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00: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创新产品设计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品牌信息库与设计管理的关系
1.1品牌与设计管理的关系。品牌,即公众对于组织及其产品认识的总和。品牌本身不具有独立的物质实体,但品牌有物质载体(产品或服务),品牌通过一系列物质载体(产品或服务)来表现自己。这里的物质载体可以广义的解释为设计管理,设计管理在这里扮演的角色是设计、营销、后台服务等等。一个成功的品牌,会利用“晕轮效应”和消费者先入为主的印象缩短新产品的成长期,较快提品的市场占有率,总是走在行业的前端。信息库的建立,系统的设计管理就是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可靠保证。
1.2信息库与设计管理的关系。不同于一般的产品设计流程,主要加入分析产品属性和产品设计信息库两个环节,研究属性在库中筛选搭配,缩短设计周期。在品牌产品设计管理中,运用信息资料库进行产品设计,控制设计流程,强调对设计过程的理性分析,而不追求任何表面的个人风格,强调团队合作,在一定范围内创新产品,这本身就是一种管理,这种设计特征也就是时下流行的“无名性”设计。著名家居品牌宜家公司,每年都会印制产品手册发给消费者,它就是一部详细的产品信息资料库,这个库的统计和出版对于想了解宜家和为宜家做设计都有参考和借鉴意义。产品信息库的建立是设计管理的一部分,可以促进品牌建设,是品牌产品保持产品一致性的重要一环。
二、信息库“无名性”设计特征在设计管理中的应用
“无名性”设计强调设计是一项集体活动,强调对设计过程的理性分析,不追求个人风格,力求开发符合品牌识别性强的产品。通过上述信息资料数据库建立,加入无名性设计特征进行产品设计开发。受众了解和习惯一件产品常常伴随诸多主观因素和不确定的因素。个人的喜好、兴趣不一样,对产品的外形、色彩、材料的选择就会不同,就像一张美丽的风景画,不同的人欣赏它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和领悟,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欣赏角度产生的感受也会不同。同时,几件产品造型、色彩、材料其中的一项或几个部分的一致,也可以使人主观认为它们是出自同一品牌的设计,产生品牌的是视觉资产。而本论文所说的的无名性设计特征就是基于品牌的设计信息资料库,这些库的资料整理加入了大量的消费者需求和偏好,以人为本展开设计。在“库”的基础上展开“无名性”设计,在设计程序与方法上进行管理与创新,可以快捷高效地提高产品设计周期,有效地保持品牌文化。
三、结语
产品信息资料库的建立根植于企业文化和其多年的产品积累。设计程序的有效管理,可以强化设计流程,压缩研发时间,从而更快更好的占领市场,对于形成良好的设计研发系统有这积极意义。“库”的建立可以完善品牌产品的可识别性,对于国内企业走品牌化战略,从中国制造变中国创造有这重要意义。
作者:孙宇单位:燕山大学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体验经济及其产品设计的概念,分析了体验经济时代产品设计思维的重要性,并对新经济时代下产品设计的主要原则进行了探讨.对其设计思维的研究将帮助设计者更好地处理人一产品—环境—-社会一自然之间的关系。
一、导论
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社会中,生活在一个时刻变化的环境中,我们的思维内容和方式,也是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尤其当今社会的经济形态已经进入了体验经济时代,人们渴望生活中的多种体验。经济形态的转变必将会引导设计思维的变化。物质文化的发展以及人类造物能力的不断强大,给产品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思维这一重要内容和规律将会有更新的概念需要我们认识和研究。
二、新经济时代的产品设计趋势
1.体验经济
人类的经济活动基本上可以分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和体验经济四个阶段。体验经济是自2O世纪9o年代继服务经济之后的又一全新经济发展阶段,它是一种开放式互动经济形式。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与体验经济的最大区别在于,前三种经济的经济产出都停留在消费者之外,而在体验经济中消费者自始至终都参与其中。
2.新经济时代的产品设计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体验时代的到来,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产品更新速度加快,产品设计在企业竞争力形成、产品品牌建立、综合国力提高,以及人民生活改善等方面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所以预测新经济时代产品设计的发展趋势尤为重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个性化设计。表达出人们独特的好奇心、强烈的自我主张、多样化的选择和全新的空间感受。
(2)民族传统文化的应用。在世界规模的文化交流与竞争当中,凡是民族的长处,都应该发扬。
(3)生态设计和可持续发展也是重要的发展趋势。
(4)产品内部复杂化和产品外部简单化是产品形态的基本趋势。这种趋势使得大量的技术创新被简单化的产品界面所隐藏,人们努力追求极限。
(5)产品语意学的运用。是高效率地掌握和操作产品,让使用者一看即知。.
(6)体验设计的应用,是将产品设计紧紧地同使用者和消费者的生活方式相连,从他们的生活情境着手进行设计,为使用者和消费者带来更体贴、更愉悦的感受。它是以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产品设计思维方式。
体验经济下的产品设计的应用如此重要,作者将其与大家进行一下讨论和研究。
三、新经济时代的产品设计思维与观念
1.思维定势的破除
设计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具有非连续、跳跃性的特征。【l】思维转换是形成设计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人们发现和解决问题往往都是凭借原有的思维活动的路径进行思维的。要想提高设计思维能力,就要突破原来的思维定势,优化原来的思维模式。在人的社会活动中,人们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自己身边的人。在心理上人们更倾向于相信大多数,认为大多数人的知识和信息来源更多、更可靠。在个人与大多数人的判断发生矛盾时,往往跟从大多数而怀疑和修正自己的判断。产品设计以求异为基本特征,新设计必然与众不同。而且设计者的经验存在个体差异。因设计者的经历、感受不同,会形成不同的思维习惯和定势,从而在产品的设计上显示出很大的差异性。但设计者的经验只能在一定的实践水平上,在一定的条件下对一定的实践活动有指导意义。而且,即使在适当的范围内,它对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也是有限的。产品的设计一旦拘泥于狭隘的经验,势必限制设计者的眼界,从而阻碍设计思维创新。
产品设计也要基于必要的书本知识。它虽然是产品设计思维的基础,但设计思维源于知识的灵活运用,而非单纯的积累。书本知识也是设计思维的起点,我们不能只拘泥于设计这个领域的知识,设计本来就是一个交叉性学科。在很多设计作品中,并不是设计本专业的人员做出的。这一事实充分说明,开阔的视野远比单纯局限于某个知识领域重要。
人的思维活动必然有思维主体,也就是自我为中心的一面。然而,一旦把这种现象绝对化并一味排斥他人的观点和立场,就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定势,阻碍设计思维的创新。设计要跳出自我,多参考消费者和使用者的想法。过去单纯靠设计者个人意识进行设计的时代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了,设计者必须根据国内外市场的设计现状、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设计出深受消费者喜爱的产品,才能满足体验经济时代的市场需求。
2.新经济时代产品设计中事与物的新关系
无论是设计产品,还是对产品品质进行评价时,我们总会将意识定位在“物”的层面上。的确,产品是以可触及的物质形态存在的。不管是设计者还是使用者,都会不自觉地关注产品的物质属性。然而,产品不过是功能的载体,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是在购买产品的功能。当然,这里包含使用功能和精神功能。实现功能是产品设计的最终目的,而功能的承载者是产品的实体结构。产品的设计过程中的一切手段和方法,实际上是针对依附于产品实体的功能而进行的。因此,作为消费者物质化地看待产品及其设计是极为自然的事情。但作为设计者却不可单纯地、物质地看待产品的存在。体验经济时代的产品设计就应该建立起这样一种意识和态度,就是设计的意义不仅是物质的产品本身,而且还包含隐含在产品背后的体验。
3.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的设计思维
体验经济时代是买方市场和消费的时代,是不是新产品,只有消费者才有判决权。它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一切都打上了顾客导向的烙印,从需求导向来说,只要改变了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就是新产品。消费者购买新产品越来越多是出于对产品象征意义和象征功能的考虑,即人们更注重通过消费来得到个性上的满足和体验。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面对“体验”的解释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美国经济学家B·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H·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一书中说:“所谓体验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
消费者也能设计产品。大多数产品的设计创新都是对消费者需求深刻理解的结果,只要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就可以对产品的设计做出新的定义,也就是由消费者通过自己对产品的体验来描述该产品的缺陷和新的设计构思。也许消费者没有能力通过技术手段来设计创新产品,但这并不重要,把体验后的事交给技术人员就行了。消费者也能参与产品设计,甚至进一步承认消费者是产品设计流程的一个前端环节,这样一个思维方式的变化,将带来产品设计新模式的重大变化。
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的设计思维。无论什么时候,一旦一个公司有意识地以服务作为舞台,以商品作为道具来使消费者融入其中,这种新的产出一“体验”就出现了。【2】消费者的体验,是产品设计的新途径。现在的手机给大家提供的是什么?从核心产品的角度讲提供的是通讯工具,从形式产品的角度讲提供的是MP3、数码相机、收音机、游戏机等的整合体,从外延产品的角度讲提供的是体验。产品体验的设计最主要的就是消费者的需求,一开始就要了解消费者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实验室里的冥思苦想。产品的附加价值是靠差异化来实现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渐趋成熟,靠技术产生差异化的空间日益变小,这就迫使企业只能在设计上寻求突破,也就是在产品设计上寻求差异化。每次我们使用一件产品时,我们本质上消费的是一种它所带来的体验。
从使用者和消费者心理出发,产品应通过科学、适当的心理体验研究改进产品的可用性,使其能更好的实现其目的性。从设计者的角度看,设计的目的还应归结为促使消费者注意到产品,或者激发出一定的购买需求:或者将所需要传达的信息尽可能快速、准确地传递给目标等;其次,使用户在使用中能体验到满意、愉悦等情绪。体验经济下的产品设计的基础仍旧是传统的产品与服务,只不过是这些产品与服务中已经凝聚了体验价值。比如娱乐因素、文化因素等。体验是与消费者在情感上结合的关键。正如青蛙设计公司设计师哈特穆斯所说:“我相信顾客购买的不仅仅是商品本身,他们购买的是令人愉悦的形式、体验和自我认同”。
1以产品协同创新为导向的校企合作毕业设计的总体模式
针对本科毕业设计在新形势下所面临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产品协同创新为导向,探索一种校企合作毕业设计模式,如图1所示,有助于提高毕业设计水平及质量;提高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兴趣,以更为实际、具体的题目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校内教师的业务水平。此外,借助毕业设计可反过来提高高校、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有望形成一种适应于本科毕业生毕业设计以及就业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
2以产品协同创新为导向的校企合作毕业设计的流程与机制
