的交流和休闲场所,可以将单向式,单调的知识摄入变成交互式的知识交流,使得知识信息的获取更具成效,而且休闲场所的设置也能提高大学图书馆的服务档次,能让读者在更加舒适的环境中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

符合校园生活随意性和多样性的复合化空间组织,应将二者空间有机的穿插和融合,如南京工程学院江宁校区图书馆将咖啡厅设于首层,二层报告厅的下面,既保证了咖啡厅有充足的客源,又可以为图书馆的会议中心服务。图书馆与生活领域空间的复合使教学与生活并重,寓教于乐,寓学习于生活之中,增强图书馆的吸引力,诠释了校园学习与生活的新概念。

生活服务设施一般设于图书馆首层或二层,对内对外均有独立的出入口,对于咖啡厅一般设在景观较好的一面,也可结合场地设计室外茶座,设置餐饮功能时应注意气味对图书馆主体的影响。

5与学科组织单元的复合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我国大部分高校吸收国外成功经验进行了学院制的结构改革,学院下设系,系下设专业,以期打破学科界限,实现多学科的综合和共建。学科间的联合和共同发展,使图书馆成为多功能的综合体,如美国哈佛大学科学中心,面积27000m2,包括数、理、化、天文、地质、生物、统计学等学科的实验研究用房,大阶梯教室、图书馆、行政服务用房等功能。

并非每个图书馆综合体中都包含以上全部功能,它可能是其中几种功能的组合,应在设计中根据具体情况酌情设计。

综上所述复合型图书馆不是将各功能块的面积指标简单地相加,而是在资源共享和集中效应的前提下,以图书阅览为主体,以增强图书馆活力为目的。为此,将报告厅、展厅、会议室和多功能厅等功能集中成为学科群内的交流中心,在这里既有反映学科发展、最新成果的展示,也有代表学术前沿的专家大师们的精彩的讲演;既可以在课堂上共同聆听学科的发展状况,也可以在休憩的闲暇互相探讨和交流,在这里将各学科的师生吸引到一起,在不经意的接触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参考文献:

[1]戴利华著.2003海峡两岸图书馆建筑设计论文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第3篇

论文摘要:以洛阳理工大学图书馆的设计为例,对新型数字化图书馆的设计进行探索,提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高校图书馆的设计理念。

建筑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毫无疑问建筑是理性的,它需要贯穿建筑师的理性思维,同时,建筑又决不仅仅局限于理性思维,它更是一门艺术。它需要将人的情感去关注非情感化的理性创作,从而将人的感情转移到建筑上。因此,追求情理兼容的建筑作品是我们在创作过程中理当追寻的目标。合理定位是设计过程的起点,也是设计理念及灵感产生的基础。就一般意义而言,建筑设计的定位包括环境定位、功能定位和建筑形象定位等层面,合理的定位往往是一个建筑设计成功的关键要素。

近年来,随着学生对信息需求的增长、科技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发展,各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新型数字化图书馆智能化服务功能的更新和拓展,也使得传统图书馆的功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让该建筑更好的满足日益复杂的功能要求?如何让新型图书馆的形象满足人们日渐丰富的审美要求?使得设计出的作品达到理性与情感的完美结合,我们带着对这两个问题的持续思考,进入到整个设计过程中。

本文结合洛阳理工大学图书馆的方案设计,对新型数字化图书馆的新职能、建筑内部空间布局、建筑文化情感等方面进行尝试,以期对新型数字化图书馆的设计有所参考。

一、新型数字化图书馆的设计理念

在网络技术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的图书馆设计正面临着功能改变,新型图书馆的设计方案必须突破传统图书馆的设计模式。经过深入思考,在功能上结合实际使用效果,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采用“一站式服务”的多功能入口大厅。在入口大厅读者通过网络磁卡就可完成整个馆内的图书借还工作,并可在馆内任何一台电脑前轻松完成检索上网,预约借阅以及其他服务项目,实现超市化管理及“预约、借阅、查询、还书一条龙服务”的高效服务。

阅览室尽量采用大空间布局,并围绕中央大厅及文化沙龙布置。通过阅览柜和阅览桌椅不同的布置方式,在大空问内分隔出既相互联通又相对独立的空间领域。阅览室均采用综合布线系,使每个阅览室都具备电子阅览室的功能。

上述布置方式彻底打破了传统图书馆“库室分离”的模式,将书库与阅览室紧密结合在一起。实践证明,这种格局,完全适应当今图书馆“全面开架、藏阅合一”的运作管理模式。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开放性布局也为图书馆今后的发展打下了灵活可变的基础。

二、相关配套的服务设施

大学图书馆在当今高校学生生活中正承担日益综合的文化服务职能、教育职能与休闲娱乐职能。这就使单纯意义上的传统图书馆逐步演变成新型综合的文化知识中心,使得新型数字化图书馆的内部功能向多功能复合化演变。为顺应上述变化,更好的满足功能要求,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将可独立开放的多功能报告厅、科普展厅、图书超市、咖啡吧、自修教室等相关服务空间集中设置在一层。将整个四层中心区域设为大型的文化沙龙,给读者提供交流、休闲的场所。围绕图书馆的核心功能和空间,穿插布置相关的配套功能。如每层阅览室均设有休息角,给学生提供一个短暂休息的场所。

三、取代传统的运作模式

传统图书馆的规模历来都以藏书量作为衡量标准,书库在传统的图书馆设计中是必不可少的主要功能单元。但是,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纸质信息载体在新型的图书馆中已逐渐被为网络和电子出版物所代替。电子媒介已然成为新型数字化图书馆不可或缺的信息载体。电子光盘库已经或将要取代传统书库成为一般图书馆最主要的资料存储方式。即便是在一些有纸质文献的传统图书馆内,也往往采用制作缩微胶片的方式供读者阅览。在实际运作中,由于光盘体积小,新型数字化图书馆就可以不再专门开辟书库,而是将其分散到各类阅览室内,既节省管理成本又方便读者借阅。实践证明这一模式更适应当今图书馆的需要。

四、寓意深刻的立面设计

建筑的生命孕育在与环境的情感共生之中,从环境中来,于环境中再生,以环境作为设计的切入点,从环境的结构原型中,从环境中那些有具有生命力的要素中寻求设计线索和灵感刺激,从而建立与完善环境程序,延续与发展环境意象,以建筑自身的艺术感染力,带动整个环境形象的艺术升华,达到情境交融。

在洛阳理工大学图书馆的立面设计中,我们从环境出发,发掘该图书馆的文化内涵,用丰富的建筑语言,赋予新型数字化图书馆深刻的含意。

为了充分表达图书馆建筑的亲和性和开放性,我们设计的图书馆在正面以双手开合的欢迎姿态伫立在读者面前,主入口宽敞的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驻流的空间,而且通二层的大台阶使得整栋建筑端庄雄伟。矩形的玻璃中厅增加了图书馆内部采光的同时,也营造了光影交织的变幻空间。方格形的窗户在建筑立面上显得大气稳重,也有立久持久之意。条形窗的布置如同图书馆的一本本藏书,象征着通向智慧的心灵之窗。出挑的玻璃轻钢雨蓬钢架起到了遮风挡雨的作用。双手开合的建筑外观,暗喻着这座建筑是知识殿堂的大门,也似乎在召唤着学生们积极走入这扇门,为将来的人生之路打下坚固的基础。

第4篇

(淄博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山东 淄博 255000)

【摘 要】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文化悠久,创造了五千年的文明,建筑史上也涌现出许多典范之作。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地域文化越来越重视。国外新建筑理论不断涌入的同时,国内建筑师也与时俱进,创作了大量有特色的建筑作品,其中不乏具有典型地域文化特征的优秀作品。但在地域特征的应用上,不能松懈,还应该进一步发掘。下面以山东援疆基层组织阵地工程设计方案(喀什地区)为例, 对建筑设计中的地域特征应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 地域特征; 基层组织阵地; 喀什; 高台民居; 喀什平原气候区; 帕米尔高原气候区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he geographical features applications

Liu Yuan-yi

(Zibo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Zibo Shandong 255000)

【Abstract】China’s vast territory, history and culture, created a five thousand years of civilization, the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also emerged as a model for many. With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people are more and more emphasis on regional culture. Foreign influx of new architectural theory at the same time, domestic architects times, created a lot of distinctive architectural works, many of them with the typical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good works. But on the geographical features of the application, can not relax, but also should be further explored. The following positions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Shandong Yuanjiang engineering design (Kashi), for example, for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he geographical features of the application to elaborate.

