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01: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课外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本科期间,赵云龙于2011、2012连续两年参加“挑战杯”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2011年,其学术科技作品《钼酸锰/钼酸钴分级异质结构纳米线设计构筑与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获得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和湖北省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2012年,以他为队长并围绕其科研成果组建的“帧科创业团队”获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和湖北省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由于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孜孜追求和取得的突出成绩,赵云龙于2012年4月荣膺“2011湖北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同时获年度绩优人物大奖,并先后获得校青年五四奖章、理工青年十大风云学子、校创新创业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最终以年级第一的综合成绩保送本校2012级研究生,并获得直博生的资格。
赵云龙自2008年入校以来,刻苦学习,勤奋努力,成绩优异。大学四年,坚持参与科技创新,他主持的“钼氧化物复杂结构纳米材料器件组装与光电应用”项目获得2009年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资助,并于2011年结题考核为优秀。赵云龙先后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武汉理工大学首篇Nature子刊)、《Nano Letters》(影响因子:13.2)等国际重要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2012年,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关于锂空气电池方面的研究论文,受到了包括《中国日报》、《光明日报》、美国“Research News on General Science”等大量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与赞扬,为锂空气电池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基于2009年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赵云龙进行了长期的科学探索实验,发表了一系列论文,经过校“创新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第八届“挑战杯”湖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多次的模拟答辩以及大量的材料准备,他站在了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答辩的现场。在最重要的专家封闭考察阶段,赵云龙从容地应答评委们一遍又一遍地提问与评审,当看到“武汉理工大学”颁奖典礼的舞台屏幕上出现时,他的眼泪禁不住地流出来了,内心那份喜悦难以言说。为了将自己的科技成果进一步投入应用,赵云龙牵头组建了“帧科创业团队”,参加了2012年湖北省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最终获得湖北省金奖,同时他还作为主答辩手参与公开答辩环节并获得“最佳团队奖”。通过模拟创业,赵云龙期待自己的科研成果能够真正与社会发展进步相结合。
医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有利于营造良好而积极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通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学风、校风的建设。浓厚的科研创新氛围,不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书本上的医学理论知识,又获了得除实验课之外的动手能力和科研思维的训练;既培养了他们的理性思考和逻辑分析能力,又使他们一定程度地了解知识成果产业化、商业化的方式,使他们成长为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2、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2.1选题宜与教学及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与研究生不同,本科生的课外科技活动不必过分强调科学价值,最好是理论课堂的进一步延伸。学生在理论课中学习的知识点多是前人通过实验获得的,如何通过一个完整的实验获得一个结论则很难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甚至在实验课中也难以实现,而课外科技活动则提供了一个弥补这个缺憾的机会,我们可以选择与授课内容紧密结合的课题,让同学们利用理论课和实验课学习的理论和技术解决一个问题,进而得出结论。例如,我们课题组让学生观察慢性应激大鼠血液系统内各指标的变化,学生利用课堂学过的、实验课做过的实验完成各指标的检测不但将学到的知识立即应用到实践中,也亲自体会了获得一个结论的完整科研过程。对于检验专业的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的选题不必局限于疾病机理的探讨,完全可以选择具有社会应用价值的技术更新方面的课题。又如,我们学院有的课题组曾指导学生设计“负压真空采尿管”,这种导尿管不但可以提高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还能大大加快操作速度,具有很强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这样一个小的技术更新实验,将创新思维的“灵感”灌输给学生,学生也从中获得如何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启迪。
2.2课题设计应难度适中,实验周期不宜过长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课堂知识的学习,课外科研活动只是一个开阔思维和视野的渠道,在大学生教育中处于辅助地位。因此,在选题时应避免给学生带来过重的负担,应选择适合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题目,实验也应该在他们的知识水平范围内,这样有利于他们及时理解和消化所参与的课题内容。根据我们的经验,每周16至20个小时的科研活动时间,一学期动手实践2至3个月比较适宜。
2.3强调团队合作精神,合理安排时间大学生科研的特点之一是以小组为单位,通常4~5名成员,故不但强调知识和技术的学习,也强调团队协作精神。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在设计课题时要考虑大学生实验的特点,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让每个同学都能很好地发挥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同时也注意“分中有合”,成员之间只有通过相互紧密协作才能顺利完成工作。为了在时间上保证实验的连续性,成员的组成最好由同一专业的不同年级或不同班级组建而成,成员之间既联系密切和方便,又有不同的课余时间,大家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实验进程协同完成所有试验。
2.4对研究结果不做硬性要求医学领域的课题实验周期通常较长,大学生完全是在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故在这样短时间内想高质量地完成一个项目,取得预期结果并发表文章并不容易。所以,结题时可不必做这方面的要求,团队成员只要如实汇报整个实验过程即可,对于没有取得预期结果的项目,可以分析失败原因并提出下一步研究计划。
3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活动的意义
3.1使学生有机会参与社会财富的创造各种省级和国家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不但激励了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也促进了大学生课外科技成果的产生,其中一些优秀成果可直接应用于社会生产,使学生直接参与社会财富的创造。
3.2有利于提高就业竞争力 在科研活动中,学生们可以在实践中及时发现自身知识和能力的缺陷,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学习,锻炼和提高。参加过科技活动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许多用人单位会非常关注那些在科技比赛中得过奖、发表过相关科研论文的学生。因此,科技创新活动也为很多有潜力的学生赢得了用人单位的青睐,从而增加了就业机会。
科技素质主要是指人们为了在科技事业上取得成就并适应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所必须具备的科研能力、科学知识和热爱科学、敢为科学献身的科技道德品质。科技素质既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理论、科学观念和科学思想:也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智慧、科技研究能力、科技发明与创造能力、科技应用能力;还包括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科技道德品质。
二、大学生科技素质现状
科学知识与科技素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既不能混淆,也不能互相代替。科技素质教育要包括三个层面:科学知识教育、科技技能教育、科学思想品质教育。客观地说,目前,不少高等院校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科技知识教育的层面上。就目前高等教育中大学生的科技素质现状来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严重缺乏科技素质教育的内容
课程设置如同大海中的航标,它为大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由于目前人们仍把科学知识教育等同于科技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一陈旧的教育观念。围绕各自的培养方向各高校各专业都设置五花八门的课程,这无疑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但却无法弥补学生科技素质的缺陷。因为在其课程设置中很少看到“科技发明技巧”、“科技写作学”、“科技发展史”、“创造学”、“科学思维”、“科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科技实践”等意在培养学生科技技能和科技思想品质的课程。理工科本来还有一些实验和实习的时间可为学生提供科技技能的体验,但由于实验设备陈旧、实习经费严重不足等原因,只好将实习和实验的时间一缩再缩,只剩下少许的技能体验,再加上有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将这些少许的技能体验的机会看成可有可无,马虎应付了事,科技技能和科技思想品质的培养根本无法在课程设置中占有一席之地。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安排本来可以弥补课程设置的不足,时间一般在12~16周,这是大学生培养科技技能的一次好机会,但由于学生缺少有效的科技发明与创造的理论指导,再加上学校管理上的问题,使科技实践成为一种盲目的、毫无把握的实践。在大学生看来,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是为了顺利毕业,而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科技素质,因而对此不予重视。对指导教师来说,选题时基础理论研究的课题较多。而应用型的较少,他们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工作的思路仍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理论知识,而不是培养学生的科技技能,同时有些教师把指导毕业设计看成自己完成教学工作量的途径,要求不严格,使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工作难以发挥其培养学生科技素质的功能,也很难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科技素质基础。
(二)校园缺乏科学研究的氛围
在高等院校学生群体中,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很多,但是,很难找到科学研究社团开展的科技活动。学校学生工作部门仍以“德、智、体”评定学生的在校表现,但其“智育”却被“智育”代替了。在“智育”评定中,只要学习成绩优秀,其“智育”就为优秀。采用奖金数额可观的办法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学生科技成绩的奖项却很少出现,大学生科技技能的锻炼和科学思想品质的培养很少采取激励的措施。同时学生的科技素质缺乏统一的指导、规划和培养,学校缺乏提高大学生科技素质的指引和导向,校园也就自然缺乏科学研究的氛围。
(三)大学生缺少科技实践活动
科技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发现科技领域许多悬而未解的问题。这必然会引起大学生的好奇心与注意力,促使大学生去思考,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激发大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和创新欲望,促进和提高大学生的观察、联想、动手操作、运用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锻炼大学生独立思考、实践动手和创新的能力,激发他们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决心。但多年来,将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目的定位在“了解国情和社情民意”上,高校组织学生开展此类活动就成为“参观访问式”的实践活动,而科研技能只有在科技实践活动的亲身体验中才能得到认识、锻炼、巩固和提高,可惜目前大学生的科技实践活动还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开展起来,致使一些学生在进入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设计灵感经常会因为没有经费、场地和专人指导等因素,而将这些学生从事科技实践的积极性扼杀在萌芽状态。
(四)大学生缺乏科学研究的兴趣
笔者曾作过一次300人的问卷调查,在“每学期参加过多少次科技活动”的栏目中,选择“无”的占97%;在“业余兴趣是什么”栏目中,回答是“参加科技活动”的占2%;在“完成毕业论文的目的是什么”栏目中,回答“是为了自己的科研兴趣”的占1.7%。学生很少参与学校科技活动,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对科技活动感觉陌生外,科技兴趣的淡薄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五)大学生缺乏为科学奋斗的精神
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是一个以掌握一定的科技基础知识、科学的研究方法、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以及不怕困难、积极探索的精神为基础的系统工程。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科研后备力量,然而,面对毕业设计题目和指导教师的选择,有些学生事先打听的却是哪位老师题目简单、工作量小、管理松懈、容易通过:面对毕业分配,相当一部分学生事先考虑的却是工作是否轻松、待遇是否好的问题,即使是读生产应用型专业的大学生也不愿意选择生产第一线单位。于是出现了许多学非所用的怪现象,如读电子专业的争着去税务部门工作,读化学专业的争取去银行工作,读汽车维修专业的也一心一意选择去党政机关工作。尤其是近年来采取毕业分配双向选择的措施后,这种学非所用的现象更加突出。即使毕业分配时无奈选择到科研和生产第一线去工作的,走上工作岗位后,也挖空心思跳槽。在这种情况下,全国各地普遍出现了人才流失的现象。造成大学生不愿到科研和生产第一线去工作的原因之一是大学生缺乏为科学奋斗的精神。
三、提高大学生科技素质的思路
科技素质——兴国富邦之必要,时代需要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科技素质。不重视大学生科技素质教育的后果是严重的,作为高等院校,要设法使受过教育的学生既能掌握科技知识,又具有科技技能和科学品质。要做好大学生的科技素质教育工作,首先就要构建大学生的科技素质教育的思路。
