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体育核心论文

体育核心论文

时间:2023-03-24 15:01: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育核心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体育核心论文

第1篇

摘 要 采用数理统计法、内容分析法、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发文总体情况、研究主题、研究单位团体、引证文献等方面对“中国知网(CKNI)”中的啦啦操近十年核心期刊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啦啦操理论研究的繁荣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数理依据。结果表明:(1)2006年至今,我国啦啦操研究保持快速发展态势,核心期刊发文量呈波动增长状态;(2)根据研究内容特征的不同,啦啦操现有核心期刊可分为现状调查、项目发展、比较研究、基础理论、竞赛规则、赛事组织、课程与教学、校园文化、技术训练、身心促进等10类研究主题,且各类主题研究呈阶段性分步态势;(3)高校单位的啦啦操研究成果全面程度与其竞赛、训练、队伍建设的好坏成一定正比关系;(4)以《体育文化导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广州体育学院学报》为代表的体育核心期刊是我国啦啦操学术研究最有影响力的刊物。

关键词 啦啦操 理论研究 期刊计量 中国知网(CKNI)

起源于美国19世纪80年代为橄榄球比赛呐喊助威的啦啦操,经过100多年的实践发展,已成为了一项多国家普遍开展的世界性体育运动[1]。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啦啦操开始传入我国,中国大学生健美操艺术体操协会于2001年9月28日在广州举办了“统一冰红茶”迎九运首届中国大学生动感啦啦操比赛,这是国内首次举办的啦啦操比赛[2],并取得了圆满成功。此后啦啦操运动在我国如火如荼展开,发展迅猛。目前,啦啦操已逐步成为我国学生喜爱的校园健身运动之一。本文通过对我国近十年体育核心期刊啦啦操文献的计量学分析,意在客观展示我国啦啦操研究的发展和部分特点,进而为啦啦操未来的研究发展建言献策。

一、数据来源、收集和分析方法

《中国知网(CKNI)》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在线实时更新的文献资源数据库,涵盖了我国近99%的学术期刊及96%的硕博学位论文,且大多数期刊能回溯至创刊。本文依据CKNI数据库展开数据的收集工作,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数理统计法、内容分析法、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展开具体研究。

资料收集的具体步骤为:(1)通过数据库检索平台,在高级搜索中输入检索条件,通过精确搜索,得到2006―2016年数据库中核心期刊啦啦操方面的论文(246篇),其中体育核心期刊啦啦操文献178篇。(2)根据每篇论文后的引证文献链接,收集包括作者、论文题目、期刊和卷期在内的每篇论文引证文献信息。(3)根据研究需求采用筛选、分类和计量的方法确定最终的论文群,确立具有唯一性和有效性的论文资料样本(16种体育核心期刊142篇)。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我国近十年体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的总体概况

数据统计表明,我国啦啦操研究的体育核心期刊数量在近十年间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其中,除2006年、2007年、2016年体育核心期刊呈个位数外,2008―2015年发文数量均有快速增加的势头,在2014年发文量最多,达到37篇。总体来讲,啦啦操体育核心期刊发文量处于增长状态,这反映出我国对啦啦操的学术研究与实践的步伐较为一致,且随着啦啦操运动在我国的深入发展而不断加深。2013年到2014年的发文数量增加最多,达到十年来刊发量的高峰,这可能与国际啦啦操联盟(ICU)国际官方地位的确立(2013)有关。

(二)我国近十年体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的内容主题

借鉴收集的期刊归纳分析,结合CKNI数据库各年度总目录统计,我国啦啦操研究按研究内容特征的不同,可分为现状调查、项目发展、比较研究、基础理论、竞赛规则、赛事组织、课程与教学、校园文化、技术训练、身心促进等10类研究主题。其中,现状调查、项目发展和比较研究可能与其它研究主题存在一定的重叠范畴,本文采用凡已统计在这三个类别的论文将不再在其他类别进行统计,防止统计出现重复,保证有效性。

表1 我国近十年体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主题统计表

从表1统计结果可知,我国体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起步研究阶段(2006―2007年)、研究增长阶段(2008―2010年)和全面研究阶段(2010―2016年)。

在第一阶段,我国体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零星出现在极个别领域,竞赛规则和校园文化领域,体现出对于一种新兴项目的模糊认知状态。

在第二阶段,我国体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主题逐步扩散,新兴项目已步入探索阶段,但关注度并不高,对竞赛规则、课程教学、技术训练、身心促进等方面的研究鲜有涉及。

在第三阶段,我国体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主题分布迅速扩大,其中对现状调查、项目发展、比较研究、竞赛规则等主题内容专研关注度较高,体现出新兴项目亦步亦趋的发展特点。

综上,根据CKNI对体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的收集发现,以“中外对比研究”“伤病防治”以及“市场推广和产业研究”为主题期刊几乎没有,我们应该加大创新力度,增加相关主题内容专研,为我国啦啦操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三)我国近十年体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的单位团体

根据CKNI数据收集可知,啦啦操研究的发文主力主要集中在全国体育类和师范类高等院校两大阵营当中,体育院校比师范院校略微领先。其中在体育类院校当中,北京体育大学、广州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和成都体育学院的核心期刊发文总量排名前三,分别达19篇、17篇和16篇(西安体育学院和成都体育学院),占比18%、16%、15%和15%;在师范类院校中,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啦啦操核心期刊发文总量占据第一,有3篇,占比38%。这5所院校啦啦操核心期刊的发文量分别接近体育院校和师范类院校发文总量的一半,可谓我国高校啦啦操研究领域的主力军。

纵观我国体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较深入的单位也均是全国范围内啦啦操竞赛、训练、队伍建设等各方面开展较好的单位,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啦啦操理论研究和实践开展所形成的相互依存的特定关系。

三、结论

(一)从2006―2016年,我国体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的研究保持着快速发展态势,发文量呈波动增长状态。

(二)我国体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现有的研究主题主要包括:现状调查、项目发展、比较研究、基础理论、竞赛规则、赛事组织、课程与教学、校园文化、技术训练、身心促进等10类研究主题,且各类主题研究具有阶段性分布特点。

(三)从研究单位团体看,我国体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成果比较丰富的单位都是在全国范围内啦啦操竞赛、训练、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较好的挝唬例如北京体育大学、广州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以及武汉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第2篇