【Key words】Geographical features;Grassroots organization positions;Kashi;High-houses;Kashi plain climate zone;Pamirs climate zone

1. 概述

近年来,随着国外新建筑设计思潮的不断涌入,我国建筑师也不断学习进步,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但在地域特征的应用上,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山东援疆基层组织阵地工程设计方案(喀什地区),充分考虑了喀什地区的地域特征——包括当地文化特征和当地气候特征,使得建筑与文化、自然环境进行对话。这种设计方式,比较好的融合了地域元素、展现了现代建筑特征。

2. 喀什平原气候区基层组织阵地

(1)“不到高台民居,不算到喀什噶尔”,喀什的高台民居——“阔孜其亚贝希”之巷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平日,在小巷中,孩子们愉快的笑声,轻快的脚步声,以及老人们悠闲的独坐抑或是几个人围坐起来的攀谈,都令人感到小巷的活力。

(2)喀什平原气候区村级基层组织阵地(图1、图2)的设计,充分借鉴“阔孜其亚贝希”之巷的空间形式,利用现代手法进行表达,注重塑造人群公共活动空间,有利于当地居民的生活交流和情感沟通,营造一种和谐的生活氛围,提升整个区域的人文氛围。

(3)功能布局方面,就近葡萄架之下设置小型超时入口,向群众供应日常商品,提供便民服务;村级基层组织阵地的一层综合布置民兵值班室、卫生室、计生室、共青妇办公室,图书室、电教室、多功能室(集活动、会议、电教、培训等功能于一体),实行一室多用。

(4)村级基层阵地的室外环境充分借鉴民居的庭院元素,对葡萄架利用现代手法进行表达,注重与建筑本身的衔接,体现设计的整体性。同时,葡萄架与地面的衔接处设置种植斜坡,视觉效果犹如地面绿色植物通过葡萄架与建筑成为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同时在葡萄架之下,塑造公共活动空间,让居民能够体验到舒适并具有亲和力的室外环境,并能体现出基层组织阵地的吸引力。

(5)细部设计方面,提炼当地民居的一些设计元素——圆弧和十字纹,并重组这些元素以进行现代手法表达,室外的片墙引入十字纹进行现代表达,葡萄架借鉴当地圆弧形态进行现代表达.室内大厅的设计也受到“阔孜其亚贝希”之巷的启示进行空间塑造,同时引入了同样的细部元素,着力塑造空间环境。在体现传统性的同时,也体现了日新月异的时代性。

(6)技术方面,充分结合当地的气候特征,利用太阳能技术,提供热水和部分电力能源。设置雨水收集装置以提供部分用水进行植物浇灌和冲洗之用。在玻璃的选用上,优先选用双层low-e玻璃,窗户处设置外百叶遮阳,部分墙体采用特隆布墙体。在室外环境的设计上,考虑到攀爬植物的生态效应,在夏日适当时间将室外荫凉处的空气引导入室内,有效利用自然通风以节能。

3. 帕米尔高原气候区基层组织阵地

(1)帕米尔高原气候区主要是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年平均气温在5℃以下,冬季漫长寒冷,夏季温和。降水较少,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大风日数多,光照充足,辐射强,天气晴朗。针对这种气候环境,帕米尔高原气候区社区基层组织阵地(图3、图4)的设计充分利用技术手段,以创造舒适的社区办公环境,同时在材料方面,借鉴当地的建筑材料,与当地建筑保持和谐统一。

(2)功能布局方面,一层设置司法警务室,残联,卫生室,社保站、医保站、低保站、计生站、流动人口管理站、环境卫生站,在一站式服务大厅提供集中服务;二层设置综治办,党员管理办公室,图书阅览室,工会,会议、活动、培训、电教等用房。

(3)帕米尔高原气候区阳光充足,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提供热水,并利用光电板提供部分电力能源用于辅助照明;该气候区大风日数多,设置风力发电设施,提供部分电力能源,大风容易扬沙,设置攀爬植物架,有效防风沙,同时在窗户外面设置挡沙板;该气候区冬季漫长寒冷,气温较低,可有效利用被动太阳能,加大南向窗口的开口面积,让更多的阳能进入室内,并利用特隆布墙进行采暖;该气候区降水较少,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可设置有效地雨水收集装置,对雨水进行存储并综合利用。并利用其他有效保温措施,以保持室内温度,保证室内的舒适办公环境.通过各项技术的使用,使建筑的形式追随当地气候。

4. 结语

发掘地域建筑文化内涵,展示地域建筑文化精髓,是建筑师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在建筑设计中,可以适当引入具有地域特征的元素,以反映地域文化,使得地域元素与现代元素和谐统一。这种设计方式能够不仅比较好的融合地域元素、展现现代建筑特征,同时也能够唤起人们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 邹德依;刘丛红;赵建波 中国地域性建筑的成就、局限和前瞻 [期刊论文] 建筑学报2002(05).

[2] 麻国庆 全球化:文化的生产与文化认同 [期刊论文]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4).

[3] 李百浩;刘炜 当代高技术建筑的地域性特征 [期刊论文] 华中建筑2004(03).

[4] 黄星元 地域文化和时代建筑的追求——海南广场会议中心创作理念 [期刊论文] 建筑学报2003(6).

[5] 王涛 当前我国建筑设计民族传统的传承及问题 [期刊论文] 华中建筑2011(7).

[6] 薛一冰;李付强 浅议宁夏地区生态移民住宅绿色适宜技术——以红寺堡区鲁家窑生态移民为例 [期刊论文] 建筑节能2012(7).

[7] 虞志淳;刘加平 陕西关中村落生态化策略研究 [期刊论文] 新建筑2008(5) .

[8] 宣蔚;魏晶晶;唐泉 地域性的回归——重庆山地建筑的生态性探索 [期刊论文] 华中建筑2010(5) .

[9] 伍未;魏宏杨 浅谈重庆传统民居对气候的适应 [期刊论文] 山西建筑2009(3).

第5篇

【关键词】智能混凝土;研究;问题;应用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材料科学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作为建筑重要材料的混凝土不断向高性能、多功能和智能化方向发展。用它可以建造大型化和复杂化的混凝土结构。因此,研发具有主动、自动地对结构进行自我诊断、自我调节、自我修复、恢复的智能混凝土已成为混凝土的主要发展趋势。

一、智能混凝土的定义和研发过程

1、智能混凝土的定义

智能混凝土是在混凝土原有成分的基础上复合智能型的建筑材料,它使混凝土具有自我感知和记忆能力,能自己适应和自我修复特性的多功能型材料。依据它的这些特性可以有效地感知混凝土材料内部的损伤,满足结构自我安全检测需要,防止混凝土结构潜在的危险性破坏,它能根据检测结果自动进行修复,明显地提高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总而言之,智能混凝士是自我感知和记忆、自我适应、自我修复等多种功能的综合体,缺一不可,但是以当今的科技水平制备完善的智能混凝土材料还相当困难。但近年来损伤自诊断混凝土、温度自调节混凝土,仿生自愈合混凝土等一系列智能混凝土的相继出现,为智能混凝土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智能混凝土的研发过程

智能混凝土的基本材料与一般的混凝土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水泥和砂子。但是智能混凝土中还含有石英砂和各种加固的材料、纤维。这种石英砂和其他大量混在砂子中的石英砂是不同的,它的纯度很高,高达100%。依据它的特点,伊朗的土木工程师把智能混凝土应用到从修建水坝到铺设污水管的各个领域,并且不断地完善其应用技术。哈马丹布-阿里大学的穆哈穆德・尼力教授在智能混凝土中配入了聚丙烯纤维和石英粉,使其韧性大大提高,抗爆能力比普通混凝土高出数倍。卢合拉・阿里扎德的改进更加完善。萨韦省伊斯兰阿萨德大学阿里・纳扎里教授及其同事发表了多篇论文,研究使用各种氧化金属纳米粒子改变混凝土内部结构的方法。他们使用过氧化铁,氧化铝,氧化锆,氧化钛及氧化铜。材料经过纳米粒子处理后会呈现出极佳的属性。尽管只有几件小样品呈现出了这种属性,但至少证明了这个方法是可行的。使用这样的纳米粒子,有望制造出比拉法基混凝土强度高出四倍的混凝土。2008年,德黑兰大学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研究的是智能混凝土抵御钢弹冲击的能力。一般情况下,这些在地震时都不是问题。研究发现,加有大量长钢质纤维的混凝土性能最佳。随着智能混凝土的研发过程的不断推进,其工能也在不断完善和强化。

二、智能混凝土的研究现状,及其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1、智能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对于具有自诊断、自调节和自修复功能的混凝土只是智能混凝土研究的初步阶段,它们不是具备智能混凝土的全部特征,而是只拥有它的某一个特征,所以说它们是一种智能混凝土的最初形成的简化形式。因此有人把它们叫做机敏混凝土。显然这种功能不完整的混凝土不能代替发挥智能混凝土的作用,当今科研工作者们正努力于将两种以上的功能进行混合组装在一起,这就是我们知道的智能组装混凝土材料的研究。智能组装混凝土材料是将具有自我感应、自我凋节和自我修复组件材料的功能,混凝土基材复合可以做到依据结构的需要进行排列,以此来达到混凝土结构的内部损伤的自我诊断、自我修复以及抗震减振的智能化。

2、智能混凝土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建筑房地产飞速发展的今天,智能混凝土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但是作为新型的功能材料,在运用到实际的工程中,我们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地加强探索和研究:例如碳纤维混凝土电阻率的稳定性、电极布置方式、耐久性等方面的研究;光纤混凝土的光纤传感阵列的最优排布方式研究;自愈合混凝土的修复粘结剂的选择研究,自愈后混凝土耐用和持久性能的完善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将对智能混凝土的进一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为进一步为促进智能混凝土的研究工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首先,要用针对性地进行开发研究。研究的针对性是指要针对混凝土的性能发生恶化以及结构发生破坏等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智能方法,例如可以针对这些情况,进一步缩小智能化范围,以某一种具体功能为对象,然后研究出相对应的方法。

其次,注重其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浇注混凝土要在工程现场进行,因而应以原有工艺为基础开发相应的较为简单的方法。选用的材料应具有化学稳定性,要有利于安全施工,不挥发任何有刺激的气味以及其它有害物质等,并且还能够能大量使用而且成本较低。

再次,注意研究设计的综合功能性。采用智能化,虽能够提高材料的耐用和持久性,但是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因为采用了某种材料虽可以对某种恶化情况进行控制以及进一步改善,但是否会对其它性能会产生,面对正反两方面的问题都在判断和设计时进行综合而全面的考虑和衡量。

三、智能混凝土的应用前景

智能混凝土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时展的结果,它的运用对重大土木基础设施应变的实量监测、损伤的无损评估、及时修复以及减轻台风、地震的冲击等诸多方面有很大的意义,对保证建筑物的安全耐用和持久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随着现在建筑发展的智能化趋势,传统的建筑材料的研究、制造、缺陷预防和修复等都面临着强烈的挑战。智能混凝土材料作为建筑材料领域的高新技术,为传统建材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也提供了全新的机遇。它发展可以使混凝土材料的应用具有更广阔的前景,相信也会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运用到建筑材料领域,随之就产生了智能混凝土材料,智能混凝土材料的出现以及运用将会革新我国土木工程的建设,其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马成松.信息化背景下的新世纪土木工程[A].土木工程与高新技术――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2.