(一)从树立科技素质教育的角度重新构建高等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标准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来,对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评价停留在每年能培养多少大学毕业生的标准上,这种以数量为标准的办学质量评价使我国的高等教育陷入办学实践的误区。而对高校毕业生的质量评价,以“学历”和“文凭”为依据,这种以“文凭”代替“水平”,以“学历”代替“能力”的评价标准,妨碍了大学生科技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评价标准作为一种科学的舆论导向。必须顺应科教兴国的新时代要求予以重构。如果仍以旧的标准评价高等教育的社会贡献,必将产生扭曲高等教育生产功能的严重后果。高等教育的生产功能如同工厂的生产功能,具有外延扩大再生产的功能和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功能。从本质上讲,高等教育生产多少的问题不能体现其固有的生产功能。能够反映高等教育生产功能的是内涵扩大再生产。内涵扩大再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在不增加教育投入的情况下,通过调动学校人的办学积极性,让教师潜移默化地在大学生心灵深处种下科技创新的种子,通过优化学风、教风、校风的途径,通过设置科学的办学目标,通过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同时,又通过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措施来实现,所体现的应是教育质量从本质上得以提高。
(二)从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理论和科学知识水平出发重新构建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
客观地说,不少高等院校现有的课程设置为我国大学生朝“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由于受到特定的历史条件和传统观念的制约,还不能体现出科教兴国的模式州。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理论和科学知识水平,使他们扎实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树立大学生的科学道德品质,要下大力气增加大学生科技知识的教育,重新构建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重新构建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是体现科教兴国的特色,增加科技教育的内容,为大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发明、科技实践提供扎实的知识准备。
(三)以提高大学生的科技技能为目的重新构建大学生科技实践的内涵
首先,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科技实践环节。针对毕业设计的状况,要采取措施扭转这一局面。其一,要求大学生都要认真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所规定的任务:其二,要采取措施加强对大学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其三,制定严格的大学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答辩制度,答辩不合格的学生不予毕业,重做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参加下年度的毕业答辩。学校要加强对毕业答辩过程的监督,各个答辩组的老师要严格执行答辩的各项要求和规章制度,绝对不可草率了事。使学生从思想上更加重视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工作,更加重视科技素质培养和锻炼的效果。
其次,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多设置大学生科技实践课或实践环节,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开展科技实践。对于学生在实习工厂的实习,除了配备足够的设备外,还要进一步规范实习的目的、内容、时间和要求,做到讲授和实践相结合。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实践活动不流于形式。
再次,要组织力量重新对大学生开展科技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估,做到科学而周密地统筹规划和布置。其中,应把对大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科技应用能力、科技研究能力、科技创造能力和科技发明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放在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规划中的突出位置上加以重点安排,保证对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进行定期的检查、督促和总结。
(四)以深化大学生科技道德品质和科技实践为目标重新构建提高大学生科技素质的激励机制
第一,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广泛开展,在客观上要求营造浓厚的校园科技学术气氛,学校应通过各种舆论工具,广泛宣传大学生提高科技素质的重要意义,在学校中营造“提高科技素质光荣”的强大舆论,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大学生开展科技实践活动。结合重大学术科技事件,进行科普宣传,举办科技报告。只有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发动,才能激发广大的教师和同学积极地加入到科技活动的行列中来:才会有大量的科研成果涌现;才能有助于更多的同学锻炼成长: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大学生只有在科技活动中才能感受到提高科技素质的活力。学校可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定期统一组织一些学科知识、科技作品竞赛等大型的科技活动,如科技发明竞赛、科技论文写作比赛、科技创新大赛、科技素质全能赛、机械设计创新大赛、机器人大赛等等,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科技活动氛围。结合暑期社会实践,进行科技服务、科技下乡等活动。
第三,增加投入,扩大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覆盖面。要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增加对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投入,要积极引导更多的学生来参加科技活动,尤其是要鼓励学生参加项目研究,增强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要通过政策手段加强对学生参与的应用型项目和社会科学项目的引导和扶持,要逐步转变“重基础、轻应用”的局面,使学生在实用新技术和社会科学研究方面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果,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第四,设立各个级别的大赛奖,加重各奖的含金量,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形成更好的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新氛围,借此激励大学生勇攀科学高峰和加快提高科技素质的步伐。在重视奖励学生的同时,不应忽视对指导教师的重奖。学生的各个大赛往往离不开指导教师的辛勤劳动,因此,对指导教师进行重奖也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各个大赛也不能够长久持续下去,即使坚持下来,恐怕也只是流于形式。
四、结束语
大学生科技素质教育的启动与实践,需要针对现有大学生科技素质教育的薄弱环节,树立与科教兴国战略相适应的人才观,构建大学生的科技素质教育体系,以提高大学生科技素质为目标、以加强科技研究理论学习为基础、以提高大学生实际科技能力和水平为核心、以培养优秀的科技道德品质为重点的大学生科技素质教育模式。
摘要:本文从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普遍较差这一实际情况入手,以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探讨如何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途径,从而满足社会发展对英语专业人才越来越高的要求。
1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生活的全球化,英语作为国际交流与合作所必须的能力,已成为时代的发展对现代人基本的素质要求。然而,社会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不令人乐观:上海《文汇报》2001年6月12日发表一则题为《咱说英语,老外不懂》的报道,该报对在沪的独资企业及合资企业所做的调查显示,均有70%的企业对大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表示不满。胶东在线网3月13日讯:记者在05年烟大毕业生见面会现场看到,前来应聘外语类空缺职位的50多个毕业生大都通过国家英语6级甚至8级考试,但当他们面对面与老外对话时却磕磕绊绊,甚至连一些基本的口语都不会,令主管招聘的外籍人员直皱眉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发现有的学生甚至连外籍教师问他“whatdoyouhaveforyourbreakfast?”这样简单的问题都答不上来,原因是这位学生不知道“稀饭和馒头”用英语怎么说。诸如此类的现象俯拾皆是。作为课堂的延伸和补充,课外活动在提高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外活动能创造交际活动情境,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和谐发展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交际能力是语言的综合体现。美国社会语言学家dwellhymes认为,交际能力不仅包括对一种语言的语言形式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包括对在何时何地、以什么方式对谁恰当使用语言形式进行交际的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掌握。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涉及到语言、修辞、社会、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包括一个人运用语言手段(口头语或书面语)和副语言手段(身势语)来达到某一特定交际目的的能力。而语言学家littlewood则将交际能力概括成四点:掌握语言知识,并能运用语言清楚地表达思想;不仅掌握语言知识,还了解这些语言知识在交际中的作用,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应考虑自己的社会地位及社会语境并能从听者的反应中判断出所用语言是否恰当;学习者必须了解语言的社会含义,能使用英语本族人普遍接受的语言。从以上四点可以看出交际能力主要指的是达意(能够用目的语将所指的意义表达清楚)及得体(什么人在什么场合下说什么话)。本论文由无忧51lunwen.com整理提供20世纪70年代,m.halliday等语言学家就提出“外语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目的。”
1975年,bruner和halliday指出“:itistheurgetocommunicatethatstimulatelanguagetogrowinchildren(bruner,1975)。(儿童语言增长的刺激因素是交际的欲望。)1992年,littlewood又指出“:andforadults,themostimportantfunctionoflanguageistofacilitatecommunicationwithothers.”(对于成年人来说,语言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易于与他人交流。)随着心理语言学和英语教学法的发展,英语课外活动的价值为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师所关注,出现了不少有关课外活动的文章,但其主要内容多半仅限于对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的分类和列举,而实证性的研究做得还很不够。本课题旨在通过对课外活动的实践研究,阐明课外活动在英语交际能力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大学生对英语课外活动的认识和参与积极性,探讨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新方法,提高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1皮亚杰的理论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提出,知识是不能简单地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每个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意义建构。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2.2美国学者乔以斯、威尔等人的“角色扮演”论“角色扮演教学模式将模拟社会成员交往的过程,学生通过协商的方式,学习学术领域的各种知识,以便在将来能有效地从事解决真实社会问题的工作。
3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3.1目标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课外活动在英语交际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提出开展课外活动的意见,制定活动方案;制定课外活动目标和评价方案,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开展课外活动,使学生能够和英语国家的人士进行比较流利的会话,能较准确地表达个人意见、情感、观点等,提高学生的口语、发音、准确表达、英美文化知识、中西方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策略,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具体包括:情感目标、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1)情感目标:在活动过程中,使学生亲身感悟活动带来的生机和活力,充分认识活动在交际能力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对课外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培养起热爱英语的思想感情。2)认知目标:了解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语言知识的积累、沉淀和转换,经过思维输入和输出信息,达到交际的目的。3)技能目标:通过课外活动,使学生掌握语音、口语、中西文化差异、交际技巧和原则,从而达到成功的交际目的。
3.2主要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中心是,如何科学有序、切实有效地开展课外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对学生认识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进行详细的目标规定,从而建立英语课外活动的目标体系。(2)根据专业特点和就业趋向,安排课外活动内容,初步形成相对完整的课外活动内容体系。(3)根据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探索英语课外活动方式,确定活动时间、空间及程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强的英语课外活动模式。具体活动包括:英语听力训练活动、英语朗读训练活动、英语角活动、英文歌曲演唱、英文短剧表演、英语模拟课堂等。
3.3研究方法实践研究法。
4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主要阶段成果
4.1实施步骤第一,对本系2005级学生的英语语音、口语、听力、阅读水平进行测试:做好测试成绩的登统、分析和测试资料的保存,为课题研究做准备。第二,调研2005和2006级学生的课外活动现状,进一步扩大学生社团,完善社团章程,制定活动计划。第三,广泛开展课外活动:重点是英语朗读、英语朗诵、英语演讲、英语角活动等。第四,通过语音、口语测试、参加河北省“世纪之星”英语口语大赛、系内组织英语朗读、朗诵、演讲比赛、汇报演出等活动,对课外活动效果进行检测,最终写出研究报告“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实践研究”。
4.2主要阶段成果(1)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现状分析(调查报告)。(2)提高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对策研究——学生社团建设与社团活动章程(研究报告)。(3)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培养及课外活动计划(论文):英语听力训练活动计划、英语朗读训练活动计划、英语角活动计划、英文歌曲演唱活动计划、英文短剧表演活动计划、英语模拟课堂计划。(4)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5本课题最终研究成果及成果形式
5.1研究成果“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5.2成果形式活动资料及图片;获奖荣誉证书;学术论文及研究报告。
参考文献
[1]丁炎珍.大学生课外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3.
