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02: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学管理制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树立开放、创新的教学管理理念
当前,小学教学管理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之下难免会面临诸多新的挑战。一些陈旧的、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难免会有与新课程理念相悖之处。这就需要我们参与学校管理的所有教职人员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以及创造性,参与到小学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当中去。例如,对于同学们的评价既要考虑其共性又要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对于教师的集体备课,既要考虑到本学科授课构想的一般原则和思路,又必须要求我们教师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创造以及调整自身独特的课堂教学策略。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小学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必须要始终贯彻开放、创新的教学管理理念。
二、建立以教师为本的教学研究与管理制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对于我们所有一线小学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也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要求———要逐步转变成为一名教学的研究者,甚至最终成为教育家。在这样的要求之下,我们的小学教师必须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和创新,逐步成为一个教学实践的研究者。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的学校也应该要求教师积极进行探究和创新,要求教师积极对本学科的课堂教学进行研究。而这一切都应该做到以教师为本。
笔者认为,学校必须要建立起以教师为本的科学研究以及管理制度,进而通过制度化的建设促进教师积极参与到教学研究中去。例如,可以建立相关的制度,激发教师参与到自我反思、教学个案总结以及学术中去。还可以建立相关的制度促进我们的教师加强与相关的专家学者、学生家长以及学生的对话和研究中去。对于具体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要积极征求本校教师的意见,让大家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集众家之长建立起令全体教师都满意的教学管理制度。这种做法是相当必要的,也是非常科学的。切记不能盲目为之,否则很可能会引起教师的不满,进而大大降低相关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
三、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
新课程改革标准的实施对于我们学校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及具体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样的要求无论是对于我们的一线教师亦或是我们的学生和家长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基于此种情况,我们所有的教师以及教学管理人员都应该进行认真地探索、实践和总结,让我们的教学管理制度更加科学化和民主化。新课程标准中的很多理念都表明我们学校管理的重心在开始下移———从专制逐步走向民主、从集权逐步走向分权。而我们的学校更应该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建立一个更加科学、民主的学校管理制度。建立一个由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以及社区人士都能够共同参与的教学管理制度。让我们的教学管理制度更加科学化和民主化。当然,在具体的教学管理制度制定的时候也可以参照国外的一些做法和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比较好的学校的做法,吸取其中的优秀之处为我所用。
四、总结
小学的教学管理制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也并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论述清楚的。笔者在研究的过程当中认为上述几点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要真正做到上述几点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小学的教学管理制度一定会建设得更加科学化和民主化,也会更加有效。无规矩不成方圆,相信在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影响下,我们的学校教学质量能够得到稳步提升,进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许小红 单位:重庆市万州区培文中心小学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 毕业论文 质量管理
一、引言
独立学院是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实践课程,也是体现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以及办学特色的重要指标,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以下简称珠江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应用、彰显特色的办学理念,按照保证基础、强化实践、培养能力、提升素质的人才培养规格,强化实践教学,把毕业论文作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实践环节,努力保障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本文基于广东17所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调查数据,以珠江学院为例,对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影响因素与管理模式进行初步研究。
二、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影响因素
1 指导教师因素。指导教师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主导因素。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总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师资队伍数量不断上升,质量不断提高,基本满足了独立学院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但是,据调查,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状态,即主要由从公办高校退休的年龄偏大的教师和刚从大学毕业参加教学工作的年轻教师组成,而中年骨干教师所占比例较少;教师职称结构总体呈现“高职称教师少、低职称教师多”的现状,教师的职称层次有待提高。独立学院是教学型学院,教师需承担大量教学工作,而承担的科研项目和教学研究项目却很少,使得其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难以提高。另外,由于诸多原因,致使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相对不稳定,教师流动性大,阻碍了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从总体上看,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基本能够满足毕业论文教学的需要,但不少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经验不足,指导方法有待改进,指导质量有待提高,指导责任心也有待增强,这些问题成为制约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重要因素。
2 学生因素。学生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主体因素。毕业论文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习方式的独立性和自由度,使得学生必须更加主动学习,切实强化主体意识,方可保证学习质量。从调查结果来看,独立学院学生除高考成绩与母体高校学生存在差距外,其能力、素质与母体高校学生相比却各有特点和优势,甚至有不少学生在个性和特长等方面还比母体高校学生表现突出,优于母体高校学生。独立学院的绝大多数本科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态度是端正的,认为这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学习环节,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毕业论文课程教学与学生就业、考研、考公务员等在时间上存在冲突,也有极个别学生受急功近利、虚假浮躁风气影响,对毕业论文课程学习认识不足,疲于应付,甚至直接从网上抄袭或请“”代劳,违反学术道德,对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并影响了毕业论文教学质量及育人效果。
3 教学条件因素。教学条件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基础因素。毕业论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以配套的实践教学条件为基础。然而,大多数独立学院办学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尤其是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实践教学基地、图书资料、网络文献信息资源等还不能完全满足毕业论文教学的实际需要。同时,许多独立学院对毕业论文经费投入不足,成为制约提高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前,许多独立学院正处于发展战略转型期,在不断增加教学投入,逐步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应更加注重改善实习、实验条件,更加注重实践教学,更加注重内涵发展,这必将推动独立学院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也为毕业论文教学质量保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教学管理因素。教学管理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核心因素。毕业论文课程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只有强化其教学过程各环节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方可得到有效保障。从调查结果来看,独立学院充分发挥毕业论文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把规范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作为打造办学特色和创建品牌的重要内容,同时制定了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制度,促进了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由于独立学院办学时间短,大多数独立学院没有形成规范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毕业论文选题、开题、指导、评阅、成绩评定、答辩、质量监控、诚信质量管理、优秀毕业论文评选标准等教学管理制度尚未建立健全,加之毕业论文教学管理经验还不足。这些问题成为了制约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核心因素。
三、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管理模式