[2]丁勇,施斌,徐洪钟,等.基于仿生学的建筑物智能结构系统初探[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4(04).

[3]李济泽,严世榕.智能结构及其应用问题[J].引进与咨询,2003(01).

第6篇

    (一)农业的内涵与外延出现明显变化。论文百事通目前,农业提供粮食等基本生活需要的商品生产功能已不再是农业的唯一功能,在非产品生产方面的功能不断拓展并逐步扩大范围。

    (二)农业的发展方式发生明显变革。传统农业的发展方式是用机械代替人力和畜力,以化肥、农药等化学物的普及应用和大量投入作为农业产品产量增加的基本手段。现代农业则采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高效的产业体系。

    (三)农业与其他产品部门的融合空前紧密。随着农业多功能的发展,农业作为第一产业部门和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的界限逐步模糊,农业与其他产业部门紧密结合、互补联动的一体化生产体系逐步形成。

    (四)农业作为社会公共部门的属性日益明显。在传统农业的单一生产功能意义下,只是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基础的经济部门。农业多种功能的拓展特别是在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方面功能的拓展,使农业的受益者首先是整个社会,其次才是农业经营者。随着其产业经济部门属性的不断弱化,农业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公共部门。

    二、现代农业功能拓展的重点

    根据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对农业的功能定位,必须考虑以下因素:(1)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国民经济结构变动明显,非农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特别是随着工业反哺农业阶段的到来,农业的功能会出现变动。(2)现阶段,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发展时期,就业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等都相继出现。因此,应有针对性的发展农业的某些方面的功能来解决目前的矛盾和问题。(3)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逐渐成为制约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的一个重要问题。农民可利用农业的多种功能为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从上述情况出发,我国现代农业拓展的重点有:一是强化农业的产品供给保障功能,着力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农业的最基本功能,也是各国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农业的一致要求。不论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生产性功能都是农业的最基本功能,是保障性功能,也是其他功能得以发挥的基础。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保证粮食的供应乃至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需求更为重要。现代多功能农业发展应着力改善粮食生产条件,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向社会增加优质、安全和多样性的农产品供应,以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二是发挥现代农业对劳动力的转移贡献功能,着力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解决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解决就业问题,最大的难题还是解决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近年来,由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下降,农村劳动力不断涌向城市,出现所谓的“农民工”,农民工为城市的工业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带来了城市就业方面的种种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之一还在农村。要充分进行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开发,拓展现代农业的多种功能,像农家乐、旅游农业等形式的休闲农业的方式,或是农产品的深加工等都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好去处。三是增强农业对农民的收入贡献功能,着力解决农民的富裕问题,农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实现农民群众的生活富裕和全面发展。我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70%,农民富则国家富。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农民的收入虽有很大增长但与市民差距拉大,农村生产条件并没有很大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远远不及城市。通过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如发展观光旅游农业、休闲农业、规模农业、项目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吸纳更多的人来农村旅游和消费,可增加农民的收入。四是充分凸现农业生态的保障功能,着力解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由农业具有生态保护的功能决定的。农业在生态保护方面,如在防洪涝灾害、涵养水源、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处理有机废弃物、净化空气、提供绿色景观和自然景观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应重视农业在生态保护方面功能的发挥,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在生态保护方面的作用,为农业的可持续乃至整个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建设现代多功能农业的途径和措施

    (一)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建立促进多功能农业发展的投入机制。多功能农业的发挥需要资金投入。目前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严重影响农业的粮食生产这一基本功能的发挥。在多功能农业投入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不足,跟不上农业发展的需要;投入结构存在不合理问题,影响农业在就业和生态保护方面功能的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不完善,资金使用效果不理想,有限的资金不能形成合力。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农业多种功能的发挥。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

    1逐步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农业是弱质产业,对农业进行支持和保护是政府的重要责任,也符合国际惯例。通过立法,将现有的支农资金投入纳入到国家财政预算中,作为经常性预算支出固定下来,以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长期性。

    2拓宽支农领域和渠道,加大支农力度。加大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生产资料生产、食品安全检验、病虫害防治、灾害预防、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等公益性支出。

    3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对目前由不同渠道管理的农业投入,尤其是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统一安排,防止重复投资或投资过于分散,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要明确对违法行为处罚的办法和标准,建立由农业、财政、审计、纪检监察多部门联合的支农资金监管机制。

    (二)调整农业结构。过去农业是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现代农业中的农资供应、农产品收购、加工、贮藏、农技推广、人员培训、信息咨询等为农业生产提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各种经济活动所占比重不断提高,使现代农业的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及花卉农业等一些新型产业形式迅速崛起,成为农民增收和就业的新的产业形式。多功能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发达的关联产业群。同样,发达的关联产业群也为农业其它功能的拓展提供了条件。农业产业化越发达,则多功能农业发展的越好。

    今后,进一步调整农业

    结构的重点是:一要深化农业内部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调整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农产品的品质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调整农产品的品质结构,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二要重视构筑农业产业体系各环节间的互动。国家在制定支农政策时,不仅要考虑农业传统的单一的农产品商品生产功能,还应考虑环境、社会、食品安全、经济、文化等多种功能,应通盘考虑如何构筑由农产品生产体系、农产品加工体系、食品销售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政策支持体系、生产组织体系、市场流通体系、生态保护体系以及安全体系等所组成的具有多方面功能的农业大产业体系,确保农业内部各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的互动和融合,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青年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培养多功能农业人才,为多功能农业提供人才支撑。多功能农业的发展迫切需要一批精通农产品销售、管理、流通、运输等相关知识的经纪人队伍,从而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人才支撑。因此,在多功能农业的发展中,首先应采取积极措施,把大量的农村青年留在农村。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经验看,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逐步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是发展的趋势,但考虑到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目前城市和工业吸纳农村人口、农业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仍需由农业来提供就业岗位,减小社会就业压力。农业容纳隐性失业的能力比较大,如。大量兼业农户的存在,可缓冲由非农产业发展的波动引发的就业问题。其次,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再次,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新晨

    (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的步伐,强化多功能农业的科技支撑作用。现代农业的显着特征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而这有赖于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创新。虽然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取得很大成绩,农业科技对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现有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还远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科技创新和储备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科技创新人才匮乏,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推广体系薄弱,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比较低等问题仍然存在,因此,在现代多功能农业发展中应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1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大幅度提高科研水平和科研开发效率,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科技创新体制;要以现有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的研究力量为基础,按照经济发展需要、区域特点和学科发展的要求,建立农业科研基地、产业综合研究中心和区域农业科研中心等科研体系。

第7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 校园环境 人才培养 关系研究

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这为新形势下抓好高校环境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明确了方向。我国高职教育经过30年的发展在办学规模上已成为半壁江山,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生源等竞争,重视和加强高职院校校园环境建设,深化高职特色环境育人功能,努力创建一个与教学目标、教育者、受教育者和谐统一的育人环境,既是构建和谐校园、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重点,又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然需求。

一、高职校园环境建设基本内涵

作为全日制普通高校的一种类型,高职院校与其他高校校园环境既有诸多共性,也具有特性。共性在于,校园环境是一个特殊的环境,既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校园文化积淀的物质反映,既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前提,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同时也是课堂教育和其他教育的有效补充。校园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的建筑风格、人文环境、自然风景特色、绿化美化程度、环境整洁水平以及设备现代化层次等,一般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校园的精神环境,也称软环境,如学校的管理规章诸要素、校风学风教风、社团、文体活动、人校人际关系等;二是校园的物质环境,也称硬环境,如校园道路、绿化、建筑、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设施等,能够满足师生工作、学习、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设施和附着于校园的物质条件。一般来讲,校园环境建设主要指物质环境的建设。同时,高职院校的校园环境建设应有别于其他高等院校,具有其鲜明的特色。高职校园环境建设应以职业特点为中心,以服务区域或社区经济、文化的开放性教育教学为理念,注重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并运用到校园环境的布置中去,使校园整体环境体现行业特色,教学设施突出企业环境、教学场所展现企业文化,从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二、校园环境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联动关系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塑造人。学校的环境与人才的培养息息相关,校园环境的好坏、优劣决定着育人功能的发挥,对师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约束、引导、规范和塑造作用,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品德、审美能力、环境意识、行为习惯、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培育,优美、整洁、富有特色的校园环境既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全方位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与途径,它以其特有的形象和魅力感染着校园里的每个师生。

高职院校普遍起步晚,存在着体制机制尚未形成、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活力不足、“双师型”师资不足、社会与企业认知融合度低等诸多问题和困扰;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面临加快发展的大好机遇和挑战,一些学校也存在着不顾自己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违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规模扩张,重内部建设,而轻教学质量提高,轻管理的现象。作为办学基础的校园环境,在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合理规范校园,注重高职特色校园建设,发挥人文环境育人作用,注重环境建设与人才培养联动,将使校园环境成为德育、技能培育的助力剂,促进环境建设中育人功能的最大化。

