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01: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草原文化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赤峰市是举世闻名的红山文化的发祥地和命名地。依托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优势,赤峰市努力打造红山文化品牌,近年来成功举办了四届红山文化节,组织开展了文艺演出、历史文化、群众文体、经贸会展、旅游观光等六大类90多项活动,着力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取得了明显成效。
文艺演出好戏连台。首届红山文化节大型开幕式文艺演出《龙出红山》由《红山之光》、《太阳契丹》、《牧歌草原》三个篇章组成,沿着世纪时光的脉络,截取了红山文化、契丹文化、蒙元文化三个断面,运用歌、舞、乐、诗等艺术手段,演绎了自上古、中古至今,生活在西拉沐沦河流域北方族群的人文特质、民族个性和社会风俗。第二届红山文化节大型开幕式文艺演出《红山情韵》分为《塞外美丽的城》、《红山古老的风》、《蓝天绚丽的彩虹》、《大地时尚的阳光》、《和谐希望的赤峰》五大篇章,融入了25个反映赤峰本土文化、宣传赤峰、歌颂赤峰的歌、舞、乐、诗优秀节目,艺术地展示了赤峰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第三届红山文化节与第五届内蒙古国际草原文化节同时举办,大型开幕式晚会《永远的牧歌――走进绿色赤峰欢聚和谐草原》聘请国内一流的编导班子策划编导,特邀了一批明星演员加盟,以在赤峰市发掘和流传并成为二十世纪音乐经典的《牧歌》为贯穿整台晚会的主线,分为《欢乐的牧歌・神奇赤峰》、《激扬的牧歌・绿色家园》、《永远的牧歌・时代新篇》三大篇章,主题突出,阵容强大,气势恢宏,特色鲜明,美轮美奂,时代感强,激情演绎了赤峰神奇的自然景观、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艺术成果,尽情讴歌了内蒙古和赤峰市丰硕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成就,具有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第1删届红山文化节与首届内蒙古马头琴艺术节同时举办,大型开幕式晚会《永远的牧歌・马头琴交响》分为《引子・迎宾》和《启・琴源》、《承・琴恋》、《转・琴魂》、《合・琴颂》四个篇章,融入15个歌、舞、乐节目,演员500多人,既保留了《永远的牧歌》这一赤峰舞台艺术的特色品牌,又体现了马头琴艺术节主题,气势恢宏,特色鲜明,艺术地展示了马头琴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全方位地诠释了马头琴的文化内涵。
文化活动成果丰硕。草原文化暨红山文化国际高峰论坛共有国内外的30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提交论文300多篇,围绕“草原文化的社会价值、地位和作用”、“红山文化与中华民族的文化起源以及草原文化与红山文化的关系”等主题进行了学术交流,进一步深化了草原文化和红山文化研究,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果。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教授的报告阐释精辟,深入浅出,意趣盎然。红山文化专题讲座由中华第一凤发现人、内蒙古红山文化学会副理事长、内蒙古草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于建设教授作了题为《五千年前的往事――红山文化探秘》的学术报告,分10个专题对红山文化进行了系统的解读。民间古玩藏品交流展示大会吸引了来自20多个省市的5000余家古玩商和7000多名古玩收藏爱好者参与,参展古玩藏品达1000余种、600多万件,交易额达3000多万元。《赤峰文物精华展》共展出文物精品600余件(组),特别是“中华第一龙”于2008年“两节”期间荣归故里、回乡省亲,极大地提高了展览的档次,万余观众近距离目睹了“中华第一龙”的风采。
文体活动异彩纷呈。万人秧歌展演、社区文艺汇演、农村牧区文艺汇演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参与广泛、热情高涨、人才荟萃。《赤峰书画精品展》、《赤峰美术书法摄影工艺美术作品展》主题鲜明,题材广泛,手法多样,精彩纷呈。昭乌达草原拳王中蒙国际争霸赛等体育赛事活动高手云集,角逐激烈,表演精彩。
经贸会展效果显著。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签约资金达54亿元。赤峰首届汽车博览会展出了国际、国内汽车品牌近40个。订购整车211台,吸引二级经销商17家,成交额近5000万元。赤峰首届宝玉石博览会吸引了来自十几个省区市的1000多名收藏家、鉴赏家和商户与会,展示交流古玩宝玉石50多万件,成交额达到1100万元。赤峰首届啤酒节、精品宝玉石展示、民族服饰及手工艺品展示、马头琴制作工艺展、名优小吃展示等活动规模空前,效益明显。
连续四届红山文化节具有四个显著特点:一是群众性。把动员和组织群众广泛参与作为办节的着力点,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文化节各项活动中来,真正把文化节办成了“文化的盛会、群众的节日”。二是民族性。文化节的各项活动特别是开幕式晚会重点展示在赤峰流传和新创作的民族艺术成果,反映了历史悠久、多姿多彩、激情奔放的蒙古族文化艺术。三是开放性。邀请国外、区外艺术团队参加演出和国内外知名草原文化、红山文化专家学者参加学术交流,使文化节成为赤峰规模空前的对外文化交流盛会。四是地方性。文化节立足赤峰本土文化,侧重展示了赤峰市古老的文明和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展示了赤峰市文化建设成果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
多年来,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立足学术、服务建设、创新机制、着眼发展”,深入挖掘并传播鄂尔多斯的历史文化,着眼于鄂尔多斯现阶段的发展,为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发展建言献策,成为繁荣发展该地区社会科学和传承先进文化的学术阵地。随着鄂尔多斯市建设“文化大市”步伐的加快,“鄂尔多斯学”这门独具特色的学科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此本刊采访了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的创始人、会长奇朝鲁先生。
记者:当时基于什么原因成立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研究会成立的背景与自身定位是什么?
奇朝鲁: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是基于研究鄂尔多斯独具特色的人文资源和现代鄂尔多斯特有的经济、文化现象,以及鄂尔多斯市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的历史背景之下应运而生的。鄂尔多斯学以及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是鄂尔多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历久弥新的鄂尔多斯文化与时俱进的产物;更是鄂尔多斯研究和传承地区文化的优良传统的体现,也是鄂尔多斯人文化自觉与自信的表现。
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根据十六字办会理念,以“立足学术”为定位,确定鄂尔多斯学为研究鄂尔多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以及它们之间传承演变内在规律的学问。
记者:据悉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以“挖掘历史积淀、光大文化精华”为己任,在鄂尔多斯市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一个地方学研究会,将如何在挖掘与光大地方文化中有所作为,为鄂尔多斯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奇朝鲁:鄂尔多斯较完整地保留了蒙古族最基本的传统文化,是蒙古传统文化的标本。从鄂尔多斯部落形成到近现代,鄂尔多斯蒙古族的语言、民间文学、民族歌舞、服饰、饮食、、谚语等能够反映民族特征的传统文化,都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留,这是其他蒙古族聚居地区难以比拟的。
改革开放以来,鄂尔多斯走出了一条资源转换促进经济发展的成功道路,形成了特有的鄂尔多斯经济现象,使鄂尔多斯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贫困走向初步富裕。对这种现象的研究,构成了鄂尔多斯学研究的新内容。这些都要求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正确认识鄂尔多斯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吸取其和谐思想内核,并赋予其时代内涵,不断深化研究,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把鄂尔多斯学打造成品牌地方学。
记者:回顾鄂尔多斯学研究会近8年的发展历程,研究会在鄂尔多斯学研究方面都有哪些建树?
奇朝鲁: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成立8年来,做了大量工作。8年中,我们共召开了数十次学术研讨会,出版著作4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产生了十余项主要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已经或正在陆续编辑出版的两套大型丛书“鄂尔多斯学研究丛书”和“成吉思汗文化丛书”;承办了大型电视专题片《走遍中国鄂尔多斯》的联合拍摄,完成了《鄂尔多斯大辞典》的编撰工作。所有这些工作不仅丰富了鄂尔多斯的文化宝库,也提升了人们对鄂尔多斯的认识。
记者:今天,鄂尔多斯地区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双驱并进,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鄂尔多斯现象”。作为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的专家,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它背后的文化支撑是什么?