现从选题方式、校企双导师指导制、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方式、答辩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对校企合作毕业设计的流程与机制进行展开论述。2.1选题方式根据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要求,不允许毕业设计的题目有所重复。通过采用校企合作毕业设计模式,毕业设计题目主要来自于工程实际,并以新产品协同开发与工程应用为导向,选择正在研发的新产品设计、制造、装配过程涉及到的技术问题为选题范围,并侧重于“以理论分析与仿真设计为核心”、“以新产品开发为核心”、“以工艺设计为核心”、“以新技术工程应用为核心”、“以试验研究与验证为核心”等模式。这种选题内容具有实用性、广泛性、丰富性、新颖性、实践性以及综合性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较大选择范围,而且可结合自己工作意向进行选择,将理论知识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可从根本上避免选题重复、学生不感兴趣的问题。此外,针对以前出现的企业选题范围过大且难度较大的问题,可将一个大题分为几个部分,由多名学生各自承担其中一部分的方式。例如,一台机床由多个部件组成,其设计过程可分为几个部分,由一名或两名学生负责总体方案设计,而其他几个学生侧重于某个部件的设计。针对企业,这种方式可以解决其新产品设计过程中的问题,以毕业设计为桥梁实现高校、企业的协同创新与合作。2.2校企双导师指导制毕业设计指导方式采用校企双导师指导制,其中企业的指导教师主要负责毕业设计的实践指导工作;学校指导教师主要负责毕业设计的理论指导部分以及监督管理工作。校企的指导老师互相协作,共同指导,而在这个协同创新式的指导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学校指导老师参与工程实践得到能力的提高,企业指导老师在理论上有所提升,有助于汇集校企智力资源,更好的开展新产品协同创新。此外,这种双导师指导制更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提早接触企业的技术人员,提高他们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对于他们以后更好的融入企业有较大帮助。2.3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方式由于教学改革以及课时调整,目前本科毕业设计时间越来越短,而毕业设计期间也存在学生就业应聘以及实习占用部分时间的问题,因此给毕业设计过程的管理带来诸多问题,尤其是校企联合方式也存在学校与企业相隔距离较远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构想设计搭建校企联合本科毕业设计协同指导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毕业设计过程的全程管理与进度监控。通过该平台,指导老师下发设计任务以及进度控制,对学生提出要求;学生根据任务安排开展毕业设计工作,并按时提交完成内容;双方可以实时沟通与反馈,以解决毕业设计过程中的问题。此外,校企联合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保证学生每周到企业1-2次,以通过现场实践解决毕业设计过程的问题,并有助于指导老师掌握学生毕业设计情况;学生每周2-3次跟学校指导老师讨论与汇报毕业设计情况,解决设计过程中的理论问题。2.4答辩以及考核方式实施“以协同创新为导向的校企合作毕业设计模式”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毕业设计考核机制,规范答辩流程以及考核方式。(1)针对该模式对于毕业设计的更高要求,需建立科学的毕业设计考核办法,并制定严格、科学、量化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标准。在这种模式下,毕业设计成绩由企业指导老师评定成绩(约占30%,占比最高以突出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应用价值)、学校指导老师评定成绩(约占20%,侧重于理论部分)、专家评审成绩(约占20%)及答辩成绩(约占30%,强调答辩环节)4部分组成,即由指导教师的评分(包括校企双方指导老师,并且评分含平时成绩以及毕业设计成果评定成绩)、评阅人的评分以及答辩评审小组的评分组成。(2)组建由企业专家及技术人员、高校教师组成的联合答辩评审小组。因为学生选题为企业实际工程问题且侧重于创新应用于实践应用,因此答辩评审老师应有企业的技术人员的参与;而毕业设计也涉及到大学期间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及考核,因此高校教师也应参与毕业设计的答辩评审工作。组成联合答辩评审小组,力争使对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判更加客观公正。通过强化评审环节,对于本科毕业生可起到一种鞭策作用,有利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3)校企联合本科毕业设计模式对于毕业设计的考核应侧重于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这种毕业设计模式以协同创新为导向并侧重于新产品设计与开发,因此学生设计出来的产品可能由于理论与实践经验不足,无法实现实物化,并有可能形成失败的设计方案;企业强调于工程问题的解决,而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很多设计过程及成果无法量化。在这种情况下,考核过程应重视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各方面素质的提升,而不单单以最终的结果来评定。
3结论
本科毕业设计要实现巩固、练习与应用已有知识,并且要学习最新、前沿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经验,以更好的为进入企业工作打好基础。产品协同创新与工程应用是高校、企业合作本科毕业设计的重要纽带,可改善以往校企合作毕业设计存在的诸多问题,探索形成一种以产品协同创新为导向的校企合作毕业设计新模式与新机制。采用这种模式,可解决本科毕业设计题目陈旧、缺乏创新的问题;可解决本科毕业生对毕业设计缺乏兴趣并认为毕业设计跟工厂实际脱节的问题,为以后工作更好的打下基础;同时,校内指导教师经验缺乏实践经验的不足可在协同创新毕业设计过程中得到改善。目前,模式已在机械制造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实施过程进行了初步试验与应用,效果较好;在下一步的研究与实践中,将逐步拓展这种以产品协同创新为导向的校企合作毕业设计模式至更多的学科领域,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形成更为合理、完善的管理机制与模式。(本文来自于《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杂志。《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杜彦斌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
关键词:人性化;家用厨房电器;产品设计;发展趋势
一、绪论
1、选题背景
“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在当今的大工业化时代,产品在使用上首先要有最基础的功能,还应该在美观上令使用者满意,尽量多一点人性化。在当今的产品设计中更加看重人所处的地位,就是把人作为设计的出发点,研发制造满足使用者需求的功能,设计出人性化产品。
2、目的及意义
1)情感方面的需求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技术的飞跃进步,家用厨房电器的普通功能早已经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他们更想在使用时得到内心世界的满足。厨房是人们一天中经常进入的地方,饮食做饭早已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事情,所以应该在设计产品时优先考虑到人的因素。现今生活节奏快,家用厨房电器的设计制造要与生活本身相适应,让使用者不再感到产品的冰冷,让他们从内心乐意去使用这些电器。2)在市场方面的作用在市场方面,当今家用厨房电器市场处于严峻的形势,国外知名品牌的加入使得传统家用厨房电器市场的利润变得越来越低。这就需要通过一系列新颖的人性化设计,在原来产品的外观功能上进行创新研发,产品设计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人性化设计也是为了改善市场环境。
二、国内外家用厨房电器产品设计的发展现状
1、国内现状
在当下,国内家用厨房电器处于上升发展的趋势,由于厨房电器市场拥有比较高的利润,多家公司逐渐进入。这些公司里大概分为两方面的力量:一方面是一直从事厨房电器产品的公司增加了投入资金的力度,其中有美的、苏泊尔等公司;另一方面是一些原本不做家用厨房电器的家用电器公司也逐渐进军厨房电器市场,这里面有著名的家电公司海尔、科龙等。
2、国外现状
在国外,一些国际知名品牌已经意识到了家用厨房电器不仅要看重它的使用功能,还要考虑到它是否与使用环境相协调、满足使用者审美情趣、在使用时给使用者以情感依托。因此这些公司已经开始加大投资力度,开始重视创新、人性化设计,以求吸引消费者购买,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下面是以飞利浦公司为例做简单介绍。飞利浦的家用厨房电器产品以其人性化的优点,在市场竞争中占有很大优势。飞利浦设计师在设计时捕捉人们内心的需求,设计师们不仅参与产品使用体验的全过程,还考虑使用的环境,观察使用者的生活,并探究他们的心理行为。
三、家用厨房电器的发展趋势及未来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者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因此对厨房电器产品的外观和性能提出新的要求。再就是消费者观念的不断更新,开始追求一种便捷、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由满足简单的饮食要求向享受生活转变。他们希望在厨房里做饭时享受生活带来的无限乐趣,享受科技带来的便捷。通过整理分析,对未来的厨房电器发展趋势做出一些预测,为未来的创新设计指明方向。
1、人性化
设计师要考虑到产品的实用性以及能够满足使用者的心理需求,人性化设计的出发点是为人创造一种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人性化设计是通过运用技术与艺术,使人与产品和谐相处的设计。家用厨房电器作为一类人们经常使用的产品,应该在各个环节上体现出人性化设计,使人——产品协调,形成便捷、健康、安全的有机整体。产品的使用者是人,因此将来的厨房电器产品定会把人性化设计作为重点。
2、多功能智能化
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厨房电器生产商不断推出新的多功能智能化产品来取代旧产品,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给厨房电器产品注入新的生命力。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多功能智能化的电器设备,如电压力锅、家用搅拌器、微波炉等已被消费者熟知,这些产品可以根据各种不同需要选用不同功能,给生活带来便利
3、健康环保化
健康饮食的生活形态,促使厨房电器逐步走向健康环保的道路。从一定程度上说,厨房电器的设计也会趋向于健康环保的设计方向,一方面利用高新技术处理好产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另一方面还要处理好产品与环保的关系。
四、总结
本文对家用厨房电器的当前状况和未来走向做了整理分析,在前辈的成果上为厨房电器产品的未来设计做出指导。通过这次论文研究过程中所做的资料收集,当前状况的剖析,未来设计的大胆猜想,我对厨房电器的市场发展状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于怎样在厨房电器产品的设计中让使用者与产品协调统一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还有加深了我对设计的理解,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师,首先把设计的出发点放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上,让设计更好地服务生活,而不是单纯地追求商业利益。
参考文献
[1]《工业设计方法学》简召全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
[2]《消费者行为学》第二版符国群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7)
[3]《用户需求的发展趋势对产品设计的启示》高敏、段齐骏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6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而铜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分支,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科技化和信息化的强烈冲击。传统文化和传统手工艺面临着濒临消失的严峻考验。本文以铜文化的背景和历史为依托,对铜在家居产品设计中进行创新研究。探讨铜在家居产品设计中应用的可能性。为铜在产品设计中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并设计出立足于传统文化而具有时尚风情的家居产品,将传统铜文化与工艺融入产品设计当中,以现代的视觉理念全新阐述铜文化,从而起到传承和发展铜文化的作用。
关键词:
铜文化 传统文化 传承 产品设计
铜文化博大精深、魅力无穷,距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在中国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体系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方文化的渗透,铜文化受到强烈的冲击,使得很多人抛弃了本土文化的精髓,让铜文化慢慢地消失在了人民的视野当中,铜似乎成了我们儿时的记忆,严重打击了中国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知识的普及,人们对绿色,传统材料的日益向往和怀旧情感加剧,这为“铜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也为铜在产品设计中的创新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1.铜文化与家居产品的关系
1.1铜文化与家居产品的释义
铜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关于铜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祖先留给我们最灿烂的文化遗产之一,象征着高贵、权利、地位和财富。铜文化最基本的物质表现形式就是铜雕,铜器等载体,这些器物都凝聚着当时传统手工艺人的心血和智慧,并且每个时期都有一段自己的发展印记。在奴隶社会时期,青铜器就大量使用,并创造出一个个世界青铜之最,如“青铜人立像”,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大,最完整的青铜大立人像,号称“铜像之王”,在其后的朝代里,铜文化概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货币、建筑、天文、气象等,陕西皇陵的铜马车,甘肃威武的马踏飞燕,以及长信宫灯,无不例外地把青铜铸造技术推向另一个高峰。家居产品与人生活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几乎每天与家居产品打交道。家居产品从用途上分类可以分为观赏性家居产品和实用性家居产品;从材料上又可以分为陶瓷、金属、塑料等不同材质的家居用品;从类别上进行分类,家居产品叉可以分为家具、床上用品、厨卫用具、室内配饰及日常生活需要的商品。总之,家居产品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并离不开社会传统文化和精神的需求,家居产品的深层内涵应该更贴近消费者的心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满足这种文化需求才是现代家居产品前进的主流方向。