英文名称:China Spo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主管单位:国家体育总局

主办单位: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2-9826

国内刊号:11-2284/G8

邮发代号:82-684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9

期刊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第3篇

关键词:悬吊训练;核心力量;体能训练;身置;成绩

中图分类号:G80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3-0082-05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literature, expert interviews, statistics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methods to analyze swimmers aged 15~17 in Jiangsu province.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pre-test data, gender, level of swimming and sports-style grouping, the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and did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in the regular 12week suspension for a training experiment.The indicator change of were experimental subjects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compared.The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index (P

Key words:suspension training;core strength;physical training;balance control;body position;results

目前,核心力量训练越来越受到高水平运动队的重视,尤其是在不稳定环境中进行的游泳运动,核心力量和核心稳定性的训练已经成为各位教练员体能训练计划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人们对这一训练理念的新认识,体能中力量训练的关注点逐渐由四肢转向

收稿日期:2011-03-30

作者简介:王志军(1970- ),男,江苏南京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与训练。

作者单位:1.南京体育学院运动系体能训练教研室,江苏 南京 210014;2.江苏省游泳队,江苏 南京 210014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Training,Nanji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njing 210014, China;2.Jiangsu Swimming Team,Nanjing 210014, China

人体的核心区域,探索研究核心肌群的作用及训练方法逐渐成为业内人士研究的焦点,并随之创新了许多训练方法和手段,悬吊训练 (Sling Exercise Therapy S-E-T)就是其中之一[1]。悬吊训练是一种在悬吊绳索上让身体处在高度不稳定的状态下做各种力量练习,通过增强核心肌群的力量和稳定性来达到提高体能目的的训练方法[2]。本研究旨在从游泳运动员体能训练的视角,探索在常规的陆上体能训练过程中增加悬吊训练是否可以有效提高游泳运动员的身体平衡能力、控制能力以及划水效果,探讨力量训练方法的新思路,为游泳运动员进行科学的专项力量训练提供参考,为游泳运动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有益的探索。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施加悬吊训练因素对游泳运动员平衡能力、身体控制能力、核心力量以及划水效果的影响。测试对象为江苏省15~17岁年龄组游泳运动员,其中4名男运动员,8名女生运动员,且均为一级专业运动员。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国家图书馆、以及悬吊训练官方网站,共搜索了有关核心力量训练及核心稳定性训练的中文文献20余篇。其中,有关悬吊训练的文献6篇。此外,翻阅了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力学、人体解剖学、体育统计学及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等书籍,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2.2 专家访谈法

走访我省游泳教练员以及我院体能训练专家,了解目前国内外有关游泳运动员核心力量与身体平衡能力训练的最新方法以及有关悬吊训练的最新研究动态,就本研究的思路和实验设计及数据统计方法等问题进行咨询。

1.2.3 数理统计法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O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用均数±标准差表示(M±SD)。组内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组间样本采用单因素协方差分析(前测数据不具有差异性)和均差值T检验进行统计处理(前测数据具有差异性)。统计学显著性水平为P

1.2.4 实验法

1.2.4.1 时间和地点

第4篇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 学术论文 述评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是值得我们去创新和发展的。校园体育文化首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体育文化与校园德育、美育、智育、劳育共同组成了校园文化群,成为传承和创新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正是培养高素质、技术全面、创新型人才的所必须的重要条件。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体育文化,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陆续开始的,虽然研究的时间起始比较晚,但是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本文通过对2008-2010年校园体育文化研究的相关内容进行评述,不仅对校园体育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有一定的指导和现实意义,而且对我国全民健身的实施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2008-2010年题目中含有“校园体育文化”的316篇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搜集有关校园体育文化的总计316篇,并对其进行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2.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l软件对所搜集到的期刊文献进行数据进行处理。

3.逻辑分析法

对搜集到的期刊论文进行逻辑分析。

4.归纳演绎法

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归纳,最后做出总结。

二、结果与分析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基本情况分析

1.期刊的基本情况

由表1可以看见关于校园体育文化的体育核心期刊有16篇,占所有论文的5.06%,发表在体育刊物上的有66篇,占全部期刊的20.88%,发表在非体育刊物上的论文大约有250篇,占全部期刊的79.12%。可知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进展已经从体育专业方面的单渠道发展扩展到了以体育为中心与其它交叉学科融合的综合性的研究。可见校园体育文化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得到综合类期刊的认可。学校作为连接社会和学生的纽带对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体育文化的深入解析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表1学术期刊统计

期刊 体育核心 体育非核心 学院学报 其他 合计

篇数 16 50 91 159 316

% 5.06 15.82 28.80 50.32 100

2.研究内容的基本情况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方面的期刊论文占了所有论文的42.09%,对其本质性的认识和解析的内容(包括作用、功能、特性、影响等)仅仅占了12.02%,其他项目或者是学科与学校体育文化相交叉的研究论文期刊占13.92%,由此可见,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不仅仅是局限在校园中体育主学科的研究,它的特殊性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会取得更理想的研究成果,这样反过来对校园体育文化的进一步深入探究起到引导的作用。总体来看,关于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主要还是对其构建和建设的内容比较多,对大学生体育行为活动的影响方面较少。其中还有一部分对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比较多,因其研究的具体内容不是很明确归为无主题一类。

表2校园体育文化学术论文研究内容统计

内容 作用 构建 功能方面 影响 特性特征 项目对其影响 无主题 合计

篇数 28 133 11 17 10 44 74 316

% 8.86 42.09 3.48 5.38 3.16 13.92 23.11 100

注:表2中项目对其影响具体是某一种体育项目、具体赛事、与之相交叉的学科等。

(二)研究结果分析

1.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

(1)校园体育文化概念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生活成员(包括教师、学生及其他工作人员等)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体育活动而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具有鲜明特色的体育文化形态。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它涵盖了校园内与体育相关的所有内容,包括体育的观念、精神、道德风尚、知识、体育教学、健身锻炼、运动竞赛等,还包括校园内的体育建筑、雕塑、环境、场地、器材等等。

(2)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

不同的研究者对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有不同的观点。例如王华认为从学校体育文化应该具有客观性、连续性和继承性、新颖性、教育实践性等特点,而黄霞、朱雪宇、张秋君则认为校园体育文化应该具有教育性、娱乐性、健身性、文化的导向性、文化的主体性等特点。任莲香和虎晓东认为校园体育文化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动态性、互动性等特点。