三、高职校园环境建设与环境育人的实践与探索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首批28所、广西首家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校园建设中,学校实践“环境景区化、建筑特色化、风格人文化、功能多样化、设备现代化”的“五化”校园建设理念,从加强校园环境规划建设、文化建设、真实实训环境建设、信息化建设、技防建设等方面入手,促进环境育人,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一)校园环境建设明确开放型、新型的理念

由多所学校合并组建的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得到了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十一五”期间,南宁市委、市政府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以构建服务型、应用型职业教育体系为主线,确立了将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成为广西乃至西南地区的区域性高等职业教育名校的建设目标,并在新建相思湖大学园区为学校规划了1800多亩教学用地,在前期投入1.5亿元新校区建设资金的基础上,在政策扶持、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2011年,又把学校作为高职教育改革实验区试点单位,初步形成政府主导、校企联动、三方携手培育高技能人才的工作机制,为学校的深化改革,科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办学基础。学校在自身建设发展中,能充分结合所处大学园区建设规划、功能设计和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秉承“砺志、崇实、强技、尚新”的校训,明确了“五化”校园建设思路,将环境育人与建设开放式、生态型和现代化高等学府的理念高度融合。

(二)校园整体规划坚持育人为本

1.校园规划重视育人环境。加强校园环境规划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学校校园规划采取国际邀标方式,积极引入国际竞争,目前的校园规划设计以加拿大阿奇贝斯景观设计有限公司的方案为主体,并集成了其他公司优选方案的先进理念,整体规划设计既体现了生态化、园林化的特点,考虑了对地形的利用与结合,虚轴线的使用效果,又吸收了德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际知名职业教育学府人性化建筑风格。此外,校园规划立足社区规划建设实际,设计了集建筑布局、功能划分、资源共享为一体的三个相对独立的校园生态社区组团,积极营造多层次立体的、人性化的参与性共享校园环境,既满足学校、社区发展的需要,又满足了师生、社会机构和人员对学校资源的合理利用。

2.校园建筑体现育人特色。一是功能布局多样性设计,注重育人效果。现代高职校园应是突出办学特色、功能复合、开放型、服务性强的社区型大学园区。在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学校以“实用”“够用”“拓展”“优美”为原则,结合大学城社区和城郊结合部的特殊地理位置,设计了校前区和图书馆、学术中心、体育场(馆)、商业街、科技产业区、餐饮实训酒楼(宾馆)、机电维修中心等各种对外开放交流的场地,在满足学生素质拓展、基本的生产实训条件的同时,为学校、社会双向多元交流与合作、资源共享与服务、科研成果的转化、资讯沟通,以及带动和激励所在地域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健康繁荣提供了良性空间和平台,将使大学成为社区文明中心,使校园环境成为人才的孵化器和社区文化旅游重要资源。二是建筑空间人性化设计,注重以人为本。学校建筑空间设计加强了开放与封闭、人工与自然、静态与动态的对比,加强了空间场所的功能复合性和模糊性,使空间充满活跃的生气和愉快的变化,使建筑更彰显人性化特征。如学生宿舍楼群间、学生宿舍与学生食堂间、教学区与行政办公区均采用了连廊设计,为校园交通、师生联系、环境整合、拓展公共活动空间、有效抵御气候变化、稳定学生心理等方面发挥了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多重功能。又如,宿舍及教学楼群全部采用架空设计。学生宿舍架空层分区域开辟了各种校园服务站,学生自主创业小站区域,学生休闲娱乐、社团活动区域、多功能学习区域等。教学楼群架空层着重于学生技能操练功能布局,以及学生日常学习交流、社团活动设施建设。三是校园环境无障碍设计,注重特殊技能型人才培养。学校重视无障碍建筑设计,在新校区规划设计中无障碍环境设计一步到位,分步实施,在旧校区改造中,投入大量资金对原有教学场所、场馆进行了坡道改造,卫生间、淋浴间的无障碍化,充分运用学校教学资源支持特殊教育,培养特殊技能型人才。2011年5月,广西残联与学校联手,在学校创立了广西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学院,这是广西首家面向残疾人的专门学院,也是全国高职高专第一所全日制残疾人大专学历教育学院。

(三)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烘托育人氛围

1.注重历史文化传承与环境建设的结合。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学校重视校史成果的运用,充分结合高职特点,将校史陈列与校内实训酒楼、宾馆及学生服务中心的环境设计融合,以校史文化、历史人物、杰出校友、办学成果的宣传教育为主线,建设了校史主题餐厅,学生服务中心校史展厅等,并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场所之一。

2.注重校园主题文化与环境设计的结合。学校在校园景观设计上,无论整体规划还是细部设计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主题的打造,注重从使用者的实用性角度出发,即空间的营造、植物的配置、小品的尺度及布局、材料的选择等,并以人的行为规律与审美标准为基点,特别从对弱势群体学生的关怀出发。如以“森林学校”建设为主题,植物的成长崇尚自然生态美;校园整体绿化、美化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使不同区域各具特色;配合多条不同风格、亚热带作物的绿荫文化长廊布局等,满足了学生学习生活、沟通交流、改善心态、陶冶审美情趣的需求,成为校园功能建筑和功能空间的有效补充和精神载体。又如,以花为主题,设立了桃花林外语角、向日葵广场;以学校形象识别LG宣传为主题,结合校训、爱国、爱校、诚信、荣辱观教育,通过规划设立于学校各区域的宣传栏、橱窗、板报、电子屏、小品,以及各类门牌、校牌的统一等,丰富校园人文环境,促进环境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3.注重高品质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优良的校园文体活动场所、设施建设,是构建美好校园环境文化,陶冶学生情操、规范学生行为、适应大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物质条件。学校在新校区三个组团建设规划中,每个组团都规划了完善的文体活动场所,每个场所建设以满足学生素质拓展为主,以实现对外开放、资源共享、社会服务为辅,通过多元化的资金引入、多样性的课程设计,建设了一批高品位、高品质的体育场所和体育运动设施。如一组团建设中,除常规场所、设施建设外,还通过政府扶持、社会融资、企业支持等多种渠道,建设了亚田联标准运动场,功能先进的多功能体育馆,以及拓展学生技能的攀岩墙、网球场、多功能健身房等,努力创建高品质育人环境。

(四)校园实训基地建设坚持“四位一体”“双主体”育人模式

“校企合作,企业先导”的“双主体”育人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互利共赢,体现工作的真实性和实用性,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实施独立责任的“实训中心”运营和市场化多元建设模式,建立与完善了一批集教学、科研、培训、生产功能为一体的“四位一体”现代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室)。实训基地建设从环境文化建设入手,以企业真实生产车间的人文环境构建为基准,以学校形象识别系统为基调,按现代企业标准对整体布局、制度建设、工序规整、着装统一等严格要求,并通过引入课程、引入企业生产线、引入企业管理者参与日常实训课程设计、实训教学、实训管理、产训结合等,以真实的生产环境和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为师生职业道德培育、知识运用、技能培训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氛围,发挥了实训基地育人的最大功用。

(五)数字校园建设突出空间育人环境构建

信息化数字校园包括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两个层面,包含行政、教学、学生三大部分。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的数字校园资源计划,包括NCRP系统、“笔记本大学”“校园一卡通”等建设。NCRP系统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理念,构建的是“时时、处处、人人”的人文信息环境。此环境中,所有数据是实时、公开的,工作流程标准化,并且始终处于控制状态,教职工的绩效也在比较数据中自动生成,而其中的“学生诚信银行”,更是学校“教养工程”中“教”与“养”结合的重要方式。通过信息化手段,将学生的行为进行量化,激励、规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学生大学三年综合测评的重要指标,既创新育人模式,又提升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实现了“仿真校园”与“现实校园”校园的高度统一。学校还以“笔记本电脑”为载体,以有线和无线网络为校园平台,通过师生人手一台电脑计划的推进,使学生获取更有效的学习方式,实现师生最简便的沟通方式,同时也促进后勤服务、行政办公效能最大化,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实时辅导与动态管理,为促进学生就业,促进家校、校企联系共同育人搭建了优质空间平台。

(六)平安校园环境建设促进安全文化育人

第8篇

论文摘 要:智能混凝土是建筑材料与现代相结合的产物,是传统混凝土材料的高级阶段。回顾了智能混凝土的发展和现状,展望了智能混凝土的发展趋势和前景,阐述了研究中应注意的。

前言

随着现代材料的不断进步,作为最主要的建筑材料之一的混凝土已逐渐向高强、高性能、多功能和智能化发展。这种停留在被动和计划模式的混凝土检测与修复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多功能和智能建筑对混凝土材料提出的要求。因此,研究和开发具有主动、自动地对结构进行自诊断、自调节、自修复、恢复的智能混凝土已成为结构一功能(智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1智能混凝土的定义和发展历史

智能材料,指的是“能感知环境条件,做出相应行动”的材料。它能模仿生命系统,同时具有感知和激励双重功能,能对外界环境变化因素产生感知,自动作出适时。灵敏和恰当的响应,并具有自我诊断、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预报寿命等功能。智能混凝土是在混凝土原有组分基础上复合智能型组分,使混凝土具有自感知和记忆,自适应,自修复特性的多功能材料。根据这些特性可以有效地预报混凝土材料内部的损伤,满足结构自我安全检测需要,防止混凝土结构潜在脆性破坏,并能根据检测结果自动进行修复,显著提高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正如上面所述,智能混凝士是自感知和记忆、自适应。自修复等多种功能的综合,缺一不可,以的科技水平制备完善的智能混凝土材料还相当困难。但近年来损伤自诊断混凝土、温度自调节混凝土。仿生自愈合混凝土等一系列智能混凝土的相继出现;为智能混凝土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1损伤自诊断混凝土