1.2铜的优势分析
从铜的分类来看,我们大致把铜分为黄铜,红铜(叉称紫铜),白铜和青铜,从它本身的物理属性来看,它在锻、铸、刻等加工过程中会呈现出不同的纹理美,并在氧化、涂饰、焊接时会反映出质地感和视觉感,它的颜色及其丰富,是集富责、庄重、环保于一身,适合于各种场所。基于这两点,为铜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提供更为广阔的现实发展空间和丰富艺术创造的可能。
从文化承载来看,铜文化是中国人普遍认同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铜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元素,它具有澄黄闪亮的光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贵气的色彩,不像别的金属那样让人感到冰冷,相反,它看上去很温和,能更好地融入不同的家居环境,另一方面,铜材质容易实现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所以,它符合绿色设计的要求和可持续设计的思潮,在家居产品设计中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1.3国内研究情况
中国的铜文化源远流长,所以,各位学者们也非常关注这个问题,几十年来在海内外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出版多部独著与合著,如:《青铜器简说》、《中国青铜器发展史》、《新铜器新时代》、《吉金文字与青铜文化论集》等等…一其研究的主要内容为青铜文化,工艺设计以及对铜雕大师朱炳仁一些作品的研究。有些论文已被收入《世界学术文库》或获奖,研究内容也相当广泛,如2010年,在中国(铜陵)青铜文化论坛国际学术会议的召开,为铜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然而,关于《铜在家居设计中的创新研究》这方面的内容,国内关注度相当匮乏,对于“铜家居”这方面理论著作的关注度还是不太高。因此对于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没有起前瞻性的作用。如何在铜文化的传统和创新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并如何将铜艺与家居产品、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这是我们设计师应该考虑和深思的问题。
1.4铜文化元素在家居产品中的应用
1.4.1铜文化元素在家居产品形态中的应用
家居产品的形态是营造产品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主要是通过产品造型的尺度,形状,比例以及它们之间的构成关系所营造出来的一种产品氛围,这种形态会使人产生一种不同的心理情绪,如夸张、趣味、神秘。具有象征性意义,在产品形态中融入铜文化元素,会让消费者产生不同的认知和心理感受,如青铜时代的司母戊鼎,将其四平八稳、雄伟庄严的形态运用到家居产品中,其精细神秘的饕殄纹和雕饰也会给人以大气但紧凑,不乏精致的感觉。当然,在家居产品中我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形态模仿,而是应该把铜文化的这种内涵和心理感受通过设计表现出来,这才是真正地将铜文化元素的形态语义融入家居产品设计中。
1.4.2铜文化元素在家居产品色彩和机理中的应用
色彩是家居产品中最抽象化的语言,也是最直接的表现手段,是情感和文化的象征,在家居产品设计中,不仅具有审美性和装饰性,而且还具有象征性,这种色彩所带来的视觉感受,深刻地影响着产品的文化内涵,作为铜文化的基本载体之一――铜材质的色彩是及其丰富的,如青铜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主要是锡)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称为青铜。黄铜以锌为主要合金元素的铜基合金制成,耐磨性好。它的色彩不仅是吉祥、富贵的象征,而且非常醒目,能够引起人们的视觉动感和心理反应,白铜呈银白色金属光泽,用在家居产品设计中让产品看起来更简洁,更时尚。所以,将铜这种丰富的色彩运用在家居产品设计中,可以让铜从金属的生硬变得柔软起来,并使得铜锋芒的现代感和温婉的历史感得到了最后的交融,它特有的美感、生命力、艺术品质和环保性,切合现代社会的审美趋势。
2.铜在古代家居产品的案例分析与启示
2.1长信宫灯案例分析
在古代,从铜的开采与冶炼,到生活中使用的器具,再到与青铜文化相关的信仰等这些都是铜与生活关系密切的重要体现,汉代的长信宫灯就是古代青铜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器具,是古代设计中的精品,集审美、实用、科学于一体,对现代家居产品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该灯具高约48厘米,高约44厘米,整个造型是一个宫女呈跪坐直腰姿势,惟妙惟肖。她一直手在下面拿着底座,另一只手往上护灯,整个产品无任何装饰,所以显得整洁干净,作为一件日常用品,它保证了其基本功能,最值得一提的是,此灯具的灯罩和灯盘都设计得非常合理,使得光照效果和角度能进行调节,为了方便使用者更好地操作灯盘,制作者在灯盘的外缘设计了手柄,使用者可以转动手柄从而控制光照的方向,整个产品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充分展示了古代人的智慧和结晶。长信宫灯除了具有审美性和实用性外,还具有科学性,当宫女呈跪着的姿势,断开的中空右臂与灯罩相连所形成的空管会使烟雾从此处被吸入宫中腹腔,为了更进一步吸收烟雾,我们可以在灯具的底部盛满了水,而且,在宫女的腰及腿的连接处设计了一个转角,使得未被吸收的烟雾被挡在内部而不致于迅速回流,符合绿色设计的设计理念。总之,长兴宫灯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上的瑰宝,无论是它的工艺还是它的功能,都对现代家居产品产生深厚的影响。
2.2被中香炉案例分析
被中香炉是中国古代盛香料熏被褥的球形小炉,又称“香薰炉”,这里所提的香薰炉是以铜材质为主的,它的设计符合人机工程学,在球形外壳和位于中心的半球形炉体之间有两层或三层同心圆环。在炉体的径向两端各有短轴,支承在内环的两个径向孔内,可以自由转动。同样,内环和外环相互支撑,内环支承在外环上,外环支承在球形外壳的内壁上。炉体、内环、外环和外壳内壁的支承轴线依次互相垂直。炉体由于受重力作用的影响,导致它不论球如何滚转,炉口总是保持水平状态。由此可见,被中香炉是古代一种先进技术的载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反映出中国古代铜文化在家居产品上的科学应用。
2.3古代铜家居给现代家居产品设计的启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让铜文化重新回归到家居产品设计中,将铜文化与家居产品设计相结合,将其古代铜家居的美学思想运用到现代家居产品设计中,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提炼铜文化中的精髓和灵魂,用时代的角度去认识传统,创造出独特的、优秀的现代家居产品。
3.对未来铜家居的展望
现代的家居设计应该是建立在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基础之上,将现代元素与传统元素结合起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用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家居产品。以下几点是我对未来铜家居所寄予的创新与展望。
第一,将铜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达到和共生的整体生态观。即铜及铜艺与其他材质或现代技术结合起来,设计出既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要求,又具有文化底蕴。如在2015年的米兰设计周,由杨明杰设计的新手工艺之屏风系列――中国画的三围解构。利用紫铜跟亚克力结合,整个造型简洁叉不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对中国传统手工艺――铜艺的再发现、再思考、再设计,利用传统工艺,结合当代的设计手段,让由传统的工艺演绎而来的创新产品具备当下人们的审美标准与生活方式,让传统手工艺焕发新生。
第二,将铜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来渲染家居产品,使家居产品更加具有文化魅力。铜的颜色是及其自然与丰富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将黄铜、紫铜、白铜等进行不同的搭配,使其家居用品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同时,将不同色调的铜与其他文化结合,如将国画,太极、旗袍等中国元素运用在铜家居中,用来表达设计理念,彰显民族个性。
第三,铜文化与家居产品的结合,更利于有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创新发展。虽然铜文化受到很大的冲击,但随着环境的破坏,人们对传统材料的渴望让铜在家居产品的运用提供了新的契机。目前,人们越来越重视和发展铜文化,在2013年3月,在北京798艺术区朱炳仁艺术馆举行的“铜与家居”创意设计大赛(亚洲赛区)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该比赛吸引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设计师参加,使得铜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工业设计;设计师;委托者;产品设计;设计价值;认知
中图分类号:J802 文献标识码:A
Chinese and Korean Designers and Design Consignors' Recognition of Design Value
CHEN Xiang, CAO Ming
(School of Design,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Jiangsu 214122)
每年都有很多新产品的设计上市,但每个成功的产品设计背后总有无数失败的产品设计,而作为产品的设计师或设计企业都希望自己的设计方案能够顺利通过上层或设计委托者(客户)的认同。但实际上,设计委托者要认可你的设计方案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他们一方面要平衡设计服务与设计费用是否等价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得就产品下一步是否可以准确无误地投入到模具开发阶段,以及它具体在生产上、营销上的投资状况等问题进行评估与思考。①
一、设计价值认知的现状
现在产品设计的设计师为什么总遭到设计委托者对设计方案的不满意,以至于将产品的设计重复又重复。青蛙设计创办人――哈特姆・艾斯林格在他的著作《One Fine Line》中提出关于为什么设计师设计的产品会遭遇拒绝的观点。百分之九十九的'被拒绝'产品都有共同的一个状态:都有一个不合理的产品构想过程,都是根据设计师对于某个产品的想象,所实践出来的半生不熟品。设计师和他们的制造业上的伙伴在观念上出现了断层,限制了他们的设计潜力。结果出现越来越多的“重复”式相框设计――这些只不过就是把现有产品的外观稍做修改,而不是真正改进它们的内涵与功能。那么,什么是委托者认为是好的产品设计和真正需要的设计。对于不同国家、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研究领域,所提出的观点也各不相同。中国近年来不停地在国际上获得各种各样的产品设计创新奖项,已说明中国从最初的制造大国正慢慢地向产品的创新阶段迈进,这跟设计师的设计水平有关,也跟委托者对设计的理解角度、对设计价值的认知程度,以及设计师和委托者之间的思想沟通都有着关联。而韩国的产品设计一直处于亚洲领先地位,特别是韩国三星公司所设计的GALAXY NOTE系列手机,其销量已经与iPhone手机相抗衡。那么对于中韩设计师和设计委托者两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和基准――产品设计价值的研究,以及设计师与设计委托者对设计价值认识上的差异性、对产品设计价值要素认知的重要度,就成了本论文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设计师与设计委托者对价值认知的问题假设
通过假设问题并设定三种不同种类的参照物(鼠标、榨汁机、铅笔刨),用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这三种参照物的设计价值的重要度和设计费进行评价。其假设的问题有:首先,设计师和设计委托者对设计价值中各种值的认识程度不同,使两者对设计价值认识上存在差异;其次,设计的产品类别不同,使设计师和设计委托者对设计价值的认识存在差异;再次,中韩设计师和设计委托者的不同,对设计价值的认识不同;最后,设计师和设计委托者对产品设计的服务费的看法不同,使两者对设计价值认识上存在差异。
三、设计师与设计委托者对价值认知的认证
设计师和设计委托者对设计价值的认识内容主要分为两个层次来考虑。首先,设计师与设计委托者的基本情况(括公司的类型、公司的位置、公司的职员数、设计师在公司的职位、部门、职务、工作年限、公司最近一年的设计投入费和委托产品设计数)。其次,设定假设的三种参照物(鼠标、榨汁机、铅笔刨)的设计价值要素(主要有“审美性价值”“功能性价值”,“经济性价值”,“核心性及创意性价值”,“环境价值”) ②为评价基准并对各设计价值各种值的重要度以及这三种参照物在设计费方面的认知进行调查和分析。
1.调查对象
(1)设计师:中韩设计公司内各30名正在从事设计行业,并且有一定设计经验的设计群体为主要的调查对象,性别不限。(2)设计委托者:中韩设计公司内有业务来往的、有终端产品的设计委托者。但,这些委托者必须是公司内的设计管理者和设计决策者,各30名作为主要调查的对象,性别不限。(3)城市:韩国以釜山、仁川为主,中国以北京,上海为主。
2.调查时间
本次调查首先是在韩国进行,调查时间从2013年的9月1日-9月25日,总共24天的时间来做此调查。第二次的调查是在中国进行,调查时间从2013年11月2日-2013年11月29日,总共27天的时间来做此调查。问卷对中韩设计师和委托者各发放50份的问卷,总200份。因问卷调查牵涉到公司的领导阶层,基本是以一对一的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进行。
3.调查构成内容及方法
根据论文的主题,把设计师和设计委托者之间对价值的认识差异研究所得出的数据通过“SPSSWIN 12.0”的统计方法进行整理,再通过T-Test、频度分析、分散分析、one-way ANOVA、交叉分析等来得出分析的结果。