(3)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不同的学者对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也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别阐述的,有的结合不同的项目或者是交叉学科进行深入的解析;有的学者则是通过价值的方面来论述其作用等等,但是总的来说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一下几点:其一教育功能,其二健身娱乐功能,其三促进心理健康的功能,其四激励功能,其五培养发展个性的功能,其六人文导向功能,其七终身体育锻炼的功能。

(4)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

对校园体育文化的深入解析之后就是如何建设的问题。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方面在这316篇学术论文中研究的最多,可见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个极为的方面,不同的学者对其持有不同的态度和看法。胡启良、兰自力、王云玲等学者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谈如何进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王春雷则是通过与阳光体育运动相结合来探究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姜霞和马是根据当地的民族传统体育来谈如何构建校园体育文化的,郭春燕却是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审视和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因此,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应该根据不同地域和不同的发展程度,有针对性的根据当地的一些条件有选择的进行有计划性的建设,这样才能真正取得一定的成绩。

2.校园体育文化的特色研究

校园体育文化的特色研究也就是创新点和新颖点,纵观2008-2010年关于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论文中具有特色的是:

(1)与学校隐蔽性课程相结合的研究;

(2)与科学发展观相结合的探究;

(3)与地域条件限制的民族传统体育相结合的研究;

(4)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结合的研究。

3.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和前景研究

通过资料的整理和归纳得知,对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上,对其功能以及本质性质的研究相对较少,学科交叉的研究也较少。在研究前景方面,由于我国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东西部经济有差距,随着全面健身和终身体育思想的深入以及政府对其的重视,交叉学科的研究将会带来更深入的研究前景。

三、结论

(一)从期刊看,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作为一种校园文化,深受体育学者的重视,而且得到综合类期刊的认可。

(二)校园体育文化研究的重点比较明显,对其内在的理论性研究相对较少,与交叉学科的研究也比较少,从而导致其研究进展总是在一个层次上探究,而非深入或者综合解析。

(三)研究成果主要是集中在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构建、影响以及其他项目对其的影响等四个方面。

(四)从整体来看,有关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深度不够,以校园体育文化为研究中心的辐射面比较窄,对与交叉学科的研究和创新点的探究相对较少,研究者大多数停留在对现状的一些普通描述上,研究深度不够。

(五)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缺乏必要的实证和调查。

参考文献:

[1]于善安.校园体育文化内涵发展刍议[J].教学与管理.2010(1).

第5篇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选取1987―2016年我国档案法规研究的期刊论文,从年发文量、载

>> 2008―2013年《档案法》研究期刊论文统计分析 近30年我国综合档案馆研究论文统计分析 2008年~2012年河南省档案学作者期刊论文统计分析  对我国档案学核心期刊电子文件保护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 2008年~2012年我国高校档案学研究生统计分析 复式教学研究: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 我国档案信息服务研究论文统计分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论文统计分析 2002年~2011年我国“弃档”现象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 1998年-2008年我国网球硕博论文统计分析 2004―2013年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艺术体操科研论文统计分析 2005年~2015年我国档案安全应急预案研究文献统计分析 我国近年莎士比亚研究论文统计分析 2004-2008年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期刊论文与引文统计分析 我国档案文化产业研究文献统计分析 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统计分析 1985~2007年我国国际竞争力论文的统计分析 我国期印10万以上期刊的统计分析 档案法操作性相关研究文献统计分析 我国档案法规体系建设定量分析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邓涛.解读《国家档案法规体系方案》之一档案法规体系建设的历史和现状[J].中国档案,2011(8):31-32.

[5]马费成,宋恩梅.信息管理学基础[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97-98.

[6]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191-195.

[7]张诗博.2004―2008年国内图书馆学研究高被引论文的统计与分析[J].情报科学,2011(3):387-390.

[8]郭嗣平.成绩显著任重道远――国家档案法制建设回顾与展望[J].档案学通讯,1999(5):14-17.

第6篇

摘 要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些欧美学者开始认识到躯干肌的重要作用,将这个以往主要用于健身和康复的力量训练方法扩展到竞技体育领域,他们从力学、神经生理学和康复等不同角度对躯干肌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核心稳定性”的问题。此后,核心力量训练慢慢被国内外的学者重视起来。

关键词 核心力量 研究方法 探讨

国内针对核心力量训练的研究,主要结合各个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健美操、高尔夫球等,主要探讨核心区域稳定训练对体育项目训练成绩的取得或者训练效果的提高的影响,在所查阅的国内学位论文中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论文中突出的实验法则主要是实验室测量法和室外运动测量法。国外关于核心力量的训练研究主要以实验研究为主,研究内容主要针对核心力量训练对防止运动员损伤和运动康复的影响,数据的收集主要通过皮表肌电检测仪器,只有少数论文是核心力量训练结合体育项目进行研究。因此看来,国内外在对核心力量训练的研究上侧重点有所不同。

一、国内外核心力量训练研究的实验设计过程分析

(一)受试对象的选择

国内外关于核心训练的实验中的受试对象大都来源于普通在校大学生、大学生运动员、职业运动员等,实验分组设计普遍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分组,即分为实验组与控制组、单因素完全随机等组前测后测设计。

(二)实验过程

核心训练方法的检测主要是采用一定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设计,对核心部位的肌肉进行训练的方法。一种是克服自身体重进行的各种身体支撑的动态和静态的练习组合,一种借助相关运动器材,例如瑞士球、平衡盘、拉力带等,使身体的静态平衡被打,迫使身体由不平衡或不稳定的状态到稳定状态的训练,进而提高身体的核心力量的锻炼效果。国外的文献中对实验数据的收集集中在采用EMG对相应肌肉反应进行检测收集,并结合肌肉参与的频度范围,对数据进行分析,突出核心力量训练的基础研究,而国内学位论文对核心力量的检测主要通过一些训练指标的测量进行统计,例如立定跳远、原地纵跳高度、十字跑、20米起动跑等作为训练过程的评定指标,通过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对比分析,分析核心力量训练的效果。

