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量管理

计量管理

时间:2022-02-21 02:25: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量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量管理

第1篇

[关键词]计量 计量机构 器具管理 数据管理

中图分类号:TE35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7-0182-01

计量工作是企业的一项重要技术工作,计量工作的进步与完善是生产技术进步和管理现代化的基础与前提。管理是一门新兴的科学,是社会系统中联系各层次子系统的纽带,是社会的生命力所在。无数事实证明,管理可以出效率,可以出质量,可以提高经济效益,还可以为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创造前提。

1 计量管理特性

计量管理的五个特点即统一性、准确性、广泛性和社会性、法制性。但深入一点去探讨,计量管理还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权威性、(2)技术性、(3)服务性、(4)群众性。计量是技术与管理的结合体,它具有两重性。它依靠计量技术作物质基础,实现单位量值的统一;同时又依靠计量管理的监督职能,保证国家计量制度的统一和全国量值的准确可靠。

2 企业计量管理

企业计量管理系统由计量信息(计量数据)管理系统和量值传递管理系统组成。计量信息管理包括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反馈。从企业申请采购计量器具按企业校验方法进行校对、修理,直至报废,计量部门实行统一管理,保证计量器具处于正常状态,使企业量值准确、一致、有效。按照原国家计量局(84)量局工字第100号《工业企业计量工作定级、升级办法(试行)》,对企业计量管理部分提出了四个考核指标,即:计量机构,计量人员配备,建立计量管理制度和原始记录与技术档案。其中的企业计量机构设置和计量管理制度的制订是企业计量管理的具体工作实质和成败关键。

2.1 企业计量机构

企业的计量机构具有六项职能:(1)贯彻国家计量法令,制订本企业计量管理制度和发展规划,组建计量管理系统;(2)建立和统管计量标准器具,保证量值传递准确可靠;(3)统管计量器具及其检修工作;(4)组织开展各环节的计量工作,提供计量保证;(5)统管专、兼职计量人员的技术培训;(6)在企业内部实行计量监督,具有计量执法、处理计量纠纷的职能。为了使计量部门有效地行使六项职能计量机构的职责范围和权限必须要由厂部赋予,并由企业计量管理实施办法规定。

2.2 企业计量机构要求

为了充分发挥计量机构作用,对企业计量机构具体要求有二个方面:(1)企业计量机构是厂级职能部门厂级职能部门是指企业计量机构直接隶属领导,不附属于某个厂级职能部门,独立地行使计量监督管理职能。(2)统一管理全厂计量工作,统一管理计量工作有二层含义:一是全企业各职能部门、分厂(矿)的计量工作必须接受厂计量机构的监督管理;二是对全企业的计量器具实施全过程的统一管理。只有形成统一管理,在全企业内部才能形成计量管理系统。计量管理系统是指企业计量职能部门可在全企业各部门之间进行横向协调、规划、布局能源管理、生产工艺、质量管理和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中的计量工作的组织系统;纵向领导计量技术机构,企业从上到下都有专(兼)职人员担任计量管理工作,形成计量管理系统。

2.3 计量机构设置

企业计量机构应包括计量管理和计量技术两部分。在组织形式上不求统一模式,可以专设,也可以是与其它较密切的职能科室合设,其前提应保证集中统一管理全厂计量工作,必须有利于充分发挥计量工作的作用,更好地为企业生产、管理服务。

计量机构设置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企业生产发展。因此,设置企业计量机构规模的原则是,既要考虑企业当前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又要考虑企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具体考虑以下两点;

(1)计量管理机构和计量检定测试技术机构要根据不同的职能分设,无条件分设的也要在内部按职能分工;(2)企业计量管理系统结构层次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层次基本相适应,厂设科,矿设室或组,计量技术机构不必按行政层次设置。

2.4 计量管理制度

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有助于实现科学管理,消除工作中的混乱现象,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

企业制订计量管理制度要正确反映生产经营管理规律的客观要求,充分体现计量法的精神,使企业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计量管理制度要和其他管理制度相适应,计量管理制度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要及时修订,以保持计量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之不断完善。

企业计量管理制度有下列内容:企业计量管理办法、计量器具管理办法、计量数据管理办法、计量器具流转制度、周期检定制度、计量器具维护保养制度、计量器具管理目录、计量室工作制度、计量人员培训考核制度、计量机构职责范围和计量工作奖惩办法等。计量管理制度具有法制性,任何人都必须严格遵守,违反者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理。

3 工业企业计量管理中的几个问题

3.1 计量器具的管理

计量器具管理包括计量器具配备计划制订、计量器具采购、使用直至报废的全过程。计量器具管理不能中断,只要管理全过程中某一阶段出现问题,必然会影响到计量器具管理的工作质量。油田公司对计量器具的管理使用的是比较先进的管理方式即计量器具A、B、C分类管理和计量器具彩色标志管理,即按照计量器具使用的重要程度和测量频率,把它们分为A、B、C三类,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法。企业的计量器具,在生产、经营中,要求是不同的,使用的环境和测量频率也是千差万别。因此对计量器具的检定、维护、检修要实行多层次管理,按照计量器具的使用价值,分成A、B、C三大类进行分别管理。

在现场采用彩色标志管理计量器具,是建立在企业计量器具分类管理和有效完善的计量管理制度基础上的,没有这两个前提条件,企业使用彩色标志进行计量器具现场管理将产生困难。此外用于现场管理的彩色标志,仅表示该计量器具所处的某中状态,它不能代替法规性文件,如检定合格证。彩色标志的应用是为了便于现场管理,决不是用它来代替其它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文件,这一点在使用彩色标志时,要充分注意,否则,计量器具管理工作容易出差错。

3.2 计量数据管理

第2篇

关键词: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综述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的综述

收录日期:2013年8月4日

一、引言

盈余管理是20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兴起的实证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盈余管理的计量问题是盈余管理研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纵观近20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计量盈余管理的方法众多,总的来说,主要包括应计利润分离法,具体项目法,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法和盈余管理分布法等四种。前两种方法都是计量应计操纵,第三种方法是直接计量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而分布法通常又称为“管理后盈余分布法”,是从盈余管理的结果分布来观察盈余管理行为的。本文主要对应计利润分离模型进行介绍并予以简单评析,试图为我国的盈余管理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二、主要的盈余管理计量模型

总体应计利润法是西方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中最常用的一类方法。该类方法的核心思想认为,企业报告收益由两部分组成,经营现金流量和应计利润。应计利润内生于会计的权责发生制,管理人员有较大的操纵空间,它既可以通过会计方法的选择和会计估计的改变来予以调整,也可以通过交易的记录时点的选择来予以影响,操纵成本较小,而且操纵手法也更加隐蔽,管理人员更多倾向于采用应计利润来管理盈余。但并不是所有的应计利润都是管理人员操纵的产物,应计利润中有一部分是反映企业基本业绩,因此总体应计利润法目的是从应计利润总额中分离出可操纵应计利润,作为衡量盈余管理的指标。由于可操纵性应计不易直接观察,管理人员通常根据应计的影响因素,模型化不可操纵应计利润,然后从总应计利润中扣除不可操纵应计利润,得到可操纵性应计利润。

总体应计利润法下,提出了众多的模型,这些模型的主要差异是非操纵性应计的假设与处理不同。

(一)Healy模型。Healy(1985)是最先进行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的。他所构建的计量盈余管理的模型,是通过对比所有样本的应计利润总额的平均值来检测盈余管理。Healy模型总的来说比较简单,在模型中假定,非操纵应计利润一直是不会改变的,在整个事件的前后期内企业各年可进行操纵的应计利润代数和的均值都为零。它没有对非操纵性应计利润和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行区分,而是以平均的总应计利润代表非操控性应计利润。

NDAt表示第t年的非随意应计,∑TA表示t年的总体应计,T表示估计期的年份,t表示事件期年份。

(二)De Angelo模型。DeAngelo(1986)对Healy模型做了改进,以应计利润总额的变化作为操控性应计利润的表征变量。该模型假定,事件期前一年的总体应计为事件期年份的非随意应计,其模型可以表述为:

=

其中,NDA表示第t年的非随意应计,TA表示t-1年的总体应计,t表示事件期年份。

(三)Jones模型。琼斯(1991)认为,Healy模型和DeAngelo模型都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那就是没有考虑到企业规模的大小,将会对非操纵性应计利润产生影响。如果一个企业的固定资产规模扩大了,那么其应收项目、应付项目和累计折旧额等应计利润科目自然会相应增加。因此,应该将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看成是企业固定资产规模和其销售收入增加额两者的函数。基于上述分析,琼斯提出了一个线性回归模型,以此来估计正常性应计利润额。基本Jones模型的主要思想可以表述为以下模型:

A表示t-1年的总资产,REV表示t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与t-1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之差,PPE表示t年的固定资产原值,TA表示t年的总体应计,t表示估计期年份,?着为残差,表示操控性应计。

基本Jones模型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最先运用回归模型的方式,从总应计利润中将操纵性利润和非操纵性利润分离出来。为盈余管理的定量研究提供了实证证据,后期的很多盈余管理计量模型,都是建立在基本Jones模型基础上的。

(四)Modified Jones模型。Dechow、Sloan和Sweeney(1995)认为,基本Jones模型中的主营业务收入变化,仍然没有把公司管理者对收入进行操纵的因素考虑在内。因为他们认为,公司的管理人员还可以通过应收账款,来对主营业务收入进行操纵,从而达到对报告盈余进行操纵的目的。所以说,基本Jones模型会把盈余管理低估。为了避免这种偏差,应该在主营业务收入中把应收账款的变化剔除掉。于是他们对琼斯模型进行了修正,得到修正的琼斯模型为:

REV-REC表示t年的应收账款净额与t-1年的应收账款净额之差,其余的符号同Jones模型。

(五)Industry模型。行业模型是由Dechow、Sloan和Sweeney在1995年提出的。行业模型放宽了非操纵性应计利润在时间序列上不变的假设。他们认为影响正常性应计项目的因素,在同一行业中是没有差别的。由此他们得出,样本公司的正常性应计利润与同行业同规模的配对样本公司相比,应计利润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关系。基于这种假设,他们得到计量盈余管理的行业模型为:

NDA表示第t年的非随意应计,自变量表示行业所有非样本公司的总体应计的中位数。

三、盈余管理计量模型效果比较

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在大量被应用的同时也受到了多方的质疑,国内外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来比较不同模型对于盈余管理计量的效果。

从国外的研究结论来看,总体上认为现有的各种计量模型均存在计量误差,检测盈余管理的能力不高。而各个模型对于盈余管理的检验能力并未得到统一的结论。例如,Dechow等的研究结果表明,修正琼斯模型要优于Healy模型、DeAngelo模型和基本Jones模型;Bartov等在检验无保留审计意见与操控性应计利润间的相关性时发现,截面Jones模型以及截面修正Jones模型比时间序列模型更能有效地揭示盈余管理。Pae的研究认为具有现金流量的琼斯模型,极大地提高了琼斯模型在估计期的解释力以及在预测期样本外的应计的预测力。Ball和Shivakumar的研究结果揭示,包括不对称利得和损失确认的非线性琼斯模型,相对于其线性形式,解释了显著更多的应计的变化。

国内关于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的比较研究并不多见,而且多是从理论角度述评各种计量模型的优缺点,只有夏立军、张雁翎、陈涛、吴联生、王亚平、黄梅、刘文达等对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的检测效力进行过比较研究,但由于使用的检验方法和数据不同,待检验模型也不同这些研究对各模型在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计量中的效力尚未取得比较一致的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雁翎,陈涛.盈余管理计量模型效力的实证研究.数理统计与管理,2007.5.3.

[2]刘大志.应计利润分离模型的效力检验——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实证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1.

第3篇

[关键词]计量管理;标准;作用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2-0000-01

计量是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计量学是关于测量理论和实践的科学,计量是一种利用科学手段正确反映客观事物“量”的信息的工作,它涉及测量理论、测量技术和测量实践等多个领域。现代计量是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一项重要的技术基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行业发展的探测器。

1 实行计量管理的意义和内容

企业计量管理,就是利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将涉及到企业经营的所有活动进行规划,进而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达成。在此管理过程中,活动的规划要遵循社会自然发展的规律和经济适应的原则,从而保证企业的经营活动能够积极融入到社会生产的大环境当中。计量管理工作随处可见,小到部门和企业,大到政府或国家等领导机关,所有与计量方面相关的工作中,计量管理都占有绝对的核心地位,其管理工作质量将会对计量工作的整体效果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质量计量、企业消耗计量、经济核算计量、生产效率计量、自动化生产计量等等都属于企业计量管理工作的内容,但是这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看法,计量管理工作的性质和内容都要建立在企业的发展环境和内部管理水平的基础上。要想企业职员对计量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就必须要对企业的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进行提升。就笔者所知,我国绝大多数企业计量管理工作在内容上都没有达到全面且统一的境界,在计量技术方面,不是能够完全适应现阶段企业管理科学平稳发展的需要,同时在生产经营管理对象的定量分析方面,表现得也差强人意。现行阶段我国企业计量管理工作还没有发挥到最佳状态,因此在工作内容方面还有所欠缺。

2 计量管理在企业计量工作中现状

目前,我国企业已经逐渐实现了现代化管理,在计量方面甚至可以细微到某一产品的成本耗费项目上,由此可见计量管理工作在我国现代企业计量工作中的地位是比较重要的。质量管理部门、计量部门、检测部门是我国大多数企业机制管理所划分的几个重要部门,计量管理部门当中会包含力学、热工、长度、无线电等偏向于技术性的单位,除此以外,该部门还会组建成立一个实施管理的机构,对上述计量工作进行统一管理。该管理机构属于计量工作的展现平台,其工作表现对企业的计量管理工作有直接影响。

3 企业管理者在计量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3.1 体系文件的编写

系统编制文件在发放以后,企业管理者应该积极组织本企业的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学习了解,保证工作人员能够对企业执行纲领和执行标准进行及时的更新。而纲领和标准学习理解的正确引导是企业管理部门的职责所在。举例来说,现代管理执行内容中原则的学习引导可编写为以下内容:管理模式方面应该保证工作过程的质量;明确测量管理体系的总要求中以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计量确认等计量要求的满足为前提的执行目标;计量职责部门要对客户的计量要求进行明确并加以满足,同时也要在技术语言的更新和技术内容的拓展方面下足功夫,一些测量设备中相关系统或软件的更新换代也包括在内。对系统文件进行编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管理工作。

3.2 管理工作执行情况的监督及标准

对于企业的计量管理工作来说,与国家计量法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是其主要内容,因此,要对车间和企业各个部门计量工作的执行状况进行监督检查,企业内部的审核工作也要作出定期规划。要以企业自身的生产规模状况、技术指标的要求以及计量测试任务进行的状况作为年度计量周检计划制定的基础,并对监督计划的实施状况负责。企业全年计量器具的周检执行频率要达到100%,而其器具周检的合格率要达到95%及以上。计量管理组织在对本企业计量标准进行设定时,要结合企业的生产要求、产品检测精度等级判断以及企业运作的经济性原则等内容进行标准编制,并以保障企业计量最高标准的送检合格率能够达到100%为目标。

4 计量是企业产品质量的保证

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产品质量,在企业贯穿整个生产过程中,从原料进厂的检测分析到工艺流程中的各个程序到半成品,成品出厂都需要有计量设备层层把关,严格控制,用科学的数据提供给管理者,在成本核算上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假如数据不准确可靠,只能影响产品质量。

4.1 完善计量管理制度

企业管理者及相关人员的计量培训制度,计量管理机构的岗位责任制度,计量器具采购、入库和流转制度,计量器具周期检定制度,不合格计量器具的管理制度,计量工作的审核与评审制度,建立行政监管长效机制,完善配套的监管措施和考核细则,加大计量工作考核的比重。

4.2 加强计量器具的管理

企业根据自身工艺特点确定计量监测点,根据计量监测点配备相应合格的计量器具,并做好台账制定相应的周期检定计划,尤其是企业自身建标的项目,在计量台账中要详细罗列,检定的计量器具要出具合格的计量检定证书和计量标识,对强制检定和未能建标的计量器具根据检定计划定期送至有资质的计量检定机构校检。

4.3 加强计量检测机构和计量业务水平

建立计量检测硬件设施和不断提高计量检测业务能力。建立符合计量检测标准的实验室,如温度,湿度,振动等指标符合国家标准,有助于提高检测精度和降低成本。逐步建立计量科技基础建设,搭建计量科技信息收集的平台,对环境监测,动态量检测,流量监测形成网络监控。联系质量技术监督局或建标的企业进行计量数据比对和计量检定人员的交流,提高企业自身的计量检测水平和业务能力。联系有资质的计量培训机构,计量工作人员加以培训,通过引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增强计量检定人员的实际业务水平。

4.4 加强计量数据的有效管理

计量数据的准确有效对企业的管理作用毋庸置疑,我们不仅对计量器具的定期检定保证数据的有效传递,还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来确定数据的真实有效性,同时对数据妥善保管为企业的技术革新和管理提供技术来源。

结语

为了给计量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保障,我们需要将动态的台账管理与现场的走动检查管理结合到日常的计量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计量器具的最大效能,避免因某种突发原因使检测工作大量堆积。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计量工作做到日益完善。