4.调查的结果
(1)设计师和设计委托者对设计价值认知的差异点确实存在。主要体现在设计师对产品的核心性及创意性和审美性的价值的认知比较关注,而设计委托者对产品的功能性价值和经济性价值的认知比较关注。进一步说,所假设的鼠标、榨汁机和铅笔刨这3种产品中,中韩设计师对于鼠标和榨汁机的认知基本相同,即,比较注重审美性价值、核心性价值及创意性价值,设计委托者主要集中在对于鼠标的功能性和经济性价值的重要程度上,两者的共同点是对环境价值的认知上;而在铅笔刨的认知上中国设计师只停留在审美层面上,而韩国设计师既有审美也有创新性的价值认知,中韩设计委托者都对铅笔刨的环境性价值和经济性价值的认知上比较统一。
(2)设计师和设计委托者对每个产品所拥有的设计价值认知的差异性,决定了设计委托者对产品的投资也有所不同,但设计师对设计费的认知上相同。进一步说,如果设计委托者比较注重功能性价值,那么他们对产品的投资会高于只注重审美性价值的产品。
(3)国家的不同,设计师和设计委托者对鼠标、榨汁机和铅笔刨这三种产品设计价值的认知存在差异。其一,韩国的情况:韩国的设计师对于鼠标、榨汁机的审美性价值、核心性及创意性价值比较重视,设计委托者比较重视其功能性的价值,两者的共同点是缺乏对于环境的设计价值的认知;对于铅笔刨的设计价值认知上各设计师的认知基本相同,但设计委托者只对经济性价值的认知比较重视。其二,中国的情况:中国的设计师对于鼠标的审美性价值、核心性及创意性价值比较重视,设计委托者比较重视其功能性的价值和经济性价值。而对于榨汁机的设计价值认知上各设计师的认知与对鼠标的认知相同,但不同的是设计委托者只对经济性价值的认知比较重视,然而不管是对鼠标还是榨汁机两者的共同点都是缺乏对于环境的设计价值的认知。最后,设计师在对于铅笔刨的设计价值认知上只停留在审美性价值上,设计委托者只重视对经济性价值的认知。
(4)产品的类别不同对设计价值的认知存在差异。设计师在对鼠标和榨汁机的认知上还是只对审美性价值、核心性及创意性价值比较重视,而设计委托者比较重视其功能性的价值和经济性价值,两者的共同点是在对于环境的设计价值的认知上;在对铅笔刨的设计价值认知上,设计师与前面对鼠标和榨汁机的相同,不同的是设计委托者只对经济性价值比较重视。
四、结论
通过文献调查、相关事例调查和通过假设问、用实际的问卷调查来检验假设是否成立等方式,找出设计师和设计依赖者在对产品设计价值上的共同点及差异,将其内在的隐性价值外显化。首先,确定了设计师和设计委托者对设计价值的普遍性认知。即,设计师注重对产品的审美性价值和核心性及创意性价值的认知,设计委托者注重对产品的功能性价值和经济性价值的认知,以及两者都不重视对环境性价值的认知。其次,设计师和设计委托者对环境价值的认知相同。再次,对设计价值要素认知的重要程度不同,决定了对设计费用的支付程度不同。设计师对设计价值要素的认知程度基本相同,而设计委托者对设计价值的认知程度是要看对设计费用投资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通过中韩设计师在对待设计价值认知上存在的这些普遍性与差异点,并将这些研究成果与设计师实际产品设计的过程相结合,可以有针对性的了解设计委托者的意图,摒弃设计师思考问题上的错误导向,进行有效性、可行性的产品设计。为中国及韩国以及其它国家的目前正在设计及设计相关行业的其他设计师,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对于专职从事设计的设计师在做产品设计之前,可以通过对产品设计价值的这个基础、根本层面的认识,找到为设计委托者设计产品的“设计点”和以及产品设计的定位,为产品设计的正确方向和最后走向成功找到另外一种解决思路和方法,同时也为设计师自身价值的提高,找到了“入场口”。(责任编辑:徐智本)
【关键词】 服装;设计资源;管理
服装设计是一项需要利用多种资源的复杂工作,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加剧, 如何合理利用世界性的设计资源问题成为吉林省服装企业优化自有品牌、构建核心品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吉林省的服装品牌还未走向成熟,仍与国内强势品牌有着很大差距,其中与拥有设计资源的多少及其管理有一定的关系,目吉林省服装企业认识到设计管理的重要性, 但尚缺少系统性的理论研究作为参考。本文的研究内容是基于品牌服装设计理论基础上的设计资源的管理问题。
一、设计师资源的管理
企业的设计活动最终是通过设计师来实现的,设计师是服装设计资源管理中最关键的要素,也是整个资源管理系统能够合理有效运作的首要条件。现实中吉林省的品牌服装企业设计师队伍缺乏稳定,跳槽现象频繁。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师与服装企业要想达到长期的合作就必须制定有效的合作制度及设计规划。建设稳定的设计师团队、激发设计师持续的创新力、建立自己的服装产品设计体系是设计管理需要重点建设的部分。同时,设计师本身的产品设计开发的过程也是一种管理,注重培养设计师的统筹和应变能力将提高整个设计管理水平。建立良性的设计师绩效评估体系、建立合理的设计质量标准,建立可持续的人力资源培养计划,可以在引导设计师发挥潜质的同时,加强对流程和品牌建设的管理,这样才能为建立知名品牌打下坚实的基础。
设计师的组织管理是企业设计管理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服装设计师受雇于特定的企业进行设计工作。设计师一般不是单独工作,而是由一定数量的设计师组成企业内部的设计部门。对设计师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可以有效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营造适合的工作环境,由于设计工作的弹性时间、想象空间、艺术氛围等特点,创造一个符合设计工作特点的工作环境是。其次,明确工作任务,拟定设计进程,服装设计在企业中是一项团体工作,设计师必须根据自己团体共同来完成设计任务。同时,根据设计部门的工作情况,制定严密并可操作的设计进程计划。最后,对服装的设计质量进行考核的基础上,明确可兑现的奖励条件,以此提高设计师的工作热情和效率。
二、材料资源的管理
服装材料主要分为面料和辅料两大类,其中面料在服装产品中的直接成本占有比率大,并且,面料是设计师的基本物质保证。因此,对面料的选择是每个品牌服装公司慎之又慎的工作。使用时尚、新颖、质优价廉的面料是品牌保持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掌握丰富的材料资源则是面料供给的基本保障。对面辅料的合理利用也显得尤其重要。
服装设计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根据产品开发需求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渠道。目前吉林省的品牌服装的材料来源主要是面料制造商、面料商、面料市场等几个渠道。材料资源渠道与管理是服装设计管理系统中的重要保障。有了这个基本的材料保障才能展现设计创意和服装品质。由于服装材料的品种、产地、价格、质量、货期等都有一定的差异性,服装企业应该把现有的材料资源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分组整理,根据评价信誉等级,制定不同的面辅料采购规划,验收和管理模式,从而形成一套与自己产品相吻合的材料资源库。
三、 信息资源的管理
服装产业是最具时尚性与流行性的行业,信息灵活多元。对信息的有效管理是服装企业能够推出自己品牌的一个平台。服装企业的信息包括流行信息和市场信息。信息来源及推广的渠道主要包括互联网、时尚杂志等印刷品、各类与服装行业相关的时尚会等。服装企业通过用流行信息引导市场,市场也反过来验证和推动流行两者相互作用推动整个服装产业的前进。通常, 品牌服装企业都会依据市场调查、流行预测、产品风格定位以及公司的实际生产情况来制定合理的产品计划。
信息资源是品牌能否把握市场命脉的重要资源。权威和有效的信息才能真正发挥设计的价值创造力使服装企业的创新有步骤和有效地持续进行。对信息系统的管理,企业要聘请管理咨询专家和应用系统专家参与,建立完整的信息管理体系、系统以及设计资料库、物料库,以便吸纳新的技术及保障信息的安全性、准确性、时效性。加强信息的过滤和整理工作,强化产品开发知识管理,让设计师及时掌握准确、可靠的信息,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功能齐全和高效率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促进商品流通、信息交流、稳定和扩展行业间商贸关系,扩大社会影响推动流行。
当前,吉林省内的品牌服装生产企业大多还处于承担国内外大的品牌企业外包业务形式为主,自有品牌为辅的阶段,很多服装企业对设计资源管理都处于被动的形势。因此,只有加强对企业设计资源的有效管理,将服装设计、生产过程、品质控制和企业的战略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更好的激发产品创新潜力,从而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实现跨越,塑造出品牌意义,这也是对设计资源进行管理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倪岭芝,设计资源的整合管理,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5.5
[2]钟鸣,服装品牌设计管理模式及应用研究,北京服装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1
[3]刘晓洁,品牌服装设计管理研究,天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
[4]唐虹,合理构建服装设计资源管理系统,中国服饰,2007.11:132-135
论文摘要:介绍了当前大批量定制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实施策略核心技术,分析了在技术驱动的大批量定制生产模式的环境下,结合产品基因工程与产品逆向工程,进行开发客户需求获取与分析技术的关键内容,并提出解决方案,建立了有效的产品族模型,并开发了一个系统原形,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在目前众多针对大批量定制生产模式(MC)的研究中,绝大多数的研究均局限于客户驱动的MC模式(一言需求驱动),例如在针对产品配置模型的研究中,认为“大批量定制是客户驱动的、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定制条件的生产模式,客户要求是MC中产品配置设计的最初来源”。这些的研究过于强调客户的重要性,将客户需求渗透人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中,甚至提出客户参与设计的概念。而笔者认为,客户驱动的MC模式仅仅是一种较为低级的,过渡性质的MC;其更高级的阶段,则是以先进技术为驱动力的,可称之为技术驱动型的大批量定制汀echnology driven Mass Customization )。目前TDMC已经出现了成功的例子,例如戴尔公司与摩托罗拉公司。从客户的角度看来,要生成满足需求的产品是如此容易,以至于只需在其定制网站上进行简单的选取即可生成令人满意的产品,并且在选取完成之后马上可以下达订单。究其内在原因,则是在先进技术的支持和驱动下形成其完善的产品族。因此,技术驱动模式将是大批量定制的发展方向。但是客户需求是产品存在的先决条件,在任何MC模式中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没有需求就没有产品,本文将探讨客户需求在丁DMC的模式下,尤其是在产品的概念设计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首先介绍需求分析技术所在的理论框架:产品基因工程。其次在产品基因工程平台上,介绍了对于需求分析极其重要的相关理论:产品逆向工程。然后在这个环境中建立需求模型和技术体系并加以分析,最后介绍一个系统原形。
1产品基因工程与产品逆向工程
1.1产品基因工程(Product Genetic Engineering)
近几十年在机械产品设计领域中,产生了大量的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如公理化设计JRIZ设计理论等,并支持设计者进行研究和实践。然而,仍然缺乏有效的设计理论和可操作方法以支持真正自顶向下的、自动化产品设计。在经过进化设计和变参设计、基因算法和基因编程、产品信息基因的各发展阶段之后,基于产品快速增长和新物种产生的机制,产品基因工程(Product Genetic Engineering)的概念应运而生,并且相对于有机的产品/人工设计,引人了细胞分裂生长的机制。
1,1,1产品基因
产品基因的概念是仿照生物体而提出的,与生物基因类比,产品基因是产品的构成蓝图,是决定产品功能与结构的最小功能单元。并且具有与生物基因类似的性质:遗传性、自组织性和自适应性。产品基因有三种:功能基因((Function Genes, FGs)、控制基因(Control Genes, CGs)和结构基因(Structural Genes, SGs)。产品基因为产品全部信息的集成,贯穿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之中,在产品的需求、设计、制造、装配和使用、维护、直至报废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表现为不同的信息。详细分类包括需求基因、设计基因、制造基因、装配基因、商品基因、使用及维护基因和回收基因等等。总之,产品基因是一个完备的信息系统,不仅包括产品的结构、功能、制造、销售等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相关数据,还包含对产品生长各阶段进行控制的信息(全自动或半自动),两部分共同来完成产品的生长过程。
1.1.2产品全生命周期基因工程系统框架
生物基因工程能够将基因从生物体内提取出来,在体外进行改造,再将重组基因导人到受体细胞中,以进行表达。生物系统的生长、进化与产品设计存在着相似性,将生物的有关遗传规律与产品设计理论有机地联系起来,对于机械产品来说,可以借鉴生物基因工程原理,提取产品的基因,并加以改造,重组出新的产品基因,并使其自动生长,生成新的机械产品,用于支持产品的创新设计。产品基因工程就是基因工程在机械领域的应用,它是提取现有产品基因、建立产品基因库、根据用户需求按照一定的法则进行基因重组、重组基因评价、在特定环境下进行基因表达和最终对新生成产品评价的过程,主要用于设计新产品以支持产品的创新设计。图1为产品全生命周期基因工程系统框架。
1.1.3产品基因工程与大批量定制
根据客户需求对企业生产活动影响程度的不同,即客户订单分离点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位置的不同,可以将不同的大批量定制的生产方式方式分成按订单销售(Sale to order, STO)、按订单装配(Assemble to order, ATO)、按订单制造(Make to order, MTO)、按订单设计(Engineer to order, ETO)和按订单研制(Research to order, RTO)五种类型。大批量定制的技术核心是产品及零部件的标准化和模块化,而产品基因本身就代表着标准功能表面、标准模式、标准零部件和标准产品,因此我们可以基于Top-Down的风格将产品基因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产品基因、模块基因、零件基因、模式基因和功能表面基因,利用产品基因工程方法,同样基于Top-Down的顺序将它们应用于产品的生长型设计之中,并且分别建立五个层次的基因库,分别与STO,ATO,MTO,ETO和RTO相对应,以支持不同定制深度的产品大规模定制设计。由此可知,产品基因工程正是实现大批量定制的良好解决方案。