1 坚持分类管理。坚持分类管理,是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前提。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管理应当严格标准,统筹管理模式,以维护教学秩序和教学管理秩序,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管理应当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坚持分类管理,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珠江学院实行以分类管理为前提的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积极探索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分类管理模式。一是同绕系、专业、指导教师、教学条件等因素,在学院统筹管理模式下。规范职能部门、系、指导教师的职责,充分发挥各系、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实施专业差别化管理模式。珠江学院鼓励各系根据专业特点,引导和鼓励各专业师生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自行制定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标准,自行实施个性化的教学管理,自行规范质量评价的约束机制,以充分发挥师生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保障毕业论文教学质量。三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和引导各专业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以及就业方向开展毕业论文实践,以增强毕业论文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毕业论文教学效果,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 加强规范管理。加强规范管理,是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抓手。珠江学院按照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工作的特点,逐步构建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章立制。制定了《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细则(试行)》《本科学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选与奖励工作细则》和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计划以及中期检查等教学管理制度,明确了各学科专业毕业论文格式规范和质量标准,为系、指导教师和学生开展毕业论文教学工作提供制度平台。二是将毕业论文写作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以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切实提高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技能和水平。三是加强指导教师管理。珠江学院明确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资格标准与工作职责,并坚持选拔有一定学术水平、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同时,建立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论文培训制度。在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开始之前,由各系分别对指导教师进行统一培训,以提高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和质量。四是加强学生教育与管理。各系针对各年级学生毕业论文教学及教学管理实际,围绕学风和安全等主题,以专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强化学生毕业论文教学期间的学生管理工作,确保毕业论文教学的正常秩序。
3 强化过程管理。强化过程管理,是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关键。珠江学院针对毕业论文教学时间长的特点,将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工作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并围绕各个阶段的教学工作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措施,强化全过程管理。在前期阶段,主要是做好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计划、指导教师选拔与培训、选题与开题等工作。在中期阶段,主要是做好中期检查工作.重点检查指导教师指导情况、毕业论文教学进度完成情况、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工作的数量与质量情况以及毕业论文教学及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等。在后期阶段,主要是做好评阅、答辩、成绩评定、优秀论文评选、诚信评估、总结、归档等工作。珠江学院通过强化毕业论文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使毕业论文教学计划得到有效执行,教学各环节工作均得到有效落实,确保了按时按质完成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保证了毕业论文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4 实施问责管理。实施问责管理,是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手段。珠江学院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实施问责管理制度。第一,实行责任人制度。珠江学院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分别由主管教学院长、教务处处长、系主任负责其职责范围内的教学管理任务,指导教师负责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直接责任。同时,认真落实责任人制度,强调责任人必须切实承担起落实毕业论文教学的责任,保证毕业论文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对不认真履行责任人责任,甚至违反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对毕业论文教学造成不良影响或后果的,均按学院规定给予处理。第二,实行诚信承诺制度。指导教师和学生均应当签具毕业论文诚信承诺书,指导教师应当对学生毕业论文诚信质量负责。学生必须恪守学术道德,维护科学诚信。凡学生毕业论文被发现为抄袭或剽窃并经学院学术委员会确认属实的,均按照《学生考试作弊及违纪处分实施细则》给予学生适当处分。第三,实行督管制度。学院教学督导员按照“严督、善导”的工作方针,以问责的形式积极参与毕业论文全过程质量管理,并通过及时发现和参与解决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职能部门、系、指导教师以及学生起到引导和约束作用。
1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1.1教学管理制度过于规范化,对教学约束监督作用大。根据相关的实践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进行教学管理制度的创设及完善过程中,主要针对教学活动的特征及目标,按照一定的规格要求及行动标准进行工作的展开。例如,不管是经济系还是文学系,甚至说每一个二级学院采用的均是统一的计划、大纲、导言、试卷模板等,在题型、分值等方面均是一致的。再例如,由教师进行统一备课,在平时作业次数内容上也是一致的,阅卷及成绩公布也采用的是同一种方法。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教学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期末汇总材料、学生论文指导、答辩指导等等,都是通过清单的方式进行递交,并且要求所有教师及学生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执行,只要符合清单中的内容及数量就可以视为工作合格。这样统一的教学管理具有很强的规范性,甚至可以与工业产品相媲美,但是,由于在形式上过于统一,反而忽略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时所需要的素质培养、技能培养、客观考核等宗旨和原则,更是挫伤了教师对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无法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及质量,这样的教学管理制度从本质上来讲,违反了教学管理的原则和宗旨,也偏离了本科应用型院校的教学思路。1.2教学管理制度从上到下,服务理念不强。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当明确教学才是工作重点及核心内容,一切教学管理工作都应当服务于教学活动,保障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和有效进行,维持课堂教学纪律,同时对学生及教师所反馈出的信息数据进行有效的转达或解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学管理应当充分发挥其辅助作用,将教师、学生、主管部门进行有效整合,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但根据调查研究,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在开展教学管理制度工作时仅仅发挥出了上传下达的作用,追求工作的稳定性和制度的执行力度,忽略了教学效果及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也没有切实考虑到学生及教师制度的感受,久而久之,教学管理工作看似有序开展,但实际脱离了教学核心,逐渐形成了重管理轻教学的不良作风。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只是单纯的接受命令,被动改革创新,忽略了教学的真正目标及方向,学生及教师的自主性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1.3忽略了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宗旨及人才培养目标。当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开展管理工作时大多将工作重心集中在事务性的工作中,例如开学工作是否顺利进行、教学资料是否按时上交、对教师备课情况,听课记录等的检查考核,考场秩序是否有序平稳,归档工作是否科学合理等,一切管理工作开展的目标在于实现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没有任何问题的出现及发生,但这样的管理模式仅仅满足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没有考虑到实际教学及学习的效果。同时,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民办高校,管理成本与实际收入成为其管理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对教师工作的设置时大多只是关注工作任务是否超负荷或是满负荷,没有考虑到实际教学效率。另外,在进行教学质量及学习效果的评价考核时,仍然采用的是传统机械的、程序化的模式方法,没有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宗旨,使得整个教学管理工作仅仅是实现机构的运转,没有切实为教学工作服务。
2全面实现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工作统一的现实意义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只有管理制度与教学实践工作的有序开展具有一致的目标任务时,即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应用型高素质技能综合人才,凸显出本科教学特色,只有这样,二者才能在平等的层面上共同实现目标任务。众所周知,管理制度及实践工作的共同发展,协调运作能够减少院校内耗,提高教学工作质量。具体而言,在传统的认知中,教学管理制度的创设是为了实践教学活动有序开展,这样的理念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偏离了管理制度的实际要求,导致实践教学活动失去了有力支撑。基于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进行教学管理时应当明确教学目标及人才培养任务,以相应的制度作为支撑,实现二者的协调运作,建立起健全的管理体系,明确主次及辅助作用,充分发挥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的价值,实现课程内容教学模式的全面改革创新。同时,要凸显出教学模式的时效性,管理制度必须为其提供可靠的支持服务,为了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优质人才,教学管理制度也应当具备灵活性、可操作性。
3提高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效率及服务性能的策略和措施
3.1创设三位一体的管理制度,为教学提供良好的保障环境。随着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的全面开展,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创设教学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将政府、企业纳入到创设体系中,共同进行互动型的教学环境的建设,打破传统教学制度对教学工作的束缚,逐渐实现教学工作的创新性、应用性,同时,提高制度服务于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及柔韧性。根据上文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过于标准化,这主要是由于社会及其他服务因素造成的,比如,政府相关部门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是标准的、统一的、严格的,因此高校为了迎合职能部门的具体要求,会保证活动中的资料及数据符合标准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不仅仅是高校的工作,必须由政府及企业共同协助,才能实现有序开展。基于此,政府相关行政部门应当减少对教育工作的干预,给院校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改革创新,提高教学工作的管理效率,在院校中形成良好、自由、平等的氛围,不忘初心,实现教育本质的回归。3.2基于平等制度,创建和谐的教学管理制度。众所周知,教学管理制度是为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所服务的,其所面临的对象及工作的直接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因此,在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设定符合实际需求的课程目标、创设多元化的教学考核评价方式等等方面,教师及学生才是发言人。具体而言,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当建立起健全、民主、动态化的管理制度,不断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并以此作为办学宗旨和教学基本原则,对管理制度进行创新改革、修正完善。通过这样的方式,加速改革进程,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管理制度应当充分凸显出教师及学生的重要地位,实现制度的自由灵活,充分体现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特色,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3.3建设系统科学的、满足专业课改革需求的教学监控机制。教学监控主要是指对实际教学工作中的管理方式及学生的考核模式进行分析调查。具体而言,对于教学质量的监控而言,应当以学生和企业作为基本出发点,只有学生乐于接受,企业认同认可的教学过程才能充分体现出教学改革的价值和作用。基于专业课改革的基本特征及主要方式,教学目标应当科学合理的进行调整优化,只有实现管理制度与工作目标的一致性,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实践运用人才,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学效果的管理制度应当科学灵活,具有一定的弹性,这样才能拉近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快速掌握企业工作及流程;而对于评价考核形式的监管则应当凸显出其多元化和开放性,不仅仅由管理部门进行标准的制定,只有充分凸显出学生的技能技巧,结合专业课程的本质特征,这样的考核机制才是最适合学生的。基于此,管理部门应当将部分权力下放,由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而不是传统的对考试题型、题库、资料等进行监管。3.4营造出具有人文特征的、科学的教学管理文化环境。众所周知,要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及职业道德素养并不是紧紧依靠统一硬性的管理模式就能实现,只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出良好的、艺术性的、具有一定人文特征的管理文化氛围才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加强对知识、技能、素养的理解和认知。因此,人性化的管理制度能够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加速课程改革,充分凸显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特色文化,而规范的管理制度则应当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进行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过程中应当创设三位一体的管理制度,为教学提供良好的保障环境,基于平等制度,创建和谐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系统科学的、满足专业课改革需求的教学监控机制,打造出具有人文特征的、科学的教学管理文化环境。