奇朝鲁:任何一个地方的发展都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人们社会心理素质的综合反映,文化与经济始终都是鄂尔多斯腾飞的双翼。近些年,经济与文化建设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促使鄂尔多斯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有了跨越式发展,从而形成了“鄂尔多斯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它与鄂尔多斯地区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以及这个地区人民的文化自觉是分不开的。
论文摘要 探究意识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前提。语文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积极地成为课堂学习的引导者,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探究者。
在心理学上,探究意识是人所具有的愿意并能够多方面寻求答案解决疑问的心理特征,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发生的前提。成功的教育实践证明,只有那些能唤起学生求知欲、放飞学生想象、切入学生心智的教育才能给学生以足够的发展空间。在初中语文课的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思想者、探索者和研究者,既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需要,也与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相契合,是课程改革的题中之意。
1 培养兴趣,激活探究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使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向上,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加的丰富。在语文课的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发挥教学过程的互动性,要善于用问题开启学生的智慧大门。优化问题的设计,调动学生的思维,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的有效的手段。
好的新课导入环节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能创设生动而富有吸引力的情境,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为全体学生主动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进入新课的天地,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草原》一文时,一开始上课时,教师就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同时播放歌词中所唱到的辽阔草原的画面:彩蝶纷飞百鸟唱,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看完后,教师用赞美的语气朗诵描绘草原美景的歌词,并请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也会由衷感叹草原之美。在学生的赞美声中,教师引入课题——草原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不协调,在文章的空白处、矛盾处以及语文与生活的契合处设置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如教学《麦琪的礼物》时,教师就可以抓住德拉与杰姆在互赠礼物后的那段空白巧设问题:此时此境,德拉与杰姆相视无语,如果要你为他们设计几句对白,该如何设计哪?比较你设计的对白与原文的空白,你觉得哪个更加有艺术的表现力?通过探究,学生既能感受到这对患难与共的夫妇之间的真情,又能领悟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
2 创设情境,形成探究的氛围
探究意识的养成有赖于学生主体意识的生成,而学生主体性需要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才能充分地发挥。因此,语文课堂应少一些刻板,多一些自由,要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尽情的释放,洒脱驰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与教师、文本的探究形式对话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从而获得主体性的发展。
在阅读教学中,依据教材特点设置探究情境,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不仅能使学生更主动、更投入的开展阅读与思考,而且能满足学生探究与发现的深层需要,产生积极的探究体验,进而积淀学生关注、思考、探究未知事物的浓厚兴趣、情感态度和行为能力。
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结尾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安排,即菲利浦夫妇全家在路途上遇到了穷水手,而在其他剧中,于勒由一个穷水手摇身一变,成为了百万富翁。让学生通过对比,自行探究在这两个情境中菲利蒲夫妇的对话,从而了解全家对于勒的态度,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从而使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生活在社会地层的小人物的辛酸与悲哀,而且对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也会有一个切身的体验。
又如在教学《死海不死》这篇科普小品文时,教师就可以大胆的让学生放开手脚,先让学生通过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死海的地形特点、海水成分等知识,自行探究死海的成因,然后引导学生以教材为参照物,细读课文,比较自己的探究成果与课文的描述有何不同……
3 亲近生活,养成探究的习惯
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基于“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当”这一认识,引学生对学习与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亲近生活,把生活资源转化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资源,让学生超越书本知识学习的局限,从生活、社会中发现问题,围绕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自主、深入的进行合作、探究,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的认识。
努力的开发、拓展语文资源,如探究家乡的民俗风情的形成与演变的原因、街头广告标语中的语言污染现象、网络时代的阅读与写作对校园文化的影响等等。在教学《北京立交桥》一文后,笔者曾引导学生探究自己家乡的“桥”文化,由于学校地处江南水乡,桥梁众多,历史悠久,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条件。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了解了桥在吴文化中的地位,领略了吴文化的博大与精深,从确立大语文观念出发,认识到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更重要的是,探究意识逐渐进入学生的生活与实践,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已经逐渐的形成。
4 体验成功,享受探究的乐趣
关键词:元代文学 少数民族词人 疏野词风
一
词最早的称谓为“曲子词”,发于隋,稍胜于唐,至宋臻于极盛。词至于元,盛极难再,以至于有“词衰于元”的说法。清代蒋兆兰在《词说》中谓之“非粗即薄”、“日就衰靡,愈趋愈下”,明代王世贞曾断言“词已亡于元”。这样看待元词未免过于刻薄。在海域混一、民族大融合的宏大背景下,各族士人齐聚中土,文化交流空前繁荣,使元朝文化展现出别具一格的新气象,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元代士人借鉴吸收异族文化,使元词呈现出不同于前朝独特的风貌。元词被分为“南宗”、“北宗”两派,南宗词派崇周(密),姜(夔)、张(炎),尚雅正词风;北宗词派以豪迈高旷为主要审美倾向,推崇苏(轼)、辛(弃疾)、元(好问),而少数民族词人群体又为北宗词派重要一支,他们长期受中原文化浸染,汉文化修养境界极高,其词作也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但又因少数民族词人拥有不同于汉人的与生俱来的民族性格和民族背景,使得他们的词作风格独具一格。
词产生于民间,本通俗直率,进入文人创作领域后,便日渐雅化,有诗余之说,至于元代,词逐渐脱离音乐,加速了其功能由歌场娱人到写意言志的转变,成为案头文学。赵维江先生在其《金元词论稿》中对此论述:
北宗词所接受的是苏轼所倡导的“以诗为词”的观念,在这里词体的基本性能已完成了由传统的应歌娱人向言志自娱方面的迁移,词体疏离了歌场,词人创作时也就不必再考虑如何代人言情和取媚听众,很自然词人主体精神的表现便成了创作最重要的内容。[1]
唐圭璋先生在《全金元词》中收录少数民族词人共9人,有耶律楚材(契丹人)、耶律铸(契丹人)、廉希宪(畏兀儿人)、偰玉立(回纥人)、勿颜思忠、贯云石(畏兀儿人)、薛昂夫(回鹘人)、李齐贤(高丽人)、萨都剌(回族人),词作共85首,后来学者又添加补词3首,综观少数民族词人的词作大都符合上述北宗词派词作特点,远离歌场应酬,缘感而发,抒情题咏,多为言志写意之作,表现其主体精神,大类于诗。
不少评论者言元代少数民族词人词作整体风格豪放,窃以为少数民族词人之作,比之苏轼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所表现出的满腔慷慨豪壮之气,还是有所差距的,我们大可以用“放而不豪”来概括。如耶律楚材词句“浩歌遥望意茫然”[2](《鹧鸪·天题七真洞》),耶律铸的“更宜笑宜狂宜醉”(《鹊桥仙》);勿颜思忠《水调歌头》中:“白云渺何许,目断楚江天。悲风大河南北,跋涉几山川”;薛昂夫在《最高楼》中写道:“便百年,浑是醉,几千场”;李齐贤词句“好轻裘快马,穷探壮观,驰山走海”(《沁园春》);萨都剌《念奴娇·登石头城》“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等等。少数民族词人词作中大都有这类气象开阔的词句。单把这些词句提出来看,描绘景象壮阔宏大,令人胸中开阔,心气激荡,豪气入云,但常常是有句无篇,整个篇章中缺乏激昂盛大的气象。既是如此,我们把这些词句放回作品中阅读,原先读来令人心神激荡的词句,现在却觉得平和了许多,胸中之气一缕缕地散向天地万物,在阔大的景象中消散。如耶律楚材的《鹧鸪天·题七真洞》:
花草倾颓事已迁。浩歌遥望意茫然。江山王气空千劫,桃李春风又一年。
横翠嶂,架寒烟。野花平碧怨啼鹃。不知何限人间梦,併触沉思到酒边。
上片写时事境迁,不论世事如何变迁,花草开败也好,王朝兴盛也好,时空百转千回,春风来了,又是一年。下片景物描写清幽淡远,最后两句抒发感慨,人间梦无限,寄情到酒边,周颐曾评价这两句:“高浑之至,淡而近于穆矣,庶几合苏之清、辛之健而一之。”[3]这样一来“浩歌遥望意茫然”与“江山王气空千劫”的豪壮之气便被词作整体的疏放之气冲淡了,甚至使疏放之气更加具有感发之意。除却萨都剌部分作品,其他少数民族词人词作亦可以以此解之。所以说少数民族词人词作风格放则放矣,豪气不足,整体风格难以称得上“豪放”。
二
如果我们不主故常,以“豪放”来概括元代少数民族词人词风,那么这个词人群体有没有整体的风貌呢?窃以为“疏野”二字可概括之。“疏野”出自署名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皋兰课业本原解曰:“此乃真率一种。任性自然,绝去雕饰,与‘香奁’、‘台阁’不同,然涤除肥腻,独露天机,此种自不可少。”[4]虽是论诗之语,但词既被称为诗余,拿来论词也不失妥当。诗词为中华文化精粹,少数民族词人能用汉字作诗作词,足见其汉化程度之高,即使他们汉化程度已经到了极高的境界,可是也没能掩盖他们与生俱来的民族文化特质与民族性格,在词体中,这种民族文化与民族性格表现为清新真率质朴之风,即上文提到的“疏野”之气。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体会少数民族词人词作中的疏野气息。
(一)意象朴素,不事雕琢,意境粗犷旷远
少数民族词人词作中的意象大多为花、鸟、鱼、树、茅舍、桑梓等田园意象和山、水、海、风、云等山水意象,平白质朴,描绘粗犷,不似汉族文人精雕细刻,雍容高雅。如薛昂夫的一首词作《最高楼·九日》中言道“也休说、玉塘金马乐。也休说、竹篱茅舍恶。花与酒,一般香。西风莫放秋容老,时时留待客徜徉。便百年,浑是醉,几千场。”整首词乡野田园气息浓郁,牛山、龙山、竹篱、茅舍、花、酒等意象,未经雕刻,但不经意中便渲染了田园闲适的气氛。高丽词人李齐贤词作中出现一些另类的表达,如“一啸蹇驴背”(《水调歌头·望华山》);“争如似犀首饮,向我牛角上任穷通。看取麟台图画,馀马鬣蒿蓬”(《木兰花慢·长安怀古》); “村暖鸡呼屋,沙晴燕掠波”(《巫山一段云·芳草城东》);“高歌一曲礼成江。肠断贺头纲”(《巫山一段云·西江风雪》);“猎骑何曾顾,渔郎只漫看”(《巫山一段云·长湍石壁》);“驴背须如雪”、“安得联翩,云裾霞佩,共散麒麟发”(《大江东去·过华阴》)等。它刻画的都是常见的田园意象,见之朴素,部分意象带有民族特色,更能表现出少数民族特异的气质。少数民族词人词作中山水意象占据大量篇幅,营造了粗犷旷远的意境。如勿颜思忠《水调歌头》,词作一开始就展现了阔大旷远的景象:“白云渺何许,目断处江天。悲风大河南北,跋涉几山川。”白云飘邈,眼见极远处,江天一色,大河南北岸疾风呼啸,空旷辽远。其他类如这首词作的作品也可以以此法解之,这里便不做赘述。 (二)少用典故,直抒胸臆,质朴真率,潇洒不羁
汉族文人多用典故以彰显词意精深,然而少数民族词人少用典故。汉族文人表情达意,委婉含蓄,然而北方少数民族多为游牧民族,尚武强健,率真自然,直率表达感情。如耶律铸曾写过一首词《忆秦娥》赠给前朝宫人,词开始就惋惜这位前朝宫人的命运,往昔之事就像一场,寻不到任何踪迹,最后词人用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曾相识。恍疑犹览,内家图籍”,词人和宫人相识的感觉就好像是看自家的藏书一样,估计用这样比喻的只此一家,尤其直白质朴。
又如李齐贤词《水调歌头·过大散关》:“行尽碧溪曲,渐到乱山中。山中白日无色,虎啸谷生风。万仞崩崖叠嶂,千岁枯藤怪树,岚翠自濛濛。我马汗如雨,修径转层空。登绝顶,览元化,意难穷。群峰半落天外,灭没度秋鸿。男子平生大志,造物当年真巧,相对孰为雄。老去卧丘壑,说此诧儿童。”作者饱览名山大川奇异壮丽的景象,感叹造物精巧、鬼斧神工。词人还给了马一个特写,“我马汗如雨”,这样描写,实不多见。而词的末尾却说等老去隐居山陵,要给孩童们说这些经历,让他们诧异,充满了不羁、天真与童趣,自然直率。
少数民族作家词作中疏野之风可大略见于此。杨义先生指出:“蒙元世代的文学风气,在处理雅俗、文野、刚柔上,大体上是由雅入俗,以野犯文,崇刚抑柔的。”[5]其中“以野犯文”这一特点,上文已经做了详细阐述。虽然少数民族文人潜心学习中原文化,倡诗书,习礼义,在儒者之气中浸染,但终是因为区域习惯、宗教信仰、历史背景不同,他们身上仍保留着与生俱来的质朴之气,从而形成一种独有的特异的疏野气质。一位海外学者曾说:“他们(蒙古人及其盟友)不但没有很快的为中国文化吸收而失去本身的特质,反在某些方面影响了中国。”[6]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少数民族学习吸收中国文化却保留着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质,在词体中,这种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疏野之风,在元代词坛上展示着它特有的异域魅力。
三
归纳元代少数民族词人群体的整体词风后,我们应对疏野词风的成因进行探究。少数民族文人接受汉族较完备的文学形式——诗词,在创作过程中遵循诗词体例,他们的词作意象、主题、风格,总体上与汉族文人没有很大差别,这说明了中华文化有着强大的凝聚力与包容力。果戈理曾言:“真正的民族性不在于描写农妇的无袖长衣,而在于具有民族的精神。诗人甚至在描写异邦世界时,也可能有民族性,只要他是以自己民族气质的眼睛,以全民族的眼睛去观察它。”[7]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条件决定了人民的生活习惯,长期以来便孕育了一片区域的人民性格,在少数民族文人从事文学活动的过程中,这种性格不免会产生相当的影响。
契丹人民以畜牧为主,《辽史》卷五十九《食货志上》中提及“契丹旧俗,其富以马”,可见在漠北草原的滋养下,契丹畜牧业尤其发达。女真人善骑射,其游猎水平相当高,但其畜牧业也毫不逊色,宋使出使金庭,路上便见这番景象,徐梦莘《三朝北盟汇编》卷四中这样记载:“平坦草莽,绝少居民。每三、五里之间有一、二族帐,每族帐不过三、五十家。”在金庭附近也曾见“平原旷野间有民居数十百家,星罗棋布,望衡对宇,甚有伦次,更无城郭里巷,率皆背阴向阳,便于放牧,自在散居。”这里显示游牧女真部族已经有了定居式的畜牧产业。回鹘汗国的根基为游牧奴隶制度,在与外界长期的交流中,渐渐开始向定居生活过渡。高丽与中原渊源颇深,相较于契丹、女真、蒙古、回鹘,其汉文化底蕴还是相当深厚的,而若和汉族本土文化相较,自然还存在一些差距。汉族文人词作整体上呈现出温柔敦厚、淳浓典雅的审美倾向,高丽词人因人文环境、生活习俗、历史背景等因素影响,其词作显得自然质朴,率真直白。契丹、女真、回鹘等少数民族多是以游牧畜牧生产方式为主,或以狩猎辅之,或以农业辅之,或以渔业辅之,或以手工业、商业辅之,然而其文化根基都深深扎根在草原文化之中,而草原文化又使人民形成健朗淳率质朴的民族性格,这种民族性格不自觉地表现在少数民族文人的作品中。基于此,也就不难解释少数民族词人词作中的疏野气质了。
元代少数民族词人多来自北方游牧民族,民族性格根植于草原文化之中,在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文化交融,少数民族人民受汉族文化的长期浸染,某种程度上,他们部分与生俱来的民族性格被某种汉族文化形式所遮掩。在元词中,受词体文学风流宛媚传统和儒家文化的影响,这些少数民族词人身上甚至散发着温文尔雅的儒者气质,本身豪爽健朗的气质隐微,但淳朴直率的草原性格却展露无遗。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少数民族词人群体之词作呈现出较为独特的风貌,为中国词史增添了新的色彩,证实了元词亦有可取之新意。如果从多民族文学史建构的角度思考这一现象,也可以说“中华文学”在发展建构的过程中汲取了多民族、多元文化的营养,有着强大的凝聚力与包容力。
(拙作承刘嘉伟副教授指正,特致谢忱!)