[2]王良.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辽宁教育研究,2004.
[3]卫艳珍,王海花,贺鹏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中国教育与经济论坛,2004.
[4]曾新.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华中师范大学,2000.
基于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学员“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层次的培养要求,将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知识体系相对应地划分为“教材知识、拓展知识、科学知识”三个层次。通过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考核四个阶段的课程设计,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实现学员获得学习、实践和创新等方面能力和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
土木工程材料;知识分层;教学设计;教学实践;课程教学
知识是基础,是载体;能力是知识的综合体现;素质是知识与能力的升华。知识、能力、素质是进行创新的基础,只有将三者的教育与培养结合在一起,并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高等教育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升华其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布卢姆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以适当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1]。其实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学生智慧能力的欠缺并不是主导因素,未能提供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才是造成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最大原因。因此,笔者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中采取知识分层的方法,将课程知识划分为不同层次,预定目标,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帮助学员实现获得“知识、能力、创新”不同层次知识的目的[2-4]。
一、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知识分层的教学设计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主要介绍各类建筑材料的成分、生产过程、技术性能、质量检验以及应用等基本知识。材料种类繁多,内容繁杂,各章自成体系,而且概念多、术语杂;经验性的东西多,逻辑推理性内容少;文字叙述多,公式计算少。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对知识的理解并不难,难的是抓不住重点,感觉要记忆的东西太多,不能将繁杂的内容梳理出条理清晰的层次,以致学生感到学习难度较大,学习效率不高。 依据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知识来源及其特点,将该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教材知识、拓展知识、科学知识三个层次[5]。(1)教材知识:即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内容,包括水泥、混凝土、钢材、防水等材料的化学成分、生产工艺、技术性能、质量检验以及材料的基本性能试验等;(2)拓展知识:指教员对课本知识的分析和拓展,主要内容是教员在科研、工程等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知识,以及课本以外的专业知识等[6];(3)科学知识:与土木工程有关联的一切材料知识与实践,重点介绍材料科学发展的最前沿知识,及其在防护工程中的应用,如泡沫铝、纳米二氧化钛、石墨烯、相变材料、形状记忆材料等新材料的功能开发和应用研究,主要作用是激发学员的创造力。针对不同层次的知识,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和不同类型的评价方法,实现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7]。通过任务—问题,引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实现学员获得“知识、能力、创新”三位一体课程知识的目的,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知识分层的教学实践
为了深入贯彻理工大学精英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教员的主导作用,引导学员全面成长,更好地对学员因材施教,拓宽学员视野,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从2009年开始,笔者尝试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实践中将导师制与课堂教学内容形成良好的衔接、互补,并对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梳理,逐步形成了“知识分层”的教学思想,在探索实践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课前预习以教材和学习指导书为载体,引导学员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前自学,时间以10分钟至30分钟为限。课前自学能使学员对概念性知识有初步认识,对不能理解的知识点或各类疑问带到课堂上反馈给教员。本过程以让学员了解和掌握教材知识为目标。
(二)课堂教学教员对学员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获得学员不能理解的知识点或各类疑问,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讲解必须掌握的重点、难点,确保学员能够掌握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掌握的知识。本过程以让学员了解和掌握教材知识为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员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展,介绍真实的工程案例或事故,重点是军事工程。本过程以让学员了解和掌握拓展知识为目标。主要包括如下三方面内容:(1)大型工程涉及的材料:包括国内外各类典型工程及本地区的重点工程,如青藏铁路、水立方、鸟巢、苏通大桥、杭州湾大桥、永兴岛建设等工程中涉及的各类材料,体现理论知识与工程应用的紧密联系。(2)工程事故:包括各类媒体介绍的工程事故及环境污染实例,如重庆彩虹桥垮塌事件、家庭装修带来的“装修病”等,以此作为切入点介绍材料性能对工程结构质量和使用性能影响的重要性。(3)特种材料及技术:如“耐高温—高寒混凝土”“耐海水混凝土”“泵送混凝土”“混凝土结构抢修加固材料”“再生混凝土”“材料无损检测技术应用”等,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员针对工程实践特点,根据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材料创新设计。
(三)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作为大学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相对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更具直观性,更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8-9]。1.基本实验按照《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评估标准》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验教学的要求,完成六个验证性实验。本过程以让学员了解和掌握教材知识为目标。2.自主实验即开放式“三性”试验,实行自主选题、自行设计、自主操作。采取“本科生导师制”[10],引导学生组成兴趣小组或科研团队自行选择试验内容,合理利用实验室已有设备制定试验方案,并得出实验结论。遵循“引导—自学—辅导—实践”四个环节,激发学生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热情,把综合理论知识和技术融入到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研究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为培养优秀学员创造条件。本过程以让学员了解科学知识为目标。在自主实验的基础上,教员根据学员的选题提供研究思路,以国防工程新材料研制俱乐部为平台,带领学员进行各类实践活动,如面向学生的科研立项、开展学科竞赛、参与教员的科研项目等。主要成果形式可以分为三大类:论文类、发明类、竞赛类。(1)论文类,包括科普类论文和学术类论文。从材料角度对大型工程进行材料设计,或从工程事故分析报告等角度撰写论文,要求正式发表,包括会议论文。如论文《‘美国911事件’中钢材对火灾产生、蔓延的影响》《建筑环境污染事件中材料的决定因素》等;也可以根据国家战略或国防战略选题,如《设计南海、西南高寒地区所需要的特种建筑材料》等。(2)发明类:以土木工程建设、国防工程建设或军事需求进行选题,包括材料发明、材料结构设计等,通过试验进行发明创造,并申请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3)竞赛类:以材料的创造发明或论文形式,参加校内外各类学科竞赛。如每年一次的理工大学“卓越杯”科技创新大赛,每两年举办一届的“全国大学生混凝土设计比赛”“中国大学生新材料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甚至可以参加相关学科的竞赛,如“全国大学生混凝土结构大赛”等。
(四)课程考核课程考核包括教学不同阶段的全过程评价,既考核结果,也考核过程。一是考核学员对教材知识的掌握情况,占总成绩的70%,具体包括预习单、作业本、实验报告、考试成绩等。二是考核学员对拓展知识的了解、掌握情况,占总成绩的20%,主要包括课堂表现、创新选题等。三是考核学员对科学知识的了解、掌握情况,占总成绩的10%,是课程成绩评定为优的重要依据。主要以课外创新作品的呈现程度来进行评价,如撰写论文5分,如果了(或有录用通知)就10分;发明创造有作品的5分,申请了专利的10分;正式参加了比赛的5分,已经获奖的10分。
三、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知识分层教学成效
在“土木工程材料知识分层”教学设计和实践的过程中,先后获得学院“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本科精英教育的探索———课外实践导师制”“基于建筑材料课程的学员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等教学科研项目的支持,获得一些教学改革成果。在课程考核方面,近几年学生通过率都达到100%。优秀率从5%左右提高到10%以上。在撰写论文方面,学员团队在教员的指导下撰写了《泡沫铝的特性及其在防护工程中的应用探讨》《室内电磁辐射污染分析与评估》《基于金属热工艺“四火”原理实现铸强兵之“剑”》等多篇学术论文。在创造发明方面,在教员的指导下,学员自主开展“寒区单兵多用途自热包”“一种高强陶粒混凝土的研制”“K-15快速高强抢修加固材料”等材料研究,并申请了专利。在参加竞赛方面,学员连续四年组队参加理工大学“‘卓越杯’科技创新竞赛”“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混凝土大赛”,多人次获奖;参与“本科生导师制”课外创新学习的学员,有多名被保送或考取研究生。
四、结语
在理工大学实行“一导五法”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教员和学员参与教学改革的热情空前高涨,学员各类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得到了校院多级政策支持,“本科生导师制”也在各学院深入推进。今后应将全国或兄弟院校的更多有价值的学科竞赛引入学校,并将参赛的组织模式固定下来。此外应进一步加大学员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成效与学分、评优、保研等评价体系的联系,为学员的成长创造更加广阔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李玲,熊健杰,韩玉梅.西方教育目标分类学对构建我国教师素质标准的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6):65-69.