参考文献

[1]刘静.浅谈计量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J].计量与测试技术,2006

第4篇

【关键词】电能计量装置;电能表;电能表计量装置管理

一、电能计量装置分类

目前全国的城镇乡村电能表的拥有量直线上升,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飞速发展,电力部门本身的重要经济指标如发电量、供电量、售电量、 线损等也离不开电能计量装置(以下称计量装置),因此计量装置日益增多。运行中的计量装置按其所计量电能多少和计量对象的重要性分为 5 类。Ⅰ类:月平均用电量 500 万 kW及以上或受电变压器容量为 10MVA以上的高压计费用户;200MW 及以上的发电机(发电量)、跨省(市)高压电网经营企业之间的互馈电量交换点,省级电网经营与市(县)供电企业的供电关口计电量点的计量装置。Ⅱ类:月平均用电量 100 万 kW 及以上或受电变压器容量为 2MVA 及以上高压计费用户,100MW 及以上发电机(发电量)供电企业之间的电量交换点的计量装 置。 Ⅲ类:月平均用电量 10 万 kW 及以上或受电变压器容量 315kVA 及以上计费 用户,100MW 以上发电机(发电量)、发电厂(大型变电所)厂用电、所用电和供电企业内部用于承包考核的计量点,考核有功电量平衡的 100kV 及以上的送电线路计量装置。Ⅳ类:用电负荷容量为 315kVA 以下的计费用户,发供电企业内部经济指标分析,考核用的计量装置。Ⅴ类:单相供电的电力用户计费用的计量装置(住宅小区照明用电)。

二、电能计量装置计量方式

我国目前供电企业供电的额定电压,高压供电为10、35(63)、110、220千伏。低压供电为单项220伏,三相为380伏。除发电厂直配电压可采用3千伏或6千伏外,其他等级的电压应逐步过度到上列额定电压。因此供电局对各种不同电压等级的用户,计量方式分为3 种,(1)压侧计量(简称高供高计)指我国城乡普遍使用的国家电压标准 10kV 及以上的高压供电系统,须经高压电压互感器(PT)、高压电流互感器(CT)计时。电表额定电压:3×100V(三相三线三元件)或 3×100/57.7V(三相四线三元件), 额定电流: 1(2)、 1.5(6)、 3(6)A。计算用电量须乘高压 PT、CT 倍率。10kV/630kVA 受电变压器及以上的大用户为高供高计。(2)高压供电,低压侧计量(简称高供低计) 指 35、10kV 及以上供电系统。有专用配电变压器的大用户,须经低压电流互感器(CT)计量。电表额定电压3×380V(三相三线二元件)或 3×380/220V(三相四线三元件)。额定电流1.5(6)、3(6)、2.5(10)A。计算用电量须乘以低压CT倍率。10kV受电变压器500kVA及以下为高供低计。 (3)低压供电,低压计量(简称低供低计) 指城乡普遍使用,经10kV公用配电变压器供电用户。电表额定电压:单相220V(居民用电),3×380V/220V(居民小区及中小动力和较大照明用电),额定电 流:5(20)、5(30)、10(40)、15(60)、20(80)和 30(100)A 用电量直接从电表内读出。10kV 受电变压器 100kVA 及以下为低供低计。低压三相四线制计量方式中,也可以用3只单相电表来计量,用电量是3只单相电表之和。为达到正确计量,高压计量装置要根据电力系统主接线的运行方式配置。如为了提高供电可靠性,城乡普遍使用的10kV 配电系统,是采用中心点不接地运行方式,应配置三相三线二元件电表。普遍使用的低压电网是带有零线的三相四线制供电,要供单相照明(220V)、三相动力(380V),同时用电、同时计量的应配置三相四线三元件电表以防止漏计。一般居民生活照明用电配置单相电表。

三、电能计量装置功能介绍

电表功能介绍 电表除分单相、 三相外, 还有有功表、 无功表之分。目前制作精度分为: 0.5、 1.0 和 2.0 级。为了充分利用电网低谷电源,现在不但工矿企业实行峰谷电价,一些大城市居民生活用电也已实行峰谷电价,实践证明,优惠殷实。而所有用电户,在消耗有功功率同时也在消耗无功功率。而无功功率消耗多少和发供电企业的设备利用率紧密相关,因此大用户在计量中必须实行功率因数调整电费等。近年来,由于微电子技术发展快,电子式(静止式)电表应运而生。由于功能多、精度高、无磨损、寿命长、免维修等优点,受到供电局欢迎,已大规模普遍使用。 国产高精度多功能三相电子式电表,已具有正确计量,反相有功、无功电量 (1只表可当4只表用)、还有最大需量、多费率、测量功率因数等功能。辅助功能有年、月、日、时间,光电隔离数据传输接口(RS485)和远方抄表脉冲输出接口,三相电压,相序指示等。

四、电能表计量装置管理

电能计量装置管理包括计量方案的确定、计量器具的选用、订货验收、检定、检修、保管、安装、竣工验收、运行 维护、现场检验、周期检定(轮换)、抽检、故障处理和报废的全过程管理,以及与电能计量有关的远方集中抄表系 统、负荷控制系统等相关内容的管理。

第5篇

【关键词】计量管理;提升;降低线损;优质服务

引言

为适应国网公司“三集五大”管理模式要求,我局以“农电三年素质提升”为契机,以“提升计量管理”为主线,以“诚信、公正、准确、高效”为质量方针,紧紧围绕网省公司年度营销工作指导意见和计量专业管理工作意见以及电能采集深化应用、县级供电企业计量管理提升专项提升活动要求,大力推进科学计量、法制计量,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实施规范化、标准化作业流程,提高了电能计量管理水平,有效地降低了线损。现将计量管理提升活动积累的经验向大家推广如下:

一、健全组织机构

在市公司职责范围内,成立了以公司总经理为组长,营销主管副经理为副组长,营销总工、营销部主任、副主任、相关专业负责人为成员的质量监督工作组,建立常态协调机制、明确工作职责、细化工作流程,实现了公司、营销部到计量专业的闭环管理,确保智能电能表质量管控工作落实到位。

二、完善制度管理体系,防控质量风险

根据相关技术标准,制定了《智能电能表质量管理手册》、《智能电能表抽检(全检)验收管理办法》、《到货验收管理办法》、《样品比对管理办法》、《电能表运行抽检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22项试验项目作业指导书,并加大对试验操作人员的宣贯培训力度,通过开展常态化业务测试,强化过程考核及培训,确保了智能电能表质量监督各个环节工作的有效开展,适应了电能表质量管控工作的发展要求。

三、开设企业课堂

对公司计量专业负责人或班组长进行用电采集知识统一培训;增派电采专业人员于产业聚集区加装终端客户现场施工和调试作业指导;梳理电采应用平台客户档案基础信息,实时在线展现重点客户、重点行业电量、电能质量等,实现用电信息采集工程于县级供电企业建设和应用延伸。

四、规范现场工作流程,促进计量装置质量提升

重点对“到货后”和“运行中”两方面质量监督需进行的“货后样品比对、抽样验收试验、全检验收试验、定期抽检及故障表质量监督处理”六项内容开展工作,在2011年、2012年度代表省公司和全省18个市接受国网公司智能电能表质量监督能力比对专项检查过程中赢得充分肯定,并在汲取建设性改进意见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优化作业流程,以保证监督环节完整、检测项目齐全、测试方法相同、操作流程规范。

五、积极创新实践,推进智能化表库管理。

利用已建成智能化仓储系统做好智能表计的仓储和出入库工作,严格执行计量表计入库前“四查”工作,建立资产入库台帐,加强表库管理,保证存储环境条件,切实做好三防(防潮、防震、防腐蚀),确保智能表计不发生丢失、损坏、质量超差等情况。立足于表库管理工作的QC课题――《提高计量表计出入库效率》获2013年全国优秀QC成果奖。

六、依托智能化技术平台,加强智能电能表全寿命周期管理

配合省公司逐步开展计量器具全寿命周期智能化管控决策支持平台建设工作,建立计量器具运行数据库及计划数据库,完成数据收集、整理工作,配合网省公司实现记录涵盖智能电能表招标采购、到货接收、检定配送、安装运行、拆回报废的全寿命周期过程的数据管理。

七、严把封印关,减少窃电因素

加大计量装置封印设备的管理力度,从计量装置的防窃电技术措施上入手,对计量装置实行“线入管、管进箱、箱上锁、锁加封、封编号、号入机”的措施,尽最大可能封堵窃电漏洞,杜绝窃电行为的发生。

八、注重加强计量收费管理

公司购置先进的校验设备,设备数量和准确度等级符合计量标准化建设要求,各项设施达到系统先进水平,很好地满足了电能计量量值传递和电能计量检定、检验、检测工作需要。同时,认真执行上级计量收费管理的各项要求,加强检定员工职业道德培养,强化执行服务准则,加大农网升级改造工程、业扩新增和周期轮换所需电能表,以及农村电网下户线、表计和表箱改造等业扩增容或改造的管理力度,从未出现向客户违规收费和搭车收费现象。

为落实国网公司要求给新增业扩用电客户配表的规定,我们积极与市公司沟通协调,申请调配新装及轮换备用表计。目前,调配的部分电能表已经计量中心检定合格,并向供电所发放业扩报装业务用单相表、三相表。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多措并举,确保业扩新增用电客户计量表计配发到位,努力完成国网公司提出的计量管理提升管控工作目标。

九、注重舆论反映,提高计量优质服务水平

着重对周期轮换(检定)计量服务行为过程中事先告知、表底示数签字确认、异议表计处理等敏感事宜进行监控,利用“360度旋转视频监督系统”和“电能计量体验中心”增加工作透明度,提高客户对电能计量的感知、感觉和感受;100%承诺客户计费电能表申请校验检定时限率,无供电方电能表质量监督责任服务事件,提高了计量服务满意率。

十、计量管理取得的成效

通过加强计量管理,加大轮换和改造力度,我局的降损节能成效突出,计量装置运行的安全性、准确性、防窃电性能得到了可靠的保障,计量装置的规范性、安全性、防窃电性显著加强.