参考文献
[1] 赵维江.金元词论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5.
[2] 唐圭璋.全金元词·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603.本文所引词作,均据此书,下不一一注明,以避繁冗。
[3] 周颐.蕙风词话[M].郭绍虞,罗根泽,主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71.
[4] 司空图.诗品集解[M].郭绍虞主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8.
[5] 杨义.“北方文学”的宏观价值与基本功能[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12(4).
摘要:生态经济研究近年来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对作为我国五大牧区之首的内蒙古牧区来说,这更是一个严峻的问题。政府和学者对此予以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对内蒙古草原牧区生态经济展开深入研究,并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通过对近十年来内蒙古草原牧区生态经济研究成果作一梳理,以展现该领域的研究状况,凸显其中的研究热点和问题指向,以资当今借鉴。
关键词:草原牧区;生态经济;研究述评
随着草原牧区生态问题的不断出现,草原生态经济问题成为专家学者关注的话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要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此前,国务院《全国主体功能规划》将内蒙古35个旗县市区规划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其中26个处于草原牧区。可见,内蒙古草原牧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直接影响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为了对内蒙古牧区生态经济的研究现状与方向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给以后的生态经济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和寻找新的突破口,本文对近10年来内蒙古牧区生态经济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与归纳,纵观这些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内蒙古牧区草原生态退化与治理及政策实施效果
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6亿公顷,近80%发生在草原牧区,占草原面积的70.7%;由于各种项目工程的建设、公路建设、矿产资源的圆伞⒉菰非法钥阎至讣奥裔滥挖等行为的存在,使得广大草原牧区的草原正在年均20万公顷以上的速度消失。
1.1草原生态退化与治理
目前草原退化严重,近1.8亿公顷的草原发生严重退化,并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在继续扩张,西部和北方是我国草原退化最为严重区,它们的草原退化面积约占草原总面积的75%以上。草原退化的原因是复杂的,关于草原退化的真正原因,学界尚未达成共识。有学者认为草原退化由于气候变暖,干旱少雨等自然因素;但多数学者认为草原退化主要是由于人为因素。有学者指出,过度放牧是造成我国北方草地退化的最重要的原因;恩和则认为草原的荒漠化主要归于农业开垦,而与“过牧”无关。敖仁其(2011)认为草场产权制度改革、产权制度设计以及法律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导致了草场的严重退化沙化;王关区(2007)指出人口膨胀是环境恶化和生态失衡的关键因素;达林太认为内蒙古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是农垦、开矿、放牧制度变革(如游牧变为定居、不合理的围栏、开发饲料基地、不合理的引种改良)以及引入农业生产模式。
对于退化草原的治理,国际上已有相应的科学理论支撑体系,对生态系统退化机理及其恢复途径有过多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退化的生态系统,主流的理论是强调自然恢复,即生态系统在适宜的外界条件下,通过自身调节能力逐步恢复生态平衡,使生态系统由恶性循环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过程。国内关于草原生态治理的思路和措施上虽然存在差异,但基本思路都是通过减畜、围封转移、舍饲圈养、革新产权制度、发展后续产业、发展牧民合作社等实现缓解草场压力的核心目标。麻国庆等(2012)提出自主性的发展是对地方文化合理性的尊重,面对多元的观念和利益诉求,现代牧区社会要形成协商和对话的机制。
1.2牧区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实施效果
2000年以来,牧区开始实施“草畜平衡、退牧还林,退牧还草、围封转移、禁牧休牧”等环境政策,此后学者们对生态环境政策实施效果逐渐关注起来。李新(2006)认为退牧还草项目实施使牧民的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因此在短期内会使牧民收入降低,但长期会使牧民收入增加。包智明发现生态移民起不到保护草场的作用,并造成新的生态破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明显。达林太认为,围封转移目前没有取得预期目标的主要问题是该政策越来越导致生态保护的外部主导,即生态保护的资金外部提供者主导了生态政策的制定。巩(2011)认为草原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草原生态补偿的范围过窄、草原生态补偿标准制定不合理,政府的行政定价、补偿标准过于单一。李艳波、李文军(2012)认为草畜平衡政策实施10多年来,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原因在于现行的草畜平衡制度是建立在平衡生态系统理论和政府可以有效调节牧民行为这两个基本假设之上的。而现行的草畜平衡制度在这两个基本环节的处理采取了简单化、标准化的思路,导致该制度不能有效执行。
总体来说,内蒙古牧区先后实施了禁牧、休牧和轮牧、草场围栏化、草畜平衡制等草原保护建设措施,草原生态恶化状况有所缓解,但总体恶化趋势尚未根本遏制。特别是近几年频繁、无序开发草原牧区矿产资源的活动,给原本脆弱的草原生态系统带来更大的创伤。草原生态环境破坏因子正从滥垦和过牧转变为粗放的牧区工业化。
2.生态移民与生态补偿
2.1生态移民
生态移民作为应对草原生态危机的一项政策,缘于2000年肆虐京津地区的沙尘暴。作为风沙源的内蒙古,其生态问题就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应对危机的各项政策纷纷出台,最早开始实施的环境政策是“退耕还林”,而后在牧区实施了“退牧还草”,在这之后又出台了“禁牧”和“生态移民”。2001年内蒙古开始了大规模的生态移民。
关于生态移民存在的问题学者们表达了各自的观点。葛根高娃(2003)认为由于对生态移民的理解过于简单,认识不足,生态移民政策的实施反而造成了草原生态平衡的破坏、牧民生活水平的下降、游牧传统文化“破碎化”以及牧民们的草场权益受到侵害。于存海[9](2004)认为,在生态移民过程中,社区运动存在社区冲突,它影响到生态移民的稳定性。盖志毅(2006)认为生态移民过程中存在政策的短视性。荀丽丽等(2007)发现地方政府的“双重角色”,使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充满了不确定性,政府行为偏离了生态保护的初衷,更侧重扶贫;包智明等认为以政府为迁移力量的非自愿性移民,容易产生“依赖综合症”的可能,不能主动积极地适应新的环境。
关于应对之策,学者们提出移民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还应该将移民的文化考虑在内;要关注少数民族的“地方话语”;要避免在政府强制作用下的生态移民和文化改变,要让移民参与政策和计划的制定,迁移后的主导产业也应选择变化小的类型,注重移民迁入地的社区构建;政府要用宏观、开放的视野指导牧区生态移民,不能局限在一时一地解决这一问题;要建立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
2.2生态补偿
关于生态补偿,学者们认为草原生态建设投资不足、结构不合理、投资效益不高、牧民增收效果不明显;应通过筹集生态移民经费,对为保护生态和重建生态的移民给与资金支持;要建立健全退牧还草生态补偿机制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组织管理体系;遵循分类补偿原则,完善退牧还草生态补偿措施;巩芳(2011)认为草原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草原生态补偿的范围过窄、草原生态补偿标准制定不合理,政府的行政定价、补偿标准过于单一。通过采用SPSS软件中的皮尔逊相关分析法分析了蒙古地区居民对草原生态补偿的支付意愿是及影响支付意愿的因素,作者在后继的研究中得出目前草原补偿标准的参考值是47.55元/亩。
3.牧区产业生态化研究
产业及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基础和核心,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并且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优劣。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形势下,将产业结构向生态化方向调整,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意义重大,对草原牧区尤为如此。目前,学者们的研究重点开始转向产业生态化。
3.1(游)畜牧业
畜牧业是内蒙古牧区优势明显的支柱产业。长青运用灰色综合评价法分析得出农畜产品加工业是内蒙古的第一优势产业。马军(2010)通过对内蒙古33个牧区旗县市进行定量聚类分析,将33个牧业旗县分为3大类,并提出3类牧区各自的优势产业。早期对畜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畜牧业发展模式上,随着草原牧区生态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畜牧业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学者们提出改变草原畜牧业原始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对天然草场实行分级定畜、合理轮牧、季节性禁牧等制度;开辟人工草场、建设饲草、饲料基地,通过引进改良品种、改进饲牧方式等措施,提高单位草场的生产能力,从整体上提高牧区畜牧业综合生产力水平,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其中针对舍饲圈养及引种入牧的争论还很激烈。钢花(2010)认为生态农牧业,是内蒙古生态产业体系的基础,必须以循环经济的理念加以引导。
3.2第三产业与工矿业
牧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草原旅游业、草原文化产业等优势产业特别是内蒙古特色生态旅游尚未形成规模,发展生态旅游,发展沙草产业,构建现代生态服务体系还任重而道远。但可喜的是学者们对这些问题已经展开了积极的探索,成绩斐然。
