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01: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遗传学教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总结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105-02
《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是中药、中药资源与开发、药用植物栽培等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又属于药用植物栽培生产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范畴。本学科系统阐述了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的理论原理,涉及在药用植物遗传育种中的一些常规技术、生物技术的方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等内容,是一门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的学科。专业并于2014年招收了第一届学生,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我校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教学计划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内容较多,信息量大,同时要求密切结合药用植物案例进行讲解,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尝试和总结,在如何既能实现课程培养目标又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何经过短短一学期的教学,既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术,又可以了解一些科研的前沿知识等方面,获得一些经验和心得。
一、课堂教学体会
1.“课上一分钟,课下一天功”,认真细致的备课是必须的。从教师拿到教材到真正上第一节课,教研室的备课活动持续了一年多。首先是熟悉教材,对教材进行通读,并对其中的知识点反复讨论、研究,同时作横向比较,对于各种版本的遗传学、育种学相关教材进行细致的对比、筛选,并对比较结果进行总结,发表相关的教学论文。在教学研讨的基础上完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全书54理论课时共制作PPT幻灯片1100余张。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培养“自找水源”的学习意识。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第一节课是至关重要的,在第一次课的教学中,首先为大家明确了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在中药资源开发专业课程中开设的意义,同时介绍遗传学及育种学的发展简史,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示我国多所重点大学以及美国一些大学网络资源中的前沿成果和研究思路,使同学们在了解该课程的过去并能够预见到一个他们感兴趣的未来的基础上,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拓展学生视野,也为同学们后期参与科研活动和考取研究生提供了信息来源途径。另外,针对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激励同学们学好这门课程,为促进药用植物遗传育种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此,通过第一次课就使学生对遗传育种学产生兴趣,主动寻找一些相关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有的同学甚至开始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程中去搜寻资料,为本课程的学习建立了一个良好开端。
3.授课中创设生活化情景,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比较法、问题导入法、演示法、列表法等,还特别注意创设一些生动情景,力争拉近枯燥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例如在讲解无性繁殖和营养系育种一章的内容时,先请同学们讲一讲关于水果的故事。每位同学选择一种水果,先讲解该水果的植物学特性,然后讲解一下该水果的繁殖方式。开始同学们还有些拘谨,后来就开始了热烈的讨论,同学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了课程内容的讲解,逐步解开同学们的疑惑。笔者发现,在授课过程中,创设生活化情景,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4.多渠道交流、沟通、相互启发,教学相长,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已经非常简单快捷,QQ和微信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成为实时状态,因此,师生之间的沟通也不再局限于课堂,通过多种方式交流、教学相长成为这门课程推进的常态。我们建立了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的班级微信群,大家可以实时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随时准备解决同学们的疑问,同时也不断地抛出问题,让同学们去探索。这样,课内课外随时的互动使得教师和学生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也促使教师不断地去寻找资料以解答同学们的疑惑。
5.堤内损失堤外补,增加课外辅导与习题课,缓解课程内涵丰富与课时紧缩的矛盾,弥补重、难点知识讲解不透彻的不足。因为药学院学生生物学基础知识薄弱,而且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的遗传学部分课时有限,许多知识多无法讲深讲透,从而导致很多同学对于遗传学的基础理论这一部分掌握不好。针对这种情况,教研室专门开设了习题课,择其重点,详细讲解书中所附习题并适当扩展习题范围,使同学们能够熟练解答遗传学的基础理论的相关问题,从而为育种学内容的W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课教学体会