1.2产品逆向工程(Product Reverse Engineering)
1.2.1产品逆向工程的产生与概念
反求技术在引进国外的先进产品、技术、生产线的消化和吸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却无法真正突破技术壁垒,打破经验的局限性,因为简单的模仿无法了解到最初的产品设计思想。
我们把产品逆向工程定义为:在产品基因工程理论指导下根据现有产品及其相关信息重新构造产品基因的创造性工程。其本质上就是还原出产品可行的设计过程,最大程度上吸收原有产品的设计思想及其关键技术,从而支持产品的创新设计、提高我们自主设计的能力。
产品逆向工程,将一个成熟产品输人值系统进行分析,分解至功能表面的层面上,然后进行重构,并在重构的过程中对其进行优化,包括模块化和标准化,使之在更深层面和更细粒度上符合大批量定制的生产要求。而在重构过程中,优化进行的依据则需要客户需求的获取分析结果作为参考。所以,只有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和客户需求变动的前提下,产品的模块化才能在正确的方向上进行,才能真正使产品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
1.2.2产品逆向工程系统框架
如图2所示,首先,建立数字化三维产品库,包括整机、部件、零件等,对于其他CAD系统则通过S下EP中性文件转化方法集成;然后,建立产品概念结构模型;最后,通过机电产品基因获取模块,建立分层次基因库,包括产品族、整机、部件、零件、模式、功能表面等。其中的关键技术包括面向产品概念结构的快速三维造型、与现有CAD系统计称技术(S下EP文件读取、翻译、转化等)、逆向设计过程重建与产品基因获取等。
1.2.3产品逆向工程与产品基因库
建立结构合理,标准化和模块化的产品基因库,有利于生成具有良好结构的产品族模型,也是实现技术驱动型大批量定制的先决条件。产品逆向工程的结果,恰恰就是一个数字化、分层次的产品基因库,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产品逆向工程顺利实现技术驱动的大批量定制模式。
由以上分析可知:产品基因工程是大批量定制(Mass customization )得以实现的环境与条件;产品逆向工程,是技术驱动(technology-driven)的保证与实现手段。PRE与PGE从两个方面共同支持下DMC,从而为下DMC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2 PGE框架中的用户需求分析
当对产品概念模型的分解过程进行到完成功能表面的创建阶段时,就要依靠设计要求,选择合理的功能模式进行重构,基于产品基囚库选取相应基囚,组合称为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族模型,所以其中的设计需求与产品基因库均需要客户需求与分析系统的支持和参与才能建立和完成。
在PG E框架中的用户需求获取与分析的过程,也即客户需求基因(Customer Request Genes,CRGs)的获取、建立和应用的过程。产品基因是一个复杂庞大的信息集成,产品所有特征应当包含在产品基因系统中,这样才能在控制基因的影响下,逐步生成产品实体。而需求基因则可以说成是产品基因的“基因”,它是产品生命周期的源头,因此,类似于客户需求对于产品概念设计的重要性来讲,需求基因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范围内,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与影响。
2.1需求基因模型
2.1.1需求基因的定义与获取
产品生命周期最初是从市场对产品功能的需求开始的,通过对需求功能的整理、分析,得到对需求功能系统的认识,全面获得产品的功能要求,即客户对产品的需求,并按其重要性的程度制定出度量指标。我们把这些带权重的产品功能要求的信息集合,称为需求基因。
客户需求有多种来源:包括销售数据、问卷调查、网上信息的搜集、访问信息、用户反馈、市场调研,还包括竞争对手信息获取以及对新生科研成果等多方面的来源,每一种来源均有可能成为创新产品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 客户需求获取技术:由于客户需求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和不完整性等等特点,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客户需求的获取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包括利用网络环境的基于Web源的客户需求获取技术、基于数据挖掘的需求获取分析技术、基于Web的客户交流平台等许多技术。我们可以在PGE框架中应用这些优秀有效的思想方法与技术来实现客户需求的获取。
2.1.2需求基因的表达与应用
需求基因可表达为如下函数:
其中,Ψk(x)为第k阶基函数,ωk为相应权重,Ι为函数集的空间。
需求基因(CRGs)与功能基因(Functional Genes , FGs)功能基因来源于功能需求,是市场需求的功能基元。FGs对应于各种类型的功能表面,经“转录”成为产品功能原型。通常地,我们通过对市场需求的分析整理,分解重构出一个个需求子功能,需求子功能对应着FGs,FGs可转录为具体功能表面,需求总功能对应着功能表面间的联系,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产品原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产品的功能基因来源于用户的需求功能,是以产品原型为载体,从产品原型中抽象、提取出的本质含义,虽然抽象但极具概括性。因此,在此基础上,设计产品的执行功能元件,使得各个元件随意组合,形成功能相同而形态各异的实际产品,因此功能基因可“转录”为单位作用面及其组合关系。
可以类比目前客户需求到产品工程特性的映射研究现状:客户需求到产品工程特性的映射普遍采用QFD分析法,HoQ质量屋和层次分析法得到。由产品工程特性到产品的零部件以及产品的结构之间的映射,并未得到良好的解决方案,逆向工程在对这个问题的探求土取得了一定成果。分解重构理论在深人研究产品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功能表面”的概念,将产品的功能和结构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虑,是一种创新性的理论,对于开发新产品具有深远的意义。客户需求的分析技术就是建立在分解重构理论和生长型设计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开发研究的。
2.2产品基因工程框架中的产品族模型及应用
2.2.1产品族模型
我们建立了独具特色的设计自动化系统原型DARFAD系统。DARFAD系统提供了产品设计从无到有、零件从少到多、表面从初级到高级、结构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模式及相应的设计工具。在一定转换机制的作用下,产品族模型将经历由需求分析而产生的功能模型、概念结构模型和实体模型的各个阶段,最终生成产品实体族及实体产品,同时可对产品族模型进行相应的运动学动力学分析和可制造性分析,如图3所示。
2.2.2关于产品基因与“环境”的讨论
产品族模型源于产品基因,由基因组成的产品族模型本身就是可定制化的,提供了广泛的可选择的参数,可称之为“环境”,也可映射到真正产品生长的环境所具有的特征,在这些特征的影响之下,产品基因得以生长为不同的,符合用户要求的产品实体,反过来讲,缺乏了具备了各种特征的“环境”,产品基因将无法生长。
环境特征分析,环境特征为外在的决定条件,不仅决定了产品基因将生长为具体哪一种产品,更能决定产品基因能否能够成功地成长为产品实体,因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环境特征通过产品基因映射到产品实体的功能特征公式:
其中F1为客户需求映射函数,F2为环境特征映射函数,PF为生成的产品族模型。
分析公式应达到的三个目标:①环境特征的有效提取、资源的充分利用;②映射过程中有效降低成本和节省时间;③质量、性能优良的产品实体。
图4为产品基因生长为产品实体的流程:
3基于Web的用户需求获取与分析系统
基于前面的综合分析,给出一套在产品基因工程平台上基于Web的用户需求获取与分析系统框架。图5为产品基因工程平台的框架示意。
在具体实现方面,我们可以借用面向对象的思想,将产品基因中标准化的单元固定存储在数据库中,而转化为方程则成为面向对象思想中的类成员函数,通过借助这种强大的辅助工具将实现过程的封装,对于操作者而言,客户对于产品的需求即可分解为针对系统的特定参数的值,而系统的输出结果正式此定制产品的基因。系统分为几大模块:
(1)客户需求获取模块
功能:将多种渠道获取的客户信息,转换为统一的数据形式,并进行存储。
(2)客户需求分析模块
功能:对数据进行分析,对照现有的零件库,提出改进意见,交与设计人员或其他模块来完成。
(3)系统基础模块
中强电动工具有限公司信息化建设经验/施吉鸣
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家电动工具制造行业骨干企业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强电动工具有限公司CIMS工程实施与应用过程中的经验,为宁波市、浙江省制造企业实施CIMS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关键词:CIMS;CAD;PDM;ERP
1993年正式投产的中强电动工具有限公司在我国电动工具制造行业竞争近乎白灼化的今天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实现了产量和销售平均每年递增35%以上的快速增长,人均产值及利润连续多年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目前已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各类中高档电动工具专业制造商,拥有员工2000人,年产值10亿元。中强公司的优势在于秉承“以人为本,科技创新”的立业理念,采用最有效的管理模式,集约社会资源,拥有产品市场和技术开发两大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背后则是拥有完善和强大的IT体系。
1CIMS工程概况
中强公司的CIMS工程主要由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分系统、工程设计(CAD)分系统、产品数据管理(PDM)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ERP)分系统等四部分组成,包括:
工程设计(CAD)分系统:二维CAD绘图设计已完全普及,引进三维设计软件并逐步应用在新产品造型设计、总体设计、结构设计、零部件设计及总体装配等工作中,大大加快了设计开发进程,并提高了设计质量,优化了产品设计,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
字串5
产品数据管理(PDM)分系统:采用上海思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并由宁波联科电脑技术有限公司实施的产品数据管理(SIPM/PDM)系统和图档管理系统EDM,有效地解决了设计流程、技术资料的规范化,技术信息传递、流转、反馈快速流畅,并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和保密性,目前已运行在公司产品设计部门,实现了产品设计、工作流程的无纸化管理。
企业资源计划(ERP)分系统:采用宁波万通软件公司ERP系统,并分批实施了制造数据管理、销售管理、技术工艺管理、生产计划、车间作业、物料需求计划、采购管理、库存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设备管理、计件工资成本管理、PDM接口等一系列子系统,此外还开发实施了基于Internet的订货管理子系统,作为销售管理子系统的上游子系统,为其提供数据。
系统集成:在基本完成各分系统应用后,对整个项目的系统集成进行了安装和调试,目前,整个系统已经可以集成运行,实现了CAD、PDM和ERP的信息集成。
通过CIMS工程的实施,中强公司在管理上已逐步形成一套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满足客户需求的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实现了产品销售、技术开发、生产计划、物料管理、财务管理等各个部门业务管理计算机化。
字串7
2软件产品的选择
在中强公司CIMS工程中,主要应用软件均采用了国产软件,如IntelCAD和PDM软件是上海思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自主软件产品,ERP系统选用的是万通软件有限公司自主研究开发的ERP系统软件,国产软件费用占软件总费用的70%以上。选用国产软件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2.1考虑中国国情。国外有许多好的管理软件,但是拿到中国后多数都不太适用,有些企业就是勉强用了也用不好。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的企业管理水平和现状很难与国外软件的标准管理模式融合。企业花了很大的代价,花了很长的时间,实施的结果是弃之不舍,留之难用。中强公司选用的这些应用软件有较多的国情化处理,比较符合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技术上较成熟,在国内有广泛的用户,且软件公司具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实施经验,技术支持力度强。
2.2考虑投入产出。企业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投入产出,要考虑风险,国外软件动则几十万上百万美元,对国内企业来讲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同时也增加了软件实施的风险,还有软件今后的升级费用等问题,都需要企业认真考虑。目前,国产软件(如两维CAD、PDM、ERP等)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已能够满足国内企业实际工作的需要。字串6
2.3考虑售后服务。软
件特别是象ERP、PDM这样大型软件的实施都会有一个较长的周期,企业应用咨询、软件原理培训、软件应用培训、软件客户化修改都是必不可少的,国外软件高昂的技术支持费用是国内企业难以承受的,更难长时间承受。同时国外软件的封闭性使国内企业的软件人员很难进行修改和变动。而国产软件则不同,尽管国产软件也要收取技术支持费用,但其收费标准国内企业可以承受,而且国产软件其源代码相对开放,较大的客户化变动委托给软件公司,一般性的修改完全可以由企业自己来解决。