(三)数据收集处理分析

对数据收集的主要检测仪器为Surface electromyography(EMG)皮表肌电检测仪或者是针对特定项目的训练设计的评价指标进行前测、后测得出数据,数据处理主要通过SPSS软件或excel软件,进行T检验、F检验、post hoc test(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后续检验)、单因素协方差分析的后续检验等。

(四)结论的分析

国内外较多的都是运用统计方法对实验组前后和对照组前后的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

二、核心力量训练研究方法的特征分析

(一)研究方法的系统性

核心力量训练是较为复杂的力量训练,训练过程中参与动员的肌肉群较多,且相关肌肉群之间颉抗或协同作用明显,所以研究过程需要多学科交叉知识,如运动训练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等。不管是选择从某一角度研究还是从多学科交叉角度进行研究,都要求注重对研究对象的整体性、各因素复杂的相关性、研究主体因素的动态性等进行系统性的思考。

(二)实验检测的滞后性

核心力量训练中的受试者,很难及时、精确对其相应指标进行检测,即便有些仪器可以在运动过程中携带,但是都很难准确的反映受试者在运动当时真实的身体机能状况。而对于更多的实验研究中,受试者都是在训练后测定相应的指标值,相对于运动员运动过程中的真实状态势必有一定的滞后性。

(三)实验操作的复杂性

人体本身肌肉和骨骼结构的复杂性决定了在实验过程中对相应肌肉检测的复杂性,实施过程中除了要考虑肌肉的结构和运动所带来的肌肉变化特征,还要考虑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对人体核心区域肌肉的影响,并且现有仪器的灵敏性和难度系数也增加了实验操作的复杂性。

三、核心力量训练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一)感性方法多于理性方法

在以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的文献中,更多的理论支撑来自于感性材料的收集,经验的总结,以至于探索出的训练原则和训练规律缺少强有力的实验数据支撑,虽然有一些生物学、生物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引入到了核心力量训练的研究中,但与国外的研究相比,理性和实证的方法还相对欠缺。

(二)研究方法的设计需要不断完善

核心力量训练实验设计上除了要考虑运动训练本身规律和特征,也要考虑项目的特征、技术的特征、肌肉的用力顺序等,每一步的实验设计都要与要与运动员实际的动作相符,才能保证实验数据或者实验结果的科学性。

(三)数据统计分析需要更加合理

在对核心力量训练的研究方法分析后发现:更多的研究者倾向于对统计数据差异性显著水平的检验,过度追求显著水平P

(四)实验仪器的更新速度有待加快

在快速发展的现阶段,更多其它学科先进的技术与手段应该及时大量的应用到运动训练实验当中。如三维跟踪摄像;足底压力分布测试三维化;数学力学模型;遥测技术和肌肉动力学测量技术等的使用,不仅能及时的测得所需要的生理指标,而且能使检测的数据和处理的结果更加准确的预测客观实际。

参考文献:

第7篇

论文摘要:采用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上海市体育健身娱乐业服务质量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表明,现阶段上海市健身娱乐业服务质量情况表现为会员对俱乐部服务态度、技术水平、服务承诺兑现以及服务理解能力上期望较高,而对设备、员工形象、提供健身资料等有形因素期望较低;同时会员对整体服务质量感知较低,尤以满足特定需求、服务理解能力等方面感知最低。针对出现的问题,文章提出应从交互服务质量、有形服务质量和员工技能服务三个方面加以提高。

本文通过对上海市体育健身娱乐行业服务质量的调查,剖析上海市体育健身娱乐行业服务质量的总体情况,并以此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和探讨体育健身娱乐业的服务质量问题,促使体育健身娱乐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为取得对服务质量调查数据的真实性与有效性,本文的研究对象界定于:1)具有完全市场主体的独立法人企业;2)必须是会员制单位;3)从理论上来说,服务必须是本企业差别竞争的核心;4)健身娱乐业主要涉及健身、球类、跆拳道、击剑、高尔夫、游泳等。

从以上条件出发,本文对上海市一兆韦德、健力宝、攀宇、陆云、黑带、武道馆、好动、剑锋击剑、大都会高尔夫、白领丽人、源深、青年会、新生命、华爱、贝菲特等15家健身娱乐俱乐部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调查。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本文查阅了大量服务营销方面的相关书籍和论文,为本文服务内容的调查与设计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如国外服务专家Gronroos、LeonardL.Berry、A.Parasuraman、v.A.Zeithaml等关于服务研究方面的相关论著,国内如张金成、韩经纶、黄少军等从事服务领域研究的专家论著,除此之外,还大量查阅了关于国内健身娱乐行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研究论文。

1.2.2问卷调查法本文共设计两套调查问卷,第一套问卷主要调查会员对健身娱乐行业服务期望与要求;第二套问卷主要调查会员对健身娱乐行业目前提供服务的真实感受。问卷经多次征询专家意见,筛选出2,4个服务质量评价因子,采用李克特问卷量表7段计分法,“1至7”表示由“非常反对”到“强烈赞同”的渐进式发展。本文对感知问卷进行了15名专家的效度检验,有效性达93.2%,同时进行了同质信度检验,α=0.9607,而Standardizeditemα=0.9598,因而,问卷具有较高同质信度。

会员问卷共发放360份,回收360份,回收率达到100%,其中期望问卷有效卷为360份,有效回收率达100%;感知问卷有效回收卷为359份,有效回收达99.7%。

1.2.3数理统计法本文所有数据经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服务质量研究的逻辑起点与依据研究服务质量,必须首先认识服务质量衡量的依据是什么,这是一个逻辑起点,也是开展服务工作的起始点。显然,服务业竞争的激烈性凸显出了服务业买方市场的重要地位和价值,谁在买方市场上经营有方,谁就能够占据差别竞争的有利制高点。因此,面对体育健身娱乐业竞争激烈的上海,针对会员服务质量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

2.2上海市体育健身娱乐业服务质量分析

2.2.1上海市体育健身娱乐业会员服务质量期望服务质量期望能够表达出现阶段会员的服务需求,根据服务需求,提供具有针对措施,可以实现会员的服务期望值和会员对健身娱乐行业的满意度,服务期望。