通过计量改造和新技术的引进,大大改善了计量装置运行条件,有效提高了计量的准确性和防窃电性能。如今,改造后的计量装置运行安全、配置规范、工艺美观。真正体现了公平计量、诚信计量。

回首过去,我们的辛勤付出,换来了可喜的成绩,放眼未来,我们仍将开拓进取、创新求变,为开创计量管理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第6篇

关键词:计量管理 职能 策划 检定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一、计量管理的内涵与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计量工作日渐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计量技术和管理是计量工作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企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计量管理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计量工作特性的扩展与延伸,计量管理不仅属于计量的范畴,而且属于管理科学的范畴,要想更好的发挥计量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要不断的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运用现代化的管理理论,将我国的计量管理不断系统化、实际化,不断的形成具有本国特点的计量管理理论,不断的为我国的企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国民经济的细胞,在社会和生产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企业计量管理为企业的生产发展提供必要的方法和手段,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企业生产发展的过程中,企业计量管理是前提,并且计量过程贯穿于生产过程的始终,两者是交织在一起进行的,是一个有机结合动态发展的过程。它是通过计量管理手段,提供相关的信息,是企业生产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假设没有统一可靠的信息,企业将无法进行有效的生产。在企业的生产中,企业产品的质量是通过一系列的质量参数来体现的,产品能否达到相关的技术规范或者技术标准,只有靠计量检测提供的准确数据来进行判断。搞好企业的计量管理,不仅有利于企业从根本上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企业产品的质量,还对企业节约能源,降低生产能耗,加强各项经济核算,有利于企业从根本上提高竞争力。

二、落实完善计量管理职能,进一步加强计量管理

建立建全计量管理体系,完善公司各项管理职能。公司由总工程师作为测量体系管理者代表,负责公司测量体系管理的建立、实施及决策工作;计量管理的主管部门,全面负责公司的计量管理工作,制定各项管理制度,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转;项目部、作业单位设置专兼职计量管理员,负责各自辖区内计量管理工作。只有把管理职能层层落实到位,才能充分发挥专兼职计量管理员的管理作用。

三、科学策划,合理配备施工过程中测量点的计量器具

为保证测量工作能够及时进行,保证每个测量点能够有适合的计量器具进行测量,项目开工前应根据施工图纸和相关技术规范、法律法规的要求,确定工程测量点,并对测量点进行分析,确定关键测量点,根据各测量点的测量参数要求配备预期使用的计量器具。

3.1 工程测量点的确立

工程测量点是施工生产中需要进行测量的部位,存在于施工生产的各个过程,如原材料进出厂的计量复验、质量的试验、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检验等。确定工程测量点的依据是施工图纸、相关技术规范、法律法规等,工程测量点应包括:测量对象、测量方法、测量位置、测量误差等等。

3.2 关键测量点的确立

关键测量点即高度测量过程中包含的测量点,所谓的高度测量过程,按公司规定应包括:①关键性的测量系统,如土建施工的定位测量、沉降观测等;②复杂的测量系统,如压缩机、泵联轴节找正等;③保证施工安全的测量,如狭小空间作业含氧量等;④由于测量结果不正确会引起后续的昂贵代价的测量。对于上述高度测量过程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应进行识别,并通过施工技术方案进行量化,明确测量点、测量方法、测量位置、测量设备及测量人员等。

3.3计量器具的配备

在施工过程中,计量器具配备原则是计量器具满足预期使用要求,其含义是正常条件下,使用该计量器具得出错误测量结果的风险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在测量点配备计量器具时,决定所配备的计量器具的准确度等级的依据是施工图纸和相关规范规定的允差要求,一般情况下,计量器具的最大允许误差应小于等于施工图纸或施工规范规定的该施工测量最大施工允许误差的1/3,如所配备计量器具无法满足“1/3”条件,则应综合考虑测量过程中各主要误差影响因素,进行不确定度评定,以评定测量结果是否能满足相关要求。

另外,在配备计量器具时还应考虑计量器具的重复性、量程、分辨力等,如一般压力表所能用于测量范围是最大量程的2/3以内,拉力试验机的可用范围是在量程的10%到满量程之间等。因此,在计量器具配备和使用时还应参照计量器具的使用说明书,以免误用。

四、强化计量器具的检定,保证计量器具准确可靠

计量器具按着国家计量法的要求,可分为强制检定和非强制检定两种,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要按照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的规定,确定检定周期并进行定点检定。非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可按企业内部计量器具管理目录规定的检定周期进行检定。公司计量主管部门每月编制并下发计量器具检定计划,由计量检定室负责按计划检定,并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统计,为保证使用中计量器具的准确性,每季度按季度检定计划总数的10%编制抽检计划,并下发执行,以保障现场计量器具准确可靠。

外地项目部由项目计量员自行建立计量器具台帐,计量器具台帐应包括作业单位及分包单位所用的计量器具,同时项目计量员应对进入现场计量器具进行进场验收,验收的主要包括外观检查、检定/校准证书、封印、标识等内容,收集计量器具的检定/校准证书。定期编制项目的周期检定计划,下发并监督参建单位,按计划本着就近、就地的原则进行送检,对检定计划的完成情况及时统计并上报公司主管部门。

五、建立现场巡查制度,确保对计量器具的有效控制

为保证现场在用计量器具能够正确、安全的使用,公司主管部门不定期对项目部、作业单位的资料齐全性、计量器具使用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并认真填写相关的检查记录,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计量器具是否能正常使用、是否有外观损坏、无检定/校准证书、无标识、无封印、合格证超期、量具被卡、缺损部件等现象,对查出的问题及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

第7篇

关键词:计量技术;油田管理;应用策略

在油田管理中,计量通常可分为四级内容:一级内容为企业外销产品;二级内容为有限公司与采油厂的交接计量;三级内容为对油田中各个区块的计量;四级内容为对油井产物的详细计量。每一个计量数据都是对油田具体生产经营活动的真实反映。因此,石油企业可依据具体的计量结果科学制定出更加合理的管理方案,从而促使企业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收益。那么,如何加强计量技术在油田管理中的应用成效,是石油企业急需思考的问题。

1计量油井产物

一般来讲,油田计量指的是对转油站及油井生产的计量,在油田的日常生产中对油井产物的计量主要涵盖油井的湿气计量、输送的含水原油计量、油井计量、生产管理、储量控制、产量计算等。因为各个油田的地质情况与环境情况各不相同,因此我国每个油田应用的计量方法与计量技术也因有很大区别。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大胆探索与创新,尽可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最科学的油田计量技术。当前,网络管理技术、自动化技术及计算机技术都普遍应用在油田的计量与开发中,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完全解决了人工操作造成的误差,并且高效实现了信息共享与数据库建立,这都对油田中计量技术的应用提供了良好条件。但是,因为计量技术在我国应用时间较短,当前用来计量油井产物的技术与仪表情况如下:

1.1计量油水混合物的仪表

当前主要是用质量流量计对油水混合物进行测量,该测量形式有很多优点,比如适用性强、智能程度高、精准度高,在高效计量含油量低的油井的同时,还可解决高含水量及高含气量油井的计量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质量流量计在生产技术方面更加成熟,因此该仪表被广泛应用在油田油水混合物计量活动中。

1.2计量掺液量的仪表

当前,在运用加热集输的形式对掺含油的污水进行输送时,必须对其含水量进行测量,但是该测量过程有较大难度,这是因为如果掺加的含油污水具有过高温度的话极易结垢从而导致计量工作无法开展。目前,用来测量含油污水的计量方法有差压式、压变式、浮球式等液位计,其中受介质影响最大的计量方式是压变式液位计,并且在冬季应用该计量方式时,还需要保温引压,以确保油不会凝固,而差压式液位计在应用是也必须重视压管中的油温度是否过低。通过多方面对比,我们发现浮球式液位计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并且计量结果的精准度也比较感,能够很好地满足多种计量需求,因此在石油企业的计量工作中被广泛应用。