一、强化管理意识、明确管理职能、加强制度执行力
管理是规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进一步梳理管理制度,删繁就简、去伪存真、适当整合,形成我校特色的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下移管理重心,划分二级管理职能,明确工作职责;进一步推进管理现代化,充分利用教务系统和网络资源,提高管理效率;进一步加大教学质量监控力度,严格执行管理制度。
二、继续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修订和完善课堂教学管理相关规定,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严格停调课制度,加强教学秩序检查,确保教学秩序稳定;突出“三期”检点,强化督导和评估;继续开展试卷、论文检查,规范试卷、论文工作,确保质量;加强青年教师教育和帮扶,着力提高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促进较快提升授课水平;鼓励和支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搭建多媒体教学资源网络平台,促进教学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以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深入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质量工程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并以此为契机,推进我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结合学校实际,以问题为中心设置研究项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省级特色专业、省级示范实验中心建设;引导和支持学校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发展;积极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继续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促进内涵发展
继续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内涵改造,打造优势专业,形成专业特色。XX年,拟申报新设本科专业2-3个;加强专业建设经验的交流与总结,更新观念,创新思维,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加强对新办本科专业建设的指导,继续加大新专业的师资队伍和实验条件建设力度,增强新办专业的综合实力;加强对传统专业的内涵改造,进行品牌建设。
继续加强课程建设,规范课程管理。开展校级重点建设课程建设检查验收工作;组织遴选校级精品课程并推荐申报省级精品课程,争取本年度再获批2-3门;加强课程网站建设,提高精品课程建设现代化水平,为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提供优质服务。
继续开展实验室评估工作,加强实验室建设。启动学科基础课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广泛调研,积极开展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的研究与探讨,结合实验室搬迁工作,组织试点建设,整合实验教学资源,强化管理,提高仪器设备使用效益,提升管理水平,改善实验教学效果,为申报省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作准备。
五、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充实实践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实验教学、课程实习、教学实践、教育实习等各环节的安排,保障学生实践教学时间,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论文关键词: 教育教学管理;创新
论文摘要: 现代教育管理要具有时代特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革新内容,创新方法,更新手段,保持先进性。要树立可持续管理观念,致力于制定、实行公平的政策,创建具有持续性的公平竞争环境,建立起适应形势发展进行持续性调整的机制,以实现管理效能整体性提高的目标。
如今,教育改革面临着极大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任何一个教育组织都十分重视教学管理,因为它与教学成绩一样,都是学校生存的命脉,创新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也是提高学校知名度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学校教育组织必须依靠它来赢得社会、政府、家长和学生对学校的信任、理解和支持。一所质量高的学校绝不是只靠着有几位著名教师、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或者教育经费充足,而是由于学校管理的整体水平和全体教职工共同创造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出,教育教学管理的创新是刻不容缓的。
一、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1、教育管理者的创新素质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过程,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保持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变革和及时更新,这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发动机”,操作这台发动机的正是学校的管理者。因此,学校的管理者是学校教育教学制度创新的关键。
学校管理者支配和引导着学校各个群体的行为,他们是否具有创新素质将直接制约和影响学校的发展和走向。如果一所学校没有一位富于创新的校长,做事情前怕狼,后怕虎,保守求稳,那学校也只能永远望它校之“项背”了。学校管理者必须敢于否定学校旧有的、束缚人性张扬的条条框框,大胆进行教学管理制度创新,这是教育事业发展对学校管理者提出的理性要求,也是取得成功的要素之一。
2、学校内部的创新氛围
目前学校要在比较理想的水平上开展创新教育,还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特别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尚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也就是说学校内部的创新氛围还不够浓烈。教育创新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创造性教育活动,它不是教育管理者独自单方面的行为,而是必须由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的一种整体性、目的性行为。它依赖于全体教职工的真诚投入,依赖于不同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意见的交流与撞击。我们必须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开放和宽容的创新氛围,创造一种以创新为内涵的校园人文环境,给教师以自由想像的时间和空间,给教师以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在教师的相互沟通、相互刺激、相互诱导中,提高工作乐趣,激发创新潜能。
二、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必须遵循两个原则
1、以人为本
现在多指是指经营者或管理者的一种领导方式或理念。学校管理正是如此,要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注重个体的差异发展、注重群体的和谐发展,从而达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活力、善创新的教师队伍是教改向纵深发展的前提,也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任何一项创新活动都离不开人的参与。
2、民主管理
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没有民主的管理,就没有民主的教育;没有制定政策时的民主,就没有执行政策时的严格。一所学校,如果只有少数领导干部的积极性,而没有全体教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那么这所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将难以开展。有关研究资料表明,教师群体对于民主、平等、尊重的情感需要,对于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较其他社会群体有更强烈的追求。因此,在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教育管理者应充分发扬民主,实施合作式、民主式管理,为教师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从而满足教师群体的心理需求,使每一名教师都成为自觉的创新主体,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局面,逐步达到人与学校、人与教育、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三、确立整合思想,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科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机制直接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发展水平,科学合理而富有特色的管理制度则会极大地强化激励的有效性。新的教学管理机制必须致力于有效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要求。其基本特点是:管理体系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管理组织从单一控制型转变成综合支持型,管理模式由刚性向弹性转变,管理方式由过程型向目标型转变,管理方法由行政化、控制为主向民主化、引导为主转变,管理手段由单一化向多样化、网络化转变。
1、 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形成有效组织保障
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是确保学校开展正常工作的根本任务。上海有一所小学,2000年归并了6所村校,成为一所拥有近1700名学生,130多名教师的大型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无疑使原先“垂直式”的管理方式增大了管理的难度,影响了管理效率。在此情况下,校长结合学校实际,确立整合思想改革了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取消了副校长、教导主任等层级,改为条线负责制。把学校常规工作按学科及学校管理的需要,分成若干个条线,每个条线设一个负责人,管理该条线的人和事,并全权负责该条线工作的实施。条线负责人上对校长书记负责,下对教职员工和学生负责,与此同时,接受校长书记和师生员工的监督和评价。从而形成了校长书记——各条线负责人——教职员工的三级管理网络,学校内部管理由垂直管理变为扁平式管理,确保了学校常规管理能落实到处,构建结构完整、环环相扣、体现整体优化的教学管理工作系统。
2、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弹性管理模式