[2]王泽文,徐定华,乐励华,刘唐伟.大学数学教学规范及其知识体系与课程的构建[J].理工高教研究,2006,25(3):95-97.
[3]李爱平,郝英.论分层教学在计算机课中的应用[J].高教视窗,2009(3):183-184.
[4]方岚.高等院校本科生综合素养的培育途径[J].当代经济,2009(6):116-117.
[5]徐家良,陈晓峰.分类分层次的计算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3):56-59.
[6]杨湘.应用处方式分层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成人教育,2010(10):89-90.
[7]吴红耘.构建基础教育课程目标体系的现代心理学基础[J].教学与管理,2010(10):8-9.
[8]邹斌.教师知识与教师专业化[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4-8.
[9]史平,胡方慧,李红梅.浅析学科教学知识的理论结构[J].消费导刊,2009(8):177.
关键词:石家庄市高职院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延伸,课内外相结合的体育活动才能达到进一步增强大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的目的,本人对石家庄市高职院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与分析,为学生充分认识课外体育活动的地位和作用,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
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也为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提供了
参考。
一、研究对象
以石家庄市不同地区12所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和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因特网、图书馆查阅,收集与本论文有关的专著和学术论文,进行了认真阅读、分析和整理。
2.问卷调查法
分别向省内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石家庄学院、河北医科大学等12所高校发放学生、体育教师问卷
2000份,回收1928份,回收率96.4%。
三、结果分析
1.高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
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是指推动人们进行体育活动,并维持这
些体育活动的主观因素和心理状态,它是人们对客观体育需求的
主观反映。石家庄市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结果见表1。
调查结果表明,石家庄市高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依次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预防疾病,锻炼意志品质,享受运动后的快乐,改善不良的情绪、减肥、健美体形、提高交往能力、应付体育测试。男女生前三项顺序一致,后四项顺序稍有差别,这些都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发展。调查结果还表明,“应付体育测试”这一动机排在最后,人数不足10%,说明当代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更强,目的更明确了,也表明高校体育教育工作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已见成效。
2.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是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
学生参加体育项目的兴趣大小对高校组织和开展活动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具体调查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看出,石家庄市高校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依次为:乒乓球,篮球,羽毛球,跑步,散步,健美操,轮滑,足球,网球,武术,排球。男女生有明显差别,尤其是在足球和健美操两个项目上体现出明显的性别特征,表明男生喜欢刺激剧烈的项目,女生喜欢身体冲撞少、有氧耐力为主的新兴项目。另外,跑步和散步虽然相对其他项目较枯燥,但可操作性强,对场地要求不高,易实行,健身效果好,在高职院校的课外体育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篮球以它自身独特的魅力深受广大男女生的喜爱,羽毛球和乒乓球也由于场地要求不太高,且对抗性和趣味性强而深受多数学生喜爱。
3.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频率和投入的时间
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频率和投入的时间是衡量高校课外活动开展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这里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频率是指学生每周进行体育锻炼的次数。参加课外活动投入的时间是指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每天平均所用的时间。结果见表3。
从表3的数据可看出,无论是体育活动的频率,还是投入课外活动的时间,男生都高于女生,具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平时要对锻炼少的女生多做思想工作,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女生多参加课外活动。此外,高年级的学生无论是在频率还是投入时间上都低于低年级的学生,具有显著性差异。据调查得知,出现此类现象的原因是由于高职院校的职业特点,学生在校时间短、课程多、不定期实习,高年级学生多在忙于专升本考试、联系工作以及自考等因素占用大量业余时间。鉴于上述原因,怎样调动女生和高年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就成了体育教师的重要任务。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石家庄市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动机总体上积极健康,大部分学生希望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预防疾病、锻炼意志品质、调节情绪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2)石家庄市高校84%的大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参加了课外体育活动,几乎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只占16%,女生高于男生。
(3)石家庄市高校大学生比较喜欢的项目中乒乓球、篮球、羽毛球、炮兵或散步都排在了前列,同时男生偏爱足球,女生偏爱健美操。
(4)石家庄市高校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在活动频率和投入时间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低年级显著高于高年级。
2.建议
(1)学校应加大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如,在学生密集的食堂安装电视,播放一些体育节目,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体育赛事,在公共报刊宣传栏增设体育专栏,并且及时更新,从而激发高年级学生和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2)学校应考虑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开设多项目的体育俱乐部,并制订相关配套的学分政策,以吸引学生积极参加。
(3)学校应加大健身设施的资金投入,尽可能提高和保障学生的锻炼环境,体育场馆应适时免费开放,并派一到两名体育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锻炼。
参考文献:
[1]曲宗湖.课余体育新视野[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程鹏宇.河南省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与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
[关键词] 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地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5-0051-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党的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生只有具备创新实践能力和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1-3]。为适应新形式下的经济背景,各高校应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为主要目标,培养更多具有实践和创新思维的人才[4-5]。
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其内涵包括对问题的认知、观察、记忆、判断、分析、抽象、实验能力,还包括自学能力、数据分析、文献检索与归纳等综合能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内涵包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兴趣。创新意识培养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新潜力和聪明才智;创新思维培养是整个创新能力培养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力的核心;创新技能主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兴趣培养是使学生在创新活动中得到极大满足,是创新培养的原动力,实现从老师引导到自我学习的转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外在体现形式表现为学科竞赛获奖、学术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等,但是这些不是学生创新能力体现的全部形式。
本文以湖北民族学院为例,探讨普通高等民族院校在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促进创新能力培养提出若干意见。
1 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理念认识不足。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被动式的学习模式不利于创新能力培养。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过多的进行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教学和综合能力培养。教学模式以传统的应试教学为主,缺乏明晰深入的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在实践教学上验证性实践比重过大,缺乏向创新实践与应用的转变。
2)部分教师对创新教育缺乏正确认识。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上,教师的引导与指导非常重要。教师不仅要精心准备课程,而且还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上。同时由于学校考核和职称评聘的因素,进一步导致了部分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忽略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3)忽略实践教学对学生的培养。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部分教师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加之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致使教师资源相对匮乏,学校无法抽身于创新教学中,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及课外社会调查活动几乎流于形式。
4)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开展力度欠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以开展科学研究和开发为载体,研究内容涉及各学科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分析、理论研究、模型制作等。活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构建丰富的知识结构,促进多种学习分析方法及学习人员之间的交流,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然而高校的扩招、高校教学内容与机制的滞后、教学设施的不完善导致课外活动开展的局限性很大。
湖北民族学院2010年成立了数理基础大学生创新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开始对大学生课外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索。基地坚持“以创新项目为驱动,以学科赛事为抓手”的管理理念。经过5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基地培养出了一批较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并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 湖北民族学院理学院大学生创新培养探索
为了弥补课堂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实现大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从模仿验证实践向创新实践的转变,湖北民族学院理学院数理基础大学生创新基地开展了一系列学生创新教育的改革与探索。
2.1 建立大学生创新基地
2010年,湖北民族学院理学院建立数理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开始探索学生课外创新人才培养之路。依据理学院所开设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物理学、机械电子工程5个本科专业,分别设置学生创新活动管理部门,包括数学建模与论文部、数据挖掘与程序部、机械设计部、单片机开发部、物理实验与论文部和师范技能部。基地采用学生自主管理、教师指导的教学模式,为理学院所有愿意从事创新活动的同学提供场所。经过近5年的探索和发展,基地建有三维仿真实验室、生物仿真实验室、机械工程训练实验室、数学建模实验室、微格教室等开放性实验室,设备总资产150万元,现有常驻学生300余人。为了更好的管理和运行大学生创新基地,充分发挥基地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2011年学校下文专门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实践教学团队,负责基地各部门的日常运转。每个部门配置2~3名指导教师,负责各部门规章制度的建立、实验室建设以及创新活动日常督促与指导。理学院创新基地管理模式如图1(2011年完善后的管理模式图)所示。
2.2 构建学生创新活动平台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在大学生创新基地开展创新活动,搭建了创新项目实践平台、学科竞赛平台、研讨课程平台。坚持“以创新项目为驱动,以学科竞赛为抓手,以创业工作室为导向”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在创新项目实践平台上,主要通过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计划和学校创新项目计划,反哺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就业能力。通过以问题驱动和课题驱动的创新人才培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科竞赛平台上,结合理学院所设专业,鼓励学生参加了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全国3D数字化设计大赛、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湖北省师范技能竞赛和湖北省物理实验技能大赛。通过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讨课程平台上,根据学生考研、就业等不同层次的需求,开设三种不同类型的研讨课程,即学科竞赛型研讨课、学术前沿性研讨课,职业技能型研讨课,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学科竞赛型研讨课和职业技能型研讨课依托湖北民族学院大学生创新基地,分别在暑假和周末时间进行。学术前沿型研讨课针对高年级学生,作为专业选修课,由创新实践教学团队在课堂上完成。对于研讨课课程考核合格的学生,大学生创新中心将给予相关创新学分认定。理学院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如图2所示。