1.3测量油井产物含水量的仪表

常用的测量油井产物含水量的方法为密度法,其是借助对油井产物密度的测量来推算其水分含量的。在运用密度测量法时需要的仪器主要有双振动管及单振动管。另外还可利用含水分析仪对油井产物中的含水量进行测量,其测量的主要方式涵盖:r射线法、微波法、电容法、短波法等,其中智能化水平最高的是r射线法,并且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因此被广泛应用。

2油田二三级计量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

当前,油田的二三级计量中尚且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制约了计量精准度的提升,这就不利于石油企业对各个油井的生产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从而阻碍了企业管理成效的提高。笔者在总结并全面分析油田二三级计量中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

2.1创新计量方式

测量仪中的油流压力与温度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但是当前尚没有一种有效的方法修正温度与压力变化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用先进的质量流量计替代传统的测量仪,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计量油气时的积极作用。

2.2更新计量仪器

当前,在计量二三级原油的含水量方面,自动在线测量技术尚未普遍应用,并且智能取样法的应用比例也很低,这就造成所取得的油样不具代表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精度较高的流量计来计量二级原油,并在计量中使用先进的标准表,从而实现对原油密度值与含水率的智能在线标定,进而切实提升计量结果的精准度。

2.3优化计量测量

目前,油田的二三级站点不具备标准装置,而很多发达国家的油田计量检定已经使用了自动化、网络化、高精度的计量仪表,这就大大提高了信息获取过程的便捷性。因此,我国石油企业应积极学习与借鉴外国先进的计量检定技术,尽可能提高计量技术的科技含量,从而跟上计量仪表更新换代的步伐,进而以先进技术促进油气计量结果的科学性与精准性。这就需要我国石油企业的技术部门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将国外先进科技和我国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以推动石油企业不断发展。总之,计量技术在油田管理中的应用,不仅帮助石油企业及时了解油井的生产状况,而且还有助于管理者制定出更加有效的管理策略。因此,石油企业应大胆创新与探索新的计量技术,并虚心借鉴国外先进的计量管理策咯,从而不断提高油田的内部计量能力,进而不断优化油田计量管理成效,最终促进石油企业获得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邹凌川.原油计量技术的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4.

[2]崔降宇.物联网技术在油田生产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3.

第8篇

关键词: 计量标准管理; 系统; 设计

计量标准管理是确保计量技术机构检定或校准数据或结果准确性的关键, 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技术性强,目前国内对计量标准的管理大多停留在人工管理的层次上,造成如下问题:

(1)人工管理手续繁琐,资料易丢失

(2)资料维护工作量大,缺乏动态监管和自动提醒

(3)信息利用率低,无法重复灵活应用

(4)无法重复稳定数据的自动计算、判断和图表生成

(5)无法对建标资料中常见错误进行智能识别与自动更正

1、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根据企业计量标准管理的基本情况,结合ERP信息系统来设计计量标准管理信息系统。

1.1 计量标准信息分析

1.1.1 信息的构成

计量标准管理信息结构主要涵盖四个方面:其一,现场工作计量器具的设置、变化和周检等信息,包含计量标准和设备的完整的基础信息,不合格品控制的程序文件;其二,工作计量标准使用和周检等信息,计量标准的校准记录历史信息的保存具有连续性,计量标准偏离校准状态时的检验和试验结果的有效性评定,并形成文件信息;其j三,来自上级计量监督管理部门进行校准的信息,依据的溯源文件.对企业的各项最高计量标准、工作计量标准进行校准,强调计量标准溯源的完整性,校准检验、测量和试验体系的过程信息,以及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其四,计量标准和计量检定人员的考核和持证上岗等管理信息。

1.1.2 信息处理

企业计量标准信息管理是通过对企业组织内各种过程进行管理来实现的。因此,有必要在两个方面对信息进行处理:一方面是信息在其内部流动的过程本身的结构和运行的质量与可靠性;另一方面,企业计量标准信息管理形成一个有组织的网络,因此,强调计量标准信息管理的主要过程.并简化和按优先次序排列

过程,对计量标准管理信息处理来说尤为重要。

1.2 基层数据采集设计

工作计量标准计划检定信息,来自于完整的基础信息和历史信息,根据溯源文件和检定周期设计,按年度和月度编制信息;工作计量器具内部计划检定信息,主要出自各现场和实验室,按照检定周期信息设计;企业最高计量标准计划检定信息.根据上一级计量监督管理部门校准信息和合格证书信息,分为年度和月度编制信息;计量标准计划完成统计信息,来源于检验和试验结果反馈信息.分月度编制信息:计量标准变更信息,来源于计划执行过程中的反馈信息以及临时补充的不确定信息。

1.3 计量标准信息网络

计量标准信息网络系统设计时,充分运用ERP网络资源进行计量标准信息传输,大大降低了系统开发成本。运用网络传输数据的安全管理基于以下三个原则:一是职责分明原则.组织内各项信息处理工作应当分开进行。明确接口、职责和权限,每个过程都应有一专人负责.执行者管理自己的过程质量;二是多人负责原则,凡涉及与两项信息处理有关的工作,应由与此无关的第方进行信息处理,与系统安全相关的工作应有两人以上在场时进行;三是分级管理原则。

1.4 计量标准信息处理平台

采用目前广泛应用的Windows平台进行管理系统软件开发,保证具有良好的通用性。通过计算机人机交换界面.完成数据采集、编辑、修改、信息反馈等主要口常工作。信息处理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计算机浏览窗口中建立关联数据库连接,便于查阅,进行汇总统计,形成数据报表。

1.5 信息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应考虑对每月数据进行查询统计,提供月度报表、转结账费用统计等主要结构,一般分计量标准信息数据查询模块,计量标准计划编辑信息模块,计量标准数据报表信息模块,计量标准分类信息模块、计量标准信息录入与维护模块,系统维护模块等,应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相应的功能模块。

2、管理信息系统实践

通过系统设计、修改、试运行完成了主要的系统功能。完成了基础数据的输入和核对工作,完成了计量标准项目校准的计划编制.完成了汇总统计和报表等功能.完成了分类浏览、查阅检定计划和计划完成情况,以及计量标准异动情况,按省检、市检和送省外校准项目查阅等,有效地杜绝了超周期使用、标准不配套、不按检定规程规定进行检定、不按规定办理更换手续等现象,计量标准管理工作逐步进入更高的水平。

3、动态监管

3.1 政府计量行政管理部门数据共享和动态监管系统建标数据传递给省局、形成统一标准平台,便于掌握建标情况,标准使用情况,标准使用状态,规程变化情况和标准器及时送检情况,及时发现标准器过期,自动生成考核报告和各类统计报表。

第9篇

一、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提高计量档案管理水平

1.管理职能。虎林市质监局办公室经常组织学习《档案法》及其他实施办法和《黑龙江省档案条例》,开展计量档案宣传活动,至今未出现档案管理违法行为。档案室统一保管全部计量档案,确保计量档案的完整、安全,对本局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归档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确保归档质量。

2.管理计划。档案工作纳入了系统的发展规划并按计划部署落实。局档案工作纳入了相关人员岗位职责或目标管理责任制。单位领导关心重视计量档案工作,经常过问和检查计量档案工作,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帮助解决计量档案工作所需经费。

3.机构人员。成立计量档案室,实现了各种门类、载体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并能正常开展档案业务活动。明确有负责计量档案工作的专职工作人员,计量档案工作人员保持相对稳定,执有档案人员资格证,并取得上岗资格。

4.管理制度。虎林市质监局制定并落实了公文处理、文件收集、整理、归档、各类档案保管、鉴定销毁、档案保密、档案利用、库房管理、档案统计、局外出人员带回文件材料统一交档案室、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和电子文件归档等基础档案工作制度,有控制措施和手段保证计量档案的完整、安全、准确。

5.业务联系。主动与虎林市档案局建立档案业务联系,按时完成市档案局布置的工作任务并接受监督指导。及时向市档案局和专业主管部门反映本局计量档案工作情况,按时参加协作组活动。定期组织开展计量档案业务检查、交流活动,对部门计量档案工作的业务指导、监督和检查。

二、加强计量档案保护,增强档案质量实效性

(一)危害计量档案质量持久性的因素

档案的制度材料是指档案的载体,即物质材料,物质材料总是不断地在运动和变化着,它的变化有内在的因素,也有外在的因素。

1.内在因素。内在因素就是档案制成材料的本身,如纸张、字迹材料,胶片、磁带物质的物理、化学、生物的物性。我国档案纸质材料多半采用具有酸性的机制纸,字迹材料大量地被不耐久的墨水、复写纸、圆珠笔所代替。根据许多档案馆的调查,字迹褪变最严重的已占字迹材料近30%左右。因此,必须使档案制成材料的质量逐步符合档案保护的要求。