上海市体育健身娱乐业中,会员对俱乐部服务的态度、服务的技术水平、服务的承诺兑现以及服务的理解能力上有较高的期望,而对一些有形因素,如设备、员工形象、提供健身资料等方面期望并不高,说明随体育健身娱乐业的快速发展,有形性因素已经不够成健身娱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致命武器,顾客对体育健身娱乐业发展的内涵追求显得更加理性与务实。

2.2.2上海市体育健身娱乐业会员服务质量感知服务质量感知能够反映出上海市健身娱乐业会员对服务的感受性,通过感受性数据,可以判断现阶段上海市健身娱乐行业服务发展状况,并能够针对会员普遍感受较低的服务质量因素,进行服务补救,重新建立会员对俱乐部的满意水平。

上海市体育健身娱乐业中,会员对体育健身娱乐企业提供的服务质量整体感知较低,尤其在员工对服务的理解能力、服务的成功率、服务的承诺性保证和员工服务的技术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缺陷,而这些指标恰恰反映出上海市体育健身娱乐业服务内涵的缺失。

2.3上海市健身娱乐业服务质量发展战略整体服务因子分析由上述分析可知,从短期看,可以通过改变一些服务因素来提高会员的服务满意度,但从长远看,必须有一个长期、稳定的整体服务质量跟进措施。因此,本文对上述24个服务因素进行因子分析,寻求体育健身娱乐业的服务分类模块,提高服务的全面性和针对性。

经过因子分析,不难发现,原有的24项服务因素转化为三类服务因子,对服务质量的整体分析变得简单便捷。根据三类服务因子包含的特征分析,第一类可以称为“交互服务质量因子”。基本上反映了服务成功率、服务准时性、服务忠诚性以及服务诚信、服务敏感性、服务移情性等方面内容;第二类可以称为“有形服务因子”。基本上反映了健身娱乐设备、健身材料宣传以及服务配套设施等内容;第三类可以称为“员工技能服务因子”。基本上反映了员工的技术水平、员工对服务的理解能力和员工知识的掌握数量等内容。三类因子的划分有助于体育健身娱乐业从整体上把握服务质量因素的组成,并重视交互服务质量和员工技能服务两个因子。

3结论与建议

第8篇

胡晓飞 在《对我国近20年健身气功科研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中提到,自1983年至2002年在中文体育期刊上发表健身气功文章数量较多,但波动性较大,显示出科研体系和管理不规范、不成熟的一面。他在文章中指出,健身气功文章在中文体育核心期刊上发表和被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录用较少,说明其研究质量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郭雪飞 在分析我国近十年体育期刊健身气功科研现状中发现,从2004年至2013年健身气功论文的发文数量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其中,有关基金资助论文所占比例较少。近十年来,研究健身气功对身体机能的影响、推广普及和高校课程设置方面的文章较多,对健身气功的基层研究较少,另外,从发文期刊分布情况来看,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少之又少。

毕卫 对2002―2011年期间发表的文章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发表的健身气功科研论文具有历史规律性,的期刊类型整体趋向专业化、学术化,健身气功的科研论文偏向于应用研究,且教学练功类研究增多,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呈多样化发展,需要进行不断地细化和深入。

贾文彤 在对我国健身气功科研现状的调查研究中指出,我国健身气功科研能力与现状尚不能满足健身气功事业总体发展的需要,健身气功的科学研究力量薄弱,缺乏明确的科研导向,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匮乏。

二、大众与高校健身气功状况研究

近几年,健身气功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在人民群众中的普及程度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影响,我国大众健身气功的开展状况并不十分理想。刘悦等在《我国健身气功的推广现状与策略研究》一文中通过对健身气功推广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从而得出,健身气功在传播与推广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政府的宏观指导不足,管理和组织存在弊端;健身气功的传播途径少,多由民间传播,科学性较低;场地不稳定,健身气功指导员配置不均衡等问题。针对此问题,提出了灵活制定和建设健身气功的推广策略,寻求多元化的推广途径和形式,加强推广人员的专业培训,完善激励机制。赵宝奎 在对我国健身气功的推广和普及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后得出,健身气功的推广主题较狭窄,主要局限于中国健身气功中心、中国体育总局气功管理中心等组织。要积极创编新的功法,深入挖掘健身气功的文化内涵和科学养生机制,吸引社会各个阶层、各年龄段的人来学习。要重视对健身气功辅导员的培训,使辅导员切实的履行自身的责任与义务。

三、健身气功竞赛化

健身气功在推广普及的过程中,尝试着运用不同的方法,健身气功走上竞赛的道路,也是合情合理的,2013年,在河南新郑西亚斯国际学院举行了“全国高等院校健身气功比赛”,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均有参加,通过比赛,不仅提高了健身气功在学生,以及学校中的知名度,同时,使健身气功学习者有了进一步的交流,对习练健身气功过程中所存在的迷茫与疑惑,都得到了很好的解答。虞定海 在《开展健身气功竞赛的意义及可行性分析》一文中提到,健身气功作为一种体育项目,具有健身、娱乐、竞技、经济等多种功能,健身气功趋向竞赛化,不仅从整体上提升健身气功的功能,还能推动健身气功的多元化发展,满足人们的健身需求。健身气功的竞赛化,可以给不同的人群提供一个共同的展示平台,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采用竞赛的形式引导健身气功的健康发展,可以使其成为当今时代具有品牌价值的中国文化代表,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形象。随着健身气功竞赛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加速国际推广传播,从而占领健身气功的阵地。健身气功比赛云集各路高手,为我们展现了健身气功竞赛功法的魅力。健身气功的竞赛化,顺应了发展的需求,为健身气功的推广宣传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带领下,健身气功的竞赛化将成为一种时尚。

四、健身气功的价值

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编写的《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中,对健身气功的定义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与其他体育锻炼相比,有其鲜明的健身特点。

健身气功具有鲜明的社会价值,健身气功锻炼追求身心的和谐,注重从人自身的和谐进入到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健身气功是一门关于“和谐”的学问。按照“讲科学、倡主流、抓管理、促和谐”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开展健身气功活动,努力满足不同人群多元化的健身需求,这无疑是以人为本理念在体育工作的具体化。健身气功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健身气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沉积的反映,它是一种具有中国风格的技艺。习练健身气功可以使人懂得“做人的真谛”而“完善人生的价值”,健身气功文化的现实价值,是与当今文明相协调的。另外,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的健身意识不断增强,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也逐渐增多,体育成为了时尚的代名词,健身气功的体育价值也就表现出来。健身气功适合老年人的身心特征,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所以,老年群众成为了健身气功习练的主力军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健身气功的体育价值。