自诊断混凝土具有压敏性和温敏性等自感应功能。普通的混凝土材料本身不具有自感应功能,但在混凝土基材中复合部分其它材料组分使混凝土本身具备本征自感应功能。目前常用的材料组分有:聚合类、碳类、金属类和光纤。其中最常用的是碳类、金属类和光纤。目前主要有2种研究比较热门的损伤自诊断混凝土:碳纤维智能混凝土、光纤传感智能混凝土。

1.2自调节智能混凝土

自调节智能混凝土具有电力效应和电热效应等性能。混凝土结构除了正常负荷外,人们还希望它在受台风、地震等灾害期间,能够调整承载能力和减缓结构振动,但因混凝土本身是惰性材料,要达到自调节的目的,必须复合具有驱动功能的组件材料,如:形状记忆合金(SMA)和电流变体(ER)等。形状记忆合金具有形状记忆效应(SME),若在室温下给以超过弹性范围的拉伸塑性变形,当加热至少许超过相变温度,即可使原先出现的残余变形消失,并恢复到原来的尺寸。在混凝土中埋入形状记忆合金,利用形状记忆合金对温度的敏感性和不同温度下恢复相应形状的功能,在混凝土结构受到异常荷载于扰时,通过记忆合金形状的变化,使混凝土结构内部应力重分布并产生一定的预应力,从而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承载力。

有些建筑物对其室内的湿度有严格的要求,如各类展览馆、博物馆及美术馆等,为实现稳定的湿度控制,往往需要许多湿度传感器、控制系统及复杂的布线等,其成本和使用维持的费用都较高。日本学者研制的自动调节环境温度的混凝土材料自身即可完成对室内环境湿度的探测,并根据需要对其进行调控。这种混凝土材料带来自动调节环境湿度功能的关键组分是沸石粉。其机理为:沸石中的硅酸钙含有(3-9)X10-10m的孔隙。这些孔隙可以对水分、N0x和S0x气体选择性的吸附。通过对沸石种类进行选择,可以制备符合实际需要的自动调节环境湿度的混凝土复合材料。它具有如下特点:优先吸附水分;水蒸气压力低的地方,其吸湿容量大;吸、放湿与温度相关,温度上升时放湿,温度下降时吸湿。

1.3自修复智能混凝土

混凝土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大多数结构是带缝工作的。混凝土产生裂缝,不仅强度降低,而且空气中的CO2、酸雨和氯化物等极易通过裂缝侵人混凝土内部,使混凝土发生碳化,并腐蚀混凝土内的钢筋,这对地下结构物或盛有危险品的处理设施尤为不利,一旦混凝土发生裂缝,要想检查和维修都很困难。自修复混凝土就是应这方面的需要而产生的。在人类现实生活中可以见到人的皮肤划破后,经一段时间皮肤会自然长好,而且修补得天衣无缝;骨头折断后,只要接好骨缝,断骨就会自动愈合。自愈合混凝土就是模仿生物组织,对受创伤部位自动分泌某种物质,而使创伤部位得到愈合的机能,在混凝土传统组分中复合特性组分(如含有粘结剂的液芯纤维或胶囊)在混凝土内部形成智能型仿生自愈合神经系统,模仿动物的这种骨组织结构和受创伤后的再生、恢复机理。采用粘结材料和基材相复合的,使材料损伤破坏后,具有自行愈合和再生功能,恢复甚至提高材料性能的新型复合材料。在日本,以东北大学三桥博三教授为首的日本学者将内含粘结剂的胶囊或空心玻璃纤维掺入混凝土材料中,一旦混凝土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开裂,部分胶囊或空心玻璃纤维破裂,粘结液流出并深人裂缝。粘结液可使混凝土裂缝重新愈合。

2智能混凝土研究现状和应注意的问题

前面所述的自诊断、自调节和自修复混凝土是智能混凝土的初级阶段,它们只具备了智能混凝土的某一基本特征,是一种智能混凝土的简化形式。因此有人也称之为机敏混凝土。然而这种功能单一的混凝土并不能发挥智能混凝土作用,人们正致力于将2种以上功能进行组装的所谓智能组装混凝土材料的研究。智能组装混凝土材料是将具有自感应、自凋节和自修复组件材料等与混凝土基材复合并按照结构的需要进行排列,以实现混凝土结构的内部损伤自诊断、自修复和抗震减振的智能化。

智能混凝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作为一种新型的功能材料,如果投入实际工程,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如碳纤维混凝土的电阻率稳定性、电极布置方式、耐久性等;光纤混凝土的光纤传感阵列的最优排布方式;自愈合混凝土的修复粘结剂的选择。封人的方法以及愈合后混凝土耐久性能的改善等。解决上述一系列问题将对智能混凝土今后的产生深远的。为促进智能混凝土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必要就以下几点形成共识:

(1)开发应有针对性。所谓针对性就是要针对混凝土性能发生恶化和结构发生破坏等现象,考虑不同的智能方法,如针对这些现象,设想开发出一种能应对所有这些情况的手段是很困难的,因此,缩小智能化范围,以某种功能为对象,从而开发出相对最适应的方法是必要的。

(2)实施中应具有可行性。浇注混凝土多在施工现场进行,因而作为智能混凝土的施工方法,对其技术与工艺要求不能过高。应以原有工艺为基础开发相应的较为简单的方法。选用的材料应具有化学稳定性,要有利于安全使用,不挥发任何有刺激的气味和其它有害物质,并能大量应用而且成本较低。

(3)设计应具有综合性。采用智能化,虽然可以提高材料的耐久性,但也会带来负面作用。如由于使用了某种材料虽然能对某种恶化现象进行控制和改善,但是否会对强度等其它性能有所影响,所有这些正反两方面的问题都必须在判断和设计时进行综合考虑和权衡。

3结语

第9篇

论文摘要:以场景作为切入点,运用场景的设计和组织手法,分析和探讨了当代大学教学建筑设计的一系列问题,为当今我国大学教育和大学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且有助于思考大学教学的改革和大学精神的体现。

在我国春秋时代,大教育家孔子在杏坛下传道、授业,弟子们围绕而坐,相传鼎盛时期有弟子三千;louiskahn曾对学校的本原回归为一棵树…1。随着千百年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变革,学校的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它对于知识的传播和交流这一使命却是亘古不变的。从大树下的席地而坐到教学楼中的探讨、交流,一种和谐的氛围始终萦绕其间,久而弥芳。

因此,校园建筑场景的核心是学习和交流;检验教学建筑设计的好坏,一个重要因素:是否形成了场景,即能否提供给人舒适方便地学习和交流,以体现大学精神。

1场景的概念及意义

1.1场景的表层含义

场景这一概念多用于艺术作品(如绘画、诗歌、戏剧、电影等),它是构成这些艺术的基础。

在绘画中,场景是直接表现和刻画的重点。如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通过散点透视全景式地展现了北宋汴京盛平时期繁华的城市生活场景(见图1)。

1.2场景的深层含义

场景的深层含义是指它不仅仅作为一种艺术作品的表达方式,或是刻画的对象,而是视为社会、习俗、人的行为和心理等因素共同作用于建筑环境所形成的现象。它反映了文化、制度、习俗、行为、心理等,同时也对它们构成影响(见图2)。

场景的深层含义更加契合建筑学的研究范畴,它不仅仅指单纯的物质空间,还包括了在其中的使用者及他们之间产生的行为所形成的氛围和景象。将主体——使用者作为构成和影响场景的重要因素,对于建筑的设计和评价有着深刻的启迪。

在建筑实践中,可以通过设计场景和组织场景来思考和设计建筑。

正如阿摩斯·拉普卜特说:“设计的目的就是创造为使用者着想的环境及其组成部分,也即形成场景并予以“布置”,以满足使用者的愿望和活动需要。”【2j因此,在设计建筑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在设计今后为人所用的场景。从场景的角度出发,研究场景的生成和组合,是一种建筑学的设计方法。

bernardtschumi等已经在试着运用文学作品或电影中的场景设置、逐渐消退以及跳跃、剪切等处理手法,映射到场景策划,来打破传统的场景叙述时所采用的方法。具体主要归纳为:顺序、插叙、倒叙、并叙、断叙等。

2场景在教学建筑设计中的具体解析

2。1巴黎马恩建筑学校——场景的容器

巴黎马恩建筑学校(marneschoolofarchtecture)是屈米在法国设计的一座教学建筑,在这座建筑中,充分反映了他的一些建筑思想,即将建筑的形式与事件、活动结合起来考虑,他相信建筑能够通过形式的组织以刺激和加速(accelerate)每天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甚至将公共空问的舞台扩大到极限,以激发场景的产生。

该建筑位于巴黎郊外,屈米在其中定义了一个巨大的室内非功能空间(unpr~rammed),他将建筑设想成“许多事件的发生器(building-generators),一个浓缩的城市,并能够对处于转变中的社会和文化起加速作用”。他将许多功能安排在一个巨大的中心空间中(25mx100m),内含了一系列功能体,包括讲堂、阅览室、艺术展示、咖啡吧等,整个空间成为一个巨大的舞台,人们围绕或进入这个公共空间,运动激发了这个空间的活力,其中有着各种场景的出现,许多行为能在其中发生,如庆祝、娱乐、相遇、讨论、工程和装置艺术的展出等。作为一个社会和文化性的场所,这个地方由此也聚集了来自于学校的人们。

这个建筑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漫步场所,就象一座城市,它有多个场景的叙述路线。从南部主人口进去,人们到达接待区,那里有展览和酒吧区,沿着斜方向人可以走到一个有400座位的小剧场,并可以到达工作室。当然也可以走捷径——通过楼梯走到研究区、管理部门或者工作室。也有其他的一些捷径,从礼堂的屋顶,直接从管理部门或办公室到达工作室。