2.外在因素。外在因素就是保护档案的外部环境中对档案发生影响的各种自然因素如温度、光线、有害气体、灰尘、虫霉、水、火以及对档案造成磨损的机械作用等。以纸张为例,在光、热、水分微生物和有害气体等的作用下,会发生水解、氧化、光解、光氧化等多种化学反应而老化, 强度。适宜的温度还可造成细菌、霉菌的生物伤害。灰尘可污染档案,加重档案的褪化和磨损。

(二)做好新形势下的计量档案保护工作

当前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档案管理和保护手段也不断出现新变化,我们要适应新形势下出现的新的档案形式,做好电子文件和影音声像等计量档案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1.电子文件的处理工作。在现今的网络工作环境下,电子文件也属于档案的一部分,由于电子文件与传统纸质文件有很大的差别,电子文件通常以脱机方式保存,在实际使用中大量电子文件主要是用移动硬盘保存。移动硬盘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磁盘信息的保存寿命,所以在选购移动硬盘时要认真把好质量关。在保存方面,要求移动硬盘存放在无强磁场干扰、无震动、无尘、无腐蚀气体和温湿度适中的环境里,因为潮湿会使光盘片基霉变,所以环境空气相对湿度应该控制在40%~65%,温度应该控制在14℃~24℃。

2.加强对声像档案的管理和保护。随着社会的及办公条件的改善,在机关工作和各类业务活动中形成了大量的声像档案。声像档案有较强的时效性和特殊的归档要求,如果不及时归档,日后难以追忆齐全和准确。所以这就要强化规范管理,对产生的声像材料从收集、归档到移交档案室统一管理,制定一套严格的制度,防止分散流失,杜绝归为己有。对声像档案的日常保管、借阅、利用作出明确规定。要结合实际,创造条件,力求妥善保管,从长久保护和利用考虑。

(三)正确处理好计量档案工作中的几种关系

在计量档案管理和保护过程中,必然产生一些新的矛盾。为了既利用好档案,又保护好档案,应重点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要正确处理近期与长远的关系。重点保护的计量档案一般都是档案管藏年代较久远的部分,大多数均为纸质载体档案。这些档案经历了各种自然和社会的条件变迁,档案载体材料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和字迹褪变,因此要重点保护这部分档案。保护的任务是非常繁重的,在管理计量档案过程中,绝不能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片面追求档案数量,而不顾档案的长远利益,将破损和字迹褪变的档案不经任何技术处理,或反复使用珍贵的历史档案原件阅览复印等,这样做的结果,必然给计量档案造成严重的破坏,给计量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带来威胁,这是国法所不容的。

第10篇

关键词:电能计量;管理

一、表计、互感器质量控制措施

根据业扩发展和正常轮换的需要,以及电力公司对电能表、互感器的配置原则,由计量中心编制年度计量器具订购计划,或向负责采购电能计量装置的单位(部门)提供详细的技术参数。电能计量器具应具有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标志cmc)和生产许可证及其编号。首次新购入的电能计量器具,电能计量检定中心应抽3只以上进行计量性能试验,合格后,再进行批量验收。验收的计量器具出具验收报告,验收合格后,由负责人签字接收,办理入库手续并建立计算机资产档案。

凡首次订购的电能计量器具宜小批量试用,以积累使用经验。随着电能管理向标准化、智能化方向的发展,电能计量技术机构应订购具有防窃电、多功能的电能表,尤其具有防强磁场窃电的电能表。新技术电能表经试用后批量推广应用,早期电能表按品质抽检结果需批量更新。为提高低负荷计量的准确性,应选用宽负载(过载4—6倍)的电能表。电能表过载倍数越高,电能计量装置准确计量的负荷范围就越宽。同时,当用户负荷增长后,可减少更换电能表的工作量。

二、校验质量控制措施

新购的电能计量器具应按规程进行首检,检定合格后方可领用装出,不合格的由厂家更换合格产品。根据检验规程,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计量检定中心分别确定各种用户电能表和互感器的检验、轮换周期和标准检验的送检时间;严格执行计划轮换、校验、检修,到期应换必换,应校必校,修校必须合格,修校记录、数据微机存储,打印齐全、清楚。计量检定中心应重点考核以下指标:

(一)标准装置的周检合格率应不小于98%;标准装置的周期受检率应达100%;在用电能计量标准装置周期考核率就为100%。

(二)电能表、互感器周期轮换率应达100%,周期校验率应达100%。

(三)电能表修调前检验合格率:ⅰ、ⅱ类电能表应达100%,ⅲ类电能表应达98%,ⅳ类电能表应达95%。

(四)现场检验率应达100%;现场检验合格率:ⅰ、ⅱ类电能表应不小于98%,ⅲ类电能表应不小于95%。

(五)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压降周期受检率应达100%。

(六)计量故障差错率应不大于1%。

三、安装质量控制措施

(一)装表接线原则

单相电能表必须将相线接入电流线圈;三相电能表必须按正相序接线;三相四线电能表必须接中性线;电能表的中性线必须与电源中性线直接连接,进出有序,不允许相互串联,不允许采用接地、接金属外壳等方式代替;进表导线与电能表接线端钮应为同种金属导体;对零散居民户和单相供电的经营性照明用户电能表的安装高度,应使电能表水平中心线距地面在1.8~2.0m。

(二)对计量柜(箱)的要求

计量柜(箱)内应留有足够的空间来安装电能表,互感器及一、二次接线应使其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及操作空间。

计量柜(箱)内的活动门必须能加封,应具有可靠的防窃电措施,门上应有带玻璃的观察窗,以便于抄表读数与观察表计运转情况。

计量箱与墙壁的固定点应不少于三个,使箱体不能前后左右移动。计量柜(箱)内的金属外壳应有接地端钮。

互感器二次回路的连接导线应采用铜质单芯绝缘线,对电流二次回路,连接导线截面积按电流互感器的额定二次负荷计算确定,至少应不小于4mm2。对电压二次回路,连接导线截面积应按允许的电压降计算确定,至少不小于2.5 mm2。低压电能表和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导线截面不小于2.5 mm2。

(三)电能表的一般安装规范

高供低计的用户,计量点到变压器低压侧的电气距离不宜超过20m。

电能表的安装高度:对计量屏,应使电能表水平中心线距地面在0.6~1.8m的范围内;对安装于墙壁的计量箱,宜为1.6~2.0m的范围。

电能表安装必须牢固垂直,每只表除挂表螺丝外,至少还有一只定位螺丝,应使表中心线向各方向的倾斜度不大于1°。

在多雷地区,计量装置应装设防雷保护。

在装表接电时,必须严格按照接线盒内的图纸施工。

进表线导体裸露部分必须全部插入接线盒内,并将端钮螺丝逐个拧紧。

四、运行维护质量控制措施

建立电能表、互感器条形码管理系统。开展每套计费计量装置的综合误差计算,每个计量点由综合误差引起的误差电量计算。严格遵守业扩用户计量勘察、验收制度,加强配变计量装置巡回检查,重点检查负载变化大及季节性负载、冲击性负载的用户,针对负载不同情况,动态管理电能计量装置,杜绝电能表、互感器因负荷变化导致的长时间过负荷运行,以及因电流互感器变比过大,致使电能表长时间在1/3标定电流以下运行。要加强计量封印的使用监督管理,建立计量封印的订货、领用、报废、封存全过程的管理制度,统一计量封印的防伪技术和编码管理。

加强计量表计的管理手段,推行运行管理,严防窃电,重点考核400v低压居民电能表校验、客户电能表管理情况。考核配变计费表计损坏率,应在1以下,其计算公式为:

第11篇

传统成本计量模式是嫁接在会计账户系统上的。80年前,会计师和工程师们将成本记录与会计账户系统结合起来,创立了成本会计方法,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程序化的成本计量模式。它的出现大大提高和改善了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质量,推动了管理理论和方法的进步,也形成了有独立理论和方法的会计分支学科——成本会计。80年后的今天,信息时代这股潮流使得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种种目不暇接的变化,经营环境的变化推动管理科学的发展,管理科学的发展又对成本计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成本计量模式已呈现出诸多方面不足,突破成本记录与账户单一结合体系势在必行。本文将在分析传统成本计量模式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成本计量模式框架。