五、健身气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中国体育报的记者李雪颖提出,当前健身气功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健身气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建议。第一,要坚持政府主导,夯实组织管理基础,使健身气功形成一个体系,推进各级健身气功社团组织的建设。第二,要清晰项目定位,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对于不同年龄、体制的人群采取不同的推广与宣传手段,同时,还要提升健身气功休闲养生、培育文化、引领时尚的项目魅力,把健身气功塑造成为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养生文化品牌。第三,要提高服务水平,推进均等化的发展。对于健身气功站点的建设,要加大对其补贴和资助,完善站点负责人、指导员的制度化管理和评估体系,提升站点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胡晓飞,侯恩毅,庄永昌,孙志钢.对我国近20年健身气功科研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08:1048-1050.

第9篇

关键词: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现状; 分析

高校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接受体育系统教育的最后阶段,是学校体育走向社会体育的连接点,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本文通过对湖南省普通高校的体育工作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推动我省普通高校体育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文以湖南省28所非民办普通本科高校为本文研究对象。通过对28所高校的学校体育网页收集相关研究资料,并利用参加湖南省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和湖南省高校体育论文攻关研讨会的机会,与湖南省体育届专家、本科院校体育部门领导、教授进行访谈,掌握有关高校体育的发展状况。同时运用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的有关学校体育的文件及书籍,并进行分析。并用数据统计法,对相关数据运用SPSS13.0进行分析处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体育教学现状与分析

根据国务院批准实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精神,普通高校学生每周体育课不少于2节。但据调查绝大多数高校每周一般只开设两节体育课,时间为90分钟。根据现在比较公认的每节课练习密度一般在40%左右,由此推算一年之中,学生的身体活动时间大约20小时。由此短时间的身体练习就想达到体育教育中“健身”的目的是显然不可能的。因此要改变体育教学方式方法,少讲多练,创新教学和练习方法。

2.师资建设现状与分析

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是一个组织者,他的工作还充分体现了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与学的双边过程。经调查,28所高校在职教师1496人,下面从年龄、职称、学历三个方面分析。

一是年龄结构。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合理性是建设一支稳定精良的教师队伍的必要前提。保持各级教师老中青的恰当比例,对教师队伍充满活力,并能持续发展是有重要作用的。经调查,湖南省普通高校在职体育教师1496人, 30岁以下的教师有384人,占29.50%,30岁到40岁的教师561人,占29.50%,40岁到50岁的教师413人,占23.79%,50岁到60岁的教师138人,占9.22%。其中39岁以下的教师人数占总人数的66.99%,表明我省体育教师队伍的年轻化,青年教师已成为一支主力军。

二是职称结构。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实质上反映了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具有不同素养和水平的教师按照某种比例进行搭配的状况。合理的称结构,特别是高级职称的比例,应该是更多的倾向于依据教师完成学科任务的多少而定。就目前湖南省高校体育教师职称比例情况,教授有113人,占总人数的7.55%,其中三所学校没有教授职务。副教授有496人,占总人数的33.77%。讲师526人,占总人数的35.16%。助教有334人,占总人数的22.33%。体育教师中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1:3:4:2的比例结构被认为是比较合理的,根据数据显示我省高校体育教师的职称结构还是比较合理。

三是学历结构。目前湖南省高校体育教师的学位包括博士、硕士、学士三种,其中硕士以上学历占32.72%,其比例较以往大大增加,但相比其他学科的学位状况层次还是比较低,尤其是博士学位比较稀缺,仅有18人,占1.20%。硕士有496人,占31.52%,较以往有明显增多。学士982人,占67.28%。教师的高学历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这方面我省高校的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还要逐步加快。

3.课外体育活动现状与分析

在调查的28所高校都能每年举办一次全校性的田径运动会和一些球类比赛,但是开展的形式太过单调,大部分都是举办一些常规性、竞争性的体育竞赛,忽视了对一些趣味性较强、参加人数教多体育活动。体育社团、体育协会在高校很普遍,项目有篮、排、足、乒、网、棋类、武术、健美、龙狮、体育舞蹈等,组织的形式有自发、教师兼职、专职教师领导三种类型,其中以专职教师领导为主。各高校的体育社团数量也不等,最多的高校有14个体育协会,最少的只有3个。体育社团中,裁判性社团存在时间最长,组织相对比较严密和稳定。而且绝大部分是男性社团,只有占调查总数4%的几个女性社团,主要以健身操为基本运动形式,且存在时间较短。除此以外,高校通过承办一些大型体育赛事来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所以很多高校都积极踊跃的承办各种体育比赛。但是在调查中发现近两年举办省级以上比赛的高校只有9所,而且以重点大学承办为主,原因主要是体育设施的欠缺和学校领导的不重视造成的。

4.体育科研现状与分析

经调查,我省体育教师支持参与国家级课题28项,省级课题256项,校级课题298项,公开3114篇,其中核心论文346篇,占总数的11%,这说明论文的质量还有待于提高。其中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师先后承担了国家级课题8项,省、部级课题58项;主编本科通用教材15册,专科通用教材6册,出版专著10余部,参编专著58部、套;发表SCI论文4篇,在国际各类体育学术论文报告会上多篇,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上600余篇。吉首大学体育学院获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课题10项省部级立项课题30项;在省级以上刊物500余篇,其中核心刊物148篇,13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6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和摘登;出版专著、教材25部;学院还获得科研鉴定成果8项,科研奖16项。这两所院校国家课题18项,占总数的64.29%。教材和论文的总数和质量也是遥遥领先,充分显示了两所学校体育科研的实力,是其他学校学习的典范。

5.体育设施现状与分析

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备和器材设备是保证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竞赛正常进行所必不可少的条件,是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具体措施,是学校基本教学条件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依据《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有关规定与要求,调查发现,在28所高校中,学生人数在1万到两万的高校有17所,符合要求的仅有3所,占17.6%,2万以上的高校11所,符合规定的有2所,占18.1%,其中拥有2座体育馆的高校有4所,有塑胶跑道的学校有14所,有游泳池的学校有10所, 高校场地设施的差距很大,有体育专业和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场地设施明显要好,但总的来讲按照有关文件规定,我省高校体育设施还相当不足。