从中央大厅可以看到工作室里的场景。这些场景也是作为一所学校意象的一部分:学生和老师能够看到周围正在发生的事件——信息、交流、讨论。南向(面对大厅)两层高的工作室使得他们能够获得充足的阳光,而北面光线则比较稳定,能够便于使用电脑进行建筑设计。

工作室和绘画室的空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分别适应25人,50人和75人三种不同规模人数的班级使用,研讨室和交流室穿插在工作室中,以鼓励工程设计和历史理论同专业之间的交流。以上这些设计都是对于新世纪下新的教育方式的适应,使得整个建筑成为~个场景的容器,激发着各种事件的产生。

2.2伊利诺工学院麦可考克学生活动中心——场景的并置与拼贴

伊利诺工学院麦可考克学生活动中心(mccormicktirbunecampuscenter)将众多功能并置,实现建筑与生活的融合,形成各种场景的拼贴,是库哈斯体现其“文化拥塞”观念的典型案例。

学生活动中心位于芝加哥市中心的伊利诺工学院,一条有着100多年历史的轻轨从中穿过。

伊利诺工学院最初是由密斯规划设计,是一个开放式的校园(见图3),虽然这个校园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但在实际使用中却不能令人满意,缺乏足够的人气,库哈斯一针见血地指出:“从统计上看,一个学生和他/她家长会在来到校园后5s内决定是否会申请该学校。用这一测试,密斯的iit校园有麻烦。”校董们也知道这个麻烦,因而在1997年举办了设计邀标,用东西校园之间的一块空场来建设新的校园中心,以激活整个校区。而这个项目的地段十分合适,其紧邻城铁车站,又是校园的几何中心,是借助人气来带动生机的理想场所。

学生活动中心的功能是个大杂烩:会议中心、校园信息接待中心、娱乐中心及无人区的空地、书店、饭厅……整个建筑浑然一体,没有分段,每一个要素部分是根据其特别的位置连接起来以恰到好处地回应场地和周边环境的关系。商业、娱乐、学院和实用设施、停车场等。

库哈斯的解决方案很简单,努力用最小的建筑体量让场地重新充满生气,把这些大杂烩原色并置:密斯的房子成为校园中1,的一部分,高架铁路也成为其中一部分;不同功能并置起来,整个建筑内的场景形成了一个马赛克式的拼贴,虽无空间序列上的逻辑,却有一种让能发生的事都随心所欲地发生的逻辑。

库哈斯的近距离的并置在他的《癫狂的纽约》起就一直推崇高密度的文化拥塞(cultureofcongestion)是一脉相承的;场景的比肩接踵带来了文化性的繁荣,带来了城市化的生活,带来了建筑的戏剧性和文学性。如高架桥过往的地铁产生的声音就象在立体影院一样从头顶上三维地滚过,使建筑的体验充满着奇特的场景性。

库哈斯将人们的生活、行为完全与建筑结合起来,使得它成为生活的一个部分。在库哈斯眼里,iit校园中心不是建筑,而是路,一些连系东西校园建筑之间的路(见图4),人们只不过在这个片断上能够歇歇脚,打打乒乓球,坐下来上个网,吃口饭,听个路边讲演,找个交友的借口,读本书,躲场雨……这样,校园中各条路径引入了建筑内部,使室内成为室外的一个延伸,或者建筑本身是契合原有基地,融于众多场景之中,是原有活动的一个部分,两者的界限变得模糊(见图5,图6)。

在对学生的使用调查中,一些学生的评价能够反映这个建筑所起到的作用,以下是学生的使用评价3:

材料工程,一年级。

“不管你喜欢什么,反正几乎每个学生都会来到活动中心。我认为它很有利于大家之间的交往,而且从它对周边地区的积极影响来看,它也具备了足够的建筑重要性,尤其是离高架铁道这么近。”

女大学生,在职一年级。

“我非常喜欢这栋建筑。喜欢办公室的玻璃,它毫无闭塞感,还可以让我看到外面的情形;喜欢发亮的地板,还有橙色的外墙。从msv到国家大道的‘小路’上总有许多人,而且学生们整天泡在休闲区里。在冬季,当其他的东西都一律呈单调的灰褐色时,这里明亮的橙色却能够给人们带来快活的心情……。

第10篇

论文摘 要: 发展城市中心区的地下空间势在必行,能缓解城市快速发展中遗留的诸多问题。本文对惠州市市民乐园综合开发利用工程进行分析,介绍方案中市政广场和综合体的设计理念、轨道交通建设带来城市土地开发和空间拓展、下沉广场的作用、防灾减灾救灾的设计思路、节能减排的措施和促进城市地下空间的可持续性发展等构想。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城市中心已建成区面临的进一步发展的诸多问题,如停车位不足、交通拥堵、景观环境质量差、公共设施缺乏等问题及轨道交通的兴建带动未来商业中心、办公、休闲等有机协调发展问题,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便可作为城市更新、缓解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从而完善城市功能,塑造有特色、高效、丰富的城市中心区。

惠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的东北端。市界南临南海、大亚湾并毗邻香港和深圳,北连河源市,东接汕尾市、西临东莞市和广州市郊县。惠州作为珠三角地区性中心以及东岸重要节点城市,其经济发展一直处于稳定快速增长状态中。

本项目位于江北中心区的城市景观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位置,紧邻惠州市政府和莞惠城际轨道云山西路站。周边已有体育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艺术中心、会展中心等市级公共建筑。由云山西路、市民乐园东路、市民乐园西路以及惠州大道围合的区域。市政府规划将该区与莞惠城际轨道云山西路站紧密结合,开发地面地下立体空间成为集经济、社会、战备效益于一体的综合公共空间。为市民提供一种交通便利、安全、舒适、无障碍可持续发展的地上、地下生活空间,优化城市交通系统。利用此次契机改造市民乐园,形成更加优美和独特的城市景观。

二、市民乐园广场

城市中轴线往往串联城市的行政、商业、文化等的中心区,并与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形成对景,是城市中心功能聚集的地区。现市民乐园为2003年建设,面积约7.9公顷,在惠州江北中心区的城市景观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位置上。目前新广场基于原市民乐园位置上升高3米而建,由入口广场、城际轨道站、主广场、娱乐休闲绿化区、舞台、舞台辅助用房等部分组成,兼具大型活动聚会以及日常生活休闲运动等功能,且设有服务地下商城的交通、采光、通风、连接广场的景观天桥、台阶、坡道等设施。设计强调市政广场的庄重对称及与周边城市总体空间的协调统一,延续市中心主要景观轴线使命,与周边的艺术中心、科技馆、博物馆等现代建筑交相辉映,和谐共生,与城市景观格局相呼应,简洁大气,尺度宜人。

广场基层均有0.3米厚的覆土,广场东西两侧结构下沉,覆土1米厚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多样性自然、生态、有趣、舒适的休憩空间,避免大面的硬铺装在酷暑时的造成高温难耐,造就一个绿色生态屋顶式是广场,这一保温隔热的做法得到肯定。保留原市民乐园标志彩虹拱门钢构,让人们对过去的市民乐园有着美好回忆。

三、莞惠城际云山西路站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交通体系的重要一环,不仅是缓解交通压力,同时带动城市土地的开发和空间拓展。使得原有的城市中心区布局因轨道交通的出现而被进一步整合。促使大型综合体的建设,争取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土地集约化利用,形成集人流、物流、信息流高度集中地新型区域。惠州市政府决定利用莞惠城际轨道建设带来的发展契机,合理的开发与站点相连的地下空间。莞惠城际轨道线路全长98.977公里,莞惠城轨将分别接驳前往广州和深圳的轨道交通网络,建成后惠州将融入广州的一小时生活圈。正在建设的莞惠城际轨道云山西路站位于市政府和市民乐园北端之间,对称设立的站台方便地与现有云山西路公交站接驳。在地下-10米处设有专门轨道出站广场,连接地下商城、地下停车场、下沉广场、市民乐园广场、地面站台,实现多种交通方式的垂直“零换乘”。疏导人流的同时,成功汇聚人流,实现商业导向,与综合体商业形成互动,从而带动综合体商业的发展。这种融交通换乘、购物、休闲、娱乐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地铁商圈模式已成为城市商业发展趋势,也越来越被众多投资者关注。

四、综合体商业

广场下方设两层地下商业空间,有大型小型商业区、多功能媒体展示互动区、仓储、卸货区等功能。提供自由、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商业平面布局,易于局部更新。可集合百货店、超市、专卖店等各种零售业态,各式快餐店、小吃店和特色餐馆,娱乐天地、儿童乐园、健身中心等各种休闲娱乐设施,满足消费者物质与精神、休闲与娱乐的全方位体验,引领城市购物时尚的全新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内部采用线形人行街道,四通八达,走向明确连续,简单明了,空间导向、方向感、可识别性强,有利于疏散防灾。结合中国南方的气候特征,东西两侧设有外挑通廊,为人们提供荫凉、庇护空间,具有岭南骑楼风韵。地下卸货区形成快捷的物流,满足不同流线的要求。最宜人的是多功能媒体展示互动区和中庭,玻璃水面天窗映着天光照耀两层中庭,这里凝聚了地下商业人流、屋面广场的景观人流,沟通内外,连通地下、地面和空中。将风、自然光、绿景引入到建筑之中,演绎出惠州充满魅力的超越时空的发展诗篇。