一、传统成本计量模式的局限性

市场全球化和需求主导化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需求的多样性和经营环境的多变性,使得企业不得不加强对业务流程的过程管理,以保证企业能及时调整,顺应多变的市场要求。传统的管理成本计量模式依附于财务会计的账务体系,难以及时、准确和真实地提供用于管理决策的相关成本信息。(1)成本重心前移,使成本信息出现时滞。资料表明,制造行业产品的75%的成本因素在产品研发阶段已确定,只注重生产过程成本核算和控制的成本计量模式易发生失真现象。(2)传统的成本计量模式“好量疏质”、“忽视核心竞争”等缺陷,与现代管理思想相抵触。(3)传统的成本计量建立的基准点是“短期的”(1个月到1年),反映企业短期的成本信息,将固定成本短期期间化处理,淹没了大量战略信息,企业绩效难以真正体现。(4)间接费用简单化对待,没有揭示出业务活动背后真正的成本动因。

传统的成本会计系统由于依赖于账户系统,存在着结构性的先天缺陷,无法很好地满足多目标的要求。H·托马斯·约翰逊和S.卡普兰(H.T.Johnson&RobertS.Kaplan,1987)指出,目前的成本会计系统试图满足三个目标:(1)将部分期间成本分配到产品,以便能及时编制财务报表;(2)为成本中心管理者提供过程控制信息;(3)为产品和经营管理者提供一个产品成本估计数据。典型的是仅用一种成本系统来实现这三种完全不同的目标。由于财务会计的思想已占主导地位,只有第一个目标完成得较好。然而,仅满足外部财务报告需要的成本系统,不能加强成本中心的过程控制,还将导致产品成本的歪曲和错误。

总而言之,过程控制、产品成本计算和财务报告的三种职能,会有不同的报告期间、不同的变化和固定成本分类、不同的轨迹和分配程度、不同的相关成本结构、不同的对象等。这三种系统来自一般的汇总基础,为不同的职能服务,不是设法设计一个综合的系统,而是希望设计不同的系统,以便更好地履行每一个职能。可见,传统的单一的成本计量模式已无法满足多目标的成本信息要求。

以1920年成本记录与会计账户一体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传统成本计量模式已面临着“相关性消失”这一严峻的挑战,80年前,英国和美国的会计师们曾为成本记录是否与会计账户体系结合发生过激烈的争论,今天这个争论的问题又被提出。成本计量模式突破成本与账户单一结合体系势在必行,这并不是对现行的成本会计计量系统的简单否定,也不是80年前反对成本与会计账户结合的英国和美国会计师们的成功复辟,而是一种新的升华。

二、企业管理层次与不同层次成本的特征

任何一个企业的管理都可以被划分为三个层面:战略管理活动、管理控制活动和作业任务活动。

第一层次为战略管理层面。战略管理决定了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企业的生存之本,是为企业少数管理当局(CEO、CFO、COO等)所关注和从事的主要工作。战略管理涉及的主要内容有:(1)外部环境带来机会或威胁;(2)企业核心竞争力判断;(3)企业组织机构如何适应环境;(4)长期战略的制定和执行等。战略管理的特征是非系统化的。

第二层次为管理控制层面。管理控制是落实战略的过程,它是企业日常经营运作的中坚,是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的保证。管理控制工作一般由公司中层管理的公司中间管理者所承担。管理控制涉及的主要内容有:(1)制定年度计划并落实;(2)实行公司全面预算;(3)按不同职能进行职能管理;(4)协调组织中多部门的行为;(5)传递信息和沟通;(6)进行业绩评价等。管理控制已具备系统化的特征。

第三层次为任务控制层面。任务控制是公司作业层保证特别任务有效完成的过程,它是管理控制活动的具体化,可以看成管理控制的基础工作。任务控制涉及公司作业活动的方方面面,它的特征是最具有系统化和结构化。

公司不同层面人员关心的问题侧重点不同,最高管理当局关心企业与经营环境的关系和企业竞争力问题;中层管理者所关心的是计划执行情况和管理效益问题;而作业层执行人员只关心任务是否完成和工作效率问题。反映到企业成本问题上,三个层面对成本行为的理解和要求也有所不同。

第一层面:公司层成本。公司层成本表现为企业价值链上整体成本结构。与竞争对手相对成本地位对比,通过调整企业价值链上的成本结构,以达到获取持久成本优势的目的。迈克尔·波特指出,影响公司价值链整体成本结构的因素有规模经济、学习、生产能力利用模式、联系、相互关系、整合、时机选择、自主政策、地理位置和机构因素等十种驱动因素。他认为,没有哪一种成本驱动因素,如规模或学习曲线等会成为企业成本地位的惟一决定因素,往往相互作用以决定一种特定的成本行为。降低价值链整体成本的途径有二:一是控制成本驱动因素;二是重构价值链。公司层成本是一种基于整体面的战略成本,不同于会计制度计算的财务成本性质,更注重长期性和整体性,这种成本函数往往是非线性的。它主要通过管理层和作业层的成本信息汇总所得到,有时夹杂着当局的主观判断和定性分析。

第二层面:管理控制层成本。管理控制层成本显示了一种典型的战术成本特征,它一般与目标成本进行对比,产生差异进行控制。由于现代管理控制强调过程管理,因此,对管理控制层成本需要与目标成本口径一致,进行跟踪动态纪录。将增加间接成本库和按照动因分摊是现代成本计量的基本特征。降低管理控制层成本的途径有二:一是按责任部门预算控制成本费用发生;二是按产品生产预算降低料工费成本。管理控制层成本是一种基于公司预算的战术成本,财务成本信息无法完全满足其要求,它需要采用多维成本计量,这种成本函数一般要假定为线性的。它主要通过作业层实际成本汇总和事前编制各种预算成本汇总所得到。

第三层面:作业层成本。作业层成本是执行层面具体活动所引起资源耗用的一种货币表现。它表示为进行某项活动所花费的代价,由于作业层关心具体作业的成本耗用,因此成本显现出具体性和短期性的特征。从理论上讲,作业层次的成本信息计量模式设计最为简单,可以按每一项作业活动要求对应纪录每一条成本信息。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作业层成本不仅要满足作业层管理需要,还要能够汇总生成管理控制层和公司战略层所需成本信息。因此,设计作业层成本计量模式时,在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下,尽可能增加直接成本追溯方式、增加间接成本库数量、增加成本动因作为分配基础。降低作业层成本途径有二:一是优化业务流程,减少不增值环节;二是通过技术创新,降低直接成本耗用。作业层成本是一种基于作业的成本,实时性是它的生命,计算机应用可以大大改善作业层成本信息质量。作业层成本函数应该表现为一种较严格意义的线性关系。

未来成本计量模式应该能很好地反映三个层次成本计量的特征,能将三层次成本信息有机地统一在成本计量模式中。

三、未来成本计量结构:开放型三层结构多维概念的成本计量模式

满足“不同目的,不同成本”要求,成本计量模式应是一个突破会计账户框架的开放系统,它是三层结构的、开放型的、多维成本计量的一个计量系统。

1.成本计量模式的三层结构

成本计量模式应该是一个三层结构模式,即作业层次成本计量、管理控制层次成本计量和公司战略层次成本计量(见图1)。其分析顺序是自上而下:公司战略层成本——管理控制层成本——作业任务层成本。公司战略层次运用价值链分析工具,进行“成本链”相对成本优势分析;管理控制层制定成本预算,进行成本过程控制和评价;作业层成本,计算特定对象成本,利用成本动因分析进行成本改善。而成本计算顺序恰好相反,应该是自下而上:作业层次进行原始成本纪录和成本计算;管理控制层利用成本基础信息汇集进行成本预算控制;而公司战略层次则利用作业层与管理层的成本信息进行战略决策与分析。

2.成本数据库DSS设计思想

为了保证成本信息能支持多目标决策,成本原始数据库结构应该采用DSS设计思想。DSS系统可以支持多目标决策需要;可以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管理决策问题;可以进行人机交互增加适应性;反应速度快,可以应付不同数据输入,等等。设置两个基本库——数据库和方法库,数据库记载会计交易的基本事项,而方法库则存放不同的确认和计量规则(包括会计准则和非会计准则规则,会计准则只是规则中的一种方法)。在信息使用者使用成本信息时,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目的,选择不同的确认和计量规则,组合成与信息使用者决策最相关的成本信息内容,而不是传统成本计量系统将规则固化在会计数据里。