吕君《草原旅游发展的生态安全研究――以为例》(华东师范大学2006博士论文)对草原生态旅游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其他学者从保护草原生态角度出发对草原生态旅游发展策略、产品设计、和发展模式展开研究。
有关草产业,内蒙古农业大学及社科院的学者从草业发展的市场潜力出发,分析草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刘志永对内蒙古草业发展的问题作了系统的分析,为内蒙古草业发展明确发展思路和对策建议。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张海明从宏观层面上,对草业发展做出科学的规划,明确发展思路,与地区整体发展相结合,进一步重申草业重要作用和地位。
对草原牧区工矿业,专家、学者分歧很大,尚无定论:一些专家、学者强烈反对在草原上办工厂,开矿山,认为这样得不偿失,势必会破坏草原生态。更多专家、学者干部群众支持赞同在草原牧区发展工业,并对如何进行工业化提出了许多细致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
3.3产业结构生态化调整
目前,关于内蒙古牧区产业结构生态化调整的研究还没系统展开。只有少数学者将产业结构作为影响生态保护的一个影响要素加以论述的。盖志毅在其著作《制度视域下的草原保护》(辽宁出版社,2008)中认为牧区的第一产业的比重大,二、三产业的比重小。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带第一产业比重较高,另外靠近城市或有较大工矿企业的旗市二产比重更高一些。作者认为,长期以来对牧区采取了取多予少和摧毁草原生态环境的产业政策,并认为对牧区地方官员的考核机制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提出应摈弃滥垦的产业政策,摈弃不恰当的草原工业,慎重地在牧区发展第二产业,发展牧区绿色环保畜牧业,如游牧业,发展循环草业,重视牧区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发展草原娱乐业和生态旅游业。
王关区指出新世纪内蒙古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主要是:发展生态产业、绿色产业及环保产业(生态农业、生态牧业、生态林草业、生态工业、绿色食品产业、环保产业、生态旅游业等);同时不断推进产业升级,实现传统产业及新兴产业的集约化、生态化及信息化,由粗放型、掠夺式的生产方式向集约型、持续式的生产方式转变。(作者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加文.重视“三牧”问题加快牧区发展[J].中国牧业通讯.2011(21):9-12
在我国古时候,在地广人稀的北方地区,有很多民族在这生存与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各个民族文化有各自的特征,但是主流展现出开放性特征,历史文化与东北地区的人们特征是相符合的,都是豪放和开放,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我们通过历史资料记载,各个民族发展有各自的历史发展进程,每个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传统,在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中,要认真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要发挥自己文化的优势,同时要积极吸纳先进其它民族的文化,对其它民族文化要认真的分析,不要全盘招收,要根据自己特点去接受其它民族文化,弥补自身文化的不足,使之扬长避短。东北民族文化的特征是开放性,我们要保持东北地区各个少数民族在打猎,放牧等方面的特点,任何一个民族的开放性文化都不能是一帆风顺的,只要坚持,一定都会成功的。在东北地区的民族文化要把汉族的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的文化进行融合,使之成为一个大家庭,在文化大发展的今天,要汉族文化与其它民族文化共存,这样构成开放性的东北历史文化,北方的历史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做过很大贡献。历史文化是历史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现的产物,不是抽象的,是社会发展形态的一种体现。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或某个地域。其文化发展形态一般都有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这三个层面组成。在北方地区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也是从这三方面开始的,也都具有开放性特征,本论文主要从这三个层面进行阐述。
一、经济形态开放性的特征
经济形态是这三个开放性特征中开放性表现力度最大、阻力最小、范围最广的存在形态。经济是各个国家、民族及地域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经济是一个国家是立国的基础,经济状况的好坏取决于历史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但在我国古代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对经济的理解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少数民族主要经济都是靠农牧业,工业经济几乎没有。少数民族通过生产劳动不同程度地从感性上认识到构建在农耕文化基础上的中原经济较构建在渔猎文化基础上的草原经济,这类型的经济是当时少数民族中比较流行的经济体制。
二、政治形态特点
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女真、满族统治者遵循了这条规律,在用武力征服中原文明的过程中,多方吸纳汉民族有千百年积淀的农耕文明,做到文武并重,即以武力夺天下,以文教治天下。他们所以如此,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接触农耕文化之后,很快认识到这是比他们自身文化优越的文化,因此在思想上认同,感情上接受,行动上积极吸纳。二是在征服过程中,他们曾用残暴手段劫掠、奴役汉族及其他各族人民,结果遭到各种形式的激烈反抗。这些反抗迫使他们采取中原的治国方略和统治法术。这就证明,较高的文明迫使野蛮征服者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和吸纳。这是文明的力量,自然也是规律的作用
在历史上各个专制的时代,任何国家或民族采取何种发展国策,很重要的是取决于握有权力的统领和国君。如果握有权力的统治者目光狭窄,闭关锁国,排斥一切,纵然人民有开放的呼声和要求,一时也难以奏效。而契丹、女真、满族的开国者及尔后的统治者都程度不同地具有开放的眼光和胸怀,对农耕文化都有较高的兴趣和认同,这是实行开放政策,使国家诸领域处于开放形态的关键之点。很明显,没有此点,不可能在一国之内实行南北两种官制;不可能让皇帝制度进入女真政权;不可能使儒家经典成为各帝王和群臣必须阅读的文献。这些都是自上而下的,都是靠权力推动的。这就是最高统治者正确动用权力对开放的作用,这是不可低估的。
三、开放的意识形态
每个民族或地域都有自己的意识形态,都有各自的文学、哲学、宗教、科学、艺术、风俗等,深刻地显示着各民族、各地域间的区别。一个落后的民族或地域要想强大,乃至想征服较为先进的其他民族,只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向先进民族开放,而封闭意识形态、不相应引进意识形态的先进因素,经济形态和政治形态的开放将失去先导和价值判断力,其变革的方向和速度自然会受到制约。契丹、女真、满族统治者之高明处就在于,他们不仅在经济和政治两大领域实行开放,而且在意识形态领域也是开放的。可以说,从契丹人耶律阿保机以降,直至满族统治者定鼎中原,东北地区以巨大的容纳吞吐之力,吸纳中原的精神文化,是中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缩短了各民族间的差异,模糊了各民族间的界限。
自古以来中国北方草原民族在使用和制作金银器方面的历史悠久。工匠们在金银器手工艺制作过程中,认识了金银的物理特性和延展性,将金银捶打成金箔或者拉成金丝等装饰纹样镶在各种器皿上。在北方草原民族中,各个时期都有极丰富多彩的金银器皿和装饰物。
金银器工艺是蒙古族的传统工艺,同时也是闻名于国内外的。马可・波罗说:“大汗所藏杓盏其他金银器皿数量之多,非亲见者不能信也。”说明蒙古族金银器工艺的发展从匈奴时期一直到元朝以及清朝时期都是非常受人珍视的日用品。
新疆卫拉特蒙古族也沿袭了草原民族文化,对金银器皿非常的热爱,几乎家家都能看到银碗、蒙古刀、打火镰、药勺这些银制器具。一些贵族后裔的家中更有许多珍贵的金银器皿如:银壶、鼻烟壶、烟斗、花簪首饰盒等。
卫拉特蒙古族金银器上古典、雅致的图案装饰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在金银器上錾刻出精美的羊角纹、盘长纹、八宝吉祥纹、鼻纹、犄角纹、龙凤纹、卷草纹以及各种几何传统装饰图案。综合历代北方草原地区出土的金银器资料分析,可将其分为日常生活用具、餐具、佛教用品等方面,并与中原地区、南方地区及西方的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具有该地区特点的金银器。
金银器中传统纹饰纹样形态
1)云纹:由于蒙古人的游牧生活方式,以天空为被,大地为床,孤独的放牧人最喜爱的伙伴除了他的牲畜就是天空中流动的云彩,所以智慧的蒙古族将云的形态刻画的惟妙惟肖,应用在金银器和服饰、毡帐和生活用品等物品上。云纹顾名思义代表着自由、圣洁和吉祥的寓意。云纹在中国丰富多彩的装饰纹样中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其优美的卷曲,规则的对称,都比较容易应用。
2)工字纹:新疆卫拉特蒙古族自东归回国后,受到清政府的高度重视,所以新疆卫拉特蒙古族的传统纹样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工字纹就是由汉字“工”演变而来。工字纹是以空心线条组成二方连续的工字形图案,线条粗细均匀,富有民族特色,在金银器和蒙古包中应用广泛。
3)盘长纹:盘长纹来自佛教的八宝之一,盘长为第八品,就是通常俗称的中国结。盘长纹为绳结缠绕在一起的形状连续不断,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延绵不断。纹样在佛教中寓意着佛法无边,威力无穷,但通过演变成为了吉祥结,代表了吉祥幸福世代相传的美好愿望,民间也会将盘长纹必做子孙的兴旺和延续。在现代中盘长纹也得到了很好应用,那就是中国联通公司的标志,被大众所熟知。
4)八宝吉祥纹:八宝又称“八吉祥”或“八宝吉祥”,由、法螺、金鱼、宝瓶、莲花、华盖、宝伞、盘长八种佛教法器组合构图。其中盘长又称八吉。由于新疆卫拉特蒙古族信仰的是藏传佛教,所以八宝纹样在金银器皿上的应用非常广泛。八宝纹样寓意吉祥和因果报应,在卫拉特蒙古族金银器中银碗的底部经常出现,银碗都是长着和客人使用,所以也象征了卫拉特蒙古族人们的美好夙愿。
5)羊角纹: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属于历史悠久的游牧民族,所以动物纹样也经常被心灵手巧的艺人演绎成在各种器皿上,羊角纹与其他卫拉特蒙古族纹样组合出更多不同的排列方式。羊角纹是模仿山羊角的形状自然向上弯曲,形态逼真,体现出卫拉特蒙古族人们的质朴情怀。
6)鼻纹:鼻纹同样是提取于动物纹样,与羊角纹相对,鼻纹自然向下弯曲,模仿鼻子的结构,采用鼻翼与鼻孔的形状创造出的图案,用于金银器皿的边角,作为辅助图形使用,在其他卫拉特蒙古族服饰、毡毯、马鞍俱中也经常见到。