五、下沉广场

下沉式景观休闲广场贯通综合体的东西北三面,形成一个围合式的开敞公共空间,为地下建筑提供大量的光线,同时串联着各个功能空间,为整个综合体的良好运行起着积极的作用。下沉广场是整个地下交通体系的枢纽,一是引导地面人流来到综合体;二是通往各过街地道;三是进入周边的商业、餐饮、休闲、娱乐空间;四是通往城际轨道站、地下停车层。同时下沉广场担当着汇聚和疏散人流的重要作用,完善整个综合体的步行系统。结合退台错落的屋顶花园、景观台阶、天桥和周边特色商业空间创造出有园林、有休闲、有购物,错落有致,步移景易层次丰富的立体景观休闲空间,人们可在步行天桥、外挑廊、屋顶花园、广场等不同高度的流动空间徜徉、停留,慢慢享受美景。由于下沉广场贯通综合体的东西北三面,下沉10米,为两层商业空间创造了即在地下,又享受著开敞、通透、自然空间,从而解决一般地下空间给人产生的压抑、与世隔绝、封闭的心理感受和地下空间的通风、采光、消防等多方面问题,让原本属于地下的空间“重见天日”。

六地下停车

本方案的地下车库层是真正封闭在地下的空间,为平战结合的大型停车场,设有四个螺旋车道,人员从综合体、下沉广场的垂直楼梯到达本层。柱网按8.6米X8.6米设置,每跨间可停放3辆小车,8.6米柱距的通道可满足两车道要求。按规范划分防火分区,平面尽可能规整划一,避免过多曲折。人员能通过分布各防火分区的防烟楼梯间快捷地到达负二层的人行街道或下沉广场等安全地带进行疏散。

七、防灾、节能措施

两层商业空间内部平面中都设置了纵横两条16.8米宽和若干8.6米宽的人行街道,与四周贯通8.6米宽的挑廊或下沉广场连接,形成了四通八达安全通路,方向感明确,导向性强。人行街道结合新型复合帘中门的防火卷帘、防火玻璃墙和防火墙的分隔将商业区划分成大小不等而相对独立的防火分区,大面积的商业区域再通过避难走道和前室的分隔来满足消防要求。用防火玻璃墙来分隔铺位,创造出通透、开敞、流动自然的空间,营造热闹融洽的商业气氛。人行街道的作用不小,一是宽敞的人行街道、中庭、透气玻璃水面天窗的设置能利用风压为地下空间带来大量清新自然的空气,快速排除室内的浊气、湿气和烟气,使商业空间环境得到改善,自然通风可节能减排;二是街道开敞明亮,东西面商铺均可自然采光,中庭经玻璃水面天窗间接采光,减少照明,有效节电;三是将南端卸货区物质分流至各商家,物流顺畅;四是在紧急情况下消防车、救护车也可通过卸货区坡道到达人行街道,争取在短时间内对起火点实施扑救,减少其他商家的损失,迅速及时救护伤员。人行街道的设置将大空间分成小空间,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

收集广场、下沉广场的雨水进入雨水过滤系统与蓄雨池等处理后用于日常清洁,花木灌溉。

人们搭乘轨道交通,或骑自行车或步行来到这里,设计上周到细致地安排轨道出站广场、下沉广场、过街通道、景观台阶、内部人行街道等设施,构成完善的步行交通系统和宜人的景观,让人们习惯来步行,享受步行乐趣,从而减少因开车产生的碳排放量,地面交通负荷也会减轻很多。

八、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综合性的开发将有效提高城市中心区土地利用率,综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势在必行。通过轨道交通站的建设,延伸城市功能,城市公共建筑不再是孤立的个体,可在不同的剖面高度上形成多元化的城市活动场所,从地下、地面一直建筑的顶层,都有着不同功能用途,垂直方向发展城市。平战结合的地下空间能提高城市抵御自然灾害和抗毁能力。结合地下建筑的特点,降低建筑耗能,减少环境污染,集约、综合的市政管线,促进城市地下空间的可持续性发展。让看不见的城市焕发勃勃生机,美好的城市才有更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1]夏则爱.轨道交通大型换乘节点建设与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5(5).

[2]郭春信.地下空间自然通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3] 陈敬军,周晓军.浅谈地下商业街的环境设计[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1).

[4] GB-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5] 王敦体.从人在火灾中的行为谈地下建筑安全疏散设计[EB/OL].消防人网站,2003.7.8

第11篇

关键词:城镇更新 发展特色 人居环境

中图分类号:B845文献标识码: A

在我国有很多富有特色的城镇,它们因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的不同有着各自的韵味。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这些城镇也面临着改变,但是城镇化的推进不能盲目性照搬全抄中小城市的发展模式。因为这些城镇的人口比例、经济收入都与中小城市有很大不同。在我考察的一些城镇当中,人口比例存在很大差别,大多数的青壮年都选择外出打工,留守在城镇的人口老年人、儿童、妇女居多,他们没有太多的经济收入,经济来源主要是通过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寄回或者是自己耕作所得。所以城镇化的发展需要结合当地的一些现状。

1.绿心对城镇化发展的作用

城市绿心是指位于城市中央或由多个城市组团围合而成的绿色空间,它可以有效的整合城市自然资源,净化空气,减轻热岛效应,遏制迅速蔓延的郊区化趋势,对城市环境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手段。其连通性和多功能性是城市绿心良好规划的要求,也是有利于城市发展的重要体现。它可以很好的运用到城镇化发展当中,通过绿心的连通性,将空间上的开放性、行为上的可达性进行一个合理的整合,使得绿心可以避免成为一个孤立的场所,而是成为更大尺度上的开放空间体系与生态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城市分散主义反对现代大城市,主张取消大城市。莱特在《建筑实录》上的论文《广亩城市:一个新的社区规划》中被称为的“广亩城市”,是他城市分散主义思想的总结,充分地反映了他倡导的美国化的规划思想,强调城市中的人的个性,反对集体主义。

在城镇化的发展当中,我们应该反对把城镇向大城市化发展,我们可以利用绿心的连通性,将区块之间进行合理的连接和划分,使得这些城镇的不同区块可以尽可能的保留各自独立的空间,同时要建立不同区块的多功能性,使得区块之间看似独立的个体,其实又是紧紧相连的。使得城镇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

2. 绿道对城镇发展的作用

绿道的概念源于美国和欧洲,起始是具备景观功能的景观大道,后来演变为具有生态网络功能的综合绿地系统。按照尔斯利特对绿道的五种分类,分别为城市滨河绿道、游憩娱乐性绿道、具有生态意义的自然廊道、景观路线和历史路线、全面的绿道系统或网络。但在实际当中,绿道的类型往往是混合和叠加的。比如一个大型的绿道网络系统,而对于其中的某一段,又是以游憩娱乐为主,或者是绿道连接某一历史遗迹时,更多的是通过绿道对其进行保护。因此绿道是一个综合性的规划方法。

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因地制宜的进行发展,因为每个地方地域文化、风土人情都是不尽相同,我们要结合当地的特色进行发展。我们可以将绿道引进到城镇发展当中。在城镇化发展的初期,城镇大多还是呈现出自然形态,没有一个整体的城镇布局。城镇当中的绿地也是比较零散和不规则的,随着城镇化发展,这些零散的、不规则的绿地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规划保护,它将可能萎缩至逐渐消失,绿道可以使较为零碎的绿地系统化,从而发挥其更大的生态效应。在无差别的城市蔓延中,绿道的建设可以保护当地的自然资源、历史资源、和社会的乡村形态,消弱城市化的进程。同时由于绿道的构成形式的条带状的,更符合人们的出行活动。

3.湖北柏泉城镇化分析

柏泉幅员面积8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万人,地处武汉西北近郊,南临汉口,北依府河,东与天河机场隔河相望,在武汉临空经济发展规划区域之内。柏泉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是全国特大城市近郊地区中人口密度最小的区域,堪称“天然氧吧”。而就是这样一个自然资源、历史资源非常丰富的地方,也面临着城市化的推进,如果不因地制宜,不加以保护,那么柏泉镇的这些资源将遭到破坏。

在我们的调查当中,柏泉镇的地域面积相对较大,但是常住人口却很少,大多是老年人、儿童和妇女。从卫星图上看,柏泉镇的区块还保留着原始的自然斑块形状,随着武汉市的不断扩张,这些自然斑块也在不断的被破坏,那么柏泉该如何找到和发展有自己地方特色的道路呢?

