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艺术领域论文

艺术领域论文

时间:2023-03-24 15:00: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艺术领域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艺术领域论文

第1篇

许多老师教学议论文写作时强调多用事实论据、观点鲜明正确、思路清晰和过程完整等。这些要求都没有什么问题。初写议论文是需要按照这样的要求进行的,但真正优质而有深度的议论文,则要在艺术性上下功夫。也就是说,议论文写作,其最高境界还是设计论证的艺术性。鲁迅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中高考议论文写作的目标,不能停留在“我写了“”我练习了”的层面上。中高考议论文写作,并不是写了就具有艺术性。只有艺术地写作了,议论文才有可能产生艺术性。因此,当学生完成了一次习作,我们还要引导学生问一问:“我追求艺术标准了吗?“”我达到艺术境界了吗?”

议论文写作的艺术性首先表现在“破题”上。不同的议论文,观点解读的内容与方式不一。议论文讲究“破题”,然后再呈现观点。“破题”一般在作文之首,是最吸引老师的地方。中高考作文中,考生提出自己的观点要讲究艺术性,而最大的艺术便在“破题”上,要把“破题”过程清晰地展示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把老师的“眼球”给吸引住。对于我们常写的故事材料来说,论点往往就是起于材料中的一个词或者感受时想到的一个词。当我们基于材料生成这个词语时,一定要非常珍惜。举例来说:我的外公,从前会偷东西。母亲说,“有一天,他去别人菜园偷菜,被菜园主人看见了。可是,那主人看见了,转身就走。”母亲说,外公以为那人要告官,连忙追去。不料那人进了自家的门,还把门关上。外公想想,上去敲门。门开了。外公说“:我被你看见了。”那人说“:看见什么?我今天连门都没出。”外公说“:是被你看见了,偷你的菜。”外公还说“:我现在没法做人了。”那人笑道:“你说什么话。咱们是邻居,你想知道我的菜为啥长得漂亮,尽管问。我那菜,好看,也好吃。信不?你先尝尝。”说着,真去天井边的悬篮里抱出两棵菜,硬是塞到外公手里。后来,外公成为邻里众誉的人。“外公偷菜”的故事,考生阅读后生成了这样一些词语:宽恕、宽容、自尊、改过、智慧、艺术等。在论点的呈现上,我们怎样走向艺术性?一位同学这样起笔“:邻居真让人意外,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他的‘恕’———谅解、同情、理解,还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宽’———宽厚、宽怀。那‘两棵菜’,才真正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宽恕’;外公的变化,才真正让我明白了‘宽恕’的力量。”显然,这位同学对“宽恕”的理解,就非常“珍惜”。他不只是从材料中简单地看到了“宽恕”这个词,他还看到了其中的“宽”的重要性。所以,他在行文时把“宽恕”拆分为“恕+宽”,然后通过解释词语的方式呈现观点,这就是新颖的、艺术的观点呈现。议论写作的艺术性首先表现在这里。再如对于“谦虚”这个词来说,当我们把“谦虚”拆分为“谦+虚”,那么,我们就会看到“谦”的内涵———谦逊、逊让、恭顺、放低姿态,就会看到“虚”的内涵———虚心、虚怀、空旷、辽阔、恭敬。有了“谦”的态度,有了“虚”的空间,这“谦虚”便是巨大的接纳、容纳的态度与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谦虚”才会使人充实、饱满、进步。我在阅卷时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议论文就是词语解释与分析的艺术。考生的许多阐述多方论证,目的就是弄清一个词语的意思,弄清一个词语的精神内涵。或者反过来说,就是围绕一个词语在思考道理、思考生活、思考世界。所以,学生一番努力,就是为了搞懂一个词语的存在状态,就像人的存在一样———或者漂泊,或者停留,或者呐喊,或者静寂。