当然,国产应用软件也不是十全十美,今后应该在专用界面、决策支持、特别是PDM软件在工程项目中的管理与控制、安全性管理、工作流的并发机制处理、多BOM视图形成等方面还须不断改进和提高。
3CIMS工程的综合效益
中强公司应用国产软件实施CIMS工程,不仅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如表一所示。
表一:直接经济效益
响应市场的速度
提高了30%,对快速占领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字串3
新产品开发
开发速度加快25%以上,为新产品及早占领市场抢得先机。
生产率
提高生产率17%。
资金周转率
提高资金周转率0.2次,公司每年可节省开支90万元。
间接经济效益则表现在:
l规范了企业的基础管理和运作方式,使公司建立起科学的管理体系和快速反应的企业经营机制,推动了企业管理流程的规范化、制度化,使各部门职责更加明确、科学合理。
l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管理工作的深度,提高了管理工作水平。
l提高企业的声誉,增强了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
此外,中强公司CIMS工程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也是显著的,一方面为宁波市、浙江省制造企业实施CIMS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和可借鉴的模式,具有广泛的示范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另一方面,为国产软件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机遇和舞台,树立了国内企业使用国产软件的信心,促进了国产软件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同时,实施CIMS工程,使中强公司产品更具有市场竞争能力,能以较高性价比的产品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要,为加速我国电动工具行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字串3
4结论
关键词印记课程;教学模式;单元教学
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是评价高校教学与大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专业技能好坏关系就业和创业,因此,探索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施,可以提高大学生和社会对学校和专业的认可度,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技能的专业人才,提升高等院校专业特色的知名度[1-2]。同时,适当的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易于被学生接受和认可,满足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他们选择这个专业求学的初衷,解决学不知所、学无所用的教育矛盾[3]。《发酵食品工艺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发酵技术方向重要的必修课程,以酱油、豆酱、食醋、腐乳、豆豉和丹贝等传统发酵食品为主要内容。课程的内容专业性强、各章节既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较多,通过课程的学习,既能满足学生对发酵专业方向的技能需求,又以点带面,掌握发酵食品行业知识。据此,《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改革创新和新型的授课方法设计,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思考内容。所谓印记课程教学,以在课程的传授者(教师)与接受者(学生)之间建立持久的记忆为目的,教师设计和传授有特色的教学内容,学生对授课教师和所学的知识内容在记忆中永存,实现教与学互动的新型教学方法。与传统课程相比,建立以“学生印记”为主线的课程教学体系,利用全新视角衡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过程,全面提升了教师魅力、授课技能、实验实施技能及考核改革水平,是印记课程实施的中心主旨[4]。经过2011级、2012级、2013级本科学生和2014级专业硕士研究生等四届学生的《发酵食品工艺学》改革实践,印记课程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也成为学院特色教学课程之一,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
1印记课程的教学设计
印记课程的设计实施不仅让学生记住课程的传授者(教师),重要的是考量教师的综合素养、人格魅力和知识体系,也体现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实验新方法及考核方法改革能力。总体上,教师仅是课程的设计者,课程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参与多种多样的理论与实践学习过程。这种全程的印记过程,使学生不再被动地学习,而是课程学习的自主者,不再是以成绩为要求,而是力争多参与的积极心态。《发酵食品工艺学》印记课程的教学设计过程如图1所示。首先,教师的首要工作是规划设计课程的主要内容,从宏观上和主观上做好充分的知识和能力储备,以便掌控教学实施的各环节。其次,课程设计从教学手段、教学媒介、实验教学、课程考试和特色尝试5个方面开始。学生参与授课的全过程,包括Seminar讨论班式的学生自主学习和讲解过程、开设新实验、开放考试等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并增设市场调研、查阅资料、科研设计、数据统计分析和科技论文解析等多种特色教学内容,增加视频教学、发酵食品工厂设计、发酵新产品开发等学生感兴趣的前沿与热点话题内容。作为印记课程的主体,通过教师参与的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图1实箭头方向),学生全程参与各教学环节(图1虚箭头方向)。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印记课过程中,每位学生还参与教学、新产品研发和工厂生产设计,学生思想里烙上深深“印记”。学生对教学、教师、实验室和工厂等教学实体产生深深的感情,这种参与感、被认可程度和想象的发挥等主观心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得淋淋尽致。同时,学生对专业课的认知、对教师和学院的感恩、对未来择业与创业的信心等,会随着课程的进行而记忆深刻,体现了印记课程的特点。
2印记课程的特色与实施
与其他课程教学改革相似的是,印记课程的实施,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也是知识获得和参与的主体。在整个印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教学设计及特色内容,保证了印记课程的良好运行与实施。
2.1良好的教师素养,用人格魅力和丰富知识感染人
教师的言谈举止,衣着打扮,课前5min的利用,甚至与学生成为朋友,都能够成为学生记忆中亮点,即使毕业多年以后,教师的某个特色都会是印记中的因素。因此,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自我修养,亦师亦友,用独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同时,具有一定高度的学识背景,也是打动学生的重要记忆内容。如《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中,既讲解发酵食品工艺参数,又要延伸到工艺设备的选型、工厂设计、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又要把产品营销、市场定位等问题带到课堂上来。让学生懂得某种食品是怎么样从原料变成商品,怎么样进行生产实施的。这些都会为学生的记忆提供良好素材,成为深刻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2.2积极探索印记课程教学实践,理论教学效果良好
由于课程主要讲授酱油、豆酱、食醋、腐乳、豆豉和丹贝等六种发酵食品,每种食品又可分成不同品牌和工艺,因此,以某种发酵食品作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由6名左右学生讲解,每个学生讲解一种品牌发酵食品,包括企业背景、产品特点、生产工艺、视频、市场和工艺改进与产品创新等。在理论教学中,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单元授课为特点的理论教学方法。授课形式以Seminar讨论教学为模式,学生参与授课,教师辅助讲解并提出质疑。学生在资料收集、PPT制作、讲解和回答问题授课过程中,掌握了发酵食品前沿知识、理论知识、语言表达,并通过录像、设备等资料搜集,将工厂化生产与理论教学结合。从理性和感性方面加深了理论知识,达到了“印记”的效果。在Seminar授课过程中,形成理论教学特色.①形象教学:教师与讲解的学生进行现场互动,模拟微生物、物料、酶和产物间内在关系,理清原料、水解、发酵和产物的理化和代谢关系。形象教学效果的评价即“短时间效应”,学生在理论学习后,能够在几分钟内在头脑中回忆发酵食品的生产工艺、关键技术参数、设备选型和评价标准。通过这些形象教学和短时间效应,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培养和形成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为生产实践和科技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②问题解答:模拟毕业论文答辩过程,教师现场提问讲解的学生和听课的学生,对关键和共性的发酵食品问题进行质疑和解析。Seminar的讨论式教学,是国内外本学生、研究生教学的一种先进方式,以问题导向和教学互动为主要特点。教师预留授课主题,学生在课前查阅大量背景知识,以供教师提问和与大家分享[5]。每位被提问的学生都会对课上的情境与问题印象深刻,可能会永远记住这些理论知识。③模拟生产:利用录像和工厂设备图片为主要形式,把理论上的工艺讲解变成在线生产,加深理论联系实际的感观印记。专业课程的出口在于生产实践,教师将发酵食品的生产过程以教学录像的形式进行课堂演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单元小组的授课组合,有利于同学间沟通交流,在有准备的前提下接触、理解、讲授、质疑和再理解,最终把知识熟烂于胸。教师作为调控者,要充分的点评和质疑,做好理论知识的引导者和教授者。教师作为印记课程的设计者,能够充分的发挥教学技能,既让学生自行发挥,又统筹兼顾。作为学生的理论导师,结合专业知识和背景,利用例证、模拟和对学生的点评等手段,结合每位学生的讲解,达到了较好的理论授课效果。这种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授课方式,考量的是教师的技能,学生也得到了最大的益处。多视角下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丰富的授课内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理论知识与综合技能得到了提高。
2.3认真设计实验课程,印证理论知识
《发酵食品工艺学》实验教学,与以往任何课程实验不同,采取“讲什么,做什么”的原则,即每个学生理论讲了什么,实验就做什么,加深印象,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有所用。这种单元式、验证式的实验教学,还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他们的创新创造才能。传统的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实验教学仅有3个实验:酱油、豆酱和辣酱。改革后的实验课程有:豆酱、酱油、腐乳、食醋、丹贝、豆豉、花色豆酱和花色腐乳等8个。在实验数量上和内容上都有所创新。实验过程中,也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单元式的教学方式,学生自己动手准备原料、预处理、发酵和撰写报告。既提高了动手能力、分析能力,也为毕业论文的操作做了准备。更重要的是,理论学习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这种成就感是无法比拟的。实验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新实验的开设,给实验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工作量,实验材料的购买也需教师自行解决。相信,在学生的成就感面前,这些困难都可以克服。实验中的每个环节,包括这些困难,甚至是失败的尝试都是一种“印记”。在将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都会记起这次有意义的实验教学。
2.4大胆改革考核方法,因人设考提升专业能力
采取“讲什么、考什么”的开放式考试方式,即每位学生的考核内容与理论和实验内容相同。考试内容涉及传统发酵食品现代工艺改进、发酵食品生产与质量控制、发酵行业发展建议及对课程和教师的建议等。学生需要足够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才能给出答案。这也是对理论、实验知识及综合技能的考核。开放的思维和足量的文献知识的积累,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样达到了加深学生印象的目的。
3结语
《发酵食品工艺学》印记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还应把特色教育加入到课程中,即关注、学习名优企业和名优产品的生产;加强发酵食品市场调研,掌握市场前沿;注重传统与工业化生产方法在发酵食品中的对比应用,探索新产品设计与开发。同时,广泛及时的与学生交流、自我总结提升、灵活的思维思路和多变的表达形式,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实施,真正引发和启迪学生,让他们把教学活动中的知识、人物和事件印在记忆深处,达到教书育人的良好目的。
参考文献:
[1]袁静.关于高职专业课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4):239-240.