教学管理制度是一种稳定、规范的特有教育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质量保证的组合模式和激励约束机制。创新教育教学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从传统的管理制度向现代化的、先进的、科学的管理制度转变,实现制度创新,真正实现由管理者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因此,必须建立严格而又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给学生以充分的发展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主导作用。我们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对现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清理、修订和完善,积极改革过分强调统一要求的管理模式,突出多样性特点,变硬性管理为弹性管理。近年来,中小学推行的二期课改,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多元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课题。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与危机感,及时把握创新的机遇,不断加快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步伐,使学校能够不断发展优质教育资源,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高职专业人才精细化培养是企业精细化管理手段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辩证运用。它的核心是指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精益求精的管理态度认真落实教学细节管理, 构建和谐发展,实现人校两旺。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注意调动广大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力戒繁琐哲学,鼓励科学创新,才是高职教育教学实行精细化管理取得理想效果的重要保证。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高等职业院校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转型过程中,如何确保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同步提高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之一。
我院院长成立平《高职专业人才精细化培养研究》湖南省级课题已通过了湖南省社科联成果鉴定。该项目将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理念引入高职人才培养,对高职人才精细化培养作了较深入的理论分析,构建了高职人才精细化培养体系,提出了一系列高职人才培养的方法、观点,在该研究过程中注重与实践的结合,利用精细化培养理论,对我院的两个高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造与实施,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文化和管理方法,最早出现在企业管理领域。20世纪90年代,精细化管理从企业延伸到教育领域,成为教育管理的一种重要理念、模式、文化和方法。但学校毕竟不同于企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将专业人才精细化管理理念运用到教育教学管理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辩证理解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精细化和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内涵
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精细化不等同于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如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是把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理论照搬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当中,试图利用精心设计的工艺流程和工作制度来规范人们的工作行为,从而在整体上保障工作的效率和“产品”的质量。典型的做法就是把企业质量控制的IS09000系列标准直接运用于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直接套用其概念条文,把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化、标准化、程序化,这样势必对师生学校生活的全时空占有和全方位、全流程的控制,对教学活动高度主观和机械的规范化过程,此种做法最终结果必然违背了学校教育教学及学生成长的规律,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创新的精神。貌似精细,实际缺少对学生和教学规律的深入分析,盲目依赖强化措施,它至多只能称之为“学校企业化管理”,而不会真正获得教育教学精细化管理的成效。学校教育教学精细化管理是指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精益求精的管理态度认真落实教学细节管理,实现教学管理效益最大化和最优化的一种现代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文化、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是建立在规范管理基础上,对学校教学管理的科学提升。是在常规管理基础上,将社会分工和服务质量精细化,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一种现代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二、教育教学管理要力争从“精细”中出”成果”、从”成果”中提炼“标准”
教育教学常规管理,重在抓细、抓实、抓出成效。细,不等于繁琐,教学常规的“细是简单易行,是想得细、做得细、落实得细;实,是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是注重科学化与规范化的结合。我们的做法是:一抓制度。我院制定了一整套规章制度,形成指导我们日常工作规范的《办学指南》,其中教育教学管理建立了《教学常规制度》、《教师工作量化考核实施方案》、《学校管理工作量化检查方案》等规范化的教学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制度,控制教学过程的管理程序,实现了“制度规范、量化考核,管理精细、工作高效”的教学管理目标。二抓检查。通过对教师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课后答疑等环节的常规教学检查,及时通报教学质量的绩效情况,这样既从中了解教师的工作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又激励、督促他们用心工作和学习;学院督导室组织督导团随机推门听课,深入了解课堂,及时与师生充分交流,寻找解决问题、消除困惑的办法。三抓交流小结。在各层次的检查、督促、评价过程中,随时发现优秀案例,集中进行展示交流,提供样板;定期召开交流会,分享成功经验;生成群体智慧;搜集典型案例或焦点问题,定期举办专题研讨会,集思广益,诊断问题,解决问题;增强成果意识,注重成果物化,组织人员及时提炼推广,及时修订教育教学质量规章制度,从而实现教学过程良性化运转。
三、教育教学管理“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凝聚人心
在现代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核心的理念是“以人为本”,教师管理是第一要务,“师本”才是本之纲目。培育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性得到完善的发展,为教师创设和谐的心理时空,是精细化与人性化融会的和谐教学管理最高境界。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考虑学校领导意图多,注重教学任务分配多,重视教学活动开展多,却很少考虑教师究竟在怎样的心态下接受任务,他们是否感受到完成任务的压力与快乐等。因此,建立各种教学管理规章制度都必须要“以人为本”,要更多地关注师生的需要与情感,把管理定位在“服务”与“尊重”的基础上,使师生在民主的环境中既受到必要的约束,更享有充分的自由,这样教学及学习活动才会充满活力。我院在“抓内涵、上管理、创示范”过程中使教师的独创性劳动得到尊敬与提升,从拟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期,提出了多样化职业教育的理念,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根本利益出发促进其潜能发展,管理制度人性化,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以适合学生的弹性学习为管理手段,给学生留有按自身发展潜力选择的余地,实现拓宽专业基础与增强专业职业技能紧密结合,构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用真诚、民主、科学的态度去制定规范、实施管理,才能与广大师生实现精神层面的深刻交流与共鸣,赢得人心,促进教学教育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成立平.高职专业人才精细化培养.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8
关键词:成人高校 教学质量 全面质量管理 监控体系 探索与实践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部署,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目前,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高等学校要按照把发展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教学管理新模式,加强教学质量监管,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所谓全面质量管理(TMQ)是指为确保产品质量的持续提高,由组织的全体人员综合应用现代科学和管理技术,对影响质量的全过程和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地管理,以达到生产者消费者满意的产品的目的的一种质量管理方法。主要包括四个核心理念:消费者满意、全员参与、质量的持续改善和依据事实进行管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最近的各种实验表明,许多工业领域的新管理程序,都可以实际应用于教育,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可以这样做,而且在一个教育机构内部也可以这样做”。近年来,尤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我国一些高校也开始借鉴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高校如何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即使国外也主要是一些与市场变化非常紧密的职业院校,并不是所有的高校,因此,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讨和丰富。本文结合我校成人教育的工作实际,就借鉴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进行探讨。
一、成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基本框架
(一)质量监控理念。所谓质量观念,是指人们对质量的认识、理解和态度。由于质量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质量应该是“满足消费者的规定的和潜在的需要”。同时,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认为,质量不仅指产品和服务,还包括过程、环境和人员。就高等教育的质量而言,“规定的需要”,主要包括国家有关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条例和文件等,如,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河北省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检查指标体系》等。而“潜在的需要”则是指那些未明确提出但却实际存在或现实尚未显露而在未来将会显现的需要。“过程、环境和人员”在教育的全面质量管理中显得尤其重要,因为教育的过程、环境和教学人员从根本上来保证或满足消费者的规定的和潜在的需要的实现。
(二)质量监控标准。现代教育要求成人高校树立全面的教育质量观,以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学生全面提高的状况作为评判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即树立素质教育的质量观。
为此,各成人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人才培养规格和各主要教学环节的具体情况,制定较为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理论教学方面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①培养目标标准。包括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实验、实习和实训大纲;②课程建设标准:包括重点建设课程及优秀课程评估方案、精品课程评估方案;③试卷、毕业论文标准:考核组织管理、命题与试题管理、成绩评定记载、考场与监考规则等;④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包括教学质量评估方案、教学工作规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等标准;⑤教材建设及选用标准:包括教材建设与管理、教材选用与评价的有关规定。
2.实践教学方面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①实验室工作规程:包括实验教学管理规定、实验教学评估办法、实验技术人员工作规范和岗位职责、实验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开放实验室管理办法、学生实验守则等;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标准,包括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实施办法等;③生产实习标准:包括生产(毕业)实习管理办法、教学实习管理办法、教育实习管理办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校内教学基地管理办法等;④毕业论文(设计)标准:包括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毕业论文(设计)基本规范要求等。