1.本教学团队教师对其他院校进行相关学科教学进行调研,梳理、筛选实验项目,精心设计,制定合理的实验教学计划。通过前期调研获知,天津中医药大学和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开设的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只有理论课没有实验课,无从参考。我们就参照了其他多所师范院校、农业院校的遗传学、育种学等课程的实验教程,授课教师还亲自考察了兄弟院校的实验教学,而后在本校实验中心进行多次预实验印证、教研室反复研究讨论,最后筛选、设计了我校的《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实验计划,确定了三个遗传学实验、三个育种学经典实验,同时准备了多学科交叉的设计实验作为备选。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完成了经典实验,也尝试了部分设计性实验,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实验课流程。每次实验前一周将实验指导下发,要求同学们提前预习,熟悉每一步实验的原理和前后次序,确认每一步实验的具体操作方法,并针对实验指导中设计的实验流程回顾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同时鼓励同学们在理解实验流程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思路、新方法,以期学生加深理解实验设计的同时,能提高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
3.实验课教师细致讲解、认真示范。实验课上,带教老师认真讲解实验流程,同时与同学们讨论注意事项。对于大家自己改进的实验设计,教师必须认真监督,并适时将偏离实验目的的实验步骤更正到正常流程中,尤其强调安全性,进而保障实验安全、流畅地进行。
4.认真分析实验结果与预期目标的符合度、影响因素,寻求改进措施。要求同学们在实验报告上列出实验结果后还要进行成败分析,讨论实验的影响因素。教师在课后也会认真分析不足之处,不仅分析实验成败原因,避免再犯同样错误,而且会及时有效提出改进措施,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并有效果。
三、课程教学的不足及改进
1.药用植物的育种进程进展缓慢,科技前沿的知识较少,教学资源缺乏,以经典的遗传学和育种学为主的讲授,使学生感觉缺乏新意。虽然课程和教材的名称是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但是书中所列举的经典的实例仍然以小麦、高粱和番茄等农作物和蔬菜为主,真正以药用植物为例的工作或成果几乎没有,或者只是在某一个理论结束的时候加上一段话表明药用植物也在进行这一方面的尝试。这种情况使得同学们很不理解,教师讲课的底气也明显不足。虽然药用植物在遗传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但是也是有一些成绩的,因此我们尽量的从中国知网等相关网站下载一些与药用植物相关的文献,讲解一些药用植物科研的最新进展,以弥补上述不足和缺憾。
2.缺乏进行药用植物遗传实验的条件,实验教学仍以传统项目为主。因为缺乏药用植物实验的经验和条件,因此目前我校的实验课仍以经典遗传学实验为主,材料仍然是洋葱和蚕豆。本学期育种学实验教学中我们也尝试利用本校药用植物园的植物进行了杂交实验,但是由于经验不足、试验周期较短等原因,没有获得显著的成效和预期结果。今后我们还会继续这种探索,由浅入深地为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的教学积累素材和经验。
三、结语
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是中药学、农学、生物学交叉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内容涵盖面广,对教师的知识水平要求较高,同时,在中医中药大力发展的今天,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也承载着保护传统中药资源、创造更多新的中药资源开发途径的重任,因此,作为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的教师,我除了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外,还要努力构建更为合理的教学体系,拓展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的知识框架,引导学生去探究未知领域的奥秘,争取培养更多合格的、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中医药人才。
参考文献:
[1]任跃英,等.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2]张玉喜,候丽霞,杨洪兵.基于细胞生物学本科教学中的几点心得体会[J].科技信息,2010,(35):17-18.
[3]韩晓伟,吴兰芳,严玉平,等.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实验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6,(5):203-204.
The Teaching Experience in Medicinal Plant Genetics and Breeding
HAN Xiao-wei,ZHENG Yu-guang,WU Lan-fang,SONG Jun-na,YAN Yu-ping
(He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Shijiazhuang,Hebei 050200,China)
张齐华,男,江苏海门人,1997年参加工作,2004年调入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工作,现任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南京市学科带头人。一直致力于数学课堂文化的探索与实践,曾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第七届教学观摩大赛荣获一等奖。《人民教育》、《小学教学》先后对其在数学文化领域的探索给予专题报道,2007年《中国教育报》专题报道了其数学课堂系列教学艺术。参与数学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10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教学时间:2011年11月
教学地点: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教学年级:五年级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用数对确定位置”规则的合理性,会根据相应规则,用数对确定平面内物体或点的位置。
2.感受数学思维、数学方法的严谨与美。
【教学过程】
一、激疑,引发思维碰撞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问题――用数对确定位置(板书课题)。为什么说这个问题既陌生,又熟悉?
生:要说熟悉,是因为我们二年级的时候好像学过确定位置的。但那时候好像不是用数对,而是第几排、第几个之类的。所以,数对对我们来说又很陌生。
师:为了让大家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位神秘的嘉宾。(出示下图)猜猜看,会是谁呢?
生:我猜是你孩子?
师: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么多孩子,哪一个才是张老师家的呢?是我来揭示谜底,还是大家先考验一下自己的眼力,大胆地猜一猜?