[2]敬思群.基于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食品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J].食品工业,2016,37(6):222-225.
[3]廖兴灿.本科专业课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17):100-101.
[4]蒋国生.印记思品:意蕴、特征与建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10):5-9.
【关键词】消费类电子产品 CMF 产品设计 趋势分析
引言
消费类电子产品(Consumer Electronic),简称“CE”,是指围绕着消费者应用而设计的,与生活、工作、娱乐息息相关的电子类产品,这类电子产品的目的是实现消费者自由选择、使用和享用。从目前的定义和市场情况来看,这类产品通常泛指电脑、手机、平板、相机、蓝牙音箱这些在我们生活周边随处可见的新兴电子产品。CMF分别是Color、Material、Finishing的首字母,是产品色彩、材质、表面工艺处理三个方面的简单概括。CMF设计是作用于设计对象,并联系、互动于设计对象与使用者之间的深层感性部分,多应用于产品设计中对色彩、材料、加工等设计对象的细节处理,是产品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久以来,消费类电子产品的设计手法都是按照传统的设计思维逐步进行,设计师通常会遵循这样一套设计流程:产品的创意―草图―建模―手板模型。在这样的流程中,设计师需要反复推敲雕琢,他们考虑的首要因素通常是产品的外观造型。在我们的印象中,产品设计等同于外观造型,但设计师往往会遇到些“理想很丰满,现实和骨感”的问题:在产品造型完成之后,或是没有相应的工艺、材料支持,或是找不到与产品气质相符合的色彩匹配,这些产品造型之外的因素让预想中本该完美的产品在襁褓中夭折。在当下,很多设计师依旧会沿用这种传统的设计手法。然而,这种纯造型的改变也造成产品差异性越来越小,而通过从CMF角度切入设计的方式正逐渐成为当下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新兴的设计思维模式。
1 CMF方法在消费类电子产品设计中的运用与体现
1.1 产品风格展示的创新
当下,越来越多具有敏锐洞察力的设计师,在方案设计之初先从CMF角度进行发散性思考,试图通过一条新颖的途径探索产品设计的更多可能性,以避免市面上消费类电子产品同质化严重的问题。这种从设计最前端着眼的方式,可以让产品除去同质化的印记,在众多的产品中脱颖而出,也能够帮助设计师形成鲜明的个人设计风格。
CMF的设计方式可以帮助产品设计师拓展创意的空间,进而体现在产品设计的表现中。放眼当下的智能手机市场,手机的外观越来越简洁,也使得产品同质化现象更为严重,如果除去品牌LOGO,不同品牌或型号的手机放在一起,很难让人形成快速的辨识,而设计师处于这种产品市场的大环境下,往往会极为窘迫。为了脱离这种境况,智能手机厂商纷纷转变设计思维,通过新材料的运用,充分发挥各种材料的特性,在打破设计的局限性之后设计出令市场和消费者耳目一新的产品。坚持“让好产品说话”的一加手机(One Plus)将“手感”的概念引入手机行业,引领了“手感热潮”。在同一造型的基础上,将后盖赋以四种不同的材质和加工工艺,每一种材质都有各自的手感和视觉感受,满足了不同喜好用户的不同需求:砂岩黑的触感,充满大自然的亲近,是砂岩原始的馈赠;BabySkin白,提取最自然的纯粹,三层均匀涂刷,不再是机器般的冰冷,而是婴儿肌肤般的顺滑、细腻而且舒适,不留汗渍;竹质,与生俱来的清凉和每一个竹节的特性,成为手机不可复制的ID;曜岩黑,是手感与质感的碰撞,顺滑手感和磨砂质感兼备。
如图1所示,这四种后盖通过不同的CMF设计,打破了智能手机产品外观严重同质化的情境,这带来的不仅是智能手机市场上的一场视觉盛宴,更是用户体验的完美升级。设计师通过这种设计组合,塑造了一加手机 “手感体验”的记忆点。所以,设计师能否把对材料特性的理解转化到不同的创新设计作品当中,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关键。
1.2 消费者购买决策因素的强化
在以往,消费者购买消费类电子产品会从多种途径综合评价之后再考虑是否购买,例如产品的品质、价格、使用寿命等这些理性且可靠的因素,这些理性因素虽然依旧在左右着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但随着体验经济的兴起,感性消费更猛烈的地冲击了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市场。现在的电子产品在功能大多相同的基础上,更注重以产品的“眼缘”来吸引消费者的购买。而个性化的产品外观更能快速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形成消费的心理冲动。所以,产品外观的冲击力显得更为重要,而一款能快速抓住眼球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应该具备以下因素。
(1)充分发挥材质的特性。材质是为消费者带来触觉体验的直接因素,科学的取材能够给人带来舒适、愉悦的身心体验。材质也是充分体验产品人体工学设计理念的最基本因素,合适的材质能够为使用者带来更好的触感,从而更深刻地传达设计对象所要表达出的情感因素。
(2)运用色彩快速打动消费者。色彩是一切物品的基本属性,也是人们认知事物的最先导因素。在产品的设计中,色彩的运用往往也作为产品交互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产品所要表达的设计理念与心理暗示的重要体现。好的色彩体现,往往能够引发消费者心理的共鸣,激发其某种情结,从而迅速地激发消费者的占有欲望。举例来说,多使用白色的日本品牌MUJI,风靡了整个亚洲的重要原因,就是其简单素雅的色系运用凸显了都市人要求脱离繁杂、返璞归真的心理需要,从而引起了强烈的心理共鸣。
(3)工艺精致,细节处理得当。一款优秀的产品,不光要满足消费者对其使用功能的需求,更要想方设法满足其对于品质和工艺的要求。在产品同质化的今天,某种产品越能够以品质或细节著称,就越是能够凸显它与其他同类产品的不同。与此同时,对于产品品质和细节也是消费者自我层次标榜的体现,也是其借助体现自身层次和素质的重要因素。
1.3 以定制化的市场需求为导向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其使用的产品要求也不断提高。在体验经济的大背景下,服务设计的兴起大大加强了产品目标客户群体对设计环节的参与度,各类设计公司也不断地开放设计环节,从消费人群中吸收共鸣度较高、被接受较多的观点来设计产品。这就是产品设计的定制化趋势,它使得CMF的方法有了更大的、更广泛的且更多元化的发挥空间。在定制化的设计理念中,消费者最关心的往往并非产品的价格,而是其对于产品某些方面的期许和要求,在这种要求的主导下,决定产品被接受程度的是其适用性。举例来说,MOTO推出的模块化概念手机就引起了市场的强烈关注,如图2所示。
MOTO通过可组合的模块化理念,使客户能够根据自身喜好和需要自己设计手机,大大拓展了产品多元化空间的同时,满足了更多潜在消费人群的心理需要。消费者不光成为了产品的使用者,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产品的设计者。尽管目前该产品尚处于概念设计阶段而未量产,MOTO也凭其获得了大量关注,一跃而成为了未来定制化市场和体验经济的引领者。
2 消费类电子产品CMF设计趋势
2.1 色彩设计的非传统化
色彩是产品设计语言的直接体现,主流的色彩易于为大众接受,非主流的色彩却并非被人群所排斥。当下就出现了与大众流行色彩品味相悖的、反常规的色彩设计,却能够通过使用方式的合理调整,依旧给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一些大品牌的色彩运用就时不时会一鸣惊人,例如一直被认为土气、恶俗的金色,被苹果公司与白色进行合理搭配并运用在iPhone上时,产品就立刻变得夺目、活跃起来,受到了大众的密切关注与热捧。在苹果2015最新的产品会上,又再次将金色运用到了全新的MacBook上,引起了又一轮的金色热潮。
非传统化的色彩设计受地域和文化的影响,也要以品牌口碑和印象作为挑战大众审美的基础。但无法辩驳的是,这种色彩设计的确满足了人们追求个性的需要,并且成为了时下设计的一种趋势。
2.2 材质应用的多元化
在传统设计中,设计者的目标往往仅局限于满足产品外观和功能的叠加。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材质也往往以ABS、塑胶等为主。但随着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产品材料的实践和体验不断丰富,不同的材料也往往发挥着不同的情感传递的作用。例如,金属材质能体现出商务气息,玻璃材质衬托出典雅与时尚,木料能够反映使用者返璞归真的生活期望,各种各样的新型复合材料是科技气息的重要表达方式。
如图3中,这款被国内Hi-fi乐迷诩为“神器”的高保真音乐播放器七彩虹C4,运用了铜质面板和桃木/檀木的背板,凸显了产品的复古气息,工程塑料案件的引入也能够很好地保证操作手感。这样的设计方案直接向消费者强调了产品适合解析古典音乐的特质,很好地诠释了产品的设计理念,迎合了热爱古典音乐和注重听感品质的消费者的需求的同时,又不乏自身个性的彰显,是产品材质应用多元化的极佳体现。
2.3 工艺的不断创新
当前的时代是一个追求便捷与和谐的时代,技术的进步往往体现在更多的空间利用率和更舒适的使用体验上。产品的色彩和材质往往能体现其品位与格调,而产品的生产、加工和制造工艺才是达成这种品味与格调的基本保障。产品的硬件变得越来越薄,手感变得越来越好,用料理念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就要求加工工艺的不断创新。工艺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上来分析。
一是加工和制造精度上的进步。面临日益挑剔的消费者,产品的表面、边缘甚至连接缝都会成为其判定产品格调的对象。20世纪改革开放后,人们习惯性地把曾经风靡全国的苏俄电子、电器产品形象地称为“傻大黑”,究其原因便是其产品仅关注功能的堆叠而忽视了工艺的细致,在大量精致的欧美日产品涌进国门一经比较后,“傻大黑”的生存空间基本被压倒至零。由此可见,工艺的精度对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影响。
二是加工方式和方法上的创新。由于产品的颜色和质感受制于加工的工艺,例如,铝质材料的阳极氧化使其不易被着色,玻璃的质感优秀但苦于易碎,不适于用作外壳等。正是一系列制造和加工工艺上的创新,使以前的不可能成为可能:“封孔前氧化+金属盐”法使铝材质的物件有了丰富的色系,“蓝宝石循环冷却加工法”和“防爆膜”工艺使得玻璃受外力冲击破碎的概率大大减小。加工方式和方法上的创新,为产品的颜色、材质设计带来了更多的发挥空间,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丰富的可选择性。
结语
目前,国内的产品设计总体仍停留在对艺术表现和功能实现等较为基础的方面,给人的印象也停留在中低端、粗糙的范畴之中。而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和文化大国,一方面庞大的人口基数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迟早会呈现出多元化的需求结构;另一方面,中国两千年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也是对产品设计理念的重要启示。
运用CMF的方法对设计对象进行研究和分析,能够将产品的设计理念很好地建立在当前社会的整体意识形态、消费趋势和心理需求上,在其主导设计之下的产品,更能够帮助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者创造出具有鲜明的自身格调、符合国内市场体验需求并能为国际市场所接受的产品,最终使中国的企业获得更强势的市场竞争地位,产品赢得更多的市场尊重,人民获得更优秀的产品交互体验。
参考文献
[1]张福斌.产品研发策划中的SMART原则[J].科技创新导报, 2012(11).