(三)全程质量监控。全面质量管理必须坚持质量管理的全程性。全面质量管理的全程性包括人才培养标准制定过程的质量管理、招生过程的质量管理、教学条件的质量管理、教学过程的质量管理和就业指导过程的质量管理等。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过程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环节,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完成。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途径。因此,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效果的检验,师德建设等各个环节设立质量监控点,以实现教学过程的全面质量提高。
(四)全员质量管理。全员质量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它把教学管理工作由传统的教学管理人员的职责下移到每一个教师,使教师从被管理者上升到管理者,增强了主人翁的责任意识。全员的质量管理要制订各部门、各级各类人员的质量责任制。明确任务和职权,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以形成一个高效、协调、严密的质量管理工作的系统。在明确职权和职责的同时,要求各部门和相关人员对于质量做出相应的承诺。
(五)学校的管理责任。学校各教学管理层次都要有明确的质量管理活动内容。教学管理部门应制订出全校的质量方针、目标政策与质量计划,并统一组织、协调学校各部门、各环节、各类人员的质量管理活动,保证学校最终目标的实现。
二、成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运行机制
鉴于成人高校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的特殊性,要实现预期的管理目标,需要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运行机制。
1.领导决策体系高效。管理的五大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指挥是整个管理工作的中枢,因此,建立自上而下的质量管理领导体系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首要条件。要建立各教学管理部门齐抓共管教学的组织领导保障体系,加强教学管理各个环节的建设,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对重大问题进行民主议事和领导决策。
2.组织保障体系健全。全面质量管理虽然要求全员参与质量管理,但还要有特定的组织或个人专门负责全面质量管理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并承担相应的职责。建立不同层级的质量管理组织,根据管理的职能,在不同层面上实施质量管理。学校权威性的常设管理机构是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务处、教学督导组,起组织协调、分析反馈作用;院(系)是实施教学及管理的实体,也是实施教学质量管理最重要的组织;教研室是最基层的教学单位,是实施教学及管理的最小单位,也是实施教学质量管理最直接与最关键的组织。
3.管理制度体系完善。管理制度是为决定人们相互关系而设立的一些制约,它是组织运行的规则或准则。质量管理必须建立健全管理所需的规章制度。成人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包括对师生、管理队伍和教学环节的管理。为此,必须建立健全教师工作条例、学生管理条例、师德规范、学生守则、管理干部工作条例等一系列管理制度,这些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人们的思想行为。
4.信息反馈体系合理。教学信息是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的保证,是决策机构实施调控的重要依据。全面质量管理要求以事实为依据,定期收集有关教学过程和效果方面的信息,根据提供的信息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对教学进行调节,促使教学沿着计划的方向进行,以达到管理和控制的目的。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校建立了较为全面系统的信息反馈系统,包括学校领导联系院(系)级制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学生信息反馈制度、督导组听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务处工作例会制度等。建立了学生教学信息员反馈制度,通过收集学生信息员提供的各种教学信息,从学生角度了解课堂教学效果,反馈学生对课堂讲授、教学管理、教学条件、教学改革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建立了学生评教制度。即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在学生评教的基础上,根据评估指标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做出判断,对实现教学目标的程度做出鉴定。
5.严格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体系主要是对全面质量管理人员的考核,旨在督促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人的行为,考核的对象包括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等组织内的全体人员。考核的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及表现,要突出业绩。学生的业绩主要是学业成绩、能力和素质。考核的主要方式是考试、考查与鉴定等。教师、干部的业绩是工作任务完成的数量、质量、效益和贡献。考核要制度化,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标准,成立考核领导机构,加强考核的严肃性和公正性。考核的办法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要简便易行。考核结果应纳入晋职、提薪和用人等方面的重要内容,充分调动全员工作的积极性。
可见,教学质量监控就是“以教学质量为中心,领导重视、组织落实、制度完善、标准规范、全员参与、全程实施、信息反馈、过程监控、体系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 王国平.面向21世纪的高校管理要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新理念[J], 高等建筑教育,1999(03)
[2] 刘凡丰,反思美国高校全面质量管理,清华大学教育研究[J],2001(01)
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二、目的和意义
在此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紧密结合本校教学实际 ,经过调查、统计、分析、实践 ,研究出各门课程的教学标准,技能考核标准、考试考核模式等能指导教学实际的方法 ,对本校的教学工作能起到一种指导、推动作用,而要达到教研目的。开展本课题研究,可以提出一些先进的教学管理思想和考试考核模式、基本措施、基本方法,丰富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为全面推行职业学校学生毕业标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职业教育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探索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运行机制和具体模式;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就业前教育与就业后培训、不同类型教育之间、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沟通和衔接,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职业学校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科研能力;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职业教育教学评价和考试制度的变革。
三、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具体研究内容:
1、通过公共文化课程新旧大纲对比研究、职业学校大纲与普通高中大纲的对比研究,编制农村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文化课程的指导性教学计划,探索教学模式改革,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
2、以项目驱动教学作为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专业课程教学计划编制、目标任务(项目)的一般性方法和原则,构建适合农村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课程的项目驱动教学的内容,实现对学生的分层次教学,加强教学过程的监控与管理,建立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在计划编制时注意各课程之间的整体协调,注意学生终身学习的需求。项目确定时注意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深入理解、对所学内容的综合运用、对所学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学内容力求切合学生实际。依据学生个性特点,合理区分学生层次,针对各层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确定不同小项目、小目标,并逐步缩小目标差异,最终全部实现整体目标。
为配合项目驱动教育的实践,正确引导师生的“教”和“学”,使学生成绩更能反映学生的全面素质,我们将对传统的考试方法和内容进行改革,构建一个新的多元评价体系。具体分为平时考核(含学习态度考核,小项目完成情况)、期末测试(理论测试在试卷库中抽取,组织集中考试;实践测试采用工厂生产模式测试,要求完成成型的综合产品)。
3、针对学校目前实习工场出现的一系列安全事故隐患,进一步明确实习指导教师岗位责任,规范管理制度,强化学生安全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同时根据新大纲要求,调整学生专业课与文化比重,优化实践课与理论课比例,加大硬件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扩大校外社会实践基地范围,创造学生实践良好环境,进一步突出实习实践。
(二)研究目标
1、制订专业指导计划。根据新大纲的要求,重新编制机电类的教学指导计划,优化各专业课程开设秩序,确定各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完成的教学任务,确定项目教学中的各项目任务。
2、创新校本教学内容。从农村市场对职业学校的需求出发,根据学校自身特色,精心编写一到二本具有特色并被同行认可、学生满意的适合农村职业教育项目驱动教学的校本教材。
3、优化教学模式、技术与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模块式”教学方法,形成一个具有推广价值的项目教学模式。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使技术、手段、方法优化。在方法上改灌输式为启发式,改单一接受式为重视发现式、导学式、分块式教学,使学生真正有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的机会,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4、强化学生专业实践。
5、建立测评体系。通过对教师教学计划的审定、教学过程的监控管理、教学成果的检测考评,建立教师教学的评价体系。通过对学生课堂学习评价、各个项目学习评价、学期的成绩测评等环节,建立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同时建立学生政治思想评价体系,完成对农村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的综合测评体系的优化工作。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校本教材的开发。
2、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
3、专业指导计划的修订。
4、学生评价机制的建立。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查阅法:通过上网和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实习实训操作流程;学习和借鉴有关项目驱动教学的实录案例的方式方法;补充质量测评体系的漏洞;完善指导性计划的内容等。
2、问卷调查法:设计制定面向全校师生的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当前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和学生的综合评价机制有哪些方面需要改善等等。通过调查和分析,得出结论,寻找解决办法。
3、行动研究法: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教学管理模式和方法 ,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
4、教育实验法:立足于自己的所在的教学班级,通过实验前、后学生学习的变化,找到适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
5、个案研究法:结合课题研究目标,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制定学习计划,针对个性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效指导。
五、研究进度
1、前期准备与开题阶段:
时间为XX年6月至XX年11月。内容为实施方案的制订、相关文件的出台、专家讲座、教师培训。预期成果:各种方案、文件的制订。
2、专题研究阶段:
时间为XX年9月至XX年8月。阶段工作为:(1)XX年9月至XX年3月:调研、讨论优化教学内容。形成项目驱动教学新体系并完成项目驱动教学教材初稿,同时在09级各专业中的《机械加工》、《c语言》、《作文教学》、《静物色彩》、《职业生涯》课程中试用。推行“项目教学法”教学方法,举办学生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总结该方法在教学中的优点及不足,不断进行完善,并推行到其它的课程中去。(2)XX年3月至XX年8月:完成各项目内容电子课件制作工作,归纳、总结使用该方法在教学中的优缺点。预期成果:过程监控体系方案、评价体系方案出台,完成若干篇论文。
3、综合研究阶段:时间为 XX年8月至XX年11月。阶段工作为:(1)XX年8月-XX年3月:在XX级学生中试用教材并推行“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完善各专业项目教学法而形成完整的教材。(2)XX年3月-XX年8月:在XX级学生中继续试用新编教材。预期成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撰写科研论文4篇,教学论文2篇,教材出版。