论证过程中,观点的论证是讲究领域性的。也就是说,中高考议论文的写作都是在某个领域中展开论证的,范围不要太大。一旦大了,审美性、艺术性就下降了。古人讲究“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崇尚“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境美,更主张“方寸之间自有天地”。因此,让议论的领域更小一些,让论证的思路更曲折一些,论证的艺术性就会慢慢地显现了。从曲折艺术上看,议论文似乎不存在环境、情节艺术,但换一种思路看,议论的领域、思路的设计其实与记叙环境、情节设计艺术一样。文似看山不喜平,议论领域、议论思路也讲究“曲径通幽”。我们看下面这个材料作文: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出席诺贝尔颁奖典礼,用中了题为“青蒿素:中国传统医学献给世界的礼物”的演讲。在演讲的最后,她说:“我想与各位分享一首我国唐代有名的诗篇,王之涣所写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请各位有机会时更上一层楼,去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蕴含于传统中医药中的宝藏!”一位考生的观点生成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在模拟考试中,阅读这个材料之后,他产生的感受是“谦虚”“进取”“向上“”境界”等。最终,他以“谦虚”为关键词生成这样的感受:“谦虚使人进步,使人更上一层楼。”当他弄清了“更上一层楼”中的理趣内涵以后,他认为,要“更上一层楼”,谦虚是基础,而能够“更上一层楼”的人,多多少少有谦虚的品质。于是,提出自己的观点———“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当然屠呦呦的这个材料还可以从词语解释入手,可以从引用名言入手,可以从引用事例入手,可以从道理分析入手,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关键是要看清楚这个材料里的道理。屠呦呦为什么引用王之涣所写的《登鹳雀楼》?一方面是表达自己要“更上一层楼”,另一方面也是激励青年人“更上一层楼”。这样才能“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蕴含于传统中医药中的宝藏”。从这个层面看“,谦虚”就是最核心、最关键的因子。而“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则是贴切的立意。观点的提出还是为了更好地展开艺术性的论证。写作的过程就是从道理与事例上组织证明,让“读者信服”———“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但是要放在哪个领域证明?议论文是要讲究论证的艺术性,而决定论证艺术恰当与否是由材料说了算的。当“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这个观点提出以后,这位考生选择在文学艺术领域开展论证,用文学艺术上的杰出人物的经历来证明这个观点是对的。事实上,这是聪明的设计,因为即使“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是正确的观点,也只是在某一领域内可以证明它是对的,而在另一领域这个观点很有可能就不是十分正确的。因此,所谓的证明,只是在有限的条件下来证明。也就是说,真理是具有相对性的,“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的材料选择领域也是这样。

论证层次的厚度与方法的丰富,影响着议论艺术的评判。因此,我们追求有层次的论证,我们讲究有方法变化的论证。当我们把“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放在文学艺术领域论证,我们可以开展所谓的“死亡论证”,即放眼历史领域,放眼历史上的文学人物,来思考“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的合理性、普遍性。在“死亡论证”中,我们可以选择下面的例子:唐代白居易、现代。他们身上都有“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的因子———白居易写诗常问老妪的事例,可以证明与他的诗歌水平的提升有关联;写词请教柳亚子的事例和他的谦虚名言,也可以建构“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的关联。之后,我们可以用这两个文学领域中的故去的名人,组织开展正面论证,回答为什么“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为什么要选择“死亡论证”?因为故去的名人已盖棺定论了,他们的事迹经过历史的洗涤,更加经典,更有说服力。当然“社会论证”也非常重要。所谓“社会论证”,就是用当下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例来论证,以增强社会现实性,开阔论证的视野。事实上,对于“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的论证来说,如果只开展“死亡论证”这一层次的论证,还是比较单调的,论证思路没有什么曲折性、层次性。有时,我们需要“社会论证”,比如从反面思考一下“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寻找一些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反面的事例、教训来证明“谦虚使人进步”的可信性。这样的“社会论证”,就使得论证视野更加开阔。比如,我们从当下作家、艺术家的“不谦虚”“太张扬”“太功利“”自我推销”方面寻找社会材料以反面排比的方式呈现事例,然后紧扣论点分析论证,这样与“死亡论证”上下对比,视野就比较开阔,论证思路就有了所谓的“纵深”。在开展“社会论证”时要注意材料与中心观点的相似性。围绕“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一位同学用“克星”———台湾歌手黄安的例子论证。他这样写道:黄安因多次举报“”分子而被台湾音乐工作者杨缅因反质疑为“”分子、“卧底”。杨缅因说《新鸳鸯蝴蝶梦》中的“昨日像那东流水”就是“”思考。而黄安丝毫不谦虚地反驳:那写过“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李白也是“”分子咯?荒谬!可见,谦虚也要讲究场合。这里作者列举黄安反击杨缅因的例子来“辩证”论证“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有些“沾不上边”。“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需要的是如何凭借“谦虚”便“更上一层楼”来论证,而不是仅仅点到了“丝毫不谦虚”这个短语就能论证的。