2.3 建设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师管理队伍
为了充分的利用大学生创新基地,加强教师指导,2011年,学校成立了湖北民族学院理学院创新实践教学团队,主要负责大学生创新基地建设、管理与学生创新活动的组织、指导等工作。创新实践教学团队由来自理学院不同专业背景的老师组成,是集教学、科研、创新教育于一体的、独具特色并长期坚持在创新教育一线的教师队伍。团队中有高级职称人员3人,博士5人。针对创新实践项目和创业工作室,教学团队会推荐实践经验丰富和责任心强的老师来指导项目的开展,同时邀请科研和教学一线的教师加入指导教师团队。采用总教练负责制,由教练组具体负责每个学科赛事的推广、组织、培训、指导和经费使用。创新中心还每学期召开由主管院长主持的创新教育总结与教育改革会议,主要内容是总结每年度基地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奖励在各方面表现优异的老师和学生团队。集思广益,共同对基地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力争把基地建设好,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
2.4 健全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制度和奖励措施
经过近5年的改革与实践,湖北民族学院创新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为了响应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突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学校规范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创新成果奖励文件。并从2012级大学生开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所有学生需取得8个课外创新学分方可顺利毕业,从制度上促进广大学生利用学校创新基地开展各类创新活动。数理基础大学生创新基地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上采用项目有扶持、培养有机制、创新有激励的措施。对申报学校和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同学,创新基地在前期给予资金、场地、教师指导的扶持。在创新能力培养平台上,分别制定了创新项目、创业工作室和学科赛事管理的规章制度,并制定了创新成果的奖励办法、创新学分认定的管理办法。
3 湖北民族学院理学院创新培养的成果与 经验
理学院大学生创新中心依托学生创新活动平台,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了传统的 教师“满堂灌”、学生“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创新中心通过积极鼓励、引导学生跨学科、专业和年级参加创新项目和各类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面向有应用背景和应用潜力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达到锻炼和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经过近5年探索与改革,理学院创新中心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学生创新成果较过去而言得到了显著提高,学生赛事不仅获奖数量大幅度提升,而且获奖等次和层级都有很大提高;(2)学生创新成果多样化,学生公开和申请专利都得到了很大的突破;(3)通过创新活动的开展,学生参与面、受益面、覆盖面都得到了广泛延伸。表1为理学院创新中心近5年以来所取得的创新成果统计。
表1 创新中心近5年所取得的成绩
年份 学科赛事获奖 创新项 成果 学生参
国家级 省级 目论文 专利 与人次
2009 0 1 0 0 21
2010 0 5 0 0 30
2011 1 16 1 1 100
2012 1 43 5 3 300
2013 2 94 14 7 500
理学院创新实践基地建立之初,场地狭小、设备缺乏、学生参与热情低下,依靠老师要求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学生创新成果寥寥无几。经过理学院创新教学团队的不懈努力,基地在硬件、场地和创新成果上都取得了巨大进展,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坚持了以下方面。
1)注重激发兴趣、监控学生参与过程。在创新基地开展之初学生对参与的学科比赛不了解,没有兴趣,参与不积极,主要由教师要求学生参与,因此,初期创新成果寥寥无几。创新中心教学团队经过讨论,决定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扩大创新活动平台,改变培训和指导模式,重点监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过程。例如在数学建模竞赛培训上,选用历年真题,将相关实际问题简单化后,分析实际问题所需要用到的数学方法,指导学生完成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后的喜悦。事实也说明,每个学生都有展示成功的欲望,让学生从实际和简单问题中体会到成功,学生兴趣就会提高。
2)参与教学研究改革,切实改变培养模式,获得学校支持。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有创新的教学手段。作为从事创新教育的教学团队,要求每个老师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去,并将其落到实处。创新中心教学团队主持的省教育厅的教学改革项目研究2项、学校创新教育改革类项目3项,从政策上得到了学校和各级领导部门的支持。
4 湖北民族学院理学院创新培养模式今后 的改革方向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只是在大学生创新平台上的培养,而应该扩展到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课堂教学、专业实习等各个层面,贯穿大学教育始终。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期在未来的创新人才培养中做一个导航。其具体内容如下。
1)逐步改变应试课堂教学,开展研讨式教学。高校应试教育现象尚未根本改变,学生课堂上只注重课程课本内容,实践训练照搬说明书,考试靠死记硬背。这种应试课堂教学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后续课程改革中,将在专业方向课程上推进研讨式教学。将知识传授、思维训练、综合实践能力进行有机结合,建立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集体讨论、教师点评的教学模式,以实际问题、课程综合设计等为手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参与、合作、探究、实践的目的。
2)依托教师科研平台,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选择科研能力强、有责任心的教师,让本科生参与他们科研项目的子课题。在教师科研平台上,学生不仅能了解教师科研方向的前沿知识,还能与教师科研团队的研究生、教师进行有益的讨论。借助这个平台上,学生在查阅文献、独立思考、论文写作方面都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谢梅, 苗青.中国高校创新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部分理工科院校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5):278-252.
[2]重庆大学.在创新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1):23-25.
[3]李儒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湖北文理学院“211”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 高等教育研究, 2012,(8):65-70.
[关键词]科研训练 科研创新能力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8-0020-02
[收稿时间]2013-05-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205054)和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项目(2011FZ043)资助。
[作者简介]许志刚(1979-),男,湖北黄冈人,昆明理工大学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化学教育研究和色谱分析。
一、大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重要性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除了培养大学生扎实的政治素养、道德修养、专业技能外,还要求大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不仅在科研训练过程中能得到系统的科研思维培训,更能提高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大学生参与科研训练最早于196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提出,设立了“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UROP)旨在激励大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随后,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都开展了类似的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的项目,并在本科生科研训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国内,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分别于1995年和1998年提出了“大学生研究训练”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2006年,教育部启动了“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在国家层面开展大学生创新科研训练项目,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明确指出: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探索兴趣、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对于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大学生参与课外科研训练的有效途径
(一)导师制下的本科生科研
本科生导师制和辅导员专业化一样,是顺应时展和满足高等教育需要提出的。本科生专业导师不仅给学生进行专业课程学习上的引导、未来职业的规划,同时还结合学生个体的差异,挖掘学生的特长和优势,进行个性化培养方面的指导。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优秀学生都十分重视参与课外科研训练,而相应的科研团队和课题组也十分愿意吸纳这些优秀的学生,从相对较早的阶段即进行系统、专业的科研训练。因此,专业导师为本科生提供课外科研的有效信息,并将具有科研潜质的优秀学生引入适当的科研团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科生导师制真正体现了教书育人的本质,有利于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提高学生的科研精神和创新能力。专业导师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应考虑到学生学习的特点,分阶段、系统而连续地进行,不能急功近利、一蹴而就。
(二)大学生创新项目
大学生创新项目是激励本科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的重要举措,项目研究的性质有国家级和省级项目、校级和院级研究项目,并有相应额度的经费支持,项目还经过申请、评选、立项、实施、答辩、结题等环节,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是理想的科研训练经历,对今后从事科研工作十分重要。相比于其他形式的课外科研活动,大学生创新项目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标和责任更加清晰明确,学生也具有更大的压力和驱动力,也有利于项目实现预期的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学生能系统地参与一个创新性的科研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
(三)以毕业设计为驱动的课外科研
毕业设计是大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门必修课,是大学学习过程中知识向技能转化的综合体现,很多学生将毕业设计与课外科研有机结合在一起,作者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发现,很多大三学生已经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为将来的毕业设计做铺垫,更有少数大二的学生也提早开始介入科研课题。在这些大学生科研活动中,他们不一定会选择读研究生,但他们想认真做好本科毕业论文,获得“优秀毕业论文”或者“优秀毕业生”的荣誉。目前,以毕业设计为目的而参加课外科研活动的学生已经不是少数了,他们也想通过系统的科研训练获得满意的学分,通过实践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三、大学生课外科研训练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不仅能得到系统的科研锻炼,还能取得一部分科研成果,这将为奖学金的评比、优秀毕业生的评选、在就业中脱颖而出、保送研究生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因此,本科生参与大学生课外科研训练的积极性高、人数多、目的性也比较强,难免出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对待,解决好大学生课外科研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培养出优秀的大学生。
(一)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很重视课外科研课题的参与,但也存在动机不够端正的情况,难免出现带着功利性介入课题的情况,这对科研课题的开展具有负面的影响。一旦项目执行困难或者成果分配未能达到期望值时,便会出现分歧或偏见,这对整个课题的长线开展和学生的个人发展,均带来不利的结果。此外,也有部分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加入项目课题的研究,但投入不够,不按照要求和计划执行,使得项目的后期开展和课题的管理出现问题。毕竟大学生课外科研项目不是必修的学分课程,中途停止或放弃并不会对本科生造成大的影响。时间的投入也是一个严重的制约问题,大一大二的学生基础薄弱,基础课程的学习任务重繁重,大三的学生时间稍多,但同时开始考虑考研或者就业之类的问题。因此,科研项目的开展要求学生能合理有效地安排时间。
(二)指导老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创新项目对指导老师也有一定的要求,比如:要求有在研项目、要求有足够的经费、要求提出合理的课题等,甚至还有要求细致的指导、管理和教育等。然而,有些指导老师一般同时指导博士生和硕士生开展科研工作,少有时间对本科生进行充分的指导,重视程度不够,本科生很难真正进入实验状态,也很难在创新课题中开展实质性的工作,这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带来不利影响。
(三)考核管理机制方面的问题
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出发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知识的转化。但进行大学生创新项目申请时,要求申请人对项目的目的、内容和过程进行详细描述,同时还要对预期的成果进行定量说明。有时,项目的开展会出现各种问题,包括成果的写作和发表都存在不确定的因素。这种统一的要求有时会将创新项目变成一个目的性很强的实验性工作,但缺少这种考核机制,又会让很多项目流于形式。因此,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考核管理机制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更新。
四、结束语
大学生参与课外科研训练已经得到普遍认同,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力举措。这一科研训练过程,不仅能增强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丰富第二课堂、开阔思维,也让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并做到学以致用。但我们也要看到,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弊端,管理和考核机制也需不断完善。但我们相信,在这个科技日益进步的社会,创新型人才是永远的主题。因此,我们还要为培养创新型大学生不断努力。
[ 参 考 文 献 ]
[1] 陈爱萍,王玉祥.探讨大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意义[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
[2] 王瑾红,罗玮来,陈满娥.论本科生导师制下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11).