4、课题结题阶段:XX年12月
六、课题组人员分工
1、项目驱动教学法校本教材开发
负责人:
组成人员:
2、项目驱动教学法与分层次教学法有机结合的探讨,学生心理教育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建立完整的项目教学法过程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价体系
负责人:
组成人员:
3、项目驱动教学法实践与成果推广
负责人:
组成人员:
七、预期研究成果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主要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完善,机电专业教学指导计划的完善,课程项目的确立及开课规划的形成,校本教材的开发,采用项目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分层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形成较为完善的项目教学过程评估体系、效果评价体系。
成果形式主要有:⑴完成《机械加工》等适合项目驱动教学的相关校本教材;⑵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⑶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及教育教学论文10篇以上。编纂论文集《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3) 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各一份。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预期先在校内机电专业进行实践,然后进一步向校内和校外相关专业进行推广,取得预期效果后进一步申请成果并争取在湖南省范围内的广泛推广。本课题的应用范围主要是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此项目受益面比较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对于社会而言,为国家终生教育体系框架的建立奠定一定的基础和积累丰富的经验,并且能以此进行扩展,优化了社会教育资源,职业教育不再是断头教育,职业教育类学生也有了技能终生发展的道路,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能更快更好地培养各层次技能人才;(2)其次对于职业学校而言,由于确定了专业指导计划,明确了各项目培养目标,合理的课程开发方法、课程设置方法,对于各类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提升作用,促进各个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3)再者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本课题研究成果的最大受益者,他们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更多有用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在就业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同时根据情况,能随时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不断提高职业技能水平;(4)最后企业也是本课题研究成果的直接受益者,因为更多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将促进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八、经费概算
1、图书资料、材料费:0.8万元
[关键词]学分制;考试制度;重考制
《大学教育科学》2005年第5期发表了《以生为本改补考制为重考制——北京工业大学深化考试制度改革的新探索)一文(以下简称《以)文),作者对所在的北京工业大学的重考制改革实践进行了介绍,在理论层面进行支持。《以)文源于改革的实践,富有新意,但是读罢文章,甚觉不妥,特此撰文与作者商榷。
一、对《以》文的解读
不妨首先将重考制的主要内容陈列于前。“学生考试不及格或成绩不理想可以重修也可以重考,是否参加重修或重考,由学生自己根据本人的学习情况自主决定;学生每个长学期都可以申请任何一门必修课程的重考;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重考的次数不受限制,只要学校组织有关同一课程的考试,学生都可以参加”[1]。
《以》文问题的提出来自现实,认为在目前高校扩招导致学生多样化形势下,与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相配合的考试管理制度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绝大多数高校的多数课程采取的考试形式是在期末进行的一次性考试”,形式单一,弹性不足;二是考试管理制度“一刀切”,适应不了高校学生多样化需求,没有“以生为本”。因此,必须寻求一种更好的方式来代替弊端种种的考试管理制度,并设计出重考制来解决这些矛盾。因为重考制能够做到“以生为本”,为学生提供多次考试机会,弹性有余。但是,《以》文判断一种考试管理制度是否具有弹性的标准是考试次数的多少。重考制可以提供比补考制更多的考试机会,因而具有弹性。但我们认为,重考制只是形式上而非实质的弹性。下面对文中的具体观点进行分析:
首先,补考所存在的问题是《以》文立论驳斥的对象。按照文章的意思,补考的缺陷在于考试机会只有一次,造成偶然性和风险性过大,而重考可以考很多次,避免了上述补考的缺陷。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考虑到,补考一般针对本学期考试成绩不及格者,时间安排在下个学期开学初(参考《北京工业大学本科学生学籍管理规定) (2005),《复旦大学本科生补考和重修试行规定) (2004),而实际相当多的重点院校已经取消补考制度,规定考试不及格者必须重修,如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天津大学等。还可参考各学校教务处网页关于学籍管理的规定),学生复习的时间自然被安排在寒暑假;而重考只有在“学校组织有关同一课程的考试”的时候,这个时间一般在学期末,很少是学期初,学生不得不在应付本来就繁重的课程期间,挤时间来准备重考,考试科目的增多且考试时间分布比较集中,这样就使他们难以集中精力掌握新学课程,可能反而造成学生成绩的普遍下降,制造出更多需要重考的科目,并以此恶性循环下去。
其次,《以》文也提到了重考与重修不同,重修需要随班跟读一学期再参加考试,而重考只要报名即可参加考试。乍看上去,重修和重考除了跟不跟班上课之外并无甚区别。如果是这样,显然漏掉了一个环节,即经济费用——重修费和重考费。由于重修和重考显然带来学校相关工作人员工作量的增加,学校必然会额外收取一定的重修费和重考费[2]。如果假设重修费被教育部定性为高校乱收费项[3]的既成事实并未发生,则重修费和重考费均可收,且两者都肯定收,其差别只是数额大小不同而已;如果均被禁止收取费用,则重修和重考更无甚区别。另外,《以》文说重考是比重修更理想的方式,因为学生通过课余自学来准备重考。从这里我们可以推理出学生是否上课对考试来说结果相同,前后学期所教授和考察的内容大同小异,无需太多技巧,只需多做几个题、死记硬背即可,足见重考制重视考试结果、轻视培养过程,这种方式对学生学业质量的实质性提高并无帮助,而所谓“以生为本”只是一句口号。总之,我们并未看出重考比重修更优。
第三,《以》文认为,“重考制允许学生为提高成绩重新参加考试,以高分冲抵低分”,“高分记人成绩单存档”,激励了学生好好学习。我们认为,事情并没有想象的这么简单。我们假设学生无须缴纳重考费,可以随意地报名参加重考,显然考高分并不容易。因为科目增加,考试难度没有降低,只会造成前文所提及的成绩下降的恶性循环。如果我们假设需要缴纳重考费,且假设重考制实施之后“高分冲抵低分”的制度设计真的起到了激励作用,那么愿意担负重考费的学生也将有限。此制度将实际偏向经济富裕的大学生。贫困大学生无法承担价格不菲的重考费,对他们来说,考试仍是一次性博弈——偶然性和风险性没有减少,所以重考制可能在局部造成教育不公平问题。
第四,《以》文也说,重考制“适应学生求职、考研、留学等多方面的需求”,“为学生进步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对学生产生的正面效应将是难以估量的”。这里的话语暴露了重考制最大的价值错位问题,即其目的只是为了使学生的成绩单更“好看”,继而“适应求职、保研、留学等的需求”,学校在不触动其课程设置、教师的教学水平、考试方式和内容等的情况下,以分数为目标,让学生一次次参加考试来提高成绩,功利主义教育目的赫然纸上。也许有学者会辩护说,追求考试成绩的高分在社会上可以找到其合法性依据,如市场上弥漫的学历主义,求职、申请保送和留学时成绩单可作敲门砖,等等。我们并没有否定考试的作用和考试成绩的作用。因为“高等教育需要这类标准来维护它的合理性”,但是一些人大胆地警告说,“经过测试的学术能力也许与任何社会有用的才能无关”[4]。我们可以更大胆地警告说,以考试分数为目的的学习更与社会有用才能无关。以分数为目的,可以获得短期效果,却不利于长远发展。不仅如此,高等教育还具有“连带产品”[5]的屑性,如果一所学校的毕业生只会纸上谈兵,于实际的能力并无助益,反而带来负面效应的社会评价,连带性地影响学校的声誉,进而造成生源质量下降。
总之,重考制只是为学生增加考试次数。考试次数的增加可能会给某些学生带来更多的提高成绩的机会,但是这种机会的增加并不意味更多积极意义。重考制并不会使文中所述的不好的教学管理理念,如“教师本位”、培养模式单一、课程考试命题偏难、重死记硬背轻知识迁移、教师教学“满堂灌”、教学管理制度上“一刀切”等发生丝毫改变,重考制甚至在逻辑上与这些方面并无关联。重考制与“早日成才”的理想显然在时间逻辑上亦无关系。所谓“弹性”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只有形式上的表现,而无实质性的进展。重考制鼓励学生重复参加以教师为主导的考试,学生与教师博弈时仍处于完全被动;重修制鼓励学生把时间和经历浪费在提高已修科目上,而不是鼓励学生利用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社会实践,其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必定是短期的。学生不仅不可能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不可能培育出所谓创新能力,相反会更加变成分数的奴隶。
二、透视大众化理论和学分制与考试的关系
《以》文也重点提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和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北京工业大学从1994年试行学分制以来也积累了超过十午的经验[6],那么大众化和学分制对考试管理制度意味着什么?众所周知,中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精荚教育阶段基本停留在计划式的配给制培养学生上,学生所学专业、所学课程和毕业就业均统一决策,学生和教师个人都没有选择的权利,培养的内容以专业知识为核心,课程评价的方式和内容以闭卷考试和知识考查为主,并不涉及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而大众化则不同。在美国,许多人责怪大众化带来的是“人才通货”的贬值。阿什比在反驳大众化高等教育将导致“越多就意味越坏”的责难时,明确指出,“越多就意味着越有差异”[7]。人们经常谈到“大众化了”,但当人们议论大学生好坏的时候,其教育观念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仍只以知识掌握的惟一标尺来衡量,更具体点,就是以考试成绩的高低来评判。《以》文亦认识到大众化的多样性特点,认为应该“充分考虑到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多样化、多层次化的学习需求”,但其学校的改革并没有朝积极正确的方向走,“大众化”及“多样化”反而成为单一考试模式的挡箭牌。必须认识到,中国的大学若不及时调整自己的评价理念,寻找真正适应大众化的多标准和多手段的评价和考试方式,势必会和要求越来越多样化的市场脱节,从而造成在封闭的“象牙塔”中闭门造车。
在学年制下,计划和统一是教学管理制度的主要特点,其学业评价标准不仅具有统一性,而且具有一元性,即考试方式单一,重知识的死记硬背,将闭卷考试成绩作为判断学业成绩的惟一价值标准等。学分制以选修制为核心,承认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反对以固定课程和班级授课制为特点的学年制,矛头直接指向学生培养中统一的课程体系、统一的教学进度和统一的评价标准,以培养多样和个性化的人才为目标,是一种“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8]。
在学分制管理下,教学方式多样,鼓励学生参与,与其相配合的考试制度注重考试方式多样化,闭卷考试、开卷考试、作业、研究项目与论文、课堂参与、动手操作、面试等等多种方式相结合,促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互动与博弈,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其学习的效果,有助于克服学年制下盛行的惟考试主义和“一考定成败”的弊端,也将有助于克服考试作弊的痼疾。在学分制下,即便高校的目的是以市场就业为导向,关键之处也不在考试成绩,而在于学生生涯规划的指导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指导他们主动培养真正的能力,而非本末倒置的分数主义。而《以)文中“重考制是与学分制相配套的考试管理方式”的观点并没有根据。重考制固守卷面考试的惟一方式,以考试分数的提高为直接目的,继承着学年制的遗风,在本质上具有单一性。
三、总结与建议
教育观念没有在教育制度变迁过程中及时发生改变,是导致管理者线性思维、抓不住问题的原因所在。重考制考试管理改革并未真正理解学分制和以“学生为本”的含义,因此并不比原有的补考制和重修制更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学分制的内在管理需要。
无论是补考\-重修还是重考,这些事后救火式的弥补措施都不是最关键的问题。现行考试制度最突出的问题在于考试方式和手段的单一,主要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且考试内容多靠机械记忆,不利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课堂死气沉沉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下,最合乎逻辑的考试方式仍是闭卷考试。所以,考试管理改革应从课堂教学和考试手段两方面同时人手,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改善教学方式,教学和考试都要尝试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以课堂参与、作业、论文等多种手段和标准来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和学习特点。
[参考文献]
[1]张洪更.以生为本改补考制为重考制——北京工业大学深化考试制度改革的新探索口].大学教育科学,2005,(5):40.