[2](美)大卫・瑞兹曼,(澳)王栩宁等译.《现代设计史》.中国人民出版社,北京.2007.
[3]王恬恬.以社会行销观点探讨产品设计之应用――以环保议题为例[D].台北:国立台北科技大学,2010.
[4]杨明洁.以产品为核心的品牌战略[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1.
[5]戴德宝.新产品开发加速[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3.
[6]陈姝颖.3C产品同质化的时代工业设计对策[M].商业经济评论,2012.1.
[7]贺岩松,杨诚.镁合金在轻量化汽车中的应用[J].汽车工艺与材料,2002.6.
[8]顾建军,许佳.人文关怀在产品设计中的启示[A].设计驱动商业创新:2013清华国际设计管理大会论文集(中文部分)[C].2013.
论文摘要:在机械设计中引入CAD技术,可以解决机械企业中重复性设计多、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难题,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应用前景。
1 CAD技术的发展
CAD(Computer Aided Design)是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英文缩写,是利用计算机强大的图形处理能力和数值计算能力,辅助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工程或产品的设计与分析,达到理想的目的,并取得创新成果的一种技术。自1950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诞生以来,已广泛地应用于机械、电子、建筑、化工、航空航天以及能源交通等领域,产品的设计效率飞速地提高。现已将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M)和产品数据管理技术(Product Data Management,PDM)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 I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CIMS)集于一体。
产品设计是决定产品命运的研究,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产品的设计工作决定着产品75%的成本。目前,CAD系统已由最初的仅具数值计算和图形处理功能的CAD系统发展成为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CAD系统(ICAD)(Intelligent CAD)。21世纪,ICAD技术将具备新的特征和发展方向,以提高新时代制造业对市场变化和小批量、多品种要求的迅速响应能力。
以智能CAD(ICAD)为代表的现代设计技术、智能活动是由设计专家系统完成。这种系统能够模拟某一领域内专家设计的过程,采用单一知识领域的符号推理技术,解决单一领域内的特定问题。该系统把人工智能技术和优化、有限元、计算机绘图等技术结合起来,尽可能多地使计算机参与方案决策、性能分析等常规设计过程,借助计算机的支持,设计效率有了大大地提高。
2 三维CAD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优点
通过实际应用三维CAD系统软件,笔者体会到三维CAD系统软件比二维CAD在机械设计过程中具有更大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2.1 零件设计更加方便
使用三维CAD系统,可以装配环境中设计新零件,也可以利用相邻零件的位置及形状来设计新零件,既方便又快捷,避免了单独设计零件导致装配的失败。资源查找器中的零件回放还可以把零件造型的过程通过动画演示出来,使人一目了然。
2.2 装配零件更加直观
在装配过程中,资源查找器中的装配路径查找器记录了零件之间的装配关系,若装配不正确即予以显示,另外,零件还可以隐藏,在隐藏了外部零件的时候,可清楚地看到内部的装配结构。整个机器装配模型完成后还能进行运动演示,对于有一定运动行程要求的,可检验行程是否达到要求,及时对设计进行更改,避免了产品生产后才发现需要修改甚至报废。
2.3 缩短了机械设计周期
采用三维CAD技术,机械设计时间缩短了近1/3,大幅度地提高了设计和生产效率。在用三维CAD系统进行新机械的开发设计时,只需对其中部分零部件进行重新设计和制造,而大部分零部件的设计都将继承以往的信息,使机械设计的效率提高了3~5倍。同时,三维CAD系统具有高度变型设计能力,能够通过快速重构,得到一种全新的机械产品。
2.4 提高机械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
由于机械产品与信息技术相融合,同时采用CAD CIMS组织生产,机械产品设计有了新发展。三维CAD技术采用先进的设计方法,如优化、有限元受力分析、产品的虚拟设计、运动方针和优化设计等,保证了产品的设计质量。同时,大型企业数控加工手段完善,再采用CAD/CAPP/CAM进行机械零件加工,一致性很好,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3 CAD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3.1 零件与装配图的实体生成
3.1.1 零件的实体建模。CAD的三维建模方法有三种,即线框模型、表面模型和实体模型。在许多具有实体建模功能的CAD软件中,都有一些基本体系。如在AutoCAD的三维实体造型模块中,系统提供了六种基本体系,即立方体、球体、圆柱体、圆锥体、环状体和楔形体。对简单的零件,可通过对其进行结构分析,将其分解成若干基本体,对基本体进行三维实体造型,之后再对其进行交、并、差等布尔运算,便可得出零件的三维实体模型。
对于有些复杂的零件,往往难以分解成若干个基本体,使组合或分解后产生的基本体过多,导致成型困难。所以,仅有基本体系还不能完全满足机器零件三维实体造型的要求。为此,可在二维几何元素构造中先定义零件的截面轮廓,然后在三维实体造型中通过拉伸或旋转得到新的“基本体”,进而通过交、并、差等得到所需要零件的三维实体造型。
3.1.2 实体装配图的生成。在零件实体构造完成后,利用机器运动分析过程中的资料,在运动的某一位置,按各零件所在的坐标进行“装配”,这一过程可用CAD软件的三维编辑功能实现。
3.2 模具CAD/CAM的集成制造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制造行业的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从普通机床到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从人工设计和制图到CAD/CAM/CAE,制造业正向数字化和计算机化方向发展。同时,模具CAD/CAM技术、模具激光快速成型技术(RPM)等,几乎覆盖了整个现代制造技术。
一个完整的CAD/CAM软件系统是由多个功能模块组成的。如三维绘图、图形编辑、曲面造型、仿真模拟、数控加工、有限元分析、动态显示等。这些模块应以工程数据库为基础,进行统一管理,而实体造型是工程数据的主要来源之一。
3.3 机械CAE软件的应用
机械CAE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工程数值分析、结构优化设计、强度设计评价与寿命预估、动力学/运动学仿真等。CAD技术在解决造型问题后,才能由CAE解决设计的合理性、强度、刚度、寿命、材料、结构合理性、运动特性、干涉、碰撞问题和动态特性等。
4 CAD前沿技术与发展趋势
4.1 图形交互技术
CAD软件是产品创新的工具,务求易学好用,得心应手。一个友好的、智能化的工作环境可以开拓设计师的思路,解放大脑,让他把精力集中到创造性的工作中。因此,智能化图标菜单、“拖放式”造型、动态导航器等一系列人性化的功能,为设计师提供了方便。此外,笔输入法草图识别、语言识别和特征手势建模等新技术也正在研究之中。
4.2 智能CAD技术
CAD/CAM系统应用逐步深入,逐渐提出智能化需求.设计是一个含有高度智能的人类创造性活动。智能CAD/CAM是发展的必然方向。智能设计在运用知识化、信息化的基础上,建立基于知识的设计仓库,及时准确地向设计师提品开发所需的知识和帮助,智能地支持设计人员,同时捕获和理解设计人员意图、自动检测失误,回答问题、提出建议方案等。并具有推理功能,使设计新手也能做出好的设计来,现代设计的核心是创新设计,人们正试图把创新技法和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应用到CAD技术中,用智能设计、智能制造系统去创造性指导解决新产品、新工程和新系统的设计制造,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产品、工程和系统有创造性。
4.3 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在CAD中已开始应用,设计人员在虚拟世界中创造新产品,可以从人机工程学角度检查设计效果,可直接操作模拟对象,检验操作是否舒适、方便,及早发现产品结构空间布局中的干涉和运动机构的碰撞等问题,及早看到新产品的外形,从多方面评价所设计的产品.虚拟产品建模就是指建立产品虚拟原理或虚拟样机的过程.虚拟制造用虚拟原型取代物理原型进行加工、测试、仿真和分析,以评价其性能,可制造性、可装配性、可维护性和成本、外观等,基于虚拟样机的试验仿真分析,可以在真实产品制造之前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降低产品成本.虚拟制造、虚拟工厂、动态企业联盟将成为CAD技术在电子商务时代继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另外,随着协同技术、网络技术、概念设计面向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设计理论和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利用基于网络的CAD/CAPP/CAM/PDM/ERP集成技术,实现真正的全数字化设计和制造,已成为机械设计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黄森彬主编.机械设计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2]荣涵锐.新编机械设计CAD技术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徐建平,盛和太.精通AutoCAD2005[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