在卫拉特蒙古族人们的生活中,这些传统图案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既可以单独使用,又能与许多图案组合应用,展示了卫拉特蒙古族人民的美好愿望和审美观念。每个图案都有着自己的深刻寓意,很多图案都能让我们联想到北方民族原始生活时期,把卫拉特蒙古族人民自己的生活、思想、情感和风俗习惯用艺术的形式反映出来,反映了卫拉特蒙古族人民的美学思想。
从这些遗留下的金银器皿中,我们发现生活中这些金银器皿都继承了古老的传统,体现了民间艺人、民间工匠们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才能。那些不知名的民间艺人们,用自己的勤劳双手,制作了牧民喜爱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各式各样的金银器,通过这些使用工艺品,我们看到了蒙古人好客的习俗,豪放的性格,体现出蒙古族民间工艺美术的朴素大方,实用美观的特色,并对解决生活的需要、丰富牧民的生活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遗留下来的金银器件件都能成为工艺品,不但给我们的增添了愉悦的色彩,让我们把宝贵的历史可以代代相传。而这些工艺品又是十足的艺术品,它们反映了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经济基础、等方方面面的文化。
这些民俗纹样都是通过新疆蒙古族人民几千年以来的游牧生活所沉淀出的一种精神文化,代代相传、子子孙孙不断传承的一种精神内涵,其中不但包含着新疆蒙古族的历史、文化、宗教崇拜与民族特色,还体现着新疆蒙古族强大的生命力与广阔的胸怀,知道今天这些千年的历史文化都是我们珍贵的宝藏。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标注:本文为新疆师范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基金资助
[关键词]河西地区;绘画资源;整理分析
本文是2015年河西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河西走廊绘画资源分类整理与利用研究”(QN2015-16)项目论文。
我国的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可以直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随着我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绘画艺术也在不断地从传统中改革创新。
绘画是需要题材的,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河西地区绘画资源,成为了画家们偏爱的选题。此外,古时河西地区乃是兵家必争之地,而唐宋诗词引发的戍边情怀十分浓郁,这就使得画家不仅可以汲取河西地区的自然风光作为绘画资源,同时也将各类民族民俗活动以及军事故事和边塞诗词所描绘的人文景观作为绘画创作的资源,纳入到艺术实践中来。提到河西地区,就不得不提到石窟艺术,这是佛教文明与我国古代文明及西域文明融合的杰作,其所能提供给绘画者的绘画资源自然也是十分丰厚的。本文主要就河西地区绘画资源进行深度分析和归纳整理。
一、自然风光绘画资源
河西地区地处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由于其位置在黄河以西,因此称之为河西。由于其处在祁连山狭长地带,所以河西也称为河西走廊。河西地区的自然地貌十分复杂,包括了绿洲、沙漠、内陆河、戈壁、雅丹、草原及冰川等,这些地貌各自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如此复杂的地貌使得河西地区的自然风光丰富而又独特,并且保持得相对完整,使得河西地区成为了难得一见的绘画艺术净土。
河西地区自然风光十分独特,既有雪山、草原,也有河流与原始森林,而近几年被发现的冰川更是驰名中外。在祁连山中,季节的变化会让其呈现出不同的美感,其自然风光的多变和丰富,给了人们“马放南山”的憧憬,也给人们留下了神秘、悠远、壮丽的印象。可以说,河西走廊的地貌景致所带来的艺术资源十分丰富。描绘河西风光的绘画作品,当推张大千的《河西之游》。画家以细腻笔触,描绘河西走廊独具一格的地形样貌,崇山峻岭中错落几幢雄伟建筑,益显地势之高;险峰之中夹着一道白瀑,笔直流泄而下,直与绕树云霭相接;一名高士在童仆随侍下,独坐岩间,欣赏自然壮景。刻意上密下松的笔墨运用,更使得一片开阔潇洒之情跃然纸上。应当说是张大千让河西风光更加举世闻名,而河西走廊则给了张大千绘画的灵感。
河西地区的民风淳朴,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当地居民要长期和自然环境作斗争,其顽强的生命力会让人感觉到一种别样的震撼,而这种震撼本身也是一种绘画资源。丁方曾言:“我到中国的中部发现了一种很好的东西,那里的土地资源,除了了它的体量,它的高度、厚度、深度以外,还有它特殊的质感,这种质感我认为跟欧美大陆是有差异的,它有一种非常有力量的东西蕴藏在里面,像人的肌体,很坚硬。”对于河西地区的绘画资源而言,所能利用的除了客观存在的自然风光景色之外,更应该看到的是一种独特的人文自然,这种人文自然是一种精神力量。但是这种力量却可以让绘画者真切感受到,所以发现了河西特色绘画资源的绘画者应当能够将个人的人文自然也融入到绘画当中。尽管如今很多绘画者能够利用自己手中的画笔来勾勒出壮丽精美而又生动的图画,但是却少了一种气韵。只有深入河西地区,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情,将自然风光与河西地区的神韵结合并且体现在画作中。
二、原始艺术绘画资源
艺术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背景,体现这一时代历史文化发展的成就。原始艺术表现的是原始社会人们对当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原始艺术正是认识社会和自然的一种手段和特殊语言。人们通过在岩壁上刻画形象、在器具上绘制图案,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图。这种原始艺术浸透了过去的痕迹,表达了原始人类的特定精神世界和内心情感。在张掖肃南县境内遗存着题材丰富,数量广大的岩画资源,这些岩画都是以写实主义为主要艺术风格,运用自然主义的手法来表现,丰富的象征意义赋予原始艺术更多的神秘色彩和精神内涵,同时通过这种原始艺术元素,可以同当代绘画交相辉映,这种原始艺术素材是河西地区绘画资源宝贵的一部分。
本土文化元素是绘画者必须要重视的一个元素,而本土文化的形成是与原始艺术不能分开的。河西地区的原始绘画艺术有着极高的价值,其对于抽象的理解和对事物高度的概括性,都是绘画者所需要的。由于其历史原因,河西地区保留了很多原始绘画遗迹,而这些原始艺术的绘画作品虽然没有那么细腻和形象,但是其中却蕴含着古人的智慧。由于在探索人类思想模式和意识形态的原始阶段,这一时期的原始艺术绘画充满了趣味性和抽象性,与当代绘画中的意象趣味性是一致的。绘画者可以通过这种原始艺术找到返璞归真的感觉,从而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融入与现代思维迥异但是却具有独特性的思想,使得自己的画作独具一格。原始艺术也是河西地区留给绘画者的一笔极为宝贵的绘画资源。
三、河西地区诗画情怀所带来的绘画资源
河西地区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唐代著名的边塞诗派。唐代诗歌最繁荣的时期也正是河西地区被侵扰不断的时刻,这就使得无数诗人对该地区有着无限的向往与想象,就连不曾到过河西地区的杜甫也曾写过数首与河西相关的赠别诗。通过这些边塞诗展示着河西的悲凉与壮烈。古代诗书画一体,诗人们利用文字勾勒出了一幅又一幅或战争或守望或对峙的画面,这些画面也是河西所留给后代绘画者丰富的绘画资源。
王焕之的《凉州词》当中曾有“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句子,无论是黄河还是古城与高山,都让人有着豪情万丈却又无比凄凉之感,却也有细腻之处。这首诗所勾勒出的意境,如果绘画者可以亲身到玉门关去感受,必定会画出一幅悲壮而又精彩的绘画作品。边塞诗的豪迈悲凉与画作的壮丽苍凉,是来自于河西走廊本身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因素结合的结果。这与江南的那般温雅秀美含蓄柔情是截然不同的,其带给绘画者的感受也是迥异的。类似这种诗歌题材有很多,在当代绘画中可以将诗歌中的意境与绘画艺术形式相结合,使这种诗画情怀成为一种资源。因此可以说,河西地区成就了盛唐的边塞诗,而边塞诗也成为了河西绘画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佛教石窟艺术与绘画艺术
佛教自公元1世纪后期传入了西域,而后又随着丝绸之路的传入了中原地区。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其沿途分布着无数的石窟寺庙,这些石窟寺庙集中了建筑、绘画、雕塑和书法等不同艺术形式。
河西地区受到了西域文化的影响,并且将西域文化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信仰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文化内涵。佛教壁画、造像艺术以及绘画艺术观念等受到西域和中原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多元色彩。河西走廊石窟壁画艺术将不同色彩融入其中,其绘画思想和技巧中西合璧。并且,无论是在壁画的刻画技术方面还是在色彩以及题材的选择方面都有了极多的突破,石窟壁画模式日趋成熟与完善。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在别离榆林窟时曾作诗云:“摩挲洞窟纪循行,散尽天花佛有情。晏坐小桥听流水,乱山回首夕阳明。”流露出对佛教石窟艺术的无限留恋之情。通过张大千、吴作人、常书鸿和吕斯百等对河西走廊石窟壁画的研究和推广,河西走廊石窟壁画的艺术资源已经是一种世界性的艺术资源。在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艺术家可以从中原文明与佛教文明的壁画石雕中找到绘画的灵感,使其古为今用。
在中国当代艺术绘画作品中,关于石窟壁画这种艺术资源的利用与借鉴很多,有的把壁画中的图像作为自己作品的背景或陪衬,有的借鉴壁画中残损、剥落效果,还有的作品从艺术构成方面去借鉴。尤其是甘肃美术界部分画家的绘画面貌,呈现出受石窟壁画影响的地域风格,突破了绘画取材方面偏重藏族牧区、陇原山乡等传统题材的束缚,融入更多新鲜的文化元素和文化内涵,使得画作更加富有情感与意境。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人们之所以喜欢这种融入了敦煌壁画元素的绘画作品,重点在于将石窟作为背景,而壁画本身的残损、剥落效果可以使得绘画作品具有厚重的历史感、时间的沧桑感、历史悠久的文化感。这种审美特征带给我的视觉体验,丰富了艺术的表达范畴,使壁画作为图像承载了宗教含义之外的意义。新的意义使石窟壁画实现了向审美符号的转换,这种转换使石窟壁画的使用范围有所扩展,也成为表达新审美情趣的语言,传递文化和审美的信息。因此,这种审美特征也是与当代绘画主体思想一致,这种绘画资源同样也是我们关注于本土文化的体现。
河西地区的绘画资源十分丰富,无论是从历史角度,还是从自然风光,亦或是佛教石窟艺术而言,河西地区丰富的绘画资源都是其他地区所不能比拟的。可以说,河西地区是我国绘画资源的一块净土,是艺术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
[参考文献]
[1]安邕江,马国俊主编.甘肃美术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9.