[2]傅沙沙.北工大向学生收取重考费[N].北京:京华时报,2005-02-28(11).
[3]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做好2005年高等学校收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CS).2005.
[4][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扛教育出版社,2002:117.
[5][美]亨利·汉斯曼.具有连带产晶属性的高等教育[J].教育评论(北京大学),2004,(3):67—73.
[6]北京工业大学.关于本科生实施学分制的规定(1994)[DB/OL]. http:.www,bjpu.cn/department/jwch/xjgl/xuefenzhi,htm(2005 -11-21).
关键词:教学质量;教学评价;教师素质
一、抓制度、促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坚实基础
教学是一个多序列、多层次、多因素的动态过程,各种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涉及面广。因此,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能否和谐顺利进行,就集中表现在是否建立起正常的稳定、协调、有活力和系统的教学秩序。为了保证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我们按照教学规律,结合学校特点,依据可行性原则、必要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上、适应性原则、明确性原则、技术性原则制定了《常规教学管理条例》《教学质量检测考试管理条例》《学生作业批阅、单元检测情况检查实施方案》《教科研奖励条例》《集体备课实施方案》《教师职员聘任方案》《课堂教学常规管理规定》《高中新课程教学管理制度》各种教学质量奖励方案,以及教务处主要职责和教务工作岗位职责以及30余种部室管理制度。这些常规管理制度的建立使教学工作有章可循,检查有尺度,评比有标准,为学校教学管理步入标准化、制度化、程序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抓常规、促提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
常规教学工作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基础和主要环节,常规教学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和学校兴衰的大问题。我们认为学校的常规教学管理必须抓严、抓实、抓细、抓精,坚持始终。为此,我们建设立了“四大教学管理体系”。
1.教学常规管理体系
教学常规主要有“教”的常规,“学”的常规和“管”的常规三大部分组成。我们依据“教”与“学”两者的主要过程环节和相辅相成的关系,依据《教学常规管理条例》和《学生学习常规》明确提出了教师教学常规的“九认真”和学生学习常规的“八认真”。为了保证“教”与“学”这两个“九认真”“八认真”落在实处,收到实效,我们又提出了常规督导评估,即“管”的“五认真”,把三者结合起来,我们称之为“985认真”。教师教学的“九认真”中的“八认真”大致对应学生学习的八认真,一方面教师直接对学生施教,学生直接受教,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又通过“管”这一中介对学生的学施加影响。而学生学习的结果乃至过程同样要反馈给教师。作为“管”,一方面是既教又管学,另一方面又在教与学两者之间增加了一个新的反馈调节的环节和渠道,能保证教与学的良好实施,更能保证教学常规管理过程的良性循环。
教学常规管理我们注重了一个“实”字,“实”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落实”,这是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另一方面就是“实效”。制度再多、再全,不落实等于零,只有把健全的规章制度,扎扎实实落实到每个环节中,通过抓严、抓细、抓精、抓实,坚持始终,才能收到最后的实效。终结管理是目标,过程管理是保证。我们在注重终结管理是目标首先强调的是过程管理,在制度的具体落实和抓教师计划的制定、备课环节、自习辅导、作业布置收缴与评阅、复习检测以及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环节上做了实实在在的工作。
2.课堂教学评估体系
建立课堂教学评估制度,学校成立评估小组,对全校所有教师的教案、课堂教学进行不打招呼的评估量化,对于哪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反映问题较多,满意率不高的教师,评估小组多次进入课堂进行评估,评估量化的结果纳入绩效工资考核和年度教师职务考核,并作为教师评优评模和教师聘用、任用的重要依据。同时,我们每学期还召开两次各班学生代表座谈会,征求学生对教师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每学期进行一次全校学生参加的评教调查,将评教情况通报给全体教师,并将学生评教满意率与绩效工资、年度考核挂钩,促进教师积极改进教学。
3.教学评价体系
为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激发广大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的热情,我们坚持“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制定了《石泉中学高考奖励方案》、《石泉中学非毕业班教学质量奖励办法》。全校营造出这样一种氛围:在学校最辛苦的是教师,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是最光荣的,地位最高的是教师,收入高的是教师(相对于行管人员),职称高的是教师,荣誉高的是教师。
4.教师全员聘任管理体系
为进一步强化我校教师队伍的管理,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危机意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行了校内教师全员聘任制。聘任程序为:领导小组聘任年级主任;年级主任在政教处的指导下提出班主任选聘建议;班主任在教务处指导下选聘任课教师;在分管校长的指导下,处室主任提出所负责部门的教学辅导人员和行政人员选聘方案,报聘任领导小组决定。制定了严格的教师的聘任办法和落聘人员安置办法。
通过近几年内部全员聘任制的实施,教师敬业精神、工作责任心、质量意识明显增强,各班形成了班主任为中心,全体科任教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抓活动、促教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措施
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管理兴校、质量立校、科研强校”的根本措施。为此我们制定了《关于强化科研管理的有关措施》,建立了科研管理机制。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全面开展教育科研,使教育科研成为我校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推动课程改革的催化剂。
1.坚持求实、求新原则
立足校本研究。所谓“实”,一是研究课题务实;二是研究过程务实。所谓“新”,一是课题应有时代感;二是针对教育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因素,研究总结,反映出新时期的经验;三是研究的角度新,思路有新意,能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来解决本学科中的研究课题。
2.大力开展高中新课改革专题的研究。各教研组把教学研究的重点放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上,广泛开展各种教学研讨活动,真正把教研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结合了起来。
3.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不定期邀请一些省、市专家和我校教有所长的教师作高考复习、课程改革、课改与教师成长、《论语》解读等方面的讲座。每学期都要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省市骨干教师培训、新课程改革培训、高考复习研讨会,派教师到兄弟学校参观考察学习。
4.开展教育科研论文评比活动。鼓励教师积极撰写教研教改论文,学校每学年开展一次教育科研论文评比活动,将优秀论文续集出版《石泉中学教师教研教改经验论文集》,并将优秀论文推荐给省市报刊杂志发表。目前已有100余篇优秀论文在省、市、县教育科研论文评比中获奖或在专业杂志上发表。
四、抓素质,促发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学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近年来,我们围绕优化教师管理,着重抓了教师队伍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1.实施内功锤炼工程。教师专业素质,专业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我们着重从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学科专业素质,综合文化修养等方面促进教师业务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对教师基本功的训练,抓好五项校本培训,即:教师理论培训、专业知识培训、新课程培训、信息技术培训和教育技术培训。实现“教师与课改同发展,教师与学生同成才”的目标。
2.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我们实施了“四抓工作”。即抓老教师优势和潜能的发挥;抓中年教师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抓青年教师的成长提高;抓优秀教师的招聘培养。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多年的努力,我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教师素质不断增强,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被授予陕西省科研兴校明星学校:陕西省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实验学校;陕西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安康市实验电教先进学校;安康市素质教育先进学校。学校连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高中教育先进单位”。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06—159—02
一、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教学质量是评价一个专业教育教学水平优劣的重要标尺。它既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水平、个人发展,关系到学生学习效果、就业能力,又关系到专业发展前景、招生规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程具有动态性、多样性、系统性的特点,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复杂多样,在教学实践中始终缺少客观、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因此,构建系统、专业性强、可操作性强的评估指标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一)评估指标体系有助于客观认识专业教学质量
旅游管理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涉及与专业教学过程相关的直接、间接的目标层,每一目标层均有对应的评估指标,且有最终量化结果。每个目标层的量化结果有助于教学管理者、施教者、受教者从各自角度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进行比照,教学管理者从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管理效率等管理机制发现问题,教师可以从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状态等方面相互比照,作为旅游教育产品的学生会对教学管理质量、教师授课质量以及自身专业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评估指标体系的量化结果对于被评者可以起到警醒、激励的作用,促使各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评估指标体系有助于规范专业教学管理
旅游管理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既是教学质量考评依据,又对教学管理研究及专业教学改革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指标体系中的各项目及观测点,涉及旅游管理专业各教学环节和要素,它们彼此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一个系统,成为教学管理者组织教学、制定教学管理制度、进行课程安排、完善培养方案、加强对专业教师及学生管理的重要参考,对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提高教学管理效率有极大帮助。从某种程度而言,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也是旅游管理专业评估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评估指标体系是专业教学质量稳定、提升的保障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是一个立体的多维的评价体系。既有纵向管理关系的目标层,包括学校管理层、学院管理层、系级管理层;也有横向对等关系的平级层,主要指教学活动最直接参与者——教师和学生两个重要指标。从评估体系来看,无论纵向、横向目标层都有对应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数值,依此得出教学质量等级或排序。通过评估改进、提升教学质量、培养符合旅游市场要求的专业人才,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立的真正目的。从评估周期来看,评估指标体系以学年为周期对各目标进行评估,这种常态性的专业评估有助于使各目标层始终处于被评状态,促动目标主体积极投入到提高教学质量的各类教改研究中。