生:猜一猜!
生:我觉得应该是第2组第2个,因为他的皮肤也有点黑。(生笑)
师:你很善于观察,而且对遗传学还有一定的研究。(生大笑)
生:我觉得可能是第4组第1个,因为我觉得张老师的爱人一定很漂亮,所以孩子也应该很漂亮。(生大笑)
师:谢谢你的祝福!哈哈,既有大胆猜测,也有合情推理,了不起!
生:我觉得有可能是第3排第5个。
生:不可能!张老师那么瘦,儿子怎么可能那么胖?!(生笑)
生:老师,你能告诉我你家的是儿子还是女儿啊?
师:这个问题暂时保密。
生:那你能告诉我,他(她)穿什么衣服啊?
师:嘿,那你还不如直接问我,他(她)在第几排,第几个得了。(生笑)怎么啦,遇到什么困难了?
生:光这样猜,很难猜中。你总得给我们提供点线索吧。
师:要线索是吧?没问题!张老师历来都是个慷慨的人。要么不给,要给就绝对给到位。要说张老师的孩子在哪儿?很简单。如果这时候,有一个数学家就在我们课堂上,他除了用“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告诉大家以外,还会选择这样一种更简洁的方法,来确定张老师孩子的位置。想知道吗?
生:想!
师:那我就真写了。不过,写完以后,我得看看谁第一个找到张老师的孩子在哪里。
(教师板书:(4,2)。片刻安静后,有人匆匆举手,也有人私下里意见不和、争论不休)
师:怎么啦?有什么问题吗?我给出的,可是数学上最标准的答案了。
生:有问题!我们组的答案不统一。
师:是吗?说来听听!
生:我和同桌觉得是那个女孩(第4组第2个),因为我们觉得,这里的4应该是第4组,2应该是第2个,而这个女孩正好满足条件。所以我们觉得她就是你女儿。可是,他们俩不同意,他们认为应该是那个男孩(第2组第2个)。
师:你听过他们俩的想法吗?
生:听过,他们说,这个男孩也在第4组第2个。不过,他们是从右往左数的。
师:噢,原来是方向上出现了分歧。还有哪些同学也找到了这两个答案的,举手示意一下。(80%左右的学生举手示意)只有这两种观点吗?
生:我觉得还可能是后面那个女孩(手指第4组第4个)。
师:猜一猜,他又是怎么理解这里的(4,2)的?
生:我想,他可能觉得这里的4表示第4组,1-2-3-4,2表示的是第2横排,只不过他可能是从后往前数的。
师:(面对前一位发言者)你是这样理解的吗?
生:是的。
师:还有不同的理解?
生:还可能是第2组的那个女孩。因为如果我们从右往左数,她正好在第4组;如果我们再从后往前数,她又正好在第2排。
师:看来也能自圆其说哦。现在,一共有四种不同的答案了。还有别的吗?
生:没有了。
(综合上述发言,教师呈现如下画面)
二、对话,建构“数对”规则
师:奇怪!我给出的是数学上最标准的答案,可同学们却给我找到了四个不同的答案。难不成张老师会有四个孩子?(生笑)
生:不可能!
师:那么,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你们觉得是自己没有想清楚,还是张老师没有说清楚?
生(异口同声):张老师没有说清楚!
师:哈哈!你们倒好,遇到问题,不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责任全推我身上来了。
生:的确是你没有说清楚啊!
师:那好,如果真觉得是我没有说清楚,那你们说说,是我哪儿没有说清楚?组内商量一下,并给出你们的见解。
学生组内商量,质疑老师表达的漏洞。
生:我们组一致觉得,老师你光说(4,2)是不够的……
师:纠正一下,是数学家说的。
生:哦,我们组一致觉得,数学家光说(4,2)是不够的,也是不准确的(生笑)。因为他们没有说清楚,这两个数到底哪一个是横排,哪一个是竖排。
师:胆子不小,不光要质疑我,还质疑起数学家来了。(生笑)还有哪个组有补充?
生:我们觉得,数学家还需要说清楚,横排究竟该从前往后数,还是从后往前数,竖排究竟要从左往右数,还是从右往左数。如果方向不确定,答案还是没法确定的。
师:现在看来,光有这两个数组成的数对是不够的,我们还得弄清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顺序(板书:顺序),也就是哪个数是横排,哪个数是竖排;另一个是方向(板书:方向),横排或竖排究竟从哪儿数起。对吗?