[2]朱狄.艺术的起源[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
[3]贺西林,赵力.中国美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一)名言类素材――检验真实性
真实是作文的生命。唯有真实,方能服人。可有些考生为了骗分,在作文中想方设法自编名人名言,并且驾轻就熟;也有些考生平时积累不到位,临到用时记忆模糊,只好心存侥幸,凭感觉写出,总认为网上阅卷速度太快,老师是不会细看的。
【作文片段】
诗人纪德在《先知的花园》中说:“时光易逝,唯有你的青春之心不会老。”的确,“老去”是自然的不可抗拒的规律,但正如王国维先生那句“一事能狂便青春”,物质会腐朽,但保持一份青春心气,执著、积极,纵然我们白发苍颜,心却不会颓然老去。青春便作为一种精神存在,万古不废。(2014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一事能狂便青春》)
【名师考证】
①作者混淆:纪德,法国作家。主要作品有散文诗集《人间食粮》,长篇小说《伪币犯》《蔑视道德的人》《窄门》《田园交响乐》《梵蒂冈的地窖》等。纪伯伦,黎巴嫩诗人、散文家、画家。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折断的翅膀》,散文诗集《泪与笑》《行列歌》《先驱者》《先知》《沙与沫》《彷徨者》《先知的花园》等。写《先知的花园》的是纪伯伦,而不是纪德。
②名言自编:“唯有你的青春,永不老去”这句台词出自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第二十四章,无论是纪德还是纪伯伦都未曾说过“时光易逝,唯有你的青春之心不会老”这句话。
③诗词篡改:“四时可爱唯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这是国学大师王国维七律《晓步》中的颈联,考生为了作文扣题,将“少年”篡改为“青春”。
像这样论据失实的优秀作文,在各地满分作文和优秀作文中随处可见,提醒阅卷老师不可不擦亮眼睛。
(二)事例类素材――检验准确性
议论文除了名言就是事例,对于事例类素材,一些考生要么张冠李戴,要么偷梁换柱,结果造成叙例与事实不相吻合,甚至是自相矛盾。
【作文片段】
不要忘了海子的教诲:“人要有遥远的梦想和朴素的生活,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远马亡。”看林徽因,正值青春年华,却与丈夫到乡间寻访古建筑,践行人生理想,正如金岳霖赠言:“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2014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逝去的永恒》)
【名师考证】
①“人要有遥远的梦想和朴素的生活,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远马亡。”其实这里面只有一小句是来自海子的《枫》:“北国氏族之女/北国之秋住家乡/明日天寒地冻/日短夜长/路远马亡。”后来青春文学七堇年在新作《被窝是青春的坟墓》中把它加工成了这样的一句话,但七堇年的这句比海子原句更有内涵了。原文引用应将“海子”置换成“七堇年”才对。
②“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是金岳霖送给林徽因的“挽联”,而不是“赠言”。“赠言”是分别时说的或写的勉励的话。一词之差,生死有别。
议论文事例类素材的选用,常常“得之在俄顷,积之在乎日”,这就需要广大考生在看名篇佳作时要勤于动笔,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有作笔记才会使人记忆精确。
(三)细节类素材――检验合理性
记叙文的成败关乎细节,每年高考数量不多的记叙文中,一般得分并不高,就算一些写得较好的记叙文,考生在选取细节类素材时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照应不周和细节失真的现象。
【作文片段】
我还见到过父母的婚纱照,寥寥几张,或是深情的凝视,或是相爱的依偎。甫一翻开,那爱意与幸福总能触动我的心弦。当然还有我刚出生时在父亲怀中的笑脸,那时父亲两鬓尚未斑白,模样正值年轻。这些照片都被父母装帧起来,仔细珍藏。每当父母从照片下经过,我总能看见他们沉浸于记忆中的深沉的微笑。(广东2014年高考优秀作文《数码时代,珍存点滴》)
【名师考证】
“甫一翻开”应该说的是相册或影集,“每当父母从照片下经过”应该说的是挂在墙上的像框。为什么前言不搭后语?原来是中间缺少过渡:“这些照片后来被父母放大后装帧起来,挂在墙上”。
(四)生活类素材――检验时鲜性
“文章合为时而作”,无论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生活类素材都应是考生的首选。应时、新鲜是验证这类素材的首要标准。
【作文片段】
你是否还记得那株摇摆在东篱下的野菊――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所向往的生活,他毅然辞官,回归田园,过着清贫乐道的生活。即使生活困窘,无酒可饮,他依然沉醉于田园生活,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因为他热爱这种生活,他用心感悟花儿的芳香,大自然的气息,在这里,他抛开世俗的纷扰,潜心于诗词,他将毕生所学用于其中,创作出无数流传千古的田园诗词,他才能在文坛上占据一席之地,名垂青史。如果他对田园生活厌倦,那么他无法专注于田园式的创作,因为他的心不在这里,那么他将平凡过完一生。(2014年湖南高考优秀作文《用心做事,创造辉煌》)
【名师考证】
“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留恋于田园生活而大有作为的人物当中,除了东篱野菊――陶潜之外,难道就没有其他人选了吗?现实生活中有烛照深山的李桂林、陆建芬夫妇,有怒放高原的并蒂雪莲胡忠、谢晓君夫妇;有小岗村群众的贴心人沈浩、不负群众的草鞋书记杨善洲;更有新近推出的感动中国的草原曼巴王万青、老百姓的贴心人段爱平、悬崖边上的护梦人格桑德吉。放着这么多时鲜素材不去用,偏偏要到议论文“三大巨头”中去讨要人见人吐的“陶李苏”,这是中了哪门子的邪?
(五)文学类素材――检验耐用性
文学类素材,是广大文学爱好者的最爱。要写文化类散文,少不了要在文章中穿插诗词名句,化用文坛典故。关键是为引用而用,还是为扣题而用。只有紧扣文章中心的巧引和妙引,才能以一当十,“蜂拥而上不如巧用精兵强将”。
【作文片段】
浔阳江头,白居易动情地相邀“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才有了曲词一体的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丹山道上,李商隐真心地感叹“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吟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和谐。这种改变,谁都乐享其成。(安徽2014年高考优秀作文《改而有“度”》)
本文通过分析2011年江苏卷高考作文在阅卷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针对考场作文的一些雷人现象,在审题立意等方面为考生提出了几点应对措施。
“鹰能飞翔于蔚蓝的天空,不与小鸟共舞,是因为它拒绝平庸;鲸鱼能翱翔于大海,不与虾为伴,是因为它拒绝平庸;虎能怒吼百川,成为森林之王,是因为它能拒绝平庸,在人生中我们应该拒绝平庸,才能获得人生的辉煌。”
“妈妈是个女子。因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外公便不让她读书。”
2011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为《拒绝平庸》,这是摘录于两篇作文中的话。
第一段话看起来整齐华丽,很能吓唬人,实际上是以表面上的热闹华彩与假深沉,来掩盖内容的空洞无物与内心的贫瘠,既不合事实,又不合情理。第二段话是典型的废话。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都不相信这些是读书十二载的高三学生所写,这种识见能力,这种遣词用语的水平,触目惊心!像这种雷人的见解和用语现象,几乎贯穿于整个阅卷的过程中,阅卷场上不时会听到阅卷老师强忍不住的笑声。“感谢”这些考生给我们紧张严肃又劳累的阅卷生活,带来轻松。但作为阅卷老师,笑完以后,更多的是对这种现象的反思,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考生怎么了?我们的语文教学怎么了?是什么使他们见识如此低俗平庸?是什么使他们的视角如此狭窄封闭?是什么使他们的语言如此平淡寡味?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就是考生平时阅读少、思考少、写作少。如何避免这种现象呢?就要提高语文素养,作文素养,在平时要多读多思多写。读多就识闻广博,思多就缜密深刻,写多就流畅恣肆。
针对考场作文的一些雷人现象,在审题立意正确前提下,特提出如下的应对措施。
一、题记能揭示主旨,忌不着边际
许多考生喜欢在作文的开头写题记。恰当的题记能指示或凸现文章的主旨及情感,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常常收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清人李渔说得好:“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题记主要有点题式、映衬式、悬念式和交代式等形式。
精彩的题记能像“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那样,先让“一枝红杏”带给人春的好信息。如:“一个人想平庸,阻拦的人很少;一个人想出众,阻拦的人很多。”“世界的大小,有时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用在《拒绝平庸》上,都精彩恰当。
而差的题记或如佛头着粪,或见一斑而知全文之烂。如:“平庸≠平凡,这我知道。”“要问大千世界什么人最多,无外乎平庸之辈。”“蛹与蝴蝶,毫无疑问,我选择后者。”以上三个题记就有点废话连篇,不着边际,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二、描写要抓住特征,忌粗疏荒谬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抓住特征,具体形象地把描写对象(人、事、物、景、环境)的存在和变化(状态、变化的情态)精细地描绘出来,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和深刻的感受,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像《祝福》中祥林嫂的三次肖像的描写,《背影》中父亲的背影的描写都很传神逼真。
三、引用能恰到好处,忌出现硬伤
恰到好处地引用一些名人名言,诗文名句,既能突出主题,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又能展示作者的读书功底与阅历,增加作文的文化底蕴。
“柏拉图说:‘任何的成功,与战胜自己的成功相比,都微不足道。任何的失败,与失去自我的失败相比,更是微不足道。’”
“刘新吾说:‘麻雀有麻雀的领地与快乐,这些并不是老鹰的生活能给予的。’”
这些引用足见考生读书之广,运用之巧,对《拒绝平庸》很有说服力,很容易获得阅卷老师的好感。
而下面的引用要么篡改原文,要么弄错作者,这些硬伤严重削弱了说服力。
如“天下兴亡,匹女有责”,看样是女生写的,就写成“匹夫有责”也不会让人误解。
“‘仰天大笑出门去,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李白也曾被贬失意”,则是混搭诗句了。
“鲁迅曾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把大家耳熟能详的、但丁说的话,张冠李戴,移到鲁迅头上。不忠实于原话,弄错作者都是引用的大忌!
四、事例能证明观点,忌乱贴标签
据说有80%的考生写议论文,可能是它容易写吧。可是真能写好的人并不多,其中很多问题就出在论据上,把命题当标签,随随便便地就贴在某些有名望的人或有影响的事之上。或者弄错人物、时间、地点、事件,或者编造虚假材料。如有些考生写道:
“爱因斯坦的跌宕人生,不也正是拒绝平庸,追求平凡人生最好的例证吗?”
有人写鲁迅“留学日本,回国之后,他便行医救人,后来,他发现中国人多病于心,心中有恙,人则不强,人不强则国殇,于是鲁迅毅然选择弃医从文拒绝平庸。”
有人把曾子杀猪的故事说成他的妻子杀猪的,把瓦特说成是“中国杰出的发明家”等等,这样的论据怎么能证明观点?这样的文章怎么会得高分呢?