黄安反击杨缅因的例子是社会论证,但其本质与“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没有联系。因此,“社会论证”是需要鲜活的社会材料,但一定要“能证明”观点才可以。就“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的论证来说,主要还是解决学生们所要面对的问题。当“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的观点基本得到论证以后,就要针对学生个体或者群体深入论证,这个过程,笔者称之为“我们论证”。“我们论证”追求的是立体论证、纵深论证,强调基于“我们”的思考或者反思。这样的议论文,才能接到学生的“地气”。这也是阅卷老师希望看到的。综上所述,艺术性是高中议论文写作的高地,是高中议论文建构的境界。议论文写作训练,要讲究论述的视野与深度,要讲究论述的展开与深入,更要强调材料的文化性与审美性,强调论证的曲折性与艺术性。这样写出来的议论文,才是有艺术境界的佳作。

作者:程泽华 单位:语文知识杂志社

第2篇

关键词:网络文化;话语权;文化寻根诗之写生;网络语言;平民视域

互联网的出现,全球文化完成了一场范式转变,网络文化也应时而生。网络文化集文字、声音、影像、动画于一身,具有受众自主性、传播无界性、传递交互性、传输多样性等基本特点,是一个兼融并蓄的文化容器。由此,人们既可在“信息超市”各取所需,又能大展自身才华,呈现出创作与欣赏互动交流的新格局,从而为文字传播和全球化文化交流开启了一页新窗。

一、话语权的民间回归

(一)民众作者的多样化。网络文化是人类社会“自为的生命存在”。“作家”即民众,民众即“作家”,将创作、传播、欣赏与批评建立在平等宽容、开放透明的大众话语平台上,以吾手写本心。原始的欲动、碎细的美味、草根的自娱自乐、精英艺术的扩张力,文化与人文的精神交流,越过了浅显的表象认知模式,实现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双级互动。学术界预言,以知识经济、虚拟经济和网络经济为标志的网络文化,使现代传媒步入平民化时代。

(二)网络创作的生命力体现。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范式,几乎一夜间就催生了博客、播客等一大批媒体表现形式,实现了均分平等性、即时交互性和动态创新性。(1)网络创作的均分平等性。网民话语权平民化,在勾勒诗意人生的同时接纳社会读者的检验。网文即写即发,遍地花开,也刺激了他们的创造力。(2)网络创作的即时交互性。一般网民同时担着写者与读者双重身份,他们在即写即品中完成民意表达与沟通,最短时间内实现了创作和反馈的双重增值,为网络文学的普及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网络文化论坛是永不散场的文学创作课堂,东晋王羲之等42人的兰亭雅集雅和之佳话便是这一直面双赢活动的典范。(3)文化参与的隐匿性。网络文化参与主体与传统文化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身份的不确定性。在点对点、点对面的交流中,没有总统、明星和平民之分,彼此间的交流绝对平等。

二、平民视角下的文化寻根

创作自由的无限,良性互动的有序,网络文字爆炸式的增长,使网络文化园地出现百花竞放局面。国计民生、社会人文、校园之恋等多元主题并存,岸芷汀兰的闺情相思、沉郁悲悯的人文情怀及平民视角的文化寻根,尤其显著。譬如,布履天涯就是位追踪浪漫文明,钟情于平民况味的“游学”者。他以平民视角返观生活,将风俗与历史,地域文化与生命拷问交叠,由足下步履衍生出多向纬度的思考,柔软的感性抒情里蕴涵着老辣劲道的人文哲思。《徽派民居》里马头墙上挑起的飞檐,散出“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封闭与退守;越过泰山的壮美与巍峨,与五月里怒放的迎春花对视,体悟到童贞般的纯净之美;板桥故里,几蓬瘦竹之本真疏致是被捉住的板桥人文骨气;龙山黑陶酒杯里掩着的一段段酒文化;漳浦赵家堡氏族荣衰史里盛不住的悲悯情殇……或剪辑或重组,鲜活的地域风情,深邃的文化内涵,苍凉的历史记忆,一幅幅富有张力的水墨画便渐次被掀开。它们是对业已消逝或趋于消失的历史文化的拾掇与挽留,也是平实人生最原味的“记录片”。

三、底层书写的暖意

泱泱诗国,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宋词到元曲,璀璨夺目的文化养料,铸就了民族精神气,净化着中华儿女的魂灵。扫描当今网坛,单以“诗歌”命名的网站,比如“中国诗歌网”、“西域诗歌”、“中国左岸诗社”等就竞放着诗坛之花。