二、现有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评估体系研究尚未引起关注
无论是宏观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还是微观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相关研究在旅游管理专业教研成果中并不多见。一方面,这与旅游管理仅有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有关,时间短,教学研究成果不够丰富和成熟;另一方面,也与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性强的学科特点有关。研究者更多关注的是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最具体的问题和相关制约因素,尚未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旅游管理专业整体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
(二)评估体系欠系统全面
少量关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研究,或从旅游管理专业整体教学质量评估构建评估体系,或从专业教学过程的某个较大环节构建评估体系,如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实践评价指标体系。这些尝试虽然有益,但普遍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即对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不够深入和全面,导致已有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目标设计难以反映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程的全貌,多数评估体系只是从横向目标层,即教师、学生大目标进行评价,而缺少对教学管理、社会反馈等方面的评价。局限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教学水平评价上的评估,难以反映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旅游管理专业更是如此,除了专业理论课堂教学,还有大量的实践教学和实习环节。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应该是系统全面的。
三、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立
(一)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1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要以旅游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旅游市场关系密切,旅游市场是对旅游院系输出的学生质量的最直接的检验场所。因此,对旅游市场调研是研究的第一步,毕业生专业知识饱和度、专业技能熟练度、用人单位满意度等都是旅游市场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直接反馈。根据反馈情况分析教学管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确定指标体系中各目标层、观测点及其权重。
2 评估指标体系要体现专业特点。评估指标体系必须建立在对专业教学质量特点和影响专业教学质量因素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使评估体系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动态性、多样性、模糊性的特点,导致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因素复杂多样。就影响程度而言,既有直接因素也有间接因素;就稳定状态而言,既有常量因素也有变量因素;就把控程度而言,既有可控因素,也有不可控因素。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应充分反映以上内容。
3 评估指标体系要客观、系统、可操作性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必须建立在立体多维的基础上,从纵向、横向理清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力,从教学管理、教学进程、教学效果等三个方面建立三个分支评估指标体系,从而构成一个系统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三个分支评估体系既体现教学规律意义上的关联性,又相对独立,可以单独实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二)评估指标体系建立
依据教学规律及特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从教学管理、教学进程和教学效果等三个目标层(一级指标)构建,细分为8个二级指标,下设21个主要观测点,每个观测点根据其在整个评估体系中的重要程度给出评估标准、等级和具体分值。
1 教学管理目标层。教学管理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开展的重要保障,高效、科学的教学管理对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持续提升起到重要作用。这一目标层的评估由以下指标组成: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方案、教学管理制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决定了人才输出的知识、能力构成与旅游市场需求的契合度;专业培养方案培养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进程的依据,其制定既要符合旅游专业教育教学规律特点,又要反映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活动有序进行的条件,主要涉及管理制度制定、管理制度执行等指标。
[摘要]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学院的命运,只有较高的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中心任务,对于这一任务要常抓不懈。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那,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改变教学管理方法。高校教师及相关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教学管理这一重要工作,对其进行高效管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教学管理;改革;方法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利用教育科研经费是为教师订阅专业杂志和派出学习。每学年出资,为全校每位教师订阅一份教学书刊。让每位教师在业余时间有书读,特别是青年教师,为了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语、数、英教研组分别成立了“师徒结对”活动,“师徒”共上一节课活动,要求每位有经验的老教师带一位新教师,新教师每期听师傅的课不少于30节,老教师听徒弟的课不少于10节,每次听后交流研讨互相促进。定期组织青年教师赛课、青年教师送教下乡活动,凡参赛的青年教师获奖,那么指导他们的老教师也同样获得一定的物质奖励。对那些参与不积极的师徒对他们提出批评,这一做法,有力地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另外,还可以采取走出去的方式,一年来,先后派出几十人次青年教师去外地听专家讲座,与会教师受益匪浅。在为青年教师提供学习的同时,也加强了青年教师的互动,每期期末,要求青年教师写心得,然后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让他们畅谈看法,不但强化了教师的反思意识与能力,而且使教师不断汲取他人长处,让教师在做中提高,在做中完善。
2 强化教学常规管理,提升教学质量
首先加强教师常规管理是落实教学计划的根本保证。每学期开学初,将教学计划在全校教师会上进行通过,然后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及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月查,要求检查组成员,及时检查、及时反馈、及时量化,教务处将每次月查情况在教师例会上进行反馈小结,并公布每位教师本月完成教学量化的分数。这一做法,有力地督促了教师工作的松散现象,促进了教学秩序的健康有序发展。其次抓管理,明目标,办特色。目标是管理工作的方向。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流动教育,一切以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办学理念,我们以教育质量和教学质量进行办学,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习惯养成教育、环境育人为办学特色,以“知识丰富、内心完美、身体健康、性格阳光”为学生的培养目标。有了明确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这样各项工作有的放矢,在各项教学中突出办学特色。按师资队伍、办学条件、后勤保障分为三类,每一类的综合条件是相同的,制定的目标也是一样的,这样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的竞争。这样,大家都有了自己的努力目标,有了干好工作的激情,大家都在千方百计地搞好教学,有力地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育教学质量突飞猛进,对教育布局进行了调整,办出特色。在教学上,强调语、数教学的趣味性与扎实性,突出英语教学的快乐与运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逐步实行小班化教学,形成了教学方式多样化、评价方式多元化、德育全程化、生活管理规范化的办学特色。积极倡导学习方式改革,努力使每位学生成为会学习、会生活的一代新人。积极开展各项竞赛活动,创造性地开展了“古诗文背默比赛”“数学口算心算比赛”“英语常用口语比赛”“作文比赛”“讲故事比赛”“手抄报比赛”“书画比赛”“大型的六一文艺汇演”等。通过以上一系列竞赛活动,培养了一批具有一定特长的学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3 健全教学质量监督机制
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保证,要强化教学管理,从严执教,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学校方面要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完备的教学规章制度,使得学校中各种关系协调发展,和谐共处,达到最佳的教学效益。健全的规章制度是教学管理工作规范的基础,健全的规章制度可以有效的实现学校的程序化教学管理,可以杜绝凭经验办事或者随意性办事到来的弊端,以合理严格的程序规范工作程序,达到高效工作。己建立的规章制度还需要随着发展形势的改变,进行相应的调整或者健全完善.在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基础上,应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办事,对教学工作的各项内容进行规范管理、严格管理、科学管理,将其运用用课堂教学、教学考试、教学档案、实践教学等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保障教学工作能顺利进行。学校的教学、科研、设备、实验以及师资等方面也属于高校教学管理的内容。因此,在教学管理中,为了达到评价监控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应将课堂教学、课程考试、、实践实习、毕业论文等质量标准纳入教学管理制度中,制度出符合学校实际特点的、易于理解、便于操作的教学管理制度,并使其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以更好的为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服务。同时,教学管理中,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必须要树立起来,在管理制度上,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项目及目标要求。在设置教学环节上,要对优质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及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针对教学的教学水平,可以考虑采取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发挥学生的作用,对教师的授课做出评价,并提出建议。
总之,通过教学管理的实践我充分认识到,对教师最好的尊重莫过于信任,要相信每一位教师都愿意干好自己的工作。因此,要信任每一位教师,记住每位教师的功绩,发扬每位教师的长处,放手让教师去干,使人人都感到学校的旗帜上也有自己的一份光荣与风采。也正是本着这样的理念,我在教学方面运用了多元的管理为教师创设弹性的空间,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给教师以足够的理解与关心,尊重与信任,充分发挥所有教师的长处,使广大教师充实快乐地工作,学生主动、快乐地成长。