生:对!
师:不过很遗憾,这两个问题,我都不想直接告诉你们。不过,我可以透露一下,我孩子最要好的朋友小邓,他所在的位置如果也用这样的数对来表示的话,应该是(2,1)……
(稍作观察后,很快便有学生按捺不住自己的发现,开始举手)
师:别着急,把你的发现先在组内说一说。
(学生组内交流,随后全班反馈)
生:张老师,我们发现你女儿了,她在那儿(手指第4列第2个)。
师:都同意他们组的发现吗?
生:同意!
师:能说说都是怎么发现的吗?
生:你们看,小邓的数对是(2,1),而他正好在第2竖排、第1横排。所以我们发现,数对前一个数表示的是第几竖排,后一个数表示的是第几横排。而你孩子的数对是(4,2),说明她在从左往右第4竖排,从前往后第2横排,所以她就是你女儿!
师: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不过,我还有补充。数竖排的话应该从左往右,数横排的话应该从前往后。
生:我也有补充。横排还可以叫行,竖排可以叫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听我爸讲的。
生:我是刚刚从书上看来的。
师:呵呵,动作还蛮快的嘛。的确,数学上,竖排也叫列,横排也叫行。现在,你能用行和列来说说数对中的这两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义吗?
生:前一个数表示列,后一个数表示行。
生:确定第几列应该从左往右,确定第几行应该从前往后。
师:现在,你能带领大家按照这一规则,具体数一数、说一说,为什么(4,2)确定的这个人,就是张老师的女儿?
生:4表示第4列,我们可以从左数起,第1列、第2列、第3列、第4列。2表示第2行,我们可以从下数起,第1行、第2行。所以,(4,2)就是你女儿。
师:假如,我只给你列数,你能确定她的位置吗?只给行数呢?
生:不行。只给列数,我只能确定他(她)在第几列,但至于是哪一个,就没法确定了。只给行数也一样,也只能确定他(她)在哪一行,至于是这一行中的哪一个,同样没法确定。
生:我还有一个发现。就好比说,列数是一条竖线,行数是一条横线,一竖一横正好相交,而交叉点就是需要确定的那个位置。
师:多形象的描述!这倒让我想起了……
生:步枪上的瞄准器。
师:如果瞄准器上不是十字交叉,只是一条横线或竖线,还能帮助我们瞄准吗?
生:不能!
师:现在,你有没有明白,为什么确定平面内某一人的位置,需要两个数。
生:明白了。一个数是用来确定列数的,一个数是用来确定行数的。列数和行数,就像两条相交的线,共同锁定了一个点。
(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给出右图,以印证学生的观点)
师:像这样,用列数和行数所组成的一个数对来确定位置,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刚才,同学们错把另三个同学当作我的孩子。现在,掌握了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你知道他们的位置又该用怎样的数对来表示吗?
生:他们所在的位置如果用数对表示,分别是(2,2)、(2,4)、(4,4)。
师:你能选择其中的一个,说说理由吗?
生:我选第一个,因为他在第2列、第2行,所以用数对表示是(2,2)。
师:这个数对很有意思――
生:两个数都是2。
师: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前一个2表示列数,后一个2表示行数。
师:这样看来,同样一个数,在不同的地方就表示不同的含义。
生:我选第二个,因为她在第2列、第4个,所以用数对表示是(2,4)。
生:我选第三个,因为她在第4列、第4个,所以用数对表示是(4,4)。而且,这两个4表示的意思也不同。
师:再来看这两个数对,(4,2)和(2,4),有什么发现?
生:所用的两个数完全相同,但它俩的位置却不同。
师:知道是为什么吗?
生:因为它们所在的位置不同。(4,2)表示第4列、第2行,而(2,4)则表示第2列、第4行。两数位置一换,意思就完全不同了。
师:所以,用数对确定位置时,我们尤其需要弄清先列后行的规则。
三、巩固,形成基本技能
(略,参见后文《让儿童“创造”属于自己的知识》“练习巩固”环节设计)
四、质疑,拓展思维空间
师:关于用数对确定位置,还有什么问题吗?或者,还有没有什么新的联想、新的发现?先独立冥想,再把你的问题或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组内交流,随后全班反馈)
生:我想问一下,除了像教室里的座位,还有什么地方也需要用数对来确定位置?