四、结论与建议

等一,提高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效果,倡导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强化人性化的体育教学、管理模式。建立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法,着重发挥体育考试的激励作用。

第二,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是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基础,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发展,学生人数的增多,各校体育主管部门一方面应尽量挖掘潜力,改善现有场地、设施条件;另一方面完善场地器材的管理,使现有场地、器材设施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第三,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引导下,协商制定和完善与高校体育课外活动有关的规章制度:保证学生完成学业的同时,确保每天都有一定的时间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第四,高校在重视高学历人才引进的同时,必须大力抓好在职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进修与培养,促使湖南省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学术梯队的尽快形成,以弥补学术年龄断层问题,充分利用现有体育教师人力资源,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同谋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永超,等.体育理论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林克明.高校体育教学发展趋势探析[J].中国学校体育,1998(3)

[3]时敬华.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01(1)

第10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Langfang Teachers College

主管单位: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廊坊师范学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河北省廊坊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4-3210

国内刊号:13-1390/C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第11篇

一、关于田径运动及其创新性教学现状分析

关于田径运动的发展历程可谓源远流长,其兴起和发展都具有很深厚的人文和体育历史文化。在很久以前,人类的日常活动便离不开人类的一些基本形式的运动,诸如跑跳着追赶猎物和投掷矛等多种运动方式,田径运动就是从这些与生活相关的行为中孕育而生。而就目前来说,田径运动主要是发展成一种竞赛的形式,田径运动具有项目多,运动强度大,锻炼方式多样化等特点,并且一般不受性别、年龄、季节、天气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约束,这就使得田径成为中职学校中广受欢迎的项目之一。

在我国,田径运动是每一所学校体育教学所必须具备的课程之一,它也是任何一所学校体育教学的基础性课程,更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就目前形势分析,中职田径创新性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根据一些资料的有关调查,很多学生对田径课程的设立存在很大的异议。在学生最喜欢的十项体育运动中,田径运动仅仅排在第八名的位置,有80%之多的学生对田径项目表示不感兴趣,其中有近70%的学生认为田径项目可以被其他相关项目取代,这个调查结果基本适用于各类学校的普遍状况,因此,在中职学校田径教学的改革过程中,田径课是否能上好的关键性问题取决于学生的兴趣,田径教学设计偏离、教学手段脱离实际情况成了最主要的问题,如果上述两大问题不解决,则会导致中职田径创新教学的失败,在这个过程中,中职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与独特的教学方法显得至关重要。

二、开展中职田径创新教学核心与原则

中职学校田径教学核心内容分为三方面:一是要全面加强身体素质的发展,这是进行体育教学的重点;二是要保证学生需要掌握田径运动相关的基本知识、技能、技巧,以达到科学锻炼身体的目的;三是要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这是完成教学的重要保证。田径教学的三个核心内容,彼此紧密联系不可分割,要正确把握三个核心内容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针对田径教学中的种种问题现象,我们在把握田径教学核心内容时,同时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是学生的兴趣性原则;二是健身强体原则;三是简单易操作原则,这三条原则指导着中职田径教学的方向和质量,具[( dylw. NEt) 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的服务,欢迎光临]体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兴趣性角度来说,这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生的心理因素所决定的。相比起其他运动项目,田径运动往往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会使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倦感,因此在田径创新教学方面需要教师能动地创造适合田径教学的方式方法,为了更好地完成田径教学任务,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爱好。

其次,就健身强体原则来说,学生在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同时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劲的身体素质,这就要求学生到户外参加体育活动,而田径运动成为学生进行户外运动的首选。

最后,就简单易操作原则来说,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承受能力与运动量等问题,教学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坚持贯彻简单易操作原则,重视基本技能的学习,而非让学生挑战高超技能,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适应并且喜爱田径运动,给学生学习生活带来乐趣。

三、中职田径创新教学改革的相关对策

随着体育教育事业在学生整体素质培养方面越来越完善,中职教师的教育水平也经受着考验。要对田径教学的现状做相应的改变就要求中职教师从田径创新教学改革的相关对策入手。

(一)把握大局,注重细节

就目前田径运动发展现状来说,与教育部门对相关体育项目改革把控失效,缺乏细节性的工作态度有着密切联系。各级教育部门应把握大局,抓住工作主脉不动摇,将田径运动的学习纳入国家中职教育必修课程项目中去,在坚持大的原则下,不应使该课程偏废,保证国家和地方都可以兼顾该课程的设置。

(二)多举办联合大型的田径比赛

自古至今,田径比赛都是运动和活力的象征。伴随着中国中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势头,各高校也都在体育教育事业方面加大投资成本和力度,规范的运动场地和专业性指导,都为我们进一步发展田径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举办联合大型的田径比赛,从一方面来说既可以使得学生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之后得到心理和生理的放松,又不会影响学生日常的学习,还能让学生欣赏到高水平的田径,大大增强学生间的团结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对培养学生欣赏田径赛事的兴趣大有裨益。

(三)取长补短,创立一套全新的田径教育教学方法

中职田径教学工作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有章法可循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世间万物没有绝对的衡量标准,同时也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田径教学方法,所以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对任何教学方式都不应该完全地照搬照抄,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吸纳他人教学中合理的教学思路和有效的方法,以他人之长[( dylw. NEt) 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的服务,欢迎光临]补己之短,坚持研究创立一套符合现代中职田径教育的科学教学方法。

总之,在中职田径教学中也不要一成不变地固守自己老式的教学手段,而要与时俱进,认真学习国内外相关经验和手段,根据中职的田径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真正意义上既发展中职学生的田径特长又促进我国田径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竞技体育 训练与评价体系 发展演变

引 言

竞技体育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充实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关于竞技体育存在的价值有两种认识:一是认为竞技体育以社会为核心,它更多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在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二是认为竞技体育以个体为核心,它追求的是竞技运动员及参与者的身心统一。而实际上,笔者认为竞技体育是将社会对象化于个体,并强调体育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工具性作用。因此,本文对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分析,着重从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发展演变及体育重构方面进行阐述,通过对影响中国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的指标体系的研究,以期使竞技体育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及人的进步中起到双重作用。