拟古诗《雪梨花》“晓起不闻鸡犬鸣,但觉山路车过声。睡眼惺忪识不破,疑是四月雪满庭”,素简的旁白,奇巧的妙喻,轻盈的语速里有着慵懒的忧郁,活画了一副不觉晓的原生态闲适景,但这一和谐愿景的音符却被现代文明的车鸣声惊碎了。

诗言志,诗是灵之动。“我爱诗,因为诗是我的心灵之动。”(《诗之论——诗,没有写生》)正是灵之动叩响了心音,供给读者自由翱翔的张力磁域,彰显出生命诗学的人性光环,从而感动了众生。杨晓民说,“在转身的刹那,我发现诗歌还在感动着自己。”(《中国当代青年诗人诗选》)。

蒋述卓先生认为:“底层意识是一个形象的概括,如果按照写作者分,则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己不是社会底层至少可以说是中等阶层或知识分子写作者体现出来的底层意识……;”中国左岸诗者的底层书写,属于前者。他们的诗作,有对雪灾的拷问,有对汶川地震的同情,魂散川江五月雨的满眼伤,六月归来不写诗的断肠……这些诗词直面众相,对社会各层级人物进行现实写生,真实再现了农民工的生命体验和人性挣扎。可以毫不夸饰的说,他们是一群以写诗歌为唯一爱好、唯一享受的真正意义上的诗者。

也许,正是他们切近生命的人文关怀和动感诗情,来自于底层书写的暖意——诗之写生,成就着网络诗坛的繁荣,从根本上改变着平民生活,也改变着人类写诗、读诗的方式。四、大众流行语——网络语言大拼盘。根据拉康的观点,象征域(语言)是大写他者王法的国度。在大写他者无处不在的法威之下,主体依旧能够建构一个不是我,但却比我更重要的主体之我。文明延续到现代,文学载道和代言功能渐被消解,取而代之的网络语言则成了信息时代的宠儿。

网络语言以英文字母、数字谐音和符号标识组接而成,具有简约新奇,幽默风趣等特点,且易复制、戏仿,颇得新生代的亲睐。如“很S”形容说话拐弯抹角,留言叫“灌水”,“尴尬”被说成“监介”,除了认识便利,有纯为刺激视觉感官而炮制的语言符号,也有生造的“典故”,如新近流行的“很黄很暴力”、“很傻很天真”、“我是来做俯卧撑的”……网络语言为网络文化架起了通俗化、生活化的桥梁,焕出了特异的文化意趣。

网络专家天马视点认为,对于网络语言泛滥现象大可不必“倒”(大惊小怪)。借用一双慧眼,确立“品位”意识和“规范度”意识,力顶(支持)简朴老成与萧散闲逸并存的平面化活文字,让具有生命力的新词融入汉语词汇,提升表达强度和丰富性,铺陈一个平等宽容、开放透明的大众话语新格局。

四、网络文化是一柄双刃剑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越来越强地渗透到文化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动了中国文学新的繁荣,也推进了全球文化的转型与跃升。然而,网络文化又是一柄双刃剑。朱大可称,“我痛切地感受到中国诗歌、中国文化都面临着一种危机,民众在获得话语权之后产生了‘广场效应’,大量话语泡沫淹没了文化宝石……中国知识分子和文化精神面临严重退化……”。不可否认,基于作者成分的繁杂,专业话语的缺席,网络作品良莠并存,加剧了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强化了民族文化间博弈的同质性,文化边缘化的态势已不容忽视。

网络文化要葆有生命力,既要倡导“自由表达”、“独立思考”、“宽容博爱”的人文环境,还有待进行一些网络文化管理的改良。第一,规范网络文化管理法规,完善网络文化建设管理体制。文明办网,弥补法律真空,同时利用各种渠道宣传法律法规,把互联网站建设成为传播优秀文化的和谐家园。第二,健全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净化网络文化市场。把住网络舆论的话语权,严格执行网站市场准入制度,积极营造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良好舆论氛围,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第三,制订行业规范,强化行业自律。每一位网民应树立自觉的公平竞争意识,自觉维护主流思想,督促网络文化信息服务,共同构筑网络诚信。

如果网络文化能以开放的眼光吸收西方文化,并不断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提炼内在的文化心性和良好的精神风骨,那么,网络文化就能融纳全球社会的新生态,弘扬民族文化,有效调节网民趣味,满足大众审美化和生活审美化,真正实现精神需求的经济升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