[3] 王菊,周宗瑶,慕晓玲,等.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4).
深圳市高中生 议论文写作 问题 对策
高中生写作能力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能力。议论文文体的写作难度对高中生而言是最大的。因为议论文的写作无论在内容和思想上都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更高的要求。虽然国内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教师的作文教学情况的研究比较多,但对学生议论文写作的研究还非常少,迄今还没有人专门研究深圳市高中生议论文写作存在问题,本研究采用调查法对此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
选取深圳市三所公办高中(分别为重点、普通、职高选取)学生为调查对象,发出问卷420份,回收有效的问卷400份,有效回收率98.5%。
2 研究工具
自编调查问卷,共设计23个调查题目。在自编调查问卷以前对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议论文写作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拟定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三部分:(1)学生的背景资料,包括学生个人信息和所在学校的基本信息;(2)学生对议论文的兴趣和认识;(3)学生的议论文的写作看法和写作情况;(4)学生对教师评改议论文的情况的评价。
3 统计工具
使用SPSS16.0软件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1)深圳市高中生对议论文写作的兴趣
从本调查发现,深圳市高中生喜欢议论文的为22.5,而喜欢小说的占23,记叙文的占28.5,散文的占26。高中生对议论文写作“没有特别好感”为40.7,对议论文“没有感觉,感到头痛”的占11.5,“能够表达观点,很有意”仅占46.5,其他的占1.3。上述结果体现出五成多的学生对议论文的写作的麻木茫然甚至是痛恨的态度,这些学生比较排斥议论文写作,这是一个不容乐观的现象。
(2)深圳市高中生课外阅读的情况
深圳市高中生对杂文随笔评论的喜好占53.8%,另外喜欢消遣小说的占40.5%,网络快餐文学的占5.8%,数据显示出近六成高中学生有阅读经典文学或者有思想有深度的文章的渴望,近三成学生钟情于以情节娱乐取胜的文学,极少部分学生钟爱快餐文学。
(3)深圳市高中生课外活动的情况
课外活动是学生学议论文的另外一种方式,课外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兴趣、展示自我才气、开阔眼界,是丰富学生生活经验和提高其思辨能力的重要渠道。通过表2的数据可知,深圳市高中生的语文课外活动更倾向于剧本表演和辩论赛,读书汇报会周期长,娱乐性质低,所以更多的学生热爱剧本表演和辩论赛。
(4)深圳市高中生对议论文的写作看法的情况
我们从两方面对高中生对议论文的写作看法进行了调查:
一是深圳市高中生对写作难度的调查。本调查发现,深圳市高中生对议论文的写作普遍感到困难。他们认为材料型作文写作很有难度的占30.3,难度一般的占58.5,很容易的占7.5%,“无此经历”的占3.8%。认为命题作文写作很有难度的占15.7,难度一般的占67.8,很容易的占15,“无此经历”的占1.5%。认为话题作文写作很有难度的占17.5,难度一般的占68.5,很容易的占12.5%,“无此经历”的占1.5%。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主要是一般的材料作文主体对象不止一个,材料的情感倾向的不确定性,出题者的出题意图的不好把握,这些都造成了学生对材料作文的畏难心理。
二是对深圳市高中生认为要写好议论文应该具有的学习方法的调查。本研究发现,有近六成的高中生认为,要写好议论文必须“主动进行课外相关素材论据的积累和模仿练笔”;有50.75的高中生认为,必须“得到专业科学的议论文写作方法技巧、策略的主题训练”;另有43%的学生认为,要写好议论文必须“经常进行课堂内议论文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指导训练”;“在写作前,适量进行与论题相关的辩论式思维活动训练”,上述调查结果反映出学生期待教师能够加强读写训练的愿望。
上述调查结果反映出深圳市高中生急切需要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加强对他们的思维训练,根据本研究发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教育对策:
1.改进教师的教学,加强对高中生议论文写作兴趣的培养
本研究发现,深圳市高中生对议论文写作的兴趣不高。因此,教师要着手培养学生议论文写作兴趣。
首先,教师要选好议论文的写作题目,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教师对议论文写作题目的选题要遵循以下的特点:一是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所选议论文的话题是在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范畴之内,才能使学生有想表达想创作的愿望;二是所选议论文写作题目要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高中生心智比较成熟,有个性化的见解和思考,期待以成人的眼光去剖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教师需要选择有个性化有思辨色彩的题目。
其次,教师要提高议论文讲评课的针对性、时效性。提高教师议论文讲评课的针对性、时效性要做到:
(1)讲评课少批评多鼓励,设身处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以消除畏难情绪;
(2)教学目标有的放矢,教学重难点突出,争取让学生能有收获;
(3)选择有思想和有内涵的范文来点评,让高中生在阅读优秀范文中揣摩好作文的妙处,以获得心灵的洗礼和智慧的熏陶;
(4)要让作文有时效性必须缩短作文的批改时间。教师单枪匹马来完成这项工作是很困难的,因此能让高中生参与进来并高效地完成任务,要做到:①布置评改任务提供评改方法。②小组讨论巡回指导。③小组合作,互动评改。评改工作结束后,教师的讲评课要针对凸显出的问题,对症下药。
2.扩大高中生的阅读面,丰富学生的知识
本研究发现,深圳市高中生的阅读面比较狭窄,这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议论文写作水平。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教师需从两个方面入手:
(1)是立足课本。学生首先接触的是课本素材。语文教材及语文读本的文章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要鼓励学生提取精华创建自己的素材库,《史记》中各种立体生动的人物形象,诸子百家中的亘古不衰的智慧哲理,现当代作家中充满理性智慧的文字等都可以成为我们笔下充满生命活力的素材。,三鼓励的导师的知识)本中生议论文写作兴趣的培养。
(2)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外阅读是学生课内阅读的补充和继续,不仅能夯实课本知识,深化课本内容,对开阔眼界和写出个性化的议论文是很有益处的。因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为学生营造一个大的课外阅读的环境。让学生到图书馆去, 到阅览室去,将课内读书与课外读书结合起来。②帮助学生读有价值的书。教师可定期开出一些阅读书目推荐给学生。如拥有广泛读者群的《读者》、《青年文摘》、《思维与智慧》等。③指导学生选择科学的阅读方法。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下的阅读方法:a.略读:快速阅读,不求细枝末节,锻炼议论文写作中的重要思维――归纳;b.精读:把握微观细节,关注值得推敲研究的的局部内容;c.总结概括人物生平事迹,每天阅读一两个历史人物( 如孔子、孟子、庄子、屈原、刘备等) 的生平事迹, 并且对他们的生平事迹进行提炼概括,然后再从不同的角度来比较辨别,分析人物的独具特色的一面。 ④指导学生做笔记。教师要指导学生整理一些优秀的文章,摘抄其中的有内涵的句子和提取事例精华。⑤要求学生背熟名句,提升文章的文化品味。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本研究发现,高中生对语文课外活动持积极的欢迎态度,尤其短期性的集体性的活动(如剧本表演和辩论赛)更受高中生追捧。诸如开展辩论赛,通过选取值得论辩的社会焦点问题,做好论辩前期准备工作,做好论辩指导工作,安排好论辩双方论题。
4.向学生传授议论文写作的策略
本研究发现,深圳市高中生认为不同的高考题对议论文的写作有影响,其议论文的写作思维水平不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
(1)加大对学生审题的训练。教师要从高考考查的范围中来加强对学生的审题训练,加强审题专题训练,要帮助高中生学会审题,明确审题步骤和把握审题的关键要素。如果是材料作文那么要做到:要抓住材料的关键词句;整体把握材料的情感倾向,明确出题者的出题意图;透过表面现象,挖掘本质根源。如果是命题作文,教师要帮助高中生分析题目的语言结构,明确题目要求的重点。一般来说,命题作文的题目的特点一般有三类:以判断句为题的命题作文的题目直接点出了中心论点,对这样的题目应该着重分析它的谓语部分,因为这部分往往是题目要求的重点。以词组为题的命题作文如果题目若以联合词组为题,就要搞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地位;若以偏正词组构成,重点关注定语。以紧缩复句为题,就要明确句子内部的关系。
(2)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议论文写作中的思维能力包括形象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能力。
①是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如写“人生的境界”为话题,写超脱的人生境界,借助于思维的相似性而展开联想的翅膀,可以想到庄子、许由巢父、竹林七贤等人的境界,这是相似联想,也是一种横向思维;对比联想,两类事物的对比可以是同向对比也可是反向对比,比如,美人与花越比越美,东施效颦只能是美人越美丑人越丑了;另外还有因果联想,由果推因等,这里就不举例了。
②是要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议论文写作中,逻辑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分析和综合,筛选与概括、求同与求异、推因与论果的能力等。拥有这些能力,文章才能尽显深度和精辟。
③是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辨证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会辨证的分析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内因与外因、整体与部分、内容与形式等关系。它往往体现在关系型的议论文中,比如话题作文“露与藏”的关系是一正一反对立统一的关系:藏为了更好的露,藏是露的基础和依托,露是藏的归宿和寄托。
关键词:教学改革;课外科研活动;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201-03
步入21世纪,一些科研机构及用人单位对生命科学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培养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现今高校本科教学的首要任务。想要培养生物专业本科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自主探索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独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实验素质,就需要加强对在校大学生通过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科技活动,进行科研训练,探索提高本科生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课外科研活动中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有很大的重要性。首先,课外科研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兴趣[1]。只有在不断的实践经验中才能建立起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才能创造新知识。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的同时,可以主动或者被动地了解许多生活中的科普常识和科学知识,从而对科学研究产生浓厚兴趣。课外科研还有利于学生接触多学科领域的前沿研究动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课外科研过程中,训练学生独立查阅文献资料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但有利于他们获得感性知识,还能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实践表明,课外科研活动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正确地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并进行探索,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方法。其次,学生在进行课外科研的过程中还能培养自己对科学严肃认真的态度和勇于献身的科研作风,培养一丝不苟、有条不紊、实事求是的好习惯,提高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和综合实验技能。另外,课外科研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团结协作精神是科研必需的基本素质,团队合作也是科研队伍必不可少的。[1]在课外科研活动中,可以充分培养和加强学生们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商讨、合作的精神。由于一项科研任务必须依靠众人的智慧和集体的力量才能顺利完成,在共同奋斗的过程中既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也促使其团结奋斗,共担风险,荣辱与共,从而逐步形成学生乐于与人合作的精神和能力。现参考国内高校的课外科研的实施办法,取得的成效,对课外科研的具体实施办法进行说明。