3.突破账户约束的开放系统结构

未来成本计量模式应该突破会计账户系统,在账户系统之外构建一个开放系统。在设计底层作业层次的成本计量系统时,要考虑上两层次即公司战略层次和管理控制层次的需要,以便于数据汇总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图1所示成本计量系统的内在逻辑结构:(1)首先设计成本对象。一般成本对象是多维的,包括产品、服务、项目、客户、作业、部门、商标、计划等。成本对象数量确定要谨慎,因为增加一个成本对象,系统数据处理量将是级数倍增加。(2)根据不同成本对象决定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概念是动态的。直接成本采取追溯方式直接计人特定成本对象,间接成本则需要分配计人。一般来说,将成本划为直接成本越多,成本计算越准确,但计算代价也越大。(3)划分成本等级,确定汇总逻辑关系。制造企业的成本等级一般有产量层次成本、批量层次成本、产品支持成本和工厂服务成本四个等级。划分成本等级,确定合适的成本动因,有利于不同层次管理者分析成本需要。(4)确定间接成本库数量和寻找合适成本动因。一般来说,间接成本库数量越多,越有利于进行成本动因分析,有利于找出价值链上不增值或低效率活动,采取措施降低成本。另外,成本分配基础并不都是成本动因,在正常情况下应该将成本动因作为成本分配基础。(5)选择合适的成本计算制度。实际工作中,单纯的成本计算制度很少见,大多是混合成本计算制度。

4.财务成本计量系统与管理成本计量系统的内在“一体化”

管理成本计量系统要突破财务会计系统的束缚,但与财务成本信息有“一体化”联系要求,即数据相互关联,不应该设计成两个数据相互独立的系统,否则将会出现数据不一致问题。在一体化系统设计思想下,尽可能采取“保证局部数据应局部使用,全局数据应全局使用”的原则。此外在进入会计账户数据库的数据时,要设立“屏障”以保证符合会计准则法定性要求。

5.改变传统成本计算的数据流向

传统成本数据流向顺序是财务会计系统——管理会计系统——业务系统,即会计交易事项通过凭证输入记入账簿系统,由账簿系统向业务系统提供成本信息资料,为各部门提供成本信息的决策支持。基于这种成本数据流向设计的成本信息系统存在着固有的缺陷,无法从根本上克服成本信息与物流、人流和资金流匹配问题。未来成本计量模式中的数据流向应该恰好相反,由业务系统流向管理会计系统直至财务会计系统。业务部门发生活动立即被实时地记录下来,形成物流、人流、资金流“三流”相匹配信息数据,这类原始状况信息需要占用极大的存储空间。对于外部财务会计而言,所需信息十分有限,将从业务数据库中获取符合会计准则要求的成本信息,记入会计账簿系统。大量价值信息(不符合会计准则要求)被屏蔽在账簿系统之外。

6.考虑设计系统的成本效益性问题

一个合理的成本信息系统的目标并不是拥有最准确的成本计量方法,因为任何一个成本信息系统的运行都是有代价的,拥有最准确成本计量方法系统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成本信息系统运行成本曲线可以表示为一个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它由计量成本曲线和错误成本曲线叠加而成。X轴为成本计量精确度水平,Y轴为运行成本规模,传统的成本信息系统操作起来并不昂贵,但它歪曲了针对作业、生产过程、产品、服务和顾客的成本报告,造成管理当局的错误决策而形成错误成本,这种错误成本对企业是昂贵的。但是如果设计一个“精准”的成本信息系统,通过划分级别非常低的成本信息“粒度”支撑该系统,虽然系统能够给管理当局提供满意的成本信息,但是计量成本的代价太高,实施这种系统的成本将大大超过由于其能够提供“精准”信息所带来的收益。因此,最佳成本制度是一个次优化的选择,必须考虑成本一效益关系。

第12篇

一、盈余管理概述

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当局事先对盈余做出预测后,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做出合法、合理的决策安排以使其盈余达到预期水平,从而使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行为。倘若是在相关的决策已做出、相关业务发生后,为使其盈余达到预期水平而做出某些盈余调整,但又不违法,则是盈余操纵行为,如果违法,则是盈余造假。因此,盈余管理不同于盈余操纵和盈余造假。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是多种多样的。如经理人员为了获得高报酬,就会粉饰经营业绩,采取有利于效益增加的会计政策,安排企业债务;为了节税,企业采用递延利润或降低效益;为了减少政治成本、避免政府利用会计信息限制企业行为,防止限制企业垄断、鼓励市场竞争等。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而言,进行盈余管理的动因主要有:发行股票、获得配股资格以及提高股价。

二、盈余管理常用计量模型及其评价

现有的盈余管理计量方法包括三种类型,分别是特定应计项目法、分布检测法和应计利润分离法。最常用的计量方法是应计利润分离法,即先把应计利润定义为报告净收益与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的差额,再把应计利润分为操纵性应计利润与非操纵性应计利润,并通过各种回归模型对非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行估计。西方学者认为管理者主要是利用操纵性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因此用操纵性应计利润来衡量盈余管理的大小和程度。常用的对非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行估计的回归模型有:Healy模型、DeAngelo模型、Jones模型、修正的Jones模型。表1就归纳了这四种常用计量模型的主要原理,并对依次进行了优缺点简评。通过对比表1中的评价,可以看出这些模型在计量方面存在着片面性。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使用的盈余管理应计利润模型的比较分析可知,Jones模型和修正的Jones模型在计量可控性应计利润方面具有最佳效果,大多数相关研究都是基于Jones模型和修正的Jones模型进行的。然而,这两个模型只有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且业绩稳定的企业的条件下才能体现出计量优势,而我国的资本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大多数企业的发展也还未能进入平稳期,因此,在我国新兴的证券市场运用此模型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如果简单套用Jones模型或者修正的Jones模型来衡量我国企业的操控性应计利润及盈余管理情况,难免会影响研究成果的说服力。

三、盈余管理计量模型完善思路

其一,模型设计的思路。本文对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的完善是在Jones模型基础上做出的一种改进,主要考虑了以下方面:

(1)考虑现金流量操纵的影响。上述模型的一个共同前提是假设现金流量不能进行操纵,而事实上,现金流量也存在纵的可能。Dechow等研究发现,不论是Healy模型、DeAngelo模型还是Jones模型和修正的Jones模型,所估计的操控性都与经营现金净流量CFO显著负相关,而与经营业绩正相关。从理论上来讲,企业经营现金净流量与盈余管理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如果企业处在快速增长期或放宽销售的信用政策,都会导致经营现金净流量的减少。经营现金净流量会受上期和本期应计利润的影响,上期应计利润越多,在本期收回的现金可能就越多,所以应计利润与本期现金流之间可能存在正相关关系。另外,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操纵多是通过提前或延后确认收入来操纵盈余,因此在模型中应该引入经营现金流量加以控制。

(2)考虑期间费用的影响。在我国利用研发费用、减值准备计提等方法是常用的盈余管理手段。Kang和Sivaramakrishnan认为对每个公司来说,在当期和上一期期间,其销售收入与应收款项之间、成本费用与存货及应付款项之间、折旧摊销与财产、厂房和设备之间的比率关系保持稳定。这样,公司的应计利润余额就主要由销售收入、成本费用和固定资产来决定。

(3)考虑公司业绩的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和盈余管理之间也不存在必然的关系,但公司绩效却会影响盈余管理的估计,因为非预期的绩效与应计间的非线性关系可能导致NDA被错误地当做DA,而我国上市公司非预期绩效的情况十分普遍,为了消除业绩变化带来的估计盈余管理的问题,在模型中引入了业绩变量。

(4)考虑线下项目的影响。从目前国内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来看,除了利用应计项目外,线下项目也是盈余管理常用的手法。因此,Jones模型等可能会低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象和程度。为此,本文在修正的Jones模型基础上将线下项目纳入了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该模型假定在一般情况下公司的线下项目水平应该与前一年持平,线下项目与前一年相比的增减变化量即为公司利用线下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量。

其二,模型构建。综合考虑了上述四个方面的因素,笔者提出改进模型:

其中:COSTit表示t期间的期间费用变动额,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本期减去上期的变动额之和来表示,CFOit为当期经营现金净流量,ROAit-1为滞后一期的资产收益率,TAit通过现金流量表法计算,为全面分析线上操控与线下操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TAit的计算用净利润NIit与经营现金净流量CFOit之间的差额表示,IBLit为第i个公司在第t年和第t-1年间线下项目的差额,IBL是指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入之和减去营业外支出的差额。

该模型增加了当期经营现金净流量CFOit、滞后一期的资产收益率ROAit-1、当期的期间费用变动额COSTit以及IBLit,分别控制经营现金流量、公司业绩、期间费用和线下项目对非操控性应计利润估计的影响,是在借鉴国外先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际情况做的改进,更适合中国当前尚不成熟的资本市场,能更全面、充分、有效地计量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

总之,盈余管理计量模型虽然有很多,但适用于我国资本市场的模型目前尚未成熟。笔者认为以国外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的先进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鉴,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索建立盈余管理计量新模型,对提高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夏立军:《盈余管理计量模型在中国股票市场的应用研究》,《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3年第2期。

[2]张雁翎、陈涛:《盈余管理计量模型效力的实证研究》,《数理统计与管理》2007年第3期。

[3]王生年:《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研究――公司治理视角》,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版。

[4]王化成、刘亭立、卢闯:《公司治理与盈余质量: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