城镇的发展,人口比例是一大问题,柏泉的优质劳动力是明显不足的,所以我们最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吸引劳动力。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1.柏泉北依府河,可以在周边构建府河湿地生态公园,带动周边的旅游经济发展,同时也会带来人口的迁移。2.柏泉当地的经济来源是以传统第一产业为主,我们可以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就业机会,吸引人口汇入。3.当地和周边有丰富的历史资源和自然资源,可以发展文化遗址观光旅游,带动地方经济发展。4.随着农业、旅游业的发展,柏泉当地的经济水平提高,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也会不断提高,医院、学校、公共图书馆的建设等不断完善,可提供就业机会。

城镇化的发展不仅要发展其特色,还要解决其现有的问题。柏泉镇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为不同的区域它的发展程度不同,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同。较老的区域它的建筑老旧,采光不足,对老式住宅保存率低,同时它的建筑排布太过孤立,没有公共区域的交集。较新的区域没有完善的公共空间,在当地也没有一个很好的场所去展示当地文化遗产。

将绿心和绿道的思想贯穿在柏泉镇的问题解决和发展之中。根据绿心中空间的连接性和多功能性,我们将构建个人空间和集体空间,两者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个人空间使得人们有归属感和安全感,集体空间可以很好的方便人们感情间的交流,不会因城镇化的发展疏远了彼此的距离,这样很好地解决了当地公共空间不足的问题。对于老旧的建筑,我们进行重新的改造,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改变建筑的采光差、没有延展性、建筑形式乏味、排布过于同一等问题,解决好个人空间的问题。柏泉当地多处历史文化遗迹,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开发空间,但是没有一个很好地场所与展示当地文化。可以构建一个展示馆,展示馆的外形借鉴当地的自然斑块与建筑样式,将建筑做成由几个小体量组成的一个建筑群落,如同微缩的村庄,而整个村庄连同展示馆又形成更大的展览馆,每家每户都可以向来访者展示当地文化特色。在柏泉当地,老年人还是居多的,随着武汉市的不断发展,老龄化问题会不断加深,老年人越来越不适合在城市生活,在距离不远处的柏泉由于环境优越,生活节奏慢将成为老年人安居晚年的最佳选择。所以通过城市绿道的建设,可以很好地改善当地环境,消弱城市化进程。可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

第12篇

关键词:商业步行街;发展演变;休闲空间

中图分类号:F299.24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的缘起

商业步行街最早起源于欧洲,其发展的早期是为了将购物者吸引回已经衰败的城市中心,发展至今,它已成为集购物、餐饮、娱乐、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的休闲空间,是一个城市休闲的象征之一。

休闲空间是伴随着休闲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由人们的休闲行为和所处的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它满足了人们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是人们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随着居民休闲意识的增强和休闲方式的改变,对城市日常休闲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商业步行街的产生及其发展演变

(一)国外城市商业步行街历史溯源。在古代的欧洲,城市广场始终是商业活动的主要发生地。随着巴洛克时代的到来,城市产生了无限扩展的道路和沿路的节点,广场也就变成了城市道路的交汇点,其宗教权威和城市纪念意义日益独立化;与此同时,商业机能日渐消退,交易商贸空间也由广场形态逐渐过渡到街道两边的线形空间,形成了沿街店铺鳞次栉比的商业街,这就是西方早期商业步行街的雏形。

工业革命后,西方各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与贸易的中心。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社会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随之城市人口也急剧膨胀。生产和人口的集聚,促使城市发展,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城市成为重要的市场。百货商店和超级市场的出现,又大大推进了步行商业空间的发展进程,这两种新型商业形态迫使传统的小商店在经营上向着商品专业化和服务综合化转移,逐步形成了在城市干道路口、道路转角处布置大型综合商店,而街道两旁排列多家专业商店和服务行业的典型商业街区布局。这期间出现的商业建筑型制的演化及商业空间规模的扩大和发展,都标志着城市商业形态新的发展趋向。1926年德国的埃森市由于城市结构紧凑,人口居住密度高,在“林贝克”大街禁止机动车辆通行。1930年建为林阴大街,使商业获得成功,成为现代步行街的雏形。在20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伴随着西方国家能源危机的爆发以及旧城中心商业区的衰败带来的种种城市问题,人们开始模仿早期欧洲步行街的建设,以此来恢复城市中心区的繁荣以及解决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于是各国掀起了建设步行街区的,如德国的慕尼黑、波恩;法国的巴黎、里昂;英国的伦敦;美国的旧金山;加拿大的多伦多、蒙特利尔等城市都建设了步行街区,并且也都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西方步行商业街区的发展经历了由单纯吸引顾客,到对步行者的关怀,再到成为社会活动中心三个阶段,城市发展和街区设计更加注重对于人的关怀和重视,使人们在空间中享受交流的乐趣,并真正成为城市和街道的主人。

(二)我国城市商业步行街的发展。在古代的中国,街道是传统意义上的公共生活空间。人们的一切公共生活都在街道上完成。街道的产生则可追溯至周代,在中国古代基本上按《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前朝后市”来组织城市空间形态。春秋时期,统治阶层开始对商业行为进行了严格的管制,实行“里坊制度”,只允许在划定的区域内进行商品交换,定时聚散。北宋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使城市里逐渐形成了临街设店的商业街和院落型商店,这时的商业场所不再是集中布置在特定的“市坊”内,而是分布在全城,与住宅区混杂,沿街开设各种店铺,形成熙熙攘攘的商业街。到了明清时期,城市中心就已经出现了繁华的商业中心区,如北京的钟鼓楼、东西牌楼及东安市场等地,许多当时繁华的商业街甚至延续至今,成为宝贵的旅游资源。

后,传统的封建社会经济基础开始逐步瓦解,资本主义的初步萌芽,使得我国的商业环境、服务模式以及建筑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伴随着签订,外商在租界区内建立了大量的娱乐设施,因而吸引了城市大部分的商业贸易活动,并最终形成了城市新的商业中心;此外,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民俗街市也呈现稳步发展的态势,如上海豫园、苏州观前庙等集游览、购物于一体的庙会式步行街等都是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城市步行空间。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我国步行商业街的建设也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同许多西方国家曾经遇到的问题一样,城市化所引起的诸多问题在商业区的表现也越来越明显,我国也开始对传统的、已有的、旧式商业街区进行改造,如南京夫子庙商业街区的改造、苏州的观前街步行化改造,并在新兴的城市中心区域新建一些多层的大型的综合商店和相关服务行业,形成新的商业街区。

纵观国内和国外各种形式的城市商业步行街的形成,体现了如下发展过程:传统商业街坊的步行街――人车交通混杂的商业干道――现代综合步行商业街。步行商业街的使用主体是人,从人的休闲行为出发,人们只愿意在经过合理设计的休闲空间中进行活动。商业步行街的出现是城市居民追求精神生活的必然结果,它的发展演变体现了人们对精神享受的追求和回归自然的心理需要。

三、商业步行街发展演变原因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步行街已经成为城市生活的缩影,是居民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它的发展演变扩展了人们的室外活动空间,使得休闲在人们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纵观国内外商业步行街的发展与演变,我们可以看出: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商业空间形式的变化,在改变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提高消费水平的同时,也促使人们的商业购物行为及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化。从深层次上来说,城市商业步行街的发展演变不仅是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更是一种社会结构的变迁。

由于不同的人群在社会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也就产生了收入结构上的差异,进而形成了社会的阶层结构。经济在发展,这种结构也在一天天变化着,它直接影响了构成商业步行街空间的人、物及环境等因素的关系和变化,从而导致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文化心理、价值观念等发生变化,这些要素通过行动表现出来便触发了城市休闲空间的发展。从社会角度讲,休闲空间的发展是一个社会进步的表现,它体现了一个城市居民的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城市空间是由人创造的,他们从居住于其中的人们那里得到他们的特殊性。由于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城市空间中,他们逐渐将自己的特性施加给他们的环境,并尽其所能地改变和调整环境,使之满足他们的需要并体现他们的价值,同时人类自身又适应了自然环境和周围的人。因此,存在着一个连续的双向的过程――社会空间辩证法,即人们在创造和改变城市空间的同时又被他们所居住和工作的空间以各种方式控制着。商业步行街作为城市社会、经济、人文、空间的物化反映,它的发展演变反映了城市发展变动的历史,它的内在结构又反映着城市形态的本质。

四、商业步行街的未来

商业步行街是随着城市社会生活的进步、商业活动的高度发展,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公共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它也呈现出诸多的趋势。

(一)功能的多元化。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明显加快,城市休闲空间的功能也日趋完善。传统商业步行街的主要功能是经商,现代城市商业步行街则把商业与休闲相结合,注重非营业场所空间的设计,商业步行街不仅有大量的绿地、水面等休息处,还配备了一些文体设施,形成一个多功能的商业街区。

(二)环境的室内化。露天步行街的最大的缺点就是容易受气候条件的制约,尤其是在气候不好的地区或者季节,很难实现全天候营业。因此,室内步行街应运而生。最早的室内商业步行街出现在19世纪的西欧,如汉堡的西勒姆集市和意大利米兰教会广场商业街。室内商业步行街排除了一切车辆的干扰,完全成为步行者的天地,便于其进行各种休闲娱乐活动。

(三)设计的人性化。步行商业街是人们消费的载体,一个地区与商业活动的结合度最终决定了它是否具有足够的活力。要形成一定的社会活力首先要有一定数量和密度的人群作为主体保证,因此,一个良好的步行系统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在设计上充分满足人们的需求,为其提供安全舒适的购物环境,延长行人驻留时间,从而也提高商家的经营效益。

五、结语

商业步行街作为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空间物化的反映,它的发展演变给城市带来新的面貌,体现了对城市历史的尊重,并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的环境和商业功能,对发挥城市土地的综合价值起着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城市商业步行街已不再是单一的购物场所,而是一种综合性的商业文化活动空间,其发展演变的最终目标是创造高度人性化的城市休闲空间。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旅游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Francis,Mark.Urban open spaces.In Advances in environment,behavior and Design,eds.E.Zubeand G.Moore,71-106 New Yourk:Plenum 1987.

[2]Gerater London Council.Pedestrian Streets.London Greater London Council,1973.

[3]Norberg-Schnlz,Christian,Existence,SpaceAxethitecture,lqewYork:Praeger,1971.35.

[4]Tevinson,Daniel J.(1986).A Conception of Adult Development.Ilerican Psychologist,4l.1.

[5]李雄飞,赵亚翘,王悦等编译.国外城市中心商业区与步行街.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0.

[6]芦原义信.尹培桐译.街道的美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7]扬・盖尔.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8]凯文・林奇.何晓军译.城市意向[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9]简・雅可布斯.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10]戴志中.国外步行商业街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11]谭颖.商业步行街外部空间形态及环境塑造-人文精神的复归与文脉主义建筑观的应用[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大学建筑系,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