五、结构能合理顺畅,忌简单紊乱
所谓结构合理顺畅,下笔之前能有整体的构思,最好列出提纲,要有文体意识,忌写成“四不像”。
有些考生头脑中没有起码的大纲,看一看题目就动笔,写了开头再想下一段,没有整体的意识。或拖泥带水地“绕圈子”,或东挪西凑地“填格子”,生拉硬扯完成800个字。结果就造成文中脱节、重复、散杂的情况。
写议论文不写成有深度的递进式、正反鲜明的对比式,而多是简单地分解成三个平面的并列的分论点,加一些材料完事。“拒绝平庸,需要1、2、3。”“拒绝平庸,可以A、B、C。”这样的句式比比皆是。如:
“拒绝平庸,要有一颗不甘平庸的心;拒绝平庸,要有一颗耐得住平庸的心;拒绝平庸,要有光彩后超脱平庸的心。”
“莲花能出淤泥而不染,因为它有坚守,所以能拒绝平庸;滴水可以穿石,因为它有坚守,所以能拒绝平庸;小草能破土穿石,因为它有坚守,所以能拒绝平庸。”
六、说理能符合事理,忌莫名其妙
议论文的核心在于阐明道理,以理服人,理是否说得深刻透彻,这是衡量议论文质量的关键,但同时也要让议论语言生动活泼,让枯燥的说理文采斐然,使读者乐于阅读。因此就得有逻辑地说话,有联系地说话,学会深入、有见识地说话。
“金龟子游荡草原,缱绻的目光锁住的是几个粪球,却忽略草原的地大物博,于是终日沉浸在裹腹的满足之中,沦为逐臭之夫。井底之蛙贪图井底的安逸,拒绝奔赴大海的怀抱,甘愿碌碌一生,成为别人的笑谈。而雄鹰拒绝平庸,以荆棘为房,削去对家的依恋,以瓦砾为食,炼就尖锐的长嘴,重洗自然法则。拒绝平庸,雄鹰矫健的翅膀划破长空,问鼎苍穹,激起人类我主沉浮的斗志。”既不顾动物习性,一味苛求,又不合事实,任意拔高或贬低,很是没有道理。
而精彩的说理总是朴素中蕴含哲思,平淡中富有深味,如:“人生并不要做独一无二的太阳,那满天闪烁的繁星难道是平庸吗?它们总是平凡却又各放光彩罢了。”“青草平凡,但它绝不平庸,根在土中,心却向着蓝天伸长。愿做一株小草,平凡的身躯中发出‘拒绝平庸’的呐喊。”
七、用词能贴切传神,忌生编乱造
遣词用语能很好地反映考生的语文功底。“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吕叔湘语)
使用修辞,能使文章富有文采,如排比能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比喻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等等。华丽齐整是美,平淡素朴也是美。有时用妥一个字“而境界全出”,有时改动一个词而尽得风流。
“平庸是什么,平庸是古代动乱时期的归隐热,平庸是方兴未艾的超女热,是骡子是马都敢拉上台面叫唤两声;平庸是东施效颦,平庸是瓦釜雷鸣一般的爆炸头……还自然一个本色,我们要拒绝平庸。”形象生动地批评了各种平庸,对比鲜明,振聋发聩。
“平庸是花,拒绝是严冬。平庸是鱼,拒绝是水。”
“平庸就像机器,没有油,吱吱哑哑,发出杂乱的吵闹声。”
“鲜花终究要插在牛粪上,于是我妈决定嫁给我那平庸的父亲。”这些比喻读后的感觉是什么?胡言乱语罢了。
八、抒情能有感而发,忌无病
抒情就是在记叙文中抒发对人事景物的思想感情,用褒扬、赞美或感叹的语气表达作者的感受。它的作用是表明作者的态度和立场,借以加强记叙的深度,揭示文章的主旨。它是建立在记叙的基础上的,忌无病,也忌不合情理。
“不在乎高,不在乎远,会飞就是鸟;不在乎快,不在乎深,会游就是鱼。平庸不会让鸟儿飞翔,不会使小草拼命生长,平庸更不会让梦想开花。”前后有什么联系呢?鸟儿飞翔,小草生长和平庸有关系吗?
“此时的我惭愧了,难道一个乞丐连享受阳光也要带有一颗乞讨的心,难道我的眼光就那么平庸,只把乞丐定义成要饭的,树儿在嘲笑我,鸟儿在嘲笑我,嘲笑平庸。”
这是考生有一次看到在草地边晒太阳的一个乞丐,出于同情就往罐子里扔了一元钱,结果那个乞丐追上来还给他了,抒发的一番感慨。合乎情理吗?大家认为向乞丐施舍是平庸吗?相信中国会有如此有品位的乞丐吗?
九、故事能曲尽其妙,忌简单图解
《考试说明》要求“构思精巧”。怎样才能精巧?用作家王蒙的话说就是“亏他想得出来”。
清人袁枚则说:“凡做人贵直,而作文贵曲。”就是说写文章要做到结构曲折多变,尺水兴波。故事写作尤要情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时而山重水复,时而柳暗花明,悬念迭出,跌宕起伏,妙趣横生,使观文者蹙眉才舒,又屏息凝神,随情节的变化、人物的悲喜而惊惧、忧虑,欢欣、狂喜。
如满分作文“和尚指点画家”,考生描写了一个画家“拒绝平庸”的过程,阐发了不仅画画要用心,做人、做事也是如此,用心,才能超越平庸。
而很多考生要么用伪情感或假故事来制造深刻;要么走不出“小我”的境界,只会通过叙写一个小故事来表达一下内心的感受,简单图解一句预设的话语或道理。故事本身就“浅”,表达的感受自然也“弱”,阐发的道理也“陋”。
有的用父亲种桃子过程,最后通过父亲之口说明什么是平庸与不平庸:“很多桃子长的又大又红,看似喜人可口,实则毫无甜味,而恰恰那些带着疤痕不甘平庸的桃子,却是最甜的呀!桃子不甘平庸,人也一样啊。”
有的则编了个小故事,最后,“父亲(或母亲、爷爷等)常说一句话:‘人可以平凡,不可以平庸。’”
十、结尾能耐人寻味,忌空喊口号
俗话说:编筐编篓,贵在收口;描龙画凤,难在点睛。作文中的收尾也是如此。
收尾要做到有利于揭示文章的主题,有利于文章的结构,要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就像欣赏一首绝妙的音乐,一曲终了,余音仍在耳畔回荡,缭绕。
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过这样精辟的话:“我构思的习惯是,必须有一个好的结尾。一件艺术品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最后的工作是否恰当。最后的一句台词,最后一笔油彩等,最容易成功和最容易失败之处往往都在这里。”
考场作文结尾的不足情形:记叙文中结尾“简单”,缺少构思;散文中结尾长篇大论,“画蛇添足”;议论文中语言平淡,点题不足,软弱无力。共性问题是字数不够,口号来凑,常见的是“同学们,让我们……吧”。
聪明的考生能在结尾做到或画龙点睛,卒章显志;或抒发感情,动人心弦;或升华思想,给人启迪;或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总之能富有文采、意蕴深刻、耐人寻味。如:
“只有抬头才能看见星星,只有行动才能追逐梦想,只有拒绝平庸才能使梦想成为现实,才能在崎岖的山路上采撷成功的花朵。”
学校在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重视课程体系建设,本着“加强通识教育、夯实学科基础、凝练专业主干、灵活专业方向、提升实践创新”的原则,设置了通识教育与专业培养相贯通、科学教育与人文素养相融合、理论传授与实践能力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在“平台+模块”培养模式的总体要求下,构建了四大课程平台:公共课程、大类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实践教学课程等平台;两大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和素质教育选修课程模块,具体学分分配见表1。学校目前蒙汉双语授课专业有经济、管理、法学三大类,具体学分分配见表2。科学的课程体系设置有助于学生优良思想品质、人文素养、生态文明与健康人格的培育,有利于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本科教学建设实践
(一)专业建设学校切实加强专业建设,提升改造传统专业,扶持做强优势专业,保护巩固基础专业,稳步发展新兴专业,经过持续努力,我校的学科和专业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截至2011年底,我校有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政治经济学、企业管理学5个学科被评为自治区重点学科,金融学、旅游管理2个学科被评为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获准建设会计学、财政学、金融学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等16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
(二)课程建设为适应社会需求与教学要求,我校在课程建设中,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进一步优化整合课程结构,突出主干,删除重复,加强综合和学科交叉,引入学科发展新成果,使课程体系更为科学。2011年,开课总量2500门左右,其中双语(英汉双语、蒙汉双语)授课课程100门左右,课程资源上网达到100门左右,实践教学课程68门。2011年,资产评估、经济数学基础(微积分)、民族政策与民族理论、财务会计(高职课程)等4门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截至2011年底,学校有27门课程入选自治区级精品课程,72门入选校级精品课程,200门课程入选院(系)级重点建设课程,形成了院级、校级、自治区级三个层次精品(重点)课程建设格局。目前《会计学》、《金融学》、《政治经济学》正在积极准备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在课程改革方面我校也做了积极探索,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采取“3+X”的模式,公共英语教学采用了分级教学,在素质教育选修课中增设了个性发展模块。
(三)教材建设学校一贯重视以专业发展带动教材内容更新,以教学改革促进教材体系优化。在“十一五”期间,学校共支持出版教材265部,其中蒙汉双语教材10余部。引进了一批高水平外文原版教材,进一步丰富了网络教学资源(包含系列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仪器手册、设计应用资料、设计应用方案、工具软件、电子书在内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全校2000多门课程中选用国家、部省、校级规划教材约70%以上,选用近五年出版的新教材90%以上。对内容更新速度快的课程,自编教材讲义200多部,确保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还特别重视民族财经教材的编写工作,如2011年,金融学院有5部教材获得教育部蒙文统编教材计划资助。
(四)实践教学学校重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融会贯通,通过加强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改革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由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跨专业综合实验、创业创新实验为一体的实验教学体系,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专业基本技能、业务处理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形成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使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素养和个性化能力通过实验教学得到培养。学校还重点建设了46门实验课程,并进一步加强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管理,建立毕业论文的奖励制度和“防抄袭系统”。为进一步推进民族班外语教学改革,提高民族班学生外语水平,初步建成了少数民族多语种资源库、少数民族汉语、英语语言训练中心。
(五)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在课程体系中开设有创新创业的课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创新创业的有关系统知识。通过入学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和相关专业课授课中的有关案例向学生传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多次聘请学校毕业成功人士进行讲座,以他们工作和创业的亲身经历展示了工作和创业的艰辛和快乐,使学生受益匪浅。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科研训练和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具体事例如表3所示。
(六)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近年来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改革和发展的突出位置来抓。一方面出台了诸如奖励考研、高薪聘用等一系列培养、引进和稳定教师队伍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按照“相对稳定、合理流动、专兼结合、资源共享”的原则与“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柔性引进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并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的教师队伍管理模式和机制,使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不断加强。2011年,会计学、市场营销学2个教学团队被评为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2位教师被评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1位教师被评为自治区级教坛新秀。2011年,学校还积极开展校内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的评选活动,组织第七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大赛,加强蒙汉双语民族财经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
(七)国际合作教育学校不断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美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蒙古等国多所大学建立了学术交流和校际协作关系。为进一步加强与合作院校的交流,积极引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拓宽办学途径,学校自2008年开始与澳大利亚阳光海岸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招收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电子商务及会计学等五个专业的本科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见图1)。
(八)校园文化建设在悠久办学历史和丰厚的校园文化积淀基础上,学校紧密结合当前形势,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文化艺术及学术修养。1.大学生读书活动积极贯彻执行《内蒙古财经学院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施方案》以及相关配套文件精神,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程,开展素质教育工程和大学生读书活动,实行素质拓展认证制度,提升我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整体水平。学校制定了《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将读书活动列入学生必修学分,并设立专项资金。按照方案要求,从2008级学生起,向学生推荐100部经典著作,开展大学生读书活动,并将读书活动纳入学分制管理,且为必修学分。学生必须完成规定数量的精选书目,精读书目要撰写读书报告,由指定教师进行批阅,成绩全部合格者,取得2个学分。2.民族文化教育开展热爱内蒙古的宣传教育活动,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举办了内蒙古财经学院第四届“呼思乐”杯蒙语授课班学生基础知识竞赛,举办了内蒙古财经学院第二届“草原雄鹰”搏克大赛,举办了第三届“奥奇杯”蒙古族民歌大赛,举办了“天骄之声,唱响校园”蒙古族长调走进大学系列音乐文化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广大学生倍加珍惜并自觉维护民族团结。3.学生社团活动本着“学术类社团、体育类社团、文艺类社团、公益类社团”的思路,调整了学生社团布局结构和规模。目前学校共有学生社团42个,各社团能根据自身特点,开展符合自身特色的亮点活动。社团联合会先后举办了“回忆四季放飞梦想”为主题的2011年毕业生歌会、社团联合会第二届体育节、内蒙古财经学院第六届电影节、社团联谊晚会等大型活动。萱原文学社举办的“学满萱原文扬财院”文学知识竞赛活动、星探天文社举办的“天宫一号”学术讲座活动、飓风话剧团举办的“放飞青想,展现话剧魅力”主题汇报演出、爱心社的“爱心之旅”、马头琴协会的专场报告演出等活动都取得了成功。