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的发展演变情况

关于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的研究最早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那时,中国刚刚加入到国际奥委会,举国上下对国家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都充满了期待。但最初中国在奥运会上的表现并不尽人如意,这在沉重打击国人的体育热情的同时,也让我们深深思索中国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存在的不足与问题。这时对中国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的研究有鲍明晓、张争鸣、彭说龙等人,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建立竞技体育评价指标体系,对影响竞技体育的发展因素进行分析。到了21世纪,中国对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的研究也开始进入繁荣时期,各学者尝试运用多种不同方法,从多个角度与层次对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进行研究。其中取得突出研究成果的有:刘志民等人提出了包括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及41个三级指标的中国竞技体育评价指标体系,其指标体系涉及竞技体育的多个方面,较为完善;其他研究学者如刘东升等、赵民等也纷纷从研究方法的改进上得到了一些关于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的研究成果。

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与新认识

从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的发展情况来看,尽管到21世纪后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有所增加,但是在对这些研究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大部分研究都将重点放在了GDP情况及政府投资等外在性指标上,而事实上中国对竞技体育的支持也都放在了这些外力支持上。二是过分强调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将各种影响竞技体育发展的因素全部融于指标体系的建立当中,这种情况就会造成评价指标没有轻重缓急之分,不能真正体现出竞技体育的价值与作用。

针对这些,笔者提出了关于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发展的三点新认识:一是充分考虑影响中国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建立的各种因素之间的联系。中国竞技体育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其影响因素十分多,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复杂多变,而这些关系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真实存在着,所以要想推动竞技体育更好地向前发展,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就要充分考虑影响中国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建立的各种因素之间的联系。二是中国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的建立不仅要考虑外力的推动作用,还应从内部着手考虑。因为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的研究是对整个竞技体育系统发展情况的梳理,所以在庞大而复杂的错综关系中,要全面考虑内外部影响因素,理清各要素类型、层次及相互关系,实现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重构,化繁为简,从而保障中国竞技体育能够以一个清晰的思路去发展。三是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原则应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

1.主导性原则

主导性原则即教练在指导竞技体育训练时要能够抓住主要矛盾,分清主次,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具体的训练方案。比如在田径项目中的掷标枪比赛中,出手速度与角度是决定运动员掷标枪远近的两个关键要素,而后者一般在技术练习的初期就形成了,那么最主要的因素就只剩下了出手速度。这样,在掌握了影响掷标枪远近程度的主导因素之后,便可针对性地展开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

2.内外部推力相结合的原则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知,中国的竞技体育一直重视的是外部推力作用,而忽视了内部因素作用。因此,在未来的竞技体育训练中应坚持内外部推力相结合的原则,在训练的关键时期,如年度训练各阶段的结束期,通过薪水、舆论压力及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等来刺激运动员,使其提升全面备战能力,以此来帮助他们取得更好的竞技比赛成绩。

3.组织形式符合专项竞赛特点原则

训练的组织形式要与专项竞赛特点相一致,在某项竞技项目的训练过程中,首先练习的应该是速度,然后再练习其他方面,若想提升运动员耐力就首先要练习长跑,而速度连理的距离以30米到50米为最佳。比如田径项目中长跑比赛的特征就是在开始时一段时间的速度变化,中间很长一段时间都需要匀速前进,而在最后几百米的时候则需要以更高的速度进行冲刺。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竞技体育项目训练的组织形式应符合专项竞赛特点原则。

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的重构

1.指标选择

本研究中关于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建立的指标选择具有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特征。科学性是指每一项指标的确立都经过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主要利用特尔斐方法,对指标体系进行精细化,以此保障本文所确立的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的指标与前人研究成果相呼应,并能够在其基础上实现创新,以便于指导未来竞技体育的发展;可操作性是指分析过程尽可能选择大量可信数据来证明研究结果,而对于不能用统计软件计算或统计的指标,则采取专家打分评价方式,对其进行科学赋值。

2.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本文利用基于因果分析的专家座谈方法确定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研究需要,我们选择10位专家进行打分,包括5名高校体育系教授,2名国家队教练员及3名从事体育管理的领导者。通过专家的反复讨论与考证研究,首先确定出决定中国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然后再请专家利用因果分析进一步分析与研究得出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的二级指标与三级指标。经分析最终得到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指标体系如下:

一级指标:外部驱动力、内部驱动力和协调驱动力,其中外部驱动力主要指影响竞技体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力量,这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最根本之处,同时也是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建立的基础;内部驱动力主要反映了系统内在的机制,是体育系统自组织动力所在;协调驱动力是指竞技体育在和社会其他系统相互协调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影响因素,该指标主要强调竞技体育与外部之间的协调。

二级指标:经济驱动力、社会驱动力、政府驱动力、教育驱动力、人力资源驱动力、物力资源驱动力、体育产业驱动力、体育科技驱动力、人力协调驱动力、经济协调驱动力、参与协调驱动力等11项。

三级指标:全民健身总人口、竞技体育社会关注指数、GDP总量、人均GDP、家庭平均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基尼系数、社会总人口、竞技体育占第三产业比、竞技体育占GDP比、省级以上竞技体育课题数量、体育表演收入、训练基地数、体育门票收入、体育电视转播收入等45项。

3.结果分析

根据本研究中所确定的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指标,采用基于AHP的权重赋值方法,由专家按照1~9的标度对不同层次指标进行有效比较之后,建立判断矩阵,并将不同层次的判断矩阵在AHP专用软件中进行输入,以便直接得到科学准确的评价结果。由软件的计算结果可知,在所有的三级指标权重上,最突出的三个权重指标为全民健身总人口数、竞技体育的社会关注指标、体育科研课题数量,也就是说这些指标对于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的发展影响最大,在未来的竞技体育训练中要更加关注这几点。

结 论

综上所述,本研究主要通过对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发展演变情况的分析,指出了目前中国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的问题,并得到了一些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未来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的重构,以期为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向宏:《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整合研究》,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1。

[2]赵波:《贵州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学位论文,北京体育大学,2013。

[3]顾春雨:《我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的形成与演进》,学位论文,北京体育大学,2013。

[4]章璐璐:《竞技太极拳技术发展趋势研究》,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3。

[5]翟锋:《体教结合下陕西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体系和训练原则构建研究》,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