师:很有价值的问题!有谁能解答他的疑惑?
生:我觉得地球仪上就有数对。经线就像是列,纬线就像是行。
生:我觉得围棋棋盘上也有数对。比如,我们老师曾讲过“三三点”,现在我知道了,它其实就是指第3列、第3行的那个点,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数对(3,3)。
生:是的,围棋棋盘的周围好像都有数字,我觉得这些数字就是用来帮助我们用数对确定每一步棋的位置的。
生:不光是围棋,中国象棋或者国际象棋上,也有类似的数字。好像国际象棋上一侧写了数字,另一侧写的是字母。这样,一个数字、一个字母,合起来也可以组成一个数对,而且是一种杂交数对(生笑),这种数对也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位置。
(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现场利用网络,调出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的棋盘图片,以印证并丰富学生对上述观点的感受)
生:其实,不只是棋盘上能够用到数对,我还知道,电影院的座位用的也是数对。
生:不对,电影院的座位上没有数对。
生:有!比如第4排第2号,其实就是一个数对。只不过,它把行数放在前面,列数放在了后面。
师:受你的启发,我觉得未来电影院的座位,没有必要写那么复杂,直接用一个数对来表示就行了。你们觉得行吗?
生:行!只要规则大家都清楚就行。
生:航班上的座位,好像也是用数对来表示的。比如,我有一次正好坐在飞机第1排靠窗的第1张座位上,我的登机牌上写的就是1A。我觉得,前面的1表示的是第1排,后面的A表示的是第1个。
师:那么,如果是第2排第3个、第7排第4个呢?
生:应该是2C,7D。
师:真了不起!当然,大家也一定发现了,航班上的数对,和我们今天研究的数对,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生:相同的是,都是用两个东西确定位置。不同的是,数对用的是两个数,而航班上的位置,用的是一个数字和一个字母。
生:刚才的国际象棋棋盘上,用的也是一个字母、一个数字。
生:而且,今天研究的数对,列在前、行在后。而飞机上的“数对”,则是行在前、列在后的。
师:从座位图中的数对联想到了生活中的数对,相信大家对数对的认识更丰富,也更全面了。对于数对,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吗?
(学生初无疑问,组内深入交流后,渐有人举手)
生:我们组提出,数对为什么要规定列在前、行在后。如果倒过来,行在前、列在后,可不可以?
师:有谁愿意试着解答他们的疑惑?
生:我觉得没什么不可以。如果规则换过来了,那么把数对中的两个数也换个位置就行了。
生:我觉得不可以。如果一会儿行在前列在后,一会儿又列在前、行在后,这样不就乱了吗?
生:我说的是,统一改成行在前、列在后,而不是变来变去。
师:看来,有一点是达成共识的,也就是说,不管规则怎么定,但定下后就不能变,要一直遵循统一、固定的规则,对吗?
生:对!
生:我觉得不能变。数学家最终确定了先列后行,一定是有他们的考虑的。
师:你的直觉很棒!数学上的很多规定,看起来都是人为设制的,好像很随意。但有些的确是有它的道理的。至于数对中为何要先列后行,到了中学,研究了平面几何以后,大家可能会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还有什么新的问题吗?
生:有没有3个数组成的数对?
师:从“2”想到了“3”,这是一种极有价值的突破,掌声先鼓励一下!(掌声)你们觉得有没有?
生:我觉得没有,因为无论什么情况,有两个数,就可以确定某个人的位置了。
生:我也觉得没有。因为一个“十”字叉,一定可以锁定某个点的位置,我从没看见枪的瞄准器上,有三条线组成的准星呢。
生:我不同意!我觉得有可能需要三个数,因为我们生活的是三维空间。(此语一出,全场愕然!)三维空间,当然需要三个数。
师:能举个例子吗?
生:……
师:需要我来支持一下吗?
生:嗯。
师:见过魔方吗?(见过)如果要确定其中某一块的位置……
生:哦,我明白了!魔方一共有好几层,先要确定它在第几层,然后再确定它在第几列、第几行,这样正好需要3个数。
生:但是,我们觉得4个数就不可能了。
生:我觉得可能,还可以加上时间啊!(全场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