三、本科教学改革实践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教育厅学分制改革会议精神以及《内蒙古财经学院教育教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认真做好深化学分制管理改革工作。通过到区内、外兄弟院校调研,广泛汲取学分制改革经验,已形成《内蒙古财经学院深化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草稿)》,成立学分制改革领导小组,明确各阶段工作任务。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原有的本科生专业分流办法,在2010级本科学生中实施“2+6”人才培养模式;采取了“2+2”的国际合作培养模式;针对本科三批学生招生范围仅限管理学学科门类现状,制定《内蒙古财经学院全日制本科三批学生专业分流实施方案(暂行)》;在财政税务学院推行“双证”、“双专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重新修订双学士学位管理条例,把双学士学位教育与副修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实验室:经济管理实验实训中心;4个自治区级实验室:计算机实验中心、计算机硬件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会计实验室;1个联合实验室: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财经学院3S联合实验室;3个校级实验室:语言训练中心、民族语言训练中心、职业学院教学实验中心;1个资源库:多语种经济管理资源库。此外,还有各学院实验室如测量工程实验室、规划与地理信息系统、旅游管理实验室、网络模拟审判实训室等等,还建设了大量实习基地、创新基地。学校特别重视“经济管理实验实训中心”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作用,2006年中心被评为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7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011年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财经教育分会实验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中心围绕学校人才的培养目标,细致地分析了民族地区、地方性院校的生源特征和区域社会经济生活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特点,深入研究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教育模式。树立了以学生为本,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实验教学理念,明确了实验教学建设和改革的思路,即搭建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实验教学平台,运用信息资源和软件资源,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经济现象分析、业务过程仿真模拟的虚拟实验环境。构建起了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的教学体系。初步完成了与实验教学目标协调一致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并通过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实验课程建设、实验师资队伍建设、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实验教学管理等保证实验教学正常运行和实验教学效果,达到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为推动教学管理改革的研究,积极采取课题立项、成果评奖、经费资助等措施,鼓励教学管理人员结合实际,更新观念,主动探索、研究教育教学以及管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2011年,共立项校级教育教学项目58项,其中重点项目13项;一般项目45项。在研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重点课题———《以教育技术促进学校教育创新研究》子课题。从多学科视角,结合实践,逐步开展民族财经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目前,我校已有多项民族财经教育立项课题,有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西部地区民族财经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教育厅“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少数民族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2011年学校又有10项校级民族教育课题立项。组织相关教师继续申请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从预科生培养、管理与教育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民族班教育教学改革的难点、民族班和预科班基础课程教学等方面进行相关研究。并加强与西部地区财经类兄弟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努力学习其民族财经人才培养的优秀经验;加强对这些院校的实地调查,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了解和掌握少数民族财经教育领域的前沿信息,针对民族财经教育教学的更多问题进行认真研究,使我校民族教育教学工作,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健康推进。
关键词:内蒙古;产业集群;模式;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3-0211-02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在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的关键是拥有产业的竞争优势,而产业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产业发展模式和发展水平。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优选模式,不仅可以通过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生产推进产业的发展和提升产业水平,使区域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而且能够通过企业间的竞争和合作,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有力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这已成为发达国家和中国东部沿海的成功经验。对于发展相对滞后的内蒙古来说,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内蒙古产业集群主要发展模式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产业集群模式进行了研究。OECD从集群层次的角度将产业集群分为宏观、微观和中观。Markusen则从经济活动的空间角度把产业集群分为马歇尔式、轮轴式、卫星平台式、政府启动型式。国内学者机构也对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依据不同标准,对东部沿海地区产业集群模式概括为不同的类型。如仇保兴将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分为制造、销售和混合型产业集群;而国家发改委将产业集群模式分为古典产业集群、龙头+网络型、以核心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相互配套的产业集群[1];王缉慈将产业集群分为传统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创意产业集群[2]。
目前对于内蒙古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关于内蒙古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研究非常少,仅赵海东《“内蒙古现象”分析研究报告》、赵云平《内蒙古产业集群战略》等论著中有所涉及,还未见有详尽系统研究。
内蒙古的产业集群也经历了由小到大和向不同产业扩张的发展过程,已初步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并且有一定影响力的产业集群。笔者借鉴王缉慈的产业集群模式分类方法将内蒙古产业集群主要发展模式归纳为传统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服务产业集群三种。
1.传统产业集群。在内蒙古传统产业中,能源、化工建材、冶金、机械装备、乳制品、羊绒和肉制品行业,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资源优势,已造就了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名的企业和品牌,在其示范和带领下,相关中小企业不断进入,从而逐步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如以神华为首,伊煤、霍林河等遍布全区的能源产业集群;以神华、鄂尔多斯、亿利为主力的煤化工产业集群;以包钢、包铝、希望铝业和大唐铝业为代表的冶金产业集群;以北方重汽、包头一机、华锐和一汽亿阳为骨干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伊利、蒙牛为龙头,牛妈妈、骑士等为补充的乳制品产业集群;以鄂尔多斯、鹿王为核心,、兆君、蒙古王紧随其后的羊绒产业集群;以小肥羊、小尾羊、科尔沁等一大批企业形成的肉业产业集群。
2.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蒙古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发展高科技产业是关键。因而在一些有科研基础的地区,建立一定数量的科技产业园区、基地和孵化机构,为高新技术产业创造适宜的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近二十多年的努力,内蒙古已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基地和孵化器10个,自治区级高新技术园区、基地和孵化器29个,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企业181家,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3],产业集群效应的优势开始显现。
3.服务产业集群。内蒙古的服务产业集群发展较晚,但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聚,体现出一定的产业特征和产业发展方向。主要集中于物流、旅游、文化创意三类产业集群。(1)内蒙古的物流产业集群主要依托物流园区为载体,以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为支撑,形成了涵盖农副产品、煤炭、化工建材、装备等各类商品并具有仓储、加工、配送、分拣、包装、信息等多种服务功能的物流产业集聚区。(2)内蒙古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不断的开发建设,已形成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休闲集聚区。如以大召、成吉思汗陵等为主的历史宗教文化旅游集聚区;以希拉穆仁草原、呼伦贝尔草原等为代表的草原文化旅游集聚区;以恩格贝、响沙湾为主的沙漠文化旅游集聚区;以阿尔山、贺兰山等为代表的生态旅游产业集聚区。(3)内蒙古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目前已建和在建的园区有呼和浩特大盛魁文化产业园、包头燕家梁文化产业园等八家文化产业园。①
二、内蒙古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些年内蒙古的各类产业集群发展较快,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与东部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相比仍然差距较大,主要体现为集群数量少、有影响力的品牌少,综合竞争力弱等。主要问题及原因如下:
1.长期以来,内蒙古传统产业集群因为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导致受资源价格波动影响大,对当地经济的影响也较大,而且这种风险不易化解。如以煤炭生产为例,从2011年以来,国际煤炭价格持续下跌导致煤炭出口受阻,同时由于国内国外煤炭价格倒挂导致进口量大增;另外受国内经济调整的影响,煤炭生产增速大幅下降。内蒙古作为煤炭主产区,受到较大的冲击,很多煤企被迫限产减产甚至停产,利润大幅度下降;另外传统产业普遍存在资源利用率不高的情况、极易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企业发展后劲和当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内蒙古高科技产业集群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政府过度重视招商引资、重复建设而忽视软环境的建设;企业则存在产品科技含量低和研发经费不足,从而创新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数据来看,2010年内蒙古科研经费投入总计63.7亿元仅占全区GDP的比重为0.55%,全国排名第二十二位;科研人员24.8万,全国排名第二十二位;科研论文专利全国排名第二十六位,这与内蒙古GDP全国排位较前似乎不相匹配。另外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根植性不强;并且集群内企业间缺乏知识溢出和网络关系,关联度低,呈现“群”而不“聚”的特点。这样建立起来的高科技产业集群非常不稳定,一旦其他地区出台更优惠的政策条件,则会纷纷离去,严重影响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发展。
3.内蒙古服务产业集群因发展时间短,企业规模偏小,市场影响力弱。其中物流产业存在管理不规范、送货服务质量低、企业形象不佳、专业人才不足等问题,致使相关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与东部沿海相关产业集群发展相比也存在明显的劣势。另外因服务业资金投入不足,行业品牌的影响力亟待加强。
三、加快内蒙古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
1.建立健全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内蒙古政府高度重视本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先后制定了《关于承接产业转移发展非资源型产业构建多元化发展等的指导意见》、《内蒙古服务业集聚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内蒙古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等意见和规划,有力地支持了当地产业集群的发展,但仍有一些方面亟待解决。一是尽快制定产业集群识别和认定标准。因为有了标准既可以准确判断产业集群发展的阶段和水平,又可以制定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政策,促进产业集群快速健康发展。二是制定政策规划,引导各盟市间产业集群协调发展,避免因重复建设导致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三是制定相关政策,重点支持传统产业集群升级和发展新兴产业集群、创意产业集群。
2.构建产业集群发展的服务支持体系。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实践证明,一个地区产业集群的快速健康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功能强大、服务全面的服务支持体系。内蒙古地区可以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自主经营、有偿服务”的原则,建立一批研究中心、检测中心,同时构建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共享;另外政府需要引导和支持产业集群发展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促进产业升级、维护企业间合法权益、规范市场秩序和价格协调、职业培训等方面发挥必不可少的作用。
3.加强区内外产学研合作力度,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通过积极引导和支持集群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联合体,充分发挥现有包头国家科技创业园、呼和浩特留学人员创业园、京蒙高科企业孵化器有限责任公司三家国家级企业孵化器,以及内蒙古创意软件示范园、金山科技城等地方孵化器的作用。鼓励科研成果向重点产业集群转化,同时搭建技术服务平台,实现成果转化的高效便捷,减少交易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内蒙古产业集群的综合竞争力。
4.发展循环产业集群模式,注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于传统产业集群可以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充分利用废弃物,实现清洁生产,这样通过延伸产业链,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对于高科技产业集群应以生态园区为载体,循环经济为引导,通过创立高科技循环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产业集群是未来重点发展的循环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 丘海雄,等.珠江三角洲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与竞争力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