一、理论课的完善
课外科研虽然是在课堂之外来完成的,但是和课堂教学还是不可分割的。理论课对学生的兴趣培养是直接的,很多课程教师讲授的内容索然无味,学生自然提不起兴趣。理论课的内容不局限于理论知识,一些与生活或者社会热点问题相关的内容或科普知识也可以作为讲授的内容[2],例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后,如何快速检测三聚氰胺的生物学方法建立;“地沟油”等回流餐桌是一件令人伤透脑筋的事情,如何找到解决办法,进行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等等。把这些热点问题结合科学理论进行讲授,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带动起来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设施,例如,授课过程可以将“现代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相互融合,现今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完全进入了分子细胞水平,相关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在讲授“生物化学基本实验技术与方法”的时候可以用网络和多媒体设施,演示给学生,这样更加直观和容易理解。
二、实验课程的配合
实验课程的教学可以从让学生先看清实验室的规模、规则、了解仪器的摆放位置;掌握仪器的型号、用途、使用时的注意事项;认识新仪器,这些仪器的使用导师要示范操作,并详细讲解。教师可以对生物学不同专业领域的仪器可以进行分类讲解,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某些专业兴趣的提高。在传统的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每门课程的实验课中设立1~2个综合性的大试验,在内容上安排综合多项实验内容或运用多种实验方法的实验。要求学生从查阅文献资料开始,应用所学的理论和实验技术拟定方案,列出实验需要用到的仪器和药品,这种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思维、科研能力和创作精神,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后,安排这种综合性的大试验,可以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和技能综合地运用。举例说明,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的本科教学日历中专门设立短学期,进行发酵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实验课程的专门训练,并为必修课程,每门课程为3学分,单独设立考核制度。实验课程也给予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良好实验环境,让学生在实验室通过研究课题的训练实践,能在各方面得到锻炼,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研究能力,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培养并形成良好的实验素质。
三、改革管理体制,实行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
在新课程体系的要求下,学生除了在预定的学时内完成基本的实验课内容,往往还需要课余时间继续进行研究性实验。这就要求学校改革旧的管理体制,实行实验室新的管理制度,例如部分实验室的定时开放和实验室部分设备的完全开放制度。具体改革方案可以参考很多学校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例如,杭州师范大学科技园的大型仪器公共服务平台的管理体系,仪器公共服务平台的高精仪器放在独立的区域,由专人管理,定时为课题需要的学生做培训并开放;仪器公共服务平台的部分常用设备,如超净工作台、高压灭菌锅、恒温摇床、光照培养箱、制冰机等操作步骤简单的设备,学生容易掌握且仪器不易损坏,可以实现完全开放管理,让学生任何时候在自觉做好登记的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或者让经常使用的研究生或者在勤工助学岗位的学生负责临时管理。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生物实验教学中心大楼设立了大学生课外科研训练平台——综合创新开放实验室[3]。综合创新开放实验室是为了支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科研实践活动而设立的,全年接受具备一定基础和专业知识的本科生提出涉及生命学科方面的各类科研训练实践(课题)项目申请,如: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项目,本科毕业论文和自主设计研究型小课题等。而且,只要是具备一定基础和专业知识的本科生,只要带着自己设计的课题或已申请到的课题,便可向综合创新开放实验室提出申请。实验室和设备的开放使用,方便学生完成简单的基础性实验项目,又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周末和假期等课余时间开展课题研究,切实做到按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培养。与此同时为了加强管理,需要制定和完善实验室开放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浙江大学生物中心实验室全年开放(包括寒暑假和节假日),实行以同学自我管理为主,老师监管为辅的模式进行管理。因此,为了保证实验室的安全正常运行,实验室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实验室申请制度”、“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实验室内部管理制度”以及“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制度”等。自2010年浙江大学生物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开放以来,接受同学们的科研训练课题项目,先后为“国际基因工程机械大赛(iGEM)竞赛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项目”、“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项目”、“校级科研实践项目(NSEP)”,其中有的项目取得了校级奖和在国际大赛中获奖:2010年“国际基因工程机械大赛(iGEM)”竞赛研究项目——首次参加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主办的国际基因工程机械大赛获金牌;2011年“浙江大学第六期NSEP”项目——获校一等奖;2011年“国际基因工程机械大赛(iGEM)”竞赛研究项目——参加在香港科技大学举办的2011国际基因工程机械大赛(iGEM)亚洲区预赛中荣获亚洲赛区总冠军,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主办的世界总决赛中荣获第三名,同时还取得了Best New Application单项奖。实验室开放必然给实验教师、专业教师和仪器负责人等相关人员带来更多的工作任务和困难,例如,相关人员要具备更多的知识储备、高水平的实验技能,并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然而,站在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也使教师能够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起来,在科研上和教学中不断创新。为了使开放实验室更好地成为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平台基地和乐园,让他们在科研实践过程中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实验室还可以邀请一些院内外的教师担任科研及实验技术顾问和指导老师,与院内外有关研究所、实验室共同建立本科生的课外科研训练与实践协作平台,以便为本科生课外科研训练与实践提供更好的实验条件和技术支持,让学生充分利用综合创新开放实验室和有关研究所室的实验平台、实验设备资源和技术力量来完成科研实践项目。
四、课外科技知识的补充
现今,学校邀请国内外学者来校访问的同时并进行讲座,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校互相交流的一个常用渠道。这种方式可以向同学们展现国内外各个专业方向的最新科研成果和技术,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充分享受高科技带来的思维冲击,并保持良好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也将不再停留于书本上的枯燥记忆。但是这讲座的形式和时间点很重要,桂林理工大学2012年的一个学术报告就举办得非常成功。学校紧紧抓住当时大家一直关注的诺贝尔奖这一个焦点,10月25日邀请了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英国有机化学家、英国苏塞克斯大学教授、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弗朗西斯-埃普斯荣誉教授哈罗德.克罗托(Prof. Harold Kroto)先生进行访问。Kroto教授为全校师生做了题为“纳米尺度与外太空的碳元素(Carbon in Nano and Outer Space)”的学术报告,整个图书馆报告厅座无虚席。Kroto教授还谈及他所倡导的科学教育,传达了他的科学研究思想和对年轻人的希望,对广大师生都有很大的启发和良好的引导。
五、鼓励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和科学竞赛
以“挑战杯”等科学竞赛和科技活动为引导,以科普类的讲座和专业学术交流为基础,有效地调动学生对科研的积极性,可以形成较为浓厚的学术氛围。学校或者相关部门制定一些能够促使大学生参与课外科研的激励机制和政策。例如,学校或者相关部门可以根据大学生课外活动的科研成果给予物质奖励[4],或者在教学计划中制定相应的科研学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获得一定的科研能力或者学科研分才能毕业。科研学分可以通过科研活动成果或进行评定。东北师范大学在2000年就提出,以双向选择形式让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2001年,已有15名学生与老师合作发表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并且在科研报告会上作主题发言[5]。这些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展示才华提供了舞台。这种形式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其他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树立严谨学风和对学生的个性培养。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经过一段时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实践训练后,大部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够得到较大的提高,学生经过学习后,能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研究,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有效分析,独立撰写科研论文,在研究中对专业方向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信心。
实践证明,学生在参加课外科研活动中,通过撰写实验设计、实验答辩、制作多媒体幻灯、实验操作等过程中,培养和提高了自身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协作能力,这些都为今后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段徐,章燕棋,应美丹,等.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03):58-59.
[2]刘文冲,张海锋,蔡晓庆等.培养学习兴趣,提高课外科研效果[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04):365-367.
[3]王国强,吴敏,陆庆等.研究型大学实验教学创新平台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08):65-68.
[4]夏欧东,曾志嵘,杨军等.大学生课外科研训练的实践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6,(05):493-494.
[关键词] 工科研究生 科研能力 提升路径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日益增大,研究生培养条件也得到了逐步改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却存在诸多不不如人意之处,主要体现在工科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不足、论文水平不高、科研素质有限等方面。这些现象的形成与学校的招生、课程设置、科研环境,以及导师能力、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但是,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需要和内在要求,所以,高校应积极应对,加强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二、提升工科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几大路径
科研能力既属于管理学的范畴也属于教育学范畴。在质量管理领域以及教育领域,质量管理理念强调质量和效率,而教育理念强调如何定位教育。结合质量管理理念和教育理念来定义科研能力结构,将科研能力主要分为科研规划能力、资料分析能力、科研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等板块构成。
本人结合自身所在的专业,对工科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路径有以下几点思考。
1.在课程设置上增设科研方法训练的内容
当前,很多高校工科院系硕士研究生课程的设置还只是限于传统的理论课程,没有专门针对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开设专门的课程。对科研方法的掌握是提升科研能力的必要途径。教给研究生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意识和智慧,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点。在工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上,增设科研方法系列课程,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科研方法系列课程的开设,形式多样,不拘泥于传统的课程形式,可以通过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学校科研管理的老师、期刊编辑、图书馆馆员等各领域专业人士开设各种专题讲座,内容可以包含文献综述写作、研究设计、课题申报书的撰写、科学研究方法介绍、中英文专业文献检索等等。新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课程的同时,研究生通过查阅文献,独立选题,进行科研设计,尝试撰写各种面向研究生的课题申报书等系列科研方法课程的学习,为今后有效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2.加强对学生学位论文写作的指导
论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学生科研能力的高低。论文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研究生训练和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是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搜集和处理资料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的综合体现。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论文写作,可以培养研究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所以学校要特别重视和加强对研究生论文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完成工作。
在初步确定选题的基础上,导师应首先从文献资料的搜集、文献的阅读、文献的管理、利用等方面培养学生基本的科研能力;在掌握充足文献的基础上,进而指导学生进行论文框架的设计,论文的章节之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联系,应当在正式写作之前,对章节布局进行大体设置,使之结构合理,以防止盲目写作、偏离主题的现象发生;工科硕士研究生的实验验能力是科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导师应在实验的设计、综合处理与操作等方面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教会学生独立开展实验并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3.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研实践活动
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术研讨会。研究生在校期间,如果能参加一次全省性、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并提交会议论文,对于研究生而言将是一次很好地锻炼。参加学术研讨会是开阔研究生学术视野,了解学科发展前沿,掌握最新专业知识的捷径,导师应力所能及地为学生提供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的机会。
鼓励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日益成为高校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中的一项主导性活动,能发掘大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科研创新意识。导师应起到应有的指导性作用,带领研究生积极参加挑战杯项目,以提升其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行动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申报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为了鼓励研究生学术创新,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很多高校都划拨了专项经费成立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接受在校全日制二年级研究生和一年级研究生的申报。研究生通过学校创新基金项目的资助,可以大大提高科研创新的热情,并借助这一平台取得科研能力的提升。
三、结语
总而言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关涉到整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步调的快慢,各个高校必须将培养具有较高科研素质人才的教育思路贯彻到研究生教育实践的各个环节。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提出要从课程设置、导师指导力度、为研究生提供各种科研实践的条件等多方面进行优化与整合,切实有效地推进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促进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以推动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郭学渊: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探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3).
[2]王淑翠,郭清,刘乐,孙鹂,李宇阳: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机制创新和实践探索[J]. 医学教育探索,2010(4).
[3]翁凌燕:浅谈理工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J]. 中国电力教育,2009(9).
[4]阮利; 肖利民; 祝明发:研究型大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方法[J].计算机教育,2010(13).
[5]孟万金: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要素的调查研究及启示[J]. 高等教育研究,2001(11).
[6]章晓莉: 基于科研能力培养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07).
[8] 瞿海东, 陈慰浙: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结构及其差异[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01).
[9]王晓光,徐军:工科研究生科研实验能力评价数学模型[J]. 理 工 高 教 研 究,2006(3)。
[10]胡忠举,刘文辉:坚持“导-研-本”路线 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8).
关键词:材料类;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185-02
毕业论文(设计)是普通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文)》明确提出:“毕业设计(论文)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毕业论文(设计)对大学生将四年所学理论知识综合运用于实际生产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尝试从事科学研究,探索新知领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3]。它对大学生毕业后能否胜任工作岗位或者顺利开展科学研究都有直接影响。一所高校本科教学整体水平如何,毕业论文质量也是一个关键评价因素[3]。然而不能否认的是,近年来,我国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呈现出整体下滑趋势,甚至出现了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废之争[4,5]。在这种形势下,笔者对长沙理工大学材料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结合材料类专业的特点探索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一、材料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及考研与毕业论文(设计)存在冲突,影响了毕业论文的顺利开展
进入大四第一学期,学生们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找工作或者复习考研上,这使得他们无暇顾及毕业论文(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进入最后一学期,未找到工作的学生继续找工作,部分找到工作的学生被就业单位要求去实习,考研通过初试的学生要继续准备复试,未通过初试的学生转而把精力放到找工作上,这就导致就业及考研与毕业论文(设计)发生冲突,使得毕业论文的时间得不到充分保证[2-6]。
(二)毕业论文选题与学生就业、读研方向脱钩,学生兴趣不高
材料类专业实践性要求高,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能尽快胜任担负的工作。学生迫切希望毕业论文选题能与其将从事的工作相结合,以便能顺利过渡到工作岗位。另外,考研的学生也希望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能与其选择的读研方向相结合,为今后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但目前采用的选题方式都是单向方式,即由导师拟题,学生网上选题,学生在拟题上没有参与权,这就使得毕业论文选题与学生就业、读研方向脱钩,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部分毕业论文存在诚信缺失,学术不端现象
近些年来,社会急功近利思想严重、诚信意识淡薄,大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出现的学术不端现象也日趋严重,主要体现在剽窃抄袭,数据造假,等方面。学术不端现象不仅有违学术精神,还败坏学习学术风气,同时扼杀了学术的公信力和创造力,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一种很大的伤害[6]。
(四)师生交流不畅,毕业论文过程难于管理
随着近年来学校提出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专业教师自身的压力不断增大,不仅承担繁重的课堂教学工作,还要开展课题研究,完成一定量的科研任务,而指导毕业生数量常在5~8人,一些教师对毕业论文的指导难免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选题机制后,部分学生会去就业单位开展毕业论文工作,大部分时间在校外,这也造成师生交流不畅。
(五)毕业论文评价体系片面,客观性不强
尽管笔者所在学校的毕业论文评定中存有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几个等级,也有相应的评定细则,但存在指标体系不够全面,重结果轻过程,操作性不强,在实际操作中容易被人扭曲,产生很多不合理的问题。如论文及格率过高,不及格者几乎为零;评定老师自由裁量的弹性度太大,出现了许多人情分等。这都影响了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二、提高材料类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对策
(一)延伸毕业论文时间,缓解毕业论文与择业及考研在时间上的冲突
近年来,长沙理工大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鼓励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开展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学生课外科技立项”、“创新创业大赛”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活动,并制定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校企联合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材料类专业可以以这些课题和科技活动为依托,将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与之相结合,让学生在大二或者大三就进行与毕业论文相关的科学研究并完成一部分工作,从而解决大四因考研或择业导致毕业论文安排时间不充裕的问题。
(二)建立“师生协商拟题”的毕业论文选题机制,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改革仅由导师拟题的单一选题机制,实行“师生协商拟题”机制并行。笔者所在材料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及读研方向与专业方向基本一致,学生在拟题阶段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就业、读研的需要与本方向的指导教师进行协商,拟出双方都满意的论文题目,再由教师编写选题审批表提交学院,由学院组织的专家审定小组评审下达。这种方式,由于学生参与了拟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索热情。
(三)引入论文重复率检测系统,严格毕业论文质量出口管理
为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营造学术诚信氛围,长沙理工大学自2013年起,对应届全部本科毕业论文采用“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进行检测,具体要求为:(1)理工科R(文字重复率)≤30%,文科R≤40%,通过检测,是否修改由指导教师或学生自定。(2)理工科30%70%,疑似有严重抄袭行为,学院确定三人专家组进行鉴定。如确认毕业设计(论文)不存在严重抄袭行为,按B类处理;如确认毕业设计(论文)存在严重抄袭行为,专家组写出鉴定意见,学院签署意见后,报校教务处备案,同时取消答辩资格,成绩计“不及格”,学生需在一年内重修毕业设计(论文)。
(四)借助互联网工具,建立毕业论文师生沟通平台
以QQ群、微信群等为纽带,以指导老师为单元,建立毕业论文师生沟通平台,指导教师和学生不用面对面也能进行顺畅交流。师生沟通平台涉及信息、实验数据上传,进度汇报,疑难解答、资料共享、网上评阅、语音或视频在线群组讨论与交流等。指导教师可以基于群记录对学生论文进度进行考核。
(五)建立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毕业论文模糊综合评价系统
毕业论文的评价体系涉及选题质量、文献查阅与综合能力、论文工作状况、基础知识水平、知识运用能力、创新思维、论文写作水平等一系列指标的考核。它实际上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考核体系,它的建立需要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来进行。荆宁宁[7]、曹柬[8]提出的基于层次分析法(AHP法)的毕业论文模糊综合评价系统,根据专业特点进行修正后可用于材料类本科毕业论文的评价。首先将毕业论文每个环节均纳入评价,运用设计毕业论文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再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将教师的定性评价(优秀,良好,中,合格)转化为定量评价(百分制分数),最后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法,按照学校规定的比例,对学生成绩进行分等列出。这一方法评价系统、全面、合理、有效、公正、简便。
三、结语
笔者在长沙理工大学开展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和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项目(湘教通[2015]291号第150项)时发现,学生在开展毕业论文工作时,可以实实在在地从事科研活动,将四年所学理论知识综合运用于实际生产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延伸毕业论文时间、建立师生双向拟题与选题机制、引入系统、创建网络交流平台、构建模糊综合评价系统,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的改革创新工作,对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蒋亦华.我国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阐释与建构[J].现代大学教,2009,(2).
[2]陈贞丰.关于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25).
[3]柯颖.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对策思考[J].学术论坛,2008,(10).
[4]任森春,李菁楠.本科毕业论文存废之争与改革思路[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
[5]田春生.目前我国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4).
[6]陈艳娇.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设计方案新构思[J].江苏高教,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